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和趋势

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和趋势

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和趋势
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和趋势

2011年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大学生就业背景: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4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新的一年中,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如何脱颖而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

1.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2. 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 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3.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财政 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 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 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

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初探

2012年第23期总第325期前沿 Forward Position No.232012Sum No.325 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初探 王玉彬(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是社会、经济、历史等多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主要从大学生就业心理、面临的现状方面分析,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使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顺利就业。[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91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12)23-0163-03 [作者简介]王玉彬(1963— ),山西人,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政工师,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及学生管理工作。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遭遇“寒 流” ,而且一年“寒”过一年,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明确要求 :“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 ,表明了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极度重视。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和现状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持续增长,按照GDP 增长的百分比来算,毕业生的增长率大大超过了GDP 增长创造的工作岗位数量,加之各种社会环境和个人选择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其就业问题和现状主要表现如下: (一)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从高校扩招讲,目前高校大学毕业生达到700余万人,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随之大大增加,这是因为:一是扩招增加了大学生家庭的教育成本,提高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预期。由于上大学的费用越来越高,巨大的经济投入迫使大学生和其家庭把毕业后的经济效益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些全家举债助读的学生更加迫切地希望获得高薪和具有发展前途的职业,就业预期的提高,无疑带来了就业的压力;二是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容纳能力角度看,普通高等教育过快增长造成大学生贬值现象;三是扩招导致的教学班级规模扩大、教师授课任务加重、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恶化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从金融危机讲,大型企业普遍实行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 培养与培训员工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因此,在招聘的时候 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择优录取。中小企业一直以来就是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然而由于经济危机对我国产生影响,很多中小企业面临停产,甚至倒闭,部分中小企业的生存形势也不容乐观,大学生将因此失去很多就业机会。同时由于企业利润下滑,部分中小企业将可能少招应届毕业生甚至大规模裁员以缩减成本,这无疑对本就低迷的就业市场产生不小的冲击。这些因素无疑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二)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带来的就业压力 随着大多数高校招生的扩大,最终变为学科专业规模的扩大,这就更加凸显原本学科专业结构存在的弊端。由于规模扩大,原来只是局部存在的问题就变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有些冷门专业就业相对困难,扩招以后变得更加困难;有些专业设置过时、过偏,扩招以后会影响到更多的学生,培养出的学生适应性较差。高校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非常突出,从而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衡,加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 (三)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带来的就业压力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加大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就业空间的狭窄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提高就业门槛提供了条件。有的用人单位设置的招聘岗位,本科大学生甚至大专 生已经足够胜任,但其往往一味地给自己树“金字招牌” ,体现领导在形式上对知识的尊重,纷纷打出“招研究生” · 361·

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问题,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逐步产生并日益凸显的,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一个现实国情。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关注自己毕业以后就业的形势与问题。看着这些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们,他们的脸庞上流连着对校园的不舍,还有对未来的茫然与失措。而即将进入大三的我们,越来越开始疑惑今后工作跟升学的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 一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自己。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走上自主创新,科学生产的道路。 二是观念问题。中国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因此,中国的教育应当是“公有制为主体”,不应该是个人的投资,而应当是社会对发展的投入,是一种社会积累。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社会承担,从物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为祖国、为社会“回报”而学习的思想观念。教育费用由国家、社会承担之后,还缩小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力的生产价值的个人差别。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很深远的意义。 三是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1)、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2)、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3)、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4)、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四、用人单位误区。(1)、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2)、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3)、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班级:工商管理09-2 姓名:郭清华 学号:310910010216

