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地球系统

1.地球表层系统是指接近地球固体表层的沉积岩和对流层大气构成的物质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顶层(不受内力影响),下至沉积岩底层(不受外力影响)。

3.地球表层的特点:①是气态液态固态三相界面体系②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③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④是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

4.地球表层的构造分为五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智慧圈。

5.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

6.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各种存在形式覆盖的圈层。

7.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

8.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有生物存在的地方就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又称生物膜)

9.智慧圈指人类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总和,又称技术圈、人类圈、社会圈,主要强调人的作用。

10.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的方式:对流、传导和辐射。

11.地球表层的能量来源:①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②来自天体的引力能。③来自太阳的辐射能。

12.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①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大气环流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地面的主要热源是大气热量)②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在有机界太阳辐射能的转换时通过生态系统来实现的)

13.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先是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然后通过食物链逐级转化,每级转化都耗散大部分能量,基本上按

形式实现的——能量守恒定律)

14.地球内部热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地下热能是由地球组成物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它是火山地震岩浆活动和地壳活动的能量来源。

15.地球内部热能造成的地壳运动有突变和渐变。火山、地震是突变的形式。大部分情况下是渐变形式——沧海桑田。

16.引力能包括两个方面:地球对地球表层物质的吸引和月球太阳等天体对地表物质的吸引。

前者以潜在的势能存在,它总是力图使地球上的物质处于稳定状态。后者引起地球的周期性弹性形变,其中以海洋的潮汐最为明显,又是一种将引力能转化为动能的形式。地球适度的引力能是地球进化和特殊地理过程的前提条件。

17.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包括四部分:①地质大循环②大气循环③水循环④生物-非生物循环。

18.地质大循环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海陆间物质循环变化过程和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的循环变化过程。它超出了地球表层的范围,是宏观的物质循环。(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19.大气循环:由于地球的球形表面,造成太阳辐射对地面的增温差异,辐射强的地方增温快,形成上升气流,构成低压区,地表空气在这里运动,以补充这里上升的空气。在高空,上升的空气向外移动,至比较冷的地方下沉,形成高压区,从而构成了大气循环。

20.水循环是指水的蒸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的往复过程。水循环是地表外力的主要动力。

21.生物循环主要是由两个作用实现的,一是合成作用,即有机体通过生命活动从地理环境中吸收化学元素,合成生物体内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二是分解作用,即指环境中的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死亡后的残体形成CO2和H2O和简单的无机物,返回到环境中去。

22.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就是创造人工环境系统。

23.人类对岩石圈的影响:①人工地貌过程(人工地貌过程包括直接的地貌过程和间接的地貌过程,直接过程如采矿、挖河,间接过程如破坏植被从而改变地貌)②人类沉积物的形成(生产人工矿物和人工岩石)③人类对土壤的影响(既有破坏性影响也有建设性的改造)

④触发地壳运动(大型建筑活动一定程度地引发地壳运动)

24.人类对土壤的影响:①破坏性影响:最突出的是加剧土壤的侵蚀。还表现为对干旱地区植被的破坏及所造成的荒漠化过程,以及由于不合理灌溉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造成的土壤盐渍化。(现代农业经济劳动力费用过高,无法促使农民把天然肥料运回田间,割断了自然循环的过程,是土壤污染和结构恶化的根本原因)②建设性改造:向土壤增施肥料,改良土地结构,改善土壤温度、水分等环境条件。

25.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①改变大气成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②大气污染③改变下垫面、形成局部环流和营造人工气候环境。

26.人类对水圈的影响:①改变地表水系,调节水量的空间分布(南水北调)②改变水循环,调节水量的时间分布。(影响蒸发过程、水汽输送、降水过程、径流过程、增加地表水分来源)③水体污染

27.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①森林面积缩小②草原退化③生物多样性降低④改变生物基因⑤改造生态环境,提高生物数量。

第二章地理空间

1.地域分异规律受四个主导因素影响:①地理纬度,它决定各地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②海陆分布,它决定水分输送多少和干湿变化情况。③海拔高度,它对水分和辐射都有影响。④地表的物质组成和地壳运动,它主要影响地表的资源条件和土壤植被环境。

2.三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海陆梯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它们的共同特征是①本质上,它们都与太阳辐射或太阳辐射能的转换的能量的梯度变化有关。②表现形态上,它们都是沿着某一方向有规律的梯度变化,沿某一方向的条带状分布。③它们都是较大尺度时空范围的现象。

3.你是如何理解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主导因素)

4.纬度地带性,就是地球表面环境要素和地理景观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递变的特征,是地理学最经典的基础理论之一。

5.纬度地带性的形成机制,由于地球的球形形状加之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运动位置关系所共同决定,太阳高度角从低纬到高纬依次降低,太阳辐射强度低纬强,高纬弱。

6.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太阳辐射能是地球表面气候过程的能量基础,直接影响地表的温度降水及其大气运动的纬度地带性差异。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7.自然生态系统的纬度地带性:由于气候的纬度地带性所支配,环境中的土壤等要素已随之变化,呈现出沿纬线方向分布,沿纬度方向递变的景观带。分为陆地生态系统纬度地带性和海洋生态系统纬度地带性。

8.人类生物学特征的纬度地带性:人种的纬度地带性和人体地理适应类型的纬度地带性(热带适应类型、北极适应类型、温带适应类型、寒带适应类型)

9.纬度地带性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①对第一产业的影响(作物生长受热量条件制约,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③对文化的影响(南米北面、南柔北刚、南拳北腿、南轻北重等)

10.海陆梯度地带性,就是指由于海陆相互作用引起地理环境从沿海向内陆有规律的变化的特征。

11.海陆梯度地带性的形成机制,根本原因是海洋和陆地两大物质体系的差异引起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

