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1080 仔猪八字腿的原因和应对措施--池州养殖品管科祝步军

1080 仔猪八字腿的原因和应对措施--池州养殖品管科祝步军

1080 仔猪八字腿的原因和应对措施--池州养殖品管科祝步军
1080 仔猪八字腿的原因和应对措施--池州养殖品管科祝步军

仔猪八字腿发生原因和校正措施

仔猪八字腿即仔猪外翻腿,主要表现是:后腿向两侧展开,猪不能站立或移动困难;有少量的猪前腿也出现这种现象,四肢叉开,成双外翻的情形。发病时间在仔猪出生时或几小时之内,每窝发病头数在1-4头,偶尔出现整窝仔猪后腿外翻的情况。出现外翻腿的仔猪,行动困难,没有帮助,仔猪很难吮乳,多数因饥饿死亡,死亡率高达50%以上。在人工辅助情况下多数仔猪能在7天内恢复,恢复程度取决于是否获得足够的营养。

发病原因

根据目前的资料显示,其病因主要是遗传因素、霉菌毒素和疾病因素影响,也有资料认为仔猪外翻腿与母猪的营养水平有关。

在上述发病因素中,遗传因素一般处于第一位。不同公猪和不同品种的后代仔猪本病的发生率明显不同,公猪的发生率高于母猪;膘情良好的父母代种猪的应激性增强也是其后代仔猪发病率增高的一个因素。

在疾病因素中蓝耳病是报道最多的能够引起仔猪后腿外翻的疾病,蓝耳病不仅可造成仔猪死胎、木乃伊等,还可造成大量的弱仔、后腿外翻仔猪等。

在母猪营养因素中,饲料胆碱、蛋氨酸和维生素E含量可能与仔猪外翻腿有关,但是怀孕母猪饲料中添加高量的胆碱并不能预防仔猪外翻腿的发生。母猪在妊娠期间使用含有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谷物后,所生仔猪呈现一种典型的前肢外翻样运动失衡症,其前肢外翻发生率远高于后肢外翻。这有助于对仔猪外翻腿原因的判断。此外,妊娠期间使用过糖皮质激素的母猪所产的仔猪发病率增高;引起伸肌过度紧张的任何因素,如产房地板光滑、仔猪脚嵌入地板裂缝时挣扎、母猪子宫内病毒感染引起的神经受损等,均可以提高仔猪外翻腿发病率;一般情况下,发病猪出生重低于平均值。日本学者研究显示,非常平滑特别是光滑的地板表面引起仔猪腿向两侧分开,是因为仔猪大腿内侧肌肉撕裂。对病猪组织学检查可见肌纤维发育不良,受害最多见的是半腱肌、腰部背最长肌、三头肌肌原纤维发育不全。二、控制和校正外翻足可以经过选择性育种来加以控制,消除其他病因性因素也是预防所必需的。降低外翻腿发病仔猪死亡率可采用以下校正措施:

1、用胃管饲喂仔猪,连续几天使其可以自行吃奶为止。

2、使用加热灯提高仔猪小环境的温度,使外翻腿仔猪生活在干燥、舒适的环境下。

3、用弹性带子轻微绑住踝关节的上面而使外翻的腿能够固定在正常的位置,如此可使仔猪走动哺乳和使撕裂的肌肉复原。七天之后将绑带拿掉,不要绑太紧而妨碍血液流通。

4、还可通过按摩后腿肌肉使其恢复运动功能。

当第一次观察到有外翻腿时马上完成绑胶带工作容易成功,如若拖延绑带校正可能会没有效果。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在仔猪外翻腿校正治疗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池州康迪养殖品管科/祝步军

