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考古学方法论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田野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从事田野考古的基本方法。

1、基本理论:考古地层学、类型学、聚落考古学

2、基本方法:考古调查的基本方法、考古发掘的基本方法、室内整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部分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一、地层学定义

所谓考古地层学,就是研究文化遗存堆积关系的学说。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是关于区分遗址内诸遗存堆积层次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学说。它们有一共同的认识,就是遗址是由不同层次的堆积由早到晚渐次堆积而成,而不是无规律,杂乱无章。我们只要按照由晚到早的次序逐一揭露这些堆积,才能弄清与这些堆积相关连的诸遗迹、遗物的相对早晚关系。据之而重建已消失的各时期的古代生活图景。

二、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1、遗址中的文化层堆积层次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即从相对年代而言是有先后之别的。

A、叠压关系

一个堆积层积压于另一个堆积层的现象叫“叠压”。根据大面积的地层叠压,可以肯定下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一定早于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

叠压关系又可区分为直接叠压关系和间接叠压关系两种情况。

直接叠压关系是文化层和遗迹之间的直接重叠。

间接叠压关系表示的是文化层和遗迹之间并不直接重叠,而是

经过第三者的过渡而间接发生关系。如A叠压B,B叠压C,A和C之间就形成一种间接叠压关系,A必晚于C。在实际的考古学研究中,间接叠压关系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层位关系的研究之中。

B、倒装地层。应当注意,有时在破坏原生文化层堆积过程中会形成再生的“倒装地层”。如在坡度较大的或断崖陡壁地带,高处原有的多层地层堆积,因雨水冲刷或人工大面积堆土而逐次破坏移向低处。虽然形成下层早,上层晚的堆积层次,但包含物的实际年代却是下层晚,上层早。

2、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面相联系的。

人们在地表活动,不仅形成地层堆积,还能留下居住的房子、储藏物品的窖穴、垃圾坑、水井、壕沟、墓葬、高台、城墙等。这些遗迹无论是挖在地下或是建筑于地上,都是在当时地表面上形成的,因此,弄清墙台之类遗迹的基底在哪一个层面,坑沟之类遗迹开口于哪一个层面是关键问题。不论沟穴类遗迹有多深,打破多少地层和遗迹堆积;也不论墙台类遗迹有多高,甚至上升到现代地表之上,它们的开口和基底所处的层面才是它们形成年代的标尺。沟、坑、井、壕等沟穴类遗迹在形成时破坏原先的堆积,这种现象叫“打破”,显然被打破者形成年代早于打破者的形成年代。

A、打破关系

在人类的生存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地从事建造房屋和窑穴、挖坑取土、掘沟凿井、埋葬死者等各种活动,从而对原有的堆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在一个经过较长时间居住的区域内,晚期的遗迹往往会破坏早期的文化层和遗迹,从而形成文化层和遗迹之间的打破关系。因此,在具有打破关系的遗迹单位中,打破别的遗迹的遗迹单位年代相对较晚,而被打破的遗迹单位年代相对较早,这是考古地层学的又一个基本原则。

打破关系的表示形式有一定规律,因而也较易于辨认。在一般情况下,较晚时期形成的遗迹的形状通常比较完整,而时代较早的遗迹或文化层往往容易受到破坏。因此,在同一层面不同遗迹的口部的平面关系中,被打破的遗迹或文化层往往呈现不完整的残破状态,而打破者的形状一般比较完整和规则(晚的先闭合)。当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开口的部位并没有发现相互打破,而在下部却出现打破现象。如口小底大的灰坑(通常所说的袋状灰坑)、墓葬和洞室、隧道等。

B、共时关系

所谓共时关系,是指考古遗存中的遗迹之间(也包括文化堆积)在一定时间内具有同时并存关系,并且这种共时关系通过分析后是可以确认的。共时关系既适用于同一个聚落遗址,也适用于不同的聚落遗址。考古遗存的共时关系是考古地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往的研究多未给予充分的重视。随着聚落考古研究的展开,地层学中的共时关系的研究就显得越来越迫切,其作用与地层学中的先后关系同等重要。

共存于一个活动地面上的遗迹是否具有共时关系,需要加以分析方能确定。一般说来,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三种可能。

(1)、绝对共时,即遗迹之间是同时形成并同时废弃的。这种情况要看对同时的界定,也就是说在什么样的时间尺度内可以算是同时,例如,是同一年、同一月、同一天,抑或是同一代人、同一文化期。如果尺度宽一些,这种情况可能会较多,而如果尺度较小,则这种情况就可能比较少。

(2)、相对共时,即遗迹之间在一个相对宽泛的时间内具有共存关系。在一个活动地面上的遗迹,它们不一定是同时形成的,也不必是同时废弃的,但相互之间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曾经同时存在。这种情况可以认为是相对共时。仔细分辨遗迹之间的这种相对共时关系,对于进一步开展聚落形态研究极度为重要。

(3)、属于不同时期。尽管是在同一活动地面上的遗迹,但由于年代互不衔接而分属于不同的文化或不同的文化期,不属同时并存的聚落遗存。这种现象在考古发掘中也是经常可以见到的,如在早期人活动的地面上,后来人继续开展各种活动所形成的遗迹。

3、后期破坏可能毁掉早期地层和遗迹,现在的地层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表面。

人类活动(如修筑大型建筑地基,填平、去高、平整土地)和自然力作用(如长期风蚀水冲)能大面积破坏地表,甚至毁灭已形成的地层和遗迹堆积,在遗址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之后都有这种破坏。所以,现有地层往往比实际形成过程中的地层少,现今开口层也不一定是原先的开口层面。(同一层而时代可差近和远)。

4、同一时期的堆积处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代上可以相差很远。

文化层不一定是水平的。在居住遗址中,各层文化堆积不一定是水平的。人们通常都要在一个层次的表面进行活动,各种遗迹都会出现在这个活动面上,这个活动面可能是较为平整的,有时也可能是倾斜的,其上必定会有一些坑坑洼洼的现象。形成这种不水平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自然方面的因素,如遗址处在丘陵坡地或坑洼不平的地面上、水土流失等,也有人为方面的因素,如当代的各种活动、后代人的破坏等。因此,位于同一深度的遗存不一定属于同一层位,即地层层位和地层的绝对深度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也是各国考古学逐渐成熟之后都摒弃了按水平层进行发掘的方法的原因所在。同时,即使出土遗物有精确的三维空间的位置关系,如果层位关系不清楚,也会造成混乱,如早年安特生在仰韶村的发掘中就是这样操作的。

另外,遗迹堆积具有打破前期堆积或突入后期堆积的特点,地层堆积也不是水平的。因为天然地表本来就有高低起伏,人类活动形成的地层也不是处处一样厚,地震会使地层错位,有大的地下空洞也会造成地层的局部塌陷,形成断层。

5、遗迹形成和遗迹内堆积形成可能有很大的时间差距,同一遗迹堆积也有早晚之分。

墙、台类遗迹的形成是一次堆积形成的,有的则有后来修补增建部分,尤其是城墙,多次修补面间隔时间又长。坑沟之类遗迹形成时,内部本无堆积,在使用中或废弃后才形成堆积。有的遗迹从建造到内部充满堆积,相隔时间不长,包含物没有多大变化,可以根据包含物年代推定遗迹建造和使用年代,有的遗迹建造、使用、废弃经历了漫长的年代。应特别注意三者的时间差距,不但要区分内部堆积层次,而且不能把遗迹和遗迹内堆积混为一谈。

在考古发掘中揭露的遗迹,从理论上讲都有形成、使用和废弃三个年代,这三个年代的具体延续时间,因性质的不同而存在相当大的差别。

A、形成年代,从开始建造到最终完工再投入使用为止,这一期间是遗迹的形成年代。不同性质的遗迹其形成年代有相当大的差别,如普通的房屋、墓葬等,其建造时间通常较短,可能需要几天或十几天,最长也不过几十天,一个简单的窖穴、灰坑可能短到只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而大型的宫殿、陵墓等的建造时间则比较长,可能长达几年甚至几十年。

B、使用年代,从建成使用到废弃不用为止是遗迹的使用年代。不同性质的遗迹的使用年代也有相当大的差别,如房屋、水井的使用时间一般较长,而窖穴等则可能较短,有的甚至是一次性的。比较复杂的遗迹,在使用期间还往往伴随着修葺、改造和扩建增建等活动,因而会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不同时期的遗物出现在同一遗迹之中的现象,这是在研究遗迹的使用时间时需要加以考虑的。

C、废弃年代,从废弃不用到遗迹被填满为止是遗迹的废弃年代。一般说来,在考古发掘中所清理出来的房屋基址、灰坑、水井、陶窑等遗迹,都是该遗迹废弃以后的形态。而新建成的房屋和陶窑、刚挖好的水井和窑穴等,除了极为特殊的情况外,是不会立即废弃掉的,在时间尺度上也有一定的伸缩性。在连续居住区域内的废弃遗迹,可能在废弃后很短时间内就被填满或夷为平地,因此,这样的废弃堆积与遗迹的废弃时间是大体相同的。有的情况下可能相差较大,如战争、瘟疫等原因造成遗迹的废弃,可能经过一定时间后才又有人来居住,并逐渐把它们填满,这种废弃堆积的时间就明显晚于遗迹的废弃时间。由于废弃遗迹的填埋既有人为行为也有自然因素,所以在发掘时就应该予以注意并做出明确的判断。

6、晚期堆积可以出土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能出现晚期遗物。

在早期堆积形成时,晚期遗物还没有出现,因而晚期遗物不存在埋入早期堆积的可能。晚期堆积在形成时会扰动破坏早期堆积,会把早期遗物翻到晚期堆积中,有些物品是早期制造的,流传到晚期才埋入晚期堆积,所以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

一般说来,某一时期堆积包含有大量同期遗物,只有少量的前期遗物或不包含前期遗物。但特殊情况下,晚期堆积也可能只包含早期遗物。因此,当堆积年代确知,而要判断包含物年代时,只能确定全部包含物的年代下限,而不能确定上限。当全部包含物年代确知,而要判定堆积年代时,只能根据包含物中最晚的年代判定堆积开始的年代上限,而不能确定其下限。

在这里注意,下层单位的遗物早于上层单位的遗物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原因:1、局部会早晚颠倒。2、时间相近的单位有晚期的单位延续早的文化因素。

三、关于层位关系问题

层位和层位关系是地层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地层学的根本问题就是划分层位,确定层位关系,因此,现在又称地层学为层位学。

1、层位:

层位是指堆积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中的特定位置。在特定的情况下,层位

又被用作堆积单位的代名词。

2、层位关系

层位关系是指堆积单位与堆积单位之间的叠压或打破关系。

四、地层学的重要作用

地层学是田野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为田野发掘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论,使田野发掘科学获得资料成为可能。

1、重要作用

(1)、地层学使田野考古能获得有层位关系的(文化堆积)资料,为(每

一个文化堆积单位)相对年代研究提供了坚实依据。或地层学使发掘的古代人类文化遗存的堆积层次得到科学展示,成为研究各文化遗存相对年代的坚实而科学的依据。如梁思

永在后岗发掘时,由于获得了仰韶、龙山、殷商文化的三叠层,即确定了三者的层位关系,才确定了三者前、中、后的相对年代。

(2)、地层学使田野考古能获得有共时关系的资料,为确定遗存组合关系

提供了必要前提。或地层学使发掘的古代人类文化遗存的共存、组合关系得到科学展示,为研究各类遗存的时间关系和内在联系,以及对类型学研究、分期断代、文化内涵、功能联系、社会等级、交流传播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地层学使田野发掘能逐次揭露出遗迹的面貌。发掘中只有按照诸堆

积形成的次序逐次进行,才能使遗迹自然显露出来,否则必然会使遗迹面貌遭受破坏。

2、地层学局限性

(1)、地层学直接确定的是堆积形成的先后关系,据之确定的遗物早晚只

是遗物被埋藏的先后关系,并不能绝对准确地反映出遗物制造和使用的先后关系。

(2)、层位关系相同的堆积单位,地层学就不能判定它们之间的早晚关系。

(3)、决定地层厚度的因素是堆聚的时间、堆聚的方式,和受破坏程度,

不能根据地层厚度推测地层跨越的时间长度。

(4)一个堆积单位内部也有形成过程,但在堆积成份不变的情况下,难以

再区分层次。

(5)地层学不有能确定堆积单位之间有多大的时间间隔,认为地层的直接

叠压就反映了时间连续,甚至认为在文化上是相袭的观点是错误的。

(6)地层并不与历史发展的各时代一一相对应。划分地层的根据是地层成

份的变更,而一个文化期内,由于生活内容改变导致垃圾成份不同或取土来源发生变化都可以形成新的地层,而社会政治制度变革却不一定导致地层成份的变化。

(7)由于同期同文化的人们在不同地点形成的地层堆积成份不一致,因而,

不能象地质学那样,把地层在较大的地区范围内作统一对比,也就不能判定两个以上遗址之间诸堆积的相对先后关系。

思考题:

1、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2、田野考古工作的基本原则?

