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药材的最佳采收期

中药材的最佳采收期

中药材的最佳采收期
中药材的最佳采收期

中药材的最佳采收期

中药材种类繁多,药用部位不同,其最佳采收的时间也不相同。所谓最佳采收期,是针对中药材的质量而言的。中药材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有效成分含量的多少,与产地、品种、栽培技术和采收的年限、季节、时间、方法等有密切关系。为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产量,大部分中药材成熟后应及时采收。中药材的成熟是指药用部位已达到药用标准,符合国家药典规定和要求。药材质量包括内在质量和外观性状,所以中药材最佳采收期应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外观性状如形、色、质地、大小等最佳的时期进行,才能得到优质的药材,达到较好的效益。

现根据前人经验,结合影响药材性状和品质的因素及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贮失规律,按中药材药用部分的不同,对中药材的最佳采收期简述如下。

一、以根及根茎类入药的中药材品种此类中药材一般以根及根茎结实、根条直顺、少分叉、粉性足的质量较好,采收季节多在秋、冬、或早春,待其生长停止、花叶凋谢的休眠期及早春发芽前采收。大部分品种春季发芽前采收为最适时期,因为初春时药用植物准备萌发,根茎部贮存的大量营养物质还没有或刚开始分解,所以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营养物质最丰富,质量最好。但也有例外情况,如黄芪、草乌、黄连、党参等在秋季采收,而太子参、半夏、附子等则以夏季

刨收有效成分含量高,质量好。现把部分品种最适宜的采收期分述如下(见附表),供参考。

附表

1.早春采收:甘草、丹参、拳参、虎杖、赤芍、北豆根、地榆、苦参、远志、甘遂、白蔹、独活、前胡、藁本、防风、柴胡、秦艽、白薇、紫草、射干、莪术、天麻、黄芩,南沙参、桔梗、苍术、紫菀、漏芦、三棱、百部、黄精、玉竹等。

2.秋季采收:黄芪、狗脊、防己、威灵仙、草乌、白芍、黄连、升麻、商陆、常山、人参、三七、当归、羌活、北沙参、龙胆、白前、徐长卿、地黄、续断、党参、香附、白附子、重楼、天冬、山药、白及等。

3.冬季采收:大黄、何首乌、牛膝、板蓝根、葛根、玄参、天花粉、白术、泽泻、天南星、木香、土茯苓、姜黄、郁金等。

4.夏季采收:延胡素、附子、川乌、太子参、贯众、川芎、白芷、半夏、川贝母、浙贝母、麦冬等。

二、以花入药的中药材品种

花类中药材多在花蕾含苞未放时采收,质量较好,如花已盛开,则花易散瓣、破碎、失色、香气逸散,严重影响质量。如,金银花应在夏秋花蕾前头蓬大由青转黄时,丁香在秋季花蕾由绿转红时,辛夷在冬末春初花未开放时,玫瑰在春末夏初花将要开放时,槐米在夏季花蕾形成时,采收最适宜,

其有效成分含量高,质量好。但也有部分花类中药材品种需在花朵开放时采收,如月季花在春夏季当花微开时,闹羊花在4~5月花开时,洋金花在春夏及花初开时,菊花在秋冬花盛开时,红花在夏季花由黄变红时等,为最适宜的采收期。

三、以果实及种子类入药的中药材品种

果实类中药材多在自然成熟或将近成熟时采收较好;种子类中药材应在种子完全发育成熟、籽粒饱满、有效成分含量高时采收较好。如火麻仁、马兜铃、地肤子、青箱子、五味子、王不留行、肉豆蔻、莱菔子、覆盆子、木瓜、山植、瓜蒌、苦杏仁、郁李仁、乌梅、金樱子、沙苑子、草决明、补骨纸、胡芦巴、枳壳、吴茱萸、巴豆、酸枣仁、胖大海、大风子、使君子、河子、小茴香、蛇床子、山茱萸、连翘、女贞子、马钱子、菟丝子、牵牛子、天仙子、枸杞子、牛蒡子、薏苡仁、砂仁、草果、益智仁等。对成熟度不一致的品种,应在成熟时随熟随采,分批进行。如急性子、千金子等。

四、以叶入药的中药材品种

叶类中药材品种宜在植株生长最旺、花未开放或花朵盛开时采收,此时植株已经完全长成,光和作用旺盛,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如大青叶、紫苏叶、番泻叶、臭梧桐叶、艾叶等。

五、以全草入药的中药材品种

全草入药的中药材应在植株生长最旺盛而将要开花前采收。如薄荷、穿心莲、伸筋草、鱼腥草、淫羊藿、仙鹤草、透骨

草、马鞭草、藿香、泽兰、半枝莲、白花蛇草、千里光、佩兰、蒲公荚、茵陈、淡竹叶、石斛等。但也有部分品种以开花后秋季采收,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如麻黄、细辛、垂盆草、紫花地丁、金钱草、荆芥等。

(洪军王干)

“四月八,采银花”。农历小满前后,是采收加工的大忙季节。采摘应掌握在花蕾裂嘴前进行,花蕾在上午8~9时开放,采收最好在清晨日出前进行,摘下含苞欲放的花蕾,这样采摘产量高、质量好。采收下来的花蕾可在平整无尘土的地方晾晒,也可撒到纱筐或秸秆箔上晾晒,每筐撒鲜花2~3kg,将筐南北向置于通风向阳处。花蕾撒开要均匀,八成干以后方可翻动,否则花蕾变黑,降低等级。一次晒干的金银花,过些日子要再翻一次,直至完全干燥,即可贮藏待售。远志生长3~4年后,在初春出苗前或秋后地上部分枯萎后,挖取根部,除去地上残茎及泥土,趁新鲜时选择无病害根茎,然后按根茎的粗细分别加工。选择较粗的根茎,用木棒敲打或用手搓揉,使其松软,抽去木心,晒干即为远志筒;选择较细的根茎,用木棒锤裂,除去木心,晒干后称为远志肉;最细小的根茎不去木心,直接晒干的,称为远志棍。猫爪草块根繁殖栽后生长1年采收,种子繁殖生长2~3年采挖,一年四季均可收获,但以春季5月,冬季11月为宜。采挖时小心将全株挖起,剪去茎部及须根,掰下块根、洗净

泥土,晒干后即成商品。龙胆草种植3年后开始采收,产量高、质量好。春秋两季均可采收,应在植株枯萎至萌发前之间采收。采收时去掉地上植株,挖取地下根,去掉泥土。将龙胆根洗净泥土,晒干或阴干,干至七成时将根条顺直,捆成把,再阴干或晒至全干。以阴干为佳,其龙胆苦苷含量比晒干高一倍。苍术春秋两季均可采挖,但以秋后至春季苗未出土前采挖质量较好。人工栽培的两年即可采收,三年收最好。将根挖出后除去茎叶及泥土,晒至四五成干时装入筐内,撞掉须根,即成黑褐色,晒至六七成干时,再撞一次,直至大部分老皮撞掉后晒至全干时,撞第三次,到表皮呈黄褐色即成商品。平贝母5月下旬或6月上旬采收为宜。采用种子繁殖的以5~6年采收为宜;采用大号鳞茎繁殖的,2~3年收获;用小号鳞茎繁殖的4年收获。选择晴朗天气、土壤较干爽时进行采挖。先将贝母床上的茎秤割下,搂净,之后用平板锹把床上的表层覆土扒下翻到作业道上,贝母鳞茎要暴露时再用叉子翻出鳞茎,将符合加工标准的鳞茎挑出,剥下的鳞茎摊匀后,再把翻到作业道上的土重新盖上即可。平贝母的加工主要是由火炕加工,即在室内土炕铺上一层过滤后的草木灰,然后铺上3cm厚的鳞茎,再铺上一层草木灰,然后加热,温度以50℃~56℃为宜,一昼夜即可干透。之后用筛子筛去草木灰以及须根泥土等,再炕或晒一次以驱除遗留的潮气,即得到粗加工品。注意不要炕焦,也

不能用水洗。知母春秋两季均可采收。种子繁殖的以生长3年采收为宜,于4月中旬、5月上旬或10月上旬采挖,用锹挖起地下根茎,挖出后用手掰掉残茎和须根。晒干后即为毛知母,趁鲜剥去外皮晒干,为知母肉。采挖时要注意保持厚条,不要碰断。玉竹一般在栽种后第三年收获,于春季采挖,选雨后天晴,土壤稍干时,将茎叶割下,然后用齿耙顺行挖取,注意防治把根茎挖断、撞伤。挖起后,抖去泥沙,运回加工。加工方法:①生晒法。将鲜根茎大小分级后,放在阳光下暴晒3~4天,待外表变软,有黏液渗出后,用竹蒌轻轻撞去根毛及泥沙,继续晾晒,由白变黄时,用手搓擦或两脚反复踩揉,如此反复数次,至柔软光滑、无硬心、色黄白时晒干。夜晚待凉透后加覆盖物。②蒸煮法。将鲜品晒软后,蒸10分钟,用高温使其发汗,使糖汁渗出,再用不透气的塑料袋装好,约30分钟后,用手揉或整袋用脚踩踏,直到色黄半透明为止,然后取出摊晒至干透。要防治搓揉过度,否则色泽变黑,影响质量。甘草根段繁殖需2~3年采挖,种子繁殖约3~4年采挖。春季土层融冻至30cm以上时起收,由于春季气温逐日回升,蒸发量大,风晾质量较佳,带泥土少,皮色外观较好。起挖时尽量将主根与支根全部挖出之后,将主根与支根分割、整理、抖去泥土,按粗细分等、捆把、风晾至质脆即可出售。

采收时节直接影响药材品质

中药材有效成分的形成与积累除了受遗传因子的调控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外,还受采收、加工、干燥方法、贮藏和炮制的影响,这其中采收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药材的采收期直接影响药材的产量、品质和收获效率,适期采收对药材的产量、品质和收获效率都有良好作用。可是目前对野生药材的滥采乱挖,导致资源日益枯竭,以致有些药农为了多采挖野生药材,甚至不分时节或先于采收季节采挖药材,致使药材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极大地影响了临床的疗效。即使人工栽培的药材,由于缺乏对有效成分含量的跟踪研究,一味追求产量,忽视了质量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药材的质量。

