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际乡村治理模式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研究

国际乡村治理模式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研究

国际乡村治理模式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研究
国际乡村治理模式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研究

国际乡村治理模式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考察美国阿拉斯加州具有多元文化与充权色彩的乡村治理方案、加拿大纽布朗斯维克省充满实验性质的“新乡村地区治理模式”以及欧盟研究中心对欧洲乡村治理经验的比较,归纳出中国当前乡村治理所要强调的落实地方分权、尊重多元文化、增加地方居民参与基层政策决策机制以及凝聚力与动员乡村社区资本等建议。

「关键词」乡村治理/国际视野/基层组织

一、全球治理涵义的缘起及其观点解读

“治理”源自于古典拉丁文或古希腊语的“引导领航”(steering)一词,原意是指统理(govern)、引导或操纵之行动或方式,经常与“统治”(government)一词相互交叠使用。长期以来,“治理”一词主要被限用于与“国家事务”相关之宪法议题和法律活动,以及(或)限用于处理各类利害关系人的特定机构或专业单位[1].其中,世界银行在1989年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一词,但现今治理已经超越政府运作范围,而强调权力关系、组织制度和公共事务管理等层面。

全球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詹姆斯·罗西瑙(James N.Rosenau )在其代表作《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和《21世纪的治理》等文章中明确指出:治理与政府统治不是同义语,它们之间有重大区别。他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它们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与政府统治相比,治理的内涵更加丰富。它既包括政府机制,同时也包括非正式的、非政府的机制.

在关于治理的各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具有最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该委员会(注: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成立的初衷是要改善联合国处理国际事务所面临效率不高的问题,希望通过该委员会来增加联合国权限以解决日益纷争的经济与关税问题,讨论安理会否决权代表性,并增设公民社会与非政府组织、诉愿委员会、犯罪与国际法庭以及提升秘书长职权等议题,不过在2003年美国悍然出兵伊拉克,完全不顾联合国反对的行径,已经粉碎了联合国在全球治理议题中所做的努力。)在《我们的全球之家》的研究报告中对治理做出了如下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从以上关于“治理”的论述,可以看出,“治理”概念相对于以前的那种强调权威由上往下、命令的贯彻与服从以及具有公权力政府行为的“统治”来讲,它跳出了政府作为主体的框架,而赋予各种民间组织活动更多的空间,于是治理的范围较政府行政宽泛了许多。至于它和一般的“管理”概念相比较,则又不仅仅限于“技术”层面,多了一些原则性的思考。

因此,在全球治理报告书的目标里,公民社会组织(CSOs)必须担任更大的责任来协助政府进行治理工作,其中各种非营利民间组织又成为了最具草根性的社会自治团体。于是,可由非政府组织(NGOs)共同分享和传递重要信息,运用象征和符号、故事和行动来使改革目标能让全球更多民众予以了解,并通过集体压力协助弱势团体对相关的政府、企业或国际组织产生影响力,以此来说服或迫使特定政府和其它权力对象改变其原有的立场和政策。

二、全球治理在农业部门的应用:乡村治理的崛起与实例

乡村治理是全球治理在乡村部门的具体应用。随着全球治理理论的不断丰富与完善,乡村治理的实践形式也在居民生活中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自治性。

(一)赋予农业新价值的乡村治理:欧陆可持续发展的传承

如何减少并避免全球化的冲击并非只是发展中国家的专利,许多发达国家也在积极运用全球化治理的观念来化解农业与乡村部门的损失。欧陆国家的一项重要农业政策就是说服农民在耕种过程里,改变过去密集种植和带有大量化学成分助长的耕种习惯,融入到可持续发展经营理念之中。特别是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欧陆思维里,农村经济早被视为是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民的角色与价值不再只是生产作物者,更被赋予去维护世人所赖以维生的土地与提供更高质量的作物.

在欧洲研究中心任教的Michael Keating 便呼应上述对环境价值与乡村发展必须超越农业本身的看法。他指出当发达国家农业产值不断萎缩时,农业结构便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以重建它的价值,而随着环境问题日趋为世人重视,农业唯有建立在维护环境的价值里才能凸显它的重要性。尽管乡村的观点与意见已经逐渐为世人所重视,但是解决乡村发展问题时,既不能将社会议题抛弃在经济问题之后,也不能将两者分开来处理。同时,乡村政策应该超越农业本身,横跨多种领域与议题。

他也观察到欧洲乡村发展通常建立在中央与地方政府“合作协调”(coordinating)的机制上,各国政府已经普遍授权地方政府以及由下往上的策略与机制来促进乡村发展。对于推动乡村政策,则更强调“公—私伙伴关系”(pubic-private partnership )以及维护公众参与的机制。即使政府不再垄断公共事务,并建立种种制度性方案如“公办民营”、“公私合产”、“公私协力”等方式来让民间参与,但是非营利民间组织在经营管理能力上往往也还不够成熟,无法完全承担参与共同治理的责任。因此,政府还须通过不同的指导与训练过程,让非营利民间组织具备基本的“治理能力”(注:当民间非营利组织不再只扮演“监督”施政的角色,它们可能与政府进行大规模合作,提供原本由政府负担或政府不愿提供的公共服务,那么它们的“治理能力”需要更加公开地和透明地受到大众监督。具体参见https://www.sodocs.net/doc/0a7267116.html,.tw/cybersun/gg/.),这样,非营利民间组织对于公共事务欲分享“治理权”的诉求才具有正当性。

(二)乡村治理是乡村权力的调整:加拿大纽布朗斯维克省的案例

乡村治理必然要涉及到一系列乡村权力结构的调整。加拿大纽布朗斯维克省(New Brunswich)自从1995年“地方自治法案”通过以来,便积极筹备一个由9人组成的“自治法审查咨询委员会”去检验现在地方政府权力结构与服务内容,从1996年2月到1997年3月,历经13个月的资料收集与访问“地方服务地区”(Local Service Districts ,LSDs)委员会后,自治法审查咨询委员会发现省与LSDs间在权力、服务与权责方面经常产生冲突。

地方政府经常抱怨省级政府无法依照地区居民的意愿提供具体的服务,同时,地方的决策权经常不被重视。而上级政府在财政预算日益紧张、不得不缩减过去所提供的服务项目时,经常面临究竟要缩减哪些政府服务项目或哪些地区预算的问题。因此,长久以来,地方与省级政府经常是处在一种紧张与对立的状况,而地方政府之间也因为要争取经费,而处于相互竞争和无法合作的困境。因此,纽布朗斯维克省提出一种崭新且具实验性质的乡村地区治理模式,企图让双方彼此之间能达到双赢的局面

新乡村治理模式并不是要****现有的地方行政机构,而是要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演变成为更具效率且彼此相互依赖的新乡村政府。在此机制里,新乡村政府具有下列几项特色:(1)新乡村地区虽被赋予政府的职责,但并非完全自治,也无须再雇用人员与增加机构;(2)为了保护某些地区的独特性,认同、允许原有的LSDs成为特区或保留地(wards ),这些特区保存有自己的税法与规划不同的服务项目;(3)每个新乡村地区允许有5至7个保留地,如此将减少原有LSDs数量与提升行政效率;(4)设立非正式LSDs咨询委员会,来督导新乡村地区行政与服务,各个保留区也可通过非政府咨询委员会来处理行政事务;(5)每个保留区选举一个代表,并撤销原有LSDs行政议会以降低政府层级与相关行政支出;(6)新乡村地区或保留地代表的选举,也配合加拿大全国三年一度的大选来产生;(7)地方税制并没有

