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山西省转型跨越式发展对中部崛起的战略意义分析

山西省转型跨越式发展对中部崛起的战略意义分析

山西省转型跨越式发展对中部崛起的战略意义分析
山西省转型跨越式发展对中部崛起的战略意义分析

山西省转型跨越式发展对中部崛起

的战略意义分析

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是中央政府继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之后,提出的又一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全面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意见。自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获得了持续较快发展,2004~2007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保持16%以上的增速。2008年,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下,中部各个省份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和加紧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生产总值增速仍达到了12.2%,同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整个中部地区的地位凸显无遗。

山西省作为中部六省之一(山西、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和河南),拥有得天独厚的煤炭和其他矿产资源,是整个中部崛起计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一直在进行大踏步的发展,尤以工业中建立在资源优势基础上的重型工业结构最为突出,充分发展和巩固了其作为全国能源基地的地位。从整体上看,山西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符合经济状态的比较优势,不仅能够带动山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可以为全国经济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持,因此其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中部崛起战略能否顺利实现。

一、总论

(一)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的32年,开创了山西国民经济发展史上的最佳时期,期间GDP总量由1980年的108.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7358.31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5.64%(按可比价格计算)1,完成了山西经济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尤其自2004年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以来,山西的经济发展更是一日千里,为中部地区乃至我国的GDP增长贡献了力量。

2

1 山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山西统计年鉴2010》,2010年7月,

https://www.sodocs.net/doc/106021132.html,/kns55/navi/result.aspx?id=N2010120028&file=N2010120028000011&floor=1 2 窦志达、董晓玲:《山西经济发展八大趋势》,转自山西统计信息网,2006年11月8日,

https://www.sodocs.net/doc/106021132.html,,2005年以后数据根据历年《山西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单从增长速度而言,山西经济发展除了在2008年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现大幅下滑外,其余各年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首先从量上满足了国家经济增长的需要。由于经济基础逐步完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水平逐渐成熟,山西的经济增长潜力更是有逐级抬高的趋向。如上世纪八十年代GDP年均增长率为8.6%,九十年代提高到10.1%,进入新世纪后更是提高到了13.9%。

图1.1 1980年以来山西GDP分时段平均增长率

同时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波动幅度出现了逐步平稳的趋向。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都是不平衡的,在一个经济周期内,增长率总是有些年份高,有些年份低,但是,当经济增长的高点与低点差距过大时,对长期经济发展将造成大的损害。所以,现实中常常把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高点与低点的绝对落差作

3 山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山西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3月10日,https://www.sodocs.net/doc/106021132.html,/html/2010-3/2010310163817172385702.html

为衡量经济运行机制及结果是否成熟健康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山西省国民经济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内,经济增长波幅呈显了逐步缩小的趋势(2008年由于受到特殊的外部冲击,故08、09年的波动较大)。

4

图1.2 山西1980-2010年GDP增长速度波动图

山西省在不断加强GDP量的增加时,也十分注重GDP质的增强。截至2010年底,其三次产业产值分别为563.5、5161.2、3363.4(单位:亿元,按照一、二、三产业顺序),充分说明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方面呈现出稳步升级的趋向,社会资源不断从低收益部门向高收益部门转移,社会产出结构也不断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进而由物质生产部门转向非物质生产部门,这是世界各国产业演进的共同规律。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的高速增长,山西产业结构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1981年山西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5.6%,1995年下降为15.7%,期间平均每年下降0.66个百分点;1996年至2010年又进一步由15.3%下降为6.2%。山西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的加速下降,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的事实。

5

表1.2

(二)相关研究

山西经济发展成绩斐然,然而其在发展过程中凸显的问题也同样突出。因此,

4 数据来源:《山西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3月9日,

https://www.sodocs.net/doc/106021132.html,/macro/more/201103/09/t20110309_22283900.shtml

5数据来源:《山西统计年鉴》。

对其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的研究一直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众多学者在面对诸如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升级、跨越式发展等问题时,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值得借鉴和思考。

表1.3 文献综述表

6王玫:《“中部崛起”之山西经济定位思考》,载《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7 王香槐:《中部崛起山西篇——机遇不可再失》,载《有色金属工业》2005年第10期。

8 王再文:《比较优势、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发展——山西经济发展历史的解释及启示》,载《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12期。

9 张文丽:《促进中部崛起与山西经济发展》,载《运城学院学报》2008年6月第26卷。

10 郑建国:《把握三个重点促进山西发展》,载《中国财政》2009年5月。

11 刘普、高鑫:《中部崛起战略的重点突破方向》,载《生态经济》2010年第1期。

12 张建武:《以战略转型带动跨越发展》,载《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年10月总第201期。

以上学者的研究,从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利用各种研究方法,对山西经济发展,乃至整个中部崛起规划进行了分析,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本文将进一步利用已有成果,深度剖析山西经济发展现存问题,并进行规划。

二、山西省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面对经济结构深层次矛盾的困扰,面对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繁重任务和安全生产的巨大压力时,山西省经济截至2010年底,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908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3.5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5161.2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3363.4亿元,增长9.1%。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加值448.3亿元,增长6.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654.1亿元,增长7.1%;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675.5亿元,增长18.4%;房地产业增加值192.0亿元,增长5.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6385元,按2010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3900美元。

图2.1 2006-2010年山西省总产值及其增长速度

经济增速喜人,经济发展波动日趋平稳,经济结构逐步合理化,但是依然无法掩盖一些山西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硬伤。

(一)产业结构单一,粗放型经济增长特征依旧明显

煤炭、焦炭、电力、冶金四大行业占山西工业比重85%以上,这种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使得其高度依赖省外市场。与此同时,山西省万元GDP耗能相当于全

国平均数的2倍以上,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是全国平均数的2倍以上,而高强度的开采并未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反而使得山西经济的抗压能力变得脆弱,从而导致一旦国际上或国内经济发展出现问题,山西经济也出现新的问题。

(二)煤矿的过度开采所导致的水资源的进一步短缺,严重限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但过度开采使山西“长项不长,短项更短”。采煤造成严重的水资源破坏,加剧了水资源短缺问题。据包括10多位院士在内的专家学者鉴定的课题研究表明,山西每挖1吨煤损耗2.48吨的水资源。每年挖5亿吨煤,使12亿立方的水资源受到破坏。这相当于山西省整个引黄工程的总引水量。而山西省人均水资源量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不到1/5。据统计,山西采煤对水资源的破坏面积已达20352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3%13。如此巨大的代价,使得经济发展背上了沉重包袱,从而无法加速前进。

(三)国内市场和消费需求开发不足

对于以内需为主体的山西经济,社会最终产品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新增资本和消费。1995年山西省总消费率为57.5%,其中居民消费率为44.6%,到2005年分别下降到47.6%和34.0%,消费率的持续下滑不利于我省社会产品价值的正常实现,也不利于山西省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图2.2 山西省居民消费水平变化图14

