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试论我国草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基于环境法角度)

试论我国草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基于环境法角度)

试论我国草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基于环境法角度)
试论我国草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基于环境法角度)

目录

引言 (1)

一、草原资源概述 (2)

(一)草原资源的定义 (2)

(二)草原资源的特征 (2)

二、我国草原资源保护现状 (2)

(一)法律体系 (2)

(二)原则 (3)

(三)制度 (3)

(四)草原资源责任机制 (4)

(五)单行法 (4)

三、草原资源保护存在问题 (5)

(一)法律法规的保护力度不够 (5)

(二)制度不健全 (5)

(三)草原监理基础设施不完善 (5)

四、保护和利用草原资源的建议 (6)

(一)认识草原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性 (6)

(二)完善草原法规,强化草原执法 (6)

(三)健全草原制度. (6)

(四)完善草原监理基础设施建设 (7)

结语 (7)

参考文献 (8)

试论我国草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基于环境法的角度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内容提要我国是世界上草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草原资源对我国生态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加大的对草原的保护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强化草原保护,大力推进草原重大生态工程建设,集中治理生态脆弱和严重退化草原。但是由于长期对草原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草原“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情况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改善。为此,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草原资源的概况以及我国对草原资源保护的现状,分析我国草原资源保护问题原因的情况下,提出进一步加强我国草原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草原资源环境法保护和利用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草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草地遍布各个省(区、市),草原总面积将近4亿h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0%,为现有耕地面积的4倍,森林面积的3.6倍。大面积的天然草原覆盖了辽阔的中国北疆,是我国乃至许多亚洲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但它也是干旱、高寒等自然环境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区域的主体生态系统。

我国草原分布广泛,遍布各个省(区、市),可以划为五个大区:东北草原区、蒙宁甘草原区、新疆草原区、青藏草原区和南方草山草坡区。草原资源对我国生态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强化草原保护,大力推进草原重大生态工程建设,集中治理生态脆弱和严重退化草原。重大生态工程区内植被组成发生显著变化,多年生牧草增多,可食鲜草产量提高,有毒有害杂草数量下降,生物多样性明显好转,区域生态显著改善。

但总体看,全国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西南岩溶地区草地治理工程覆盖面仍然较低,70%以上的草原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主要牧区草原超载率仍在30%左右,部分地区的牲畜超载率甚至达到80%。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草原沙化、盐渍化、石漠化依然严重。草原生态呈现“点上好转、面上退化,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态势。我国草原生态状况仍不容乐观,草原生态环境治理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在分析我国草原资源的情况下,提出进一步加强我国草原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一、草原资源概述

(一)草原资源的定义

草原资源:草原、草山及其他一切草类资源的总称。包括野生草类和人工种植的草类。是一种生物资源,其实体是草本植物。

法律定义:草原法第二条二款中规定,草原是包括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第七十四条解释道,

1

天然草原包括草地、草山和草坡,人工草地包括改良草地和退耕还草地,不包括城镇草地。

学者定义:章力建将草地资源定义为“草原资源是由多年生的各类草本、稀疏乔、灌木为主体组成的陆地植被及其环境因素构成的,具有一定的数量、质量、时窄结构特征,有生态、生产多种功能,是主要用作生态环境维系和畜牧业生产的一种自然资源”①。

(二)草原资源的特征

第一、资源分布的广泛性。草本植物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很强,资源分布广泛而量大。

第二、资源结构的整体性。它是在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植物群落,并与环境因素构成为一个整体。

第三、资源类型的地域性。地球上有多种多样的草地生态环境,从而形成了各种类型草资源的地域性特点。

第四、资源演变的不可逆性。草资源的演变常取决于环境因素的影响,但也改变着环境因素,从而形成了草资源演变过程的不可逆性。

第五、资源量的有限性和生产潜力的无限性。草资源及其利用是有限的,但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不断提高草资源的量与质,因而生产潜力是无限的。草资源对人类具有生产功能、防护功能和环境功能。它是动物饲养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护水土以及美化环境、净化空气、防治公害等重要作用。

二、我国草原资源保护现状

(一)法律体系

草原立法是对草原进行法制化管理的重要途径,是保护草原资源、维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草原法律的概念虽未达成统一但基本可以概括为: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旨在调整人们在保护、建设、利用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而对有关草原的保护、建设、利用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各种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内部协调一致的统一整体,就是草原法律体系。从效力层次来看,草原法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宪法中有关保护草原资源的规定;国家草原法;有关草原资源的单行法;其他部门法中关于保护草原资源的法律规范,如:刑法;地方性法规;国家和地方有关草原的标准、规程。

1982年我国公布新宪法,第一次明确了我国草原在自然资源中的地位。宪法中关于保护草原资源的规定在整个草原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地位,是草原立法的基础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在草原法律体系中,具有仅次于宪法规定的地位和效力。《草原法》出台于1985年,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它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国家于2003年修订,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对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除《草原法》外,有些相关草原保护、维护草原生态环境的问题,还可以根据1993年国务院发布的《草原防火条例》、2002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若干意见》和2006年农业部通过的《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办法》等。此外,与草原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种子法》、《农村土地承包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以及地方政府或自治区自定的相应的法规等。

(二)原则

草原保护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1.科学规划

①章力建,关于加强我国草原资源保护的思考[J].中国草地学报,2009(6):71-76.

