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制度史

中国制度史

中国制度史
中国制度史

2016届高三历史拓展资料02

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中国制度史

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

——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

秦朝是古代有开创性的时代,它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历代沿用,并不断加强完善。

一、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②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③形成完备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④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①源于夏

②备于周

③建立中央、地方的行

政管理制度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中央制度演变特点

相权不断削弱

君权不断加强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

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兼理全国监察事务;地方-监御史 西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13个州监察区

东汉:中央—御史台;地方-刺史,逐增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隋:同汉朝

唐:中央-御史台;地方-(道台史),10道监察区

北宋:中央-御史台;地方-(监司),改唐朝“道”为“路” 明:中央-督察院地方-按察司,掌管地方监察事务

清:中央-督察院

作用: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它成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但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是皇权的附属品,它能否发挥正常作用,与皇帝的明昏有密切关系。

特点:

1、从中央(皇帝、君主)到地方的各级监察机构形成单线垂直(单线联系、单线领导)的相对独立体系。这种以皇权为中心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相对独立与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从而确保了监察权力的独立运作,监察机构的上下一体,监察官员的高效行使权力。

2、为了保证监察机关工作的有效性,赋予监察官员位高权重的监察地位,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又一显著特点。

明 元 宋

唐 隋 汉 郡县制 秦 地方 中央

特点 朝代 汉承秦制 传承开创 承前启后 进一步加强 有新发展 空前加强 发展顶峰 发展完善 中朝尚书台外朝 郡国--州郡县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州县二级 道州县三级 二府三司参事 文臣路州县 一省二院 行省制 皇帝、三公九卿 废省设三司 废中相分六立阁

康设南书房 雍设军机处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3、中国古代监察官员一般称为“宪官”或“法吏”,通常遵循“以法理官”的监察原则,在行使监察权力之时,监察机关与监察官员依法监察,以法律为准绳。汉代初年就制定了监察六条,如不法事、词讼、盗贼、铸伪钱、狱不直、吏不廉等。以后汉代十三州部刺史则以六条监察诸郡官吏与地方豪强,包括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二千石选署不公、苛阿所受,蔽贤宠顽;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贷赂、割损政令等。汉代十三州部刺史必须依照法定六条,监察所辖诸郡的官吏,凡涉六条之嫌者,根据情节轻重,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理。

4、其次,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还有一个可资借鉴的特点,即重视监察官员的选任,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内容:

①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做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②权力:设置官员(行政)建立武装(军事)征派赋役(经济) 目的: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破坏:西周后期 分封制的影响:

①积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疆,扩大了统治区域 构织了全国的交通网

②消极:受封诸侯有极大的独立性、诸侯实力壮大时,威胁中央,反而破坏了分封制

特点(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

含义: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地位的政治制度 影响: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保证了贵族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

夏商的政治制度

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 内容: 中央: 王位世袭制的创立 相、卿、师等的设立 地方: 侯、伯的设立

影响:

直接影响到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西周的分封制 推广时间:周武王时期

西周的宗法制

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皇帝制度的建立

◆ 皇权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 “制”或“诏”,印称“玺”。 ◆ 皇帝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 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 分工严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至旁落。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廷 尉

典 客 宗 正 治 粟 内 史

少 府 太 仆

(分工明确 、牵制配合、权力集中)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地方建立郡县制

郡: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为郡守。负责对上承受中

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

法、狱讼和兵役。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

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3、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2)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中央集权制下,皇帝在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但也因此而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形成暴政,激化矛盾。

中央政治制度(专制主义)的演变:

(皇帝削相权与将权,强化君权)

汉 魏晋南北朝 三省体制) 隋唐 北宋 元

“二府三司”

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沿袭与变化:

秦 汉初 隋

唐 北宋 元 (道·州县) (路·州县) (省、路、府、州、县)

(藩镇)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皇帝

中书省

(草拟、颁发诏令)

尚书省 (执行命令) 门下省 (审核政令)

