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核军控

核军控

核军控
核军控

国外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的研究综述

编者按:冷战结束以来,随着1995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无限期延长和1996年《全面禁止核实验条约》的通过,标志着国际社会的核不扩散努力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在国际上仍然存在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特别是朝鲜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的先后出现,表明了国际核不扩散体制仍然面临一定的挑战。所以,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的研究仍显得十分必要。由于中国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文参阅了国外大量特别是欧美国家的原始材料和国外学术界对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研究的权威研究成果,对国外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研究进行了概述,以期对国内学者核不扩散体制的研究有所启迪。

自从核武器出现以来,由于其威力巨大,所以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对它进行严格控制。几十年来,除了达成《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这一基本防扩散条约之外, 国际社会还制订了各种各样的公约、协定,成立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共同构筑了一个庞大的限制核武器扩散的体制,其内容具体包括:第一,有关核裁军的条约,如《美苏关于销毁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等。第二,关于限制核武器部署空间及有关无核区的条约,包括《外层空间条约》等。第三,限制核武器发展的条约,包括《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等。第四,有关无核国家安全保障问题的文件。第五,国际出口控制与核查机构,包括核出口委员会、核供应集团、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核不扩散体制有效地遏制了核武器及核材料的扩散,促进了核裁军的进展,对维护国际和平、安全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特别是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签署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作为最具普遍性的国际军控条约,为防止核武器扩散、实现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努力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安全形势正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日益突出,恐怖主义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交织,使防扩散面临新的复杂因素和挑战。核扩散的潜在破坏性由于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威胁突出而上升。原有的以国家为对象,以传统威胁为目标的防核扩散国际规范,已很难应对核恐怖主义等新型核扩散威胁。另一方面,不稳定的国际安全环境,特别是出现了以武力解决问题、以军事手段“先发制人”应对核扩散的倾向,这就更加深了一些国家的不安全感。当“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战争”事实上是改变政权战争时,“拥核自保”就可能成为更有吸引力的选择。在一些特殊领域(如导弹和导弹防御)和地区(如朝鲜半岛、中东地区),控制与反控制斗争日趋尖锐。特别是近几年以

来所出现的朝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更是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的研究在国外学术界一直是个重点研究领域。

国外对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的研究共分三个阶段: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中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及以后。

自从1945年美国拥有核武器以后,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世界上公开宣布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已经达到了五个,而且,自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1953年发表了“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演说后,核技术在世界的传播速度也大大加快,这引起了人们对核武器扩散问题的关注。①迫于世界舆论的压力和保持核垄断的需要,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主持举行了有关《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谈判,但由于它们在北约“多边核力量”特别是关于联邦德国获得核武器问题的讨价还价,这一谈判竟然拖了八年之久。也就在这一时期,国际学术界开始了对国际核不扩散问题的研究。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为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研究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学术界在此问题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核武器扩散的前景、有些国家不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核扩散的定义和对《核不扩散条约》的评价等几方面。1、在核武器扩散的前景上,国际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的观点:(1)绝对的悲观主义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核武器的扩散是不可避免的。②(2)有条件的乐观主义观点。这一派认为,某种形式的核扩散将降低核战争的可能性,他们还认为,核武器扩散的实际危险可能会促使有核国和无核国家采取军备控制行动,主要核大国采取一致的行动对遏制核武器的扩散是必要的。③(3)悲观主义的怀疑论。大多数的学者都持有这一观点。他们认为,极端悲观主义者对国际关系的看法过于简单化,但又认为乐观主义观点得不到验证,而且很危险,如赫尔曼·卡恩就认为加洛斯的论点“看似有道理的却不能让人信服”。④这些怀疑论者都赞同卡恩的观点“加洛斯的论点太危险不能付诸实践。”⑤他们不能完全确定进一步的核扩散将会带来什么后果,但都希望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观点不要在现实中得到实践。⑥2、一些国家不签署《核不扩散条约》的原因。学者们普遍认为,一些国家保留核选择的目的在于:维护本国在有冲突的地区的安全;保持国家的政治独立和与超级大国进行讨价还价的能力;提升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保留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权力。⑦3、对《核不扩散条约》的评价。在此问题上,支持条约的学者认为,这个条约有利于遏制核武器的扩散,降低战争爆发可能性;而对它持批评态度的则认为,这个条约有不少缺陷:法国和中国这两个核国家和许多有核能力的非核国家没有签署;制约了非核国家民用核技术的发展;有核和非核国家的义务不平衡;造成国家间在政治地位上不平等;并不能消除核扩散的前景。⑧

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国外对对核不扩散的研究还只是初步的,主要围绕着《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有关的一些问题展开,涉及面较窄,如核不扩散条约的内在缺陷、它对核扩散的影响等问题和如何控制核武器的扩散都没有涉及到;即使已经研究的问题,也不够深入,如对有的国家不参加《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原因问题上,主要是分析了政治上的原因,而对它们在大国安全保证的可靠性和获

得稳定的核材料供应的担心及它们对核不扩散条约的歧视性的批评等方面,则研究不够深入。不过,这一时期的研究也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引起了人们对核扩散问题的关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和八十年代,国外学术界对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的研究进入了高潮。这主要是受到一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1974年印度的核爆实验引起了世界对核武器扩散的极大担心;核技术的扩散导致越来越多的国家具有了核能力;因第三次中东战争所引发的石油危机使各国更加重视核能开发;这一时期召开的几次《核不扩散条约》评论会议也促进了核不扩散体制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出口核技术、燃料和设备,美国已不再享有和平利用核能方面的垄断地位。这一时期核不扩散体制研究的特点是在原有的议题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如在核武器扩散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影响问题上的争论、核武器扩散缓慢原因的探讨和如何控制核武器扩散的研究等。

在这一时期,学术界探讨了国际社会达成《核不扩散条约》的主要目标,他们的观点归结为:(1)、阻止出现新的独立的核国家;(2)、为世界范围核能工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框架;(3)作为控制军备竞赛和推动核裁军措施之一;(4)实现一个无核世界。①

出于对核武器扩散危险的深刻认识,学术界积极探讨如何防止核武器扩散,并提出了不少措施,认为控制核扩散的难处在于核能源和技术的两重性,但不管是采取部分还是全面的措施来维持和强化核不扩散机制,学者们对于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都有着激烈的争论。对于防止核扩散措施应采取核出口控制机制还是综合利用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对于所采取的措施应该是单边的还是多边的,或者是采取单边还是多边行动,也有争论。②而在核武器的扩散和核供应的关系问题上,有两大传统的思想流派,一派认为核武器的扩散与核材料、设备和技术的出口有关,他们认为应该对核供应采取更加全面和严格的限制。另一派认为,核武器扩散主要是个政治问题,与核供应只是有间接的关系。③

这一时期《核不扩散条约》不仅得以维持,而且没有出现新的核国家,这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有的学者分析了《核不扩散条约》得以维持下去的原因:(1)、它是全球唯一的禁止核武器协议,不管它有多少局限性,它的存在总比没有要强得多。(2)、大多数的非核国家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去获得核武器。(3)《核不扩散条约》更符合现存无核国的利益。④对于核武器的扩散比预期的慢,也有学者进行了分析,核武器扩散缓慢的原因是因为一些无核国家原则上反对核武器及其扩散,而其他国家反对核武器及其扩散则是出于他们的国家利益。对大多数,也许是全部无核国来说,他们选择成为非核国家,(1)是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上受限;(2)有一超级大国向它们提供了安全保证;(3)相对有利的安全环境;(4)认识到如果它们发展核武器,会导致超级大国或本地区的敌对国家的敌视,甚至是遭到先发制人的打击,这都会导致地区形势的不稳定,甚至是军备竞赛,这也最终会造成自身国家的不安全。至于既不是出于原则也不是出于国家安全利益而反对核武器的情况,则是国际核不扩散机制运作的结果。①

还有的人对《核不扩散条约》持批评意见,他们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政界人士,他们力量相对较弱。另一类是西方和第三世界的学术界人士,他们的力量相当大,从他们的观点划分,他们又分两派,一派认为“这个条约是失败的”,因为他们认为:(1)只有停止所有核活动才能解决核武器扩散问题;(2)应该把这个条约与其他核裁军协议联系起来;(3)签署此条约的成员缺乏普遍性。而另一派的不满则集中在此条约结构和运作上的缺陷:(1)它具有歧视性,它限制非核国家获得核武器,对有核国家的核武器不作限制;(2)在此条约第三条包括保证条款的核查机制只集中于可裂变材料的获取,而不是集中在核武器或装置的生产上。(3)没有提供足够的民用核技术给签署条约的非核国家。②有的学者认为《核不扩散条约》的第四条规定无核国家可以放弃核武器选择以换取不受限制地获取“和平”核技术,这就使无核国家所储存的钸可以很容易就被用于制造核武器,所以这个条约内在的危险就是它使与核武器紧密相关的核活动合法化了。③