2

草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对草原的保护、建设、利用首先应当有一个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不能盲目、无序进行,要按照科学和自然规律办事。

2.全面保护

针对我国草原资源日趋严峻的形势,草原工作应当立足于保护、强化保护。全面保护是对整个草原资源而言的,具体保护措施又是有重点和分层次的。

3.重点建设

草原的保护、建设是草原保护的核心内容二者是紧密联系的,保护、建设草原是合理利用草原的基础和前提,对草原进行全面保护的同时,也要突出重点,搞好草原重点建设。草原建设是指通过资金、劳力投入等方式进行草原工程建设,从而更好地保护草原、合理利用草原。

4.合理利用

草原作为自然资源具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保护、建设草原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地利用草原,发展现代畜牧业,提高广大牧民生活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保护、建设草原才有积极性,保护、建设草原的最终目的也是利用。正确处理草原保护、建设与合理利用的关系,是本法解决的重要问题。过去对草原重利用轻保护,使草原长期处于超负荷的严重“透支”状态。

5.促进草原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这一原则是草原保护、建设和利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一个突出制约因素,从长远看,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资源保护放在战略位置上,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

(三)制度

1.基本草地保护制度

草地是牧民的生活来源,我们应该像保护基本农田一样把草地作为基本草地来保护。基本草地保护制度就是把重要的放牧场、割草场、牧民从事饲料种植的人工草场、草原自然保护区,这样一些地方作为基本草场进行保护。这些地方应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不允许再有任何人为性的破坏和蚕食。

2.草畜平衡制度

草畜平衡制度就是根据草地的生产力,安排草地能够载养的牲畜数量,即草畜平衡。通俗的说,如果草地能够生产1000kg的草,就只能安排能吃1000kg草的家畜,若家畜超过草地生产量,超载过牧,过度利用草地,必然造成草原退化。我们都应按照草地合理载畜的标准来安排草地的载畜量,科学、合理、适宜的利用草场。

3.划区轮牧、休牧和禁牧制度

轮牧就是把草地分为几个区域,轮换放牧,不能把一块草场全部吃光了才转移草场。休牧包括春季休牧和秋季休牧,春季休牧就是在春天牧草刚刚返青不久,3片叶子以内的时候不允许放牧,以避免牧草的生长点被吃掉,牧草的生长发育受阻;秋季休牧就是在秋天的时候不允许放牧或减少放牧量,此时牧草要把营养转入到根系,以备越冬,次年再萌发,此时过度放牧易造成牧草根系营养积累不足,越冬困难。对于严重退化的草地和生态非常脆弱的地区,应禁止放牧,把它围封起来加以保护,使其得以恢复、重建。

4.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制度

从2011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30多亿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牧区省(区),全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

(四)草原资源责任机制

我国采用行政和刑法相结合机制。

1.草原行政责任机制

3

草原行政机制是指草原保护相关的行政法规范所形成的体系,草原法是草原保护的主要法律,也是行政法机制的核心。草原行政处罚是草原执法主体针对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国家草原行政法律、法规、规章,尚未构成犯罪,但应当受到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依法给予行政制裁。行政处分是针对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国家工作人员,包括草原监督管理机构执法人员实施的尚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①。

2.草原刑法责任机制

草原刑法机制是指与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相关的刑法规定所形成的刑法体系。我国刑法典中尚无直接针对草原资源保护的规定,但是刑法分则中关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的一系列罪名规定,间接的起到了保护草原资源的作用。

(五)单行法

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草原法》。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原《草原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草原保护管理的需要。经过多年的努力,新《草原法》于2002年12月28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于2003年3月1日开始施行。《草原法》的立法宗旨是,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草原工作的方针是国家对草原实行科学规划、全面保护、重点建设、合理利用。

《草原法》调整的对象和适用的范围只能是草原。即;凡是涉及草原的保护管理利用和草原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的确认、变更等都必须依据《草原法》的规定来实施。

1.执法主体

根据《草原法》的规定,草原执法主体只有两个。即:县级以上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和草原监督管理机构。

2.权利义务

《草原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法律法规、保护草原的义务,同时享有对违反草原法律法规、破坏草原的行为进行监督、检举和控告的权利。义务包括一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守法,不得有违法行为,二是单位、个人应当用草原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行为,正确行使草原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履行草原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权力是指单位和公民个人对有违反草原法的行为的政府机关、单位、组织和个人,有向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人民政府其他机关提出举报和指控,要求有关机关予以处理和制裁的权利。

三、草原资源保护工作存在问题

(一)法律法规的保护力度不够

我国目前草原方面的法律比较单一,只有一部《草原法》,虽然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已经对《草原法》进行了修订,但是修订后的草原法在生态补偿及草原违法制裁方面还是存在很多缺陷和立法空白。由于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健全和国家各项政策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草原资源生态补偿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持,造成现阶段草原资源生态补偿陷入困境。有法不依的现象时有出现,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不懂得保护草原的法律法规,执法不严,监督管理机制落后。

(二)保护草原的制度不健全

草原保护制度不够配套,重建设轻管护,没有处理好保护和利用关系。一是草原承包责任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草原承包后有的管理不到位,部分档案资料管理不规范、原始资料不全,擅自改变草原用途、私自转让使用权等草原使用不规范现象有所存在,草畜平衡制度没有真正落实。二是草

①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20.

4

原资源生态补偿资金匮乏、补偿过程中管理混乱。虽然近年来国家财政拨出专项资金用于草原资源生态补偿,但由于草原资源生态补偿规模大,时间长,各种支出繁杂,生态补偿资金匮乏。而且由于专项资金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使用不合理、专项资金挪作他用等现象屡见不鲜,无法为草原资源生态补偿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三是我国的草畜平衡管理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具体的制度和实施方法尚需要理论和实践上的不断探索和完善。在实践中,草畜平衡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尚有一定的差距。

