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当前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大历史性成就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三大历史性成就。

第一,这是人类历史有记录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以及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上升的速度远远超过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的80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30年及二战结束之后的30年;德国统一后的30年;美国经济崛起的30年;苏联增长最快的30年;巴西、阿根廷等国家飞速增长的30年,以及新加坡、韩国、台湾地区各自经济起飞的30年。毫不夸张地讲,中国过去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是一个落后的穷国在人类历史上以前所未有的迅速起飞的最佳实践。

中国百姓过去30年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远远突破了中国百姓自己的预期,而且事实上也远远超过了西方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实际经历。

第二,一个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现代化经济体制已经初步成型。这一体制不仅直接带来了经济迅猛发展,更是大幅提升了绝大多数中国百姓的个人生活的自由度,因此,全社会对这一经济体制有基本的认同感,尽管他们对于下一步以及个别部门的改革(如医疗、住房)尚存分歧。

第三,改革文化深入人心。不合理的制度就得改革,改革就是制度变迁,这就是改革文化,这一文化在中国已经形成,在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极为少见。

现行的政治、社会、经济体制远不能说是完全符合中国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但是进一步改革的意愿在民众以及社会精英阶层已经根深蒂固,这为中国经济和社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面临三大挑战

展望未来,为了维系中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面对三大基本挑战:第一,解放思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的复杂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出我们的认识能力,必须再提解放思想。三种倾向恐怕与解放思想相悖。一是对现代市场经济的过分简单的理解,现代市场经济需要恰当的政府管制和干预以及基本的福利性制度安排,而非单极的市场体制;二是把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现行体制奉为制度变迁的终极目标;三是眼光局限于中国自身,无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性。这三种倾向都将阻碍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未来中国必须解放思想,破除任何迷信,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体制,这才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义。

第二,公众参与及和谐发展。经过30年快速发展,中国社会难免会积累一系列社会矛盾,同时,随着民众全面素质的提高,参与政治和社会治理的意愿将会不断上升。发展必须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谐性,而包容性、和谐性不是政府花钱、买单所能够达到的境界,相反,需要不断地在制度上进行创新,逐步纳入更多和更高质量的公众参与,调节社会各阶层的矛盾,这也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三,大国发展战略。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在2011年初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编者注),从现在开始,中国的发展将面临一个发展中大国所面临的基本困惑,其中包括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也包括资源、能源和技术的难题。作为大国,它必须开发自己的潜在的统一大市场,必须极大地减少对外市场的依赖,也必须在关键的技术领域里取得应有的突破,乃至大幅减低经济活动的单位能耗和污染排放。从现在开始,中国的发展必须走一条让中国民众过上不以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消耗为代价的现代化生活。一旦中国的发展模式在这方面取得了突破,将是中国对全人类的贡献,尤其是对那些目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及落后发展阶段的国家的贡献。

节选自《中国未来30年》(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1月版)中《对未来30年的展望》一文。题目为编者所加。