摘要: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而在国家、学校教育、社会与个人四个方面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对策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中新网北京5月24日电(记者马海燕)中国教育部副部长24日表示,中国今年将有68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旧严峻。(2012年05月24日11: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经多方面调查研究,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如下: 1.1 供需差: 岗位增36%学生增130% 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北京地区从6.6万人增加到15.4万人,是扩招前的2.3倍。但是同期北京市所属单位上报需求毕业生数量(不含国家和中央在京机构)只是从4.2万人增加到5.7万人,仅为扩招前的1.36倍。 1.2 选材刁: 应届生就业不吃香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一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每年招收的1000名员工中,只有40名是大学应届毕业生;一印刷有限公司的代表说,“尽管我们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我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1.3 专业同: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认为,对于近年来盲目上马、目前就业较困难的专业,应坚决按教育部规定,区别具体情况减少或停止招生。 1.4 薪酬低: 市场只给1700元/月 这次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北京和上海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1.5 假招聘:

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讲,毕业已是近在眼前,如何规划我们以后的道路,就需要我们足够多的了解这个社会对于我们的要求。也许很多人想考研,的确考研是一个很不错的出路,至少它可以是一个目标,让我们有奋斗的理由和信念,以至于在毕业之后有所归属。但毕业之后选择就业还是当今大学生的主流意识。 选择就业不难,难就难在找到我们喜欢并且能够胜任的工作。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人数越来越多,但是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很严重。更严重的是企业缺人现象也很严重。这就矛盾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人才。归根结底还是大学生的素质不能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大学生要想找好工作还是需要先加强下自己的能力。我们不能好高骛远,与其一味追寻“理想化”的工作,不如先选择一项自己能够做好的工作,一方面可以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能使自己暂时稳定下来,在保障自身生存问题时也有寻求新契机的机会。等到自己积累到足够的经验时,或许就是我们能够追寻更进一步发展的时刻。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难在以下几点: 一,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加,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二,受长期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影响,部分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一方面,县,市中小企业急需人才,一方面部分毕业生不愿去第一线,去基层,有业不就的错位现象依然存在。毕业生的基层意识和创业意识有待加强,亟待做更加细致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 五,高校毕业生流向不够合理。目前高校毕业生的流向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这些地区往往占据各种优势,而且吸引人才的力度较大,形式多样。特别是“先落户,后就业”政策的实施,既对大中城市的就业产生一定压力,也影响一些中小城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引进人才工作。 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就业心理准备不足。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黑龙江大学就业指导教师访谈录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当前,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择业渠道不够畅通,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既有社会, 又有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 改革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求职意识; 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只有这样, 才能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一方面急缺大学生人才,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在不断下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当前就业形势,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问题已成重中之重。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关系着劳动者、企业、乃至国家的未来。 我们最近找到社会黑大知名专家给我们分析了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同时也给我们大学生以后的就业给出了建议!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本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业形势也随之变动。21 世纪头20 年,中国16 岁以上人口以年均550 万的规模增长,到2020 年劳动年龄总人口将达到9.4 亿。但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中劳动力密集、就业弹性系数大的第三产业比例偏小,整体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偏低,因此劳动力供应远远大于需求的现实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变。未来十年内,就业将始终是个大问题,这其中就

