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案例分析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案例分析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案例分析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案例分析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中国钢铁产业的规模经济

钢铁产业常常被作为规模经济的一个典型的产业代表,中国钢铁产业发展十分迅速。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成为世界产钢第一大国,2003年突破2亿吨,中国连续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2000年以来,中国钢铁产业进入快速增长期,钢产量增速年均达到20%左右。

尽管中国钢铁产业的产量和出口都发展迅速,但就企业规模而言中国的钢铁产业企业规模明显偏小,2005年,中国钢铁全产业企业多达6686家,企业规模小且分散,其中消耗高、污染严重、工艺装备落后的产能占总产能的30%左右。这就代表着,由于竞争程度高、集中度低,企业之间会由于产品和市场相似而产生相当大的竞争和磨擦,交易费用偏高,资源配置损失和浪费现象严重,因此,规模经济难以产生。

规模经济案例:全球每四个微波炉就有一台格兰仕

面临着越来越广阔的市场,每个企业都有两种战略选择:一是多产业、小规模,低

市场占有率;二是少产业,大规模,高市场占有率。格兰仕选择的是后者。格兰仕的微波炉,在国内已达到70%的市场占有率;在国外已达到35%的市场占有率。

格兰仕的成功就运用规模经济的理论,即某种产品的生产,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时,才能取得较好的效益。微波炉生产的最小经济规模为100万台。早在1996——1997年间,格兰仕就达到了这一规模。随后,规模每上一个台阶,生产成本就下降一个台阶。这就为企业的产品降价提供了条件。格兰仕的做法是,当生产规模达到100万台时,将出厂价定在规模80万台企业的成本价以下;当规模达到400万台时,将出厂价又调到规模为20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价以下;而现在规模达到1000万台以上时,又把出厂价降到规模为500万台企业的成本价以下。这种在成本下降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降价,是一种合理的降价。降价的结果是将价格平衡点以下的企业一次又一次大规模淘汰,使行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使行业的规模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由此带动整个行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下降,进而带来整个行业的成本不断下降。

成本低价格必然就低,降价最大的受益者是广大消费者。从1993年格兰仕进入微波炉行业到现在的10年之内,微波炉的价格由每台3000元以上降到每台300元左右,降掉了90%以上,这不能不说是格兰仕的功劳,不能不说是格兰仕对中国广大消费者的巨大贡献。

2009年,吉利总营业收入为42.89亿元,而沃尔沃轿车的总收入约合人民币1000亿元。并购够通过实现经营协同效应,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人力资源、技术等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规模经济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同时还可以协调企业内部的合作与生产,减少交易费用,分散经营风险。

另外从技术上看,吉利在发展中急需先进的技术来支撑其品牌发展战略,没有成熟的技术,一切都是空谈。吉利收购沃尔沃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只要有了技术,吉利在低成本制造的优势将越加明显,其在国内的竞争力也将明显增强,也便突破了技术重围。虽然“嫁入”福特之后,沃尔沃轿车的部分产品平台和动力总成与福特共用,但是,沃尔沃轿车仍是一家具备造血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公司,拥有4000名高素质研发人才队伍与体系能力,拥有可满足欧6和欧 7排放法规的车型和发动机等低碳发展能力。吉利收购沃尔沃还可以汲取更高端的工业设计人才和品牌策划人才。而这些有经验的技工或者设计人才的获得可以从学习曲线来分析他们给吉利打来的优势。

三株公司在创业之初,人员很少,所有的人都直接听命于负责人,虽然规模小,但是任何策略都能及时、有效的执行,问题也能够及时反馈解决。而在三株的四年鼎盛期,至少有数以万计的经理、经销商、批发商、零售商。在内部管理上,庞大结构所带来的弊端尤为突出,规模经济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难以避免的出现很多漏洞。到1997年,三株公司地市级子公司达300家,县级办事处2210个,乡镇级工作站13500个。看上去,三株的规模庞大,营销铁流浩浩荡荡,实际上却是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互相摩擦,其下属机构甚至出现一台电话三个人管的现象,效率低下。

迅猛扩张地规模及公共关系理念促成了三株的爆炸式的增长,不过其中很多人是利益驱动而打造成的企业经营团队,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团队。于是,从最高管理层到中间管理层,再到乡村中的工作站,规模过大导致执行越来越慢,企业经营发展的信息也很难传到负责人的耳朵里,各个部门各自为战,前线的工作站也由多个管理人员分别指挥,管理不善导致三株集团出现过度夸大的现象,质量也无法保证,三株的全国销售急剧下滑,月销售额从数亿元,暴跌到不足1000万元,拥有15万员工的庞大“帝国”就这样轰然倒塌。

采用科学方法确定规模经济

从规模经济的分析来看,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能使投入产出达到最佳效果,但如何使企业集团的规模与此相适应,对于从事不同的行业和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集团来说,确存在很大差异。一般受生产力发展水平、行业或产品生产特点,以及社会化配置资源的方式等方面制约。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企业组织生产的基础,现代化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运输方式,管理手段,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为企业集团实现大规模生产经营管理奠定了基础,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企业集团提高生产效率,延伸管理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确定和衡量规模经济一般可以采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法、适度生存法和统计分析法。

实现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中国企业基本上采取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很多国有企业集团存在着资源消耗高、资金周转慢、损失浪费多、经济效益低等问题。如果现在仍按过去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来追求速度效益,那么就会产生成本上涨,价格上涨,质量低下,市场积压等一系列问题,企业集团的困难就会日益严重。转变增长方式,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集约型增长路已成为企业集团的当务之急。集约型的增长方式的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企业集团应当增加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因为企业离市场比科研院所更近,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能更直接地转化为生产力,它们搞的开发项目带有市场应用性、有效性。

