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医学统计第二版预防医学2

医学统计第二版预防医学2

医学统计第二版预防医学2
医学统计第二版预防医学2

第一章

1、统计工作的步骤:①设计②收集资料③整理资料④分析资料(选)

2、三类资料:定量资料、定性资料、等级资料

定量资料特点:①个观察单位间只有量的差别②数据间有连续性(血脂、心率)

定性资料特点:①各观察单位间或相同或存在质的差别

(血型、性别)②有质的差别者之间无连续性

等级资料特点:①各观察单位间或相同或存在质的差别

②各等级间只有顺序,而无数值大小,故等级之间不可度量

3、总体:是指按研究目的所确定的研究对象中所有观察单位某项指标取值的集合。分为有限和无限。

4、样本:是指从研究总体中随即抽取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观察单位某项指标取值的集合。

5、同质性:同一总体或其样本中的观察单位在所取指标方面必须具有相同的性质,称为~。(与之相反的成为异质性或间质性)

同质:研究对象的个体间具有相同的性质称为同质

①研究对象的性质、影响条件或背景相同或非常接近

②不同质的个体不能笼统的混在一起

6、参数:描述某总体特征的指标称总体参数,简称~。

7、统计量:描述某样本特征的指标称样本统计数,简称~。

8、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度量,常用P来表示,取值范围为0≤P≤1。

9、小概率事件:当某时间发生的概率P≤0.05,统计学常称该事件为~,其含义是该时间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进而认为一次抽样中不可能发生(小概率原理)。(简答)

10、医学统计学: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数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领域中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

1、变异:生物体在一种或多种(已知或未知的)不可控因素作用下所产生反映的综合表现。同质事物之间的差别称为变异:

①不同观察单位间的差别②同一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差别

2、频数分布表的用途

①解释资料的分布类型

②看出频数分布的两个重要特征:集中趋势、离散趋势

③便于发现某些特大或特小的可疑值

④便于进一步计算指标和统计分析处理

3、定量资料的统计指标包括哪些?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

⑴集中位置的描述

①算数均数:适用于单峰对称分布资料,特别是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资料

②几何均数:适用于等比资料或对数正态分布资料

③中位数和百分位数: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资料,尤其是偏态分布资料、开口资料或资料分布不明等。百分位数常用于确定参考值范围。

⑵离散趋势的描述

①全距(极差):反应资料分布的范围,只能初步反应变异的大小。

全距大,数据的变异度大,反之则变异度小。(各种类型)

②四分位数间距:较全距稳定,常与中位数一起,描述不对称分布资料,是两个特定的百分位数,第25%分位数P25和第75%分位数P75,记为Q L和Q U,Q U-Q L越大,数据变异度越大。

③方差和标准差:

·描述对称分布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资料 ·计算标准误变异系数 ·估计正常值范围

④变异系数CV (离散系数):

·比较度量衡单位不同的两组或多组资料的变异度 ·比较均数相差悬殊的两组或多组资料的变异度 4、频数分布表 ⑴极差(全距):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R 组距 = 极差/组数

各组包含该组下限,但不包括该组上限 第一组包含最小值,最后一组包含最大值 ⑵算数均数

X —每个变量值

x —样本均数 μ—总体均数

x =n

x

n x x x n ∑=+++ (21)

n n w x w x w x w x +++=...2211 —— 加权均数 ⑶几何均数 n n

x x x G ???=

(21)

)lg (lg

1

n

x G ∑-=

n

Inx n

Inx Inx Inx e

e

G n ∑==+++ (21)

∑∑-=f

x f G lg lg

1

— 滴度,加权几何均数 ⑷中位数和百分位数

2

1+n x 当n 为奇数

中位数 M=

2

1

2

2

++n

n x x 当n 为偶数

百分位数 )%(∑-?+

=L x

x f x n f i

L P L →P x 所在组的下限值 i →组距

x f →x P 所在组频数

→∑L

f

小于L 各组段的累计频数

⑸四分位数间距(百分位数)

⑹方差和标准差 x -μ →离均差

1

)

(2

--=

∑n x x S ()1

2

2

--

=

∑∑n n x x

S (常用)

⑺变异系数CV ?=

x

S

CV 100% 5、均数的特性

①各观察值与均数之差(离均差)的总和等于0

0)x -x (=∑

②各观察值的离均差平方和最小,即

2

2

)a -x ()x -x (∑∑?

)x (a ≠ 6、正态分布:正态分布是以均数为中心,呈对称分布的钟形图形,是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

连续型分布。

7、 用),(2

σμN 表示均数为μ,方差为2

σ的正态分布 8、标准正态分布:将正态分布变量作数据变换后,使得μ=0,σ=1,变为~,是一条曲线,

是正态分布曲线簇中的一个特例。

标准正态变量(标准正态离差)

9、正态分布的特征

①单峰分布;高峰在均数处;

②以均数为中心,均数两侧完全对称。

③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parameter),即位置参数(均数)和变异度参数(标准差)。 ④有些指标本身不服从正态分布,但经过变换之后可以服从正态分布。 ⑤正态曲线下的面积分布有一定的规律。 10、正态曲线下面积分布规律

①X 轴与正态曲线所夹面积恒等于1

②对称区域面积相等

11、参考值范围确立 P25-27

14、参考值范围意义:划分正、异常 15、参考值范围确定的原则:(不包括端点) ①选定同质的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 ②控制检测误差 ③判断是否分组 ④单双侧问题 ⑤选择百分界值 ⑥确定可疑范围

第三章

1、抽样误差: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在抽样研究中引起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

2、抽样误差两种表现形式:(以均数研究) ①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均数间的差异 ②不同样本统计量间的差异

