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回娘家 简谱打印版

回娘家 简谱打印版

回娘家  简谱打印版
回娘家  简谱打印版

浙江省导游基础知识(多项选择题)-试卷2

浙江省导游基础知识(多项选择题)-试卷2 (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多选题(总题数:32,分数:64.00) 1.多项选择题(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祭祀是开洋节、谢洋节的核心,其特点有( )。 (分数:2.00) A.祭祀时间的灵活性 B.祭祀对象的多元性√ C.祭祀地点的广泛性√ D.祭祀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E.祭祀目的的唯一性√ 解析:解析:祭祀是开洋节、谢洋节的核心,具有祭祀对象的多元性、祭祀地点的广泛性、祭祀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祭祀目的的唯一性等特点。 3.绍兴祝福是绍兴城乡春节风俗中最具特色的事项,目前绍兴市内展示“祝福"仪式的旅游景区有( )。(分数:2.00) A.乌镇 B.西施故里 C.安昌古镇√ D.鲁镇√ E.鲁迅故里√ 解析:解析:绍兴祝福是绍兴城乡春节风俗中最具特色的事项,“祝福”的内涵是纪念民族英雄。目前绍兴市内展示“祝福”仪式的旅游景区有安昌古镇、鲁镇和鲁迅故里。 4.下列属于浙江省元宵节的节日活动的是( )。 (分数:2.00) A.海宁市硖石灯会√ B.泰顺百家宴√ C.西湖赏月 D.武义接仙女 E.苏庄舞草龙 解析:解析:海宁市硖石灯会是元宵节规模盛大、品种众多的灯彩展示,驰名中外,历久弥新。泰顺百家宴是一项独特而又古老的闹元宵习俗,起源于北宋时期的天泰顺三魁镇张宅村。 5.下列属于浙江省七夕节的节日活动的有( )。 (分数:2.00) A.金华斗牛 B.泰顺百家宴 C.萧山祭星乞巧√ D.武义接仙女√ E.苏庄舞草龙 解析:解析:萧山祭星乞巧是七夕节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以坎山镇为代表性中心地。此活动一直以朴实、自发的活态传承形式流传于民间,经久不衰,体现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与情感的殷切愿望。武义接仙女是七夕节的民间传统习俗,以祭拜、唱词、游桥、放花灯等活动都保留了浓郁的地方性文化特点,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影响力。 6.古人最推崇的西湖赏月之地有( )。 (分数:2.00) A.湖上的三潭印月√

绍兴莲花落教案

绍兴莲花落 教学目的:1、通过欣赏、学唱和创作,逐步培养学生对绍兴莲花落的兴趣,增进学生对我省曲艺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中国曲艺的兴趣和爱好。 2、开拓学生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听、唱绍兴莲花落《桃红柳绿人自醉》片段。 教学难点:分析绍兴莲花落的特点。 教学方法:听唱法、引导讨论法、参与体验法。 课前准备:让学生自己查找绍兴莲花落有关方面的知识。 教具:电子琴、多媒体、扇子、长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老师身穿长袍,手持纸扇,唱一段绍兴莲花落片段,问:平时可曾听到过此类唱腔?可曾看过此类表演?在什么地方听过或看过?它叫什么? 生:在广播中、电视、VCD中常可听、看到。它叫绍兴莲花落,家中有很多亲戚朋友喜欢听唱。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了解绍兴莲花落__出示课题(绍兴莲花落) 二、介绍莲花落:莲花落,也叫“莲花乐”、“乐子”。起源很早,相传宋代 已流行,为乞丐行乞时所演唱,内容多宣扬佛教思想。清代才出现专业演员的莲花落,演唱的内容以民间故事为主。现在莲花落流行各地,一般与当地方言和民歌小调结合,各具特点。如江西莲花落、闽东莲花落、姚安莲花落,广西则称为“零零落”,而以绍兴莲花落最为著名。 三、学生交流他们查找到的资料: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知道绍兴莲花 落所取得的成绩、表演形式、伴奏乐器及其它,老师同时以课件、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

四、分析绍兴莲花落的特点: 1、欣赏《桃红柳绿人自醉》。 2、请学生说说对绍兴莲花落的初步感受是怎么样的? 3、在此唱段中出现了哪些音?属于什么调式? 五、学唱绍兴莲花落: 1、快板的形式将歌词念一次。 2、欣赏两次由著名表演艺术家胡兆海演唱的《桃红柳绿人自醉》,学生轻轻 地跟着哼唱。 3、跟着录像唱一次。 4、重点演唱第三乐句,边唱边做动作,要求学生唱出绍兴莲花落的韵味。 5、学念说白。 6、跟着老师一起边演唱边做动作表演。 六、创作: 1、老师问:本段歌词主要描绘的是什么内容?学生答:美丽的春景。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根据旋律自填一段歌词,歌词内容可以 赞美学校的美景,也可以描绘滨江区的发展等,写好之后,请学生练习演唱。 3、请几位学生上讲台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请他们小组或一人代表演唱 他们所创作的歌词。 4、请学生继续讨论:在这段绍兴莲花落的前后再创编几句念白。 5、请学生在座位上将他们创作的这段新绍兴莲花落排演一、二次。 6、请表演的较好的学生上讲台表演。 七、拓展学生思维: 1、老师唱绍兴莲花落戏曲电视剧《大年三十》片段,请学生和《桃红柳绿 人自醉》对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2、学生答:有点象越剧,唱腔中有上海方言等。 3、老师总结:电视剧形式的绍兴莲花落中,除了基本调外,还吸取了越剧、

快板和快板书

快板(曲艺曲种) 传统说唱艺术 曲艺韵诵类曲种 从宋代贫民演唱的“莲花落”演变发展而成 最初是作为乞丐沿街乞讨时使用的一种要钱或者要饭的方式和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快板才真正作为曲艺艺术的一种表演形式而存在 三大艺术流派:高派(高凤山)、王派(王凤山)、李派(李润杰) 三种表演方式:单口、对口、群口 表演形式:数来宝、莲花落、竹板书、说鼓子、快板书、御板书、小快板、天津快板、陕西快板、兰州快板、武安快板、四川金钱板、绍兴莲花落等 快板常用的艺术手段:“包袱”、“夸张”、“铺陈” 包袱:经过细密组织、铺垫,达到的喜剧效果 铺陈:以叙述为主,描写成分很多 张志宽李派(李润杰) 来宝刚高派(高凤山) 《说大话》