当前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大历史性成就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三大历史性成就。 第一,这是人类历史有记录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以及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上升的速度远远超过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的80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30年及二战结束之后的30年;德国统一后的30年;美国经济崛起的30年;苏联增长最快的30年;巴西、阿根廷等国家飞速增长的30年,以及新加坡、韩国、台湾地区各自经济起飞的30年。毫不夸张地讲,中国过去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是一个落后的穷国在人类历史上以前所未有的迅速起飞的最佳实践。 中国百姓过去30年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远远突破了中国百姓自己的预期,而且事实上也远远超过了西方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实际经历。 第二,一个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现代化经济体制已经初步成型。这一体制不仅直接带来了经济迅猛发展,更是大幅提升了绝大多数中国百姓的个人生活的自由度,因此,全社会对这一经济体制有基本的认同感,尽管他们对于下一步以及个别部门的改革(如医疗、住房)尚存分歧。 第三,改革文化深入人心。不合理的制度就得改革,改革就是制度变迁,这就是改革文化,这一文化在中国已经形成,在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极为少见。 现行的政治、社会、经济体制远不能说是完全符合中国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但是进一步改革的意愿在民众以及社会精英阶层已经根深蒂固,这为中国经济和社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面临三大挑战 展望未来,为了维系中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面对三大基本挑战:第一,解放思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的复杂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出我们的认识能力,必须再提解放思想。三种倾向恐怕与解放思想相悖。一是对现代市场经济的过分简单的理解,现代市场经济需要恰当的政府管制和干预以及基本的福利性制度安排,而非单极的市场体制;二是把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现行体制奉为制度变迁的终极目标;三是眼光局限于中国自身,无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 (2)结合实例,了解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讨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和途径。 2.能力目标 (1)学生会根据中国的国情分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2)从分析、评价北京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措施,去分析自己家乡的农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3.德育目标 (1)通过对国情的分析,唤起学生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 知识准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理解了可持续发展必须从观念走向实践的原理。也具备有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知识。 技能准备:有一定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2.学习类型 本课是程序性知识学习课。 3.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 前面三节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充分介绍,结合我国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结合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明确可持续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具体到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不发达、人口众多的国情现实,本节的教学内容属地理规则(地理规律)。教学中采取例——规法。4.重点、难点 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 5.课时 一节课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 [投影]:案例1:中国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 10贵阳只要下雨,几乎就是酸雨(PH=3,甚至2)比醋酸还酸。 20中国有1/7的国土被沙漠覆盖,1/3国土受到风沙的危害,平均每天有500公顷土地被沙漠吞噬,20多座有文字可查的历史名城如楼兰等都淹没在沙漠之下。30原生存于我国的招鼻羚羊、野马、犀牛、野牛等动物已经绝迹,华南虎、亚洲象、双峰驼、黑冠长臂猿也身逢绝境,濒临灭绝。华南虎只剩30——40只,可餐桌上还有穿山甲、娃娃鱼等二类保护动物。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练习题(有详解)

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任重而道远。据此回答1~3题。 1.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因为( )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③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 ④深刻的环境危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下列有关我国人口及人口战略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程度高 B.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表现之一 C.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与我国资源分布不均有关 D.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可完全消除文盲、半文盲 3.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是( ) A.实现人口和经济、社会、环境及资源协调发展 B.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实现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 C.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D.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解析:第1题,中国面临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人口问题和人口战略的深层次理解。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发展较快,但由于老龄化时间晚,因此程度并不高;人口众多是导致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的根本原因;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可减少文盲、半文盲人数,近期内完全消除尚存在困难。第3题,我国人口突出表现为增长过快,应首先控制人口数量增长。 答案:1.C 2.B 3.B 4.影响我国人口战略实现的是( ) A.人口流动数量大,总量多 B.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密度大 C.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严重 D.人力资源丰富,经济发展不平衡 解析:我国的人口基数过大,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等都会成为我国人口战略实现的因素。 答案:C 2012年12月20日上午,温州市发改委昨天通报了相关情况。从2013年1月1日起,市区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每吨上调0.3元,非居民生活用水和特种用水价格每吨上调0.35元。据此回答5~7题。 5.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分析,最有可能发生水资源危机的城市是( ) A.东京B.伦敦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这份年度报告以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集中讨论在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设计;对于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缓解城乡差别、实现社会公平、完成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成果。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 究要点一、城际之间、城乡之间是一个区域系统在一个地域中,平面上的空间充填是一个有序的体系。人为的分割,虽然有利于行政管理,但却与真实的系统行为运行有很大的背离,既不符合几何原则,也不符合生产原则。因此,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必须如实地看作是一种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从地理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应当符合空间充填原理,它们在宏观 上是可辨识的,在微观上是随机的,实际上可以把大、中、小城市看作是立足于乡村平面上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一组空间充填物,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综合体,并相应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从社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社会分布原理,它们在本质上是由于社 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但最终它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至少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人权所赋予的“机会平等”。从产业结构看,城 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产业升级原理,它们在产业链形成与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从区域的整体上是互补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不应单以“结果平等”的眼光去对待。从智力结构看,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符合人口流动原理,乡村提供了人力 资源的丰厚土壤,不同等级的城市对于人才的吸纳和创造“生态位”的条件差异,表现出宏观可识别的吸附特征。由以上的阐述,可以发现只有把城市融入到区域的整个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平面,才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转折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指出,必须慎重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两大基本转折。第一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相对平衡的 区域内,形成大小不等的点状分布(亦可视为区域增长极),随之发生了急剧的人口集聚能力、经济密度集聚能力、二三产业集聚能力和资本集聚能力的中心。这一个转折,表现在城市开发度急剧增强,工业化利用土地的规模急剧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度急剧增强,科技含量和创新步伐等的急剧增强。这类急剧增强的结果,就在地理区域的空间平面上,形成了大、中、小城市等级布局的空间充填,使得广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在财富创造、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扩大,二元结构系数加大,形成了以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基本格局,在力度和流向上“以农补工”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个转折,是在财富 分布空间已经相当不一个重大标志,其增长过程与财富积累呈非线形的对应关系。中国 从建国开始的发展战略中就有“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主导思想,加上长期“恐城症”的制约,中国城市化50年的变迁,一直都在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02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而中国城市化率尚未达到40%。至2000年底,中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低12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40个百分点。虽然从1949年全国建市67个增长至目前的600多个,但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课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了解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与要求。 2.培养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3.重点:理解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理清线索】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梳理要点】 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哪些? 要求树立一种新的观念——生态文明观,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够认识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责任。 3.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1.各小组组织本组成员展开讨论,解决“问题生成”中的疑问。 2.各小组通过下列活动探究问题,并以各种形式展示。