通过资产重组优化集团结构

目前中国许多企业集团内部资产关系和业务关系杂乱,仍在沿用过去单个企业的管理体制,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处理得不好,各层次成员的身份和职责不明确。因此必须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结构重组的工作,在经营管理上充分发挥中间管理层的作用。资产重组是优化集团结构的一条比较好的途径。简单地说,资产重组就是对资产进行重新优化组合,以提高资产的利用率。资产重组可发生在企业之内,亦可发生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前者称为体内重组,后者称为体外重组。通过资产重组,企业集团可理顺其内部资产关系和业务关系,以及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以规范其组织结构,提高集团的整体效率。

天津药业有限公司的规模扩张(一)背景条件

50年代和60年代初,我国医疗用地塞米松完全依赖进口。地塞米松在激素类药物中,因为药效高、副作用小、生产工艺复杂而被称为“激素之王”,也被人们当作稀贵药品。1966年,北京医药工业研究院的技术人员经反复试验,终于试制出地塞米松,并在天津制药厂试产成功。为了投入批量生产,国家向天津制药厂注入资金,建设专用厂房,配置设备开始生产替代进口的地塞米松。不久,上海制药厂也开始生产地塞米松。当时国内年需求地塞米松400多公斤,全部由这两家制药厂生产。

从6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两家制药厂一直在封闭条件下在国内生产、销售地塞米松。80年代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外国大制药公司的地塞米松凭借高质量、低价格的优势长驱直入中国市场。在美、意、荷、法等国家产品的逼迫下,国产地塞米松只好连续降价,从每公斤5万元降至每公斤2.5万元。当外国产品的价格降到国产品生产成本以下时,国内制药厂只好停产地塞米松,将国内市场全部让与外商。

停产地塞米松后,天津制药厂一直寻找反击之策。他们决定以高技术应对高技术。1985年,他们以US$46万从意大利购买了生产地塞米松专利技术的使用权,又根据新工艺的要求,投资几百万建成了新的生产线。这样生产出的地塞米松成本较低,在国内市场有一定的竞争力。外国公司在得知此事后,将地塞米松的价格进一步降至每公斤1.66万元。而此时地塞米松的原料价格大幅上扬,加上专利技术购买费用与新建生产线分摊的费用,使天津制药厂的平均成本高于这一新价格。1990年,天津药业公司按每公斤1.66万元的价格销售,结果亏损了100多万无。在这种情况下,天津药业公司向国家医药总局申请对进出口地塞米松的数量进行限制,但未获批准。为避免更大亏损,新生产线只好停产。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案例分析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中国钢铁产业的规模经济 钢铁产业常常被作为规模经济的一个典型的产业代表,中国钢铁产业发展十分迅速。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成为世界产钢第一大国,2003年突破2亿吨,中国连续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2000年以来,中国钢铁产业进入快速增长期,钢产量增速年均达到20%左右。 尽管中国钢铁产业的产量和出口都发展迅速,但就企业规模而言中国的钢铁产业企业规模明显偏小,2005年,中国钢铁全产业企业多达6686家,企业规模小且分散,其中消耗高、污染严重、工艺装备落后的产能占总产能的30%左右。这就代表着,由于竞争程度高、集中度低,企业之间会由于产品和市场相似而产生相当大的竞争和磨擦,交易费用偏高,资源配置损失和浪费现象严重,因此,规模经济难以产生。 规模经济案例:全球每四个微波炉就有一台格兰仕 面临着越来越广阔的市场,每个企业都有两种战略选择:一是多产业、小规模,低 市场占有率;二是少产业,大规模,高市场占有率。格兰仕选择的是后者。格兰仕的微波炉,在国内已达到70%的市场占有率;在国外已达到35%的市场占有率。 格兰仕的成功就运用规模经济的理论,即某种产品的生产,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时,才能取得较好的效益。微波炉生产的最小经济规模为100万台。早在1996——1997年间,格兰仕就达到了这一规模。随后,规模每上一个台阶,生产成本就下降一个台阶。这就为企业的产品降价提供了条件。格兰仕的做法是,当生产规模达到100万台时,将出厂价定在规模80万台企业的成本价以下;当规模达到400万台时,将出厂价又调到规模为20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价以下;而现在规模达到1000万台以上时,又把出厂价降到规模为500万台企业的成本价以下。这种在成本下降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降价,是一种合理的降价。降价的结果是将价格平衡点以下的企业一次又一次大规模淘汰,使行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使行业的规模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由此带动整个行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下降,进而带来整个行业的成本不断下降。 成本低价格必然就低,降价最大的受益者是广大消费者。从1993年格兰仕进入微波炉行业到现在的10年之内,微波炉的价格由每台3000元以上降到每台300元左右,降掉了90%以上,这不能不说是格兰仕的功劳,不能不说是格兰仕对中国广大消费者的巨大贡献。 2009年,吉利总营业收入为42.89亿元,而沃尔沃轿车的总收入约合人民币1000亿元。并购够通过实现经营协同效应,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人力资源、技术等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规模经济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同时还可以协调企业内部的合作与生产,减少交易费用,分散经营风险。 另外从技术上看,吉利在发展中急需先进的技术来支撑其品牌发展战略,没有成熟的技术,一切都是空谈。吉利收购沃尔沃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只要有了技术,吉利在低成本制造的优势将越加明显,其在国内的竞争力也将明显增强,也便突破了技术重围。虽然“嫁入”福特之后,沃尔沃轿车的部分产品平台和动力总成与福特共用,但是,沃尔沃轿车仍是一家具备造血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公司,拥有4000名高素质研发人才队伍与体系能力,拥有可满足欧6和欧 7排放法规的车型和发动机等低碳发展能力。吉利收购沃尔沃还可以汲取更高端的工业设计人才和品牌策划人才。而这些有经验的技工或者设计人才的获得可以从学习曲线来分析他们给吉利打来的优势。

