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促胃肠动力药物安全性研究现状_李小雯

促胃肠动力药物安全性研究现状_李小雯

促胃肠动力药物安全性研究现状_李小雯
促胃肠动力药物安全性研究现状_李小雯

促胃肠动力药物

促胃肠动力药物 【关键词】促胃肠动力药物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伊托必利 1 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胃肠道有较多的多巴胺受体表达,多巴胺能够降低食管下括约肌的节律和胃内压力,影响胃窦、十二指肠运动的协调性,多巴胺这些影响效应是通过激活多巴胺能受体起作用,但也有学者认为是通过肾上腺素受体起作用,该学者进一 步通过动物活体研究认为多巴胺能通过胃肠道外的受体来影响胃肠道动力。 此类主要的代表药物包括甲氧氯普胺(商品名:胃复安、灭吐灵)和多潘立酮(商品名:吗叮琳)。胃复安是1964年合成的、临床上最早应用的促胃肠动力药,是中枢与外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多潘立酮是20世纪90年代末第一个外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少,避免了甲氧氯普胺的中枢不良反应。这类药物可增加食管蠕动,促进胃的排空,同时作用于中枢化学感受器区而具有较强的抗呕吐作用。甲氧氯普胺还能兴奋5-羟色胺受体,有更明显的胃排空效应。 尽管有关甲氧氯普胺的临床数据资料有限,在500等篇所做的系统评价中没有一篇随机对照试验符合其纳入标准,但一些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显示甲氧氯普胺可能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效。然而由于甲氧氯普胺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于中枢的Dz受体,大剂量长时间的使用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约10%~20%,使其临床使用受到一定限制。由于胃复安有注射剂, 并有止吐作用,临床上目前多作为止吐药临时使用。 多潘立酮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中常规剂量应用时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7%,主要有口干、头晕、溢乳、月经不规则等。在500 等篇的系统评价中仅有一篇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被纳入(包括40名患者), 该研究显示多潘立酮疗效优于安慰剂,但此试验的样本量偏小。 多个Meta分析结果亦显示多潘立酮可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症状。在德国由粉川开展的一项有关多潘立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多中心试验,共纳入7834例患者,与胃复安、抗酸剂、Hz受体阻滞剂比较,结果显示多潘立酮较其他对照组获得明显好评。 2 伊托必利伊托必利是一种具有与现有药物作用机制不完全相同的促 胃肠动力药,为胃肠道动力障碍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状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伊托必利是通过阻断多巴胺Dz受体和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两方面的机制,不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摘要:近年来,为了全面阐述中药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体内过程,推动中药现代化,研究者们在生物效应法和药物浓度法等经典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方法、新思路,大大推进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发展。在查阅通过近年来中药药代动力学相关研究的文献,并对其中新方法新思路进行总结,综述了中药药代动力学近年来的研究现况和前沿进展。 关键词:药代动力学,药代标记物,指征药代动力学,方法学 前言:药代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 (如静脉注射液、静脉滴注、口服给药等)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已经在生物药剂学、临床药剂学、药物治疗学、分析化学、药理学等学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中药学研究中,药代动力学被广泛的应用于揭示中药作用机制及设计优化的研究,并衍生出了中药药代动力学这门新兴学科。中药药代动力学基于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草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方和复方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对其加以定量描述。 1.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1.1生物效应法 药效的变化取决于体内药量的变化,可以通过测定药效的经时过程来反映体内药量动态变化。生物效应法从整体观点出发研究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更符合中医药理论。该法包括药理效应法、药物累计法,微生物指标法。 1.1.1药理效应法 药理效应法是一种以药理效应为指标研究药代动力学的方法。该法己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中药及其复方,特别是有效成分不明的中草药及其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肇丽梅[1]采用小鼠热板致痛模型,以镇痛效应为指标,测定黄芩苷及清热合剂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黄芩苷及清热合剂口服给药后体存药量的表观动力学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中药复方清热合剂的达峰时间明显慢于单方黄芩苷。李成洪[2]等以血清一氧化氮变化为药理效应指标,研究了中药复方制剂禽病康在免疫抑制雏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时间标本存量进行数学模型拟合,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禽病康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其口服后吸收较快,分布也快,而消除较慢,体内存留时间长,药效维持时间长。宋丽

上市前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与风险评估(五)--临床试验安全性数据的总结与评价

发布日期20071130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上市前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与风险评估(五)--临床试验安全性数据的总结与评标题 价 作者杨焕 部门 正文内容 审评五部杨焕 摘要:风险评估即患者获益与风险比最大化的管理思路应贯穿于药物 的整个生命周期。任何一个新药的风险评估都涉及到数量和质量两个 方面,数量是指安全性数据库的规模;质量是指临床试验设计、实施、 结果分析全过程的质量,在安全性方面具体是指对于药物不良反应报 告、归类、判断、分析总结的质量。本系列文章从技术评价角度,在 分析了解国内外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历史与发展的基础上,对上市前 安全性数据库的规模大小和如何保证安全性数据库的质量方面问题进 行了探讨,同时也参考和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最新的风险评估和风险 控制理念,其目的是为临床试验的研究者和注册申请人提供参考和建 议。

