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1世纪的儒家人文精神(上)

21世纪的儒家人文精神(上)

21世纪的儒家人文精神(上)
21世纪的儒家人文精神(上)

21世纪的儒家人文精神(上)

杜维明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课程前言

王鲁湘: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儒家思想在中国的二十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崎岖的道路,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在传统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从个人道德、家族伦理、人际关系,到国家的典章制度,以及国际间的交往,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了儒家原则的支配,那么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各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儒家思想将焕发出什么样的新的活力?古老的东方古国,古老的儒家思想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继续传承下去?儒家的人文精神又如何彰显,有关这些问题,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杜维明教授,大家欢迎。欢迎杜维明先生做客《世纪大讲堂》。

王鲁湘:应该说这是时隔几年以后,第二次来《世纪大讲堂》了。

杜维明:对。

王鲁湘:我们先看一下大屏幕,一个介绍杜先生的短片。

杜维明,第三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1957年入台湾东海大学,1962年获哈佛燕京奖学金,赴美国留学,1981年起任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和哲学教授,1988年当选美国人文艺术及科学院院士,从1996年起,杜维明全力探索儒家精神,主要著作有《今日儒家伦理》、《儒家思想创造转化》等著作,现今,担任北京大学高等人文学院院长,年过古稀,仍不断宣讲推广,传播二十一世纪儒家文化的核心精神。

王鲁湘:今天是我主持《世纪大讲堂》,应该说最兴奋的一期节目,为什么呢?我的老师,26年没有见了,1985年我在北大读研究生的时候,正好在哲学系,然后杜维明先生那一年来到我们北大,在北京大学第一个是给全校,开了一门公共课,另外呢就给我们研究生,开了儒家思想的一个很小的一门小课。

王鲁湘:我觉得当时候杜先生给我们最大的印象就是,有一个词,我后来经常也是跟别人讲,就是杜先生特别讲到我们中国的思想文化,特别我们中国的哲学,还不仅仅,包括其他的一切方方面面,都讲究“体验”两个字。就不仅仅是认识,是体验,这个"体"字,身体的这一种知识,身体的这一种能力,身体的这种智慧,在中国学问中间,在中国哲学中间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这个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想在这里再向杜先生请教一下,就是如何真切地理解,我们中国的学术思想和西方学术思想之间,这一种关于体认之间的关系的

区别。

杜维明:我觉得其实这个西方也是有的。你譬如说,从这个西方的古典哲学,柏拉图它有两面,一面是比较属于逻辑的发展,后来就认识论了,后来就到亚里士多德;另外它又属于所谓神秘主义,它是神秘的经验。但是儒家的那个体验,不就是神秘经验吗?那么这个潮流发展下来,在亚里士多德的同时,也所谓Stoics,我们翻译这个犬儒学派了,或者是斯多葛派,他们是注重精神修炼。那么再在康德的时候有这个Kierkegaard,那么这也是注重修炼的,康德当然注重理性的思维了。再下来就是神学界有这个,他们是Thomas Aquinas,是个大神学家,建系统的,可是这个建系统的神学家到了晚年的时候,他说我现在对基督教的一种感受,和我这一生所见到的大系统相比,我这一点感受比那个大的系统不晓得珍贵多少。那么和他差不多这个时代就是,奥古斯丁,他就专门讲体验,那么后来你看这个分析哲学,很严格的认识论,但是存在主义,乃至这个现在后来发展出西方的当代的一些学术,比如说海德格尔,早期的海德格尔,那是专门讲这个理性的思维了,Being and Time,但是晚期的海德格又讲体验,他在受到,至少受到禅宗和道家的影响。所以这个体验的趋势是人对智慧发展的主流。印度毫无疑问,以前的这个基督教的神学,乃至更早的犹太、伊斯兰,中国的儒家、道家、佛教,特别是经过中国转化的佛教。

杜维明:像这个禅宗,当然净土是民间的,华严、天台都是如此,所以我觉得现代,譬如说现代汉语,我们用"体"字连起来字很多。

王鲁湘:很多的概念。

杜维明:你像有体验。

王鲁湘:对。

杜维明:有体会。

王鲁湘:体会,体任。

杜维明:体认、体察

王鲁湘:对,体察。

杜维明:体恤,还有体味。

王鲁湘:体味,

杜维明:所有的这些观念都是不能翻译的。

王鲁湘:不能翻译。

杜维明:你怎么翻译?你说体验或者体会,体会的话会是理解,那么在西方我都用一个字叫experiention ,就是有经验性,所以现在好处就最近这50年,时间并不是很长,西方

的学者对body比较重视,所以常常用这个embody我所了解的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知性的、理性的,我是一种有强烈的感受,所以是embody。

王鲁湘:跟身心有关系。

杜维明:身心有关,那么这个观念就是想把我们刚刚讲跟"体"有关系,那种体验,当做一个严肃的哲学课题来进行思考,不仅把它当做一种道德哲学,修身的问题我们知道很重要,就对于认识论,对于这个宇宙论各方面,甚至现代的科学,譬如我们一般的理解,科学是研究客观的现象,有事实的问题,那么从量子论以后,特别到现在一些研究天文,还有研究这个生物学啊,他们开始考虑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和我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关系。是不是就客观的对象我来研究,因为你研究对象的时候你用的方法,就一定会影响你研究的对象。

王鲁湘:对。

杜维明:那么对象和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有一个很有名的科学家曾经跟我说,假如我心里面没有这样子一个结构,和我研究的对象之间有这个可以通约的地方,为什么我了解这个自然,突然一下我抓住它的本质。

王鲁湘:对,你凭什么说你了解它呢?