(三)草原监理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一是全国尚有部分省(市)未建立省级草原监理机构,全国县级以上的草原监理机构主要集中在北方几个主要的草原省区,而南方大多数省区草原监理机构建设严重滞后。二是因国家和省上没有草原执法和监测专项经费,加之地方财政困难,投入草原监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草原监理、草原防火等一系列工作只靠有限的事业费开展工作,远远满足不了草原执法监理工作发展的需要。三是草原监督管理机构人员少,我国草原面积大、分布广,草原地区交通条件普遍较差,而全国县级以上草原执法人员仅有7000多人,平均每人需要管理5.3万多公顷草原。四是草原管理主体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在全国草原监理人员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仅占22.7%。从草原监理人员的专业看,草原专业的占25.9%,法律专业的占4.9%。这些都使草原行政管理体制力量薄弱,职能分散,弱化了草原管理职能①。

四、保护和利用草原资源的建议

(一)认识草原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性

草原与耕地、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一样,都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草地资源是我国环境保护的绿色屏障,保护草地资源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可持续发展。

从2020年的目标可以看出,草原可持续发展包含着“人、草、畜”的相互协调和“生活、生态、生产”的全面发展。草原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的生态功能,体现其自然属性;草原提供牧民生产资料,是牧民的生计基础,体现其经济属性;草原关系着边疆稳定及民族和谐,体现其社会属性。这三个属性集中反映出草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让人民群众知道草原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性。

(二)完善草原法规,强化草原执法

在认真贯彻执行好现有的草原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大调研力度,积极征求广大群众及基层单位的意见与建议,找准现有法律法规中不适应、不符合的关键点,加快修订工作,使法律法规更具操作性、科学性及远见性;加大与各级立法机构的协调衔接,加快制定出台《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基本草原保护条例》等,进一步完善《虫草采集管理办法》、《草场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开创依法治草工作新局面打好基础。

各级行政执法人员要做到敢于执法、精于执法、善于执法、文明执法。各级纪检、监察等部门,依法查处庇护草原违法案件的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并积极协调各级人大发挥依法监督、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打掉庇护伞,提高草原法的执行力。草原资源的管理机构除了国家之外,还应该有行业协会、非盈利组织、志愿者的加入。全面建立起部门支持、群众参与的执法长效机制。

(三)健全草原制度

1.进一步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制

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草原承包经营制度是草原管理的核心,关系到草原可持续发展的①洪绂曾,做好草原大文章是时代赋予的使命[J].中国草地学报,2009(6):20-24.

5

成败。制定相应措施,对已承包草原中出现的问题逐一解决,确保农牧区草原承包经营权落到实处。要认真执行草原承包50年不变的政策,保持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调整草原。做好草原所有权和草原使用权证的核查发放工作,解决好草原使用权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流转草原的监管。进一步完善承包档案及合同,合同中进一步明确保护、建设、管理草原责任和义务,确保草地资源的持续发展。同时对承包档案引入计算机管理,确保承包档案的完整性。要在划清林草界限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摸清草原底子,绘制草原图,建立完善草原原始资料,完善和规范草原档案资料管理,做到现状清楚,有的放矢。按照“封山育草、以法治草、全面保护”的原则,加快落实草山、草坡管护承包责任制,增强草原综合生态功能。

2.认真落实草原生态补偿机制

实施并完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从2011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30多亿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牧区省(区),全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在此基础上,尽快把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河北5省(区)的36个牧区、半牧区县纳入补助奖励政策实施范围。这是提高牧民积极性、提高牧区生产力水平和增加牧民收入的基础措施,逐步提高资金投入,以保证牧民收入水平跟上本来收入也不高的农民。

3.加快实行草畜平衡制度

严格遵从“草畜平衡”原则,即有多少草养多少家畜,尽量使草场的产草能力与家畜所需牧草总量保持一个平衡的状态。认真组织实施好退耕还草工程,大力建设人工草场,种植以禾本科植物黑麦草和豆科植物三叶草等有利于提高草产量的品种,每年保持一定的建设规模(1.3万公顷左右),力争到2015年使全市人工种草累计保留面积稳定在23 万公顷左右,并将其长期稳定保留。

(四)完善草原监理基础设施建设

1.强化草原监测工作

推进新时期草原资源普查工作建立健全全国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网络体系,组织开展对草原面积、质量、长势、生产力、灾情等方面的监测,掌握草原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及动态变化情况,研究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石漠化变化发展规律,同时有所侧重地编写和发布不同区域的草原监测报告,为有效开展草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数据和技术基础。逐步建立一批国家级草原定位监测站,持续开展草原定位观测和资料数据收集工作。积极推进新时期的草原资源普查工作。同时将监测结果在草原监督管理、指导草畜平衡、推行禁牧体牧轮牧、落实草原承包制等工作中的应用,让这些科学结论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发挥其最大效能。于此同时,增加草原检测人员,这样才能使草原检测工作真正落实。

2.加大草原建设的科技投入

国家要加大对草原建设的科技资金人力等投入。省、市、县草原技术推广单位要紧紧围绕草原保护与建设,积极施行项目建设,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凡由国家投入草原保护与建设的项目,都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科技支撑经费,用于科研或技术推广单位开展技术引进与交流、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技术研究,提高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省、市内外草原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通过招投标方式,参与项目建设的科技服务。根据我国南北等不同的立地生态环境,分别建立以草原植被恢复、高产优质人工地、生物灭鼠治虫、草产品加工等技术为内容的生态保护建设科技示范区。科技、农发、扶贫及关部门拟对草原保护与建设项目给予政策扶持,投资倾斜。

结语

总之,草原生态建设和保护,是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重道远, 6

要做的事情很多。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与“能够怎么做”相差甚远,“应该怎样”与“会怎样”往往是两回事。这当中,有许多具体实际的问题要解决,我想,只要从战略的高度,从关注民生的高度来认识草原建设和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采取务实、负责的态度,用心去做,尽力去做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参考文献

[1]章力建.关于加强我国草原资源保护的思考[J].中国草地学报,2009(6):71-76.

