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书笔记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书笔记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书笔记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书笔记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书笔记

本书深入浅出,从身边简单的事例出发,阐述了经济学

的基本原理。通读全书,我理解,经济学思维方式的核心就

是研究经济效率,即权衡预期的额外成本和预期的额外收益

之后进行理性选择与决策,经济学称之为节约,即有经济效

率。经济分析的本质就是边际分析。经济学思维方式无处不

在,学习和运用好经济学思维方式,能够促进人们更有效地

工作与生活,促进社会经济效率的提升。

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机会成本作为一项行为的成本

是人们赋予次优机会的价值,人们在选择这一行为时以次优

机会为代价。但机会成本是无形的,在现实决策中容易被忽

视。例如,企业业绩评价在19世纪以利润为主要衡量指标,

在20世纪初至70年代,以投资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与每

股盈利为主要衡量标准,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转为追求价值最大化,开始以EVA为衡量标准。企业业绩必须从股东的

角度来衡量,股东追求的是超过股东投入部分的价值最大化。

而利润最大化与效益最大化无法衡量股东的价值。EVA由于考虑了股东的机会成本,能够更有效地衡量当期经营者创造

的股东价值。EVA的核心理念是:股东投资有机会成本,企

业只有利润高于资本成本才能为股东创造价值。企业有利润不一定创造了经济增加值,而企业产生了经济增加值

一定是赢利的。用利润、每股盈利等指标无法衡量经营者的

经营业绩,即使利润与每股盈利都一直在增长,但EVA可能为负,经营者可能在毁损股东价值,企业也在一步步地走向

危机。如安然公司,虽在90年代后期,净利润与每股盈利

都持续提升,但同期的EVA却急剧下降,最后公司不得不走

向毁灭。据统计表明,中国的上市公司虽然利润在持续增加,但EVA却有下降趋势,而且至少44%公司的EVA是负的,这些上市公司的经营者缺乏资本是有成本的理念,他们认为股

市上融来的资金是免费的,他们在肆意破坏股东的价值。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企业在衡量业绩、投资等决策中

应充分考虑机会成本。书中提到,经济效率的概念就是权衡

预期的额外成本和预期的额外收益,而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

就是额外的收益或成本。所有的机会成本都是边际成本,所

有边际成本都是机会成本。因此,不考虑机会成本,就无法

进行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权衡与分析,从而影响无法理性

决策,工作就缺乏有效性。

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沉没成本是与经济决策无关的。

沉没成本是历史的一部分,因为它不能代表未来的选择机会。

决策过程中唯一重要的成本是边际成本,即额外的成本,除

了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其他的都不重要。书中尤其强调别

把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搞混,这一点很重要。

这种思维方式对当前的财务工作有很大启示。目前,为

更好地支撑前端业务发展和有效决策,公司在推行财务转型。

财务转型的重点工作之一是按不同纬度进行分产品、分业务、

分客户群的盈利分析,以支撑业务决策。但在盈利分析时,

采用的是历史全成本的概念和数据。将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

用来指导未来决策存在很大风险,甚至会造成误导。比如,

公司在决策某项业务是否应该继续开展,假设为开展该项业

务,公司前期已进行工程设备投资并形成资产1000万元,资产使用年限为10年,则每年折旧费用为100万元,假设该业务当年收入为150万元,新增的成本费用为80万元。从历史全成本概念出发,该项业务为亏损业务,可能会给出

亏损业务不宜开展的决策建议,显然这是错误的建议。因为

资本投入已经成为沉没成本,在未来的决策中不应考虑。而

采用边际分析法,由于该业务边际收入150万元大于边际成本80万元,该项业务应该继续开展。因此相关分析人员应

尽快转变思维方式,研究如何进行边际收入和成本的分析,

这才是对未来决策有用的信息,而历史全成本的分析只能用

于事后的回顾和相关考核、评价。

书中提到,经济分析的本质就是边际分析。经济学假设

人都是理性的,即人在权衡预期的边际成本和预期的边际收

益之后进行理性选择与决策。日常选择就是边际选择,边际

分析可以应用到工作和生活的许多方面。比如在解决会计信

息失真方面。近年来,国内外曝光了一系列会计造假事件,

如美国的安然、施乐、世界通信、默克制药等公司先后爆出

财务丑闻,国内的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夏等造假案也先后

被曝光,引发了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普遍关注,会计

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如何解决信息失真问题,也可以通过边际分析的方法追

根溯源。人人都知道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和作假的危害性,可人为作假为什么还屡禁不止?其根本原因就是其作假的

收益要远大于作假成本。比如,在一些企业,随着做假手段

的隐蔽化,一些问题通过审计、检查较难发现;而且,即使

被发现,也只是绩效考核扣分,少拿奖金,并不涉及摘帽子

问题。只有信息做假成本大于信息做假获得的业绩收益时,

才能切实有效防范人为做假问题。因此,解决信息失真的一

个重要措施就是要加大信息作假成本,建立相关人员的责任

追究制度,从利益驱动的源头上防范信息质量风险。再如缓

解交通拥堵问题,限行是一个有效手段吗?为何限行后的拥

堵状况很快就恢复到限行前的状况?从经济学边际角度分

析,目前车的相关成本较低,限行并不能改变个人买车边际

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的境况,因此不能改变人买车的理性选择。现在的摇号手段感觉也没有根本触动其边际选择。个人认为,应该采用经济手段增加边际成本,从而影响个人的边际选择,控制需求。比如,对拥挤道路使用收费、提高拥挤地段的停

车收费、征收燃油税、牌照费等。

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市场是竞价的过程,供给和需

求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相对价格在此过程中被决定,即供求

决定价格。反过来,要价格平稳合理,需要改善供求。这一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可以用来解决很多社会难题。例如,现在

的房价一直在高位运行,截至今年5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环比上涨%,新建住宅销售价同比上涨%,环比上涨%。为何房价难以控制,个人认为也需要

以供求为关键抓手来解决,市场供需关系稳定房价才会趋向

理性,供需格局不变,难以控制房价过快增长。如何才能控

制住房价目前看来关键还得从增加供给入手,以平衡供求关

系。首先,要加大经适房、公共租赁房等政策性保障住房的

建设力度。房改十余年来,我国住房市场基本形成“高端有

市场、中端有支持、低端有保障”格局。前者以商品房为主,面向市场,用以满足中高收入群体改善性住房需求;中间以

限价房、公租房为主,主要面向城市.