词:说星期天我到郊区,瞧见了一个蝈蝈和蛐蛐,他俩在那吹牛皮.这个蝈蝈说:"我在南山,一口就吃了一只斑斓虎".这个蛐蛐说:"嘿!我在北山,一口就吃了两匹大骄驴".这个蝈蝈说:"我卷卷须,拔到了万年大松树".这个蛐蛐说:"我一伸腿,踹到了高山,变成平地啦".这个蝈蝈说:"飞禽走兽,都属归我管".这个蛐蛐说:"哼!我不管那,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河里游的,草坑里蹦的。我都给他们立规矩。"正是这两个家伙在这说大话,猛听得,正东方,咕咕咕,咯咯咯,噗碌碌碌。飞来了一只芦花大公鸡,你说这个公鸡有多愣啊“喯!”的一口,把蝈蝈吞近了肚子里,小蛐蛐一见有了气啦,开言有语的骂公鸡:"我说公鸡呀?你不该,南山吃了我的亲娘舅,北山吃了我的姑姑姨.四两的棉花你纺一纺吧,蛐爷爷绝不是好惹地,今天你碰在我的手,咱们得分个上下与高低."小蛐蛐越说越恼越有气。他蹬蹬腿.摸摸牙,卷卷须,往前一蹦——也喂了鸡! 傻姑爷拜年 大年初二是好天气, 傻姑爷吃完了早饭, 要给他的岳父拜年去, 他爱人过来把他问 傻子,你干什么去啊? 呵,我给岳父拜年去 哦,拜年去,

绍兴地方戏曲

绍兴地方戏曲课后心得 经过一个学期学习的后,我们对绍兴地方戏曲有了一定的了解。 绍兴戏曲传统绵长,剧种、曲种多样,声之腔、唱调丰富,剧作、剧论高超,作家、艺人辈出,是绍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绍兴地方戏曲的艺术表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各有特色,分别有越剧、绍剧、新昌调腔和绍兴莲花落。 在课堂上,老师与我们一起欣赏过很多极富特色的经典作品。例如《红楼梦》、《西施断揽》、《挑水伯断案》、《西游记》、《大年三十》、《生命的飞翔》等等。 其中,新昌调腔的《挑水伯断案》精湛细腻,演唱风格独特,让我难以忘怀,我也因此对新昌调腔产生了兴趣。 新昌调腔,是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又名掉腔、绍兴高调、新昌高腔,以新昌为中心,流布于浙东绍兴、萧山、上虞、余姚、嵊县、宁海等地。它被认为是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惟一遗音。 调腔的唱腔是曲牌联套体,在长短句中偶尔有三、四、五、六、七言的不同叠句。唱时每句句尾大多采用一字或数字帮腔,或迟一拍用不同旋律重复句尾几字,帮腔都由乐队以人声帮和,每个乐句的旋律趋向下滑,故有人认为“调腔”即“掉腔”的讹音。 关于新昌调腔的艺术特色,在此特别介绍一下。新昌调腔音乐可分为剧唱音乐和场面音乐两部分。剧唱音乐由文(唱辞)乐(唱腔)两者构成。剧唱的文体以曲牌为基本结构单位。调腔唱词严谨,曲牌丰富。如今尚存传统曲牌360多只,分"套曲"和"只曲"两大类。"套曲"由多只曲牌按一定规律联缀而成,现存有"点绛唇

套"、"新水令套"、"一枝花九转套"、"梁州序套"等32套。"只曲"是由单一曲牌作反复演唱,尚存有"桂枝香"、"孝顺歌"、"驻云飞"、"风入松"、"急三枪"等37支。 调腔音乐的特色有三种:一为帮腔,二为叠板,三为干唱。"帮腔"是演员在演唱时,唱腔的句尾则由后场帮唱或接唱,它既不是简单的"一唱众和",更不是其他戏剧中常用的那种幕后合唱,而是根据剧中人的心理状态和典型环境,有规律、分层次地予以应和。常在每句唱词的句尾采用一字或数字的帮腔,或者迟一拍用不同旋律重复句尾几字;帮腔纯用人声,各句旋律有逐渐下滑的趋势。让今人感到惊奇的是,同样一句唱词,通过帮腔这一形式,能达到其他剧种所达不到的艺术效果。调腔的伴奏不用管弦,只有打击乐,分文武场,不同音色的文武场打击乐器有28种之多,后因受当地昆腔和乱弹剧种影响,在极少数折子戏中增加了笛子及板胡伴奏,仍保留尾音帮腔,艺人称它为“四平”。 新昌调腔还具有剧目丰富,演唱风格独特的特点。它贯穿了整部“中国戏曲发展史”。有始于北宋的目连戏、始于宋南渡时的老南戏、形成于元代的元杂剧、明清时期的传奇剧,直至近、现代的新编历史故事剧和现代剧。新昌调腔由于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风格,不但古戏演得好,贴近生活的现代戏演来也十分得体,所有通过调腔排演的剧目不但深得戏曲界专家学者的好评,广大人民群众对此也喜闻乐见。 在调腔古戏中则是"不托丝竹,锣鼓助节,前场启齿,后场帮接"的干唱形式。这是演唱中的最高层次,没有相当高的演唱技巧,是难以把握的,这在其他戏曲声腔中已很难听到了,新昌调腔却一代复一代地承传下了这种古老的演唱方式。 新昌调腔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没有曲谱。前辈老艺人积累了一整套简单的符号附注在古抄剧本的唱句之旁,形似蚯蚓,名曰"蚓号",艺人见了就会根据注明的曲牌和不同的符号唱出特定的腔调。

