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道德教育的民族性

论道德教育的民族性

论道德教育的民族性
论道德教育的民族性

论道德教育的民族性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是以民族的形态存在和发展的。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是其民族性或民族精神,“一个没有民族性的民族,就等于一个没有灵魂的肉体,它必然被消亡在另一些保存着自己独特性的肉体之中”。 1民族性就是每一个民族的特点和传统,就是“每个民族由他的历史发展、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所决定的特点”,2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是一个民族保全民族之自我的共同性向,它是民族历史发展的结果,又是民族历史生活的唯一源泉,它促进民族本身在社会经济生活各领域中继续不断向前发展。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传统,这些特点和传统,是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随着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传递而传递,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每个民族注定要在历史上起它的特殊作用,如果它忘记了这个作用,就必须离开历史舞台”。3民族性是教育的灵魂,民族性原则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导原则。民族性是“国家的历史生活的唯一源泉。一个民族的教育与这个民族的民族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一种教育如果不根据民族性原则建立起来,就不可能成为民族发展历史过程中的积极手段,不可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每个民族都应有它自己特殊的国民教育制度和

1

增强公民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环节

2009年1月社科纵横Jan,2009总第24卷第1期S OC I A L S C I E NCES RE V I E W VOL.24NO.1?道德与文化? 增强公民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环节 陈绍斌3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内容摘要】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所有公民都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是公民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普遍的共同的道德,公民道德教育是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公民的最广泛的德育实践。现时期,公民道德教育应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凝聚力,强化职业良心教育的感召力,注重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作力。 【关键词】公民道德 教育 实效性 重要环节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9)01-0106-03 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所有公民都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是公民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普遍的共同的道德,公民道德作为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部分,既是公民基本道德素质的体现,也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共同基础。公民道德教育是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公民的最广泛的德育实践。现时期,公民道德教育应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凝聚力,强化职业良心教育的感召力,注重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作力。 一、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凝聚力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崇高而深厚的感情,它表现为对家园故土的眷恋之情,对祖国的山河、同胞、历史与文化的热爱之意,体现出对祖国命运的关切,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现实行为。爱国主义作为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产生民族凝聚力的现实源泉。 江泽民同志在总结战胜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的经验时,在提到“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科技工作者的“四种精神”时,特别谈到了民族凝聚力的问题。他说:“这种民族凝聚力来自何处?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来自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1]他又说:“必须在全国和全体社会成员中普遍、持久、深入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这种伟大的精神在人们心灵里真正扎根。”[1]尊重和热爱自己的祖国,是一个公民最起码的道德境界,是其能够自觉遵守、模范践行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每个公民与国家的利益关系相对于计划经济时代有很大的不同,每个人在社会经济利益格局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地调整,但每个人所负有的维护国家尊严、统一和声誉的义务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对自己民族的忠诚,是一个公民自强自立的根基,也是一个民族崇高精神的所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爱国意识是具体的、现实的,爱国主义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公民爱国,就是要爱自己的国家,爱身处的社会,爱从事的岗位,尽职责、尽义务、守法规,自觉培养国家意识与集体观念;公民爱国,就是要珍视亲情,关注民生,互助友爱,利于他人,树立起对社会和家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爱国主义作为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和民族素质的价值载体与精神动力,必将成为公民道德教育的永恒主题。公民道德教育要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采取种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充分利用一切时机,强化理想信念与基本规范教育,培育公民的道德良知,完善公民的道德素质,提升公民的道德水平,引导公民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与现状,客观理解西方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不断增强公民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使其自觉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爱岗敬业,建功立业,从而使爱国主义具有弘扬美德、凝聚人心的作用,使爱国主义教育在公民道德教育中更具现实凝聚力。 二、强化职业良心教育的感召力 601 3作者简介:陈绍斌,安康学院政史系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