1.采收根、根茎类药材应以秋冬或初春季节,植物地上部分枯萎后、比较适宜因为此时植物处于休眠状态,营养物质消耗少,有效成分积累较高。丹参在第四季收获其丹参酮及次甲丹参醌含量较其他季节收获高2~3倍。石菖蒲挥发油含量在冬季高于夏季。又如牛膝根中甾酮含量在11月15日为最高为0.18%,同期,地上部分甾酮含量降到最低为0.018%,再如江苏引种黄连,三年生生物碱含量最高,在秋季小檗碱含量达9.86%,但干重和生物碱的绝对含量很低,至第6年秋季时,小檗碱含量为6.36%,春季含量仅为秋季的一半,第7年小檗碱含量为6.32%.反而低于6年生,因此秋季采收6年生黄连最佳,此时药材产量高,总生物碱含量也高,绝对含量达最高。还有,姜黄、郁金生产

上常在1月采收。实际上两者的姜黄素含量在10月份即达最高,郁金挥发油含量在10月份约75%,此时姜黄、郁金药材外观饱满,颗粒均匀,说明生产上可提前采收。元胡、夏天无、半夏、贝母等药材地上部分枯萎较早,虽然地上部分开始枯萎,但是地下部分物质合成积累仍较活跃,正处于增长期,因此宜在初夏或夏季采收。在初夏或夏季采收的白头翁,总皂苷含量为开花前期(8.39%)>开花期(5.78%)>开花后期(4.69%),因此在开花前采收较适,此时产量也高。野生柴胡醇溶性浸出物量随生长期而渐降低,5月份最高,达23.95%,9月份含量最低为16.03%。栽培平贝母总生物碱含量虽在开花前期达最高(0.17%),但此时药材疏松,折干率最低,不宜药用。8月中旬后的枯萎期。折干率只稍低于枯萎前期,含量却高4倍以上,综合两因素,以绝对含量计算以8月中旬以后采收为最宜。类似的还有,桔梗以在6月末至7月上中旬期间采收最佳。以便得到高产量和高总皂苷含量的药材;福寿草总强心苷含量在萌动期为最高(0.65%),其次在花期(0.49%)及枯萎后期(0.50%),综合产量因素,以枯萎后期采收为佳;黄芪传统上以4月底和10月底采收,经测定黄芪甲苷含量在4月底和10月底时达最高为0.106%,同期,微量元素Cu、Fe、Zn、Mn、Se也达最高,说明传统的采收期是有科学道理的。又如亳白芍二年生采收,大小与三年生相差无几,含量却为三年生的二倍;

四川中江产白芍,以6月中旬至7月中旬时谢花,叶开始枯萎时采收,此时药材品质好。芍药苷绝对含量高;血水草在初春采收此时血根碱和白屈菜碱含量达最高以后逐渐下降,至6月为最低,原阿片碱含量变化却很小;萱草根中蒽醌类和大黄酸含量在花前期较高;4年生以上细辛的根及根茎中挥发油在4、5、9三个月份中达最高;栽培黄芩根在8月末果实期黄芩苷含量最高。 2.叶类药材多在植物生长旺盛期,开花前或果实成熟前采收如大青叶、艾叶和荷叶等,此时植物光合作用最强,相应的有效物质合成积累的也多。中国沙棘叶中总黄酮含量以7月份最低,10月份最高。又如徐州产大青叶中靛玉红含量在头刀叶时为2.67mg,二刀叶时0.213mg,相差近十倍,生产上应在头刀叶时采收。朝鲜淫羊藿在5月份总黄酮及几种主要黄酮苷类含量均为最高。7月以后明显降低,总黄酮含量降至一半以下,淫羊藿苷含量不足最高含量的1/3。银杏叶总黄酮含量以4月芽期最高达0.8937%.其次是10月的绿叶为0.6551%。但由于4月的叶产量极低,因此在10月叶落地时采收较合适、这与传统的采收期相符,而且,9、10月份的银杏叶中钙含量最高达4.47%,锌含量接近于零,Cu/Zn比值达最大为34080,这与银杏叶的功效不无关系。也有研究表明传统采收期并不尽合理的,如北京大兴产罗布麻叶槲皮素含量8月份最高为0.0277%,10月份最低为0.0073%。可见原先的7、10

两月传统采收并不尽合理,应改为7、8月份采集。又如桑叶,传统以经霜打后采摘。研究表明,霜前叶芸香苷含量比经霜桑叶高.霜前从8~10月芸香苷含量逐渐升高,经霜后的含量骤然下降.自然脱落叶的含量最低。丁香叶中主要有效成份含量在11月份最高为2.41%,10月份和9月份依次为2.15%和1.96%,但11月份丁香叶已枯黄,且与其它叶难以分清,不能保证药材质量,因此在9、10月采收最为适宜。香椿在清明前后抽出的香椿芽清香鲜嫩,是一种时令美食,测定表明此时芽中的总黄酮苷元含量最高达1.057%,5月份为0.816%,9月份最低。当然也有含量变化不大的,如常绿的枸骨叶,熊果酸含量除4月份稍低外,在2、6、8、10、12月份的含量基本上一致。另外,有时甚至在同一天的不同时间采集,有效成份含量也不同。如薄荷,在开花盛期。此时叶片肥厚,叶反卷下垂,散发强烈香气、油与脑的含量也最高。而且又以连续晴数天后每天于朝露干后至下午两点采集的叶挥发油含量为最高,而在阴雨2~3天采收,挥发油含量降低3/4。艾叶以端午节前后几天采收,挥发油含量最高,同一天中又以中午13:00采者含量最高为0.54%,8:00和20:00采者分别为0.48%和0.44%。20:00和13:00两者采的含量相差达18.5%。 3.花类药材多在含苞欲放或开放时采收因为一般花类开放过久则色泽受到

影响,有效成份含量也相应的会减少。如金银花、辛夷、丁

香、槐米等皆在花蕾时采收。而玫瑰花、旋覆花、洋金花则要求在花初开时采收。如槐米、槐花的芦丁含量分别为23.5%和13%。番红花的番红花苷含量在未开大时达最高为117.8%(以开花第一天为100%),开花第二、三、四天含量逐日减少至11%、17%、25%,产量以第一天最高,综合产量、质量因素,番红花必须做到当天开花的一定要当天采摘。红花则在开花第三天采集最佳。杭白菊以花开放程度70%时采收最佳。此时重量极显着高于50%和100%开放程度。挥发油、Ve、精氨酸含量等都相对较高。且色泽好、花瓣厚质佳。这提示我们传统的菊花、番红花以花盛开时采收并不十分妥切。 4.果实、种子药材除较特殊的如覆盆子、青皮、枳实等以未成熟果或幼果采收外,一般以果实充分成熟或完全成熟时采收如诃子以12月采收为宜.此时没食子酸最高,为27.8%,鞣质含量最高为56.47%,而10月和11月采的鞣质含量分别为49.46%和51.91%。枳壳在直径35~40cm时采收。品质佳,产量却提高了4倍。因此在此时采收最优。五味子一般在8月采收。在9月份挥发油、总酸、浸出物,五味子素、百粒重等含量都大于8月份的含量,说明过早采收、质量不好。 5.全草类药材药材多在植株生长充分茎叶茂盛时采收如青篙在花前盛

叶期采收。此时青蒿素含量最高。垂盆草的垂盆草苷含量从4月~10月份逐渐升高,从0.1%~0.2%。而春季则无。

因此。10月份采收,才能对迁延性肝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白羊草在生长旺的7月份总黄酮含量均达最高,开花后的10月份、含量最低。荆芥的采收期比正常的来收期提前5~7天,挥发油含量却比正常采收的提高20%。从质量和资源合理利用方面考虑,多年生中麻黄,以种子繁殖在第3年采收为宜。野生和人工栽培的再生中麻黄应两年采收一次,且在10月份至次年的4月份休眠状态时采收,麻黄碱含量最高。又如臭草除春季不宜采外,其他季节均是理想的采集季节。山东种植的黄花篙,在花蕾期青蒿素含量最高。 6.其它如皮类、茎木藤类药材大都遵循传统采收经验,系统研究的不多。厚朴药材含有的厚朴酚含量在凹叶型树种中随树龄增加而变化不大;而在其他品种中.则随树龄的增大而迅速增加,12年后基本稳定.提示我们种植12年以上的厚朴树方可开始采收。又如动物类药材,传统上一般根据生长习性和活动规律来捕捉。如鹿茸在清明后45~60天锯取,过时角质化,不成茸。蛤士蟆于秋末的“冬眠期”捕捉。又如蜈蚣传统在秋季来采收,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及组织胺含量均高于春季,镇痛作用也较春季强,但秋季捕捉难度大,商品不易干燥、贮藏;春季采收。在这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矿物类药则随时可采。综上所述,采收药材,既要考虑到因品种、产地不同而致采收时日不同,也要考虑到即使同一品种因治疗目的的不同而可能有不同的采收期限。随

着现代科学研究的发展,很多药用植物都有了新的适应症,这与药材内有多种有效成份的存在是分不开的,各个成份可能单独或协同作用于治疗目的。如铁皮石斛,均含有生物碱、多糖和氨基酸等有效成份,对两种石斛不同生长期的产量、有效成份含量及功效进行综合分析.铁皮石斛以清音明日为治疗目的,应在第4年采收,以增强免疫为治疗目的,宜在第1或第3年采收.若兼顾上述两者及产量、则最佳采收期限在第3年秋季。霍山石斛也类似。对于一些有效成分尚不明确或标志性成分并非功能性成分的中药材。除了传统的采收期外。更应运用生物活性鉴定法,通过药理功效试验,界定每种中药材在其各个生长时期的药理功效。同时考虑产量等因素。以生物效价最高时作为该药材的合理采收期,才能确保临床疗效。总的来讲,具体到每个产地,每个品种。要具体分析,在综合考虑有效成份的积累量、药材产量和药理功效等因素的基础上,以有效成份绝对最大含量或最大生物效价作为采收的基本原则,同时考虑其他因素,综合分析、比较,确定最适采收期。秋季采收的十五种中药材

