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汉字的演变教案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汉字的演变教案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汉字的演变教案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汉字的演变教案 川教版

第20课汉字的演变

【课程标准】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记住商朝使用的文字和秦朝的标准字体,理解甲骨文在中国历史发展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区分事物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文字的比较,学习和运用比较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通过对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甲骨文;2、小篆。

难点:1、甲骨文评价;2、草书、楷书、行书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齐读课文引言。

2、教师引入:如果你不说话、不使用肢体语言,能快速准确地将一件事告诉你的同桌吗?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字在这一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汉字是如何产生,如何演变的呢?

二、新课讲授

(一)甲骨文

1、学生阅读教材。

多媒体出示刻画符号若干,让学生研究。

2、问:什么叫甲骨文?为什么要刻在龟甲、兽骨上?都刻了些什么?甲骨文的发现与识读有什么意义?

3、抽学生来汇报学习成果。指导学生识读(表格)、仿写甲骨文(十二生肖),认识它是一种成熟与完备的文字?

4、小结甲骨文。

(二)金文

1、学生阅读教材。

2、现在已经发现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为什么把它叫做司母戊鼎呢?

3、商周时的金文各有何特点?这些金文对今天来说有何作用?(西周时,有人将文字统一成“大篆”。)

(三)小篆和隶书

1、学生阅读教材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很不方便于交流,于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各国文字统一起来,怎么样统一的?

3、汉朝流行的字体和小篆有何不同?

(四)草书、楷书和行书

1、学生阅读书上的本目内容,找出草书、楷书、行书出现与成熟的年代或先后顺序。

2、动手仿写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各几个字,然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草书”、后来又为什么会出现楷书?后来为什么又出现行书?

3、从中你能发现什么汉字演变的基本规律?

(五)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六)学习测评

1

2019-2020年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练习题六十九

2019-2020年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练习题六十九 第1题【单选题】 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 A、焚书坑儒 B、民主与科学 C、八股取士、文字狱 D、闭关锁国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这一机构的办事特点是“勤、速、密”,且“只供传述错误,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决策权由皇帝控制.该机构是( ) A、锦衣卫 B、军机处 C、中书省 D、六部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我国科举制度在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其被废除的时间是( )

A、宋朝末年 B、明朝末年 C、元朝末年 D、清朝末年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实质上反映了( ) A、皇帝的辛劳 B、君权的强化 C、地方的无权 D、仪式的完善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处理军政大事.关于军机处认识正确的是( ) A、军机大臣由议政王大臣会议选派 B、军机大臣有军国大事的决定权 C、军机处的设置降低了办事效率 D、军机处的设置,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某校七年级历史活动课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搜集了明太祖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东厂,雍正设立军机处等方面的资料。由此可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可能是( ) A、明朝的经济的发展 B、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统一多民族的巩固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实质上反映了( ) A、皇帝的辛劳 B、君权的强化 C、地方的无权 D、仪式的完善 【答案】: 【解析】:

川教版历史七上第20课《汉字的演变》word随堂练习

第20课汉字的演变 一、学习导引 1.甲骨文: 时,人们把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是由它发展而来的。真实地记录了的活动,反映了多方面的情况,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从商朝开始我国的历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西周也使用甲骨文,但不如商朝普遍。 2. 金文: 商周时期的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金文也为后人研究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3. 小篆和隶书: 秦统一全国后,以作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体。书写简便的也逐渐流行。 时,隶书广泛使用。 4. 草书、楷书和行书: ,形成草书和楷书。接着,又出现了。 时,草书、楷书、行书趋向成熟。 二、夯实基础 1.我国文字起源很早,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原始文字的是() A.原始陶器上的刻画符号B.甲骨文 C.金文 D.铭文 2.商朝时,人们把文字刻定在龟甲和兽骨上,目的是为了()A.纪录历史 B.占卜凶吉 C.传递文书 D.制工艺品 3.商朝的书写材料主要有①龟甲②兽骨③青铜器④竹简()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为研究商朝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的是() A.甲骨文 B.金文 C.铭文D.隶书 5.研究历史离不开文字资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夏朝 B.商朝C.西周D.春秋 6.今天的汉字是从下列哪种文字发展而来的()A.甲骨文 B.铭文 C.大篆 D.隶书 7.商朝的金文是指()A.铸刻在铁器上的文字 B.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C.刻写在石器上的文字 D.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8.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因铸有“司母戊”三个字而得名,这三个字属于()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9.西周文字主要有①甲骨文②金文③小篆④隶书()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0.把小篆做为全国通用的标准文字,是在() A.商朝 B.西周 C.秦朝 D.汉朝 11.考古发现,出土的汉代竹简、帛书、石刻基本上都是() A.金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12.草书和楷书形成于()A.秦朝 B.汉朝前期 C.汉朝后期 D.三国时期 13.三国两晋时,书写起来最为流畅便捷的是() A.隶书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14.有关甲骨文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汉字是由它发展而来 B.甲骨卜辞真实记载了商王的活动 C.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D.商朝时候使用甲骨文,但远不如西周时候普遍 15.下列有关西周文字的叙述错误的是()A.西周时期,铸有文字青铜器增多B.这些文字为后人研究西周的历史留下宝贵的资料 C.西周的甲骨文比商朝更普遍 D.西周的文字叫做金文或铭文 16.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或铭文,这种文字主要出现在() ①商朝②周朝③秦朝④汉朝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17.隶书与小篆相比,能够逐渐流行,主要是因为() A.隶书比小篆美观 B.隶书比小篆有观赏价值 C.隶书比小篆书写简便 D.国家统一命令使用隶书 18.通过对商代甲骨文的研究,我们才知道了以下哪项纪录?()A.中国文字的最初起源形态B.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确切纪年 C.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D.关于划分季节的最早记录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试卷

岳池县2006-2007学年度下期七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相信你,觉着、冷静,用睿智的大脑和灵巧的小手,书写一份满意的答卷.满意的答案需要日常的勤奋,坚韧的毅力和脚踏实地的学习。 一、请你选择最有说服力的一项。(50分) ( ) 1. 589年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的是 A B C D ( ) 2. 唐太宗被各族首领拥戴为“天可汗”,主要是 A. 轻赋省刑 B. 开明的民族政策 C. 广开言路 D. 任用贤能,提高行政效能 ( ) 3. 隋大运河的中心是 A. 涿郡 B. 洛阳 C. 余杭 D. 江都( ) 4.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拥有决策权的是 A. 中书省 B. 尚书省 C. 门下省 D. 宣政院( ) 5. 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是 A. 两宋 B. 汉朝 C. 唐朝 D. 明朝( ) 6. 我国的四大发明为世界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北宋中期,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 A. 毕昇 B. 吴道子 C. 赵孟兆页 D. 吴承恩( ) 7. 岳飞《满江红》中的“靖康耻”指公元1127年,攻占北宋都城东京,掳走徽宗钦宗二帝,标志着 A. 北宋灭亡 B. 辽灭亡 C. 元灭亡 D. 清灭亡( ) 8.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我国元朝时形成的一个新的少数民族是 A. 回族 B. 突厥族 C. 吐蕃族 D. 回纥( ) 9. 中国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历史的国家,明清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是 A. 焚书坑儒 B. 八股取士 C. 设军机处 D. 厂卫制度( ) 10. 明朝前期,我国是一个繁荣开放、统一的国家。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是 A. 玄奘西游 B. 鉴真东渡 C. 郑和下西洋 D. 张骞通西域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20课知识点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要点] 1.西晋的兴亡 266年司马炎篡夺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 “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 316年西晋灭亡(匈奴人所灭) 317年司马睿建东晋,定都建康 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东晋灭亡 2.少数民族的内迁 东汉末年,内迁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 作用: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3.淝水之战(前秦----东晋) (1)时间:383年。 (2)结果:东晋大败前秦。 (3)意义: 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4)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 (5)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4.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 (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2)北方人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成就:(1)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2)大量荒地被开垦为良田。 (3)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 (4)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难点解析] 1.想一想,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 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第一,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风气非常盛行,在位皇帝智力低下;第二,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彻底地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第三,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利用西晋内乱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2.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从前秦方面来看,前秦的军队成份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它民族不满前秦氐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氏族贵族的统治.秦军中的汉人更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打胜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也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3.《宋书》里描写的南朝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与文化: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范缜与《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综合归纳能力;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学习,培养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当代青年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教学重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与《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教学难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课前准备】课件、图片、视频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96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祖冲之星”。祖冲之有哪些突出的贡献?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以及文化成就?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回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学生:是国家分裂与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我国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虽然发生分裂,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大大开发,

