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4.08.10-草根-中医药振兴

2014.08.10-草根-中医药振兴

2014.08.10-草根-中医药振兴
2014.08.10-草根-中医药振兴

中医药振兴关乎国家安全民族复兴

摘要:中医药振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先行者,中医药振兴关乎国家文化安全,中医药振兴关乎国家经济安全,中医药振兴关乎中华民族生命健康而决定中华民族的生活发展质量。中医药关乎的国家安全与领土安全、经济安全和信息安全具有同等地位。

在《中医药法》立法进入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意见的时候,我对中医药有一些新的认识。

中医药不仅是技术,是文化,是哲学,还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中医药振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

1、民族复兴本质是文化复兴

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血脉和灵魂,是民族的精神载体,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复兴本质是文化复兴,中华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无论他的体魄多么强健,他的技能多么高超,他在精神上就只能永远是个无法站立的矮子。

没有文化自信的国家和民族,无论她的经济和军事多么强大,在国际社会中,她永远只能是一个二等公民,是一个站不起来的侏儒。

没有自己的文化自信,没有很好继承传统文化,就无法很好吸收消化外来文化。

2、外来文化撑不起中国梦

“中国梦”必须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中国的未来发展必须用本民族文化作为动力来源。只有以本民族文化为支撑,“中国梦”才会不打折扣,中国的民族复兴才会不打折扣。[1]

外来文化是在外国产生发展起来的,更加适合外国,如果没有本国化过程,可能橘过淮为枳。

3、保护、弘扬传统文化十分必要

《怕文化入侵是弱国心态》[2]指出:“先进的文化,真正有竞争力的文化,有内生发展能力的文化,能够不断从异质文化中主动汲取营养的文化,是不害怕什么文化侵略的。”确实如此。文章认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目前还有很大差距。”如果说我们的中华文化在商业运作上没有西方得力,甚至不大懂商业运作,我是认同的。如果是说,我们中华文化落后使然,我认为就有问题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总体上十分优秀,才可能支撑中华文明成为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泯灭的文明。新加坡、香港的现代化也证明了中华文化可以适应现代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法国的文化跟一般西方文化相比,其差距跟中华传统文化与一般传统文化的差距相比,小多了,法国还极力保护法国文化。

中华文化之所以变得生存空间那么小,是因为历来被打压和摧残。如果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到现在,都给予中华传统文化平等发展和竞争的地位,我们根本不用保护。

4、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先行者

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尖端最实用的部分,是最普及、最深入民众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振兴了,中华民族就一定复兴。

中医药跟西医比之所以成为弱势的医药,主要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社会精英和国家的双重打压,西方世界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的围剿。

在国家得媒体不怎么宣传中医药而大力宣传西医药,国人的医疗保健知识几乎只有西医药,在中医药院校无法培养合格中医的条件下,国家再不改革医疗体制和中医药培养模式,在这样不平等环境下,中医药哪来的强者心态?

《世界贸易总协定》的规则就有,如果进口威胁到一个国家的幼稚工业发展的话,可以采取保护措施,为什么我们的社会精英却一再反对文化保护?

二、中医药振兴关乎国家文化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医药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先行者。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尖端最实用的部分,是最普及、最深入民众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振兴了,中华民族就一定复兴。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最根本问题之一。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不在于她的成员的血统,而在于她的成员的文化。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文化,这民族就消亡了。一个民族亡国了,如果她能传承自己的文化,就是千年流亡,也能最终建国而最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比如以色列。

蒙古族打败宋朝、特别是满族打败明朝,由于其文化落后,最后被汉族的先进文化征服了。在鸦片战争前,西方文化精英几乎一边倒地赞叹中国文化,为什么在鸦片战争之后却一边倒地贬低中伤中国文化呢?因为这班强盗比满族聪明,或者说吸取了满族的教训,如果武力的胜利者跪在失败者的先进文化面前,胜利者最终将被失败者的先进文化征服的。

三、中医药振兴关乎国家经济安全

中医药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科技的精华,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基本理念符合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人类存续需要,“取法自然”、“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契合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情现实。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更为重要的是:一方面,中医药是我国原创并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的、能够卫护我国民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有效屏障;另一方面,医药是当今世界仅有的几个商业利益巨大的产业之一,我国十三亿人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的需求已然成为跨国医药垄断企业垂涎已久、急于夺占的巨大市场。

唯有切实保护、普及利用和加快发展中医药,我们才能不但成功抵御国外利益集团对我医药市场的侵夺,确保国家相关利益和民众身心健康,而且充分运用我国在医药领域内这一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更难以被其超越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我国自主原始创新,造福全人类的健康事业。

而且,西方现代依赖于人工化学物理手段的医药模式,已陷入巨额资金投入、巨大技术难度和耐药性、毒副作用等药源性问题纠缠不休的困境,一些强势西医药机构已经转向传统医药,甚至频频向传统中医药“偷师窃艺”。[3]

美国用于医疗保健的成本已相当于GDP得18%,经济最强大的美国也不能支撑,严重拖累了美国经济发展。中国如果完全采用西医模式,医疗费用的支出可能点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了,这是中国无法承受的。中华医药简便效廉的优势,可以大大减轻家庭和国家的医疗费用的支出