防风: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采挖。采挖时从畦的一边顺行深挖,露出根后用手扒出,防止将其挖断。挖出后除净残茎和泥土,晒至半干时去掉毛须,再晒至九成干。按粗细、长短分别扎成0.5公斤重的小捆,再晒至全干即可。勿在强光下曝晒。

山药:10月中下旬开沟采挖。采挖时勿使块茎断裂。挖出后去掉泥土,晒干即可。

板蓝根:霜降前后为最佳采收期。顺坡向一边挖开,选健壮、无病害的植株,稍微晾干,去掉枯叶、黄叶,从芦头处切开或剪开,根按大小分为两等,叶不分等,晾干或晒干即可。

半夏:9月~10月采收。用小齿耙浅挖细翻,直径为7毫米以上的(小于7毫米的留于土中作种)采收之后堆放室内发酵、去皮、干燥。

白扁豆:9月~10月采收。将荚果采后晒干,用木棒敲打出种子,去杂质、晒干即成。连翘:霜降后果实由青色变为土黄色、即将开裂时采收。采回的果实晒干,除去杂质,再晒至全干即成。

丹参:10月~11月茎叶枯萎后采挖。选晴天较干燥时,先把根部周围的土锄松,然后把全根挖起,忌水洗。

当归:10月下旬植株枯黄时采挖。挖出全根(勿将根弄断),抖去泥土,去掉须根及残留叶柄,置于通风或背阴处,待根部变柔软后按大小扎成小捆进行加工。

决明子:9月~10月采收。当荚果变成黑褐色时分批采收,最后割下全株,运回晒干,用木棒打下种子,除去杂质,晒至全干。

马兜铃:9月上旬至10月上旬果实由绿转黄时连果柄摘下,晒干即可。以黄色、果实完整、种子充实者为佳。

柴胡:9月~10月采挖。先割去茎秆(晒干后另作药用),之后再挖出根部去净泥土,晒干或烘干即可。

百合:9月~10月茎叶枯萎时采挖。选晴天挖取,除去泥土、茎秆和须根,将大鳞茎作为商品,小鳞茎留作种用。

紫菀:10月中旬叶枯黄时采收。先将枯叶割去,之后将根刨出,抖净泥土,主根茎留作种用,放入窖内埋藏,其余细根编成辫子,晒干。

紫草:10月采收。先将地上植株割掉,然后挖出地下根部,抖净泥土,晒干。

黄芩:9月~10月采收。去掉茎叶,挖出根部,抖净泥土,晒至半干,撞去外皮后迅速晒干或烘干。切忌雨淋,以坚实无洞、内部呈鲜黄色者为上品适宜秋冬季采收的野生根茎类中药材前胡又名信前胡、土当归、野当归,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和紫花前胡的干燥根。该品主产于浙江、湖南、江西和山东等地。野生于山坡向阳潮湿草丛中。于冬初至次年早春前均可采收。采收时将全株挖起,抖去泥沙,边晒边搓去须根;也可以在主根未干、须根干燥时,用脚踩去须根及梢,晒至足干。已开花的前胡,习称“摊前胡”,其根瘪瘦,头部可见木质残茎,质硬而脆,木质化,不符合药用要求。将经加工晒干的合格前胡,装入麻袋或编织袋置

干燥处存放。商品以足干、条粗壮有肉,呈不规则的圆柱形、圆锥形或纺锤形,有分枝,长3~5cm,直径1~2cm,黑褐色或灰黄色,上端有密集的细环纹,下部有纵沟及横向皮孔,断面不整齐、淡黄白色,形成层环纹棕色、射线放射状,气香、味微苦辛,质软、无须根、无芦头、无虫蛀、无霉坏者为佳。

丹参又名紫丹参、赤参、血参、红根,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该品主产于安徽、山西、河北、四川和江苏等省,辽宁、河南、山东、浙江和福建等地也有产。野生于向阳山坡草丛、沟边、路旁或林缘等处。秋冬茎叶枯萎后采挖。采收时把全株挖起,先晒至根部软化,抖去泥沙,剪掉枝叶,摊开在太阳下暴晒至五六成干,把一株一株的根部捏拢,晒至八九成干后再捏一次,把须根全部捏断,晒至足干。或在晒至半干时,堆闷“发汗”4~5天,再晾1~2天,使根条内芯由白色转为紫黑色时,再晒至全干,用火燎去根条上的须根。商品(统货)以足干,呈圆柱形、条短粗、有分枝、多扭曲,表面红棕色或为深浅不一的红黄色、皮粗糙、多鳞片、易剥落、体轻质脆,断面红色、黄色或棕色,疏松有裂隙,显筋脉白点,气微、味甘微苦,无芦头、无杂质、无霉变者为佳。

黄精为百合科植物滇黄精、黄精或多花黄精的干燥根茎。滇黄精(习称大黄精)主产于贵州、广西和云南等地;黄

精(习称鸡头黄精)主产于河北、内蒙古、河南、山东、陕西和东北各省;多花黄精(习称姜形黄精)主产于贵州、云南、湖南、安徽和浙江等地,江西、广西和广东等地也有产。该品野生于山坡、山谷、灌木丛或杂林中。秋末冬初采收为佳。采收时,把全株挖出,除去地上茎和根茎上的须根后进行加工。

黄精坯的加工:将挖回的黄精根茎洗净泥沙,放入锅内加清水漫过药面,烧火煮熬。边烧边加水,保持黄精根茎不露出水面,至煮熟透心,取出摊开在太阳下暴晒。白天晒,夜间堆积,如此反复,晒至足干。

制黄精的加工:把煮熟透心的黄精根茎(剩下的汁液浓缩备用),晒至五成干,放入蒸笼内隔水蒸约4小时,取出再晒。如此反复蒸晒多次,直至表面呈黑色,内部呈棕色似柿饼心状,则将浓缩汁液淋在黄精上,拌匀后再蒸,取出晒干或烘干。其成品装入竹篓或木箱内,置阴凉处存放。

商品规格质量:黄精坯:色黄油润、个大、重手、肉质饱满,体质柔软、无霉变。制黄精:干爽、个大、蒸熟透心,柔软肥壮、无硬心、内外滋润黑色,味甜,无麻舌、无酸味、无虫蛀、无霉变。

葛根又名粉葛、干葛、甘葛,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该品主产于湖南、浙江、河南、广东、广西和四川等省区。野生于丘陵地区的坡地或疏林中。秋冬季叶片枯黄或第

二年春末萌芽前采收。采收时,先把地上藤蔓割除,把植株周围土挖开,至其根部现露后,把块根挖出(尽量不挖伤),洗去泥土,除去根头和须根,刮去外皮,在水中浸泡1~2小时,捞出再用清水洗一次,取出滴干水放入硫磺柜(炉)内熏磺至透心后,停留(停止烧磺)在炉内24~26小时,使其部分水份外渗滴出,再用清水洗净,纵切成长条状,摊放在太阳下暴晒至足干。

葛根分为两个规格。葛方:干货:鲜时切成1cm的骰形方块,切面呈粉白色或淡黄色,显粉性,质坚实,气微、味甘,无杂质、无虫蛀、无霉变。葛片:干货:类圆柱形,鲜时切成0.6~0.8cm厚片,表面多黄白色,切面呈粉白色或黄白色,具粉性,有较少纤维和环状纹理,质坚实,间有破碎小片,无杂质、无虫蛀、无霉变。

防风又名关防风、东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该品分布于东北各省及河北、内蒙和山东等省区。野生于草原或多石砾的山坡上。秋季至翌春未萌芽前采收。防风根部入土较深且脆,容易折断,在采收时须深挖。挖出根部后,除去残留茎叶和泥土,晒至半干时去掉须根,按根的粗细分级,摊开在太阳下晒至全干。

防风分为两个等级,一等:干货,根呈圆柱形,表面有皱纹,顶端带有须毛,外皮黄褐色或灰黄色,质松较柔软,断面棕黄色或黄白色,中间淡黄色,味微甜,根长15cm以

上,芦下直径0.6cm以上,无杂质、无虫蛀、无霉变。二等:芦头直径0.4cm以上,其余与一等相同。三种适宜冬季采收的中药材大黄:又名香大黄、马蹄黄、将军、生军和川军等。以蓼科大黄属植物掌叶大黄、药用大黄或唐古特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入药。掌叶大黄与唐古特大黄多生于高寒山区、土壤湿润的草坡上,主产甘肃、青海、西藏、四川等地,主要为栽培;药用大黄主产四川、贵州、云南、湖北、陕西等省,栽培或野生。可于秋末冬初茎叶枯萎时,挖取地下部分,除去粗皮,切片晒干或烘干备用。牛膝:又名怀牛膝、牛髁膝、山苋菜、对节草、红牛膝、杜牛膝、土牛膝(野生品)等,为苋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多生于屋旁、林缘、山坡草丛中;分布于全国各地,在有些省区则为大量载培品种;其中河南产的怀牛膝品质最佳。秋冬均可采收,采时挖其根部,洗净,去除茎杆,晒干备用。板蓝根:又名大蓝根、大青叶,为十字花科大青叶属植物菘蓝或爵床科马蓝属植物马蓝的干燥根(后者称南板蓝根)。菘蓝多为栽培品种,多产于河北的安国、江苏的南通、如皋,以及安徽、陕西等地,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多以此为板蓝根入药。马蓝多产于浙江、湖南、四川、广东、广西、贵州、陕西、山东、吉林等省区。秋冬采收,挖其根部,去除茎杆,洗净,晒干备用。另外,也可制成肝宁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和5%、10%板蓝根滴眼液等。适宜秋冬季采收的野生中药材

