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明清小说视野中的社会思潮与道教伦理

明清小说视野中的社会思潮与道教伦理

明清小说视野中的社会思潮与道教伦理
明清小说视野中的社会思潮与道教伦理

#道教研究#

明清小说视野中的社会思潮与道教伦理

苟波

提要:道教伦理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而是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市民阶级的强势崛起就导致了道教伦理的重大改变。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明清时期的小说为依据,讨论了道教伦理在这一时期的具体变化和对此时新的社会思潮的具体回应。将传统宗教伦理与日新月异的现实社会进行合理的沟通正是道教得以持续影响中国社会的途径之一。

苟波,四川大学985工程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骨干,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

主题词:道教伦理社会思潮明清小说

明代以来,中国的封建社会出现了逐渐衰退的趋势,其表现之一就是维持这一体系的封建制度逐渐走向末路。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城市商业经济的大力发展和繁荣以及随之而来的市民阶级的兴起。随着纺织、制盐、造纸、印刷、冶铁等行业以及商业的极大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也应运而生,从而使明清社会民众的基本构成和社会关系、经济关系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一新的社会形势影响下,新的道德伦理观念也在逐渐形成和扩展。在农业社会中形成的传统道德观念有的得以保留,也有相当部分受到冲击和摒弃。毫无疑问,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和新的社会关系自然要推崇符合自己要求的新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思想。

城市中商业的繁荣和商人地位的提升对商业道德的推动是非常明显的。正如明代丘濬所言: /今夫天下之人,不为商者寡矣。01在此背景之下,以城市商业为载体的商业道德对市民阶层以至整个社会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这种新的社会和经济形势下,世俗化中的道教在具体的教理教义方面也会产生具体变化。在这里,我们将通过明清时期的小说情节来讨论明清时期道教伦理思想的一些新的变化和特征,以及新的道教观念在这一时期各种新的社会思潮中的具体表现。

一、道教伦理与明清社会的商业伦理

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相比,商业具有更大的流动性、不稳定性以及更大的利润空间。因此,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灵活、机敏、精于算计等品质必不可少。另外,在传统道德中受到轻视的冒险精神和开拓意识成为了商业伦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社会各个阶层的民众所遵从。

5初刻拍案惊奇6卷一5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6就讲述了一位名为文若虚的苏州商人冒险成功的故事。文若虚/幼年间曾有人相他有巨万之富。他亦自恃才能,不十分去营求生产,坐吃山空,将祖上遗下千金家事,看看消下来0。o从这里看,小说对一味求稳,不思进取,靠祖先财富名声维持悠闲生活的道德取向无疑是持否定态度。因此,过惯了这种悠闲生活的主人公坐吃山空后,被迫经商,却/百做百不着0,屡遭挫折。于是,他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随商船出海,却意外发现商机:他随身所带的/洞庭红0橘子,原来只花了一两银的本钱,但在海外异国成为奇物,竟然卖了上千两银子。在小说中,作者对这种冒险精神持肯定态度。作者在写从事海外经营的商人张大等人时,也大力渲染其冒险与利润的关系:/元来这边中国货物,拿到那边,一倍就有三倍价。换了那边货物,带

到中国也是如此。一往一回,却不便有八九倍利息?所以人都拼死走这条路。0?显然,作者在这里是在大力推崇冒险、开拓的商业意识。这种意识明显与中国封闭、保守、谨小慎微的传统观念有异。

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道教对海外仙国的描绘无疑是中国人对远方异地的美好想象的重要来源。与儒家文化视本土文化为至上,而轻视异域文化的基本态度不同,道教始终将海外的神仙世界视为美好生活的典范,将远方异域视为可以弥补现实生活不足的源泉。正是在这种基本思想影响下,道教始终用一种羡慕和好奇的目光来审视和探索我们世界之外的未知世界和远方异国。因此,5山海经6的传统在道教的神仙境界中得到了全面的继承和进一步发挥。从5山海经6对异域的描绘以及道教对神仙境界的神奇幻想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人实际上是将他们对外在世界的好奇和向往的心态折射到了这类海外异国和神仙境界之中了。因此,道教对神仙世界的描绘反映的是中国古人对外在未知世界的一种探索精神。从这一角度来说,这类海外世界的设想自然要受到道教观念的影响。

在清代小说5镜花缘6第八回到第五十四回中,主人公唐敖和唐小山分别进行了两次海外远航。而他们之所以得以成行,就是借助海外贸易的机会来实现的。值得注意的是,主人公游历之地中不少就是以道教的神仙境界为基本蓝本来设计和描写的,如其中的昆仑、蓬莱、方丈、瀛洲等就直接借用了道教神仙境界的名称。而别的海外世界,或来自中国古代神话,或依据道教神仙境界仿造而来。在清代小说5聊斋志异6的5罗刹海市6中,商人马骥所见的海外商国也具有道教神仙境界的特征:

村人曰:/明日赴海市,当求珍玩用报大夫。0问:/海市何地?0曰:/海中市,四海鲛人,集货珠宝;四方十二国,均来贸易。0,,马曰:/我顾沧海客,何畏风涛?0未几,果有踵门寄资者,遂与装资入船。船容数十人,平底高栏。十人摇橹,激水如箭。凡三日,遥见水云幌漾之中,楼阁层叠,贸迁之舟,纷集如蚁。少时,抵城下。视墙上砖皆长与人等,敌楼高接云汉。维舟而入,见市上所陈,奇珍异宝,光明射眼,多人世所无?。

在这里,作者在描写这个海外商国时显然将各种商贸旅行故事与神仙境界传说结合在一起。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明清时期作者在描写海外旅行和海外世界时,的确是受到了道教神仙境界的巨大影响。

在5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鼍龙壳6中,主人公的海外冒险最终以获得奇物)))一个如床大小的/龟壳0结束。结果,该物品成为价值连城的宝物,他由此获得五万两银子,从而时来运转。显然,这一结果实际上是对他敢于冒险,不愿墨守成规的最好奖励。而这种来自于远方异域的宝物使他轻易解决现实问题的设想,与道教海外仙境中奇珍异宝无数,甚至可以解决人的长生等问题的描写非常相似。同样,对道教来说,能够到达仙界的人,除了幸运之外,也必须具有冒险精神和开拓意识。

而在小说5二刻拍案惊奇6的第37卷5叠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6中,道教观念对商人冒险开拓精神的影响则体现在神仙对商人的种种帮助上面。小说中主人公程宰为一徽商,他远离家乡,来到辽阳,贩卖人参、松子、貂皮、东珠之类物品,但屡屡失利,处境极为艰难。后来,他受到了女仙青睐。该女仙告诉他:我得与郎相遇,虽不能大有益于郎,亦可使郎身体康健,资用丰足;倘有患难之

处,亦可出小力周全?。

在这里,离家的商人和寂寞女仙使这种违背世俗伦理的恋情成为可能。除了使商人获得肉体之欢外,女仙还直接介入到主人公的商业之中,为他出谋献策:

程宰自思:/我夜间无欲不遂,如此受用,日里仍是人家佣工,美人那知我心事

来?0遂把往年贸易耗折了数千金,以至流

落于此,告诉一遍,不胜嗟叹。美人又抚掌

大笑道:/正在欢会时,忽然想着这样的俗

事来,何乃不脱洒如此!虽然,这是郎的本

业,也不要怪你,,你若要金银,你可自去

经营,吾当指点路径,暗暗助你,这便使

得。0?

从此,主人公在女仙的帮助之下,经营一帆风顺,如鱼得水。/四五年间,展转弄了五七万两,比昔年所折的,倒多了几十倍了。0?在这部小说中,商人的自信得到了充分地的体现。在我们前面见到的凡人与女仙恋情故事中,凡人在女仙面前大都极端自卑。但这一小说中的主人公不

#

48

#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2期

仅没有这样的自卑感,而且敢于在与女仙交欢之际表达自己希望获得帮助的心情。显然,商人的身份和经历使主人公有了更多的自信和自尊,从而使人)))仙关系更为平等。在这里,商人的自信,甚至贪婪被大大美化了。在小说的后面部分中,主人公并未满足于已有财富,而是一再冒险,从事各种经营。他在日后曾三次经历危险,而且无一例外地受到女仙的庇护而脱险。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商人求利心态的认可以及对他们身上冒险精神的充分肯定。

道教对商业道德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商人冒险精神和开拓意识的肯定上,而且也体现在对理想的商业行为的推崇之上。在5镜花缘6中,作者在描写海外诸国时,就以理想的笔调来刻画了这些地方商业活动中的高尚道德行为。我们在前面内容已经提到,5镜花缘6的作者在描写海外诸国时,是以道教神仙境界为基本蓝本的。所以说,这些海外世界的商业道德自然也是作者心目中道教理想世界的一种特征。

例如,在小说所描写的海外君子之国中,买卖双方都竭力为对方考虑,想方设法使对方在交易中获利。显然,这样的描写与实际生活中的商业原则完全相反。在小说第十一回中,作者描写了一个独特的商业交易场面:

二人看罢,又朝前进,只见那边又有一个农人买物。原来物已买妥,将银付过,携

了货物要去了。那卖货的接过银子仔细一

看,用戥子秤了一秤,上前道:/老兄慢走。

银子平水都错了。此地向来买卖都是大市中

等银色,今老兄既将上等银子付我,自应将

色扣去,,。0农人道:/些须银色小事,既

有多余,容小弟他日奉买宝物,再来扣除,

也是一样。0说罢,又要走。卖货人拦住道:

/这如何使得?去岁有位老兄照顾小弟,也

将多余银子存在我处,曾言后来买货再算。

谁知至今不见,,。0彼此推让许久,农人

只得将货物拿了两样,作抵银子而去。卖货

人仍口口声声只说:/银多货少,过于偏

枯。0奈农人业已经远去,无可奈何à。

在小说中,作者多次描写了这种与现实社会完全不同的商业活动,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理想的商业道德。可以说,这种商业道德的描写实际上是对现实商业活动中常见的贪恋、欺骗、损人利己现象的批判。通过对存在于远方异域的另外一种世界和生活方式的设想来形成对现实的批判实际上也正是道教伦理对现实社会的一种特殊的干预和影响。5镜花缘6的作者通过对海外君子国商业道德的推崇,表达了对现实商业道德中不良风气的讥讽,也寄托了作者对理想化的商业道德的向往。

道教对商业道德的影响也通过神仙扬善惩恶的方式来表达。在蒲松龄的5聊斋志异6卷三的故事5雷曹6中,就描写了商人乐云鹤因为重义、守信、诚实不欺和慷慨好施而受到神仙保佑的故事:

次日,渡江,风涛暴作,估舟尽覆,乐与其人悉没江中。俄风定,其人负乐踏波

出,登客舟,又破浪而去;少时,挽一船

至,扶乐入,嘱乐卧守,复跃入江,以两臂

夹货出,掷舟中;又入之。数入数出,列货

满舟á。

主人公的美德通过神仙报恩的形式得到了弘扬。他不仅在商场上一帆风顺,出于平安,而且晚年得子,获得天伦之乐。小说中,帮助他的神仙为受谪入尘世的/雷神0。这种关于谪仙的故事我们在前面的神仙传说中已经见过不少。在这里,神仙成为了弘扬商人善行的具体执行者。这种设计与普通民众对道教神仙的期望和认识是一致的。

当然,神仙也可以从反面对不遵循商业道德的行为进行惩戒。例如,5二刻拍案惊奇6卷三十六5王鱼翁舍镜崇三宝,白水僧盗物丧双生6就讲述了贪婪、自私的商人沈一不愿勤劳致富,而企图走捷径,投机取巧,寄希望于神仙恩赐,一夜暴富,而最终被神仙作弄的故事。小说作者写道:/只因一念贪痴,妄想非份之得,故受到神道侮弄如此。可见世上不是自家东西,不要欺心贪他的。0?显然,这一故事是在以神仙惩戒的形式来谴责不良的商业道德和行为。

在5二刻拍案惊奇6的小说5叠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6中也有类似情节。小说中程宰在经商亏本后,见女仙变化出大量金银,便萌发了投机取巧的念头。小说写到:

程宰是个做商人的,见了诺多金银,怎不动火?心热口馋,支手舞脚,却待要取。

美人将箸去馔碗内夹肉一块,掷程宰面上

道:/此肉粘得在你面上么?0程宰道:/此

是他肉,怎么粘得在吾面上?0美人指金银

#

49

#

明清小说视野中的社会思潮与道教伦理

道:/此亦是他物,岂可取为己有?若目前取了些,也无不可。只是非分之物,得了反要生祸。世人为取了不该得的东西,后来加倍丧去的,或连身子不保的,何止一人一事?我岂忍以此误你?你若要金银,你可自去经营0 l v。

作者实际上是在通过女仙之口,传达商人的道德规范和基本原则。在这一时期各类以道教神仙名义出现的/劝善书0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大量这类规范商业道德和商人行为的内容和相关故事。可见,道教思想对商业道德的渗透是道教对新的社会形势的反应,也是道教在新时期拓展其社会影响力的必要措施。同时,这一情形也是道教世俗化的必然结果。

二、道教伦理与明清时期的享乐主义

随着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级的兴起,新的道德观念也层出不穷。新的经济方式催生了一大批富裕的市民,他们一夜暴富的经历和奢侈享乐的生活方式在社会中极富影响力,成为这一时期社会潮流的引领者和社会思潮的形象示范。陈宝良的5明代社会生活史6在谈及明人的享乐之风时指出: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最流行的一句俗语,就是/玩耍无益0。其实,一个人在少小之时,玩耍尽得乐趣,却只是不知是一种乐趣而已。一等长大,或是求名,或是觅利,将一个身子弄得忙忙碌碌,再也无从去偷得一时一刻之闲。直到功成名遂,那时却已是须鬓皤然,即使想要玩耍,也没了兴致。还有一些不得成遂功业的,早就一命先亡了,这实在是白白忙了一生。正是有鉴于此,明朝人才认为,善于逢场作戏,也是一句/至语0。只要是识得悲乐相为倚伏的道理,并非乐不思蜀或者流而忘返,大可逢场作戏,甚至及时玩耍或行乐。于是,娱乐已成为了当时的时尚。当时有一客人问黄省曾:/今之天下,奚其尚?0黄省曾答:/富贵淫乐焉尔。0黄氏进而认为,从市场就可以看出晚明生活的时尚所在。他又记道:

/今之市也,玩宝盈箧,珠翠盈囊,绣绮盈轴,色艳盈室,丝竹盈架,珍错盈列,皆富贵淫乐之具也,所以趋天下之尚者也。0 l w

这段文字对明代在城市市民中兴起的享乐主义思潮进行了形象说明。这股享乐之风实为社会逐利远义倾向的表现,是传统道德逐渐走向解体的标志。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就将人生之/乐0提高本体论高度,称:/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虽则圣贤别有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0 l x。此期另外一位著名学者王艮的观念与王阳明大同小异,称:/悦是心之本体0 l y。可见,对快乐人生的追求在这一时期正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时尚。

这种新的道德取向也自然要在这一时期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5冯梦龙研究6一书的作者也谈及这一现象时,举5博平县志6一段文字为证:

由嘉靖中叶以抵于今,流风愈趋愈下,惯刃骄吝,互尚荒佚,以欢宴放饮为豁达,

以珍味艳色为盛礼。其流至于市井贩鬻厮隶

走卒,亦多缨帽缃鞋,纱裙细裤。酒庐茶

肆,异调新声,泊泊浸淫,靡焉勿振。甚至

娇声充溢于乡曲,别号下延于乞丐。,,逐

末游食,相率成风 l z。

在这里,作者将传统道德观念在新的生活方式和享乐之风冲击下的状况描写得生动而传神。在这里,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冯梦龙的作品中有那么多追逐人间利欲的男男女女,有那么多为金钱和地位而终日忙碌,失去了道德标准的市井人物形象。

这一时期著名长篇小说5金瓶梅6中的主人公西门庆就是这种新的道德观念的形象写照:他出身破落财主家庭,只继承了一个生药铺,但却凭借其精明、奸诈和工于算计,逐渐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一名暴发户。小说第六十九回就描写他在商业场上的成功:/家中放官吏债,开四五处铺面:缎子铺、生药铺、绢绸铺、绒线铺,外面又走标船,扬州兴贩盐引,东平府上纳香腊,伙计主管有数十。0小说中西门庆迷恋金钱并不仅仅是它可以提高他的地位,更是因为金钱可以为他带来生活享受。作者对主人公物质上追求享受的情形也进行了详细描写:从早期与应伯爵、谢希大等酒肉朋友日宴夜饮到后期对饮食的精挑细选,都折射出主人公及时行乐的道德观念。如小说第六十七回就通过主人公介绍/衣梅0的情节生动描写了主人公的这种观念:

只见来安儿后边拿了几碟果实:,,一碟黑黑的团儿,用橘叶裹着。伯爵掂将起

#

50

#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2期

来,闻着喷鼻香,吃到口,犹如饴蜜,细甜

美味,不知甚物。西门庆道:/你猜!0伯爵

道:/莫非是糖肥皂。0西门庆笑道:/糖肥

皂那有这等好吃!0伯爵道:/待要说梅苏

丸,里面又有胡儿。0西门庆道:/狗材过

来,我说与你吧,你做梦也梦不着:是昨日

小价杭州船上捎来,名唤衣梅。都是各种药

料,用蜜炼过,滚在杨梅上,外用薄荷、橘

叶包裹,才有这般美味。每日清辰呷一枚在

口内,生津补肺,去恶味,煞痰火,解酒克

食,比梅苏丸甚妙。0 l{

西门庆的享乐主义不仅表现在他在衣食住行上精益求精的态度上,更表现在他对女人的强烈占有欲望上。在西门庆短短的三十三年中,他信奉及时行乐的原则,追逐身边漂亮女性,先后与李娇儿、卓丢儿、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孙雪娥、庞春梅、迎春、绣春、兰香、宋惠莲、来爵媳妇、王六儿、贲四嫂、如意儿、林太太、李桂姐、吴银儿、郑爱月、正头娘子陈氏、吴月娘等发生性关系。在他看来,道德伦理和死后的因果报应比起实现的肉体之欢来既遥远又没有意义,称:/却不道天地尚有阴阳,男女自然配合。今生偷情的、苟合的、都是前生分定,姻缘薄上注名,今生了还,难道是生剌剌胡诌乱扯歪厮缠做的?0除了西门庆外,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潘金莲、李瓶儿、孟玉楼、庞春梅等都将现实的利益和享受视为最高标准,奉行及时行乐的原则。这反映出这种观念已成为小说描写的社会整体倾向和普遍原则。

明清时期这种享乐主义的道德观的形成固然有其社会、经济原因,如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级的形成、壮大以及传统伦理体系的崩溃等,但来自于宗教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在5中国近世宗教伦理和商人精神6一文中就谈到了宋元以后新儒家、新禅宗、新道教的/入世转向0以及这种转向对新的道德观形成方面的影响。 l|从这里看,他对宋元以来宗教总体状况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近代社会的影响是具有充分认识的。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道教的宗教观念对明清时期的这种享乐主义道德观念的影响。