一位民间土医生的肺腑之言

一位民间土医生的肺腑之言 现代医学目前是治疗一切疾病的主体,他有很优秀的一面,世界公认,是近百年的佼佼者,为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传统医学几千年来默默地为人类的发展也做了很大的贡献,如今之人都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传统医学好像已不太适应这规律,渐渐地面临淘汰的命运。这是自然规律呢?还是人为规律?很多有识之士对其命运甚为担忧,提出了振兴中医的口号。在八十年代初叫的较响,中医院新建立不少,增设了不少现代设备,中医的人数也大为增加,以中医中草药为利的广告不断出新,使人感觉不知真假。几十年过去了,中医的衰退现象没有改变。第一、目前的中医教育方式有很多地方不对,有些师资本身素质不高,自身没有较过硬的中医功底,怎么能教好他人。第二、对中医经典的重视不够,基础理论教育不够,第三、脱离中医理论研究中草药或成药,背离中医学观点。夸大其疗效,以利为目的。这几点原因都会影响中医的发展,不过还有中药的退化,种植人为因素过多,药材失去道地,也会影响到中医的发展。一位合格的中医他应该学好理论基础,对经典要认真研究,悟解圣人的思想,从心里愿意学中医。深入民间了解各种经方偏方,用中医理论加以指导,从中引发引伸其治疗效果,使其恰到好处,用之得心应手。了解几百种或上千种中草药,了解草药的生长状况,和地理对草药的影响。尽可能地了解和知道部分中草药的加工和炮制。医者当以德为本,不能以利为本,以利为本者当为商。何名为德?先圣云:德者,礼也,智也。

为人平等,一视同仁,充满智慧,对技术精益求精。 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展不能只是口号,或搞表面的繁荣。当以人为本,确实用功学好经典著作,广学多闻,深入实际,自学自悟,理解先圣的思想,一切为了提高治病水平,一切以治病为本。没有过硬的中医基本功,中医就会衰退,反之则不然。我见过一些从中医学院毕业出来的学生,和他们交谈中医理论,开始谈的时候觉的自己学的很多,学了中医也学了西医,是一位中西医都会的人。谈到《内经》,说现代治病不知内经也会治病,中医不好治的可用西医,我问之喜欢用中医治病还是喜欢用西医治病,回答是偏爱用西医。说是中医太复杂了,一个感冒就有那么多类型分,而西医就便利多了。殊不知感冒药吃上半月或一月不愈的,用土法治疗几天也会好。看了他们对中医的浮躁理解,心想中医真的好像是日已西下,只是时间的问题了,即使以后会存在,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中医了……传统医学,她的神奇将消失,她的真正科学内涵将被埯没,她朴素的唯物主义整体观、辨证观和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将成为历史。思之甚悲。 记得在2000年初在厦门,厦门中山医院的一位中医师年龄约三十岁,找到我。他是因为患者在他那里转方而想认识我的,那是一位女患者,1998年夏天在医院诊断得了肝癌,当时主治医生对他家人说只能活半年,秋天我为她治疗,用中药和草药治疗,她到医院去转方,有的医生都不肯。后来她找到了这位中医,向她说明自己的病情,这位医生为她转了处方。在服药治疗过程中,病有控制好转,医生好奇所以特来找我了解情况。在交谈中,对能用中草药为患者治这种病

浅析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浅析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的国粹在近代受尽了摧残,在当前世界回归自然的大趋势下,天然药物风靡全球的时代,中医药的发展有了一个极好的机遇,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资助中医药的发展,但由于中医药是在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医学,与现代西医学的思维方式、理论等有很大的区别,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所以,保护、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不得不成为所有中医学子在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如何有效地保护、继承中医药文化和发展创新是当前摆在所有中医药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1.加大保护中医药传统文化,将其列入重点保护范畴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是少之又少,特别是在群众圈里面。这也许与他被重视的程度多少有些关系,认为应该是时候将其列入保护范畴。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传统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2.建立中医研究机构与学术机构,积极开展中医药学术交流 积极建立于继承中医药文化有关的学术组织,建立中医中药联合会,组织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 首先,中医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不仅有其自身的医学因素,更重要的是需要有适合的文化氛围。另外,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有别于西医的一整套医学理念。要善于吸纳、学习与交流,才能在不断的丰富、充实与完善中实现新的突破,并保持永恒的生命力与魄力。 3.加强相关学科联合攻击

中医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意义重要和深远,是一项巨大浩繁的工程。因为它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是含有许多人文科学内容的自然科学。它不仅包括了中医药各科知识,而且还涉及哲学、史学、人类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门学科。联合不同学科对中医药进行研究。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突出重点和主攻方向,有计划的开展所涉及的内容与相关学科联合攻击是继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有效措施。 4.普及中医药传统文化,使其得到良好的继承与发展 我们中医的教育应该具有长远的眼光和魄力,要让中医药文化从孩子时期就得到充分的重视,培养兴趣。喜欢是关键,我们可以将中医的发展史、历史上对中医药发展有过重大贡献的人物、中医的治病理念、等理念写成通俗易懂、活泼生动的小文章放进中小学生的课本里,甚至可以选一些医古文里的优秀篇章作为学古文的教材。经过这些潜移默化的教育,我相信祖先创造出的中医药灿烂文化,是可以得到尊重、爱惜、并且发扬光大。 5.中医药发展要走自己的路 中医是复杂性科学,中医的科学性是复杂系统的范畴。它的理论体系经历了几千年的验证。 自古以来医药就不分家,悬壶济世就指此而言。因为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的,离开中医理论指导,那就不是中药了。例如,我们每天吃的各种动植物也被收进了《本草纲目》。如名方“当归生姜羊肉汤”、“甘麦大枣汤”虽然是我们吃的食品,但它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来治疗某一症候,那就是中药了。现行政策强迫中医中药“离婚”,研究医的不重视药,研究药的不重视医;中医中药分家管理就脱离了中医药的理论和经验。例如,安宫牛黄丸中有朱砂,而朱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中医药发展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中医药发展 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多样性、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中医药与西医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维护和增进民众健康,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