关于临床试验中的安全性数据如何进行总结与评价,自上世纪90年代ICH就相继发布了药品注册的国际技术要求,如ICHE2/E3/E6/E9的内容;国内SFDA在2005年也相继发布了《化学药物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技术指导原则》和《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临床试验的生物统计学技术指导原则》,建议同时参考相关内容。 一、安全性数据的总结和分析 一般原则上要求,只要使用过至少一次受试药物的受试者均应列入安全性分析集。对安全性数据的分析总结应在三个层面加以考虑。首先,必须确定受试者用药/暴露(exposure)的程度,指试验药物的剂量、用药时间,用药的受试者人数,来决定研究可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评价安全性;其次,确认常见的不良反应、异常改变的实验室检查指标,通过合理的方法进行分类,以合适的统计方法再比较各组间的差异,通过各治疗组之间比较分析出那些可能影响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发生频率的因素,如时间依赖性、与剂量或浓度关系、人口学特征等;最后,通过分析因不良事件(不管是否与药物有关)而退出研究或已死亡的受试者进行分析,来确定严重不良事件和其他重度不良事件(指需要采取临床处理,如停药、减少剂量和其他治疗手段的不良事件)。 所有不良事件应明确与药物的因果关系。建议以图表的方式对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总结;对患者个体数据列表;对重点关注的不良事件进行详细地描述。受试药和对照药出现的不良事件均应报告。 1. 用药/暴露的程度

生物技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生物技术药物药代动力学的特点和基本机制,概述了生物技术药物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生物技术药物药代动力学方法学 1.简介 近年来,生物技术药物飞速发展,为了正确评价各种生物制品在人体内的疗效及安全性,必须研究生物因子在动物体内和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而与传统的药物相比生物技术药物具有种族特异性、免疫原性和非预期的多向活性等特点,使得其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蛋白多肽类药物因其生理活性强、疗效高,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蛋白质类药物来说,最重要的一个特性是,这类药物蛋白质与内源性的蛋白质结构相似,由共同的氨基酸组成,微量的需要被测定的生物因子及蛋白质存在于大量的内源性蛋白质中。蛋白多肽类药物的药动学有其特征,吸收方面来看,一般而言,小分子肽的吸收是由被动扩散或载体转运完成的,脂溶性多肽可通过膜脂扩散,高度亲脂性的药物则能通过淋巴系统被吸收;水溶性分子则可通过水合孔和/或细胞间隙扩散,通过内吞或胞饮过程摄取入细胞,还有一些细胞转运肽(cell penetrating peptide)可通过非耗能途径穿过真核细胞的质膜,这些多肽已被成功地用于在细胞内转运比自身的相对分子质量大许多倍的大分子物质。由于大多数蛋白多肽类药物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大和水溶性的特点,若无主动的转运或消除机制,它们大多保留在细胞间隙。蛋白多肽类药物的主要代谢途径是体内广泛存在的蛋白多肽酶使其失活。不同的给药途径、给药方案、体内蛋白结合、种属特异性、内源性物质等对蛋白多肽类药物的体内药物动力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 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选择正确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和可靠的测定方法至关重要。 2.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2.1 同位素示踪法 同位素示踪法是通过目标蛋白质多肽上标记同位素,从而鉴别目标蛋白质和内源性多肽的方法。所使用的同位素有H3、C14、S32、I125等,I125其因比放射性高、半衰期适宜、标记制备简单而最为常用。标记方法有两种,一是内标法,即把含有同位素的氨基酸加入生长细胞或合成体系,该法对生物活性的影响可能较小,但由于制备复杂而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二是外标法,常用的化学方法如氯胺T或Lodogen法将I125连接于大分子上,其标记的样品比放射性高,制备容易半衰期短,成为现在最常用的生物技术药物标记物。姚文兵等运用同位素示踪法I125标记来研究聚已二醇修饰干扰素а2b的药代动力学,赵宁等用碘标法研究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在小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都证明了同位素示踪法的灵敏度高,省时省力的特点,特别是对研究基因工程产品在动物体内的组织分布具有与其它方法相比有不可比的优越性。关于标记位点的选择,理论上任何部位均可被标记,但需考虑是否存在标记氨基酸被机体再利用合成新的蛋白质而影响检测结果的问题。当然,如果生物技术药物含有非天然氨基酸(如D氨基酸),标记位点的选择就不必再担心这样的问题了。