包括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据中国教育部统计,2001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 万,待业人数约为30 万。到了2005 年,待业人数增加到93 万,比2001 年增加了三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2010 年将有630 多万名大学生毕业,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总数将超过700 万,就业形势依然很不容乐观。预计今后三年内高校毕业生还将以每年50 万的速度增长,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产生的原因 (一)自我定位不准确, 对工作期望值过高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 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充足甚至短缺了。从高校毕业生整体的就业情况来看, 也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然而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的影响, 中国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社会需求尚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不愿意到基层、艰苦岗位工作, 一些大学生往往不切实际地盲目与别人攀比, 简单地从“我想干什么”出发, 拼命去挤“独木桥”。大学生在就业时自我定位不准确, 对工作期望值居高不下, 无形中形成了好高骛远的心理, 人为地抬高了就业的门槛。 (二)大学生就业的自身“硬件”不硬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改组以及国际资本和技术的进入, 形成了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局面, 导致企业之间的人力资本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用人单位和企业的员工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 还要求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以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 引言: 机器能否象人类一样能具有学习能力呢?1959年美国的塞缪尔(Samuel)设计了一个下棋程序,这个程序具有学习能力,它可以在不断的对奕中改善自己的棋艺。4年后,这个程序战胜了设计者本人。又过了3年,这个程序战胜了美国一个保持8年之久的常胜不败的冠军。这个程序向人们展示了机器学习的能力,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与哲学问题。 机器学习的研究是根据生理学、认知科学等对人类学习机理的了解,建立人类学习过程的计算模型或认识模型,发展各种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研究通用的学习算法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建立面向任务的具有特定应用的学习系统。这些研究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机器学习是关于理解与研究学习的内在机制、建立能够通过学习自动提高自身水平的计算机程序的理论方法的学科。近年来机器学习理论在诸多应用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及热点之一。 机器学习是继专家系统之后人工智能应用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也是人工智能和神经计算的核心研究课题之一。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没有什么学习能力,至多也只有非常有限的学习能力,因而不能满足科技和生产提出的新要求。对机器学习的讨论和机器学习研究的进展,必将促使人工智能和整个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一.机器学习的发展史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研究较为年轻的分支,它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4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在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中叶,属于热烈时期。…> 第二阶段是在60年代中叶至70年代中叶,被称为机器学习的冷静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称为复兴时期。 机器学习的最新阶段始于1986年。 机器学习进入新阶段的重要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1) 机器学习已成为新的边缘学科并在高校形成一门课程。它综合应用心理学、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以及数学、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形成机器学习理论基础。 (2) 结合各种学习方法,取长补短的多种形式的集成学习系统研究正在兴起。特别是连接学习符号学习的耦合可以更好地解决连续性信号处理中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与求精问题而受到重视。 (3)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各种基础问题的统一性观点正在形成。例如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进行、知识表达便于学习的观点产生了通用智能系统SOAR的组块学习。类比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的基于案例方法已成为经验学习的重要方向。 (4) 各种学习方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一部分已形成商品。归纳学习的知识获取工具已在诊断分类型专家系统中广泛使用。连接学习在声图文识别中占优势。分析学习已用于设计综合型专家系统。遗传算法与强化学习在工程控制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符号系统耦合的神经网络连接学习将在企业的智能管理与智能机器人运动规划中发挥作用。 (5) 与机器学习有关的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国际上除每年一次的机器学习研讨会外,还有计算机学习理论会议以及遗传算法会议。 二.机器学习分类 1、基于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过程中系统所采用的推理策略。一个学习系统总是由学习和环境两部分组成。由环境(如书本或教师)提供信息,学习部分则实现信息转换,用能够理解的形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教育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形势偏紧和就业层面下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就业是世界性的难题,关系着大学生本人的发展、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因此政府、社会、家庭要高度重视,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与环境,要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据有利地位。 一、引言 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关系着大学生本人的成长成才与发展、家庭的稳定幸福、社会的和谐。大学生就业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近年来持续上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陡增,人才市场中竞争力度越来越大。2013年我国经济形势不乐观,2013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毕业生人数达699万,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然而,这个数字在不断刷新,20l4年的毕业生人数729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数量非常大。据权威机构数据统计显示,美、英等国大学生就业也不乐观,青年人就业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因此高校教师和学生一定要对就业形势、环境,要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走向市场化,为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奠定良好基础。但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就业大环境中,机遇与挑战都有。 (一)从统计方面看,社会人才供给总量与社会需求总量差距较大,