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一、中医药特点 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药不断吸收和融合各个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理论体系日趋完善,技术方法更加丰富,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1、重视整体。中医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体内部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认为精神与形体密不可分,强调生理和心理的协同关系,重视生理与心理在健康与疾病中的相互影响。 2、注重“平”与“和”。中医强调和谐对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健康在于各脏腑功能和谐协调,情志表达适度中和,并能顺应不同环境的变化,其根本在于阴阳的动态平衡。疾病的发生,其根本是在内、外因素作用下,人的整体功能失去动态平衡。维护健康就是维护人的整体功能动态平衡,治疗疾病就是使失去动态平衡的整体功能恢复到协调与和谐状态。 3、强调个体化。中医诊疗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体现为“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采集的症状、体征等个体信息,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治疗方法。中医诊疗着眼于“病的人”而不

振兴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路径分析

振兴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路径分析 作者:杜艳艳,贾谦,仲海亮,孔小云,诸国本 【关键词】中医药;民族医药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多元,传统医药资源十分丰富。中医药、民族医药和民间医药为保障各族人民健康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1949年以来,国家对传统医药发展非常重视,将中西医并重作为国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2007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充分发挥祖国传统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在国家政策法规有力保障和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已成为我国卫生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为防病治病、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优势,构建有中医特色的医疗保障体系,不仅是振兴中医药和民族医药,解决民生问题、复兴中华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和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的必然需要。 1 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1.1 一些医药政策不符合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规律

目前,我国医药有关的政策法规是参照西医药管理方式和标准制定的。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和《中医药条例》等法规中的部分条款,没有体现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要求,甚至违背了传统医药的发展规律。若按上述相关条款认证中医师、审批中药,许多良医、良药就很难通过。1999年颁布的《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暂行办法》把考试门槛定位在“医师”水平上。2003年颁布实施的《中医药条例》也明确规定:“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的人员以及确有专长的人员,应通过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并经注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才能从事中医医疗活动。”据此,全国许多省份组织了包括外语和西医知识的师承人员资格考试,致使许多民间中医求证无门。许多地方的民间医生由于不符合现代医药的医政、药政管理条件,被拒之门外或被合法取缔。如山西某县骨髓炎医院,迄今已收治了10多万例骨髓炎患者,保持着无一例截肢的良好纪录,而且治疗效果被大多数患者所认可,但还有多名从医几十年的医务人员未能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院内中药制剂也不属于合法药品。另外,我国大部分民族医药没有教学基地和国家临床机构,少数民族民间医生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许多医生有丰富的草药知识和一技之长,在穷乡僻壤能解除很大一部分群众的疾病问题。按医考试办法,这支队伍大多已被淘汰。民族医药的文化土师资格壤已大量流失,民族医药的血脉面临中断危险。 1.2 中医教育模式不适合培养临床实用的中医人才

传统文化与中医论文

对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选通识课时看见一门课的名称叫’传统文化与中医’,心想:中医是给人看病的,望闻问切, 开方抓药,这和传统文化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带着这个疑问选了这个课, 学完了一学期,在武老师生动形象的解释引导下,对于这个疑问有了一个大致的答案,但还是感觉这个论题实在是太大了,自己只能领悟到皮毛,仅就他们俩之间的关系浅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什么是中医?这很难用一个科学标准的概念去简单概括。班固在枟汉书·艺文志枠中提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这和现代医学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所谓“方技”,指的就是中医;所谓“生生之具”,指“使生命长生的工具”。中医到底指什么?其实指的就是:医学是一门技术,是使生命能够长生的工具。中医经典之首枟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枠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医家孙思邈枟千金要方枠云:“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等,都是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命价值视为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维护和保障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医生的神圣职责。中国传统医学实际上强调的是要生命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一.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特征 1.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包括:“自强不息的阳刚精神,厚德载物的阴柔精神,中正和谐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一词出自枟周易·乾卦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

是说天的运行刚强劲健,永不停息,君子应效法天的运行要不停地发愤图强,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厚德载物”一词出自枟周易·坤卦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地,大地深广而厚实,无私地承载万物,滋养万物,具有宽厚、包容、博大、担当的品德,君子应效法大地厚实和顺的美德而载育万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大精神是相互融合的,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察天行以自强,察地势以厚德”,自强以法天,厚德以法地。枟老子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强厚德以法天地之道,体现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正和谐的精神。 2.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是整体性: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意识。人文性: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人的伦理道德,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有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勤俭仁爱、敬老扶幼等传统美德。承传性:传统文化重视传统的继承,认为继承是延续和创新的前提,在学术上讲究“道统”、“师承”,这种承传性的特征,使中华民族丰富而悠久的文化传统从古到今一脉相承,表现出鲜明的统一性和连续性。总之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关系上,强调人伦和谐;在人本身强调身心和谐。整体性、人文性和传承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 中医的基本精神及文化特征

