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司马光《资治通鉴》及中考阅读试题与答案

司马光《资治通鉴》及中考阅读试题与答案

司马光《资治通鉴》及中考阅读试题与答案

一、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生

于宋真宗天禧三年,死于宋哲宗元祐元年,享年68岁。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的远祖可追溯到西晋皇族安平献王司马孚。原籍属河内

(今河南沁阳)。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为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属翰林学士院),在藏书阁担任皇帝的顾问,官居四品,一直以清廉仁

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出生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

大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一位婢女用热汤替他将胡核去皮,他姐姐问他是谁做的,司马光回答是自己剥皮的,父亲责备他小孩子怎么可以说谎,司马光自此便不再说谎。“司马光砸缸”的儿童故事,在当时的东京(今开封)、洛阳一

带就有人把这个故事画成《小儿击瓮图》广为流传。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传为千古佳话。

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需要在顺利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古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为增加同学们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走进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提升审美能力,增长人生智慧。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朗诵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①担心②等到③才④吟咏 2.D 3.C 4.韦编三绝 这篇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文言文文段翻译

文言文文段翻译 司马光好学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词语解释】 本文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死后被封“温国公”,故称司马温公。 患:担心。 既:已经。 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牛筒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后以“绝编”指勤奋读书。

迨:等到。 乃:才。 尝:曾经。 或:无实意,可不译出。 咏:吟咏。 倍诵:“倍”通“背”,背诵。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 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 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提示】 本文记叙了司马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尤其是“书不可不成诵”、“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等观点,确是学习的准则。要 学习司马光那样勤奋苦学的精神。 全文主旨句:书不可不成诵

(读书不能不背诵积累) 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韦编三绝” 复裈(音同“昆”)原文: 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 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母甚异之,知为国器。(《世说新语·夙惠》刘义庆) 译文: 韩康伯几岁时,家境非常贫苦,到了隆冬,只穿上一件短袄,是他母亲殷夫人亲手做的,做时叫康伯拿着熨斗取暖。母亲告诉康伯说:“暂时先穿上短袄,随着就给你做夹裤。”康伯说:“这已经够了,不须要夹裤了。” 母亲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火在熨斗里面,熨斗柄也就热了,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会暖和的,所以不需要再做夹裤呀。”他母亲听了非常惊奇,知道他将来是国家的栋梁之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作文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作文 在我国史书的档案中,有一部与《史记》齐名的史学巨著,它就是《资治通鉴》。上至战国,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六十余年的历史,按照《左传》的体例,被编写成了一部二百九十四卷的编年体历史巨著。它的作者??相信大家都知道了,他就是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公元一零一九年,司马光出生在一个富贵家庭。因为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正在做光山县令,于是被联名“光”。司马光从小就喜欢读史,特别是《左氏春秋》,他能够把全书的所有内容一字不落地背下来。 司马光在对历史的研究中觉得当时缺少一部完整、系统、简明的通史著作,于是,公元一零六三年,在仁宗皇帝赵祯的启示下,司马光决定着手编写通史。公元一零一四年,司马光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资治通鉴》的前八卷。同年,宋英宗让司马光在崇书院编写本书,崇文院是全国藏书最多的地方,一些外面已近失传了的书在这里就能找到,由此可以看来,宋代皇帝很支持司马光。 又过了三年,宋神宗即位,又一次鼓励他继续完成这项工作,为这本书定了书名,叫做《资治通鉴》,并对他说:“?要为《资治通鉴》作序,告诫后代君王和官吏,要把《资治通鉴》作为治理国家的镜子,每日进度,不能忘历史教训。”

《资治通鉴》对关系到国家治乱的农民起义和民族战争,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对各个王朝统治人民的经验和教训,书中更为重视。司马光对历历代统治者如何作用贤才,如何做到奖罚分明,都作为成功的经验加以叙述。甚至对历史上国君的荒淫、残暴,以及统治阶级的种种倒行逆施,也有一定的揭露和谴责。对历史上有很大影响的人物,既肯定了他们的历史功绩,也毫不隐瞒他们的过失。 经过前后十九年的精心编纂,一零八四年,司马光终于完成了这部光辉的史学巨著。