未能落实就业的大学生总人数持续增多,就业压力巨大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每年平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2000万,但是“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300万,每年将会有300万多余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估计我国未来几年内在人才需求总量上将出现供大于求、人员过剩的现象。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就业的大环境联系密切,大学生就业也呈现出数量不匹配的特点。10年来,因为高校扩招力度加大,大学生数量增加走高,加上毕业时间、就业程序的同步造成了“一致”效应。统计显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稳中有所下降,随毕业生数量增加而有所下降。如2010年到20l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由630万增加到了729万,6年里,毕业生数量增加幅度很快。 (二)从地域视角看,随着国家促进就业优惠政策的大量出台,二线、三线城市人才吸引能力将逐步增强 近几年,由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开始面临土地和环境承载力的制约,城市的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与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精英移民在一线城市的增加速度无法实现同步发展,如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供给不足,尤其是房价上涨等造成一线城市生活成本加大。与此同时,由于政府相关政策的宏观调控,大量“西部开发、中部掘起’’等政策出台,促进了一批二、三线城市的发展,经济规模、创业环境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平的提高,二、三线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对人才的吸引力将显着增强。 (三)从就业产业结构视角看,三大产业的就业空间各有优势,战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区政协社法委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 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遭遇“寒流”,而且一年“寒”过一年,已经 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 确要求:“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我们要按照 中央的要求,加大力度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天之骄子”的失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 困境 “毕业即失业”,这种离中国大学生曾经非常遥远的现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急速推进, 如今已经真实地出现了。 据教育部统计,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 比20xx年增加64万人,增幅为12.9%。而20xx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也就是说,超过15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 20xx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610万,是近年来的最高值,占

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从目前的经济形势看,20xx年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0xx年,**市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2.9万人,比20xx年增加1.7万人,增幅为15%。截至20xx年底,全市20xx年高校毕业生签 约率为14.9%,比20xx年同期低4.2%。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 临空前的困难和压力。 大学生就业为什么难?难道中国的大学生数量已经供大于 求了吗?难道中国社会中大学生这样的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劣质资源 了吗?难道中国大学的教育收益和社会效用已经降到了“白菜”的 地步吗?究竟是什么使大学生成为“鸡肋”的呢? ——高校扩招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从1999年开始,我国 高等院校连年扩招,致使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高校毕 业生从1998年的66万,到20xx年的610万,10年间增幅近10倍。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有没有必然的联系?有人依据所谓的“常 数法则”来否定扩招与就业难的联系。常数法则是指:适龄青年(18—22周岁)的总人数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客观事实,其数量是不受外界影响而变化的一个常数。适龄青年的总量是早已存在的事实,不管 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如何,都存在就业问题。因此,扩招与就业难并 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我们认为,这种观点看似有理,其实值得商榷。因为它没有考虑到这样几个因素:一是扩招增加了大学生家庭的教 育成本,提高了他们的就业预期。由于上大学的费用越来越高,巨 大的经济投入迫使大学生和其家庭把毕业后的经济效益放在非常重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论文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论文 日益突出的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她们平等生存发展的利益,关系到数百万家庭的民生和社会的稳定。接下来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1x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610万,加上历年累计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有700万毕业生需要就业,其中女大学生约占48%。日益突出的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她们平等生存发展的利益,关系到数百万家庭的民生和社会的稳定。在我国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大背景下,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抬高就业门槛,设置性别限制提供了条件,使得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一、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和男大学毕业生相比,女大学生就业呈现三高二低模式 三高是指:高就业成本,即大部分女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要比男生花费更多的精力和物力来购置漂亮的衣服、化妆、拍写真集;高期望值:即女生对就业比较理想化,愿意到国家机关、外资企业、大中城市工作,不愿到基层、私企等单位工作;高依赖性,即对父母亲朋的依赖性高于男生,而这种依赖性与女大学生的学历层次呈反比,研究生最低,大专生最高。二低是指:低就业率,据部分院校统计,女生就业率仅相当于男生的85%左右(个别专业除外),未签约的毕业生中,70%是女生,而且这种男女就业率的差别在重点名牌院校并不大,差别大的是普通院校的就业竞争激烈的专业;低就业质量,有调查显示,女大学毕业生签约薪资与专业对口率均明显低于男生。截至201x年2月底,女性本科和高职高