吏、户、礼、兵、刑、工

北宋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行政: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军政: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 增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削弱相权,皇帝总揽大权 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一省二院)(综合汉蒙政治制度)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枢 密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三司)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参 政 知 事

二府)

中央 “二府”

如何评价,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许有独立行政体系。

(2)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皇帝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基础上,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2、这种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

3、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强化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中央:·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

·八股取士

·设厂卫特务机构

·创立内阁

创立内阁的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内阁的性质: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比较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

● 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清朝政治体制的变革——君主专制顶峰

康熙——中枢分权: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

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最终加强了皇权。

雍正——设军机处——皇帝可以直接指挥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军政大

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君主专制的不利影响 1、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2、绝对专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3、极大地妨碍了社会进步,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有利的影响: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皇帝

锦 衣 卫 东厂西厂

内 阁

布 政 司

按 察 司

都指挥司

三司(地方)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人民政协召开

1、人民政协召开的历史背景

(1)、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筹建新中国提上议事日程。

(2)、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召开,全面展开筹建新中国政权工作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民主政治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基础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意义:

①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②为加强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

基础。

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3)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

(4)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

(5)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正建设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各民族平等联合的一种新型政治制度

(2)它从政治上保证了各个民族不分大小在一切权利方面完全平等,保障了少数民族群众能够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边疆地区的巩固,促进了民族大团结;推动了落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进步,对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具有重大意义

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B、着手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一国两制”主要内容

“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6套含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Ⅰ 注意事项:1.考前将试卷及答题卷密封线内的信息填写清楚,字迹要工整。 2.考试形式:闭卷考试。 3.本试卷共六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4.所有答案请写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 A ) A.1840年鸦片战争 B.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1911年辛亥革命 D.1919年五四运动 2.下列哪个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A ) A.《天津条约》 B.《南京条约》 C.《五口通商章程》 D.《北京条约》 3.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A )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台湾军民抗日之战 C.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D.义和团运动 4.1856年发生的严重削弱了天平天国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分水岭的事件是( B ) A.北伐失利 B.天京事变 C.洪秀全病逝 D.天京陷落 5.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兴办的最大的兵工厂是( C ) A.金陵机器局 B.福州船政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天津机器局 6.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 C ) A.推进政体变革 B.发展资本主义 C.延续反动统治 D.缓和阶级矛盾 7.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 A ) A.《民报》 B.《新民丛报》 C.《苏报》 D.《国民报》 8.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是( B ) A.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9.在中国大地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 D ) A.陈独秀 B.毛泽东 C.周恩来 D.李大钊 10.中共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的会议是( C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洛川会议 1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B )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C.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 D.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1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 D ) A.8月14日 B.8月15日 C.9月2日 D.9月3日 13.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指示,决定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揭开了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序幕,该指示是( D )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土地改革法》 C.《战时土地政策纲领》 D.《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中国的政党制度的主要特点

中国的政党制度的主要特点 (2011-03-20 06:31:07) 标签: 政党制度 主要特点 梅岭 理论 学习 随笔 杂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主要特点包括:一党领导、多党共存、民主协商、参政议政和政党监督。 一、一党领导。所谓一党领导,就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现实的需要。自成立以来,中共代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方向。新中国成立前,中共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统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和平和国家的基本统一。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共的领导下,经过全中国人民的艰苦努力,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初步繁荣的工业化国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共的领导给中国带来的发展和进步是巨大的、有目共睹的。历史证明,中共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和进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接受中共的领导,坚信在中共的领导下中国在各方面将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多党共存。多党共存是指中共和中国现有的八个民主党派共同存在这个现实。国际上