胃肠动力调节药在功能性胃肠病重叠治疗中的应用

DOI:10畅3760/cma畅j畅issn畅0376-2491畅2014畅21畅020 作者单位:510120广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内科通信作者:钟英强,Email:zhongyingqiang@21cn畅com?天津田边—继续医学教育园地? 胃肠动力调节药在功能性胃肠病重叠治疗中的应用刘思雪 钟英强 功能性胃肠病(FGID)是一组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临床 表现、而无器质性改变的功能性疾病,可涉及整个胃肠道。 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罗马Ⅲ标准对其进行分类,将成人FGID分为6大类28种疾病,儿童FGID分为2大类17种疾病[1],其中以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肠易激综合征(IBS)最 为常见。胃肠动力调节药在FGID重叠治疗中应用广泛。 一、FGID的症状重叠现象与发生机制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FGID症状重叠的现象非常普遍,2/3的FGID病例至少有2组或2组以上的功能性疾病。FGID症状重叠表现为上消化道症状与下消化道症状的重叠。日本Kaji等[2]在2680例体检的人群中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FD和IBS的患病率及症状重叠发现,GERD、FD、IBS患者中重叠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6畅9%、47畅6%及34畅4%。韩国一项针对社区居民的FD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27%的FD患者重叠有其他FGID[3];我国Wang等[4]在广州消化科门诊对3014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单一FD或IBS的患病率为15畅2%和10畅9%,FD-IBS重叠的比例为5畅0%;姚欣等[5]在北京调查492例FGID患者,发现其重叠GERD的比例高达14畅8%;焦阳[6]在天津调查2255例FGID患者,发现单一FGID患者1704例(75畅6%),2种FGID重叠者506例(22畅4%),3种FGID重叠者42例(1畅9%),4种FGID重叠者3例(0畅1%)。 FGID重叠的原因有:(1)FGID各种类型之间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如内脏高敏感性不止影响一个胃肠道部位,某些IBS患者除具有结直肠高敏感性外可同时存在胃排空延迟[7],18%的FD患者除胃高敏感性外还存在直肠高敏感性。另外,急性感染后FD和功能性肠病发生率都明显升高,且常见症状重叠,可能与感染导致的黏膜炎性介质增加并扰乱内脏感觉系统相关。(2)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脑-肠轴对胃肠道的调节不如躯体神经系统那样定位准确,且与情感中枢具有广泛的神经联系,因而精神心理障碍可同时使胃肠道多部位出现功能异常。有研究发现FGID症状重叠者合并焦虑和抑郁障碍的比例显著高于无症状重叠者[8-9],提示精神因素可加重胃肠道症状、促进重叠症的发生。 二、胃肠动力调节药的特点与分类 胃肠运动是由中枢神经系统(CNS)和肠神经系统 (ENS)共同调节的,二者通过交感、副交感神经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形成双向联系,称为脑-肠轴。ENS是胃肠道管壁内 的自主神经系统,含有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分泌神经元 和中间神经元,能释放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并分泌肽类 激素,可独立调节胃肠运动、分泌、吸收及感觉功能,也可将 胃肠道信息传至CNS影响中枢的痛觉感受、情绪及行为。 另一方面,CNS接受视觉、嗅觉等肠外信息和肠道感知的信 息,整合后也通过自主神经或肽类激素将调控信息传递到ENS或直接作用于胃肠效应细胞,发挥中枢控制功能。这些在胃肠和神经系统双重分布的肽类激素,又称为脑-肠肽。 同时,胃肠平滑肌的各种离子通道的功能状态对胃肠运动也 有着深远的影响。目前一致认为,FGID是脑-肠轴功能调节 与各种离子通道功能紊乱所致,胃肠动力调节药的作用靶点 就是该神经-内分泌网络中的神经递质、脑-肠肽及其受体以 及各种离子通道,可将其按作用靶点不同进行分类 (表1)[10-11]。绝大多数胃肠动力药仅有单向调节作用,因 此,对于单向动力障碍的FGID重叠者,可选用该类药物进 行治疗,如FD+功能性便秘等;仅有个别药物(如曲美布 汀)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近几年的研究证明抗抑郁焦虑药物, 通过脑-肠轴功能调节和直接作用于胃肠道的5-HT系统来 调节胃肠道的动力与感觉,也起到动力调节药物的作用[12], 特别对FGID重叠的治疗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胃肠动力双向调节药———曲美布汀在FGID及其重 叠中的治疗作用 曲美布汀不仅能协调胃肠道运动、调节多种脑-肠肽的 释放,还能降低内脏敏感性[13],在症状重叠的FGID治疗中 有重要地位,目前已普遍用于FD和IBS的治疗,其他如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功能性便秘等中也有应用,对于FGID症状重叠症的患者,如同时存在高动力及低动力状态,曲美布汀更是具有独家优势。 1畅FD:FD与其他FGID有类似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胃 排空延缓、餐后胃顺应性下降、胃高敏感性等。但是FD症 状与胃排空延缓相关性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两项荟萃分 析显示,包括曲美布汀在内的动力药治疗FD的有效率明显 高于安慰剂组[14]。人体药理学试验也证实,曲美布汀能缩 短胃排空延缓患者的胃排时间,并减少食物滞留。国内临床 试验显示,与其他胃肠动力药相比,西沙比利、莫沙必利、曲 美布汀治疗FD的效果无明显差异[15],但优于多潘立酮和甲 氧氯普胺[16]。因此,应用曲美布汀治疗FD与其他FGID重 叠时具有一定的临床依据。 2畅IBS: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曲美布汀已用于IBS的 治疗,国内外有多个临床试验证实其对腹泻型、便秘型IBS

中药促胃动力方法很独特(精)

中药促胃动力方法很独特 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宜降、脾气宜升,脾胃的升降功能主宰了胃肠动力的平衡。但脾胃活动还要依赖肝气的疏泄、胆的通降、肾的温煦、肠腑的传导,才能维持胃肠动力的正常活动。西药的胃复安、吗丁啉、普瑞博思是促胃肠动力药,其实很多中药与方剂通过调节胃肠运动,也能使胃肠功能恢复而治愈疾病。临床实践表明,大部分理气药都具有促胃肠动力作用,具体表现在分经归类对某些脏腑有特殊的功能。如入肝胆经的中药有香附、青皮、橘皮、橘核、郁金等;入脾经的有苏梗、木香、柿蒂等;入大肠小肠经的有枳实、枳壳、大腹皮、厚朴等。这些理气药通过疏肝、利胆、和胃,皆能促进胃肠动力。也有一部分中药是针对某些疾病性质起到促胃肠动力作用。如温中散寒的高良姜、广木香;清热的黄连、炒山栀、蒲公英、川楝子;芳香化湿的藿香、佩兰、白豆蔻;养阴生津的石斛、麦冬等。祖国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宜降、脾气宜升,脾胃的升降功能主宰了胃肠动力的平衡。但脾胃活动还要依赖肝气的疏泄、胆的通降、肾的温煦、肠腑的传导,才能维持胃肠动力的正常活动。临床所见有肝木横逆脾土,出现腹痛、腹泻,治宜抑肝扶脾;肝气犯胃,见两胁胀痛、嗳气频作,治当疏肝理气和胃;脾胃阳虚,火不暖土,五更泄泻,见腹冷肠鸣,应治以温补脾肾。以上治法也都能达到改善胃肠动力的作用。当人体遭受外部侵袭,也能引起胃肠动力方面的疾病。这时,只要采取祛除外邪的治疗方法,就能恢复胃肠功能。如寒邪阻遏胃阳,胃失和降而引起纳呆、腹冷,可用温中散寒法使寒邪去而胃气和;热邪壅滞胃肠,见嘈杂善饥、口臭便难,用清热降气通腑法可使热邪去而胃气恢复正常;寒湿困脾或湿热蕴阻均可导致脾失健运,脘腹痞满,纳呆便溏,可用苦温燥湿法,或理气健脾法,或辛开苦降法,使寒湿、湿热之邪得以祛除而脾胃健运得和;若胃、胆、肠等腑出现有形或无形结滞,影响胃肠气机通畅,用通下法,使“腑以通为用”,结滞除而胃、胆、肠功能得以恢复。 总之,中药的促胃肠动力作用,并不表现在一药一方之中,而是根据临证的病因病机,确立治则,再遣方用药,既能清除病邪,调整脏腑阴阳气机,又能调节胃肠动力功能,才能使病人顺利康复。