12.气候的海陆梯度地带性:在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降水递减。在温度上,沿海温差小,内陆温差大。海陆梯度地带性区域性差异很大。

13.人类生物学特性的海陆梯度地带性:干旱地区的居民产生适应耐干旱、温差大和强紫外线的适应类型,生理上血液浓度高,基础代谢低,耐干旱,肌肉数量少,身体表面积大,通过蒸发。散发与外界交换更多的热量。

14.垂直地带性,就是指无论陆地还是海洋在垂直海拔高度上的地理环境都发生有规律的。每升高100m约降低0.6℃,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这也是高山地理环境的重要特征。

15.非地带性就是除了三维地带性因素以外的因素,通称为非地带性因素。

16.地带性规律,其外在表现上是地球表层环境比较有规律的变化形式,其内在原因上是环境造成太阳辐射或其转化的热能起的主导作用。而非地带性,其外在表现上不成带状分布,其内在原因是地球内能起的主导作用。

17.非地带性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和地表物质组成的差异造成的。

18.地壳物质组成引起的非地带性:岩石矿物分布的非地带性不仅造成资源的不均匀性也对环境产生直接影响。岩石的化学性质对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其化学性质直接制约土壤的酸碱性。岩石的物理形状对地貌、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土壤肥力也有重要影响。

19.非地带性对人类社会经济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资源条件(表现为它为人类提供矿物资源、能源和建筑材料,直接影响工业布局和物质财富的增长)②环境条件(表现为农业生产条件和旅游资源条件)③灾害性破坏(主要是火山地震,是造成破坏最大、最难以预防的自然灾害)

20.区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空间性,表示事物的空间的位置意义,包括地理坐标位置、行政位置、交通位置、环境位置等,它回答“在什么地点”的问题。②结构性,表示所布局的事物在空间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表示事物与周边事物的关系,它回答“与什么有关?周边怎么样的问题”③环境性,回答“那里环境如何”的问题。④文化性,即区位是人类文化行为的结果,表示人类对事物空间的设计,与决定区位的人的知识、素质、经验、行为偏好有密切关系。

21.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空间场所选择及其空间相互关系的理论。

22.产业区位论,是生产厂家或经营商家为获取最大利润或为降低成本选择经济活动的位置的理论。其目的在于获取经济利益。

23.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随着与市场距离的变化,农业生产也相继变化,农业区位布局将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六个农业地带第一圈为自由农业带,蔬菜水果奶;第二圈林业带;第三圈轮作式农业;第四圈谷草式农业;第五圈三圃式农业(黑麦、大麦、休闲三区轮作);第六圈粗放牧业圈,在外围是未耕的荒野。

24.集约的优势:①土地利用率高②高投入高产出。(所有农业经营者的目标就是利润)

25.杜能指出,生产地到市场的距离是引起农业生产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农业生产者所处位置的级差地租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经济依据。(因距离引起的级差地租思想为后来认识城市土地利用分异提供里理论依据)

26.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研究工业企业区位的理论,提出区位因子和原料指数,并认为具有决定性的一般区位因子是运费,劳动费,集聚。

27.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原料叫遍在原料,只有特定地方才存在的原料叫局地原料。原料指数(M)=局地原料重量/制成品重量(原料指数>1时工厂在原料地,<1在消费地,=1均可)

28.狭义的区域即指人类社会经济的空间形式。

29.区域空间的特征:①区域空间是具体的(不同于区位空间那样只是抽象出生产要素的距离关系)②区域是连续的(不同于区位空间那样是个位置点,而是一个面)③区域具有演化特征(随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区域有自身的发展演化过程)

30.区域研究的视角:①空间视角②时间视角③社会视角④环境视角

31.区域发展理论重点是发展中国家。

32.经济增长是指有更多的产出,发展不仅指有更多的产出,还指和以前相比生产出来的种类有所不同,分配得到了优化,技术得到了变革,环境得到了改善。(区别:增长是量变,发展是质变。联系: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必须进步,必须伴随经济增长社会政治体制也同时发生进步或变革。)

33.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问题:①大多数人生活水平低下②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③人口素质低④社会分配不公,两极分化严重⑤就业困难⑥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高度依赖⑦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受支配、依附的弱势地位。

34.循环累积因果原理,指经济发展最主要由产出与收入、生产条件、生活水平、对待工作与生活的态度、制度、政策等六大因素组成,各种因素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一个因素变化,会影响到另一些因素发生相应的变化)

35.乘数,指投资引起的就业总量的增加与这项投资直接产生的就业量之间的倍数比例关系。乘数原理,指经济增长中投资对收入增加的扩大作用。

36.克拉克产业分类,又称三次产业分类,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三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37.产业功能分类: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起组织带动作用的产业,经济规模大,商品输出率高。关联产业——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与主导产业配套、协作的产业。基础产业——指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支柱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总量大、比重高的产业,支柱产业可能与主导产业重合,但有所区别。潜导产业——当前规模小,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不大,但未来发展潜力大,前景好,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

38.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39.劳动地域分工遵循以下原则:①专门化与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②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原则。③经济规模原则。④地域联系原则。⑤产业区位原则

40.劳动地域分工存在两个问题:一,产业结构雷同和地方保护主义(发展中国家最突出,影响:产业结构雷同;产能过剩;导致技术落后;阻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学的地域分工难以形成)。二,二元化现象(在劳动地域分工中的两极分化的不平等现象)

