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6学时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一、教育独立论

1、教育独立的主张

清末,章太炎最早提出了教育独立的主张:“学校者,使人知识精明,道行坚厉,不当隶政府,惟小学与海陆军学校属之,其他学校皆独立。”这是要求教育摆脱清政府对中等以上学校的干预。

1922年,蔡元培发表《教育独立议》,李石曾发表《教育独立建议》表达了教育独立的思想。

1922年2月,全国教育独立会议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召开成立大会,发表教育独立宣言书,要求教育经费和教育制度独立。

教育独立思潮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其核心是仿效西方“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的模式,力主教育摆脱政治、宗教的制约。

2、教育绝对独立可能吗?

实际上,教育独立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其一,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它不可能脱离社会的存在而存在,不可能脱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其二,教育的相对独立都有其时代背景,都有其相应的政治、经济因素作依据。

3、教育的相对独立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对于政治经济而言,教育的发展一般落后于政治经济发展,但也可能产生某些超出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教育观念;对于生产力而言,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但教育也会对生产力发展有促进作用。

(2)教育与其它意识形态关系的平行性。教育中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等,同社会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艺术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教育本身的历史继承性。历史上每个时期的教育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都是对以往教育的继承,这使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各自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二、教育万能论

1、教育万能论观点

教育万能论是17世纪、18世纪理性主义者把教育的作用夸大到可以决定社会、否定遗传差异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教育观点。

2、教育万能论的主张

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要通过教育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反映了教育万能思想。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完全依靠教育。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如果给他教育的全权,不到一百年,就可以使欧洲改观。

法国的爱尔维修认为,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形成“健全的道德”,就能够改变社会现状,建立起合乎理性的制度。

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认为,只有发挥教育的作用,才能使人去掉蒙昧和偏见,以正确的意见统治世界,改造旧的社会环境。

在中国20世纪初,一批学者提出“教育救国”的主张,希望通过教育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代表性的人物主要有:康有为、梁启超、胡适、陶行知等。

3、教育万能论的评价

教育万能论对于加深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促进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根本上说,教育万能论是错误的,因为,虽然教育对社会和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但是教育不能决定社会和人的发展。

三、人力资本理论

1、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

人力资本理论创立来源于经济学家对现代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深入。传统西方经济学把土地、劳动、资本看作生产的三个要素。但是,二战后,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的分析中发现,在经济增长中,除了这三个要素外,还有其它因素起作用,有学者把这些因素归结为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即归结为人力资本,特别是教育投资的结果。

2、人力资本的理解

人力资本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是资本形态,因为它是未来的薪金或未来的偿付的源泉;它是人的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它对生产起促进作用,在现代社会,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等。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会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

3、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

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1960年12月,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会第73界年会上所作“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他认为,人们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是资本的一种形式,是人力资本。

倡导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尤其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投资,教育能够提高生产劳动率,促进生产的经济效益,在各种人力投资形式中,教育投资是最有价值的。

四、筛选假设理论

1、筛选理论的产生

筛选理论的出现是以对人力资本理论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人力资本理论的深入人心,它所带来的教育扩张不仅没有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相反却出现了诸如“文凭膨胀”、“过度教育”、“高失业率”等问题。

1970年伯格出版了《教育与职业:训练大盗》一书,把人力资本理论贬斥为“训练大盗”,认为教育只能用来区别个人能力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伯格之后,一批学者相继对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提高生产率的主张提出了质疑和批判,并把教育的作用归于筛选功能,最终形成的筛选理论。

2、筛选理论的观点

筛选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标识个人能力的工具,它表明了一个人固有的能力,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的求职者提供依据。在这里,筛选理论把教育看作一种筛选的工具,个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既是求职者表达个人能力的信号,又是雇主鉴定求职者能力的装置。

3、筛选理论的评价

筛选理论承认教育与工资的正相关,指出这种正相关是通过筛选作用而实现的;但认为,教育只反映了个人的能力,并没有增加个人的能力。由于这种理论强调教育文凭的重要性,故它也被称为“文凭理论”。

五、劳动力市场理论

1、劳动力市场理论的提出

劳动力市场理论是一种旨在解释,为什么工人之间存在工资差异等分配问题的理论,代表人物有皮奥雷、多林格、戈登等。劳动力市场理论是针对人力资本理论而提出的,它批评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与工资关系分析的基本前提是不正确的,认为它没有考虑劳动力市场的内部结构问题。

2、劳动力市场理论的基本观点

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是被划分为不同部分的,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教育

与工资有不同的关系。

这个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可分为两个部分:主要劳动力市场,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职业有保障等特点;次要劳动力市场具有工资低、待遇差、就业不稳定、条件恶劣等特点。

这个理论认为,教育与个人收入之间的关系与个人的生产力本身并不相关,一个人的工资水平主要取决于他在哪一个劳动力市场工作,而决定一个人在哪个劳动力市场工作的因素很多,如性别、年龄、种族等,教育只是决定一个人在哪个劳动力市场工作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主要表现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也表现为社会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的人口状况等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制定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总是要求教育为其培养符合其特定规格要求的一定规模的劳动力,而这一劳动力的规格就成为了教育的培养目标。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表明,的发展水平和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水平是一致的,生产力水平越高,对劳动者的知识技术水平素质要求就越高。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就是不一样的。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一方面,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社会所能提供的剩余产品数量,而剩余产品的数量决定了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数量,只有具有了一定规模的剩余产品,才能够有一定数量的受教育者和教育者。