南北经济的发展,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繁荣。本课的内容主要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内容设计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第二部分为“科学家祖冲之”,第三部分为“书法、绘画与雕塑”。首先看第一部分。 (板书)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教师:贾思勰,山东人,生活在北朝的北魏和东魏两个朝代。他重视农业,精心研究前人成果,认真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写成了《齐民要术》一书。 展示:《齐民要术》书影 介绍:“齐民”,即平民,泛指当时向国家交租纳税的各色编户。“要术”,指通过生产劳动的谋生之术。故名思义,就是“人民大众谋生的主要方法”。而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 思考课本90页材料研读,并思考问题: 《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想一想,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 学生回答:强调了贾思勰的“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农学思想。 思考:贾思勰的代表作《齐民要术》属于哪一门科学?历史地位怎样? 学生回答:贾思勰的代表作《齐民要术》属于农业科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师讲解:贾思勰一生致力于农业研究,翻阅大量古代农业文献资料,熟悉农谚、歌谣。他不辞辛劳,四处访问有经验的老农。还亲自种植农作物。《齐民要术》主要内容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是贾思勰把理论和实践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因此,读书时一定要联系实际,要学以致用,才有更实际的指导意义。《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今天农业生产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农学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还有数学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板书)二、科学家祖冲之 教师讲解: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巨大贡献。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讲解:什么是圆周率?(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例叫做圆周率)圆周率是否精确,关系到天文、历法、建筑、水利等许多方面的发展水平。圆周率计算的精密程度,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数学发展水平的标志。世界各国都在探求更精密更准确的圆周率。 我国古代数学家很早就注意到圆周率的计算,三国时代的刘徽创造了一种求圆周率的方法,叫做“割

第20课 汉字的演变

第20课汉字的演变 【课标要求】 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目标要求】 识记和理解:记住商朝使用的文字和秦朝的标准字体,理解甲骨文在中国历史发展上的地位。 能力与方法:通过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区分事物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文字的比较,学习和运用比较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通过对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预习导学】 一、甲骨文 1.原始文字:很多学者认为,原始陶器上的____________可能就是原始文字。2.甲骨文 (1)定义:______时,人们把文字刻写在____________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2)特点: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_______________的文字。 (3)作用:记录了_________的活动,反映了商朝多方面的情况,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_________材料。 (4)影响:从_________开始我国的历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 二、金文 1.定义:_________时铸刻在_____________上的文字,叫做金文。 2.作用:为后人研究___________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三、小篆和隶书 1.小篆:________统一全国后,以________作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体 2.隶书 (1)秦统一小篆后,书写简便的________也逐渐流行。 (2)________时,隶书广泛使用。 四、草书、楷书和行书 1.形成:汉朝后期,一些人用“草法”和“楷法”书写文字,形成________和________;后又出现________。 2.成熟:________________时,草书、楷书、行书趋向成熟。 3.特点._________潇洒,_________端庄,_________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书写起来流畅便捷。 【问题探究】