3、抽样误差的规律性——正态分布抽样

4、中心极限定理

⑴从均数为μ,标准差为σ的正态总体中随机抽取例数为n 的样本,样本均数的总体均数为 μ,标准差为x σ

⑵即使从偏态总体中独立、重复、随机抽取含量为n 的样本,只要样本例数足够大,如n>50,样本均数X 也近似服从均数为μ,标准差为x σ的正态分布。n

x σ

σ=

5、统计量的标准误(SE ):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

标准误:样本均数的标准差x σ称为均数的标准误,简称~。 用s 代替σ,求x σ的估计值x s , n

s s x =

增加样本含量可降低抽样误差

6、标准误与标准差的关系

区别 标准差 S 标准误 S x

意义 个体变异 统计量的抽样误差 用途 正常值范围 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 (x ±1.96s ) ( x ±x s v a,t ) 与n 关系 n S 趋于稳定 n S x 趋于 0

联系

①两者都是变异指标,说明个体之间的变异用标准差,说明统计量之间的变异用标准误。 ②当样本含量不变时,标准差大,标准误亦大,均数的标准差与标准误成正比。 7、t 分布:设从正态分布N(μ,2

σ)中随机抽取含量为n 的样本,样本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

x 和s 且n

s x s x t x

μμ-=-=则t 值服从自由度为n-1的t 分布。又称Student 分布。

8、t 分布的特征:

①t 分布为一簇单峰分布曲线 ②t 分布以0为中心,左右对称

③t 分布与自由度ν有关,自由度越小,t 分布的峰越低,而两尾越高;自由度逐渐增大时,t 分布逐渐逼近标准正态分布;当自由度为无穷大时,t 分布就是标准正态分布。

第四章

1、点估计:直接用样本统计量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 特点:简单方便,但反映信息不够全面

2、区间估计:按一定的概率或可信度(1-α)用一个区间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这种方法称区间估计。这个范围称作可信度为1-α的可信区间(CI ),又称置信区间。

3、可信度为1-α的可信区间的确切含义:

每100个样本所算得的100(1-α)%可信区间,平均有100(1-α)个包含了总体参数。可信区间并不包括上可信限和下可信限两个值,是一开区间可表示为(CL,CU )。 4

5、总体均数的(1-α)可信区间定义为: (1) n 较小 可信区间:x v s t x ?±,α

(2) n 较大(>100) 可信区间:x s u x ?±α

可信度1-α越大,t α,v 越大,则区间越宽。 6、均数可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的区别

区别点 均数可信区间 参考值范围

意义 按预先给定的规律,确定未知参数 “正常人”的解剖、生理、生化指标的

的可能范围。实际上一次抽样算得 波动范围。 的可信区间要么包含了总体均数, 要么不包含。但可以说:该可信区 间有多大的可能性包含了总体均数。

相关因素 与标准误差大小有关,标准误差越大, 与方差大小有关,该范围越宽,分布

可信区间越大 也就越散

用途 估计总体均数 判断观察对象某项指标正常与否

第五、六章

1、假设检验的实质:是先对总体的参数或分布做出某种假设,然后用适当的方法根据样本对总体提供的信息,推断此假设应当拒绝,或不拒绝,其结果将有助于研究者做出决策,采取措施。 P <0.05

2、假设检验的基本意义(目的): ①分辨一个样本是否属于某特定总体

②分辨两个样本是否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总体 3、假设检验的步骤:

(1) 建立检验假设,确立检验标准

H 0:μ1 = μ2 ,H1:μ1 ≠μ2 ,α=0.05 (2) 计算检验统计量并求P 值 (3) 界定P 值并作结论

P ≤ α ,拒绝H0,接受H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α , 不拒绝H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比较均数大小

H 0:μ1 = μ2 = μ3…;

H 1: μ1、μ2、μ3…之间不等或不全等。 U 检验应用条件: ①n >50

②大样本时,对原资料的正态分布要求可变宽

5、t 检验:主要用于样本含量较小,总体标准差σ未知的正态分布资料。 应用条件:

①样本所服从的总体服从正态性分布(正态性)

②两样本均数比较时,两样本对应的总体方差相等(方差齐性) ③各观察值之间相互独立(独立性) 6、t 检验的应用

(1)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的t 检验 (2)配对设计数值变量资料的t 检验 (差值均数与总体差均数0的比较) 实质:检验样本差值的总体均数是否为0 配对设计的两种情况:

自身配对:同一对象接受两种处理

异体配对:将条件相近的实验对象配对,并分别给与两种处理 n

s t d

=

v=n d -1

(3)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 检验

7、多个均数的比较 A ——B ——C

(2)组间变异

(3)组内变异

8

组间均方: 组内均方:

9、e

MS MS F TR

=

v 1=v TR v 2=v e F 值接近于1,就没有理由拒绝H 0,反之F 值越大,拒绝H 0的理由就越充分 10、F 检验的应用条件

(1)各样本是相互独立的随机样本(独立性) (2)各样本来自正态分布总体(正态性)

(3)各样本来自的总体的方差相等(方差齐性) A ——单因素、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

1、线性差值法近似估计

2、方差分析与t 检验的异同 (1) 相同点:

① 两者要求各样本是独立的 ② 两者要求各样本来自正态总体 ③两者要求总体方差齐性 (2) 不同点:

t 检验仅用于两组资料的比较,可进行单、双侧检验;而方差分析可用于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均数比较。

212

11

()()i n ij j c c

i TR i i i i X SS SS n X X C n ===∑==

-=-∑∑

组间

3、方差分析目的

①改善方差齐性 ②使得转换后的资料接近正态分布 ③使得曲线关系直线化 4、在随机对照为两组时方差分析所算得统计量F 与t 检验所的t 检验统计量t 有关 F=t 2 5、假设检验与可信区间的关系

区别:假设检验用于推断质的不同即两个(或多个)总体参数是否不同;可信区间用于说明量的大小,即推断总体参数的范围。

联系:可信区间也可回答假设检验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判断两人(或多人)总体参数是否不等时,假设检验与可信区间是完全等价的。

C :两因素多样本均数的比较

1、随机区组设计又称为配伍组设计,是配对设计的扩展。

具体做法是:先按影响试验结果的非处理因素(如性别、体重、年龄、职业、病情、病程、动物窝别等)将受试对象配成区组,再分别将各区组内的受试对象随机分配到各处理或对照组。

优点:使每个区组内的观察对象与研究对象的水平尽可能相近,减少了个体间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比成组设计更容易检验出处理因素间的差别,提高了研究效率。 2、变异分解:

(1) 总变异: 所有观察值之间的变异 (2) 处理间变异:处理因素+随机误差 (3) 区组间变异:区组因素+随机误差 (4) 误差变异: 随机误差 3、统计量F 的计算

F 1=MS 处理/MS 误差 F 2=MS 区组/MS 误差 自由度:处理=组数-1=c-1 区组=区数-1=r-1 误差=(c-1)(r-1)

11、方差齐性检验 (选择)

适用条件:两样本均来自正态分布的总体

12、 22

2

1S S F = v 1=n 1-1 v 2=n 2-1

2

221S S ?