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与经济发展的水平有直接关系,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教育培养的各种规格、类型的劳动力的数量,制约着教育普及的程度。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该国的文盲率、入学率、义务教育普及的年限和高等教育普及的程度直接相关。从世界范围教育变化的历程看,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上,教育发展走过了从扫除文盲、普及初等教育到普及中等教育、最后实施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的道路。

另一方面,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就需要更多的接受过学校教育的劳动者。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劳动力的类型和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制约着教育的结构和专业设置,并影响着相应专业层次的教学内容的选择确定。古代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学校课程种类少,结构和内容相对简单,现代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课程种类、结构和内容就相对复杂。

经济发展引起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如大、中、小学的比例关系,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全日制学校与业余学校的比例关系,高等学校中不同层次、不同科类之间的比例关系等,都要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一定的经济结构相适应,否则就会导致教育事业内部的各种比例失调。

4、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教学采取个别施教,单向接受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授;工业革命后,出现了班级授课制,教学手段和方法也出现了科学化和现代化。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一方面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权力机构对教育进行控制或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对经济力量的控制来达到对教育的领导。

教育的领导权直接关系到教育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某种意义上是教育的首要问

题,因为它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和价值方向等一系列教育上的大政方针,进而又直接、间接地制约着教育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有什么样性质的教育领导权,就有什么样社会性质和价值取向的教育。拿人才标准来说,专制社会要求教育培养的是唯书唯上、逆来顺受、盲目服从、因循守旧的奴才式的人才,在教育价值取向上势必压制人的个性和创造性,过分强调教育的统一性,在教育方法上势必强调死记硬背和强制灌输;而民主社会要求教育培养的是具有独立人格、怀疑精神和参与意识的主体性人才,在教育价值取向上势必鼓励个性和创造性,重视教育的多样性,在教育方法上势必强调启发性和发现式教学。教育的领导权如此之重要,以致它本身就成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政权的组成部分。在一个国家和社会中,哪一个阶级、阶层或集团掌握了政权,它就必然会控制教育的领导权,并优先把自己的意志和利益付诸于教育实践。

政治控制教育领导权的主要途径有:通过组织手段和某种体制直接对教育机构行使领导职能;通过任免教育机构的领导者和教育者;通过颁布教育和与教育有关的各种方针、政策;通过教育和与教育有关的各种法律、法规;通过教育资源的组合与分配等等。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机会和权力的分配,占有生产资料的一部分人受教育的机会是以另外一部分人失去受教育机会为代价的。在阶级社会,哪个阶级支配了物质生产资料,也就支配了精神生产资料,教育作为精神生产资料,在社会不同阶级成员间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的分配是不同的。…

一个国家设立什么样的教育制度,什么样的人进什么样的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要有什么样的标准,都与国家的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奴隶社会,奴隶被完全剥夺了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在封建社会,劳动者及其子女也极少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即便在社会上层人士内部,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也是极不平等的,充满着等级色彩;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政治倡导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教育中的重要反映。产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生产,要求一般劳动者也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同时工人阶级也积极地为获得平等的教育权利而斗争,使教育机会均等的要求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普遍的政治原则和教育原则,并被开明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所接受。教育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是否平等以及平等的程度如何,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开明的程度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为实现这种教育目的所要传授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内容,都要受到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制约。历代统治阶级总是按照自己的统治要求,提出培养维护本阶级利益的人才。

材料:美国政治教育的内容和道德教育的目标

美国的政治教育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1)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优越性的教育;(2)反共产主义教育;(3)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教育;(4)国民精神教育。

美国学校的道德教育目标:(1)尊重人的尊严;(2)关心他人的幸福;(3)将个人兴趣与社会职责联系起来;(4)为人正直;(5)认真考虑道德选择;(6)探索和平解决冲突的办法。

三、文化传统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文化传统对教育内容有重要影响

文化就是教育内容的构成,离开了文化,就没有了要传授的内容,教育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根基,故不同的文化传统对教育内容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2、文化传统中的价值取向对教育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

如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对教育价值观的影响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重传统和重权威对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的影响,导致了重视教师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二是重

功名和官本位对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质量观的影响,导致了片面强调智育,忽视全面发展;三是重忠孝和顺从对学生观的影响,导致了把老实、服从、听话看成是好学生的标准。

★重功利轻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社会,受教育者的教育价值观和具有目的观是相当狭隘和功利的,这种观念导致中国传统教育过分偏重追求某种功利目的而比较忽视学生内在素质的真正发展。在家族主义盛行的中国,家庭的利益往往被看得很重,“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这种外显的教育价值观的深层动因就是“光宗耀祖”。不仅如此,“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是读书人所津津乐道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就是对中国传统社会读书人狭隘功利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写照。在这种教育目的观的驱动下,读书人往往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追求的不是真才实学,而是外在的功利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教育者的教育目的观还是受教育者的教育目的观,都不会怎么真正关注人的内在素质的发展,这种教育必然是比较浮躁、浅薄的,重结果轻过程的,也是多少有些自欺欺人的。直到今天,重外在功利、轻内在发展仍然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应试教育就是最显著的表现。尽管造成这种状况更为内在和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现实的社会发展状态和水平,但传统文化的强大惯性也是不可忽视的。