◆活动一 某中学一兴趣小组围绕淮河流域A市的资源、环境、人口问题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为了收集相关资料,他们打开电脑,点击一个相关网站,获得了如下资料: 材料一淮河是我国七大水系之一。有句民谣唱得好:“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然而,这条曾养育了全流域两亿人民的“母乳”般旳河流,如今干流水质大部分处于直污染状态,191条支流中有一半水质明显下降,造成鱼虾大量死亡,农产品质量下降。 材料二在该网站上,A市市政府还列举了一些本市存在的问题,其中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低;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尤为突出。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请分别从初中学生和企业经理的角度谈谈应该怎样做? 材料一说明了淮河的严重污染影响了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 学生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提高环保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保护水资源环境。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作为企业经理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加强对环境的保护。要使用环保设施,加强对工业废水的治理。 (2)结合材料二,就如何解决A市的问题,请你给当地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坚持保护资源的国策;提高公民保护资源的意识,合理开发资源。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分析,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应该作出怎样的选择? 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偱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政治 改革纵横 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杨丽莎石富霞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中国模式即中国发展模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基本特点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与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模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社会上各个层面的矛盾也逐渐凸显,由此催生出了对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鉴于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主要在于政府的过多介入微观经济以及政府在公共服务层面的缺位,要解决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就首先要从转变政府职能着手。 关键词: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政府职能转变 自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平均增长率保持在9%以上,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难以企及的,使得其他国家不由地把目光纷纷投向蓬勃发展的中国,更是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制造了“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歪曲中国模式的言论。积极应对国内和国外的各种挑战,深入探讨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不仅是对改革开放30年的一个客观的总结,更是对中国崛起之路的一种战略构建。 一、中国模式及可持续性发展问题透视 我们这里所讲的“中国模式”即中国发展模式,有着其特殊的历史路径的,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看清石头在过河”再到“埋好石头过河”一步步艰苦卓绝地探索出来的,而且还将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走下去。中国模式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实行市场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的双重调节的资源配置方式。其中政府主导也是将中国发展模式区别于其他国家发展模式的根本特征。也正是归因于“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这一基本特征,通过重要经济资源配置权与廉价劳动力这两大优势,将整个国家变成一个独立的收益主体。 纵观过去33年的历史,中国的复苏与发展可谓是一个奇迹。中国在新一轮的竞技中发挥优势,年均GDP增长率高达9%,远远高于3%的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三贸易大国。据世界银行2008年底的估算,中国模式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6%,同时,作为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中仍保持了经济整体上的平稳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为能克服此次金融危机向中国求助更是“中国模式成功论”的又一力证。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一基本特征在带给我们廉价劳动力和集资优势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的矛盾: 一是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严重恶化之间的矛盾。据2004年中科院《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数据,我国每创造1美元GDP的能耗是西方7个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的5.9倍,单位产值的水耗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虽然2009年上半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累计降低了13%,但是仍然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高耗能低产出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种单纯依靠高投入来拉动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但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快速增长,完善中国模式的关键是实现又好又快和更好更快的发展。希望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能带给中国模式以借鉴和启示,使中国模式成为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理念模式和运作模式。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本质与时代的要求。 二是“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之间的矛盾。邓小平在总结历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给社会主义下了一个更为科学地定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在回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却背离了初衷,渐行渐远。一方面,少数政府权威这棵大树下的既得利益群体通过特权或者变相的特权以低廉的成本分割大量的资源并以此形成垄断,聚敛社会大部分财富。另一方面,畸形的房地产业和银行金融业“劫富于民”,使得老百姓积累财富困难重重。这就造成了中国模式下的两极分化。 三是“国富”与“民穷”之间的矛盾。政府过多地介入微观经济,利用各种经济政治手段,从广大劳动人民手中汲取大量财富。而我国“强国家—— —弱社会”的病态结构使得社会对国家财富集中能力缺乏足够的制衡能力。这就形成了“国富民穷”的局面,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四是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公共服务缺位之间的矛盾。发展主义的中国模式使得大部分资源优先集中配置于经济发展,服务于经济建设。相对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发展显得捉襟见肘。国家在把大量的经费和预算投入经济建设的同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并没有同比增长。1995-200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7%降到15.7%,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从5.4%降到4.5%。在联合国公布的分配公平性和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成员国医疗卫生筹资排序中,中国在191个成员国中位列倒数第四位。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这些矛盾的存在必然催生出人们对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中国能否在全球化背景下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实力,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探讨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势在必行。 二、阻碍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理路分析 中国模式的内在动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填补了和矫正了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但是,由于政府的职能并没有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只是把发展经济的权力下放到地方,地方政府为了能在以GDP为标准的现行干部考核体制下表现出色,便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直接后果便是本应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缺位,由此便形成了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第一、政府仍然控制着某些经济资源的配置权和定价权,使得其市场化进程受到阻碍,效益降低,价格机制不能正常运行。 市场本应该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使得经济资源在1 --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李凤莲 佳大附中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具实践意义的战略对策。改革开放34年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及综合国力、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中国GDP更是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我们迫切希望寻找一条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人类不能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对那些同样影响人们长期生存和整体生活质量的有关健康、安全、教育、公平、就业及环境和生态保护目标的追求。