41.产业集聚理论,集聚是指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的过程。集聚的机制是由于空间区位指向和产业联系两方面原因造成的。集聚的效应体现在三个方面——①降低成本②产生规模经济效应③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42.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发展会带来哪些影响?①支配效应:增长极经济单元处于支配地位,其他经济单元处于被支配地位②数乘效应:一个部门的发展通过投入产出关联,使其他部门产生连锁的系列的促发效应。③极化扩散效应:首先使地区经济极化形成聚集经济,然后扩散带动周边经济发展。总之,增长极可以形成规模经济,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强化市场竞争,促进创新活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43.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内涵:①区域协调发展是不均衡的发展,更是不会平均的发展。②区域协调发展不是区域经济总量的接近而是缩小人均收入的差异,区域关系的协调。意义:①有利于全国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完善。②有利于消除区域经济发展中不正当的竞争行为。③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和合理配置。④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44.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①促进区域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实现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和优化配置。②科学合理地进行劳动地域分工。③科学合理地进行劳动地域分工。④加强区域合作。⑤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扶植和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⑥增强国家经济的总体实力。

第三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公平原则、持续性原则、需求原则、和谐原则、高效率原则、质量升级原则。

2.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本质特征:最本质的特征是鼓励发展。(发展是必然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是可能的)

3.区域内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来说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①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的区域协调问题。②区域间劳动地域分工问题。③区域差异问题。

4.文化整合的因素:①生态因素②社会因素③文化自身素质因素④民族迁移因素⑤时间因素

5.文化整合的过程:①文化—交流②综合—创新③流行—沉淀④综合性—多样性

第四章地理科学思想与方法

1.地理科学的思想流派:①区域学派②景观学派③环境生态学派④空间学派⑤社会学派注:下图是各个气候特点和分布规律

地科一班

孙文豪

(完整版)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第1章地球系统 1.地球表层系统是指接近地球固体表层的沉积岩和对流层大气构成的物质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顶层(不受内力影响),下至沉积岩底层(不受外力影响)。 3.地球表层的特点:①是气态液态固态三相界面体系②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③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④是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 4.地球表层的构造分为五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智慧圈。 5.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 6.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各种存在形式覆盖的圈层。 7.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 8.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有生物存在的地方就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又称生物膜) 9.智慧圈指人类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总和,又称技术圈、人类圈、社会圈,主要强调人的作用。 10.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的方式:对流、传导和辐射。 11.地球表层的能量来源:①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②来自天体的引力能。③来自太阳的辐射能。 12.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①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大气环流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地面的主要热源是大气热量)②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在有机界太阳辐射能的转换时通过生态系统来实现的) 13.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先是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然后通过食物链逐级转化,每级转化都耗散大部分能量,基本上按 链形式实现的——能量守恒定律) 基者 14.地球内部热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地下热能是由地球组成物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它是火山地震岩浆活动和地壳活动的能量来源。 15.地球内部热能造成的地壳运动有突变和渐变。火山、地震是突变的形式。大部分情况下是渐变形式——沧海桑田。 16.引力能包括两个方面:地球对地球表层物质的吸引和月球太阳等天体对地表物质的吸引。 前者以潜在的势能存在,它总是力图使地球上的物质处于稳定状态。后者引起地球的周期

《计算机科学导论》论文

《计算机科学导论》论文 在选这个专业之前,我对计算机科学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通过系统的学习,现在已对本专业有更深入的认识: 一、计算机及计算机学科体系 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在诞生初期主要是用来进行科学计算的,因此被称位“计算机”。然而,现在的计算机的功能已经远远超过了“计算”这个范围,它可以对数字、文字、图形、图像以及声音等各种形式的数据进行处理。它能够按照事先存储的程序,自动高速地对数据进行输入、处理、输出和存储的系统。一个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种类各式各样,从不同的角度可有不同的分类。按处理对象可分为数字计算机、模拟计算机和数字模拟计算机三类;按用途可分为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两类;从规模可以分为巨型计算机、大/中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工作站、服务器和网络计算机七大类。各种类型的计算机虽然在规模、用途、性能、结构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具备运算速度快、运算精度高、具有记忆能力、具有逻辑判断能力和存储程序等特点。因为计算机具有以上特点,所以它对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的增强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的用途主要有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实时控制、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工程和辅助教育、娱乐和游戏这几个方面。对人类的工作、学习、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 计算机产业的高速发展,当然离不开计算机学科教育,现在的大学计算机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三大专业。其专业的主要课程有C 语言程序设计、编译原理、操作系统、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接口与通讯、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数字逻辑、线性代数、专业导论、专业英语等;专业选修课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汇编语言、计算方法、人工技能、软件工程、信息检索与利用、JAVA语言、多媒体技术、分布式与并行处理、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图形学、面向对象技术、模糊逻辑与运用、嵌入式系统、数据挖掘、数字图像处理、算法设计与分析、通讯原理、网络操作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新技术专题等。 二、计算机系统(硬件+软件)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 (1)硬件,是由电子的、磁性的、机械的器件组成的物理实体,包括运算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5个基本组成部分。

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地球系统 1.地球表层系统是指接近地球固体表层的沉积岩和对流层大气构成的物质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顶层(不受内力影响),下至沉积岩底层(不受外力影响)。 3.地球表层的特点:①是气态液态固态三相界面体系②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③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④是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 4.地球表层的构造分为五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智慧圈。 5.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 6.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各种存在形式覆盖的圈层。 7.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 8.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有生物存在的地方就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又称生物膜) 9.智慧圈指人类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总和,又称技术圈、人类圈、社会圈,主要强调人的作用。 10.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的方式:对流、传导和辐射。 11.地球表层的能量来源:①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②来自天体的引力能。③来自太阳的辐射能。 12.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①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大气环流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地面的主要热源是大气热量)②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在有机界太阳辐射能的转换时通过生态系统来实现的) 13.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先是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然后通过食物链逐级转化,每级转化都耗散大部分能量,基本上按 形式实现的——能量守恒定律) 者 14.地球内部热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地下热能是由地球组成物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它是火山地震岩浆活动和地壳活动的能量来源。 15.地球内部热能造成的地壳运动有突变和渐变。火山、地震是突变的形式。大部分情况下是渐变形式——沧海桑田。 16.引力能包括两个方面:地球对地球表层物质的吸引和月球太阳等天体对地表物质的吸引。 前者以潜在的势能存在,它总是力图使地球上的物质处于稳定状态。后者引起地球的周期性弹性形变,其中以海洋的潮汐最为明显,又是一种将引力能转化为动能的形式。地球适度的引力能是地球进化和特殊地理过程的前提条件。 17.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包括四部分:①地质大循环②大气循环③水循环④生物-非生物循环。 18.地质大循环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海陆间物质循环变化过程和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的循环变化过程。它超出了地球表层的范围,是宏观的物质循环。(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19.大气循环:由于地球的球形表面,造成太阳辐射对地面的增温差异,辐射强的地方增温快,形成上升气流,构成低压区,地表空气在这里运动,以补充这里上升的空气。在高空,上升的空气向外移动,至比较冷的地方下沉,形成高压区,从而构成了大气循环。 20.水循环是指水的蒸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的往复过程。水循环是地表外力的主要动力。