13 王炤坤、陈忠华、王炤:《我国煤炭业亟待告别粗放经济》,2007年9月17日,

https://www.sodocs.net/doc/106021132.html,/cygc/a/200709/11233.html

1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数据库,

目前山西省消费率不但大大低于世界上同等发展状况的国家的平均水平(75%左右),而且近年来呈明显下降态势,这种状况不改变,山西第三产业就不可能发展起来。

(四)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快速工业化以及经济发展的需求

城镇化或城市化,是指第二、第三次产业在城市的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的城市转移,使得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从山西省近几年人均收入和城镇化水平来看,2000年人均收入超过691美元,而城镇化率为38.8%,仅为人均收入500美元常态城市化水平的73.6%。2008年人均收入水平超过3000美元,而城镇化水平还没达到50%,与常态城市化水平相比,山西省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

表2.1 2000-2009年山西省人均收入及城镇化率(单位:美元、%)15

(五)区域微观经济主体的能动意识不强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除了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政策有关之外,还与地方民众的首创精神有关,而这则受到当地传统文化、习俗、背景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时代,产生了一批新富阶层——煤老板,他们跑到大城市购车买房,名噪一时。但是,煤老板阶层吃的是资源饭,对社会环境破坏大,政策风险也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效应差,不能形成广泛的经商创业文化。山西微观主体的总体创新意识不强,范围不广,影响了山西民营经济的活力。

(六)双轨制导致财富大量流失

“双轨制”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制度安排,它是国有企业改革在体制下放过程中“一放就乱,一管就死”情况下,在原

http://219.235.129.58/reportView.do?Url=/xmlFiles/cef83b4463244ff7912a01a29c518693.xml&id=d 89a965080b5438583efa5040c63b497&bgqDm=20050000

15 卢建明:《关于山西省城镇化的认识》,载《前进》2010年第8期。

有体制外逐渐培育的一个市场定价体系。“双轨制”实施的路线是:消费品市场——制成品市场——能源与原材料市场。“双轨制”具有多重含义,包括价格的双轨、发展方面的双轨、更加市场导向的非国有部门和相对计划导向的国有部门的双轨等(王再文,2006)。“双轨制”的实施对山西的影响是:山西以较低的计划价格将煤炭资源卖给东部地区,而东部地区凭借其轻工业优势生产出消费品后,又以较高的市场价格卖给山西,这使得山西大量的财富通过省际问贸易逆差的形式流入了东部地区。这导致山西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形成了较大的差距。

三、山西省经济跨越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产业格局

长期以来山西省以能源产业为主导的单一化、重型化产业结构引发了发展方式粗放、工业经济效益不高、环境破坏等诸多问题。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产业格局问题就得到了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1996年召开的省委七届二次全会通过了《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2006年10月,山西省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召开以后,山西省更是致力于新基地新山西建设,坚持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的总体战略部署,以发展新的支柱产业为战略重点,着力培育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

虽然经过近十年艰苦不懈的产业结构调整,全省上下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路径、方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共识,三次产业构成也日渐趋于合理,但是仍有很大的空间可以不断的优化山西省产业格局使之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第一,调整轻重工业结构,推动协调发展,支持作为山西省支柱产业的煤炭产业等重工业多元化发展,这就要求整顿关闭小煤矿,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延伸产业链条,煤焦产规模发展、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安全发展和多元化发展,淘汰小钢铁、小火电机组、小水泥、小电石等落后产能。第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第三,挖掘山西旅游产业优势使得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山西省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第四,发展以优质杂粮、草食畜、干鲜果和蔬菜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第五,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也是优化产业结构很重要的一部分。

(二)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发展低碳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山西省产业结构重型化、初级化和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不可持续以及经济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山西省省委书记张宝顺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这样说“2010年,山西将把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作为战略取向,从全局高度及早加以谋划、加以推进。在山西,许多企业已经迈出了迎接低碳时代的步伐。太钢集团、阳煤集团、晋煤集团纷纷制定了高碳企业的低碳化路线,将产品绿色化、装备绿色化、生产制造绿色化和都市和谐生态化有效地结合起来,开创企业清洁

生产的崭新局面。

山西省的自然资源禀赋本就是高碳、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将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山西省政府、企业、人民立足长远,实质性地做好低碳规划并积极行动起来:第一,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结合山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要,开展建立健全低碳经济法律法规方面的研究,开展全省经济社会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和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第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发展新能源产业。既要加强钢铁、焦炭等传统的高能耗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加强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又要着力加速发展天然气,不断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第三,培养全民低碳意识,倡导低碳消费,加强节能减排。

(三)调整工业经济结构

山西省作为能源大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在结构性矛盾一直是困扰着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大问题。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扩大内需增长空间显得尤为迫切。1999年以来山西省已经在调整工业经济结构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仍有较大空间来优化山西省工业经济结构:第一,在提升重工业产业全面升级的同时,不断向轻工业领域拓展,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对居民的供给能力,形成消费与生产的互动效应。第二,在主导产业兼并重组的同时,兼顾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扩大吸纳劳动力资源的容量,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第三,在做大做强国有经济和混合经济的同时,注重提高私营工业企业的比重,多渠道吸纳省内外资金,形成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生动局面。第四,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以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产业链条逐步向下延伸,打破煤老大"一枝独秀"的现状,形成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格局。

(四)转化资源优势

长期以来,山西煤炭在产业链延伸方面,资源优势远未转化为真正的经济优势,单一的产业结构致使近一半煤炭以原煤形式出售,高投入,高消耗,污染重,效益低。因此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真正的经济优势显得尤为迫切。山西作为煤炭资源大省,要实现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煤为基础多元发展。要充分发挥煤炭资源优势,以煤兴产,以煤兴业,特别要用节能、节水、环保、低碳、清洁的方法,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建设以煤为基的现代产业大省。第一,是要深度利用煤既要认识到煤是燃料,更要认识到煤是原料和资本,重新认识煤、科学定位煤、深度利用煤。以科技为支撑,多联产、循环化、抓高端,更多依靠焦炉煤气、煤层气、劣质煤、瘦煤做化工产品,发展新型煤化工。以循环求拓展,就是多联产、循环化、抓高端。对煤电、焦化等产业产生的废气、废渣等废弃物,要通过煤化工技术加以循环利用,提高废渣废气、废水的资源利用效率,变废品为产品,并向下延伸产业链。第二,立体开发“煤”。山西煤炭不仅具有成本优势、品种优势、运输优势,更有转化优势、延伸优势,学会一生二、二生三,真

正实现以煤为基、多元发展。三是多元发展“煤”。推进煤炭采掘煤炭转化、煤炭装备制造、煤转化技术和安全生产设备研发、煤炭相关产品交易、煤炭资本运作和金融服务等产业相互融合、一体多元发展。

