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汤显祖与屠隆交谊考

汤显祖与屠隆交谊考

汤显祖与屠隆交谊考
汤显祖与屠隆交谊考

汤显祖与屠隆交谊考

赵治中

(丽水学院人文学院,浙江丽水 323000)

摘要:汤显祖与屠隆,从“神交”到同僚,再到生活中的挚友、文学创作上的知音,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探讨他们之间友谊的发展过程,对于认识汤显祖和屠隆都是颇有意义的。

关键词:汤显祖屠隆挚友知音

Thought on Friendship between The King of Tangxian and Tulong

Zhao Zhizhong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Lishui College, Lishui323000, Zhejiang)

Abstract:It’s a long time for the king of Tangxian and Tulong from colleagues to intimates. It’s significant for knowing them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their friendship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king of Tangxian; Tulong; friend; intimate

汤显祖(1050-1616)是豫章临川人。屠隆(1541-1605)是鄞县监桥人。两人隔省相距千余里;年龄相差九岁,辈行有别;入仕有先后,相差六年,看似无缘相会。但相近的禀性、相似的经历、接近的思想、相同的爱好,使他们走到一起,不仅相互结识,并逐渐成为生活中的挚友、文学创作上的知音。

1 于迁礼部主事之前

汤显祖与屠隆在迁礼部主事前的情况,《明史》本传中有载:

汤显祖,字若士,临川人。少善属文,有时名。张居正欲其子及第,罗海内名士以张之。闻显祖及沈懋学名,命诸子延致。显祖谢弗往。懋学遂与居正子嗣修偕及第。显祖至万历十一年(1583)始成进士。授南京太常博士,就迁礼部主事。(《明史》卷二百三十)

屠隆者,字长卿,明臣同邑人。生有异才,尝学诗于明臣,落笔数千言立就。……举万历五年(1577)进士,除颖上知县,调繁青浦。时招名士饮酒赋诗,游九峰、三泖,以仙令自许,然于吏事不废,士民皆爱戴之。迁礼部主事。(《明史》卷二百八十八)

屠隆迁礼部仪制司主事,在万历十年(1582)。次年,汤显祖亦观政于北京礼部。原先,两位“才子”只是互相倾慕,仅为“神交”而已。至此,终于能朝夕相处,共同研习切磋。屠隆有感:“长安人事,如置弈然,风云变幻,自起自灭,是非人我山高矣。”[1]汤显祖亦云:“观政长安,见时俗所号贤人长者,其屈伸进退,大略可知。而嘿数以前交游,俊趣之士,亦复游衍判涣,无有根底。”[1]“传来玉价连城起,只愁兰叶当门委。山川白云徒间之,日月河清会有几。”[2]“端簪触拳勇,驰繍恋闶闱。斗水有清浊,盈庭无是非。”[3]基于对明末腐败朝政都有较为清醒的认识,“王术”思想的反封建专制和封建特权的民主倾向,政治立场上少壮派跟元老派的对抗等,使他们终成同僚中的相知。

万历十二年(1584),汤显祖不受辅臣申时行的招致,秋天自己主动请求出为南京太常寺博士。留都南京的官署,本是个安置闲散或受朝廷打击排挤官员的地方。而太常寺,属礼部掌管礼乐祭祀的一个闲散机构。汤显祖离开忙地做闲人,想借此避离朝廷人事纷争的政治旋涡。屠隆留在北京,本欲以“清狂”来回避政坛风云变幻。但他们都未能逃脱厄运:

西宁候宋世恩兄事隆,宴游甚欢。刑部主事俞显卿……讦(攻击)隆与世恩淫纵……隆等上疏自理,并列显卿挟仇诬陷状。所司乃两黜之……隆归道青浦,父老为敛田千顷,请徙居。隆不许,欢饮三日谢去。(《明史》卷二百八十八)

屠隆被控以“淫纵”之罪,显系俞显卿挟私诬陷。显卿向来为人刻薄,受过屠隆批评后,一直怀恨在心,伺机“讦隆”。屠隆与宋世恩等虽“上疏自理”,向朝廷作辩白。朝廷也派员调查处理,但承办官员为避免引起激烈的党争,表明自己的貌似“公正”,各打五十大板——建议将屠与俞都削籍罢官,而处宋世恩停俸半年。皇帝又糊涂地恩准,却将治绩卓著的屠隆的仕途彻底葬送。当时,朝中人多有争相趋炎附势,而汤显祖则愤愤不平,耿耿于怀,写信痛斥奸佞小人俞显卿:

读足下手笔,所未能忘怀,是山人口语一事(控以“淫纵”)。天下固有此人,初莫胗(唇疮)其鸱也,取之雏毻之中,生其羽毛,立其魂魄,乍能飞跳,便作愁胡(侧目凝神之猢狲),但我辈终当追醉以桑葚,噤其饥啸耳。(《答屠纬真》)

又寄诗安慰屠隆,并赞赏其坦荡洒脱的襟怀:

赤水之珠屠长卿,风波宕跌还乡里。……此君沦放益翩翩,好共登山临水边。眼见贵人多卧阁,看师游宴即神仙。(《怀戴四明先生并问屠长卿》)

诗作于万历十二年(1584)十一二月间,即屠隆削籍罢官后不久。前半,怀念辞职回奉化的老师戴洵。后半,才问询知交屠隆的,并寄以深切的同情。屠隆读后十分感激,更加坦然地面对罢官:归益情诗酒,好宾客,卖文为活。诗文率不经意,一挥数纸。……又与人对弈,口诵诗文,命人书之,书不逮诵也。(《明史》卷二百八十八)

屠隆返归乡里后,靠卖文为生。他纵情诗酒,好会宾客;填词作曲,精于音律,才情横溢,一挥成篇;掺鼓《渔阳》,海潮澎湃;自掐檀痕,教唱小伶。正如诗人李玮《过屠园》所咏:“生存金屋事繁华,抱老勾栏映玉花。自押梨园新曲谱,教成歌曲落谁家?”他还经常遨游山水,曾南游福建,登武夷山,游览八闽胜景,生活过得颇为自在萧洒。

次年三月,汤显祖又写有《送臧晋叔谪归……并寄屠长卿江外》诗:

君门如水亦如市,直为风烟能满纸。长卿曾误宋东邻,晋叔讵怜周小史。自古飞簪说俊游,一官难道减风流。

于风云变幻、风烟满纸的同时,他仍为屠隆被“挟仇诬谄”而愤愤不平。

诏下围桑与度田,五茸飞舄去翩翩。时同汉殿迎宣札,自爱梅花索往篇。关月晓舒连骑出,海云春重一帆悬。江东吏迹能招隐,有客鲈鱼旧钓船。(《寄罗青浦有怀旧令长卿》)

诗作原是寄给青浦新任罗县令的,汤显祖自然会“有怀”前任县令屠隆。诗人赞赏屠隆罢官归乡,可以学张翰忘怀时事,隐栖钓船,品尝鲈鱼、莼羹、菰菜的美味,享受适志的人生。

屠隆在被人攻讦而罢官之后,也曾写一封长信向汤显祖申诉。后来,汤显祖曾忆及此事:

屠长卿曾以数千言投弟,弟以八行报之,渠颇为怪。(《与刘君东》)

就此,汤显祖作为屠隆的相知,态度却冷淡得使人不解。问题不在两人之间缺少情谊,而是文艺思想上有严重的分歧。屠隆虽在信中破格提举汤显祖,将他与王世贞并列,并规劝显祖:“两贤同栖,正不妨朝夕把臂”。还要他尊重独主文坛的宿将王世贞:

若元美者,词林宿将,皮骨即差老弱,犹堪开五石弓,先登陷阵。愿足下无易廉将军。(屠隆《与汤义仍奉常》)

当时,王世贞是拟古主义“后七子”的代表,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而汤显祖则是公安派的先驱,反对崇古摹拟,主张努力创新,强调诗歌要有趣味和性灵,并有意抬高宋代诗文以抗衡古老的西汉文和盛唐诗。文艺思想上的大相径庭,水火不容,使汤显祖对屠隆的劝说仅“以八行报之”,即避而不作正面的回答。此事亦表明汤显祖无意在仕途上奔走趋竞,竟与并官南京的王世贞不相往还。屠隆被王世贞列为末五子之一,在文艺思想上与汤显祖有着明显差异,甚至截然不同的取向。