立足课堂 灵活教学——进一步提高品德教学有效性

立足课堂灵活教学——进一步提高品德教学有效性 发表时间:2019-01-09T14:54:32.333Z 来源:《素质教育》2019年3月总第300期作者:周晓敏王慧敏[导读]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实验小学264300 品德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我们立足课堂主阵地,科学灵活教学,进一步提高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一、多角度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浓厚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是取得成功的催化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实效,就要在“趣”字上做文章。 1.要采取多变的课堂模式。平日我们师生互动的场所都在教室,在教学《风儿吹呀吹》一课中,我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到外面去上课,让他们到实际中亲自寻找风、感受风、利用风,这一课堂模式的转变激发了学生很浓的学习兴趣,活动目标顺利完成。 2.要利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多彩的世界》金字塔前的遐想主题活动时,我根据孩子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金字塔的神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动眼、动脑,不断联想,使孩子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要创设多趣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课堂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孩子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在《大地妈妈哭了》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询问孩子们大地妈妈为什么哭了?让孩子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带着行动走出课堂,使孩子们对学习更加主动枳极,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充分利用教材空间,丰富延伸课堂内容 我们的教材注重方法的引导,追求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并且都设计了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并为引导学生的自主发现和探索留下了许多问号和空白空间,这正为我们挖掘教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空白空间,最大化地开发孩子的发展空间,促进它们自主、主动地学习,让他们不再是教学活动的听者,而是一个参与者、对话者。在《花草树木点头笑》一课中,教材首先通过“森林舞会”介绍各种植物及其功用,接着引出空白空间“护绿行动” ——你有什么“护绿”的好主意?这时我们不要代替孩子做出答案,只加以引导,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自己 “出主意”,也许有的学生想不出来,因此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但从最终的效果看,老师讲学生听只是短期性的,而由学生自主探究却具有长期效应,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红领巾胸前飘》一课,教材中先介绍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接着留下空白空间设疑:我能为少先队活动想些什么点子呢?这时我们就要充分利用生活体验及教材上的各项活动进行回顾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在《便捷的通讯》一课中,小博士要求调查一下家乡(社区)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的数量变化情况,以及体验寄信中遇到的问题和我的感受,要想使这些空白处变得有血有肉,就必须引导孩子去调查、去体验、去总结,而这也正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这些被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内容充实的课本空白处记录着孩子们的探究发现过程,是孩子们学习成果的展示,是课堂成效提高的标志。

浅谈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江西省萍乡市:赖学锋 [内容摘要] 由于社会的发展,现有德育体制和德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缺乏密切联系,内容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因此,我们可以尝试着从开展实践体验活动、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德育以及引导、探讨合理的情绪处理的方法等几方面对德育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体验探索创新实效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多元文化社会环境的形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面对大量信息的涌入,面对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社会,我们不得不重视学校德育工作。然而,现有德育体制和德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缺乏密切联系,内容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德育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不相干的东西,决不能激发学生情感,也无法使学生产生认同,更无法将其内化。一旦走向社会,没有了约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就荡然无存。由此可见,只有对德育工作进行改革、创新,提高德育实效,方可迎接时代对德育的挑战。那么德育工作怎么改革、创新呢?我们可以尝试着以下几方面的做法: 一、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提高道德品质教育的实效性 “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是体验教育的核心思想,即在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校是学生体验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我们应积极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抓住和借助一切有利时机,精心设计各种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在体验中主动成长。 如我在班上发现这样一种现象,班上的学生大多数不尊重、不孝顺父母。不论平时如何苦口婆心,仍不见效。有一次,我要求每个学生回家准备好一个5、6斤的沙袋,同学们都猜不透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第二天,同学们都准备了一个沙袋,静候我的命令。这时,我又让同学们把沙袋绑在自己的肚子上,扮成孕妇的样子,来一次“腹系沙袋,心念母恩”体验活动,而且还要求在这一天里不论干什么事,都不能拆下沙袋。刚开始,学生觉得还挺有意思的,有事没事常挺着“大肚子”来回爬楼梯。可好景不长,半天下来,学生们便累得支不起腰来,这才知道这个“大肚子”不好挺。但一天的时间还没结束,没办法只好忍着。好不容易挨到下午放学,我才宣布活动结束。这时,学生们已叫苦连天,二话不说,连忙解下沙袋,一个个直喊轻松!待学生们安静下来,我便组织学生先谈谈这一天的感受,然后想一想自己的妈妈。挺着个“大肚子”一天你就受不了了,可你们的妈妈在怀着你们的时候,何止是一天,那是足足十个月呀!该有多辛苦啊?这时,教室里出奇得静。于是,我就不失时机地追问,那你们日后应该怎样来报答妈妈的这份恩情呢?一语点醒梦中人,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这个办法实在是妙,无须过多的语言,空洞地说教,通过活动就使学生体验到妈妈的辛苦,从而改变了对父母的态度,变得体贴、孝顺父母!非常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只有体验才能加深对道德观念的认知,才能形成正确的道