3、考古地层学的重要作用?

4、考古地层学的局限性?

5、基本概念:叠压关系、打破关系、层位关系、共时关系、形成年代、使用年代、废弃年代。

第二部分:田野考古工作方法

第一节:探方发掘

一、探方发掘的基本原则:

田野发掘的总要求是能够根据实物标本和记录资料,恢复发掘对象在发掘前的原状。探方发掘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根据土质土色区分堆积单位。2、平剖面结合,确定堆积单位的早晚关系。2、由晚及早按堆积层次揭露遗迹。4、按单位收集标本。5、及时、客观、全面做好记录。野外发掘过程是上述五个基本操作环节往复循环构成的。坚持上述五项原则,才能做好发掘工作。

二、垂直发掘和横向发掘:

1、垂直发掘也称纵向发掘,它是在地层或遗迹的某一局部范围内向下发掘,挖掘的厚度透过地层或遗迹,垂直发掘有三种情况:(1)对地层堆积的垂直发掘。如探方主体向下发掘到生土。(2)对单个遗迹的垂直发掘(如灰坑挖一半)。(3)对一组遗迹的垂直发掘如一个层面的遗迹群先挖一部分。

2、横向发掘:是把某一地层全部挖掉或某一遗迹全部挖掉再挖下层遗迹。也有三种情况:(1)对地层的横向发掘(2)又单个遗迹的横向发掘。(3)对一组遗迹的横向发掘。(4)对一个时期遗存的横向发掘。

垂直发掘和横向发掘各有利弊:各有自己的使用范围。垂直发掘有利于纵向观察遗址堆积的层次,有利于准确区分堆积和确定层位关系。它适合于重点要解决分期,遗迹地层难以分辨,层位关系复杂的发掘。横向发掘能展现遗迹和遗迹群的全貌,利于大面积整体观察,有利于分析遗存空间的关系。适合于单个遗迹,或小型遗址或层位关系简单易定,或同一层面遗迹容易判定的发掘。如果不能有把握地分清不同层面的遗迹,就不能使用大面积横向揭露的方法。

三、现场模拟和区域分析调查:

随着考古学研究的发展,现代田野发掘除了用常规方法外,还在现场进行模拟实验,进行遗址现场区域分析调查,以获得更确切更多的资料。

模拟实验是现代考古学深入理解和认识遗存的重要手段。通过模拟实验可以获得一般观察不能得到的重要信息,通过模拟实验所得出的关于遗存功能,形成过程等结论也比猜想式的可靠。大量的模拟实验是发掘完成后在实验室内进行的。然而有些模拟实验则可以在发掘地进行。现场模拟实验的好处是,可以随时在发掘地及附近寻找到实验所需的材料,可以把模拟结果同现场原型进行对照观察。做模拟实验要放开思路,大胆设想,多做不同材料,不同方式的实验,认真详细地做好记录。包括实验用料、时间、过程、结果、实验人等。

区域分析调查是对遗址的日常开发地带进行地质、地貌、土壤、矿产、石料调查,为研究生产、贸易等经济活动提供资料,主要调查对象有:水、陶土、矿产、石料、建筑材料、动植物、耕地、牧场等。国外这方面的区域调查大多是在农耕遗址周围5公里或1小时的行程范围内进行调查的。实际进行时,可以根据实际地形的变化进行调整。调查时要记录各种材料的种类,分布,对遗址可开发的潜力进行评估,土壤、矿产、石料等可采样取回,供检测或做模拟实验用。

第二节区分堆积的方法

一、划分地层与遗迹的方法

1、从堆积的质地,颜色和形状来划分地层和遗迹。

(1)一般说来考察质地是从以下方面进行:质地的密度,疏松、紧密。

质地的硬度,软、硬。质地的成份,是沙性还是粘性土,还是炭灰性。质地的结构,是颗粒状,还是团状,长条形,还是园形。呈什么方向排列,夹杂物的多少,夹杂炭粒,红烧土粒等。小夹层的走向。有些特定的遗迹如夯土、路土、土坏、草拌泥、沙泥土、居住面等,需要在实际发掘中获得切实的感性认识,才能准确识别。

(2)堆积的颜色受客观条件影响较大。观察者要多换观察的方向、距离

和高度。光线的强弱和照射角度也影响堆积颜色观察,杂质浓度不同也影响色泽。

(3)人工遗迹具有特定的形状,通过形状分析可以确定那些是地层和遗

迹。土质土色分析必须和形状的分析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2、平剖面结合是获得正确判断的主要手段。

(1)刮平面和刮剖面。

刮面的目的是刮去干土或浮土,更清楚地显示出堆积的质地,颜色和形状。刮的方向要一致,不留浮土,边刮边体验刮的手感,软、硬、松弛、滑涩等,一般呈45°角。

(2)注意线段和角。

同一堆积的轮廓线,在线内堆积与线外堆积之间的土质土色十分相近似,

相近的地段常常界线模糊不清,在土质土色差别大的地段则清晰可辨形成“线段”或角。线段是两个堆积的分界线,角是三个堆积的分界处。无论平面或剖面,发现线段或角,都要积极追寻遗迹的轮廓线。

(3)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剖面

探方四壁和遗迹四壁以及一切剖面,都可以作为观察剖面,要及时利用平

面与剖面对照观察。探方四壁剖切到的地层和遗迹,它们的层位关系能在探方四壁上显示出来,且保存时间长,因而成为探方发掘的控制剖面。只有四壁剖面上的层次和遗迹的界线准确不乱,才能保证整个探方的层位关系不乱。每次确定好新的地层和遗迹时都要用手铲划出分界线,以防晒干后模糊不清,各地层和遗迹编号也要标在相应位置上,以免遗忘,便于检查层位关系。

(4)必要时要创造剖面

3、出土物能引导发掘者区分遗迹和地层。

4、发掘经验和对遗址的熟悉程度也影响判断的质量,经验多、思路宽,

判断准确性大,要积累经验,相互交流。

5、层次细划所应注意的问题:

(1)一般要求地层,灰坑等遗迹的层次尽量细划,能够区分开的要分开,

不要划成大层。

(2)没有遗迹开口的地层分界线也要划出来,每一个地层都可以做为一个最小的单位,地层划分得细致,每一个地层所跨的时间就短,也就有利于类型学的研究。当然,细划地层也是有限度的,并非越细越好。有的地层由层层小夹层堆积而成,甚至10厘米划出十几层,就没有必要了。不过,象“间歇层”,对遗址层位关系的判定,对了解遗址的历史有着重要意义,虽然很薄也必须划出。

思考题:

1、探方发掘的基本原则?

3、划分地层与遗迹的方法?

第三部分考古类型学

第一节考古类型学的定义

类型学或称为标型学、器物形态学,它是通过对考古遗存的形态排比,以探求其变化规律、逻辑发展序列和相互关系,是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第二节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原理

一、类型学所研究的遗存必须属于同一类别

一般说来,只有同一类的遗存才有规律可循,进而可以进行形态的比较。这里所说的“同一类”遗存,是指质地、用途和外在形态相同或相似,相互之间可以进行比较的。例如,同类的房屋建筑,同类的墓葬,同类生产工具,同类生活器皿等,但是不能把房屋和陶窑、石斧和石镞、陶鼎和陶杯等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因为它们不是同一类遗存。但是在有的情况下,一些质地不同但用途一致并且形态相近的遗存,可以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排比。如陶斝和铜斝,陶鼎和铜鼎,石镞和骨镞,等等。此外,某类遗存的某些部分的形态、因素也有规律可循,可以进行分析比较。如龙山文化器物的把手、不同器形的袋足和许多考古学文化中绘于不同器形上的彩色图案等。

当然,这里所说的同类遗存可以进行类型学分析,并不是不受限制的,它还要受时间的间隔和空间的分布方面的制约。时间和空间中任一个方面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在进行类型学分析时就要慎重,甚至无法运用这一方法。

总之,对于同一类遗存是否可以进行比较,要通过具体分析方能确定。

二、考古遗存的类型学研究应从层位关系入手,最终要经过层位关系的检验

考古发掘中所发现的遗存绝大多数都存在于一定的层位关系之中,这种层位关系无非是先前说过的两种情况,即先后关系和共时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出在具有先后关系的单位中的遗存,其年代可能有早有晚;而出在属于共时关系的单位中的遗存,其年代可能是同时的。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上述结论也不尽然,这就要求在进行类型学分析时

加以特别注意。那么,在依据层位关系进行类型学研究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需要加以考虑的。

(一)确定遗物的年代关系需要有多处层位关系的验证。

原因:1、考古学研究中确定遗物的相对年代,多要依托该遗物所在的地层单位来进行,而某一遗物出现于某地层单位之中又有一定的或然性,特别是那些人们无意置弃于地层单位中的遗物。2、另外,遗物的形态是由制作时决定的,而我们所看到的某件遗物出在某一地层单位,往往是该遗物损坏之后才加以埋藏的。这样,同时生产的物品,因为使用的时间有长有短,其所埋藏的地层单位可能就有先后之别,甚至出现相反的现象。3、确定各种遗物的共时关系,同样不能靠一组层位关系就匆忙加以确定,要排除其或然性,也需要它们在不同的地层单位甚至不同的遗址多次重复出现。同时,器物群(或组合)的数量对于确定共时关系也有重要作用。如果只有一两种器物,要求重复的次数自然要多,而器物群的数量越多,其可靠性就越高,对重复出现次数的要求自然就可以少一些。

(二)每件遗物都有制作、使用和废弃三个时段

与遗迹有建造、使用和废弃三个年代一样,每件遗物也有制作、使用和废弃三个时间段。众所周知,一件物品的形态是在其制作时确定的,其使用时间越短,在类型学研究中的可靠性就越高。这是因为在考古发掘中所获得的遗物,其埋藏时间大部分是在它们废弃之际(少数是在其使用期间或刚制作出来时,如墓葬的随葬品等),在实际研究中,对从制作到废弃这段时间通常忽略不计。这样,在分析不同质料、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遗物时就应有所区别。例如:

玉器、铜器等耐用品使用的时间可能较长,其在时间上的伸缩性就会较大,仅仅据层位关系来确定其制作年代,误差就要大一些;陶、瓷器等易损物品的使用时间相对较短,据层位关系来求证其制作年代,误差显然比前者要小得多。

贵重品(如礼乐品等)和普通品(日用生活器皿等)、实用器和明器,相互之间都存在着类似于上述的那种关系。使用这些材料时,需要将这种在时间上可能发生颠倒的可能性考虑进去,以免产生错误或不确切的结论。