(五)转变价值观念

山西是文化资源大省,文化底蕴深厚。然而,2008年前全省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2%至2.8%。“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打破传统的价值观念,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形成了文化发展新格局。发展文化产业应遵循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两条线。首先,山西发展文化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传统的文化部门是事业单位,要实现产业化必须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来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其次,市场主导,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不少人已经发现了文化产业潜在的前景和利润,从而形成一些民营的文化组织,或者是文化企业。这些文化企业或组织经过经过不断的自我积累,逐步壮大进而可以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主题。

(六)实现路径转变

山西省对煤炭资源“路径依赖”产生了负反馈效应。一方面,毫无节制地掠夺性开采造成生态环境的灾难性破坏,不少地方挖走了煤,留下一个个黑窟窿,干涸的河流,裸露的土地,损毁的道路;另一方面,挖煤的“挤出效应”,形成山西产业结构的畸形,山西的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举步维艰,发展缓慢。“路径依赖”的惯性作用使得山西省一直跳不出“煤炭市场好了不想调,煤炭市场不好调不动”的怪圈。

山西省转型必须在充分认识山西的资源禀赋、理性分析山西的区位特点。只有充分利用好山西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才能在中部崛起中再造一个新山西。袁纯清曾经提出的实现山西转型、跨越发展“七大路径”:一是传统产业“循环化”,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二是建设以太原为中心的世界煤炭机械高端产业基地,实现由煤炭装备买入省向制造省、输出省转变;三是围绕煤炭运销形成的巨大运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四是围绕高耗能产业的清洁生产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实现环境压力向发展动力的转化;五是围绕能源资源优势做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六是围绕煤炭产业的升级引进高端人才,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七是围绕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发展步伐,培育新的经济支撑点。这七点仍然是山西省在中部崛起中实现路径转变应该遵循的路径。

四、山西省跨越发展对中部崛起的战略意义分析

(一)中部崛起对山西省跨越发展的意义

中部崛起是在继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后做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004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

府工作报告》中对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方针政策做出了全面的阐述。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已明确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列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之中。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出台,确立了“中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简称“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战略定位,明确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任务。”2009年9月国务院第81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16。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部地区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表明,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逐渐布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为地处中部地区的山西省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1.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是促进山西省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举措

我国在“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山西省的跨越式发展急需进一步产业结构升级。山西省是我国的煤炭大省,政府的财政收入以煤炭为基础,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煤炭产业,2009年第二产业比重为54.3%,第三产业为39.2%,第一产业仅为6.5%,17由此可见,山西省的产业结构过于重型化,农、轻、重的比例严重失衡,第三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但在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国家加强政策支持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对“三农”的投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以支持第一产业的发展;加强对附加值高的金融、保险、通讯、信息、咨询等产业的支持,增加第三产业在总产出中的比重;同时积极推进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改变第二产业重型化的格局。上述政策支持为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契机。

2.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是改善山西省生态环境的需要

煤炭是山西省的禀赋资源,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条与煤炭息息相关的生产、运输、销售产业链,这种高度依赖煤炭资源的产业不仅单一,而且逐渐超越了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自净能力,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山西省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因此,这种增长方式使山西省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面对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与发展,山西省势必会利用国家的政策倾斜,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提高煤炭产业准入标准,减少排放,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是山西省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指出:“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市化”。城镇化的过程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182004年,山西省的城镇化水平为39.63%,而全国的城镇化水平是41.76%。19由此可见,山西省比全国的城镇化水平低了2.13个百分点。在国家出台一系列中部崛起政策措施后,有利于山西省加快城镇化建设。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枢纽建设的同时,一方面加快小城镇建设;另一方面培育、发展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城镇化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巨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得山西省的城镇化率逐年上升,2000年山西省城镇化率为35.9%,2009年则上升到46%,9年间提高了10.1%,全国

16 此规划于2009年9月23日由国务院第81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批复》(国函[2009]130号),11月22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17 数据来源于2009年《山西统计年鉴》。

18 王建军:《科学推进山西转型跨越发展》,载《理论探索》2010年第6期。

19 孟宪玲,尹雯捷:《山西城镇化发展的特征及对策》,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4月第32卷第1期。

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36.2%提高到2009年的46.6%,9年间提高了10.2%,山西省城镇化水平与全国水平基本相当20。由此可见,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对山西省的城镇化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说明中部崛起战略对山西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

4.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是山西省扩大对外开放的动力源泉

2004年山西省利用外资2.2亿元,占当年全国利用外资总量535亿美元的0.41%,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六。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与支持下,山西省的投资环境、出口产品结构必将得到改善与优化,同时,对外开放水平的意识也会逐渐加强。省委书记袁纯清曾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抓住世界及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在相当长一段时期要把招商引资作为考核一个地方一个班子的重要参数。未来五年,引进资金要达到年均增长20%以上。各类园区既是工业集群化的承载体,又是招商引资的最好平台,招商引资额年均增长要达到30%,经济增长速度要达到年均增长20%~25%。”由此可见山西省对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视程度。因此,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山西省用世界的眼光、战略的思维对待对外开放,实现对外开放的新跨越。

(二)山西省跨越式发展对中部崛起的意义

1. 山西省自身优势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中部崛起具有促进作用

山西省是中部地区比较有增长潜力的区域之一。第一,山西省地理位置优越,它地处中国中部,是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桥梁和纽带。第二,山西省的自然禀赋较好,矿产资源丰富,煤炭资源条件得天独厚,又具有独特的人文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等。第三,山西省有巨大的消费市场,虽然市场购买力不断增长,但市场饱和度还很小,远低于东部沿海各省。第四,山西省的生产成本比较低,据比利时跨国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调查,山西省的电费、地价和劳动力价格等均低于北京等发达省份。这些优势预示了山西省潜在的经济价值,但并不等于这些优势资源能够被有效的利用。随着山西省的跨越式发展,产业技术才能逐渐升级,市场协调、配置各种资源的技能才能逐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从长期来看,山西省的跨越式发展能够使山西省各部门的效率提高,有利于综合、合理、高效地整合资源,提高自身优势资源的利用效率,间接地促进中部其他各省的发展。这对加快实现中部崛起,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山西省经济矛盾的解决对中部崛起具有促进作用

山西省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矛盾,比如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粗放型经济增长特征明显、国内市场和消费需求开发不足等。但随着山西省的跨越式发展,许多矛盾将会游刃而解,或者趋于缓和,使山西省的经济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践中也预示了这种趋势,比如2005年山西省全省的GDP为4121.2亿元,占全国比重的2.26%,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五,而随着山西省经济的逐渐发展,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为9088.1亿元,增长13.9%,增速比上年加快8.5个百分点,快于全国3.6个百分点21,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仍旧落后于全国大多数省份,但其GDP的提高会给中部整个地区带来直观和迅速的影响,即山西省的发展会使衡量整个中部作为一个整体的GDP有明显的提高,