★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几千年的封建专制造成了中国大一统的社会构架,要求人们思想统一、行为同步。在人的发展上,要求教育要有统一、共同的目的,使人尽可能多地形成共性,以支持大一统的集权社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性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凡事喜欢大家都一样,只要大家都一样,就容易心安理得。盲目从众,可以说是传统中国人的一大特色。压制学生个性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教育的模式化,模式化的学校、模式化的目标、模式化的内容、模式化的方法、模式化的过程,乃至模式化的教师,最后“制造”出模式化的学生。总之,中国教育的一切几乎都被模式化了,共性有余,个性不足。教育的模式化,造成了学生发展的一律化和平面化,唯唯诺诺、无棱无角。

★重服从轻自主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比较倡导人云亦云、惟书惟上、逆来顺受,加之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和森严的等级制度,使传统的中国人失去了做人的起码尊严和自主性,人们习惯于服从、忍让,以至麻木不仁。

3、校园文化传统对学校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传统影响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活动方式,会渗透到学校每一个成员的精神和行为方式中去。

四、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人口的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质量

人口的数量决定着教育需求,因而也就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可能规模。由于教育规模越大,所需资源就越多,故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口数量还会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产生明显的影响。

2、人口质量对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具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一个社会的人口质量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第一,教育需要根据社会总人口的文化素质状况,制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确定各级各类学校的规模和招生人数;第二,社会人口的文化素质,决定着社会的教育需求和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人口的质量也制约着教育的质量。第一,人口的生理素质是教育活动赖以开展的基础;第二,人口总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决定着教育环境的优化和教育资源的科学调配、合理利用,从而影响教育质量;第三,社会总人口的质量决定了师资的来源和构成,反映出师资质量的高低,最后反映在教育的质量上。

3、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

人口结构包括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是人口中的性别和年龄的构成情况;

人口的社会结构是人口中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和民族等方面的构成情况。

人口的年龄结构会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的比例。

人口社会结构对教育的影响表现为:第一,阶级社会中,人口的阶级构成影响到受教育权的分配上;第二,人口的职业结构也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第三,人口的地域分布制约着学校的布局,也制约着教育的质量;第四,具有较高文化构成的人口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会倍加重视,在相同的经济发展条件下会拿出更大的力量办教育。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主要手段

总体上讲,作为劳动者的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因素。在现代生产中,技术的改造、设备的更新、资源的利用、先进生产工具的运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都主要取决于包括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在内的所有劳动者的素质的高低。在现代社会,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日益成为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曾说过:“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1)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严格地讲,一个人在不具备任何劳动知识和劳动经验之前,只是一个可能的或潜在的劳动者,因为任何生产劳动无论多少都需要相应的劳动知识和劳动经验,而劳动知识和劳动经验的获得必须通过一定的教育或训练。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在这方面的基础性的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科学技术日益成为其成效的决定性因素,但科学技术属于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在它没有运用于生产过程之前,既不是特定的劳动资料,也不是劳动者的内在素质,而是潜在的生产力。人只有掌握了科学技术知识和相应的劳动能力后才有可能成为生产力中的劳动力要素,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能力也只有内化为劳动者的素质,才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2)教育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性的劳动者:在这方面,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作用尤其突出。教育中的普通教育,尤其是其中的义务教育,在劳动者再生产上的意义主要是提高整个民族的普通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劳动者的一般素质。普通教育培养的劳动者,本质上还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者,还是作为劳动后备力量的劳动者。教育中的专门教育和职业教育就可以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进一步转变为某一领域、某一行业以至某一工种的专门的劳动者。(3)教育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劳动者的素质都有一个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提升的过程。在现代社会,生产的技术基础不断提高,生产方式和劳动工艺不断革新,从而对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劳动者不仅必须受教育,而且必须不断受教育。从终身教育的观念看,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必须终身受教育,包括受学校教育,在需要的时候间断性地往返于工作和学校之间。在现代社会,教育已经成为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劳动者进行纵向社会流动的基本手段。(4)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成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现代社会的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行业的盛衰、工种的消长千变万化,此起彼伏,由此就会给劳动者带来职业和工作岗位转变。当今社会,改行专业,更换职业和工种,无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都已逐渐成为习以为常的事情。同时,由于现代生产主要是依靠科学技术,只要劳动者基本掌握了生产和工艺的一般原理,就能够比较顺利地从一个生产部门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从而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5)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转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现代经济学对劳动者的理解已经超出了纯经济学的范围,这种劳动者不仅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和具有劳动能力,而且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思想修养、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等品质,这种劳动者是多维度的,其发展和需求都是多维度的。教育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全面的,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对未来的劳动者进行多维度的培养。

2、教育是科学技术的再生产的手段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育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把科技与教育相提并论就说明了这一点。教育可以说是科技发展的工作母机,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没有教育的推动与保证,科技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教育的科学知识再生产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知识的传递能够保证科学知识连绵不断地延续,这种延续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科学知识的简单再生产。科学知识的传播可以使由少数人掌握的知识变为大多数人所掌握,这种传播尽管并没有直接创造出新的科学知识,但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科学知识的扩大再生产。一般来说,教育是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最简捷和最有效的途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2)教育能够发展科学: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递和传播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但它也担负着创造新的科学知识的任务,高等学校在这方面尤为突出。在高等学校中,教学与科研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在同一时空和同一过程中进行的,因为教学与科研不相互结合与渗透,就不可能培养出高层次的人才,而且教学也往往是科研的重要动力和源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育可以再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不断进步而发展的”。

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有学者统计,20世纪初,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只占到5℅-20℅,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60℅-80℅。

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再生产依赖于教育,科学技术再生产需要知识的积累和继承,而只有教育才能完成知识的代代相传;而且教育是人们掌握科学技术的知识的最简捷和最有效的途径。

3、教育是发展、创造科学技术的重要方面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是产生新的科学技术的阵地。高等学校科学门类齐全、科研设备先进、科研力量雄厚,在进行科学技术创造发明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据统计,美国大学承担全国基础研究的60℅,应用研究的15℅;法国研究中心1200多个,80℅集中在大学;日本大学承担的基础研究也占到了全国的57.7℅.

