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0年工作报告

2010年工作报告

2010年工作报告
2010年工作报告

2010年工作会议

材料之二

工作报告

---- 在2010年集团公司工作会议上

(2010年1月18日)

刘二文

同志们:

我受经营班子委托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此次会议是在全国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国内经济企稳回升基础尚需巩固,煤炭资源面临二次重组整合,公司加快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强化管理、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2009年工作,研究部署2010年工作。动员全体员工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明确任务,团结拼搏,为全面完成2010年各项生产任务、实现大集团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集团公司克服困难,应对挑战,各项工作取得良好业绩和实施“四年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我们按照董事会部署,积极实施应对金融危机冲击8项措施, “保增长、练内

功、调结构、促改革”,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生产技改两手抓,克服了市场疲软、成本上升、煤价下跌、政策性停产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较快扭转了经济下滑的局面,在困境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实现了五项历史性突破。一是资产规模突破百亿,达到102.8亿元;二是主要经营指标再创新高,销售收入、税金、规费、四项费用计提同比增长11.5%,9.7%,19.3%,36%,分别达到56.6亿元,5.9亿元,1.3亿元,4.7亿元;三是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三年技改攻坚战基本完成,为企业步入可持续发展快车道夯实了基础;四是矿井生产、装备、洗选、储装能力走在行业前列。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采煤技术攻关取得明显成效,员工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不断提高,成为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五是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企业排名大幅攀升,跃居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32位,煤炭企业百强第39位,煤炭企业产量50强第29位。集团公司在产业层次提升、资源就地转化增值、安全生产、运输销售、生态建设和科学管理等方面迈上了新台阶,呈现出“增速回升、结构优化、产品多样、效益提高、和谐奋进”的良好局面。

回顾过去一年来的工作,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

---煤矿技改基本完成,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以煤为主多元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现代化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三年技改攻坚战基本完成,三大矿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开采工艺选择一步到位,采用国内最先进的综采和露采工艺使矿井安全生产和稳产高产达

到同行业先进水平。13座直属煤矿中10座综采试产矿井全部通过验收投入正式生产,1座正在申请验收,2座延期矿井2010年将如期投产。煤炭生产能力迅速提升到2000万吨/年,最大单井规模达到300万吨/年,为2012年集团公司跨入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生产基地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煤矿采掘运机械化、管理信息化、安全监控现代化水平显著增强,矿井生产、装备、洗选、储装能力走在行业前列。科技攻关取得重大进展,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稳产高产技术日渐成熟。引进国内最先进的5.4m厚煤层一次采全高综采设备,确保矿井稳产高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进一步提高资源回收率。突破保安煤柱开采禁区,逐步向无煤柱采煤过渡。保安煤柱由30-40米缩短至15-12米,工作面长度由120米延伸至210米,在减少投资、增加产量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回收率。加大边角煤、薄煤层和“三下”煤层的开采力度,宏测、宏鑫煤矿首次尝试河流下开采技术取得成功。对采空区进行残采和旧区复采,井下残留煤柱回收试验攻关取得进展。引进国际先进的重介洗煤工艺建设六座洗煤厂,攻克了神山矿区洗煤厂洗水泥化的行业性难题,对节能减排、稳定销售、有效供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司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成本管控,依靠技术创新提高经济效益的路子。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思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以煤炭加工转化为主体的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经过三年的建设初具规模,特别是一期年产60万吨干馏煤联产10万