天冬又名天门冬、明天冬、大当门根,为百合科植物天门冬的干燥块根。该品主产于贵州、四川、广西、湖北、浙江等省区。野生于山坡林缘及灌木丛中,尤其是温暖和具有一定荫蔽度、土质疏松湿润、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地域。在秋末至初春植株未萌发前采收。采收时宜选择晴天,用锄头把植株周围的土挖开(挖松、挖深),将整蔸挖出,抖掉泥土,除去茎叶,摘下块根,剪去须根,洗去泥沙,然后倒入锅内,加水漫过药面,煮熟透心;捞出趁热一次剥去外皮和内皮(或用锋利果刀一次削干净两层皮),用清水洗去外面黏液质,稍晾干水份,放入硫磺柜中熏10~12小时后取出晒干,用竹篓装好置阴凉干燥处。防受热、防压,以免粘贴成团。商品以足干、呈纺形、去净外皮、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半透明、肥大、有糖质,断面黄色或白色、角质状、中央有白色中柱(白心),气微、味甜、微苦者为佳。

白芨又名地螺丝、紫兰,为兰科植物白芨的干燥块茎。该品主产于贵州、四川、云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广西等省区。野生于山坡草丛、山谷较潮湿处。秋冬季采收。当地上茎叶近于枯萎或完全枯萎时,用锄头把块茎挖起,放入水中浸泡1小时左右,洗净泥土,摘除须根,放入锅内煮沸6~10分钟(切开不见白心为度),捞出晾去水后晒干或烘至表面干硬不粘结时,用硫磺熏12小时,取出日晒或烘烤至足干。再用竹筐或槽笼撞去残留须根,使表面呈

中药材的适宜采收期

中药材的适宜采收期 中药材的适宜采收期⒈板蓝根 10月中、下旬,地上茎叶枯萎时挖取根部。先在畦沟的一边开60cm的深沟,然后顺着向前小心挖取。切勿伤根或断根。 ⒉地黄 春地黄于栽后当年11月前后,当地上茎叶枯黄且带斑点时采挖。先割去茎叶,然后在畦的一端开深35cm的深沟,小心挖取根块。 ⒊山药 以块根供药用。春栽的当年霜降前后收货。10月下旬当地上茎叶枯黄时,先采收株芽,拆除支架,割去茎蔓,挖出地下块根。注意保持山药块根完整。挖取后,切下芦头贮藏做种载,块根加工成药材。 ⒋人参 于生长6年后的10—11月份参叶变黄、越冬芽长大前采收。收获过早,浆液不足;过迟,人参品质下降,产量减少。先拆除参棚,顺行挖出参根,切勿伤根,然后抖掉泥土,去掉茎叶,装入箱内,运回加工。 ⒌蛇舌草 9—10月果实成熟后,平齐地面割去地上茎叶,除去杂质和泥土,晒至半干捆扎成小把,继续晒至全干即成商品。

⒍玄参 栽后当年11月,当地上茎枯萎时采挖。先割去茎秆,挖松根际周围土壤,小心将根块挖起,剪去茎叶,掰下块根。 ⒎穿心莲 栽后当年8—10月开花期和种子成熟初期为最佳采收期,产量高、质量好。采收时割去全草晒干;或将植株拔起,剪除根部,晒干即成商品。 ⒏北沙参 栽后1年可收获。春栽的于当年9—10月,秋栽的于翌年9月下旬,当叶片枯黄时开始采挖。先除去茎叶,小心挖取参根后,用草席覆盖,避免干后难以去皮。 ⒐当归 秋季直播繁育的于第二年,育苗移栽的于当年10月下旬植株枯黄时采挖。采收前10天地上茎叶割取,作为提取当归油的原料,然后小心挖取全根。 ⒑白术 当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采挖为适期。当白术茎秆变黄褐色、叶片枯黄时采挖。过早,根块茎较嫩,药材质量差、产量低;过迟,已萌生侧芽,白术干后表皮皱缩,降低品质。采挖时选择晴天,小心挖出全根,抖去泥土,剪去茎秆,运回加工。 以下药材适宜冬春季采收。⒈苦参 栽后2年—3年收获,每年茎叶枯黄后至翌年春季萌发前挖取全根,按根条生长状况将其分割成单根,芦头、细根晒干或烘干即成商品。

中药材生产与品质

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品质 第一节中药材的品种与栽培 一、品种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在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中,品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中药有效成分多来源于次生代谢产物,不同品种的植物由于遗传特性的不同,合成与积累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及量可能存在着很大差异。 中药的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中药材的质量。 一药多基原情况普遍存在,有的来源于同属不同种,有的甚至为不同属或不同科。来源为同科不同属的中药如葶苈子;不同科的中药如青黛、珍珠等。有些不同基原的中药材,质量差异较大,例如《中国药典》收载的柴胡。由此可见,品种对中药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栽培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中药材的生产主要有两种途径,即野生和栽培(养殖)。我国目前许多药材的栽培主要靠药农分散种植,种植技术粗放,再加上盲目扩大种植范围,造成种质不佳,种质特性退化的情况较为严重。 另外,在栽培过程中滥施农药、除草剂,过量使用化肥,造成中药材中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偏高,影响药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成为影响中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对中药材的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是提高药材质量和保证药材质量稳定的基础与关键。 第二节中药材的产地 一、产地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产地是影响中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药有效成分的形成和积累与其生长的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土地辽阔,同种药材会因产地不同(土壤、气候、光照、降雨、水质、生态环境的各异)引起药材质量上的差异。这直接影响中药质量的可控性,也会导致临床疗效的差异,因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规范化种植中药材,在建立种植基地时一定要选择该药材生长最适宜的地域。 二、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药材质优效佳,这一概念源于生产和中医临床实践,数千年来被无数的中医临床实践所证实,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 辨别优质中药材质量的独具特色的综合标准,也是中药学中控制药材质量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 通常认为:“道地药材就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区域内所产的药材,并且生产较为集中,具有一定的栽培技术和采收加工方法,质优效佳,为中医临床所公认。” 在药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产区。如西宁大黄、宁夏枸杞、川贝母、川芎、秦艽、辽五味、关防风、怀地黄等。例外的情况是有少数药材,药名前所冠的地名不是指产地,而系指进口或集散地而言,如广木香,并非广州所产,而是从广东进口,藏红花亦非西藏所产,而是从西藏进口。 目前常用的道地药材包括: 1.川药 主产地四川、西藏等。如川贝母、川芎、黄连、川乌、附子、麦冬、丹参、干姜、白芷、天麻、川牛膝、川楝子、川楝皮、川续断、花椒、黄柏、厚朴、金钱草、五倍子、冬虫夏草、麝香等。 2.广药 又称“南药”,主产地广东、广西、海南及台湾。如阳春砂、广藿香、广金钱草、益智仁、广陈皮、广豆根、蛤蚧、肉桂、桂莪术、苏木、巴戟天、高良姜、八角茴香、化橘红、樟脑、桂枝、槟榔等。

中药材的最佳采收时期

中药材种类繁多,药用部位不同,其最佳采收的时间也不相同。所谓最佳采收期,是针对中药材的质量而言的。中药材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有效成分含量的多少,与产地、品种、栽培技术和采收的年限、季节、时间、方法等有密切关系。为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产量,大部分中药材成熟后应及时采收。中药材的成熟是指药用部位已达到药用标准,符合国家药典规定和要求。药材质量包括内在质量和外观性状,所以中药材最佳采收期应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外观性状如形、色、质地、大小等最佳的时期进行,才能得到优质的药材,达到较好的效益。 现根据前人经验,结合影响药材性状和品质的因素及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贮失规律,按中药材药用部分的不同,对中药材的最佳采收期简述如下。 一、以根及根茎类入药的中药材品种此类中药材一般以根及根茎结实、根条直顺、少分叉、粉性足的质量较好,采收季节多在秋、冬、或早春,待其生长停止、花叶凋谢的休眠期及早春发芽前采收。大部分品种春季发芽前采收为最适时期,因为初春时药用植物准备萌发,根茎部贮存的大量营养物质还没有或刚开始分解,所以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营养物质最丰富,质量最好。但也有例外情况,如黄芪、草乌、黄连、党参等在秋季采收,而太子参、半夏、附子等则以夏季刨收有效成分含量高,质量好。现把部分品种最适宜的采收期分述如下(见附表),供参考。 附表 1.早春采收:甘草、丹参、拳参、虎杖、赤芍、北豆根、地榆、苦参、远志、甘遂、白蔹、独活、前胡、藁本、防风、柴胡、秦艽、白薇、紫草、射干、莪术、天麻、黄芩,南沙参、桔梗、苍术、紫菀、漏芦、三棱、百部、黄精、玉竹等。 2.秋季采收:黄芪、狗脊、防己、威灵仙、草乌、白芍、黄连、升麻、商陆、常山、人参、三七、当归、羌活、北沙参、龙胆、白前、徐长卿、地黄、续断、党参、香附、白附子、重楼、天冬、山药、白及等。 3.冬季采收:大黄、何首乌、牛膝、板蓝根、葛根、玄参、天花粉、白术、泽泻、天南星、木香、土茯苓、姜黄、郁金等。 4.夏季采收:延胡素、附子、川乌、太子参、贯众、川芎、白芷、半夏、川贝母、浙贝母、麦冬等。 二、以花入药的中药材品种 花类中药材多在花蕾含苞未放时采收,质量较好,如花已盛开,则花易散瓣、破碎、失色、香气逸散,严重影响质量。如,金银花应在夏秋花蕾前头蓬大由青转黄时,丁香在秋季花蕾由绿转红时,辛夷在冬末春初花未开放时,玫瑰在春末夏初花将要开放时,槐米在夏季花蕾形成时,采收最适宜,其有效成分含量高,质量好。但也有部分花类中药材品种需在花朵开放时采收,如月季花在春夏季当花微开时,闹羊花在4~5月花开时,洋金花在春夏及花初开时,菊花在秋冬花盛开时,红花在夏季花由黄变红时等,为最适宜的采收期。 三、以果实及种子类入药的中药材品种 果实类中药材多在自然成熟或将近成熟时采收较好;种子类中药材应在种子完全发育成熟、籽粒饱满、有效成分含量高时采收较好。如火麻仁、马兜铃、地肤子、青箱子、五味子、王不留行、肉豆蔻、莱菔子、覆盆子、木瓜、山植、瓜蒌、苦杏仁、郁李仁、乌梅、金樱子、沙苑子、草决明、补骨纸、胡芦巴、枳壳、吴茱萸、巴豆、酸枣仁、胖大海、大风子、使君子、河子、小茴香、蛇床子、山茱萸、连翘、女贞子、马钱子、菟丝子、牵牛子、天仙子、枸杞子、牛蒡子、薏苡仁、砂仁、草果、益智仁等。对成熟度不一致的品种,应在成熟时随熟随采,分批进行。如急性子、千金子等。