(三)不同类别的地层单位在类型学分析中是有差别的

对于出自某一地层单位的遗物的共时性,不同类别的地层单位的可靠性在程度上有所不同,有的差别甚至相当大。根据田野考古工作的经验,一般可以把地层单位划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1、突然废弃的作坊遗址。如前所述,器物的形态是在其制作时确定的,如果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突然废弃的作坊遗址,这里存在的各种遗物的共时性最强。作坊遗址除了因突发原因而保留下来的成品遗物之外,由于长时间生产,还会有大量的残次废品丢弃在作坊附近。据对现代制陶作坊的调查,陶器烧制过程中的残次品率是5%左右。因此,废弃堆积中同一层次的遗物的共时性也是很强的。

2、废弃的房屋和墓葬。房屋是人们居住的场所,正常情况下房屋的拆毁和翻新,屋内不会有还可使用的生活用品。但在特殊情况下(如火灾、战争等)突然废弃的房屋,屋内往往还存在数量不一的日用生活器皿,这些器具的生产时间虽然不一定同时,但因为它们曾被

同时使用,其共时性是显而易见的。墓葬随葬品的情况与房屋相仿而略为复杂,多数情况是使用新制作的器物与日常用品,其共时性是较强的。但也有使作不同时代或时间跨度较大的器物随葬的现象,或属于二次葬、多次葬人的墓葬,每次埋葬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故其随葬品也就有了差别,这样的墓葬如果作为一个地层单位来认识,其共时性显然要大打折扣,这是需要加以注意的。

3、灰坑和水井等。灰坑是一般考古发掘中发现数量最多的遗迹,它不仅在形制上有很多种类,用途和性质也相差很大,如窖穴、祭祀坑、垃圾坑和取土坑等。因此,灰坑内共存物品的性质也很不相同。如窖藏,其所埋藏的物品既可能是同时的,也可能属于不同时代,像广汉三星堆、扶风庄白村的铜器窖藏和许多宋代钱币窖藏就属于后者;实际中大量存在的还是普通的灰坑,灰坑中遗物的来源是复杂的,因填土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说来其时间跨度不大,可以认为是大体同时的,但也确实有一些灰坑内包含物的时间跨度较大,属于不同的文化期甚至是不同的考古学文化。水井一般不宜作为一个地层单位看待,至少应该把水井使用时期的堆积和废弃后的堆积区分开来,作为不同的地层单位加以分析处理。

4、文化层堆积。文化层的情况更复杂一些。首先,如果文化层是逐渐堆积起来的,其延续的时间势必较长,层内包含物的时代也自然较长;如果文化层在较短时间内大规模动土活动而形成的,因其破坏了不同时期的堆积,之中必然包含不同时期的文化遗物。因此,文化层堆积内出土遗物的共时性相对较差一些。当然还有以下将述及的另外原因。

三、考古遗存的形态发展具有一定的逻辑序列

人类历史上生产过的所有物品,都是社会因素(如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意识、人文环境、技术水平、审美观念等)和自然因素(如资源、生态、气候、地理环境等)的双重制约和影响下的产物,而上述因素的变化,又会导致遗存形态或多或少地产生相应变化。而新遗存的产生和旧遗存的消失大约也都是如此。

某类遗存的形态由一种形制转变为另一种形制,当中既有突变也有渐变,据观察,这种转变多数情况下表现为渐变。其渐变的过程可以描述为一系列的中间环节,这些中间环节就是类型学中划分的式别,渐变过程本身表现为一种内在的逻辑发展序列。同时,不同的遗存或同一类遗存的不同形态,还存在着不同的发展轨道,这些不同的发展轨道,就是类型学研究中所划分的型。

当然,考古遗存形态的发展变化序列与生物学上的进化是不同的。生物的进化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并且主要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而考古遗存形态发展的罗辑序列虽然也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其本身不可能不受约束地自由发展。用类型学方法所揭示的形态发展的罗辑序列,只是描述了其已经存在的演化过程,这当中并不存在演化的必然性和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虽然人们有时也使用“规律”一词来表示遗存形态变化的罗辑序列,但与事物发展规律意义上的“规律”不同,这一点应该加以注意。

既然遗存形态之间客观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发展序列,那么,类型学本身就应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某些时候和情况下,即使是没有层位关系,也仍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这里要提到的桥联法和横联法。

1、桥联法。如果根据层位关系确定了某类遗存发展序列中的两个点(或者是更多的点),那么,可以将一些过渡环节排列在这两点之间或之前、之后。例如,根据层位关系确定了矮颈背壶较早,高颈背壶较晚,那么即使是没有层位关系也可以依逻辑发展关系把中等程度颈的背壶排列在两者之间。

2、横联法。对发现于同一遗址不同位置或不同遗址的遗存,可以进行横联排比,以确定它们的共时关系。例如,H1出有2式鬶、3式罐、2式杯、1式盒、2式瓮,H2出有2式鬶、1式盒、1式盆、3式甗、2式盘、2式豆、B型器盖。这样,由于两者都出土了2

式鬶、1式盒、1式盆,那么可以认为两者是基本同时的,从而两个单位中的另外器形(3式罐、2式杯、2式瓮和3式甗、2式盘、2式豆、B型器盖)也具有了同时并存的关系。采用这种方法就可以把同一时期的器物群建构和完善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器物群。这种横向串联的方法,在类型学研究中运用得十分广泛。

四、祖型和遗型

所谓祖型,是指遗存产生时的最初形态。也有人称之为母型。

任何一类遗存都有产生、发展和消亡或转化为别类遗存的过程,换言之,任何遗存的存在都有一定的时间性。按一般规律,祖型是最先产生的形态。

提出祖型的概念,可以帮助了解文化的传播关系。就考古学上观察到的情况而言,可传播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从社会习俗(如拔牙、埋葬方式等)、建筑遗存到器物及其花纹,几乎无所不包。比较容易观察的还是器物及花纹,一般说来,某些比较复杂的器物往往是先在一个地区产生出来,然后随着文化交流传播到其他地区。这里所谓的其他地区,既可以是同一文化、类型的分布区之内,也可以是别的考古学文化,甚至是另外的文化区域。在同一文化区域内,这种传播的速度是很快的。往往从类型学的分期研究上不易观察出来,而在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和文化大区之间,原生地和传播区就区分得比较清楚,传播路线也是可以探明的。例如海岱地区史前文化中的陶鬹,就是阐述上述传播关系的绝好说明。

文化传播问题是极为复杂的,既可以是原物的照搬,甚至是原件交流,也可以是对原物加以消化改造,而加以改造的情况是普遍现象。某种器物从甲地传播到乙地,由于适应了乙地的环境、技术等原因,形态与甲地相比多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其变化的方向甚至可以与原产地有所不同,如长江流域的陶鬹就是这样。在有些时候,由于受外来器形的影响和启发,会创造出来一种新的器类,如中原地区龙山时代的陶斝,就是在东方地区陶鬹的影响和启发之下产生出来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器类,并且作为自身文化特征而长期保留了下来,对夏商周文化有着重要影响。

至于遗型,一般认为是一种退化体或失效体,其本决是指器物的某些部位,如把手、钮、流、足及附加装饰等部件,因用途转变或技术等原因,渐渐地退休为附属品,失去了原有的效用,而只是象征性地保留原来的形状。因此,凡是保留遗型的器形,其年代一般应比保留有效用部件的器形为晚。当然,这然这种情况应做具体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与此相关的是,某些器物部件的构造和花纹也有一个简化的过程,这种简化了的部件和花纹也可以认为比原型晚,如龙山文化陶鬹的把手,最初是绞丝状,后来简化为象征性的绞丝状,那么后者就应该比前者晚。再如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鱼纹、庙底沟类型的植物花叶纹等,都存在相类似的问题。当然,某种部件、花纹是简化形态还是原始形态,要进行周密

分析,并需要层位关系方面的证据加以支持。如大汶口文化早期的觚形杯,底部外缘有三个小泥突,如果仅仅是根据形态,有可能认为是某种部件的退化体,但其实际上是后来三足觚形杯足的滥觞,恰恰是最初的祖型;再如甘青地区齐家文化的彩陶,当年安特生曾据其式样、技法之简单,认为是甘青彩陶的初始,而将有着绚丽多彩的发达彩陶的马家窑文化排在了齐家文化之后,后来证明这一结论是错误的。

不仅是器物的部件和花纹,器形本身也有退化的现象。器形的退化多表现为实用器向明器的变化,就是某种器物已经不再作为实用器来使用,而只是在某些特定场合(如随葬、祭祀等)出现。如大汶口文化晚期阶段末期的背壶、陶瓶、高足杯等,殷墟晚期墓葬中随葬的陶觚、陶爵等,都是器形退化的实例。

第三节考古类型学的作用

一、确定考古遗存的相对年代并进行遗址和文化的分期

通过类型学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把考古遗存形态发展变化的逻辑序列揭示出来。如果考古遗存的形态发展变化序列搞清楚了,那么,某些特定的遗存在这一序列中的位置也就明确了,从而其相对年代自然得以确定。

在考古学研究中,可以运用类型学方法对某些典型遗物或遗迹进行分析,总结它们的变化规律,找出其变化的罗辑序列,再延伸到器物组合和器物的整体,从中发现阶段性的变化,根据这些阶段性变化的速率和等级,就可以进行遗址和文化的分期工作。

应该予以注意的是,在运用类型学的方法进行相对年代的断定时,即使是总结出了某类遗物的逻辑序列,而要确定某一件具体遗物的年代时,也还是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因为,物品的新旧形态的交替总是有一个过程,并且两种式样的替代不是可以用刀切直的,总是呈现一种交错的形态。即在旧的型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时,新的型式可能已经萌芽;当新的型式已经上升为主流时,旧的型式还在相当范围内被使用着,并且具有一定数量,它甚至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这种实例不胜枚举。在研究某一批材料时,其往往只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片断,上述现象就会突出地显示出来。但只要把握住类型学的要旨,在做出判断时注重器物组合和器物群的共存关系,就会得出正确的认识。

二、探讨同一谱系考古学文化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及其规律

揭示同一谱系诸考古学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并探索其演化规律,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一研究过程中,首先要探明每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内涵和文化特征。

考古学文化是考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它是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之内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考古遗存的共同体。要确定一类考古遗存是否属于同一支考古学文化,就是要通过分析它们的基本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的共性和个性的途径来实现。在分析的内容上,除了进行社会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考察,最主要的还是要分析人们制造和使用的各种物品及其形态,而要把握这些物品的形态特征,必须依靠类型学的方法。

其次,可以探讨同一考古学文化或同一谱系考古学文化遗存的发展变化规律。每一支考古学文化或同一谱系的考古学文化,都有一个产生、发展、鼎盛并逐渐走向衰亡的过程,这是由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那么,在了解某一考古学文化或某一谱系考古学文化的产

生直到消亡的过程时,必须从“文化”的各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而每一类考古遗存的分析,都离不开类型学的方法。

考古遗存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既有渐变也有突变,一般情况下是以渐变最为常见。渐变表现了遗存的平稳发展过程,突变则显现遗存发展的阶段性。同样,各种文化因素组合到一起,便使我们看到文化整体的渐变与突变,只不过这种渐变表现得更为丰富,划分突变的线条比个别遗迹和遗物更粗和更为笼统一些。于是,由各种文化因素体现的这种文化上的突变,可能就表示了考古学文化的变更。在这种意义上,文化的突变也可以理解为质的变化。

三、研究不同谱系考古学诸文化之间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

作为考古学研究,既要把握一支考古学文化和同一谱系诸考古学文化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从而搞清楚一支考古学文化和同一谱系诸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各种性质的文化联系。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这种文化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保存在考古遗存之中。因此,要揭示清楚各文化之间的联系,必须运用类型学的方法。

四、研究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的发展过程,从而了解社会生产状况和社会关系

类型学的功能就其基本点而言,是研究考古遗存的形态变化,而形态变化的背后往往隐含着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的发展和变化,进而反映了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因此,要研究古代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的发展变化情况,类型学能够提供切实而有效的帮助。