杜维明:凭所知了解它,那么我们有一位Michael Polanyi, 是很有名,他叫做这个personal knowledge就是个人的知识,他是一个科学家,他们现在用这样的一个观念,就是说有两种认识的方式,一种是一个英文里面叫to know that或者to know how,一种就了解这个对象,一种就是如何了解。如何是一定是一种技能我们把它内化,譬如说我们现代汉语,不是古代汉语,用的"会"。

王鲁湘:"会"。

杜维明:我会骑自行车,我会弹钢琴。

王鲁湘:对,我会写书法。

杜维明:我会写书法,那么"会"下面就表示你已经把一种特别的技能给内化。

王鲁湘:内化了。

杜维明:那么所以在这方面有一个新的视野,就是你不要把儒家思想里面所谓的身心性命之学,所谓体验之学、为己之学,你就当做道德实践,它和这个认识、和这个自然和这个科学。

王鲁湘:是对立的。

杜维明:对立,现在一个新的科学的看法我觉得很有意思,这和19世纪的或者20世纪初期的那种科学观念,我说可惜现在在国内,有一些很有名的科学家,甚至院士,他这个被

一种狭隘的,或者已经过时的科学主义所限制,他认为只有摸得到、看得到,能够量化、能够用数据表现,最好科学就是数学的发展,才是叫科学,所以中医就是伪科学了。

王鲁湘:伪科学了。

杜维明:因为里边有很多模糊性呢,那么另外宗教的话,那不仅不是科学,宗教是成为一种这个封建。

王鲁湘:反科学的东西了。

杜维明:反科学的东西。

王鲁湘:迷信,迷信。

杜维明:迷信,就因为那时候孔德所说的人类的文明的发展,是从这个开始是迷信的宗教,经过形而上的哲学,进入科学理性,到了科学理性那些没用,没想到21世纪这些很多重要的文明对话,其中一个极重要的对话,就是科学与宗教的对话。

王鲁湘:对。

杜维明:这已经是大家习以为常了,所以一个现代的科学家有宗教信仰很多。

王鲁湘:很多,

杜维明:爱因斯坦就是毫无疑问的,以前牛顿这些都是,那么现在有宗教信仰的科学家,他所体现第一个就是谦虚的,我知道的和我应该知道而不知道的相比太少了。

王鲁湘:对。

杜维明:我知道的我必须知道,但我知道我永远不能知道的,这中间的这个比例,我的这个理性的光芒向前透射,我的这个黑暗之幕越来越厚,所以我知道的很少。就等于我们现在这个说,你是大家、你是大师,这个在学术界,特别科学界这个是荒谬的。也许有气功大师,或者是术士大师,那么在学术界是没有的,你不能说他是一个基督教研究的大师,或者佛教的研究的大师,他不可能,也只是一部分。所以这体验的问题,就变得非常重要。

王鲁湘:下面我们进入主题演讲阶段,那个杜维明教授今天要演讲的主题就是《二十一世纪儒家的人文精神》,让我们大家欢迎。

一、中国文化是一个爱好学习的文明

千百年来,历经岁月的洗礼,儒家文化渗透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传统的沿袭,儒学在发生怎样的变化?超时代、跨文化、多学科的特色,儒家文化如何诠释新时期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世纪大讲堂》正在播出。

我觉得可能不仅是儒家,就是中国文化,从理想来看它有三个特色,一个它是一个学习

的文明,因为看儒家这个《论语》吧,第一个字就是"学",那么孔子当他用好学这个观点,我们现在讲好学,这个孩子很好学,这是一个普通的赞美,但孔子说好学,非常严肃,在《论语》里面呢,他的学生中间只有颜回他说好学,有人问说你这个学生中间有没有好学的,他说只有一个,他可惜他已经死了。那么另外他对自己的描述是用好学,学而不厌、教而不倦,用好学,所以这个学习文明。特别儒家要发展,它要跟在早期的时候,孔子跟那个早期的道家,有很多隐士,对他有挑战,他有回应。那么后来到孟子的时候,有墨子和这个杨朱,那么以后的时候当然这个法家,很多各种的传统。假如他不和其他的传统进行对话、或者辨认、或者争议,不向他们学习,它不可能成为一个波澜壮阔的传统。

那么在第一期发展以后,在第二期之前,因为印度文化的冲击,也就是佛教,儒家又是有一个进一步地发展,印度和中国的文化交流通过佛教,这个在人类文明史到今天,是一个非常值得庆幸,值得大家珍惜的历史经验。因为印度的这个传来,它没有靠商人、没有靠军队、没有靠传教士,是一来以后就在中国引起很大的震撼,所以中国的这个学习印度文化、学习佛教,当然是心甘情愿,而且对于佛教所代表的那些大师大德所体现的印度文化的精神,是心悦诚服,所以慢慢地发展就在中国成为显学。经过了向这个佛教的学习,我们才有宋明儒学。我说假如没有这个印度化的中国的精神世界,就不可能有宋明儒学,没有佛教不可能有宋明儒学。

那当然大家知道这个宋明儒学它还有很多其他的资源,所以现在经过这个西方的冲击,往前看,儒家如果要进一步地发展,一定要向西方进一步地学习,我们现在虽然说向西方学习了很久,其实还是皮毛。有人说这个儒家传统比较保守,所以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呢是抗拒,所以形成一个保守和激进,或者保守和革命势力的冲突。那么你从这个文化的发展,真正的西化,就是真正要完全要学习西方的,大概都是儒家,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早期你像那个曾国藩,或者是李鸿章,或者是严复,或者是王韬、郑观应,这些都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所以我们不要忘了,这个儒家这个学习的这个文明一直到今天。