西方经济学案例分析

《西方经济学》案例精选 案例1:价格到底谁说了算 2003年7月15日,民航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改革方案听证会在北京举行。虽然此次听证会受非典影响延期两个多月,但社会对它的关注丝毫没减。值得回味的是,中国的改革就是从价格改革入手的。问题是,为什么改革这些多年,我们还停留在要由政府出面,为民航这样的垄断行业扩价格听证会的阶段,而不能由市场来决定价格呢? 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政府为了把垄断行业推向竞争的市场,是做了不少工作的。1999年底,中国电信一分为四;民航也早就各路诸侯分治,航空公司林立。于是乎,真的竞争来了,为打折打得头破血流。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一片叫好;经济学家也喜出望外:总算与市场接轨了,该来个优胜劣汰了。可这时,“婆婆”忍不住出面了——都是国有资产嘛,手心手背都是肉,干吗非拼个你死我活呢!在政府的倡导下,民航各路诸侯今日歃血,明日盟誓,又是“生死合约”,又是价格联盟,但结果总是拧不过市场法则的“大腿”,该打折还是打折,该降价还是降价,只不过“明火执仗”变成了“暗度陈仓”。结果,竞争总是深入不下去,该死的死不掉,该长的长不大,市场真的“失灵”了。价格成了苦孩子,打折变成了瞎折腾;政府总“舍不得”放手让市场来裁决价格,苦孩子也永远不能长大成人。经济学家常说,市场具有比任何权力更绝对的权威。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认为,国营企业应该民营化。过去十几年来,经营不善的国企转为民营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美国将邮政民营化了;英国在撒切尔零售价当政期间,就将原来由政府经营的航天、汽车、电子通讯甚至铁路移转为民营,成效显著。我们的民航、铁路、电力等为什么就不能姓“民”?为会么不能像食品、家电、服装等行业,取消政府管制,取消那么多的“局”、“部”呢? 案例分析: 我们经济生活中有两种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市场机制和命令经济。所谓市场机制是指这样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即单个消费者和企业通过市场相互发生作用,来决定经济组织的三个中心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所谓命令经济是指这样一各制度,其资源的分配由政府来决定,命令个人和企业按照国家经济计划行事。亚当·斯密把市场机制比喻为“看不见的手”。所谓“看不见的手”,是指当每个人追求他自私自利的目标时,他好像被子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实现最好的公共福利。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引导着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和其他机构根本不需要干预社会资源的配置,“看不见的手”就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政府有什么作用呢?根据微观经济学,政府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提高效率;二是促进公平。在提高效率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有必要利用

4 城市规模经济

1.城市规模经济和城市规模是一回事吗?举例说明二者的区别和联 系。 答:二者不是一回事。 城市规模是指城市的容量大小,通常以人口数量来衡量。 城市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城市人口规模下,由于外部性等原因所出现的在既定产出规模时的单位产出的成本下降的情况,它只在一定范围内的城市规模水平上出现。 城市规模经济的具体表现可以从居民个人、企业和城市三个层面分析。 1、从个人的角度考察,城市规模效益主要表现在居民货币收入和公共设施的便利两个方面。 2、从厂商的角度考察,相应的城市规模效益的主要内容来自生产效率和市场容量两方面 3、从整个城市的角度来看,城市规模的效益表现为城市化经济。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城市规模经济现象越明显,城市规模足够大的时候,城市中的公共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和便利,拿上海和宜昌作比较,上海属于国际化大都市,是我国的一线城市,其居民收入和公共设施建设,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等各个方面都非常完善,教育方面,上海有很多著名高等学府,而相对来说,宜昌作为三线城市,消费水平与二线城市武汉相差不多,但是收入居民水平与上海悬殊较大,公共设施方面建设,例如医疗卫生水平、交通等都比不了上海。 从工业方面,上海有许多工业园区,例如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徐泾工业园区、上海普陀长征工业区、上海闵行电气工业园区等,规模可观的工业园区使得工业厂商地理位置接近,提高了商业交易效率,样品选定、样品制作、原料采购、批量生产、成批交货、通讯运输到银行结算,都十分便利,节约了各个环节的成本们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同时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拥有大型港口、机场,交通便利,链接全国乃至世界市场,所以市场容量大,产品受众广泛。宜昌虽然也是长江中游的枢纽城市,但是,交通未及上海便利,市场规模有限,同时工业区规模小,生产效率不及上海。 综观两个个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城市规模越大,城市规模经济越明显。