大多数人包括中国国内一部分人对这个现实并不了解。在他们看来,中国只有一个政党,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但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共的坚持和支持下,在八个民主党派积极努力下,多党共存的格局一直存在,特别是建国初期和八十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三、民主协商。民主协商是中共和各民主党派通过协商讨论和决定国家和地方重要事务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民主协商的原则,中共中央和各级政府在酝酿和出台重大决策之前,通常要和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领导人进行沟通并征求他们对决策的意见建议,这样可以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更能争取他们对决策的理解和支持。曾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瑞环同志曾指出,政治协商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势。”“通过协商,可以广泛听取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意见,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通过协商,可以增进理解、扩大共识,使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成为大多数人的自觉行动;通过协商,可以发现和集中群众的智慧与经验,依靠群众的力量克服困难、解决问题;通过协商,可以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 四、参政议政。参政议政是指中国的民主党派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参政主要指民主党派成员直接在各级政府中担任领导职务,参与政府日常工作。从新中国成立起,中国各级政府中就有各民主党派的一些成员担任领导职务,其中包括国家领导人的职务。议政主要指民主党派成员通过组织对中共和各级政府的政策和工作加以评议,提出意见和建议,目的在于协助中共和各级政府把工作做得更好。多年来,民主党派成员在各级政协和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共和各级政府就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工作提出过各种意见和建议,为中国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政党监督。政党监督是中共和各民主党派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手段。除了“文革”时期外,中共领导人一直重视政党监督。早在建国早期,毛泽东就提出中共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主张。毛泽东指出,互相监督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中共对民主党派的监督,主要是监督民主党派是否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是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监督。毛泽东说:“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改革开放以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明确了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发挥作用的途径。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课程编号:0223327 课程类别:专业课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后续课程: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 总学分:2学分其中实验学分:0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明确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不同政权政治制度的特点、本质、相会关系和区别。这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导言(2学时) 一、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二、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中的几个共同性问题 三、参考论文和书目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 第一章晚清政治制度(6学时) 第一节近代以前清朝的政治制度 清朝与中国其它封建朝代一样,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所有的行政、立法、司法的最高权力都在皇帝本人,皇帝实行世袭制。 (一)清朝的主要中央国家机构 内三院、内阁、六部、理藩院、都察院、南书房行走、军机处、宗人府和内务府。 (二)清朝的地方政权机关 省——巡抚——从二品 道——道台——正四品 府——知府——从四品 县——知县——七品 第二节1840年后清朝国家机关的变化 五口通商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税务司署、同文馆。 第三节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时设立的机构:外务部、商部、巡警部、学部、财政处。 预备立宪时《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中央资政院和各地咨议局的设立,皇族内阁的成立和破产。 本章重点: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难点:六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咨议局、资政院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 第二章太平天国政治制度(2学时) 第一节太平天国革命的兴起和政治制度的建立 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南京,天京事变,政权覆灭。 第二节太平天国中央和地方职官制度和乡官制度 天王是太平天国元首和最高领导,下设王、侯爵位,设军师、丞相、检点、指挥等职官。 天京事变前中央机关主要有天王府、东王府、北王府、翼王府等。天京事变和石达开出走后太平天国滥封王侯,设置六爵,职官、机关都有很大的变化。 天平天国采取省、郡、县三级制地方行政制度。 太平天国按军制建立“乡官制”基层政权和“寓兵于农”的乡兵制度。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专题四 一、温故知新 、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 阶段 时期 代表人物 主张 地位 产生 发展 打击 顶峰 危机 复兴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以外的各家的思想:学派 代表人物 主张 地位

总评 墨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名称 著作 主张 地位 4、近代中国的含义: (1)、起止时间: (2)、社会阶段: (3)、重要朝代: 二、本专题你需要理解的概念: 、从1840年到194年,外国列强先后发动了哪些大规模侵华战争?说说其起止时间及结果? 名称 时间 结果 2、从1840年到1901年,丧权辱国是清政府的最大“政绩”,试问在这期间清政府都签订了哪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

条约? 时间 条约名称 842 843 844 88 860 89 901 3、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革命为什么被称为民主革命?它分哪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各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 阶段 时间 事 4、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都曾经提出过自己的救国方略。请问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各打算怎样救国? 阶级 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救国方略 三、本专题你需要背诵的知识: 、中华民国中央机构的演变情况怎样? 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的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1914年,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规定总统拥有皇帝一样的权力。 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情况怎样? 912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力;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临时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3、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和建设成就的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的进化博弈论解释

