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政治:7.3《我国的宗教政策》精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二).pdf

政治:7.3《我国的宗教政策》精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二).pdf

政治:7.3《我国的宗教政策》精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二).pdf
政治:7.3《我国的宗教政策》精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二).pdf

【导学案】

山东省临清市高中政治学案:第七课7.3 我国的宗教政策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全面正确的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2.弘扬科学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3.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4.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关系二、预习内容

一、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1)宗教信仰自由内涵:

注意:

(1)宪法规定: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或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2)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不是一切活动)

(3)在我国,公民不论信教不信教,也不论信什么教,都是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谁也不得强行干涉。(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要使宗教信仰成为公民个人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

(4)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5)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侵犯这一权利,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6)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时,也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违反法律规定,将承担法律责任。

①任何人都不得利用宗教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②我国坚持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不能干预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行政、司法等国家职能的实施。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即宗教不能干预政治,但政治可以干预和影响宗教,因为国家要依法对宗教进行管理。)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1)含义:

(2)目的:

(3)邪教不是宗教

①含义:

②表现:

③本质:

④正确对待:

【点拨】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简单讲就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制渗透。

3.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1)我国宪法规定:

(2)我国政府的态度: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客观原因:

(2)要求:(两个要求,两个支持)——如何引导?

二、弘扬科学精神

1.对待宗教的科学态度:

2、原因(为什么要弘扬科学精神?):

3、措施(中学生如何弘扬科学精神?):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全面正确的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2.弘扬科学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3.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4.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关

二、学习过程:

【探究1】辨析: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不应该依法对宗教活动和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探究2】【例1】(2008广东单科)据2004年《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统计,西藏自治区共有藏传佛教活动场所l 700多处,住寺僧尼约4.6万人;清真寺4座,伊斯兰教信徒约3000余人;天主教堂1座,信徒700余人,各种宗教活动正常进行。这表明

A.我国保护各种宗教活动

B.我国人民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

C.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D.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

【例2】(2007上海单科)2007年1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愿同梵蒂冈在承认“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建立正常的国家间关系,外交部发言人进一步指出,梵方不得干涉中国内政,包括不得以宗教事务为名干涉中国内部事务。这个主张主要体现了A.我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B.我国保护宗教团体的合法权益

C.我国引导宗教为社会发展服务

D.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例3】(2007全国高考)《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能够使正常宗教活动得到法律保护

②能够真正实现公民宗教信仰自由

③有利于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④有利于使宗教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10万余处,各种宗教教职

人员约30万人。宗教教职人员履行的正常教务活动,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及按照宗教习惯在教徒自己家里进行的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都由宗教组织和教徒自理,并受到法律保护。

材料说明

A.我国政府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和风俗习惯

B.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C.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

D.我国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2.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国在奥运村设置专门的宗教服务中心,有专业神职人员为各国运动员和官员提供宗教服务。这表明( )

A.宗教思想与科学世界观不存在根本的对立

B.正常的宗教活动都是在宗教服务中心进行的

C.宗教信仰与奥运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D.我国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

3.下列行为中不符合我国宗教政策的是

A.公民向寺庙捐赠钱物

B.学生参加圣诞节活动

C.新华书店出售《圣经的故事》

D.父母强制未成年子女信教

4.下列选项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理解正确的是

A.宗教信仰自由是对信教者而言的

B.宗教信仰自由意味着可以到宗教场所宣传无神论

C.国家保护一切宗教活动

D.宗教信仰自由既保护人们信教的自由,也保护人们不信教的自由

5、根据《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规定,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必须进行登记,登记办法由国务

院宗教事务部门制定。宗教活动场所的正常宗教活动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和干预。这说明

A、国家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B、国家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C.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D、宗教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 只有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这样才能

①更好地、全面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②坚决打击一切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违法犯罪活动

③抵制与外国宗教团体的交往

④保护宗教信徒的合法权益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 自苏丹独立以来,位于其西部的达尔富尔地区,由于民族和宗教矛盾严重,冲突频发,甚

至爆发了内战。可见,多民族国家要处理好民族问题,维护国家稳定,就必须:( ) A.采用民主共和制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B.发挥大国在解决地区冲突中的主导作用