万历十六年(1588),汤显祖改官詹事府主事。十七年,迁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万历十九年(1591),他上《论辅臣科臣疏》,坦陈时弊,直斥辅臣蒙骗皇帝,潜移国柄,征贿肥私,还大胆清算神宗即位的朝政:

前十年,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申)时行柔而多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明史》卷二百三十)

结果使皇帝恼羞成怒,汤显祖被降职远谪徐闻,成编外的典史,亦在宦海中经历了一场惊涛骇浪。

2 在徐闻的两年间

在徐闻的两年,汤显祖“间关炎徼,涉瘴江,触蛮雾,洒焉自适,忘其谪居”[4],并积极创办贵生书院,讲学论道,移风易俗。万历二十一年(1593)春,汤显祖“量移”遂昌任知县。在任上,他兴办教育,劝农力耕,抑制豪强,施行仁政,把遂昌治理为“赋成而讼稀”[5]的“仙县”,县令也被人誉为“仙令”。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春秋两季,已成为戏曲大家和著名诗人的屠隆两次来遂昌,专访知县汤显祖,过了一段“夜月歌携酒”、“携手日同行”的生活。

春天,屠隆因汤显祖“弟洗竹林寺(似为报愿寺)以待足下,竟成子虚。羊沟蚹谷,何得游赤水(屠隆之号)之珠”[6]的再次殷切邀请,由鄞县南下经天台、历雁荡、渡瓯江、过丽水,直抵遂昌,专程来看望汤显祖。由于别后多年未遇,汤公对于屠隆的到来,真是欣喜若狂:

空谷逢人亦快哉,平昌一榻自仙才。即看山色排云起,似听泉声喜客来。折简到时朝骑发,倾筐迎处夜筵开。长卿大有闻琴兴,许傍琴堂更筑台。(《松阳周明府乍闻平昌得真纬子……》)汤显祖和松阳知县周宗邠“形神飞动”,“喜客来”而“朝骑发”、“夜筵开”、“更筑台”。

屠隆在遂昌期间,汤显祖陪他“莞尔弦歌游县庭”,携手同行游县城:

平昌山城俗朴茂,百事向来从简陋。……汤君分符宰此城,平昌更漏始分明。(《启明楼》)

屠隆的诗作,盛赞汤显祖在城东报愿寺前重建了钟楼,并更名为启明楼。启明楼按时扣击巨钟,以促士民耕读,改变部分士民懒散的陋习。

良宰先教化,讲道明五常。尊经此名阁,东壁辉文章。(《春日登尊经阁》)

诗作极赞汤显祖重建尊经阁,以备藏经典,便于士子借读,“条畅六经懿旨”[7]的重视教化之举。

在屠隆来遂昌期间,汤显祖正在再次修改《紫钗记》和批订《董西厢》。屠隆的到来,给汤显祖提供一次虚心请教和共同研讨的好机会:

适屠长卿访余署中,遂出相质。长卿曰:记崔张者凡五人:北则人知有王、关,而不知有董;南则人知有李,而不知有陆。为子玄称冤。并以娑罗园题评见示。且欲易余董本。余戏谓长卿……以今日请娑罗归屠,玉茗归汤。乙未上巳日清远道人纂。(《玉茗堂批订董西厢叙》)

屠隆在官署中的传经送宝和释疑析义,促进了汤显祖创作思想和戏曲技艺的飞跃,也激发了屠隆再次创作传奇的欲望,其间两人也成为至交。这是屠隆和汤显祖在遂昌初次相会的最大收获。

屠隆此次来遂昌,本还想和汤显祖畅游浙东胜处——丽水、青田、缙云、天台等地名胜古迹。忽然惦念家中九十高龄老母的饮食起居,屠隆顾不得汤显祖的再三挽留,匆促辞别而回乡侍亲。汤显祖为此写有《长卿初拟恣游浙东胜处,忽念太夫人返棹,帐然有作》诗以记其事,抒发别离时他怅然若失的感慨:

长卿凌云飘不飞,空谷跫然能至止。入门心知客不恶,满堂目成予有美。莞尔弦歌游县庭,居然水竹如萧寺。开灯仿佛眼中人,罢酒徘徊心上事。……天台莓梁亦咫尺,丽阳片叶莲花里。缙云丹丘停凤笙,青田白鹤衔花蕊。与君发兴期淹留,尽与山经出灵诡。何得采芝未盈把,便向高堂成燕喜。

屠隆第二次来遂昌,是在当年的秋天。还在八月间,屠隆曾去苏州,与吴县县令袁宏道、长洲县令江盈科在阖阊城下泛舟。忽闻前浙江海道副使丁此吕被诬于七月在南昌逮捕,屠隆随即溯钱塘江、富春江而上,想直奔江西与丁此吕泣别。到了兰溪,从县令赵符卿处得知丁已被押解北上。在“恸哭歧路,踟蹰何之”的情况下,屠隆转道遂昌再访汤显祖。

当从屠隆处得知丁此吕被押解北上的消息,汤显祖随即派人到南昌探听虚实,又陪屠隆畅游了妙高山、飞鹤山、三台寺、白马山、青城山等名胜古迹。屠隆每游赏一地,都为遂昌留有诗作,清光绪版《遂昌县志》就收有七律六首。兹节录于下:

散步溪桥看野鸥,一樽落日上眠牛。长鑱烟外山光暮,短笛风中草色秋。(《瑞山(眠牛山)》)妙高峰顶绝人群,策足岧峣蹬路分。万树秋林风落果,一溪滩礁水舂云。(《妙高山》)

谽谺咫尺开双洞,虚敞何年凿五丁。闻有羽人修玉液,久无云屋贮仙经。松间神雾寒长住,石上灵泉泻不停。天气欲沉秋飒飒,疏星斜迸断崖音。(《灵泉洞》)

青冥万丈接丹梯,山气高寒鸟不啼。隐隐空中落钟磐,茫茫霞外拥昭提。上方只讶星河近,下岭才知雷电低。太白胡僧长耳相,好于此处结龛栖。(《登白马山》)

向平此日快游踪,千里名山一瘦筇。天削孤崖撑白日,雨飘寒瀑溅青松。风云长护神灵窟,环佩疑归玉女峰。(《青城山》)

这些山水诗,描写了山光雾色、水态崖姿、鸥鸟星云,展现出遂昌名山奇美、风光喜人的风貌,流露屠隆喜好自然、热爱山水的情怀。它们也为遂昌山水增光添彩,丰富了历史文化的遗存。

在遂昌期间,屠隆有较充裕的时间重读汤显祖的诗文。北京别后十多年,再见其诗作与文章,竟使他肃然起敬,心折口服。他发现汤显祖“令德日新,而诗道亦且日进”。就诗文而言,不仅已“独步方今,且将陵轹往古”[8]。

十多天后,去豫章探听情况的人带回丁此吕被捕时手书的绝决词,汤显祖将它出示给屠隆。两人“各泣不能读,起罢去”。汤显祖还就此“感怀成韵”,并寄丁此吕同乡、礼部尚书张位:贝锦动迎中使语,衣冠谁送御囚行。长平坂狱冲星起,可是张华气不平。

汤显祖用诗向老师表达他与屠隆对丁此吕悲惨厄运的深切同情和满腔的愤慨。

杯残忽不欢,空堂灯影寒。十年一笑长安邸,嵚岖历落称才子。……扁舟蹭蹬江湖轻,飒来婉娈莲花城。直为弦歌似青浦,那得琴人逗长卿?(《留屠隆长卿不得》)

挚友被诬而遭逮的阴影老是拂拭不去,汤显祖与屠隆宴中生悲,觉堂空灯寒。想起屠隆“蹭蹬”江湖的经历与当今“婉娈”莲城的行程,汤显祖觉得无法为他解闷开怀,要挽留也留他不住。