其次,发展应该是协调的。不仅在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内部要协调,系统之间也要协调。第三,发展应是可持续的。人类应该努力维持自然资源的水平并使之得到逐步改进,使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至于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实质就是承认环境和发展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关系,在发展中融入资源和环境因素,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贯彻发展的思想。中国经济还能持续发展吗?当前,中国经济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一、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严峻的人口问题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1370536875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总人口的8.87%。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已经实施了卓有成效的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过大,人口增长依然过快,其中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城乡人口结构等依然存在失衡,问题突出。过快的人口增长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造成各种压力,环境承载量过大,生态系统有失平衡并导致恶性循环,进而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中国人最为关注的首要问题。日前,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40%以上的受访者指出,非常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国的可持续发展 山东/ 李延明 、单项选择题 1. 促使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原因是( ) A. 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和熏陶深刻而长久 B. 很多地区资源严重短缺,工、农业经济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C.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我国社会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 D. 人口基数过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 当前,影响我国循环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 A. 庞大的人口数量 B. 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C.严重的环境问题 D. 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 3. 制定全球第一部国家级《21 世纪议程》的国家是( )。 A. 英国 B. 美国 C. 中国 D. 日本 4. 与传统经济相比, 循环经济的生产特点是 A. 高消耗,高排放,低增长 B.低消耗,高排放,高增长 C.低消耗,低排放,高增长 D.高消耗,低排放,低增长 “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联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破 坏的景象。它是英国着名的经济学家K- 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 破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的索 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此 回答5?7题。 5. 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造成的是( ) A. 土地沙漠化 B .大气污染 C.破坏性地震 D .温室效应 6. 下列经济模式不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 A. 刀耕火种,毁林开荒 B.南北水调,发展生产 C.围湖造田,开垦荒山 D .发展工业,任意排放 7. 下列关于“牧童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在发达国家不会产生 B. 是低投入、高效益的模式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说课稿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四年制人教版教材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题内容。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及科教兴国战略这部分内容,后面是第七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本框题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学好这个框题可以为学好以后的知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内容上: 对应《课程标准》的要求:“知道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了解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的重、难点 依据人教版课程标准和初三学生的学情出发,在全面了解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二、说教学理念 (一)、设计理念 八年级学生已经通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学习,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储备,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同时,学生的视野比以往较为宽广,获得各种信息的途径更加便捷和多元,他们更加关注社会现实,看待问题的立场和观点趋于理性化和个性化,有时还容易极端化,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在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争取认同感方面显得更为迫切,基于以上学情,必须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针对性。只有不引起学生反感和拒绝的内容与活动,才能打动他们的心灵,才能激发其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热情。 众所周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并不是平面结构式,而是立体交互式的,基于此我根据课标和教材的结构以及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法 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我主要采取案例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亲自实践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的思想意识,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发展思辩能力。 (三)、说学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实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在教学中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观念的转变。我采用着重于学生探究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设计了“ 了解案例、分析案例、热烈讨论、大胆设想、总结概括、” ,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初步懂得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要求,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培养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树立节约意识和环保观念,激发学生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共同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①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 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有利于缓解我国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 ③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④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⑤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落实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建设生态文明 ⑥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⑦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是我国正确的战略选择 ⑧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国家和青少年应如何做? 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你认为我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①坚持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②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为节能环保提供法律依据; ③相关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不法行为; ④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环保节能意识; ⑤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创新提高防污治污力和资源利用率。青少年: ①树立远大理想,学习有关资源环境的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 ②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 ③积极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倡导大家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④反对制止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言行并与之斗争 ⑤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积极参与植树护绿活动、垃圾分类放置、少坐电梯多走楼梯、少开自家车多坐公交车等。