我的老师倪齐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b7904105.html, 我的老师倪齐全 作者:陈金华 来源:《曲艺》2017年第06期 我的老师倪齐全,1949年1月出生,绍兴市越城区富盛镇倪家溇村人。国家一级演员, 著名莲花落艺术家,绍兴莲花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曲协绍兴莲花落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曲艺专业委员会委员,绍兴市非遗保护协会专家,浙江省绍兴莲花落协会执行会长,绍兴莲花落研究所所长。 倪老师1975年进绍兴曲艺团,代表曲目有:中长篇《智擒章如安》《玉连环》《王华买父》《三审林爱玉》等,短篇《徐文长三气窦太师》《疯姑娘》《阿Q与辫子》《傻瓜闪 光》《卖座》《救爹》等。1986年参加浙江省新曲(书)目比赛获创作、表演一等奖;1990 年演唱《阿Q与辫子》入选首届中国曲艺节(南京)演出;1991年被评为浙江省“艺术明星”;1995年参加第二届中国曲艺节演出获创作、表演牡丹奖;1996年获浙江艺术节全省曲艺新作比赛最佳演员奖;1997年获全国第七届文华剧作奖、文华表演奖;同年获全国第七届群 星奖创作金奖;1994年和1997年两次赴香港演出,把土生土长的绍兴莲花落带到境外,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2000年参加全国首届蒲公英奖评选获创作金奖;2001年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创作、表演金奖;2002年中国说唱文学学会、绍兴县人民政府共同为其举办“鉴湖莲花倪齐全”个人专场演唱会;同年10月,以绍兴莲花落《救爹》晋京演出向党的十六大献礼;2004年创作《又出洋相》参加中宣部、文化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四进社区”优秀节目展演获金奖。演唱的曲目《救爹》《卖座》《吃补药》均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2008年1月 被认定为绍兴莲花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倪老师的表演台风沉稳,吐字清晰,行腔流畅,具有浓郁的乡土味,好似绍兴老酒,既醇又香。他为人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对曲艺工作又是特别严谨,他将一生都倾注在热爱的曲艺事业中,是我的良师亦是益友。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天,绍兴曲艺团来余姚朗海四大队演出,这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接触绍兴莲花落,深深地被台上倪老师精湛的唱腔、忘我的表演折服,于是决心拜师学艺。我骑上自行车,从余姚一路前行到绍兴拜师,正碰上老师出发去嘉兴演出。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了细雨,只好向老师借了把伞,又从绍兴骑回了家。一来一回足足骑了十几个钟头,路上还摔了跤。后来,我再一次骑车去绍兴还伞,师父被我的诚意打动,收我做了徒弟,那一刻,我欣喜若狂,那一年,我19岁。

记忆中的春节——观绍兴莲花落《大年三十》后回味春节

宁波大红鹰学院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二○一四年六月

记忆中的春节——观绍兴莲花落《大年三十》后回味春节 【摘要】安昌腊月好风景,家家户户忙不停;搡年糕,裹粽子,新酿的米酒香喷喷;扯白糖,扎红灯,乐坏了一班小后生。河埠头,欢声笑语一串串;桥脚边,生意闹猛人挤人。你看那,鱼干腊肠腌猪头,酱鸡酱鸭酱鹌鹑。真是屋檐下面看年成,挂的都是好心情。看那边,锣鼓响,脚底痒,社戏唱的是穆桂英;看这边,乌篷船儿载嫁妆,谁家的阿囡要结婚。一年辛苦不容易,辞旧迎新闹盈盈。但愿天下保太平,丰衣足食福寿增。 【关键词】传统节日春节习俗大年三十 正文: 为了回忆更完整的春节习俗,我特地又看了一遍绍兴莲花落《大年三十》①,下面我就按时间顺序并结合《大年三十》中提到的习俗娓娓道来我家乡的春节习俗。 一、腊月初八——腊八粥、菜泡饭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有关腊八粥的来历众说纷纭。在我们这,老百姓把它叫做“邋遢粥”,说是要用剩菜剩饭去做,让人记住以前生活的艰难。不过在我们上虞,吃“邋遢粥”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在我家,这个时候吃的更多的是菜泡饭。每年这个时候,奶奶都会在大灶烧饭,把饭烧焦,但是焦的那部分又不会黑掉,而是白白的脆脆的米粒连在一起却又不粘锅,我们把它叫作锅焦,不是锅巴。从小我就觉得在大灶烧饭烧出锅焦是很厉害的一项技术活,很考究火候的掌握。然后把那些锅焦单独弄出来放到另一个大锅里面煮,一直煮到锅焦变成浓稠的白粥,再放青菜一起煮,有时候犒劳家人,还会放螃蟹进去,那味道极其鲜美。 二、腊月十一、二——搡年糕、裹年粽、酿米酒、扯白糖

腊月十一二,家里会组织搡年糕,裹年粽,酿米酒,扯白糖。《大年三十》开头就有提到。这些东西我都吃过,但没亲手做过。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经历下。(一)搡年糕 以前的搡年糕是没有机器的,听爸爸说是把米放进一个大缸里,然后用木锤子不停地锤,直到把米锤成一团白白的“肉团”,再一块一块敲出小的年糕来,寓意人们生活质量一年比一年高,记得刚做好的年糕是软软的,特别烫,把刚搡的年糕放到灶下火堆里烤,香香的,脆脆的。特别有趣的是爷爷还会把软软的糕制作成惟妙惟肖的年糕手工艺品,如“十二生肖”和“如意元宝”。 (二)裹年粽 一提到裹粽子,想的更多的是端午,我小时候也问过爸爸,为什么过年要吃粽子,爸爸说这个叫年粽,跟端午的粽子裹得馅不一样,涵义不一样,这个粽子是要请菩萨请祖宗的,祖宗吃完我们才能吃。 (三)酿米酒 以前还看到过大人酿米酒,有一个很大的工具,不知道是怎么运行的,总之,米放进去流出来的就是白白的米酒了。 (四)扯白糖 还有一个小时候特别喜欢吃的就是扯白糖。扯白糖不仅是一个动作,还是这种糖的名字。小时候,当门外响起叮叮当叮叮当的声音,我和我的小伙伴就会收罗家里不要的烂铁或是塑料出去换扯白糖。卖扯白糖的老先生总是用一根扁担挑着两只箩,箩里就是用白沙布遮住的扯白糖,远看像卖豆腐。老先生收下我们的交换物后,会用像敲开水泥地的那种迷你锤子和铲子敲下一小小块扯白糖。我已经记不起扯白糖的味道了,但我永远记得含着扯白糖时的开心不已。 三、腊月十七、八——掸尘(打扫卫生) 十七十八,掸掸发发。 到了农历十二月十七八,便是掸尘的日子了。也有在送灶神之后掸尘的。这是过新年前的一次卫生大扫除。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尘垢蛛网,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