五、为古代社会研究奠定基础

类型学的研究可以为深入、全面研究古代社会问题准备好基础性材料,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基础性的工作,要研究和复原已经消失的古代社会特别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则无从谈起。要获得一个丰满的古代社会历史,包括的内容很多,如社会组织结构、社会性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社会信仰和习俗、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等等。

六、类型学的局限性

1、只能确定出现早晚的逻辑序列,不能判定每式具体存在的年代。器物新旧形态,总是在着一定并存时间,甚至有的旧形态比新形态存在的时间还长。发掘所得的层位关系的共存关系是代表了遗物被埋藏的时间先后,因此,也会出现新旧形态共存现象,甚至出现前后颠倒的现象,要判定个体存在年代,应采用多方法,多视角,多参照系数的综合研究。

2、只能确定相对早晚,不能确定每式之间的时间间隔长短。

3、只能对一部分遗迹、遗物或遗存群进行排序。特异形态,突变器物形态等都不能用类型学方法研究。

类型学分析属于不完全归纳法,排出的序列,总结出的规律都有一定的人为假定成份,随着新资料的积累,需要作补充或修改,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甚至会完全不反映实际情况,需要在资料增加后重新排队。

第四节考古类型学的运用

一、类型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一)确定出土遗物的共存关系

共存关系对于类型学研究的意义重大。搞清楚出土遗物的共存关系,是关系到所得出的结论的正确程度的基础。

类型学的集大成者蒙特留斯在进行类型学研究时,曾特别重视共存关系,并且认为各种物品的共存次数应该重复出现30次以上,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共存关系才由可能性转变为必然性。俞伟超结合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实践经验,提出“真正共存和偶然出在一起的比例,大致不会超过10:1。所以,如果没有见到相反的例子,重复出现四五次以上,其共存关系的确定性已经是相当大的了”。

强调共存关系出现的次数问题,是因为任何物品都有制作、使用和废弃三个时间段,其形态是在制作时就确定了的,而我们得到的发掘品的情况比较复杂,既有制作好就埋入地下的情况,也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或废弃后才埋入地下的,使用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甚至会是前代的古董。因此,共存并不等于同时。只有在不同地点多次重复出现的共存关系,才可视为是同时的。这就是为什么在确定共存关系时要强调重复出现的次数。

(二)把地层单位分组并排序

如果一个遗址经过一定面积的发掘工作,势必会有数量较多的地层单位。这样,就可以在确定器物组合的共存关系的基础上,把可供比较的地层单位,按组合关系的异同程度划分为若干组。所谓组合关系,就是指在一个遗址(或更大的范围内)的某一时期内,某些器物经常配套共存出现,相互间形成较为稳定的关系。这样,就可以把较多的地层单位归结为简单明了的若干组,每组之间既有差别,也会有一定的联系。

在分组的基础上,再依据层位关系,将所划分的组别接时代早晚进行排序。如果一个遗址延续了较长的时间,必然会有一定数量的叠压、打破关系。在对地层单位进行早晚顺序的排列过程中,可以按先后关系把这些单位一组一组予以排列,如果有矛盾的现象,就需要对层位关系做认真的校核和仔细的分析,找出产生矛盾的原因并予以修正。最后,再把没有直接的叠压、打破关系的地层单位群,按组别排列成一个系列。对于那些出土物极度少或者根本就没有出土物遗物的地层单位,需要做具体分析。有的可以依据层位关系将其归并到一些相应的组别之中,有的地层单位是无法归并的,这时,可以将它们暂时搁置起来,不必强作安排,这样做也符合类型学原则。

(三)选择典型器物

一般认为在挑选器物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出土数量多。在选择典型器物时应首先考虑那些出土数量多、出现频率高的器类。这是因为,按一般概率,出土数量多的器类势必也是当时使用频率高的器物,其自然应具有代表性;而且在一个地点的发掘面积总是有限的,数量极少和偶尔出现的器类无法做系统的分析排比,故不应将其作为分期研究的典型器类。

2、易损器类。易损器类的存在时间一般较短,这样的器物使用时间不长,从制作到废弃之间所历时间较短,在共存关系中同时性的可靠程度自然就高。以此标准衡量,类型学分析的最佳对象是陶器,其使用期一般较短,其次是瓷器,铜器和其他类别也可入选,但由于使用期较长,分析时应该慎重,并且最好能参照陶器的研究成果。

3、变化速率快。在一个遗址或一个考古学文化器物群(指同一时期各种器物的总和)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各种器形的发展变化速度并不一致,有的快些,有的则慢些。同时,每一类器物在不同时期的变化速度也并不一致。于是,在类型学研究中应尽量挑选那些比较敏感、变化速度较快的器类,从而有利于掌握其变化节拍和形态特征。

4、变化幅度大。在器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器物各个部位的变化也不相同,特别是那些形态构造比较复杂的器物,有的部位变化非常敏感,而另外一些部位则可能变化得较为缓慢。因此,应当选择那些变化部位多变化幅度大的器类作为典型器物。一般说来,形态结构比较复杂的器物易于满足这一条件,如陶器中鼎、鬲、豆等,铜器中的鼎、簋、爵等。

典型器物的数量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同的时代和不同地文化其数量有所差别。一般说来,应由器物组合和器物群的数量来决定。新石器时代晚期及其以后,器物种类明显增多,所选的数量就可以相对多一些。同时,还要考虑所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

(四)对选定的典型器物分型定式

1、类

主要是指器物的总体形态。各段的考古中都有一个大家普遍使用的习惯分类,如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分为鬲、鼎、豆、盆、罐、钵等。类型学中的器类划分一般是沿用已经通行的器类析分结果,并沿用至今,一般不再另立新名或符号。在特殊情况下,认为通行的器类划分太粗或不准确,就要给予精确的分类,新分出的类从形态描述的角度给以命名,使人读其名而知其形。如把鼎分为釜形鼎,罐形鼎,盆形鼎。

2、型

对于同一类器物,要注意观察它是具有继承发展的先后关系,抑或是平行发展的并列关系。如果是并列发展的,就可以确定为不同的发展轨道,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型。

把某一类的器物划分出若干演变序列,每一序列的器物就是一型。在中国目前的考古学研究中,一般用型来表示某一种器物之内的小类,小类和小类之间具有并列发展关系的不同演化轨道,多用A、B、C、D等大写字母表示。在有些情况下,小类之内还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小型,一般将其称为亚型,多采用a、b、c、d等小写字母附在大写字母之下的形式表示,如Aa型、Ab型、Ac型等。型与型之间虽属不同的演化规道,但两者多存在密切关系。如有时一条演化轨道由于发展的原因而出现分叉,从而变成了两列;有时两条演化轨道在发展过程中又合成了一条。同时,一种器物之内的型与型之间,往往某些类同部分的演化关系上有着同步性。

3、式

确定了演化轨道之后,在演化轨道内部实际上就形成了不同的演化链条,而链条的前后顺序是由层位关系来确定的。对于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可以根据变化的幅度定为若干式别,式与式之间具有内在的传承关系。一个完整的发展链条,就是某一型器物的发展谱系。

把型和亚型的器物划分为若干发展阶段,每一阶段的器物称为“式”,式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如Ⅰ式、Ⅱ式、Ⅲ式等,有时为了方便也可以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1式、2式、3式等。为了与型的代码相区别,现在一般不再用大写字母来表示式别。

必须注意,不能简单地认为凡分型分式就是类型学分析研究,类型学分类中的型式是有特定含义的,即型代表演变序列。式代表演化序列中的发展阶段。

(五)分期和分段

器物的形态变化一般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往往也有突变的环节,而渐变过程本身也会表现出一个一个小的变化环节。于是,在对各种典型器物进行全面的综合平衡和比较之后,就可以开展期别的划分工作。一般说来,如果全部或多数器物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能够为人们所掌握,就可以做时间段的划分了。至于划分单位的大小,即是期还是段,则要从整体上予以考虑才能决定。就目前的研究情况而言,大家一般把时间间隔较短、年代跨度较小的定为“组”,向上可依次将若干组归并为一段,将若干段归并为一个大期,将若干期归并为一个大的发展阶段。在最高一级的划分上,除了看器物的变化之外,还要求对各种遗存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甚至包括隐含在各种遗迹和遗物之后的社会关系的变化。

应该注意的是,单个遗址的分期和一支考古学文化或类型的分期之间既是相通的,也存在一定差别。遗址的分期是考古学文化或类型分期的基础,而考古学文化或类型的分期又是对同一文化不同遗址分期结论的归纳和概括。因此,考古学文化或类型的分期在年代跨度上要大于单个遗址,前者的分期线条相对粗一些,而单个遗址的分期线条则要细一些。

对于文化的分期研究,通常是从个别的典型遗址入手,将若干个典型遗址的分期成果用类型学比较的方法串连起来,并加以归纳和概括,就得出了一个文化的分期。在这里,对典型器物的分析比较,要抓住共同特征,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征性变化。

二、居址和墓葬的分期

在运用类型学方法整理发掘资料时,最常见的对象是墓葬和居住遗址。大家都知道,墓葬和居址的出土物之间存在一定差别,这是因为:

墓葬是人们有意识行为的产物,其随葬品多半是当时使用或新制作的器物,共存关系的同时性较强;而居址中保留下来的遗迹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形状多不完整,所获遗物也以损坏后随意扔弃者为主。

墓葬的随葬品一般成组成群,并且多为完整器或可复原;而居址中的出土物不仅多为残片,而且组合关系也往往很不完备。

因此,在进行墓葬和居址的类型学分期研究时,尽管原理和方法相同,在具体做法上存在一定差别。总的来说,墓葬的分期相对简单而容易进行,而居址的分期工作则要复杂一些。

(一)墓葬的分期主要是通过对墓葬器物的分期而获得的,对没有随葬品的墓葬,除了少数可以利用层位关系卡住之外,一般无法进行分期。对墓葬随葬器物进行分期,主要有两种在程序上略有差异的方法。

1、墓葬分组法。就是从墓葬的分组入手进行分析。首先从具有叠压、打破关系的墓葬入手,在相互比较的基础上将它们划分成若干组,并按层位关系排列出各组的先后顺序,从而形成一个墓葬组别的先后序列。其次,把没有层位关系的墓葬一座一座与这个序列中的各组墓葬进行比较,结果,它们有的可以归到序列中的某一组之中,有的则与任何一组都有差别,则可以根据相近程度分别插到序列之中,单列为一组,从而将全部可以比较的墓葬排成

一个完整的序列。最后,根据器物形态和器物组合的变化幅度统盘考虑,如有的一组就是一段甚至一期,而有的则是若干组合并为一段或一期,从而把这一序列中的各组墓葬划分为若干的段和期。

2、典型器物法。就是从典型器物入手进行分析。首先要选择典型器物,典型器物的标准已如前述,即数量多、地位重要、形制特征明显、变化的速度快和幅度大等。其次是先分析比较其中一种器物,按其形制特征的差异总结出演化轨道的先后顺序。这种演化轨道既可以是一条,也可以是若干条,每条为一型,型与型之间往往会有所交错。在此基础上将其分型定式。第三,依照此法,依次对其他的典型器物一一进行分析排比并注意相互间的横向联系,确定型式的划分。第四,对完成的器物发展序列进行检验核对。这一工作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器物群的变化序列是否与层位关系发生矛盾,如有矛盾则要分析查找其原因,不外是型式划分有误,或是层位关系可能有问题,确定后予以纠正;二是器物的共存关系与在序列中位置是否相吻合,如果个别器物出现一些参差,可能是反映了器物形态变化的参差不齐,这是允许的,也可以解释通。例如,在一座墓葬中出现同型两式器物,可理解为前式正在流行而后式刚刚出现,或前式接近尾声而后式已比较流行,这都是可以的。如果出现颠倒现象,则要仔细分析,无非是型式划分有误,予以适当调整或纠正即可。也有可能是后代使用了个别前代的物品随葬,这种情况总是个别的,不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可以作为一种思路来考虑。最后,按照器物组合和器物群的整体变化情况,适当地进行期、段的划分。随葬器物的期别明确了,每座墓葬的期别也就自然而然地确定了。