“2020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唐朝边疆主要少数民族及政权的名称。著名的少数民族首领及其被唐朝册封的称谓,了解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概括唐朝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对历史地图和其他图的阅读,培养学生从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唐朝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各族之间虽有兵戎相见,但相互之间的友好交往仍是主流,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二、难点: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问题导入: 师: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 生:······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二、唐与吐蕃的关系 1、出示P20《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帮助学生认识唐朝边疆各主要少数民族名称及分布。(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2、指导学生按照教材进行学习。 ①先让学生了解吐蕃族生活的地区及其生活。指出吐蕃是今天我国藏族的祖先,又是7世纪到9世纪青藏高原上出现的少数民族政权名 ②给学生介绍吐蕃杰出首领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建立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及其与唐朝通婚的史实。(介绍意义:两族的联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历史意义。) ③通过教材小字部分介绍文成公主进藏的具体史实及其影响。 ④老师提问: 师:代表唐朝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史实有哪些? 生:1、唐中宗时,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完婚;2、唐穆宗时,唐蕃双方会盟及建立会盟碑。 教师指导学生看辅栏P19《会盟碑》的话教师进行解释:不再作战,充满了亲情友好,难道不好吗? 通过这句话帮助学生领悟唐蕃之间愿友好相处,不再作战,永结亲情的愉悦心情。 师:那从我们刚才讲的来看唐蕃友好往来的两种重要形式是什么? 生:联姻与会盟,完全回避了“兵戈”战争。 师: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19-2020学年度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 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习题精选七十九

2019-2020学年度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习题精 选七十九 第1题【单选题】 1793年,马戛尔尼来到中国,他在日记中记载:“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顽固地沿用他们无知祖先的笨拙方法。”据此可知中国( ) A、开始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 B、实行闭关自守最终导致了落后 C、开始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 D、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思想文化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明朝时我国引种玉米和甘薯情况的猜测,最无可能的是( ) A、种子由欧洲人带到东南亚再传入中国 B、先在江南地区种植再向北方传播 C、种子由郑和的船队带回中国 D、来自于西班牙殖民地的可能性较大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的是( ) A、商帮的形成 B、男耕女织的生产和生活 C、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D、国际贸易的频繁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闭关锁国政策是一种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交流的国家政策。对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B、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 C、它对西方殖民者侵略活动,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D、“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范小静在《十三行故事》一书中写道:“鸦片战争打响,广州的林则徐给朝廷的奏折中这样分析敌情:那些英国人的装束,全身缠裹得紧紧的,腰和腿都僵硬得很,一跌倒在地上就爬不起来。中国人对付这种军队,不但一个士兵就可以撂倒他几个,即使是乡村和市井的平民也能要了他们的命。”产生这种认识的根源在于( ) A、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较大

学优练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学案 新人教版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1.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2.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含义;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3.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重难点 重点: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难点:对“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理解。 二、知识概览图 三、新课导引 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 正传》中有这样的一个细节:阿Q 准备把庙里最值钱的物品——宣德炉偷出 去卖掉。在今天,据说一个宣德炉当值百万之价。右图中的宣德瓶曾经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创中国 瓷器之天价。 【思考讨论】 你知道“宣德”是怎么回事吗?中国瓷器是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出口的? 四、探究学习 (一)互动探究 1.在明代,北方地区用棉花纺纱织布,经常断纱,织不出高质量的棉布。明朝末年,北方出现半地窖式的房屋,屋檐高出地面二尺多,开窗透入阳光,在里面纺纱织布,织出了紧实细密的棉布,这是为什么?想想看,谁说得对? 男孩说:“北方气候寒冷,在地窖房里纺织比较暖和,所以能织出好布。” 女孩说:“北方气候干燥,纺织时容易断纱。地窖房里比较潮湿,在那里纺织不会断纱,因此才能织出好棉布。”(课本第116页) 农业: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新品种 手工业:棉纺织业——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和南京; 制瓷业——景德镇 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 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明清 经济的发展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 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 开放四个对外通商口岸,严格限制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 船只的载重量 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海外贸易 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使清政府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 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 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闭关锁国”的政策 原因 形成 影响