乡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整合及发展

乡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整合及发展 [课题实验与研究的背景]: 浙江地方曲艺近年来冲出省界,扩大其影响的,首推“绍兴莲花落”。“绍兴莲花落”是绍兴土生土长的一种曲艺形式,原基于民间多种莲花落调,经艺人撷取提炼,日具特色,逐形成与清末民初。这种曲艺形式有浓郁的绍兴地方特色,演唱生动活泼,唱调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在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一到传统节日,莲花落艺人忙得不亦乐乎。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式的变化,绍兴莲花落的前景也不太乐观,据专家分析,原因除了文艺样式空前发展,莲花落这一民间唱说艺术难敌对手外,本曲种演出形式单一,演唱曲目陈旧,适应不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演唱队伍老化,尖子演员青黄不接是两大方面。面对这一现状,绍兴莲花落若再不改革创新,也存在着被淘汰的可能。要使绍兴莲花落永葆青春,在艺术百花园中争得一席之地,改革创新绍兴莲花落就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而作为绍兴的小学生,加入这一改革的浪潮,为传承地方曲艺出点力,也应是义不容辞的。 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应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如何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在感动中受到美德的熏陶,成了我们每一位育人者思考的问题。咱们再由莲花落投向媒体。只要你留心一下如今的电视节目,你就会很快发觉,适合小学生看的少儿节目太少了。有些电视台虽在播“动画片”,但是稍作留神,你就会发现那动画片中不时出现暴力、色情的内容,对我们小学生的影响可想而知。同时有些电视广告,为了效益,却忽略了积极内容的设计。如何用富有积极意义的文艺节目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这也是我们德育工作者需深思的。 [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意义、目标]: 一、传承地方曲艺,弘扬家乡文化。请绍兴文化馆的著名演员来校辅导,举办曲艺特色班,进行师傅带徒弟式的培养,把小演员培养成专演唱,会创作,能伴奏的多面手。从而克服莲花落演唱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使绍兴莲花落得以传承。同时,小学生善于表演,富有童趣,他们的演唱定会给莲花落注入新的血液,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拓宽演出的市场。与学生在一起的辅导老师们也会从孩子身上发现创作题材,从而创作出更具时代气息的短篇新段子曲目,用莲花落特有的艺术魅力来撞击观众的心灵。在此基础上,越剧、小品、滑稽戏、秧歌班等拓展内容的学习必将使家乡文化发扬光大。 二、以莲花落等地方曲艺为有效载体,使思想道德教育润物无声。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实践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德育目标实现的必然过程。小演员们在学唱莲花落、学伴奏,甚至试着创作中,享受到了艺术创作的乐趣,使得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展示。增强了自信,陶冶了情操,从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和生活。同时,小演员们对莲花落的尝试形式,如伴舞、小组唱、多角色表演等深深吸引了孩子们,转移了学生对部分消极媒体的热衷,取而代之的是莲花落那健康向上、富有教育内涵的文艺内容。小品、滑稽戏等节目会让学生在

绍兴地方戏曲

在这里我认识了莲花落。莲花落,亦称"莲花乐"、"莲花闹",是绍兴地方的一种曲艺。因演唱中间有"哩哩莲花落"之类的帮唱过门,故名。或说由唐时"散花乐"变为"莲花乐"再变为"莲花落"。因其演唱生动活泼,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莲花落为群众喜闻乐见。 至于其溯源,据有关资料记载,宋元时期已经流行,佛典《续传灯录》第23《俞道婆》载:"一日闻丐唱《莲花乐》云:'不因柳毅传书信,何因得到洞庭源。'忽大悟。"可见最初是丐者卖艺所演唱。绍兴莲花落相传始于清光绪年间,时有"下三府"(今杭、嘉、湖一带)绰号"长手指甲"之张姓艺人来绍兴卖唱,并收徒定居于绍兴。先后收上虞松厦沈阿发、绍兴坡塘唐茂盛为徒。其时,唱词信口编造,无固定内容,演唱亦无固定基调。 民国初,唐茂盛受越剧呤嗄调及宣卷调之影响,开始采用接调方法,创造出一套基本唱腔。其演出形式亦由沿街卖唱而改为登台演出。后逐渐形成有故事情节的段子,称为"节诗"。据传,节诗只有18只半,第一节诗的唱辞各用一韵,共有18个半韵。节诗如《娘家节诗》、《长婆节诗》、《分家节诗》、《箍桶节诗》等,内容多取材于民间生活,故事主人公多为农夫农妇或手工业者,一个节诗叙述一个情节较为简单的故事,具有滑稽、夸张、讥讽、幽默的特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继而开始说唱长篇,仍以民间轶事、传说为题材,如《闹稽山》、《马家抢亲》、《天送子》等,后借鉴和吸收戏剧及其他唱说文艺本子,如《何文秀》、《百花台》、《顾鼎臣》、《游龙传》、《龙灯传》等。 近年来,绍兴莲花落表演、唱腔及音乐,皆有较大发展,在伴奏上有时加用琵琶、扬琴、二胡、笛子等乐器,还根据剧情需要,穿插演唱绍剧、越剧及部分民歌小调,并开始进行男双档演出的尝试,除发挥原说唱特点外,还增加表演部分。三、至于艺术特色 我主要想论述一下现今的莲花落 我平时很爱看绍兴莲花落,其中百看不厌的还是“大年三十“由寿建立,陈飞,翁仁康,吴素英,周柳萍等老师演的作品。我总共看了五遍,再加上老师在课堂上的一遍。我觉得特别有感受,在此我就通过这部作品以小见大,来点论其特点,活力。首先论其特点,从上所述介绍可大概看出现今其唱说形式为,唱说者一人手执三敲板、纸扇,桌置醒木。伴奏为敲板一人,四胡一人,或加置琵琶一人,以琵琶随托平板部分的演唱。但在大年三十这部作品上,我们未见这种形式,我想这正是绍兴莲花落的发展,它不在是演出形式单一的作品,而是电影式的多人表演,以莲花落为主体的形式又说又唱。 剧情上,大年三十讲的是大年三十时,教书先生苏义救被债主逼得走投无路的施潘嫂的故事。场景是一般老百姓的家,从三家之间的关系出发来讲述故事。可见绍兴莲花落在取材上,是以民间为取材地。作品很贴近生活。因而其故事情节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很是受绍兴人民喜爱。 表演方式上,有“说、噱、唱、做”四个方面。这在作品大年三十上表现很明显,简要介绍一下:一是绍兴莲花落的说功。莲花落的“说表”,大体上分为表白、道白、私(咕)