西方经济学读书笔记

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它是15世纪西方经济学产生,18世纪西方经济学建产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前为止认为是能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形成的。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 《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大胆解说政府日益加码的经济调控。它既赞美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效率优势,也无情的剖析市场机制在不少领域资源配置上的诸多缺陷。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分类 微观经济学 -- 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 -- 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稀缺性假设、利己主义假设、理性假设。 宏观经济学 - 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与实验 观察与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开始,其中,“观察”是指在不进行人为干预的前提下,将实际发生的经济现象及其过程客观地记录下来。“实验”则是在某种人工控制条件下,小范围模拟现实经济现象,并据此对现实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推断。 一般来说,经济现象是不可逆的随机过程,因此,经济学研究只宜使用观察法,而不宜使用实验法。例如,一个农民率先栽种苹果发了财,于

经济学方法论 三年来的学习总结

其实这篇文章基本是接着上一篇《微观经济学教材浅介》,但是在坛子里看到某位大牛的文章后决意东施效颦,所以把题目改成了这个样子,当然,大牛读得是econ的phd,我是math 的under,这个差距还是很明显的,所以希望大家权当经验交流,小生谢过了。 为了不使我的上一个帖子成为太监,我还是首先继续介绍我读过的一些经济学教材,希望对大家的经济学学习能够有一定益处。在版上经常看到有同学询问几本教科书之间的优劣,或是同一本教科书之间的版本问题,抑或是询问该读原版还是翻译版的问题。在我看来,有一个好的指导自然好,但是事实上读书这个事情是需要一定的量的积累的,还有就是同一本书要不停的过遍数,古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我在大学里感受深刻,因为我学的很多课程没有什么参考书供选择,大部分情况下只有一本教科书,书后有一些习题,那么就只有一遍一遍的看了。话说回来,我的意思是,大家其实没有必要在我上面指出的后两类的问题上过分纠结,比如平狄克的教材,人大就出过至少两版,都摆在那里,其实读哪一本都好,只要读完了,就一定有收获,如果硬要在读之前就希望给这些不同的版本分出个高下,个人认为过于功利了,不适合经济学学习, 好,言归正传,在介绍完初级教材之后,继续介绍中级教材,其实这才是我一开始写作的初衷,但是如果单写中级有限的有些单薄,所以另开了帖子写初级。 1.V arian《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这本书是光华和ccer的考研参考书,同时也是不少院校财经专业的参考书,在群众中口碑最好,知名度最高,这个从其兴盛不衰的D版就可以看出来,光我自己就买过两种D版,一种纸比较光滑,书整体比较薄;另一种是今年见到的,仿轻质纸做的,书比较厚,但拿到手里比较轻,前一种印刷错误比较多,不太推荐,后一种还没细看,不好评价。这本书是那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黄皮经济学参考书系中的一本,这本书因为读过的人太多,所以我不想用太多笔墨,如果一言以蔽之,那么就是——必读。至于其特点,你只要认真读过一遍,就绝对能明白。这里要说的其实是它的配套参考书,官方有两本,都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的,一本黄皮,一本蓝皮,我看过,差不太多,有些题很有意思,比较注重考查经济学思维,值得一做。 2.尼科尔森《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拓展》,这书的名气可能比现代观点稍差一些,主要是它的数理推导比较严密,一开篇就是数学基础,而且提了很多中级教材忽略的加边海赛阵等内容,足见作者治学之严谨。这本书习题很好,很规范,考研的同学可以做一做。这本书有个版本问题,第六版是比较厚的那本,土黄色封面,第九版是红色封面,第六版是朱宝宪老师译的,新版是他儿子译的,我推荐英语一般的同学看第六版,好一些的直接看北大出的9ed的影印版。 3.平狄克和鲁宾菲尔德《微观经济学》,一个是MIT斯隆的教授,一个是Berkeley哈斯的教授,出的书一定不差,这本书我是大二上看得,看的是第四版,人大出的,个人认为无论从作者的文笔,还是翻译的文笔,都算一流,这个教材行文非常流畅,看着很舒服,唯一的缺点就是量化的例题及习题比较少,不适合应试,所以如果单纯应试,不推荐看这本书,但如果为加强经济学功底,很值得一读。 4.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这书早年好像是ccer的参考书,后来为了避嫌就去掉了,但是很明显有偏数理的倾向,整体内容不错,个人认为尤以第十六讲为最佳,我看过很多中级教材介绍GE的内容,但是平老师写的最好。遗憾的是这本书关于博弈论虽有三讲,但内容还是有些单薄,有很多同学说十三讲之后看不明白,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踏下心来看,总想着会不会考,会不会考,如果抱着这个心理,我觉得是无益于经济学学习的,中心做微观的老师很多,这两年题目明显有倾向于不完全和不对称信息的内容,那么十三到十五讲都是值得一看的。 再次康桑阿米达……music……

思维方式读后感(最新)