吨甲醇项目于2009年8月份全面试产成功,产出了合格的兰炭、甲醇、粗苯、焦油等化工产品,并已顺利进入市场。该项目的成功建设和运营,为公司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奠定了基础。年产12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一期60万吨)、4×30万吨乙二醇项目及石岩沟煤田整体开发项目已经全面开工建设,预计2011年底建成投产。科技研发工作稳步推进。3万吨型焦中试线的建设将结束我市单一煤种不能生产焦炭的历史,为地区煤炭加工转化探索一条新的路子。煤矸石分选洗高岭岩前期工作展开,为准旗大规模开发利用高岭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加快了煤机制造检修项目等上游产业的发展步伐。通过煤矸石发电、高岭土和粉煤灰砖厂,将煤矸石、中煤、煤泥、粉煤灰等废弃物资源化并进入循环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洁净发展。形成了煤-电-建材和煤-焦-化两条循环产业链,构建起以煤为主、多元增值的循环产业体系,促进了煤炭资源的高效转化和循环利用。超纯煤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清洁煤技术示范和推广项目”。集团公司被评为鄂尔多斯市创新型企业。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着手建设矿井水循环利用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公司在煤炭洗选防尘、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方面投入资金41714.5万元,累计恢复植被面积33900亩,土地复垦率达到90%以上,工业广场和生活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伊东集团种养殖开发基地形成治沙生态和苗圃防护林;栗家塔煤矿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使用情况顺利通过上级部门验收。实现了矿区的绿色发展、集约发展。

资源产量、销量和质量持续增长,主营业务收入增加,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全年生产煤炭1030.3万吨,运销1103.7万吨,煤炭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51966.5万元,运销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39801.9万元,占集团销售收入的60%,其中煤炭外运实现销售收入113185.7万元,占集团销售收入的20%。产销兰炭 30.4万吨,甲醇2.1万吨,焦油1.4万吨,粗苯0.1万吨,上网售电3.5亿度,产销高岭土0.1万吨,电石1.9万吨,超纯煤0.5万吨,花岗岩1.2万平方米,路桥实现营运收入8533.7万元。煤炭产、选、运、储、销体系日趋完善,营销和供应工作不断创新。按照“以销定产、以产促销”的原则,全力抓好产运销衔接。一年来,公司精心组织生产,合理安排采掘接续,同时强化物资统一采购和重点设备催到货工作,保证了生产需要。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实现煤炭产品系列化、多样化。以质量促增收,三大矿区洗煤厂5座建成投运,新增扶贫、宏测、东圪堵、炭窑渠煤矿4处化验室,加强了煤质检验和配比,外运煤炭由单一品种向多样化转变,港口售价由过去分散小型用户价格转变为直接大用户价,公司商品煤战略成功实施,伊东品牌效应逐步显现,行业地位和知名度迅速提升,市场话语权进一步增强。铁路外运工作迈上新台阶,被铁道部确定为铁路外运大客户之一。铁路外运主渠道地位进一步巩固,取得国家铁路重点计划发运量225万吨,较上年新增80万吨,实际完成铁路发运量266.4万吨,完成计划的118.4%,较2005年初次取得计划量增长4.9倍。其中采用租车方式发运煤炭53.7

万吨,为缓解公司销售压力、保证淡旺季产销衔接、实现均衡销售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调整营销策略,优化用户结构,力保重点户、现金户、大用户,同浙江浙能、中煤集团、神华准能、国电泰州、江苏利港等大企业合作关系不断加深,业务量迅速增长,互访沟通日益频繁。煤炭物流建设迈出新步伐,壕羊公路复线工程按规划有序推进。古城湾万吨环保装车基地战略作用日益显现,为公司煤炭外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司积极开拓新的战略合作伙伴,及时与国投曹妃甸集团展开业务合作,为公司下一步扩大发运量奠定了基础。公司全力攻坚大准线立户难关,力争2010年初实现窑沟矿区煤炭外运。煤、路、港、电四方战略合作关系快速推进,主营业务价值创造能力不断增强。