促胃肠动力药物探析_0

促胃肠动力药物探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促胃肠动力药物是目前国内外治疗FD研究较多、运用较广泛的一类药,也是目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药物,主要包括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外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节前神经元5-羟色胺受体(5-HT)、兴奋剂及具有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和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双重作用的新型促胃肠动力药物。本文主要介绍其中的几类促胃肠动力药物。 【关键词】促胃肠动力药物;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伊托必利 1 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胃肠道有较多的多巴胺受体表达,多巴胺能够降低食管下括约肌的节律和胃内压力,影响胃窦、十二指肠运动的协调性,多巴胺这些影响效应是通过激活多巴胺能受体起作用,但也有学者认为是通过肾上腺素受体起作用,该学者进一步通过动物活体研究认为多巴胺能通过胃肠道外的受体(如激活中枢神经多巴胺受体)来影响胃肠道动力。 此类主要的代表药物包括甲氧氯普胺(商品名:胃复安、灭吐

灵)和多潘立酮(商品名:吗叮琳)。胃复安是1964年合成的、临床上最早应用的促胃肠动力药,是中枢与外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多潘立酮是20世纪90年代末第一个外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少,避免了甲氧氯普胺的中枢不良反应。甲氧氯普胺和多潘立酮作用于多巴胺Dz受体以阻断多巴胺对消化道平滑肌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对近端胃肠。Dz受体的兴奋与乙酞胆碱递质释放呈负反馈调节,甲氧氯普胺和多潘立酮除拮抗Dz受体兴奋引起的抑制作用外,也相对增强乙酰胆碱的兴奋平滑肌作用。这类药物可增加食管蠕动,促进胃的排空,同时作用于中枢化学感受器区而具有较强的抗呕吐作用。甲氧氯普胺还能兴奋5-羟色胺受体,有更明显的胃排空效应。多潘立酮还可以增加胃窦、十二指肠的运动,协调幽门收缩,促进胃排空,井宣维胃肠壁张力恢复正常。 尽管有关甲氧氯普胺的临床数据资料有限,在500等篇所做的系统评价中没有一篇随机对照试验符合其纳入标准,但一些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显示甲氧氯普胺可能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效。然而由于甲氧氯普胺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于中枢的Dz受体,大剂量长时间的使用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约10%~20%,使其临床使用受到一定限制。由于胃复安有注射剂,并有止吐作用,临床上目前多作为止吐药临时使用。 多潘立酮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中常规剂量应用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7%,主要有口干、头晕、溢乳、月经不规则等。在500等篇的系统评价中仅有一篇随机双盲安慰剂对

促胃肠动力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分析

促胃肠动力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分析 271000 山东省泰安市中医二院陶可胜 由于功能性胃肠病在消化道疾病谱中呈明显增多,胃肠动力障碍是这类疾病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因而,促胃肠动力药成为主要的治疗措施。此类药物品种多,临床应用广泛,药物的正确 选择十分重要。 甲氧氯普胺应用及分析 特性及适应证甲氧氯普胺又名胃复安、灭吐灵、灭吐宁,属中枢性兼外周性多巴胺D2受体阻滞剂,阻断催吐化学感受区的D2受体,具有强大的中枢性镇吐作用;阻断胃肠多巴胺受体,加强胃及上部肠段的运动,促进小肠蠕动和排空,松弛幽门窦和十二指肠冠,从而提高食物通过率,发挥胃肠促动作用;能刺激催乳素的分泌,故有一定的催乳作用。具有镇吐效果好、价廉等优点,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部胀满、嗳气等消化功能障碍的对症治疗,也可用于海空作业引起的呕吐及晕车(船)。因其易透过血脑屏障,不良反应较多,在剂量偏大或应用期较长时,特别在小儿与老人易出现锥体外系症状,以及较普遍出现的倦怠、思睡等不良反应,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用法与用量口服:5~10 mg/次,10~30 mg/日,饭前服;小儿每日剂量:<3个月6mg,3~6个月8mg,6个月~2岁10 mg,2~5岁13 mg,5~10岁15 mg,分3次服。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10~20 mg/次。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大剂量注射或长期口服,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肌震颤、头向后倾、斜颈、共济失调、发音困难等)。可引起高泌乳素血症,引起男子乳房发育、溢乳等。可有倦怠、嗜睡、头晕等镇静作用。禁用于嗜铬细胞瘤、癫痫、进行放射治疗或化疗的乳癌患者,也禁用于胃肠道活动增强可导致危险的病例,如机械性肠梗阻、胃肠出血等。孕妇慎用。吩噻嗪类药物能增强本品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不宜合用。抗胆碱药能减弱本品增强胃肠运动功能的效应,两药合用时应予注意。可降低西咪替丁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两药若必须合用,服药时间应至少间隔1小时。能增加对乙酰氨基酚、氨苄青霉素、左旋多巴、四环素等的吸收率,地高辛的吸收因合用本品而减少。注射给药后,有时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多潘立酮应用及分析 特性及适应证多潘立酮又名吗丁啉,属外周性多巴胺受体阻滞剂,能阻断多巴胺对胃肠肌层神经丛突触后胆碱能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加强胃肠蠕动,促进胃的排空与协调胃肠运动,发挥胃肠促动药的作用,可增加食管下部括约肌张力,防止胃食管反流,增强胃蠕动,协调胃与十二指肠运动,抑制恶心、呕吐,并能有效地防止胆汁反流,不影响胃液分泌。不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无锥体外系等神经、精神不良反应。用于缓解由胃排空延缓、胃肠道反流、食管炎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部胀闷感、腹胀、上腹疼痛、嗳气、肠胃胀气、口中带有或不带有反流胃内容物的胃烧灼感。治疗各种原因所引起的恶心、呕吐。特别适用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左旋多巴、溴隐亭等)治疗帕金森症所引起的恶心和呕吐。 用法与用量成人:3~4次/日,10 mg/次,必要时剂量可加倍或遵医嘱。3~4次/日,每次每千克体重0.3 mg,本品应在饭前15~30分钟服用。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偶见瞬时性、轻度腹部痉挛、口干、皮疹、头痛、腹泻、神经过敏、倦怠、嗜睡、头晕等。有时泌乳、男子乳房女性化等,停药后即可恢复正常。锥体外系症状较为罕见,停药后即可自行完全恢复。抗酸剂或抑制分泌荮物与本品合用时,不能在饭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