德育的重要性

教育学生的方法 1.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校起着关键的作用 我们的中小学对一个人素质的形成,特别是做人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学校教育尤其是现代学校教育……要既教书又育人,而且以育人为本……在当前情况下,必须把育人看作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提出了学校必须把坚持德育放在首位的思想。他说:“致知之要,当知善之所在,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之类。若不务此,而徒欲泛然以观物之理,则吾恐其如大军之游骑,出太远而无所归也。”也就是说,学校必须将德育放在优先地位,学生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学得的知识才能发挥正当的作用。如果不是这样,学生单纯追求知识,就像脱缰的野马,会越来越远地偏离方向,直至迷失方向。 然而,透过今天青少年做人的状况,我们却无法乐观。我们从生活的现实和种种相关的调查报告中看到:不少学生爱国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爱心淡漠,自私,缺少起码的文明礼貌,缺乏集体主义精神,缺乏宽容,专横,骄逸。这些缺陷像附着于“太阳”身上的“黑斑”,正在侵蚀、污染着青少年的健康心灵。这些现象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因为教育思想、方针的贯彻,一代新人的培养,归根结底是依靠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育的对象是人,教师对学生要做到

教会做人,教会求知,教会办事,教会健体。 2、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家庭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孩子独立行走于世之前,孩子有大半多的时间是同家长一起生活的,父母是子女天然的、不可选择、不可任意更换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对孩子有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家庭德育的基本方式,它比学校德育、社会德育要强烈、深刻得多。孩子的发展,父母是责无旁贷的。父母是孩子最坚强的依靠,他们对亲情的付出与对孩子的爱,将可能深刻影响孩子日后的人格。因此家长应努力形成良好的家风,形成诸如追求理想、积极向上、团结和睦、民主平等、勤奋好学、勤劳节俭、爱好健美、讲究卫生等良好作风。良好的家风能使家庭德育发挥更大效能。家长教育孩子应严爱结合,要求统一。严格不是简单的限制、命令,更不是严厉、专制、打骂、体罚,严格中包含着说理、引导和启发,严格要求应与尊重、信任、关心、热爱孩子相结合,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爱结合,刚柔相济,要让“理”制约“情”并成为情的基础,教其学会做人的道理,把他们培养成才。真正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寓理于情,情理结合,在亲子感情的伴随下进行品德教育,教他学会做人,把其培养成人。护短、溺爱、娇纵、不管、不教,或滥用亲子骨肉之情和家长的权威,要求过高,责之过严,甚至打骂孩子,都违背家庭德育的规律和特点。类似于夏斐、刘玲、陶鑫、周源等恶性事件的发生,都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而走极端的结果。所以家长应该明白:你的孩子并不是你,你可以给他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有他的思想;