∵2

221S S ? ∴F >1

检验水准一般取,0.20

13、大样本时均数比较的u 检验

νννν=++处理总区组误差SS SS SS SS =++处理总区组误差

预防医学 医学统计学部分选择题及答案

1.预防医学的对象(D ) A.个体 B.病人 C.健康人 D.确定的群体 E.个体和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C ) A.独立于医学以外的学科 B.医学的基础学科 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 D.又综合又独立的学科 E.预防系列为主的学科 3.生态健康模式是( E ) A.环境-健康 B.环境-人群 C.环境-生物 D.环境-人群-健康 E.环境-生物-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 C ) A.个体医学—群体—预防医学的阶段 B.个体—群体—生态大众健康的阶段 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 D.群体—大卫生—社会医学阶段 E.个体—群体—社会医学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 A )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B.第二级预防 C.第三级预防 D.第二和第三级预防 E.第一和第二级预防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A )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B.预防医学更具有积极的人群健康效益 C.预防医学研究重点为环境的特点 D.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 E.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 7.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 A ) A.传染病 B.急性病 C.常见病 D.慢性病 E.血吸虫病 8.个体的免疫接种(A ) A.仅起到保护个体的作用 B.仅起到保护家庭的作用 C.仅起到保护群体的作用 D.既能保护个体也能保护群体 E.以上均不是 9.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C ) A.职业病 B.心血管疾病 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 D.脑卒中 E.糖尿病 10.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C ) A.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 B.创造支持性环境 C.强化社区行动 D.发展个人技能 E.调整社会消费

(完整版)医学统计学第六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答案 1. D 2. E 3. D 4. B 5. A 6. D 7. A 8. C 9. E 10. D 二、简答题 1答由样本数据获得的结果,需要对其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统计描述可以使数据更容易理解,统计推断则可以使用概率的方式给出结论,两者的重要作用在于能够透过偶然现象来探测具有变异性的医学规律,使研究结论具有科学性。 2答医学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统计设计、数据整理、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统计设计能够提高研究效率,并使结果更加准确和可靠,数据整理主要是对数据进行归类,检查数据质量,以及是否符合特定的统计分析方法要求等。统计描述用来描述及总结数据的重要特征,统计推断指由样本数据的特征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3答统计描述结果的表达方式主要是通过统计指标、统计表和统计图,统计推断主要是计算参数估计的可信区间、假设检验的P 值得出相互比较是否有差别的结论。 4答统计量是描述样本特征的指标,由样本数据计算得到,参数是描述总体分布特征的指标可由“全体”数据算出。 5答系统误差、随机测量误差、抽样误差。系统误差由一些固定因素产生,随机测量误差是生物体的自然变异和各种不可预知因素产生的误差,抽样误差是由于抽样而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 6答三个总体一是“心肌梗死患者”所属的总体二是接受尿激酶原治疗患者所属的总体三是接受瑞替普酶治疗患者所在的总体。 第二章定量数据的统计描述 一、单项选择题 答案 1. A 2. B 3. E 4. B 5. A 6. E 7. E 8. D 9. B 10. E 二、计算与分析 2

预防医学考试试题之二(含答案)

预防医学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10分) 1.聋人的交往手段主要有手势语、看话和________。 2.护士应具备良好的________沟通技巧和________沟通技巧。 3.思维具有概括性和________两个重要特征。 4.惊奇感、怀疑感、自信感是与学习密切联系的________感。 5.一般而言,人们常把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________和抑郁质。 6.人类心理行为具有双重属性,其一是________属性,其二是________属性。 7.原发性高血压与________型行为有关。 8.内科急性期病人的心理状态以情绪________为主。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关于异相睡眠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眼球呈静止状态 B.常出现梦境 C.肌张力下降,躯体完全松弛 D.脑电图为去同步低幅波 2.关于病人的需要,哪一项最为首要( ) A.被社会认识和尊重 B.需要得到各种信息 C.及时的诊断与治疗 D.生活有规律、有内容 3.情绪和情感一个共有的基本特征是( ) A.情境性 B.强烈性 C.持久性 D.两极性 4.对护士注意力的最主要要求是( ) A.稳定性 B.广阔性 C.集中性 D.灵活性 5.患病后依赖性增加的心理因素是( ) A.角色身份的改变 B.体力消耗 C.病痛体验 D.食欲减退 6.关于认知疗法,以下哪项是错的( ) A.重视适应不良性行为 B.重视改变病人的认知方式 C.重视无意识事件对心身的影响 D.重视意识事件对心身的影响 7.关于催眠,以下哪一项是错的( ) A.暗示是催眠的基础 B.催眠是将被催眠者诱导到一种特殊意识状态 C.催眠后催眠者可对被催眠者进行各种疾病治疗 D.催眠后被催眠者意识域缩小,暗示性升高 8.保持什么样的情绪状态,最能提高一个人的学习效率( ) A.稳定的情绪 B.宁静的心境 C.情绪压力 D.适当的焦虑 9.在吮指癖小儿的手指上涂苦味酊属哪种治疗( ) A.厌恶想象疗法 B.厌恶疗法 C.系统脱敏疗法 D.满灌治疗 10.关于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以下哪一项最正确( )