————————————————————————————————作者:————————————————————————————————日期: ?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 第一节生物类药物概述 一、生物类药物的概念和种类 ?生物类药物(biopharmaceutics或biopharmaceuticals)是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器官等成分,综合运用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原理 与方法制得的天然生物活性物质以及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天然物质类似 物。 ?生物药物主要包括生化药物(biochemical drugs)生物技术药物 (bio-technology drugs)、和生物制品(biologicalproducts)等。 1、生化药物:一般是系指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提取的,亦可用生物-化学半合成,或用现代生物技术制得的生命基本物质,如氨基酸、多肽、蛋白质、酶、辅酶、多糖、核苷酸、脂和生物胺等,以及其衍生物、降解物及大分子的结构修饰物等。 2、生物技术药物:是指生物来源的和使用生物工程技术制造的药物,包括多肽、蛋白质及其衍生物或由其组成的产品,如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重组DNA蛋白疫苗及人组织提取的内源性蛋白等。 3、生物制品:是根据免疫学原理,用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以及微生物的毒素等)、动物的血液、组织制成的,用以预防、治疗以及诊断人或动物传染病的一类药品。 包括: ★治疗用生物制品:抗体、DNA重组技术制品等。 ★预防用生物制品:疫苗。 ★诊断用生物制品:各种抗原抗体诊断液等。 (一)治疗用生物制品 1.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生物制品。 2.单克隆抗体。 3.基因治疗、体细胞治疗及其制品。 4.变态反应原制品。

纳米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第16卷第7期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Vol.16No.72006年4月 ChinaJournalofModernMedicine Apr.2006 收稿日期:2006-01-20 本文就国内近年来纳米药物药动学研究的动向及成果加以概述。 1纳米药物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纳米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与化学药品的药代 动力学研究没有本质区别,其方法分为血药浓度法和生物效应法。1.1血药浓度法 血药浓度法是药动学研究的经典方法,主要研究纳米药物中有效成分明确者,也是计算药代动力学最常用最准确的一种方法。常采用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薄层层析法、薄层扫描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放射性同位素法和放射性免疫法等方法进行测定。如张阳德等[1]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建立了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在大鼠体的研究。刘炜等[2]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鼠血浆中丝裂霉素C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球浓度的方法。 1.2 生物效应法 纳米中药复方成分复杂,干扰因素多,难以用常 规的血药浓度的方法测定其药代参数。80年代产生 了以药效为指标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的理论和方法。 1.2.1药理效应法药理效应法是以药物的效应强度,包括量效关系,时效关系为基础的研究药代动力学的方法。目前,该法已越来越广泛地用于纳米中药及其复方,尤其是有效成分不明的中草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薛焰等[3]用药理效应法测定药动学,比较了超细粉马钱子和普通粉马钱子的药动学参数。1.2.2微生物指标法其原理主要是含有试验菌株的琼脂平板中抗菌药扩散产生的抑菌圈直径大小与抗菌药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选择适宜的敏感菌株测定体液中抗菌中草药的浓度,然后按照药代动力学原理确定房室模型,并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如陈鹏,毛天球等[4]以抑菌效应为指标,测定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材料药动学参数。 文章编号:1005-8982(2006)07-1028-04 ?综述? 纳米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张阳德1,赵志坚1,张浩伟2,张彦琼3 (1.中国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8;2.美国加州医疗中心, 加利弗尼亚州文图拉CA93003;3.中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08) 摘要:纳米药物载体在近年研究已取得飞跃的发展。该文从药物代谢动力学的角度综述了纳米药物的吸收、分布和转化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纳米药物;药代动力学中图分类号:R318文献标识码:A Newdevelopmentofpharmacokineticofnano-drug ZHANGYang-de1,ZHAOZhi-jian1,ZHANGHao-wei2,ZHANGYan-qiong3 (1.NationalHepatobiliary&EntericSurgeryResearchCenter,MinistryofHealth,Changsha,Hunan410008,P.R.China;2.MedicalCenterofCalifornia,CaliforniaCA93003,USA;3.Biomedicaland EngineeringInstituteof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08,P.R.China) Abstract:Theresearchofnano-drug-loadedcarrierhasmadefastprogressaspotentialdrugdeliverysystems.Fromthepointofpharmacokinetic,thispaperreviewsthepresentstateoftheabsorpation,distributionandinvertionofnano-drugs. Keywords:nano-drug;pharmacokinetic