鼓曲类曲种

鼓曲类曲种 河南坠子 鼓词:梅花大鼓,京韵大鼓,京东大鼓,沧州木板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潞安鼓书,襄垣鼓书,东北大鼓,温州鼓词,安徽大鼓,山东大鼓,胶东大鼓,河洛大鼓,河南坠子,三弦书,陕北说书等。 弹词:苏州弹词,开篇,扬州弹词,四明南词,平胡调,长沙弹词,木鱼歌等。 时调小曲:天津时调,上海说唱,扬州清曲,江西清音,赣州南北词,湖北小调,襄阳小曲,长阳南曲,湖南丝弦,祁阳小调,四川清音,盘子等。 道情:晋北说唱道情,江西道情,宜春道情,永新小鼓,湖北渔鼓,衡阳渔鼓,四川竹琴等。 牌子曲:单弦,岔曲,南音,聊城八角鼓,大调曲子,广西文场,西府曲子,安康曲子,兰州鼓子,青海平弦,越弦,打搅儿等。 琴书:北京琴书,翼城琴书,武乡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山东琴书,恩施扬琴,四川扬琴,贵州琴书,云南扬琴等。 走唱:十不闲莲花落,二人转,宁波走书,凤阳花鼓,车灯,商雒〔luò〕花鼓等。 杂曲:无锡评曲,绍兴莲花落,锦歌,褒歌,芗歌,江西莲花落,南丰香钹,瑞昌船鼓,于都古文,三棒鼓,善书,潮州歌,粤曲,粤讴,龙舟歌,粤东渔歌,五句落板,零零落,荷叶,姚安莲花落,贤孝,倒浆水,台湾歌仔等。 少数民族曲种:好来宝(蒙古族),笑嗑亚热〔蒙古族〕,乌力格尔〔蒙古族〕,太平鼓〔满族〕,三老人〔朝鲜族〕,漫谈〔朝鲜族〕,才谈,鼓打铃〔朝鲜族〕,判捎里〔朝鲜族〕,依玛堪〔赫哲族〕,铃鼓〔瑶族〕,蜂鼓〔壮族〕,末伦〔壮族〕,琵琶歌〔侗族〕,嘎锦〔侗族〕,果哈〔苗族〕,嘎百福〔苗族〕,阿苏巴底〔彝族〕,

四弦弹唱〔彝族〕,甲苏〔彝族〕,布依弹唱〔布依族〕,哈巴〔哈尼族〕,大本曲〔白族〕,赞哈〔傣族〕,喊半光〔傣族〕,折嘎〔藏族〕,喇嘛玛尼〔藏族〕,《格萨尔王传》说唱〔藏族〕,宴席曲〔回族〕,巴西古溜溜〔撒拉族〕,念说〔锡伯族〕,冬〔东〕不拉弹唱〔哈萨克族〕,苛夏克〔维吾尔族〕,维吾尔族说唱维吾尔族,达斯坦〔维吾尔族〕。

传统音乐考题答案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 传统音乐大分类(见图)第一节一、结构民间音乐(记:民歌说唱戏曲器乐歌舞)(一) 歌舞器乐4.说唱 5.1.民歌 2.戏曲 3. 宫廷音乐(二) 雅乐:宫廷正式典礼场合,起到渲染庄严气氛的作用1. 燕乐:供宫廷贵族享乐的音乐,2. 宗教音乐(三) 自然人为2.1. 四)文人音乐( 古琴2.诗词(琴歌、吟诵)1. 二、基本划分标准1.以风格为标准,将音乐分为传统音乐与近现代音乐。2.以产生、流行、服务于某个阶层为标准,将传统音乐分为四大部分。 3.以表现形式为标准,将民间音乐分为五种体裁。*举例:民歌:功能主要在抒情,有一定的叙事性,没有人物形象,短小说唱:细致描绘人物形象,一人数角,讲故事戏曲:具象表现,一人一角,演故事 体裁:文学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 民歌第二节一、民歌的特性1. 创作上历时性的集体性 传播过程中的口头性2. 3.流传中产生的规则变异性(有变化,但分句和落音不变)二、体裁分类 1.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1)劳动号子()山歌(2 少数民族民歌的原生性分类2. 三、分讲A劳动号子直接伴随劳动的演唱。和较鲜明的强弱对比的一种民歌体裁,1.定义:具有规整的节拍节奏特点2. 种类繁多:工程、搬运、船渔、农事、作坊等。)(1 丰富广泛,即兴而发的歌词(2)一领众和的演唱方式(交替式的领和、嵌入式的领和)3)(服务于劳动的功能(4) B山歌 的一种民歌体裁,大多在山间旷野里演唱。较为自由的节拍节奏定义:具有1.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 特点2. 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1) 丰富广发又即兴而发的歌词(2) 独唱为主的演唱方式(3) 广泛而分布繁多的歌种(4) 典型的歌种及分布3. 划分标准:语言西北山歌(山曲、信天游、爬山调、花儿)方言区:西南山歌(神歌、赶五句、云贵山歌)客家山歌(兴梅山歌、兴国山歌) )西南山歌(1 ;云南、贵州(云贵山歌);四川、重庆(神歌);湖北、湖南(赶五句)分布:语言:西南次方言风格:细腻婉转)西北山歌(2;宁夏、甘;内蒙古中西部(爬山调)省区分布:山西西北部(山曲);陕西北部(信天游)肃、青海(花儿)语言背景:西北次方言风格:歌种发育充分,风格高亢苍劲 (3)客家山歌省区分布:粤东北、闽西、赣南语言背景:客家方言 C小调(里在城镇中更为流行。强弱对比不鲜明的一种民歌体裁,定义:具有规整的节拍节奏但1. 巷歌谣) 2.特点功能多样,既可以自娱自乐,也可以卖艺为生(1)固定的歌调,有一定的师承关系和唱本流行(2)艺术加工多,艺术性强3() 独唱为主,有简单伴奏4)(广泛的分布(尤其在东部地区和城镇))(5 3.小调的地方风格 (1)江南小调——细腻而婉转 音乐要素: 1.五声音阶 2.级进的旋律 3.中速偏慢