预防医学 医学统计学部分选择题及答案

1.预防医学的对象(D ) A.个体B.病人C.健康人 D.确定的群体E.个体和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C ) A.独立于医学以外的学科B.医学的基础学科 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D.又综合又独立的学科E.预防系列为主的学科 3.生态健康模式是( E ) A.环境-健康B.环境-人群C.环境-生物 D.环境-人群-健康E.环境-生物-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 C ) A.个体医学—群体—预防医学的阶段 B.个体—群体—生态大众健康的阶段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 D.群体—大卫生—社会医学阶段E.个体—群体—社会医学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 A )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B.第二级预防C.第三级预防 D.第二和第三级预防E.第一和第二级预防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A )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B.预防医学更具有积极的人群健康效益C.预防医学研究重点为环境的特点D.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 E.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 7.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 A ) A.传染病B.急性病C.常见病 D.慢性病E.血吸虫病 8.个体的免疫接种(A ) A.仅起到保护个体的作用B.仅起到保护家庭的作用 C.仅起到保护群体的作用D.既能保护个体也能保护群体 E.以上均不是 9.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C ) A.职业病B.心血管疾病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 D.脑卒中E.糖尿病 10.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C ) A.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B.创造支持性环境 C.强化社区行动D.发展个人技能E.调整社会消费

预防医学各章节复习资料(1)

第一章绪论 预防医学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生活环境与健康 第三章职业环境与健康 第四章食品与健康 第五章食品安全 第六章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第七章临床预防服务与健康管理 第八章健康行为干预 第九章人群健康及社区预防服务 第十章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第十一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第十二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策略 第十三章卫生系统及医疗保险 hio为什么要学习预防医学? 什么是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是什么关系? 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生态健康模式 如何促进和维护健康? Medicine: 是研究人体正常和异常的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增进健康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 医学不是纸上谈兵,是长期以来积累起来的经验,为什么有些人去医院看病会找一些资深的专家,而不去找那些新人,就是这个道理。 主要分支: 基础医学(basic/pre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 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 三大医学分支 一、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的定义 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夭折。 工作模式:“环境---人群---健康”这一“生态健康”模式. 预防医学的研究方法: ?基础科学 ?临床医学 ?医学统计学 ?流行病学 ?环境卫生科学 ?社会和行为科学 ?卫生管理学 ?健康教育学 ?循诊医学 ⒈工作对象:个体和群体 ⒉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 ⒊研究重点: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⒋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和更大的效益 ⒌研究方法: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多学科技术和方法的综合应用 三次公共卫生革命: 第一次公共卫生革命:以控制传染病为主的公共卫生措施 第二次公共卫生革命:以干预个人不良生活行为方式来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促进

预防医学 医学统计学部分选择题及答案

1.预防医学的对象(D ) A.个体B.病人 C.健康人 D.确定的群体E.个体和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C ) A.独立于医学以外的学科 B. 医学的基础学科 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 D.又综合又独立的学科 E.预防系列为主的学科 3.生态健康模式是(E) A.环境-健康 B.环境-人群 C.环境-生物 D.环境-人群-健康 E.环境-生物-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 C ) A.个体医学—群体—预防医学的阶段 B.个体—群体—生态大众健康的阶段 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 D.群体—大卫生—社会医学阶段E.个体—群体—社会医学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 A )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B.第二级预防C.第三级预防 D.第二和第三级预防E.第一和第二级预防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A )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B.预防医学更具有积极的人群健康效益C.预防医学研究重点为环境的特点 D.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 E.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 7.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 A ) A.传染病 B.急性病 C.常见病 D.慢性病 E.血吸虫病 8.个体的免疫接种(A ) A.仅起到保护个体的作用 B.仅起到保护家庭的作用 C.仅起到保护群体的作用 D.既能保护个体也能保护群体 E.以上均不是 9.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C ) A.职业病 B.心血管疾病 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 D.脑卒中 E.糖尿病 10.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C ) A.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 B.创造支持性环境 C.强化社区行动 D.发展个人技能 E.调整社会消费

医学统计学课后答案.

第二章 1.答:在统计学中用来描述集中趋势的指标体系是平均数,包括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 均数反映了一组观察值的平均水平,适用于单峰对称或近似单峰对称分布资料的平均水平的描述。 几何均数:有些医学资料,如抗体的滴度,细菌计数等,其频数分布呈明显偏态,各观察值之间呈倍数变化(等比关系),此时不宜用算术均数描述其集中位置,而应该使用几何均数(geometric mean )。几何均数一般用G 表示,适用于各变量值之间成倍数关系,分布呈偏态,但经过对数变换后成单峰对称分布的资料。 中位数和百分位数: 中位数(median )就是将一组观察值按升序或降序排列,位次居中的数,常用M 表示。理论上数据集中有一半数比中位数小,另一半比中位数大。中位数既适用于资料呈偏态分布或不规则分布时集中位置的描述,也适用于开口资料的描述。所谓“开口”资料,是指数据的一端或者两端有不确定值。 百分位数(percentile )是一种位置指标,以P X 表示,一个百分位数P X 将全部观察值分为两个部分,理论上有X %的观察值比P X 小,有(100-X )%观察值比P X 大。故百分位数是一个界值,也是分布数列的一百等份分割值。显然,中位数即是P 50分位数。即中位数是一特定的百分位数。常用于制定偏态分布资料的正常值范围。 2.答:常用来描述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有: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标准差、方差、及变异系数,尤以方差和标准差最为常用。 极差(range ,记为R ),又称全距,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极差大,说明资料的离散程度大。用极差反映离散程度的大小,简单明了,故得到广泛采用,如用以说明传染病、食物中毒等的最短、最长潜伏期等。其缺点是:1.不灵敏; 2.不稳定。 四分位数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 )就是上四分位数与下四分位数之差,即:Q =Q U -Q L ,其间包含了全部观察值的一半。所以四分位数间距又可看成中间一半观察值的极差。其意义与极差相似,数值大,说明变异度大;反之,说明变异度小。常用于描述偏态分布资料的离散程度。 极差和四分位数间距均没有利用所研究资料的全部信息,因此仍然不足以完整地反映资料的离散程度。 方差(variance )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由于利用了所有的信息,而得到了广泛应用,常用于描述正态分布资料的离散程度。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nce ,CV )亦称离散系数(coefficient of dispersion ),为标准差与均数之比,常用百分数表示。变异系数没有度量衡单位,常用于比较度量单位不同或均数相差悬殊的两组或多组资料的离散程度。 3.答:常用的相对数指标有:比,构成比和率。 比(ratio ),又称相对比,是A 、B 两个有关指标之比,说明A 为B 的若干倍或百 分之几,它是对比的最简单形式。其计算公式为 比=A /B 率(rate)又称频率指标,用以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常以百分率(%)、千分率(‰)、万分率(1/万)、十万分率(1/10万)等表示。计算公式为: ) 比例基数(单位总数 可能发生某现象的观察单位数 实际发生某现象的观察率K ?= 构成比(proportion) 又称构成指标,它说明一种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