(二)居址的分期

居住遗址,特别是那些经过较大面积发掘的居住遗址,情况比墓葬要复杂得多。对居址进行分期研究,同样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地层单位和典型器物。下面将着重讨论前者。

如果一个遗址的地层单位数量庞大,叠压、打破关系又十分复杂,那么首先应该对地层单位进行选择,选择的标准大致是:

1、出土遗物较为丰富。如果是没有出土物的单位则无法进行类型学分析;

2、该地层单位的堆积形成时间较短,即出土遗物的共时性比较强。前已述及,以废弃的房屋和灰坑等较好,年代跨度可能较长的文化层堆积相对较差;

3、工作做得比较准确的地层单位。一般说来,房屋和灰坑等遗迹较为容易辨认和清理,而文化层的分辨难度相对较大;

4、层位关系明确。除了突然废弃的房屋可能留存使用时期的遗物之外,居址内地层单位的堆积多属于废弃性质,堆积内的包含物也以随意扔弃者居多。在晚期的地层单位中往往包含有数量不一的早期遗物,因此,这些出土遗物尽管具有共存关系,但在共时性方面较之墓葬的随葬品有一定差距。于是,在整理居址地层单位的资料时,应当尽量把那些不属于该地层单位形成时的物品予以剔除或搁置,以免把那些本来不属于同一时期的遗物作为同期遗物进行分析排比,从而影响了所得结论的正确性。

三、一种典型器物的谱系研究

对某一种典型器物或花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类型学研究,不仅能够理解清楚一种器物或花纹的谱系,而且对于同一考古学文化内部的发展变化轨迹、不同文

化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影响等,均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以往的考古学研究中,学者们十分重视对典型器物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如苏秉琦对瓦鬲、高广仁和邵望平对陶鬶、严文明对陶支脚、林沄对青铜短剑、安志敏对石刀等的研究,就是对某一种典型器物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代表。

无论是什么器物,也不管它多么重要、多么典型,它本身都是某一文化或类型器物组合和器物群中的一员,为当时人为所制作并具有某种特定的用途。因此,对一种器物的研究,又离不开对器物组合、器物群和整个考古学文化的研究。从一般意义上讲,对某种器物的研究也是上述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调查该种器物的出土地点、数量和分布范围

在研究某一种器物的发展谱系时,首先要从已有的考古调查、发展资料中,查清楚这种器物所有的出土地点及每个地点发现的数量,并在相应比例的地图上绘制其分布图,为了查阅方便和便于读者检核,还应该将这类器物的出土地点、数量、型式、所属文化、年代和资料出处等项内容制成表格,加以记录。

其次是通过对它的分布区域和区域内不同小区出现的频率的分析,找出其分布的密集区,而这个密集区很可能就是它的中心分布区。当然,在分析它的一般分布区和中心分布区时,要考虑到考古工作开展的不平衡性的人为主观因素,并排除可能由于这一原因的影响而带来的不确定因素。

第三,要注意该类器物是分布在某一种考古学文化之内,如龙山文化的蛋壳陶高柄杯、红山文化的玉猪龙等;还是仅仅分布于一支考古学文化内的某些狭小的区域,如半坡类型的人面鱼纹彩陶、大汶口文化的獐牙色形器等;抑或是在更大的范围内都有分布,这里所说的更大范围可能是某一大文化区内的不同考古学文化,也可能是不同的文化大区,像陶鬶、陶鬲、陶大口尊(缸)、玉琮等的分布,有些甚至分布到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如玉玦,不仅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出土较多,就连日本和东南亚地区也有发现。

(二)搞清楚它们在各出土地点的层位关系和年代

如果一种器物比较重要,必然会在许多不同的遗址被发现。那么,就需要对每一个出土地点的具体情况做详细了解,它是调查采集品还是发掘品,如果是发掘品,要搞清它的准确层位关系及其出土层位的年代。在确定年代时,可以借助于自然科学方法的测年数据,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即使是比较可靠的碳十四测年技术,也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它只能告诉人们一个大致的年代范围,所以大家切不可陷于迷信的泥潭。而更重要的是要与共存器物群的分析比较结合起来,以便进行横向比较,特别是在做不同遗址的年代关系对比研究时,这一点是必不可少的,况且多数地点没有测年数据,并且它还存在上述问题和不足。

通过对各个出土地点的年代学研究,我们便可以发现该类器物在哪一个遗址或哪一些遗址或某一区域的出现较早,在哪一些遗址或哪一些区域出现较迟,其在各地区消失的时间也可能有先有后。再结合类型学分析研究的结果,就可以有效地追溯该类器物的产生、传播和消亡的轨迹。

(三)进行类型学的分析和排比

我们所研究的典型器物如果分布的范围较广,发现的数量也多,就应该先选择一部分层位关系明确、出土数量较多并且延续时间较长的遗址,逐个遗址进行分析排比,把它发展变化的逻辑序列揭示出来。然后再把各个不同地点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并形成一个该类器物的初步发展谱系,这一谱系可以由不同的发展轨道(型)和每一轨道中前后连接的链条(式)来表示,即通常所说的分型定式。

在上述基础上,用这个初步的发展谱系去对每一个遗址和地点的出土物进行定位,看它们可否在这一发展序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个过程本身也是验证以上得出的发展谱系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并在这一工作中不断完善该类器物的发展谱系,最终形成其完整的演化序列,而以上所做的型式划分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分析排比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某种器物可能是从一个中心区域首先产生出来的,也可能是在许多地区大体同时出现的。即使是前者,因为传播时间较快和考古学遗存微观时间的敏感性相对较差,所以在考古学上也往往较难分辨出来。

2、首先产生的区域可能消失得较早。已有多方面的证据证明存在这种可能性,如我国史前时期流行的拔牙习俗就是如此,陶鬶的研究结论证实了这一点。

3、当一种器物或花纹传播到其他地区之后,由于加进了当地的文化因素,形体和式样会产生变异,甚至会演化出新的器物,如中原地区庙底沟二期文化的陶口斝,有的学者就认为是在海岱地区陶鬶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出来的。

(四)综合分析其产生、发展和消亡及向分布区域之外传播的过程

在进行了以上几项工作之后,我们对某一种器物的分布范围、出现频率及中心分布区、逻辑发展序列及年代关系等,就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加以分析,就可以进一步来探讨研究对象的产生、发展和扩散、衰退和消亡的进程。

在这一基础之上,分析该类遗物在另外的考古学文化或文化区内的分布、出土数量、年代等基本情况,就可以对其向外传播的方向、传播的区域、传播的路线及传播性质做出判断,并有可能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其传播的背景及原因等。

第五节:类型学研究的工作程序:

1、刷洗陶片、注明单位

2、按单位顺序整理遗物(拼对、修复、统计、确定共时、共存、组合关系)

3、按组合关系的差别分期。

4、在每期内挑选典型单位、分组

4、挑选典型器物分型、分式

5、统计单位典型器物型、式的数量

6、根据器物型、式的变化将相关单位分期、段、组

7、总结期、段、组的文物特征。

8、挑选器物型、式的标本绘图、制卡

思考题:

1、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原理?

2、考古类型学的作用?

3、考古类型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4、墓葬分期的基本方法?

5、遗址分期的基本方法?

6、整理的基本程序与步骤?

7、基本概念:考古类型学、遗物的共存关系、遗物的组合关系、祖型与遗型、典型遗迹、典型器物、型、式、桥联法、横联法、

第四部分:编写田野考古报告

第一节:编写田野考古报告要求

一:编写田野考古报告的基本要求

编写田野考古报告的基本要是系统,全面,准确,客观地报导野外和室内整理所得的遗存资料,论文要简明扼要,层次清楚,明白易懂,查阅方便。

系统报导是指要按田野考古报告编写的一般体例,条理清楚,分门别类地介绍,而不是杂乱堆砌。要具有类似工具书一样,便于查找检查的特点,使读者根据报告的客观标题能够迅速查到自己所需部分。

全面报导要做到两点,第一要全部报导,自己认为不重要的或是陌生的材料也必须详细报导。第二要注意遗存具有多方面的信息性,要尽可能反映其诸方面的客观属性。

准确报导是表述遗存要准确。报导的错误会给研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困难,或以讹传讹造成混乱。陈述已明确的事物现象用词要肯定而具体,不要似是而非,没有弄清楚的或本来就是模糊的事物现象就不能用十分肯定的词语。

客观报导,是指本着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实地报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报告的真实性,才能使科学研究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防止二种不客观的倾向。

第一:武断臆测,把主观想象参入到资料之中。如发掘一个墓,在发掘现场没有发现骨架或其它尸体腐烂留下的痕迹,怀疑放置骨架位置的土样也没有取样分析,那么报道时就应该说“没有发现骨架”或“没有发现墓主骨架残迹”,不能报道说“骨架已朽掉”。因为没有发现骨架的事实不仅是骨架已朽掉所呈现的结果,还可能是本来就没有骨架的迁葬空墓或只是一个衣冠冢式的空墓。如想发表自己的看法,一定要与叙述事实分开,对自己的判断依据也要交待。

关于计算极限的几种方法

目录 摘要 (1) 引言 (2) 一.利用导数定义求极限 (2) 二.利用中值定理求极限 (2) 三.利用定积分定义求极限 (3) 四.利用施笃兹公式 (4)

五.利用泰勒公式 (5) 六.级数法 (5) 七.结论 (6) 参考文献 (6)

内容摘要

引言: 极限是分析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用以描述变量在一定的变化过程中的终极状态。早在中国古代,极限的朴素思想和应用就已在文献中有记载。例如,3世纪中国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就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周长的极限是圆周长这一思想来近似地计算圆周率 的。随着微积分学的诞生,极限作为数学中的一个概念也就明确提出。但最初提出的这一概念是含糊不清的,因此在数学界引起不少争论甚至怀疑。直到19世纪,由A.-L.柯西、K. (T.W.)外尔斯特拉斯等人的工作,才将其置于严密的理论基础之上,从而得到举世一致的公认。 数学分析中的基本概念的表述,都可以用极限来描述。如函数()x f y =在 0x x =处导数的定义,定积分的定义,偏导数的定义,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定义,无穷级数收敛的定义,都是用极限来定义的。极限是研究数学分析的基本公具。极限是贯穿数学分析的一条主线。 一.利用导数定义求极限 据文[]1定理1导数的定义:函数)(x f 在0x 附近有定义,对于任意的x ?, 则)()(00x f x x f y -?+=? 如果x x f x x f x x ?-?+=→?→? ) ()(lim lim 000 0存在,则此极限值就 称函数)(x f 在点0x 的导数记为 )('0x f .即x x f x x f x f x ?-?+=→?) ()(lim )('0000在这 种方法的运用过程中。首先要选好)(x f ,然后把所求极限。表示成)(x f 在定点0x 的导数。 例1:求a x x a a x x a a a a x --→lim 解:原式0)(lim lim 1lim 0---?=---=-→→→a x x a a x a a x a x x a a a x x a a a a x a a a a a x x a x x ,令a x x a y -=, 当a x →时,0→y ,故原式a a a a a a a y y a ln |)'(0=?== 一般地,能直接运用导数定义求的极限就直接用导数定义来求,值得注意的是许