对中国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认识

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你对中国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认识 浅谈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资源得到利用时资源的浪费是不可避免的,资源浪费的同时对环境的危害也是巨大的。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可是在人们对资源的利用仅仅在表面,许多人认为只要自己有资源就好可是你是否为后代想过呢?他们那个年代是否还会有资源呢?所以,1994年, 我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1996年,全国人大以最高法律形式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战略并列为国家基本战略。1999年开始,每年中央都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江泽民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共同课题,是人类社会的理性选择,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来说,无疑更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内涵是什 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英文定义,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fers to not only meet the needs of people without prejudice to future generations the ability to meet the deman d. In other words, refers to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which is an inseparable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to protect the atmosphere of human survival, fre sh water, oceans, land and forest and other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so that futur e generations can live and work in pea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oth links are not equival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an impo rtant aspec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cor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t requires stri ct control of population, to improve the population quality an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sustaina ble use of resources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 elopment is the real long-term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及其含义、古代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中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怎样的?可持续发展概念都拓展到哪些领域了呢?那么可持续发展是否具有可实施性呢? 此文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描绘会一个我所认识的可持续发展。 人们多从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儒家文化的特质等方面进行讨论和认识,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发展问题进行诠释,获得了许多富有启示意义的认识成果。文明的持续发展实质上是文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只有文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文明的发展才能长期延续。中国古代文明是一种以农业为主要形态的文明,它的发展及其可持续性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密切关联。我们注意到,中国古代思想家基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Harmonizing human and nature),主张仁民爱物,反对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既肯定在不违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为人类造福,有强调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以保证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强调自然资源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应该进行开发利用。荀子说:“修火宪,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索,以时禁发,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虞师之事也。(”《王制》)显然荀子把山林泽薮等自然资源作为家园财富,是“国家足用,财物不屈”的物质基础。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不管是主张仁民爱物,保护环境,还是反复强调与自然地和谐统一,其终极目标还是要让百姓“有余食”“有余用”和“有余材”、,落脚点还是民生,还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礼记.曲礼》认为:“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地有余而”不足,君可耻也。(”《杂记》)但是,利用而不是滥用,这是中国古代环境意识的基点。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畋不掩群,不取而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主术训》)认为要想利用自然资源,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适时的开发利用,反对不合时宜地过度开发,特别是破坏性的开发利用。西周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保