年纪越长,越喜欢读“鸡汤”。 曾几何时,“鸡汤文”被广为诟病,许多人指责“鸡汤文”作者盲目乐观、过于天真,或者是只画大饼、不教方法,是一种不负责任只图过瘾的“耍流氓”。然而,稻盛和夫的《思维方式》,却打破了这一点。 稻盛和夫,无论是本人,还是他的著作,简直是充满燃点的“鸡汤”典范。从《活法》、《干法》,再到《思维方式》,论点和论述都越来越“虚”,干货和实例越来越少,但却依然阻挡不住读者对它的信奉与喜爱。 长久以来,我的办公桌上都摆着一本《思维方式》。每当工作遇到瓶颈,或是思维身体倦怠,都会拿出来翻看上一两篇,然后便又能瞬间满血,全情投入工作。无疑,稻盛和夫的著作,真的是一剂灵丹妙药,百试百灵。 在《思维方式》中,稻盛和夫一直崇尚“善的思维方式”,并将度过美好人生所必须的“思维方式”分成了“胸怀大志”、“积极向上”、“不惜努力”、“诚实正直”、“钻研创新”、“越挫越勇”、“心灵纯粹”、“保持谦虚”和“利人利世”九章。 坦白讲,稻盛和夫的理论,并没有什么神秘与新颖之处,许多道理也都是自孩童起,父母老师一直谆谆教导我们的。但是,正是这些老生常谈却被日常忽视的朴实道理,却指引着真正相信它们的人走向美好人生。 稻盛哲学的核心,可以用下述方程式表达: 方程式中的“思维方式”是指人的价值观或者人的思想品格。因为它有正负之分,所以它决定了方程式中其他两个要素“能力”和“热情(努力)”发挥的方向,决定了方程式的结果,所以也是这个方程式的灵魂。 其实,人与人在热情(努力)和能力上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很多时候,能够真正区分人与人的正是思维方式之别。思维方式有正负之分,如果在一开始就出现错误,那么再怎么努力,再如何能干,也只能是南辕北辙。 稻盛和夫曾说:“神灵分别赋予了每个人神奇且无限的可能性。区别仅仅在于,有的人发挥了这种可能性,有的人却没有发挥。”然而,能否发挥无限的可能性,重要的核心在于掌握优秀的思维方式。 因此,稻盛和夫的《思维方式》可以成为一本“航标书”,给予你不断的提醒和参考,确保你能够在积极、乐观、正向的航道上行驶。至于具体的方法、实际的操作?那是每一个阅读者自己的责任和挑战。 相信真善美的力量。

《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范文

《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范文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 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几篇经济学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当初拿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时,手捧着这样一本凝聚着大师无数心血与人类 智慧结晶的厚重的书,我想,一定是内容错综复杂而让我学生绞尽脑汁才能看懂其冰山一 角的教科书,担心自己无法认真地从头到尾看完这本巨著而对心中的偶像有所不恭。在放 假期间里我终于鼓起许久以来都难得一见的勇气翻开了《经济学》的第一页,我下定决心要把它看完。从第一章绪论开始我就感觉到这本书并不像我先前所想象的那样语言晦涩难懂,而是以自然明了的辞藻将本应繁杂的理论娓娓道来,甚至在描述上比我上学期的课本更简单,越是大师,就越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 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是当代新古典经综合派领袖人物,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介绍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尔森对经济 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他从小就被誉为“才华横溢的神童”。他比较出 名的文章中就有我们经常听到的《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1970年萨缪尔森 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标志着他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得到了世人的肯定。我正是带着对大师的崇拜与敬意通篇阅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 小节里单独安排。第一编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知识。第二编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编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 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第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 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读此书没有特别明显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书的感觉,简单的文字,甚至有时略带幽默的语言,仿佛是在阅读剧情引人入胜的小说一样让人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冲动,对理论的讲述间或会结合实际加入些许评价,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在我看到有关效用论及产品市场的篇章时,我没有想要把关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 的各个公式、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图、MC曲线与AC曲线之间关系的数 学推导过程、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垄断竞争市场的定义、规模报酬递增的定义等全部记 下来的愿望,取而代之的是在书本中举出的大量实例的情况下我能更加清晰的知道P&G、Unilever在中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的基础上还将不断扩大它们的市场。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书笔记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书笔记 本书深入浅出,从身边简单的事例出发,阐述了经济学 的基本原理。通读全书,我理解,经济学思维方式的核心就 是研究经济效率,即权衡预期的额外成本和预期的额外收益 之后进行理性选择与决策,经济学称之为节约,即有经济效 率。经济分析的本质就是边际分析。经济学思维方式无处不 在,学习和运用好经济学思维方式,能够促进人们更有效地 工作与生活,促进社会经济效率的提升。 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机会成本作为一项行为的成本 是人们赋予次优机会的价值,人们在选择这一行为时以次优 机会为代价。但机会成本是无形的,在现实决策中容易被忽 视。例如,企业业绩评价在19世纪以利润为主要衡量指标, 在20世纪初至70年代,以投资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与每 股盈利为主要衡量标准,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转为追求价值最大化,开始以EVA为衡量标准。企业业绩必须从股东的 角度来衡量,股东追求的是超过股东投入部分的价值最大化。 而利润最大化与效益最大化无法衡量股东的价值。EVA由于考虑了股东的机会成本,能够更有效地衡量当期经营者创造 的股东价值。EVA的核心理念是:股东投资有机会成本,企 业只有利润高于资本成本才能为股东创造价值。企业有利润不一定创造了经济增加值,而企业产生了经济增加值 一定是赢利的。用利润、每股盈利等指标无法衡量经营者的

经营业绩,即使利润与每股盈利都一直在增长,但EVA可能为负,经营者可能在毁损股东价值,企业也在一步步地走向 危机。如安然公司,虽在90年代后期,净利润与每股盈利 都持续提升,但同期的EVA却急剧下降,最后公司不得不走 向毁灭。据统计表明,中国的上市公司虽然利润在持续增加,但EVA却有下降趋势,而且至少44%公司的EVA是负的,这些上市公司的经营者缺乏资本是有成本的理念,他们认为股 市上融来的资金是免费的,他们在肆意破坏股东的价值。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企业在衡量业绩、投资等决策中 应充分考虑机会成本。书中提到,经济效率的概念就是权衡 预期的额外成本和预期的额外收益,而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 就是额外的收益或成本。所有的机会成本都是边际成本,所 有边际成本都是机会成本。因此,不考虑机会成本,就无法 进行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权衡与分析,从而影响无法理性 决策,工作就缺乏有效性。 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沉没成本是与经济决策无关的。 沉没成本是历史的一部分,因为它不能代表未来的选择机会。 决策过程中唯一重要的成本是边际成本,即额外的成本,除 了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其他的都不重要。书中尤其强调别 把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搞混,这一点很重要。 这种思维方式对当前的财务工作有很大启示。目前,为 更好地支撑前端业务发展和有效决策,公司在推行财务转型。