获取规模经济的案例

伊利进入液态奶市场 原始案例作者:周传毅 内蒙古伊利集团自1997年进入液态奶行业以来,短短5年间发展成为中国液态奶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该集团液体奶2002预计总产量将达到13亿包约43万吨左右,约占全国液体奶产品市场份额的12%,并且仍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为什么在液体奶这种传统的区域性较强的产品市场上,伊利能够后来者居上,几年内获得快速发展?本人由于工作原因,有机会从伊利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就或多或少参与了伊利液体奶经营活动,目睹了伊利液体奶这几年的发展过程。 液态奶行业背景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饮食消费水平迅速提升。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居民在肉、蛋、奶等动物产品消费指标上,奶制品与国际平均消费量存在特别大差距。在少量的奶制品消费方面,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长期以奶粉为主要乳品品种,大部分中国人喝的是奶粉还原的奶粉奶,液体奶消费量很少。液体奶市场内改革进程也比较滞后,90年代中后期以前,东北、华北和中部地区的各主要城市都是当地牛奶公司为液体奶的主要供应商,市场具有较强的区域分割特点;南部和西北部由于气候和经济等原因,部分二、三类城市甚至没有当地的牛奶场和牛奶公司。 我国居民奶消费水平很低,其原因是多方面和复杂的。从供给方面看,牛奶包装材料和技术落后是一个重要原因。90年代中期以前,各城市牛奶公司大都产销巴氏灭菌瓶装或塑料袋装牛奶,产品保质期只有3-7天,无法长途运输,形成了给地区各城市牛奶公司之间各扫门前雪,发展不均衡而又相安无事的状态,市场竞争很不充分。大部分城市牛奶公司企业规模小、设备陈旧、产品档次低。 国外早已存在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条件。例如,利乐包装是当今欧美较为流行的牛奶及饮料复合纸包装方法,这一方法不使用防腐剂,而是通过对产品经过2-4秒138度超高温瞬间杀菌,并在无菌状态下灌装包装,做到牛奶营养成分不损坏,又保证牛奶保质期长达6-8个月。1996年以前国内只有完达山等少数几家乳品厂家生产利乐包装牛奶。然而,由于这种产品对企业的营销能力有较高要求,加之该产品不被上述厂家作为主营业务,因而没能很快形成市场主流产品。 90年代中后期,国内营养专家和有识之士通过各种渠道呼吁国人多饮奶,“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牛奶消费比白酒低”之类,呼吁引起人们对我国牛奶消费问题的重视,政府也开始推广学生奶项目。随着人们收入进一步提高,加上这些宣传和项目推广的影响,液态

产业经济学 汽车产业规模经济 案例分析答案

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评析: 中国汽车工业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第一家汽车制造厂开始,经过50年左右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工业体系。1998年,全国汽车产业的总生产规模达到162.8万辆,其中轿车50.7万辆,货车66.2万辆,客车45.9万辆,在世界各国汽车产量中排名第十。汽车保有量为1319.3万辆,摩托车保有量达4000万辆,国产汽车在国内汽车市场的占有率达90%以上。1998年汽车工业总产值为2528亿元,全产业拥有固定资产1500亿元。 然而,同国外汽车业巨头相比,我国汽车工业投资分散、重复建设,缺乏规模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境内具备资格的汽车整车厂达120多家,其数目相当于全世界所有其他国家汽车厂商的总和。1997年,我国各类汽车的总产量仅为155.7万辆,不及欧美一家汽车公司的年产量(参见表1和表2)。1999年,全球汽车品牌年产量排行榜中,排名第一的福特品牌,其年产量为600万辆,就连排名第18的大宇汽车,其年产量也达到90万辆的水平(参见表3)。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规模经济”的最低限度被大大提高了。对整车企业来说,在20世纪80年代,几十万辆、一百万辆汽车的产量足以达到规模经济,而在90年代却变成了规模不经济。我们以往所说的15万辆或20万辆产量的最小有效规模,至多是制造环节上单一工厂或生产车间的最小规模,远非一个独立存在的具有完整功能(包括研发、制造、销售、售后服务及独立品牌)的企业所应具备的经济规模。反映企业综合能力的全球十大品牌,其年产量均超过150万辆。

的影响》(2002)。 其次,中国汽车企业生产技术落后,缺少自主开发能力,汽车核心技术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而真正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品牌寥寥无几。在全国119家汽车整车企业中,年产量5万辆以上的企业仅为8家,不到企业总数的10%。另一方面,年产量1万辆以下的企业有100家,占总数的84%。其中,年产量100辆以下的企业居然有15家,占企业总数的12.3%(参见表4)。 表5:1998年全球排名前10名的汽车零部件公司销售收入排行榜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案例分析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案例分析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中国钢铁产业的规模经济 钢铁产业常常被作为规模经济的一个典型的产业代表,中国钢铁产业发展十分迅速。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成为世界产钢第一大国,2003年突破2亿吨,中国连续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2000年以来,中国钢铁产业进入快速增长期,钢产量增速年均达到20%左右。 尽管中国钢铁产业的产量和出口都发展迅速,但就企业规模而言中国的钢铁产业企业规模明显偏小,2005年,中国钢铁全产业企业多达6686家,企业规模小且分散,其中消耗高、污染严重、工艺装备落后的产能占总产能的30%左右。这就代表着,由于竞争程度高、集中度低,企业之间会由于产品和市场相似而产生相当大的竞争和磨擦,交易费用偏高,资源配置损失和浪费现象严重,因此,规模经济难以产生。 规模经济案例:全球每四个微波炉就有一台格兰仕 面临着越来越广阔的市场,每个企业都有两种战略选择:一是多产业、小规模,低市场占有率;二是少产业,大规模,高市场占有率。格兰仕选择的是后者。格兰仕的微波炉,在国内已达到70%的市场占有率;在国外已达到35%的市场占有率。 格兰仕的成功就运用规模经济的理论,即某种产品的生产,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时,才能取得较好的效益。微波炉生产的最小经济规模为100万台。早在1996——1997年间,格兰仕就达到了这一规模。随后,规模每上一个台阶,生产成本就下降一个台阶。这就为企业的产品降价提供了条件。格兰仕的做法是,当生产规模达到100万台时,将出厂价定在规模80万台企业的成本价以下;当规模达到