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策划书

“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中医学院公寓党支部在行动”志愿活动 策 划 书 策划人:茆春阳 策划时间:2015年5月15日 策划单位:中医学院学生公寓党支部

一、活动背景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两会重要精神,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优秀传统中医药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深化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不断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工作,搭建各学院的学生党员服务和学生教育特色平台,有效地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使广大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受教育、拓展能力,特以学生公寓为着力点,全面开展“学生党员文明党支部活动室建设”示范工作,切实体现“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根据学生党员的实际,以“立足本学院、带动本公寓”为工作的出发点,以学生党员“示范带动帮助进步”促进中医学院学生公寓文化建设。 二、活动主题 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中医学院公寓党支部在行动 三、活动目的意义及预期目标 通过深入的理论知识学习、内容实践活动,使同学们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及两会有关文件及其精神,加深大家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知识”的理解,让大家建立起把个人的发展成才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的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重任,发奋学习成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并让大家通过具体的行动加深对相关精神及医学识的认识,让大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严密的结合起

来,培养同学们的实事求是精神。以更好地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体现“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带动身边团员、群众,让大家共同的学习传统中医药文化知识。 四、活动流程: (一)准备活动 1.打印一定数量的宣传单 2.各个部门工作分工 宣传部:打印好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宣传单,并将宣传单分发到广大群众手中,做好向各位老年人细致细心的解答; 纪检部:做好全程活动中的安全和秩序问题,务必确保参加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组织部:做好全程活动记录、照相和点名工作 (二)活动开展 1.向广大群众发放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单(为广大群众宣传一些简单易操作的保健方法); 2.党支部成员与学院太极队为老人表演太极拳; 3.党支部成员为老人表演节目(内部人员提前准备); 4.为老人测量血压(如果发现有患高血压或低血压的老人应告诉老人相关的注意事项及相关预防措施)和给老人义务按摩; 5.向老人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如何用中医知识养生与保健以及学会夏天防,并做好相关记录;

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工作方案为认真组织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继承弘扬祖国传统医学,振兴中医事业,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使城乡居民看中医更方便、更有效、更便宜,切实做到简、便、廉,通过中医预防保健不生病、少生病、延缓生病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原则 (一)集中设置。中医药服务科室集中设置,布局流程符合医疗卫生服务要求,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诊疗区域。 (二)特色突出。装饰装修采用中式风格,突出传统文化特色,注重人文关怀,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 (三)方法多样。采取中医中药、针灸推拿、康复、熏洗、足浴等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开展中医药综合服务。 二、主要工作任务目标 (一)主要目标 1、集中规范建设中医药科室及相配套的设备设施,坚持中、西医相结合,中、西医并重的办院方向,不断提高医院综合服务能力。 2、拓宽乡镇卫生院利用中医药防治疾病的服务领域,运用中、西医两种方法防病治病,着重培养中医执业医师,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组织进修培训,培养年轻中医药工作继承人。

3、90%以上的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接受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并纳入乡村医生规范化培训范围,使受到培训的乡村医生掌握3至5种适宜的中医药技术与方法。 4、通过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建设,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项目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药报销范围。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积极运用中医药的诊疗技术,将中医药服务有机地融入到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服务、健康教育等各个方面中,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 (二)主要工作任务 1、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的要求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对老年人和儿童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国家要求。 2、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参与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3、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服务。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宣教等中医药健康教育服务,其中中医药内容的宣传栏4期以上/年、健康咨询5次以上/年、讲座6次以上/年,提供6种以上中医药健教文字资料和3种以上中医药音像资料/年。 4、广泛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宣传普及工作。利用健康教育网络体系、报刊(电视、广播)传播媒体、医院健康教育专栏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宣传手册》等有效载体宣传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简便有效方法。装饰装修采用中式风格,体现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色。行为规范体现仁、和、精、诚的核心价值。