林毅夫谈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林毅夫谈经济学方法论这是一篇林老师的学生与林老师之间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对话。这篇对话不管是对我这种跨专业的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经济学基础的的学生来说,都受益良多,同时也回答了我心中的很多疑惑。总体来说,本文回答了同学们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许多问题:什么是经济学方法论、什么是经济学理论、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的地位、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等等但是总结起来就是一点即我们如何做学问。我想用一句话总结我的学习心得,那就是“一体、二常、三归纳、四个把握”。 一体指的是“理性”是经济学的本体,任何经济学的理论都是建立在这个本体的基础上。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解释社会现象是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本质区别。不以这个出发点来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就不是经济学的理论,反过来,如果以理性为出发点来观察解释社会经济现象,即使所观察、解释的现象和金钱和物资利益无关,也是经济学的理论。但是这个理性不是没有限制的,它是“一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在他所知的可能的选择方案中,总是会做出他认为的最佳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性是有界的。但是在构建模型时,如果无界理性就可以很好的解释、预测现象、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引入有界理性、从而保证模型的简单明了。 “二常”指的是“常有”和“常无”。我们现在作为学生,,首要的着力点应该在于做好经济学和数学的基本训练、多看理论文献、日积月累这样才能达到林老师所说的“豁然贯通”。所谓常有就是我们心中要常有对经济学的追求。而当我们在做研究时就应该有“常无”的心态,不能把理论当作真理本身。虽然“理性”作为经济学的本体是不变的,但是选择的限制确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切忌用现有的理论来套用所要分析的现象。 而“三归纳”指的是林老师提出的“一分析,三归纳”的方法。一分析是指“本质特征分析法”,即在分析一个现象时,首先想清楚谁是这个现象的主要决策者,以及他的目标、目标的特性,他所处的环境的特性等等。而想要找到这些目标和特性,就要借助归纳的方法,包括当代横向的归纳,历史纵向的归纳和多现象综合归纳,即“三归纳”。反复交替进行分析和归纳我们才能建立逻辑的自洽,推论与现象相符的理论。 “四个把握”则是告诉我们做学问的原则以及如何成为一位对社会进步作贡献的经济学家。首先,我们要清楚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差别,在推动社会进步是,要从改变决定内生变量的外生变量入手才能有效改变内生变量,否则不仅事与愿违更有可能令事情变得更加糟糕。我们现在国有企业改革强调产权和治理结构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所以不可能根本改变国企软约束的情况。其次,在外生

《思维破局》读后感1500字

《思维破局》读后感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思维破局》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思维破局》读后感1500字: 读一本书,应该在读完之后写读书笔记或者读后感之类的,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读书的质量和效果。从2018年开始到目前为止已经读了30多本书了,却一篇读后感也没有写过。之所以没有写,也不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其实每次读完一本书,都会有这个纠结的步骤,是不是写一篇读后感,最终还是没有突破自己,总感觉自己没啥可写的,或者说写不好,主要还是思维方式的问题。 昨天刚好读完了马华兴老师的关于个人职业规划和职业技能提升的书籍《思维破局》,现在记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要想证明自己的能力,最直接的方法是提交自己的作品,面试过程中啰啰嗦嗦一堆话都比不上实实在在的作品对面试官的冲击大。想到提交作品,读书笔记读后感也是自己的作品,但是读了这么多书了,目前一篇也没有写过,所以今天我一定要硬着头皮写下自己的第一篇读后感,实现从无到有,从零到壹的突破。 乍看到书名,我就想起来以前读过的一本书,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感觉两本书应该是差不多。于是我又简单浏览了一下《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的目录,具体内容也已经忘记了,这本书我是自己买过的,现在在书橱里面躺着呢。两者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

都是要打破自己,去除自己思维习惯里面的一些无形的条条框框,重塑自己的心智模式。不过《拆掉思维里的墙》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思维破局》更加关注职业方面,职业选择/职业规划/职业能力提升为主题。 作者马华兴老师是著名的职业规划师,从业20年。本书是作者对其职业规划师生涯中的1000个职业咨询案例进行总结,从思维破局、职场投资、个人能力管理、资源活用、理性选择和行动模型等六个角度,来帮助读者进行职场上的观念更新及行动纠偏,从而让大家更加理性、系统地对自己的工作和人生进行选择,把握机遇,收获更大的成功。 下面写一下读完全书之后现在我依然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内容,给大家分享一下,大家有职业规划或者个人能力管理方面的困惑,建议可以读一下上面提高的两本书,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 关于职场面试。找工作时的面试过程一定是双向的,尤其是对于已经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职场老鸟们来说。自己从刚毕业那会的面试,到第一次跳槽的时候参加过的几次面试,都没有这种思维方式,心里面想的都是,自己要好好表现,人家能够看上自己给自己这份工作就谢天谢地了,读后感如果能够通过面试,我肯定选择在这家公司上班。现在想来,出现这种情况的深层次原因,是自己不够自信和内心不够强大,继而需要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书中还提到了一个小故事,作者的一个朋友在作为面试官面试完一名90后求职者之后问对方是否还有其它问题的时候,只见这位求职者从包里拿出一份性格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这几天,到图书馆查找有关经济类的书籍,发现了张五常先 生的《经济解释》。读完之后顿觉受益匪浅,同时也发现原来经济学的文章还可以这样写,这的确是本很有意思的书。 张五常是一位天赋极高的华裔经济学家,他在产权理论方 面造诣很深。拜读完《经济解释》后,却发现张五常竟把经济学的 文章用散文的体裁写出来,而且写得是如此生动有趣,一下子让原 本枯燥无味的经济理论变得栩栩如生起来,这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让我深深地敬佩起张先生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了。 在幽默诙谐且充满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气通读了一遍,仍觉意犹未尽,便十分想推荐给更多的同学,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但又不免犹豫,因为《经济解释》这本书就如同张五常先生本人一样充满了争议。正如张先生自己在文中写到的一样:”《经济解释》这本书不是课本,选修经济的学生可以读,也应该读,但因为我往往不依常规,学生考试时用上我的答案,不免凶多吉少。”也许,张先生在这里是高估了他的读者,认为他们应该已掌握了传统的经济理论,现在已不需要他像经济学课堂上一样灌 输所谓的经典理论,而他所要做的就是要从一个全新角度去阐释最为简单的经济学道理。 《经济解释》这本书确实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课本。它兼有散文的基本特征与经济学的灵魂主线,即所谓的”形散