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心得体会_2

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心得体会 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必须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采取多种形式,分层实施才能提高教育效果,增强学生自我约束能力。 (一)区分层次,继续上好法制课。要做到有计划、有课时、有教师、有教材,并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使学法、用法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实践中,一是注意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水平由浅入深地分阶段、分层次施教。小学阶段侧重法律常识的启蒙教育,使其初步了解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法律常识,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行为;初中阶段重点学习与日常行为有关的重要法律法规,提高学生遵纪守法意识;高中阶段主要学习法律基本理论和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宪法权威的意识和依法享有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同时,要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常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增强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要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要指导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意识地渗透法律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法制教育。在小学,结合思想品德课、社会课和语文等学科教学,

渗透《义务教育法》、《国旗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知识;在中学,结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渗透《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知识。 (二)形式多样,提高法制教育效果。一是举办主题班队会、模拟法庭、开展社会调查、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是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形式。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形式,通过宣讲法律故事,进行典型案例审理等,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二是开展社区教育活动。要依靠居委会、村委会协助学校和家长做好所在区域学生假期的学习生活及教育活动,并协助家长做好监护工作,共同做好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特别是做好对“行为偏常”学生的帮教工作,努力切断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源头,确保学生不出问题。 (三)突出重点,提高法制教育针对性。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除进行必要的法律知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制观念外,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少数有不良行为以及有不良行为倾向的“问题学生”实施重点帮扶,预防和减少犯罪。一是要求各中学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发动教师对全体学生家庭情况进行调查,对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的学生的校内外表现重点

预防医学与医学统计学总结

绪论 一.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 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二.预防医学特点: 1.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2研究方法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但更侧重于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群的关系; 3.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应。 三.健康决定因素:指决定个体和人群健康状态的因素。包括:1、社会经济环境。2、物质环境 3.个人因素。 4 卫生服务。 四.三级预防策略: 1.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即防止疾病的发生。 2.第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起发现、早期诊断、早起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 展和恶化。 3.第三级预防:对已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延长生命。 第一章流行病学概论 一.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 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定义内涵: 1.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时人群。 2.流行病学关注的事件包括疾病与健康 状况。 3.流行病学主要研究内容是:(1)揭示现象(2)找出原因(3)评价效果。 4.流行病学研究和实践的目的是防治疾病、促进健康。 二.流行病学基本原理: 1.分布论。 2.病因论。3.健康-疾病连续带。4预防控制理论(三级 预防理论) 5.数理模型。 6.流行病学的几个基本原则:(1)群体原则(2)现场原则( 3)对比原则(核心)( 4)代表性原则 三.流行病学的用途: 1.描述疾病及健康状况的分布。 2.探讨疾病的病因。 3.研究疾病自然史,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和预后评估。 4.疾病的预防控制及其效果评价。 5.流行病学分支。 第二章疾病分布 一.疾病的分布:即疾病的群体现象或称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指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间 的存在方式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1 年)特定群中某病新病例二.疾病分布的测量指标:1.发病率:指在一定期间内(一般为 出现的频率。 2.罹患率:与发病率一样,也是测量人群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使用与小范围、短时间内 疾病频率的测量(日、周、旬、月),常用于疾病暴发或流行时的调查。 3 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现患某病者(包括新、旧病例)所占的 比例。患病率 =发病率 * 病程。 4 续发率:也称二代发病率,指某传染病易感接触者中,在最短潜伏期与最长潜伏期之间 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5.死亡率:指在一定时间期间(通常为1年)内,某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 率。死亡率是测量入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6.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 三.疾病的分布形式(“三间分布” ) 1.地区分布:疾病的地方性: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使一些疾病无需从外地输入, 只存在于某一地区,或在某一地区的发病率水平总是较高,这种现象称为疾病的地方性。 2.时间分布 3.人群分布:出生队列分析:将同一时期出生的人划归为一组称为一个出生队列,对其随访 观察若干年,观察死亡等情况。 4.判断疾病地方性的依据:( 1)该病在当地居住的各群组中

智慧树知到 《预防医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预防医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健康生态学模型的结构分为为几层? A:4 B:5 C:6 D:7 正确答案:5 2、三级预防的概念最早是由Hugh Leavell于哪年提出? A:1965 B:1964 C:1963 D:1962 正确答案:1965 3、健康生态学模型中的第一层是? A:遗传因素 B:行为特点 C:人际网络 D:生活条件 正确答案:遗传因素 4、我们将疾病从发生到结局(死亡或痊愈等)的全过程称为疾病自然史,这个过程中,有几个明确的阶段? A:4

B:5 C:6 D:7 正确答案:5 5、物质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是指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与该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一切事物构成了这一中心事物的环境,包括了()? A:物理 B:化学 C:生物 D:社会 正确答案:物理,化学,生物 6、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 A:生活方式 B:自然环境 C:社会环境 D:医疗卫生服务 正确答案:生活方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医疗卫生服务 7、全面健康状态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8、全人群策略干预的是病因链的远端因素(及原因背后的原因)来预防疾病,使整个人群受益?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9、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10、健康生态学模型强调个体和人群健康是个体因素、卫生服务、以及物质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且这些因素间也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以多层面上交互作用来影响着个体和群体的健康。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11、采取高危人群策略,其优点是重点关注病因链的远端,干预针对性强和效果明显。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12、Rose预防策略认为,大多数的健康影响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都呈连续性的分布,随着数量的累积而对健康的影响逐渐增大?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第二章