语言测试理论

语言测试理论(Language Assessment) 定义(definition) Anastasi (1982)认为“测试实质上是对受试者的某种能力所做的客观的标准化测量”。Carroll 则认为测试是一套程序,旨在诱发受试者的行为反应, 并以此推导出他的相关特征(a procedure designed to elicit certain behavior from which one can make inferences about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dividual)。 二、英语语言测试理论 (一)英语语言测试类型 Hughes(1989:9-19)依据测试目的、测试方法和方式、测试题型、测试成绩判别标准和判卷标准进行分类, 将英语测试分为五大类。 1.依据测试目的进行分类 ( 1 )水平测试(proficiency test) 语言水平测试是为了测试人们语言能力而设计的。( 2 )学业成绩测试(achievement test)学业成绩测试是用来考查被试在学习英语某一阶段或最终阶段的成功程度。 (3)诊断测试(diagnostic test): 诊断测试是用来鉴别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之处,用来确定什么样的教学是必要的。(4)能力测试(aptitude test) 能力测试不以任何教学大纲为基础,目的在于检验测试者是否具备了学习某种语言的潜力。 2.依据测试方法和方式进行分类 (1)直接测试(direct testing) 直接考察学生某一方面语言能力的测试称为直接测试。 (2)间接测试(indirect testing) 间接测试即通过测试某一技能所具备某种能力来发现学生这方面的语言能力。 3.依据测试题型进行分类:分散点测试指每次只测试一个项目的测试,每道试题只测试某一特定的语法结构等,属于间接测试。 4.依据测试成绩判别标准进行分类 (1)常模参考型测试(norm-referenced testing) (2)标准参考型测试(criterion-referenced testing) 以某种特定的语言能力标准作为判别标准的测试称为标准参考测试。 5.依据判卷标准进行分类 (1)客观测试(objective testing) (2)主观测试(subjective testing) Proceeding from or taking place within a person's mind such as to be unaffected by the external world. (二)测试基本要素:效度 效度是一个单一而又整体的概念(a single, unitary concept) 是指测试的内容及其方式是否符合测试的目的和要求。即测试所能取得某些目标的有效程度。一项测试只有能够准确测试它所希望测试的内容才具有效度。 1.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 内容效度指测试内容。包括所要测试的语言技能、语言结构等方面有代表性的要素 2.标准效度(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作为对比的其他测试结果就成了检验现有测试的效度标准。 标准效度主要包括同期效度(concurrent validity)和预测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

高等数学求极限的常用方法

高等数学求极限的14种方法 一、极限的定义 1.极限的保号性很重要:设 A x f x x =→)(lim 0 , (i )若A 0>,则有0>δ,使得当δ<-<||00x x 时,0)(>x f ; (ii )若有,0>δ使得当δ<-<||00x x 时,0A ,0)(≥≥则x f 。 2.极限分为函数极限、数列极限,其中函数极限又分为∞→x 时函数的极限和0x x →的极限。要特别注意判定极限是否存在在: (i )数列{} 的充要条件收敛于a n x 是它的所有子数列均收敛于a 。常用的是其推论,即“一个数列收敛于a 的充要条件是其奇子列和偶子列都收敛于a ” (ii )A x x f x A x f x =+∞ →=-∞ →?=∞ →lim lim lim )()( (iii) A x x x x A x f x x =→=→?=→+ - lim lim lim 0 )( (iv)单调有界准则 (v )两边夹挤准则(夹逼定理/夹逼原理) (vi )柯西收敛准则(不需要掌握)。极限 ) (lim 0 x f x x →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εδεδ<-∈>?>?|)()(|)(,0,021021x f x f x U x x o 时,恒有、使得当 二.解决极限的方法如下: 1.等价无穷小代换。只能在乘除.. 时候使用。例题略。 2.洛必达(L ’hospital )法则(大题目有时候会有暗示要你使用这个方法) 它的使用有严格的使用前提。首先必须是X 趋近,而不是N 趋近,所以面对数列极限时候先要转化成求x 趋近情况下的极限,数列极限的n 当然是趋近于正无穷的,不可能是负无穷。其次,必须是函数的导数要存在,假如告诉f (x )、g (x ),没告诉是否可导,不可直接用洛必达法则。另外,必须是“0比0”或“无穷大比无穷大”,并且注意导数分母不能为0。洛必达法则分为3种情况: (i )“ 00”“∞ ∞ ”时候直接用 (ii)“∞?0”“∞-∞”,应为无穷大和无穷小成倒数的关系,所以无穷大都写成了无穷小的倒数形式了。通 项之后,就能变成(i)中的形式了。即)(1)()()()(1)()()(x f x g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或;) ()(1 )(1 )(1 )()(x g x f x f x g x g x f -=- (iii)“00”“∞1”“0 ∞”对于幂指函数,方法主要是取指数还取对数的方法,即e x f x g x g x f ) (ln )()()(=, 这样就能把幂上的函数移下来了,变成“∞?0”型未定式。 3.泰勒公式(含有x e 的时候,含有正余弦的加减的时候)

浅析洛必达法则求函数极限

本科学年论文论文题目:用洛必达法则求极限的方法 学生姓名:卫瑞娟 学号: 1004970232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班级:数学1002班 指导教师:严惠云 完成日期: 2013 年 3月 8 日

用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 内容摘要 极限运算是微积分学的基础,在众多求极限方法中,洛必达法则是一种简单而又方便的求极限方法。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一旦疏忽,解题就很可能出错。本文就针对利用此法则求极限的过程及解题过程中常见问题,对洛必达法则求函数极限的条件及范围、应用、何时失效做了整体分析与探讨,并举例说明。除此之外,还介绍了除洛必达法则之外其他求函数极限的方法以及同洛必达法则的比较,最后对洛必达法则进行小结。 关键词:洛必达法则函数极限无穷小量

目录 一、洛必达法则求极限的条件及适用范围 (1) (一)洛必达法则定理 (1) (二)洛必达法则使用条件 (2) 二、洛必达法则的应用 (2) (一)洛必达法则应用于基本不定型 (2) (二)洛必达法则应用于其他不定型 (3) 三、洛必达法则对于实值函数失效问题 (5) (一)使用洛必达法则后极限不存在 (5) (二)使用洛必达法则后函数出现循环 (6) (三)使用洛必达法则后函数越来越复杂 (6) (四)使用洛必达法则中求导出现零点 (6) 四、洛必达法则与其他求极限方法比较 (6) (一)洛必达法则与无穷小量替换求极限法 (7) (二)洛必达法则与利用极限运算和已知极限求极限 (8) (三)洛必达法则与夹逼定理求极限 (9) 五、洛必达法则求极限小结 (10) (一)洛必达法则条件不可逆 (10) (二)使用洛必达法则时及时化简 (11) (三)使用洛必达法则前不定型转化 (11) 参考文献 (13)

软件测试基本流程及要求

软件测试基本流程与要求(提纲) 1目标 制定完整且具体的测试路线和流程,为快速、高效和高质量的软件测试提供基础流程框架。 最终目标是实现软件测试规范化,标准化。 2测试流程说明

3测试需求分析 测试需求是整个测试过程的基础;确定测试对象以及测试工作的范围和作用。用来确定整个测试工作(如安排时间表、测试设计等)并作为测试覆盖的基础。而且被确定的测试需求项必须是可核实的。即,它们必须有一个可观察、可评测的结果。无法核实的需求不是测试需求。所以我现在的理解是测试需求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它是在整个测试计划文档中体现出来的,不是类似的一个用例或者其他. ·测试需求是制订测试计划的基本依据,确定了测试需求能够为测试计划提供客观依据; ·测试需求是设计测试用例的指导,确定了要测什么、测哪些方面后才能有针对性的设计测试用例; ·测试需求是计算测试覆盖的分母,没有测试需求就无法有效地进行测试覆盖; 3.1测试方法与规范 3.1.1测试方法 随着软件技术发展,项目类型越来越多样化。根据项目类型应选用针对性强的测试方法,合适的测试方法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以下是针对目前项目工程可以参考的测试方法: ?β测试(beta测试)--非程序员、测试人员 β测试,英文是Beta testing。又称Beta测试,用户验收测试(UAT)。

β测试是软件的多个用户在一个或多个用户的实际使用环境下进行的测试。开发者通常不在测试现场,Beta测试不能由程序员或测试员完成。 当开发和测试根本完成时所做的测试,而最终的错误和问题需要在最终发行前找到。这种测试一般由最终用户或其他人员完成,不能由程序员或测试员完成。?α测试(Alpha测试)--非程序员、测试人员 α测试,英文是Alpha testing。又称Alpha测试. Alpha测试是由一个用户在开发环境下进行的测试,也可以是公司内部的用户在模拟实际操作环境下进行的受控测试,Alpha测试不能由该系统的程序员或测试员完成。 在系统开发接近完成时对应用系统的测试;测试后,仍然会有少量的设计变更。这种测试一般由最终用户或其他人员来完成,不能由程序员或测试员完成。?兼容性测试--测试人员 兼容性测试是指测试软件是否可以成功移植到指定的硬件或者软件环境中,例如在B/S项目中各个不同浏览器之间的测试。 ?用户界面测试-UI测试--测试人员 用户界面测试,英文是User interface testing。又称UI测试。 用户界面,英文是User interface。是指软件中的可见外观及其底层与用户交互的部分(菜单、对话框、窗口和其它控件)。 用户界面测试是指测试用户界面的风格是否满足客户要求,文字是否正确,页面是否美观,文字,图片组合是否完美,操作是否友好等等。UI 测试的目标是确保用户界面会通过测试对象的功能来为用户提供相应的访问或浏览功能。确保用户界面符合公司或行业的标准。包括用户友好性、人性化、易操作性测试。

浅谈求极限的方法与技巧

目录 中文摘要 (2) 外文摘要 (3) 引言 (4) 1.求极限的相关技巧与方法 (4) 1.1 利用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求极限 (4) 1.2 利用函数的连续性求极限 (5) 1.3 利用无穷小的性质求极限 (6) 1.4 利用等价无穷小的代换求极限 (6) 1.5 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 (7) 1.6 利用两个极限存在准则求极限 (9) 1.7 利用L'Hospital法则求极限 (10) 1.8 利用泰勒展式求极限 (11) 1.9 利用积分求极限 (13) 1.10 利用Lagrange中值定理求极限 (14) 1.11 利用微分中值定理来求极限 (15) 1.12 用Stolz法求极限 (16) 1.13 用代数函数方法求极限 (17) 2.多种极限方法的综合运用 (19) 参考文献 (22) 致谢 (23)

浅谈求极限的方法与技巧 陶习满 指导老师:胡玲 (黄山学院数学系,黄山,安徽 245041) 摘要:极限的概念是高等数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是研究分析方法的重要理论基础,但极限定义并未直接提供如何去求极限。然而求极限的方法很多,本文总结几种常用的求极限的方法。 关键词:极限;技巧;方法。

Of Getting The Methods And Techniques Limit Tao Ximan Director : Hu Ling (The mathematics department of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Anhui,245041) Abstract:The concept of limit of higher mathematics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one of the most basic concepts,the definition does not tell us how to seek limits.There are a lot of methods to get limi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several common ways to limit deman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Limit; skills; method.