★教育结构影响经济结构

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改革主要受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但同时,教育结构也给予经济结构以巨大影响,促进经济结构不断发展和完善。(1)一定的教育结构形成一定的劳动力结构:教育的水平结构制约着劳动力水平结构的形成,教育的科类结构制约着劳动力工种和岗位结构的形成,教育的地区结构影响着劳动力地区结构的形成。

★教育影响劳动者的收入和社会收入分配

在劳动者的收入同他们所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联系在一起的条件下,劳动者受教育的结果能使他们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增加他们的个人收入。这种收入主要以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一种“有形收入”。劳动者受教育的结果不仅能增加他们的“有形收入”,而且还能通过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获得某些非货币的“无形收入”。这些无形收入的范畴主要包括:消费行为的改变;理财能力的改善;工作环境的改善;家居管理方式的改变;医疗支出的节省;子女学习的收益和个人情意特征的转变。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为政治服务具有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古代社会,教育和政治差不多是融为一体的,教育为政治服务是很自然的事情,但那时教育是为专制政治服务,主要关心的是政治的稳定,往往拒绝政治变革。在现代社会,教育尽管相对独立于政治,但教育为政治服务也是必然的事情,不过在现代社会教育是为民主政治服务,不仅关心政治的稳定,而且往往更关心政治变革。

1、传播一定的政治观点、意识形态和法律规范,促使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以维系社会政治的稳定。

所谓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通过接受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逐步形成适应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政治态度、政治认同感、政治生活方式和政治生活习惯的过程。教育作为传播文化、训练思想、培养情感和养成社会行为习惯的活动,能以直接或间接的、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向年轻一代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促进他们的政治社会化。

2、根据社会的政治需要,培养符合一定阶级需要的政治管理人才

教育能够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或者为政治人才的成长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没受过高水平教育的政治家越来越少,学校已成为培养政治人才的主要场所。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政治活动日趋复杂,要求专门从事政治活动的人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质,因此通过系统教育的方式来培养政治人才的趋势日益明显。

材料:教育对政治人才培养的作用

(1)英国历史上50多位首相中毕业于牛津、剑桥两校的就达30位以上。而且,牛津、剑桥两校作为国际名校还为其他国家培养出了杰出的政治领导人,如美国总统克林顿、菲律宾总统阿罗约等。有一份资料显示,英国当年399位保守党议员中就有94人毕业于牛津大学,75位毕业于剑桥大学。在美国,高级政治人才大多毕业于诸如哈佛、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少数名牌大学。在日本,70%的高级文职人员毕业于东京大学。

(2)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大学教育背景

?胡锦涛: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河川枢纽电站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吴邦国: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电真空器件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

?温家宝: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构造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程师。

?贾庆林:河北工学院电力系电机电器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

?曾庆红:北京工业学院自动控制系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

?吴官正:清华大学动力系热工测量及自动控制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程师。

?李长春: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工业企业自动化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

?罗干:民主德国富莱堡矿冶学院机械铸造专业毕业,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

●习近平: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在职研

究生学历,法学博士。

●李克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现任

中央政治局常委

●贺国强:北京化工学院无机化工系无机物工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

现任中央政治局常

德国教育学家凯兴斯坦纳就提出,教育要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日本的道德教育课,法国的公民课,美国的公民、民主问题等课的开设等等。

3、教育能够制造和传播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影响社会政治的稳定与发展

学校是知识分子和年轻人集中的地方,尤其是高等学校中的高级知识分子和大学生、研究生,他们的知识丰富,思想活跃,眼光敏锐,批判意识强,具有超越现实的内在冲动,理性与情感兼备;此外,他们一般都比较忧国忧民,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冒险精神,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政治责任感。因此,学校必定是研究、探讨和传播各种政治思想,形成各种政治思潮比较集中的地方,往往是新思想、新思潮的策源地和“集散地”,也是社会政治最为敏感的地方之一。

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一个国家政治民主的程度直接取决于国家的政体,但也与一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或受教育水平有着一定的关系。教育是推动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民主意识的启蒙、深入和提升,民主观念的确立,不可能不依靠教育。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又与科学意识和科学水平紧

密相关,没有一定水平的科学知识,是很难萌发真正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的。因此,一个国家教育普及的程度和国民文化素质的高低,是不断提高和推进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与保障。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就是教育对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

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就是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而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需要靠教育进行代代相传,尤其是现代社会,文化传递就更需要特定组织形式的文化传递活动即教育来进行。

人类文化传递大致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在人类早期,还没有文字,还没有专门的教育,文化的保存和传递主要靠上下代之间的口耳相传;

第二个阶段,人类有了文字之后,文化的保存和传递主要依靠文字的记载和传授,这时,专门的文化教育机构即学校产生,学校教育成为文化传递和保存的重要形式;