第27卷 第7期2013年7月Vol.27 No.7Jul.,2013 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2-10-12 修稿日期:2013-06-0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2YJA790217)。 第一作者:韩德军(1980-),女, 内蒙古通辽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与土地制度。E-mail: hdj1532@https://www.sodocs.net/doc/0f16852459.html,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的进化博弈论解释 韩德军1,2, 朱道林1 (1.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193;2.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4) 摘要:研究目的:解读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规律,分析现阶段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取向。研究方法:通过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集体、农民4方动态进化博弈模型,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中各利益主体博弈进化关系特征及约束条件。研究结果:生成了各利益主体进化博弈关系表及策略对比趋势图。研究结论:(1)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制度以中央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导;(2)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是一个由强制性向诱致性过渡的历史过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应该顺应这种趋势;(3)农民集体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中中央政府策略选择不完全的产物,其产权关系不清、权能缺失。(4)应该有针对性地完善现行土地产权制度,促使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由城乡二元体制向一元体制过渡。 关键词:土地制度;历史变迁;进化博弈论;农村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58(2013)07-0021-07 Game-theory Analysis on the Evolution of Rural Land Institutions in China HAN De-jun 1,2, ZHU Dao-lin 1 (1. College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China; 2. College of Resource & Environment Management,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550004,China )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terpret the regularity of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the reform direction of rural land system in China. Methods include a dynamic evolutionary game model among central government, local gov-ernments, rural collective organizations and farmers. The main result of this paper is a diagram that represents the com-parison and the tendency of game strategy of the interest subject, which is obtained through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nstraint conditions of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of the interest subject in the processes of the rural land system change.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of rural land system was driven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PRC; 2) Generally, Chinese rural land system change shows a trend from forced pattern to induced pattern. Therefore, the ongoing reform of Chinese rural land system should follow the trend; 3) The rural collective organizations are the result of the incomplete strategic chosen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the history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第六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三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班级:姓名: 【研学目标】 1.政治认同 通过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学生维护、巩固政党制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抵制和反对歪曲、破坏政党制度的言论和行为。 2.科学精神 比较我国的政党制度与西方的政党制度,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3.法治意识 通过学习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中学生自觉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4.公共参与 体验政协委员的职责与使命,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 【研学重点】 识记并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理解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研学难点】 理解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理解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基础导学一】 一、执政参政特色鲜明 1. 民主党派的性质: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 和的政治联盟。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地位: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政治制度。 (2)基本内容 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A.各自地位:中国共产党是党,各民主党派是党。 B.二者关系: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 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领导,即、和 的领导。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 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简称。 A.人民政协的性质:是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B.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和。 C.人民政协的职能:、、。 D.人民政协的组成人员:除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民政协还包括、、、、、。【基础导学二】 二、适合国情优势显著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是从中国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它不是什么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于西方的。 【合作探究】走进中学生“模拟政协”,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 第一关:寻找最佳表达力----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朋友圈 规则:结合69-70页思考:(三大组各派一个代表进行展讲) 1、2、3组任务①:我国都有哪些民主党派?并分析民主党派的性质? 4、5、6组任务②: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在我国地位如何? 7、8、9组任务③:在这项制度下,谁执政?谁参政?利用69页镜头二的比喻,为同学们讲解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 第二关:寻找最佳理解力----感悟团结就是力量 原国家政协主席李瑞环曾说:“协商不代替,监督不对立;为了发展生产力,同唱一台戏;戏台上为方必以矩,为圆必以规。 规则:看课本70-71页,解读这段文字:2min 1、2、3组解读①:戏台上有哪些演员,应该由谁来扮演主角?这说明了什么? 4、5、6组解读②:“协商不代替,监督不对立”说明了什么?规矩又是指什么? 7、8、9组解读③:同唱一台戏的“舞台”(组织形式)是什么?为大家讲解这“舞台”的组成人员、性质、主题、职能?