专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较男性本科毕业生和男性高职高专毕业生分别低361元和332元。并且,女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较男性低,女性本科(61%)和高职高专(59%)毕业生分别比男性低12个和11个百分点。这表明,女大学毕业生通过接受较低薪资和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工作来实现就业,其就业质量较低。 (二)社会对女大学生就业的排斥 “女性生活蓝皮书”《201x—201x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4)》新近出版,蓝皮书中收录了全国妇联发展部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并首次公开发表。调查显示,被访女大学生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的机会,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 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到用人单位存在性别偏见;四成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理科类和硕士生最觉困难,女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政治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制约着女大学生就业 第一,解放后我国女性在法律上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但是法律上的平等并未实现在政治和制度上的真正平等,在政治上,女性的实际政治地位往往低于男性,在政府决策机构中,男性的人数大大超过女性,这就导致了一些决策由于缺少女性的视角而侵害了女性的权益,造成女性机会上和事实上的不平等。第二,立法方面,国家虽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女性权益的法律,形成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但我国相关的法律大多只是原则性的规定,而且执法与监督的力度不够,很多具体政策的落实还不到位,缺乏具体的操作性。第三,对就业市场的法律监管、纠察力度不够。比如如何界定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的性别歧视等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汇编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要: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就业压力增大;今年的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词:经济原因社会原因自身原因政府方面社会方面大学生方面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147-01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

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 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调查报告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有一句话可以很生动的形容现在大学生的现状和就业形式:本科满街走,硕士多如狗,只有博士可以抖一抖。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就业行情。说起来可笑,现在为就业发愁的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世界是你们的要有历史的使命感为21世纪中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N年寒窗下来,才发现自己不但不是什么国家栋梁,而是连参与建设的机会都几乎没有了。曾经的天之骄子,你被谁抛弃。大学生已被用人单位抛弃!用人单位困惑:大学生在写字楼干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干事不如技术工人。他们能干什么?大学生也困惑:居然被招过来搞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低低的(尤其应届生)。 三、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二: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调查报告 社会上认为,大学生的最大优势在于“自信,有理想抱负,可塑性强”、“有创新精神,思维活跃”。当代大学生最缺乏的必备精神是“勤俭节约,爱岗敬业”,在“诚实守信、责任奉献”方面也有待提高。让大学生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优

势和缺点,有利于扬长避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严格要求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为了能够在不远将来的职场生涯中运筹帷幄,我们大学生还应该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1、自我决策能力 自我决策能力是一个人能否独立思考,果断处事和独立完成某项工作能力。对于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面临求职择业,别人的意见和忠告各种各样,最终要靠自己决定,这就是对自我决策能力的一次检验。在未来的工作中,每一件事情、每一个问题以及它们的变化进展都不可能像在学校那样有老师给你作指导,而必须靠自己迅速作出决定,及时予以处理。因此,具有良好的自我决策能力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重要的。 2、适应社会能力 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现实生活常常不尽如人意,五彩纷呈的现实生活使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眼花缭乱,很不适应。大学毕业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消极现象常常产生不安、不满的情绪,而常常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大学生却忽视了适应社会这个前提。人类文明总是在继承与创新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适应社会,正是为了担当社会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适者生存,生存正是为了发展。