中药材采收注意事项

中药材采收注意事项 1、采收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中药材质量的好坏,与其所含有效成分的多少密切相关。有效物质含量的高低除取决于药用植物品种、药用部位、产地、生产技术外,药材的采收年限、季节、时间、方法等直接影响药材的质量、产量和收获率。 槐花在花蕾期芦丁的含量最高可达28%,如已开花,则芦丁含量急剧下降。 所以中药材的合理采收,对保证药材优质高产,保护和扩大药源,以及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药材的适宜采收期 确定中药的适宜采收期,必须把有效成分的积累动态与药用部分的产量变化等因素结合起来考虑。一般以药材质量的最优化和产量的最大化为原则,而这两个指标有时是不一致的,所以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中药材适宜采收期确定的一般原则: ①双峰期,即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与产量高峰期基本一致时,共同的高峰期即为适宜采收期。许多根及根茎类中药,在秋冬季节地上部分枯萎后和春初植物发芽前或刚露苗时,既是有效成分高峰期,又是产量高峰期,这个时期就是它们最适宜采收期。如莪术、郁金、姜黄、天花粉、山药等。 ②当有效成分的含量有一显著的高峰期,而药用部分的产量变化不大时,此含量高峰期,即为适宜采收期。 ③有效成分含量无显著变化,药材产量的高峰期应为最适宜采收期。 ④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与产量不一致时,有效成分总含量最高时期即为适宜采收期。如人参,对吉林抚松栽培的不同年龄人参的皂苷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皂苷的积累是随人参栽培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至4年生含量达到最高(4.8%),以后两年增加较慢或略有下降,6年生者在秋季药材产量和人参皂苷总含量均较高,故栽培人参应以6年生者秋季为适宜采收期。对多年生药用植物适宜采收期生长年限的选择,应根据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兼顾产量高峰期,经综合分析来确定。 ⑤有些药材,除含有效成分外,尚含有毒成分,在确定适宜采收期时应以药效成分总含量最高、毒性成分含量最低时采集为宜。 3、各类药材的一般采收原则 利用传统的采药经验,根据各种药用部位的生长特点,分别掌握合理的采收季节是十分必要的。 (1)植物药类 不同的药用部分,采收时间也不同。 ①.根及根茎类 一般在秋、冬两季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此时根或根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通常所含有效成分也比较高,如牛膝、党参、黄连、大黄、防风等。有些中药由于植株枯萎时间较早,则在夏季采收,如浙贝母、延胡索、半夏、太子参等。但也有例外,如明党参在春天采集较好。 ②.茎木类 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此时有效物质积累丰富,如大血藤、鸡血藤、首乌藤、忍冬藤等。有些木类药材全年均可采收,如苏木、降香、沉香等。 ③.皮类

中药材一般采集方法

中药材一般采集方法 合理采收中药材对保证药材质量十分重要,现将常用中药材的一般采集原则简要介绍给大家。 合理采收中药材对保证药材质量十分重要,现将常用中药材的一般采集原则简要介绍给大家。 1、果实与种子类药材一般多在果实接近成熟时或成熟时采收,如栝楼、栀子、山楂;有的在果实成熟后经霜变色时采摘,如川楝子经霜变黄,山茱萸经霜变红时采摘。有的专采未成熟的果实,如积实、青皮等。如果实成熟期不一致,可随熟随采,过早采收则其肉薄,过迟则其果肉松泡,影响质量与产量,如木瓜等。种子类药材必须在果实完全成熟时采收,如牵牛子、决明子、白芥子等。 2、动物类中药材因其种类不同,药用部位不同而异。一般动物及虫类药材大多在春、夏、秋三季,在其活动期中捕捉,如斑螫、蚯蚓、蟾酥、全蝎、蛇等。有的以卵鞘入药的,则在3月中旬前收集,过时则虫卵孵化成虫。以成虫入药的均应在其活动期捕捉;有翅昆虫的清晨露水未干时便于捕捉;鹿茸则应在5月中旬至7 月下旬锯取,过时就骨化为角;牛黄、马宝结石类药材应在屠宰时注意收取。两栖动物如蛤土瞑,则于秋末进入冬眠时捕捉,不可用炸药或通电捕捉,泽渔而竭、杀鸡取卵的办法应予禁止。 3、根及根茎类药材根为植物贮藏器官,当地上植株开始生长时,往往会消耗根中贮藏的养分,所以一般根及根茎类药材多宜在其休眠期采收,即秋季及冬季采收。例如地黄在秋末或冬季采收,此时质地

坚实,干燥后粉性也足。可是到了春天,地上部位长出后,这时采收就松泡,干燥后其性状干瘪如柴,没有粉质,不能入药。但也有例外,如明党参春天来收,太子参则在夏天采收较好,延胡索(元胡)是早春植物,则应在立夏后地上植株部分枯萎前采挖。 4、叶类及全草类药材应在中草药地上部分生长最旺盛时或在花蕾将开放时,亦或在花盛开,果实尚未成熟时采收,如艾叶,紫苏叶均在开花前采收。少数叶类药材秋冬时采收,如桑叶即如此。全草类的青蒿、薄荷均在茎叶旺盛生长时采收。益母草、荆芥、香需等在开花时采收。全草类一般割取地上部分,少数连根挖起,全株药用,如蒲公荚、细辛等。 5、花类药材一般宜在花含苞待放时采收,不宜在花完全盘开时采收,更不可在花衰败欲落时采收。因为后两种情况不仅影响药材性状、颜色、气味,更重要的是药效成分的含量也会显著减少。如金银花、辛夷花、丁香、槐花米等都应在花含苞待放时采收。红花、洋金花等均宜在花刚开放时采收。菊花等在花盛开时采收。对花期较长,花朵陆续开放的植物,应分批采摘以保证药材质量。个别如松花粉、蒲黄更要掌握采集花粉时间,否则自然脱落,影响产量。 6、茎木类药材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如关水通、大血藤、忍冬藤、首乌藤等。有些木类药材全年可采,如苏木、降香、沉香等。 7、皮类药材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此时树皮养分及液汁增多,形成层细胞分裂较快,皮部与木部容易剥离,伤口较易愈合,如黄柏、厚朴、秦皮。少数皮类药材于秋冬两季采取,如川楝皮、肉桂等,此

中药材得最佳采收时期

中药材种类繁多,药用部位不同,其最佳采收得时间也不相同。所谓最佳采收期,就是针对中药材得质量而言得。中药材质量得好坏,取决于有效成分含量得多少,与产地、品种、栽培技术与采收得年限、季节、时间、方法等有密切关系。为保证中药材得质量与产量,大部分中药材成熟后应及时采收。中药材得成熟就是指药用部位已达到药用标准,符合国家药典规定与要求。药材质量包括内在质量与外观性状,所以中药材最佳采收期应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外观性状如形、色、质地、大小等最佳得时期进行,才能得到优质得药材,达到较好得效益。 现根据前人经验,结合影响药材性状与品质得因素及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贮失规律,按中药材药 用部分得不同,对中药材得最佳采收期简述如下。 一、以根及根茎类入药得中药材品种此类中药材一般以根及根茎结实、根条直顺、少分叉、粉性足得质量较好,采收季节多在秋、冬、或早春,待其生长停止、花叶凋谢得休眠期及早春发芽前采收。大部分品种春季发芽前采收为最适时期,因为初春时药用植物准备萌发,根茎部贮存得大量营养物质还没有或刚开始分解,所以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营养物质最丰富,质量最好。但也有例外情况,如黄芪、草乌、黄连、党参等在秋季采收,而太子参、半夏、附子等则以夏季刨收有效成分含量高,质量好。现把部分品种最适宜得采收期分述如下(见附表),供参考。 附表 1、早春采收:甘草、丹参、拳参、虎杖、赤芍、北豆根、地榆、苦参、远志、甘遂、白蔹、独活、前胡、藁本、防风、柴胡、秦艽、白薇、紫草、射干、莪术、天麻、黄芩,南沙参、桔梗、苍术、紫菀、漏芦、三棱、百部、黄精、玉竹等。 2、秋季采收:黄芪、狗脊、防己、威灵仙、草乌、白芍、黄连、升麻、商陆、常山、人参、三七、当归、羌活、北沙参、龙胆、白前、徐长卿、地黄、续断、党参、香附、白附子、重楼、天冬、山药、白及等。 3、冬季采收:大黄、何首乌、牛膝、板蓝根、葛根、玄参、天花粉、白术、泽泻、天南星、木香、土茯苓、姜黄、郁金等。 4、夏季采收:延胡素、附子、川乌、太子参、贯众、川芎、白芷、半夏、川贝母、浙贝母、麦冬等。 二、以花入药得中药材品种 花类中药材多在花蕾含苞未放时采收,质量较好,如花已盛开,则花易散瓣、破碎、失色、香气逸散,严重影响质量。如,金银花应在夏秋花蕾前头蓬大由青转黄时,丁香在秋季花蕾由绿转红时,辛夷在冬末春初花未开放时,玫瑰在春末夏初花将要开放时,槐米在夏季花蕾形成时,采收最适宜,其有效成分含量高,质量好。但也有部分花类中药材品种需在花朵开放时采收,如月季花在春夏季当花微开时,闹羊花在4~5月花开时,洋金花在春夏及花初开时,菊花在秋冬花盛开时,红花在夏季花由黄变红时等,为最适宜得采收期。 三、以果实及种子类入药得中药材品种 果实类中药材多在自然成熟或将近成熟时采收较好;种子类中药材应在种子完全发育成熟、籽粒饱满、有效成分含量高时采收较好。如火麻仁、马兜铃、地肤子、青箱子、五味子、王不留行、肉豆蔻、莱菔子、覆盆子、木瓜、山植、瓜蒌、苦杏仁、郁李仁、乌梅、金樱子、沙苑子、草决明、补骨纸、胡芦巴、枳壳、吴茱萸、巴豆、酸枣仁、胖大海、大风子、使君子、河子、小茴香、蛇床子、山茱萸、连翘、女贞子、马钱子、菟丝子、牵牛子、天仙子、枸杞子、牛蒡子、薏苡仁、砂仁、草果、益智仁等。对成熟度不一致得品种,应在成熟时随熟随采,分批进行。如急性子、千金子等。