胃动力药及助消化药主要产品市场概况

胃动力药及助消化药主要产品市场概况市场扫描/细市点评/消化系统用药2007-01-15 一概况 消化系统疾病是一种较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包括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 道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常用胃药中的化学药种类,包括抗胃溃疡药、胃动 力药、助消化药。本文主要介绍胃动力药及助消化药的市场现状。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被人称为胃动力不足,或胃动力障碍。常见症状为:上 腹胀满、易饱、饭后腹胀、恶心、呕吐、暧气等。主要原因:胃肌收缩频率缓慢, 消化酶和胃酸分泌减少,从而形成食物和气体滞留胃中,使胃排空速度减慢。临 床上治疗胃动力不足的药主要有胃复安、吗丁啉、西沙比利等。助消化药是指一 类能促进胃肠道消化过程的药物,大多数助消化药本身就是消化酶的主要成分, 用于消化道分泌不足时,可以发挥替代疗法的作用,另外,有些药物能促进消化 液的分泌,临床主要药物有卡尼汀、胰酶、多酶等。 二胃动力药物市场分析 胃动力药,就是通过增加胃肠运动,促进胃排空的药物,能改善胃胀、呕吐、恶心等到症状,代表药物有多潘立酮、莫沙比利、西沙比利等。 1 胃动力药市场总体状况 从全国16大城市300余家样本医院购药情况来看,胃动力药市场逐年增长, 2005年较2004年增长了近10%。其中主要为多潘立酮、莫沙比利,占据整个胃动力药市场的92.5%。 2 胃动力药主要产品用药状况 (1)多潘立酮 多潘立酮被誉为第二代胃动力药,作用于拮抗多巴胺受体,使胃肠道上部的 蠕动和张力恢复正常,促进胃部向下方排空,增大胃窦和十二指肠运动,加快胃 排空的速度,并协调幽门的收缩。能以适当的速度和方向推送胃肠内容物(食物) 向下走,增强食道下部括约肌的张力,使结肠内积气被肠蠕动向下推而排出体外。 本品主要用于胃动力不足,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症状。本品在胃动力药市场中位居 第一,但总体市场分额有连续下滑趋势。 本品市场主要由西安杨森的吗丁啉所垄断,超过98%的市场分额,而其它国 内厂商仅有不超过2%的市场分额,短期内格局不会出现太大变化。 表1 2002-2005年多潘立酮在胃动力药物市场的占比情况 2002 多潘立酮57.93 2003 多潘立酮57.71 2004 多潘立酮56.23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意义及现状

论文关键词:中药;药代动力学;中医药现代化 论文摘要:从中药复方的特点和研究现状入手,对有效成分明确和不明确的中药及其复方制剂在药动学上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和比较,指出了各种研究方法存在的不足;强调应进一步加强对中药复方药理学和药物动力学的研究,用科学的语言阐明中药复方的作用过程和机理;此举将对中医药实现现代化,走向国际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1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意义 中药及其复方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是近十多年兴起的中药药理学分支,主要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用数学模型来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它对中药药理学及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中药药动力学研究是阐明中药作用机理必不可少的环节。药代动力学参数可以为毒性试验设计和毒理效应分析提供依据。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毒性试验观察到的毒性反映往往不与剂量相关而与血药浓度相关,如果高浓度的药物剂型不利于药物吸收,进入体内的药量与剂量不成正比,就有可能造成毒性剂量评估上的偏差。众所周知,进行中药及其复方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会有不小的困难,因此,更需要广大的医药学工作者集中力量,找出中药作用中有代表性,有规律性的机理或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系统研究方法学,使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更科学、更系统,更能满足现代临床治疗的要求。 2中药复方的自身特点及中医对药代动力学的认识 中药复方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中医理论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强调“人”的整体观,发挥药物的整体调节作用,并用辩证施治的思维方法来处方用药。现代药理学研究已初步证明复方药效的发挥并非是简单的单味药相加或毒性的相减,而是方中药物之间所发生的协同、制药或改性等作用,使复方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目前,国内对复方的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药理效应及临床疗效的观察阶段,虽然也引用了一些西药药理学手段,但仅表现在对几个特异性指标的观测上,且重复研究居多,所研究的中药复方组成不稳定,药效重现性差,难以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出复方药物的作用机制,这使得国内复方制剂稳定性差,质量标准不高,较难与国际医药市场接轨。中药成分十分复杂,即使是单味药物,其所含的有效成分也达数种之多;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又是以复方制剂给药。许多中药到目前为止其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加之中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含量很少,并且还有不少结构相似的类似物。来源产地不同,不同季节采收,不同方式加工等特点,使得常规的化学分析以及数据的解析产生困难,实验结果不易重复,给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带来了许多困难。 3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现状 中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与西药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因此决定了其研究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按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及其制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和有效成分不明的中药及其制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两种情况来进行评述。 3.1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及其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现状 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及其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与西药类似。随着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研究方法和检测技术的改进和完善,目前许多中药特别是单味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已相当明确,据统计在九十年代前就已对120多种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过研究[1]。并已对相当一部分进行了体内外代谢的研究,且得出了明确的代谢产物,并对其体外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了研究。如毕惠嫦[2]研究了丹参酮Ⅱ_A在大鼠肝微粒体酶中的代谢动力学,指出了参与丹参酮Ⅱ_A体内代谢的肝微粒体酶。艾路等[3]对复方中药中乌头生物碱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采用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阱多级质谱(LC-ESI-MSn)法检测出5种乌头生物碱代谢产物。陈勇[4]等对葫芦巴碱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进行了推测,从大鼠尿中检测出原药及其三种代谢产物。 3.2中药复方及其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现状 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或因化学结构不明,或由于是混合物而非单体,无