仔猪黄白痢的治疗

规模化猪场如何有效控制仔猪黄白痢 时间:2010-07-08来源:猪e网作者:陈静点击:924 网友评论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仔猪黄痢方法 ①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口服2~4万IU/次,2~3/d;清开灵注射液(成分:板兰根、金银花、栀子,水牛角,珍珠粉、黄芩苷、胆酸,猪去氧胆酸)或双黄连注射液(成分:金银花、黄芩、连翘)或板蓝根注射液,肌肉注射一次0.4~1.2 mL,一日2~3次。 ②诺氟沙星,口服50~100 mg/次,2~3次/d;清开灵注射液或板蓝根注射液或双黄连注射液,肌肉注射0.4~1.2 mL/次,2~3次/d。 2.2 治疗仔猪白痢方法 ①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口服4~8万IU/次,2~3次/d;清开灵注射液或双黄连注射液或板蓝根注射液,肌肉注射1.5~2 mL/次,2~3次/d。 ②诺氟沙星,口服50~100 mg/次,一日2~3次/d;清开灵注射液或板蓝根注射液或双黄连注射液,肌肉注射1.5~2 mL/次,2~3次/d。 2.3 注意事项 ①广大同行在使用药品时应选择著名企业生产的药品,其质量稳定效价比也高。 ②治疗本病应全窝给药(特别是仔猪黄痢),预防时药量减半,通过300窝仔猪临床观察该方法使用安全可靠,不良反应较少。 ③仔猪取暖小窝温度较低时,应立即增温保暖。 ④母猪产后泌乳不足或发生其他疾病应及时治疗,做到治疗不过夜。 ⑤以上药物的剂量,应根据仔猪体重和腹泻程度来决定给药量和给药次数。以上中药和西药合用疗效更佳。 3 小结和体会 大肠杆菌病随时都会发生,但当母乳充足产房温暖舒适时,仔猪不会或很少发生黄白痢,反之,当母乳不足,产房寒冷潮湿空气污浊时,仔猪必然发生严重腹泻和其他疾病,有时单靠用药是不能完全治疗的,因此为仔猪创造良好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并尽量减少应激因素即做好仔猪保健,增强其免疫力,才是防病之基础

各阶段仔猪饲养管理技术

各阶段仔猪饲养管理技术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各阶段仔猪饲养管理技术 1初生期 提高仔猪初生重的措施 近年来,我省部分水平较高的养殖场母猪所产仔猪初生重一般保持在~头之间,达到这样的水平要做好一系列工作。首先,必须从后备母猪的培育做起。在"二元"母猪繁殖场中选择体躯较长、四肢粗壮、腰胯宽大、乳头7对以上的个体作为后备母猪,严格遵守"饲养到8月龄,体重达110kg以上,发情两次后,第三次发情配种"的原则。后备母猪在配种30天之前先注射乙脑疫苗2次,细小病毒疫苗2次。配种后30天内限制饲料营养水平,30天以后按怀孕母猪的正常营养需要饲喂。30~80天期间根据母猪的膘情进行定量饲喂,平均采食量增加到天的水平;膘情偏瘦、偏肥的可据实情适当加减饲料,但给喂量范围保证在~天。80天以后增加母猪采食量,保证每天~头,注意钙、磷的补充和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平衡性,只要能保持均衡的膘情即达到目的。母猪怀孕的后期是胎儿增重的关键时期,初生胎儿体重的2/3是在这期间增长的,所以提高初生重的关键是抓好该阶段母猪的饲养管理。在母猪怀孕后期可增加饲料的投放量,但切忌为了追求初生重而过量添料,这样会引起胎儿过大引起难产,特别是初产母猪易造成胎儿死亡而引起很大的损失。母猪在预产期前1个星期经清洗、消毒后转入产房。 初生仔猪的饲养管理 初生时的技术关键在于接生、确保仔猪吃上初乳、固定乳头、防寒保暖、防压、防病和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等几个方面。 接生