出门侵云岭,岭根罢还顾。争呼野渡急,印床人吏护。……落日九华馆,前临七津渡。堂北翠当牖,云霏内源树。四塞山浮近,一夜雨奔赴。……相对如标枝,暂此息文簿。得从东海生,历落省游趣。(《秋雨九华馆送屠长卿……》)

临别时,汤显祖在北界九华馆为屠隆饯别,并冒雨送过七津渡,直至城北三十里的侵云岭,才依依不舍地告别,结束了这段美好而不寻常的交往。两人的交游虽结束,但情谊却大大加深了,并深深地印入他们心里,成为日后生活中的甜美回忆。

3 晚年家居的二十年

万历二十六年(1598)三月十七日,汤显祖挂印离任,告别了遂昌而返回临川,开始了家居的生活。晚年,汤显祖遭受的打击一个接着一个:长子在南京病死,最崇敬的老前辈李贽在狱中被迫自杀,终生挚友达观又死于狱中,母亲和父亲相继去世,家中失火烧毁了书画……使他更绝意仕途,谢绝了友人的一次次荐举。他“家居二十年,杜门清啸,日以文墨自娱”[9]。在审定了《牡丹亭》之后,他又精心写作《南柯记》和《邯郸记》的剧本,还悠游在伶党之中排练和演出。他以退为进,用诗文揭露封建统治者的罪行与官场的黑暗腐败,寄托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思想,还以戏曲去唤醒人民。

晚年他很少外出,只去南昌、九江看过老师和好友。他再没有出过省,与屠隆自然没有机会相聚同游、吟诗论文。但是他俩的心,仍是互相牵挂着的。屠隆在遂昌返回鄞县监桥家里后,一直关注汤显祖的诗文创作。在《玉茗堂文集》结集正式刊出(万历三十四年)之前,屠隆曾对汤显祖的诗文创作进行全面深入的研读,作了切中肯綮的评论:

豪宕激人,或骤惊四筵,无当独赏;幽洽自喜,或止宜野唱,不勰雅音。夫诗乌有兼长哉!……庶其兼之,今天壤之间,乃有义仍。……乃近者仍《玉茗堂集》出,余一见心折。

义仍才高学博,气猛思沉。材无所不蒐(搜),法无所不比。远播于寥廓,精入于毫芒。极才情之滔荡,而禀于鸿裁,收古今之精英,而熔以独至。其格有似凡而实奇,调有甚新而不诡。语有老苍而不乏于姿,态有纤秾而不伤其骨。……余诗才气骨力,远不逮义仍。

对于汤显祖的气节品性,屠隆也不乏由衷的赞美:

义仍气节孤峻,由祠部郎抗疏谪南海尉。……洒焉自适,忘其谪居。久之转平昌令……君乐而安之。为治简易,大得民和。惟日进邑中青衿孝秀,程艺谭道,下上千古,假以练养神明,湛寂灵府。……令德日新,而诗道亦且日进。登峰诣极,是天之所以陶冶义仍斯完矣。

对于两人的关系,相互信任的程度,以及屠隆对汤显祖的仰慕情况,序文亦有论述:

义仍不可一世,而胸中犹似着幺么屠生。每谓诸生言,吾此编非长卿莫可序我。嗟夫,岂谓长卿真足序义仍哉。世无大如来……何能觑如来一毛孔!(《玉茗堂文集·序》)

汤显祖家居临川,虽与屠隆远隔千里,但也一直关心着屠隆的命运。当得到屠隆感染恶疾消息,随即写下《长卿苦情寄之疡,筋骨毁坏,号疼不可忍。教令阖舍念观世音稍定,戏寄十绝》诗:老大无因此病深,到头难遇了人心。亲知得授医王诀,解唱迦云观世音。

金骨如丝付粉霜,残年空服禹余粮。惟除念彼观音力,销尽烟花入禁方。

由于政治环境的黑暗,家中不幸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汤显祖也滋长一些信佛的念头。当挚友“筋骨段坏,号痛不可忍”时,他鞭长莫及,爱莫能助,无法协同缓解,只得企盼佛祖,“教令阖家念观世音”。寄诗授法虽与事无补,但从中可见汤显祖对屠隆的关切与痛惜,两人情谊的深厚。

望若朝云见若神,一时含笑一时嗔。不应至死缘消渴,放诞风流是可人。(《为屠长卿有赠》)前两句描写屠隆的形貌与情态,后两句同情其病痛,劝说屠隆该放任洒脱。

汤显祖与屠隆的友谊延续了二十多年,从最初的“神交”到一般交往、至交,最后成为生活中的挚友、文学上的知音。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值得大书特写一段佳话。

参考文献:

[1]-[9]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欢迎阅读本文档!

英国戏剧文化旅游整合营销传播及其以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文化为例_李文明

V ol. 7 No.1 Feb. 2013 第7卷 第1期2013年2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28 [收稿日期]2012-10-21 [作者简介]李文明(1968-),江西临川人,江西财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生态学博士,英国考文垂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 旅游市场营销研究。 莎士比亚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剧作家,也是世界闻名的大文豪,莎士比亚戏剧文化已成为英国旅游业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旅游吸引物,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旅游已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文化旅游产品之一。据估计,在英国每年有大约100万的入境旅游者和约200万的国内旅游者参与了与莎士比亚戏剧文化及相关的旅游活动,年均创造了约12亿英镑的旅游收入。从营销的角度来说,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旅游的成功开发主要利益于戏剧文化旅游的整合营销传播。在我国的戏剧文化历史上,汤显祖是一位在国内与莎士比亚齐名的戏剧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但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的开发与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旅游开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尽管个中原因多种多样,但在旅游文化营销传播上的差异却是显而易见的,也即国内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的营销传播处于非常弱的态势,特别是在整合营销传播方面更是弱差交加。坦而言之,虽然汤显祖戏剧文化的影响力与莎士比亚戏剧文化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可比性,但同属戏剧文化的旅游开发,英国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旅游开发中的整合营销传播做法对国内的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开发的整合营销传播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全面具体地探讨这一借鉴意义以促进国内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开发的整合营销传播的开展就构成了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一、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探讨 为便于论述,本研究需对如下概念进行界定:(一)戏剧文化旅游朱江勇(2010)首次提出了戏曲文化旅游的概念:“戏曲旅游是戏曲文化旅游的简称,是以戏曲艺术、戏曲文化为旅游凭借物,通过营造戏曲氛围和创建戏曲人文景观来吸引旅游者的一种文化旅游活动。[1]”本研究认为,上述概念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本研究将戏剧文化旅游界定为一个广义的概念:即戏剧文化旅游是戏剧观赏为核心吸引物,以与戏剧创作的作者和表演的演员、戏剧创作人员的创作地、出生地、居住地等的参观以及相关的媒体、纪念物的购买等为一般吸引物的文化旅游形式。 (二)整合营销传播 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简称IMC) 是全美广告业协会1980年提出的概念。IMC 理论的创始人舒尔兹教授(Schultz)等1991年指出,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管理消费者及潜在消费者所接触产品或服务所有信息源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提高顾客忠诚度[2]。”数年后他又给整合营销传播下一个新的定义:“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业务战略过程,它是指制定、优化、执行并评价协调的、可测度的、有说服力的品牌传播计划,这些活动的受众包括消费者、顾客、潜在顾客、内部和外部受众及其他目标 [3]。”本研究在参考上述定义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修正的定义,认为整合营销传播是是对营销传播活动中各组成要素的整合,包括传播主体的整合、传播客体的整合、传播对象的整 英国戏剧文化旅游整合营销传播及其对国内的借鉴 ——以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文化为例 李文明,徐沅林 (江西财经大学 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旅游业的整合营销传播研究是旅游学研究界的一个近来备受关注的议题,本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文 化旅游开发特别是戏剧文化旅游开发中的整合营销传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英国在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旅游开发中较为成功地进行了营销传播主体的整合及营销传播媒体的整合,其经验对国内的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国内相关部门可借鉴英国的经验,结合汤显祖戏剧文化开发的特点加大营销传播主体的整合及营销传播媒体的整合的力度,并尝试与英国相关部门或机构进行跨国营销传播主体间的整合,以推动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开发整合营销传播的开展并提高其绩效。 [关键词]整合营销传播;主体整合;媒体整合;戏剧文化旅游;莎士比亚;汤显祖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272(2013)01-0028-05 DOI:10.14067/https://www.sodocs.net/doc/0a854233.html,ki.1673-9272.2013.01.026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伊丽莎白时代的莎士比亚是西方戏剧天才,而中国明代的汤显祖则被人称为是中国的莎士比亚。他们二人生活的年代相近,但所受的中西方文化相差甚远。因此,他们的戏剧美学观也是同中有异,异中见同,有很大的可比性。本文将运用中西方美学原理,来分析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之异同。这对于进一步加深对两位戏剧大师作品的理解,有深刻的理论指导作用。对中西方文化的多角度比较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深层交流。本文分绪论与正文两部分。绪论从时代背景、宗教影响和哲学伦理基础这三方面来全面介绍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思想的背景知识。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都生活在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一方面,封建王朝江河日下,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具有民主性的思想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冲击着封建礼法和秩序。这种社会大背景对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刚刚从黑暗的欧洲中世纪走出的莎士比亚,不可避免的带有基督神学的印记:而明代中后期的汤显祖所接受的是以孔孟之道为主的封建教育和与佛道相容的传统文化。宗教文化的影响不仅明显的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在他们的戏剧美学理论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如果不从他们所受的宗教文化的角度来全面考察、评论他们的戏剧美学理论,就无法进一步认识他们理论的深度和特色。莎士比亚在剧作中表达了人文主义的新的伦理观,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存在、人的视野和认知能力。这样,其伦理观中“善”的范畴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汤

