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围绕“角度”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比如黄山(简介)。而我国江西省的庐山,就是个风景名胜。还记得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吗?齐背《望庐山瀑布》。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有一个着名诗人,叫苏轼,也到过庐山,并把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题西林壁》。

二、解诗题,知作者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1、你们了解苏轼吗?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他写过很多诗,可查找的有3000多首。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是写在墙壁上的。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听这首古诗(放配乐诗朗诵《题西林壁》)

师:读得怎么样?(美)读好一首古诗,还要注意停顿和节奏的划分,大家边听老师读,边在自己的书上划分节奏,好吗?

2、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录音来比一比。学生练习

3、生根据节奏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谁愿意来试一试(找个别学生试读)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生读)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师:非常好,我看也可以录成磁带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四、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成一幅画。

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孩子们交流)

生:我看见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还有许多的草。许多的鸟在树上唱歌。

师:你真是用心的去读了。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板书:横岭侧峰)(出示岭峰的图片)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看到的是岭一会看到的又是峰呢?

师: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

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

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学们给他鼓鼓掌。

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不同的庐山,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

生:不同的季节,春、夏、秋、冬。

生:不同的时间,早、中、晚。

生:不同的天气,晴天、雨天。

生:不同的心情,高兴、伤心。

师: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心情、天气、心情来看庐山,所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所以作者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生:不相同

师: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个道理在我们以前所学的课文当中也出现过,谁知道是哪一篇课文吗?

《盲人摸象》《小马过河》等

师:庐山真美啊,作者来到庐山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下面你们就是大诗人苏轼,清大诗人们闭上眼睛随老师一起走进庐山,横着看庐山,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面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在高出俯瞰,深沟幽壑;在低处抬头仰望,重峦叠障。庐山美,美在哪,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是秀美?身在庐山的你感慨万千。大诗人们,把你们的看到的壑感受到的用诗句表现出来吧。

生读古诗

五、品读领悟

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

2、弄懂了吗?那同桌互相说一说前两句的意思。

3、那从远处和近处看又有什么不同吗?谁能说说这句的意思?

4、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不一样呢?)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知道原因了?快来说说!

5、诗人游庐山,把自己的所见、所感都写下来了,让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庐山的美景,还让我们明白了生活中的道理。(板书:道理)像这样的诗,我们可以叫它哲理诗。

6、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庐山,欣赏庐山的美景,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次。

六、拓展延伸。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同。”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指名说)

2、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要从不同解度看。

3、那你认为怎样看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说)现在就让我们饱含感情,读读这首蕴涵深刻道理的诗吧!(齐读)

七、升华主题

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齐看庐山、看人生,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论看待什么人,判断什么事,都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观察,多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全面的认识人或事。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最后,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在庐山之巅,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的景象,抒发自己的感情。(学生配乐齐诵)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诗,抄一抄、背一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岭

侧→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感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题西林壁》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轼的资料。 3.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板书课题: 《题西林壁》)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肯定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师:谁知道轼的生平?(生交流轼的资料。) (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洵、其弟辙被合称为“三”。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抓住关键字、借助书下注释、生活积累等方法理解诗中的词句,体会诗人的心境,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中富有哲理的诗句。 3.通过学习《题西林壁》,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五课是《古诗两首》,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过去我们是按照怎样的步骤学习古诗的? ①解诗题;②知诗人;③明诗意;④悟诗情。 2.解题: 同学们,当我们写了精美的文章,想跟人分享习作的愉悦时,我们把文章发表于报纸杂志、广播网络上。但是在古代,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把诗写在墙壁上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板书:题壁)这种类型的诗叫做题壁诗,这样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板书补写:西林) “题”是什么意思?(书、写)你懂得题目的意思了吗?找学生回答(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对,本诗就是宋朝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3.了解背景及作者 我们都知道这首诗是苏轼写的,谁能通过自己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介绍作者? 生介绍,教师补充。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正确朗读古诗。 1.自己轻声把这首诗读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念得字正腔圆;第二遍注意诗的停顿。