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教案-中学文科综合教学资源第一站

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简要说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 2.简要说明人类中心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形成条件。 3.简要说明人地伙伴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 4.简要说明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过程及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三种人地关系的比较,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科学判断力。 2.以具体问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理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在自己的生活中注意环保节约。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 2.人类中心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形成条件 3.人地伙伴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 【教学难点】 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过程及其原因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天然橡胶在我国XX省西双版纳的种植区 师:为什么天然橡胶在我国XX省西双版纳地区可以种植? 生1:该地气候适宜。 师:很好,西双版纳局部小气候条件优越,全年高温多雨,适宜天然橡胶生长。 生2:橡胶品种的改良。 师:正确。这一案例,对我们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启迪? 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重要影响但并非都是决定性的。 师:是的,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可是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却经历了好几个不同阶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

单元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板书)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推进(新知识传授) 师:大家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地理环境?环境是指周围事物的境况,而周围事物是同某项中心事物相对而言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就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师: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的依赖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在古希腊时代,人类逐渐萌生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这是人地关系理论中最早形成的一种观点。 (板书)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1、产生原因 师:其核心思想是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板书)2、核心思想 师:该理论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反映了当时的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板书)3、评价 师: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大家看知识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拉采尔。 师: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地理环境决定论也因此受到了否定和批判,“人类中心论”的思想应运而生。 (板书)二、人类中心论

近1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分析

近1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分析 摘要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以来,我国从学术界到社会各界分别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实践。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动态、开放复杂系统,其研究内容涉及到地理学、资源管理、生态学、环境科学、人口学、系统工程、经济学、社会学等许多相关领域。为了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加大了对可更新资源保护的力度、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布局、区域综合减灾规划制定与工程的建设。与此同时,国家有关资源、环境、灾害管理等职能部门,从制定可持续发展途径出发,开展了大量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这些工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论建设提供了足够丰富的案例研究。利用中国知网网络平台和Google搜索引擎工具,检索并分析了我国可持续发展近10年的主要研究内容,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分类和指标体系以及评价的模型方法。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可持续发展过程与机理研究、尺度问题、区域要素和地域结构的整合、区域综合集成以及区域要素变化、区域整体关系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知网平台;GOOGLE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104(2020)03-0122-07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