有的学者详尽地分析了一些国家反对《核不扩散条约》和试图获取核武器的动机:(1)加入此条约就会阻碍它们利用民用核技术;(2)这个条约带有歧视性;(3)在核问题上持暧昧立场是有利的;(4)、大国获取核武器是为了抵消其他大国所拥有的核武器;(5)有的国家开发核武器是因为它怀疑大国盟友对其国家安全保证的可靠性;3、没有核盟友的国家当它的对手拥有了核武器后,它自己也想拥有;(6)一个国家试图获取核武器是因为害怕它的对手现在和将来的常规力量;(7)有些国家发现发展核武器要比进行军备竞赛要便宜和安全得多;(8)有些国家发展核武器是为了进攻目的;(9)为了提高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10)有的国家发展核武器是因为似乎“别人都在这么做。”④而有的学者则分析了“核门槛”国家发展核武器的制约因素:国内的反对力量、双边的限制措施、外援减少所带来的潜在损失、制裁的威胁和引起地区军备竞赛的危险、核不扩散机制的作用和国际上一致反对核扩散。⑤

在对现行国际核不扩散机制认识上,有许多学者认为它是合理和必要的。不过,它也不是完全统一的。学者们一致认为,如果核不扩散机制要生存下去,现存的核不扩散政策和制度就要加以改进。但对于如何才能最好地进行调整,以及现在和将来核不扩散政策的理想目标是什么,他们之间有着激烈的争论。对于改变核不扩散政策的性质和范畴,也存在争论。有人认为现在的核不扩散政策基本上是适当的,他们希望避免由于执行全新的政策和制度而停止使用现在的核不扩散政策或使它遭到削弱。而另一些人则要求转换核不扩散机制,或在核能和军备控制领域采取新的核不扩散政策。在第二部分人中还包括了那些认为应该立即采取措施来处理核出口机制存在的具体问题,恢复核供应双方之间的信任。然而,他们也认为这些有节制的措施从长远来看是不足的,他们认为将来应采取新的措施以应对新的核供应形势和新的核技术和核国家所带来的核扩散风险。一些要求对现行的核政策做大的修改的人认为现行核不扩散机制的范畴和结构有内在不足,它的生存取决于对和平利用原子能所带来的利益和机会的看法。而对于未来全球性的核能源需求水平也存在很大的争论。有些人坚持认为核能在未来的能源需求中占据主要地位。而其他的人则认为不能分阶段撤消我们现有的核计划,不应该失去原子能所提供的机会。对于是否必要有选择性禁止特定的国家获得特定

的敏感核材料,也没有取得共识。确切地说,很少有人明确否认核再处理和浓缩设备和技术的转让有必要实行差别待遇。在是否提供浓缩铀和分离钸给需要这些材料进行高级研究和能源项目的国家的问题上,也存在争论。一方面有人认为这些材料和设备的扩散增加了核扩散和核恐怖主义的危险,因此,它们的传播应予以严格限制。另一方面,有人希望在适当的安全保证下,这些敏感的材料可以提供给别的国家使用,并争辩说,只有这样才能阻止这些国家自己开发敏感的核技术。①

对于核武器扩散对世界安全和稳定的影响在学术界有着激烈的争论。大多数学者认为核武器的扩散对时间和平与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如认为非理智的领导人在未来的高风险冲突中有可能进行核敲诈,甚至使用核武器;在一个冲突地区,核国家之间的常规冲突有可能因意外事故或是误判而升级为地方性的核冲突;这样的冲突也有可能把超级大国卷进去;随着核扩散,恐怖主义集团也能够更容易地获得核武器并用它们来进行敲诈;核扩散是地区性冲突增多的潜在根源;是导致国际政治复杂化的一个因素;给核军备控制设置新的障碍。②而另外有一少部分学者则认为,缓慢的核武器扩散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降低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有助于稳定世界政治中的权力关系。③

而对于核扩散的前景,国外学者们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在核时代的任何时候和现在,都不可能阻止所有的核扩散, 核扩散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一种悲观主义观点。①而另外一些学者则持乐观态度,认为核武器的扩散没有想象的那么快,还有许多怀疑论者认为没有必要对核不扩散太多关注,认为核扩散的负面效应被夸大了。②还有的学者认为,核不扩散政策的前景取决于这一政策的目标。如果这一政策的目标是阻止另外一次核装置爆炸,则其前景的确暗淡。如果政策目标是减弱核扩散的速度和程度,则情况并不那么令人失望。③对于核武器扩散的形式,学者们普遍认为有两种:核大国核武器储存不断增加的纵向扩散和无核国家成为新的有核国家的横向扩散。④这两种倾向都很危险,有的学者认为最大的危险来自于核大国核武器储存不断增加的纵向扩散,批评美国和苏联搞纵向扩散,反对美苏继续进行核军备竞赛,并指责超级大国对横向扩散也要负一定的责任,认为目前对核不扩散的威胁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两个超级大国在二十世纪年代五十中期争相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和平原子能方面的核反应堆和信息。⑤有的学者认为在讨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时,从五个核国家国内独立、半和准独立的决策机构的数量而言的横向核扩散却没有受到和把核武器横向扩散给无核国那样多的重视。⑥

有的学者则考察了核不扩散机制所面临的威胁。有的学者认为威胁一方面来自于那些主张更广泛的反核目标(议程)的人,另一方面来自于那些满足于过去的防扩散成果从而轻视将来的核扩散危险的人;⑦有的学者则认为,印度的核爆炸和石油禁运所造成的油价4倍的增长,在国际上产生了一种普遍的对能源供应

安全的担心,这引起了武器级核材料的扩散,但却没有发展相应的核查措施和制度,《核不扩散条约》“和平”利用核能的模糊提法对核不扩散机制稳定性所造成的威胁,由于美国在核领域内外的实力地位的变化而强化了。在核领域外,是美国在越南的失败导致其盟友对其安全保证的不信任;在核领域内,则是美国在和平利用核能领域垄断地位的丧失,在任何强化这一机制的努力中,美国因素只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充分的条件了;⑧有的学者认为,核不扩散政策在工业和商业利益面前面临许多缺点,特别是在面临经济萧条时候,核能工业的中心从美国移向欧洲也带来了问题,而且大多数国家都不把核不扩散不放在政策重点地位。①还有的学者对无核国家计划谋取核潜艇、不断增长的具有携带核弹头能力的导弹的交易和核设备和服务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供应国表示担心。②

由上面国外核不扩散体制研究的概述可以可出,这一时期国际核不扩散研究的特点:、1、研究队伍更加壮大了,有更多的学者参加了进来,表达了对核武器扩散对世界安全所造成严重威胁的关心;2、研究更加深入了,许多学者详细分析了核不扩散机制所面临的威胁,并出于对核武器扩散危险的深刻认识,积极探讨如何防止核武器扩散,提出了不少措施,这时学者们对核不扩散机制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对它的缺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不少的改进措施;3、研究和当时的国际形势密切相关,每一次《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评论会议的召开前后,都会引起学术界对核不扩散机制的研究热潮,研究的课题也是紧扣国际热点问题,如有的学者就对无核国家计划谋取核潜艇、不断增长的具有携带核弹头能力的导弹的交易和核设备和服务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供应国表示担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结束、海湾战争爆发、1995年的核不扩散条约评论会议上《不扩散核条约》得以无限期延长、印巴先后进行核实验和朝核问题等重大事件的出现,都对核不扩散体制的研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使核不扩散体制的研究又进入新一轮高潮。这一时期国际学术界核不扩散体制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一些老的议题放在新的国际背景下进行探讨。这一时期国际学术界侧重于研究核不扩散体制在新的时期所面临的新的威胁和如何消除这些威胁、核不扩散体制的缺陷和如何对它进行改进和核不扩散体制是前景等。