2.指名读《题西林壁》,师生进行评价,强调:朗读古诗,不仅要的的准确,还要读得有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 3.师范读,学生根据要求练习朗读。要求:读诗不但要正确、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4.齐读 三、抓住重点字,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在没到庐山之前苏轼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意思是说要想认识庐山,就得要常来常往,于是,在此后的十几天里,他“往来庐山南北十余日”那么在这十余天里他所看到的庐山是怎么样的呢? 1.齐读第一句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句诗的意思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正面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却变成了一座山峰,高峻雄伟。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1)这句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你能找出来吗?(板书:横侧远近高低)重点强调横和侧,横即正面,侧即侧面。 可在黑板上画出一座山,让学生们标出横着看是怎么看?侧看是怎么看? (2)作者在这十来天里是不是真的就是从正面、侧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这6处地方观赏庐山美景的?这些方位词在诗中起什么作用?(板书:角度不同) (3)角度不同,景色怎么样呢?从诗中找证据。(远近高低各不同) (板书:景色不同)(4)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变化呢? 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从诗中“远、近、高、低”四个字我们就不难感觉到作者所站位置的变化。大家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吗?谁能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其实”我”画的并没有错,因为从不同的角度看上去,杨桃就是不一样的。所以同学们,你们现在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了吗?是因为作者的角度发生了变化,所以庐山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景象。 (5)请同学们想象在远处,近处,高处,低处都会看到什么不同的景象呢? 远:隐天蔽日;近:危崖险岩;高处俯瞰:深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题西林壁教案详细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道具,要考一考大家。(出示六色方竹体)请同学们各自从自己的位置上看过来,然后大声告诉老师,你所看到的方柱体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蓝!绿!白…… 师:老师听到同学们说了很多种颜色,那谁能告诉我,到底是哪一些同学说对了呢? 生:都对! 师:好,同学们说得真好!其实同学们都说对了!因为每个同学坐的位置不一样,那他所看到的老师手中的方柱体的颜色也不一样。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谁能给大家说说?(指名学生说) 生: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 师:非常好!它告诉我们的小道理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其实啊,这个小道理在北宋时候就有一位著诗人通过他的一首古诗告诉过人们。 (1.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题西林壁》 (2.那就是轼写的-----生答《题西林壁》,今天咱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中的《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读课题。 二、前面我给让大家预习的时候介绍过学诗六步法,是哪六步法呢? 出示:解诗题、知诗人、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诵诗文 1.解诗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题:题写西林:庐山脚下的西林寺壁:墙壁) 出示课件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西林寺及轼题诗的石壁。 “题”是哪个题? (问题的题) 请学生完整地说一说诗题的意思。 带着理解,再读题目。 2.知诗人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认识轼吗,我们以前学过轼的哪些诗? 生:《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是的,这是上个学期学的,轼描写西湖的诗。 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师:女生背前一首,男生背后一首,齐! 出示:轼及生平 简介诗人。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说明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围绕“角度”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容都是关于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比如(简介)。而我国省的庐山,就是个风景名胜。还记得诗人白所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吗?齐背《望庐山瀑布》。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有一个著名诗人,叫轼,也到过庐山,并把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题西林壁》。 二、解诗题,知作者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1、你们了解轼吗? 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洵,其弟辙合称“三”,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他写过很多诗,可查找的有3000多首。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是写在墙壁上的。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听这首古诗(放配乐诗朗诵《题西林壁》) 师:读得怎么样?(美)读好一首古诗,还要注意停顿和节奏的划分,大家边听老师读,边在自己的书上划分节奏,好吗? 2、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录音来比一比。学生练习 3、生根据节奏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谁愿意来试一试(找个别学生试读)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生读)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师:非常好,我看也可以录成磁带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四、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成一幅画。 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孩子们交流) 生:我看见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还有许多的草。许多的鸟在树上唱歌。 师:你真是用心的去读了。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板书:横岭侧峰)(出示岭峰的图片)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看到的是岭一会看到的又是峰呢? 师: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