而神不散”.”形散”只是”散”在其形式上,而”神不散”是不散在其经济学的脉络上,是不散经济学的灵魂思想上,即我们所谓的”理性经济人”假定、稀缺、竞争、效用(在《经济解释》中张先生使用了”功用”这一翻译)以及需求定律和交易理论等。实际上张先生也正是按照这样的脉络来为读者讲授他所理解的经济学。当然我不敢苟同他所有的观点,也许这也正合乎张先生的处事原则,因为在他的《经济解释》之中也同样充满了对权威观点的怀疑。这正如他在”经济解释之三”中所明确指出那样,”世上没有不可替代的 理论”.但我对张先生的学识之渊博,行文之流畅,观点之新颖确是十分钦佩的。 张先生把《经济解释》的第一章便定为了”科学的方法”. 在这一章中张先生则更像一位哲学家,向读者传授着他的经济哲学。 而这种经济哲学正体现了张先生科学的精神,这种科学的精神与态 度则正是我们在学习和研究经济学问题时所必不可少的。这一章一 开始,便介绍了两种极端理论,一为特殊理论;一为套套逻辑。所 谓特殊理论,即是特殊到只能解释一个现象的理论,这种理论是不 具一般解释力。所谓套套逻辑,是指一些言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 可能是错的,例如说”四足动物有四只脚”便是一个套套逻辑。这 两种理论实际是无用的,我们应尽量避免走入这两种极端。但有时对特殊理论而言总要比完全没有理论好。 张先生对待学问是十分严谨,极具科学精神。但书中的有 些观点我不能完全认同。张先生在对马克思的评价时带有极强的个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专业:国际商务学号:2120111955 姓名:王艳经老师推荐读了《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读完后真有种牛奶可乐的感觉,似乎书中充溢了一种淡淡的轻快的味道,有一种特别的轻松愉悦。 整本书以新奇的方式勾起读者的好奇心。然后逐渐深入,将经济学的原理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融入叙述中。为什么牛奶的盒子是方的,可乐的瓶子是圆的;为什么酒吧中不值钱的水要收费而花生米却免费;为什么女模特的收人高于男模特;为什么几乎全新的二手车比新车便宜的多;为什么外表富有吸引力的人也更为聪明等等。 在解释这些例子时,作者用得最多的是“成本效益原则”这一经济学原则。成本效益原则,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它提出,惟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采取该行动。它不仅仅被运用在经济中,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我们解决问题时也经常用到。即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效益,用最便捷的方法获得最大的成功,在有意无意间,我们遵循了这一原则。在分析成本和效益的关系、了解投入和产出比之后,相信我们今后在作出决定时会更加理性一些。书里有很多例子都是用这一原则来解释的: 1.有些酒吧一杯清水卖四块钱,但免费的咸花生却可随意索要。花生的生产成本肯定比水高,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理解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弄明白水和咸花生对这些酒吧的核心产品--酒精饮料的需求量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花生和酒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得越多,要点的啤酒或白酒也就越多。既然花生相对便宜,而每一种酒精饮料又都能带来相对可观的利润率,那么,免费供应花生能提高酒吧的利润。

反之,水和酒是不相容的。酒客水喝得越多,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少了。所以,即便水相对廉价,酒吧还是要给它定个高价,打消顾客的消费积极性。 2.为什么一辆售价2万美元的新车租金为40美元一天,而500美元一件的晚礼服租金却要90美元一天?主要原因是,汽车租赁公司的库存汽车,往往比礼服租赁店的库存礼服利用率高得多。大多数礼服只有星期六晚上的重要场合才租得出去。在星期六,一家有上千套礼服的租赁店,大概能租出去一百来套;可在一个星期的其他日子里,最多只能租出去五套。反之,一家汽车租赁店的出租率,随便哪一天都差不多。 另外,为了顾客穿着合身,礼服租赁店大多要改衣服,这并产生的裁改费用,几乎跟租金本身一样高。每套礼服出租之前还必须干洗,这又带来了10美元的额外支出。反之,汽车租赁公司收车之后,只要把它加满油就又能租给别人了。 所以,不足为奇,尽管一辆车的零售价差不多是一套礼服的40倍,它的租金却只相当于一套礼服的50%。 3.为什么机票现卖价格更高,而演出门票现买却更便宜? 因为航空业主管们发现,出公差的商务人士更倾向于临时决定出行安排,而他们往往是高收入者,对价格并不敏感。而演出不一样,高收入者一般不愿意到最后一刻才买票,临时买票毕竟要面对不知道能不能买到、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样的座位等不确定因素。事到临头才在售票口买票的,大多是对价格比较敏感的人。 4.为什么“维多利亚的秘密”要提供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镶钻胸罩,虽说从来没人买过? 因为镶钻胸罩显然是个很能够吸引眼球的新闻噱头,而且成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它的主要价值在于镶钻,而钻石很容易回收,可以重复使用。但是,它