核不扩散体制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所面临的威胁和如何消除这些威胁。对核不扩散体制在新的时期所面临的威胁问题,学者们进行了争论,他们的观点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苏联的崩溃所带来的核扩散和和几个有野心的国家追求核武器;③印巴先后所进行核实验;④核不扩散体制内在的矛盾;⑤美国(和英国)军备控制政策的变化;⑥恐怖主义分子积极寻求获得核武器;⑦核出口控制机制没有有效运转;⑧有核国不仅被视为构成了直接的核战争威胁,而且构成了核扩散的威胁。③有的学者认为核不扩散体制所面临的威胁本质上政治上的问题,而不是技术上的办法能够解决的。但它受到来自于美国的两大挑战,一个就是美国

企图通过改变它的一些技术规则来加强这一体制和用军事思想和概念来解决核不扩散问题,第二个挑战的第一个要素就是现有体制的支持者不愿承认在现有核国家以外存在核国家的可能性,⑩第二个要素就是推行把国际原子能机构观察团变成核警察力量和使用武力摧毁核设施,用暴力阻止核扩散的政策。①在如何消除这些威胁上,有的学者建议通过减少和最终消除核武器来消除核扩散威胁,②而有的则建议应该终止全球钚和浓缩铀的生产,③另外还有学者建议应该立即进行谈判以签署消除所有核武器和它们的运载手段的全球性条约,④这是一种理想主义方法;而有的学者则认为需要通过积极的预防和先发制人军事手段来防止核扩散,如卡内基基金会推出了一个名为《普遍遵守:核安全战略》的集体计划稿,它呼吁把联合国特别委员会强制核查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其他国家去。它认为,军事强制对于核查的成功是必要的。这一经验就是利用安理会的超国家权力强制所有的国家都要遵从核不扩散的义务,催促运用这一权力阻止有的国家从核不扩散条约中退出,使所有国家都要受到规范的约束,⑤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方法;而有的学者则倾向于进行相互核裁军和建立信任措施,通过建立一个更广泛的多边核军备控制架构以控制核武器。这则是一种自由主义方法。⑥发展核武器国家动机。国外学术界主要有三个派别利用三个不同的模式来进行争论,即国家安全、国家威望和国内政治。国家安全模式派认为,一个国家发展核武器是因为它认为它的国家安全受到了威胁,核武器是应对拥有相当常规力量特别是拥有核力量的对手的最好办法;⑦国家威望派则认为,发展核武器的决定不仅是出于对国家安全的冷静盘算,而且是把获得核武器看作是国家名望和在国际社会地位的象征;⑧国内政治模式派则争辩说,发展核武器的决定是国内政治力量角力和国内各机构竞争的结果。核武器常被用来推行不同政治团体和力量在国内政治中的狭隘利益。⑨

除了以上因素外,收益也被视为发展核武器国家的动机之一。劳伦斯·格林特1996年就争辩说,当一个国家认为拥有核武器收益大于支出,核扩散就会开始。⑩有的学者则认为,正式接受核不扩散的义务可被用来作为提高自己发动核攻击的能力或是用核手段来保卫自己或是抵御对手攻击的一个策略。因此,承认《核不扩散条约》并用它作为掩护,以获得制造核武器手段,这将使得某个国家能够与核武装的敌手相抗衡,并恫吓它的无核国竞争对手。这被许多人解释伊拉克、利比亚和北朝鲜加入《核不扩散条约》的动机。①还有的学者认为,冷战的结束对核扩散过程产生了一种复杂的影响。一方面,剩余的超级大国不用再遏制其盟国的违反核不扩散体制的野心了。另一方面,苏联的解体产生了更多的核国家。现在,随着核保护伞的取消,出现了一种变动和碎片化的国际体系,历史上所存在的敌意和不安全也促使国家寻求单边安全出路,这些都刺激了有的国家寻求获取核武器。②

国际社会达成《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核不扩散机制得以维持的原因。国际社会之所以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达成《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有的学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远程导弹的发展使美苏都处于核武器的威胁之下;核武器实验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使世界人民越来越反对美苏发展更大和质量更先进的核武器;古巴导弹危机揭示了爆发全面核冲突的可能性;核俱乐部成员稳步增长;德国和日本都具有了核能力;核能工厂和和燃料也不断增加。③有的学者则认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达成既是美苏核威慑历史发展中的几个重大事件的结果,也是逐渐意识到核武器的使用可能造成的巨大灾难的世界公共舆论压力的结果。④还有的学者认为,《核不扩散条约》起源于超级大国一致认识到核武器的扩散不利于国际安全,特别对它们应付两极竞争不利,同时又是也是它们与和无核国激烈讨价还价的结果。⑤

核不扩散机制之得以维持,七十年代所爆发的一些事件也促使国际社会加强核不扩散机制:印度的核爆炸;石油危机导致的油价上涨导致更多的国家寻求利用核能;更多的国家对钚再处理必须出了兴趣;一些核出口国不负责任的核出口行为;⑥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核不扩散机制反映和建立在传统的大国具有特殊责任的观念基础之上,对西方领导的普遍承认是核不扩散成功的一个条件;⑦还有的学者认为,核不扩散体制只所以形成并得以维持,这是出于有核国和无核国各自的利益诉求:对有核国来说,这一体制有助于它们垄断拥有核武器的权力而又排除中小国家拥有类似的权力;而对无核国来说,这一体制则在规范和原则方面严重限制它们的邻居获取核武器和有核国对核武器的使用;只要适当的系统条件存在,且它们的存在与国际体系的关键角色的这样利益相一致,核不扩散体制就会存在下去,这是一种古典现实主义观点;⑧而在这个问题上崇尚权力的学派则认为,只有霸权强制才有核不扩散机制,霸权国可以通过怀柔和强制两手策略迫使小国放弃核武器;⑨而自由制度学派则把规范看作国家行为的根源,他们认为,核不扩散机制的出现是因为它能够解决集体行动问题,具有调节功能,在惩罚核不扩散机制的违反者的同时,使决策简单化;⑩一些美国、英国和法国战略家、政治家和分析家对待核不扩散条约和体制的态度则是,核不扩散条约和体制在保留本国的核武器的同时限制有核国家的数量,有利于本国的利益,故而对它予以支持。①

《核不扩散条约》无限期延长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即使《核不扩散条约》无限期延长,与核扩散的斗争也远未胜利;②有的学者认为,对核不扩散体制来说,1995年的《核不扩散条约》评论会议将是一个分水岭,它的结果不仅会决定核不扩散体制在二十世纪剩下的时间和更远的将来所赖以建立的基础,还将阐明自从1990年评论会议以来核不扩散体制内部和其背景所发生的变化;③有的学者认为,在1995年《核不扩散条约》无限期延长审查会议上核大国进行核裁军的承诺是空洞的——它们主要目的在于永远保有核武器。④还有的学者认为,

尽管《核不扩散条约》得以无限期延长,世界的平衡仍然是不稳定的,仍然受到核扩散的威胁。⑤

核不扩散体制的缺陷。对于核不扩散体制的缺陷,有的学者则认为核不扩散体制的脆弱性在于核技术的发展和扩散,地区冲突的持续和有的国家不断批评核不扩散体制歧视性;⑥有的学者则认为,条约的缺陷在于没有规定可以对有的国家非法使用核材料进行有效惩戒的条款;⑦凯瑟琳·贝利则更是详细分析了《核不扩散条约》所存在的问题:一些关键的国家没有加入该条约;有的国家不遵守条约的条款;有核国与非核国在核技术、裁军和安全保证上的分歧;缺乏对违反条约国家的制裁措施和不结盟国家对这个条约歧视性的指责。⑧核不扩散体制的价值。有的学者认为,核不扩散体制是整个国际秩序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它的存在,其他的和平解决冲突的步骤和裁军措施就会变得非常困难和复杂;⑨凯瑟琳·贝莉则分析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价值,认为在营造不利于有些国家试图获取核武器的环境方面,这个条约所取得的成就在于,对试图获取核武器的国家设置了法律障碍、设置了一个抵制核武器扩散的规范、为民主与政府和政府与政府之间就核不扩散问题进行交流提供了一个论坛、把不签署此条约的国家与其他国家区别开来并便于国际社会对它们施加压力、为进行核交易的监管提供了一个架构。⑩