20 卢建明:《关于山西省城镇化的认识》,载《前进》2010年第8期。

21 来源于中国经济网、新华网。

有利于促进整个中部水平的提高。

3.山西省的社会进步对中部崛起具有促进作用

山西省的跨越式发展能够使山西全省的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质量进一步提高,比如将会继续保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建成以高速公路、航空港口,高铁为一体的交通运输网络;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保障民生用水、工业用水与农业用水;完善城乡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工与城镇工人劳动待遇平等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等。这些方面的发展对中部崛起都具有促进作用。因为山西省是中部地区的省份之一,山西省的社会进步可以对周边省份起到强大的辐射作用,将辐射区的要素进行高效、有序、合理的集聚与扩散,使山西省的社会发展能力产生外部效应与集聚效应,使中部区域协调发展。

4.山西省的人才发展战略对中部崛起具有促进作用

山西省的跨越式发展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只有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山西省才能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另外,山西省的跨越式发展有利于人才引进。山西省长期以来经济落后,人才流失严重。只有当山西省在各个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之后,才能引进与留住人才。一方面,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另一方面,能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合理安排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建立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和激励保障机制;采取优惠政策,吸引高端人才等,努力培养与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纵观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人才的发展事关重大。一旦人才的发展形成了有序的组织结构,就会释放出巨大的创造力量,其强大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也不可小觑。这不仅有利于山西省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中部崛起。

总之,中部地区与山西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黑格尔认为,“整体与部分是互为条件的,整体由部分组成,以至于没有部分,它便什么也不是。”22反过来他们的关系是没有整体也便没有了部分。山西省作为中部地区的成员之一,其在中部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山西省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整个中部地区的发达程度,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对山西省的跨越式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他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22 于晓明、牛纪国:《浅析整体与部分的深化和创新》,载《西安社会科学》2008年6月。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其他论文文档]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1)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1)论文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引言。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 R. R. Nelson)的低水平 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 P. N. Rosenstein- 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 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 O. Hi 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 Shaped Theory)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 J. G. Williamson)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U 型 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 型理论。他通过分析24 个 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 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 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U 型。 (4)钟型发展理论( Bell Shaped Theory)

机遇与挑战——万达转型战略分析

机遇与挑战 ——万达转型战略分析一、万达四次转型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1) (一)第一次转型:突破地域局限,从地方企业变成全国性企业,由区域品牌变成全国性品牌。 (1) (二)第二次转型:商业模式创新,从住宅房地产转型为商业房地产。 (2) (三)第三次转型,大规模进军文化旅游产业,使万达由单一的房地产企业发展为综合性企业集团。 (4) (四)第四次转型,向跨国企业转型,从一个中国的大型企业向世界一流的大型企业转型。 (4) 二、万达目前转型存在的问题 (5) (一)经验匮乏 (6) (二)资金压力 (7) (三)竞争激烈 (7) 三、万达未来发展需考虑的问题 (7) (一)高负债问题 (7) (二)重资产问题 (8) (三)行业竞争问题 (8) (四)人才问题 (9) 参考文献 (11)

万达集团创立于1988年,形成商业、文化、金融三大产业集团,2015年资产6340亿元,收入2901亿元。万达商业是世界最大的不动产企业,世界最大的五星级酒店业主;万达文化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文化企业、世界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世界最大的体育公司;万达金融是中国最大的网络金融企业。万达集团的目标是到2020年,资产达到2000亿美元,市值2000亿美元,收入1000亿美元,净利润1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一流跨国企业。 万达商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不动产企业,截至2016年7月,已在全国开业142座万达广场、93家酒店,持有物业面积2831万平方米。万达商业拥有全国唯一的商业规划研究院、酒店设计研究院、全国性的商业地产建设和管理团队,形成商业地产的完整产业链和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2015年,万达商业开始向轻资产模式转型,标志着万达商业的发展进入靠品牌获取利润的崭新阶段。 一、万达四次转型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一)第一次转型:突破地域局限,从地方企业变成全国性企业,由区域品牌变成全国性品牌。 大连万达成立于1988年,成立初期发展迅速,至1992年企业收入已接近20亿元,占同期大连房地产市场份额四分之一左右,规模已相当之大。此时,万达想要进一步谋求跨区域发展,究其原因是有着想将企业持续做大的追求。万

十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

十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山西日报(山西日报20100721期——山西日报20100731期) 在2010年7月29日下午举行的山西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新当选的山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袁纯清在讲话中提到:?我们必须以无畏的胆略和务实的举措,从煤炭依赖、政府依赖、计划依赖中解放出来,从封闭守成,小农意识,畏难情绪中解放出来……要牢牢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布局各项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让想干发展的人有舞台,让干好发展的人有回报,形成人人想发展,个个谋发展,处处干发展的浓厚氛围,要牢牢树立转型跨越是山西发展必由之路的思想。 解放思想放胆争先——一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 ?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关键看有没有胆气,敢不敢干……一定要敢往大处想,敢往大处做。? ?面对发展的关键期、攻坚期,领导干部要带头解放思想,敢为人先、敢于争先,立足本地打造企业平台,眼睛向外拓展发展空间……? 一个多月来,省委书记袁纯清走遍了三晋大地,从南到北,从东

到西,一路走、一路问,一边看、一边想,一面听、一面讲,其中解放思想是他反复提到的话题。 对于山西这样一个内陆省份、能源资源大省,解放思想远比占有技术更为重要,远比拥有资金更为珍贵。强调解放思想,抓准了山西的要害,抓住了制约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 改革发展的历史证明,经济社会中每一次大的发展变迁,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思想解放了,经济社会发展就快,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的幅度就大;而思想观念受到束缚,经济社会发展就慢,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就难以有效提高。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解放生产力的过程,就是激发内在动力的过程,就是释放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过程,也必将成为山西今后一段时间和?十二五?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过程。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 现在山西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攻坚期和机遇期,经济要转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发展要跨越是山西面临的最紧迫的课题,也是山西3400万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和福祉所在!而要在转型发展中实现新的跨越,就必须破除僵化保守、阻碍发展的思想。山西发展所取得的一切进步和成就,都与解放思想有着内在的联系;山西发展的差距和不足,也无不与思想还不够解放紧密关联。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同全国一样,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发展较快的省市比较,山西在发展方式、社会事业、创新能力、对外开放、利用外资以及发展环境等诸

世界经济转型调整趋势及战略应对研究 (上下测试试题全)

世界经济转型调整趋势及战略应对研究 (上下试题全)