相对于其它宗教,道教更加关注现实的生命和生命的质量以及人的各种基本需要。在道教看来,神仙一方面是具有生命的无限性,即可以长生不死。同时,神仙也是具有最高生活质量的特殊人群,可以充分享受生活的各种快乐。道教经典5抱朴子内篇#对俗6就对人的世俗需求进行充分肯定:

人道当食甘旨,服轻暖,通阴阳,处官秩,耳目聪明,骨节坚强,颜色悦怿,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处任意,寒温风湿不能伤,鬼神众精不能犯,五兵百毒不能中,忧喜毁誉不为累,乃为贵耳。若委弃妻子,独处山泽,邈然断绝人理,块然与木石为邻,

不足多也 l}。

正因如此,道教的众多经典在描写神仙境界和仙人生活时,都大力渲染其富裕、悠闲、舒适等特征。5抱朴子内篇#明本6就说:

夫得仙者,或昇太清,或翔紫霄,或造玄洲,或栖板桐,听钧天之乐,享九芝之馔,出携松羡于倒景之表,入宴常阳于瑶房之中 l~。

在这一背景之下,道教发展了其肯定世俗享乐的思想。例如道教的/地仙说0就对世俗享乐进行充分肯定,宣传人可以/修仙0和/行乐0两不误的观念。另外,道教/房中术0也直接将人的享乐扩展到男女性爱方面,主张人的正常生理需要与仙道并不冲突。葛洪就宣称:/人复不可都绝阴阳。0 m u在5神仙传6中,彭祖被描写为擅长房中术的神仙,因为善于/御女0而获长生。元代道士李鹏飞也指出:/男女居室,人之大伦,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人道有不可废者。0 m v道教对世俗欲望的包容和对人有权享受世俗快乐的理念使它成为了后来通俗文化中享乐主义的一个源头。

在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以仙境、仙人名义来表现的美食、美女之乐的情节。如5西游记6中的瑶池宴乐情节所渲染的美食、美酒,5铁树记6在开篇描写天界的美景和/仙宴0的场面等。另外,5封神演义6、5飞剑记6、5东游记6、5西洋记6、5南游记6、5北游记6、5绿野仙踪6等都对仙界的富裕生活场面进行渲染,以此来与凡世人间的混乱和贫困形成对比。例如,5历代神仙演义6卷二末尾就对/仙宴0大肆渲染:

惟闻环佩铿锵,但见衣冠济楚,仙乐悠扬,盘盂精洁。王母亲自设厨,手擗龙脯凤腊、豹脍麟胎,调诸羹味,令侍女上之。又

#

51

#

明清小说视野中的社会思潮与道教伦理

和八珍合味香汤以进。仙吏执冰玉壶,频斟柏叶酒,泻于玻璃盏,色如翡翠,群仙开怀畅饮。金童分张乐器,作扶桑仙乐,声调清婉,听之神爽 m w。

另外,明清文学中关于描写仙界男女之乐的作品就更是大量存在。我们在前面关于民众的仙境观念、神仙人物形象分析、道教房中术在文学作品的表现等内容中就已经对此问题进行过探讨,所以在此就不再赘言。

道教对世俗社会享乐主义风气的迎合和影响也显然与道教世俗化的趋势有关。由于大量宗教从业人员从/方外0走进尘世,自然出现一些假借仙道之名来追求世俗享乐的假仙伪道。这些人活跃于社会各个角落,也进一步推动了世俗享乐之风的盛行。例如5初刻拍案惊奇6卷十六的故事中号称/神仙0的黄知观就借做法事之机与女主人勾搭成奸、卷三十一九中的黄道士以/天师0之名来骗财。在/三言0中,5金令史美婢酬秀童6、5假神仙大闹华兴庙6、5勘皮靴单证二郎神6等故事也都涉及到假仙伪道的骗财骗色内容。这些故事都反映了道教世俗化对道教的负面影响。反过来,这种现象又误导了普通民众对道教的认识,使道教教义中本来就存在的追求个人幸福和人生快乐的内容以一种被夸大甚至扭曲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对这一时期社会中的享乐主义风气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道教伦理与明清时期个性主义

中国传统上是一个重群体意识而轻视乃至否定个性和自由意志的社会。因此,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强调的是等级、贵贱、尊卑、上下、长幼的不可逾越和对个性的压制。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学立国,以儒家伦理体系来规范人伦和社会生活,要求人们恪守本份,不可超越各种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明代5大明集礼6就是对这种伦理体系的具体阐述并对这种不可逾越的社会生活模式极其具体细节进行了相当明确的说明。而颁发于洪武十三年的5明律6则进一步用法律的强制性来对这种伦理观念和社会秩序进行规范。这种规范涉及到宗族关系、家庭关系、人的言行以及饮食、服饰、房舍等具体生活内容。对此,5明代社会生活史6一书指出:

礼的实质其实就是肯定等级差序的存在,用当时的话语表达就是要维持一种/次

第0、/等级0的存在。礼有次第,正如厅堂有阶级一样,足以保证人们的生活不可能骤僭,所以明代礼制在等级的规范方面往往是不厌其烦。礼一旦有了等级,即使是居傲之人,也不敢轻易凌驾、超越,这正如台阶有了级梯一样,即使是健步之人也不得昂首阔步,,礼制下的社会生活,其基本的特征就是伦理性。而事实上,从明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来看,无不贯穿着一个/礼0字。以出行来说,同路相遇,男子必须礼让妇女,

骑马者必须礼让步行者,身上无重担者必须礼让身上有重担者,卑幼之人必须礼让尊长之人。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客套,而是礼制规范下的生活秩序性 m x。

这种伦理秩序要求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必须循规蹈矩,不可越雷池一步,因而必然会抹杀和否定人的个性和自由意志。其实,这种伦理规范不仅体现在明代,而且是贯穿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整个发展过程之中的。

但是,这种贯穿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却在明代以后受到极大冲击。在诸种导致这种变动的因素中,商业化无疑是最根本的因素。对此,5明代社会生活史6一书也进行了说明:

从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乃至新的社会风尚的形成来看,显然是不同于传统以儒家为根本的礼教乃至由此控制下的社会生活,除了商业化和世俗化的基本倾向之外,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无不受到了商业的渗透。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秩序变动,而其根本点理应着力于商业繁荣以后的诸多商业化倾向,但也不能不注意到,自王阳明崛起以后在意识形态领域所发生的巨大震动,

以及由此而对人们生活观念变化的影响,乃至对整个社会生活领域所发生的冲击 m y。

在这里,5明代社会生活史6的作者讨论了商业化对中国封建社会伦理秩序的冲击,并提到了以王阳明为代表的/新儒家0的贡献。毫无疑问,王阳明的/心学0中有相当内容代表了一种与传统儒家伦理观念不同的新思维,从而对推动人的个性解放起到了极大作用。例如,他宣称以/良知0而不是道德标准来判断是非善恶的观点就极大地冲击了儒家固有的道德伦理体系,并诱发了人们对个性和自由意志的关注和肯定。但在这里,我们讨论的重点并非是王阳明的学说,而

#

52

#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2期

是道教思想对这一时期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

道教思想同样也对这种弘扬人的个性和自由意志的新观念起到了推动作用。

其实,王阳明以/良知0而不是道德标准来判断是非善恶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道家道教观念影响。以/良知0而不是道德标准来判断是非善恶的关键是认为/良知0,即人善良的本心可以自然作用,形成道德原则和道德意识。因此,人只要不受外在因素的干扰,恢复本心,就可以自然获得/至善0。这种观点自然使我们联想到老子所提倡的/朴0和庄子所强调的/真0。在5道德经6中,老子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0 m z。在这里,/朴0指未经加工过成器的原材料。后来,道教用它来比喻人未经外在环境和外来诱惑玷污的本性,即人的本然状态和本初之性。在庄子那里,/真0更多地被使用来作为人/本性0的代名词。5庄子#渔父6称:/真者,精诚之至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0 m{可见,老子、庄子都视人之本性为天然不可易的东西,是人善良淳朴的根基。这种思想也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5老子想尔注6就说:/精者,道之别气也,入人身中为根本0。 m|这就是说,人的本性就是自然的道性,是先天的东西。道经5洞玄灵宝本相运度劫期经6也说: /大千之载,一切众生,悉有道性。0 m}因此,成仙的关键就在于排除外在各种后天污染和干扰物,恢复人的先天本性,即道教所谓的/道性0。金代道教学者王丹桂5草堂集6就指出:/本来真性唤神仙0。 m~元代道士姬志真在5雲山集6中也说: /神仙莫向外边寻,止是元初一片心0。 n u显然,道教将求仙合道的过程视为恢复人的本性和自然,本来就包含了对人自然属性的一种肯定和对外在道德标准的一种怀疑和否定。这样的思维势必对弘扬个性的社会思潮起到推动作用。

这种弘扬人的个性和自由意志的新观念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全面发扬,并导致了此期文学作品对个性的大力强调和渲染。

泰州学派的王艮首倡/百姓日用之道0,号召将与传统文化和伦理观念相悖的平民思想和反映平民观念的新主张纳入文学创作。他的思想被后来的王栋、林春、何心隐、罗汝芳等人所继承和发扬。其中,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就以独立特行的个性魅力和恣意妄为的人格而成为这一时期文人的典范和个性解放的形象写照。据说,他极度厌恶那些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文人。而他本人,则是/言有触而必吐,意无往而不伸,排榻胜己,跌宕王公,孔文举调魏武若稚子,嵇叔夜视钟会若奴隶。乌巢可覆,不改其风味,鸾翮可铩,不驯其龙性0 n v。这种无拘无束、藐视权威的个性显然与这一时期思想界个性解放之风是一脉相承的。在思想上,李贽受到先秦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与庄子的相对主义是非观相似,他倡导/是非无定论0,反对以传统的道德标准来判断是非:/人之是非,初无定质;人之是非人也,亦无定论。无定质则此是彼非,并育而不相害;无定论则是此非彼,亦并行而不相悖矣0 n w。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道德标准不应该千古不变,而是应该随时代和社会的改变而变化:/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0 n x从这些言论来看,李贽的思想实际上是否定了传统道德的权威性和不可动摇性,从而为新的道德观念,特别是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意志的扩展开辟了道路。