显祖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贵生说”。他第一次把淹没在神圣庄严的封建礼教模式中的个人的人性欲望作为一种合理的存在,提升到可以令人正视、令人崇尚、令人反省的高度,推出了一个值得几代人去为之奋斗的人生主题。正文分四部分:以情越理的观念,爱情至上的主题,女性形象的塑造,浪漫主义的情调。情是人的本性和欲望,它的力量是不可遏止的。在西方传统的审美意识中,理的影响是占主导地位的,深深地渗透在人们的审美情趣中。莎士比亚戏剧美学中情与理的矛盾主要表现在,青年男女主人公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与宗教禁欲主义、封建家长包办婚姻制度、封建贵族世仇及门第观念之间的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争。汤显祖戏剧美学中的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基本社会意识形态。他敢于将,’J清”和“理”对立起来,敢于肯定“情”是生活的客观规律,不同于封建统治思想的“理”。在当时程朱理学甚嚣尘上的时代,汤显祖敢标新,能立异,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思想斗士。由于宗教信仰的终极目的有的在来世(彼岸),有的在现世(此岸),基督教的目标在来世,而儒家思想的信仰在现世,两者完全不同。儒家为入世说,基督教为出世说;儒家重视始而不注重终,基督教顾及彼岸而不顾及此岸。儒家文化是世俗文化,基督教文化是宗教文化。受此影响莎士比亚的“情”表现为一种出世文化,即灵的追求;而汤显祖的“情”则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入世文化,即欲的追求,正所谓“幸福就在人间”。父权制的社会中的性别系统有利于男性的个人发展,在男性看来,女性的全部价值就是女性的性功能。女人的操行,因夫权家庭性质而归结为一个“贞洁”,成为女人安身立命的基本

(完整版)汤显祖与《牡丹亭》巩固练习

汤显祖与《牡丹亭》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集思广益鞭长莫及夙兴夜寐敛声屏气 B.变本加厉秣马厉兵良莠不齐再接再厉 C.各行其是枉费心机焕然一新闲情逸致 D.刻不容缓欢心鼓舞迫不及待良晨美景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牡丹亭惊梦》中的[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一曲借景抒情,富于诗情画意,是历来的名曲,简直可与唐诗宋词的名作相媲美。 ②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高的诗歌作品的。 ③四十年后再到母校,他的记忆被激活了,许多人和事又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 ④物理课上,李文君对牛顿第一定律提出疑问,可刘老师却说无数的事实证明了这是一个不容的问题。 A.传诵品位淡泊质疑 B.传诵品位淡薄置疑 C.传颂品味淡薄置疑 D.传颂品味淡泊质疑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一幅剪纸看似简单,制作起来可是个细致的手工活儿,手稍一哆嗦,就可能。虽说难,但学生们乐此不疲,最后终于开心地向我秀出剪得千奇百怪的蝴蝶。 ②十年,有人漂洋过海,定居国外,他却选择抛下一切,执意回国;十年,有人安于现状,乐享生活,他却心无旁骛,埋头研发;十年,有人,退居一隅,而他却执意进取,愈战愈勇。 ③报复性涨价是中国房地产市场高投机性的本质特点,这几乎已经伴随着调控全过程,并一次次使得调控成果,毁于一旦。 A.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功败垂成 B.前功尽弃半途而废功败垂成 C.功败垂成前功尽弃半途而废D.前功尽弃功败垂成半途而废 4. 下列句子文学常识表述正确,且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他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史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C.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戏剧有喜剧、悲剧、悲喜剧(正剧)等不同种类,被马克思赞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而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中国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也有著名的《牡丹亭》问世,其思想性、艺术性亦达到极高的境界。 D.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属章回小说。《红楼梦》代表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水平。 5.完成下列填空。 (1)汤显祖,()代()作家。字义仍,号(),又号若士,别署(),江西临川人。 (2)汤显祖的主要创作成就在戏曲方面,代表作是《牡丹亭》,又叫《》,和《邯郸

汤显祖VS莎士比亚

汤显祖VS莎士比亚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堪称世界戏剧的两座高峰,在十六世纪晚期和十七世纪初同时出现在东半球的中国和西半球的英国。这实在是世界戏剧史上的一大奇迹。 第一战:社会背景: 汤显祖(1550-1616)生活在明朝晚期,身历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莎士比亚(1564-1616)历经伊丽莎白时期和詹姆斯一世时期。他们所处的时代在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方面都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人文主义的崛起对传统势力形成了挑战。在晚明时期的中国,王阳明的“心学”主张,把人们的思想从程朱理学中解放出来,引发了追求自由的个人主义和博爱主义思潮。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洗礼下,重新审视和评价中世纪的传统,逐渐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为伟大的梦者,在各自的国度试图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走过迥然不同的人生之路,却都成了不朽的戏剧家。 在同时代人的心目中,汤显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试图在政治舞台上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刚正不阿,与日益腐败的社会格格不入,最后退出官场,回到家乡江西临川,专心从事诗文戏剧创作。而莎士比亚主要是一位戏剧家,在伦敦的戏剧舞台上实现自己的艺术之梦。与汤显祖的政治活动相比,莎士比亚几乎与政治无涉。汤显祖满怀“治国平天下”的踌躇之志,梦碎之后在诗文和戏曲中宣泄愤懑;相比之下,莎士比亚英国的舞台上却左右逢源,名利双收。尽管境遇不同,两位天才仍有不少共同之处。 第二战:相同之处: 1.两位戏剧大师都在早期作品中表现了乐观主义精神,而在后期作品里展现了悲观失望的世界观。 其原因在于,他们所处的社会曾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尔后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汤显祖在创作前两部戏剧作品期间,尽管对社会现状不满,但仍梦想着有一天能得到朝廷重用,大展宏图,对未来满怀希望;而后两部戏剧作品是在他对朝廷绝望、辞官回乡以后创作的,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情绪。对于莎士比亚来说,他初入伦敦剧坛之时,英国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民族自信空前高涨。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历史剧和喜剧大多洋溢着乐观奔放的热情;后期以悲剧、浪漫剧为主,重在揭示人类的贪欲,流露着悲哀和无奈的心境。两位大师的作品先是讴歌人文主义、个人主义对传统的反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转而表现不受节制的欲望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除了社会原因之外,他们个人的悲剧一丧子之痛无疑也是他们由乐观转向悲观的重要原因。再次,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相同点:在各自的作品中运用了梦境。汤显祖的四部戏剧作品都包含梦境,被称为“四梦”;莎士比亚在其约四十部戏剧作品中有近一半与梦有关。两位大师通过表现梦幻,使自己的戏剧作品更加哀婉动人、荡气回肠、发人深思。 2.汤剧和莎剧中青年男女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常常与以“父亲”形象所代表的传统势力发生激烈的冲突,然后通过“梦”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 3.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都运用了超自然的精灵来促进爱情之梦的实现,如《紫钗记》和《牡丹亭》中的花神、《仲夏夜之梦》中的仙王和《辛白林》里的朱匹特。 4.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都在其作品中表现了情对生死的超越。用海德格尔的术语来说,《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哈姆雷特》里的奥菲丽娅在追求爱情中都经历了“朝向死亡的存在”。 “生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语)。汤显祖的《牡丹亭》和

