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1.目的

识别本公司在生产活动、设备检修及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危险、有害因素,并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相应的风险分析评价,确定危险有害因素引发事故的可能性和造成事故的严重程度,确定重大危害因素;为控制危害因素,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提供依据;检验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并确定、更新重大危害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以对其进行控制管理,并在新问题出现或其他情况时对其进行更新和持续改进。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内的生产活动、设备检修及服务过程中相关危险因素的识别,风险评价、控制措施及控制、重大风险和更新管理等。

3.定义

重大风险: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危险有害因素: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4 .职责

4.1主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

直接负责风险评价工作,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程序或指导书,明确风险评价的目的、范围,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准则,成立评价组织,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

4.2安全员

4.2.1负责职业健康安全危险因素的汇总和记录以及具体组织实施;。

4.2.2负责《危险有害因素汇总表》的保存。

4.3各部门

负责本部门职业健康安全危害识别和记录以及本部门危害因素的控制。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应负责组织、参与风险评价工作,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5.0 程序内容

5.1评价组织

5.1.1组织组成

公司主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组织公司安全环保委员会人员成立风险评价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部门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与岗位操作人员等。

5.1.2危害识别与评价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5.1.2.1熟悉本部门的生产、服务规范和技术;

5.1.2.2具有风险管理、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能力;

5.1.2.3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及责任感;

5.1.2.4具有一定的基层工作经验和现场经验;

5.1.2.5具备质量、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相关知识培训或教育经历。

5.2风险评价

5.2.1风险评价目的

不间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应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

5.2.2风险评价范围

危害识别范围必须覆盖本公司所有生产、活动、服务、作业现场、设备设施、人员(包括相关方人员)中能够控制或使可加影响的因素,具体应包括:

5.2.2.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5.2.2.2常规和异常活动;

5.2.2.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5.2.2.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5.2.2.5原材料、备件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5.2.2.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5.2.2.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5.2.2.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5.2.2.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5.2.3风险评价准则

5.2.3.1 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法律法规可以参照法律法规获取制度和法律法规符合性评价的要求;

5.2.3.2行业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的要求;

5.2.3.3企业安全标准化的要求及其他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的要求;

5.2.3.4合同规定、相关方的要求;

5.2.3.5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

5.2.3.6上级主管部门和顾客有关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能源、资源使用等要求

5.2.3.7其它需要关注的要求。

5.2.4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5.2.4.1各部门根据工作活动场所及其设施的特点,填写《作业活动清单》。

5.2.4.2根据《作业活动清单》中列举的作业岗位和作业活动分析辨识所涉及到的危险有害因素。将辨识的危险有害因素填写到《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调查表》中,危险源的辨识要考虑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状态)和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以及参照GB6441—199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中分为的20类事故类别。

危险有害因素按照《生产过程危险源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1992)的分类要求中危险因素的六种类型,详细的见附件1。

5.2.4.3各部门填写《危险源分布登记表》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后交安全环保部汇总,报评价组审核和分析评价。

5.2.3.4安全环保部对各部门上报的《危险源分布登记表》进行汇总。汇总的原则如下:

对员工以及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外部访问者、顾客等非操作人员)有极小影响可以除去;管理方法,危害影响相似的危害因素可以合并,汇总后形成整个公司的《危险有害因素汇总表》。

5.2.5风险分析评价

5.2.5.1按汇总的《危险源分布登记表》选用作业条件风险评价法(LEC)对各个工作岗位进行作业条件分析,每位评价组成员单独对各个作业活动打分,然后取均值汇总在《危险有害因素汇总表》中。

5.2.5.2根据《危险有害因素汇总表》选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对作业活动进行分析评价,并将分析评价的结果填写在《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中。

5.2.5.3对于设备设施、作业场所和工艺流程、法律法规符合性等,采用安全检查表(SCL )法,然后将分析评价结果汇编在《安全检查表(SCL)》中。

5.2.5.4对于新建、扩建、改建、技改项目和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采用预先危险性法(PHA)进行分析评价,分析结果汇总到《预先危险分析评价表》中。5.2.5.5根据实际需要选用相应的安全评价方法。

5.2.6风险评价方法

5.2.

6.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

a)风险是发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风险度R=可能性L×后果严重性S,其中R、L、S的取值及判别准则分别见表5.2.6.1-1、表5.2.6.1-2、表5.2.6.1-3、表5.2.6.1-4。

表5.2.6.1-1 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

表5.2.6.1-2 危害事件后果的严重性S判断准则

表5.2.6.1-3 风险评估表

表5.2.6.1-4 风险等级的判断准则及控制措施

b)根据以上的分析评价要求,对各个工作活动进行分析评价,将分析结果汇编在《工作活动分析评价表中》。

5.2.

6.2作业条件风险评价法(LEC)

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方法﹐人们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半定量评价方法。它是用系统风险率有关的三种因素指针值之乘积D(风险值),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的;

这三种因素是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伤后果,具体分值见表5.2.6.2-1、表5.2.6.2-2、表5.2.6.2-3。

表5.2.6.2-1 LEC三种因素等级及对应分值

表5.2.6.2-2 风险等级D=LEC的划分

表5.2.6.2-3危险等级

5.2.

6.3安全检查表(SCL )法

安全检查表是根据相关要求编制安全检查的项目,查找是否满足法律法规、规范等要求,检查表的编制所需要的依据:

a)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程、规范等;

b)国内外事故案例;

c)系统安全分析要求;

d)研究成果等有关资料。

安全检查表必须满足本制度中《安全检查表》中的基本条款。

5.2.

6.4预先危险性法(PHA)

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是:对危险、危害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以后,预测本项目可能出现的事故。并根据同行业、同类生产装置或同类生产场所在过去生产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危险形态,作为平行类比,推断出本项目相应的评价单元潜在的危险,辨识出危险源、危险和危害因素、事故类别、引发事故发生的条件、事故危害的严重程度和发生事故的风险等级等,提出预防事故发生的对策措施。

安全预评价的预先危险分析通常采用事故后果严重程度等级及事故发生可能性等级(风险概率)表示危险性的大小,并作为相对量化程度的比较。事故后果严重程度等级的划分见下表5.1-1。

表5.1-1 危险性等级划分

在预先危险性分析汇总表中,事故发生可能性分为五个等级,各等级的发生可能性如表5.1-2。

表5.1-2 事故发生可能性分级

5.3风险控制

5.3.1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和经营的实际运行情况,有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与评价组一起确定有限控制的顺序,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消解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预防事故的发生。

5.3.2对于构成重大隐患的项目,建立重大隐患档案,档案中包括: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评审意见;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竣工验收报告等内容。

5.3.3将风险评价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的风险及所应采取的控制措施。具体的培训参照培训管理制度执行。

5.3.4对于构成重大危险源的按照《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执行。

5.4 风险信息更新

5.4.1安全环保部每年一次(间隔近一年)应组织公司各部门进行职业安全健康风险的识别。

5.4.2安全评价组应每月对风险控制结果进行检查,填写《风险控制检查情况表》。

5.4.3当发生下列情况时,组织安全评价组进行风险评价:

5.4.3.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5.4.3.2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5.4.3.3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5.4.3.4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4.3.5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5.4.3.6其他需要评价的状况。

6.0 表格

附件1:危险有害因素汇总表

7.0 参考文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