————————————————————————————————作者:————————————————————————————————日期: 2

世界经济转型调整趋势及战略应对研 究 (上)试卷 [考试时限]:60分钟00 49 29 [分数]:83分 1、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将影响外需市场。 正确 错误 2、页岩气是一种储存于页岩(属于沉积岩)中的非常规天然气,成份以乙烷为主。 正确 错误 3、页岩气不会取代近年发展缓慢的可再生能源产业。 正确 错误 4、本课程认为,新兴市场国家自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滞缓了经济复苏步伐。 正确 错误 5、页岩气产业有助于美国再工业化进程,并推动经济与就业增长。

正确 错误 6、本课程认为,金融危机会改变世界经济增长趋势。 正确 错误 7、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发达经济体的“新常态”是低增长,低债务。 正确 错误 8、从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经济体的这种经济低增长的态势,拖累了全球经济增速,显著放缓。 正确 错误 9、未来较长时期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缓慢也将成为常态。 正确 错误 10、中国是最早在页岩气大规模生产和应用的国家。 正确 错误 11、页岩气革命增加了全球的能源供给,对国际能源价格造成了下行的压力。作为能源进口大国,我国将有更多的能源

供应可供选择。 正确 错误 12、()是最早在页岩气这个技术上取得突破的国家。 英国 美国 伊拉克 日本 13、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后,发达经济体陷入()的“新常态”。 高增长、高债务 低增长、低债务 低增长、高债务 高增长、低债务 14、世界第一出口大国是()。 印度 中国 墨西哥 日本 15、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过去历次金融危机的研究表明,危机结束后的中期内,增长速度比趋势线平均要低()。 20%

分析华为公司基于价值管理实践下的财务战略转型

分析华为公司基于价值管理实践下的财务战略转型 2015年,华为公司(以下简称华为)销售收入稳居全球电信设备市场前列,并实现收入与利润的均衡发展,华为于2007年启动的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财务战略转型功不可没。 一、华为财务战略转型的实施与控制 华为早期采用粗放经营模式,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增大,业务逐步全球化,客户差异性越来越明显。为使企业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不断在经营活动中创造出新的价值,华为采用了对内防御型财务战略和对外扩张型财务战略。 (一)对内防御型财务战略 1.拒绝资本游戏,坚持技术立本,客户为先。很多知名企业都选择上市融资,不断吸收社会资源以扩大企业规模。华为没有选择上市,而是结合自身的发展蓝图,坚持将技术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以客户需求为公司长久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发展过程中,借款是其融资的重要方式,主要由海外金融机构提供。 由于华为的整体盈利能力强,公司利润主要由主营业务获取且信誉好,国外银行对其授信额度也比较高,即使出现严重的资金缺口,也可以避免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其他的融资方式还包含与其他企业合作成立合资公司,然后转卖手中的股权获得资金,以及通过其旗下的研发部门成立技术性子公司,通过出售技术获得资金。 很多企业认为其实现的利润是自身销售能力与公司管理能力的综合表现,却往往忽视了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增值。在财务战略转型过程中,华为坚信只有在高新技术和企业品牌两个制高点上站稳脚跟,才可以在价值链中取得主动权。作为全球领先的通信和智能终端厂商,华为始终坚持对研发的高投入,仅在2015年,华为对新技术、新产品和无线通信标准的研发投入就达596亿元人民币,占销售收入的15%。这些研发投入产生大量高价值专利,而通信制造业技术家底的薄厚程度也直接决定了竞争力的优劣。此外,华为聚焦管道营销战略,坚持为客户创造价值,以客户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的优势和能力,快速反应,确定战略选择。 2.稳定股权结构,员工持股占比最高。稳定的股权结构易于形成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股权结构得到优化,也有利于提升企业价值。华为最大的特点是将员工纳入对企业的所有权管理,目前企业员工持股占全部股权的98.58%,而公司创始人任正非的总持股比例仅接近1.4%。自2001年起,华为实行期权改革,将员工股票转化为虚拟受限股,即所谓的期权。同时华为要求员工离职时要出售手中的股票,但价格还是当时购买的价格,这样公司既不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去收回股份又给员工一定的信心。这种独特的融资模式既可以充分调动员工贡献积极性,形成员工的自我激励与监督约束机制,又可以做到内部有效融资,从而帮助企业克服危机,改善财务状况,控制财务风险,保障财务战略转型顺利实施。 (二)对外扩张型财务战略 目前,华为业务遍及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销售占比达75%,其面临的竞争显

海尔转型案例分析

海尔转型案例分析 --陈秋宏、张莹莹、陈枭飞、兰川1、变革的原因--适应互联网时代 ·企业的互联网思维:零距离、网络化--企业需要将与员工、合作方的博弈关系转为合作共赢的生态圈 ·企业与用户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员工能在第一时间了解用户的需求,所以员工需要自主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需要参与到设计中来) 企业的互联网宗旨:用户体验--从用户被动接受产品到用户主动参与全程体验,企业必须以创造用户全流程最佳体验为宗旨。 2、进行了哪些变革 (1)组织机构:中控式→分布式(扁平化、网络化、没有中心) 倒三角、自主经营体 按矩阵方式划分的功能模块→平台(大平台套小平台,小平台长出小微物种,丰富整个海尔生态圈) (2)战略:正式实施网络化战略(封闭的传统企业组织→开放的生态平台;与上下游的关系从零和博弈→利益共享) 提倡创客文化,鼓励员工利用海尔资源内部创业 (3)中间商→巨商汇(通过一个互联网平台来管理经销商及小卖家) (4)将O2O彻底打通,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线上线下博弈→线上线下融为一体) 3、变革带来的好处和潜在的风险 好处: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员工积极性得到提高、小微公司直接面向整个市场,能减少部门间的摩擦力,对顾客的需求反应更及时,满足互联网时代的要求 风险:主要产品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海尔转型时,竞争对手全力以赴打市场)业绩风险:为了保证库存不折价,就必须把周转速度加快,就必须有订单、保证订单与工厂直连,如果订单是假的,就可能造成产品积压,就会有库存折价。 小微公司长大反向整合(如雷神等获得发展之后远离海尔)