学校德育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

请你列出当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并按其内在逻辑关系排序 一、我们对学校德育概念理解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主要原因)。 我们人为地将学校德育分成了“大”与“小”,或者说是“广义与狭义”,“大德育”,也即“广义的德育”。既将所 有能够影响青少年品德发展的活动都称为德育;“大德育”即包括的内容主要有:政治、思想、道德、法治、心理等方 面的内容。我们只需要简单地思考一下,便可发现如果这样理解德育,会出现什么问题呢?这其中的每一部分内容都会 涉及到一个独立的学科,或者说是一门专门的科学。它们有自身内在的逻辑,如果不加分析地将其进行混合,所造成的 结果就是,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这也是德育实践中人们常常感到困惑的根本原因。“小德育”也即“狭义的德育”。 即专门指“道德教育”;如果学校德育是指狭义的道德教育,那么,我们就要面对一个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思想意识,政 治素养等等问题,如它们使用什么名称,具体教育的层次,这些就会给我们的学校德育的课程设置,理论研究提出新的 问题,当然,如果要科学地认识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是必要的。否则,学校德育就只能作为一种工作概念而 不是理论概念存在于学校教育之中。也有人从与西方接轨的角度将德育视为“道德教育”,即西方人用的 MORALEDUCATION。 但这很显然是不行的,因为不同文化中对道德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更是如此。 以上的区分 太过于简单化,不利于建立一套长期的,稳定的学校德育知识体系。 二、缺少长期的,稳定的学校德育知识体系(次要问题) 由于我们对学校德育概念理解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我们现在的学校德育没有一套长期的,稳定的学校德育知识体系。 我们现有的德育教材,内容链接生硬,缺乏一个内在的逻辑线索。 三、当代学校德育如何面向传统(次要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深刻。仅就道、德二字而言,我们便不难出,这其中的奥妙,它体现的不是简单与单 纯的记忆与模仿,而是充满着动态与变化的主体自觉与理解。我们既要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古人的思想,同时也得从今天 的思想去深入理解蕴涵在古代思想家思想中的大智慧。否则,我们一味放弃自身的文化与道德传统,而把改革的路径仅 仅定位在向西方学习的片面道路上,这种做法既不科学,也不实事求是,更会陷入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 所以当代学校 德育教育就要思考如何结合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来制定实施德育课程体系。 四、学校道德教育中的生命意义缺失(次要问题)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一 1.道德的主体性 道德与法律、伦理不同。道德是伦理的个人化,伦理是道德的社会化。美国著名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指出,“从道德上讲,任何道德原则都要求社会本身尊重个人的自律和自由,一般地说,道德要求社会公正地对待个人;并且不要忘记,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好的生活,但不是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存在”[3]。相反,道德是为人而存在的。道德是人的道德,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没有主体的参与,就不是道德,即便有了主体,但如果主体不敬仰和服膺道德,也同样没有道德。 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为人的需要而产生。道德对个人来说,它就是人自身的创造物。人类发生史的考察表明,道德最初并不是一部分人发明出来控制另一部分人的工具。道德产生于人们共同的特殊的人类需要

并满足这种特殊的需要——即调节和确定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需要以及个人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需要。道德包含着人的追求活动,而且道德规范本身也是反映和体现人的发展需要和意向的东西。人创造了道德并不仅仅是为了约束自己,而是为了确证、肯定和发展自己。道德有约束性,但道德对于人不仅仅是约束,而更重要的是激励。道德不是社会对付个人的工具,而是在个人与社会之间造成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压制人的,相反,它保证个人获得肯定和发展自身的条件。所以,道德在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主的人的领域。 2.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 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人的主体性在道德活动中的展开和具体化,构成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这包括: 为“我”性。道德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中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活动反映的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道德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协调关系,源于主体间的交往。利益是人们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人常说:一个人没有知识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可见,作为一个人,这三样哪样也不能够缺,但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道德行为了。因为纵使一个人有很渊博的知识,很强壮的体魄,但如果德行败坏,那他只会 给国家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现在的社会,由于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各种思想潮流的侵袭,以及电视 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发育。青少年涉世 未深,自控力差,明辨是非的能力还没形成,极易受到暴力、金钱等不良思想 的诱惑和侵蚀。再加上现在的孩子不比我们小时侯了,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 的掌上明珠,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他们在物质上都得到了充分的 满足,但精神世界却极度空虚——没有理想、目标,缺少责任感,自私、任性、惟我独尊,尤为突出的是在道德行为上的严重缺失,既少尊师重教的意识,也 缺少爱父母、友同学的心理。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关系 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所以,道德教育刻不容缓,责任重大。 再看我们现在许多家长和老师,为了孩子的前途,加大投资,倾注精力,请家教、购书籍、买钢琴、参加各类辅导补习班、特长班等,整天忙的不 以乐乎,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学生每天在书海中徘徊,对于学生的心理思想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或者有时候对于问题孩子,方法简单粗暴,没有去与他多沟通,循循善诱,引 导他形成正确的认识,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身边,许多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与同学和睦相处,而且有的曾经那么单 纯可爱的孩子却染上了不良的恶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多么令人可悲。我们 扪心自问,这难道是孩子的过错吗,不是的,是我们的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 人之初,性本善。没有哪个孩子一生下来就是坏孩子。孩子的道德行为的形成, 与他所处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有关系,所以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作为家长尤 其是我们搞教育的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孩子的道德行为教育。我们教师应把德育教育 放在工作的首位,人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曾听到这样一个小故事,听后很 有感触,一个因大意误诊病人的医生,在死后被打进第一层地狱,而一个不好好搞教 育的老师却要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这是为什么?因为医生医治的是人的身体,而教师 却是塑造人类灵魂的,你要教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事,你不仅肩负着学生的知识 教育,更肩负着学生的道德教育。一个人知识能力的高低,对他的一生有一定影响, 但品德的好环,则影响他的一生。也就是我们知道的一个知识能力不足的人可以用道