改变,但必须能够支付地方治安与交通服务开销;(8)为让更多市民参与决策,将举办社区重大咨询与决策会议;(9)人民请愿权并没有改变,但是必需确定区分不同地区层级,以符合法定人数的要求。

(三)多元文化主义与充权的社会运动:美国阿拉斯加州的案例

多元族裔共存的乡村人口结构原本就孕育着分歧的文化价值、生活习惯与认知体系,然而在都市化与大众文化的影响下,乡村原有的多元文化价值与体系几乎彻底被瓦解。因此,乡村治理不仅考虑到地方权力结构调整的问题,更需强调“多元文化主义”的特色与“社会充权”的行动能力。1998年,美国阿拉斯加州率先成立了“乡村治理与充权委员会”,在其174号行政命令里,赋予该委员会直接向州长与议会负责的权力,需弄清楚由州政府授权的地方政府与部落治理间的权责关系,并增加对地方自主的权限与控制以及鼓励尊重不同主张、传统与文化的特色。同时,更需检查与改善目前所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包括:公共安全、司法、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管理、教育与公共健康服务。

在他们的“愿景声明”(vision statement)里,确认所有居民皆有权让地区更具“自主能力”与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以及肯定这些多元文化、不同生活型态与社区类型所赋予的“生命力”(注:https://www.sodocs.net/doc/0a7267116.html,/cbd/RGC/Default.htm.)。在这份报告里,不仅凸显出阿拉斯加州乡村地区独特的多元文化、族裔治理与社区发展特性,同时也通过在充权的过程中许多成功的小故事来跟所有居民做经验分享,其中包括:如何与居民沟通,让居民放下戒心(例如:第一杯咖啡的故事、让居民先了解计划并赢得信赖);如何与居民构建一个适合当地需要的健康服务网络(例如:健康预防、健康防护网与建立自尊、危机管理以及居家安全照顾等);如何重建乡村的经济体系来解决失业问题(例如:原住民猎渔技术与生活教育的训练);如何与社区居民共同管理自然资源(例如:告知居民国际保护组织对他们捕猎鲸鱼的看法,与居民共同制定狩猎与巡逻的规则)等。

三、中国基层组织在推进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困境与挑战

以上关于乡村治理的理论阐述和案例讨论旨在说明乡村治理所强调的落实地方分权、尊重多元文化、增加地方居民参与社区政策决策机制、凝聚与动员乡村社会资本以及赋予乡村充权的新型权力关系。而在中国农村地区,历时较长的这种强调由上到下、专家导向、政府主导推进的农业与农村发展政策将面临着乡村治理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治理已经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于是,有的学者提出中国目前村民自治的治理结构应该加以创造性转换,建立“县政、乡派、村治”的治理结构.有的学者认为如果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将自治扩大到乡镇政府一级,在乡镇长选举试点的基础上不断推广经验,使农民能够在乡镇范围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乡村治理的结构性变化,缓解“三农问题”困扰下乡村治理的困境.他们都希望通过基层组织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来达到中国乡村治理转换的目的。然而,这些改革方案的设想可能更多地是试图通过行政体制改革来实行结构和人员的精简,以解决基层政府财政所面临的问题,或者通过行政执行体制的内部调整增强体制的自我约束以规范基层行政行为。他们过多地倚重于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自我完善能力,或多或少地忽视了来自乡村社会潜在的自主能力和政治影响力。

在全球治理的冲击和影响下,当乡村居民、乡村企业与产业不断改变自己企图寻求新的出路时,我们却发现乡村基层政府还在观望中央政府的动作。目前的基层组织体制,如果说在动员和组织经济发展方面是有成效的,那么在改善乡村治理方面,是基本上不相适应的.因此,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将进一步分析与讨论中国地方基层组织政府在推动乡村治理时可能遭遇的困境与挑战。

(一)对现行“专家—行政管理”模式的质疑

目前,由上到下、专家导向且政府主导推进的“专家—行政管理”模式已开始面临强烈的

质疑。比如体制内抗争(如上访请愿)甚至制造更激烈冲突,而且,在冲突过程中,农民的行动能力明显提高,这是起因于乡村居民对基层政府组织不信任结果的表征。面对农村居民教育程度的大幅提升以及市场上大量快速的信息,基层组织却还习惯性地扮演技术专家与政策宣传的角色,于是地方民众静坐基层政府、激烈抗议以争取外界同情的事时有发生。从基层组织活动的具体考察来看,他们在推动计划时,有时候根本没有机会让村民参与发展计划的拟定,召开村民会议只是政策传达的手段,同时,欠缺持续的参与也让村民不明白这个计划的重要性与对农村生活会产生何种影响。于是,在彼此应付了事与事不关己的互动模式里,往往一个小的引爆点就会引发村民激烈抗议的具体行动。

事实上,有效的对话机制并非来自中央政府更多的资源与行政的授权,而是来自基层与村民共同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彼此的信任,因此,通过有效的沟通和让村民能实质且持续地参与来降低彼此的不信任感,让基层组织与村民在知道彼此的底线后,通过“协商机制”找寻一个可以妥协与忍受的选择,这是农民素质在不断提高和觉醒的必然结果与佐证。

(二)对基层设施建设与财政紧张的忧虑

基层建设不足使基层组织在推动乡村治理工作时面临极大的压力。这不仅是乡村的问题,也是所有都市与各级政府的难题。在财政赤字的压力下,许多基层政府连员工的薪水都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因此,要求基层政府比照都市地区居民一样提供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可以说是缘木求鱼。在没有彻底改变地方财政收支划分法或直接增加地方财政的收入前,任何要求基层政府提高服务内涵、将基层政府缩编或虚化只是治标而无法治本的做法。

在这些乡村地区,先前提供交通、水电、燃料等公共服务的国有单位,在追求自由市场运作目标下逐渐民营化,未来基于成本与经济效益的考虑,这些“半公半民”企业将会陆续放弃或重新考虑对这些地处偏远或人口稀少的乡村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于是,基层政府与这些原先只有义务提供社会公众服务的企业便会发生讨价还价的谈判程序。这些问题将不断地困扰乡村基层政府,并造成无法提供足够且适当的公共服务。

而基层政府的财政紧张也将导致行为的变异,出现目标替代现象。基层政府由于生存困境和体制缺陷的交互作用,自身作为公共权力部门,却把为公众工作演变成为自己工作。为摆脱财政危机,基层组织本身甚至成为乡村冲突的直接制造者。我们认为,目标替代值得特别关注,因为它显示出基层组织正在生长出对于乡村社会的掠夺特性。如果这种掠夺性不加以有效整治,将会日益严重,将出现西方治理研究中所称的掠夺型地方政府.