4、新的组织结构图 张瑞敏告诉记者:海尔现在只有三类人--平台主、小微主、创客

山西地税转型跨越发展大讨论发言稿

山西地税转型跨越发展大讨论发言稿 怀仁地税局陈 先谈谈对我省转型跨越发展的认识。转型跨越发展,一场山西人敢问“路在何方”的突围之战。有两个原因造成。 1、节能减排,低碳发展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山西的资源型经济是粗放型的,生态破坏相当严重,解放以来共采煤120亿吨,每采1吨煤要破坏2.5吨水,目前为止山西采煤形成的采空区达到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西1/8的国土面积。痛定思痛,山西要改变“利润在沿海,代价在山西”的发展困境。 2、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要鉴戒辽宁阜新教训,阜新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能源工业基地之一。曾经是亚洲第一大露天煤矿的阜新海洲矿因资源枯竭而申请破产。全市80万人,有20万人下岗。19万人月收入在156元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山西预计到2020年将有近三分之一的地方国有矿井资源枯竭,减产1亿吨。我们不能再走阜新之路。 山西之所以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开始之后的第9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唯一一个省级试验区。我想,就是要保证山西一旦地下没挖的,还要手里有花的。 下面,我再谈谈对解放思想的认识,我觉得地税部门要重视两个观念。 1、敢为天下先。改革开放30年,山西这个资源大省还是欠发达省份,与周边的内蒙差距日益拉大。显然不是资源问题,而是思想观念束缚较重。个别同志工作中,总想着要把自己的工作思路停靠在上级的工作思路下。工作起来缺乏棱角。从袁纯清书记推荐的《把信送给加西亚》一书中我学习到,基层工作者要“具备这样一种品质,那就是主动”、“主动就是不用别人告诉你,你就能出色地完成工作”,这样才能高质量地服务和促进全省转型跨越发展。 2、价值高于位置。每一份工作都是一次修行的机会,我建议地税人的要树立“价值高于位置”的思想。铁打的营盘,首先要有铁打的兵。如果一个单位里都抢好位置,站在前面的精神,站在后面的松垮,是没有战斗力的。为此,上级部门多重视基层单位工作人员,给站得较远的靠后的多些关注,开发出他们的优点,及时地调整他们的位置。让最基层人员愿意在基层干,感觉干得有价值,有出路。 大税收,应主要体现在科学管理上;大服务,就是要服务纳税人,服务当地经济。我还想谈谈工作上的一些建议:

万科的战略转型给我们的启示

万科的战略转型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管理学万科战略 摘要:万科成立于 1984 年 5 月,现任董事长为王石,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万科现有员工 16000 余人。2007 年实现销售金额 523.6 亿元,结算收入 351.8 亿元,净利润 48.4 亿元,纳税 53.2 亿元。以理念奠基、视道德伦理重于商业利益,是万科的最大特色。万科认为,坚守价值底线、拒绝利益诱惑,坚持以专业能力从市场获取公平回报,是万科获得成功的基石。公司致力于通过规范、透明的企业文化和稳健、专注的发展模式,成为最受客户、最受投资者、最受员工欢迎,最受社会尊重的企业。凭借公司治理和道德准则上的表现,公司连续五年入选“中国最受尊敬企业”,连续第四年获得“中国最佳企业公民”称号。本文以万科的发展结合管理学知识分析万科的模式及未来发展 结构: 第一章1984-2001分析万科着重在房地产的原因 1.战略层次分析 SWOT 2.国家政策 3.波士顿模型分析竞争力 4.决策分析 第二章万科现状及发展 1.外部环境 2.波特五力模型 3.万科新一步战略转型分析及预测 ①物流房产 ②万科转型城市配套服务商

第一章1984-2001分析万科着重在房地产的原因 第一节,战略分析SWOT模型 在这个时期,万科的企业战略缺乏长远性和全局性。初创时期的万达,算 是一个多元化的商社,然而多远也意味着混乱,企业规模很大,但是企业的战 略地位定位并不明晰,整个企业就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只要有利可 图的行业,万科都想去尝试一下。全面撒网,重点捞鱼,根据SWOT分析法,此时的 万达竞争优势(S)为规模大,涉足行业广。 竞争劣势(W)为:①所有项目规模都很小,市场占有率极低。②面对激烈竞争不得不不惜血本,等到品牌打响,成本也上去了,这时想追加投资扩大规模,集团的资金和人才储备却无法满足,各分公司被迫继续小打小闹。③业务 不稳定,企业短期赢利掩盖了缺乏长期持续发展动力的隐患。 潜在机会(O)为规模大,可以通过整合使企业在某一细分市场上形成优势。 外部威胁(T)为:企业在各行业都缺乏竞争力,面临许多企业的挑战。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万达也即将开始自己的战略转型。 第二节国家政策(外部) 1984年,王石在深圳创办了万科公司的前身-“现代教科仪器展销中心”,1984年万科从经营办公设备起家,87年兴办工业,88年进入房地产,90年初 步形成商贸、文化、房地产、文化传播四大经营机构,到91年确定综合商社发展模式,表面上看来,万科的业务不断扩大,但始终没找到合适的定位。1992 年邓小平南巡开创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繁荣,中共中央、国务院于同年6月22 日批转了国家建委党组的《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在将邓小平讲话

企业成长中的战略转型演化模型:瑞原案例解析(下)

企业成长中的战略转型演化模型企业成长中的战略转型演化模型::瑞原案例解析瑞原案例解析((下) 2017年04月06日 从战略转型方式选择来看,在企业初创期,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业务市场单一,组织关系也比较简单,企业经营专注于某领域,实行定位战略,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员工数量的增加,组织内部管理问题层出不穷,企业高层管理者受个人知识和能力的局限,在决策指挥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在企业成长期,为实现企业持续发展,通过引进专业型人才逐步规范内部管理,但传统的产品市场空间愈加狭小,企业需要考虑如何突破现有市场;在企业完成向成熟期过渡后,基于过去的发展经验,调整业务发展方向,适应内外环境变化,多元市场发展成为必然。 从战略转型过程实施来看,根据企业成长不同阶段的战略选择,企业采取具体的实施策略,换言之,战略转型方式决定了战略转型过程中具体实施策略。具体来说,在企业初创期,定位战略使企业的业务呈单一化;在企业成长期,受到行业整体发展的影响,传统产品市场盈利空间进一步缩小,企业面临着产品技术升级与创新的新挑战;在企业成熟期,新的战略使企业逐步摆脱竞争激烈利润低的单一传统主业,向与传统产业关联度大、利润高的行业转型发展。瑞原第一次战略转型主要是为了解决企业面临的内部组织管理与外部市场快速扩张不协调的矛盾;瑞原第二次转型主要是受当时建筑行业发展的影响,幕墙越来越受到广大客户的青睐。由此可见,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战略转型包括环境认知、资源契合、系统控制、模式创新4个要素。具体来说,环境认知是对企业所处内外环境的识别,资源契合在于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有效配置,系统控制为企业战略转型提供组织保障,模式创新是企业实现战略转型的最终目标状态。 从战略转型结果导向来看,战略转型方式选择与过程实施的差异化决定了结果导向差异化。在企业初创期,企业专注发展某一业务领域,形成坚实的经营基础,也为企业后续发展埋下伏笔;在企业成长期,企业维持增长态势,在传统产品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为企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并为企业第二次战略转型和持续成长奠定基础;在企业成熟期,为了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企业进行业务重组、技术革新、管理创新,逐步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瑞原第一次战略转型是建立在过去5年的经营基础上,其后续发展才得以持续稳定;瑞原的第二次战略转型一方面基于公司长期有效的资源积累;另一方面在于瑞原通过对自身业务市场重组,由过去单一业务发展模式向相关多元化模式转变。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研究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目前,在全球经济大变革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经济体制大转轨、经济增长方式大转型,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促使企业经营发展亟需变革。因此,在各种不确定环境下,企业将战略转型视为其谋求持续成长的重要法宝,纷纷开始战略转型的新征程,以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29]。基于案例分析讨论,为了更清晰地展示企业战略转型在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表现状况,本研究提出综合性的理论结构模型,具体如图8所示。