面对选择的阅读与答案。

篇一:面对选择的阅读与答案。 《面对古老的选择题》的线索(用原文回答)《面对古老的选择题》的线索(用原文回答)笑看浮华b梸 2014-10-11 他再次哽咽,感受如灯的父爱,在他有限的视力里放射出无限神圣的亮光.篇二:面对选择的阅读与答案。 李弘冰月满冰轮,人约黄昏。农历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姗姗而来。2月14日,元宵节与情人节碰头。不少年轻人陷于甜蜜的烦恼,面对亲情与爱情选择题:当汤圆遇上玫瑰,陪佳人还是陪家人?鲜红的玫瑰与雪白的元宵迎头撞上,这并非文明的冲突,而是一段东西方节日相互融合的佳话。细看古老的元宵节,两千年来正是在各种文化浸润下才渐渐圆润而璀璨。元宵节从秦汉的祭太一神发端,佛教称其为参佛吉日,道教以燃灯来愉悦天官,民间信奉元宵节时能散百病,清代加入舞龙、跑旱船、踩高跷等百戏元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更是古已有之。平时不出闺门的大姑娘,借上元观灯之机与有缘人互通情愫。玫瑰与元宵,原本就佳偶天成。有网友戏言,今年的2月14日,是十九年一遇的绝佳上门节,何妨带着恋人见父母,捧着玫瑰吃元宵?值得关注的,还不是洋节与传统节日的交融,而有节日中文化味道的探寻。不独元宵节,像端午节,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如今却几乎只剩下吃粽子。再如七夕,有鹊桥相会的浪漫传说,也是姑娘们乞巧、展示女红作品的女儿节,而今成了商人的促销良机。中秋节在古代更像民间狂欢,深夜弦重鼎沸,儿童连宵游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何等兴奋热闹!祖先是在用怎样一种轻松的、活泼的、健康的心境,设计并享受节日带来的快意人生。在抢救人类文化遗产正在全球得到高度重视的今天,如果将这样的美妙节日,拱手让给商家设计,让浩然的中国气派、丰富的文化信息精气神,被一个吃字填满、一个钱字主宰,甚至还成了一些人暗度陈仓的送礼佳期,把个月白风清的雅事,弄成了焚琴煮鹤的荒唐,岂不让人扼腕?反思过节方式的单调、苍白甚至恶俗化倾向,媒体、商家及公众的文化修养与健康生活理念,都需重新补课。过节,咱要吃美食,也要品味中国人那活泼昂扬奋发的文化气韵,品味那缕来自文化传统中的绵绵远香。我们过着没有线装书、没有长袍马褂的现代生活,但是,我们仍然拥有唐诗宋词、孔子屈原、京剧昆曲、长江长城汤圆与玫瑰,国产电影与好莱坞大片,民歌与交响乐,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类似的碰撞与选择层出不穷。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能够安然倚靠上下五千年的厚重历史,稳住改革开放30年的浩荡底气,敞开纵横九万里的广阔胸怀,更借着互联网与掌上移动终端的普及,如此切近、全面、多元地感知世界的丰富、展示自己的独特。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节日。解决温饱问题之后的我们,开始享受从容的闲暇时光和快乐节日。我们一方面向老祖宗求取文化薪火,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沐浴着欧风美雨,包括年轻人喜欢的圣诞夜礼物与情人节玫瑰。上元、端午、中秋,近年来重新被国人仔细端详的这些中国节,承载的是融入国人骨血的天人合一、重情重义、锦绣文章、风流蕴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有对先人遗泽蹈厉发扬的自信,有对民族文化真正的鉴赏能力,也需有对时代潮流的感知和融入。(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2月14日,有删改)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元宵节遇上情人节,不少年轻人陷入了亲情与爱情的艰难选择,似乎陪佳人就无法陪家人,这是一种人为的对立,其实两者完全可以统一起来。b. 元宵节是在融合古代祭祀、佛教、道教活动和民间习俗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包含百戏元素,也有与有缘人互通情愫的浪漫,这和西方的情人节有相通之处。c. 端午节是除秽祛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如今却几乎只剩下吃粽子,这种将传统节日恶俗化的倾向值得反思。d. 我们向老祖宗求取文化薪火,汲取中国传统节日所承载的天人合一、重情重义、锦绣文章、风流蕴藉,同时也可以喜度洋节,敢于沐浴欧风美雨,感知和融入时代潮流。11、文中说要感知世界的丰富,展示自己的独特,请简要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12、我们应当如何对待传统节日?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3分)参考答案

莎士比亚的戏剧与中国戏曲的比较

三、莎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比较 首先我们来讲第一个问题,有些评论者认为“莎剧是西方的戏曲”,这意味着莎剧和中国戏曲非常接近,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写人性。中国戏曲是西方的莎剧,这两次莎剧节都有这样的议论,我是同意的。伊丽莎白时期的戏剧与我国宋元明以来的传统戏曲,有相同之处。比如我们提到的莎士比亚与汤显祖,他们出现在同一时期即16世纪到17世纪,莎士比亚是1564—1616,汤显祖是1550—1616,他们是同时去世的。虽然他们地分东西,都在作品形式与表现方法上有相同之处,在趣味上也有异处可循。譬如,《牡丹亭》写意多于写实,属于“四梦之一”,是浪漫主义为主。《罗密欧与朱丽叶》写实多于写意,两者虽然重点不同,但都有写意的地方,都是表现曲折离奇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也都含有死去活来的传奇情节。两者的结局蕴含着美学理想,也有同和不同的地方,从美学高度来看主要相似之处有两个方面,一是假定型的戏剧美学观,二是开放型的舞台美学观。中国的戏曲文学和伊丽莎白的莎剧都是戏曲假定性舞台美学观营养而开放的奇异花朵,决定了它们舞台时空观的绝对自由,决定了它们在构思和布景上的写意风格,决定了它们在表演上的象征性特点。两者都没有“第四堵墙”,自我表白,自报家门。汤显祖1599年在信中说:“凡是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都到的时候,颇有意象。”所以《牡丹亭》写生可以死,死可以生,实际上是有理论支撑的。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里说:“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就是说要使人物多变,沟通时间,制造幻想,台上台下,神情交融,这是汤显祖的观点。而莎士比亚在剧本中说道“舞台上想出现几个士兵,就象征着成千上万的士兵”。从两位的观点来讲,可以看出身分东西但意见是一致的。我们古典戏曲和莎剧都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特点,只是某些时候侧重不一样,有时浪漫主义为主,有时现实主义为主。那么作为“开放型”的舞台戏剧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暴风雨》等都有这个特点,和“封锁型”是不一样的。“开放型”结构的莎剧和中国古典戏曲一般有三大特征:多场次、可延续性、告诉观众,隐瞒剧中人。封锁型结构有利于体现逼真的舞台性,开放型的结构有利于体现假定型舞台观。《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汤显祖的《牡丹亭》一开头就介绍了剧情和主人公,这是它们相同之处。接下来要说莎剧与中国戏曲的差异,必须从同中的异处,异中的同处切入。第一、思想深度有差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结局是一对情人双双死去,两家和解;《牡丹亭》的结局是悲喜剧,杜丽娘死而复生,柳梦梅高中状元后与杜丽娘双宿双栖。有人就说,《牡丹亭》的结局不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结局使人更痛恨现实社会,因此莎士比亚高于汤显祖。在此我想提一点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是两国国情不一样,时代不一样。比如杜丽娘要求个性解放是很强烈的,生生死死的爱情,为爱而死,又为爱而生,斗争是很激烈的,希望杜丽娘和柳梦梅成其好事是一个审美的乌托邦,又有什么不好呢?人们有这种美好的希望有何不可呢,何必非要苛求。当然莎士比亚的写作时期又有不同,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要取代封建主义的愿望已经很强烈很普遍了。从时代来看,汤显祖作这样的处理是可以理解的,表达了人们美好的希望,是一个审美乌托邦。第二,作品主人公的身份不同。莎剧作品中上层、中层、下层都有,而且下层居多,主人公身份有变化;中国戏曲中的人物以帝王将相为主。第三、艺术形式有区别。莎士比亚以无韵诗的对白和独白为主,有韵诗只占次要地位,它是诗剧但是是无韵诗,以对白为主,比较接近我国的话剧。元曲以唱腔曲艺为主,比较接近我国的歌剧。