(三)对乡村治理的范围与影响力调整问题的反思

乡村治理经常面临着治理范围与影响力是否需要调整的难题。实际上,以地理或行政层级来划分治理范围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乡村治理所需要的是如何整合地方合作的机制以及让整个机制发挥更大的效果。

许多人误认为增加基层政府的效率就是要进行合并,事实上,合并只是所有可能提升效率的方法之一。合并只适合在民族色彩单纯且提供服务性质类似的地方,合并后的地方政府只节省了地方人事成本,并没有因为合并而让他们提供更有效率的公众服务。因此,我们所追求的效率是要基层政府在推动地方治理的同时,扮演它所应该扮演的角色,以提供更多元且有效率的服务。

而具备多元民族特色或不同社区价值、文化特色的地区,则可能需要重新界定基层政府所服务的范围与项目。在未来的乡村治理中,我们需要改变以前那种以人口数量或地域界线等简单划分区域的方法,而是应根据不同的文化、价值以及生活习惯截然不同的原居民村庄来重新规划出许多不同文化与民族风格的新乡村地区。

(四)乡村治理将面临着都市的压力与发展导向的两难

现在的乡村大多处在都市的外围,在土地相连的情况下,都市所习惯的区域规划、区块发展模式经常向外延伸,并深刻地影响到乡村地区。有些乡村地区提供了都市发展所需要的

土地,然后逐渐成为都市郊区的一部分,甚至成为另一个都市。在这漫无目标的向外扩展过程里,乡村治理陷入一个两难的困境,究竟乡村要往哪里发展?乡村的主体性、价值究竟要定位在哪个基础?便成为乡村治理亟待寻求的方向。

在过去,乡村的价值似乎只建立在便宜的土地、劳动力与农产品上。如今,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乡村的这些优势与价值已慢慢开始消失。因此,如何创造被利用的价值,便成为乡村治理与基层政府努力的方向。从欧陆乡村治理的经验里,我们发现欧陆将乡村的价值塑造成为一个提供不受污染的农业生产基地、一个为世人保护稀有自然环境以及最后一片属于世人的公共空间。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18公顷,而现在仅为0.085公顷。在耕地面积减少的同时,耕地质量也在下降。受荒漠化的影响,我国40%的干旱、半干旱耕地在不同程度地退化。另外,耕地污染也在加剧,约有1000万公顷的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0].

因此,基层政府应该拒绝过去漫无目标或抄袭都市区块经济发展模式的做法,而应该全面审视乡村土地应该如何利用以及乡村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等问题。

(五)农协等中介组织的重构是推动乡村治理的关键

乡村治理固然需要政府和农民之间的中介组织,但更需要农民与市场间的中介组织。如果我们转换思路,将供销社、信用社改革以及新生合作社、专业协会的发展纳入村治框架,在乡村设置综合性的基层农协,确立其法人地位,以农协或农协式的村委会为主体实施村治,就可以同时借助市场中介的机制,在自愿交易的基础上,从流通环节获取必要的盈余用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这样不太容易遭到农民的抵触。实际上,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众多分散的农户面对大市场特别是垄断厂商,往往显得势单力薄乃至软弱可欺,倘若把他们适当组织起来,则有助于改善市场地位,降低交易费用,规避经营风险,减少利益流失。

国际经验表明,农民协会(农协)是一种可行的组织形式。考虑到目前我国落后的农业和分散的农户的国情,采用农协这一形式充当农民与市场的中介并借以提高农民自我发展和参与竞争的能力就更为必要。此外,就中国的实际来讲,已经有工会、青联、妇联、工商联等全国性群众组织,而农民作为中国最大的一个阶层,也应当有自己的组织,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决策过程中反映自己的诉求。

有了农协这一联系农民和市场的中介组织,村委会单纯充当政府与农民的中介或者充当乡镇政府派出机构的困扰就可以迎刃而解。

(六)乡村人才与领导者能力的培育是推动乡村治理的保证

如何善用乡村的人力资源与培育领导者能力是乡村治理能否成功的保证。人口外流让乡村人力资源有逐渐高龄化的趋势。因此,除了通过活动来凝聚村民对乡村社区的自我认同与服务外,更需要通过训练课程让留在乡村的年轻人成为新一代的领导。基本上,这种新人力资源的招收活动与领导能力的培育,并不是要否定目前乡村地区的领导阶层,因为传统领导通常是以过去或现有的地位来衡量的,比如现任或卸任的乡镇领导或具有专业技能的专家教师等。然而,一旦传统的“专家—行政管理”模式遭受质疑或逐渐改变时,乡村地区需要一群新的专家与领导来投入乡村治理。

四、结论与思考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强势介入、地方乡镇政府逐渐虚化以及国家财政日益紧张的压力,目前在中国乡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强调由上到下、专家导向、政府主导推进的农业与乡村发展政策将面临全球背景下的乡村治理的挑战。

今后中国政府在推动乡村治理工作时,应该反思现行的“专家—行政管理”模式,检验乡村治理的范围与影响力,解决地方财政与基础建设不足的问题,应该重新寻求发展方向,重新建立乡村价值以及凝聚地方人心与培养新地方领导等问题。

最后,我们提出几点建议作为日后乡村治理计划拟定行动策略的参考:应评估现阶段乡

村地方居民是否有意愿或具备“志愿参与”的动机?乡村居民希望通过何种方式来参与并如何决定地方未来的发展方向?社区组织或非营利民间组织是否能够积累足够的“社会资本”而不需要政府补助?如何动员社区的资本去执行乡村发展计划?以及地方行政机构是否有能力“自发性”地去落实乡村治理目标等问题。

阅读全文-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论俄罗斯北方航道治理路径及前景评估 赵隆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200233) 摘要:受气候变暖及融冰加剧的影响,北极问题在近年来的影响逐步扩散,北方航道的预期经济性也引发关于大规模开发利用的讨论。在内外需求交织的背景下,俄罗斯以“有限开放”原则为基础采取“选择性妥协”治理路径,在航行规则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上主动妥协,努力将北方航道作为应对外部挑战和国内发展需求的新增长点。北方航道有限的数据背后反映出航运需求和经济性预期的片面性,且缺乏对自然条件、航运安全、污染防控等多重不确定因素评估,在短期内尚不具备大规模商业通航和投资的条件。以季节性运输及试航积累冰区航行经验,以港口基建为路径配置资金技术输出,以航运企业为主体主动配合俄罗斯战略调整需求,或是我国参与北方航道事务的优选方案。 关键词:俄罗斯;北方航道;路径选择 目前,对于北极问题的认识已经基本从冷战时期的敏感区域逐步转变为多边合作的新平台,随着主体的多元化、挑战影响的去边疆化和合作方式的多选项发展,国际社会正积极探索建构以化解矛盾、应对挑战和发掘机遇为目的的北极治理范式。北方航道真正进入各国的视野,源于2009年后逐步兴起的“北极热”。查尔斯?易宾格(Charles Ebinger)和艾维耶?査姆贝塔基斯(Evie Zambetakis)发表于《国际事务》上的文章“北极融冰的地缘政治”,认为正是气候变化带来的北极消融,使这片曾经仅限于科考的净土转向各国间政治、经济、安全、生态相互竞争的地缘政治要地。[1]迈克尔?拜尔斯(Michael Byers)的《谁拥有北极?》一书回应了新一轮的北极主权争夺论战,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将汉斯岛的主权归属等问题作为主要议题,还从国家利益层面论述航道的归属争议,提出各国应该在 收稿日期:修订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极治理范式与中国科学家团体的边缘治理路径研究”(15CGJ032)。 作者简介:赵隆(1983—),男,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北极问题、全球治理与俄罗斯问题。longzhaosiis@https://www.sodocs.net/doc/0a7267116.html,