(完整word版)英语测试理论及方法课程教学大纲.docx

《英语测试理论及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30615027学分:2总学时:36 说明 [ 课程性质 ] 《英语测试理论及方法》为英语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 教学目的 ] 通过对考试流程中主要环节的介绍和演示,让学生了解语言测试的基本理论及具体操作 方法,以便使他们在未来教学实践中提高命题水平和考试质量。 [ 教学任务 ] 在介绍国内外语言测试领域最新理论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英语教学实际及学 习特点,让学生了解语言测试流程中的诸多环节,如考试的宏观,微观功能,考试总体设计,掌握单项语言能力 /技能的测试方法,包括命题,施考,考试分析及考试信息反馈。 [ 教学内容 ] 英语测试概述、考试功能及其类别、考试要素、考试规范的制定、测试评估手段及其功 能、阅读测试、写作测试、听力测试、口语测试、试卷设计与施考事项、考试成绩反馈、考 试成绩分析 (1) 、考试成绩分析 (2) 、 [ 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原则:本教材使用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路,采取启发式教育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实践相结合。 [ 先修课程要求] 语言学基本理论 [ 学时分配 ] 本课程在第七学期开设,共一学期,每周 2 学时,共36 学时。 序号内容 1英语测试概述、考 试功能及其类别 2考试要素、 考试规范的制定 3测试评估手段及其功 能、阅读测试 4写作测试、听力测试5口语测试、试卷设计 与施考事项 学时安排 理论课时实验课时习题课时上机课时小计426 426 426 426 426

6考试成绩反馈、考试426成绩分析 (1) 、 (2) 总计241236 [ 教材及必要参考书] 教材 :邹申参考书 :武尊民杨任明《简明英语测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年。 , 2002年。 大纲内容 第一部分英语测试概述 [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语言测试的基本理论及近些年测试方面的发展动态,在教学中正确,恰当地使用测试。 教学要求:掌握语言测试的基本理论。 [ 内容提要 ] 第一节 一、四种英语语言测试法 二、近 20 年的发展动态 三、当代国内外大规模考试一览 [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四种英语语言测试法 教学难点:语言测试的基本理论 [ 复习思考题 ] 1.英语测试领域里是否有不同的语言测试法? 2.在过去 20 年中英语语言测试界所关注的热点有那些? 第二部分考试功能及其类别 [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关注考试广义上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要求:掌握考试的功能及其分类。 [ 内容提要 ] 第一节 一、测量、考试与评估 二、考试功能 三、考试类别 [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考试的功能及其分类 教学难点:考试的功能 [ 复习思考题 ] 1.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考试? 2.除了教学外考试,还有其它用途吗?

测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转】浅谈软件测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随着软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其质量的优劣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质量保证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软件业的发展与生存。软件测试是一个成熟软件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软件生命周期中一项非常重要且非常复杂的工作,对软件可靠性保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软件的测试过程中,应该应用各种测试方法,以保证产品有一个较高较稳定的质量。根据不同的生产过程进行不同的测试,包括黑盒测试、cc霜白盒测试、携程网酒店预定功能测试、系统测试、压力测试、安装/卸载测试、兼容性测试、α 测试、β 测试等。 软件测试是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一段非常重要的阶段,在测试过程中如能按照测试的基本过程来进行测试,软件的质量能有所保障。 我做了一个半月的测试,就现在的感觉而言,其实做测试必开发却是是轻松了一点,不是那么的累脑子,但是测试也是很深的一门学问,针对于不同的公司,产品不一样,所要求的测试的技术也不一样。有的公司测试很轻松,但是有的公司测试也是经常加班熬通宵的 1软件测试基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软件产品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软件产品的质量自然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不论软件的生产者还是软件的使用者,均生存在竞争的环境中,软件开发商为了占有市场,必须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的重要目标之一,以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用户为了保证自己业务的顺利完成,当然希看选用优质的软件。质量不佳的软件产品不仅会使开发商的维护难度和用户的使用本钱大幅增加,还可能产生其他的责任风险,造成公司信誉下降,继而冲击股票市场。在一些关键应用(如民航订票系统、银行结算系统、证券交易系统、自动飞行控制软件、军事防御、核电站安全控制系统等) 中使用质量有问题的软件,还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软件危机曾经是软件界甚至整个计算机界最热门的话题。为了解决这场危机,软件从业职员、专家和学者做出了大量的努力。现在人们已经逐步熟悉到所谓的软件危机实际上仅是一种状况,那就是软件中有错误,正是这些错误导致了软件开发在本钱、进度和质量上的失控。有错是软件的属性,而且是无法改变的,由于软件是由人来完成的,所有由人做的工作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避免错误的产生和消除已经产生的错误,使程序中的错误密度达到尽可能低的程度。 1.1软件测试的概念 软件测试是为了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或者说,软件测试是根据软件开发各阶段的规格说明和程序的内部结构而精心设计一批测试用例(即输进数据及其预期的输出结果),并利用这些测试用例去运行程序,以发现程序错误的过程。

极限的常用求法及技巧.

极限的常用求法及技巧 引言 极限是描述数列和函数在无限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的重要概念。极限的方法是微积分中的基本方法,它是人们从有限认识无限,从近似认识精确,从量变认识质变的一种数学方法,极限理论的出现是微积分史上的里程碑,它使微积分理论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极限如此重要,但是运算题目多,而且技巧性强,灵活多变。极限被称为微积分学习的第一个难关,为此,本文对极限的求法做了一些归纳总结, 我们学过的极限有许多种类型:数列极限、函数极限、积分和的极限(定积分),其中函数极限又分为自变量趋近于有限值的和自变量趋近于无穷的两大类,如果再详细分下去,还有自变量从定点的某一侧趋于这一点的所谓单边极限和双边极限,x 趋于正无穷,x 趋于负无穷。函数的极限等等。本文只对有关数列的极限以及函数的极限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介绍.我们在解决极限及相关问题时,可以根据题目的不同选择一种或多种方法综合求解,尤其是要发现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在求解方法上的区别与联系,以做到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 1数列极限的常用求法及技巧 数列极限理论是微积分的基础,它贯穿于微积分学的始终,是微积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数列极限是极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列极限的求法可以通过定义法,两边夹方法,单调有界法,施笃兹公式法,等方法进行求解.本章节就着重介绍数列极限的一些求法。 1.1利用定义求数列极限 利用定义法即利用数列极限的定义 设{}n a 为数列。若对任给的正数N,使得n 大于N 时有 ε<-a a n 则称数列{}n a 收敛于a ,定数a 称为数列{}n a 的极限,并记作,lim n a n a =∞ →或 )(,∞→∞→n a n

浅谈极限的几种求法及注意事项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浅谈极限的几种求法及注意事项 作者:唐新华 作者单位:山东政法学院 刊名: 科学咨询 英文刊名:SCIENTIFIC CONSULT 年,卷(期):2009,(22) 引用次数:0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许利极限--定积分--广义极限-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3,11(1) 本文以极限概念为基础,过渡到定积分概念,并通过对定积分和广义极限概念的剖析.加深了对极限概念的本质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2.期刊论文鲁翠仙.李天荣利用定积分求极限-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26) 极限思想贯穿整个高等数学的课程之中,而给定函数极限的求法则成为极限思想的基础,但利用定积分求极限也是一种重要方法.定积分的本质含义是和式的极限,利用积分求解特定形式的极限问题,是微积分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结合具体的例子说明如何利用积分求解几种特定形式的极限以及求解方法的关键. 3.期刊论文兰光福.LAN Guang-fu利用定积分定义求和式极限的方法初探-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9(1) 和式项数多、抽象,求其极限较困难,举例利用定积分求和式极限,使问题简单化. 4.期刊论文李冠臻.吕志敏.LI Guan-zhen.LU Zhi-min极限、定积分、二重积分概念教法之探讨-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8(5) 在极限、定积分、二重积分的概念教学过程中,运用哲学思想、引用历史典故和逻辑思维及直观图像等方式方法,变抽象数学概念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新概念、新理论. 5.期刊论文傅苇.FU Wei极限、导数、定积分概念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剖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7(4) 论述了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重要性;分析了高等数学中的极限、导数、定积分概念在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辩证剖析概念中各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近似与精确等对立统一规律. 6.期刊论文张劲一些解决极限问题的方法-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7) <高等数学>是高校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而极限可以说是<高等数学>的基础,它贯穿于<高等数学>整个课程的始终,很多重要的概念如导数.定积分都是由极限给出,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通过几个例子,对一些解决极限问题方法加以总结并给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7.期刊论文王永安.WANG Yong-an广义积分:定积分在极限思想下的自然延伸-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19(3) 研究函数在某区间上的定积分时,总是假定区间为有限区间,并且函数为该区间上的有界函数.如果去掉这两个限制,则得到无穷区间上有界函数的广义积分与有限区间上无界函数的广义积分.一般对这两类广义积分概念的引入缺乏直观性. 8.期刊论文刘德厚定积分的概念刍议-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21) 定积分是数学分析和高等数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定积分的定义中对被积函数要求的条件过高,适当降低条件也是可以的. 9.期刊论文桂林定积分概念教学初探-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6(2)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高中数学试验课本中新增了微积分初步知识,如何教好这部分内容是广大数学教师关注的焦点,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定积分的概念教学引发了教师们的思考.本文主要针对定积分概念教学中的问题,从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等几方面谈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10.期刊论文候治平定积分与极限运算交换问题-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18(3) 极限和定积分是高等数学中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定积分是源于极限与微分理论,通过对诸多实际问题(如平面上封闭曲线围成的面积、变力作功、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水的压力、立体的体积等)的分析、研究而抽象出来的.经过对这些具体问题在特定区域上细化为若干子区域(分割),在每个子区域上,将"变"的问题转化为局部"不变"的问题(近似代替),然后经过对各个子区域相应问题求和,便得到所求问题的近似解,当每个子区域的长度充分小时,这个和式的极限值就是所求问题的解.这样定积分问题就转化为求具有某种特定结构形式和式的极限问题;同时某些具有特定结构的和式极限运算也可以借助定积分运算来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0a4943314.html,/Periodical_kxzx200922078.aspx 下载时间:2010年1月16日

《语言测试》课程教学大纲

《语言测试》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学分: 理论学时:实验学时: 面向专业:商务英语课程代码: 先开课程:基础英语课程性质:必修课 执笔人:韩小敏审定人:于文杰、王竹青、王玉环 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系为商务英语三年级学生第六学期所开设的一门主干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系统地讲授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本课程根据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大纲要求,进行相关训练和模拟测试,全面检查学生是否达到四级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各项要求。在教学中,通过讲解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相关题型以及各个题型的答题技巧,详细解析历年真题和模拟试题,全面提高学生运用各项英语基本技能的能力,如听写文章环节中,学生的理解和书写能力、拼写熟练程度以及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听力理解环节中,学生能听懂英文材料和英语新闻,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论点或情节,并根据所听材料进行揣测和分析的能力;完形填空环节中,学生理解短文的意思和结构,补全短文的能力;语法及词汇环节中,学生对语法结构和词语用法的把握能力;阅读理解环节中,学生能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了解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既理解字面的意思,也能根据所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和推论、既理解个别句子的意义,也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的能力;写作环节中,学生能准确理解题目要求,清楚表达思想,严密论证,基本不犯语言错误的能力等等。教学过程中,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各项单项技能以及应试能力和技巧的提高,从而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 、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语言测试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因此教学材料以历年真题和相关模拟试题为主,教学方式为学生课下做练习、模拟测试,老师课堂上讲解应试技巧和模拟试题解析。 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讲解深透,融会贯通,理论结合实践,对英语专业四级考试要求有全面的领会和掌

求极限的常用方法(精髓版)考试必备

求极限的常用方法(精髓版) 初等数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上是不变的量,而高等数学的研究对象则是变动的量。极限方法就是研究变量的一种基本方法。极限分为数列的极限和函数的极限,下文研究的是函数的极限,这些方法对于数列的极限同样适用。 1.直接代入数值求极限 例1 求极限1lim(21)x x →- 解 1lim(21)2111 x x →-=?-= 2.约去不能代入的零因子求极限 例2 求极限11lim 41--→x x x 解 4221111(1)(1)(1) lim lim lim(1)(1)4 11x x x x x x x x x x x →→→--++==++=-- 3.分子分母同除最高次幂求极限 例3 求极限13lim 3 2 3+-∞→x x x x 解 3131lim 13lim 11323=+-=+-∞→∞→x x x x x x x 注:一般地,分子分母同除x 的最高次幂有如下规律 ??????? =<∞>=++++++----∞→n m b a n m n m b x b x b a x a x a n n m m m m n n n n x 0lim 01101 1 4.分子(母)有理化求极限 例4 求极限) 13(lim 22+-++∞ →x x x 解 1 3) 13)(13(lim )13(lim 2222222 2 +++++++-+=+-++∞ →+∞ →x x x x x x x x x x 1 32lim 2 2 =+++=+∞ →x x x 例5 求极限 x →解 01)2x x x →→→=== 5.应用两个重要极限的公式求极限 两个重要极限是1sin lim 0=→x x x 和1lim(1)x x e x →∞+=,下面只介绍第二个公式的例子。 例6 求极限 x x x x ??? ??-++∞→11lim