---安全生产再创佳绩,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创新安全管理方法,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安全管理从目标化管理向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过渡,安全管理方法由事后考核向事前管理转变。10座煤矿通过安全质量标准化验收,其中4座被评为质量标准化A级矿井。火区治理由井下隔绝式灭火(打密闭)向注浆灭火和惰性气体灭火转变,节约时间和费用的同时,加强了对大面积火区的控制能力;露天采区采用先钻探后开采的方法,保证了安全生产,提高了开采效率;井下由人员管理过渡到人、机同时管理,实现了对安全生产的实时监控,有效提高了安全数据的准确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突出专业技术人员骨干作用,强化总经理责任,调整安委会成员,配齐五职矿长,提高了

安全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强化实战演习,6个煤矿分别进行了火灾、水灾、瓦斯事故演习,提高了事故预防能力和矿工自救互救能力。完善机构设臵,提高现场监管水平。完成三大矿区安监站设臵和救护队扩编及持证上岗工作,安质检部门全年实施预防检查215次,查出安全隐患和问题836条,整改率达到95%以上;应对矿井突发灾害的抢险救援能力不断增强。救护队全年紧急出动21起,其中处理煤矿火灾事故7起,非煤企业事故2起,援助地方救灾2起,为集团公司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加强了日常监管和重大隐患排查治理。重点做好“一通三防”和雨季“三防”工作。特别加强对老采空区、火区、老溏的探测,防止水、火、瓦斯、一氧化碳、顶板等各类事故的发生。加大安全专项资金投入,投入10361.7万元对安全欠账进行了分批整改,提高了矿井防灾抗灾能力。高度重视安全文化建设和煤矿从业人员培训教育,举办各类培训班34期,对2571人次进行了培训。内蒙煤矿安全培训中心伊东集团分校的启动,标志着公司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再上新台阶。公司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全年安全生产无伤亡,集团公司连续6年实现安全生产百万吨零死亡,安全生产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各项改革全面推进,企业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完善体制、创新机制,企业改革迈出新步伐。一是进一步规范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了7个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成6个分公司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集团管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是结合资产运营、设备租赁、物资材料供应等内部市场化改革试点工作,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实行中高层管理人员绩效年薪制、一般管理人员绩效工资制、试用期员工末位淘汰制,推行全员轮岗制,极大地增强了员工的竞争意识和岗位意识;保证金融危机下企业不裁员、普通员工不减薪,收入向一线及危重岗位、技术岗位倾斜。全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工资在原基础上分别下降10%和20%,普通员工人均年工资增加1200元;进一步扩大养老统筹覆盖范围,新增养老、医疗等五种保险人员136人,缴纳工伤保险2152人。三是以人才能力建设为核心,通过全员培训和人才引进两种形式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全年分层次、分类别、分内容培训员工3153人次,引进专业技术学校对口毕业生74名。积极争取外地户籍人才本地落户政策,进一步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四是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加强成员企业成本核定和资金管理,成本费用管控初见成效,管理费用同比下降10%。提高信贷融资能力,全年净增贷款58668.8万元,其中建设资金投入51042万元;严格重大项目招投标制,加强供应商信用管理,全年签订采购合同总标的额24760万元;以信息化建设带动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投入800万元进行信息化建设,以扶贫、沙咀子煤矿为试点的生产、安全、销售及会议视频集中监控调度系统初步建成;伊东酒店及集团公司办公楼物业管理经过3年的市场化运作,积累了一定经验,为全公司推行后勤服务市场化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五是突出纪检和审计部门监察职能,全年共

开展各类审计项目9次,提出问题和建议39条,审减支出约96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增收节支。六是进一步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加强上下沟通协调,实行跟进式管理、靠前式指挥,公司管理人员深入一线现场办公,及时解决生产技改中存在的问题;坚持公司管理透明化,在以往公示内容的基础上,拟任职人员任职公示制度的实行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管理民主化、规范化进程。