C.制定和执行正确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3.我国宗教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这是为了( )

A.抵制外国宗教的渗透,不再与外国宗教团体发生联系

B.保证我国的宗教团体与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C.保证我国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D.促进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团结

4.在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因为( )

A.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政策

B.少数民族中信仰宗教的人多

C.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用行政的力量消灭

D.宗教观念已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5. 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的职业宗教人员20多万人,其中当选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近

8千人,这一事实充分说明

A. 我国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政治地位平等

B. 我国存在政教合一的现象

C. 宗教信仰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D. 国家倡导宗教信仰

6.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所谓“正常的宗教活动”是指

A. 有一定教义、教规、一定组织系统和仪式的信神活动

B. 不妨碍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的一切宗教活动

C. 在宪法、法律和政策的范围内进行的宗教活动

D. 教徒的一切活动

7.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这并不意味着( )

①在我国,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

②我国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③我国不干涉宗教活动,任由宗教活动的自由开展

④在我国,一切宗教活动都受国家的尊重和保护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8.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

①要求教徒放弃宗教信仰

②要求教徒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③要求宗教活动服务和服从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

④支持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9. 根据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待宗教的正确态度是

A. 既要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又要反对封建迷信活动

B. 为了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应鼓励人们信教

C. 在各种场合都不应该宣传有神论

D. 允许外国宗教组织来我国传教

10. 在对待宗教的问题上,青年学生应该是

A. 时时处处宣传科学,宣传无神论

B. 不信教、不传教,也要别人不信教

C. 树立科学世界观,做无神论者

D. 坚持在任何场所批判有神论

二、非选择题

11.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保障公民信仰宗教自由的权利。

12. 2009年3月28日,西藏自治区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举行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庆祝大

会,13280名各族各界代表参加了庆祝大会。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在大会上作了讲话。他说,西藏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一定要推动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我们一定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我们一定要维护国家安全和西藏稳定,我们一定要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应该怎样推动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

第三框我国的宗教政策参考答案

一、课内探究

【探究1】

二、当堂检测1.B 2.D 3.D 4.D 5.B

三、课后练习与提高答案

主义制度结合起来,坚决反对利用宗教破坏社会稳定行为

【状元学长分享】2017央财行管考研逄锦聚《政治经济学》重点笔记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 第四章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 (本章每年必有题出现,大题小题都有可能,重点在资本循环和 周转这一块) 一、名词解释 1、资本P69★★ ①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的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 ②资本是一种运动,不是物体,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④资本的基本特点:增殖性、运动性、返还性、风险性。 2、无形资产★★★★★(已不是课后题) ①是指市场主体所占有和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它可以较长期的为该主体提供一定的特殊权利,或有助于该主体取得一定的收益,通常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版权等; ②无形资产的主要特点是: ⑴具有非实物形态; ⑵它的存在使占有者或使用者借以取得单凭有形资产无法获得的收益; ⑶可有偿转让,某些无形资产还可以无限次向多个使用者重复转让使用权; ③无形资产的估价主要依据其潜在的获利能力,随着市场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围绕无形资产开展的经营和竞争显得越发重要, 3、剩余劳动(已不是课后题) ①是指一定时期内劳动者的劳动中超出必要劳动的部分,它会受工作日长短和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影响; ②剩余劳动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 ③在资本所有权和劳动力所有权相分离且劳动力进入市场的情况下,剩余劳动采取了剩余价值的形式。 4、生产成本P72 ①就是为生产商品和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而发生的资本耗费; ②生产成本的范畴对于企业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⑴生产成本构成了企业产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也是衡量企业盈亏的界限,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有重要影响; ⑵生产成本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⑶生产成本也影响着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 ⑷此外,生产成本的回收状况,也关系到企业对原有正常生产规模的维持能力; 5、资本积累(重点!)★★★★★ ①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即利润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得以扩大的过程,叫做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②资本积累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剩余价值或利润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③资本积累的动因是资本增殖和市场竞争; ④资本积累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利润率、预付资本的大小、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积累率等。 6、资本积聚(06名解,3分) ①资本积累引起了资本积聚。 ②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 ③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前提和基础,资本积聚则能通过资本规模的扩大来增强资本积累的能力。 7、资本集中P73★★★★★ ①是指把若干个已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②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有:并购、联合和发行股票、债券等。 ③资本集中的两个杠杆:竞争与信用。 8、风险投资(重点!)P76★★★★★ ①风险资本的运营即风险投资,是资本经营的一种特殊类型。风险投资就是将资本投向蕴含高风险、高收益和高成长可能性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或项目,并以一定方式介入该企业或项目的管理和运行,在取得成功后既获得资本的高额增殖又实现资本回收的投资行为。 用于风险投资的资本通常是通过一定机构和方式向社会各类机构和个人筹集,因而风险投资也是融资行为和投资行为的结合。经营风险资本的机构和个人就是风险投资者。 ②与一般的资本经营相比,风险投资的主要特点是: ⑴投资对象是高技术,新兴产业的企业或项目,因而是一种具有创新效益的资本。 ⑵追求未来高额资本收益并主动承担高风险。 ⑶在投资的同时往往也参与管理或提供辅导、咨询等服务,目的是降低投资的风险。 ⑷具有资本主动退出的要求和机制。 9、资本循环P78★★★★★(99年简答10分,02年简答6分)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章节题库(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圣才出品】