400万台时,将出厂价又调到规模为20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价以下;而现在规模达到1000万台以上时,又把出厂价降到规模为500万台企业的成本价以下。这种在成本下降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降价,是一种合理的降价。降价的结果是将价格平衡点以下的企业一次又一次大规模淘汰,使行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使行业的规模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由此带动整个行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下降,进而带来整个行业的成本不断下降。 成本低价格必然就低,降价最大的受益者是广大消费者。从1993年格兰仕进入微波炉行业到现在的10年之内,微波炉的价格由每台3000元以上降到每台300元左右,降掉了90%以上,这不能不说是格兰仕的功劳,不能不说是格兰仕对中国广大消费者的巨大贡献。 2009年,吉利总营业收入为42.89亿元,而沃尔沃轿车的总收入约合人民币1000亿元。并购够通过实现经营协同效应,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人力资源、技术等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规模经济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同时还可以协调企业内部的合作与生产,减少交易费用,分散经营风险。 另外从技术上看,吉利在发展中急需先进的技术来支撑其品牌发展战略,没有成熟的技术,一切都是空谈。吉利收购沃尔沃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只要有了技术,吉利在低成本制造的优势将越加明显,其在国内的竞争力也将明显增强,也便突破了技术重围。虽然“嫁入”福特之后,沃尔沃轿车的部分产品平台和动力总成与福特共用,但是,沃尔沃轿车仍是一家具备造血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公司,拥有4000名高素质研发人才队伍与体系能力,拥有可满足欧6和欧 7排放法规的车型和发动机等低碳发展能力。吉利收购沃尔沃还可以汲取更高端的工业设计人才和品牌策划人才。而这些有经验的技工或者设计人才的获得可以从学习曲线来分析他们给吉利打来的优势。

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题

五、案例分析题(1题,15分) 材料1:美国烟草业的掠夺性定价行为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烟草托拉斯通过掠夺性定价来逼迫它的竞争对手以低价将公司卖给它。例如,1901年,烟草托拉斯在北卡罗来纳州有个香烟品牌叫“美国丽人”,它与北卡罗来纳州的威尔斯白头烟草公司的类似产品相竞争。“美国丽人”的价格是每千支1.50美元,恰与要求缴纳的税金一样多,可见这个价格是明显低于生产成本的。不过烟草托拉斯声称低价是产品导入期的优惠措施。在1903年,烟草托拉斯就顺利收购了无法与其竞争的威尔斯白头烟草公司。 问题:结合材料,分析掠夺性定价的含义、特征及其后果。 材料2:加成定价法 美国许多行业中的巨人都采用加成定价法。几十年来,通用汽车公司的加成定价法是以获得总投入资本的大约15%的税后利润为预定目标的。公司的管理者假定第二年他们能销售足够的汽车来发挥其生产能力的80%,并在此假定基础上估算每辆汽车的成本,然后在成本上加上一个足够大的加成以实现所想获得的回报,最后得到的价格就是所谓的标准价格。 在20世纪60年代,其他的美国主要汽车制造商,福特和克莱斯勒,每年为各种型号汽车制定价格时似乎也采取了相同的程序。这些价格一旦宣布,一般是整整一年内不发生变化。问题:结合材料,分析成本加成定价的步骤及其优势。 材料3:波音公司收购麦道公司 1996年12月15日,世界航空制造业排名第一的美国波音公司宣布收购世界航空制造业排名第三的美国麦道公司。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合并之后,在资源、资金、研究与开发等方面都占有优势。此外,波音和麦道都生产军用产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军用生产技术应用于民用产品的生产,加速民用产品的更新换代。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合并之后,新波音公司的资产总额达500亿美元,净负债为10亿美元,员工总数为20万人,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民用和军用飞机制造企业。这场不寻常的并购使得波音公司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提高到65%,牢牢站稳市场领导者地位。这次的收购不仅涉及交易双方,而且涉及到美国政府以及欧盟各国政府,其中还引发了反垄断的争议。 问题:请解释横向兼并的含义,并对横向并购进行福利分析。 材料4:企业的差异化策略 1、宝洁公司的差异化策略。针对消费者对洗衣粉的不同偏好,宝洁公司为了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特定需求,将洗衣粉划分为9个品牌,并赋予不同的品牌个性,成功占领了美国大半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规模经济反映的是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规模经济的优越性在于:随着产量的增加,长期平均总成本下降的特性。但这并不仅仅意味着生产规模越大越好,因为规模经济追求的是能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生产规模。一旦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到超过一定的规模,边际效益却会逐渐下降,甚至跌破趋向零,乃至变成负值,引发规模不经济现象。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进入与企业知识基础具有协同效应的产品市场从事多元化;二是沿着企业既有主导产品的价值链进行纵向一体化合并。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会导致大型多元化企业的出现和发展,这在德国和美国的化工产业中的确是常见现象。 主要有3种类型: 1、规模内部经济。指一经济实体在规模变化时由自己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 2、规模外部经济。指整个行业(生产部门)规模变化而使个别经济实体的收益增加。如: 行业规模扩大后,可降低整个行业内各公司、企业的生产成本,使之获得相应收益。 3、规模结构经济。各种不同规模经济实体之间的联系和配比,形成一定的规模结构经济: 企业规模结构、经济联合体规模结构、城乡规模结构等。 通常,规模经济分为两类:一是从设备、生产线、工艺过程等角度提出的,称为工厂规模经济。其形成的原因有:①采用先进工艺,设备大型化、专业化,实行大批量生产,可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和设备投资;②实行大批量生产方式,有利于实现产品标准化、专业化和通用化(通常称产品的“三化”),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耗和原材料消耗等各种物耗,促进技术进步,取得显著的经济效果。二是企业规模经济,指若干工厂通过水平和垂直联合组成的经营实体。不仅可带来单位产品成本、物耗降低,取得“全产品生产线”的效益,降低销售费用,节省大量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还可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产品研制与开发,使其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在实际生产中,两种规模经济具有同等重要意义,但工业地理学更偏重