---和谐企业建设深入开展,企业影响力持续提升

公司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也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和影响力的过程。公司上下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应对危机为抓手,千方百计渡难关,成为共识,化为行动,2009年涌现出全市劳动模范2名,企业先进工作(生产)者28名,先进集体7个。加强和谐企业建设。创建花园式矿井、园林式矿区,全面推进煤矿井田绿化、“三区”(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美化、通矿公路硬化、筒仓和防风抑尘网及员工“两堂一舍”建设,完成了矿区数字电视网络改造,矿区办公楼及公寓实现了统一采暖,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员工工作和生活。在加大矿区绿化美化的同时,统一各企业路牌标识,统一煤矿筒仓颜色和工人服装,形成具有伊东鲜明特色的企业形象。以“社会支持伊东、伊东回报社会”的文化理念,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全年投入资金757.8万元赞助社会各类公益事业。继续做好电煤保障、低价煤供给、村企结对、以工哺农等工作。

妥善做好矿区移民工作,编制完成矿区移民5-8年规划,全年搬迁安臵补偿动用资金9170万元,累计动用资金17097万元,为村企和谐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

2009年是伊东集团发展进程中较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公司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受住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较好的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伊东集团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良好局面,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董事会正确决策、监事会有效监督的结果,是公司全体员工团结拼搏、直面挑战、化“危”为机、共克时艰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密切合作与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集团公司,向长期以来特别是在最困难时期给予伊东关注、支持和帮助的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向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员工致以最亲切的问候!

在应对危机冲击的一年多实践中,我们既取得了显著经济成果,又积累了在复杂环境中推动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是: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坚定必胜的信心,树立“危中有机、事在人为”的信念不动摇,抢抓机遇,创新发展。坚持科技进步引领带动生产发展,以体制机制创新充分调动生产经营积极性,造就一支勇于创新、不怕吃苦、敢打硬仗的高素质员工队伍,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坚持和谐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不动摇,团结、凝聚一切有利于

伊东发展的要素,推动伊东集团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刚刚开始,资源利用化水平有待提高,循环产业链条需进一步延伸,产业、产品、组织结构调整任务依然繁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虽有所增强,但支撑能力仍显不够;随着资源开采的不断延伸和新型产业的发展,安全管理面临诸多新问题,安全发展始终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铁路外运计划量和公司产能极不匹配,煤炭生产、洗选、运输、储装、销售五个环节需进一步完善、配套、提升,做足煤炭主业的文章还需进一步探索;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全员素质和知识结构远不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企业内部市场化改革刚刚开始,标准化矿井建设刚刚起步,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水平需进一步增强;以矿区移民搬迁引发的村企和谐面临新挑战。以上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同时更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一如继往地支持与帮助。

2010年工作安排

---2010年宏观经济形势

2010年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依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尚需巩固,主要耗煤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煤炭市场供应宽松的态势短期内

还难以改变,煤炭企业政策性成本大幅增加,而短期内煤炭价格大幅提高的空间较小。随着山西等周边地区技改煤矿产能陆续释放以及区内电厂自备煤矿的建成投产,2010年煤炭销售形势不容乐观。另一方面国家继续实施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以及世界对气候变化的高度关注,中国迎来低碳经济时代,节能减排、循环利用、清洁发展成为趋势。低碳经济、新能源发展及国家煤炭产业新布局都会给能源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加强煤炭资源转化增值,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我们当前着重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为我们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伊东集团经过24年的积累特别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特别是集团近三年来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构建起产、选、运、储、销一条龙服务体系和煤、电、路、港一体化战略合作新格局,随着矿井机械化改造完成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的不断提升,集团公司已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更为重要的是,面对各种考验锻炼出一支敢打硬仗、与时俱进的管理团队和团结一致、无私奉献的员工队伍,这些都是我们最可宝贵的财富和最大的资源。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按照集团公司的部署,团结一致向前看,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困难中发现机遇、在机遇中求得发展,一定可以再造伊东新辉煌!