第13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名词解释 创新 答:创新是指对旧事物的变革和新事物的创立,泛指一切创造性的活动。从大的方面说,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创新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新的组织形式。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二、辨析题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生产社会化。 答:此说法不正确。理由如下: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固定资本的更新,是指用新的先进的固定资本去替换旧的落后的固定资本。马克思说:“资本投下的时期是极不相同和极不一致的,但危机总是大规模新投资的起点。因此,就整个社会考察,危机又或多或少地是下一个周期的新的物质基础。”固定资本更新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

基础,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当经济进入停滞阶段,出于竞争的需要,资本家开始了新一轮投资,对原有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并大量增加新的技术含量更高的技术设备。大规模的投资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从而使生产摆脱危机,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投资以加速的方式进行,把经济迅速推向繁荣的极限,从而为下一次经济的全面失衡创造了条件。 (2)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在推动了生产增长的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大规模的技术更新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更进一步的层次上激化创造了条件,这表现在:一方面,新的、效率更高的技术设备的采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日益提高的资本有机构成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或绝对减少,这又进一步推动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从而使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一步减少。这两方面因素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趋尖锐化,并孕育着下一次危机的到来。 三、简答题 1.资本积累的原因和途径。 答:资本积累是指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利润)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得以扩大的过程。 (1)资本积累的原因 实现价值增殖是资本的本质要求,它是决定资本积累的内在因素。资本积累本质上是把资本的增殖转化为实现资本进一步增殖的手段。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在市场上运营的资本扩大自身规模,以便提高其竞争力;这种外在的竞争压力会转变为内在的资本积累的动力。资本增殖和市场竞争,不仅都是资本积累的动因,而且二者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答案 第二篇(资本主义经济)

第二篇资本主义经济 第8章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概念题 1.资本 2.原始积累 3.雇佣劳动制度 4.劳动力商品 5.剩余价值 6.剩余价值率 7.不变资本 8.可变资本 9.剩余价值规律 二、问答题 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2.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3.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5.剩余价值生产包括哪两种基本生产方法? 6.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 1.资本 答:资本是指是能够增殖的价值,即经济活动中表现为生产要素或经营投入的价值,并可以产品形态和货币形态存在。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资本在物质内容上和现象上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但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当货币和生产资料用于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而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现代意义上的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资本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基本要素,对其他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物质形态看,资本可以表现为生产经营过程的一切要素,如生产资料、劳动力、专利和品牌等。但从本质上看,资本的运动是价值运动。上述物质形态只是资本的物质承担者。 任何社会经济制度下,任何形态的资本都具有的共性为增殖性、运动性、返还性和风险性的特点。资本的本性就是要在不断的运动中、在循环和周转中不停地增殖。按资本在生产剩余价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其周转方式,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不同领域的独立职能,可分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按产业资本在其循环中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形式,可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按其社会构成,可分为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按其资金来源,可分为私人资本、国有资本和股份资本等。在现代经济学和人们日常使用中,资本的内涵扩大了,凡是能够增值的价值,都被视为资本。 2.原始积累 答:原始积累即资本原始积累的简称,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前通过暴力使小生产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6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6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 1.价值 答:价值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 价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与商品相交换,在表面看来,是一种物品同另一种物品相交换,是物与物的交换,但实质上是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是劳动产品,但不是任何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只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内在基础。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价值。不是人类劳动的任何生产性支出都会形成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凝结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才会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所以,价值是商品区别于其他劳动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商品价值是在物的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点。 2.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 答:劳动对象指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将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它是构成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之一。如果没有劳动对象,就不可能有人们的生产活动。劳动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劳动加工的自然物;另一类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原料。 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人们用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种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物质系统。包括: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工具的系统、用以发动生产工具的动力系统和能源