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议程》从中国的人口、环境与发展的总体情况出发,提出了促进中国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1994年7月4日,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出《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通知》。通知指出:《议程》是制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指导性文件,同时也是中国政府认真履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件的原则立场和实际行动。此后到目前为止的10多年的时间里,学术界围绕这一战略目标展开了一系列研究。由此本文总结和分析我国近10年来在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的进展,并做出分析。 1 资料来源和方法本研究采用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网络平台和Google网络搜索引擎检索的资料,包括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见表1)。资料年限从1987~2020年以公开发表为准。实际上知网平台提供的资料年限,除了期刊全文资料是该时段外,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是1999-2020年,报纸资料从2000-2020年。以上资料分别以年度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以数据库平台提供的关键词为关键字段,分别以“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统计和分析,得出相应结果。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班级:姓名: 【预习自测】要求:独立完成预习自测,建议用时3分钟。(每题2分,总共6分)1.下列关于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A.人口压力B.深刻的环境危机C.资源短缺D.经济发展速度快 2.不属于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采取的措施的是() A.调整产业结构B.开展综合利用 C.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D.大量施用化肥,提高土壤肥力 3.作为中学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从自身做起,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参与环保活动B.等工作后再接受环保教育 C.学生与可持续发展没有关系D.积极购买非生态标志产品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本1-4自然段,学生要找出我国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划出来,记住,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阅读课本,学生找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划出来,并记忆。 3.阅读课本、案例2和案例3,学生在课本中找出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句子,划出来,记住并复述这些句子。 【重难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意义。 【合作探究】 【探究一】学习目标:阅读课本,学生找出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划出来, 1.关于甲、乙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B.乙图表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C.甲图模式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D.乙图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2.下列哪种生产方式不符合循环经济模式( ) A.广西贵港建立我国第一个生态工业示范园 B.杭州研制成功节水生态型“泡沫公厕”C.不可降解包装材料在我国部分地区使用 D.海尔集团研制成功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探究二】学习目标:通过阅读课本和案例2,学生填写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表,

中考政治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复习教案1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复习目标: 了解我国的人口、资源状况、环境问题以及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考点扫描 提问掌握哪些问题,划出背诵的关键词,检查提问背诵 1.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怎样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典例精析 例1:(2015济宁中考选择9)轻轻刷一下卡,就可以提取一辆公共自行车,轻松自如地在拥堵的市内穿行。现在,骑公共自行车出行已成为许多济宁市民的习惯。从2014年9月开始济宁市城区推出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智能交通系统。这是市委、市政府2014年9月开始,济宁市城区推出了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智能交通系统。这是市委、市政府2014年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我市实施这一惠民措施() ①有利于减少能源消耗,杜绝汽车尾气排放②有利于彻底解决我国严峻的环境问题 ③能够进一步引导市民增强环保和节约意识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③④ 选择题答题技巧: 二审:审题干(关键词、关键字、限定要求)审题肢 三排:排错法(题肢本身表述错误的) 排异法(题肢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没有关系) 排绝法(说法过于绝对,要特别慎重) 例2:(2013济宁中考非选择5)2013年2月27日上午,济宁市委、市政府召开“五城同创”动员大会, 对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吹响了“五城同创”的集结号。会议提出,大力营造宜业、宜居、宜游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全面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美誉度,把济宁建成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区域中心城市。 我市在“五城同创”活动中,为什么要把加快“生态济宁”建设放在突出地位?(4分) 分析材料,指导学生作答。展示学生典型答案,让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自己总结在做主观题中容易出现的失误。指导学生对照参考答案,发现问题。 主观题答题技巧:一审“设问”。明确类型,条件限定二审“材料”。一是读“全”材料,二是读“准”信息,三是读“出”知识。 三组织答案。结合材料,回归教材,条理清楚。 三.考场演练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教案(鲁教版必修三)

2.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标要求】 一、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采取四大战略的必要性;通过对四大战略可行性的论证,提高运用图文信息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自我探索,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认知结构;利用课外调查,了解所在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我国可持续发展思想历史悠久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参与我国可持续发展行为的责任感;提高对我国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爱护环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努力规范自身的行为,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多做有益的工作。 【教具使用】多媒体与教学案。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我们也应该很清醒地看到,目前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资源短缺,环境问题严重,

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十分巨大。因此确定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来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国情,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及采取的战略。 二、下图中反映了我国人口现状的哪一特点,这一特点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上图反映了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这一突出特点。主要的影响是:影响人口 素质的提高、增加实现小康水平的难度、影响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影响国家积累的增加,从而影响现代化建设的速度。 1、我国为解决全球性的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行动纲领? 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我国的人口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 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老龄化),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 3、我国的资源状况如何? 我国地大物博,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再加上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资源短缺已开始制约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当前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资源问题,即资源短缺和环境的恶化) 4、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如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