朱熹《司马光好学》诗词鉴赏

朱熹《司马光好学》诗词鉴赏 司马光好学 宋代:朱熹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选自朱熹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 注释 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追赠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温国公。 患:担忧,忧虑。

不若:比不上。 众:众多。 既:已经。 迨:到;等到。 倍诵:“倍”通“背”,背诵。 乃:于是,就。 尝:曾经。 或:有时。 咏:吟咏。 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 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

终夜:半夜。

Word 是学生和职场人士最常用的一款办公软件之一,99.99%的人知道它,但其实,这个软件背后,还有一大批隐藏技能你不知道。掌握他们,你将开启新世界的大门。 Tab+Enter,在编过号以后,会自动编号段落 Ctrl + D调出字体栏,配合Tab+Enter全键盘操作吧 Ctrl + L 左对齐, Ctrl + R 右对齐, Ctrl + E 居中 Ctrl + F查找, Ctrl + H 替换。然后关于替换,里面又大有学问! 有时候Word文档中有许多多余的空行需要删除,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完全可以用“查找替换”来轻松解决。打开“编辑”菜单中的“替换”对话框,把光标定位在“查找内容”输入框中,单击“高级”按钮,选择“特殊字符”中的“段落标记”两次,在输入框中会显示“^P^P”,然后在“替换为”输入框中用上面的方法插入一个“段落标记”(一个“^P”),再按下“全部替换”按钮。这样多余的空行就会被删除。 Ctrl + Z是撤销,那还原呢?就是Ctrl + Y,撤销上一步撤销! 比如我输入abc, 按一下F4, 就会自动再输入一遍abc

司马光写《通鉴》

王安石罢相以后,宋神宗还把王安石定下的新法维持了将近十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死,年才十岁的太子赵煦(音xù)即位,就是宋哲宗。哲宗年幼,由他祖母高太后临朝。高太后是一向反对新法的。她一临朝,就把反对新法最激烈的司马光召到东京担任宰相。 司马光是当时最有名望的大臣,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的名声,从他幼小的时候已经开始传开了。他七岁那年,就开始专心读书。不论是大伏暑天,或者数九寒冬,他总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司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这件偶然的事情,使幼小的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宋神宗在位的时候,司马光担任翰林学士。司马光和王安石本来是要好的朋友,后来王安石主张改革,司马光思想保守,两个人就谈不到一块儿去了。 王安石做了宰相以后,提出的一件件改革措施,司马光没有一件不反对。有一次,司马光向宋神宗提出要求取消青苗法,同时,以老朋友的资格,写了一封信,责备王安石侵犯其他官员的职权,惹是生非,搜刮财富,还拒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王安石写了一封回信,对司马光的四条责难针锋相对地作了反驳。信里说:我受皇上的命令,改革法制,怎能说我侵犯别人职权;为国家办事,怎能说我惹是生非;为天下理财,怎能说是搜刮财富;驳斥错误的言论,怎能说拒绝意见。 司马光接到回信,气得要命。但是眼看王安石有皇帝撑腰,也无可奈何。最后,他辞去朝廷职务,离开京城,到了洛阳,表示不愿过问政事,关起门来写书了。 原来,司马光对历史很有研究,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通晓从古以来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他又觉得,从上古到五代,历史书实在太多,做皇帝的人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于是,他很早就动手编写一本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书。宋英宗在位的时候,他把一部分稿子献给朝廷。宋英宗觉得这本书对巩固王朝统治有好处,十分赞赏这项工作,专门为他设立一个编写机构,叫他继续编下去。 宋神宗即位以后,司马光又把编好的一部分献给宋神宗。 宋神宗并不信司马光的政治主张,但是对司马光编书却十分支持。他把自己年轻时候收藏的二千四百卷书都送给司马光,要他好好完成这部著作。还亲自为这本书起了个书名,叫《资治通鉴》(“资治”就是能帮助皇帝治理天下的意思)。 司马光罢官回到洛阳之后,就专心写《资治通鉴》,一共花了十九年时间,才把这部著作完成。这部书按历史年代编写,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时期公元959年,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 为了写这一部巨大篇幅的著作,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收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除了采用历代的正史之外,还参看各种历史著作三百多种。据说,这部书写成的时候,原稿足足堆放了两间屋子。由于它的材料丰富、剪裁恰当和考证严格,加上文字精练生动,所以成为我国史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它对于后来的人研究历史,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