莲花落

摘要 莲花落有着特别悠久的历史,可追根溯源于唐朝,正是始于唐,成于宋,兴于明清两代。莲花落从诞生至今,在不断变迁的历史中,从最开始的脱胎于宗教的唱经,后又流入民间,演变为在乞丐口中的卖唱,延续至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着独立艺术价值的曲艺艺术,在一代代人口中传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多方面价值的文化载体,其中包含着历史性、学术性、艺术性、民族性等等。是我们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历史中的积淀,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源之本。绍兴莲花落能从历史走到今天,实属不易,也足以说明它作为传统曲艺文化在民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的今天,只靠我们先辈流传下来的艺术形式已经远远不够了,还需要进行不断创新,如何创新?找到与当今社会一共发展的路线才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现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信息的交流和传播无疑是最好的时代,把绍兴莲花落从我们手中流传下去是我辈必须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摘要 (1) 一、历史沿革 (1) 1.名称由来及起源 (1) 2.历史阶段 (1) 二、绍兴莲花落百年传承的价值认同 (2) 三、绍兴莲花落的危机 (2) 五、总结 (4) 六、致谢 (4) 七、参考文献 (4)

绍兴莲花落的历史沿革与传承 一、历史沿革 莲花落,又名莲花闹、莲花乐、落子、哩莲花、莲花板等。据史料记载,莲花落有着特别悠久的历史,可追根溯源于唐朝,正是始于唐,成于宋,兴于明清两代。莲花落从诞生至今,在不断变迁的历史中,从最开始的脱胎于宗教的唱经,后又流入民间,演变为在乞丐口中的卖唱,延续至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着独立艺术价值的曲艺艺术,在一代代人口中传唱。 1.名称由来及起源 关于绍兴莲花落的名称和来历在民间大致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根据研究莲花落的学者的说法,绍兴莲花落在刚刚兴起的时候,是街边艺人们在街头卖唱,单独一人,也并无乐器可用,那时的歌唱内容多是劝人为善、醒世警言这类。后来慢慢发展为有主唱和从唱的形式,根据这种艺术形式,就概念和艺术形式上来看,和莲花落很是相似,又有所区别,所以就冠以莲花落为名,但加之地名绍兴用以和其他地区的莲花落进行区分,故名绍兴莲花落。 第二种,是在一些绍兴莲花落的老观众那里听来的,因为莲花落里面歌唱的故事十分感人,曲艺唱腔又婉转动听,歌词也非常诙谐幽默,引来了观音菩萨从莲花台上走下来和老百姓们一起欣赏,所以被称作为莲花落。 第三种,是绍兴莲花落的老艺人“豆腐阿土”王德兴的解释,他说莲花落在唱的时候,故事前后要“连”的好,情节必须能给观众们“化”得开,包袱段子还得随时能收的住,也就是“落”。每场表演都会由于观众或者环境有所变化,临场发挥是每个莲花落艺人必备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绍兴莲花路唱好,所以说“莲花落”就是取自谐音,“连”、“化”、“落”连贯在一起,才能给观众们呈现出最好的表演。 2.历史阶段 绍兴莲花落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划分为二个阶段,即排档时期、三股档时期以及双档时期。 ⑴排档时期 在民国初年,是莲花落刚刚形成的时期,这时的莲花落还是街头乞讨的卖唱手段,因为需要穿街过巷,流动性很强,所以这种街头卖唱的形式又被叫做“排街”,当时的艺人们走到人家的门口,总是要先来些漂亮话讨个好彩头,比如五谷丰登、财源广进、阖家欢乐之类的,慢慢的这种街头卖唱开始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也提高自己的演唱功底,才使得莲花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同时,乞讨的卖唱艺人们觉得“排街”上不得台面,就把这种表演形式改叫“牌歌”了。可以说“牌歌”为绍兴莲花落的流传和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时的莲花落还是单人的清唱的形式,没有丝弦的伴奏。 ⑵三股档时期 1915年之后,莲花落逐渐发展成由一个人演唱,两个人伴奏的表演形式,被称为“三股档”。在当时的主唱一般都穿着长衫,手上拿着折扇,折扇可以用来被当做“刀、枪”等。在两人用四胡的伴奏中,敲打着三翘板来哄热气氛,这时的莲花落已经从街头乞讨卖唱转变为登台演出的形式了。而且随着观众们的欣赏水平提高,讨彩头的吉祥话也被“节诗”取而代之。节诗是带有故事情节的小诗,其内容题材多取自民间,直到后来,节诗开始慢慢转变为中长篇的曲目,唱的是民间传说逸事之类的桥段。 ⑶双档时期 20世纪70年代之后,绍兴莲花落的表演、唱腔及音乐都有较大的发展。绍兴莲花落的演出形式也有所改变,从三个人演出,一人主唱,两人伴奏,变成了两个人一起演唱。而且,甚至还有“男女双档”出现,这种形式的出现,在当时的城市里的观众很乐于接受这种新鲜

中国民族音乐考试资料-音乐师范专用-考试例题答案.doc

填空与选择: 中国民族音乐从音乐体裁角度来分类五分法:民歌,民族器乐,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 民歌分为号子,山歌,小调,多声部民歌。 中国民族音乐分为三大调式体系:希腊-欧洲乐系,波斯-阿拉伯乐系,中国乐系。(表格)民歌历史上曾经沿用过的称谓:乐,歌,风,谣,声,曲子,山歌,小令,时调等。 民歌的当代分类为以下五种:体裁,题材,场合,历史,民族分类法。 中国乐器分为:吹奏乐器、拉奏乐器、弹奏乐器、打击乐器。 民族器乐总体分为“民族器乐独奏音乐”和“民族器乐合奏音乐”两部分。民族器乐合奏分为传统民族器乐合奏音乐与现当代创作民族器乐合奏音乐。其中前者分为:弦索乐、丝竹乐、鼓吹乐、吹打乐、清锣鼓五部分。(表格) 民族歌舞音乐以歌舞音乐体裁样式为依据可分为:舞歌、舞乐、综合歌舞乐三部分。曲艺是以口头语言表述为主要方式来进行“说、唱、演” 的表演艺术形式。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戏剧艺术,与诞生国外后传入中国的话剧、舞剧、歌剧三大戏剧形式相比,有很大不同。 名词解释: 1.民族音乐:中华民族历史上创建的所有传统音乐类型和在此基础上延续发展来的,与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明确文化血缘关系的各种音乐体裁、类型和作品的总合。 2.民歌:是由民间口头流传的唱词、韵文与民间曲调相结合而成的歌唱体裁;是由大众群体在多样社会生活中世世代代口头传唱并不断提炼而成的,具有变异特点、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的非专业音乐创作的歌曲类型。 3.歌种:凡是在民间音乐生活中,已约定俗成而获得某一专门称谓的,在流传范围、使用场景、歌唱方式方法、音乐风格特点等方面都约相一致的民歌群,即可视为是一个“歌种”。 4.器乐:是人类社会群体在自身音乐生活中用乐器演奏出的各种不同情感、不同风格和不同形态特征的音乐体裁和作品。民族器乐,是指中华民族在传统音乐文化历史进程中创建和积累下来的所有传统乐器演奏的器乐体裁和器乐作品。 5乐种:是历史传承于某一文化区域或某一文化阶层内的,具有特定组织形式,丰富传统曲目,典型音乐形态与序列表演程式,并以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乐曲演示和音乐演绎而与其他器乐演奏样式风格和特征相区别的一种类型化器乐演奏种类。. 6.秧歌:舞歌的一种,即民间歌舞秧歌表演时所唱的舞蹈歌曲。民间歌舞秧歌,也称社火,流行于广大汉族地区,其中以北方地区的最具代表性。作为歌舞表演样式的称呼,它指各地民间流传和传承的一种民俗性歌舞表演类型;作为歌舞中的音乐样式称呼,它则指此类歌舞表演中演唱的歌曲。 7.弹词:曲艺的一种类型,即“弹唱词话”的简称。其唱本“词话”因与评话说本为一体,故有些地方又称“评弹”。这是说唱者兼用琵琶或三弦、月琴等弹奏类弦乐器自我跟腔伴奏,再适当配以其他丝竹类乐器伴奏以说唱古今故事的一类曲艺表演形式。所含曲种,主要流行在中国南方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广东等省市。