[2]许鹏.中国草地资源经营的历史发展与当前任务[J].中国草地学报,2005(5): 1-6.

[3]葛春迎,赵国文.正确认识草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9(2):8-12.

[4]丁国梁.草原生态系统的合理保护建设与利用[J].中国牧业通讯,2010(4):60-67.

[5]杜青林.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20.

[6]洪绂曾.中国草业战略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J].-草地学报,2005(1):24-32.

[7]侯向阳.中国草地生态环境与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44.

[8]蔡佩云.认清形势科学发展着力破解草原改革与发展的困难与问题[J].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文集,2009(4):176-178.

[9]宋佃君,崔志峰,宋珍,李海燕.贯彻草原法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J].草业与牧业,2011(6):32-40.

[10]魏琦.在草原保护和建设中维新求治[J].中国草地学报,2009(7):44-51.

O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Grassland Resources in China

----- Based on the Point of View of Environmental Law

Abstract China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of the world's most resource-rich grassland, grassland resources of China's ecological economy has a vital role.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increased efforts to protect grassland, introduced a series of polic ies and measures, continue to strengthen grassland protection, an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the major grassl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entralized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ly fragile and seriously degraded grassland. However, due to the long-term over-exploitation of grassland resources, grassland partial improvement overall deterioration "of the situation has not been good improvement. In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an overview of China's grassland resources and protection of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grassland resources, case analysis of grassland resources protection cause of the problem, the recommendations proposed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grassland resources in China.

Keywords Grassland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Law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7

环境保护法试题 含答案

环境保护试题一、填空题(将答案填入“答卷”纸上相应题号的空格中。每题1分,共15分)1.1973年,联合国成立了专门从事环境保护的机构,即联合国___________署。2.所谓___________发展,简单地说就是指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 3.由于城市化、工业化、交通现代化以及人口暴增和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等原因,使得地球温度明显上升,出现“___________效应”。 4.环境保护法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_______。 5.___________原则的核心是要解决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以及治理污染所支付的费用究竟应该由谁来承担的问题。 6.凡对环境有影响的生产性建设项目和非生产性建设项目(基建和技改)以及区域开发建设项目,都必须编制(或填报)___________书(表)。 7.排污单位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申报、登记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___________,经核定后,作为征收排污费的依据。 8.环境管理概念是在本世纪___________年代初提出的。 9.我国的环境标准分为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基础标准和___________标准四类。

10.勘查矿产资源,必须依法___________。 11.生态农业是在吸取我国传统农业优点的基础上,克服___________农业的弊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 12.___________年颁布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防治海洋污染的综合性法律。 13.目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许可证分为两种,一种是排污许可证,一种是___________。 14.各级人民政府的___________部门,负责对机动车辆引起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15.环境法律责任主要由环境行政法律责任、环境民事法律责任和环境___________法律责任组成。 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 号填入“答卷”纸上相应题号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10分) 1.环境标准作为一种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属于一种()A.强制性标准 B.指导性标准 C.参照标准 D.普遍适用标准 2.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规定,在环境民事责任方面适用()

环境保护法试题及答案.doc

环境保护法试题及答案 单选题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 A. 其他领空 B. 其他岛屿 C. 其他海域 D. 其他大陆架 正确答案: C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2. 国家鼓励环境保护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普及环境保护的()。 A. 教育网络 B. 科学知识 C. 行政法规 D. 技术措施 正确答案: B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3.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 A. 大气质量 B. 水环境质量标准 C. 污染物处理标准 D. 污染物排放标准 正确答案: D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4.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监测制度,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环境监测和管理。 A. 建立监测机构 B. 组织监测网络 C. 建立管理机构 D. 制定监测程序和标准 正确答案: B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5. 建设项目的(),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影响作出评价,规 定防治措施,报各有关主管部门审批。 A. 可行性研究报告文件 B. 环境质量报告书 C. 环境影响报告书 D. 污染防治报告书 正确答案: C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6. 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 A. 限期治理 B. 限期拆除 C. 停产治理 D. 上报处罚 正确答案: A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7. 制定城市规划,应当()的目标和任务。 A. 制定大气防污染及治理 B. 确定江河流域的环境保护 C. 制定交通改善 D. 确定保护和改善环境 正确答案: D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8. 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使用。 A. 关键工程 B. 主体工程 C. 被警告 D. 防污工程 正确答案: B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9. 排放污染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 A. 被罚款 B. 被通报批评 C. 被警告 D. 负责治理 正确答案: D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10. 违反国家环境保护法,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 A. 开除公职 B. 进行重罚 C.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D. 依法行政拘留处罚 正确答案: C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 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

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弃肥料以及废弃材料的流失严重污染了水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3.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

保护生态环境措施文档6篇

保护生态环境措施文档6篇 Document on measures to protect ecological environme nt 编订:JinTai College

保护生态环境措施文档6篇 小泰温馨提示:整改措施指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方式、方案、途径,让原本事情得到改善。本文档根据整改措施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文档 2、篇章2: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文档 3、篇章3: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文档 4、篇章4: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文档 5、篇章5: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文档 6、篇章6:保护生态环境的标语文档 生态环境是各种物种在地球上的生活环境,它包括所有我们需要的资源,如果不采取措施好好保护生态环境,那地球会加快走向灭亡。以下是小泰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章1: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文档

生态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环境是一个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我们破坏了环境,这等于破坏了我们的生存条件。 目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水资源。据有关资料报道:排水系统的铺设和清洁剂的使用有增无减,消耗水中的氧,使鱼类死亡,生态系统恶化。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污染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的污水排入河中,污染了5.5亿的淡水。 这是多么让人触目惊心的事实啊,保护环境是人人有责的,为什么要破坏呢? 森林面积减少。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几乎1分钟就有超过20xx0平方米的森林被毁掉,1950-1985年,短短的30多年时间,全球的森林面积减少了1/2。 多年来,为了保护珍贵的森林资源,我国建立了严密的森林资源管理监督机构,组织开展了各类不同程度的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侵占林地专项行动,虽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林政案件的发生仍旧呈上升趋势,违法征占用