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

课外文言文讲义

课外文言文16篇 1、短文两篇 (一)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译文】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灵敏地合拢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 (二)弓与矢 一人曰:“吾弓良,无所用矢。”一人曰:“吾矢善,无所用弓。”羿闻之曰:“非弓何以往矢?非矢何以中的?”令合弓矢而教之射。 【译文】一个人说:“我的弓好,不需要用箭。”一个人说:“我的箭好,不需要用弓。”后羿(人名)听了说:“没有弓怎么将箭发射出去?没有箭怎么射中目标?”后羿让他们把弓箭配合一起然后教他们射箭。 2、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路过书塾,(听见琅琅的书声)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回答说:“失去父亲的人容易悲哀,贫穷的人容易伤感。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有亲人(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地说:“(你)想要读书,就来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老师说:“你如果有志读书,我可以免费教你,不收一分钱。”于是邴原就进了学堂读书。一个冬天的时间,就能背诵《孝经》和《论语》。 3、司马光好学

作文-历史故事:司马光写《资治通鉴》

历史故事:司马光写《资治通鉴》 王安石罢相以后,宋神宗还把王安石定下的新法维持了将近十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死,年才十岁的太子赵煦即位,就是宋哲宗。哲宗年幼,由他祖母高太后临朝。高太后是一向反对新法的。她一临朝,就把反对新法最激烈的司马光召到东京担任宰相。 司马光是当时最有名望的大臣,陕州夏县人。他的名声,从他幼小的时候已经开始传开了。他七岁那年,就开始专心读书。不论是大伏暑天,或者数九寒冬,他总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司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这件偶然的事情,使幼小的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宋神宗在位的时候,司马光担任翰林学士。司马光和王安石本来是要好的朋友,后来王安石主张改革,司马光思想保守,两个人就谈不到一块儿去了。

王安石做了宰相以后,提出的一件件改革措施,司马光没有一件不反对。有一次,司马光向宋神宗提出要求取消青苗法,同时,以老朋友的资格,写了一封信,责备王安石侵犯其他官员的职权,惹是生非,搜刮财富,还拒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王安石写了一封回信,对司马光的四条责难针锋相对地作了反驳。信里说:我受皇上的命令,改革法制,怎能说我侵犯别人职权;为国家办事,怎能说我惹是生非;为天下理财,怎能说是搜刮财富;驳斥错误的言论,怎能说拒绝意见。 司马光接到回信,气得要命。但是眼看王安石有皇帝撑腰,也无可奈何。最后,他辞去朝廷职务,离开京城,到了洛阳,表示不愿过问政事,关起门来写书了。 原来,司马光对历史很有研究,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通晓从古以来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他又觉得,从上古到五代,历史书实在太多,做皇帝的人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于是,他很早就动手编写一本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书。宋英宗在位的时候,他把一部分稿子献给朝廷。宋英宗觉得这本书对巩固王朝统治有好处,十分赞赏这项工作,专门为他设立一个编写机构,叫他继续编下去。 宋神宗即位以后,司马光又把编好的一部分献给宋神宗。 宋神宗并不信司马光的政治主张,但是对司马光编书却