对明清时期文学创作影响极大的/童心说0正是这种个性解放思想的具体表现。从渊源上看,/童心说0与先秦道家,特别是老子的/尚朴0、庄子的/贵真0思维直接相关。而后来道教所提倡的排除各种后天的污染和干扰物,恢复人的先天本性,即道教所谓的/道性0的思想无疑也对其具有重大影响。这一点,我们从李贽对/童心0的阐释就可以看出:

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n y。

这种新的道德观念提倡从人未受玷污的/本心0出发,开发人的天然之性和率真之心,从而实现对正统道德标准的超越。这里面实际上包含了对个性解放和自由意志的尊重和强烈关注。

在文学创作领域内,这种个性解放潮流也正在风起云涌。袁宏道、袁中道、冯梦龙、凌蒙初、李渔、冯梦龙、汤显祖等人也通过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来对此进行大力推动。在这一潮流中,一大批具有反传统色彩和丰富个性的人物形象脱颖而出,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特别是

#

53

#

明清小说视野中的社会思潮与道教伦理

长篇小说创作中的重要成就。在这里,我仅以5西游记6中孙悟空的形象为例来加以说明。

在5西游记6中,孙悟空是最具有文学魅力的人物形象:他本领高强,同时具有风趣、勇敢、正直、忠诚等品质。但真正使他成为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经典人物形象的,无疑是他身上的反传统色彩和丰富的个性。而这些因素也正反映了处于明清时期巨大社会变动中人们对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孙悟空的个性色彩首先体现在他的率真和自由的天性上。在小说中,他由受/天真地秀0、/日月精华0之感的仙石风化而来,正是道教所谓未受到各种后天污染的先天本性,即/道性0的象征。因此,他具有率真的天性。在按照道教仙境来设计的/花果山0中,他的生活完全是那么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

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

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

尽不知年0 n z。

这是文人笔下非常常见而且典型的神仙境界。这在我们前面有关仙境的讨论中已经看到过不少。这样的生活方式除了暗示出主人公生活于神仙境界外,作者也通过这种描写来渲染了主人公无忧无虑的天性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而这也是他日后发展出反传统特征和自由个性的背景。

主人公的自由天性在他学道故事中也充分体现出来。在获得师傅秘传本领后,他在师兄弟们的怂恿之下,率性而为,炫耀变化之术,被师傅一番严厉训斥后逐出师门。这一故事一方面是在表现主人公自由自在的天性和率性而为的精神,同时也暗示了这样的天性与世俗社会道德体系之间的必然冲突。这也是主人公反传统性格的根源所在。

孙悟空身上的象征意义从小说第一回中菩提老祖为他取名的情节就可以看出:

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0倒好。狲字去了兽傍,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

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

/孙0罢 n{。

对此情节,/童心说0的倡导者李贽本人也有点评:/即是庄子为婴儿,孟子不失赤子之心之意0。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孙悟空的形象符合/童心说0倡导的个性自由和反抗正统道德的精神。

个性自由又常常与权威和正统观念相冲突。所以说,自由自在的天性和率性而为的精神也正是在与权威的冲突中得到充分体现。在5西游记6中,孙悟空也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

小说中,加入取经队伍之前的孙悟空率性而为、无拘无束、藐视一切权威。在这儿,小说家将一个猴性十足的/反叛者0形象刻画得令人难忘。小说中,封建统治秩序和正统道德就是以玉皇大帝为首的仙佛体系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尊卑观念和等级秩序。所以,当孙悟空大闹天宫,公然提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0时,就是对整个封建秩序的合理性和权威性提出了挑战。虽然小说家对他犯上作乱、违背封建统治秩序的行为并不赞同,但是从其情节来看,这种犯上作乱又是与小说主人公的生活背景和个人经历完全一致的,是他自由自在的天性和率性而为的精神的自然延伸,代表的是个性自由与权威和正统观念的冲突。因此,作者在描写这一形象的具体行为时,突出了其身上的/猴性0,即先天之性。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童心说0的影子:

太白金星,领着美猴王,到于灵霄殿外。不等宣诏,直至御前,朝上礼拜。悟空

挺身在旁,且不朝礼,但侧耳以听金星启

奏。金星奏道:/臣领圣旨,已宣妖仙到

了。0玉帝垂帘问曰:/那个是妖仙?0悟空

却才躬身答应道:/老孙便是。0仙卿们都大

惊失色道:/这个野猴!怎么不拜伏参见,

辄敢这等答应道:-老孙便是.!0却该死了!