仔猪出生后,应及时擦干鼻、口和全身黏液,剪脐带(留3~5cm,并用碘酒消毒),然后放入保温箱内。接生结束后立即清除舍内胎衣和已污染的垫草,防止母猪吃掉胎衣养成咬食仔猪的恶癖。被污染的垫草不清除,污物会腐败引起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和散发恶臭,对仔猪的健康造成威胁。 确保仔猪吃上初乳 母猪分泌的乳汁分初乳和常乳两种。初乳主要是产仔后24小时之内分泌的乳汁,比常乳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免疫球蛋白(包括:LgG、LgA和LgM、矿物质、维生素,可以提高仔猪抗病力,是哺乳仔猪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仔猪出生时,体内没有免疫抗体,缺乏免疫力,抗病力低。这是因为免疫抗体是一种大分子物质,由于猪胎盘构造的特殊性--母猪血管和胎儿血管在胎盘上由6~7层组织(称为胎盘屏障)隔开,所以限制了母猪抗体进入胎儿体内。仔猪在初生的2小时内,肠道黏膜组织绒毛上皮细胞处于原始状态,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可以经肠壁吸收进入血液,使体内免疫力迅速增强。而出生后36~72小时,肠渗透性发生改变,吸收能力降低,加上免疫球蛋白在初乳中维持的时间很短,3天后仔猪能够吸收的免疫物质就降至最低水平。仔猪10日龄后才能产生自身免疫抗体,但速度慢。因此,让初生仔猪吃足初乳,是增强仔猪抗病力的重要措施。此外初乳中所含的镁盐具有轻泻作用,能促进胎粪排出;铁和维生素A、D的含量也是常乳的5倍以上。所以,初乳是初生仔猪不可代替的食物,如仔猪由于某些原因需人工哺乳或寄养,也应尽量设法让它吃到2~3天的初乳。 固定乳头 仔猪出生后有自行固定乳头的习性,但是有些仔猪由于各种原因固定不到合适的乳头,往往奶水较多的乳头都被比较强壮的仔猪抢到。因此,要使仔猪生长均匀、全活全

仔猪黄白痢的原因及防治

仔猪黄白痢的原因及防治(1)仔猪黄白痢是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的合称,是由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仔猪哺乳期常见的肠道传染性疾病。无论是大型养猪场,还是传统式家庭养殖,仔猪黄白痢都有发生,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是造成仔猪育成活率低,影响养猪业效益的主要疾病之一。 1 流行病学 1.1 仔猪黄痢 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主要发生于出生后数小时至7日龄内的仔猪,以1—3日龄内的最常见,一周龄以上很少发病。本病尤以头胎青年母猪所产仔猪的发病率为最高,发病急,死亡率也高。据调查发病率高达50%以上,死亡率高达30%。 1.2 仔猪白痢 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一般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尤以10-20日龄的仔猪发病最多,也最为严重,1月龄以上则很少发生。本病发病率较高,而死亡率相对较低,但会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发病率为30%以上,死亡率一般在5%以上。 2 发病原因 仔猪黄白痢是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发生于仔猪哺乳期不同日龄的一种传染病。其发病原因是因为仔猪自身抵抗力差或与外界致病因子相互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母猪带菌 大肠埃希氏菌为猪肠道的正常菌群,且多数为益生菌,

同时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致病菌。这些致病菌随同粪便一起被排出体外,污染母猪的乳头和体表、圈舍、饲料等,仔猪通过吮吸母猪乳头、舔啃圈舍、饲料、母猪皮肤等,而食入病原菌,引起感染。这是引发仔猪黄白痢的主要原因。 2.2 仔猪本身的生理特点 初生仔猪的胃腺发育不完善,分沁胃酸的能力差,对细菌的抑制和杀灭能力弱,致使食入的致病菌在胃肠道大量繁殖,造成消化道机能紊乱,从而引发黄白痢等腹泻性疾病。 2.3 环境因素 仔猪的机体调节机能不完善,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如气候突变、阴雨潮湿、母乳质量差、补饲饲料突变、饮水卫生差及转群等应邀因素,均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2.4营养缺乏 母乳质量差、供给不足或补饲较晚等,致使机体蛋白质合成不足,导致仔猪抵抗力低下。另外,仔猪的缺铁性贫血、仔猪低糖血症、硒和VE缺乏等营养代谢性疾病也可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而继发本病。 2.5母猪胎次 仔猪黄白痢的发生也与母猪胎次有关。母猪胎次越少,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反之越低,其原因与母猪胎次增加、自然感染形成免疫应答有关,仔猪通过吮吸母乳获得母源抗体,因而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另外母猪胎次过高,其所生仔猪也易发生仔猪黄白痢。 3 症状 3.1 仔猪黄痢 临床特征为拉腥臭黄色浆状稀粪,内含凝乳小片,肛门