2019-2020年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练习题第三十三篇

2019-2020年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练习题第 三十三篇 第1题【单选题】 弗兰西斯·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这里的“第三种”指( ) A、指南针 B、造纸术 C、印刷术 D、火药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诸城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故乡。他的旷世名作《清明上河图》体现出来的绘画风格是( ) A、山水画 B、文人画 C、风俗画 D、花鸟画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四位同学在做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为题,各做了一个命题,你觉得下列主题适合的是( )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②西方海外殖民地助跑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了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武器④印刷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产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凝固的历史”之美誉。下列陶俑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宋人表演蹴鞠 B、宋人表演词朗诵 C、元代人表演杂剧 D、元代人表演杂技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图内容记载的科技成就是( )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造船技术 D、指南针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史学家司马迁和司马光被称为“史学两司马”,他们编纂的《史记》和《资治通鉴》成为我国史书的典范。下列示意图中,哪一字母所代表时期的史实在这两部史书中都能查阅到( )

A、A B、B C、C D、D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下列哪一部绘画作品,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美景?( ) A、《游春图》 B、《送子天王图》 C、《墨葡萄图》 D、《清明上河图》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目标: 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民族大融合; 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北魏的建立:(1)时间:(2)地点:(3)民族: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原因:(2)作用: 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语言:(2)服饰:(3)姓氏: (4)联姻:(5)汉制:(6)学礼法,尊孔子: 合作探究: 1、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你说呢? 2、链接生活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找看!(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寻找) 精讲点拨: 1、民族融合与汉化不等同。民族同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点而成 为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强制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 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精讲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 2、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汉族也是在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中发展的。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突出地位。各族人民在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各族人民经历了一场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变动,逐渐接受农耕定居生活和先进的汉族文化,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南北朝初期,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是 A.北魏 B.西魏 C.东魏 D.北齐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氏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4.北朝包括的朝代有 ①宋②齐③梁④陈⑤北魏⑥东魏⑦西魏⑧北齐⑨北周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⑨ D.④⑤⑦⑧⑨ 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人教版美术一年级下册第20课《汉字中的象形文字》教学设计

第20课《汉字中的象形文字》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第20课《汉字中的象形文字》,这课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赏中国古代象形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了解汉字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并能激起学生的模仿兴趣和表现欲望,经过欣赏、总结、想象,能抓住表现对象的重要特征来用象形字的造型方法进行夸张想象一幅象形字的画,能较为明确地表达字的意思,并通过学生的描述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对我国汉字象形造字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欣赏中国古代象形文字了解我国汉字的悠久历史及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欣赏、总结、想象、创造,使学生大概了解象形字的造字方法,并能将几个简单的象形字组合在一起变成一副画,表达出完整的意思。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中国古代象形文字的造型美感,激发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古代象形文字,使学生得到启示,创作象形文字要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大胆夸张表现。

四、教学难点 根据要表达物象的形体特征展开联想,运用象形造字方法进行大胆创作,表现出新颖有趣的作品。 五、教学准备 教师:象形文字的图片资料若干。 学生:水彩笔、彩纸、铅笔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找汉字 导入语:同学们,今天有个新朋友来到我们的课堂,看,它是“喜羊羊”。它还给我们带来了三个国家的字,你们能找出哪一个是我们中国的字吗?(太阳的中文、日文、英文) 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字,我们都把它叫做“汉字”。 2、猜象形字 师:喜羊羊还带来了一份礼物,出示一个汉字,那你们认识这个字吗?(象形文字:日) 那你们知道他们叫什么字吗?(象形文字——用简单的绘画形式并创造出了图画性很强的字叫象形文字) 3、出示课题——汉字中的象形文字,点明学习内容。 (二)讲授新课 1、课件展示图片,了解象形文字的产生 师:今天“喜羊羊”就将带领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去学习我们古