药物安全性评价实验

安全性评价实验 实验材料及动物 受试物:五味消毒饮分散片 实验动物:清洁级昆明小鼠100只 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取小鼠100 只,随机分为10 组,每组10 只,雌雄各半,禁食12 h 后分别称重。根据改进寇氏法设9个剂量组,由低到高的组间剂量比为0175 :1 ,第Ⅰ~Ⅸ组的给药剂量分别以28.88 ,38.51 , 51.34 , 68.46 , 91.28 , 121.70 , 162.27 , 216.36, 和288.48 g·kg- 1 ,以0.75 稀释等级系数,第Ⅰ~Ⅷ组用蒸馏水稀释成相等的容量2.4 mL 灌胃, Ⅸ组为五味解毒水煎剂原液2.4 mL 灌胃,第Ⅰ~Ⅸ组的药物配制浓度分别 0.24 ,0.32 ,0.43 ,0.57 ,0.76 ,1.01,1.35 ,1.80 ,2.40 g·mL- 10. 每次灌胃体积均为20 mL·kg- 1 ,每次间隔4 h ;第Ⅹ为对照组,灌服等量蒸馏水。每天观察记录动物的毒性反应及死亡情况,对死亡动物及时剖检、记录病理变化,连续观察7 d。根据各组小鼠死亡数,再计算LD50。 亚慢性毒性试验方法 动物分组处理取小鼠80只,随机分为4 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Ⅰ、Ⅱ、Ⅲ组为药物的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以LD50的四分之一,十分一,二十五分之一剂量灌胃,每次灌胃体积均为20 mL·kg - 1 ; Ⅳ组为对照组,每日定时灌胃等量蒸馏水。各组连续灌胃14 d ,停药后

再持续观察14 d。 观察指标临床表现每天观察小鼠的一般状况,每周测定体重变化情况,死亡小鼠及时剖检。 血常规变化于停药后第1天和第14 天,各组随机抽取10 只采血, EDTA 二钾盐抗凝,立即用AC·Tdiff2 型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析仪测定红细胞数、白细胞总数、血小板数和血红蛋白含量。 血清生化值变化于停药后第1 天和14 天,每组随机抽取10 只采血,分离血清,用Vitalab Selecctra E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尿素氮、肌酐、总蛋白、白蛋白的含量。 病理学变化于停药后第1 天每组随机抽取3只,停药后第14 天对剩余所有小鼠剖检,采集心、肝、脾、肺、肾、胃和肠,固定,石蜡切片,HE 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变化。 通过急性毒性实验,得出五味消毒饮分散片在相应的剂量中,未引起小鼠的死亡,可以认为五味消毒饮分散片在剂量范围内未引起毒性反应。 亚慢性毒性实验期间,观察各组小鼠生长发育是否良好,各种体征表现是否正常。五味消毒饮分散片提取物对动物体重、脏器重量、血液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醉(Cr)、血清白蛋白(Alb)和血糖(Glu)均有无显著影响。 长期毒性试验 受试物

药物安全性评价word

药物安全性评价word 一、药物安全性评价概述药品: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一)新药研发程序 1、探索和筛选:应用常规的药理学方法检测化合物的药理学活性,超过活性标准即可认为有活性;通过早期毒性筛选尽量排除可能有问题的化合物,从而增加测试化合物的数量,减少实验动物的用量和扩大给药剂量的范围。 2、非临床研究:实施符合GLP标准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生物利用度评价及药代毒代动力学研究。 3、临床研究:Ⅰ期:证明人类对该药物的耐受性并确定其在人体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性。Ⅱ期:确定药物的量效关系。Ⅲ期:临床药效学试验(全面、多中心、大量患者参与)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应符合GCP标准。 4、申请新药注册:《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5、新药上市:进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并进行符合GCP标准的Ⅳ期临床试验 (二)安评的起源最早提出药物安全性评价是缘于20世纪全世界出现了许多严重的药物中毒事件。 1、磺胺酏剂事件(30年代,美国)a、1937年,美国一家公司的主任药师瓦特金斯(HaroldWotkins)为使小儿服用方便,用二甘醇代替酒精做溶媒,配制口服液体制剂,称为磺胺酏剂。b、未做动物实验,在美国田纳西州的马森吉尔药厂投产后,全部进入市场,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c、到这一年的9~10月间,美国南方一些地方开始发现患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共发现358名病人,死亡107人(其中大多数为儿童),成为上世纪影响最大的药害事件之一。 2、有机锡中毒事件(50年代,法国)a、烷基锡化合物可引起多起中毒。 b、1954年在法国用于治疗皮肤化脓很有效的Stallion药物,这种药物中含有