中药材的采收时间

中药材的采收 (1)全草: 大多数在植物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从根以上割取地上部分,如益母草、荆芥、紫苏、豨莶草等;如须连根入药的则可拔起全株,如小蓟、车前草、地丁等;而须用带叶花梢的更需适时采收,如夏枯草、薄荷等。 (2)叶类: 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盛开的时候,此时叶片茂盛、性味完壮、药力雄厚,最适于采收,如枇杷叶、荷叶、大青叶、艾叶等。有些特定的药物如桑叶,需在深秋经霜后采集。 (3)花、花粉: 花类药材,一般采收未开放的花蕾或刚开放的花朵,以免香味散失、花瓣散落而影响质量,如野菊花、金银花、月季花、旋覆花等。对花期短的植物或花朵次第开放者,应分次及时摘取。至于蒲黄之类以花粉入药者,则须在花朵盛开时采取。 (4)果实、种子: 果实类药物除青皮、枳实、覆盆子、乌梅等少数药材要在果实未成熟时采收果皮或果实外,一般都在果实成熟时采收,如瓜蒌、槟榔、马兜铃等。以种子入药的,通常在完全成熟后采集,如莲子、银杏、沙苑子、菟丝子等。有些既用全草又用种子入药的,可在种子成熟后割取全草,将种子打下后分别晒干贮存,如车前子、苏子等。收集整理有些种子成熟时易脱落,或果壳易裂开,种子散失者,如茴香、牵牛子、豆蔻等,则应在刚成熟时采集。容易变质的浆果如枸杞子、女贞子等,最好在略熟时于清晨或傍晚时分采收。 (5)根、根茎: 一般以秋末或春初即二月、八月采收为佳,因为春初“津润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淳浓”,“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且“春宁宜早,秋宁宜晚”。现代研究也证明早春及深秋时植物的根茎中有效成分含量较高,此时采集则产量和质量都较高,如天麻、葛根、玉竹、大黄、桔梗、苍术等。但也有少数例外,如半夏、太子参、延胡索等则要在夏天采收。

各类中药材采收有技巧

各类中药材采收有技巧 树皮类药材的采收:通常在春夏之交、植物生长旺盛期、树液流动时应尽快采剥。此时,树皮类汁液充足,形成层生长最活跃,皮部与木质部最容易分离,如杜仲、黄柏、厚朴、肉桂等树皮。其采收方法:一般剥取环状块或采取“剥皮再生法”进行采收。 花类药材的采收:这类药材采摘季节性很强,如辛夷花、款冬花、金银花等要采摘未开放的花蕾供药用;绿梅花等要采摘即将开放的花朵入药;菊花、凌霄花、红花、西红花等要采摘盛开的花或花柱供药用。采收方法:选择晴天分期分批采摘,采摘后避免挤压,并注意遮阳,防日晒变色。 全草类药材的采收:通常在枝叶生长茂盛、初花时收割,如荆芥、藿香、穿心莲、益母草、半边莲等。但有些应在开花前采收,如佩兰、青蒿等;也有些是采集嫩苗,如春柴胡等;而马鞭草要在花开后采。极少要连根挖出入药,如北细辛、紫花地丁等。采收方法:割取或挖取。 叶类药材的采收:一般在植物的叶片生长旺盛、叶色浓绿,花蕾开放前采收,如青叶、紫苏叶、艾叶等品。植物一旦开花结果,叶肉内储藏的营养物质就向花、果转移,从而降低叶类药材的质量。也有极少数叶类药材宜在秋后经霜打后采摘,如桑叶、银杏叶等,而枇杷叶则要在落叶后采。采

收方法:摘取、割取或拾取。 根及根茎类药材的采收:当植物正在生长发育时,会消耗根部储藏的养分,因此一般在植物休眠期,即秋冬季落叶后至翌年早春萌发前采收根及根茎类药材,如黄芪、党参、丹参、桔梗、丹皮、地骨皮、前胡等。此时地下根和根茎储藏的营养物质和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少数药材如白芷、当归、川芎等应在生长期采收。采收方法:选雨后的晴天或阴天,在土壤较湿润时用锄头或特制的工具挖取。采挖时注意保持根皮完整,避免损伤而降低药材质量。 根皮类药材的采收:采收时期同根茎类。先将根部从土中挖出,然后进行砸打或搓揉使皮肉与木心分离,如五加皮、远志肉等根皮。 果实类药材的采收:多数果实类药材在果实完全成熟时采收,如瓜蒌、黄栀子、薏苡仁、花椒、八角等;也有些要求果实成熟经霜打后再采,如山茱萸霜后变红、川楝子霜打变黄时才采收;还有些应在果实未成熟时采收,如青皮、枳实、桔红等。果实成熟期不一致的药材,如山楂等,要随熟随采,过早采收肉薄产量低,过期采收肉松泡,质量差。多汁浆果,如枸杞子、山茱萸等,采摘后应避免挤压和翻动。采收方法:摘取或剪取。同一果序上的果实成熟期一致的,如女贞子、五味子等,可将整果序剪取,放置若干天后摘取果实。

生药采收原则

生药采收原则 中药材生药的采收季节对保证中药材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广泛引起中医中药界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对保护和扩大药源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在野生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我们更要注意中药材的采收季节对保证中药材质量的重要性。由于中药材质量鉴定主要有基源鉴定,形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几部分组成。 要全面鉴定比较费时。而中药材生药在采收时把关可以减少中药材的浪费,有效保护野生资源的发展。 野生中药材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其有效成份含量不同,同时受气候,产地,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产收时既要考虑到产量,又要注意有效成分的含量,以期获得高产优质的药材。所以我们在采收时要掌握一些原则。 1.根和根茎类宜在植物生长停止,花叶萎谢的休眠期,或在初春发芽前采集。但也有例外,如柴胡、明党,在春天采较好,人参、太子参则在夏季采为好,延胡在立夏后地上部分枯萎,多在谷雨和立夏之间采挖。 2.叶和全草类宜在植物生长最旺盛时,或花蕾将开放时,或花盛开而果实,种子尚未成熟时采收。但桑叶需经霜降后采收,枇杷叶须落地后收集。 3.树皮和根皮树皮多在春夏之交采收,易于剥离。根皮多在秋季采收。树皮和根皮的采收,容易损害植物生长,应注意采收方法,特别不宜环剥。 4.花类一般在花刚开放时采收。有些宜于花蕾期采收,如槐米、金银花、丁香等;但除虫菊宜在花蕾半开放时采收,红花宜在花冠由黄变橙红时采收。 5.果实和种子类果实宜在已成熟或将成熟时采收,少数用未成熟的果实,如枳实。种子类应在完全成熟后采收。

6.菌、藻类、孢粉类采收情况不一,如茯苓在立秋后采收质量较好,马勃宜在子实体刚成熟期采收,过迟则孢子飞散。 7.动物类昆虫类必须掌握其孵化发育活动季节,如桑螵蛸在三月收集,过时则虫卵孵化成虫影响药效。如鹿茸须在清明后适时采收,过时则角化。 以上原则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经验。在采收时要按照以上原则进行采收要注意保护野生资源 ,计划采药,合理采挖,凡用地上部分者要留根,凡用地下部分者要采大留小,采密留稀,合理轮采,才能有效保证药材质量。 目前,一些收购商,药农为了利益不讲究采收季节,乱收,乱挖现象比较严重,希望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同时也希望国家加大这方面的管理,健全机制,使乱采乱收的现象得到有效遏止,为保证中药材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做保障,为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提供保障。

2015年执业药师中药专一《中药材的采收》

2015年执业药师中药专一《中药材的采收》知识点一、采收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中药材质量的好坏,与其所含有效成分的多少密切相关。 有效物质含量的高低除取决于药用植物品种、药用部位、产地、生产技术外,药材的采收年限、季节、时间、方法等直接影响药材的质量、产量和收获率。 如槐花在花蕾期芦丁的含量最高可达28%,如己开花,则芦丁含量急剧下降;甘草在生长初期甘草甜素的含量为6.5%,开花前期为10.5%,开花盛期为4.5%,生长末期为3.5%。 中药材的适时采收是生产优质药材的重要环节。 历代本草早有记载:如《本草经集注》载:“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者,谓春初津润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淳浓也。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也。大抵春宁宜早,秋宁宜晚,花、实、茎、叶,各随其成熟尔。” 李杲谓:“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气味不全。” 所以中药材的合理采收,对保证药材优质高产,保护和扩大药源,以及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点二、适宜采收期的确定 确定中药的适宜采收期,必须把有效成分的积累动态与药用部分的产量变化等因素结合起来考虑。一般以药材质量的最优化和产量的最大化为原则,而这两个指标有时是不一致的,所以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中药材适宜采收期确定的一般原则: 1.双峰期,即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与产量高峰期基本一致时,共同的高峰期即为适宜采收期。许多根及根茎类中药,在秋冬季节地上部分枯萎后和春初植物发芽前或刚露苗时,既是有效成分高峰期,又是产量高峰期,这个时期就是它们最适宜采收期。如莪术、郁金、姜黄、天花粉、山药等。 2.当有效成分的含量有一显著的高峰期,而药用部分的产量变化不大时,此含量高峰期,即为适宜采收期。如三颗针的根在营养期与开花期小檗碱含量差异不大,但在落果期小檗碱含量增加一倍以上,故三颗针根的适宜采收期应是落果期。 3.有效成分含量无显著变化,药材产量的高峰期应为最适宜采收期。如牡丹皮5年生者含丹皮酚最高为3.71%,3年生者为3.20%,两者的含量差异并不显著,且3年生者少两年生长期,故以3年生者为最佳采收年限。 4.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与产量不一致时,有效成分总含量最高时期即为适宜采收期。如人参,对吉林抚松栽培的不同年龄人参的皂苷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皂苷的积累是随人参栽培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至4年生含量达到最高(4.8%),以后两年增加较慢或略有下降,6年生者在秋季药材产量和人参皂苷总含量均较高,故栽培人参应以6年生者秋季为适宜采收期。 对多年生药用植物适宜采收期生长年限的选择,应根据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兼顾产量高峰期,经综合分析来确定。 某些全草类药材,有效成分存在于各种器官中,而各器官中物质的积累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又各不相同。所以,单凭一种器官中有效成分的积累动态确定合理的采收期是不可行的。 5.有些药材,除含有效成分外,尚含有毒成分,在确定适宜采收期时应以药效成分总含量最高、毒性成分含量最低时采集为宜。