二、儒家思想不等同“爱国主义”

对于世界的认知,东西方的圣人们有着怎样不同的认识?儒家文化如何兼容并包、多元发展,“对话”、“交流”,儒家文化有着怎样独到之处?《世纪大讲堂》正在播出。

那么再来呢这个中国的传统,特别儒家的传统,它是一个对话的文明。我们现在喜欢用一种辩证,这个是辩证,就表示比较高明。其实辩证就是正反合了,正反合是有暴力,就是你正和反都超越了,你才能合,就一度一度就是暴力。但是儒家是一个对话的文明,你看这

个《论语》不要说了,以后的这些语录都是对话。那么一般说《论语》没有对话,问你一个问题孔子回答,就完了,因为孔子讲的说了算,对话就是苏格拉底跟你学生才有对话,Socratic 才叫对话,那么有什么不同,我这花了一点时间来考虑这个问题。这个第一个我们了解希腊的哲学家,他所处的环境,譬如雅典,是一个我们就是马克思意义下的奴隶社会,这个奴隶社会,就是整个生产力是靠奴隶,所以这个在譬如说在雅典,这个公民大概只有10%,90%是非公民,大半奴隶,那么所以都是这个精英的精英。那么他教这个学生的时候,他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我已经得道了,我是智慧最高峰,我这个问题,这个譬如说勇敢的那个本质,我已经掌握了,学生没有掌握,所以我带他,先就这样让他问一个问题他回答,我知道他错了,我又在这边也给他,慢慢慢慢把他带起来,就是Socratic。那么儒家没有这个,严格地说这不是对话,这是一种这个教育,就是怎么样把一个无知的人,逐渐逐渐使他有智慧、有知识这个过程。

那么最有名的当然就是伯拉图所谓洞穴,我们都在洞里面,我们都被绑起来了,我们只能看一面墙,而且洞穴是黑暗的,这是我们,这我们就是一般人,或者99%的人就这样。哲学家走出了洞穴,看到了这个山河大地,但是哲学家没有办法回到这个洞穴来告诉我们这批人,因为呢,我们没有这个智慧,我们没有能力,所以哲学家唯一的办法,就是牵着我们的手,把我们带出去,所以希望将来有一种哲王,能够带出去。那么到今天为止,西学的哲学就有这样一个特性,如果这哲学很多人都知道,我觉得绝对不是哲学,就普通常识,相对论只有六个半人知道,所以很了不起。那么哲学就是高明。

那么儒家所代表呢,因为它是入世,还有一点很重要,有个Edward Shils,一个社会学家,他说我们今天不是常常讲,市民社会嘛或者公民社会,有的人是翻译作民间社会,这英文叫civil society,civil就是civil,这位学者就是说孔子是这个civil,就是civility,civil society,重要的源头,精神源头之一。后来在他这退休之前,他是芝加哥大学一个有名的Committee of Social Thought,就是社会思想委员会的重要的人员,那么最后他要,他和我也进行了很多的交流了,他在退休之前,三次都讲儒家的Confucian intellectual,就是儒家的知识分子,他在这个之前讲过印度的知识分子,他是一个比较文化学的重要人物,他为什么说这样说呢?因为civil这个字,在英文如果是civil,就是文明的,就绝对不是野蛮的,就是说我们叫做夷夏之辨,如果是civil就不是minatory,就是文而不是武,如果是civil就是民间而不是官方,毫无疑问孔子是民间讲学呢,这毫无疑问这是第一个,那么他要走的这条路是文治,而不是武功。他自己本身是来自一个,可以说是一个在武这一方面,和突出体现的家庭,他的父亲就是一个武士,你看他这个,不要说最近竖的那个孔子像是九五之尊,他自己本人是

个子非常大,力气就是身体又很壮,他又可以骑马又可以射箭,还有很多的运动他也很不错,所以他有武这一面,但是他体现的完全是文。

那么再来当然他是主要讲这个文明,文明礼貌的问题,所以他有这样的一个价值。那么对话就是,是一种,一定是互相的、双轨的,孔子的学生对孔子是可以有挑战,子见南子,子如不高兴了,孔子还要说你不要,天厌之,天厌之,如果我有你这种想,你认为我是做的这种事情,那我是绝对绝对是不应该做的,他可以承认他失败了。那么他同时这个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就是说我们这样说吧,每一句话,后面有非常深刻的这个文本,就是他和他所有的学生,长期在一起,他完全了解他的学生各种的情况,所以一定有长期的对话,所以他在,我们在《论语》里面的一句话,就表示它有长期的对话所得到的结论。为什么说"仁"是爱人,为什么"仁"是不大会讲话叫"仁",为什么说"克己复礼为仁",对颜回,那每一个人讲的不同的就是,他每一个人都有长期的对话,这个对话是通过不是就是容忍,而且是互相地尊重、互相地承认、互相地参照,这才叫对话。对话就是目的本身,它不是这个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中国人喜欢谈天,就是一种对话的体现,你不要说所有的人都愿意谈天,日本人不太喜欢谈天,日本人要么就一起喝酒胡闹,那么要么就谈公事,说坐下来谈天谈完以后大家走了,没做成任何事,每个人都很高兴,像四川人摆龙门阵,或者是谈天,这个是一个中国文化的特色。