汤显祖与《牡丹亭》教案

汤显祖与《牡丹亭》教案2 主讲:刘咏梅 教学目的:通过精讲汤显祖的《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段《游园》,了解汤显祖反对程朱理学,宣扬个性解放的思想。 教学重点:杜丽娘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1、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深入理解这段唱腔的内在含义。 2、《牡丹亭》的悲剧意蕴及其文化意义。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建议:把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这同一时代的两个中西方戏剧代表人物作一横向比较,简要分析二者在创作艺术风格上的不同。 教学时数:一大节。 一、正反两方的矛盾冲突: 提问: 1、正方阵营是哪几个人物?丫环春香在剧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性格如何? 2、反方阵营是哪几个人物?各自代表哪些阶级?各有些什么言论? 二、《牡丹亭》的悲剧意蕴及其文化意义: 提问: 1、《牡丹亭》是悲剧吗?杜丽娘的悲剧意蕴何在? 2、《牡丹亭》诞生于16世纪末,对于今天的中国有何特殊的文化意义?

明确: 1、以情反理,反对程朱理学,提倡情感价值。 2、以梦反理,反对禁欲主义,崇尚人性解放。 3、以柳反理,反对封建道德,鼓舞青春理想。 小结: 《牡丹亭》是一部兼悲剧、喜剧、趣剧和闹剧因素于 一体的复合戏。 “其款置数人,笑者真笑,笑即有声;啼者真啼,啼则有泪;叹者真叹,叹则有气。”――――王思任 《牡丹亭》的悲剧意味也着实令人伤感: 原来做官是要以六亲不认、牺牲情感作为起码代价的! 三、《牡丹亭》与《哈姆莱特》之比较: 1、作者生平汤显祖――――莎士比亚 (1550—1616)(1564—1616) 2、时代背景中国明朝———英国文艺复兴 3、人物性格杜丽娘――――哈姆莱特 不同点:杜敢说敢做,敢爱敢恨 (重于行动) 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哈苦闷矛盾,犹豫不决

从《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看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爱情观

从《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看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爱情观摘要人类生活中的最普遍现象莫过于恋爱和死亡了,正是如此“爱”和“死”是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无论是汤显祖还是莎士比亚,他们的爱情观逃脱不了对传统封建制度的的批判与谴责。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虽然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但对爱情的观点却有着很大的相似,本文就从奠定他们在戏曲坛上的两部代表作《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入手,来简要的谈谈他们的爱情观。 关键词汤显祖莎士比亚爱情观《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 十六世纪中叶在中国和英国两名对世界文学有着重要影响的剧作家诞生了,他们分别是生活于明代末叶的汤显祖和生活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在他们生活的时间里中国和英国的历史有很大的异同,这些不同导致他们的思想不同,以及他们对爱情的看法也不同,下面我想来简要分析下导致他们爱情观不同的因素及怎样不同。 一、相似的社会背景 十六世纪,英国实现了两次大的变动,第一次,是世纪前半叶亨利八世巩固王权并在宗教上同罗马教皇决裂,跟着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僧侣运动,把大面积的教会土地据为己有,增加了王室收入;部分赏赐贵族,使他们更加倾向中央。第二次,是世纪后半叶伊丽莎白女王领导英国臣民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了海外扩张,国内文教艺术发达,从而出现了大治的局面,到世纪之末才见颓势。两次大变之间,英国社会又呈现一种什么面貌?对于十四、五世纪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的往日,英国人民是犹有余悸的,因此上下都渴望一个安定的局面。宗教哲学家理查德·胡克写一本书,叫做《论教会政策的法则》,论述政治教会与国家的大法,认为都必须遵从自然地法则,从个人来说就是必须服从“一个头或统治者”,这样才能使“秩序、温和、理智”得以控制住“感情”。因此宗教在西方国家对人们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在这时的英国家庭里,子要服从父亲,妇要服从夫,家长统治了这个家庭。社会也和各个小家庭一样,有一个权力中心和一个从上至下的尊卑制度,构成一种至为重要的秩序。在莎士比亚的戏曲作品中对这种社会样态的描写数不胜数,如《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都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莎士比亚的作品真实的反映了英国的现实生活,同时也描绘了人的感情和心灵,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莎士比亚不仅属于一个时代,而且属于所有时代;他不仅属于英国,而且属于全身世界。马克思称之为“世界艺术的高峰之一” 与此同时,在大洋的彼岸的中国正是朱姓的明朝的嘉靖年。穆宗于隆庆六年(1572)五月去世,其子朱翊钧(明神宗)继位,改年号为万历。明神宗只是一个十岁的孩子,此时,张居正是明皇朝最有权势的首辅的权力是朝中最主要的势力,而汤显祖为人正直,不受别人的拉拢,在官道上一直受排挤,理想无疑实现,对于自己的理想只能借助自己的作品来表现出来。在嘉靖到万历(1573~1620)年间,在文坛上有大量的士大夫文人参与戏曲创作,汤显祖从中脱颖而出。他们通过戏曲作品表达出自己对这个社会制度的不满,尤其对封建家长对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阻碍。在汤显祖的对封建制度不满的作品中以《牡丹亭》对社会的影响最大。 二、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汤显祖(1550~1616)明代的作曲家,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他生活在朝廷腐败、社会动荡的明代中晚期。出身于一个书香世家,高祖和祖父都是藏书家。幼年时曾受到儒家思想和道教思想的双重影响,很小的时候就颇有点名气,14岁时补为诸生,在县学里名列前茅。21岁时又以排名第八的成绩中了举人,但在进士考试中屡考屡败,受挫十载。据《明史》本传记载,万历五年汤显祖第三次参加会试时,因不接受张居正的拉拢而落选,这使他对朝政的昏暗有了切身的体会。直到张居正去世才于万历十一年(1583)考中进士。万历十九年,他上《论辅臣科臣疏》,揭露赈灾官员的贪贿的行为,抨击宰辅,把万历朝的