题西林壁试讲教案

题西林壁试讲教案 【篇一:题西林壁试讲教案】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借助插图、展开想象,并运用增、补、调、换四种方法理解古诗,体会诗句的意境。 3.习得观察方法,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4.指导背诵《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让学生掌握理解诗句的方法。 教学难点: 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望庐山瀑布》引入,板书课题 二、初读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读好一首古诗,还要注意停顿和节奏的划分,大家边听老师读,边在自己的书上划分节奏,好吗?(ppt投影节奏划分) 生根据节奏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 (一)借助题目悟方法 师:孩子们,要想看懂一首古诗,首先要理解它的意思,请大家说 说平时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句意思的? 请看这首古诗的题目:题西林壁(指题目)(借解释小结方法) 板书:增补调换 (二)运用方法学诗句,感受庐山的千变万化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的第一二句:(齐读) 请大家按照刚才小结的理解诗句的方法,学习小组之间讨论讨论这 两句诗的意思,要是能把用到的具体方法跟同学说说就更好了!开 始吧! 师巡视,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认真,谁来结合理解古诗的方法,说说第一句 的意思? 补充解释:看课文插图,理解“横看”“侧看” 谁来继续结合理解诗句的方法说说第二句的意思 请大家看看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庐山 生充分观察课文插图,说出自己看到的景象 是呀,难怪诗人说庐山:(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ppt) 想再看看庐山吗?(出示一组庐山图片) 能再说说庐山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吗? 能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两句诗吗?(个别读) 师:是呀,这些都是诗人游览庐山看到的景色。(板书:景) 只要诗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庐山不同的样子,所以观察庐山的角度远远不止文中提到的六个。 自古以来,有不少文人墨客游览庐山,写下了他们的感受,我们去 看看诗人眼中的庐山,感受庐山的千变万化:(师大约讲解诗意)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所以,难怪诗人说庐山:(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同 请大家闭上眼睛,边读边在头脑里想象庐山的样子,把你最喜欢的 那幅庐山风景画读出来…… (三)活用方法悟诗情 庐山的景色真是让人目不暇接!所以诗人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大家继续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师:诗人已经看到庐山这么多不同的景色了,为何它还说看不清庐 山的真实面目呢? 生:因为他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所能见到的只是庐山的局 部 师:所以这两句诗的解释中,我们还可以用“补”的方法,把原因补 充得更加具体——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题西林壁》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读题释题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在咱们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我们一起去领略庐山风光吧!(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 2、西林寺有块墙壁,看,墙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诗题叫《题西林壁》。(板书课题) 3、释题。“题”是什么意思?(提示学生借助注释是学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 二、初读,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相机正音,如:“岭”“此”等。练读诗句。 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谁能试一试?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4、教师相机范读,学生评议。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别。 5、师生合作读。 三、再读,感受“不同”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将这首诗读了好几遍,但好诗不厌百回读。读多了,你就会对诗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们再轻声读这首诗,一行行地读,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掌握方法:查子典,结合诗后注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 3、问题检测:苏轼身在何处?(具体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察庐山呢?) 4、理解“横看”:怎样看是横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师以手示意),怎样看是横

人教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人教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 (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 为老师朗诵一次。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 / ”作上标记师:请同 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 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合作学习)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

题西林壁 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 四年(2)班:张春英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师:今天,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课件播放庐山图片) 师:这里山高水深,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师: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板书课题 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师:这首古诗,有些同学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课件出示) 知诗人,解题意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指导朗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注释: ①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北麓。 ②.横看——从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 面西面看。 ③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④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⑤缘——因为。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3、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4、小组内交流诗句意思,小组汇报诗意。(小组要说明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5、重点赏析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详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五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古诗已初步掌握了基本步骤,即读——解——悟。而本诗中所蕴含的道理较难掌握,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透彻。 教学目标: 1、学会“壁、侧、缘”三个字词,注意区分形近字“璧、测、喙”; 2、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游戏导入,讲练结合,点拨启发等。 课前准备: 准备六色方竹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节目,要考一考大家。(出示六色方竹体)请同学们各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过来,然后大声告诉老师,你所看到的方柱体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蓝!绿!白……

老师听到同学们说了很多种颜色,那谁能告诉我,到底是哪一些同学说对了呢? 好,同学们说得真好!其实同学们都说对了!因为每个同学坐的位置不一样,那他所看到的老师手中的方柱体的颜色也不一样。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谁能给大家说说?(指名学生说)非常好!它告诉我们的小道理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其实啊,这个小道理在北宋时候就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通过他的一首古诗告诉过人们。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呢?(想!) 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会会他,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五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题西林壁》(板书课题、作者;故意写错两字“壁”、“轼”)。同学们先仔细看黑板,看看老师的字都写对了吗?(指出错字) (纠正,并出示形近字,易错字) (二)解题 《题西林壁》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写在庐山上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请同学们看古诗下的注释,这里的“题”是“题写、书写”的意思;“西林”就是指“庐山上的西林寺”;“壁”就是“墙壁”的意思。连起来题目的意思就是“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好,咱们一起来读两遍题目。 (三)初读课文,朗读背诵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封面)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指名说) 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

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自主探究 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 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老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指名分行读)强调岭ling、峰feng、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起读吧! 三、合作交流 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 2、哪个小组可以说说诗的意思? 3、(解释第一句)知道岭和峰的区别吗?(学生画岭和峰图) 4、弄懂了吗?那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 5、那从远处和近处看又有什么不同吗?谁能说说这句的意思? 6、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不一样呢?) 7、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知道原因了?快来说说! 8、“之所以......是因为......”句式练习说话,再倒过来说“因为......所以......”。