谈天就是交流,这个交流中间可以除去很多,我们讲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谈了以后就很愉快,所以你想心理学,他们讲的这个弗洛伊德所代表的心理分析,美国多少人现在看这个精神医生了,因为他真正心里的话不能跟任何说了,连自己妻子丈夫都不能说了,就跟一个陌生人,我可以把我心里面最深刻的一些痛苦,可以讲得出来。中国如果你碰到在今天一样,你要找最好的朋友,或者找最亲近的人交流,那么我们然后交流的时候大家都很容忍的,我没有时间很忙,但是我一个好的朋友他碰到困难,他要向我抱怨,那我觉得不仅是应该听,而且同情,这种你不要认为这一种生活习惯,这个世界都如此,不是这样的。

当然犹太的文化,但是犹太的文化也有另外一面,有强韧的一面,中国这个人与人之间的交通。另外这个文化是比较宽容,所谓宽容的话,特别在这个宗教,中国以前讲三教,大家都知道,那么现在我认为应该讲五教了,因为基督教在唐代,我们叫《大唐景教流行碑》,它已经出现了,就是早期的基督教的一个支派,那么伊斯兰教、佛教,元以后,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那么现在我们像回民,超出千万,再讲一批没有、不能用汉语的这个维吾尔族人数更多。

这个传统我们刚刚已经提到它超时代,所以我们现在讲的第三期,它是跨文化的,很明

显就是说不仅是中国文化,还有韩国文化,还有越南文化,都不同的。譬如日本的儒家,是非常不注重"孝",但是突出"忠",有一位这个北京有一位这个学者,他也很有影响力,在政治上也很有影响力,他说杜教授我是非常讨厌这个儒家的,但是因为儒家能够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所以我就让它发展,你也可以去讲,这个激发我们中国人的爱国。我说这个儒家爱国主义,那有没有反华的爱国主义,爱国就爱中华,怎么会反华呢?我说你没有去过越南,他从来没去过,你去越南看,越南最好的儒者都是反华,越南它有它的民族精神,它把这个中国当做它的敌人,长期从汉代开始就有。

但是越南是不是儒家文化,就是儒家文化,你如果看这个胡志明吧,他就比较像一个儒家的长者,他从来这个没有这个批,批孔的这个传统,他在党里面,就是越南党里面常常讲孟子,孟子大丈夫精神,浩然之气,他讲这个,所以他是跨文化的。另外呢,大家也了解多学科的,我是从哲学来了解儒学,有人从历史来了解就不同,譬如说从历史来了解,它就不分三期了,李泽厚说你三期不对,应该四期,如果历史来研究的话,那四期也就太松散了,要先秦的儒学,要有这个两汉的儒学,要有魏晋到隋唐的儒学,要有这个不仅宋代的儒学,你还有金代的儒学,还有辽代,至少元代的儒学,当然明代的儒学,那么再下来清代的儒学有这个鸦片战争以后的儒学,然后再解放以后,有这个大陆的儒学,基本上是对儒学是进行批评的,那海外的,像香港新亚书院,台湾的东海大学,所以一直到现在都各种不同的儒学,从历史来研究。从人类学来研究,对儒家的譬如说祭祖啊这些重视,社会学的研究。政治学来研究把儒家当做一个政治意识形态了。心理学的研究这个都可以。所以它是一个超时代的,它是一个跨文化的,它也是多学科的。

三、儒家传统核心价值的现代意义

如何解释儒家的人文精神?“仁”在儒家文化中,有着怎样重要的地位?《世纪大讲堂》正在播出。

我觉得我们初步就是了解这个儒家的人文精神呢,要有三个不同的方向,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但是也可以从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一个就是我叫"道",就是儒家的核心价值,一个是"学",就是把儒家当做一个学统,比如经学,我们现在讲国学,照马一浮讲国学的核心就是经学,就是六经,这是一个学术传统,还有就是政,政治,也就是儒家的实践,我们叫经世济民,经世致用,就是这三面。

这三面都要同时了解,才能够了解儒家的人文精神,现在有很多注重政治儒学,就是说新兴儒学就是一个讲道德、说教,对这个政治制度的建构没有什么贡献,有些讲新兴儒学就

是说你讲这个政治儒学,就被政治化了,这个中间的矛盾很多,所以你这个三方面都应该有。那么我认为最重要,不是说最重要了,最核心的,我们讲它的这个核心价值,就是它的基本的价值。这些价值如果没有任何认识,那对儒学当然它的人文精神,就不能够相契,什么价值,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像这个仁、义、礼、志、信、忠、恕、孝这些价值,那么很多人说这个儒家各种不同的价值,不成体系,《论语》就是道德说教,黑格尔说这个《论语》就是一种这个普通做人的道理,没有很深刻的思辨,没有内在的逻辑性,这个都是很大的,就这个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去这样去理解它。