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是我们中青年中医传人的责任樊蓥

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是我们中青年中医传人的责任 樊蓥(美国华盛顿美京中医院) 在我们的老师周仲瑛教授八十岁华诞的时候(也是我本人博士毕业十周年),母校将有隆重的纪念活动和相关学术交流,我本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到场,十分抱歉。周老师给我们学生(或者说弟子)的最大财富是什么?个人认为学术固然是重要方面,更为重要的可能是他不懈奋斗的精神。过去梨园弟子有师承“形似”和“神似”之说,“神似”无疑是比“形似”更为重要。 个人认为,中医学在当前和今后的日子里形势相当严峻,从老一辈手中接过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的旗帜,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是我们中青年中医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天在庆祝老师八十寿辰的时候,本应该谈谈轻松的话题,但我个人认为作为周老的学生和弟子,需要更加努力啊! 从鸦片战争以来,继承和发展发祥于中华民族的中医药便成了中医人的集体焦虑,一代接着一代,不但没有减轻,似乎日益加重。怎样才能使中医药得到更好的传承,是值得思考的。 1、不敢一日忘怀恩师周仲瑛教授的言传身教 1.1.中医临床第一 我是在70年代就知道周仲瑛先生的,当时他是江苏省中医院暨南京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内科主任医师和行政副院长(如果记忆有误,请原谅)。我当时是身患慢性肾炎痼疾在另一位德高望重的肾科中医师邹云翔处就诊,在候诊间隙,得知周仲瑛先生每周都坚持在肝病和疑难症专家门诊出诊。看到他行政事务如此繁忙,仍然坚持中医的临床医疗不禁肃然起敬,当然当时我是一个十几岁的孩童,无缘同他相识。后来又得知他当时主持学院的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在编撰《中医内科学》教材方面更是一丝不苟,别具特色(在我们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不知大家有否体会,这是一本充满心血之作啊);他在医院主持中医院医疗工作的时候,更是带领全院坚持中医药应用率,能中不西,先中后西,这在中医特色日渐式微的潮流中无疑是中流砥柱。 在我上中医学院的时候,周仲瑛先生任南京中医学院院长,使我有机会近一点距离观察他--无论工作如何繁忙,他总是坚持中医临床,以至不离第一线;在我毕业,又在基层工作近十年再回到母校,在周老师身边读中医内科博士的时候,使我几乎零距离地和他相处,我能感受到的是周老师对于中医临床的无比重视,周老师有大量的科研、教学工作,自己每周有至少四天在临床!他把其他工作安排占据了他大部分业余时间。要知道当时他已经七十岁,工作的负荷要高于我们三十多岁的青年。他要求我们不管其他学业、工作再忙,也一定要有两个半天跟师临诊。为了提高我们的临床水平,他要求我们不仅要有完整的随师抄方病案记录,每个月要交一篇完整的病案论文。他要求我们,作为他的学生,中医临床本领要过硬,看病不行,谈不上中医传承。我至今把临床当作生命中的重要部分,也许正是得到周师正传吧。 1.2.科研并重

中医与传统文化课程感悟(精)

中医与传统文化课程感悟学习了中医与传统文化这么课之后, 根据老师的教导以及自身的特性的一些表现, 对自身的情况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这让我觉得收获颇丰, 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诊判断出体质的类型, 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平常的生活中对自身起到一种调节和养生的作用,在蓝天下健康快乐的生活。 体质指一个人的秉赋。她源于父母之精, 又经由后天调养而成。中华养生讲究辨证 , 而体质辨识是辨证养生的基础。个人的特质特征表型为:性格开朗阳关, 状态积极向上,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但是有掉头发的情况。体型匀称健壮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没有口气。不容易疲劳,精力充沛。夏天出汗较多而感觉温和,寒热均有叫好的耐受力,睡眠良好,胃口好。大小便正常。平时患病少, 感冒发烧一年不会有几次, 小病很快痊愈, 只是肠胃不太好, 受凉受较大刺激会犯病。心理受到了挫折, 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 能够应对社会、应对自然, 能够以一种乐观的态度面对事情的发展, 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强。 中医在判定体质类型的时候一般会根据几方面的因素,一个是症状表现,一个是这个人的地域、职业特点, 还有他饮食结构上的一些特点, 主要根据这几类因素来判定一个人的体质分型。中医体质类型划分的依据是, 用中医病理表现特点来确定病理体质分型, 因为体质理论本身是中医认知病症的特色。中国人的体质在古代的时候分为五种, 金木水火土, 但这个方法现在不适用, 所以根据研究和调查, 将中医体质类型分为平和型、气虚型、阴虚型、阳虚型、湿热型、气郁型、痰湿型、血瘀型、特禀型。一共分为这 9类。对比自身的情况,我认为自己的体质属于健康的平和型。 针对自身的体质, 结合老师的教导和自己在此方面书籍的阅读和资料的查找, 我的感悟是在以后的日程生活中, 多多注意此方面的生活方式和节奏, 采取中庸之道, 首先要静心。情绪乃一身之主,一个人如果终日思前想后、欲望不止,难免会百病丛生。所以要消除不良情绪,就要学会静心,静心的最佳途径是炼心,可以采用瑜伽、冥想、静心音乐等来静心,只有让心静了才能气顺,气顺了人才能强健,人强健了当然就百病不生,体质也不会有失偏颇了。

2021年弘扬中医传统文化

弘扬祖国医学文化增进中医事业成长 欧阳光明(2021.03.07)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 学产生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办法体系,是中医药办事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因此,充分认识和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不但有利于巩固中医院以中医为主的成长标的目的、更好地坚持阐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年夜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办事的需求,还有利于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增进和谐社会建设。一、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界说 中医药学植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土壤,其天人相应的自然观,辩证的思维方法,以及从时间、空间的整体系统掌控疾病的办法,都与中国传统一脉相承。在成长的过程中,中医药不竭汲取那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同时又溶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受《周易》“变易”和象数易学的影响,《黄帝内经》建立了静态观和脏象学说。在先秦诸子争论的影响下,中医药形成了以气为本的人体观。中医学不但吸纳了阴阳五行学说,并且在其融入医学后成长引申。不合时代的学术精华,如先秦诸子、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道、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都曾为中医学理论体系提供过资源和动力。《黄帝内经》