题西林壁教案 3篇(最新)

课本剖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组课本围绕“考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考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秘密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情景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在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周全的、相符现实的熟悉,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的: 1.有情绪地朗读、背诵古诗。 2.明了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了古诗论述的原理。 3.学会考察的方式,乐于把考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形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绪。 教学方式: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教学历程: 一、激情导入 1、人人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指名说) 3、庐山是历史文化胜景。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熟悉还不够周全,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自主探讨 1、看课题(连系注释明了问题意思)(板书:解诗题) 2、你们领会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崎岖,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人人”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请同砚们高声读,等会先生要请一些同砚来读。(指名分行读) 强调岭ling 峰feng 壁、缘,另有同砚想读吗?那就全班一起读吧! 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砚连系注释或通过查字典,来明了句子,不明了的地方可以打上“?”。 三、【舔著血行走江湖,没个捧场的知己多寥寂,要不然妙手对决为啥都挑在楼顶山巅?最不济也是人多口杂的闹市?】互助交流 1、谁有什么不明了的地方?(指名说)现在请同砚们在小组中相互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 2、哪个小组可以说说诗的意思? 3、(注释第一句)知道岭和峰的区别吗?(学生画岭和峰图) 4、弄懂了吗?那同桌相互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 5、那从远处和近处看又有什么差别吗?谁能说说这句的意思? 6、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不一样呢?) 7、谜底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知道缘故原由了?快来说说! 8、“之以是。。。是由于。。”句式演习语言,再倒过来说“由于。。。。以是” 9、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下来?同桌先是著说说吧!(指名说)(板书:理诗句) 10、说的真不错,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吧! 四、拓展阅读。 1、“从差别的角度考察,效果就差别。”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吗?举个例子说一说。(指名说) 2、我们评价一个同砚时,应该怎样看?(是只看他瑕玷,以此评价他呢?照样只看他优点呢?)要从差别解度看。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2)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仓颉二小王文娟 教学目标 1.通过吟唱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吟诵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吟诵《题西林壁》导入。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两遍。 3、复习学诗的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4、明确吟唱古诗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二、简介吟唱的方法 1、吟诵原则:一声、二声为平声,三声、四声为仄声;平长而缓,仄短而促。 1、吟唱古诗:配乐而唱。 三、学习古诗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诵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中。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吟唱,悟诗情 多吟唱: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吟唱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吟唱方式读这首古诗。 2、学生试吟,闭眼想像,谈感受 3、配乐吟唱 4.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

小学语文题西林壁教案

小学语文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题西林壁作为小学语文必学课文,下面为大家带来了题西林壁教案,欢迎阅读!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 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 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 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 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 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

四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四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四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流程: (课前组织学生分组赛诗)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在学习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师生12下一页四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配乐配像)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八、聆听歌曲,欣赏美 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 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古代的诗歌往往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现代人也愿意运用古诗填词作曲这又为我们学习古诗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渠道。学生们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达到激情引趣的目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将诗意了然于胸。] 九、默写古诗 1、引导学生发现本诗中容易写错的字,同时指导学生将这些字书写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 2、一名学生板前示范,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抄写,可默写。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协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相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相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五、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六、汇报交流,感悟美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使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协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准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协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5、议一议:从这首诗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6、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三)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七、个性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实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配乐配像)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八、默写古诗 1、引导学生发现本诗中容易写错的字,同时指导学生将这些字书写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句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看峰、认识事物的不同,理解诗句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并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 1、了解诗句的意思。 2、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 2、弄请诗句的意思,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弄请诗句的意思。 2、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题解题介绍诗人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师:着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目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⒈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⒉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⒈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⒉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关键:边看注释,边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结合生活感悟哲理。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这都是本堂课面临的挑战。

教学策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核心目标即培养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丰富积累,培养语感以及本教材对阅读教学内容的要求。所以我将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即按范读,默读,诵读,演读,美读的方法,以读代讲。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时,我将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庐山不同角度的美,让学生在感受,想象中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已经从横侧远近高低的角度看到庐山的美景了还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提出质疑后,采用小组讨论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悟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真正做到把读书和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培养,用指导学生读得方法,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⒈(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⒉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围绕“角度”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比如黄山(简介)。而我国江西省的庐山,就是个风景名胜。还记得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吗?齐背《望庐山瀑布》。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有一个着名诗人,叫苏轼,也到过庐山,并把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题西林壁》。 二、解诗题,知作者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1、你们了解苏轼吗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他写过很多诗,可查找的有3000多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