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失衡现象与对策

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失衡现象与对策 摘要:草原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大自然生态组成的重要部分,它在为人们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面积也在逐渐缩减,沙漠化局势越来越严重,为了有效的防止草原退化现象,本文从草原生态保护失衡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并讨论预防草原退化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草原生态环境;失衡现象;采取措施 草原生态系统具有着生物多样性,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近几年,草原退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加剧了沙漠化,是生态环境严重失调,影响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解决草原问题成为目前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草原生态环境中失衡现象 1、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经济发展失衡:草原生态系统具有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功能,使得草原法制系统具有综合性、复杂性,不仅要促进以草原为材料的的畜牧业的发展,为国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还要维护好草原自身生态系统的平衡, 为人类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我国《草原法》中明确规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但是,在现实中,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草原法第一条规定: 为了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 改善生态环境, 维护生物多样性, 发展现代畜牧业,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制定本法。立法宗旨, 说明草原法的价值追求不是单一的, 追求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统一性。但在现实中,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只是注重了经济的发展,环境权利可有可无。 2、环保倡导力度与投资机制失衡:国家不断倡导要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制约保护,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但是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因为投入资金过少,浪费严重,配置不合理等方面的因素,使得草原环境建设工程无法顺利进行。 3、农牧民经济利益发展失衡:经济发展是否平衡存在于两大层面: 一方面, 在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草原地区经济发展、农牧民致富的进程相对缓慢和滞后, 这是刺激草原地区靠草吃草的巨大外在力量。这种宏观层面的不平衡, 需要通过有力的法律及政策扶持, 实现草原地区经济的较快发展去解决。草原环境保护的法治推进, 必须伴随并促进草原地区经济发展, 否则巨大的现实利益必然冲击和削弱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制。另一方面,草原地区内部的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不同生产方式之间的利益平衡是采用先进生产方式, 有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比如竭草而牧, 超载过牧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 但是投资少, 短期收益高; 而舍饲圈养,投放饲料专门饲养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 但投入大,很多牧民承担不起成本。这自然是一种不平衡。同时, 相对较短的草原承包经营期限无形中刺激了这种投入和产出的不平衡。如我国草原法规定的草原承包经营期限为30 年, 澳大利亚草原租期可达42 年甚至99 年。显然, 让农牧民

新环境保护法试题及标准答案

新《环境保护法》试题及答案 单位: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30个小题,共30分,每个小题1分,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新环保法明确规定,本法自起施行。每年6月5日为。(C ) A、2014年10月1日;联合国环境日 B、2014年11月1日;世界环境日 C、2015年1月1日;环境日 D、2015年1月1日;世界环境日、 2.新环境保护法第四十六条中规定,禁止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的。(ABC) A、技术; B、设备; C、材料和产品; D、工艺; 3.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损害担责的原则。(ACD) A、预防为主; B、防治结合; C、综合治理; D、公众参与; 4.新环境保护法规定,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CD ) A、社会教育机构; B、职业技术学校等; C、教育行政部门; D、学校;

5.新环境保护法第十六条中规定,监测机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遵守监测规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 和负责。(BC ) A、科学性; B、真实性; C、准确性; D、及时性; 6.新环境保护法第十六条中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和,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AB ) A、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B、国家经济、技术条件; C、国际环境质量标准; D、环境质量标准协会标准; 7.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等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ABC) A、环境保护技术装备; B、资源综合利用; C、环境服务; D、环境保护研发; 8. 新环境保护法规定,和,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AC )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B、地区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C、军队环境保护部门;

新环保法全文,2019.4.24修订,2019.1.1起施行

新环保法全文,2019.4.24修订,2019.1.1起施行篇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新(本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19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监督管理 第三章保护和改善环境 第四章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三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第四条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五条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第七条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环境保护法试题及答案修订稿

环境保护法试题及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新环境保护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新法立法的目的( C) A、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B、保障公众健康 C、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D、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A、12 十一 B、12 十二 C、11 十一 D、11 十二 务。(A) A、保护环境单位和个人 B、环境保护企业和个人 C、环保优先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 D、生态立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 (B) A、县级 B、县级以上 C、地市级 D、省级

5.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经济、技术 (A) A、听取 B、接纳 C、参考 D、借鉴 6.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 A、主体功能区 B、土地利用总体 C、地方环境保护 D、国家环境保护 7.与旧环保法相比较,新法在关于环境定义的规定中,新增了下列哪一个环境要素( B) A、冰川 B、湿地 C、绿洲 D、植被 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D) A、县级 B、地市级 C、省级 D、各级 环境保护意识。(A) A、教育行政部门、学校 B、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高等院校 10.下列哪一项条文表述是不正确的( D)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B、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C、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D、环保宣传部门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11.对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表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C) A、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B、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C、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低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D、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12.下列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表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C) A、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

水利工程施工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水利工程施工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对国家经济发展及居民生活起着积极作用。而水利项目施工中,由于多种因素存在,在改善城市供水及农田灌溉等同时,其施工过程及后期实施中难免对周边环境及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对于此,在水利工程实施过程中做好施工控制与预防措施对保护环境及促进生态发展具有一定价值。文章结合辽宁省凌源市水利项目施工为例,就水利工程施工中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整改措施,为后期项目有效施工提供依据。 1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1.1正面效益分析 就长远利益来讲,水利工程对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①兴修水利可对发电意义重大;如水利发电主要是利用水位差所产生动能推动叶轮机转动而发电,避免了传统火力发电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②航运问题,如水利工程的修建可使上游水位抬高,可形成较高的深水巷道,增加了通航船舶的吨位及载重率,使得原不能通航的河流实现了通航可能性。③有利于减少洪涝灾害,如水库具有消洪减灾作用,在减免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减轻了人们人力、财力损失,促进人民安居乐业。如凌源市某地区常年内涝严重,对社会经济及居民生产带来了极大损失,而水库的修建加大了洪涝期蓄水能力,减免及预防了洪涝期灾害损失的发生。④灌溉效益,如水利设施的修建,极大改善了灌溉区生态条件,提高了农业