对核大国的核不扩散政策的研究。有的学者认为,那些拥有庞大的核武器库存而把整个世界作为人质的国家应该与一般国家执行不同的裁军标准;①有的学者认为,在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核不扩散的威胁减小时,超级大国和其他有核国都把冷战放在首位,而把核不扩散第二位;②有的学者认为,美国的核不扩散政策执行的是双重标准,它对以色列的核武器能力长期纵然和默许,而对美国友好的美国在前东南亚条约组织伙伴巴基斯坦,却因其至少在四年前很可能在八年前就成为核国家而受到美国国会专门对它设立的一项法律的制裁;这样的事实与理性的核不扩散政策是不一致的。③

对于核不扩散战略的几个新的概念性的争论。这些争论集中在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技术和政治基础是不是有缺陷,应该进行大的改动;④是默认还是公开承认有模糊的核能力的国家的核武器地位;⑤还是采取使各国遵从核不扩散体制的更加严厉的政策和反扩散的政策。⑥

这一时期国际学术界对核不扩散机制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几个明显的不足之处:1、研究课题与前一阶段相比,突破不是很大;2、有的学者在一些议题上的观点是为欧美大国强制性的核不扩散政策服务的,如在有些国家寻求核武器的问题上,缺乏对超级大国的敌视政策动因的分析;在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维持上,强调西方国家的领导和霸权机制的作用;在消除核扩散的威胁上,主张推行强制性制裁和军事手段;在核不扩散机制的缺点分析上,更

多的强调它的缺乏制裁手段,如《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没有规定强制性的条款,等等。

中国核废料处理

中国核废料处理 处置库选址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投产发电以来,中国核电事业在十几年间获得了飞速发展。根据来自核工业部门的最新资料,2002年中国核电总装机容量已达540万千瓦,预计到2005年,中国核电发电量将占全国总发电量的3%左右。随着我国核电站数量的增加,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能源短缺的巨大压力得到了有效缓解,但这些核电站在发电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核废料。目前我国核电站每年产生150吨具有高度放射性的核废料,预计到2010年这些核废料的积存量将达到1000吨。由于高度放射性核废料对环境与人体都有极大的危害性,中国百姓对于核电安全性的关注也日益增强。为了全面了解中国高放射性核废料处理的详细情况,记者来到了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环保中心,对中国高放射性核废料处理项目负责人王驹博士进行了专访。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对高放射性核废料处理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经过对各种方法评估比较后,深地质处置法成为最佳选择,即将高放射性核废料保存在深入地下几百米处的特殊处置库内。由于核废料的高度危险性,一旦处置库选址不当,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核废料处置库选址必须非常慎重,需要综合考虑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布局、人口分布、交通设施、候选地的地质、水文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王驹博士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世界各国的核废料处置库都建在经济落后、人烟稀少的地区。那么中国的核废料处置库最终将建在哪里呢?当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王驹博士起身走到办公室墙上的中国地图旁边,手指指向了位于中国西北部的一个地区,“这个地区叫北山,是我国高放射性核废料处置库的重点候选地之一”。谈到为什么选在这里,王驹博士用略带兴奋的语气说道,“北山的条件实在是太好了,这里是一片与海南省面积相当的戈壁滩,人烟非常稀少,整个地区人口不到1.2万人,可以说除了沙砾和枯黄的骆驼草以外,寂寞得连回声都没有。北山经济发展很落后,周围也没有什么矿产资源,建设核废料库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小。这里气候条件也很理想,全年降雨量只有70毫米,而蒸发量却达3000毫米,因此地下水位很低,也就减少了放射性元素随地下水扩散的危险。北山还拥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库址距离铁路也就七八十公里。此外北山的地质条件非常优越,这里地处地壳运动稳定区,库址所在地有着完整的花岗岩体,而花岗岩是对付辐射的最好的…防护服?。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专家们在北山进行考察之后称,北山是世界上最理想的核废料库址之一”。 保障十万年安全 当记者问到核废料处置库是否会对当地环境造成影响时,王驹博士信心十足地表示处置库绝不会对当地造成不良影响。他向记者介绍了高放射性核废料的处理过程。这些核废料首先要被制成玻璃化的固体,然后被装入可屏蔽辐射的金属罐中,最后人们将这些金属罐放入位于地下500—1000米的处置库内。由于核废料的半衰期从数万年到10万年不等,在选择处置库时必须确保其地质条件能够保障处置库至少能在10万年内安全。为了更好地消除记者的顾虑,王驹博士做了一个形象的对比,“为核电站提供核燃料的铀矿矿藏一般都蕴藏在断层较多、地质条件不稳定的地区,但是只要我们不开采它们,这些铀矿床并不会对地表环境造成什么影响。我们的核废料处置库建设在一个没有地质断层,地壳运动稳定的地方,深度比铀矿床要深很多,周围又设有防护辐射的工程屏障,使其与外部环境相隔离。既然与地表隔离条件不好的铀矿床都不会对地表环境造成什么影响,那么我们专门建设的核废料处置库必然比天然的铀矿床更加安全”。

激光切割机六大核心部件

激光切割机六大核心部件,必须了解! 在金属加工当中,光纤激光切割机以其高效高质的优势,逐渐取代传统工艺成为金属加工 行业利器。 但即使同样都叫光纤激光切割机,内里配置不同设备的加工效率和效果都会有很大差异, 对于光纤激光切割机而言,六大核心配件选购时一定要看。 1、光纤激光器 激光器是激光设备最为核心的“动力源”,就像汽车发动机一样,也是光纤激光切割机中最为 昂贵的部件。目前市面上光纤激光器进口品牌有德国IPG、ROFN,英国SPI,美国相干等等,随着技术的发展,国产激光器品牌如锐科、创鑫等也崭露头角,以高性价比逐渐受到市场认可。长期以来,我国激光器基本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供货周期长,导致高功率光纤激光切割机价 格高居不下。中国光纤激光器生产商白花齐放局面的产生,打破了国外企业在激光器领域的 垄断,也直接拉低了进口产品的价格。 2、切割头 切割头是光纤激光切割机的激光输出装置,它由喷嘴、聚焦透镜和聚焦跟踪系统组成。激光切割机的切割头会根据设定的切割轨迹行走,但不同材料、不同厚度、不同切割方式情况下,激光切割头高度是需要调节控制的 3.数控系统 控制系统是光纤激光切割机的主导操作系统,主要是控制机床,实现X、Y、Z轴的运动,同 时也控制激光器的输出功率,它的好坏决定了光纤激光切割机的操作性能稳定性,通过软件 的精确控制,可以有效提高精确度和切割效果,目前常用的倍福( Beckhoff )数控系统、PA数 控系统、法利安卡系统等 4、电机 激光切割机的电机是运动系统的核心部件,电机的性能直接影响产品加工的效果和生产效率,目前常用电机包括步进电机、何服电机两大类,根据加工对象的,行业类型和产品类型, 配置最适合的电机 步进电机:起动速度快、反应灵敏,适宜做雕刻加工和要求不高的切割加工价格较低。步进电机品牌较多,性能各不相同。 伺服电机:运动速度快、运动平稳、负载高、性能稳定;加工的产品边缘平滑、切割速度快;价格高,适用于加工要求高的行业和产品 5、机床