胃肠促动力药

胃肠促动力药 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 生物工程一班 马德慧:201050851 胃肠促动力药是一类通过不同环节抑制胃肠逆蠕动、恢复正常蠕动而抑制呕吐反应的药物,也称止吐药。助消化药是指能促进胃肠道消化过程的药物。消胀药是指能消除胃肠道中的气体,使腹胀得以缓解的药物,又称消泡剂。 恶心、呕吐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是胃肠逆蠕动的结果。要解除这种症状就需要使用胃肠促动力药,使胃肠道恢复正常蠕动。国家非处方药目录收录的胃肠促动力药只有一种:多潘立酮(吗丁啉)。虽其疗效肯定,副作用小,但并不是没有不良反应,偶见轻度胃部痉挛、口干、眩晕、腹泻、头痛等,少见的副作用有月经失调、乳胀、四肢颤动、头颈部不自主运动等。这些反应都是其药理作用增强的表现,不必惊慌失措,只要减量或停药即可恢复正常。值得一提的是,使用该药时要注意病因治疗。因为呕吐是多种疾病的一种症状,在使用前应先明确病因,以免掩盖病情,延误治疗。另外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多潘立酮可增加对乙酰氨基酚(退烧药的一种)、氨苄西林、左旋多巴、四环素等药物的吸收,减少地高辛的吸收;而普鲁苯辛、阿托品、颠茄可削弱多潘立酮的作用。用药时应多加注意。 消化不良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食欲不振、嗳气、进食后腹胀、上腹部疼痛或灼烧感、排便习惯改变等,使人感到不舒服,持续消化不良还可导致营养不良。应用助消化药可改善消化功能,缓解或消除不适症状。非处方药目录收录的助消化药活性成分有干酵母、乳酶生和胰酶三种。前两者能促进消化酶的分泌,制止肠道内容物过度发酵;后者本身就是一种消化酶,可以发挥替代疗法的作用。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这种药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微。但在应用时应注意:①乳酶生是一种活菌制剂,在肠内分解糖类产生乳酸、醋酸,使肠内酸度升高,以抑制肠内腐败菌的生长繁殖,防止肠内蛋白质发酵,减少产气,促进消化和止泻等。但其作用都是以活菌并能在肠道内定植为前提。因此,凡能抑制、杀灭乳酸杆菌或具有吸附作用的药物均不能同时服用,如各种抗生素、鞣酸、活性炭等。②胰酶是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的混合物,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可促进蛋白质、淀粉及脂肪的消化。因其对酸

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报告

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报告撰写规范 2005年2月 美国FDA发布 2009年6月 药审中心组织翻译 诺华制药有限公司、赛诺菲安万特制药有限公司翻译 药审中心最终核准

目录 I. 引言 (1) II. 临床安全性审评的一般指南 (2) A. 引言 (2) B. 术语解释 (3) C. 安全性审评概述 (4) D. 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评价方法的差异 (5) E. 确定和收集安全性审评中的原始资料 (7) F. 在最开始的时候确定重大关注问题 (8) G. 稽查原始资料 (9) H. 个体病例审评/“药物相关性”的目的 (9) III. 对安全性审评报告内容的特殊指南 (11) 7.1 方法与结果 (111) 7.1.1 死亡 (13) 7.1.2 其它严重不良事件 (17) 7.1.3 退出研究和其它显著不良事件 (18) 7.1.3.1 退出的总特征 (19) 7.1.3.2 与退出有关的不良事件 (180) 7.1.3.3 其它显著不良事件 (219) 7.1.4 其它研究策略 (220) 7.1.5 常见不良事件 (203) 7.1.5.1 申请人在开发方案中引出(Eliciting)不良事件的方法 (203) 7.1.5.2 确定合适的不良事件分类和优选术语 (213) 7.1.5.3 常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 对不同数据库的评估 (235) 7.1.5.4 常见不良事件表 (247) 7.1.5.5 鉴定常见和药物有关不良事件 (257) 7.1.5.6 补充分析和探索性研究 (258) 7.1.6 不常见不良事件 (269)

7.1.7 实验室检查结果 (30) 7.1.7.1 开发项目中的实验室检查概述 (30) 7.1.7.2 选择有关研究/分析法以进行实验室检测值的药物对照比较 (31) 7.1.7.3 实验室数据的标准分析和探索性研究 (32) 7.1.7.3.1 对集中趋势测量的重点分析 (329) 7.1.7.3.2 对异常值或从正常值向异常值变化的数值的重点分析 (329) 7.1.7.3.3 显著异常值和因实验室异常而退出 (33) 7.1.7.4 补充分析和探索性研究 (34) 7.1.7.5 特殊评估项目:肝毒性、QTc、其它 (34) 7.1.8 生命体征 (35) 7.1.8.1 开发项目中生命体征检查的范围 (35) 7.1.8.2 用于整体药物对照比较的研究和分析方法选择 (35) 7.1.8.3 生命体征数据的标准分析和探索性研究 (35) 7.1.8.3.1 对集中趋势测量的重点分析 (35) 7.1.8.3.2 对异常值或从正常值向异常值变化的数值的重点分析 (35) 7.1.8.3.3 显著异常值和因生命体征异常而退出 (35) 7.1.8.4 补充分析和探索性研究 (35) 7.1.9 心电图(ECGs) (35) 7.1.9.1 开发项目中ECG检查的范围,包括对临床前结果的简要综述 (36) 7.1.9.2 用于整体药物对照比较的研究和分析方法选择 (36) 7.1.9.3 ECG数据的标准分析和探索性研究 (36) 7.1.9.3.1 对集中趋势测量的重点分析 (36) 7.1.9.3.2 对异常值或从正常值向异常值变化的数值的重点分析 (36) 7.1.9.3.3 显著异常值和因ECG异常而退出 (36) 7.1.9.4 补充分析与探索性研究 (36) 7.1.10 免疫原性 (36) 7.1.11 人类致癌性 (37) 7.1.12 特殊安全性研究 (37) 7.1.13 戒断现象/滥用可能性 (3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