不但要求医生应“上极天文,下穷地极”,具有天文、气象、历法、地理、物候、生物学等知识外,还要能“入国问俗,上堂问礼”,具有民俗方面的文化知识。有人说,“文是基础医是楼”,意思就是说,医学与 文学还有着直接联系。古代医学著作曾用问答体、随笔、案例等体裁写作,还曾用诗词歌赋的形式传医授学。古代很多文学家、名士也曾用药名填写诗词或编写故事乃至剧本。中医药还和中国的多种文化休戚相关,在烹调的启导下成长了汤液,又与饮食文化结合成长起药膳。医学很早就把酒和茶用于治疗,还推进酒文化和茶文化的成长。中医学的炼丹术就堪称为化学之源。《黄帝内经》已经把音律作为诊断五脏疾病的依据,其后的养生家们则以乐曲作为养生治病之法。古代医学家们还曾援用兵法入医,探求治病之理。医学又与武术、气功在理论上不分轩轾,都在用脏象经络指导辨证论治和习武练功。更为可贵的是,中医药文化的医德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并且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现代学者提出,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在理论基础,还是思维方法等方面,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一致性,如气、阴阳、五行等学说。整个传统中医理论体系都是以中国文化的若干规模为理论基础的,可以说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没有现有形态的中医理论。换言之,中医中药的理论、概念和施治原则又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不了解其根源,则难以准确地掌控其实质;不辨析其流变,则难免误解中医为“玄虚”,甚或为“伪科学”。因此,可以说中医首先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二、传统文化应对接现代

实施意见:关于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构建中医药协同创新的科技支撑体系,提高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繁荣中医药文化,确保人人享有基本中医药服务,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X政发〔2018〕2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经研究,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着力提高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 (一)促进中医药服务创新。实施市级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孵化项目,重点支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中医医院申报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市级中医重点专科提升工程,重点扶持3—5个国家级、省部级中医重点专科,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市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培育工程,支持创建国家和省级中医药重点专(学)科,培育118个国家级、省级、市级中医药重点专(学)科,进一步提升皮肤病、脾胃病、脑病、肾病、骨伤、风湿病等特色专科中医药防治水平,全力打造皮肤病、脾胃病、骨伤等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支持黄陂、江夏、蔡甸区中医医院改扩建。支持武昌区申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鼓励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医药

健康管理。全面支持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实施传统中医诊所备案管理。(牵头单位:市卫生计生委;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工商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二)推进中医治未病工作发展。构建治未病技术体系,围绕健康状态中医辨识评估、疾病风险预测预警、健康干预等治未病核心环节的关键技术,借鉴现代医学、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技术成果,开展中医药健康状态干预、养生保健的示范应用和科学评价研究,形成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技术、中医疾病风险预警技术以及中医药健康干预技术方法,提升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支持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建设,完善以中医体质辨识为基础的特色健康体检体系。在全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建立治未病科和中医养生堂,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一体化的治未病服务。(牵头单位:市卫生计生委;责任单位:市财政局) 二、加大中药品牌开发利用力度 (一)做强做优中医药企业。鼓励企业开展经典名方、验方、医院制剂筛选及开发,研制一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创新中药新药。支持企业进行特色中成药和医疗机构制剂二次开发,重点培育一批中药大品种。大力发展便携带、易服用的中药新剂型。进一步优化中药材流通追溯平台,健全追溯体系,使中药材在种植、中药及饮片生产、流通等各环节的质量得以保证。推进中医药企业战略兼并重

中医中药宣传口号

中医中药宣传口号 导读:本文中医中药宣传口号,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 1、跋山涉水,采药寻方;走村串户,治病疗伤。 2、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3、辨舌质,可决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4、不断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努力开创中医药工作新局面。 5、草药银针,老乡随叫随到;丹心妙手,本人细诊细疗。 6、倡导中医保健,享受美好生活。 7、传播优秀中医药文化,营造健康生活。 8、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中医药文化,共享健康和谐。 9、传承中医药精华,创新中医药发展。 10、传承祖国医学,造福人类健康。 11、但愿病房无病人,不惜药橱空药箱。 12、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13、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14、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 15、发展新农合,振兴中医药。 16、发展中医,利国利民。 17、发展中医药,健康你我他。

18、发展中医药,利国利民。 19、发展中医药事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20、发展中医中药,服务大众健康。 【篇二】 21、烦暑最宜淡竹叶,伤寒尤妙小柴胡。 22、防病健身方法多,中医保健效果好。 23、海龙海马通四海,红花红藤映山红。 24、弘扬传统文化,服务大众健康; 25、弘扬中华国粹,传承中医文化。 26、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知识,促进群众健康。 27、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承国粹精神。 28、弘扬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 29、弘扬中医药文化,振兴国医国药事业。 30、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31、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 32、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 33、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 34、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35、看病看中医,方便又实惠。 36、看病少花钱,中医最方便。 37、看病用中药,治标又治本。