多核处理器的主要实现架构及其设计挑战

多核处理器的主要实现架构及其设计挑战 2008年03月01日 为得到更高的处理性能,曾经唯一的做法是提高单一处理器的频率,但当这一做法因为功耗和发热的非线性增长而变得难以为继时,集成多个处理器核心的器件便应运而生。谈到多核处理器,ARM的中国总裁谭军先生给出的定义是:“多核处理器是指在同一个核内具有多个处理器内核,它们可以通过内部的缓存来控制,有选择性的开/关。” 总体上,多核处理器架构分为同质架构和异质架构两大类。MIPS 科技公司产品营销总监P ete Del Vecchio认为:“当SoC 的功能被分解进彼此次之间通信非常有限的的多个子系统时,异质架构的多核系统最为适用。”他还表示:“同质架构的多核系统设计使分配到不同处理器的任务共享的数据可以自动保持一致。这种多核系统比较容易编程,可提供直接的机制,在不同处理器之间动态地迁移任务。” 各种应用于通用领域和嵌入式领域的多核处理器都可以归入到上面提到的这两种架构。TI 采用的是将DSP与CPU核心相结合的混合结构。TI通用DSP业务发展经理郑小龙表示:“DSP速度极快适于实时处理,CPU控制能力全面适合非实时处理,TI的混合结构多核处理器将二者的优点充分结合,构成一个极其高效的SoC。”MIPS的Pete Del Vecchio表示:“目前,MIPS主要致力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单处理器的频率。”但他同时表示:“已有获得授权的厂商在利用各种MIPS 内核,不论是在异构还是同构多核实现方法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Sigma Designs 开发的一款芯片采用两个MIPS内核,一个用来处理应用软件/OS,另一个用于系统安全。” Freescale的多核平台包含2到32个Power Architecture 的e500-mc Power内核,该平台在高端包含了一个基于互联的片上控制网络,它可以减少由于拥塞而带来的性能降低。ARM在2007年推出了当最多具备四核时性能可达8,000DMIPS 的Cortex-A9处理器。英特尔目前多核处理器采用的微架构是著名的酷睿微架构,酷睿微架构具备以下重要特性: 1. 英特尔宽区动态执行; 2. 英特尔智能内存访问; 3. 英特尔高级数字媒体增强; 4. 英特尔高级智能高速缓存; 5. 英特尔智能功率特性。 在实施多核处理器的过程中,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业界都面临一系列挑战。TI的郑小龙认为:“挑战首先表现在系统配置方面,其次表现在软件协调开发方面。”ARM通过已经被业界证明成功的MPCore 技术看到了以下几大设计挑战:1. 预先整合的并且通过验证的可扩展多核处理技术;2. 整合的中断分配和处理器间的通信;3. 先进的Snoop控制单元,支持增强的缓存一致性。应对这些挑战,谭军表示:“ARM在Cortex-A9 MPCore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了MPCore 技术:1. 加速器一致性端口(ACP);2. 先进的总线接口单元;3. 具有中断虚拟的多核ARM TrustZone技术;4. 通用中断控制器(GIC)。

多核处理器

多核处理器 多核处理器是指在一枚处理器中集成两个或多个完整的计算引擎(内核)。多核技术的开发源于工程师们认识到,仅仅提高单核芯片的速度会产生过多热量且无法带来相应的性能改善,先前的处理器产品就是如此。他们认识到,在先前产品中以那种速率,处理器产生的热量很快会超过太阳表面。即便是没有热量问题,其性价比也令人难以接受,速度稍快的处理器价格要高很多。 最新新闻 中国发布全球首款全系统多核高精度导航定位芯片 全球首款全系统多核高精度导航定位系统级芯片,13日在第六届中国卫星[2.10% 资金研报]学术年会期间对外发布。专家表示,这意味着国产芯片不仅具备国际竞争力,还从“跟踪者”跃升为“引领者”。...详情 内容来自 中文名多核处理器 定义集成两个或多个完整的计算引擎 第一颗通用型微处理器4004 技术优势采用了线程级并行编程 目录 1技术发展 2发展历程 3技术优势 4技术瓶颈 5技术原理 6技术关键 ?核结构研究 ?程序执行模型 ?Cache设计 ?核间通信技术 ?总线设计 ?操作系统设计 ?低功耗设计 ?存储器墙 ?可靠性及安全性设计 7技术意义 8技术种类 9技术应用 10应用 11英特尔 1技术发展 256线程的CPU 256线程的CPU 英特尔工程师们开发了多核芯片,使之满足“横向扩展”(而非“纵向扩充”)方法,从而提高性能。该架构实现了“分治法”战略。通过划分任务,线程应用能够充分利用多个执行内核,并可在特定的时间内执行更多任务。多核处理器是单枚芯片(也称为“硅核”),能够直

接插入单一的处理器插槽中,但操作系统会利用所有相关的资源,将每个执行内核作为分立的逻辑处理器。通过在两个执行内核之间划分任务,多核处理器可在特定的时钟周期内执行更多任务。多核架构能够使软件更出色地运行,并创建一个促进未来的软件编写更趋完善的架构。尽管认真的软件厂商还在探索全新的软件并发处理模式,但是,随着向多核处理器的移植,现有软件无需被修改就可支持多核平台。操作系统专为充分利用多个处理器而设计,且无需修改就可运行。为了充分利用多核技术,应用开发人员需要在程序设计中融入更多思路,但设计流程与对称多处理(SMP)系统的设计流程相同,并且现有的单线程应用也将继续运行。得益于线程技术的应用在多核处理器上运行时将显示出卓越的性能可扩充性。此类软件包括多媒体应用(内容创建、,以及本地和数据流回放)、工程和其他技术计算应用以及诸如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等中间非标轴承https://www.sodocs.net/doc/0b9556010.html,层与后层服务器应用。多核技术能够使服务器并行处理任务,而在以前,这可能需要使用多个处理器,多核系统更易于扩充,并且能够在更纤巧的外形中融入更强大的处理性能,这种外形所用的功耗更低、计算功耗产生的热量更少。多核技术是处理器发展的必然。推动微处理器性能不断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半导体工艺技术的飞速进步和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半导体工艺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为微处理器体系结构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开辟了新的领域;体系结构的进展又在半导体工艺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微处理器的性能。这两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般说来,工艺和电路技术的发展使得处理器性能提高约20倍,体系结构的发展使得处理器性能提高约4倍,编译技术的发展使得处理器性能提高约1.4倍。但是今天,这种规律性的东西却很难维持。多核的出现是技术发展和应用需求的必然产物。 2发展历程 1971年,英特尔推出的全球第一颗通用型微处理器4004,由2300个晶体管构成。当时,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就提出后来被业界奉为信条的“摩尔定律”——每过18个月,芯片上可以集成的晶体管数目将增加一倍。 在一块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目越多,意味着运算速度即主频就更快。今天英特尔的奔腾(Pentium)四至尊版840处理器,晶体管数量已经增加至2.5亿个,相比当年的4004增加了10万倍。其主频也从最初的740kHz(每秒钟可进行74万次运算),增长到现在的3.9GHz(每秒钟运算39亿次)以上。 当然,CPU主频的提高,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归功于1975年进入这个领域的AMD公司的挑战。正是这样的“双雄会”,使得众多计算机用户有机会享受不断上演的“速度与激情”。一些仍不满足的发烧友甚至选择了自己超频,因为在玩很多游戏时,更快的速度可以带来额外的饕餮享受。 但到了2005年,当主频接近4GHz时,英特尔和AMD发现,速度也会遇到自己的极限:那就是单纯的主频提升,已经无法明显提升系统整体性能。 以英特尔发布的采用NetBurst架构的奔腾四CPU为例,它包括Willamette、Northwood和Prescott等三种采用不同核心的产品。利用冗长的运算流水线,即增加每个时钟周期同时执行的运算个数,就达到较高的主频。这三种处理器的最高频率,分别达到了2.0G、3.4G和3.8G。 按照当时的预测,奔腾四在该架构下,最终可以把主频提高到10GHz。但由于流水线过长,使得单位频率效能低下,加上由于缓存的增加和漏电流控制不利造成功耗大幅度增加,3.6GHz奔腾四芯片在性能上反而还不如早些时推出的3.4GHz产品。所以,Prescott产品系列只达到3.8G,就戛然而止。 英特尔上海公司一位工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Netburst微架构的好处在于方便提升频率,可以让产品的主频非常高。但性能提升并不明显,频率提高50%,性能提升可能微不