第三阶段,在现代社会,人类文化已成浩瀚海洋,教育需要从大量文化中选取最基本的内容传递给年轻一代,教育已经成为选取、使用、储存和创造文化的基本手段与基本方法。

2、教育可以传播、交流文化

文化传播史一种民族文化向另一种民族文化传输的过程,文化交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文化相互传输的过程。

社会文化的传播、交流有很多种手段,其中教育是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一方面,学校教育的专门性使得文化传播交流的效率最为有效,另一方面,教育在吸收、传播其他民族的文化中都要进行选择,以吸取其精华。

3、教育对文化的创造和更新作用

这种作用表现为:第一,教育为文化的更新与发展培养大量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

第二,教育本身也能创造新文化,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有两点表现,一是,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学说是社会总体文化创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二是,现代学校特别是大学作为一种机构,不仅承担着培养人才的职能,也承担着科学研究职能,大学创造发明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更是在充实、更新、发展着社会文化。

四、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研究表明,一半人口出生率和教育水平成反比,原因是教育程度的提高,会改变人们的观念,诸如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能起到控制生育率的作用,同时,教育程度高,能够认识到控制人口数量的意义,会提高人节育的自觉性。

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

人口质量主要体现在新的科学技术水平、文化修养和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等精神因素,教育的直接效果就是能够使人口质量的这些要素得到提高。

3、教育是使人口的社会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

人口的社会结构主要是指人口的阶层、文化、职业、地域、民族等方面,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和职业结构,使劳动者在不同的劳动部门或不同类别的工作岗位分布,以适应分工及社会职业结构的需求。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 所需要的人才。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C、生产力的发 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 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的,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 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 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 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如果没有教育,前一辈所积累 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一代人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 现科学知识的再生的重要手段。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 育的内容。 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A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B、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C、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不仅影响着教育思想,而 且也构成为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不能离开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科学、艺术等而架空地存在。而其他社会意识的传播也必须依靠教育。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 动作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完整版)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传统等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的变化发展产生发作用。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相互制约,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而教育又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在同一政治经济制度下,各国的教育虽然也有差异,但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国家政权--精神产品生产--学校教育的领导权 统治阶级同多颁布,指定,分配,规定,任命聘用等,实现控制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直接或间接手段--决定或影响受教育权的分配。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政治因素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具有什么政治方向和思想观念的人,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这教育内容的取舍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的丰富程度,学校受教育者的教育内容,则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要随着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而变革。 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有自身规律,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学校不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不能放弃学校教育任务而直接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又对政治经济制度有维护,巩固和加强的作用。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首先,民主程度--整体--人民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公民意识--民主价值 其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 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一定的阶级利益和要求,二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总的来说,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取决于生产发展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生产力发展对教育事业所提出的要求。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第三章-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政治制度 参考答案: A 专家点评:教育发展的水平不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故生产力是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2.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以下哪种文化的统一体? ( ) A.社会文化 B.精神文化 C.人文文化 D.地方文化 参考答:B 专家点评: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因为它已经成为学校所有成员特别是教师的自觉行为,良好的校风对新师新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首先提出“普及教育”口号的是在( )时期。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参考答案:C 专家点评: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二、多项选择题 1.学校文化的内容有( )。 A.对个性的理解 B.对集体的看法 C.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D.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E.教育的理想与追求 参考答案:ABCDE 专家点评: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包括教青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学校文化包括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对学校功能和社会责任的理解,对个性的理解,对学习、工作的态度,对集体的看法等。 2.学校制度文化的形式大体可分为( ) A.教育方针政策 B.学校传统 C.学校仪式 D.学校物质硬件 E.学校规章 参考答案:ACE 专家点评: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现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三、填空题

教育的社会功能13780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不是一种自在的自然存在,而是为培养人而人为构建的社会活动系统,教育因满足人与社会的需要而产生,也随着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同时,教育也是社会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方面,教育被社会发展所制约。主要表现在:教育制度、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教育业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系统,它首先承担育人的功能,并通过育人功能进而实现其社会功能,影响和保障社会的延续与发展。 教育的社会功能,说的就是教育在社会发展、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其主要的社会功能就是推动社会变迁与促进社会流动,实质是通过教育培养的人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的作用。 那么,教育的社会功能具体有哪些呢?从社会有机体构成要素的角度来谈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是几个主要的教育社会功能,即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从教育推动社会变迁与促进社会流动的方面看,教育的社会功能也可分为两大部分,即,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其中,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包括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领域。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促进生产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改变;可以帮助劳动者形成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观点、态度、行业习惯。教育通过选择、传承与发展生产经验、科学技术与经济管理知识,培养能够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使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得到发展。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劳动力是生产力中能动的要素,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这种表现为能够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体力和智力总和的生产力,并非个体自然生长的结果,个体的生命的成长只构成了可能的劳动力,一个人只有经过教育和训练,掌握一定生产部门的劳动知识、技能和技巧,并参与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创造一定财富,他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由此可见,劳动力的培养或生产必须依靠教育。只有经过教育和训练,才能把我们构成的可能的劳动力,分流培养成为适合社会生产各部门的现实的合格的各种劳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课后思

一、填空题 1.________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 2.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________、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与比例构成。 3.________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4.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提供的物质基础,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________程度。 5.________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6.________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及教育内容和手段的更新。 7.________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二、单项选择题 1、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2、()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发展 D、文化发展 3、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的水平 D、教育的规模4、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