仔猪黄白痢怎么治疗

仔猪黄白痢怎么治疗 仔猪黄白痢怎么治疗?仔猪黄白痢是危害养猪农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仔猪黄白痢怎么治疗?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仔猪白痢则为迟发性大肠杆菌病,两者常常伴随发生。 一、流行特点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严冬、秋雨季节发病较多,一般一窝仔猪只要有一头发病,1-2天内几乎全窝仔猪会发病,同窝仔猪发病率常在90%以上,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接近80%。带菌母猪是本病发生的主要传染病,病原性大肠杆菌由带菌母猪排出,下痢仔猪粪便中有大量病原菌,污染圈舍用具,仔猪经消化道感染。无论是初产母猪或者是经产母猪所产仔猪都可发病。 二、发病原因 1、母源带毒。发病原因为母猪产后感染(如患子宫内膜炎、阴道炎、乳房炎等)和母猪隐性带毒,使致病因子通过乳汁和接触传染给乳猪。 2、乳猪感染。乳猪自身感染了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病毒(如流感、猪瘟、细小病毒、冠状病毒等),寄生虫等。 3、环境变化。昼夜温差变化大,或季节交替,温差达15℃以上时,极易造成乳猪腹泻。另外饲养场所变换,圈舍卫生条件差,消毒药的刺激等都可引发仔猪黄白痢。 4、消化不良。原因有四种:一是母猪产前营养过剩,产后蛋白质摄入过多,造成乳汁过浓,引起乳猪脂肪性下痢;二是母猪营养不良,乳汁不足,同时仔猪开食较晚而造成乳猪饥饿性发病;三是在补料期间饲养方法不当,饲料搭配不合理,饲喂次数过少,仔猪每次吃得太饱,饮水过多,造成饲养性发病;四是饲喂了发霉变质饲料,哺乳仔猪补料中有过期、霉变饲料而造成仔猪黄白痢。仔猪黄白痢怎么治疗? 三、肠毒痢克治疗方案: 1.肠毒痢克是猪同源精制免疫球蛋白和生物肽类冻干粉的完美结合,是针对病毒性腹泻的特效产品。 2.一套肠毒痢克(一支液体,一支粉)可以治疗200斤体重,每天一次,连用2天。对于腹泻严重的猪可以让猪口服鞣酸蛋白酵母粉,修复肠粘膜。治愈率高达90%。--新亚生物技术宣传部 四、临床症状 病猪的主要症状为下痢,粪便呈灰白色或浅淡黄色、绿色。粪便混有黏液而成糊状,并含有气泡,有特殊的腥臭味。病猪几分钟拉稀一次,仔猪的尾、肛门及其附近常沾有糊状粪便。当细菌侵入血液时,病猪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或不食,脱水、消瘦、精神不佳、被毛蓬松、无光泽,眼结膜苍白。大肠杆菌进入仔猪血液时,仔猪体温很快升高,可达40-41℃,

仔猪红黄白痢防治和治疗方案

仔猪黄白痢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措施 编辑:坤宇生物科技 导读: 仔猪白痢是10~30日龄仔猪常发的一种传染病。以排泄灰白色或乳白色浆状、糊状粪便为特征,以O8-K88抗原的大肠杆菌为主要致病菌,带菌母猪、仔猪及其排泄物为该病的传染源。母猪一经染菌,终生带菌,疫情不易扑灭,其所产仔猪都要受到传染,其发病率超过50%,死亡率可达30%。即使耐过的仔猪也易形成僵猪,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笔者在借鉴前人治疗仔猪白痢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该病的特点,采用母仔同治的方法,治疗仔猪白痢2 565头,治愈2 539头,治愈率达99%,现总结如下。 一、仔猪白痢发病原因 1、大肠杆菌污染 猪场被病原性大肠杆菌污染。主要是引种时引进带菌种猪。隔离消毒不严,造成病原扩散,病原性大肠杆菌由带菌的母猪排出,散布于外界,最重要的是污染母猪的乳头和皮肤,仔猪吮乳或舐母猪皮肤时,食入感染。 2、应激因素 本病的发生与各种应激因素有关,如气候多变,阴雨潮湿,冷热不定,饲养管理不良,卫生条件较差,饲料品质低劣,配合不当或突然改变,母猪乳汁太浓或不足或无乳,都可促使本病的发生与流行。 3、母猪感染 被污染的猪场,既未给妊娠母猪接种黄白痢菌苗,又未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仔猪出生后吮吃初乳和舐吮母猪皮肤时,食入污染的细菌而感染发病。