系统、运输和辅助系统,以及为实现各种劳动资料的最佳结合所必需的信息传递系统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系统。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了生产资料。 3.按劳分配 答:按劳分配指社会总产品在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按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有效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主要分配原则。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有: ①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劳动者对共同劳动的成果进行分配,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以参加劳动作为获取消费品的前提条件。 ②用于按劳分配的产品只是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或称为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那部分个人 消费品,而不是全部社会产品。社会产品中的生产资料依然归社会所有,社会还要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用于社会和劳动者共同需要的部分,剩下的部分才在劳动者个人之间进行分配。 ③社会或集体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这里作为分配依据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在质上是被社会承认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在量上是社会平均劳动。 4.资本有机构成 答: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在生产过程中,一定的资本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构成,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所以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笔记(17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1.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 市场交易主体是指参与市场交易的利益主体。包括三类即个人(居民家庭)、企业(包括各类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和政府(包括各级各类型的政府权力机构)。 (1)个人(或居民家庭)。既是市场经济中的需求主体,也是市场经济中的供给主体。作为消费者,成为市场经济中的购买主体之一,在由可支配收入水平决定的预算约束条件下,按照个人效用最大化原则,根据个人偏好购买消费品。作为要素供给主体,居民个人提供人力资源或非人力资源,并借此取得相应的收益。 (2)企业(包括各类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交易主体。一方面,作为购买者,企业是市场上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主要购买主体;另一方面,作为供给者,企业将其生产出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价值、收回投资和实现盈利,是最主要的供给主体。 (3)政府(包括各级、各类型的政府权力机构)。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身份比较复杂。一方面,政府以交易活动的“第三方”身份主导或参与市场制度的建设,维护交易秩序,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另一方面,政府以调节者的身份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干预,以达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等方面的目的,是宏观经济的调节者;此外,政府所需的资源及消费品,除运用权力手段程度不等地通过无偿调拨途径获取外,还借助于市场交易途径即政府采购获得。 2.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 (1)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单位 在市场经济中构成各种交易关系的交易主体,也就是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单位。市场经济就是通过交易关系将处于分离状态的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或“个体单位”连接在一起,构成市场经济“总体”。 (2)微观经济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在经济分析中,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单位,被视为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①从市场经济的结构上看,各个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或“个体单位”,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经济单元,是市场经济这种层级式的网络结构的最基础的部分。 ②从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市场经济功能发挥的角度看,各个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或“个体单位”是市场机制形成和市场经济功能得以发挥的微观基础。作为市场交易主体的“个体”或“个体单位”的居民个人和企业,既是市场机制的调节对象,又是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功能形成的基础。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篇 社会主义经济【圣才出品】

第三篇社会主义经济 第14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的历史事实? 答:(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制度变革的基本原理 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革命率先在苏联和中国等落后国家发生并取得成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率先在落后国家建立,是国际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逐渐激化的必然结果,是这种基本矛盾转嫁到落后国家使其具备了发生革命的全部客观依据的必然结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验证和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率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背离和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违反,其原因分析如下: ①从苏联、中国等国家当时的国内情况看,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从手工作坊向大工业发展,由此造就了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产阶级;另一方面,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在落后国家遇到了最反动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严重阻碍。 ②从国际条件看,一方面,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逐渐激化,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为争夺势力范围而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国际资本主义的力量;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对本国人民和殖民地国家的残酷压迫和疯狂掠夺,加剧了无产阶级和资产