原来譬如说伯拉图、亚里士多德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要将来怎么地发展,要看后来的这个诠释。那么我做的工作一种工作,不要说我,就是从这个大概从五四到建国那个三十年,像冯友兰、梁漱溟、熊十力、贺麟、张君劢,他们所做的工作,就如何把西方的一些基本价值,譬如说是科学、民主、自由、人权,能够用儒家的这个基本精神,能够把它吸引过来,就是他们经过一个儒家的西化,那么到了这个1949到1979,这个时候中国大陆没有再讲儒学了,但也有例外,譬如说冯契,冯契是华东师大,那么他的"智慧说"就是想办法把儒家的修身哲学,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怎么能结合的问题,他有他的这个建树。另外像北大的张岱年教授,他虽然坚持他这个唯物论者,但是他对儒家的经典非常熟,所以他对儒家的价值价值论,对儒家的人生观,他有很多这个很精到的地方。那么海外的那一批学者,以这个钱穆、方东美,专门研究这个西方哲学,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以他们为主,那么就是问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儒家传统的这些核心价值,有没有现代的意义,还是它已经过时了,那么这个现代意义又建构在儒家传统,能不能从西方文化得到很多的资源,它是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他们认为仁爱的"仁"字,作为儒家的核心价值,在这个现代的文明、现代世界,它的那个重要性,绝对不比以前第一期孔孟时代,或者后来这个朱熹王阳明时代,更和这个现实的社会,就是和他们的一样,和现实社会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仁"怎么样来定义是很难的。这个"仁"这个字在《论语》里面出现了一百多次,那么孔子对人家问的"仁",他都有一种不同的回答,所以说它有模糊性,有人说这个儒家搞的就是黑箱作业,但是不要忘了模糊性后面的意义就是,英文叫fruitful ambiguity,就是内容非常丰富的模糊性,为什么内容非常丰富的模糊性呢?就是所有关于追求意义、追求价值,追求终极关怀的,都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的思考能够解决,也不是很简单的是一种定义式的方式,定义的话你就把它限制住,要有开放的心情,就是两种思路,一个叫digital,我们就线性的数学的那种思路,一种是人类学的思路,这两个思路很不同。

那么线性的思路譬如念工科的,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清清楚楚,二年级就

比一年级高明,你说学数学你没有学过微积分,那学过微积分就比你高明;人文的不同,人类学不同,人类学的第一个任务就要进去,就是要有一种参与,要平常你要研究人类学很明显,你要研究每一个部分,你第一要学它的语言,要学它的礼俗,你最好的你想问题的时候就和它想问题的这个步调一致,太难了,这个是一个过程,所以儒家是基本上这样一条思路,所以第一个它不把人简单地定义,人是个理性的动物,人是这个可以用工具,人可以用语言,它人就是多样、多元多样。

譬如你这样想这是我的一个说法,这个当然在学术界讲起来,可以受到很多的批评,就是儒家的六经或者六义,它就体现了人的一个本质,本质的面相。但又不能够这样去下定义,譬如说是,人是一个感情的动物,但你不能说人就是一个感情的动物,因为人也是社会动物,人也是历史的动物,没有记忆的人是不可能的,白痴或者是老年痴呆那就,慢慢就这个不能真正做一个正常人了。那么人也是一个政治的动物,同时人也是一个追求意义、追求永恒意义的动物。所以你如果看这个你把这个《诗经》、《礼记》、《春秋》或者是《易经》、《书经》,你从这方面来看,它都体现了人的不同的面相,所以人是相当全面,他是没有一个规约主义,但是又要找何为人,所以这也是一个大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中国传统,特别儒家传统,这个做出回应的,我认为在这个儒家的心学的传统,就是孟子所说的"人之异于禽兽者几稀",人和禽兽的分别是非常非常少的,这个非常少的就是荀子讲的义,但孟子讲的就是四端,而且四端是内在的,它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人的出现,人是动物,但人的出现以后,你就不能把人跟其他所有动物等同起来,但是人是动物,这一点是儒家是完全接受的,有些人不接受,有些传统不接受,是人是上帝创造的,它不是动物,它可以宰治所有的动物,它就是神创造的,但是儒家不是这个观念,所以孔子有一段话,事实上讲了两次。在《论语》里面同时出现了两次,不多了,叫做"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我从来没有看到一个人,他这个道德追求的这个强烈,要比对性的追求的那么强烈,没有。那么对性的追求是自然,食色性也,道德的追求需要努力、需要奋斗,就等于说,父母亲爱孩子是自然的,孩子要发展一个"孝"的价值,那要经过长期的培养,自觉地反省,所以这个是它对一个自然的人,一定有食和色,在这个演化论上很明显,一个你要活下去,另外你要传宗接代,这个每一个species,每一个种性都如此。

但是呢,又有一样东西和所有其他都不同,那个就是你的这个独一无二处,那么儒家讲的如果从孟子这个传统就恻隐,当然还有是非,我们现在就讲恻隐,就仁爱的"仁"字怎么会出现,恻隐的话就是一种同情,或者是移情或者说慈悲,它有一个例子大家都熟悉,就是看到孩子要掉到井里面的时候,他感觉到有一种不安,有两个字在这句话里面特别值得注意,

"今人",就是今天这个人。"乍",突然,这两个观念非常重要,第一个今人就是像我们今天这样的人一样,已经麻木不仁了,已经对外面没有什么感触了,这种人,就我们这种人;"乍",就是没有心里任何准备,突然,就我们这些人突然看见了一件事,譬如说车祸,我们感觉到一种震撼,我们还没有反思,孟子讲你如果一反思,就是说,我去救他,是不是我讨厌他的声音,他哭的声音,或者说我去救他了,父母会对我有好处,我不救他人家认为我不行,完全没有这个反思,这一个在孟子讲起来就是必要充分的理解一个人的特性,突然对你有震撼,所以后来宋明儒学家"哀莫大于心死",假如我们看到这个事情没有任何反应的话,那我们就要对自己有点忧虑了。