计算科学导论论文

计算机科学导论论文 xxx (河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125000) 摘要:简单的概述计算学科与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以及计算机求解的可计算性问题。了解现代计算机的计算模型,以及现代计算机所依据的冯·诺依曼模式。说明在这种模式下构成计算机的两大组成部分和数据在机内的表示。了解现代计算机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做出规划。关键词:计算学科;冯·诺依曼模式;可计算性;专业规划 1引言 计算问题一直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计算学科的发展。计算学科的发展促进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从原始社会的结绳而治到中国古代使用的算盘,再到齿轮计算器,再到现在的计算机,计算学科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的生活中,计算机几乎被应用到了方方面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更是节省了很多的工作量。计算机依然是一个年轻的学科,表现了很强的生命力,充满了无限的机遇和挑战。 2计算和计算机历史[1] 2.1机械计算机器 提到计算机器就不得不提起我国的算盘。中国作为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对计算有了很高的成就,其中算盘就是较早的机械计算设备。这种计算设备简单,但是却同时包含了以算盘使用口诀为具体形式的算法和以算珠的不同位置及个数来表示的内存,并且直观的输出计算结果。但是这台机器必须依靠人操作来控制算法的执行,必须在人的配合下才能成为一台完整的计算机器。 到了17世纪,机械计算设备由于齿轮技术的发展而得到发展。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布莱斯·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1623-1662)发明了一种进行加减法运算的机器,另外还有德国的戈特弗里德·威尔赫尔姆·莱布尼兹和英国的查尔斯·巴贝奇等。这些机器利用齿轮的位置来表示数据,要在规定齿轮位置的基础上机械的输入数据,在通过观察齿轮的最终的位置得到计算的结果。第一台利用存储和编程的概念的机器是提花织机,它是由Joseph-Marie·Jacquard在19世纪初期发明的。这种织布机是利用穿孔卡(类似于存储程序)来控制在织布过程中经线的提升。1823年Charles·Babbage发明一种差分引擎,它不仅能够很容易的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还可以解多项式方程。后来,他发明了一种叫做分析引擎的机器,在某些程度上和咸蛋计算机的概念类似,该机器有四个组成部分,一个制造厂、一个存储单元、一个操作者和输出单元。1890年,在美国人口普查局工作的Herman Hollerith设计并制作出具有编程能力的机器,该机器可以自动阅读、计数和排列存储在穿孔上的数据。 2.2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2.2.1早期的电子计算机 这一时期的早起计算机并不是将程序存储在存储器中,所有的计算机都是在外部进行编程的。第一台用来完成特定任务的计算机是通过将信息进行电子编码来实现的,它是由John V.Atanasoff 和他的助手Clifford Berry于1939年发明的。它又被称为ABC,主要用于解决一些线性方程的系统。在同一时期,名为konrad zused的德国数学家设计出通用的计算机,并命名为“z1”。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海军和IBM公司在哈佛大学发起创建了一项工程,在Howard Aiken的直接领导下创建了一台巨型计算机名为Mark I。这台计算机即使用了电子部件,也使用了机械部件。在英国,Alan Turing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地理科学得研究对象 地理科学得研究对象——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 亚历山大·冯·洪堡,以自然地理见长 卡尔·李特尔,以人文地理见长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就是地球得诸多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与智能圈——之间通过能量流与物质流及信息流而相互渗透与相互作用所形成得、逐级划分成若干地域得、以人类发展为中心得、开放得复杂巨系统。 地球表层得基本特征①整体性②分异性③时间性④人地性⑤变动性 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地球陆地表层系统∈地球表层系统∈地球系统 学术领地得适度扩张①向“地球陆地表层系统”得内涵扩张②向“地球海洋表层系统”得深入扩张③向“地球表层系统”得整体扩张④向“地球系统” 得深入扩张⑤向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与伦理学等诸多学科得学科扩张 地理空间得基本类型: ①土地空间,自然得、生态得与资源得空间 ②基地空间,作为地表物质存在基地而言得,城市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等物质存在得基础得空间③距离空间,区位论与中心地论等研究中普遍使用得位置得空间④形态空间,作为社会文化地理学关注得人类活动在地表上所留下得痕迹得空间⑤还包括感应空间或心理空间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得空间结构:空间系统就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形成得稳定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得要素结构:指其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与信息流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得具有复杂因果反馈关系得空间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得要素结构①自然地理要素结构②人文地理要素结构③综合地理要素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得时间结构:时间结构就是指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及作为其一部分得“区域”或“地域”按着时间得进程所呈现出来得有规律有秩序得流动性、变动性结构。第二章地理科学得研究核心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得“地域系统” 1、要素关系角度得概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得“地域系统”:指在某一个地域内得各种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经济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与信息流等各种因果反馈关系而形成与维持得系统。(目前绝大多数学者就是这样理解“地域系统”得) 2、地域关系角度得概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得“地域系统”:指在某一个地域与与其有关得其她地域——它得背景地域、相关地域与次级地域——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与信息流等与各种因果反馈关系而形成与维持得系统。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得含义与规定Ⅰ ①公理Ⅰ:任何人地关系都就是地域系统得人地关系 ②公理Ⅱ:任何人地关系都就是人与地因果反馈得人地关系 ③公理Ⅲ:任何人地关系都就是发展过程中得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得含义与规定Ⅱ ①公理Ⅰ:任何地域都就是人地关系得地域 ②公理Ⅱ:任何地域都就是地域系统中得地域 ③公理Ⅲ:任何地域都就是发展过程中得地域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doc资料