《管理经济学(一)》-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含义与应用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9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20.2) 《管理经济学》(一) 主讲教师:卿志琼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企业不同成本对决策的影响 2、厂商利润最大化目标与其他目标分析 3、量本利分析的应用 4、运用均衡价格理论分析某一商品的价格趋势 5、政府税收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6、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与需求的交叉弹性 7、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含义与应用 8、需求价格弹性与企业定价战略 9、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消费决策 10、需求法则与需求预测 11、论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 12、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13、机会成本与决策 14、规模报酬递增、不变与递减 15、生产三阶段与管理决策 16、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的关系 17、总利润、平均利润与边际利润 18、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19、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 20、盈亏平衡点与企业决策 二、论文写作要求 1、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2、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3、第1题——第7题可以加副标题。比如,第7题,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含义与应用——以钢铁企业为例。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含义与应用 不经济简述 规模不经济是来自于规模经济的一个概念。 规模经济,一般界定为初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叫规模经济;而当生产扩张到一定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会导致经济效益下降,这叫规模不经济。 与规模经济所表现的规模越大成本越低的情况相反,规模经济递减则是指规模越大,成本越高的情况,导致公司利润率的缩小。 经济学中,有总成本曲线和平均成本曲线,这两条曲线都是凹向上的。这两条曲线的交点意味着最佳规模的存在。在达到这个最佳规模之前,规模越大越好,称之为“规模经济”;在达到最佳规模之后,规模越大越不经济,就是“规模不经济” 分类 如果企业规模过小,达不到企业所属行业要求的最低规模,或规模扩大超过了一定限度,产品产量的增加幅度小于生产规模扩大的幅度,甚至产品产量绝对减少,这两种现象都称之为规模不经济。 规模内在不经济 内在不经济是指企业规模扩大时,由于企业自身因素的变化而导致的长期平均成本上升。内在不经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规模扩大引起的管理效率的降低。内在不经济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从其最低点开始逐渐上升。(最低点为平均

规模经济案例

第一章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案例1 汽车行业的规模经济①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将汽车产业列为重点产业予以扶持。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原第一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一汽)建成投产至今,经过60余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建成了较为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我国2011年汽车销量为1850.5万辆,是2006年的2.56倍,出口汽车81.4万辆,同比增长49.5%,比2010年同期增加26.9万辆,创历史新高。2011年汽车销量前十名的企业集团分别为上汽、东风、一汽、长安、北汽、广汽、奇瑞、华晨、长城和江淮,共销售汽车1609.1万辆,占行业总量的87%,比2010年提高1个百分点。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超过1800万辆,连续两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产销大国。 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一)计划经济时期 1949年12月,毛泽东与苏联政府进行协商,由苏联援助建设我国大型汽车厂项目。之后,重工业部、机械工业部主持开展了建立汽车制造厂的准备工作。1953年,毛泽东签发《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随后,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全面开始。三年之后,总投资为6亿元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并顺利生产出新中国第一批“解放”牌汽车。1958年,一汽成功生产出东风牌71型轿车和红旗牌CA72型高级轿车。同时,为了满足人民军队对汽车产品的需求,一汽先后顺利开发制造出CA30型和CA30A型军用越野车。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改装车的生产在全国的一些省市发展起来,如南京的跃进牌、济南的黄河牌等。 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的汽车制造厂数量增加到16个,汽车改装厂数量增加到28个,汽车产量迅速增加,年产量一度达到两万多辆。这一时期,中国汽车产品的品种逐渐增多,比较完整的载货汽车生产体系得以建立,这满足了国民经 ①案例来源:何元贵,张捷,陈健.影响中国汽车企业规模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9(4).魏宏耀.软投入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布局、规模和技术.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秦远建,方壮新.改善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的对策.汽车工业研究,2008(6).梁冬梅.自主品牌争先恐后.新世纪,2011(14).李禹谖.中国汽车销售告别高增长.https://www.sodocs.net/doc/098438262.html,/2012-01-21/100350669.html.

规模经济案例

案例1:规模经济与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探讨 案例内容: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小农经济规模狭小,土地分散,生产者分离,缺乏分工协作,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自然经济特征,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因此,农业中的大生产优于小生产,并将排挤和取代小生产,因为新技术和大机器只有在大规模农业中才能运用。 西方经济理论有关农业规模经济方面的研究认为,农业规模经济的基础是农业报酬递减规律和要素的不可分性。农业企业规模越大,越具有资源、科技、信贷、信息、市场以及抗拒风险等方面的优势,因而大企业比小企业更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有些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舒尔茨通过对拖拉机等生产要素的假不可分性的分析,否认了大农场一定比小农场效率高的观点。并认为,“农场的规模会发生变化,它们或者变大,或者变小,但是,规模的变化并不是这种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增长的源泉……在许多国家里把传统农业改造成高生产率部门的公共计划之所以遭到失败就是由于决定建立大规模农业经营单位的政策”。1 尽管农业规模经济的存在与否有着广泛的争论,但发达国家的农场规模不断扩大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以美国为例,美国农场的平均规模在1860年为54公顷,1950年为87公顷,1970年为151公顷。不过其规模扩大的速度正在放慢,20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扩大3.3公顷,60年代为3.1公顷,70年代为2.2公顷,到80年代只有1.2公顷左右。参见表1。 由于美国是典型的人少地多的国家,且经济发达,劳动力成本高,农业机械对劳动有比较好的替代作用。因此,以美国为代表的农场规模的变化趋势与人多地少的国家可能会有所不同。那么,人多地少国家的农场规模的变化情况如何呢?日本是较为典型的案例,日本农地零星分散,较为适合小规模家庭经营,虽然这一情况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农业的经营规模也有扩大的趋势。日本农业经营规模趋向扩大有一系列的原因,如农户人口高龄化的程度远高于总人口高龄化程度,骨干农业劳动者减少;农业接班人缺乏,学生毕业后直接投身农业的人数非常少。与此同时,农田基本建设、农业机械化等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修改《农地法》,允许土地租借,促进了农地的流动;财政加强了对农田基本建设的支持等。可以预见,日本的农业经营规模还有扩大的趋势。 表1 1982年按土地面积分类的美国农场规模 1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地》,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案例参考答案