二、仔猪白痢表现症状 仔猪突然发生腹泻,排出浆(糊)状粪便,呈乳白、灰白、黄白色,偶有绿色,有时粪中带有气泡,气味腥臭,肛门失禁,初期腹泻次数少,精神沉郁,腰背拱起,行动迟缓,被毛粗乱无光,体表不洁,肛门周围、尾根染粪,食欲减退,喜饮冷水,发育迟滞。病程长者达一周以上,短者2~3天,虽能自行康复,但多因严重脱水、营养障碍而成僵猪。 三、病理变化 1、仔猪黄痢 病猪尸体被毛粗乱,颈、腹部皮下水肿,粘膜和肌肉苍白。肠道膨胀,有大量液体状黄色内容物和气体。肠粘膜充血,肠壁变薄、松驰,尤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小肠内容物中混有凝乳块多呈黄绿色粥样,并有浓烈的腥臭味;空肠、回肠、结肠内充满大量水样渗出液,并混有黄色大小不等颗粒状物,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大呈淡红色。心脏扩张,肺水肿,肾脏表面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 2、仔猪白痢 病程短的死猪,胃内有乳凝块,肠系膜淋巴结轻度水肿。病程稍长的病死仔猪,外观消瘦,肛门和尾部附有污秽的带有腥臭味的粪便。内脏没有显著的病变。胃有大量气体,肠粘膜充血、出血,肠壁透明,内容物稀薄,呈黄白色,并有恶腥浓臭气味。 四、预防措施 不从疫区引种,无病猪场应注意平时预防,主要不从有病猪场或地区引进种猪。有病猪场母猪和仔猪应固定猪圈和运动场,防止流窜散布病原菌,以保护无病的母猪和仔猪。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工作。平时应改善母猪的饲料质量,合理搭配饲料,达到营养平衡,保持环境卫生和产房温度。母猪临产前,对产房必须彻底清扫、冲洗、消毒,

治疗仔猪黄白痢的方法

治疗仔猪黄白痢的方法 仔猪黄白痢是仔猪黄痢、白痢的简称,一般地,仔猪出生后3-10天为黄痢,而出生10 以上的称为白痢,着也可以通过观察粪便颜色来判定。二者都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新生仔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导致仔猪死亡,给猪场和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临床症状: 仔猪黄痢 水样稀粪,黄色或灰黄色,内含凝乳小片和小气泡。病猪口渴,吃乳减少,脱水、消瘦、昏迷、衰竭。 仔猪白痢 仔猪突然拉稀,同窝相继发生,排乳白色、灰白色或淡黄白色,腥臭、糊状或浆状粪便。仔猪精神不振,畏寒,脱水,吃奶减少或不吃,有时见有吐奶。一般病猪的病情较轻,及时治疗能痊愈,但多因反复发作而形成僵猪,严重时,患猪粪便失禁,1周左右死亡。 病理变化: 仔猪黄痢 肠粘膜充血、水肿,甚至脱落。肠壁变薄,松弛,充气,尤以十二指肠最为重要,肠内容物呈黄色,有时混有血液。心、肝、肾有变性,重者有出血点或凝固性坏死。 仔猪白痢 病死仔猪脱水,消瘦、皮肤苍白。胃粘膜充血、水肿,肠内容物灰白色,酸臭或混有气泡。肠壁变薄半透明,畅粘膜充血、出血易剥脱,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常有继发性肺炎病变。治疗和预防措施 1.做好母猪产前产后管理;加强新生仔猪的护理。 2.仔猪出生后,仔猪第三天,七天,二十一天分别用香港龙达生物的高热金针(八联免疫球蛋白)(300斤/瓶)同时配合龙达核酸肽核酸肽(500斤/瓶)混合注射,可防治猪瘟,圆环,蓝耳,传染性胃肠炎,大肠杆菌引起的黄白痢等病毒性疾病。 3.香港龙达生物针对新生仔猪、断奶前后小猪出现黄白痢的治疗方案:用肠毒特效一针灵+复合多肽刀豆素混合注射2-3天,针对10天以内的小猪,复合多肽刀豆素每天100万单位,30天左右的小猪200万单位;对发病几天已经出现脱水低温的猪群同时配合附子里中丸口服(用温开水化开口服)效果非常显著。