山西惟有通过全面转型才能实现跨越发展

山西惟有通过全面转型才能实现跨越发展。为什么? 转型发展是世界潮流。跨越发展的真谛,就是以科学转型为"跳板",探求一种速度与效率并重、当前与长远兼顾、经济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可以说:跨越是目的,转型是手段。纵观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跨越进步,都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大转型:英国依靠技术进步转向工业立国,成为跨越两个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领头羊;上世纪80年代,美国把信息技术转向民用领域,一举成为信息时代最大赢家......目前,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孕育重大变革,新一轮产业调整、升级和转型势不可挡。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下,山西必须抓住这次世界经济转型的历史机遇,以大转型促进大跨越。转型发展是国家取向。近年来,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并将在"十二五"规划中成为制定政策和布局项目的战略重点。在此背景下,各省区市之间一场新的发展赛跑,围绕转型发展全面展开。山西只有奋力加快转型,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才可能在新一轮"赛跑"中成为"黑马"。 转型发展是山西主题。能源重、化工轻;采冶重、制造轻;生产重、服务轻;材料重、加工轻--作为能源资源大省,山西的产业结构长期不合理。而且,在现有增长模式下,山西省的经济增速越高,结构重型化、不协调、不安全的问题越突出,发展的成本、代价和难度越增大。鉴于此,山西不转型就没有发展、没有和谐,也没有民生的改善。惟有转型的文章做好了,山西跨越发展的目标最终才能实现。 山西实现转型发展如何破题? 只有转型发展,才能实现发展的跨越。那么,山西转型发展的大文章该如何破题?

对此,袁纯清在讲话中有着精辟的论述:"转型发展不是推倒重来,是对原有发展的扬弃,是一个整合、提升、深化、创新的过程,是发展的发展。" 这番话观点新颖,内涵丰富,引人深思。 的确,转型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脱离现实谈发展,不切实际谋转型,就是建"空中楼阁",注定难成大业。以煤为例,山西"因煤而困",但山西的优势在煤,山西的潜力和希望也在煤。因此,山西的转型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要围绕煤来展开和推进。但与过去不同的是,我们须充分认识到煤炭不仅是能源资源,也是碳材料资源,更是重要资本;不仅要挖好煤,更要用好煤;不仅要做好煤炭本身的文章,更要做好煤炭延伸发展的文章;不仅要开发好地下资源,更要开发好地上资源。 正是在这种科学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袁纯清紧密结合省情,指出了山西转型发展的重点:"推动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开采、初步加工向资源深度开发、深度加工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由传统产业一枝独大向多元发展转变,由粗放、高耗、低效、单一线性发展向集约、低碳、高效、多元循环发展转变,最终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以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基础,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早日建成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袁纯清代表省委提出的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总定位,振奋人心,引人遐想。 转型正当其时,跨越前景灿烂--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目标一定能早日实现! 如何解释拉美陷阱? 拉美国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实现了人均GDP3000美元,但由于未能及时转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引言。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 r. r. nelson)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 p. n. rosenstein- 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 o. hi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 shaped theory) (4)钟型发展理论( bell shaped theory) 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城市增长很快,高速城市化是增长早期的特点。 2. 2 国外典型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战略选择案例。 (1)美国区域开发的“均衡”战略。

(发展战略)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鄂尔多斯市经济转型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客体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即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的简称,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出值得发扬的地方,以及应该去避开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将SWOT分析法应用于经济发展研究,可以对经济体所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对其本身的优势、劣势有个清楚的了解,对其外部的机遇和威胁时刻提高警惕,有助于制定发展战略和计划,以及与之相应的发展计划或对策。文章以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为例,进行SWOT分析。 在鄂尔多斯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到底存在着什么优势和劣势,面临什么机遇和挑战?怎样才能让鄂尔多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在这里我们对鄂尔多斯经济发展进行SWOT 分析,对其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及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进行判断,并着重分析其所属的战略地位,使其在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优势,较好克服劣势,及时抓住机会,有效回避威胁,使其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鄂尔多斯市经济转型的优势分析 (一)丰富的自然资源

1、水资源:黄河流经鄂尔多斯市边缘地带,是一条过境河流,在市内长度为760公里,流域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境内具备水力发电条件的有两处,黄河万家寨水电站、无定河巴图湾水电站是鄂尔多斯市内两座大型水力发电站。全市境内共有湖泊600多个,总面积540平方公里。积水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68个。 2、化工资源:鄂尔多斯市的化工资源品种齐全、蕴藏丰富,主要有天然碱、芒硝、食盐、硫磺、泥炭以及伴生物钾盐、镁盐、磷矿等。 3、能源矿产资源:鄂尔多斯市境内地下有着储量丰厚的能源矿产资源,目前,已经发现的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重要矿产资源有12类33种。 煤炭:全市已探明煤炭储量1600亿多吨,约占全国总储量的1/6,全市70%的地表下埋藏着煤。远景储量超过1亿吨,且煤质好,品种多,具有"三低一高"(低灰、低磷、低硫、高发热量)的特点,属于特低硫环保煤,煤田地质构造简单,埋藏浅,易开采,开发成本低,具备建设大型煤矿的条件。 天然气:这是近年来在鄂尔多斯发现的新型资源。这一资源主要位于境内的中西部的乌审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我国最大的世界级整装气田——苏里格气田就在鄂尔多斯境内,探明天然气储量8000亿立方米,具有极高的开发

最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课程作业 专业区域经济学 班级经管院研1022 学号 1002021085 姓名尚天祥 2010 年秋季学期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innovation policy Ron Boschma Abstract Related variety is important to regional growth because it induces knowledge transfer between complementary sectors at the regional level. This is accomplished through three mechanisms: spinoff dynamics, labor mobility and network formation. They transfer knowledge across related sectors, which contributes to industrial renewal and economic branching in regions. Since these mechanism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re basically taking place at the regional level, and because they make regions move into new growth paths while building on their existing assets, regional innovation policy should encourage spinoff activity, labor mobility and network formation. Doing so, policy builds on region-specific assets that provides opportunities but also sets limits to what can be achieved by policy. Public intervention should neither apply ‘one-size-fits-all’ approaches nor adopt ‘picking- the-winner’ strategies, but should aim to connect complementary sector s and exploit related variety as a source of regional diversification. Key words: related variety,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regional growth. 1. Introduction Why do some regions grow more than others? Till the late 1980s, neo-classical theory argued that technology is a key determinant of regional growth. However, technology was treated as an exogenous factor and, therefore,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was left unexplained (Alcouffe and Kuhn, 2004). Inspired by Schumpeter’s work, economic geographers played a prominent role in criticizing this neo-classical framework. From the early 1980s onwards, they focus attention on the explanation of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Some regions are more innovative than others, and region-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like institutions may be underlying forces. This even led to the claim that regions are drivers of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Concepts like industrial districts (Becattini, 1987), clusters (Porter, 1990), innovative milieux (Camagni, 1991), technology districts (Storper, 1992),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Cooke, 2001) and learning regions (Asheim, 1996) have been launched in the last decades to incorporate this view. Many of these regional concepts have drawn inspiration from evolutionary economics (Nelson and Winter, 1982; Dosi et al., 1988). This chapter aims to outline the drivers of regional growth, as proposed by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ers (Boschma and Lambooy, 1999; Boschma and Martin, 2007). We claim that regional growth is based primarily on exploiting intangible assets such as tacit knowledge and institutions, rather than static cost