最新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1岗位不足 2009年,我国有610万大学毕业生,而今年,这数字更将达到630万。此数字为历年之最。大学连年扩招,导致近年来大学生人数激增,由此也带来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虽然国家推出许多政策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可是许多大学生扔就找不到工作。人保部门表示,去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今年力争使应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就业率达到70%左右,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然而,毕业生就业率真的有那么高么?统计数据真的准确么?今年春节后,我们沿海地区出现了罕见的民工荒,大学生却就业难,此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前段时间,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到2020年,我国大学学历人数预计要达到2亿人,而现在,我国大学学历大约有9400多万人。未达到1亿人就已经出现就业难,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 1.2人才结构不合理 就业难就难在人才供需结构的不合理。这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前一些大学盲目地开设专业,结果输出的人才大大超过了实际需求量,举个例子说,现在很多大学都在开设中文系、法律系。结果造成这些学科的学生严重地供大于求,在人才市场上一旦有公司招聘文秘、法律顾问就一拥而上。很多同学意识到自己的“软肋”,于是开始想方设法弥补,开始丢下自己的专业书,逃离课堂去考各种证书,削尖脑袋找实习单位以强化自己的工作经验,以便在应聘时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由此造成了大学校园中日益普遍的“离巢”现象,然而,长远看来这种做法是否有利于自身的成长还是个未知数。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第二个方面表现在:人才饱和客观地来说是大、中城市人才达到饱和,但是各州市对人才的需求量仍然很大,特别是一些稀缺专业。然而绝大部分毕业生普遍愿意留在省会等大中城市,他们认为就算在大城市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不愿意到州、市、县,因此这就造成了省会城市人才饱和、僧多粥少,很多毕业生无法就业,然而州市人才匮乏,需求量得不到满足的畸形现状。 2影响就业的原因分析 2.1宏观经济的影响 (1)结构升级和资本构成提高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成就业弹性的下降。一般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会带来就业机会的减少。在中国由粗放

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 趋势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王炳乾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机器人的国内国外的发展历史、状况、应用、并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发展趋势。 1.机器人的发展史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公开表演。 1738年,法国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机器鸭,它会嘎嘎叫、进食和游泳。 1773年,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发明了能书写、演奏的玩偶,其体内全是齿轮和发条。它们手执画笔、颜料、墨水瓶,在欧洲很受青睐。 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的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少女形象的玩偶,有200年历史。她可以用风琴演奏。 1893年,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发明家摩尔制造了“蒸汽人”,它靠蒸汽驱动行走。 20世纪以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更好,实用机器人问世。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它是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 1959年第一台可以编程、画坐标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 现代机器人 有关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是前提条件。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随后,计算机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1952年,数控机床诞生,随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各国原子能实验室需要代替人类处理放射性物质的机械。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调查报告

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毛概社会调查 题目:大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调查 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常年持续着飞速的发展。与此同时,伴随 着全国高校扩招以及世界金融危机等问题的影响,每年应届大学生的就业

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的原因却有很 多,除了社会上就业压力的日益严重以及用人单位的要求略微苛刻外,大 学生本身能力的参差不齐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而根据以上提到的各种原 因,针对其特点的解决方法也自然要从政策和学生自身两方面出发。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解决方法 1

1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体制的改革,各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教育 已经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由2002年的145万增长到了2010年的约63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 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 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高校扩招后,毕业生的质量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一方面,扩招后大学的生源质量下降;另一方面,高校师资和其他教学资源并未能同比例增长,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且有可能出现越来越难的趋势。应届毕业生的增加和往届未就业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但是就业岗位的提供远远无法满足需要。就业难的压力如乌云一般笼罩在大学毕业生的头顶。 2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 2.1客观原因 (1)用人单位要求条件苛刻,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较多,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时常常会盲目地给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设置各种障碍。首先,是工作经验。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 ,而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实习时间也有限,很难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很多用人单位都不接收应届毕业生,甚至连面试的机会也不会提供,这就使得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有了一定的困难。另外,是生理条件的要求,这个条件限制恐怕是有的应聘学生永远都无法改变的,如:性别、身高、相貌等,在这方面女生的境遇要比男生还要惨淡,许多用人单位有意无意的制造着性别差异,给应聘大学生就业设置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障碍,从根本上说就是性别歧视,特别针对女生尤其过分,“以貌取人”现象更是常有发生,这么做本身就是对女性人格的一种不尊重、不信任,这深深地触痛了应聘女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女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会比男大学生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