各阶段仔猪饲养管理技术

各阶段仔猪饲养管理技术 1初生期 1.1提高仔猪初生重的措施 近年来,我省部分水平较高的养殖场母猪所产仔猪初生重一般保持在1.4~ 1.5kg/头之间,达到这样的水平要做好一系列工作。首先,必须从后备母猪的培育做起。在"二元"母猪繁殖场中选择体躯较长、四肢粗壮、腰胯宽大、乳头7对以上的个体作为后备母猪,严格遵守"饲养到8月龄,体重达110kg以上,发情两次后,第三次发情配种"的原则。后备母猪在配种30天之前先注射乙脑疫苗2次,细小病毒疫苗2次。配种后30天内限制饲料营养水平,30天以后按怀孕母猪的正常营养需要饲喂。30~80天期间根据母猪的膘情进行定量饲喂,平均采食量增加到 2.5kg/天的水平;膘情偏瘦、偏肥的可据实情适当加减饲料,但给喂量范围保证在1.6~ 3.0kg/天。80天以后增加母猪采食量,保证每天2.8~3.0kg/头,注意钙、磷的补充和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平衡性,只要能保持均衡的膘情即达到目的。母猪怀孕的后期是胎儿增重的关键时期,初生胎儿体重的2/3是在这期间增长的,所以提高初生重的关键是抓好该阶段母猪的饲养管理。在母猪怀孕后期可增加饲料的投放量,但切忌为了追求初生重而过量添料,这样会引起胎儿过大引起难产,特别是初产母猪易造成胎儿死亡而引起很大的损失。母猪在预产期前1个星期经清洗、消毒后转入产房。 1.2 初生仔猪的饲养管理

初生时的技术关键在于接生、确保仔猪吃上初乳、固定乳头、防寒保暖、防压、防病和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等几个方面。 1.2.1 接生 仔猪出生后,应及时擦干鼻、口和全身黏液,剪脐带(留3~5cm,并用碘酒消毒),然后放入保温箱内。接生结束后立即清除舍内胎衣和已污染的垫草,防止母猪吃掉胎衣养成咬食仔猪的恶癖。被污染的垫草不清除,污物会腐败引起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和散发恶臭,对仔猪的健康造成威胁。 1.2.2 确保仔猪吃上初乳 母猪分泌的乳汁分初乳和常乳两种。初乳主要是产仔后24小时之内分泌的乳汁,比常乳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免疫球蛋白(包括:LgG、LgA和LgM、矿物质、维生素,可以提高仔猪抗病力,是哺乳仔猪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仔猪出生时,体内没有免疫抗体,缺乏免疫力,抗病力低。这是因为免疫抗体是一种大分子物质,由于猪胎盘构造的特殊性--母猪血管和胎儿血管在胎盘上由6~7层组织(称为胎盘屏障)隔开,所以限制了母猪抗体进入胎儿体内。仔猪在初生的2小时内,肠道黏膜组织绒毛上皮细胞处于原始状态,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可以经肠壁吸收进入血液,使体内免疫力迅速增强。而出生后36~72小时,肠渗透性发生改变,吸收能力降低,加上免疫球蛋白在初乳中维持的时间很短,3天后仔猪能够吸收的免疫物质就降至最低水平。仔猪10日龄后才能产生自身免疫抗体,但速度慢。因此,让初生仔猪吃足初乳,是增强仔猪抗病力的重要措施。此外初乳中所含的镁盐具有轻泻作用,能促进胎粪排出;铁和维生素A、D的含量也是常乳的5倍以上。所以,初乳是初生仔