绍兴曲艺

绍兴莲花落 莲花落,是绍兴的地方曲艺,在绍兴城乡流行。莲花落演唱生动活泼,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莲花落一般都是三人一组演出,早先无丝竹伴奏,由一人主唱,一人打板,另一人和打板者一起帮腔,谓之“接腔”。演唱内容多为反映农村生活的短篇,称作“节诗”,如《娘家节诗》、《分家节诗》等。后因接腔形式不便于演唱整本节目,开始采用四胡伴奏,改为一人主唱,一人拉四胡,一人打板。主唱者手持三翘板,在音乐“前奏”及“间奏”中打板击节。主唱 者有时与伴奏者对白问答,或由伴奏者帮腔接调,形式活泼。经常演出的书目有:《闹稽山》、《百花台》、《珍珠塔》等。 现在莲花落的唱腔与早期相比,已有较大的发展,除演唱基本调外,还根据剧情需要,穿插演唱绍剧、越剧及部分民歌小调。并开始进行了男女双档演出的尝试,除发挥原有说唱特长外,还增加了表演部分。目前,绍兴有两个艺团(包括县曲艺团)分十六个队演出外,尚有民间艺人组成的若干莲花落演出组,长期在城乡演出,很受群众欢迎。 绍兴词调 清朝中叶,在绍兴流行盲艺人演唱的绍兴词调。又名花调,俗名话词,为地方唱说文艺。绍兴词调回书旧说有18本,据调查所得有《珍珠塔》4回、《白狐裘》4回、《芙蓉亭》4回、《双金花》4回、《白玉戒》4回、《双珠球》7回、《五花楼》4回、《梅花戒》5回,共8本36回。已经失传而尚知书名的有《紫金钗》、《玉龙圈》、《如意金钗》、《双秀鞋》、《碧玉球》(又名《双玉燕》等。 绍兴词调的节诗,现存约有五六十首,如《贵妃醉酒》(即《宫怨》)、《花有清香月有影》、《游炉峰》、《城乡比势》、《二十四节气》、《十二月花名》、《万年青》、《螳螂成亲》、《百虫节诗》、《百鸟节诗》、《苍蝇节诗》、《莺莺拜月》、《莺莺烧夜香》、《莺莺开方》、《五更佳期》、《拷红》、《昭君和番》、《闺吧节诗》、《美人节诗》、《四季节诗》、《游园操琴》、《半字节诗》、《牛郎节诗》、《百花成亲》、《庆寿》、《寿赐》、《绣花袄》等。绍兴词调艺人均为盲人。回书及节诗均无抄本,但凭口传心授,耳听强记,故唱辞时有论误。 绍兴词调的唱调,有[蓑衣谱]、[本调]、[十字调]三种,此外尚有一些小调俗曲。 绍兴词调一般在结婚、三朝、接轿、做寿、剃头、得周、乔迁等场合演唱,不参加丧事、祀事。日场先唱《庆寿》,夜场改唱《寿赐》,然后唱一段节诗,接唱一回正书,一场共唱四段节诗、四回正书,共约四五个小时。演唱以“三品”(三弦、二胡、扬琴)为基本组合。演唱者兼奏乐器,眼戴墨镜,以遮病目。“五品”则增加月琴、提琴,“七品”增加琵琶、笙,“九品”增加及双清。绍兴词不达意调分肢色行当演唱,其中执三弦者多为男性,称为“弦位”,老生、老旦、净角由“弦位”担承,并且是“表”的为主者;其余均为女性,分任小生,不旦、小丑脚