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a7267116.html, 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安小林 来源:《读天下》2019年第27期 摘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党的十九大报告题中之意,农村社会则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农村社会治理的新情况,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是各级政府及社会应当积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社会治理;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解、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关键在基层,而农村则是社会建设的基础,更是加强社会治理的重点。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的落实,各项惠农支农政策不断完善加强,新时代的农村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农民得到的实惠也不断增多,但与此同时,征地拆迁矛盾突出、农村宅基地管理问题种种、农村教育资源缺位、医疗保障以及养老保险等公共服务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需要等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也层出不穷。故综合准确客观地认识和分析当前农村社会治理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采取多种有效举措来应对与解决,对于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群众安居乐业以及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社会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占据主导地位限制了社会治理发展 从目前的农村社会治理现状发现,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仍然占据主导作用,很多工作基本上还是习惯于通过行政力量加以推动,对于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农村社区的物业管理以及农村慈善救助等事务一般均由政府控制,由政府设置组织或者购买服务项目推动工作落实,如此一来既加大了政府压力又限制了社会组织有效参与,制约了社会自治的发展。 (二)农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和能力还不够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离开农村,特别是很多年轻有文化的人才流失更大,留守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儿童以及其他弱势群体,此类人群参与村级社会事务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以及维护村集体利益的意愿相对淡漠,常常抱有“各自打扫门前雪”“事不关己”的心态,即便是留守家乡的精英人才,主要精力基本上放在自己如何发家致富上,对乡村事务关注度不高,久而久之导致农民群众在农村事务中“失语”,社会治理主体相对弱化。 (三)农村各類社会矛盾日显突出

国际乡村治理模式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研究

国际乡村治理模式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考察美国阿拉斯加州具有多元文化与充权色彩的乡村治理方案、加拿大纽布朗斯维克省充满实验性质的“新乡村地区治理模式”以及欧盟研究中心对欧洲乡村治理经验的比较,归纳出中国当前乡村治理所要强调的落实地方分权、尊重多元文化、增加地方居民参与基层政策决策机制以及凝聚力与动员乡村社区资本等建议。 「关键词」乡村治理/国际视野/基层组织 一、全球治理涵义的缘起及其观点解读 “治理”源自于古典拉丁文或古希腊语的“引导领航”(steering)一词,原意是指统理(govern)、引导或操纵之行动或方式,经常与“统治”(government)一词相互交叠使用。长期以来,“治理”一词主要被限用于与“国家事务”相关之宪法议题和法律活动,以及(或)限用于处理各类利害关系人的特定机构或专业单位[1].其中,世界银行在1989年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一词,但现今治理已经超越政府运作范围,而强调权力关系、组织制度和公共事务管理等层面。 全球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詹姆斯·罗西瑙(James N.Rosenau )在其代表作《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和《21世纪的治理》等文章中明确指出:治理与政府统治不是同义语,它们之间有重大区别。他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它们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与政府统治相比,治理的内涵更加丰富。它既包括政府机制,同时也包括非正式的、非政府的机制. 在关于治理的各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具有最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该委员会(注: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成立的初衷是要改善联合国处理国际事务所面临效率不高的问题,希望通过该委员会来增加联合国权限以解决日益纷争的经济与关税问题,讨论安理会否决权代表性,并增设公民社会与非政府组织、诉愿委员会、犯罪与国际法庭以及提升秘书长职权等议题,不过在2003年美国悍然出兵伊拉克,完全不顾联合国反对的行径,已经粉碎了联合国在全球治理议题中所做的努力。)在《我们的全球之家》的研究报告中对治理做出了如下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从以上关于“治理”的论述,可以看出,“治理”概念相对于以前的那种强调权威由上往下、命令的贯彻与服从以及具有公权力政府行为的“统治”来讲,它跳出了政府作为主体的框架,而赋予各种民间组织活动更多的空间,于是治理的范围较政府行政宽泛了许多。至于它和一般的“管理”概念相比较,则又不仅仅限于“技术”层面,多了一些原则性的思考。 因此,在全球治理报告书的目标里,公民社会组织(CSOs)必须担任更大的责任来协助政府进行治理工作,其中各种非营利民间组织又成为了最具草根性的社会自治团体。于是,可由非政府组织(NGOs)共同分享和传递重要信息,运用象征和符号、故事和行动来使改革目标能让全球更多民众予以了解,并通过集体压力协助弱势团体对相关的政府、企业或国际组织产生影响力,以此来说服或迫使特定政府和其它权力对象改变其原有的立场和政策。 二、全球治理在农业部门的应用:乡村治理的崛起与实例 乡村治理是全球治理在乡村部门的具体应用。随着全球治理理论的不断丰富与完善,乡村治理的实践形式也在居民生活中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自治性。 (一)赋予农业新价值的乡村治理:欧陆可持续发展的传承