【史料及解析】中国近代政治的知识框架

新瓶中的陈年老酒—中国近代政治的知识框架琐议 接触新课程的历史老师都知道,与以前中学历史知识结构相比,新课程的知识结构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原来以编年为纲、地域为纬涵盖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内容丰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纳入一体的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结合的编撰体例基本消失了。取而代之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分天下,古今中外同类问题融于一炉的专题结构。原本丰富多彩、互相联系的历史整体被断为并行不悖、但难以联系的三个必修模块(一为政治、一为经济,一为思想文化),必修模块的下脚料则编成了几个选修模块。不仅如此,每一个专题的内容安排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不同以前的知识结构。新瓶之中不仅更换了包装,连瓶中的酒都变了味道。这些教过新课程的老师自会品出其中的甘苦。不过,由于新旧观念的交替,并非所有的新瓶中都会更换新酒,有时不小心会装上旧酒,甚至是陈年老酒,必修一中的中国近代政治就是装在新瓶中的旧酒。 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近代政治的单元内容安排与其它单元的内容在风格上有很大的出入。按照07版的教材目录,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分别涉及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和西方近代的政治制度。每一单元都是重点叙述政治制度的沿革与特点,原来在政治史中的政治事件如王朝的更替过程,革命的过程都退居其次成为背景。虽然太多的历史上政治制度的相关名词弄得同学一头雾水,虽然历史老师有时感觉政治文明方面的历史教学不象教历史倒像为政治课打工,有时连政治课都不必讲的内容在历史课还要不胜其烦地学习,感觉历史不像历史,但是政治文明史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的编撰风格基本上还是保持一致、枯燥无比的。 不料到了第四单元,却是风格大变,原来的条分缕析的制度、法律被一个个事件所取代:鸦片战争,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一直到解放战争。这些事件构成了第四单元的基本教学内容,这样的编写风格使老师们对教材的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这不就是原来的高中一年级的《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教材中中国近代史的压缩版吗?这些事件除了写的更精练之外,在结构上与原来的教材相比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嘛?只不过把原来的近代史不属于政治史的内容剔除把政治部分简写一下,与原来的教材的同样问题相比,真的更加简练,(笔者注:与之类似的还有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第六单元的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难怪老师们很熟悉。 再仔细阅读一下教材,却又有些陌生: 一则是因为,内容安排如此紧凑,紧张的有时透不过气来,教学中老师们普遍的感觉是时间的不够用。仔细一翻旧人教版的教材恍然大悟,原来一章的内容在这里变成一课了,原来一课学习一场战争都感到时间紧张,现在一课要学习两场战争,伟大的抗日战争以前最少需要四课时的才能完成教学任务现在被挤在一课之内,难怪课时紧张。熟悉的内容现在竟然因内容的安排而变的陌生了,老师们不知道是原来的内容安排真的不合理需要改革呢?还是因为需要教育改革而历史本身的体系并不重要呢?只是现在的课程安排时间紧是真的,内容安排完成起来有困难也是真的,原来熟悉的内容因课时的安排不合理而变的陌生也是真的。这种陌生的解决之道也并非没有,毕竟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地讲述下来完成任务也不算辱没了新课程,但是蜻蜓点水式的一课真的能把两场战争的问题弄清楚吗?抗日战争用一课的内容来学习,这样的时间安排真的合理吗?历史是否只有这样的变来变就适应了我们现在社会的需要呢?专家们会说,教师有充分的自主权来调节课程,安排时间,但是你的课程总量是不变的呀,我怎么敢在一个问题上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呀。这样,即使教材内容是熟悉的,但是因为课时的安排,原来熟悉的教材也变的陌生了;二则,即使按照必修一第一第二第三单元一贯的编写风格,制度、制度还是制度,政治事件只是背景和花絮,老师们若以为政治的主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1.中国当代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宪法制度,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国家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举制度,以及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等。 2.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按照传统的看法,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从更为宽泛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 它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第一,历史性。政治制度是人类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才出现的现象,是一个与国家密切相关的历史范畴。政治制度就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将随着阶级、阶级矛盾以及国家的消亡而自行消亡。第二,阶级性。政治制度作为阶级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反映了特定社会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关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三,权威性。政治制度通常是统治阶级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国家的名义正式颁布和强制执行的,对全社会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第四,层次性。政治制度作为一种规范体系,其结构是极为复杂的,表现为一定的层次性。处于不同层次的政治制度,其内容、形式和作用是不尽相同的。第五,稳定性。政治制度的形成、确立和被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而它要发挥维持秩序、规范行为等功能则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不是墨守成规、僵化不变,相反,它是一种动态的稳定。 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有哪些主要特色? 第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第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第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论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及现代教育体制的形成