静载检测技术基础理论考试(师)B

2011年江苏省地基基础工程检测技术培训班 静载检测技术基础理论考试(检测工程师)B (满分120分,时间100分钟) 姓名考试号得分 身份证号单位 第一部分客观题部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 1.《江苏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职业道德准则》第十条:制度公开、。 A.数据公开 B.接受监督 C.人员公开 D.收费公开 2.弦式钢筋计的可测频率范围应大于桩在最大加载时的频率的倍。A.1 B.1.2 C.1.5 D.2 3.试桩与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符合。 A.≥2d且>2.0m B.≥4d且>2.0m C.≥2d且>1.0m D.≥1d且>2.0m 4.快速维持荷载法每级荷载的持载时间最少为 h。 A.1 B.1.5 C.2 D.3 5.《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规定:为设计提供单桩竖向抗拔承载数据的灌注桩施工时应进行。 A.低应变检测 B.抗压试验 C.超声波检测 D.成孔质量检测 6.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在桩身埋设应变式传感器,目的是确定桩身开裂荷载。如出现下列情形,则证明开始开裂。 A. 某一测试断面应变不变,相邻测试断面应变突然增大 B.某一测试断面应变不变,相邻测试断面应变突然减小 C.某一测试断面应变突然增大,相邻测试断面应变也随之增大 D.某一测试断面应变突然增大,相邻测试断面应变可能变小 7.在单桩水平静载试验测量桩身应力或应变中,埋设传感器的纵剖面与受力方向之间的夹角不得大于10°。这是因为。 A.为了保证各测试断面的应力最大值及相应弯矩的测量精度

B.为了便于传感器安装和仪器接收 C.为了保证各检测数据能参加平均,不会出现无效数据 D.以上均不正确 8.地基浅层平板载荷试验采用的是0.5 m2园形承压板,它的有效影响深度约为 m。 A.0.5~0.8 B.1.1~1.5 C.1.5~2.0 D.2.0~2.5 9.岩基载荷试验采用圆形刚性承压板,面积为 m2。 A.1.0 B.0.5 C.0.1 D.0.07 10.压力恒定时,液压千斤顶的出力只与有关。 A.压力 B.压强 C.活塞面积 D.活塞行程 11.检测工程师应是中级以上职称,且持有检测技术培训合格证书。下列不属于其职责范畴的是。 A、负责检测方案的实施; B、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C、检测报告的签发; D、检测数据的分析并编写、审核报告。12.竖向承载水泥土的强度为天的无侧限抗压强度。 A.28; B.30; C.60; D.90 13.进行桩身内力测试,测定土层摩擦力,传感器埋设断面距桩顶和桩底的距离。 A.不宜小于1 倍桩径; B.不宜小于2 倍桩径; C.不宜小于1 m; D.不宜小于0.5m。 14.地基土浅层平板试验时,当压板面积为0.25~0.50m2,承载力特征值可取所对应的荷载,但其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量的一半。 A.s/b=0.01~0.015; B.s/b=0.08; C.s/b=0.08~0.012; D.s/b=0.015。 15.静载荷试验,每级荷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得超过的±10%。A.本级荷载 B.分级荷载 C.分析荷载 D.特征值16.当单桩水平承载力按桩身强度控制时,取水平临界荷载统计值的倍为单桩水承载力特征值。 A.0.5; B.0.8; C.0.9; D.1.0。 17.如果有5根试桩承载力的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且低值承载力并非偶然的施工质量造成,则按规范要求极限承载力统计值取值。 A.舍去最高值,取4根桩极限承载力的平均值; B.舍去最低值,取4根桩极限承载力的平均值; C.依次舍去最高值后取平均值,直至满足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 D.以上均不正确。

求极限的常用方法

求极限的常用方法 摘要 极限思想是大学课程中微积分部分的基本原理,这显示出极限在高等数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极限的计算本身也是一个重要内容。 关键词 极限;计算方法 初等数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上是不变的量,而高等数学的研究对象则是变动的量。极限方法就是研究变量的一种基本方法。极限分为数列的极限和函数的极限,下文研究的是函数的极限,这些方法对于数列的极限同样适用。 1.直接代入数值求极限 例1 求极限1lim(21) x x →- 解 1 lim(21)2111 x x →-=?-= 2.约去不能代入的零因子求极限 例2 求极限11 lim 41--→x x x 解 4221111(1)(1)(1)lim lim lim(1)(1)4 11x x x x x x x x x x x →→→--++==++=-- 3.分子分母同除最高次幂求极限 例3 求极限13lim 3 2 3+-∞→x x x x 解 3131lim 13lim 3 11323=+-=+-∞→∞→x x x x x x x 注:一般地,分子分母同除x 的最高次幂有如下规律 ??????? =<∞>=++++++----∞→n m b a n m n m b x b x b a x a x a n n m m m m n n n n x 0lim 01101 1ΛΛ 4.分子(母)有理化求极限 例4 求极限) 13(lim 22+-++∞ →x x x 解 1 3) 13)(13(lim )13(lim 2222222 2 +++++++-+=+-++∞ →+∞ →x x x x x x x x x x 1 32lim 2 2 =+++=+∞ →x x x

档案学理论基础-测试-2

试卷提交时间:2014-04-26 17:09:12.883 试卷得分:82.0 1、题型:判断题分值:1 纸张在东汉年间正式发明,从此随着造纸工艺的不断改进与成熟,纸张逐步取代了以往的竹简、木牍等,成为文书和档案的载体。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2、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作为存贮和传播知识的原始记录,它在传播知识功能方面,由于受原本、原稿的限制,因而高于其它文献。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3、题型:判断题分值:1 1956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对档案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一是划定了国家全部档案的范围,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档案是国家的历史财富;二是明确了档案工作的任务,即“在统一管理国家档案的原则下建立国家档案制度,科学地管理档案,以便于国家机关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利用”;三是确立了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四是提出了加强档案工作的基本任务。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4、题型:判断题分值:1 电子文件的管理不遵循来源原则。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5、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客体是社会上各种档案信息的利用者。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6、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鉴定不包括对档案真伪的鉴定。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7、题型:判断题分值:1 全宗是一个独立的机关、组织或人物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有机整体。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8、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情报。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9、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价值的形成必须以主体对档案的需要为前提,并与相应的客体结合才能成为可能,而主体需要又是多样的,复杂的,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档案的价值,促进档案价值的实现。

浅谈求极限的方法

浅谈求极限的方法 极限是高等数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极限思想贯穿高等数学的全部内容,它是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掌握好求极限的方法对学好高等数学是十分重要的,求极限的方法因题而异,变化多端,有时甚至无从下手.本文总结了12种常用的求极限的方法,意在广开思路,然后举出三个一题多解的例子,希望这些例题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1 求极限的方法 1.1 利用斯托兹定理 定理1 [1](57) P ( ∞ ∞ 型Stolz 公式) 数列{},{}n n x y ,设{}n x 严格递增(即?n ∈N 有1n n x x +<),且lim n n x →∞ =+∞,若11lim n n n n n y y a x x -→∞ --=- (有限数,+∞,或-∞),则lim n n n y a x →∞=. 证 )1( (a 为有限数)目的在于证明: 0,0,ε?>?N >当n >N 时,有 n n y a x ε-<. ① 记 1 1 n n n n n y y a x x α---≡ --. ② 按已知条件有lim 0n n α→∞ =,即0,0,ε?>?N >当n ≥N 时,有2 n ε α< . ③ 现在的目的在于从③推出①,为此从②解出n y 再代入①,由②得 11()()n n n n n y y a x x α--=++- (再迭代使用此式) 21121()()()()n n n n n n n y a x x a x x αα-----=++-++- =??? 111()()()()n n n y a x x a x x ααN N+N+N -=++-+???++- 1111()()()n n n n n y x x x x a x x ααN N+N+N --=+-+???+-+- 两边同时除以n x ,再同时减去a ,得 111 n n n n n n n x x x x y y ax a x x x ααN+N+N -N N -+???+---≤+

指南《语言》测试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语言领域测试卷 一、填空(每空3分,共48分) 1、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发展的重要时期。P17 2、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和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P17 3、应为幼儿创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并能得到积极。P17 4、应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丰富其语言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P17 5、健康领域在(三)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中,制定了三个目标。分别是:(1)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与习惯;(2)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3)具有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能力。 6、在语言领域“阅读与书写准备”中,有以下三个子目标:(1)喜欢听故事,看图书;(2)具有初步的能力;(3)具有的愿望和初步技能。P24 二、判断(每题4分,共16分) 1、3—4岁幼儿在听不懂或有疑问时能主动提问。()P18 2、幼儿的语言学习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的产生对文字的兴趣。()P18 3、通过虚线画出的图形轮廓连成实线等游戏,促进手眼协调,同时帮助幼儿学习由上至下和由右至左的运笔技能。( )P27 4、在培养幼儿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时要求:3—4岁的幼儿会看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等。()P24 三、选择:(每题四分,共28分) 1、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可以()(单选)P17 A、经常抽时间与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 B、让幼儿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歌、童谣。 C、幼儿阅读中遇到问题时,立即告诉幼儿答案。 D、为幼儿提供一定数量的、有趣的童话书。 2、()岁幼儿会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写画时姿势正确。(单选)P26 A、3-4岁 B、4-5岁 C、5-6岁 3、()岁幼儿懂得按次序轮流讲话,不随意打断别人。P21

软件测试的基本方法和测试理论

动态黑盒测试 不深入代码细节的软件测试方法。常被称为行为测试,因为测试的是软件在使用过程中的实际行为。 首先,从产品说明书获知测试对象的软件的输入和应该得到的输出。 接下来,开始定义测试案例。测试案例:指进行实验用的输入,以及测试软件用的程序。 选择测试案例是软件测试员最重要的任务。不正确的选择可能导致测试量过大或者过小,甚至测试目标不对。准确评估风险,把不可穷近的可能性减少到可以控制的范围是成功的诀窍。 测试基本方法:通过测试vs 失败测试 通过测试:确认软件至少能做什么,而不考验其能力。 失败测试:纯粹为了破坏软件而设计和执行的测试案例,也称为迫使出错测试。蓄意攻击软件的薄弱环节。 在设计和执行测试案例时,总是首先进行通过测试。在破坏性试验之前看看软件基本功能是否实现是很重要的,否则在正常使用软件时就会奇怪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软件缺陷。 常见的测试案例就是设法迫使软件出现错误提示信息。产品说明书可能会给出这样的功能要求,针对这个问题的测试可能是通过测试也可能是失败测试。可能两者都是。不用去刻意区分,重要的是找到软件缺陷! 选择测试案例:等价分配 等价分配:是指分步骤地把过多(无限)的测试案例减小到同样有效的小范围的过程。也称等价划分。 等价分配技术提供了一个选择哪些数值、舍弃哪些数值的系统方法。 等价类别或者等价区间是指测试相同目标或者暴露相同软件缺陷的一组测试案例。在寻找等价区间时,想办法把软件的相似输入、输出、操作分成组。这些组就是等价区间。 等价分配的目的是把可能的测试案例组合缩减到仍然足以测试软件的控制范围。因为选择了不完全测试,就要冒一定的风险。如果为了减少测试案例的数量过度进行等价分配,测试的风险就会增加。另外,等价区间的划分没有一定的标准,只要足以覆盖测试对象就行了。 数据测试 软件由数据(包括键盘输入、鼠标单击、磁盘文件、打印输出等等)和程序(可执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