2019届高三模拟政治

兴海中学高三模拟政治试卷一 一、选择题(48分) 12. 2018年12月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改变相关商品的供求关系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若用S、D分别表示供给和需求曲线,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其传导路径的是() A.①→③ B.④→③ C.①→④ D.②→③ 13.我国央行决定,从2019年1月起,下调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缴存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其占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体现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对我国民营经济的影响路径正确的是() ①向市场释放增量资金②防范金融风险③减轻民营企业融资压力 ④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⑤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⑥提高金融机构盈利能力 A.①→④→③→⑤ B.④→⑥→③→⑤ C.⑤→①→④→② D.④→③→②→⑥ 14.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个人所得税迎来自1980年出台以来的第七次修订。此次修订将个税起征点由3500元/月提高至6万元/年(5000元/月),优化调整税率结构,对四项劳动性所得实行综合征税,同时,设立专项附加扣除。本次个税改革带来的影响有() ①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强消费能力②扩大个人所得税征税的范围 ③大幅减少我国的税收收入④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5.2018年11月5-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通过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①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实现合作共赢 ②能让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展示贸易投资领域的发展成就,发挥比较优势 ③践行了开放发展理念,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和重要战略支撑 ④有利于推动国内消费结构升级,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6.某区借助乡贤评理堂,依托乡贤评理员,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进乡村善治。乡贤评理员从群众中来,由群众推选,进得了家门、坐得下板凳、拉得起家常、建得起感情。乡贤评理堂让“大事共议、实事共商、好事共办”,促进法治、德治、自治有机结合,打造乡贤评理堂() ①为创新乡村治理提供鲜活经验②有利于发挥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③赋予基层群众更多的民主权利④有利于挖掘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的潜能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7.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安庆市委高度重视改革试点工作,市、县(市区)均成立改革试点工作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推进改革试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2018年1月7日下午,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市监察委员会。至此,全市及10个县(市、区)监察委员会全部挂牌成立,实现了反腐败力量的有效整合,将对全市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实现全覆盖,进一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延伸() ①表明该机构将由同级党委选举产生,并对党委负责 ②有利于整台反腐败的资源力量,扩大监察的覆盖面③有利于通过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④表明监察委是代表党、国家行使监督权的国家机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2018年7月15日,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被发现存在记录造假等行为,涉嫌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有关规定。国家药监局会依法对涉案企业进行调查,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这说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A.严格做到依法行政,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 B.履行经济职能,依法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C.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依法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D.依法打击经济违法犯罪,切实维护司法公平正义 19.中国国家航天局于2019年1月11日在北京宣布,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中国探月工程取得“五战五捷,连战连捷”。现在,我们在太空中真的看到了着陆器“嫦娥”、巡视器“玉兔”、中继星“鹊桥”。我国以传统文化中的代表人物或标志性符号来命名航天器或空问探测器的做法() 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②有利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④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0.近来,《平“语”近人一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热播。总书记的用典实例既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也为我们树立了坚定文化自信的行动表率,在观众和网友中引发热议。由此可见() ①大众传媒是优秀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的主要途径②文化坚定了人的理想信念增强人的精神力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植文化自信的沃土④优秀传统文化能为国家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随着卫星科技的进步,我国气象部门对恶劣气象的预测也越来越准确。2018年9月13日,我国气象部门对超强台风“山竹”16日晚登陆粤西到琼东部的提前预报,为我国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了重要帮助,减少了人民财产的损失。这说明( ) ①现代科技的进步是人们认识发展的重大动力 ②对自然界深入的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决定因素 ③利用现代科技,便于我们更好地利用规律免遭自然灾害的伤害 ④借助现代科技,便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22.《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后,如何利用各种环保高科技帮“毒土”刮骨疗伤,成为环保业聚焦的重点。日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已经给江苏指定了216个点位,先行开展土壤重金属修复的试点工作。由此可见( ) ①做事情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③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造世界④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3.古人教诲我们要慎独、慎微、慎初,其实身处团队最难做到的还有“慎众”。有时候,在众人脚步的裹挟下,我们往往会在相互映衬的善恶含混中迷失自我。怎样“慎众”?要永存善念,不为众人裹挟,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内心始终有盏“良知”的明灯。材料表明( ) ①正确的价值判断往往来自多数人的意志②正确的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个人的内心 ③坚守正确的价值观需要排除外界的不良干扰④团队成员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对团队建设十分重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2020年考研调剂办法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2020年考研调剂办法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2019年考研调剂办法已经公布,请大家仔 细查看考研调剂要求,尽早做好调剂准备!祝大家考研调剂成功! 我院2019年有少量调剂名额,欢迎广大考生填报。我院综合考 虑考生初试成绩、第一志愿学校及专业、本科毕业学校及专业;同等 条件下,外语成绩好、中共党员优先考虑。 延伸阅读: 2019年网上调剂注意事项 (二)“全国硕士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开放时间为2019年3月 20日-4月30日。期间,有调剂意愿的考生,可凭网报时注册的用 户名和密码登录该系统申请调剂。 (三)考生填报调剂志愿前,请务必充分了解招生单位(含各院、系、所)的调剂工作办法、计划余额、接收考生调剂时间、基本要求、工作程序、调剂复试办法等信息,以及相关专业不同学习方式(全日 制和非全日制)在培养、奖助等方面的政策区别,按招生单位要求填 报调剂志愿。 (四)参加调剂的考生,在调剂系统中可一次填报三个平行调剂志愿,每个调剂志愿提交后即由招生单位锁定,锁定时间由各招生单 位自主设定,最长不超过36小时。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调剂工作情 况确定是否接收考生参加复试。如招生单位拒绝考生调剂申请,则 调剂志愿同时解锁,考生可继续填报其他志愿。锁定时间结束后, 系统自动解锁,考生可继续等待或改报其他志愿。 (五)为增加考生调剂机会,教育部要求招生单位每次开放调剂系统持续时间不得低于12个小时,请考生审慎做好选择。 (六)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复试录取情况自主确定接收考生调剂的初试成绩、学科专业等基本要求。考生选择填报调剂志愿,应符合 招生单位提出的相关调剂要求。

(七)考生提交调剂志愿后,请及时登录调剂系统,查看志愿状态及是否接到复试通知。如接到复试通知,请考生及时通过调剂系统 确认回复,并按招生单位要求办理相关手续。 (八)复试通过后,招生单位将通过调剂系统给考生发送待录取通知。接到待录取通知的考生,应在招生单位规定时间内登录调剂系 统进行确认。 (九)考生一旦确认接受待录取通知,表示调剂完成,将不能再填报调剂志愿、接受复试或待录取通知。考生如取消已确认的待录取 通知,必须征得招生单位同意,由招生单位取消待录取通知,且考 生登录调剂系统进行确认后,方可继续填报其他调剂志愿。 (十)接到复试通知的考生,如未在调剂系统中确认接受复试通知,则不能被招生单位设为待录取。 (十一)调剂期间,考生如有疑问,请及时与招生单位联系。

历史与逻辑视野下我国乡村治理体制的变迁及其创新指向

历史与逻辑视野下我国乡村治理体制的变迁及其创新指向 摘要:我国的乡村治理状况不仅关系着广大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而且维系着国家经济与政治的整体发展,创新乡村治理体制对我国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在回顾历史与分析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合治”体制的学理构想并展望了此体制的构建路径。 关键词:乡村治理体制;变迁历程;成长逻辑;“乡村合治”;创新指向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2-0071-0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土地制度演化的政治逻辑研究”(13CZZ006)。作者简介:黄博(1985-),男,江苏睢宁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乡村治理、政府管理;朱然(1987-),女,南京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学生管理、乡村治理。我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传统,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乡村治理密切相关。乡村治理不仅关系着广大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而且维系着国家的治理大局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始终是我国的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自古以来,如何实现国家对农村社会的有效治理,一直是历代政府努力探寻的政治目标。在执政者和学界对乡村治理问题高度关注的今

天,回顾我国乡村治理体制的变迁历程,分析体制变迁过程背后的内在逻辑,以探寻乡村治理体制的未来走向,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我国乡村治理体制的变迁历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治理目的、手段、效果迥异,乡村治理体制也必然有所差异。从宏观上说,我国乡村治理体制的嬗变路径大致可分为三个典型阶段。1传统乡村社会的“乡绅治理”体制。我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治理体制体现为“乡绅治理”体制,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这一基本制度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作为传统中国乡村的基本治理形式,先后经历了夏商周时期乡里制度的萌生、秦汉至隋唐的乡官制度、宋元明清的乡里职役制等历史发展过程。“乡绅治理”体制的形成与国家行政权力对乡村的双轨控制密切相关。在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治理权力包括国家行政权力与社会自治权力两个部分,乡村社会的治理过程是在这两种权力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也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双轨政治”。[1]我国传统乡村治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皇权只达于县,在县以下不设置正式的政权机构。尽管《诗经》里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表明国家对社会无所不至的统治权,实际上由于受到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的限制,国家对社会特别是乡村社会的控制在深度、广度和力度上都并不彻底。在此情况下国家不得不利用乡村社会的内