产能,增加了居民生活水平。⑤水利工程的调水作用缓解了城市供水环境,减少了城市及工业用水短缺情况,拉动区域发展的同时,也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量。⑥水利工程对恢复水质及减免水土流失也有积极促进作用,如水利工程运行有利于净化水质及促进水体富氧化,可推动经济发展。 1.2负面影响分析 对于水利工程施工及实施运行,其在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①一定程度上对河流起到了阻隔作用,某种程度上阻断了水生生物活动。②对水体生物群落具有一定影响,如水库蓄水后,区域水温逐渐下降,泥沙含量也逐渐降低,同时还伴随着河流径流量改变,江水中氧气含量发生变化,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及鱼类种群发生结构性改变,使得鱼群总体呈小型化及幼龄化变化。③兴修水利及调水工程使得入海径流量发生变化,导致入海径流减少,水体营养物质降低,对河口鱼类繁殖造成影响,而同时,河流中污水的大量带入使得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引发各类藻类大量繁殖,影响生物生存。④水利工程大量集中修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区域周边的地理环境及地壳情况,增加了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该理论已被大量实例所证实,影响不得忽视。⑤水库得以修建后,库区水位发生较大变化,对区域气候发生较大变化,如降水、气候等变化,对水利工程进行施工建设时应作为主要因素进行考虑。⑥水利工程项目修建在对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较多隐患,如水库蓄水后会增加部分传染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体系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问题主要包括:森林面积缩小、草原退化、湿地干涸、生物多样锐减、水土流失等。(一)、森林面积缩小 1、不同时代对森林的破坏 2、世界森林覆盖率30%,中国森林覆盖率% 3、森林的生态价值:①调节气候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③吸收噪声,吸烟除尘,释放氧气,净化空气④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⑤保护农田⑥美化环境 森林的经济价值:①制作家具②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③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④重要的建筑材料等 森林的生态价值比经济价值更大,人们把森林比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首要价值:改善生态环境 ※明确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 三北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 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城市绿地的作用-----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 4、森林的分布 原始森林:①亚寒带针叶林:存在于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 ②热带雨林:存在于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等 我国森林的分布:①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②西南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和喜马拉雅山南坡 ③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 5、森林破坏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森林火灾 6、森林破坏的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河道淤塞,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 7、森林保护的措施 ①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②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③计划采伐,采育结合④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⑤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变山区经济结构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二)、草地退化 1、概念区分:

知识点二国际环境法的实施国际环境法的实施是指国际环境法

知识点二国际环境法的实施 一、国际环境法的实施 是指国际环境法主体行使国际环境权利、履行国际环境义务的活动。 国际环境法的实施与国家责任直接联系在一起。 国际环境法实施的实质和关键,是它的习惯法和条约如何转化为国内法,在国内得到实施的问题。 二、国际环境法的实施途径 (一)国内实施 (二)国际执行 三、国际环境管制手段 是指国际社会采用的、由国际环境法规定的、调整国际环境法律关系的各种具体措施。 (一)直接管制手段 (二)间接管制手段 四、国际环境损害责任和国际环境争端的解决 (一)国际环境损害责任 是指国际法主体因违背国际环境义务而承担的赔偿责任。 1.国家环境损害责任 2.国际环境损害民事责任 (二)国际环境争端的解决 1.外交解决方式 2.法律解决方式:仲裁、司法解决——(1)联合国国际法院(2)国际海洋法庭(3)欧洲法院 五、我国加入的国际环境保护公约 (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简称〈濒危物种贸易公约〉),于1973年3月在华盛顿通过,1975年7月生效。该公约于19时4月8日对我国生效。公约的宗旨在于设计一种进出口许可证制度,通过控制国际贸易,防止过度开发,以保护某些濒危物种。

(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1982年12月在牙买加的蒙特哥湾通过的,我国于1982年12月10日签署,并于1996年6月7日批准加入该公约。 (三)《南极条约》 《南极条约》是1959年12月1日在华盛顿签订的。它的适用范围为南纬60度以南的地区,包括该地区所有冰架。它的规定主要有: (1)宣布南极只用于和平目的,禁止在南极从事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如建立军事基地、建筑要塞、进行军事演习和任何类型武器的试验; (2)促进在南极科学调查方面的国际合作; (3)“冻结”任何国家对南极地区的领土主权权利或领土的要求,既不承认已有的对南极地区的权利或领土的要求.又禁止对该地区提出新的主权权利或领土要求 (4)禁止在南极远行任何核爆炸和在该区域处置放射性尘埃; (5)设立协商国观察员制度以监督条约的执行; (6)建立缔约国协商会议以审议公约的执行和通过对公约的修正等事项,其中包括关于南极生物资源的保护与保存措施。 (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是联合国教笠文组织于1972年7月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承认国家领土内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传与后代,主要是有关国家的责任。公约所建立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制度是一个旨在支持公约缔约国保存和确定这类遗产的努力的国际合作和援助系统。 (五)《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5年3月22日在维也纳通过,1988年9月22日开始生效,我国于1989年9月11日加入该公约。该公约由序言、正文21条和2个附件构成。该公约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全球性的大气保护公约。 (六)《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 《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是于1969年由国际海事组织主持缔结的解