杜威与柯尔伯格的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思想比较

杜威与柯尔伯格的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思想比较 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问题是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本文通过对美国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杜威和柯尔伯格的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观点的阐述,比较了其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对我国当代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发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标签:杜威;柯尔伯格;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其道德教育思想对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国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柯尔伯格是美国著名的道德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家,被称为“现代道德教育复兴运动中最著名的人物”,杜威和柯尔伯格对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问题都比较关注,两人的观点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所差异,比较他们的异同,对促进我们今天的德育建设有一定意义。 所谓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我们认为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学校道德教育的实际运作对学生成长需要的满足程度和对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1]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对两者的思想展开比较。 一、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有效要素——师生地位及关系 杜威认为,要增强道德教育有效性,使教师成为有效的道德教育者,客观上要承认教师社会地位和作用,因为教师“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生长”。[2]但承认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并不等于肯定教师的权威,他坚决反对权威,认为教育者的权威不利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他认为,教育者必须以受教育者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以指导者的身份进行教育,“没有一个东西能从无中发展出来,从粗糙的东西发展来的只能是粗糙的东西,希望一个儿童从他自己小小的心灵中发展到一个宇宙是不会有效果的”,但“指导不是从外部强加的,指导就是把生活过程解放出来,使它最充分地实现自己”。[3]杜威强调教师应该组织和参与学生的活动,一起学习,不断进步。另外,在专业素养方面,杜威认为教师的知识应该既博又专,既能给予专业指导,又能以广博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在教学艺术方面,“他既要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学生交流思想,提高价值的辨别能力,增强对观念和原则的感受,又要了解学生经验发展的连续性”。[4]杜威认为学生才是教育的中心,一切教育活动必须围绕着这个中心来进行,他虽然极其反对“教师中心论”,但并不否定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肯定了注重学生的需要和能力在发挥道德教育有效性中的重要性。 柯尔伯格早期认为在道德发展过程中,教师有着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他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有教师指导下的学生道德发展幅度远大于没有教师指导的道德发展幅度。“教师必须帮助儿童思考真正的道德冲突,检查他们用为解决冲突的推理,找出他们思维方式中的前后矛盾和不当之处,并发现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为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集中推理,把直接高一级的水平同他现有现有的水平加以比较,帮助学生体验冲突,从而使他们认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4300字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4300字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课题,已经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正式列为山东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今天我们召开课题开题会,对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从现在起,全面启动课题的研究工作。 一、课题的提出 自全国“九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国中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在各级科研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广大小学生热爱祖国,积极上进,刻苦学习,朝气蓬勃,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但是,也应该看到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德育工作还不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没有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学生年龄特点及品德形成规律的具体、连贯、层次化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在教育方法上,多单项、直接、正面灌输或简单的照本宣科,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在一些学生仍然存在“是非观念模糊、法制观念淡薄、缺乏理想追求、自我中心严重、自控能力差、知行脱节”等问题。因此,加强“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是刻不容缓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开展德育实效性研究就是要探索提高德育效果的途径,本课题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研究找到如何使学校的德育有效,如何让学生信服学校的德育。通过研究从理论上弄清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了解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德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阐述学校、家庭、社会如何相互配合已取 得德育的最大效果,探讨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科任教师之间如何相互配合以提高学校德育效果,摸索学校有效开展德育的最佳方法。在实践上,一是通过研究探索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的互相促进的学生德育工作网络机制,使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形成合力,防止5+2=0现象的发生,建立起第一道防线。二是探索建立学校内部有效的德育网络机制,学校的各部门之间、班主任与各科教师之间要共同承担起育人的责任,要形成有机整体,协同作战,共同开展德育工作,建立起第二道防线。三是通过研究探索提高德育的途径和方