谈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谈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尤佳 07编辑出版班 宋代是我国编辑出版的壮大时期,期间有许多影响编辑出版事业的成果,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蜀浙闽三大刻书中心的形成,官刻私刻坊刻三大系统的建立等等,在图书编纂活动中,有宋初的四部大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还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北宋时代,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于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了有资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司马光等人就编写了《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作为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之典范,以其文笔精湛流畅,内容丰富详实,录事求实考信,思想博大精深而蜚声中外,倍受后人推崇。该书记载上自周烈王32年(公元前403年),下止后周显德6年(公元595年)共1362年的历史。在这部历史巨著中,司马光着眼于为政方略得失,前世之兴衰隆替,集兴邦之略,匡君之言,为臣之道,善治之规于一体;融语言艺术性、生动性、思想性与深刻性于一炉,前承古人,后照来者,在我国史学上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其艺术价值大致有三个方面: 其一,治史严谨、典范之作。司马光在他的《司马光进书表》中说:“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便是他为人做事,治史为学的真实写照。他搜集正史、杂史、诸子、小说“浩如烟海”;而辨其精髓,去其糟粕,真正做到“抉擿幽隐,校计毫厘”的程度。其二,史学巨著,文采飞扬。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描写战争,继承《左传》又超过《左传》,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淮西之战都描写得十分生动,惊心动魄。如淝水之战东晋出奇制胜,写谢安得驿书“了无喜色”,“围棋如故”,“过户限,不觉履齿之折”,虽然只三言两语,却把谢安沉静及内心之狂喜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拍案叫绝。其三,据实直书,不讳尊者。《资治通鉴》不为尊者讳,对皇帝的丑行往往据实录之,无所掩饰。如“晋纪”中写贾后的淫荡,“唐纪”中写唐玄宗的奢靡,均符合史实。 但由于司马光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在对待农民起义问题上,其立场与观点大有问题。它把历代农民起义均称为“贼”或“寇”。另外,在体例上也有失当的地方,如年号问题,在封建社会,一年往往有几个不同的年号,司马光只采用后一个年号,而其他年号一概不提,这就使读者对在这之前的年号无从知晓,给阅读带来不方便。 不论如何,我们不可否认,《资治通鉴》的著述意义,已远远超过作者的本意,它不仅为统治者提供“资治”的借鉴,也给全社会提供了借鉴。 能成功的编纂出《资治通鉴》,我想这与编辑的个人品质是离不开的。我们小时候都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都为他的聪明所赞叹。但其实少年司马光并不是那样资质聪慧的,他不是神童,也不是天才,他缺乏王安石那种过目不忘的才气,他的学识渊博全靠惊人的刻苦

七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司马光好学》

(二)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4分) ①啖.粥而读音:dàn义:吃②辄.以水沃面音:zhé义:就 ③食不给.音:jǐ义:供给、供应④乃至被谗.受贬音:chán义:说别人坏话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B)(2分)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有时晚上疲惫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脸。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3分) 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 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2分) 6.翻译全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他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做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读书、勉励自己,每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三)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5分) ①患.记问不若人担心②众兄弟既.成诵已经 ③迨.能倍诵乃.止等到才④咏.其文吟咏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D)(2分) A.只辱于奴隶人之手B.才美不外见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D.京中有善口技者3.划分句子节奏,每句只划一处。(2分)

初中文言文(勤学篇)阅读及其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学习专题)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答案】(一)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进<资治通鉴>表》 臣先奉敕编集历代君臣事迹,又奉圣旨赐名《资治通鉴》,今已了毕者。伏念臣性识愚鲁,学术荒疏,凡百事为,皆出人下,独于前史,粗尝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几,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上起战国,不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 《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夺,一出于光。 《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史料价值最高。 《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于叙事外,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118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

《司马光绝编苦读》阅读练习附答案与翻译

《司马光绝编苦读》阅读练习附答案与翻译 司马光绝编苦读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三朝名臣言行录》)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②独下帷绝编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患:担心 ②迨能倍诵乃止迨:等到 2.翻译句子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C )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写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其中化用的表现孔子读书勤奋的成语是韦编三绝。并谈谈你的体会:学习的态度要勤奋,读书的方法要背诵。 阅读导读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作者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汉族,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死后被封“温国公”,故称司马温公。 患:担心。 既:已经。 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牛筒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后以“绝编”指勤奋读书。 迨:等到。 乃:才。 尝:曾经。 或:有时 咏:吟咏。

部编版语文三上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家世代为宦,父亲司马池为宋仁宗宝元庆历间名臣,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生以清直仁厚享有盛誉。司马光受家庭熏陶,笃诚好学。7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15岁时所写文章,时人称之“文辞纯浑,有西汉风”,20岁时中进士甲第,可谓功名早成。但他并不以此“矜夸满志,昆明于物,如谓大下莫己若也”,而是豪迈地提出:“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这些话反映了青年司马光的胸怀与胆识,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不求虚名。因此,步入仕途后的司马光,继续广泛深入地学习,音乐、律历、天文、术数无所不通,其中最用心力的是对经学与史学的研究,尤其对古籍阅读极广,考察极细,可谓通习知晓,烂熟于胸。他随读随作札记,仅26岁一年所写读史札记,便多达30来篇,就中萌发了删削卷帙浩繁的古史成一部编年体通史的著史想法,以方便阅读,而更为深沉的动力,则是封建政治的需要。 司马光通过编纂史著,从历史的成败兴亡中,提取治国的借鉴,“使观者自责善恶得失”。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命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编写,大致分三个步骤:首先,排列丛