环境保护法试题(含答案).doc

环境保护试题 一、填空题(将答案填入“答卷”纸上相应题号的空格中。每题1分,共15分)1.1973年,联合国成立了专门从事环境保护的机构,即联合国___________署。 2.所谓___________发展,简单地说就是指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 3.由于城市化、工业化、交通现代化以及人口暴增和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等原因,使得地球温度明显上升,出现“___________效应”。 4.环境保护法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_______。 5.___________原则的核心是要解决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以及治理污染所支付的费用究竟应该由谁来承担的问题。 6.凡对环境有影响的生产性建设项目和非生产性建设项目(基建和技改)以及区域开发建设项目,都必须编制(或填报)___________书(表)。7.排污单位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申报、登记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___________,经核定后,作为征收排污费的依据。 8.环境管理概念是在本世纪___________年代初提出的。 9.我国的环境标准分为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基础标准和___________标准四类。 10.勘查矿产资源,必须依法___________。 11.生态农业是在吸取我国传统农业优点的基础上,克服___________农业的弊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

12.___________年颁布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防治海洋污染的综合性法律。 13.目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许可证分为两种,一种是排污许可证,一种是___________。 14.各级人民政府的___________部门,负责对机动车辆引起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15.环境法律责任主要由环境行政法律责任、环境民事法律责任和环境___________法律责任组成。 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 母标号填入“答卷”纸上相应题号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10分) 1.环境标准作为一种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属于一种()A.强制性标准B.指导性标准 C.参照标准D.普遍适用标准 2.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规定,在环境民事责任方面适用() A.因果关系推定原则B.举证责任转移原则 C.无过错责任原则D.特殊责任原则 3.每年的4月22日是() A.世界环境日B.地球日C.土地日D.爱鸟日 4.1983年底,在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上,环境保护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 A.基本国策B.基本政策C.基本方针D.基本策略 5.环境保护法最早规定的三项基本制度是指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和()

保护生态环境措施_保护生态环境的举措

( 整改措施)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04154 保护生态环境措施_保护生态环Measures to protect ecological environment_ Measures to protect

保护生态环境措施_保护生态环境的 举措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生态环境及其现状 生态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环境是一个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我们破坏了环境,这等于破坏了我们的生存条件。 目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水资源。据有关资料报道:排水系统的铺设和清洁剂的使用有增无减,消耗水中的氧,使鱼类死亡,生态系统恶化。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污染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的污水排入河中,污染了5.5亿的淡水。 这是多么让人触目惊心的事实啊,保护环境是人人有责的,为什么要破坏呢? 森林面积减少。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几乎1分钟就有超过20xx0平方米的森林被毁掉,1950-1985年,短短的30多年时间,全球的森林面积减少了1/2。 多年来,为了保护珍贵的森林资源,我国建立了严密的森林资源管理监督机

构,组织开展了各类不同程度的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侵占林地专项行动,虽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林政案件的发生仍旧呈上升趋势,违法征占用林地的行为屡禁不止,林地流失状况依然严重,林地保护管理形势严峻。据统计,20xx年上半年, 全国林政案件20.95万起,其中违法运输木材案件占60%;共查处林政案件20.75万起,查处率为99.02%。与20xx年同期增长3.4%,非法收购经营加工木材案件增加21.6%,违法征占用林地案件增加12.3%,违法运输木材案件增加5.5%,盗伐滥伐林木案件基本持平。20xx年上半年,因林政案件造成林木损失21.7万立方米,其中,48.7%因盗伐滥伐林木案件造成。另外,森林火灾对森林造成的破坏尤其严重。 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在茫茫的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目前尚未发现其他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在这个家园里,人是地球的主人.除了我们人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有生命的物质,如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这些生物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组成了这个大家庭.水是生命之源,人的生命离不开水.人体中所含的水分约占体重的65%,如果人体损失10%以上的水分,就会导致死亡.空气,是人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无时无刻不在呼吸空气.氧气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各类植物是氧气的加工厂.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植物,我们人类和其他生命将不复存在.野生动物依赖于植物,也可以保护植物.以鸟类为例,90%的鸟类以昆虫为食,许多益鸟是庄稼,树木的卫

6.4 草原生态环境的变化与保护措施

摘要 (2) 第一章前言 (3) 第二章新疆草原生态环境的现状 (3) 2.1新疆草原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3) 2.1.1草地的沙化、退化导致当地生产力急剧下降 (3) 2.1.2环境的破坏导致当地水土流失严重 (3) 2.1.3鼠害和虫害导致新疆草原生态恶化 (4) 第三章新疆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 (4) 3.1过度放牧的影响 (4) 3.2人为破坏现象比较严重 (4) 3.3降水偏少、气候干旱 (4) 3.4其他原因 (5) 第四章新疆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5) 4.1加强水资源的管理 (5) 4.2水利基础设施急需建设 (5) 4.3积极发展节水农业 (6) 4.4提高鼠害的防治效果保护新疆草原的生态安全 (6) 4.5配套政策保障措施应补充到位 (6) 4.5.1环境恶化地区鼓励移民 (6) 4.5.2当地特色的牧区可适当的放宽草地的使用管理权限 (6) 4.5.3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加大执法力度 (7) 结语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草原对生态环境有着明显的调节作用。我国新疆地区的草原辽阔、植被丰富,对当地的畜牧业发展和气候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的发展,再加上滥砍滥伐现象以及草原退化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文章从现阶段新疆草原生态环境的现状出发,对新疆草原的沙化退化,虫害和鼠害以及环境的破坏进行了分析,并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过度放牧、人为破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从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建立基础水利工程,提高防治鼠害、虫害的力度,补充配套的政策法规这几个方面提出了改善当地草原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草原;生态环境;变化;保护