2019-2020学年度语文选修第三单元 汤显祖与《牡丹亭》人教版练习题六十六

2019-2020学年度语文选修第三单元汤显祖与《牡丹亭》人教版练习题六十六第1题【单选题】 下列词语加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阔绰(chuò)挫折(cuò)锋芒毕露(lù)万恶不赦(shè) B、畸形(jī)拂晓(fó)骇人听闻(hài)引吭高歌(háng) C、湖泊(bó)瓦砾(lì)屏气凝神(bǐng)苦心孤诣(yì) D、污秽(huì)冗杂(rǒng)浑身解数(xiè)咬文嚼字(jué)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面这段文字的恰当顺序是( ) ①凡职业没有不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唯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②因为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③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④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⑤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A、③①⑤④② B、③④⑤①② C、①④⑤③② D、③②①⑤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名著《百万英镑》《巴黎圣母院》《罗密欧与朱丽叶》《牛虻》的作者分别是美国的马克·吐 温,英国的雨果、莎士比亚和伏尼契。 B、明代主要有两种戏剧样式:一是由元杂剧发展而来的明杂剧,一是由南曲戏文发展而来的明传奇 戏剧。代表作家和作品有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C、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山水游记;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是一篇台阁名胜记;明代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人事杂记。 D、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孙犁,是“白洋淀派”代表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风云初记》。老舍 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高晓声的代表作《陈奂生上城》。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面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项是( ) 人生难免会寂寞.但寂寞的滋味却不尽相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寂寞是的,苏轼“人有悲欢离合”的寂寞是的,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寂寞是的,李白“我歌月徘徊”的寂寞的……;唯有直面寂寞.才能品出别样人生。 A、孤傲洒脱浪漫豁达 B、洒脱浪漫豁达孤傲 C、浪漫豁达孤傲洒脱 D、洒脱豁达孤傲浪漫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之爱情比较 (2)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前言 (2) 一、莎士比亚与汤显祖 (3) (一)汤氏与莎氏其人 (3) (二)关于爱情主题的选择 (4) 二、爱情观的共性 (4) (一)反封建传统的爱情观 (5) (二)提倡纯真、忠诚的爱情观 (6) (三)突破禁欲主义的爱情观 (6) 三、爱情观的特性 (8) (一)莎士比亚的乐观性 (8) (二)汤显祖的妥协性 (9) 四、爱情观何以异 (9) (一)表现手法不同 (10) (二)时代文化背景的影响 (10) (三)宗教文化的影响 (10) (四)创作理念的不同 (11)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之爱情比较 ——以《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摘要: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十六至十七世纪时,东西方剧坛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两位伟大的戏剧艺术家固然是在不同文化、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历史进程中创作和思考,同时也承担着不同时代任务,而两位戏剧家对时代认知、人生价值实现和意义追寻的方式也大有不同。因此,他们虽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但对爱情的看法既有着惊人的相似,也有各自独特的文化特征。本文将从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戏剧入手,试图找出两位戏剧家的爱情观的不同,从而探讨中西方爱情观的异同。 关键词:汤显祖;莎士比亚;爱情观;异同 Comparing The Love Topic Between Tang Xianzu And Shakespeare Taking Peony Pavilion and Romeo And Juliet As Examples Abstract:Tang Xianzu and Shakespeare are the two bright pearl both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in the sixteen to seventeenth century. Of course, the two great theater artists are not only different in cultures, social backgrounds, historical process of creation and reflection, but also bearing the different task in different time and nation. Furthermore, the two dramas are different in the tim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able life and the pursuit of meaning in our life. Therefore, they are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they have their own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but their views of love are in an amazing same pages.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dramatists' view of love, and then explo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ove view from Tang Xianzu's Peony Pavilion and Shakespeare's Romeo and Juliet . Key words:Tang Xianzu; Shakespeare; View of Lov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中外名作戏剧欣赏-选修03 汤显祖与牡丹亭 知识讲解

汤显祖与《牡丹亭》 学习目标 1.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 2.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戏曲文学的特点。 3.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作家。与莎士比亚同时代,一在东方,一在西方,遥相呼应,都是剧坛泰斗。他的剧作“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中《牡丹亭》影响最大。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益处惟在牡丹”。 他是明代著名思想家,与被封建正统派视为洪水猛兽的进步思想家李贽、以禅宗来反对程朱理学的达观禅师交往密切,追求个性解放,提出以情反理,“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的进步主张。戏剧创作上他反对拘于律声,提倡灵性,是明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旗手之一。 戏剧常识 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 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 科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提示。 人物:旦,贴。 每出戏有下场诗。课文节选的《游园》是第十出的前半部分,故没有下场诗。 字词汇总 字音 炷zhù恁nèn髻jì晌shǎng钿diàn揣chuǎi 迤yǐ茜qiàn/xī簪zān颤chàn颓tuí垣yuán 乐lè轩xuān忒tuī/tè韶sháo荼tú眄miǎn缱qiǎn 注释 (1)旦:与下文中的“贴”均是剧中女角。本剧旦扮演女主人公杜丽娘,贴是贴旦的省称,扮演次要的女角,本剧饰丫环春香。 (2)梦回:梦中醒来。乱煞:撩乱。年光:春光。两句意谓:春天的莺声惊醒迷梦,到处是撩乱人心的春光。 (3)恁:怎么。似:胜似,过。三句意谓:时光在沉香燃尽中流逝,把没做完的刺绣活丢在一边,怎么今年春光触动自己的情感胜似去年呢? (4)晴丝:游丝、飞丝,虫类所吐的丝缕,常在空中飘游。在春天晴朗的日子最易看见。(5)“停半晌”五句意谓:暂停片刻对镜梳妆时,不料镜子偷看了自己半面,羞得我把头发也弄偏了。 (6)艳晶晶:光灿灿。爱好:爱美。“翠生生”三句意谓:你看我穿戴、打扮这么漂亮夺目,可知我的天性就是爱美的。

浅较莎士比亚与汤显祖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EIJ IANG NORM AL UNIVERSITY 第24卷(增) (2009) 浅较莎士比亚与汤显祖 黄 杨*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2) 摘 要: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同为世界著名的戏剧家之一,虽说东西方相隔万水千山,两位巨人在年龄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但在他们的身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其差异也很显著。他们在剧作中反映出了其所处的中、西方社会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审美心理以及戏剧艺术实践等方面的区别。本文从文化背景、戏剧艺术、舞台表现及其代表作方面进行了比较浅析,以了解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各自的创作、中西方社会文化及戏剧差异,对跨文化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莎士比亚;汤显祖;戏剧;异同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09)S2-0244-03 在十七世纪初,于西半球的不列颠帝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及戏剧家,其作品享誉世界,经久不衰。他的出现是整个西方戏剧上了一个台阶,亦出现了一个难以跨域的高峰。在其名著 哈姆雷特中出现的那一句!to be o r no t to be?通过设立一个人生僵局,或者十字路口来引导人们对人生,对爱情,对一切的一切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思索。而他在抒情诗方面的登峰造极之作###十四行诗,在一些学者看来,其伟大成就在西方文学界至今仍无法超越。他就是威廉?莎士比亚(Wiliam Shakespeare,1564-1616)。 而此时,就在东半球的中国明朝,昆曲艺术的发展到达了鼎盛时期。出现了一个在中国文学和戏剧史上不朽的人物。他流传下的主要作品### 紫钗记、 牡丹亭、 邯郸记、 南柯记这四部戏剧著作,都因内容于梦有关,又被统称为!临川四梦?。其代表作 牡丹亭情节曲折,构思奇特富有极强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其问世之时,受到欢迎之热烈,甚至!家喻户诵,几令 西厢减价。?,!京华满城说 惊梦 ?的痴狂程度。他就是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戏剧家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别号清远道人)。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这两位堪称奇迹的人物,他们的戏剧作品就如同!一座蕴藏着开采不尽的黄金和钻石的宝藏?,他们身上有着太多的巧合,有着太多的可比性,使得半个多世纪以来,诸多学着从不同的角度对于他们进行了比较。现在我也在这里表述一下我的粗浅的观点。 一、历史文化背景方面 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欧洲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汤显祖则生活在我国明朝中后期,身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他们所处的时代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城市经济发达,市民阶层的兴起和统治者的提倡,出现了戏剧的繁荣局面。 莎士比亚时代是伊丽莎白、詹姆斯一世先后统治的时代,这是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盛时期。英国自十五世纪开始的!圈地运动?刺激了工厂手工业的畸形繁荣,它利用所处大西洋航路中心的优越区位,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海外掠夺,成为海上霸主,国力强盛,伦敦成为国际贸易和信贷中心,市民生活富裕。而汤显祖所处的时代,百姓的小日子过得也是相当滋润的。虽然大环境不怎么样### 明史称,明亡亡于神宗。朱氏王朝从此一直走下坡路,到崇祯吊死煤山而灭亡,但普通百姓只管小日子,不管大环境,有一口饭吃,有一张床睡,不兵荒马乱,不妻离子散,就谢天谢地了。因此,此时的中国,从上到下自我闭关,自我禁足,自然也就处于一种自我陶醉的状态下。在这种生活富足,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情况下,人们也会主动地寻找一定的事情来满足精神需求,文化生活就成为其必需品。 百姓喜欢戏剧,几乎平均每周有十分之一的居民去看戏。统治者处于政治统治和宫廷享受之需要,也大力扶植戏剧,戏班子为使戏剧顺利演出,也不得不投身于权贵之下。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603###1616的十三年间,英国宫中演戏达三百多场。到莎士比亚时代,戏剧演出改变了在城乡利用临时舞台演出的形式,开始在固定剧场演出。据统计,从1558#1616年间,公开营业的和为贵族特设的戏院达十八所,戏班子有三十五个,剧本在五百以上,剧作家不少于一百八十人,戏剧盛况和汤显祖所处的时代极其相似。在明代,封建剥削阶级的疯狂掠夺与兼并,导致了土地高度集中,与此相一致的是政治上的高度集权。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方面的封建统治,像浓密的阴云窒息着神州大地。而在朱明王朝业已腐溃的土壤中,却已朦胧地呈现出了资本主义萌发 ? 244 ? 收稿日期:2009 12 15 作者简介:黄杨(1989-),女,四川雅安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06级16班学生。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阅读练习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阅读练习 ⑴东西方这两位戏剧大师,实际上是毫不搭界的,但他们却难得巧合地同在公元1616年逝世。 ⑵17世纪的中国,从上到下自我闭关,自我禁足,不可能知道世界之大,也不想知道这世界在发生什么变化。因此,当然不知道有个英伦三岛,有个莎士比亚。汤显祖若是了解他的这位外国同道如何为英镑奋斗而其乐融融,也许会选择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不活得那么累,也不会活得那么苦,那么穷了。 ⑶莎士比亚比汤显祖幸运,因为他不是书香门第出身,不存在光宗耀祖的想法,这个手套匠的儿子,离开家乡来到伦敦谋生的时候,心态比较从容,要求也不太高。他只是想挣钱,恰巧17世纪初的伦敦,赶上了资本主义上升期,经济的富足催动了娱乐文化事业的发展。他一开始在剧团搭布景跑龙套,一个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他的编剧才能胜过了他的演技,遂让他以鹅毛笔为生,源源不断供给剧团以剧本。他也从此财源滚滚地成为剧团的股东,成为剧场的老板。当他再度回到家乡,已是衣锦还乡的体面乡绅,很受尊敬的地方显贵,门楣终于镶上他梦寐以求的贵族徽记。他还向当地的圣三一教堂捐了一笔钱,不但活着的时候教堂里有他的专用祈祷座席,死后还可以很有面子地埋葬在这里。 ⑷直到今天,莎翁故居和他的埋葬地,仍是去英国旅游者必看的景点。