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鸡西教育局专家报告会有感 密山市当壁镇中心学校 张文阁 2013年3月9日鸡西市教育局举办了专家报告会,聆听了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专家陆教授对我国当前德育教育形式的剖析,和德育教育重要性紧迫感。体会颇深。 科教兴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倡素质教育,而发展教育的希望在少年,他们是初升的太阳,充满朝气和活力,孕育着无限希望。教育的根本不是成绩,人的成长进步才是最重要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这就突出了德的重要性。所谓“少年若天成,习惯成自然”,可见“德”的培养,更应该从小抓起。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经验,是非观念模糊,对人对事缺乏明辨能力,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同时又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俗话说得好:嫩枝易弯也易直。因此思想基础打得好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至今后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品德教育不仅对学生自身同时对社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品德教育必须从小学生抓起,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懂道理,会做人。 但是,我国德育现状令人堪忧,很多小学并没有开设思想品德课,或即便开设也被当做“副”科对待,代课老师不予重视,敷衍学生。其他代课老师也常以讲题、补课为由任意占用思想品德课,使本该重要的一门课程完全缺失。而有些学校开设了思想品德课,也有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题班会等,但这些以直接进行道德教育为目的的学科课程或活动课程,毕竟时间有限,内容上也不足以完成德育工作,这就导致学生德育的不完善。 当前应试教育体系,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却忽视品德的培养。现有的教育模式必须尽快改变,素质教育不能空喊口号。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把“传道”放在了首位。可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以学生分数论成败,学生以成绩排名次,教师以分数订优劣。学生的学习负担日益加重,学生成了被动学习的机器,没有独立性、思考性、自主性,更别说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熏陶感染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成绩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1.道德的主体性 道德与法律、伦理不同。道德是伦理的个人化,伦理是道德的社会化。美国著名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WilliamkFrankena)指出,“从道德上讲,任何道德原则都要求社会本身尊重个人的自律和自由,一般地说,道德 要求社会公正地对待个人;并且不要忘记,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好 的生活,但不是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存有”3(p.247)。相反,道德是 为人而存有的。道德是人的道德,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没有主体的参与,就不是道德,即便有了主体,但如果主体不敬仰和服膺道德,也同样 没有道德。 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为人的需要而产生。道德对个人来说,它就是人 自身的创造物。人类发生史的考察表明,道德最初并不是一部分人发明 出来控制另一部分人的工具。道德产生于人们共同的特殊的人类需要 并满足这种特殊的需要——即调节和确定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需要以 及个人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需要。道德包含着人的追求 活动,而且道德规范本身也是反映和体现人的发展需要和意向的东西。 人创造了道德并不但仅是为了约束自己,而是为了确证、肯定和发展自己。道德有约束性,但道德对于人不但仅是约束,而更重要的是激励。 道德不是社会对付个人的工具,而是在个人与社会之间造成一种特殊的 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压制人的,相反,它保证个人获得肯定和发展自身的 条件。所以,道德在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主的人的领域。 2.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 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人的主体性 在道德活动中的展开和具体化,构成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这包括: (1)为“我”性。道德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中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活 动反映的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道德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协调关系, 源于主体间的交往。利益是人们交往的根本动因,马克思说,“准确理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报告课题方案及对策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省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校执笔人:亮王建良)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条件 1、背景 德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加强德育就必须改进德育。对于我们的德育成果,目前社会各界包括我们自己,还是不很满意。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都使得我们反思,我们的德育工作的确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目前社会整体的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平并不尽如人意。可以说明一点,就是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在校期间可能很好,但进入社会后还很难抵御社会上的不良影响,或者说抵御能力还不是很强,这是学校教育值得反思的问题。反思到最后,大概就归结到一个问题上,就是德育的实效性问题。 目前,德育工作中形式主义普遍存在,即德育片面注重和追求德育工作的表面形式,而不按德育的客观规律办事,不顾及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不注意德育实际效果。如:德育目标脱离实际,面面俱到不考虑实现的可能性;德育方法空洞说教,不顾及教育对象实际;德育活动包办代替,无视学生的主体性。这些都影响着德育的实际效果。 2、条件 (1)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丰富的德育教育理论;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多学科整合的视角寻求道德教育研究之合理的方法论为基础的德育理论,是当代德育