中药材的加工目的和方法

中药材的加工目的和方法 中药材加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作为中药材来源的植物、动物、矿物(除人工制成品及鲜品)进行采收、加工处理的技术。又称中药材初加工或产地加工。 中药材加工的目的是:一、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保持药材的纯净。二、分离不同药用部位。三、进行初步处理,利于药材干燥。四、保持有效成分,保证药效。五、整形、分等,利于按质论价。 加工药材一般都要达到形体完整,身干无杂,色泽好,不变气、味,有效成分破坏少等。所以,药材加工对中药材商品形成、中药饮片、中成药以及市场流通和临床使用都有重要意义。 中药材常用加工方法: 一、洗涤与挑选 洗涤主要是洗除药材泥沙和污垢,多用于根及根茎类药材。直接晒干或阴干的药材、具有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用水淘洗。挑选主要是清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同时初步分级,利于分别加工和干燥。 二、修整切制 运用修剪、切削、整形等方法,去除非药用部分和不合规格的部分,使药材整齐,利于包装,如剪去芦头、须根,进行切片、切瓣、截短等。 目前,药材多在产地趁鲜加工切制,这样易切制,片形好,干燥快,减少一些工序,成本低。 去皮、壳。对果实种子或根及根茎类药材以及皮类药材去除表皮或外壳,使药材表面光洁,有利于干燥和储藏。对果实种子类药材,一般采收后晒干去壳,去除种子;或先去壳去除种子,而后晒干。 三、蒸、煮、烫

对某些药材经蒸、煮、或烫后进行干燥。含黏液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不易干燥,经蒸、煮或烫处理后,则干燥快,不易生虫。加热时间长短及采取何种加热方法,视药材性质而定,药材加热处理后,不仅容易干燥,而且利于刮皮抽芯。 四、熏硫 是在药材干燥前后用硫磺熏制。有些药材,为使表面色泽洁白,防止霉烂,常用硫磺熏制。目前在基层此方法常用,其效果好、成本低、运用历史悠久。但二氧化硫残留高,往往出口受限,应引起重视。新版药典已对部分药材进行二氧化硫残留限量规定。 五、发汗 将药材晒或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散发的方法习称“发汗”,可根据情况反复多次,有利于干燥,可使药材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等。 六、干燥 除去药材中的大量水分,避免发霉、虫蛀以及有效成分分解和被坏,利于贮藏,保证药材质量。除少数鲜用的药材外,均需要干燥。常用的有以下方法: 1)晒干。利用阳光直接晒干,是一种最简便、经济的方法。多数药材用此方法干燥。需注意:①含挥发油的药材不宜采用此法,以避免挥发油散失。②药材的色泽和有效成分受日光照射后易变色者,不宜用此法。③有些药材在烈日下晒后易爆裂。④药材晒干后,药凉透才可以包装,否则将因内部温度高而发酵,或因部分水分未散尽而造成局部水分过多而发霉等。 2)烘干。利用加温的方法使药材干燥。一般温度以50~60℃为宜,此温度对一般药材的成分没有大的破坏作用,同时抑制了酶的活性。对含维生素C的多汁果实药材可用70~90℃的温度以利干燥。含挥发油或需保留酶活性的药材,不宜用此法。富含淀粉的药材如需保持粉性,烘干温度应缓缓升高,以免新鲜药材遇高热淀粉发生糊化。

中药材的最佳采收期

中药材的最佳采收期 中药材种类繁多,药用部位不同,其最佳采收的时间也不相同。所谓最佳采收期,是针对中药材的质量而言的。中药材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有效成分含量的多少,与产地、品种、栽培技术和采收的年限、季节、时间、方法等有密切关系。为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产量,大部分中药材成熟后应及时采收。中药材的成熟是指药用部位已达到药用标准,符合国家药典规定和要求。药材质量包括内在质量和外观性状,所以中药材最佳采收期应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外观性状如形、色、质地、大小等最佳的时期进行,才能得到优质的药材,达到较好的效益。 现根据前人经验,结合影响药材性状和品质的因素及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贮失规律,按中药材药用部分的不同,对中药材的最佳采收期简述如下。 一、以根及根茎类入药的中药材品种此类中药材一般以根及根茎结实、根条直顺、少分叉、粉性足的质量较好,采收季节多在秋、冬、或早春,待其生长停止、花叶凋谢的休眠期及早春发芽前采收。大部分品种春季发芽前采收为最适时期,因为初春时药用植物准备萌发,根茎部贮存的大量营养物质还没有或刚开始分解,所以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营养物质最丰富,质量最好。但也有例外情况,如黄芪、草乌、黄

连、党参等在秋季采收,而太子参、半夏、附子等则以夏季刨收有效成分含量高,质量好。现把部分品种最适宜的采收期分述如下(见附表),供参考。 附表 1.早春采收:甘草、丹参、拳参、虎杖、赤芍、北豆根、地榆、苦参、远志、甘遂、白蔹、独活、前胡、藁本、防风、柴胡、秦艽、白薇、紫草、射干、莪术、天麻、黄芩,南沙参、桔梗、苍术、紫菀、漏芦、三棱、百部、黄精、玉竹等。 2.秋季采收:黄芪、狗脊、防己、威灵仙、草乌、白芍、黄连、升麻、商陆、常山、人参、三七、当归、羌活、北沙参、龙胆、白前、徐长卿、地黄、续断、党参、香附、白附子、重楼、天冬、山药、白及等。 3.冬季采收:大黄、何首乌、牛膝、板蓝根、葛根、玄参、天花粉、白术、泽泻、天南星、木香、土茯苓、姜黄、郁金等。 4.夏季采收:延胡素、附子、川乌、太子参、贯众、川芎、白芷、半夏、川贝母、浙贝母、麦冬等。 二、以花入药的中药材品种 花类中药材多在花蕾含苞未放时采收,质量较好,如花已盛开,则花易散瓣、破碎、失色、香气逸散,严重影响质量。如,金银花应在夏秋花蕾前头蓬大由青转黄时,丁香在秋季花蕾由绿转红时,辛夷在冬末春初花未开放时,玫瑰在春末

中药材接收、储存、发放标准操作规程

中药材接收、储存、发放 标准操作规程 1 目的 制定中药材接收、储存、发放操作程序,使中药材的接收、储存、发放规范化、标准化。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有中药材接收、储存、发放。 3 术语和定义 无内容 4 职责 物资部及中药材管理员对本规程负责。 5 内容 5.1 中药材接收 5.1.1中药材接收流程图 5.1.2. 中药材到货前需由采购部对物资部发出《物料到货通知单》,物资部收到采购部到货通知后作好相应验收准备。药材到货后根据采购部《物料到货通

知单》对药材进行验收。验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5.1.2.1药材外包装检查 根据初检项目检查中药材外包装标记是否与货物相符,应注明品名、规格、产地、来源、采收(加工)日期、数量;外包装是否牢固完好,无破损、无受潮、无污染、无混杂等。 5.1.2.2药材质量检查 开包验收药材性状是否符合质量要求,药材成色是否均匀,有无虫蛀、鼠咬、霉变、腐烂变质等。开包验收药材应遵循以下原则:(1)开包验收药材应为随机抽样;(2)抽取量应根据药材总件数而定,药材总件数不足5件的,需逐件开包检查;100件以内抽取5件开包检查。100~1000件,按总件数1%开包检查;(3)开包检查药材需对其上、中、下各部位进行逐一的检查,如有异常,需将整件药材全部打开验收,并加大检查力度。 在初检过程中外观及质量不符合初检查要求的,应立即通知采购部、质量部现场确认后作拒收处理。拒收的中药材应填写《物料拒收单》一式两联,经质量部、采购部签字确认后,一联交采购部,另一联物资部留存。 5.1.2.3称量复核数量 库管员必须对每件药材进行逐一称量,并将称量汇总结果及时填写在《物料到货通知单》上一联交采购部,一联存档。 5.1.3初检合格的中药材由库管员按《物料编码管理规程》进行编码, 填写《中药材初检记录》, 由搬运工对外包装进行清洁后,按品种、批号、规格分类分批整齐码放于垫仓板上。 5.1.4初检合格的中药材用黄色绳线围住,并挂上黄色待验状态标志牌及《物料货位卡》,由库管员及时填写《请验单》交质量部进行取样检验。 5.1.5质量部收到《请验单》应在2-5个工作内向物资部发放检验报告书。库管员根据检验结果,解除待检标志。检验合格的中药材由库管员填写《物料分类帐》及《入库单》办理入库手续;,并将《物料货位卡》及合格证标示于该批药材前;检验不合格的中药材及时将其移至不合格区内,并用红色围绳围起挂红色不合格标志,立即填写《不合格物料退货通知单》,通知采购部作退货处理。 5.2 中药材的储存 5.2.1中药材的储存,应按药材的性质分库存放。净药材应存放净药材库,