山西煤炭业转型发展

山西煤炭业转型发展 ——互联网思维1.为什么要转型? 1.1 中国经济中高速发展成为经济新常态 新常态下,与煤炭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电力、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的挑战,普遍出现产能过剩、价格下滑、增长乏力等现象,对煤炭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煤炭行业进入需求增速放缓期、过剩产能和库存消化期、环境制约强化期、结构调整攻坚期,依靠数量、速度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结束,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1.2 不断收紧的环保政策对煤炭消费提出了减量化要求 近几年来,雾霾问题备受关注,国家不断收紧相关环保政策,对煤炭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2014年,国家相继出台了《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和《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 —2020年)》。要求实行煤炭消费目标责任管理,严控煤炭消费总量,降低煤炭消费比重。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及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上耗煤项目,要严格实行煤炭消耗等量或减量替代政策。对运距超过600 km 的商品煤要求更加严格,并对汞、砷、磷、氯、氟5种有毒有害元素指标做了相应规定。到2020年,力争使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下降到62%以内,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到60%以上。新出台的《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提出到2017年,焦化、工业炉窑、煤化工、工业锅炉等四大领域将节约煤炭消费8000万t;到2020年,这一目标将达到1.6亿t以上。可以预见,由于防治大气污染需要,煤炭消费减量化将成为长期趋势。 1.3 国家能源战略和新能源革命带来的挑战 201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的通知》提出要坚持节约、清洁、安全的战略方针,加快构建低碳、高效、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t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t左右;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行动计划》强调: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降低煤炭消费比重。 近几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风电、核电、水电、太阳能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不断提升。可以预见,在未来20~30年,新能源将不断挤占煤炭产业的市场份额,煤炭产业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将受到挑战。 1.4 “一带一路”战略引发的深刻影响 在“一带一路”战略总体框架下,相继签订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中澳自由贸易协定和中俄煤炭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印尼、菲律宾、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煤炭将以较低关税或零关税进入中国市场,无疑将对中国煤炭市场和本土煤炭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会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巨大的机遇。 1.5 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 预计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动趋势更加严峻,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15年达到巅峰,并在2030年前后大幅度下降。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中国到2030年,将会出现多达2450万人的劳动力短缺。煤炭行业作为危险度相对较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和行业自身吸引力的影响,目前煤炭产业已面临招工难的问题,这个问题将会长期存在。 当今时代的变革新浪潮正在快速兴起,这就是互联网思维席卷而来,互联网十的时代己经来临。互联网不是技术,她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是一个颠覆传统的新观念,是一场全新的思维革命。互联网思维将秉承“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宗旨,改造和颠覆传统工业思维“集中、等级、控制、独享”的规则。互联网的出现并快速传播应用其意义非常重大而深远,是革命性的。她对煤炭企业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她又给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机会和变革要求?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需要紧迫破解的大命题。对此,本文从互联网重多思维中选择五个关联视角点,对接煤炭企业助推其转型发展。 一、树立用户思维,寻找危害企业生存的短板

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摘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越来越为人们重视的今天,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模式必须符合这一前提要求。通过对甘肃发展特色经济制约因素的认识和分析,可以了解发展特色经济的实质就是根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科学开发和利用优势资源,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关键词: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制约因素;措施一、甘肃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资源禀赋资源优势甘肃以

古甘州、肃州而得名,位于祖国中心。全省设五个省辖市,七个地区以及甘南、临夏、两个民族自治州。民族有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哈萨克、土、撒拉、满等民族,人口近2634万人。甘肃地处黄河上游,地形大致可分为陇南山地、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以北地带、祁连山地六大区域。主要山脉大多分布在省境边缘,大多数河流都以这些山脉形成各自分流的源头。矿藏主要有石油、煤、铁、铬、铜、钨、磷、石膏、池盐、芒硝等。森林资源多集中在山区,主要有陇南白龙江林区的青冈、桦木、云杉、

冷杉等用材林树种,木材蓄积量近亿立方米。甘肃省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土地面积居全国第七位,人均耕地居第六位,同时,甘肃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原、荒地、水域面积辽阔,可开发潜力较大;甘肃境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水系,水量充沛、落差集中,水能资源潜力巨大,发展水电建设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甘肃是全国药材主要产区之一,中药材品种多、质量好,综合开发潜力大;甘肃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具有风格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广阔;甘肃省境跨度大,日照时间长,昼

山西省转型跨越式发展对中部崛起的战略意义分析

山西省转型跨越式发展对中部崛起 的战略意义分析 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是中央政府继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之后,提出的又一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全面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意见。自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获得了持续较快发展,2004~2007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保持16%以上的增速。2008年,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下,中部各个省份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和加紧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生产总值增速仍达到了12.2%,同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整个中部地区的地位凸显无遗。 山西省作为中部六省之一(山西、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和河南),拥有得天独厚的煤炭和其他矿产资源,是整个中部崛起计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一直在进行大踏步的发展,尤以工业中建立在资源优势基础上的重型工业结构最为突出,充分发展和巩固了其作为全国能源基地的地位。从整体上看,山西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符合经济状态的比较优势,不仅能够带动山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可以为全国经济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持,因此其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中部崛起战略能否顺利实现。 一、总论 (一)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的32年,开创了山西国民经济发展史上的最佳时期,期间GDP总量由1980年的108.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7358.31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5.64%(按可比价格计算)1,完成了山西经济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尤其自2004年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以来,山西的经济发展更是一日千里,为中部地区乃至我国的GDP增长贡献了力量。 2 1 山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山西统计年鉴2010》,2010年7月, https://www.sodocs.net/doc/106021132.html,/kns55/navi/result.aspx?id=N2010120028&file=N2010120028000011&floor=1 2 窦志达、董晓玲:《山西经济发展八大趋势》,转自山西统计信息网,2006年11月8日, https://www.sodocs.net/doc/106021132.html,,2005年以后数据根据历年《山西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