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一)“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一、中央一号文件:

2004年至2012年又连续九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2012年2月1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一号文件突出强调部署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今年“三农”工作的重点。

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一半篇幅涉及农业科技。文件明确,要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名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全文共分六个部分23条,包括: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在上述六大部分中,二、三、四部分均与农业科技有关。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文件特别重视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强调抓好种业科技创新。

文件提出,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创新重点、完善创新机制、改善创新条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

此外,文件还要求,继续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农村创业实验田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统筹规划全国农产品流通设施布局,探索建立生产与消费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农产品产销模式。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保持价格合理水平。

在政策方面,文件确定,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

比例均有提高。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二、教材知识梳理:

1、历史教材:

农村政策(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政策:在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废除农民借地主、富农的债务。)建立农村革命政权。

影响:土地革命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推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广大农民翻了身。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热烈参加红军,支援革命战争。

(2)抗日战争时期:

政策: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影响:这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

政策: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土地会议,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影响: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成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4)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A、1950—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B、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解放生产力,有利于“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生产力的很大破坏,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1978年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启示: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2、政治教材: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

的矛盾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4)我国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税收对于调节经济稳定增长,调节贫富差距,也具有重要作用。国家将纳税人的税款既税收用于国防建设、兴办教育、举办公益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

三、有关知识链接:

1、“三农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村人口仍占很大比重,农业仍然是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2、党和政府为高度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原因或意义:

(1)是党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也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特别体现了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解决“三农问题”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重视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这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体现。

(3)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如果没有农民收入的增长,不仅会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4)是由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促进农民增收就是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5)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6)是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7)是更好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

3、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或请你献计献策):

关键是要靠发展。

(1)党和政府政策方面: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支农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搞好农村税费改革,如取消农业税;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如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展农业科学技术,走科技兴农的道路,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大支农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城镇化建设……

(3)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方面: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用人单位的法制意识和道德素质;提高农民

民工自身的维权意识等等。

(4)教育方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和吸引人才;政府增加教育投入,控制农村学校的失学率,制止乱收费;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保障农村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制度,如实施“二免一补”;要多渠道筹措经费,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促进城乡优质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

(5)具体事件:科技下乡;开办乡镇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推广优质种子、化肥……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你如何认识国家重视新农村建设(或国家重视新农村建设的原因或意义):

①是党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②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④农村发展不起来,整个国家都发展不起来,小康社会就不是全面的。

⑤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大局,有利于农民生活的提高。

(2)请你为当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几条建议:

①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②建设现代化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现代农业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③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措施。

④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突出解决的问题。

⑤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新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

⑥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新农村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

⑦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首要环节。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⑧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3)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①肩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成才,发扬艰苦奋斗和创新精神,努力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将来要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去。

②向父母建设:要利用农闲时间,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水平。

③向政府建设: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等。

(4)请展望你的家乡若干年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

①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工厂林立,特色农业活跃,家家户户有了宽敞的住房,

拥有小轿车,人们重视生活质量。

②乡风文明:人人安居乐业,农民的孩子免费享受义务教育,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自主创业、创新、创优能力增强。

③村容整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繁荣,绿水青山与人相伴。

④管理民主:人民积极参与政治、关心政治,民主管理得到有效的落实与保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