马克_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郭钰

[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经济学方法论》一书围绕“经济解释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展开,也就是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之间的确切关系是什么,这是本书最吸引我们的问题。全书大致分为四大板块:望而却步的科学哲学、从波普到新的异端、经济学方法论的历史以及最后的结论部分。该书深入浅出地介绍并剖析了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历史、不同学者对于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观点以及实证主义与规范主义的关系。文风简洁大气,逻辑思路非常严明。 作为一名研究生,广泛的深入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于我们了解、掌握经济学知识、进行经济研究及创新非常重要。本书不仅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经济学方法论的历史、观点、方法,同时也对我的研究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我想着重谈两点关于本书的见解:一是关于证伪主义的思考;二是关于本书的结论以及对我研究写作的启示。 布劳格的经济学方法论是证伪主义方法论的捍卫者,证伪主义思想成为贯穿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的中心论点。甚至可以说他确定了上世纪80年代方法论研究的大部分议程,把波普尔证伪主义推向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者议论中心。所谓证伪主义,是英国哲学家K.波普尔创立的科学哲学理论。波普尔从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普遍命题,认为科学理论不断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即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在他看来,一种理论所提供的经验内容愈丰富、愈精确和普遍,它的可证伪度就愈大,科学性就愈高。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之所以吸引经济学的运用,契合经济学这门学科方法论上的要求,原因在于证伪主义为经济学提供了一套容易接受的方法论规则,这种较简单易操作的方法论规则对于经济学家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然而经济学中的问题不同于研究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它牵涉的因素比较多,影响成分比较复杂,甚至包含个人的主观因素。因此将证伪主义引入到经济学理论当中难免有些局限之处。 1、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的困难首先来自奎因—杜恒的“不确定性”问题。该理论认为没有任何科学理论总是在孤立中被检验。经济学中“不确定性”例子比比皆是,经济学中简化人类行为的复杂性的假设,如“商品的多样性”等限制条件的非现实性;收益递减在逻辑上的不可证伪性;消费者选择理论的完全性假设,在逻辑上可证伪但在实践上的不可证伪。 2、证伪主义方法论遇到的第二个困难在于主流经济学家没有严格执行证伪主义标准,只会保护理论免于受证伪,采取防卫性的方法调整理论的假设或使用范围。现代经济学家把波普主义描述为难以吞咽的烈药,因为一旦证伪主义被严格的应用到经济学论证当中,许多经济学理论将无法存活,最后的结果就是防卫性保护。波普尔给予经济学家在众多理论中提出建议:选择那些最可证伪的命题,并试图去证伪它,如果该命题没有通过检验,就抛弃它。显然波普尔本人也在逃避这一点。 3、证伪主义方法论过于武断,即一次证伪成功便将该理论抛弃。如果将一种理论引入到时间序列当中,我们无法轻易地因为一次证伪而将它全盘抛弃,因为当

《数学思维方法》读后感1000字

《数学思维方法》读后感1000字 周末在家打开书香中国的网页,看到了《数学思维方法》这本书,顿时被里面生动的案例吸引,如饥似渴的读起来。 如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所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开展思维,必须由数学问题开始,而一个好的数学问题,可以引出一串数学问题,即形成所谓的问题链。其次,对于数学问题,人们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合情合理的方法,会形成对于该问题结论的某种猜想。数学问题在数学思维中具有首要性,由此我们应该对数学问题有个详细的了解。合情推理虽然对于发现数学猜想具有重要作用,但由合情推理得到的数学猜想,毕竟是猜想。而猜想的正确性,则待于严密的数学证明。通过证明得到的数学结论,那就是数学定理。数学的结论性知识,基本上以定义、公里和定理的形式来表达。但这些定理、定义和公理都是数学中的一个个知识点,要把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系统,在数学中有一种特殊的方法,那就是公理化方法。

这是数学特有的思维方法。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事实上,所谓数学建模就是建立起有关实际问题的相应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的研究,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因而,数学建模实际上是一个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分析法、综合法、抽象法和概括法是数学思维方法最基本的方法。数学语言的独特性表现为它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语言,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门描写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抽象结构,表达科学思想的世界通用语言。不同母语的数学家,虽然他们的自然语言不同,在许多方面一时难以沟通,但一旦讨论起数学问题,他们就有共同的语言,可以毫无障碍的进行沟通,共同来思维同一个对象。数学思维往往表现为是一种系统的综合性思维,很少有用单一的思维形式来解决问题的。数学又是一门高度严谨的学科,所有的理论都必须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得到,作为数学活动结果,即数学结论是十分严谨的。从数学本身来看,数学活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数学的发现、论证和应用。于是,数学思维方法应包括数学发现的思维方