论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及现代教育体 制的形成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与文化底蕴。教育的历史当然相较于欧美等西方其他国家也更为悠久。因此文化教育的遗产也特别丰富,所以中国无论在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选拔人才制度等方面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资料和经验。 中国古代的教育方式为孔子始创的私塾,教育对象也极为狭窄,以士大夫以上等级及其血缘亲戚者为主。教育内容以文史类为主,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以及五经为主。春秋时期各国士大夫的教育方式以及理论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影响极为深远,传承千年。春秋时期的教育变革运动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教育改革与思想文化运动。 中国现代的考试制度则主要源于古代的科举制。魏晋时期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中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这种科举制能够更好地为国家选拔人才,因此被沿用下来,对中国近现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即考试制度也有深远重大的影响。 中国的近代新式教育开始于洋务运动,学校的建立有三条路径:洋务学堂,用于培养各种实用技术人才;改制的旧式书院,相比侧重西方现代科学,成为后来省立大学的前身;以京师大学堂为代表的真正的高等学校,然而这些学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懂新学的官僚,主要为中央服务,不能实现大学自治。民国建立后,蔡元培首任民国教育总长,并执掌北大,从政策层面完成中国教育现代化使命的同时,将官僚的北大改造成为民主科学策源地的新北大,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树立样板。实现了大学的自治,保证了学术的自由,并确立了大学以研究学术为主的原则。三十年代,教育部又经过考察,为提高高校质量,将高校教学重心移到理工科类,限制文法专业的设置。大学教育的管理重心也上移。抗战期间高等教育比较混乱,到建国初期,高等学校采用校长负责制。新中国建立后,则加强了党对高等教育事业和普通高等学校的领导。文革期间高等学校教育受到严重的损害。