第一章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 亚历山大·冯·洪堡,以自然地理见长 卡尔·李特尔,以人文地理见长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是地球的诸多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智能圈——之间通过能量流和物质流及信息流而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逐级划分成若干地域的、以人类发展为中心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①整体性②分异性③时间性④人地性⑤变动性 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地球陆地表层系统∈地球表层系统∈地球系统 学术领地的适度扩张①向“地球陆地表层系统”的内涵扩张②向“地球海洋表层系统”的深入扩张③向“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扩张④向“地球系统” 的深入扩张⑤向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和伦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学科扩张 地理空间的基本类型: ①土地空间,自然的、生态的和资源的空间 ②基地空间,作为地表物质存在基地而言的,城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等物质存在的基础的空间③距离空间,区位论和中心地论等研究中普遍使用的位置的空间④形态空间,作为社会文化地理学关注的人类活动在地表上所留下的痕迹的空间⑤还包括感应空间或心理空间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空间结构:空间系统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形成的稳定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要素结构:指其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复杂因果反馈关系的空间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要素结构①自然地理要素结构②人文地理要素结构③综合地理要素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时间结构:时间结构是指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及作为其一部分的“区域”或“地域”按着时间的进程所呈现出来的有规律有秩序的流动性、变动性结构。 第二章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 1.要素关系角度的概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指在某一个地域内的各种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经济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等各种因果反馈关系而形

计算机科学导论答案

2011年计算机导论修订第二版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章一、简答题 1、什么是计算机? 计算机系统是一种能够按照事先存储的程序,自动、高速的对数据进行输入、处理、输出和存储的系统。一个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 2、解释冯·诺依曼所提出的“存储程序”概念。 把程序和数据都以二进制的形式同意存放在存储器中,由机器自动执行。不同的程序解决不同的问题,实现了计算机通用计算的功能, 3、计算机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运算速度快`精度高 计算机的字长越长,其精度越高,现在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每秒可以运算几十万次以上。一般计算机可以有市纪委甚至几十位(二进制)有效数字,计算精度可由千分之几到百万分之几,是任何计算工具所望尘莫及的。具有逻辑判断和记忆能力 计算机有准确的逻辑判断能力和高超的记忆能力。能够进行各种逻辑判断,并根据判断的结果自动决定下一步应该执行的指令。高度的自动化和灵活性 计算机采取存储程序方式工作,即把编号的程序输入计算机,机器便可依次逐条执行,这就使计算机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和灵活性。 4、计算机有哪些主要的用途? (1)科学计算(2)数据处理 (3) 实时控制(4)人工智能 (5)计算机辅助工程和辅助教育(6)娱乐和游戏 5、计算机发展中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第一代计算机特征是采用电子管作为主要元器件第二代计算机特征是采用晶体管作为主要器件 第三代计算机特征是半导体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第四代计算机特征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6信息化社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建立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 2·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3·建立广泛的信息产业 4·拥有高素质的信息人才 5·构建良好的信息环境 7、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有哪些要求? 在信息化社会中所需要的计算机人才是多方位的,不仅需要研究型、设计型的人才,而且需要应用型的人才;不仅需要开发型人才而且需要维护型、服务型、操作型的人才。要求计算机人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并对于新技术的发展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8、说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及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的含义。 9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哪些?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计算机理论、硬件、软件、网络及其应用等。二、选择题 1 计算机是接受命令,处理输入以及产生【数据】的系统 2 冯·诺依曼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存储程序概念】 3 共科学研究,军事和大型组织用的高速,大容量计算机是【巨型计算机】 4 计算机硬件由5个基本部分组成,下面【总线】不属于这5个基本组成部分 5 其内容在电源断掉以后就消失又被暂时存储器的条件是【内存储器】 6 拥有高度结构化和组织化的数据文件被称为【数据库】 7 计算机系统必须具备的两部分是【硬件和软件】 8 计算机处理的5个要素是【输入,输出,处理,打印和存储】

计算机科学导论试卷A

黄河科技学院2010 - 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试题(A卷) 适用类别普招层次专科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年级 10级试 卷代码: 注意事项: 1、本卷采用了分卷制,已将试题纸与答题纸分开。请考生将答案按原题号顺序,写在答题纸上。在试题纸上书写答案,一律无效。交卷时,应分别交验试题纸、答题纸和草稿纸。 2、请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书写姓名、座号、学号等信息。 3、请自觉遵守考场纪律。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组成计算机主机的主要是_____。 A 运算器和控制器 B 中央处理器和主存储器 C 运算器和外设 D 运算器和存储器 2.下面各组设备中,同时包括了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存储设备的是_____。 A CRT、CPU、ROM B 绘图仪、鼠标器、键盘 C 鼠标器、绘图仪、光盘 D 磁带、打印机、激光印字机3.计算机中,运算器的主要功能是完成_____。 A 代数和逻辑运算 B 代数和四则运算 C 算术和逻辑运算 D 算术和代数运算 4.在微机中,I/O的中文意思是_____。 A 读写存储器 B 操作系统 C 输入输出 D 接口电路 5.若要将数字作为文字输入到单元格,需先输入一个_____。 A 单引号 B 双引号 C 0 D 半角空格 6.为解决某一特定的问题而设计的指令序列称为_____。 A 文档 B 语言 C 系统 D 程序 7.通常所说的“裸机”是指计算机仅有_____。 A 硬件系统 B 软件 C 指令系统 D CPU 8.某单位的人事管理程序属于_____。 A 系统程序 B 系统软件 C 应用软件 D 目标软件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 有--------------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doc