全球化治理视野下的中国海关变革与发展

全球化治理视野下的中国海关变革与发展 ——以实施《WCO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 ◆王军 全球化正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特征,而全球化需要全球治理。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是导致人类政治生活从统治走向治理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随着国际货运与人员交流的巨大增长、有组织国际犯罪的剧增以及全球恐怖主义威胁的不断增长,国际贸易的安全与便利问题,已成为全球化治理关注的焦点。面对新形势,世界海关组织(WC0)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战略行动,其中一个重大举措是制定了《WC0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以下简称《框架》),并在2005年世界海关组织理事会年会上获得通过。本文以全球化治理的理论与方法为基本工具,对《框架》的目标原则、基本内容及其实施要求等治理要素做一简要介绍,在分析中国海关实施《框架》的有利治理条件及现实治理差距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海关实施《框架》的治理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为中国海关在全球化治理的背景下在实现自身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一份可供思考与借鉴的材料。 一、全球化治理与《框架》治理要素的介绍 关于全球治理的要素,有学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全球治理的价值、全球治理的规制、全球治理的主体或基本单元、全球治理的对象或客体,以及全球治理的结果。也有学者认为,全球治理是一个包含着价值基础、规制保证和治理操作三类主要指标的复杂治理体系,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全球治理的价值、规制以及结果是全球治理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从这一分析工具出发,《框架》的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框架》的目标与原则——全球治理的价值 全球治理的价值,就是全球治理的倡导者们在全球范围内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而且从这些倡导者的眼光看来,这些价值应当是超越国家、种族、宗教、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全人类的普世价值。从《框架》的名称就可以直观地看出,《框架》全球治理的价值基础就在于世界海关组织成员对于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所达成的价值共识。具体而言,《框架》制定的目标价值共识体现在六个方面,即:制定全球供应链安全与便利的标准,促进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形成适用所有运输方式的一体化供应链管理;增强海关应对2l世纪挑战和机遇的作用、职能和能力;加强成员海关之间的合作,提高甄别高风险货物的能力;加强海关与商界的合作;促进货物在安全的国际贸易供应链无缝流动。与此相联系,《框架》的技术价值体现为以下四个核心要素:第一,《框架》统一了对进口、出口和转运货物提前递交货物电子信息的要求。这是《框架》力图超越各国海关的现行做法与措施并建立一套统一的国际海关标准的制度规范价值基础;第二,加入《框架》的成员承诺采用统一的风险管理方法来对付货物安全方面的威胁。这是《框架》为形成标准统一性的管理范式价值基础;第三,《框架》要求根据进口国的合理请求,出口国海关应基于可比的风险识别方法,对出口的高风险集装箱和货物进行查验,最好使用非侵入式查验设备。这是《框架》要达到的加强成员海关之间合作的最低价值标准;第四,《框架》规定了成员海关要向达到最基本的供应链安全标准并采纳最佳做法的企业提供相应的便利。这是《框架》要达到的加强成员海关与

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变迁

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变迁 ——基于Y村的历史社会学考察 一、冲突促成“整合”:传统社会的村治模式 在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由于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即使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统治,拥有庞大的官僚集团和体系,也难以直接统治乡村,即所谓的“政不下县”。而不得不依靠士绅地主和宗族制度来实施乡村治理,上传下达,维持秩序。这个处于国家与农民之间的乡绅阶层,具有承上启下的职能。于建嵘在对清末乡村社会政治的研究中也指出:“传统乡村治理的主要特征是,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以体现族权组织为基础,以绅权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乡村自治政治”。传统的乡村治理由三部分组成,保甲制度的政府、家族权利和中间的地主乡绅,三者结合将乡村的各个层次衔接起来,实现了乡村社会的自治。 而这是传统乡村社会的普遍治理模式,但是一般之内必然存在着特殊。本文研究对象Y村是一个佃户村,也是一个移民村,村落建立的时间很晚,而且姓氏复杂。因此,它不像许多大的村落一样拥有一个主体的家族,尽管各个姓氏的家族意识很浓烈,但不能构成左右该村政治的大的家族权力,因此也就失去了乡级政权在此的统治基础。对这一时期的情形,一位村里九十三岁老人回忆: 记得俺十来岁的时侯,咱村人哪有这么多,住的也没这么

近,一个姓把着一个村角,不像今儿住得这么乱哄哄的。那时候谁也不欺负谁,都给地主种地,各家子(家族)自己解决。咱村人自来就生硬,现在也是有距离。 当时的村庄有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而在大姓的传统村庄里则不一样,一个村基本上就是一个家族,他们有共同的祖先。家族制是按家长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族长视宗子为一族之尊,掌管全族事务,对不守家法、违背教训者,随其轻重处罚。这种族权在明清时期与封建政权配合,起着基层政权的作用。而在Y村的宗族制度并没越过族界,成为一种村庄的政治权力,仅仅在各自的族内履行其职责。村里的老支书说: 以前咱村里人经常窝里斗,不像咱南村(南面的邻村),人家村里受欺负了那个团结。咱村的人还不打架,都在背后算计你。有人受欺负躲得老远,只有一家子的人才出来管管。据老人说,当时村里也没什么官管,地主就是头,而且听说还挺毒。村里人只有对付地主的时候才拧起绳来。 Y村的历史很短,而且村民大部分都是租种土地的佃户,文化水平很低,甚至大部分都是文盲,在这样一个村庄里基本上没有绅士阶层,从而也失去了与乡级政权沟通的渠道。中国传统村治的几个重要权力组成部分在这里基本都不存在,从而地主的权力突显出来了,本来作为一个单纯的经济阶层,而此时将权力与经济,甚至社会事务集于一身。在相