《中国政治制度史》任务1-4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次形成性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与古希腊和古罗马不同,直接实行( B )。 A. 共和制度 B. 君主专制 C. 城邦制度 D. 联邦制度 2.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王朝不惜牺牲国家的利益与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D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3. 中国彻底废除科举制是在( B )。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清末的1905年 C. 戊戌变法时期 D. 辛亥革命后 4. 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的专称一直是( C )。 A. 皇帝 B. 君主 C. 王 D. 总统 5. 在尚书的发展演变中,最早拥有出令权是在( D )。 A. 战国 B. 秦朝 C. 西汉 D. 东汉 6.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月,由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同盟等政治组织共同举行了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其举行地是( D )。 A. 南京 B. 北京 C. 上海 D. 重庆 7. 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下,统治集团的核心是( A )。 A. 君主 B. 丞相 C. 三公 D. 士族 8. 秦及西汉初期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 C )。 A. 太仆 B. 廷尉 C. 典客(大鸿胪) D. 奉常 9. 明朝行政管理体制的主体是( C )。 A. 三省六部 B. 三省 C. 六部 D. 一省 10. 清代各省主管本省财政和民政的官员称( A )。 A. 布政使 B. 学政 C. 提督 D. 按察使 11. 在现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市制兴起的时期是( D )。 A. 南京临时政府 B. 北洋政府 C. 广州国民政府 D. 南京国民政府 12. 明清时主要的司法机关是( B )。 A. 兵部 B. 刑部 C. 都察院 D. 大理寺 13. 中国古代监察体系初具规模、御史监督地方官形成制度是在( D )。 A. 夏商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秦朝 14. 我国东汉至元代的监察机构是( A )。 A. 御史台 B. 刑部 C. 都察院 D. 大理寺 15. 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奠定了一定基础的是历经30余年的( B )。 A. 太平天国革命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义和团运动 16. 晚清时期中国的国体是( C )。 A. 领主封建制 B. 地主封建制 C. 半殖民地半封建制 D. 封建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性质 17. 标志着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是( D )。 A. 戊戌变法 B. 清末君主立宪 C. 晚清政治制度的变革 D. 中华民国的建立 18. 夏启通过暴力夺取政权,启之后经过“太康失国”、 “少康中兴”,确立了( C )。 A. 君主立宪制 B. 共和制 C. 世袭君主制 D. 民主共和制 19.清末仿行立宪政体,首先试图的改革的是( B )。 A. 军事制度 B. 政治制度 C. 教育制度 D. 法律制度 20. 秦及西汉承担宰相职责并被称为二府的是( A )。 A. 丞相、御史大夫 B. .丞相、太尉 C. 太尉、御史大 夫 D. 丞相、大司马 二、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按孙中山的政治设计,为最后达到 “授权于民选之政府”,中国需要经过的三个时期( BCD )。 A. 议政 B. 军政 C. 训政 D. 宪政 E. 参政 2. 西周属卿事寮的政务官有“三事大夫”之称的是 (ABC )。 A. 司土(司徒) B. 司马 C. 司工(司空) D. 司士 E. 司寇 3. 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ABD )。 A. 联俄 B. 联共 C. 民族 D. 扶助农工 E. 民权 4. 元朝为突出有关政务,使某些部门相对独立,这些直接对皇帝负责的部门是(ABDE )。 A. 管理军事的枢密院 B. 管理监察的御史台 C. 掌管礼乐的光禄寺 D. 管理政务的中书省 E. 管 理宗教和民族事务的宣政院 5. 从政体上看,中国古代政权存在过( AD )。 A. 君主制 B. 邦联制 C. 民主共和制 D. 内阁 制 E. 王权制 6.民国初年地方行政体制中,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区划从大 至小分别是(ABD )。 A. 省(军政府) B. 道 C. 市 D. 县 E. 州 7. 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曾有(ABCD )。 A. 帝 B. 天子 C. 王 D. 皇帝 E. 诸侯 8. 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主要是(BD )。 A. 李鸿章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梁启超 E. 张之洞 9. 中国古代,使王权受到制约的是( ACD )。 A. 地方割据势力 B. 君主制 C. 贵族元老 D. 宗教 信仰 E. 法律 10. 为保证蒙古贵族的绝对统治地位,元代统治者把全国 各族人口划分为数等,他们是(ABDE )。 A. 蒙古人 B. 色目人 C. 突厥人 D. 汉人 E. 南 人 三、简答题(共 1 道试题,共 10 分。) 1. 试分析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利弊和特点。 答: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权,不允许有相对独立的行 政体系存在。(2)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 在分权的基础上必须抓紧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3)