所以从这一方面讲呢,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是内在的还是外在,这是不是学来的,孟子说这个不是学来的,这就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一个本质定义,就是从这一方面它开展它的核心价值,所以人是所有其他价值的这个基础,没有"仁"任何价值都不会成为价值,甚至成为非价值,譬如说人如果义,义当然很好,正义嘛,假如你义没有"仁"的话,就变得很尖刻,你可以非常尖刻,就等于讲这个人权的观念,讲法治的观念他非常尖刻。如果任何一点这个"仁"的那种滋润的那种力量都没有,"礼"如果没有"仁"的话,就是形式主义,"智"没有"仁"的话,就是小聪明,"信"没有"仁"的就是小信小义,所以这个所有的价值,如果在儒家看起来,"仁"的这个价值是所有其他的价值的一个基础,那么"仁"的另外所有的价值,义、礼、信所有的价值,作为丰富"仁"的内容,所以"仁"的这个观念,你不要把它当做一个简单的,我说为什么它是模糊,模糊有两种意思,一个意思就是你头脑不清楚,另外一个意思就是你要从这个感性,进入知性,进入理性,你还超越理性,超越理性到悟性,就仁的这种价值就超越了一般的所谓理智和知性,不是说只停留在感性,这是我们很大的错误,所以对"仁"的理解,如果从孟子理解,那你绝对是一个理智的人,绝对是有知识的人,绝对是有智慧的人,但是你不满足于只是智慧,只是这个知识,你还要更上一层楼。

四、访谈

杜维明:天下一家的观念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强

儒家文化提供的是怎样的宇宙观,出世与入世,如何把握?时下的家庭伦理观面临怎么样的问题?《21世纪儒家的人文精神》《世纪大讲堂》正在播出。

王鲁湘:非常感谢杜维明教授精彩的演讲,刚才我在听杜维明教授讲课的时候,我觉得他对这个儒家在21世纪命运中间,实际上是一个对儒家的一个判教的一个问题,怎么判定它,这才能够我们去讨论它,在21世纪的地位,也就是说刚才说到了很多的宗教,比如说

在它过去的发展阶段,事实或在它最最鼎盛的阶段的时候,它其实它的彼岸观,是高于它的此岸观的。

杜维明:当然。

王鲁湘:或者是要重要于它的此岸观的,或者说它主要就是为了彼岸。

王鲁湘:而存在的,而存在的。那么但是儒家恰恰也是在这个地方猛回头。猛回头天下,就是从天上,要到达天堂的那一个门槛的时候,爬泰山爬到南天门那了,猛回头一看,一览众山小,又是芸芸的这一个红尘世界,这个这一念也不能断,最后还要回到这个世界来。

杜维明:它这个可能跟那个天,天和上帝,平常你像利玛窦就是说,天就是上帝的观念,上帝是无可,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儒家的天是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是绝对不是无所不能的,就是人的出现。

王鲁湘:人的出现。

杜维明:所以儒家这个是中国老传统,还不只是儒家的传统,叫天生人成。

王鲁湘:天生人成。

杜维明:这个荀子他们也讲的一个观点。

王鲁湘:包括赞天地之化育,不能离开人。

杜维明:它这样,对,不能离开人,它就是从这个,这个是《中庸》里面了,这个唯天下至诚。

王鲁湘:对。

杜维明:能够尽己之性,尽就是充分体现,能够尽己之性就能够尽人之性,你能够体现自己的这个,因为天命之谓性。

王鲁湘:对。

杜维明:其他人的性,人性可以体现,能尽人之性就能尽物之性,这中间也有相通,能尽物之性就能赞天地之化育,能够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为参,就是参,参,那么这个观念就是说,在宇宙的大化的发展的过程中间,人的出现,我们刚刚谈到了,人是从这个无生物经过生物、经过动物才出现。

杜维明:出现以后呢这个整个世界,就宇宙变了,变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不仅是一个观察者和欣赏者,人同时是一个参与者,乃至共同创造者。

王鲁湘:对。

杜维明:正因为如此,人也是一个极可怕、极大的破坏者,所以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不是说扩大人的这个主观能动性,而是说人是应有责任。

杜维明:人的责任不止是家庭、社会、天下的责任,就是我说的这个人伦世界的责任,是宇宙的责任。

王鲁湘:对。

杜维明:所以这个观念的出现呢,我觉得和我们现在所碰到的大的挑战,我说儒家可以提供一个是宇宙论,它有一定的说服力,另外就是人生观,我们怎么样做,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因为面对21世纪人的存活问题出现了,这是毫无疑问,我们都在一个救生艇里面,那救生艇里面是斗争哲学,那么解决问题,还是一个和谐社会,是一个抗争、辩论、辩难可以解决问题呢,还是对话。中美的关系,你看最近一直说对话,有这个关于生态环保的对话,关于这个贸易的对话,乃至军事的对话,人民币升值的对话,这都不是对话,这是博弈。美国人或者欧洲很多人,认为中国的这个经济的发展,现在不仅是说经济的发展他们紧张,政治的发展,现在虎妈出现了以后,中国的教育他们也很怕。中国训练出来这一批人就是要竞争,竞争性特别强,我们怎么办,所以这样子一个。那么中国对于这个西方,譬如对美国,就是联合各种不同的反华的势力,你现在在这个南海一带,不仅说你要菲律宾本来是美国文化影响,连这个越南都由你动员起来来整我,所以这一种当然就没有对话,没有真正的对话了,这种之间的这种怀疑和仇恨会越来越大的。

五、现场提问

王鲁湘:好,现在我们进入现场提问环节,有关对儒学问题感兴趣的同学,就是利用这一个机会,向杜先生请教。

同学:现在的中国有一种新型的人口迁移现象,也就是说很多人,为了寻找更多的教育机会、工作机会,以及生活环境,就从自己的家乡离开,到了比较发达的城市,甚至是飘洋过海去国外寻找机会。那么这种新型的人口迁移和历史上很多次中国大型的人口迁移也是不同的,比如说以前是为了粮食短缺,人地矛盾严重,那么人口才离开故土背井离乡,或者是像建国后,很多是由于国家规划的大型建设,那么离开自己的故乡,但是现在的这种新型人口迁移,它更多的是体现的是个人的自由,还有一种个人的选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新型人口迁移,也对社会的环境、乡土的文化,那么社区生态,甚至是家族伦理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我想请教一下杜教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还有怎么看待儒家伦理道德,在这种当今背景下能够扮演的角色?谢谢。