教育理论取得又一个伟大成果,将会为将来的德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2)具有丰富的经验作基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树立德育为首和德育就是质量的观念,探索德育合力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被评为“市德育示学校”、“省先进家长学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具有良好科研环境。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又是一所新的农村实验小学,有较好的文化积淀和科研环境。“十五”期间,学校成功完成市级立项的心理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为本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课题的核心概念 德育的概念表述: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德育的实效是指学校德育工作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实际成效与结果,它是学校德育管理的灵魂。实效性是相对于“形式”和“低效率”而言,也就是说通过有效的教育形式、方法、途径和实实在在的教育容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

试论学校德育的必要性

试论学校德育的必要性 德育的概念与意义 (1)德育的概念 德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以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个体的品德心理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道德素质,使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热切的道德观念和较高的道德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的教育过程。它是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律教育相对而言的。 其中所谓思想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政治教育即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态度和立场。 道德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义务,以形成高尚的品德。 法律教育即传递法律知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能力,使学生执法、守法,并能正确地运用法律。 (2)德育的意义 第一,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相辅相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道德支持和道德保障。德育是社会道德建设的 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社会的道德状况。 第二,德育工作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 对于青少年来说,道德需要与理智需要、审美需要一样,是他们的人生基本需要。道德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及满足的方式和类型,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成年后的道德素质和道德素养,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性发展程度和社会性接纳程度,决定了他们发展空间的大小和发展方向的正确与否。良好的德育工作能够满足、引导和提升他们的道德需要,为他们的道德发展以及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拥有一个充实的、有意义的、有尊严 的和幸福的人生。 第三,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德育与其它各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并为其他各育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方向,它们共同服务于教育目的,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丰富个性的形成。

学校德育重要性名言

学校德育重要性名言 [标签:栏目] ,学校德育重要性名言 1、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张衡 2、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陶西平 3、道德应当成为科学的指路明灯。——布夫勒 4、人受到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的感官上,而最强烈,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尊严上。——佚名 5、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 6、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卢梭 7、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狄德罗 8、凡是教师缺乏爱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卢梭 9、我认为,与制度结合的自由才是唯一的自由。自由不仅要同制度和道德并存,而且还须臾缺不了它们。——伯克 10、习惯是一条巨缆,我们每天编织其中一根线,最终我们无法弄断它。——梅茵 11、礼仪的目的与作用本在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尊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约翰·洛克 12、在所有一切有益于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是教育人的事业。——卢梭 13、半截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徐特立 14、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孔子 15、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乌申斯基

16、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而是让儿童练习良好道德行为,克服懒惰、轻率、不守纪律、颓废等不良行为。——夸美纽斯 17、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布莱希特 18、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1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20、历史使人贤明,诗造成气质高雅的人,数学使人高尚,自然哲学使人深沉,道德使人稳重,而伦理学和修辞学则使人善于争论。——培根 21、音乐是唯一可以纵情而不会损害道德和宗教观念的享受。——爱迪生 22、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与追求美的理想这两者常常统一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周扬 23、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凯洛夫 24、信用就像一面镜子,只要有了裂缝就不能像原来那样连成一片。——阿米尔 25、对自己真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莎士比亚 26、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达·芬奇 27、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马克吐温 28、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行知 29、我们有力的道德就是通过奋斗取得物质上的成功;这种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人。——罗素 30、一个人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洛克 31、即使不考虑道德因素,不诚实的广告也被证实无利可图。——李奥贝纳 32、如果一学期养成一种好习惯,那么用不了多久你就会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曹国艳 33、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罗曼·罗兰 34、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孟德斯