目;然后,编写长编;最后,删改定稿。一、二两步,在主编司马光指导下由助手完成,第三步则完全由主编一人完成。全书的发凡起例由主编拿出后,编写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和原则,司马光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严格的选材。丛目、长编的取材尽量广泛,提出“宁失于繁,毋失于略”,所选史料内容则着重在国家兴亡、政策得失、君臣道德等方面,目的在提供治国借鉴,反映生民休戚。这样,所收史料除正史之外,诸如稗官野史、百家谱录、总集别集、传状碑志等总数不下300多种。长编长达6500多卷,3000多万字。 第二,精心的考异。只有真实才有价值,只有有价值才能具备借鉴作用。任何史家著史都要对史料进行考异,而司马光除将考异所选史料收入正文之外,又将各种不同的说法和鉴别理由加以逐条说明,著成《通鉴考异》30卷,与“通鉴”一起奉上。由于考异中“抉择幽隐,校计毫厘”的严谨态度,大大增强了史著的可靠性、真实性,“通鉴”以信史著称,离不开“考异”的辅翼作用。而这种著史方式,为后世史家沿用,清代以考证史实见长的乾嘉学派,正是沿着这条路子发展起来的。 第三,编制目录。《资治通鉴》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史实,是一部总计294卷的长篇巨著,为翻检方便,于修史同时编写《通鉴目录》30卷,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因按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主题学习”探究案

七下三单元“仰望星空”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学习内容】 1.本单元教材共有五篇课文,其中《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孙权劝学》是精读课文,分别用1课时精读;《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阅读课文,共用1课时泛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共有60篇课文,计划用5课时自主阅读和汇报交流;写作训练1课时。 2.课型解读:本课型以课文为中心,向阅读材料辐射,从而达到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泛读,课内大量阅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沟通课堂内外,创立宽松、自主的听说读写的大语文环境;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各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教学内容: 学习本单元全部生字词;精读《孙权劝学》。 2.教学目标: (1)识记本单元词语的音、形、义,积累掌握《孙权劝学》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2)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 (3)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对话,评说人物特点。 (4)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3.教学设计: (一)创设悬念,导入新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

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但他最终败在东吴的一位将军之手,可想而知这位将军定有非凡之处,他也是咱们安徽人,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他有关的一篇文章。(板书文题:孙权劝学) (二)范读课文,正音断句 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2.生试读,生评议,师随机纠正。 3.指名读无标点课文,要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投影无标点课文)(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交流学习资料,明确课文背景。(投影作者作品及文中人物,呼应导语)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投影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示例) (四)演读课文,感知内容 1.发问文题——孙权劝学的对象是谁?为什么要劝学?怎么劝学的?结果如何? 小组合作讨论,明确答案,理清课文思路。(板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分角色演读课文,模仿并感受人物对话中的语气、神态、心理,完成课后练习二,评说人物形象特点。(板书:对话善劝肯学敬才)(五)赛读课文,探究质疑 1.师生赛读,尝试背诵。 2.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吕蒙就学前后鲜明对比的两个成语,并以此说一段话。(板书: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对比)