⑸汤显祖相比之下,就有点惭愧了。我们知道他是江西临川人,但那里已经找不到什么可供凭吊的大师遗迹了。他这一辈子,按《明史》的说法,“蹭蹬穷老”。他一生之不得意,第一,在于他自视甚高,开罪了张居正,很晚才得以成进士。第二,在于他相当自负,在太常寺任礼部主事,上书万历,将万历气得跳起来。第三,还在于他不甘落寞,“帝怒,谪徐闻典吏,稍迁遂昌知县。”做了几年小县官,总是想回到京师,以图发展,谁知“主者议黜之,竟夺官”,从此“家居二十年”(《明史》)。 ⑹这位大师在他弃官遂昌的那年秋天,完成了他的杰作《牡丹亭》,惊人之笔,名震天下;就在夺官受黜的那年秋天,他的《邯郸记》脱稿。几年间,他的戏剧成就达到了巅峰。《牡丹亭》那盛况空前的演出,达到了“京华满城说《惊梦》”的痴狂程度,当不让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在少女巷的寰球剧场演出的成功。当其时也,汤显祖绝对应该与莎士比亚一样,接着写他的戏剧,方是正道。可是,他志不在此,日思夜想,指望着朝廷有朝一日能重新起用他,竟放弃了这个最能表现自己艺术天才的福地。 ⑺当官,或者为“仕”,对莎士比亚而言,从来不是天经地义的必须如此的人生追求。他从到伦敦打工那天起,直到退休回乡,活了半百年纪,连个小组长也没当过。唯一的一次接近最高权力的机会,就是詹姆士一世加冕典礼时,曾经穿上镶金边的侍从服装,戴上熊皮帽子,在他的王宫里,站过一夜岗而已。因为他所在的剧团,已为国王所有,他不得不尽责当一回哨兵。可他并不因此对伊丽莎白女王,对詹姆士一世,存有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 16世纪末,东西方两位最杰出的戏剧大师——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分别完成了世界文学史上讴歌爱情、追求自由的不朽名剧——昆曲经典《牡丹亭》与爱情诗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剧创作时间相差只有三年,且各自代表着东西方戏剧文化的光辉成就。两部戏剧无论是在人物形象塑造,抑或主题思想,还是美学形态、表演方式上均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独有魅力。四百多年来,这两部巨著经久不衰,至今仍在舞台上盛演,早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中西文化艺术标志性符号之一。 两部戏剧作品的女主角形象之比 杜丽娘:毫无疑问,《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杜丽娘。杜丽娘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典美女,作为名门宦族的小姐,她长于深闺,从小接受严格的封建教育,不能稍有越礼出格。在“闺塾” 一场中,她“嫩脸娇羞,老成尊重",矜持温顺的性格展现无遗。然而沉重的思想枷锁慢慢地使这个花季少女越来越苦闷,引发了她对周遭一切的怀疑和不满。及至游园,那暗暗生长的情思终于变得明晰。春天的妩媚的景色激发了她要求身心自由的觉悟。情欲已然苏醒,等待着一次爆发。终于,“惊梦"中她获得了爱情,并在梦中完成与柳梦梅的爱欲交融。苏醒后她更加深了要把梦境变成现实的冲动,“寻梦”正是她反抗性格的进一步的发展。然而梦中幻景,现实难寻。正因梦境不可得,理想不能遂,杜丽娘甘愿选择自我结束这“如花美眷” 般的生命,将自己的一片深情永远留在这梦中的春光里。 但杜丽娘的死只是她抗争之路的另一个开始。杜丽娘她的游魂居然与柳梦梅再续前缘。为情人而死去,也为情人而再生;为理想而牺牲,也为理想而复活。回到现实阳界的她,又要面对父亲对她爱情的百般阻挠。最终杜丽娘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感动了皇帝“敕赐团圆”,与柳梦梅成婚。这正是社会、观众对生死至情与人欲合理的肯定与褒扬。 朱丽叶:朱丽叶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所理想的新女性形象:美丽纯洁,善良温和,忠贞不屈。她的择偶标准是既要自己喜欢,又要符合父母的心意。然而一旦真爱来临,她却陷入命运的捉弄中,她爱上了自己的家族仇人。她忧郁、她担心,但花园幽会后,她不顾家族宿怨的禁忌,大胆地接受罗密欧的爱情,与罗密欧秘密举行婚礼,表现了她“离经叛道"的精神。罗密欧被放逐后,她勇气和机智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面对父母的逼婚,她一方面假意屈从,一方面向求助于神父。对于真爱的无比虔诚,让她接受可能不再醒来的考验,毫不犹豫地服下神父给她的“毒药”。当她从“死亡"中醒来的第一句话是询问自己的“夫君”;当得知罗密欧已死,她又拒绝神父的救助,在爱人身边自尽殉情。可以说,她有如一株出淤泥而不染的水莲花,亭亭玉立而纯洁明净,虽经风霜仍飘散着浓郁的芬芳。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能看到杜丽娘与朱丽叶其实有着很多相通之处。她们出身高贵,杜丽娘是官宦小姐,朱丽叶是贵族千金,美丽动人,并且聪明温柔。她们都有一位爱她们并为她们所爱的男子。但更为重要的是,她们一样都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争取爱情自由的决心。当她们的爱得不到家庭、社会认可的时候,她们不惜用生命去抗争,最终赢得了周围人的认可。然而受中西文化背景的影响,两个人物形象之间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 两部戏剧作品艺术理念的殊途同归 虽然《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两部作品的产生并无历史文化渊源。但两者所体现的美学形态,均是古典戏剧美学理论的模式。它们都追求内在的最终的“平衡”、“和谐”,且都以“大团圆”作为结束方式。只不过《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大团圆”方式是反向的。《牡丹亭》则以正向“大团圆”的方式结局。这些都体现了中西方古典戏剧艺术理念的殊途同归。《罗密欧与朱丽叶》体现的西方古典悲剧美学:西方戏剧的兴旺始于古希腊。当时由于戏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