小鼠受精卵显微去核技术的研究

小鼠受精卵显微去核技术的研究 武迪迪 刘莹 郑洁 王雁 于秉治 (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沈阳110001) 摘要 目的:探索昆明系小鼠受精卵细胞的去核技术。方法:借助显微操作系统,利用带有小针尖的去核针通过负压将细胞核连同少量细胞质及包裹其外的细胞膜一同吸进去核针内。结果:通过此种方法有66.5%的受精卵去核成功。结论:此种方法为有效的去核方法。 关键词 显微操作;受精卵;去核 The Study on the Enuclea tion of M ouse Fetil ized Em bryos W u D id i,L iu Y ing,Z heng J ie,W ang Y an,Y u B ing z h i (D epartm ent of B i ochem istry,Co llege of Basic M edical Sciences,Ch ina M edical U niversiry,Shenyang,110001) ABSTRACT Objective:R emoving the nuclear of the kun2m ing strain mou se.M ethods:U sing the em b ryo m i2 crom an i pu lati on system,W e in sert the sharp ti p of the p i pette in to the cell,w h ich leads to negative p ressu re.W ith th is fo rce,w e suck the nuclear together w ith som e cytop las m a and cell m em b rane around it ou t of the cell in to the p i pette.Results:W ith th is m ethods abou t66.5%nuclears w ere removed successfu lly.Conclusion:T h is is a u sefu l m ethod fo r removing nuclear. KEY WOR D S m icrom anpu lati on;zygo te;enucleati on 1997年7月苏格兰Ro slin研究所报道的“多利”的诞生[1]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克隆热。克隆动物一时引起科学界特别是生物界的关注,克隆动物制作技术将成为遗传工程动物的主导性技术。而去核技术也成为克隆动物的关键环节,在核移植初期,移核针必须刺破细胞膜进行去核,对细胞损伤很大。1986年日本人T sunoda用切透明带的方法进行去核[3],此种方法适用于初学显微操作者。本实验用小鼠的受精卵为材料探索去核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超排 选取4~6周健康昆明系雌性小鼠(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提供),于下午3时左右腹腔注射孕马血清(PM SG)10I U(天津华浮生物研究所)48h后腹腔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0 I U(上海生物化学制药厂),当晚与雄鼠1∶1合笼,次日检查阴栓待用。 1.2 取受精卵 注射hCG17~24h后,脱颈处死有阴栓的母鼠,取输卵管,在显微镜下撕开壶腹,释放带有卵丘细胞的细胞团,于含1m g m l的透明质酸酶的M2液中消化2~3m in,于M2[4]中洗涤4~6次,获得裸卵,置于M16[4]液中,在含5%CO2、95%空气的孵箱中培养,供去核用。 113 固定吸管的制备 将外径为1.0Λm的毛细玻璃管在水平拉针仪上拉成外径合适的小管,在锻烧仪上断开,使其外径为100Λm,内径为20~30Λm的玻璃管,再进一步钝化,制成所需的固定吸管。 1.4 去核针的制备 将毛细玻璃管在水平拉针仪上拉成针尖细部分为8~9nm长,管的粗端为4~5 nm长的玻璃针,在锻烧仪上于外径25~30Λm处断开,在磨针仪上将末端磨成45°角,然后进行洗涤,洗涤后,在锻烧仪上用微温煅烧,使其拉出一条细尖。 1.5 操作过程 1.5.1 预处理:将12细胞期受精卵置入含5Λg m l 细胞松弛素B(CB)和0.1Λg m l乙酰甲基秋水仙碱的培养液中培养30~45m in,然后将12细胞期的受精卵置入含细胞松弛素B和乙酰甲基秋水仙碱的操作滴中。 1.5.2 固定细胞:将固定吸管靠近细胞,轻轻稳定吸住12细胞期的受精卵,调节与固定吸管相连的注射器,施加微小的负压力,由于细胞松弛素B和乙酰甲基秋水仙碱的作用,有部分透明带及细胞膜包绕的细胞质凹入固定吸管中。 1.5.3 调节显微操作系统:固定吸管吸住细胞后,调节显微镜的焦距及操作部分的旋纽,使去核针、固定针和细胞位于同一平面,去核针的针尖清晰。1.5.4 去核针刺入细胞周隙:将去核针轻轻刺入透 ? 8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J Ch in M ed U n iv 第29卷 增刊 2000年8月

机器学习中的核函数

Kernel Functions for Machine Learning Applications 机器学习中的核函数 1.核函数概述 In recent years, Kernel methods have received major attention, particularly due to the increased popularity of the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Kernel functions can be used in many applications as they provide a simple bridge from linearity to non-linearity for algorithms which can be expressed in terms of dot products.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list a few kernel functions and some of their properties. Many of these functions have been incorporated in https://www.sodocs.net/doc/0b9556010.html,, a extension framework for the popular https://www.sodocs.net/doc/0b9556010.html, Framework which also includes many other statistics and machine learning tools. 2.机器学习中的核函数 Kernel Methods(核函数方法) Kernel methods are a class of algorithms for pattern analysis or recognition, whose best known element is the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The general task of pattern analysis is to find and study general types of relations (such as clusters, rankings, principal components, correlations, classifications) in general types of data (such as sequences, text documents, sets of points, vectors, images, graphs, etc) (Wikipedia, 2010a).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Kernel Methods, however, is their distinct approach to this problem. Kernel methods map the data into higher dimensional spaces in the hope that in this higher-dimensional space the data could become more easily separated or better structured. There are also no constraints on the form of this mapping, which could even lead to infinite-dimensional spaces. This mapping function, however, hardly needs to be computed because of a tool called the kernel trick. The Kernel Trick(核函数构造) The kernel trick is a mathematical tool which can be applied to any algorithm which solely depends on the dot product between two vectors. Wherever a dot product is used, it is replaced by a kernel function. When properly applied, those candidate linear algorithms are transformed into a non-linear algorithms (sometimes with little effort or reformulation). Those non-linear algorithms are equivalent to their linear originals operating in the range space of a feature space φ. However, because kernels are used, the φ function does not need to be ever explicitly computed. This is highly desirable, as we noted previously, because this higher-dimensional feature space could even be infinite-dimensional and thus infeasible to compute. There are also no constraints on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vectors. Dot products could be defined between any kind of structure, such as trees or strings. Kernel Properties(核函数特性) Kernel functions must be continuous, symmetric, and most preferably should have a positive (semi-) definite Gram matrix. Kernels which are said to satisfy the Mercer's theorem are positive

去除核酸方法总结

去除核酸(DNA/RNA) 常用方法 FDA、SFDA对重组蛋白、vero细胞疫苗等生物制品的DNA残留均有严格要求,近年来包括大牌进口产品在内的狂犬疫苗DNA残留超标问题,引起了社会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为什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给众多专业人员带来如此大的困扰?一方面是由于DNA超强的化学稳定性,另一方面是由于DNA其带有大量的电荷易与其他生物大分子结合从而产生聚集(吸附)、包裹作用而难以完全除去。 DNA的去除方法主要有层析、膜过滤、离心、沉淀、酶解等方法。这里对工业上应该最广泛和有效的离子交换层析、鱼精蛋白沉淀、酶解三类方法进行比较。 1.离子交换层析 DNA带有大量的负电荷,可以被阴离子交换剂吸附而除去(或用阳离子交换剂负吸附)。离子交换层析在生物制品的生产中广泛使用,负载量大、成本低廉,尤其工艺中本身具有这些步骤的情况,不需单独增加去除DNA的步骤,通过控制吸附、洗脱条件,就能取得良好的去除DNA的效果。 其缺点是在DNA残留要求较高的情况下难以达到。原因在于,当目标产物与DNA带有同种电荷时,分离较为困难;而当目标产物与DNA带相反电荷时,两者会发生聚集和包裹现象,影响去除效果。 2.鱼精蛋白沉淀 鱼精蛋白为碱性蛋白,带有大量的正电荷,能够与DNA结合生产沉淀,从而将DNA去除。该方法操作简便、迅速,能有效降低DNA 残留量。 其缺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离子交换层析具有相同的缺点,在DNA 残留要求较高的情况下难以达到;另一方面是需要使用大量的鱼精蛋白,容易造成鱼精蛋白残留。 3.酶解 ①DNase Ⅰ DNase Ⅰ具有DNA酶活性而不具有RNA酶活性,主要用于RNA去除DNA,用于重组蛋白等去除DNA活性偏低,效果不理想。 ②非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核废料处理工艺流程实习

核废料处理工艺流程实习 一、实习时间 2013年6月14日下午 二、实习地点 四川省绵阳市九院核废料处理实验中心 三、实习单位及单位概况 绵阳九院,全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CAEP)又叫科学城,中物院,或839 。国家高度保密单位,创建于1958年,是国家计划单列的我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是以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为主的集理论、实验、设计、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院。 四、背景现状: 目前,世界上约有12万吨高级核废料,而且每年正以7200吨的速度增长。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核废料国家,有5万吨左右;欧洲和亚洲分别有3.5万吨左右。 中国过去的核军事工业,造原子弹氢弹产生了一些高放废物, 这些废物现在是液体, 将来要变成固体, 要最终处置。现在中国在大力发展核电站,也要产生乏燃料,乏燃料要经过后处理。处理的整个流程是乏燃料从反应堆里拿出来以后,要经过后处理,把铀和钚回取出来。剩下的是高放废液,这种液体要变成玻璃固化体,最终埋到地底下去。 据了解,在核工业产生的废物中99%属于中低放废物,处理起来相对容易。而剩下的1%含有多种对人体危害极大的高浓度放射性核素,其中一种被称为钚的核素,只需摄入10毫克就能让人致死。其毒性尚不能用普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使其降解或消除,只能靠自身的放射性衰变慢慢减轻其危害。高放废物要达到无害化需要数千年、上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现阶段深地质处置是高放废物处置最现实的一种方法:即在地下建造一个处置库。为了保障核素不会向外迁移,必须设置层层屏障。首先将高放废液进行玻璃固化,再将玻璃固化体装入金属罐。在处置库中这些废物罐周围充填有回填材料。同时还要找到一块巨大的天然岩石做处置库的外壳。因为稳定完整的岩体才是确保核素不向外迁移的最强有力的保证。