医学统计学课后答案解析

第二章 1?答:在统计学中用来描述集中趋势的指标体系是平均数,包括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 均数反映了一组观察值的平均水平,适用于单峰对称或近似单峰对称分布资料的平均水平的描述。 几何均数:有些医学资料,如抗体的滴度,细菌计数等,其频数分布呈明显偏态,各观察值之间呈倍数变化(等比关系),此时不宜用算术均数描述其集中位置,而应该使用几何均数(geometric mean)。几何均数一般用G表示,适用于各变量值之间成倍数关系,分布呈偏态,但经过对数变换后成单峰对称分布的资料。 中位数和百分位数: 中位数(median)就是将一组观察值按升序或降序排列,位次居中的数,常用M表 示。理论上数据集中有一半数比中位数小,另一半比中位数大。中位数既适用于资料呈偏态分布或不规则分布时集中位置的描述,也适用于开口资料的描述。所谓开口”资料, 是指数据的一端或者两端有不确定值。 百分位数(percentile)是一种位置指标,以P X表示,一个百分位数P X将全部观察值分为两个部分,理论上有X%的观察值比P X小,有(100-X)%观察值比P X大。故百分位数是一个界值,也是分布数列的一百等份分割值。显然,中位数即是P50分位数。 即中位数是一特定的百分位数。常用于制定偏态分布资料的正常值范围。 2?答:常用来描述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有: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标准差、方差、及变异系数,尤以方差和标准差最为常用。 极差(range,记为R),又称全距,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极差大,说明资料的离散程度大。用极差反映离散程度的大小,简单明了,故得到广泛采用,如用以说明传染病、食物中毒等的最短、最长潜伏期等。其缺点是:1?不灵敏;2?不稳定。 四分位数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就是上四分位数与下四分位数之差,即:Q= Q u —Q L ,其间包含了全部观察值的一半。所以四分位数间距又可看成中间一半观察值的极差。其意义与极差相似,数值大,说明变异度大;反之,说明变异度小。常用于描述偏态分布资料的离散程度。 极差和四分位数间距均没有利用所研究资料的全部信息,因此仍然不足以完整地反 映资料的离散程度。 方差(variance)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由于利用了所有的信息,而得到了广泛应用,常用于描述正态分布资料的离散程度。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nce , CV)亦称离散系数(coefficient of dispersion ), 为标准差与均数之比,常用百分数表示。变异系数没有度量衡单位,常用于比较度量单位不同或均数相差悬殊的两组或多组资料的离散程度。 3?答:常用的相对数指标有:比,构成比和率。 比(ratio),又称相对比,是A、B两个有关指标之比,说明A为B的若干倍或百 分之几,它是对比的最简单形式。其计算公式为比二A/B 率(rate)又称频率指标,用以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常以百分率(%)、千分 率(%。)、万分率(1/万)、十万分率(1/10万)等表示。计算公式为: 率.= 实际发生某现象的观察单位数迸比例基数(K) 可能发生某现象的观察单位总数 构成比(proportion)又称构成指标,它说明一种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

预防医学笔记整理

绪论 一、预防医学 1、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环境—人群—健康”作为工作模式,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探索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制定其预防策略和措施,消除和控制危险因素,达到防制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延年益寿目标的学科。 2、预防医学的特点:研究对象是人群,包括个体和群体,以群体为主,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突出预防为主观念,实施三级预防策略和措施;研究重点是健康影响因素以人群健康的关系;重视与临床医学结合,将预防整合于临床实践中,强调疾病的积极预防作用,具有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研究方法上重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3、医学模式:解释和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整体思维和方法及行为方式。(医学模式的转化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社会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临床预防的影响:从治疗服务扩大到临床预防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 4、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健康决定因素:人类生物学、生活方式<最主要>、环境及卫生服务) 5、三级预防策略与措施的主要内容(重点)答案见书第七页表格 6、我国卫生工作面临的挑战 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流行比较严重; 妇幼保健工作比较薄弱; 农村卫生发展依然滞后; 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 1、环境: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和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且基本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如原始森林地区、人迹罕至的荒漠等。原生环境存在着许多对人体健康有利的因素,例如清洁的水、空气等都对健康起促进作用,但原生环境对人群健康也会带来不良影响,例如有的地区的水或土壤出现某些因素含量过多或过少,从而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 次生环境:指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下,原生环境中的物质交换、迁徙和转化、能量与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自然环境,如耕地、种植园等。 2、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由于地理地质原因,使地壳表面的元素分布不均衡,致使有的地区土壤、植物、煤和水中某些元素含量过高或过少,导致该地区人群中发生某特异性疾病。 3、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性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之间的比例,始终保

预防医学与医学统计学总结

绪论 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二.预防医学特点:1.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2研究方法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但更侧重于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群的关系;3.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应。 三.健康决定因素:指决定个体和人群健康状态的因素。包括:1、社会经济环境。2、物质环境3.个人因素。4卫生服务。 四.三级预防策略:1.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即防止疾病的发生。2.第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起发现、早期诊断、早起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3.第三级预防:对已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延长生命。 第一章流行病学概论 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定义涵:1.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时人群。2.流行病学关注的事件包括疾病与健康状况。3.流行病学主要研究容是:(1)揭示现象(2)找出原因(3)评价效果。4.流行病学研究和实践的目的是防治疾病、促进健康。 二.流行病学基本原理:1.分布论。2.病因论。3.健康-疾病连续带。4预防控制理论(三级预防理论)5.数理模型。6.流行病学的几个基本原则:(1)群体原则(2)现场原则(3)对比原则(核心)(4)代表性原则 三.流行病学的用途:1.描述疾病及健康状况的分布。2.探讨疾病的病因。3.研究疾病自然史,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和预后评估。4.疾病的预防控制及其效果评价。5.流行病学分支。 第二章疾病分布 的存在方式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二.疾病分布的测量指标:1.发病率:指在一定期间(一般为1年)特定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病频率的测量(日、周、旬、月),常用于疾病暴发或流行时的调查。 例。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5.死亡率:指在一定时间期间(通常为1年),某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死亡率是测量入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6.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 三.疾病的分布形式(“三间分布”) 1.地区分布:疾病的地方性: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使一些疾病无需从外地输入,只存在于某一地区,或在某一地区的发病率水平总是较高,这种现象称为疾病的地方性。 2.时间分布 3.人群分布:出生队列分析:将同一时期出生的人划归为一组称为一个出生队列,对其随访观察若干年,观察死亡等情况。 4.判断疾病地方性的依据:(1)该病在当地居住的各群组