仔猪黄白痢的预防与治疗

仔猪黄白痢的预防与治疗 摘要:仔猪黄、白痢均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于新生仔猪中的急性传染病,如果不给予及时治疗,很容易导致仔猪死亡,给猪场和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有效分析仔猪黄、白痢的致病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 可以很好的控制仔猪黄、白痢,保障广大养殖户的经济利益。 关键词:仔猪黄白痢;预防;治疗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逐渐改变,生活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一些疫 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1]。根据权威数据显示,在众多的疫病中,以仔猪黄、白痢 最为严重,其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并且感染仔猪呈现急性毒性,传染性很强。仔 猪黄、白痢主要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诱发[2],临床上的仔猪黄白痢主要特点为排 出黄白色稀便,多发于1周龄,其中以1-3日龄的发病率最高[3]。如果季节骤变,对母猪的管理不善,造成影响失调,极易诱发仔猪黄白痢[4]。因此,掌握仔猪黄 白痢的发病原因,并且针对其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很好的 控制临床上的仔猪黄白痢传染。因此,本文就仔猪黄、白痢的致病原因、预防措 施以及治疗措施进行简单阐述: 1 致病因 经分析,导致仔猪黄白痢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如下:(1)养殖户在饲养的过程中,忽略了为母猪接种猪疫苗的重要性,由于没有为母猪及时的采取预防措施,从而导致新生仔猪感染细菌诱发各种疾病;(2)饲养人员没有为母猪制定合理 的饮食方案,其产前产后的饲料不充足,并且搭配不合理,饮食过多,母猪会产 生消化不良等其它消化系统病症,从而引起仔猪出现下痢,机体的免疫力降低, 对环境变化的抵抗能力减弱,增大感染疾病的几率;(3)仔猪的消化系统障碍,胃肠的分泌功能退化,会导致其对肠道的细菌丧失抑制以及干预能力;(4)气 候的急剧变化以及猪舍的管理工作不完善,会使母猪的乳头以及猪舍的食物、水 质受到污染,当仔猪吮吸乳头等会导致大量的细菌流入消化系统,因此感染发病。 2 临床上的典型症状 2.1 仔猪黄痢;仔猪黄痢多发于出生后24h,最初会有3头左右的仔猪出现身 体衰弱、精神沉郁等典型症状,随后会有大批仔猪出现感染。仔猪出现感染。一 般情况下,仔猪会出现水样稀粪,粪便颜色为黄色,内含凝乳小片、小气泡,具 有较为严重的腥臭味[5]。感染后的仔猪以口渴、脱水、吃乳减少、消瘦、昏迷为 主要特征。 2.2 仔猪白痢;仔猪会突然排出稀便,粪便颜色为乳白色、灰白色,具有严重 的腥臭味,随后仔猪的排便次数逐渐增加。感染后的仔猪以精神不振,畏寒,脱 水为主,有的仔猪会吃奶减少或不吃,甚至会吐奶。由于仔猪反复发作会形成僵猪,严重的患猪会出现粪便失禁,1周左右死亡[6]。 3 预防措施 (1)严格控制种猪的引入工作,强化无病猪场的防疫工作:首先,养殖户要禁止引进疫区的猪种;要密切关注猪场的感染情况,一旦发现感染患猪,要及时 将其与其它猪群分离,避免其四处流窜传染其它猪群;重视对母猪的防疫管理, 在其即将生产时,进行疫苗接种,仔猪出生后24h后,再对仔猪进行抗生素治疗,比如长效土霉素,前三天都要在仔猪吃完奶后将其赶入保温箱(产房一定要配有 保温箱,并采用挂保温灯等方式使箱内温度达35度左右),防止仔猪黄白痢出现;(2)重视猪场的管理工作,做好消毒工作;要为母猪制定合理的饮食策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