弘扬传统文化演讲稿

篇一:“弘扬传统文化”演讲稿 宣扬传统,守正创新,舍我其谁 导 读:笔走龙蛇,风花雪月频光顾;胸怀锦绣,书画琴棋任把玩 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优秀文化,弘扬慈悲、仁爱、积德、百善孝为先, 建设传统文化门户,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 围,造福于民、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国家、造福于世界、造福于人类!尊敬的各位领导、老 师大家好: 兔年 景色依然艳,龙岁春光格外明;龙年的春天到来了,龙是中国的图腾,但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 到这其中的典故呢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就是要靠我们这一代人一脉相承,而我们又要怎样 星火传递。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宣扬传统,守正创新,舍我其谁》。 宣扬 中国传统文化的具有深远的未来意义。对于我们新一代接班人尤为重要。 有种 种迹象表明,在从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的转变中,科学可能不再完全沿着17世纪欧洲科学革 命时期确定下来的路线前进。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保存着“内在而为诞生的 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1985年英国天文学家抄里斯认为:“前进的唯一道路是转过身来重 新面向东方,带着对它的兴趣以及对其深远意义的理解离开西方的污秽,朝着神圣的东方前 进”;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比利时化学家普里高津说,新的自然观“将把西方传统 连同它对实验的强调和定量的表述,同以自发的自组织世界观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 而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则说,他所创立的协同学,同时受到了西方的分析思维和东方的整体性思 维的影响。 人类 意义世界所作出的这种价值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历史转折时代的传统回归,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某些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可能会获得其生命力。而这种可能需要我们的创新,我们需要

振兴中医,造福人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c15836196.html, 振兴中医,造福人类 作者:宋正海孙凯飞胡祖尧 来源:《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6年第11期 一、中医是中国的第一大发明 中医,包括汉医、藏医、蒙医等民族医学在内,又称国医。中医“大医精诚”,是大医学。它对人的认识、对人体生命运动的认识是较全面系统深刻的,是身心统一、人与自然统一、科学人文统一的,超过现代西医和生命科学对人的认识深度和广度。 过去西方人看不起中医,认为是树皮草根、封建迷信。现在西方人另眼看中医,对中医、针灸、气功十分欣赏,甚至认为“最后希望在中医”,即西医解决不了的病,走投无路,最后找中医就能手到病除、妙手回春,他们把中医称为“圣医”。所以中医师已走进美国白宫,还得到前总统克林顿授予的特权。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非洲、大洋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学习研究推广中医。 2000年美国医疗卫生费总支出为1.3万亿美元,占GDP的13%,为世界医疗卫生费支出的43%。美国用去了全球43%的卫生资源,但只解决了占世界人口4.7%的医保问题;而我国过去曾以世界1%的医疗卫生费用解决了世界22%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被世界卫生组织树为各国学习的楷模。 21世纪是生命科学、脑科学的世纪,是生物医药产业大发展的时代。我国博大精深的中 医思想理论和高精技术在形成人体科学、思维科学、新的医学医术医药方面具有强大的底蕴和实力。杨振宁先生曾预言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可得几个诺贝尔奖,而李约瑟博士说,解开中医针灸之谜其意义就将超过得几个诺贝尔奖! 二、再不抓中医,中医可能消亡 现在中医发展面临十分艰难的困境,有可能消亡! 中医理论医术医药的奠基发展经历了极其艰难的过程。“五四”运动,传统文化、包括中医受到冲击。国民党时期废除中医,使中医受到毁灭性打击。解放后,毛泽东同志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并提出发展祖国传统医学,中西医结合的