医学统计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剖析

第一章绪论 1.举例说明总体和样本的概念。 研究人员通常需要了解和研究某一类个体,这个类就是总体。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所有同质观察单位某种观察值(即变量值)的集合,通常有无限总体和有限总体之分,前者指总体中的个体是无限的,如研究药物疗效,某病患者就是无限总体,后者指总体中的个体是有限的,它是指特定时间、空间中有限个研究个体。但是,研究整个总体一般并不实际,通常能研究的只是它的一部分,这个部分就是样本。例如在一项关于2007年西藏自治区正常成年男子的红细胞平均水平的调查研究中,该地2007年全部正常成年男子的红细胞数就构成一个总体,从此总体中随即抽取2000人,分别测的其红细胞数,组成样本,其样本含量为2000人。 2.简述误差的概念。 误差泛指实测值与真实值之差,一般分为随机误差和非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使重复观测获得的实际观测值往往无方向性地围绕着某一个数值左右波动的误差;非随机误差中最常见的为系统误差,系统误差也叫偏倚,是使实际观测值系统的偏离真实值的误差。 3.举例说明参数和统计量的概念。 某项研究通常想知道关于总体的某些数值特征,这些数值特征称为参数,如整个城市的高血压患病率。根据样本算得的某些数值特征称为统计量,如根据几百人的抽样调查数据所算得的样本人群高血压患病。统计量是研究人员能够知道的,而参数是他们想知道的。一般情况下,这些参数是难以测定的,仅能够根据样本估计。显然,只有当样本代表了总体时,根据样本统计量估计的总体参数才是合理的。 4.简述小概率事件原理。 当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小于或等于0.05时,统计学上习惯称该事件为小概率事件,其含义是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进而认为它在一次抽样中不可能发生,这就

预防医学题库第五版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是( ) A.病人 B.健康人 C.个体 D.确定的群体E.个体和确定的群体2.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不包括( ) A.分析疾病分布与健康水平的动态变化 B.分析疾病分布并制订治疗方案 C.研究与制定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 D.探讨卫生保健与疾病防治的组织和管理方法 E.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3.关于预防医学的研究方法,错误的是 A.调查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临床观察方法 B.实验研究方法包括现场试验与实验室试验 C.宏观研究方法与微观研究方法相结合 D.使用实验动物的整体或离体实验(实验室试验)称为微观研究 E.临床观察、实验动物的整体实验称为宏观研究 4.关于预防医学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工作对象侧重于病人 B.工作方法侧重于微观研究 C.采取的对策更利于治愈疾病 D.采取的对策更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E.侧重于疾病发生后的康复 5.既属于第一级预防,也属于第三级预防的是( ) A.治理环境污染 B.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 C.体力活动促进D.高血压管理 E.卒中病人的康复训练 6.五星级医生应具备五个方面的能力,但应除外( ) A.能根据患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总体需要提供卫生服务 B.能从伦理、费用与患者等方面综合考虑,合理选择各种诊疗新技术 C.能承担健康教育的任务,有效地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健康 D.能从医院与职工收入方面考虑采用各种诊疗新技术 E.能根据卫生保健的需求作出合适的反应及参与卫生决策 7.疾病类型不同,三级预防策略有所不同。下述疾病在采取第一级预防的同时, 应兼顾第二级和第三级预防的是( ) A.细菌性痢疾B.恶性肿瘤 C.食物中毒 D.职业中毒 E.营养缺乏病8.健康观是指人们对健康的看法,关于现代健康观内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主要依赖于自我保健与预防措施B.主要依赖于医生与药物 C.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 D.健康权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实实在在的人权 E.不仅长寿,而且有更好的生命质量 9.对健康影响的物质环境因素按照有害物质的性质分为( ) A.空气、水、土壤、食物 B.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心理环境因素 C.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 D.工业污染、农业污染 E.生活危害因素、职业危害因素

预防医学及医学统计学总结

绪论 一?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二.预防医学特点:1?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2研究方法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但更侧重于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群的关系;3?采取的对策 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应。 三.健康决定因素:指决定个体和人群健康状态的因素。包括:1、社会经济环境。2、物质 环境3.个人因素。4卫生服务。 四.三级预防策略:1.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即防止疾病的发生。2?第二级预防:在 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起发现、早期诊断、早起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 展和恶化。3?第三级预防:对已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延长生命。 第一章流行病学概论 一?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流行病学定义内涵:1.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时人群。2?流行病学关注的事件包括疾病与健康 状况。3?流行病学主要研究内容是:(1)揭示现象(2)找出原因(3)评价效果。4?流行病学研究和实践的目的是防治疾病、促进健康。 二.流行病学基本原理:1?分布论。2.病因论。3?健康-疾病连续带。4预防控制理论(三级预防理论)5?数理模型。6?流行病学的几个基本原则:(1)群体原则(2)现场原则(3)对比原则(核心)(4)代表性原则 三.流行病学的用途:1.描述疾病及健康状况的分布。2?探讨疾病的病因。3?研究疾病自然史,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和预后评估。4?疾病的预防控制及其效果评价。5?流行病学分支。 第二章疾病分布 一.疾病的分布即疾病的群体现象或称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指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间的存在方式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二.疾病分布的测量指标:1.发病率:指在一定期间内(一般为1年)特定群中某病新病例 出现的频率。 2?罹患率|:与发病率一样,也是测量人群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使用与小范围、短时间内疾病频率的测量(日、周、旬、月),常用于疾病暴发或流行时的调查。 3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现患某病者(包括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4续发率I:也称二代发病率,指某传染病易感接触者中,在最短潜伏期与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5?死亡率:指在一定时间期间(通常为1年)内,某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 频率。死亡率是测量入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6?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 三.疾病的分布形式(“三间分布”) 1?地区分布:疾病的地方性: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使一些疾病无需从外地输入,只存在于某一地区,或在某一地区的发病率水平总是较高,这种现象称为疾病的地方性。 2?时间分布 3?人群分布:出生队列分析:将同一时期出生的人划归为一组称为一个出生队列,对其随访观察若干年,观察死亡等情况。 4.判断疾病地方性的依据:(1)该病在当地居住的各群组中 发病率均高,并随年龄增长而上升。(2)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组中,该病的发病率 均低,甚至不发病(3)外来的健康人,到达当地一定时间后发病,其发病率逐渐与当地具名接近(4)迁出该地区的