国内外环境法的比较分析

国内外环境法的比较分析 班级:10环境工程4班姓名:文锐昕学号:3110007795 【摘要】: 境法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不仅取决于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与法制发展的风格、特色有关,而且源于人类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活动。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的通过标志着国际环境法的成熟。该宣言几乎涵盖了国际环境法领域中的所有基本原则。我国现有的环境基本法——《环境保护法》中,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该部法律尚存在一些明显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分别对照可持续发展原则、共同而有区别责任原则、风险预防原则以及国际合作原则,提出了修改及完善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的一些设想和建议。在健全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制度背后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环境保护法中外比较修改完善 一中外环境法发展沿革 对中外环境法发展沿革进行考察,不可回避的是对历史分期问题的看法。马克思的历史分期法以“社会形态”概念为中心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个阶段。但这并不是关于历史分期的唯一观点。法制发展的固有规律出发,不同时期法制的风格和特色得到了特别关心。 1、国外环境法的历史发展 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是国外环境法产生的时期。由于科技革命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工业活动影响的区域越来越广泛,人们享受工业文明成果的同时,排放的污染物迅速猛增。英、美、日、法等一些工业发展较快的国家,开始深刻认识所出现的环境资源问题,疾声呼吁提高生活质量,遏制环境污染。20世纪初至60年代末,是国外环境法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人类深化了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把矛头指向了人类久已习惯的“征服自然”的观念。各国纷纷采取综合性环境立法的形式,环境基本法的形成成为显著特点。20世纪70年代至今,是国外环境法不断完善的时期。 2、我国环境法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就出现了保护环境与资源的法令,但这并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环境法。新中国成立到1973我国环境法孕育的时期。1973 至1978我国环境法产生的时期。1978年至1992年,是我国环境法发展的时期。到198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颁布。单行法层面,我国颁布了一系列单行法律法规用于污染防治、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1992年至今,是我国环境法开始完善的时期。 二中外环境法发展的异同性比较

生态改善及环境保护措施

生态改善及环境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止由于建筑施工造成的作业污染和扰民,保障建筑工地附近居民和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树立工程良好的社会口碑,必须做好建筑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工作。 1.环保型材料的使用 装饰和机电选材:选用环保型的涂料、油漆、石材、管材等材料进行甲醛、苯含量复检同时对施工后的室内空气中的甲醛、苯含量进行检测,检测报告符合国家环保规定要求。 2、施工现场防水污染措施 2.1砂浆拌合处设置沉淀池,污水经二次沉淀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线。 2.2现场排水用的集水坑,加设泥浆栅,防止泥浆进入市政污水管线。 2.3气焊用乙炔发生罐产生的污水,严禁随地倾倒,用专用容器集中存放,倒入沉淀池处理。 2.4食堂设隔油池,指派专人或委托有资格的单位每半月清理一次。 2.5厕所化粪池定期由市政部门清理。同时设专人定期对施工现场、生活区、办公区进行消毒杀菌,防止蚊虫滋生。 2.6油料存放设置专用仓库,库房地面和墙面做防渗漏处理,储存、使用和保管由专人负责。 2.7土方回填中不得掺杂任何有毒有害废物。 3、施工现场防扬尘及大气污染措施 3.1施工道路每天根据实际情况经常洒水,减少扬尘。 3.2拆除旧建筑时,配合洒水,减少扬尘污染。 3.3水泥必须入库存放。细颗粒材料露天存放严密苫盖,运输和卸料时防止遗洒飞扬,减少扬尘。 3.4砂浆拌合处搭设封闭的搅拌棚。 4、施工现场防噪声措施 4.1振捣混凝土时,避免振钢筋,做到快插慢拔。振捣混凝土时,配备相应人员控制电源线及电源开关,减少振动棒空转。加强对混凝土泵的维修保养,及时进行监测,对超过噪声限值的混凝土泵及时进行更换。使用电锯时及时在锯片上刷油,

青海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报告

青海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报告 文∕朱万 一、引言 人类在创造自身文明的同时,因发展和消费引发的自然生态环境变化已危及人类生存环境,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还关系到经济社会的长远、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观点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列为四大文明之一,青海省首次提出了 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施生态立省战略 ,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关于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的新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青海省草原生态环境建设要构筑绿色生态安全屏障,走一条建设美丽草原与发展经济双赢之路,是青海 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的必然选择。 二、生态保护的战略地位 青藏高原称为世界 第三极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面积高寒草原、高寒荒漠、高寒湿地、灌丛和森林等生态系统,强化了降水,起着各江河水系循环的初始推动作用,不仅对我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气环流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直接影响着我国气候的形成和演变。而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其出境水量占黄河总水量的近一半,占长江、澜沧江总水量的25%和15%。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高原动植物资源种类,是高寒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要地,其战略地位至关重要。但是,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严寒气候也决定了青海草原生态环境的极度脆弱,生态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青海占国土面积50.49%的3645万公顷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腹地,是涵养水资源和各类动植物资源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做好草原生态保护,实施生态效益为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草原生态保护战略,不仅是我省生态立省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到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的重大问题。大范围治理和保护我省草原生态,不但体现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更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三、青海草原生态的现状 青海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省份,草地畜牧业是70万牧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近几年来,可利用的3161万公顷天然草原, 90%以上的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草地退化引发的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青海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对长江、黄河、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诸多隐患。目前,草原生态的现状和主要特征是: 地域辽阔,地势高亢,高寒干旱,气 14

2016年新环保法全文条例

2016年新环保法全文条例 环保法全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三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第四条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五条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第七条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十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十二条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 第二章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国家环境保护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并公布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 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并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等相衔接。 第十四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经济、技术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听取有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 第十五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国家鼓励开展环境基准研究。 第十六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