企业核心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的涵义 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知识积累和特殊的技能(包括技术的、管理的等)以及相关的资源(如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品牌资源、企业文化等)组合成的一个综合体系,是企业独具的,与他人不同的一种能力。 企业持续竞争的源泉和基础在于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在1990年由两位管理科学家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的,核心能力和企业能力理论在企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研究方面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指导企业经营和管理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的产生代表了一种企业发展的观点:企业的发展由自身所拥有的与众不同的资源决定,企业需要围绕这些资源构建自己的能力体系,以实现自己的竞争优势。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观点,所谓核心能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核心能力由洞察预见能力和前线执行能力构成。洞察预见能力主要来源于科学技术知识、独有的数据、产品的创造性、卓越的分析和推理能力等;前线执行能力产生于这样一种情形,即最终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会因前线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而发生改变。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的整体资源,它涉及企业的技术、人才、管理、文化和凝聚力等各方面,是企业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共同行为。 核心能力源自学习型团队 核心能力积累的关键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修炼中增加企业的专用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湖南有家公司以打造学习型企业为目标,执照“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进行企业再造,积极建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和共同参与、全体受益的良好学习机制,推进企业与员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公司要求全体人员转变思想观念,在学习目的上,把创建学习型组织当成企业管理革命的武器,通过创建活动,使企业管理模式从“制度加考核”转变到“学习加激励”上来;在学习态度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学习转变为创造力,变成企业基业常青的有效工具。在学习方法上,坚持内外结合、工余结合、培训与自觉结合。公司通过建立和完善三级中心组学习制度,即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针对新的增压技术、绘图软件、新工艺和质量体系、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精益生产等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以及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公司采取专题培训与班前会相结合,利用专题辅导、组织研讨、团队训练、读书心得交流等多种学习形式,促进员工提高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创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公司坚持做到学习有计划、内容有安排、过程有检查、效果有考核,使全体成员全身心地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让全体成员工作中体验到生命意义,通过学习增强创造自我、扩展未来的能量。 25种最流行的管理工具 客户关系管理

(完整版)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大剖析:电池系统篇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大剖析:电池系统篇电池系统的选择和设计 如前文所介绍的情况,各家车厂面临油耗和排放的挑战,不断推出新能源汽车的情况,电池系统成了当前汽车电子电气系统中,一个最为昂贵也最为受人重视的子系统。本文将从电池系统的需求、车用电池的状态,以及当前车厂和电池厂的关系角度来介绍电池系统。 电池系统是在混合动力、插入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中用来存储电能,并提供给电驱动系统的需要的能量。电池中的电能,其来源主要有三种,电池处在较低的荷电状态(SOC)时,车辆利用发动机带动高压发电机给电池供电;刹车的时候,能量回收的时候的电能以及充电模式下,从电网得来的能量,如图1所示,在电池的不同的状态,相应的车辆也处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 图1 电池状态vs 车辆模式 电池系统的选择和设计,很大一部分的参数来自于设计什么样的车型,不同

的车型的规范,将直接决定电池系统和电驱动系统的参数,如下图2所示,根据所需要开发的新能源车的具体参数,其电池系统的基本规范也可以确定下来。而电池系统的基本构成,粗略的来说是从电池单体开始,构建电池模组,配置合适电子和电气系统,在电池包层面进行布置和安全分析。 图2 车型规范对电池系统规范的转化 电池单体的选择 1)电池单体的选择 从基本来看,电池单体选择是考虑电池容量、化学体系和单体形状。 ? 单体类型:可选的有铅酸、镍镉(NiCd)、镍氢(NiMH)、高温电池(NaS 和NaNiCl2)、液流电池和锂离子电池,从综合来看,目前只能依靠锂离子电池来作为储能单元。而离子电池内的化学体系,其参数差异也很大。 ? 密度:对电池来说,两个比较重要的参数是能量密度(决定存储电能)和功率密度(决定放电能力),这两者往往不可兼得。值得注意的是,从电极材料理论密度到单体密度再到电池包密度,由于其他不储能的部分,这两个参数往往递减迅速。 ? 寿命:可分为循环寿命和使用寿命两个参数。循环寿命取决于充放电深度、电压、温度和电流(负荷);使用寿命包括不使用的时间,与温度和电压有

多核处理器的优点和缺点

三、多核处理器的优点和缺点 从应用需求上去看,越来越多的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都会涉及到多任务应用环境,日常应用中用到的非常典型的有两种应用模式。 一种应用模式是一个程序采用了线程级并行编程,那么这个程序在运行时可以把并行的线程同时交付给两个核心分别处理,因而程序运行速度得到极大提高。这类程序有的是为多路工作站或服务器设计的专业程序,例如专业图像处理程序、非线视频编缉程序、动画制作程序或科学计算程序等。对于这类程序,两个物理核心和两颗处理器基本上是等价的,所以,这些程序往往可以不作任何改动就直接运行在双核电脑上。 还有一些更常见的日常应用程序,例如、等,同样也是采用线程级并行编程,可以在运行时同时调用多个线程协同工作,所以在双核处理器上的运行速度也会得到较大提升。例如,打开浏览器上网。看似简单的一个操作,实际上浏览器进程会调用代码解析、播放、多媒体播放、、脚本解析等一系列线程,这些线程可以并行地被双核处理器处理,因而运行速度大大加快(实际上浏览器的运行还涉及到许多进程级的交互通信,这里不再详述)。由此可见,对于已经采用并行编程的软件,不管是专业软件,还是日常应用软件,在多核处理器上的运行速度都会大大提高。 日常应用中的另一种模式是同时运行多个程序。许多程序没有采用并行编程,例如一些文件压缩软件、部分游戏软件等等。对于这些单线程的程序,单独运行在多核处理器上与单独运行在同样参数的单核处理器上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由于日常使用的最最基本的程序——操作系统——是支持并行处理的,所以,当在多核处理器上同时运行多个单线程程序的时候,操作系统会把多个程序的指令分别发送给多个核心,从而使得同时完成多个程序的速度大大加快。 另外,虽然单一的单线程程序无法体现出多核处理器的优势,但是多核处理器依然为程序设计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得他们可以通过对原有的单线程序进行并行设计优化,以实现更好的程序运行效果。 上面介绍了多核心处理器在软件上面的应用,但游戏其实也是软件的一种,作为一种特殊的软件,对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一些多线程游戏已经能够发挥出多核处理器的优势,对于单线程游戏,相信游戏厂商也将会改变编程策略,例如,一些游戏厂商正在对原来的一些单线程游戏进行优化,采用并行编程使得游戏运行得更快。有的游戏可以使用一个线程实现人物动画,而使用另一个线程来载入地图信息。或者使用一个线程来实现图像渲染中的矩阵运算,而使用另一个来实现更高的人工智能运算。如今,大量的支持多核心的游戏涌现出来,从而使得多核处理器的优势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但布赖恩特直言不讳地指出,要想让多核完全发挥效力,需要硬件业和软件业更多革命性的更新。其中,可编程性是多核处理器面临的最大问题。一旦核心多过八个,就需要执行程序能够并行处理。尽管在并行计算上,人类已经探索了超过年,但编写、调试、优化并行处理程序的能力还非常弱。 易观国际分析师李也认为,“出于技术的挑战,双核甚至多核处理器被强加给了产业,而产业却并没有事先做好准备”。或许正是出于对这种失衡的担心,中国国家智能计算机中心主任孙凝辉告诉《财经》记者,“十年以后,多核这条道路可能就到头了”。在他看来,一味增加并行的处理单元是行不通的。并行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表明,并行粒度超过以后,程序就很难写,能做到个以上的应用程