发展中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发展中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发表时间:2016-07-08T14:19:42.293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5月第9期作者:于爱萍孔祥顺 [导读] 既是我们获于历史的伟大遗存,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思想财富,无论是从科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都应该是如此。山东省高密市市立医院于爱萍孔祥顺 摘要:如果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医学也是一种文化,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概莫能外。科学与文化不同,但却在文化中孕育并发展成为与文化不同的学科。中医融合着科学与文化的双重基因,是东方思想影响下的关于生命与疾病的巨大而独立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中医;传统医学;文化;科学 近年来,中医一方面凭借自身独特的疗效优势,另一方面积极借用西方医学领域中先进科技在继承中不断创新,使中医在当今世界有了更快更全面的发展,在某些医疗领域如针灸等甚至出现了全球性的“ 中医热”。但是,在中医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发展的瓶颈:目前中国国内对“ 中医是否科学”的质疑之声仍未消失;国际上,中医学仍被定义为“替代医学与补充医学”,中药仍没有取得等同于西药的药品地位,只能以保健品的身份出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中医药学术创新进步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医药行业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彰显形象的重要抓手。” 一、医术和理论因文化而传承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思维方式,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一致性,如气、阴阳、五行等学说,都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衍生而来.整个传统中医理论体系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范畴为理论基础的,可以说.没有中国传统文化,就没有现有形态的中医理论。离开佛、儒、道、文、史、哲等文化的滋养,中医理论难以得到健康持续发展。技术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中医文化与中医技术有其密切联系,但也有着严格区别。中医文化在于认识自然界,认识人体生命,中医技术在于为人体健康服务,防病治病。中医文化是理论性知识体系.中医技术是知识的物化与医药资源组合形式的实践活动。离开了医术,中医文化就没有内容;离开了文化,中医技术也无法承载,也就不可能存在。中医文化与中医技术的异同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只注意中医医术发展而忽视中医文化继承,,尤其是传统文化,将极大影响中医学的发展。从历史环境中看,中医的危机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回顾1000多年来中医发展历程也正是如此,自西学东渐至今,中医生存的土壤贫瘠。因此,不少专家认为,“否定中医”论的本质,是反传统。在这样的语境中,中医成了“失语的中医”,丧失了自己的本体地位。中医学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强调“天人相应”、“整体观”,“辨证论治”对生命个体的重要作用,使人的整体功能达到平衡与和谐状态;注重针、灸、药并用的综合治疗作用,突出安全、有效、整体调整优势;把握因地、因时、因人而异,着眼于“病的人”而不是“人的病”等等,这些彰显中医优势的同时,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中医学以上的特点以及适应范围广,独特、简便、价廉等优势,恰恰在现时文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成为制约中医学发展的现实因素。 由此看来,文化的与时俱进也势在必行。中医理论和中医技术承载着中医文化。因文化而传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文化传承和发展既担负着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角色,也担负着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任。 二、中医学的文化研究与中医学核心价值体系的梳理 梳理中医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应是中医学文化研究的主要目标指向之一。中医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应当由整个中医学体系与社会历史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所展现出的具有前瞻性、合理性,能够从积极的一面深刻影响学术共同体的价值判断及整个中医学体系走向的关键要素所构成。中医学作为一门防病、治病、追求健康的学问,笔者认为其核心价值体系应当体现中医学的目标追求,大体应包括如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天人相应、道法自然的养生保健思想,即尊重规律的养生保健思想;(2)治未病的思想,即预防重于治疗的思想;(3)自然、顺势、调节的思想,即非对抗治疗的思想,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疾病初期和恢复期,在疾病暴发期则主要是辅助治疗作用;(4)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思想,即精神、心理状态与健康密切相关的思想;(5)医乃仁术,医心近佛,乃苍生大医的思想,即医生自身的道德要求及对患者人文关怀的思想。 笔者认为,如从这五个方面进行中医学的文化研究与挖掘,将有助于中医学的科学研究或现代化研究;如果以这五种思想为指导进行中医学的科学研究或现代化研究,也有助于中医学文化的弘扬,中医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当与其核心价值体系相统一。如果从中国古代哲学的角度研究中医学的文化问题,肯定有助于了解传统中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哲学的关系及中国哲学在传统中医学理论形成中的作用。但这类文化研究的结果往往呈现出否定或排斥中医学现代化研究的倾向,中医学的科学研究也与这类文化研究没有相辅相成的正向关系。这种对立态势的客观存在,决定了无法将中医学理论体系内的阴阳学说等作为中医学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要素,一个应用领域的文化与科学技术为载体的分离不符合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中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其理论特色并不等同于现实优势,过分强调继承特色容易为维护传统中医理论体系而维护这个体系,从而忽视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根本。再者,构成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核心关系所关心的主要是自身在中医理论体系内部运行中的作用,而对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宏观走向或学术共同体的价值判断、行为影响并无直接引领意义,而这正是中医学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 所以,我们很难将中医看成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它也绝非是应该被“现代科学”解剖和解释的对象。中医融合着科学与文化的双重基因,是东方思想影响下的关于生命与疾病的巨大而独立的知识体系,既是我们获于历史的伟大遗存,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思想财富,无论是从科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都应该是如此。 参考文献: [1]朱兵,黄龙祥,杨金生,等.。中医针灸”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本解析[J].中国针灸,2011(3). [2]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文化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 [3]张其成.“失语的中医”急需文化复兴——中医药文化研究的意义及其战略思考IN].中国中医药报,2006 (7).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瑶医药振兴计划 (2011—2020年)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是全世界人口超过千万的60多个民族之一。全国壮族总人口为1800多万,90%以上聚居在广西;瑶族总人口约260万,60%以上聚居在广西。壮瑶医药是我区壮族和瑶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特民族医药,是我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壮瑶医药为民族的生存、健康和繁衍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是广大人民群众赖以防病治病、保障健康的主要卫生资源之一。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民族团结、繁荣民族文化和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政策,加快我区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推动我区壮瑶医药发展实现新突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障需求,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根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特制定本计划。 一、壮瑶医药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我区中医药民族医药取得了长足发展,到2010年底,中医民族医病床数、技术人员数、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医疗设备总值分别比“十五”末增长29.6%、42.8%、16.8%和124.9%,中医民族医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中医药民族医药的覆盖面和可及性进一步提升;建立了中医药民族医药科研平台,取得了包括“973”项目等在内的一批重大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取得突破,涌现了“国医大师”班秀文为代表的一大批名医专家;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工业总产值超过110亿元,约占全区医药工业的65%;成功举办了中国—东盟传统医药高峰论坛等重大对外交流活动,在国际特别是东盟国家的影响力显著提升。 随着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壮瑶医药也在不断进步。经过近30年的挖掘整理,壮医以“阴阳为本”、“三气同步”、“三道两路”、“脏腑骨肉气血”等学说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基本形成。颁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中医药壮医药条例》,壮瑶医药的发展进入了法制化轨道。壮医医师资格考试正式进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序列。壮医目诊、药线点灸、经筋推拿等20多种技法初步形成技术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