---2010年工作思路

2010年是伊东集团巩固改革发展成果,促进产业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年,对实现集

团《2009-2012年发展规划》目标至关重要。2010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和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自治区、市、旗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大集团战略,提升资源规模效益,以创新发展的思路、改革的手段,市场化的原则,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走科技创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路子。具体要用3-5年的时间实施“十二化”建设任务,即:企业规模化、资源利用化、设备现代化、管理标准化、工资绩效化、用工专业化、销售合作化、产品系列化、服务市场化、培训常态化、环境生态化、村企和谐化。把集团公司建成安全高效型、资源节约型、稳定和谐型、学习创新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化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2010年主要任务和经济指标目标:

销售收入76亿元,利润总额4.2亿元,税金5.2亿元,利税总额8.4亿元,上缴各类规费2.3亿元,税费总额7.5亿元,计提四项费用2.8亿元。

产销煤炭2800万吨,其中煤矿生产原煤1300万吨,洗选877万吨,生产商品煤1100万吨,运销企业运销1700万吨;生产兰炭60万吨,甲醇10万吨,焦油4.5万吨,粗苯0.4万吨,上网售电6亿度,生产高岭土0.6万吨,耐火砖1万吨,超纯煤1.5万吨,花岗岩1.8万平方米,绿化0.2万亩,路桥公司实现营运收入7500万元;

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零;

设备综合完好率96%;

在行业发展格局中前移2个位次;

员工年收入水平在2009年的基础上提高10%。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做足煤炭主业文章,开创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新局面

煤炭是我们的生存之本、扩张之基、利润之源,我们必须坚持巩固壮大煤炭主业,做足煤炭主业文章,实现企业规模化、资源利用化、设备现代化、管理标准化,促进企业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从建设现代化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入手,加快煤炭产能释放,通过优化生产设备、简化生产系统、合理组织生产,有效发挥大宗机械化设备的生产潜能,提高单井单面产能。尽快完成孙家壕300万吨矿井建设和500万吨扩能工作,分别完成扶贫、沙咀子煤矿240万吨扩能工作,加快宏测、忽沙图、西乌素、古城煤矿120万吨矿井优化设计报批工作,完成栗家塔井工改露采120万吨增能工作,使公司13座直属煤矿产能迅速增至3000万吨规模。同时抓住全市煤炭资源二次整合技改的有利时机,对周边产能较小、开采工艺落后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不达标的矿井进行整合技改,使集团公司2012年稳步实现5000万吨产能目标。以安全质量标准化和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安全高效矿井建设步伐,完善以“采掘生产机械化、

辅助系统自动化、安全监控数字化”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及辅助系统改造提升,不断提高矿井装备水平和安全可控程度,逐步向管理标准化迈进。加快信息化与设备配套化的融合,推进采掘机械化、运输连续化和生产集约化。完善以窑沟矿区信息化建设为试点的全公司视频集中监控调度系统,在条件成熟的煤矿尽快推广使用,提高人、机同步监测效率,最终实现全集团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安全监测、视频会议系统的一体化运行,达到全集团信息资源共享。依靠技术进步和强化管理来提高安全生产效率,主力矿井要继续发挥骨干作用,各煤矿要通过优化工作面布臵和采掘设计、改进支护方式及加强组织管理,提高单井单面开采水平,保证全年1300万吨综采煤量的正常回采。规范开展五个煤矿的灭火工程和大庙渠、栗家塔及几个旧残采煤矿的露采工作,为全年生产任务的完成提供有力保障。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大幅提高资源回收率和利用率,加快煤柱回收和“三下”开采技术攻关,加大边角煤、薄煤层开采力度,积极探索无煤柱采煤、工作面矸石充填等新技术,推进井下残留煤柱回收试验进程。坚持科技引领,瞄准国内一流、世界先进水平,始终走在行业发展的前列。

抓好新项目建设,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重点抓好年产1.2亿块粉煤灰蒸压高档建材砖项目、100万吨电石项目和5万吨超细高岭土加工厂建设,完成3万吨型焦中试线建设,力争煤矸石分选洗高岭岩项目落地开工。各煤矿要全部建成