《青岛市语文中考一本必胜》(银版)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一本必胜》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魏文侯期猎 魏文侯和侍卫约定好去打猎。这天,(魏文侯和大臣们在宫中)喝酒喝的很开心,天下起了雨。魏文侯将要出去。大臣们说:“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大雨,大王要去哪里呢?”魏文侯回头看手下侍臣说:“我和侍卫约好去打猎。虽然现在很快乐,难道我可以不遵守约定吗?”于是他就出去了。魏文侯亲自去侍卫那里取消了这次打猎的活动。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缺个县令,哪一个是担任这官职的合适人选呢?”祁黄羊说:“解狐可以胜任。”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 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担任合适?”(祁黄羊)答道:“祁午合适。”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话,真好啊!(他)推荐外面的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纪大了,您的子侄中间有没有可以派去寻找好马的呢?” 伯乐回答说:“一般的良马是可以从外形容貌筋骨上观察出来的。天下难得的好马,是恍恍忽忽,好像有又好像没有的。这样的马跑起来像飞一样地快,而且尘土不扬,不留足迹。我的子侄都是些下等之才,可以告诉他们识别一般的良马的方法,不能告诉他们识别天下难得的好马的方法。有个曾经和我一起挑担子打柴草的人,叫九方皋,他观察识别天下难得的好马的本领决不在我以下,请让我引见他。” 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去寻找好马。过了三个月,九方皋回来报告说:“我已经在沙丘找到好马了。”

关于司马光《资治通鉴》观后感800字2020

关于司马光《资治通鉴》观后感800字2020 《资治通鉴》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关于司马光《资治通鉴》观后感800字,希望能帮到各位。 关于司马光《资治通鉴》观后感800字1 当我拿到《资治通鉴》这本书时,我仿佛看见,历史向我打开了一扇金光闪闪而厚重的大门。 《资治通鉴》问世于北宋年间,是由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我从小只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还不知道,他竟然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司马光前前后后总共花费了19年的时候,完成了这部史书巨著,主要的编纂工作全由他一个人负责,书里面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他的心血结晶。他为了这部书殚粗竭虑,《资治通鉴》成书后不久,他就因病去世了。 翻开这本书,第一个故事,就是“韩赵魏三家分晋”。智家想立智瑶为继承人时,智果曾经说过:智瑶有好多优点,但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心胸狭隘,不能宽厚待人。但是智家不听智果的劝告,智果为了躲避灾难,脱离智氏,改姓为“辅”。果然跟智果说的一样,智瑶狂妄自大,他说:“灾祸只能由我带给别人。我不给他们降临灾祸就罢了,谁敢给我呢?”但是,愚蠢的智瑶却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智家的土地,灭掉了整个智氏家族,只有改姓的智果得以幸免。 书中说,一个人多次犯错误,结下的仇怨不会在明处,应该在它表现出来之前就提防,贤明的人处理小事都非常谨慎。这就是平时老师教我们的“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差不多吧?自己满足已获得的成绩,并且狂妄自大起来,这样的人,怎么才能持续进步呢? 《资治通鉴》的每个故事里,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英雄人物,用他

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

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需要在顺利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古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为增加同学们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走进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提升审美能力,增长人生智慧。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朗诵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①担心②等到③才④吟咏 4.韦编三绝 这篇“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是由语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文言文练习

(六十一)割肉相啖 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①相遇于涂,曰:“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②求肉而为?于是具染而已③。”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勇若此不若无勇。 ①卒然:卒,同“猝”,卒然,即突然。②革:更,另。③于是具染而已:于是,在这里;染,调味用的豆酱。在这里置办点豆酱就可以了。 4. 解释加点字词: 其涂姑子 2.“觞”在句子“引觞满酌”中作本义讲,但在文中“觞数行”一句中词性发生了改变,应作讲为妥。 3.文中表明作者态度的一句话是:来源:https://www.sodocs.net/doc/0c9105950.html, 4.联系生活实际就“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这一话题谈一点感想。 (六十二)晋人好利 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遇物即攫①之,曰:“此吾可羞②也,此物可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器也。”攫已,即去。市伯③随而索其直④,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旁有哂⑤之者,晋人戟手⑥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 ①攫:jué夺取。②羞:同“馐”,美好的食品,这里当动词用,意为“吃”。③市伯:市场上的管理官吏。④直:通“值”。⑤哂:shěn,讥笑。⑥戟手:戟,jǐ。戟手,即“叉手”。 1. 解释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已索予甚于 2.下列句子句式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A. 不知为尔物也。 B. 我若富贵当尔偿。 C. 世人好利甚于我。 D. 何哂之有? 3.选出括号里字词在句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A. (若)皆若己所固有我若富贵当尔偿 B. (之)遇物即攫之旁有哂之者 C. (于)世人好利甚于我岂不又贤于彼哉来源:https://www.sodocs.net/doc/0c9105950.htm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