经济学读后感

不想看以下废话的,直接翻至第二页读书笔记 说明感谢: 非常感谢您有心或无心的点击,本文内容并非本人原创,(非常感激原创作者^_^)而是 从网上各处搜集资料,自己加以整理,小幅度修改,并制成统一格式,便于大家不用阅读全 文,而能了解全书的大致内容,更方便大家摘抄。(建议不要全抄0.0)当然!在此!坚决! 不提倡!快餐式阅读!衷心希望您有机会有时间有兴趣,可以仔细翻看本书籍。(本人显然不 属于”您“的范围里的 t-t ) 若对本文的格式有其他要求建议的,请您留言! 若您需要某书的读书笔记,请您留言,我将尽快搜集,整理并上传,或者直接发您的邮 箱。 考虑到下载其他资料所需财富值从0-n不等,所以本站所有资料均只收取1个财富值。 在此向本文内容的原创作者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bingo海彬 《经济学》读书笔记 萨缪尔森是当代新古典经综合派领袖人物,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介绍 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尔森对经济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从第 一章绪论开始这本书就以自然明了的辞藻将本应繁杂的理论娓娓道来。使读者能够足不出户 就可将当今社会上影响人类生活包括经济现象、环境变化、世界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变动趋势 与经济学基础识知相结合进行初步的了解。 这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 节里单独安排。第一篇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知识。第二 篇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篇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以上两 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第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要讨论了 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纵观全书,所有的经济理论都建立在三大假设上面:稀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理性人 假设。稀缺性假设是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至今没有人 对其产生过怀疑。但经济人假设与理性人假设则从理论和实践上备受质疑。经济人假设 与理性人假设可以归结为“理性经济人”假设。其基本含义有两点:自利与理性行为。古典 的“经济人”假设以完全理性为条件,即经济人无所不知,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上通天 文下知地理,市场方面也是一路绿灯,就是说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且产权明晰。这显然超出了 经济人的能力范围。西蒙则把完全理性修正为有限理性,也就是添加了约束条件,比如人的 自身理性能力的限制,信息的不对称,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第二篇供求关系这章讲述各种经济关系受供求关系这一亘古不变的原理影响的现实生活 中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鲜艳画面。雪灾时期小城市里,纯净水、蔬菜、蜡烛、大米短时间内 涨价数十倍,春运时的火车及高速公路的汽车上一包方便面售价五十元,等等。物价短时间 内上涨了一些这也都是正常的,只要此后物价恢复正常就行了,实际上必定也会回到原来的 价位。适度的进行管制允许物价在一定范围内浮动才是明智之举.我们都知道消费物价指数 cpi在不断上涨,长期的物价上涨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短期的由供求关系造成的物价上涨也 如此。 第三篇有关效用论及产品市场的篇章,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的各个公式、可变生产要 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图、mc曲线与ac曲线之间关系的数学推导过程、完全竞 争市场的条件、垄断竞争市场的定义、规模报酬递增的定义等精彩绝伦,在书本中举出 的大量实例又让我对他们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四篇里讲到了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知识和对公平与效率这个永恒话题的讨论。大

经济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业 姓名:李晓坤 专业:金融专业硕士 学号:220130923470

经济学方法论 方法论是对方法的理论探讨,通常可以分为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学科方法论。方法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方法的反思,包括方法的依据以及方法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经济学方法是人们为了研究经济问题所采取的特定活动方式。而经济学方法论是对经济学方法的理论探讨、反思所形成的一门学说。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以人们对客观经济活动的认识方法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们运用怎样的观点考察经济活动,并把认识加工成为系统化的理论结构的方法。表现在经济理论的来源与形成方式、经济理论的结构与发展方式、经济活动的基本认识方法和理论内容结构的安排方法学习经济学方法论的意义首先是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提高经济理论水平的基础,其次经济学方法论是正确认识客观经济世界的工具,学习方法论是还全面掌握和发展继承前人经济理论的必要环节。 一、归纳主义与演绎主义 科学方法论的领域有观察与实验、归纳与演绎、数学方法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得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任何推理都具有两个部分:前提与结论。推论关系依存于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按照推理的方向性即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从特殊到特殊可以把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分为三段论、关系推理、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假言推理、二难推理等等。 归纳主义是归纳推理的思想方法在认识论中的系统化反映,它强调观察和系统的经验总结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归纳主义主张把知识的获得、科学理论的形成都惟一地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认为只有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实验、观察是获取知识的惟一来源。归纳主义把归纳法作为发现规律、建立公理的最基本的方法。归纳主义认为,观察、实验的目的在于了解事物的属性,发现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而建立经得起客观事实检验的一般性科学理论。但归纳主义并不否认演绎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但认为演绎法只是用来证明已有知识,而不是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归纳主义方法论在经济学中的表现在重商主义、威廉·配第(劳动是财富之父,

逻辑思维读后感 两篇

逻辑思维读后感 (一) 说到读书,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罗辑思维》,这是一本书名,也是一档视频脱口秀的节目。喜欢在空余闲暇的时光听罗胖说书。我觉得这是挺享受的一件事。尽管他的观点不一定全都正确,但是他的思维方式和视角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个随手即得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时代,如何突破思维瓶颈? 不妨读读《罗辑思维》,作者罗振宇。《罗辑思维》一书是根据罗振宇的互联网视频知识脱口秀《罗辑思维》创作。知识信息量极大,喜笑怒骂;罗胖读书,讲给你听,这里聚合的不仅是精彩内容,更是一群有想法的人。他们的口号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幽默犀利的语言引导大家摆脱旧方法束缚,增长见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作者罗振宇对正在到来的互联网时代有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互联网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基础设施,它将彻底改变人类协作的方式,使组织逐渐瓦解、消融,而个体生命的自由价值得到充分释放。《罗辑思维》的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做大家身边的读书人,倡导独立、理性的思考,凝聚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年轻人。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罗胖讲教育的话题,他说这个话题太大了,平时真的借一百个胆子都不敢说,因为学养不够,驾驭不了。但是《罗辑思维》这个节目有个好处,罗胖可以什么都不懂,但是只要知识的生产者、那些书籍的写作者还活着,还在勤奋地工作,他们一旦写出书来,我看得懂,我就能讲地出来,所以我在合适的时候,当合适的知识搬运工。之所以今天我胆儿这么肥,敢碰这个话题,是因为我看了这本书,《吾国教育病理》,这本书的作者是我国着名的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其实就两个:第一个是不公平,第二个,就是它毁灭了一代人的兴趣、创造性和求学的热情,每个受过中国式教育的人都深知其中三味。 关于教育这一讲,内容庞多,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网站搜索,挺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了解一下的,对其中有关创造力的言论,我觉得听来耳目一新,听着似乎觉得哪里不太舒服,但想想确实也有些道理。 创新是一种非常稀缺的人格特征,美国研究创新的学者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统计,比方说把人类历史上很多创新人物给他搁一块,然后一统计,发现一个特征,他们在十岁的时候,有四分之一的人双亲都死去了一个,到了20岁的时候,有一半以上的人双亲死去了一个。说白了,什么意思?就是有奇才异能的、有创造力的人,是家庭不幸福。家庭不幸福,问题家庭的孩子通常是两条路,一条是上街当流氓,杀人、撒谎、吸毒;还有一种,成为我们刚才讲的奇才异能之士。你说哪个概率大?当然是前者概率大了,所以我们在很多研究创造力的时候发现,比方说还有一个实验,人类目前七个领域的最杰出的人,发现一看,无一例外都有一个特征,这些人跟家庭成员相处有情感障碍,比如说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年轻的时候,就愿意独处,这种独处的方式,导致他后来的无数次婚姻一次都不成功,他跟自己的孩子相处得也不好。甘地、弗洛伊德这些人,跟自己的家人都没法相处,这些特征,为什么?因为他怪人嘛!他跟别人不一样,所以很多东西,其实回到一个原点,什么叫创新力,创造力就是这个人是个怪人,甚至在别人看来极端的精神病人,所以很多人说左撇子的人有创造力,你能找到一