杜维明:那么现在这种移民你讲得非常对,我也了解到。它是一种主动自觉的选择,有一方面我觉得很感动人的,就为了孩子,为了孩子创造一些教育的机会,很多的家庭,那么

有的时候牺牲自己在国内的,作为经理或者这个成功的企业,到了国外甚至就买一个小的咖啡店,就为了这个孩子的教育,能够创造条件,这个就是等于牺牲自己的事业为了孩子,那么这个非常普遍,所以我认为教育在这一方面来讲,让教育成为中国的民间信仰,civil religion,这是一方面。

另外有些投资,还有其他的这个新型的移民,就是创造将来发展的机会和机缘,那么从儒家来看,原来就说是所谓父母在了不远游了,但下面有一句话叫游必有方,那么意思说,那个时候在传统的社会离开以后,那就很难见面了,通信也非常困难,现在在一个网络世界,有的时候离开了,和父母亲的沟通就更密切了,几乎每天,我有几个朋友,每天用这个skype,直接都可以看到,如果从更宽广,就是天下一家,这个观点越来越强,就是天下若比邻。

可是另外一面就是比邻若天涯的问题,天涯若比邻就是说你现在不在俄罗斯各方面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直接联系。那比邻若天涯,就是说我们同一个系,同学,我们可以老死不相往来,我们在同一个办公室,你上你的网,你和天下的人联系,我上我的网我和天下联系,我们俩个之间没有任何沟通可能。所以这个路是非常宽,在这个时候就要重新塑造人际关系,在重新塑造人际关系上面,我问一个孤立绝缘的个人这种观点,能够更能够符合这个情况呢,还是把人当做一个关系网,就是关系中心,一个有中心而有网络的关系,所以这方面看起来,现在有些学者像Roger Ames,干脆把儒家当做一种叫做角色伦理,就是"role ethics",很多人认为儒家应该是一种德性伦理,我认为一种可能是关怀的伦理,这种价值和这个其他的,比如说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那些伦理来看,它那个弹性和它的那个有效性可能更快。

王鲁湘:从长期的历史观点看,儒家的最大贡献在为传统的政治,社会秩序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精神基础,但儒家之所以能发挥这样巨大而持久的影响,则显然与儒家价值的普遍建制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上至朝廷礼乐,国家典章制度,中至学校与一般社会礼俗,下及家族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无不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儒家的价值。

好,请您下周继续关注《世纪大讲堂》,感谢您的收看,下周同一时间我们再见。

儒家的精神人文主义

儒家的精神人文主义 杜维明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课程前言 放眼全球,世界多元文化频繁交流与碰撞。传统的儒家思想在文化多样性的全球趋势中有着怎样的命运?儒家思想的现代生命力是否担负着新的使命,儒家精神人文主义的提出又有着怎样的意义?《世纪大讲堂》“儒学与当代中国”系列节目为您解读儒家的精神人文主义。 主持人:学术前沿,思想对话,欢迎收看《世纪大讲堂》“儒学与当代中国”系列节目。在前几期的节目中,我们梳理了儒学在中国漫长的发展历史,儒家思想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从个人道德、家族伦理、人际关系到国家的典章制度,以及国际间的交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儒家原则的支配。 那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在世界各国、各文化之间频繁的交流与碰撞中,儒家思想将焕发出什么样的新活力?古老的东方古国,古老的儒家思想又将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继续传承下去?21世纪的儒家精神人文主义又如何彰显?有关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来为我们阐述儒家的精神人文主义。 杜维明,现代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当代研究和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现任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联合国推动文明对话杰出人士小组成员。杜维明先生1961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1963年和1968年相继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1981年至2008年在哈佛大学讲授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及进行儒学研究。代表作品有文化中国与儒家传统,人文精神与全球伦理等。 主持人:杜先生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可以来到我们今天的世纪大讲堂节目,我们看现在近期有很的国内的学校都在研究国学,包括我们可以看到,在世界范围内,孔子学院也是遍地开花,你怎么看待目前新的这种国学热现象? 杜维明:我想表面上看起来,就是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认同,但更深刻的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自觉,特别是最近这170多年来,中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后,不仅在军事、政治

人文精神与人文知识

张能立2010-11-22 一、辞海中有关“人文”词条的定义 辞海中有关“人文”词条的定义如下【1】: “人文”:“1、旧指诗书礼乐。<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2、指人事。《后汉书.公孙瓒论》:…舍诸天运,征乎人文?”。 “人文科学”: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即人性、教养。欧洲15、16世纪时开始使用这一名词。原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以别于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几经演变。狭义指拉丁文、希腊文、古典文学的研究;广义一般指对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研究,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 “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有两个方面的涵义:(1)指与中世纪神学不同的、以人与自然为对象的世俗文化的研究。(2)贯穿于资产阶级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的价值理念和哲学观念,即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要求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其主流是市民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的禁欲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人文主义教育”:亦称“人道主义教育”。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首先提出。代表人物有维多里诺、伊拉斯谟等。从人道主义出发,反对中世纪封建的、经院主义教育,主张以“人”为中心,把人的思想情感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反对强迫纪律,残酷体罚和死记硬背,强调尊重儿童个性;主张扩大学科范围,在课程上要求着重学习古典语言(希腊文、拉丁文),重视体育和道德,也学习一些自然科学。近代以来,其涵义发生了变化,或者追求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或者相对于科学主义教育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及其相互关系 通过对辞海有关人文词条及有关哲学、历史书籍的学习,笔者认为“人文”的内涵应该包含两个方面:1、人文精神;2、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泛指一切人文学科的知识,其中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和语言学等。人文精神,泛指对自然(宇宙)和人的观点或看法。因为人有民族和地域属性,故对人的看法包括对本地与外地、本民族与外民族、本国与外国的看法。经过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沉淀,现代人文精神应该包括3个方面:求真;求美;求善。 1、求真 求真,就是相信自然(宇宙)存在客观规律,对于这些客观规律,人类通过理性和良知,可以发现它们。换句话说,人类认识客观规律,不需要上帝等超自然力量的指导。 2、求美