第二章规模经济是中国汽车产业的“陷阱”? 1.试以我国汽车产业为例,谈谈企业应采用一次性投入方式(一次到位),还是逐步投入、滚动发展方式实现规模经济? 答: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滚动发展或一次投入的方式。这是因为,企业规模经济(适度规模)主要取决于技术与市场这两个因素。技术与市场从企业内部和外部条件上决定了产业的规模经济,从而决定了汽车产业中特定企业的适度规模。对特定企业来说,如果拥有广阔市场前景、同时企业自身内部条件(包括资金实力、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职工素质等)也能够跟得上,那么可以采用一次投入(一次到位)的方式。如果市场狭窄、规模扩张的难度很大(这对中国很多汽车企业是一个现实),或者企业自身内部条件(包括资金实力、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职工素质等)也跟不上,那么应该选择逐步投入、滚动发展的方式实现规模经济。 2.企业进行规模经济决策时应考虑那些约束条件? 答:规模经济决策时应考虑的约束条件有两方面:(1)企业外部环境。包括市场需求(在某一产业中,在一给定时间的某一点,能以最低效率规模经营的工厂数目,是受市场需要该产业产品的规模限制)、资源条件(如零部件配套供应情况,熟练劳动力供应情况)、产品生命周期等。(2)企业内部条件。包括资金实力、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职工素质等。总体上说,技术与市场从企业内部和外部条件上决定了产业的规模经济,从而影响着特定企业的规模经济决策。即技术创新要求高、技术装备大而复杂,而且拥有广阔市场的产业,其规模经济就十分显著,企业规模就应该较大;反之,对于那些技术进步缓慢、技术装备小型且市场范围不大的产业,其企业规模就适宜于小型化 第三章中国钢铁业的集中度 1.导致中国钢铁业低集中度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与世界主要钢铁生产国比较、与我国历史比较,都会发现目前我国钢铁业集中度偏低。原有钢铁企业间的重组困难、中小民营钢铁企业的迅速增长是近年来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下降的直接原因。钢铁业需求规模快速膨胀、改革开放是集中度下降的外部原因。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一): 失业率与宏观经济政策 最近,美国失业率持续一种相对稳定状态,而欧洲的失业率却急剧上升而且持续在30年前的水平之上。 如何解释两地劳动力市场的差别呢,部分原因在于两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同。美国只有一个中央银行,即联邦储备系统。他严格监控着美国经济。当失业率提高影响到居民对经济的信心时,美联储会放松银根,实行用心的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和提高产出,并防止失业率的进一步提高,实际上这是透过提高通胀率来降低失业率的方法。 而这天的欧洲还不存在这样的机构,欧洲是个国家联盟,它的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制定,由于思考到各国状况的复杂性,欧洲中央银行的目标主要是持续物价的稳定,奉行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全力持续低利率和低通胀。在这样的状况下,就无法利用通货膨胀政策来降低失业率。 问题:

1、什么是失业问题造成失业率高的原因有哪些 2、说明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 1、(1)失业问题就是由失业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失业不仅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失业是经济问题,因为失业意味着浪费有价值的资源,不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失业是个政治问题,是因为它使成千上万的人失去工作,收入减少或丧失收入的来源,使人们整天无所事事,生活在痛苦和无奈中,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2)失业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 ①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各地区之间、各种工作职位之间变动所构成的失业。 ②结构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构成的失业。 ③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而产生的对劳动总体需求不足所构成的失业。

规模经济案例-格兰仕

格兰仕做大微波炉的奥秘 刘斌 格兰仕在微波炉王国独步天下的奥秘就是集中 一点,紧握规模经济这张牌。易晓岚摄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说过一个比喻:“把所有鸡蛋都装进一个篮子里,然后看好这个篮子。”而格兰仕集中兵力将微波炉做大的战略思想恰恰与之不谋而合。 格兰仕是国内微波炉行业的著名品牌。从90年代初,格兰仕开始介入微波炉行业,不到10年时间,即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最大的微波炉制造企业。1999年,格兰仕微波炉产销已达800万台,今年则进一步提升到近1200台,远远超过三洋、三星、惠而浦、松下、LG等国际知名品牌。其出口能力1999年便突破1亿美元大关,成为国内单项产品出口最大的家电企业。回顾格兰仕的发展历程,格兰仕能从千万家默默无闻的小厂中脱颖而出,其良好的企业发展战略功不可没。 现代企业战略大师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广泛研究不同企业成败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三种通用的战略:一是成本领先;二是差别化;三是集中于一点。格兰仕在短短的四五年时间内能在微波炉行业独步天下,傲视群雄,就得益于其能将以上这些貌似简单的战略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取得国际、国内市场的主动权。战略转移与集中战略 1992年以前,格兰仕是一家以生产羽绒制品为主的乡镇企业。在当时国内羽绒制品市场还比较好的时候,厂长梁庆德毅然决定寻找新的突破口。当时,格兰仕所在的广东顺德及其周围已是中国最大的家电基地。如当时最大的冰箱厂(容声)、空调厂(华宝)、电风扇厂(美的)、热水器厂(万家乐)等。这些企业的产品都是当时的热销产品。然而梁庆德经过考察,毅然决定选择不被人重视的微波炉作为其主攻方向。并将从事羽绒生产十几年的积累全部投入微波炉项目。 1992年至1995年,我国宏观经济处于相对高涨的时期,许多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多元化经营,一些企业迅速进入了从金融、房地产、医药到保健品等与自己过去的主业完全不相关的热门行业,而且有些企业还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在处于经济高潮、新兴行业的进入障碍较低、而收益又非常好的情况下,要抵挡住多元化的诱惑,对每个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格兰仕这时不仅没有多元化,而是全面的收缩,将企业的资源全面集中于微波炉的开发、生产与销售。为1996年之后企业全面实现领先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本领先与规模经济 1995年,格兰仕微波炉在中国市场已占据领导地位后,同时也一直在努力寻求规模经济以获得成本领先。1995年,其产能达50万台,1996年达100万台,1997年达200万台,1998年达450万台。据了解,100万台是单间工厂微波炉生产的经济规模。从1996年开始,格兰仕一方面迅速扩大自己的