2017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长城与北京城》同步练习

第15课长城与北京城练习 一、选择题 1、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说:“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就是最美的”、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自秦朝以来,历代不断整修、其中明长城的起止点就是() A、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B、东起山海关,西至临洮 C、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 D、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2、某中学组织“不大长城非好汉”的明长城探访活动,相约从明长城的最西起点出发,她们出发点应就是() A、鸭绿江 B、临洮 C、嘉峪关 D、辽东 3、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上/绵延峭拔的八达岭啊/舞起矫健的巨龙/短兵相接的年月/您就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壁垒/与平建设的年代/您就是显示民族气魄的支柱…"诗中赞美的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就是() A、都江堰 B、大运河 C、明清皇宫 D、长城 4、下面关于中国古代工程建筑的叙述,不正确的就是() A、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就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B、我们今天见到的长城大都就是清朝修建的 C、大运河开凿于隋炀帝时 D、故宫修建于明朝,就是我国也就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5、大运河与长城像一个“人”字书写在中国大地上、这两大工程的共同点就是() A、最后完工的时间相同 B、具有浓厚的军事防御功能 C、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D、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优越性 6、我国古代建筑技艺高超,也有许多著名建筑工程保存至今、下列建筑工程建成的先后时间顺序就是()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7、如图就是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根据这幅地图的内容判断,该同学的探究题目应该就是

A、明朝的疆域 B、明朝的长城 C、明朝北方重镇 D、清朝北部疆域 8、安徽某校举办历史手抄报设计大赛,某一小组成员搜集了以下历史资料,这些史料反映的共同主题就是 A、高超的青铜工艺 B、伟大的建筑工程 C、先进的科技成就 D、独特的医学技术 9、我国古代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骚扰,保护中原农耕文明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伟大工作就是()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北京故宫 10、观察如图所示两幅图,与唐朝长安城比较,明朝北京城设计的最主要特点就是() A、城内有“市",具有商业功能 B、城内有宫城与皇城 C、城有三重,宫城居于中心 D、城为方形,街道正直 11、绵阳市平武县城内的报恩寺被誉为“ 深山故宫",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就是由当地土司在北京故宫完工后不久,仿照其样式而修建、请判断它修建的时代应该就是()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明朝 12、抓关键词就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古建筑群”指的就是()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六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一、隋朝 1、建立 时间:581 年(589年灭陈统一) 都城:长安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年号:开皇 3、隋文帝治国措施: ①改革政权机构;②重视选拔人才;③大力发展农业;④减轻赋税徭役;⑤倡导节俭; 4、开皇之治: 开皇年间,隋文帝勤勉治国,锐意革新,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5、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贞观之治 1、建立 时间:618年人物:李渊地点:长安 2、贞观之治: 时间:626年人物:李世民(唐太宗)年号:贞观 治国措施: (1)政治上:①吸取隋亡教训,广开言路,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 ②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允许农民用实物代替徭役) ③简法轻刑,修订法律;(《贞观律》) ④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国子学、太学) ⑤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和亲、封赏、迎击),改善民族关系。(天可汗) 表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第2课走向全盛时期的唐朝 一、女皇武则天(上承贞观,下启开元) 1、时间:690年 国号:周 意义: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①打击皇室和贵族集团 ②招揽人才,提拔了姚崇、宋王景等有才干的人; ③组织编写农书,指导农业生产; ④鼓励兴修水利、栽桑养蚕; ⑤减免赋税徭役 3 作用:经济文化继续发展,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开元盛世 1、时间:712年, 人物:李隆基(唐玄宗) 年号:开元 2、治国措施:①任用贤能(姚崇、宋璟) ②采取措施发展生产 ③下令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 ④实行“宽仁”政策,废除了武则天的酷刑苛法; ⑤倡导节俭 3、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第20课汉字的演变教案