第一章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 亚历山大.冯.洪堡,以自然地理见长 卡尔?李特尔,以人文地理见长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是地球的诸多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智能圈——之间通过能量流和物质流及信息流而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逐级划分成若干地域的、以人类发展为中心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①整体性②分异性③时间性④人地性⑤变动性 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e地球陆地表层系统e地球表层系统e地球系统 学术领地的适度扩张①向“地球陆地表层系统"的内涵扩张②向“地球海洋表层系统”的深入扩张③向“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扩张④向“地球系统”的深入扩张⑤向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和伦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学科扩张 地理空间的基本类型:①土地空间,自然的、生态的和资源的空间 %1基地空间,作为地表物质存在基地而言的,城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等物质存在的基础的空间③距离空间,区位论和中心地论等研究中普遍使用的位置的空间④形态空间,作为社会文化地理学关注的人类活动在地表上所留下的痕迹的空间⑤还包括感应空间或心理空间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空间结构:空间系统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形成的稳定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要素结构:指其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虽: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复杂因果反馈关系的空间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要素结构①自然地理要素结构②人文地理要素结构③综合地理要素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时间结构:时间结构是指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及作为其一部分的“区域”或“地域”按着时间的进程所呈现出来的有规律有秩序的流动性、变动性结构。 第二章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 1.要素关系角度的概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指在某一个地域内的各种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经济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等各种因果反馈关系而形成和维持的系统。(目前绝大多数学者是这样理解“地域系统”的) 2.地域关系角度的概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指在某一个地域和与其有关的其他地域——它的背景地域、相关地域和次级地域——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等和各种因果反馈关系而形成与维持

计算机科学导论第三版答案Ch-18

C H A P T E R18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olutions to Odd-Numbered Review Questions and Problems) Review Questions Q18-1.An interrogator asks a set of questions that are forwarded to a computer and a human being. The interrogator receives two sets of responses: one from the computer and one from the human. After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 two sets, if the interrogator cannot definitely tell which set has come from the com- puter, the computer has passed the intelligent test. Some experts think that this is an accurate definition of an intelligent system; some think that the test is not necessarily the definition of an intelligent system. Q18-3.LISP is a programming language that manipulates lists. LISP treats data, as well as a program, as a list,. This means a LISP program can change itself. This feature matches with the idea of an intelligent agent that can learn from the environment and improves its behavior. PROLOG is a language that can build a database of facts and a knowledge base of rules. A program in PRO- LOG can use logical reasoning to answer questions tha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knowledge base. Q18-5.Propositional logic is a language made of a set of sentences that can be used to do logical reasoning about the world. In propositional logic, a symbol that rep- resents a sentence is atomic; it cannot be broken to find some information about its components. To do so, we need predicate logic, the logic that defin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arts in a proposition. Q18-7. A ruled-based system represents knowledge using a set of rules that can be used to deduce some new facts from already-known facts. The semantic net- work is a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of entiti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Q18-9.The five stages of image processing are edge detection, segmentation, finding depth, finding orientation, and object recognition. Q18-11.Neural networks try to simulate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the human brain using a networks of artificial neurons. 1

南开大学《计算机科学导论》在线作业和答案

17秋学期(1709)《计算机科学导论》在线作业和答案一、多选题(共 5 道试题,共 10 分。) V 1. ROM的主要类型包括ABC A. ROM B. PROM C. EPROM D. CDROM 满分:2 分 2. 布尔函数最小化的作用有ABCD A. 降低成本 B. 提高电路可靠性 C. 在一块芯片上设计更合适的电路 D. 减少电路计算时间 满分:2 分 3.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包括ABCD A. 星型拓扑 B. 网状拓扑 C. 树状拓扑 D. 环状拓扑 满分:2 分 4. 鼠标的主要部件有ABC A. 位置采样机构

B. 传感器 C. 专用处理芯片 D. 电荷耦合器件 满分:2 分 5. Internet的主要应用有ABCD A. 电子邮件 B. 文件传输 C. 远程登录 D. 万维网 满分:2 分 二、判断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硬件是计算机系统中有形的装置和设备的总称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实体是指某种抽象事物的集合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编译器是把用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翻译成机器码的程序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关系是元组的集合而不是元组的列表因此元组的出现顺序无关紧要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软件仅指与计算机有关的程序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网络协议就是为网络数据交换而制定的规则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门是对电信号执行基础运算的设备,用于接受一个输入信号,生成一个输出信号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软件危机完全是由软件自身的特点决定的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视频中的一幅图像叫做一帧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大学计算机科学导论论文