中国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

中国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分析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作为农村经济制度基础和核心的土地产权制度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安排不仅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特定意义上说,农村土地及其产权关系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乃至城镇化发展的步伐。本文以农村土地制度为研究对象,以农村土地的产权关系为主线,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及多学科综合分析的方法,较为系统地回顾了中国土地制度的历史演进过程,然后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土地制度变迁进行了重点审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制度创新的现实基础与应当遵循的原则,对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未来的创新模式提出了初步构想。 关键词:农村土地制度制度变迁分析与启示 The history change analysis of land system in China Abstract:Agri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 economic,land peropertiy right institution is the key of agriculture economic growth.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issues concerning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public attention, the autho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history, the reality and the future of rural land policies in China from the view of its innovation, striving to offer novel ideas to tackle issues concerning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effectively. This paper takes rural land institution as an object of study,takes property rights relationship and management relationship of rural land as a main clue,uses the theory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adopts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reviews systematically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rural land institution in China,especially since 1978.analyses the innovative mechanism institutive achievement and being faced with difficult position and gauntlet of the present rural land institution in China and defines the objective and following principles of rural land institution innovation proceeding from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on the basis of these,constructs the innovative models by stages of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institution and management institution. Key Words: rural land institution,institution change,analysis and enlightenment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答案(学生自学问题集2014修订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学问题2014(修订版)答案 上编综述与第一章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涵义、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是什么? (1)涵义: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国家。其表现是:在政治上,国家主权遭到破坏,是一个已经丧失国家主权又没有完全丧失主权的国家,或者说是部分丧失国家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社会经济丧失独立地位,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在文化上,近代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意识传入并有所发展,即“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经逐渐近代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因素产生并日益发展壮大,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产生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的国家。其表现是:在政治上,封建势力与外国资本主义相勾结,维持反动统治;在经济上,以地主经济为代表的封建生产关系继续存在,同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文化上,“西学东渐”。 (2)基本特征:①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稳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③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④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发展缓慢,力量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⑤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既不平衡。 ⑥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主要矛盾:①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②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相互关系:两大矛盾互相交织,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4)历史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②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有利于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人民解放。 (5)关系: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构成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义的性质和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对象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主要任务是反对外国帝国主义,求得民族的独立和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统治,求得人民的解放;革命的动力应该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2、如何正确认识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请展开论述。(如何理解“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客观上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与西方殖民主义者宣扬的“侵华有功”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 专题四中国近代政治制度 一、温故知新 1、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 阶段时期代表人物主张地位 产生发展打击顶峰危机复兴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以外的各家的思想:学派代表人物主张地位总评 墨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名称著作主张地位 4、近代中国的含义: (1)、起止时间: (2)、社会阶段: (3)、重要朝代: 二、本专题你需要理解的概念: 1、从1840年到194年,外国列强先后发动了哪些大规模侵华战争?说说其起止时间及结果? 名称 时间

结果 2、从1840年到1901年,丧权辱国是清政府的最大“政绩”,试问在这期间清政府都签订了哪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时间条约名称 1842 1843 1844 188 1860 189 1901 3、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革命为什么被称为民主革命?它分哪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各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 阶段时间事 4、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都曾经提出过自己的救国方略。请问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各打算怎样救国?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救国方略

三、本专题你需要背诵的知识: 1、中华民国中央机构的演变情况怎样?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的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1914年,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规定总统拥有皇帝一样的权力。 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情况怎样? 1912年春,孙中在南京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力;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临时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3、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和建设成就的法宝。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过哪几条统一战线?起了什么作用? 1924—1927年与国民党进行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937—194年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

中国古代土地、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 【发展过程】形成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内容和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作用】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 【瓦解】随着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奴隶主破坏井田制,井田制开始瓦解。各诸侯国的改革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屯田制: 【形成与发展】汉末饥荒之际,曹操总结汉朝西域屯田经验,在许下屯田,后大范围推广。 【方法】统治者招募流亡农民,按军事编制,几十人一屯,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 屯田农民享有土地使用权,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 【性质与作用】屯田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后来蜀、吴两国也在边境、军镇和其他一些水土条件适宜的地方,实行过不同规模的屯田。 均田制: 【形成与发展】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隋朝和唐朝前期基本的土地制度。 【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丁男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受露田20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②土地不得买卖。受田者年老或死亡,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传给后代。③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性质与作用】①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度。②确认了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③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恢复经济和民族融合。 【瓦解】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的均田制,限制了土地的买卖和无限占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 更名田: 【概念】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更种人所有,叫作“更名田”。 【作用】一定程度满足农民土地要求,对清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1)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君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国家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农民土地私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2)关于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形式:曾出现过屯田制、均田制等具体形式。屯田制在西汉、曹魏、金朝、元朝、明清初年都曾实行过。均田制始于北魏,流行隋唐。这两种形式,往往是在经历了一场战乱和社会动荡之后,国家控制了大量无主土地的情况下实行。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概况夏商周(奴隶社会):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的雏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