口腔预防医学第一第二章重点

第一章绪论 口腔预防医学preventive dentistry: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预防口腔疾病,维护口腔健康及提高生命质量的科学与艺术。 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针对疾病发生的生物、物理、化学、心理及社会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危害是一级预防的主要任务,也是预防医学的最终奋斗目标。 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发生的前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尽量恢复或保留口腔功能。 第二章口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描述性、分析性、实验) 口腔流行病学作用:描述人群口腔健康与疾病的分布状态;研究口腔疾病的病因和影响流行的因素;研究疾病预防措施并评价其效果;监测口腔疾病流行趋势;为制定口腔卫生保健规划提供依据 腔疾病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同时研究口腔健康及其影响因素,为探讨口腔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制定口腔保健计划、选择防治策略和评价服务效果打下良好基础。(1)描述性流行病学 一特定时点的情况。它的作用在于了解疾病的患病情况和分布特点,以便制定预防措施和为研究病因提供线索。 间推移的自然动态变化。它的作用在于动态观察疾病或某种现象的演变情况及其原因分析。 (2)分析性流行病学 特点是观察时间短、需要研究的对象少,适合研究一些病程较长的慢性病和罕见病。可同时研究多个因素。 暴露组,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的发病率,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病因的假设。特点是观察时间长,可以获得不同暴露强度与疾病的关系,可以观察一种暴露因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3 干预措施或施加某些因素或消除某些因素以观察其对疾病发生或健康状态的影响。分为临床实验、现场实验、社区干预实验 ★龋病常用的指数 ①恒牙龋失补指数(常用):DMFT为龋失补牙数、DMFS为龋失补牙面数。“龋”即已龋坏尚未填充的牙;“失”指因龋丧失的牙;“补”为因龋已做填充的牙;30岁以上不分龋病或牙周病导致失牙,其失牙数按照口腔内实际失牙数计;患龋情况 ②乳牙龋失补指数:9岁以下儿童丧失了不该脱落的乳牙,即为龋失牙,患龋情况 ③龋均mean DMFT:龋病严重程度,指受检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数;龋面均mean

医学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医学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绪论 1.举例说明总体和样本的概念。 研究人员通常需要了解和研究某一类个体,这个类就是总体。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所有同质观察单位某种观察值(即变量值)的集合,通常有无限总体和有限总体之分,前者指总体中的个体是无限的,如研究药物疗效,某病患者就是无限总体,后者指总体中的个体是有限的,它是指特定时间、空间中有限个研究个体。但是,研究整个总体一般并不实际,通常能研究的只是它的一部分,这个部分就是样本。例如在一项关于2007年西藏自治区正常成年男子的红细胞平均水平的调查研究中,该地2007年全部正常成年男子的红细胞数就构成一个总体,从此总体中随即抽取2000人,分别测的其红细胞数,组成样本,其样本含量为2000人。 2.简述误差的概念。 误差泛指实测值与真实值之差,一般分为随机误差和非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使重复观测获得的实际观测值往往无方向性地围绕着某一个数值左右波动的误差;非随机误差中最常见的为系统误差,系统误差也叫偏倚,是使实际观测值系统的偏离真实值的误差。 3.举例说明参数和统计量的概念。 某项研究通常想知道关于总体的某些数值特征,这些数值特征称为参数,如整个城市的高血压患病率。根据样本算得的某些数值特征称为统计量,如根据几百人的抽样调查数据所算得的样本人群高血压患病。统计量是研究人员能够知道的,而参数是他们想知道的。一般情况下,这些参数是难以测定的,仅能够根据样本估计。显然,只有当样本代表了总体时,根据样本统计量估计的总体参数才是合理的。 4.简述小概率事件原理。

当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小于或等于0.05时,统计学上习惯称该事件为小概率事件,其含义是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进而认为它在一次抽样中不可能发生,这就是所谓的小概率事件原理,它是进行统计推断的重要基础。 第二章调查研究设计 1.调查研究主要特点是什么? 调查研究的主要特点是:①研究的对象及其相关因素(包括研究因素和非研究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人为给予干预措施②不能用随机化分组来平衡混杂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 2.简述调查设计的基本内容。 ①明确调查目的和指标②确定调查对象和观察单位③确定调查方法④确定调查方式⑤确定调查项目和调查表⑥制定资料整理分析计划⑦制定调查的组织计划。 3.试比较常用的四种概率抽样方法的优缺点。 (1)单纯随机抽样优点是:均数(或率)及标准误的计算简便。缺点是:当总体观察单位数较多时,要对观察单位一一编号,比较麻烦,实际工作中有时难以办到。 (2)系统抽样优点是:①易于理解,简便易行②容易得到一个按比例分配的样本,由于样本相应的顺序号在总体中是均匀散布的,其抽样误差小于单纯随机抽样。缺点是:①当总体的观察单位按顺序有周期趋势或单调递增(或递减)趋势,系统抽样将产生明显的偏性。但对于适合采用系统抽样的情形,一旦确定了抽样间隔,就必须严格遵守,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可能造成另外的系统误差②实际工作中一般按单纯随机抽样方法估计抽样误差,因此这样计算得到的抽样误差一般偏大。 (3)分层抽样优点是:①减少抽样误差:分层后增加了层内的同质性,因而观测值的变异度减小,各层的抽样误差减小,在样本含量先锋等的情况下其标准误一般小于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和整群抽样的标准误②便于对不同的层采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