Lominger67项核心能力详解

LOMINGER 67项能力检核表 在机会面前行动迟缓 可能太中规中矩,力求完美或厌恶风险 可能办事拖拉 可能不会制定挑战性很高的目标 可能对采取行动缺乏信心 可能虽然知道该做什么,但迟疑不决 可能缺少激励;对工作感到厌倦或精疲力竭 喜欢努力工作 以行动为导向,对认 为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干劲十足 即使计划很少,也不 惧怕采取行动 抓住的机会比别人 多 可能是个工作狂 可能还未进行充分分析 就急于制定解决办法 可能缺乏战略眼光 可能为了尽快完成工作 而管理过多过细 可能因为漠不关心、疏 忽大意而导致个人和家庭的问题 可能轻视重要但缺乏挑 战性的职责和任务 可能忽略个人生活,劳 累过度

可能对变化或不确定性感到不安 可能处理不好复杂问题,不能拿出明确的解决方案或处理结果 可能比其他人更喜欢掌握更多资料,并对不确定的事情加以组织。 喜欢一成不变、确定无疑的事物 在不明朗的局面下效率和生产力较低 欲速不达 可能有希望结束一切的强烈愿望 可能喜欢反复地以同样的方式做事 能有效地处理变化 能灵活转变做事方式 即使不了解全部情况,也能下 决心采取行动 当事情悬而未决时,不会因此 坐立不安 不会因为事情没有全部解决 而驻足不前 能从容地处理风险和不确定 事物 可能没有充足的数据就 得出结论 可能用不存在的事情填 补空白 可能因工作不够明确而 让人感到灰心 可能低估按部就班解决 问题的价值 可能摒弃先例和历史 可能因追求新奇和冒险 而不采用业经证实的解决方案,导 致错误发生。 可能使事情复杂化

与人疏远,不容易接近 与人第一次接触时会觉得不自在 可能会害羞、冷漠或寡言少语 不太表露自己,很难让人看见自己真实的一面 不会主动营造亲善友好的关系,可能抱着一种“随它去”的态度 可能不善于聆听,或表现得很漠然 可能没领会一般人能够辨认出来的社交暗示 可能容易紧张 不能顺利地与人交流 别人容易接近和交 谈 会努力让别人觉得 轻松自在 热情、愉快和亲切 能敏锐地察觉别人 渴望与人交往的焦虑心情,并 耐心地对待他们 建立起非常融洽的 关系 是一个很好的听众 比别人更早知道情 况,及时获得一些非正式的不 完整信息,从而作出适当反应 可能开会时花过多时间 协调关系 可能会被误认为随和或 容易受他人影响 可能太想讨他人喜欢 可能回避必要的负面的 或不愉快的交易 可能设法掩饰真正的问 题 与上司相处不好 上司在场时可能会觉得不自在 可能不会坦然地接受上司的教导和指示 对上司的权威处理不当 因为和上司的关系不好而在工作中无法出成果 能够响应上司,与上司相处得 很好 愿意为好上司更努力地工作 乐于向上司学习,认为上司是 好教练,而且也提供了自由空间 喜欢向工作上的前辈学习 乐于接受挑战和发展自己 谦恭受教 可能过分依赖上司与高 层人士的建议和忠告 可能关闭其它反馈和学 习渠道 可能选择错误的上司作 为榜样

多核处理器核间通信技术研究

·存储器墙 ·可靠性及安全性设计 ·核间通信技术 本文将在从第三章开始以XLR732处理器为硬件研究平台,将以多核处理器九大具有挑战性技术中的一种:“核间通信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紧紧围绕核间通信技术的实现和方案进行分析和设计。 2.4多核处理器平台 当前,从用户需求来看,我们对处理器相关技术的研究,真正需要的是一种编程相对简单容易,而且,容易提升性能,并且能提供强大吞吐量的处理器芯片产品。因此,RMI公司的XLR系列多核多线程处理器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市场需求的背景下诞生的,其最新推出高端XLR732处理器主要面向高端的通信和网络应用,并成为众多研究人员对多核处理器技术研究的硬件平台。 2.4.1 RMI XLR732处理器简述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RMI XLR732处理器的结构。RMI公司最新推出XLR 系列多核多线程处理器的设计非常复杂,其中最高端的产品XLR732拥有8个运行在1.5 GHz Mips64处理核心,每个核心拥有4个虚拟内核,这样XLR732共有32个虚拟内核。RMI公司XLR732处理器的运用十分广泛,在很多方面有较优越的性能展示:比如:在网络服务、防火墙、VPNs、虚拟存储和负载平衡[6][7]有望得到更好的运用,现在已经被许多商家列为首选的产品。 RMI公司的XLR732多核MIPS处理器,以最大可达20Gbps的线速提供数据包处理和安全保证。展望未来:努力克服技术瓶颈(上文提到的九大关键技术),多核多线程处理器,即将走向广阔天地。伴随着用户对计算机通信网络带宽、速度等性能要求不断地提升,无线通信成为流行趋势,2008年8月,中国奥运会在北京举办成功,我国电信服务商为奥运会精心准备,已经提供了较完善、高水平的3G服务,确保奥运组委会提出的3G服务要求。在目前网络服务逐步由2.5G向3G转化的过程中,未来几年,通信网络将可能从3G甚至4G不断演进,面向下一代的电信网络解决方案将成为这一时代的市场重心[8](作者本人,在小论文:下一代网络(NGN)与软交换也提到这方面的问题)。 14

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时间及去核方法的研究

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时间及去核方法的研究* 朱秀萍1,蒋伟娟2,艾晓杰1,徐动1,朱淑文1 1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 (200240) 2上海市兽医卫生监督所,上海 (200335) E-mail:xpzhu@https://www.sodocs.net/doc/0b9556010.html, 摘要:本研究对不同体外成熟培养时间的猪卵母细胞进行盲吸法去核及利用脱羧秋水仙碱(DC)和放线菌酮(CHX)的化学诱导法去核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用盲吸法去核,体外成熟培养(IVM)39-41h组卵母细胞去核率与IVM 36-38h组差异显著(P<0.05),与42-44h 组差异不明显(P>0.05),但三组显著高于IVM45-48h组(P<0.05)。化学诱导法去核结果表明,IVM 42-44h组去核率最高,但与IVM 39-41h组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各组间均差异显著(P<0.05)。在相同的体外成熟培养时间内,盲吸法的去核率比化学诱导法的去核率要高。本实验证明:猪卵母细胞IVM在39-44h内去核率较高,且盲吸法去核效率高于化学诱导去核。 关键词:猪卵母细胞,盲吸法去核,化学诱导去核,去核率 中图分类号:Q 968.1 1 前言 近年来,体细胞核移植在多种哺乳动物获得成功,相继产生克隆羊、牛、小鼠、山羊、猪、猫、兔、骡子和大鼠,为生命科学、医学制药等诸多领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手段。卵母细胞核物质的去除是克隆技术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是决定克隆胚胎能否最终发育成正常个体的关键。去核效率的高低与卵母细胞所处的成熟时期及采用的去核方法有密切关系。因此掌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时间,快速而准确的去核,对提高去核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目前动物克隆中普遍使用是机械去核法(盲吸法),该方法对细胞的机械损伤较大、耗时、技术要求高。如何既能完全去掉卵母细胞的核,又不致对细胞造成更大的损伤是研究者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化学诱导去核法”去核首次建立于小鼠卵母细胞,用脱羰秋水仙碱(DC)处理激活的卵母细胞,使染色体和极体牢固结合,然后用诱导第二极体排出的放线菌酮(CHX)处理卵母细胞,成功得到克隆小鼠[1~3]。Yin等把该法也应用于猪卵母细胞的去核[4]。在我国,杜卫华等首次利用化学诱导去核法用于小鼠卵母细胞的去核研究[5],但对体外成熟培养的猪卵母细胞化学诱导去核研究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使用盲吸法和化学诱导去核对不同成熟培养时间的猪卵母细胞进行去核,旨在确定最佳的去核时间;建立猪卵母细胞化学诱导去核方法;同时,通过两种方法的去核效率的比较,为克隆技术研究中卵母细胞去核这一关键环节提供理论依据。 2 材料和方法 2.1 猪卵母细胞的采集 实验所用卵巢均来自于上海市闵行区纪王镇屠宰场屠宰的初情期前小母猪。将获取宰场屠废弃的猪卵巢,置于37℃灭菌生理盐水中,2h内送回实验室。以生理盐水清将卵巢洗两次 *本课题得到上海市科委国际交流项目(015407005)的资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