A、社会生产力制约所有教育内容 B、社会生产力制约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无关 D、社会生产力制约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教育内容 5、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A、家长 B、学校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 6、能改变教育者观念的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 D、文化 7、政治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 A、政治决定一切教育内容 B、政治决定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政治与教育内容无关 D、政治决定与思想意识有关的教育内容 8、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 B、生产领域的应用 C、学校教育 D、市场推广9、杜威所讲的对文化的简化、净化、平衡作用,就是教育对文化()。 A、传递功能 B、传播功能 C、交流功能 D、选择功能 10、关于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11、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说明了教育()。 A、生产性 B、阶级性 C、民族性 D、历史传承性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 的内容多以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形式出现。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教育的 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信息技 术对教育的影响。 (4)学会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分析我国教育发展中的实际 问题。 考纲链接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 育的享受权。(2)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经制度。  2.教育对政经制度的影响:(1)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2)宣 传思想形成舆论。(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 基础性条件(人力与时间和财力与物力)。(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 育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 制约作用。(4)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 决定作用。 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 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手段。 5.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还 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1)科技发展对教 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2)科技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 段。(3)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6.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 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7.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 容。(2)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 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8.文化对教育的作用:(1)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

教育的社会功能

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在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3、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通过一定教育手段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人。 4、学制:学校教育制度也叫学校系统,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5、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通过相互交往和影响而形成的人际关系。 6、课程: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 7、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九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具有强制性质的国民基础教育。 简答: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 1.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能为一定的政治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2.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发挥政治职能; 3.促进政治民主化。 2. 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还是产生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手段。(1.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2.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3.教育是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4.教育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础。) 3. 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递-保存文化功能 2.传播-丰富文化功能; 3.选择-提升文化功能; 4.创造-更新文化功能 二:影响课程编制的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极其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的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极其可接触性。 4、课程结论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变化、文化。1、社会需求;2.科学只是的进步;3. 学生自身的发展。)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1.加强学生心里健康教育;2.提高教师职业素质;3.加强和谐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 四:信息社会教育的特点:1.学校进一步发生变革;2.教育功能得到全面解释;3.教育发展趋向民主化;4.教育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1.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或者说是研究教育特别是教师如何更科学的有效的培养人的科学。教育学是在人类的教育活动进行相当长的一段历史过程之后才逐渐出现的,先期仅仅是对教育经验的总结,随后才诞生具有初步体系的教育学。

谈谈教育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谈谈教育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即将到来,我们古老的应试教育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实施素质教育,而创新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要进行创新教育,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改革教学的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经济、政治、教育、人口、文化等各个子系统协调发展的结果,而教育作为社会的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它是社会承袭和发展的纽带,是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是社会体制的一种综合反应,是社会主体发展自身的基本活动。教育具有它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教育对其它社会子系统的作用,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等。下面我将分六个板块具体阐述教育对社会个子系统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强杠杆 人常说“贫穷的人(国家)的唯一出路,靠教育。”犹太民族的成功,在于教育,这是铁证;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也是教育促进的作用。 教育发展的基础在于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而教育又将作用于生产力和社会经济,成为推动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教育的这种巨大作用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首先,通过教育,奠定发展社会生产力所需要的人才基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要求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思想、智力、体制水平。普及教育(包括初等、中等教育)之所以受到一切发达国家的重视,