五类中药材最佳采收期在何时

五类中药材最佳采收期在何时 此类中药材一般以根及根茎结实、根条直顺、少分叉、粉性足的质量较好,采收季节多在秋、冬、或早春,待其生长停止、花叶凋谢的休眠期及早春发芽前采收。 一、以根及根茎类入药的中药材品种 此类中药材一般以根及根茎结实、根条直顺、少分叉、粉性足的质量较好,采收季节多在秋、冬、或早春,待其生长停止、花叶凋谢的休眠期及早春发芽前采收。大部分品种春季发芽前采收为最适时期,因为初春时药用植物准备萌发,根茎部贮存的大量营养物质还没有或刚开始分解,所以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营养物质最丰富,质量最好。但也有例外情况,如黄芪、草乌、黄连、党参等在秋季采收,而太子参、半夏、附子等则以夏季刨收有效成分含量高,质量好。现把部分品种最适宜的采收期分述如下,供参考。 1、早春采收:甘草、丹参、拳参、虎杖、赤芍、北豆根、地榆、苦参、远志、甘遂、白蔹、独活、前胡、藁本、防风、柴胡、秦艽、白薇、紫草、射干、莪术、天麻、黄芩,南沙参、桔梗、苍术、紫菀、漏芦、三棱、百部、黄精、玉竹等。 2、秋季采收:黄芪、狗脊、防己、威灵仙、草乌、白芍、黄连、升麻、商陆、常山、人参、三七、当归、羌活、北沙参、龙胆、白前、徐长卿、地黄、续断、党参、香附、白附子、重楼、天冬、山药、白及等。 3、冬季采收:大黄、何首乌、牛膝、板蓝根、葛根、玄参、天

花粉、白术、泽泻、天南星、木香、土茯苓、姜黄、郁金等。 4、夏季采收:延胡索、附子、川乌、太子参、贯众、川芎、白芷、半夏、川贝母、浙贝母、麦冬等。 二、以花入药的中药材品种 花类中药材多在花蕾含苞未放时采收,质量较好,如花已盛开,则花易散瓣、破碎、失色、香气逸散,严重影响质量。如,金银花应在夏秋花蕾前头蓬大由青转黄时,丁香在秋季花蕾由绿转红时,辛夷在冬末春初花未开放时,玫瑰在春末夏初花将要开放时,槐米在夏季花蕾形成时,采收最适宜,其有效成分含量高,质量好。但也有部分花类中药材品种需在花朵开放时采收,如月季花在春夏季当花微开时,闹羊花在4~5月花开时,洋金花在春夏及花初开时,菊花在秋冬花盛开时,红花在夏季花由黄变红时等,为最适宜的采收期。 三、以果实及种子类入药的中药材品种 果实类中药材多在自然成熟或将近成熟时采收较好;种子类中药材应在种子完全发育成熟、籽粒饱满、有效成分含量高时采收较好。如火麻仁、马兜铃、地肤子、青箱子、五味子、王不留行、肉豆蔻、莱菔子、覆盆子、木瓜、山植、瓜蒌、苦杏仁、郁李仁、乌梅、金樱子、沙苑子、草决明、补骨纸、胡芦巴、枳壳、吴茱萸、巴豆、酸枣仁、胖大海、大风子、使君子、河子、小茴香、蛇床子、山茱萸、连翘、女贞子、马钱子、菟丝子、牵牛子、天仙子、枸杞子、牛蒡子、薏苡仁、砂仁、草果、益智仁等。对成熟度不一致的品种,应在成熟时随熟随采,分批进行。如急性子、千金子等。

中药材的加工目的和方法

中药材的加工目的与方法 中药材加工:就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作为中药材来源的植物、动物、矿物(除人工制成品及鲜品)进行采收、加工处理的技术。又称中药材初加工或产地加工。 中药材加工的目的就是:一、除去杂质与非药用部分,保持药材的纯净。二、分离不同药用部位。三、进行初步处理,利于药材干燥。四、保持有效成分,保证药效。五、整形、分等,利于按质论价。 加工药材一般都要达到形体完整,身干无杂,色泽好,不变气、味,有效成分破坏少等。所以,药材加工对中药材商品形成、中药饮片、中成药以及市场流通与临床使用都有重要意义。 中药材常用加工方法: 一、洗涤与挑选 洗涤主要就是洗除药材泥沙与污垢,多用于根及根茎类药材。直接晒干或阴干的药材、具有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用水淘洗。挑选主要就是清除杂质与非药用部分,同时初步分级,利于分别加工与干燥。 二、修整切制 运用修剪、切削、整形等方法,去除非药用部分与不合规格的部分,使药材整齐,利于包装,如剪去芦头、须根,进行切片、切瓣、截短等。 目前,药材多在产地趁鲜加工切制,这样易切制,片形好,干燥快,减少一些工序,成本低。 去皮、壳。对果实种子或根及根茎类药材以及皮类药材去除表皮或外壳,使药材表面光洁,有利于干燥与储藏。对果实种子类药材,一般采收后晒干去壳,去除种子;或先去壳去除种子,而后晒干。 三、蒸、煮、烫

对某些药材经蒸、煮、或烫后进行干燥。含黏液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不易干燥,经蒸、煮或烫处理后,则干燥快,不易生虫。加热时间长短及采取何种加热方法,视药材性质而定,药材加热处理后,不仅容易干燥,而且利于刮皮抽芯。 四、熏硫 就是在药材干燥前后用硫磺熏制。有些药材,为使表面色泽洁白,防止霉烂,常用硫磺熏制。目前在基层此方法常用,其效果好、成本低、运用历史悠久。但二氧化硫残留高,往往出口受限,应引起重视。新版药典已对部分药材进行二氧化硫残留限量规定。 五、发汗 将药材晒或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散发的方法习称“发汗”,可根据情况反复多次,有利于干燥,可使药材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等。 六、干燥 除去药材中的大量水分,避免发霉、虫蛀以及有效成分分解与被坏,利于贮藏,保证药材质量。除少数鲜用的药材外,均需要干燥。常用的有以下方法: 1)晒干。利用阳光直接晒干,就是一种最简便、经济的方法。多数药材用此方法干燥。需注意:①含挥发油的药材不宜采用此法,以避免挥发油散失。②药材的色泽与有效成分受日光照射后易变色者,不宜用此法。③有些药材在烈日下晒后易爆裂。④药材晒干后,药凉透才可以包装,否则将因内部温度高而发酵,或因部分水分未散尽而造成局部水分过多而发霉等。 2)烘干。利用加温的方法使药材干燥。一般温度以50~60℃为宜,此温度对一般药材的成分没有大的破坏作用,同时抑制了酶的活性。对含维生素C的多汁果实药材可用70~90℃的温度以利干燥。含挥发油或需保留酶活性的药材,不宜用此法。富含淀粉的药材如需保持粉性,烘干温度应缓缓升高,以免新鲜药材遇高热淀粉发生糊化。 3)阴干。将药材放置或悬挂在通风的室内或荫棚下,避免阳光直射,利用水分在空气中自然蒸发而干燥。主要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花类、叶类及草类药材。

中药材采收加工学总结

中药材加工学:专门研究中药材采收与加工的理论、方法、中药材规格、质量标准及其发展的学科。中药材加工: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作为中药材来源的植物、动物、矿物进行采收与加工处理技术。 中药材的采收:药用动植物生长发育到一定的阶段,当入药部位器官达到药用要求时,则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收获,这一过程称为中药材的采收。 中药材的采收期:是指药用部位或器官已符合药用的要求,达到采收标准的收获时期,一般每一年终按照月、旬表示采收期。 采收年限:也称为收获年限,是指播种(或栽植)到采收所经历的年数。 道地药材: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所生产的药材。生产较为集中,并且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讲究。 产地初加工:药材必须在产地进行拣选、筛选、风选、清洗、切剥等,然后去除非药用部位,在进行干燥处理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使其尽快形成商品药材。 净制:中药材在切制、炮制、调配、制剂前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位,除去非要用部位,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灰屑,使其达到药用纯度标准中药材。 中药材产地切制:指将净选后的新鲜药材直接切成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等的加工工艺,是中药材加工的重要工序之一。 蒸、煮、烫的目的:一、含黏液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用一般方法不易干燥,须先经蒸、煮或烫处理,则易干燥。二、药材经加热处理后,便于刮皮,如明党参、北沙参等;三、能杀死虫卵,防止孵化,如桑螵蛸、五倍子等;四、熟制后能起滋润作用,如黄精、玉竹等; 五、蒸、煮、烫可使一些药材中的酶类失去活性,不致分解药材的有效成分。 发汗:有些药材产地加工时,通常将药材在晒、微火烘或微煮后,堆置起来发热、“回潮”,使内部水分向外散发,促进药材变软、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小刺激性的方法。 中药材的包装:指根据中药材的自然属性,选取适当的包装材料或包装容器,采取一定的技术,将中药材包裹封闭,进行必要的装潢并印刷适当的标记和标志的过程。 泛油:中药材所含挥发油、油脂、糖类等,因受热或受潮而在干燥药材表面呈现油状物质,伴有返软,发黏,颜色变浑,发出油败气味等现象。 干燥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在单位面积上被干燥药材中水分的气化量,即水分量的减少值。干燥目的:及时除去药材中的大量水分,避免发霉、虫蛀以及有效成分的分解和破坏,利于贮藏,保证药材质量。干燥指通过汽化蒸发除去药材中水分的过程 全年可采收:苏木、降香、沉香、侧柏叶。果实未成熟时采收:枳实、枳壳、青皮、乌梅。成熟经霜变色时采收:山茱萸、川楝子。宜在近成熟的清晨或傍晚采收:枸杞子、女贞子。需提早采收的种子类中药材:牵牛子、肉豆蔻。 中药材贮藏中变异的因素:空气、温度、湿度、光线、微生物、虫害、鼠害。 中药材贮藏中变异的现象:发霉、虫蛀、变色、泛油、气味散失、风化、潮解溶化、粘连木材可分为边材和心材。花正开放时采收:玫瑰花、洋金花、旋复花。霉变一般室温20~35℃,相对湿度75%以上 树皮类中药材采收时间通常清明至夏至间。采收原因:1此时植物生长旺盛,树皮内养料丰富,而且树木枝干内浆汁丰富并开始移动2.形成层细胞分裂迅速3.皮质和木质部容易剥离4刮皮操作容易进行5.剥离后伤口容易愈合 中药采收的目的:适时采收,利于优质高产;纯净药用部位,便于商品分级;分离不同药用部位,使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中药材的传统采收原则:根据有效成分在体内的消长规律、传统经验和生物特性决定采收时间和采收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