阶级、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交织、激化,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在这里爆发就是在那里爆发的特定国际环境。国际、国内条件的共同作用,再加上马克思主义在这些国家的广泛传播,给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送来了思想武器,共产党的建立和对革命运动的正确领导,所有这些都使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不可避免,并取得了成功。 ③从历史上,经济落后国家越过特定的发展阶段,跳跃式地进入更高的历史阶段并不少见,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特定的跳跃方式。 2.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答:(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但同时又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产生的一系列困难,并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期性与艰巨性。 (2)决定和影响因素 具体分析,这种长期性和艰巨性是由以下一些因素决定的: ①生产力落后因素的制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都发生过长期的帝国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国家之间以及国内各种力量之间的战争,这些战争,使原本落后的生产力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从而更加落后。小农意识、自给自足和闭关锁国,导致了长期处于市场不发达,市场体系不完善,经济发展裹足不前的境地。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是不可能接近或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在世界历史上,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都要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经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21.1 复习笔记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 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组织,其主要职能是: (1)经济调节。主要包括实行科学决策和制定并实行宏观政策(如财政、货币政策等)。 (2)市场监管。由于“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政府需限制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环境的公平、公开、公正。 (3)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指政府对那些不以盈利为主的行业和公共事业,包括社会所必需的公共经济活动承担投资的责任,从而营造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和平稳定的环境。 (4)管理国有资产。政府要遵循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开、政企分开的方式,更好地管理国有资产,实现其保值增值。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含义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以满足人民需要和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经济的、计划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2)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①实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要求实行宏观调控。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可使市场竞争下的结果更符合各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从而更好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②实现宏观调控才能更好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按比例地配置社会资源)。现实社会中,由于社会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人们认知的局限性和经济利益关系的多元化,只有政府和市场相互配合才能更好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实现经济的按比例发展。 ③“市场失灵”的存在,要求政府通过实行各种调控手段来弥补其缺陷和不足,以便于国民经济的更好运行。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波动 1.经济波动及其影响因素 (1)含义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衰退、萧条、复苏、繁荣现象的交替出现被称之为经济波动。 (2)影响因素 ①投资率的变动。当投资率在合理范围时,经济增长率与投资率同向变动。当投资率过大时,实际经济增长率反而会下降,从而影响经济波动。 ②消费需求的波动。消费需求通过影响社会总需求,进而影响产出和失业率,最终影响实际经济增长率。消费需求与实际经济增长率一般同向变化,前者的波动会引起后者的波动。 ③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换。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程度,决定了经济增长的程度,从而影响经济的波动。 ④资源供给。资源利用的程度影响社会产出,从而影响经济波动。

经济学综合考研配套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资料

经济学综合考研配套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 资料 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A. de蒙克莱田在书中第一次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意思是国家的经济管理。 2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1)其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是真正的近代经济科学的开端。

(2)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创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的。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作了根本的改造,主要表现在: ①首次提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 ②首创劳动二重性学说。 ③建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④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趋势,预见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4)列宁创立了帝国主义理论和过渡时期的理论。 (5)斯大林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作了新的概括。 (6)中国的实践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创新。 考点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考点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哲学思维方法——基本方法 (1)思维过程: ①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 ②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过程。

(2)理解要点: ①抽象出的最简单的范畴必须符合所要说明的对象。 ②抓住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进行经济分析。 2实证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是在不做出价值判断的情况下分析经济体系,回答“是什么”的问题。3规范分析方法 规范分析是在考察经济行为的后果之后作出价值判断,并对这些结果是否会更好作出判断,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考点四: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1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 (1)考察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即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由经济规律所依存的客观经济条件所决定,经济规律有三个层次: ①各个社会形态都共有的经济规律。 ②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 ③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规律。 2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属性 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属性具有历史性。在旧社会是批判的武器;在新社会是建设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属性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服从于人民的福祉和共同富裕。 3政治经济学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分析的任务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圣才出品】