原因就在于它能带动奠定发展社会生产力所需要的牢固基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这是由专业教育、高等教育提供的。教育在提供专业人才方面所起的作用,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是人才短缺;而这恰恰是教育不发达的结果。愈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愈清醒地看到人才的意义,因而把教育提高到社会发展的头等地位。“教育先行”成为发达国家竞相采取的决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指出:“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正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其次,通过教育,科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加速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科学成为生产力要经过几个环节,贯穿这几个环节的中介是教育。通过教育,科学第一步转化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可以说,科学作为社会生产力是通过教育而实现的。教育在把科学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方面所起的作用,将愈来愈巨大。 二、教育推进我国建设政治的进程 马克思曾经指出:“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相应教育制度。”这段话对于我们认识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同样适用。我们知道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同时教育对政治也有反作用。下面主要谈一下教育为我国建设政治的推进作用。 的问题成为教育与政治的核心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知道,政治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即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参与对国家的监督和管理。列宁曾经指出,“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容。”也说过,的方法就是必须让人民“参与政治活动”。人民怎么才能参与政治活动,参与国家的管理呢?当然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单选和多选)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C) A 生产力 B 科学技术 C 政治经济制度 D 文化 2 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D ) A 科学技术 B 政治经济制度 C 文化 D 生产力 3 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C ) A 布鲁钠 B 赞可夫 C 舒尔茨D皮亚杰 4 “人力资本”理论创建于(D) A 1948年 B 1952年 C 1958年 D 1960年 5 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B) A 政治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生产力 D 文化 6 教育能推进科学的(C) A 制度化 B 系统化 C 体制化 D 全面化 二、填空题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2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4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5 科学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6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7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8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9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10 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三简答题 1 政治经济制度是如何制约教育的?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 生产力是如何决定教育的?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5为什么说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师范生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与人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 1.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个体,每个个体人都是共同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共同性体现在个体性上,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2.人的发展,就个体而言,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A.身体的发展指向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生理机能的完善 B.心理的发展指向个体认识、情感、意志、个性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3.教育学视域中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各自内部及其整体性结构所发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指学校教育阶段,个体身心成长发育成熟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 1.顺序性:个体生命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2.阶段性:个体在身心发展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般的特征。阶段性要求教育合适不同年龄阶段,不可“凌节而施”。 3.差异性:每个个体因独特而不同,表现出差异性。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4.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平衡。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敏感期,及时而教。 5.互补性:身心发展的机能之间互补,协同发挥作用。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的身心发展是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不确定的。但不管有多少因素,这些因素都是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所以,单一因素的决定论是错误的。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大致有三类: 1.个体自身的因素 2.外部的环境因素和实践活动。 3.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是错误的。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后天获得性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 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 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2.环境对人的影响方式有自发和自觉,影响的性质有积极和消极。 3.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也与个体的发展水平有关。 (三)实践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现实力量,是个体发展从可能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 1.人通过实践活动得以发展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使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国家税收的增加,从而导致个人、企业和国家储蓄的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能力的增强。国家资本形成能力的增强,又能进一步带动投资的增加,增加投资又会导致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会推动教育投资的增加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此反复影响,就会形成这样的局面,没有教育的发展,国家资本形成能力就难以增强,投资也就难以增加,经济增长就难以实现,而没有经济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又会受到影响,教育投资的继续增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就缺乏保证。因此,高等教育与经济必然要求相互适应,这种适应是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 一、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制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果 (一)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的基本形式——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按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投资和经营可以看作是一个产业的一种投入产出过程。从负担的主体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高等教育的扩展需要增加相关的投入。教育协调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 (二)经济增长对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与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数量上相协调。 二、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智力资源。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高科技含量已高达80%,日本为75%。在我国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如经济特区,科技含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可以占到60%左右,但在一些落后的省份,自然型的农业经济和粗放型的工业经济还占很大的比重,高科技含量还不到15%。乐观地估计,全国经济发展中高科技贡献的平均水平大概在30%左右。很明显,我国要在21世纪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除了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向人类昭示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在未来社会的生产中,劳动者的知识与技术水平将取代资本和自然资源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高科技将为人类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资源、新天地。 高科技的发展有赖于高水平人才的创新活动,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则需要高等教育的精心培养。大学阶段的教育,类似制造一件产品的成型阶段,培养出来的人将直接进人社会的生产活动过程。个体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形成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要在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发展为专门的应用能力,包括发展为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因此高等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水平,从而决定其可待续发展的能力。 (二)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知识、技术、产品是现实的力量。工具、工艺、方法与管理的水平直接决定着生产的效率。高等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它还通过科研活动直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知识、技术和产品等支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高等学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既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又要提供知识贡献。由于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并存以及注重系统知识传授的特点,所以它在总结、整理人类已有知识成果以及开展基础研究方面往往占有一定的优势,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往往就是人类知识的一座宝库。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随着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强调,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和推广工作,

第三章 学前教育与社会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社会 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含义; 2、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与学前教育发展的相互影响; 3、运用应用学前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分析学前教育的热点问题。教学重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与学前教育发展的相互影响。 教学难点:应用学前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分析学前教育的热点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教育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 一、经济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是构建人类社会并维系人类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其具体含义随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本书所称的经济主要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或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1、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1)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 15 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农民聚集于城市, 这些贫民子女的保育问题被提上日程, 出现了一些贫民儿童保护和养育设施, 这是近代欧洲学前教育设施的胚胎和根源。 (2)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受经济发展的制约 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置和发展, 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相关。另外,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要, 一般而言, 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 儿童入园率较高。 2、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形式、手段等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不同形态的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对未来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不同。这便导致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形式、手段也不尽相同。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 没有出现家庭, 儿童是属于整个氏族的, 因而也就没有家庭教育。 工业革命以后, 随着工厂的日益增多, 妇女开始大规模进入工厂, 出现孩子没人照料的情况, 再加上在西方社会, 孩子成人后都是与老人分开住的, 一般不会像中国这样由老人照看小孩, 因此, 建立社会学前教育机构的需要非常迫切。由此,公共社会学前教育机构首先在西方出现。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直接影响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以培养个体身体、情感、智力、社会性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理念被广泛传播和接受。 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也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经济的发展能够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为丰富教育内容、更新教育手段提供了条件。 二、政治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练习题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决定教育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是____。 2、制约教育目的的因素是____。 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为________和________。 4、人力资本的提出者是美国经济学家____。 5、教育与文化之间是____、____的关系。 6、学校文化是指____________。其核心是____、____。 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________。 8、学校文化主要可分为____、____和制度文化等。 9、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____;三是____。 10、____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11、学生文化具有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学校文化 2、人力资本理论 三、选择题 1、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2、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是()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3、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因素是()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4、决定教育目的因素是()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C、上层建筑D、科学技术 5、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主要是通过()表现出来的。 A、培养人 B、参与政治活动 C、传播文化与科学知识 D、参与经济活动 四、简述题 1、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2、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3、简述信息技术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练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生产力 2、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4、舒尔茨 5、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6、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7、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8、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9、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习题集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习题集 一、填空题 1、人的发展的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发展三方面。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以下规律: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均衡性、发展的互补性。 3、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 社会环境。 二、单项选择题 1、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整齐划一的方法,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B ) A.人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2、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D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3、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D )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4、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B )。 A.顺序性且不平衡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5、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B )。 A 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6、“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B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7、人们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D )。 A、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B、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8、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D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9、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说“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体现了以下哪种观点? ( A )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教育受到政权性质、政治体制以及政治纲领的制约,同时又通过发挥教育的政治功能而服务于政治,实现社会的政治目标。考察教育与政治体制之间的关系是教育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主要表现为政权的性质、政治制度及政治纲领对教育的影响。 1.政权性质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政权的性质,其实质是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并为谁服务。政权的性质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及受教育的权利。在阶级社会中,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使教育能够服务于自己,首先就要把教育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具体手段主要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颁布法令、规定学校的办学宗旨来规范学校的政治方向;任免教育机构的领导人等,从组织上保证其领导权;利用经济力量,通过财政拨款等方式对教育实行有效控制;以及通过思想意识和文化传统的力量来影响和左右教育的发展方向等。 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也决定了谁能够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决定教育为谁服务时,我们最关心的是公正,然而政治上的不平等往往决定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古代奴隶社会只有奴隶主的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最高统治者哲学王是天生的贵族,他所要接受的是最高等的教育。文艺复兴以来,资本主义民主、平等的思想促进了教育的世俗化、民主化的改革。但是双轨制的教育制度只保证了社会中、上阶层的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贫苦的劳动人民的子弟只能接受普通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目的仅是保证为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提供合格的劳动力资源。目前我国尽管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还很薄弱,但国家不仅在宪法上规定全体国民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而且也采取了种种办法,力求使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有同等的入学机会。并通过多种形式对特困生给予资助,保证学生不至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2.政治体制决定了教育的体制 政治体制是指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形式,如是中央集权制还是地方分权制等。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它的教育体制,对于教育而言,主要表现在政治体制对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上。例如,由于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的国家政权管理形式,因而与之相应的教育采用的就是地方分权的管理体制。而实行中央集权制的法国,其教育则是由国家统一管理的。 3.政治纲领决定了教育的方针、目的 政治纲领是一个国家政体的具体行动指南,是政治理想的具体化,它规定了教育事业的方向、目的、途径等 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特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其性质主要是由掌握领导权的统治阶级的政治纲领决定的。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能服从并服务于国家政权的人才。封建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臣民,近代民主社会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怎样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 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 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2: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答: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机构;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3:为什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怎么样落实这一战略决策? 答:“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就必然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所谓教育的基础性,实质上是之人的素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 所谓教育的先导性,是指教育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是现代化建设具有引领作用。 所谓教育的全局性,是指教育的发展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其实教育的功能对社会的发展来说无处不在,除了经济功能,还有政治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流动功能。我们不难看出,教育是人的价值提升,对我国社会结构的良性演变,对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贫富差距的缩小和社会公平的拓展,;对人与人、认同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协调,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完善,都会起到独特的积极作用。我们应当全面发挥教育的功能,了出尽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共性事业 5:如何办浩然人面满意的教育 答:1)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2)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3)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念(侧重狭义的) 答: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2: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两种典型的代表观点是什么? 答::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有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