矿井水回收复用系统。加强洗煤厂的标准化建设,控制洗选煤产品中的水分、灰分。到2010年底矿井水、疏干水利用率达到95%以上,煤炭入洗率达到90%以上,煤矸石、中煤、煤泥、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逐步实现从井下到地面全封闭不见煤,最大限度地减少原煤的直接出矿销售。完善科技研发体系建设,推广清洁利用技术,制定低碳产业发展规划。对超纯煤及超纯油水煤浆、超细高岭岩关键技术和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技术进行攻关。积极探索煤层气抽采利用等优质清洁能源和高岭岩等非煤产业的开发利用途径。重点开发窑沟矿区优质高岭岩资源,建设全球规模最大、技术一流的300万吨高岭岩分选洗厂;加强伊东种养殖基地生态项目建设力度。培养煤炭主业之外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力抓好示范、自主创新和产业化进程。

充分发挥销售的龙头作用。继续按照“以销定产、以产促销、以质计价、提质增效”的原则,强化煤炭洗选和煤质化验配比工作,建立煤质考核机制,以质计价,提高精煤产量和质量。调整产品结构,生产多规格、多品种的优质精煤产品,实现产品系列化。做到产销互动,实现增量有市场,增产有效益。进一步调整发运结构,巩固扩大区外市场,积极走出去寻找用户,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购销协作关系,培育稳定的消费市场。从今年起,公司70%的商品煤要通过外销渠道进入沿海城市市场,进一步确立伊东品牌的全国市场地位,增强市场话语权,其余30%的商品煤用以巩固区内地销市场,保持区内电煤市场占有份额优势地位。不论

是地销还是外销,大客户用量要占到各自销量的70%以上,其余30%流向中小市场现金户。继续加强客户信用管理,优化用户结构,保证对重点用户的稳定供应。积极参与自治区、市国家级煤炭交易中心筹建工作,利用先进的网络交易手段,及时沟通煤炭信息,扩大交易额。加快推进煤、路、港、电四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成功合作建设古城湾装车基地和新包神铁路的基础上,抓住有利时机,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以资本为纽带,积极参与港口扩能改造;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促进煤电双方的相互介入,变用户为股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继续扩大路网规模,完善矿区短途运输,按计划稳步推进壕羊公路复线工程。加快煤炭运输方式转变,逐步以皮带运输等先进运输方式代替传统的汽运模式,实现煤炭运输的低碳发展。加强曹妃甸港口合作,重点拓展大准线站台和曹妃甸港业务,大幅提高煤炭发运效率和周转率。全面打通东西部外运通道,争取第一季度取得大准线立户并获得更多铁路运输计划,突破窑沟矿区煤炭铁路外运瓶颈制约,使煤炭运销状况得到极大改观。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夯实基础,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改革创新体制,转换经营机制始终是企业改革发展的主旋律。从今年开始我们要将目光更多地投向管理,强身健体、苦练内功,突出抓管理,全面提升软实力。公司确定今年为成本管理年,随着开采方式的改变,各煤矿成本核算也需相应改变。成本核算与管理按照责权划分,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在坚持“八统一”管