绍兴地方戏曲

绍兴地方戏曲 学号:10051323 姓名:杨雨龙 班级:音乐103班 经过一学期每周二下午七八节的绍兴地方戏曲课,我们主要了解了绍兴地方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戏曲,观看了相关视频,包括名家名段和戏曲全场,欣赏到了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多种绍兴地方戏曲。越剧、绍剧、新昌调腔和绍兴莲花落是绍兴主要的地方艺术表演形式。 我比较喜爱越剧,所以对越剧的了解比较多一些。越剧发源于绍兴嵊州市农村,也称绍兴戏。因为绍兴是古代越国的首府,因此后又改称为越剧。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仅次于京剧。一百多年前,越剧只是农村流行的一种说唱形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有故事情节的小戏,大多数是关于家庭和爱情故事。与高亢激昂的绍剧不同,越剧质朴细腻,因而也被称为绍兴文戏。1920年后,越剧进入上海。到四十年代末,越剧已成为中国主要的剧种之一,出现了许多艺术表演的流派。1949年后,越剧得到了更快的发展,成为仅次于京剧的中国第二大剧种。 越剧唱腔清丽、委婉而富有抒情色彩,它的表演虚实结合,动作优雅。越剧以复杂的身体动作和脸部、眼部表情揭示人物的内心和情感,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特别是妇女的喜爱。当地人,不管男女老少,都能哼上几句。 越剧剧本主要取材于浪漫的爱情故事,没有特技,也没有武打场面。越剧的服装模仿二十世纪初中国浅色时髦的服饰。最著名的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和《西厢记》。 最近我们在课堂上与师生一起欣赏了《穆桂英挂帅》《红楼梦》《西施断缆》等多部别具一格的经典作品。 《红楼梦》,也称《石头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越剧《红楼梦》是根据曹雪芹原著改变而成。该越剧共分12场,于1957年在上海越剧院首次公演。著名越剧艺术家徐玉兰和王文娟分别扮演剧中的宝玉和黛玉,使《红楼梦》成为了越剧的经典剧目。他们的《红楼梦》也被拍成电影流传了下来,现如今在时代不断地发展下,这一出《红楼梦》也被频频模仿借鉴,成为真正的经典,深入了新老越迷的心。 徐派由徐玉兰创立,工小生。徐玉兰的表演俊逸潇洒,传神逼真,富于激情,嗓音清越嘹亮,徐派唱腔的特点是高昂激越,丰富多彩,奔放流畅,大起大落,刚柔交融,声情并茂。徐派唱腔多以倜傥热情、豪爽多才的人物为主。 《红楼梦》里的宝玉、《春香传》里的梦龙、《追鱼》里的张珍、《西厢记》里的张生,无一不是深得观众的喜爱。如今主要的优秀传人有钱惠丽、郑国凤、张小君、杨婷娜、李璐彦、刘志霞等。 王派由王文娟创立,工花旦。王文娟文武兼备,表演精湛,擅长描摹人物神态,有性格演员之誉。她在师承支兰芳的唱腔基础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了平易质朴,流畅自然、情感浓郁的王派唱腔。王派的优秀传人都有单仰萍、王志萍、陈晓红、李敏、俞建华、忻雅琴、李旭丹等等。 《红楼梦》里贾宝玉这一角色是由徐玉兰担任的。贾宝玉生性风流,怜香惜玉。大观园里的女子们都是他愿意亲近的,所以在面对他们的时候,他会眉开眼笑乐不可支。他性格的

我国的戏曲艺术是怎么产生和发展的

我国的戏曲艺术是怎么产生和发展的? 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艺术,它们是: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的梵剧、中国的戏曲。中国的戏曲成熟得较晚,到12世纪才形成完整的形态。在8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革新与改进,持续至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戏曲艺术的萌芽,早在上古时期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即已出现。但它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发育成长阶段,直到宋、金时期,才在传统歌舞、说唱和滑稽戏等几种艺术形式统合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戏曲形态。 (1)宋代,北方的杂剧和南方的南戏,是我国最早的两种戏曲形式。北杂剧主要继承了说唱曲种诸宫调的艺术传统,并综合其他一些艺术形式。它采用曲牌联套的音乐结构,音韵、技巧及演唱方法考究。南戏源于民间歌舞小戏,在此基础上吸收了一些传统曲调,并与宋杂剧、说唱艺术相结合。(2)元代是杂剧发展的鼎盛时期。元杂剧继承了宋、金杂剧的传统,并继续吸收其他音乐形式的成就。这个时期,出现了关汉卿等一批杰出的剧作家,产生出大量优秀作品。(3)北杂剧随着元的统一而南移,曾盛极一时。至元末明初,杂剧被新新兴的传奇取代。传奇是在南戏的基础上,吸收了解北杂剧的丰富成果而形成的。(4)多种戏曲腔调的兴起,是明代戏曲音乐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又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戏曲的发展。特别是明末清初花布乱弹句的兴起,以致皮黄腔为主声调的京剧的形成。它成为我国戏曲集大成的国粹艺术。(5)清代,在上述各声腔系统的戏曲剧种传播、发展的同时,民间又产生出多种地方小戏。这些民间小戏的特点是载歌载舞,但表现手法较简单,戏剧化的程度不高。我国少数民族的戏曲,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吉林、等,主要剧种有:藏族的藏剧、朝鲜族的唱剧、壮族的壮剧、白族的白剧、傣族的傣剧、侗族的侗剧、苗族的苗剧等。总之,我国的戏曲艺术,在8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革新与改进,持续至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说唱音乐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1、叙述性为了能将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传述清楚,说唱音乐以叙述性曲调为主。它主要采用半说半唱、似说似唱、唱中有说、说中有唱的曲调讲唱故事。同时,它的许多曲调又兼具叙事和抒情的弹性功能:速度较慢、曲调装饰较多时,适于表现抒情的、委婉的性格或悲哀的情绪;速度中等、曲调简洁时,适于表现平静的心情和客观叙述故事的发展;速度很快、曲调起伏跌宕时,适于表现欢快的、激动的或愤怒的情绪。由于这个特点,说唱音乐的叙述性与抒情性的转换中既方便又协调。 2、叙事和代言相结合的表现方法说唱音乐采用一人多角的表演方式。在讲唱故事的过程中,既使用第三人称的傻事体,也使用第一人称的故事人物的代言体。叙事时从客观的讲述故事情节的发展,代言时则模拟故事中人物的口吻、表情、姿态、性格,将我物的音容笑貌准确地表现出来。这种模拟不能像戏曲表演那样依靠演员的性别、音色、化妆和道具,而是靠一两个说唱演员的表情、语气和有限的姿态、动作。因此说唱演员对人物的表演更要强调神似。从这一点上来说,说唱赏的表演难度更大。说唱演员不能充分进入角色,而是时进时出,时而是角色的模拟,时而又要加入客观的叙述和评价。由于这样的表演性质,说唱音乐就要对曲调进行选择,既要便于讲故事,又能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来刻画人物的鲜明形象。 3、音乐与语言的密切结合说唱艺术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说唱脚本首先以声调、语调、遣词造句等形式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在这个基础之上,再用音乐来突出和夸张语言的表现。音乐与语言的密切结合主要体现在两点--声调各节奏。汉族传统声乐艺术,在腔词关系的处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诸如:依字行腔,字正腔圆;腔随字转,字领腔行;以字行腔,寻声达意等待。现时,在腔词不能相协时,又有“换腔就字”、“换字就腔”等一套补救办法。说唱音乐继承了传统声乐艺术的这一成就,在语言的节奏方面,汉语本来就具有优势。于是单复相合,智短长相配,汉语语言节奏的多样性为音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说唱音乐又进一步丰富了语言的节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