第四章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 4.1 复习笔记 一、资本及其价值增殖 1.资本的含义 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2.资本的一般特点 (1)增殖性。这是资本区别于一般商品和货币的根本特征。资本总是不断地和无限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增殖,资本一旦停止了增殖,也就丧失了它的基本职能。 (2)运动性。资本只有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动过程中才可能增殖。 (3)返还性。在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资本所有者往往要把预期的资本增殖率的高低和投资回收期的长短结合起来考虑。 (4)风险性。资本具有收益和风险并存的特点。 3.资本的形态 (1)货币资本形态 货币资本形态是以货币形态表现的资本,是资本最一般的和初始的形态。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货币资本主要存在于资本的购买阶段,用于购买其他生产要素。

(2)实物资本形态 实物资本是以物质形态表现的资本,包括投入商品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一切物的要素和待售的产出品。实物资本包括: ①生产资本,即以生产资料形态表现的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物质生产要素。 ②商品资本,即以商品形态表现的包含资本增殖额在内的待实现的产出品。 (3)无形资产形态 无形资产是指市场主体所占有和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通常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版权、著作权、特许经营权、商誉、技术秘密等。 (4)虚拟资本形态 虚拟资本是指能够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出的资本。虚拟资本主要有两种形式: ①信用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期票、汇票、银行券、纸币、国家债券、各种证券抵押贷款等。 ②收入资本化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股票、债券、资本所有权证书等。 4.资本价值流通与一般货币流通的区别 一般货币的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G-W-G′,其中G′=G+?G,?G表示资本的增殖额)。货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见表4-1。 表4-1 货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课后题答案(第三版)

本答案是根据第二版答案修改而成 其中各个颜色代表的意义如下: 蓝色——新添加的内容 紫色——相应内容与第三板内容不一致 绿色——相应习题已经在第三版中删去 红色——相应内容没有在书中找到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一、名词解释 1、所有制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但在一定条件下(如给予所有者一定的经济利益)和一定期限内他实际上占有生产资料;支配,是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所有权 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②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③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3、产权 ①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 ②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4 产权制度 ①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 5、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基本关系) ①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二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②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形式外化经济制度,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 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1.1 复习笔记 一、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中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1.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1)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交换。表现在:交换是由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决定的;交换的对象是生产出来的产品;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②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交换越发展,生产也会随之发展;如果交换受阻,就会延缓和阻碍生产的发展。 (2)生产和分配的关系 ①分配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即资源分配),这两种分配和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在资源分配上,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 ②分配对生产有决定作用:分配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3)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生产引起消费的需要。 ②消费也决定着生产。表现在: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 (1)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另一方面与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关。 (2)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①直接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 ②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地区、企业、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产品交换。 ③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 (3)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既包括生产资料分配中的关系(体现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也包括产品分配过程中的关系。 二、所有制与产权 1.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体系,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体系。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主要内容。 2.产权和产权制度 产权主要是指财产权利,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权利,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及

人大金融学考研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人大金融学考研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一、名词解释 1、货币P50★★ ①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有两种使用价值) ②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的; ③货币具有5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2、价值形式(很少出)P50 ①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5种价值形式中可能单考其中一种或几种,最重要的是简单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②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③简单价值形式可以表现为:一种商品=另一种商品 等式左边是“相对价值形式”,右边是“等价形式”。“相对价值形式”表现自己的价值,“等价形式”不表现自己的价值,而用自身的使用价值来表现“相对价值形式”的价值。 ④等价形式的3个特征: ⑴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物价值的表现形式; ⑵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物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⑶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物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3、价格(出的可能性很小)P53 ①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②价格的变动主要有两个原因:商品价值的变动和货币价值的变动。 4、价值尺度P53★(04简答,简述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联系和区别) ①是货币表现、衡量、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 ②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③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可以是观念中的货币。(表现价值和实现价值的不同) ④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时,就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 5、流通手段P54(06辨析,4分) 06辨析:在货币形式的发展中,金属货币被纸币代替,是由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只能决定的。 ①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③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能是转瞬即逝的要素,因此,在货币不断转手的过程中,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足够了,于是纸币一类的价值符号代替真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不足值的铸币、纸币就是由此只能演化而来的) ④流通手段改变了商品交换的形式,但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W1-G-W2。 6、贮藏手段P54 ①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 ②货币具有贮藏手段职能是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因而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③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 1.货币流通规律 答: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取决于需要流通的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它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而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 =商品价格总额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所需货币量 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 公式中的商品价格总额,是由待流通的商品数量与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决定的;公式中的同名货币流通速度,指单位金属货币(例如1元)在一定时期内充当流通手段的平均次数。 2.抽象劳动 答:从劳动的抽象形态看,如果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即都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非劳动的自然物质的原子。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关系中,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抽象劳动体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只能在量上起作用。