第20课汉字的演变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记住商朝使用的文字和秦朝的标准字体,理解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 2.能力与方法 通过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区分事物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各种汉字的比较,学习和运用比较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通过对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字演变过程中的甲骨文、小篆。 2.难点:甲骨文的评价,草书、楷书和行书的形成。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针对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归纳汉字的演变及其过发展过程。 3.学生讨论汉字演变与历史发展的联系。

【板书设计】 第20课汉字的演变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温故知新: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从汉朝到南北朝时期的科技的重大成果,那么让我们回忆具体都有哪些成果? 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的文字称为汉字,大家天天书写汉字,天天阅读汉字排印的书报,你知道汉字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吗?知道汉字有哪些字体吗?知道商朝的国家“档案”用什么文字书写、秦始皇用什么文字批阅奏章公文吗? 师:我国的汉字从她的出现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现在让我们探索这个演变过程,一起来感受 学生活动 学生自主提问学习重点知识,自主回答。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认真听讲,仔细思考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0课--清朝君 主专制的强化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清朝设置军机处、制造文字狱与文化专制的史实,知道清朝中期以后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了解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微课的形式解决基本史实。通过表格整理归纳军机处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不同,通过材料探析军机处帮助皇帝巩固统治的特点,理解军机处为什么能加强皇权。 2.通过探究文字狱、文化专制措施的材料理解这些措施的目的和影响。 3.通过与同时期英国的发展情况作对比,深入理解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发展的阻碍作用,理解封建专制统治已经走向末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清朝加强统治的措施,了解清朝矛盾重重的社会环境,深刻理解封建专制统治走向末路的事实,通过与同时期欧洲发展情况的对比,意识到只有不断变革、敢于开放、勇于接纳新鲜事物才能保持社会发展的活力。通过对国家历史命运的思考,初步树立起对社会的责任担当意识。 导入:1793年是乾隆五十八年,这一年乾隆皇帝迎来了一群英国使者,领队的叫做马戛尔尼。他们以代表英国政府为乾隆皇帝祝贺八十大寿为名来到中国。马戛尔尼是个中国迷,这次有机会来到中国这个传说中遍地是黄金,堪称文明典范的国度,他非常兴奋。可是在中国游历了一番后,他在日记本上留下了这样的评价:他们(清朝人)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马戛尔尼在中国经历了什么?他观察到了一个怎样的清王朝?让我们跟随他的记录来了解。 一、一个至高无上的君主 师:马戛尔尼乘坐的船叫做狮子号,船停靠在舟山港口时,邀请了清朝社会各界人士上船参观。狮子号的船舱里挂着一幅乾隆皇帝的画像。上船的中国人一见皇帝的画像,立马诚惶诚恐地跪拜磕头,英国使者团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为了加强皇帝权力,清朝前期统治者对中央辅政机构进行了变革。请同学们根据预习内容进行梳理: 清朝初期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设立南书房,雍正设立军机处,乾隆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只保留军机处。 问题:通过和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比,你能说说军机处主要在哪些方面加强了皇帝权力吗?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word说课稿

第6课北宋的政治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专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能力目标: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归纳北宋政治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隋唐以来的,尤其是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稳定。认识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与执政者的政策紧密相关。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影响。 本课难点:重文轻武政策的出现原因和影响。 二、说教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三、说学法