经济学类书籍读后感

经济学类书籍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经济学类书籍读后感,请参考. 这几天,到图书馆查找有关经济类的书籍,发现了张五常先生的《经济解释》。读完之后顿觉受益匪浅,同时也发现原来经济学的文章还可以这样写,这的确是本很有意思的书。 张五常是一位天赋极高的华裔经济学家,他在产权理论方面造诣很深。拜读完《经济解释》后,却发现张五常竟把经济学的文章用散文的体裁写出来,而且写得是如此生动有趣,一下子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经济理论变得栩栩如生起来,这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让我深深地敬佩起张先生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了。 在幽默诙谐且充满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气通读了一遍,仍觉意犹未尽,便十分想推荐给更多的同学,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但又不免犹豫,因为《经济解释》这本书就如同张五常先生本人一样充满了争议。正如张先生自己在文中写到的一样:"《经济解释》这本书不是课本,选修经济的学生可以读,也应该读,但因为我往往不依常规,学生考试时用上我的答案,不免凶多吉少。"也许,张先生在这里是高估了他的读者,认为他们应该已掌握了传

统的经济理论,现在已不需要他像经济学课堂上一样灌输所谓的经典理论,而他所要做的就是要从一个全新角度去阐释最为简单的经济学道理。 《经济解释》这本书确实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课本。它兼有散文的基本特征与经济学的灵魂主线,即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形散"只是"散"在其形式上,而"神不散"是不散在其经济学的脉络上,是不散经济学的灵魂思想上,即我们所谓的"理性经济人"假定、稀缺、竞争、效用(在《经济解释》中张先生使用了"功用"这一翻译)以及需求定律和交易理论等。实际上张先生也正是按照这样的脉络来为读者讲授他所理解的经济学。当然我不敢苟同他所有的观点,也许这也正合乎张先生的处事原则,因为在他的《经济解释》之中也同样充满了对权威观点的怀疑。这正如他在"经济解释之三"中所明确指出那样,"世上没有不可替代的理论".但我对张先生的学识之渊博,行文之流畅,观点之新颖确是十分钦佩的。 张先生把《经济解释》的第一章便定为了"科学的方法".在这一章中张先生则更像一位哲学家,向读者传授着他的经济哲学。而这种经济哲学正体现了张先生科学的精神,这种科学的精神与态度则正是我们在学习和研究经济学问题时所必不可少的。这一章一开始,便介绍了两种极端理论,一为特殊理论;一为套套逻辑。所谓特殊理论,即是特殊到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后感

摘抄: 机会成本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后感 刚刚踏入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大门,我仍是茫茫然头脑一片空白,在求学道路上踽踽独行,不知道应该学些什么,不知道什么是经济学。在图书馆经历了无数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后,在淘汰了许多本逻辑不清、无聊且过于生活化的畅销书后,我终于找到了这本《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我一直相信热爱并研究一个东西是需要情怀的,读完本书,我觉得我的经济学情怀,就是:锱铢必较,唯利是图! 作为一篇读后感,我不能免俗地介绍一下本书的主要内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通过边际效应、供求规律、机会成本等关键词,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经济学的规律。归结起来,经济学的重点在于“决策”一词。各种成本的考虑,各种需求的对于这么一本我寻寻觅觅而终于觅得的好书,我准备从两方面来谈谈我的感想。 第一个方面是关于本书的写作模式。作为一门研究社会价值规律的学科,经济学的概念、理论许多都是抽象的,但是都脱胎于生活,因此很多经济学入门书籍都致力于将其与生活紧密结合,比如《小吃店遇见凯恩斯》里的成春香和李梦龙把生意做到美国去的辣年糕店,比如《魔鬼经济学》中通过广播击垮三K党的肯尼迪、由于禁止堕胎而升高的美国犯罪率。不可否认,这种讲述方式能使经济学原理更加通俗易懂,但我觉得这些都过于强调“生活”而弱化了经济,若不看书名甚至以为是在讲述美国社会故事,有本末倒置之嫌。让更有甚者是将两者割裂开来,讲述一个冗长的故事,再提炼出一个经济学规律,不能有机地统一两者。除了生活,还有一部分书籍会和数学紧密相连。我不是无视数学模型对于经济学的重要性,但是噼里啪啦列出的一堆图表让我这种毫无数学思想的白痴瞬间感到头晕目眩,直接打退堂鼓,更别提去深入思考了。而《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就将生活、数学与经济的比例安排得恰到好处,将生活故事当做经济学原理的支撑,主体仍然是经济学。将经济学和生活故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一件事,强调其中的经济学细节,在带领读者慢慢深入挖掘经济学原理的时候也慢慢地将一个故事延续下去,并且在恰到好处的时候给出图表和详尽的解释。比如说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加清晰地阐明道理。就如关于机会成本、专业化分工、人际贸易、交易成本中都涉及到的酿酒的琼斯和布朗,作者先是用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图表带读者本书的写作模式也为我提供了一个范本,教会我以后该怎样和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