3.超额剩余价值 答:超额剩余价值是单个企业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单个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保留超额剩余价值的状况是暂时的。因为,其他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也会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生产率普遍提高后,商品社会价值就会降低,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会消失。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与工人生活资料相关的部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降低劳动力价值,整个社会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4.资本有机构成 答: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在生产过程中,一定的资本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构成,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所以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态看,用于生产的资本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组成,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是把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结合在一起的概念。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表现为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这份电子版的逄锦聚《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课后习题答案是在中财的一位同学传给我的,根据经济学专业课辅导班笔记的政经部分整理出来的,其中删掉了一些老师认为肯定不会考的和近三年考查过的习题(当然,为了安全起见,比较谨慎的同学还是可以将他们做些补充和完善),并根据老师对出题方式的预测对少数习题做了修改。希望大家能够用最短的时间搞定政经,从而可以把尽可能多的时间花到其他学科的复习上去。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一解释下列名词 1 所有制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畴,其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 所有权 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②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③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3 产权 ①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 ②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4 产权制度 ①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笔记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笔记及答案 导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政治经济学—广义地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经邦济世,经国济民) 历史发展: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最先使用Economy(家庭管理), ⑴14-15世纪,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A.de.蒙克莱田1615年《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首先使用了“政治经济学”,开始涉及国家的经济管理问题,研究流通领域。 ⑵真正近代经济学,是在理论研究转向生产领域开始的。 ⑶法国重农主义代表人物布阿吉尔贝尔和魁奈首先把研究领域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限于农业生产),把农业看作是创造纯产品(剩余价值)的领域,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的理解。 ⑷成理论体系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由W·配第创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古典政经有,①科学成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②庸俗成分——西方经济学 ⑸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经的科学成分,创立了马政经,其代表当时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的利益,对政经做了根本的改造。主要表现在: 第一次明确提出正经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创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 并据此进行社会经济分析。 ②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③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④揭示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并预见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 1、按研究对象区分:①资本主义部分②社会主义部分 2、按所处的阶段分:两者均可包括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 ①处于资本主义的政经 ②处于社会主义的政经(现阶段):a.分析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b.分析与社会主义并存的资本主义经济(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要体现2个开放,即:A.向实践开放 B.向西方经济学开放) 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经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取得进展,突出表现在: ①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商品关系,并进而确认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市场经济。 ②承认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研究重点转向社初阶段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③明确社初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此相适应的 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④承认公有制可有多种实现形式,进而明确公有制企业在股权多元化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 ⑤依据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特征,将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技术人员明确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服务。 政经研究的是生产的社会属性,但不能脱离生产的自然属性(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生产的社会属性)。 2)政经研究对象——生产关系;是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3)政经要研究影响和制约生产关系发展的生产力,特别注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4)马克思主义政经的基本分析框架——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A.以资本主义为研究对象:目的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碍作用,寻求改变这生产关系的动力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 1.价值 答:价值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 价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与商品相交换,在表面看来,是一种物品同另一种物品相交换,是物与物的交换,但实质上是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是劳动产品,但不是任何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只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内在基础。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价值。不是人类劳动的任何生产性支出都会形成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凝结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才会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所以,价值是商品区别于其他劳动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商品价值是在物的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点。 2.抽象劳动 答:从劳动的抽象形态看,如果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即都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非劳动的自然物质的原子。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关系中,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抽象劳动体

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只能在量上起作用。 3.超额剩余价值 答:超额剩余价值是单个企业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单个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保留超额剩余价值的状况是暂时的。因为,其他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也会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生产率普遍提高后,商品社会价值就会降低,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会消失。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与工人生活资料相关的部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降低劳动力价值,整个社会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4.资本有机构成 答: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在生产过程中,一定的资本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构成,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所以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态看,用于生产的资本是由不变资本两部分组成,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是把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结合在一起的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