大学计算机科学导论论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一门科学深深的吸引着我们这些同学们,原先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喜欢把这个系分为计算机软件理论、计算 机系统、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后来又合到一起,变成了现在的计算 机科学与技术。我一直认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门专业,在本科阶 段是不可能切分成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因为计算机科学需 要相当多的实践,而实践需要技术;每一个人(包括非计算机专业), 掌握简单的计算机技术都很容易(包括原先Major们自以为得意的程 序设计),但计算机专业的优势是:我们掌握许多其他专业并不"深究"的东西,例如,算法,体系结构,等等。非计算机专业的人可以 很容易地做一个芯片,写一段程序,但他们做不出计算机专业能够 做出来的大型系统。今天我想专门谈一谈计算机科学,并将重点放 在计算理论上。 1)计算机语言 (2)计算机模型与软件开发方法 在各种实际应用系统的开发中,有一个重要的方向值得注意,即实时系统的开发。 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图形学技术等的发展产生了两个新方向,即计算可视化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 计算机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 正如上面所论述的,计算机系的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你学习的目的应该是:将抽象的理论再应用于实践, 不但要掌握题目的解题方法,更要掌握解题思想,对于定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应用,而是掌握证明过程即掌握定理的由来,训练自己 的推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达到了学习这门科学的目的,同时也缩小 了我们与数学系的同学之间思维上的差距。 大学计算机科学导论论文范文二:大学计算机科学导论论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一门科学深深的吸引着我们这些同学们,原先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喜欢把这个系分为计算机软件理论、计算 机系统、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后来又合到一起,变成了现在的计算 机科学与技术。我一直认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门专业,在本科阶 段是不可能切分成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因为计算机科学需 要相当多的实践,而实践需要技术;每一个人(包括非计算机专业), 掌握简单的计算机技术都很容易(包括原先Major们自以为得意的程 序设计),但计算机专业的优势是:我们掌握许多其他专业并不"深究"的东西,例如,算法,体系结构,等等。非计算机专业的人可以 很容易地做一个芯片,写一段程序,但他们做不出计算机专业能够 做出来的大型系统。今天我想专门谈一谈计算机科学,并将重点放 在计算理论上。 1)计算机语言 随着20世纪40年代第一台存储程序式通用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成功,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计算机的发展步入了实用化的阶段。 然而,在最初的应用中,人们普遍感到使用机器指令编制程序不仅 效率低下,而且十分别扭,也不利于交流和软件维护,复杂程序查 找错误尤其困难,因此,软件开发急需一种高级的类似于自然语言 那样的程序设计语言。1952年,第一个程序设计语言ShortCode出现。两年后,Fortran问世。作为一种面向科学计算的高级程序设 计语言,Fortran的最大功绩在于牢固地树立了高级语言的地位, 并使之成为世界通用的程序设计语言。Algol60的诞生是计算机语 言的研究成为一门科学的标志。该语言的文本中提出了一整套的新 概念,如变量的类型说明和作用域规则、过程的递归性及参数传递 机制等。而且,它是第一个用严格的语法规则——巴科斯范式(BNF) 定义语言文法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语言的研究与发展在产生了一 批成功的高级语言之后,其进一步的发展开始受到程序设计思想、 方法和技术的影响,也开始受到程序理论、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 许多方面特别是实用化方面的影响。在“软件危机”的争论日渐平 息的同时,一些设计准则开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在后续出现的 各种高级语言中得到体现。例如,用于支持结构化程序设计的PASCAL语言,适合于军队各方面应用的大型通用程序设计语言ADA,

地理科学导论白光润版复习》

1、基本概念 地球表层:是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一般认为他的空间单位,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底部,是气液固态三相界面体系,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是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智慧圈:是指人类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总和。 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上层是沉积岩层,中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 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平流层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0.6 低位17-18 高位8--9 地质大循环: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海陆间物质循环变化过程和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的循环变化过程。它超出了地球表层的范围,是宏观的物质循环。 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能的作用下,不断从水面、陆面蒸发,或通过植物叶面蒸腾,化成水汽升到高空,被气流带到其他地方,在适当条件下,凝结、降落到地表,经汇集和下渗形成径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水的这种蒸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的往复过程叫水循环。 生物循环:主要通过两个作用来实现,其一是合成运用,即有机体通过生命活动从地理环境中吸收化学元素,合成生物体内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其二是分解作用,即指环境中的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死亡后留下的残体,形成二氧化碳、水和简单的无机物,返回到环境中去。 大气循环:由于地球的球形表面,造成太阳辐射对地表的增温差异,辐射强的地方增温快,形成上升气流,构成低压区,地表附近的空气向这里运动,以补充这

里上升的空气;在高空,上升的空气向外移动,至较冷的地方下沉,形成高压区,从而构成了大气循环。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2、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范围和能量来源 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底部。 能量来源:一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是地球内部物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二是天体的引力能,包括地球引力和其他天体的引力。三是太阳辐射能。 3、地球表层系统的基本特征 1、基本概念 地域分异:由地球的行星性质和地球表面性质所决定的地球表层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 纬向地带性:地球表面环境要素和地理景观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地递变的特征。 海陆梯度地带性:由于海陆相互作用引起地理环境从沿海向内陆有规律变化的特征。垂直地带性:无论陆地和海洋在垂直海拔高度上地理环境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非地带性:造成地球表层环境差异的不仅限于地带性因素,除此而外还有其他因素,这些地带性因素以外的因素统称非地带性。 2、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理过程有哪些 3、地理学的基本规律包括哪些内容 地理学有三个基本规律:一,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二,地域综合规律,包括距离衰减规律和区域系统规律;三,地域发展规律,包括地理环境周期性发展和人地关系发展阶段性.