学生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意义容易理解,措施和带来的利弊不易理解,教师要逐条分析讲解举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在毛泽东得眼里,他最佩服的五位帝王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其中宋太祖就和我们今天要讲的北宋政治有着密切关系。宋太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防止了以后的分裂割据,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也带了军队战斗力弱,使拥有强大综合国力的北宋王朝始终未能完成中国的统一,在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交战中处于不利地位,从此兵威不振成为中原王朝顽疾,正是功也千秋,罪也千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功罪千秋的伟人做了那些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第六课 2.阅读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回答下列为题 (一)北宋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事件 (二)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必然性有哪些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方面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和动手能力。 (2)学生通过学习书法、绘画和雕塑方面的基本史实,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艺术成就,提高对文物的鉴赏能力和树立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动手能力;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2)通过鉴赏王羲之和钟繇的书法艺术,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 (3)通过阅读课文,概括提炼本课的基本知识点,填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艺术与思想成就表》,提高综合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祖冲之等著名科学家和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通过学习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历史,认识到两者都是闻名世界的古代艺术宝库,感受它们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和优美的艺术形象。 (3)通过对科学家和成就的学习从中吸取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素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科学家家祖冲之、贾思勰《齐民要术》、辉煌的石窟艺术。 难点:科学家家祖冲之。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两块内容,即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与文化成就。科技成就主要讲述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科学家祖冲之;文化成就主要讲述书法、绘画与雕塑方面的成就。学习这三部分内容,首先要了解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文化是时代变革的先声和反映,科学技术代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们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将科技、文化与历史发展的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和进程的基础上,理解科技、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的时期,出现了各族人民的大交融、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江南开发,以及区域性政权的并立和竞争等客观上有利于文化发展的因素,因而文化成就斐然。在科技领域,出现了刘徽、祖冲之、贾思勰等著名科学家;在文化艺术领域,出现了书法家钟繇、胡昭、“书圣”王羲之和北魏的著名的书法作品《魏碑》,画家顾恺之,石窟艺术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宝贵财富。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第20课《汉字的演变》导学案

第20课汉字的演变 1.记住商朝使用的文字和秦朝的标准字体,认识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2.通过对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学习,培养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培养观察和区分事物的能力。 3.说出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认识汉字文化,增进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通过对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4.重点:甲骨文。 1.甲骨文 (1)原始文字:原始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可能就是原始的文字。 【名师点拨】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姜寨、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原始文字的雏形。 (2)甲骨文 ①定义:商朝时,人们把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 ②意义: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汉字是由它发展而来的。它为研究商朝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从商朝开始,我国的历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名师点拨】今汉字与甲骨文对应表: 今汉字甲骨文今汉字甲骨文 日上 月下 山刃 鱼狼 羊星 2.金文 (1)金文又叫铭文、钟鼎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2)金文为后人研究商周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3.小篆和隶书 (1)秦统一全国后,以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体。后书写简便的隶书也逐渐流行。 (2)汉朝时,隶书广泛使用。 4.草书、楷书和行书 汉朝后期,相继出现草书、楷书和行书。到三国两晋时趋向成熟。 【名师点拨】通过学习,认识汉字的演变日益成熟,历千年而不衰。 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探究问题一】展示材料及图片(半坡出土的彩陶盆、《二里头遗志陶器上的符号》): “古者无文字,其有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 相传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上述材料是有关文字的最早的传说,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据说是我国最原始的文字。我国历史上比较成熟的文字是什么文字?出现在哪一时期呢?这一文字的发现有何价值?阅读课本 P116~117页寻找答案。 甲骨文;出现在商朝时期;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汉字是由它发展而来的,为研究商朝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从商朝开始我国的历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 司马迁著的《史记》“殷本纪”中列出了商王世系。有人说,生活在西汉时期的司马迁不可能知道商朝时期的历史,记载是假的。你觉得呢? 可能是真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探究问题二】开展“你来对对号”游戏活动:依次展示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字体。 (1)你来说说上述展示的材料都是什么文字?看谁对的快。 学生迅速对照课本,依次说出: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2)以上文字分别在什么时期出现? 金文——商周;小篆和隶书——秦朝;草书、楷书、行书——汉朝。 (3)你能把汉字的演变过程描述出来吗? 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铭文、钟鼎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3.对本课内容仍存有的疑问,由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解决。 课堂小结 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铭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