该死了!玉帝传旨道:/那孙悟空乃下界妖

仙,初得人身,不知朝礼,且姑恕罪。0众

仙卿叫道:/谢恩!0猴王却才朝上唱个大

喏 n|。

对这一情节,李贽本人也有点评,称:/猴孙不知礼体固矣,如今又有一等君子猢狲就在礼体内作耍。0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童心说0的倡导者对小说5西游记6中孙悟空形象与其学说一致性的认同。除了这个情节之外,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龙宫夺宝、地府除死籍、大闹蟠桃会、大战仙佛等情节也都是他自由个性和反权威精神的表现。

其实,道教对这种弘扬个性和自由意志的道

#

54

#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2期

德观念的影响不仅来自于道教对人先天本性,即/道性0的强调,同时也来自于神仙故事中神仙身上固有的/出世0色彩。这种/出世0色彩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对世俗道德和世俗权威的一种轻视。而神仙们的生活方式本来就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和自由度。例如,5神仙传6中的神仙左慈就多次以道术来戏弄曹操,代表了神仙所具有的自由意志和反抗世俗权威的力量;神仙河上公面对君王的威胁利诱,去地凌虚,称:/余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臣之有?0 n}神仙卫叔卿/乘浮云驾白鹿0出现于武帝之殿,对武帝/中山非我臣乎0的质问毫不理会,/即失所在0。这些故事都代表了神仙维护自己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的精神。在神仙故事中,更多的神仙则将他们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体现于在世俗名利和神仙的悠闲生活中的选择。如5清平山堂话本#张子房慕道记6中的张良就大肆宣传为仙的快乐、自由以及为臣的危险及辛劳;5喻世明言#陈希夷四辞朝命6中的神仙陈抟也视自由的神仙生活为人生最高目标而屡次谢绝君王的入仕邀请。从这些形象中,我们可以发现与5西游记6中孙悟空类似的精神和追求。从这些神仙故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道教神仙形象对这类文学作品人物的具体影响。

(责任编辑:李裴)1陈宝良著5明代社会生活史6,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4年,第649页。

o(明)凌濛初著5初刻拍案惊奇6,岳麓书社

1989年,第5页。

?(明)凌濛初著5初刻拍案惊奇6,岳麓书社

1989年,第8页。

?(清)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5聊斋志异6(会校

会注会评本共四册)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2年,第458页。

?(明)凌濛初著5二刻拍案惊奇6下册,岳麓书

社1989年,第684页。

?(明)凌濛初著5二刻拍案惊奇6下册,岳麓书

社1989年,第689页。

?(明)凌濛初著5二刻拍案惊奇6下册,岳麓书

社1989年,第689页。

à(清)李汝珍著,张友鹤校注5镜花缘6上册,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69页。

á(清)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5聊斋志异6(会校

会注会评本共四册)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2年,第415页。

?(明)凌濛初著5二刻拍案惊奇6下册,岳麓书

社1989年,第662页。

l v(明)凌濛初著5二刻拍案惊奇6下册,岳麓书社1989年,第687页。

l w陈宝良著5明代社会生活史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654页。

l x5明清哲学论稿6,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第132页。

l y5明清哲学论稿6,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第108页。

l z聂付生著5冯梦龙研究6,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第14页。

l{5珍本肖像中国古典小说大系6之5金瓶梅6,台湾三诚堂出版社1999年,第1078页。

l|余英时著5士与中国文化6,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41-579页。

l}王明著5抱朴子内篇校释6,中华书局1980年,第46-47页。

l~王明著5抱朴子内篇校释6,中华书局1980年,第173页。

m u吕鹏志著5道教哲学6,台湾文津出版社2000年,第173页。

m v吕鹏志著5道教哲学6,台湾文津出版社2000年,第173页。

m w(清)徐道撰,程毓奇续,周晶等校点5历代神仙演义6上册,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16页。

m x陈宝良著5明代社会生活史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648页。

m y陈宝良著5明代社会生活史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662页。

m z陈鼓应著5老子註译及评介6,中华书局1984年,第136页。

m{曹础基著5庄子浅注6,中华书局1982年,第474-475页。

m|饶宗颐著5老子想尔注校证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7页。

m}5道藏6第五册,第853页。

m~5道藏6第二十五册,第485页。

n u5道藏6第二十五册,第391页。

n v郭延礼主编,孙之梅著5中国文学精神6(明清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8-29页。 n w孙以楷主编,李霞著5道家与中国哲学6(明清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1页。

n x孙以楷主编,李霞著5道家与中国哲学6(明清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2页。

n y孙以楷主编,李霞著5道家与中国哲学6(明清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3页。

n z(明)吴承恩著、黄肃秋注释5西游记6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3页,

n{(明)吴承恩著、黄肃秋注释5西游记6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14页。

n|(明)吴承恩著、黄肃秋注释5西游记6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43-44页。

n}5笔记小说大观6第三册,江苏广陵古迹刻印社1983年,第29页。

#

55

#

明清小说视野中的社会思潮与道教伦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