计算机科学导论第三版答案

第1章概述 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 1. D 2. B 3. CD 4. C 5.A 6. ABC 7. A 8. C 9.B10. B 11. C12. A13. ABC14.B15. ABCD 16.C17.ABCDE 二?简答题 1简述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计算机的出现是20世纪最辉煌的成就之一,按照采用的电子器件划分,计算机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 第一代计算机(1946 —1957) 其主要特征是逻辑器件使用了电子管,用穿孔卡片机作为数据和指令的输入设备,用磁鼓 或磁带作为外存储器,使用机器语言编程。第一台计算机需要工作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如果希

望它处理什么事情,需要把线路重新连接接,把成千上万的线重新焊接。 1949年发明了可以存储程序的计算机,这些计算机使用机器语言编程,可存储信息和自动处理信息,存储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开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第一代计算机体积大、运算速度低、存储容量小、可靠性低。几乎没有什么软件配置,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尽管如此,第一代计算机却奠定了计算机的技术基础,如二进制、自动计算及程序设计等,对以后计算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代表机型有:ENIAC、IBM650(小 型机卜IBM709(大型机)等。 2. 第二代计算机(1958 —1964) 其主要特征是使用晶体管代替了电子管,内存储器采用了磁芯体,引入了变址寄存器和浮 点运算部件,利用I/O处理机提高了输入输出能力。这不仅使得计算机的体积缩小了很多,同时增加了机器的稳定性并提高了运算速度,而且计算机的功耗减小,价格降低。在软件方面配 置了子程序库和批处理管理程序,并且推出了Fortran、COBOL、ALGOL等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及相应的编译程序,降低了程序设计的复杂性。除应用于科学计算外,它还开始应用在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等方面。其代表机型有IBM7090、IBM7094、CDC7600等。 3. 第三代计算机(1965 —1972) 其主要特征是用半导体中、小规模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作为元器件代替晶体管等分立元件,用半导体存储器代替磁芯存储器,使用微程序设计技术简化处理机的结构,这使 得计算机的体积和耗电量显著减小,而计算速度和存储容量却有较大提高,可靠性也大大加强。在软件方面则广泛地引入多道程序、并行处理、虚拟存储系统和功能完备的操作系统,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面向用户的应用程序。计算机开始定向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此外,计算机的应用进入到许多科学技术领域。代表机器有IBM 360系列、富士通F230系列等。 4. 第四代计算机(1972年至今) 其主要特征是使用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使计算机沿着两个方向飞速向前发展。 一方面,利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多种逻辑芯片,组装出大型、巨型计算机,使运算速度向每秒十万亿次、百万亿次及更高速度发展,存储容量向百兆、千兆字节发展,巨型机的出现,推动了许多新兴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利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将运算器、控制器等部件集成在一个很小的集成电路芯片上,从而出现了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笔记本型和掌上型等超微型计算机的诞生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应用的直接结果,并使计算机很快进入到寻常百姓家。完善的系统软件、丰富的系统开发工具和商品化的应用程序的大量涌现,以及通信技术和计算 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现在很多国家正在研制新一代的计算机,新一代计算机将是微电子技术、光学技术、超导 技术、电子仿生技术等多学科相结合的产物。它能进行知识处理、自动编程、测试和排错,以及用自然语言、图形、声音和各种文字进行输入和输出。新一代计算机的研究目标是打破计算机现有的体系结构,使得计算机能够具有像人那样的思维、推理和判断能力。已经实现的非传统计算技术有超导计算、量子计算、生物计算、光计算等。未来的计算机可能是超导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光计算机、纳米计算机或DNA计算机等。

《计算机科学导论》报告

一、计算机目前的发展和最新技术 1.计算机目前的发展: 从第一代的电子管计算机到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再到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现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已是计算机家族的第四代继承者了。 现代计算机历经60余年的发展,如今的大规模集成电路 (LSI) 可以在一个芯片上容纳几百个元件。到了 80 年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VLSI) 在芯片上容纳了几十万个元件,后来的 (ULSI) 将数字扩充到百万级。可以在硬币大小的芯片上容纳如此数量的元件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和价格不断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断增强。然而经过30多年的发展,计算机芯片的微型化已接近极限。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只能寄希望于全新的技术,如新材料、新的晶体管设计方法和分子层次的计算技术。 过去30多年来,半导体工业的发展基本上遵循穆尔法则,即安装在硅芯片上的晶体管数目每隔18个月就翻一番。芯片体积越来越小,包含的晶体管数目越来越多,蚀刻线宽越来越小;计算机的性能也因而越来越高,同时价格越来越低。但有人提出,这种发展趋势最多只能再持续10到15年的时间。 美国最大的芯片生产厂商英特尔公司的科学家保罗·A·帕坎最近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撰文说,穆尔法则(1965年提出的预测半导体能力将以几何速度增长的法则)也许在未来10年里就会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芯片的微型化已接近极限。人们尚未找到超越该极限的方法,一些科学家将其称之为“半导体产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目前最先进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技术所能达到的最小线宽约为0.18微米,即一根头发的5%那样宽。晶体管里的绝缘层只有4到5个原子那样厚。日本将于2000年初开始批量生产线宽只有0. 13微米的芯片。预计这种芯片将在未来两年得到广泛应用。下一步是推出线宽0. 1微米的的芯片。帕坎说,在这样小的尺寸上,晶体管只能由不到100个原子构成。 芯片线宽小到一定程度后,线路与线路之间就会因靠得太近而容易互相干扰。而如果通过线路的电流微弱到只有几十个甚至几个电子,信号的背景噪声将大到不可忍受。尺寸进一步缩小,量子效应就会起作用,使传统的计算机理论完全失效。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必须使用全新的材料、设计方法乃至运算理论,使半导体业和计算机业突破传统理论的极限,另辟蹊径寻求出路。 当前计算机发展的主流是什么呢?国内外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1)、RISC RISC是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的英文缩写。所谓指令系统计算机所能执行的操作命令的集合。程序最终要变成指令的序列,计算机能执行。计算机都有自己的指令系统,对于本机指令系统的指令,计算机能识别并执行,识别就是进行译码——把代表操作的二进制码变成操作所对应的控制信号,从而进行指令要求的操作。一般讲,计算机的指令系统约丰富,它的功能也约强。RISC系统将指令系统精简,使系统简单,目的在于减少指令的执行时间,提高计算机的处理速度。传统的计算机一般都是每次取一条指令,而RISC系统采用多发射结构,在同一时间发射多条指令,当然这必须增加芯片上的执行部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