理的前提下,加快设备管理、物资供应、市场营销、品牌管理、物业管理、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工作。从设备租赁、物资材料统一供应、绩效工资改革及后勤服务市场化入手,对各子(分)公司实行与市场接轨的考核方式,将人、财、物等管理权限下放,以市场功能替代行政命令,以经济结算促进分工协作,把“市场”的观念传递到每位员工,各子(分)公司以效益为主线组织安全生产,并在人员使用、岗位调整、工资分配、设备选用等方面,具有充分的自主权和高度的灵活性。建立起科学合理、高效顺畅的协同机制,形成生产准备、设备租赁、设备维修、物资供应、生活后勤等专业化管理体系。一是建立与业绩挂钩的分配体系,打破现行的年薪制、级别工资制、聘任工资、协议工资几种工资制度并存的格局,实行效益工资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将工资与安全生产效益直接挂钩,实现工资绩效化。公司控制总成本,按照企业规模进行计划、监督、考核、检查,具体办法由各子(分)公司自己制定,细化执行,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调动员工积极性。二是通过主辅分离,实现用工专业化、服务市场化。借鉴集团公司办公楼及酒店后勤服务市场化运作的成功经验,将各基层单位辅助生产、生活后勤等能够社会承担的通过外包、检修、运营、管理等形式分离出去,降低成本,减小管理难度,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主业的发展。严格劳动用工管理,在“五定”基础上,各单位严格控制管理人员和生产一线操作人员数量,分离出去的项目用工不纳入公司员工范围。三是实现培训常态化,

全面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实行全员轮岗制、末位淘汰制和持证上岗制度。通过内部培训、外部代培、轮岗锻炼等多种形式,让员工在多个岗位上积累工作经验,培养技术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及适应能力,将人才放在最适合的位臵,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打造知识化员工队伍,合理地挖掘、培养后备人才队伍,建立公司的人才梯队。形成一支以中青年为主、老中青相结合的科技、技术操作、管理人才梯队,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将持证上岗范围扩大到公司各生产管理岗位。提高管理和生产环节中有技术、学历、职称人员的比例,最终要占到员工总数的70%以上;建立全员培训机制、技能大赛机制、技能鉴定机制、技术推广机制和表彰激励机制。以持续的培训、教育提高员工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逐步改变员工知识结构。鼓励员工利用岗位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建立专项激励办法,激发员工技术创新和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和增收节支活动收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四是实行资产租赁制,企业模拟市场设备租赁的运行机制,对企业内部多个相对独立的经营核算单位的设备实行租赁管理,并以此为核心实行设备综合管理,以不断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降低使用成本。对设备闲臵的单位要加大资金占用费的收取,以解决现存的重购臵、轻管理和重使用、轻维护的问题。要在三大矿区设立设备储备库、资产管理站和生产指挥监督管理站,实行靠前式管理、跟进式服务。聘用技术过硬、有管理经验的工作人员,从事设备租赁和维修、鉴定业务,并与煤矿机电维修车

间建立设备委托维修关系,保证大型设备和主要零部件的维修。总结去年10月份以来扶贫、宏测、宏鑫等三个煤矿市场化改革的试行经验,按照先基层后部室的顺序,今年进一步完善,全面推行。集团公司企划部牵头,会同财务、审计、资产管理、生产技术等相关部门组成考核小组,按月按季进行考核兑现。五是管理标准化。重点抓好预算编制工作、基层核算工作、前沿生产技术督查和检查工作。夯实管理基础从整章建制入手,要全面修订完善并创新财务、预算、核算、计量、统计、人事、生产技术、设备、绩效考核等各项管理制度;在各矿(厂)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和全面核算工作,由过去的事后管理变为事前管理,由粗放管理变为精细集约化管理,由经验管理变为科学管理。集团公司进行生产成本总控制,将过去由集团控制的项目承包合同签订、小型设备和低值易耗材料采购等权力下放,由煤矿自行组织安排,集团只作计划、监督、检查、核实,以此提高基层执行力。集团下达各煤矿的成本、利润、安全指标都要由煤矿逐一落实到区队、班组、岗位和个人;严格生产过程控制。各煤矿每月定期召开预算成本分析会,及时查找超支原因,采取措施,做到事前计划、事中预算、事后分析,以精细化管理提升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六是在集团公司机关和各二级单位开展“5E”(每一人、每一事、每一时、每一处、每一物)“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活动,通过整顿机关作风,解决机关工作松、散、乱现象,提高工作效率和为基层的服务水平。由常务副总牵头组成领导小组制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