乡村治理研究的三大主题

912 乡村治理研究的三大主题3 贺 雪 峰 内容提要 本文分别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概括出乡村治理研究的三大主题,对每一个层面主题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及其不足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三大主题之间的关系。本文尤其强调中观层面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理解了中国农村本身的非均衡性及其对自上而下政策的不同涵义,我们才能为不是一刀切的政策提出有用的建议,才不致不考虑具体情况地将一个地方的经验搬到另一个地方,也才可能具体理解自上而下政策在某一特定农村区域实践效果的原因。 关键词 乡村治理 研究主题 研究方法 中观理论 中国国情 一、引 论 当前乡村治理研究领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低水平重复,一是田野调查缺乏新材料和新视野,二是理论讨论缺乏基本沟通,难以形成学术积累。造成乡村治理研究低水平重复的原因,既与多学科介入乡村治理研究,而不同学科话语形式及话语体制不同的现实有关,也与乡村治理研究本身一直没有在学术方面形成集中的主题有关。本文试图通过对已有部分乡村治理研究的总结,提出若干乡村治理研究的主题,从而为乡村治理研究的推进作些基础性的工作。 在讨论具体主题之前,首先对乡村治理研究本身作出定位。乡村治理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乡村治理,一是学术研究。乡村治理是指如何对中国的乡村进行管理,或中国乡村如何可以自主管理,从而实现乡村社会的有序发展。乡村治理这个词有两个偏向性的所指,一是强调地方自主性,一是强调解决农村社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能力。学术研究是指进行可积累的概念化且学科化的工作,这种研究的材料可以是经验性的,核心却是概念化,并以概念为基础进行学术推演,从而可以进行学科对话和学术积累的。综合起来,乡村治理研究的目的是推进农村自主发展,这种研究既不同于纯粹的经验调查,也不同于一般的政策研究,而是以经验调查为基础,以理解农村政策实践后果,从而改善农村政策实施为目的的研究。 乡村治理研究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特征,一是具有对中国农村发展强有力的实践关怀;二是以经验研究为基础,尤其以对当前中国农村乡村治理实践的调查作为研究的基础;三是注重对中国乡村治理现实的理论提炼,尤其是概念化的工作,以为乡村治理研究的学科化作出准备;四是注重形成学术积累,因此注重提炼乡村治理研究的主题。 笔者曾在“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提纲”一文中提出九个研究命题①,这些命题虽然也关照到3本文系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我国农村与农民问题”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国际问题研究

国际问题研究 1.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国际战略问 题的理论 我国三代领导集体外交思想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对中国外交的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理 论与实践研究。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国家安全及国际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国家安全及国际战 略提出的新要求;2020年前世界格局及国家关系走 向;我国周边安全形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应遵循的 战略指导思想及应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 3.我国新世纪战略机遇期的外部资源环境与非传统安 全问题研究 我国能源、粮食等安全与国际关系;我国产品的国际 市场分析;我国金融、信息、环境等非传统安全问题 研究。 4.我国与大国关系的中长期定位及战略发展趋势 中国与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大国关系的中长期 定位;各大国的对华战略、策略与走势;美欧日俄等 国与台关系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的大国战略与对 策。 5. 联合国在当今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作用与发展前景

研究 冷战后联合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演变;对联合国改革的呼声及其具体内容;联合国改革的具体方向和趋势;中国如何应对联合国的改革。 6.国际组织中的政治势力集团与国际事务中的非政府 组织 国际组织中各种政治势力的分布;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国际事务中的非政府组织;发达国家对待非政府组织的策略调整;全面建立世界各种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及其政治倾向和官方文件的数据库。 7.“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及我国对策研究 “恐怖主义”根源的经济、政治、文化因素;涉及我国国家安全与统一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的现状与对策。 ※8.伊斯兰国家面临的挑战、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策略 9.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运行机制研究 全球汇率体系新特征和人民币汇率机制;全球跨境资本流动研究;美元和美国金融霸权的机制及应对策略分析;国际贸易、投资、金融机制分析。 10.南亚次大陆经济发展与区域安全 11.经济发展与均衡发展的国际经验及教训

中国国际投资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班级: 091国贸(2)班 姓名: 李玄 学号: 2009220065

中国国际投资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摘要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是一个国家在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保持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程度不断深化,在此基础上,中国对外投资也在不断发展,投资总额不断上升,然而同比其他发达国家还有存在一定差距。本文分析了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问题,问题的原因,并针对中国具体国情,提出部分解决方法。 关键词中国;国际投资;发展战略 一、中国国际投资的现状 国际投资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大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多年保持连续增长,经济与贸易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在我国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国内企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经营能力、科学技术、管理理念都在不断提高,国内现有的投资环境已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目前中国一批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正通过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1994—2009年这15年的时间里,中国国际投资量在不断增加,以2000年为分水岭,此前,对外直接投资基本呈缓慢增长并有波动的情况;2000年以后,则呈明显的单边上扬趋势,根据统计数据,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到407亿元,同比增长53.58%,截至2008年底,中国5,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1万家,共分布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约1,500亿美元。境外企业总资产达6,000多亿美元。这种趋势也反映了中国“走出去”政策体系的基本变化。不仅是总量的上升,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的排名也有有所上升。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以下简称流量)746.5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8.5%。截至2011年底,中国13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 1.8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以下简称存量)4247.8亿美元。年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近2万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虽有上升,但是同比其他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改善中国投资状况任重而道远。 而对于间接投资而言,一般说来,偿债能力与吸收国际间接投资的数量成正

8个发达国家乡村治理模式

【振兴参考】8个发达国家乡村治理模式,带来怎样的启发?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几十年走完西方主流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之路,城乡生存与发展环境产生巨大落差与不平衡。那么,发达国家的乡村振兴又是怎么做的呢?乡村是如何在发达国家变成与城市和谐存在的呢?以下8个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的成功模式,也许可以给我国带来些启发。 1、因地制宜型:日本造村运动 因地制宜型模式是指在乡村治理中,以挖掘本地资源、尊重地方特色为典型特点,通过因地制宜地利用乡村资源来发展和推动农村建设,最终实现乡村的可持续性 繁荣,以日本的造村运动最为典型。 1月4日 东阿智库

二战后,日本政府为了提升社会发展的速度,实行了一套城市偏向政策,注重发展城市工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以求快速推动整个国家的繁荣。在这种策略引导下,势必会导致城乡发展的不均衡,造成农村发展的落后。 为了振兴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率先在全国发起了以立足乡土、自立自主、面向未来的造村运动。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与扶持下,各地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发展模式,形成了为世人称道和效仿的“一村一品”。 首先,日本政府根据本国的地形特点、自然条件状况,培育了独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譬如水产品产业基地、香菇产业基地、牛产业基地等。 其次,为了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政府采取对农、林、牧、副、鱼产品实行一次性深加工的策略。再次,充分发挥日本综合农协的作用,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环节建立产业链,促进产品的顺利交易。

接着,通过完善教育指导模式,开设各类农业培训班、建立符合农民需求的补习中心,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农业知识。 最后,政府对农业生产给予大量补贴和投入,支持农村发展。造村运动振兴了日本农村经济,促进了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日本经验总结:因地制宜型模式在具体的乡村治理实践中,非常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路,通过整合和开发本地传统资源,形成区域性的经济优势,从而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从当前农村发展的现状来看,很难找到适用于各地区的标准化乡村治理模式,因此,因地制宜型的乡村治理能够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有利于提升乡村社会的整体效益。 2、自主协同类型:韩国新村运动

当前乡村治理几个问题的研究综述

当前乡村治理几个问题的研究综述 摘要:目前学界对影响乡村社会的自主性较有共识。关于乡村治理,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模式,但也有学者认为,最佳的乡村治理模式可能需要自下而上来完成。对宗族对治理的影响,有正面、负面和中性不同的意见。对两委关系及其对基层组织建设的影响,大家的认识基本倾向统一,认为现行的改革试验值得鼓励,也有学者提出应从重新厘定两委职责入手。对我国乡村治理如何更好地借鉴国外经验,现行研究围绕乡村公共品提供机制、政府间权责分配、规范化的程序和监督多方面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乡村治理;乡村自主;治理模式;宗族;两委关系;基层组织建设;国际比较 A Review about Rural Governance Research ZHENG Yu-gang1 ,(Yichun University , Yi chun , Jiang xi 336000 ,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ve the mutual recognition affects the village society independency . About rural governance , some scholars proposed the different pattern, but also the others maybe have different appoints. Toward the influence of patriarchal clan to the government, scholars have Positive, negative and neutral different opinions. To two committee relations and the influence which constructs to the primary organization, everybody can understand eachother, and thought the present reform experiment is worth encouraging, but someone advised to arrange two committee responsibilities. About how our rural self-government can profit from the overseas experience well, the present research on the village public afford mechanism, the intergovernmental