规模经济案例

伊利进入液态奶市场 内蒙古伊利集团自1997年进入液态奶行业以来,短短5年间发展成为中国液态奶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该集团液体奶2002预计总产量将达到13亿包约43万吨左右,约占全国液体奶产品市场份额的12%,并且仍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为什么在液体奶这种传统的区域性较强的产品市场上,伊利能够后来者居上,几年内获得快速发展?本人由于工作原因,有机会从伊利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就或多或少参与了伊利液体奶经营活动,目睹了伊利液体奶这几年的发展过程。液态奶行业背景情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饮食消费水平迅速提升。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居民在肉、蛋、奶等动物产品消费指标上,奶制品与国际平均消费量存在特别大差距。在少量的奶制品消费方面,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长期以奶粉为主要乳品品种,大部分中国人喝的是奶粉还原的奶粉奶,液体奶消费量很少。液体奶市场内改革进程也比较滞后,90年代中后期以前,东北、华北和中部地区的各主要城市都是当地牛奶公司为液体奶的主要供应商,市场具有较强的区域分割特点;南部和西北部由于气候和经济等原因,部分二、三类城市甚至没有当地的牛奶场和牛奶公司。我国居民奶消费水平很低,其原因是多方面和复杂的。从供给方面看,牛奶包装材料和技术落后是一个重要原因。90年代中期以前,各城市牛奶公司大都产销巴氏灭菌瓶装或塑料袋装牛奶,产品保质期只有3-7天,无法长途运输,形成了给地区各城市牛奶公司之间各扫门前雪,发展不均衡而又相安无事的状态,市场竞争很不充分。大部分城市牛奶公司企业规模小、设备陈旧、产品档次低。国外早已存在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条件。例如,利乐包装是当今欧美较为流行的牛奶及饮料复合纸包装方法,这一方法不使用防腐剂,而是通过对产品经过2-4秒138度超高温瞬间杀菌,并在无菌状态下灌装包装,做到牛奶营养成分不损坏,又保证牛奶保质期长达6-8个月。1996年以前国内只有完达山等少数几家乳品厂家生产利乐包装牛奶。然而,由于这种产品对企业的营销能力有较高要求,加之该产品不被上述厂家作为主营业务,因而没能很快形成市场主流产品。90年代中后期,国内营养专家和有识之士通过各种渠道呼吁国人多饮奶,“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牛奶消费比白酒低”之类,呼吁引起人们对我国牛奶消费问题的重视,政府也开始推广学生奶项目。随着人们收入进一步提高,加上这些宣传和项目推广的影响,液态 金融频道申请认证 财富值双倍检索优先专属展现同行交流奶消费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有较快增长。抓住机遇进入市场由此可见,90年代中期中国液态奶市场环境具有多方面特点。在北方、中部、东部城市,包装低档和保质期短的巴氏灭菌玻璃瓶和塑料袋牛奶以及引用不便的奶粉已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在南部沿海、西南地区等很少有自产奶的地区,市场上只有少量国外进口的高价超高温利乐包装牛奶,平均价格在每250毫升装3.5-4.0元上下。人们对优质、包装更安全、引用更方便的牛奶需求突现出来,但是全国缺少强势品牌和高端产品。这一环境为伊利进入市场提供了有利机遇。伊利前身是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厂,早期以牛奶雪糕冰淇淋 为主打产品,成为中国牛奶雪糕冰大王。90年代初期成功进行集团股份制改革,1994年成为第一家在上海主版上市的国内乳品企业,为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较好的融资条件。1996年下半年开始,伊利集团开始对进入液体奶市场问题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市场调查发现,国内缺少高档液态奶产品,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伊利集团在1997年初果断投资3 000万元成立了伊利液体奶公司,引进了一条当时瑞典利乐公司最先进TBA/19-250B无菌灌装线,液体奶产品于当年8月份投放市场。这时伊利为产品作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定位,即“高质、高价格、高利润、高铺货率”。当时产品价格为:250毫升奶出厂价为1.8元、零售价为2.5-2.8元,这在当时是国内牛奶的很高定价。然而,凭借优良的产品品质,加上高品位草原牛奶的概念,具有8个月保质期的液体奶产品迅速进入全国许多城市市场,对原本相对平静的中国液体奶市场带来冲进。分销模式选择采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