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论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摘要:随着世界全球化的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各国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高等教育社会发展促进作用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龙头,它具有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功能;具有为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动力的功能;具有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直接提供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功能。若从宏观上分析高等教育则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几个方面的功能,这些功能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 一、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 高等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 高等教育同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一样都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我们谈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是指其与其他社会现象和子系统的关系。但是,高等教育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具有密切的关系,但又不能单纯看作经济基础或上层建筑,所以它有时可以相对超然于社会之外发挥独特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一是把高等教育看作社会的一部分,高等教育对社会可以在内部起作用,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的;二是高等教育必须融入社会,高校办学要具有较大开放性,不断从社会吸收思想和信息;三是高等教育要保持

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创造性,以体现在社会中的独特价值。 (二) 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状态 高等教育对于社会发展表现出三种状态,一是适应于社会发展,二是与社会发展相对同步,三是超前于社会发展。这三种状态是同时存在的,表现在一方面高等教育在不同方面分别会处于与社会发展关系的不同状态,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在整体上会不断在这三种状态之间变化,时而表现为以适应为主,时而同步或超前。 二、高等教育对社会各方面的推动作用 1、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革命的深化,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现代社会已越来越清楚地表明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而教育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高等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把可能的劳动力变为现实的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第一线,不但需要受过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工人和初级技术人员,而且越来越需要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而科技人员的培养需要高等教育,所以今天的高等教育决定着明天的科学文化和经济发展,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高等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高等教育使得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答案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2.社会生产力制约教育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的内容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3.“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说明教育发展优先于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4.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文化影响教育_思想、教育观点的产生;文化影响教育_内容的发展。 5.学校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是其他社会组织不能代替的,是因为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科学性适时性持久性全面性。 二、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A )。 A.性质B.教育组织形式 C.教育方法D.教育结构 2.教育的发展水平最终是由(C.)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A.政治经济制度B.科技文化 C.生产力D.意识形态 3.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说明教育具有(D.)。 A.社会性B.超前性 C.不适应性D.相对独立性 4.同是现代化国家,英国历来注重“绅士”教育;德国重视技术教育;美国注重实用教育;日本注重学历教育,这说明教育具有(B )。 A.竞争性B.历史继承性 C.独特性D.个别历史继承性 三、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 2.教育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指传授新知识。(×) 3.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所以,教育是发展生产力的最重要的手段。(√) 4.“教育救国论”是科学的、可行的,“教育改造社会”也是可以实现的。(×) 5.教育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而对政治文明具有一般的促进作用,因此可以忽视此作用。(×) 四、简答 1.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答: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手段;教育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的手段 2、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 教育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教育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 3、简述教育对政治文明建设的作用。 教育可以提高公民政治素质,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发展教育有利于实现依法治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