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

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 苏长和 摘 要 本文对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反思,认为机构中稳定的职业国际关系学者的匮乏,研究中科学与实证精神的忽视,问题意识的缺失,是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发展的障碍所在。文章最后建议,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应该坚持人文与科学两条研究方向,赋予国际关系研究以更多的政治哲学与科学含义。 关键词 国际关系学科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反思 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这是个让中国不同年龄段的国际关系学者叹息、焦虑、急迫甚至是无奈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关系在译介西方理论以及自身研究的拓展上取得不俗的成绩,尤其让人欣喜的是,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机构与学者队伍在迅速扩大,但与此同时,正如许多学者(包括笔者在内)所揭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然困扰着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本文想进一步对这些问题作一概括,这些问题短期内是不可能解决的,但是明了问题所在,对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我们来说,是有意义的。如果有更多的机构与学者能够用心用力于中国国际关系的建设,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或者国际关系中的中国学派就有机会与希望。 中国国际关系学科中的人的问题 这里重点想谈的是中国国际关系机构在职业国际关系学者培养上存在的问题,即职业国际关系学者的基本知识结构是什么。另外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稳定的职业国际关系学者队伍对国际关系学科成长是至为关键的。 这些年来,除了“老三校”以外,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设立国际政治系,据说在短短10年不到的时间,中国有六十所左右的大学成立了国际政治系。跟风与一哄而上是中国人办事的一个特点,当然,不管怎么说,有更多的机构参与国际关系研究以及人才的培养,是个好事情,但是,新老机构担当着中国国际关系人才培养的责任,如果对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以及如何培养职业国际关系学者问题上没有判断与共识,我们的国际关系研究就很难拥有更多的知识结构完整且有研究个性的职业国际关系学者。 按照笔者的粗浅理解,觉得机构在培养职业国际关系学者方面,在知识结构上应该加强的是以下几块:第一,政治学。国际关系说到底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如果没有比较政治与至少启蒙时代以来西方政治思想的知识积累,是难以想象的一件事情。第二,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在科学化程度上,经济学是三大社会科学中是最

国际乡村治理模式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研究

国际乡村治理模式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 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考察美国阿拉斯加州具有多元文化与充权色彩的乡村治理方案、加拿大纽布朗斯维克省充满实验性质的“新乡村地区治理模式”以及欧盟研究中心对欧洲乡村治理经验的比较,归纳出中国当前乡村治理所要强调的落实地方分权、尊重多元文化、增加地方居民参与基层政策决策机制以及凝聚力与动员乡村社区资本等建议。 「关键词」乡村治理/国际视野/基层组织 一、全球治理涵义的缘起及其观点解读 “治理”源自于古典拉丁文或古希腊语的“引导领航”(steering)一词,原意是指统理(govern)、引导或操纵之行动或方式,经常与“统治”(government)一词相互交叠使用。长期以来,“治理”一词主要被限用于与“国家事务”相关之宪法议题和法律活动,以及(或)限用于处理各类利害关系人的特定机构或专业单位[1].其中,世界银行在1989年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一词,但现今治理已经超越政府运作范围,而强调权力关系、组织制度和公共事务管理等层面。

在关于治理的各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具有最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该委员会(注: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成立的初衷是要改善联合国处理国际事务所面临效率不高的问题,希望通过该委员会来增加联合国权限以解决日益纷争的经济与关税问题,讨论安理会否决权代表性,并增设公民社会与非政府组织、诉愿委员会、犯罪与国际法庭以及提升秘书长职权等议题,不过在2003年美国悍然出兵伊拉克,完全不顾联合国反对的行径,已经粉碎了联合国在全球治理议题中所做的努力。)在《我们的全球之家》的研究报告中对治理做出了如下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3]. 从以上关于“治理”的论述,可以看出,“治理”概念相对于以前的那种强调权威由上往下、命令的贯彻与服从以及具有公权力政府行为的“统治”来讲,它跳出了政府作为主体的框架,而赋予各种民间组织活动更多的空间,于是治理的范围较政府行政宽泛了许多。至于它和一般的“管理”概念相比较,则又不仅仅限于“技术”层面,多了一些原则性的思考。

试析文化全球化视野下中国

试析文化全球化视野下中国“软实力”的构建:聚焦中国传统 家庭养老模式 论文摘要: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道德规范,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软实力”构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正是传统孝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对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其产生的文化渊源、自身优势,对于中国软实力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伴随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步人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文化全球化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令世人瞩目,人们聚焦经济数字这类“硬实力”的同时,也开始关注中国文化这一“软实力”。费孝通先生指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要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一“面对全球化的语境,如何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使发展不脱离民族之根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一度受西方话语掌控而被归人“封建”一词的中国传统文化曾遭受沉重的打击。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宝库。而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孝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传统家庭养老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维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瑰宝。 论文关键词:文化全球化软实力孝文化家庭养老模式 一、文化全球化与中国“软实力” 对于文化全球化,迄今为止都没有一个一致的、明确的定义,但人们更倾向于这种观点,即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各民族文化经过长时间的交流、交锋与融合,最终形成一种共同的或者单一的文化。这种观点认为,西方文化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传播手段上,都居于绝对强势地位,必然会对其它不发达国家的文化产生不可抗拒的向心力,从而使世界文化演进的方向趋同。作为一种历史潮流,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无法回避。文化全球化会对不同民族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和威胁,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自主性,成为了备受各国关注的问题。 “软实力”是约瑟夫?奈提出的,主要包括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外政策、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等。当某种文化被广泛认同和接受后,文化主体的实际力量就会被放大,或者说无需动用物质性力量,只需凭其无形的影响力即可实现某些政策目标。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主权意识开始觉醒,面对咄咄逼人的西语霸权,开始追寻自身的文化防卫,注重维护和发展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并将其作为维护本民族权益的有力武器。激烈的国际竞争,不只是经济实力等“硬实力”的较量,也是以文化为主导“软实力”的抗衡。因此,人们在分析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地关注并将其归因于中国的“软实力”,正如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外交学院教授吴建民所言,“中国的…软实力?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中国“软实力”的构建,目前谈得比较多的主要有两种:一是挖掘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二是总结中国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 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有三方面的贡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那就是稳定、发展与和谐,这无不得益于我国厚实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国,国与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自古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和才能万事兴,在中国这么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尤为如此。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它凸显家庭地位,重视个人的伦理关系与义务,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围绕着这一出发点而展开的。 二、中国家庭养老模式的文化渊源 家庭历来是中国社会的生活重心,家庭伦理精神指引下的家庭角色的扮演、家庭成员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