主体性道德教育:一种道德的道德教育

主体性道德教育:一种道德的道德教育 摘要:传统的道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某些反道德的现象,即“目中无人”的道德教育、道德伪善和道德权利的遮蔽,这些都是背离道德教育的宗旨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是一种道德的道德教育。首先,它承认人的存在,承认道德的个体性和主观性,这是道德的主体性的本质体现。其次,主体性道德教育崇尚道德教育主体人的自由,从而达到道德行为的自觉和自律,最终上升为活动的自由。 关键词:道德教育;公正的道德教育观;主体性道德教育 积极差别指的并不是人为地建构一种差别,从而加大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程度,而是在尊重自然差异的基础上,帮助人们在社会体系的构成中发现与寻找到真实的自我,以此来促进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在自然演进的基础上达成一种完美、和谐、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良好秩序[11]。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其个性差异、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由此可见,子贡的“道德”行为是反道德的。首先,他把原本平淡无奇、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水准,提到了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既然“道德”标准如此之高,而这个标准对于其他人来说是很难企及的,那么本来符合道德要求的在代偿赎金后收回赎金的行为,现在就变成了“不道德”的行为了。 (二)主体性道德教育——一种道德的道德教育 主体性的道德教育是一种道德的道德教育。首先,它承认人的存在,承认道德的个体性和主观性,这是道德的主体性的本质体现[3]。道德的真实存在是以个体的认可和自觉地服膺为前提的,那种认为可以不关注人的内在想法和自主意志,认为道德可以单独存在的观点是错误的,那种不从人的尊严、需要、意愿出发的道德会失去其本然的约束力。无视主体的自主理性和精神需要、没有充分唤起主体的自觉的道德教育是无效的教育[13]。否认人的主体性存在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无效的道德教育。 其次,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崇尚道德教育主体人的自由。道德在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主、自觉、自为的自由领域,“人为自己立法”,人的主体性与自由根本无法分开。无视学生主体性的道德教育,也就否定了学生的自由,它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更培养不出有道德的人来[14]。“道德的”不仅仅指服从或适应规范,更指个人在面临各种规范和行为时的选择行动。前者只是服从规范,后者才是人的自由。仅仅服从规范并不表明一个人是“道德的”,不具有道德意义。单纯地以规范去要求人、剪裁人,就从根本上曲解了道德的实质。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道德活动中具有主体性的道德人格,能够把道德规范变为内在的要求,使抽象的规范自觉地成为自己具体行动的指令,并且在无所遵循的情况下,创造道德规范主体性道德人格,表现为个体的独立、理性、自由和创造。它能够独立地做出道德判断,也能通过认识道德现象,做出鉴别,从而达到道

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中学是人才的摇篮,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肩负着祖国人民的重托和历史赋予的使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 智为人才素质之基础,体为人才素质之条件,美为人才素质之重要内容,而德乃人才素质之灵魂。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素质,集中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与党的事业能否后继有人,与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兴旺发达,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为当代中学生展示才华、实现理想提供了崭新而宽阔的历史舞台,同时也对当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德育的基础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所以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等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而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培育是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的基础工作。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美好理想,学生才可能有健康、自觉的价值生活,才能有真正合乎道德的行为,形成真正的文明行为习惯。龇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90后中学生道德教育的问题分析 德育是指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化。进入21世纪,我们教育的受众也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成为我们教育的主体。90后中学生的德育出现了诸多问题,诸如: 1. 90后中学生德育内容中道德知识与社会实际的缺失。 德育内容来自生活世界,德育内容应是现实的、生动的。学生很难从自身的结构和需要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无法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学生仅表现为一个学习知识的人,而不是一个有完整的精神世界和独立个性的生活着的人。 2. 90后中学生德育方式上自主建构与主体意识的缺失。 德育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道德信念,以便规范他们日常生活行为。信念的建立,绝非单纯的说教就能实现,而是要学生自己理解,通过悟性将德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德育信念。中学生当前的德育主要是灌输说教,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正确认识,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学生的主体意识。这种德育,不能触及道德结构的核心--道德信念,极易造成学生道德行为的刻板和不稳定。 3. 90后中学生德育过程中师生对话与自我顿悟的缺失。 德育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然而,我国中学生德育是教师和学生不平等对话。学生常常被视为客体、被动的。教育者忽视了学生是一个具有能动、反思的主体,他们依靠自己的权力或权威,迫使学生接受德育内容,忽视了学生理解与否。因此造成师生之间形式上的交往、思想上的断层,造成你讲我听、我行我素的局面。 4. 90后中学生德育评价时动态化与多元化的缺失。 在应试教育思潮的控制下,学校德育对\"人"的关注日趋弱化。"人的教育”从教育的\"中心\"退却为教育的\"边缘\",德育变成了一项可有可无的软任务。当我们面对学生们惨淡的德育,作为教师,为之心痛。仅凭学生的分数,怎能断言他的道德高低?正如尼采强调:\"最大的恶属于最大的善,当我们称某些行为与思想为善或恶时,不应该考虑它们过去被称为什么。过去被称为恶的东西,现在完全可以称为善,反之亦然。 \"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