儒家和合文化人文精神与二十一世纪

儒家文化曾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官方意识形态,但随着中国农业宗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却遭受了严重的挑战。为了弘扬以儒家文化为骨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价值,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既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又借鉴世界范围内人类文化的进步思想,从而使中国文化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这就需要对中国民族文化进行深层的自我批判和深度的自我反省,从而重新恢复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活的生命。这个自我批判和自我反省的过程时至今日仍在进行。一、儒学面临的三大挑战 1.价值理想的挑战。21世纪人类所共同面临的挑战和冲突,概而言之,有五个方面: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即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文明危机)。它关系着人的生命存在和利益。为了求索化解此五大冲突之道,追寻人类文化的出路和前景,东西方学者从各个层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和设想,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何恢复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防止土地沙化,计划人口生育,解决资源匮乏,预防疾病肆虐?如何应对社会危机,解决国际社会南北贫富不均、东西发达与不发达失衡的冲突和以逃离经济困难为主的新移民浪潮带来的紧张、冲突,以及战争、黑社会组织、恐怖组织、政治腐败等问题?如何协调人际冲突,化解道德失落、行为失范,制止尔虞我诈、坑蒙拐骗、谋财害命、杀人放火等恶劣行为?如何医治精神的伤痛,消除苦闷、烦躁、悲哀、愤怒、压抑等紧张心绪?如何化解文明间的冲突,使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对话、容纳?这些,都是人们正在深入思考的问题。面对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冲突与挑战,虽不能建构全人类共同的、一致的价值理想和精神家园,但可以确立一些各民族、各国家基本认同的规则、原则、原理及价值观念。各民族、各国家应把注意力集中到能否化解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冲突和挑战的现实,这是时代的需要和时代精神的呼唤。若以此为价值标准和价值导向来审视一切文化,则无所谓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绝对界限或优劣之分,也可以跳出传统与现代两极二分的固定框架,人们可以转换视角,用一种新的“融突论”的观念,来思考人类所面临的冲突和挑战。 2.西方文明的挑战。世界的近代化(工业化)首先是从西方起步的,与此同步的是世界化的殖民运动。伴随着殖民化的武力侵略,殖民地国家的财富、资源、土地和劳动力遭到掠夺。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可耻的鸦片战争,迫使中国订立不平等的《南京条约》。接着各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订立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的侵略,使中国失去了大量资金、市场、原料和发展条件,使中华民族陷入屈辱、苦难的深渊。在西学东渐的情境下,中国的农业文明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反省、检讨自己传统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的利弊之后,实行了价值观念的转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1 〕的对策。这种转变是从器物层面的军事科学技术,而及制度文化和价值观念文化。但当时有识之士思考的核心,是如何救亡图存的问题,即如何引进西方的技术和制度、如何赶上西方国家以使自己不落后的问题。冯桂芬主张以中学为本、西学为辅。〔2 〕这种“本辅”论的逻辑引申必出现传统与现代、变与不变的冲突:“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盖万世而不变者,孔子之道也。”〔3〕这就是说,中国孔子之道是永恒不变的,可变的仅是其形而下层面的器。这就是后来孙家鼐、张之洞等为回应西学挑战而倡导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empirenews.page--] 中国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都是学西方、向西方追求真理的过程。特别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对于传统儒家文化批判之激烈、言词之刻薄、情感之痛绝,是任何西方人的批判所望尘莫及的。其批判所用的“武器”,又都是中国人从西方文化中学来的。五四时期是用西方文化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中,又以“左”的思想为指导,批倒批臭“孔老二”。这两次急风暴雨式的批判,两次革儒家思想的命,究竟使中国社会发展了多少?当人们从“文革”的灾难中走出而放眼世界时,又发现了中国在国力、科学技术、经济、军事等方面落后于西方,于是又一次把注意力转向五四时期中西文化优劣比较的讨论,既企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之所以落后的原因,又希望寻到传统文化转换为现代文化的捷径。于是掀起文化的大论争,作为对外来西方文明

中国文化之人文精神

中国文化之人文精神 摘要: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精神,强调人在天地万物中的核心地位,突出了人本主义精神,讲究“重天道”和“法自然”,又崇尚“人道”,重视礼乐教化。以独特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与人文思维体现中国千百年来的灿烂的东方文化。 关键字:中国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人文思维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上,人文精神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注重人的精神生活,使人不受神、物的支配,凸显人的自我价值;二是强调礼乐教化,讲究人文教育,反对武力和权力的压制。“以人为本”的观念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天人合一”的思想则体现了它的精髓。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就是“整体关联,动态平衡”的人文思维。 现就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与人文思维三方面来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一、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有民本主义。“民本”实际上是相对于“君本”而提出的,而最早阐述这一观点的,正是儒家经典和儒家的创始人。如《尚书》上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就明确道出了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巩固了,国家才能稳定。再如《尚书》中还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一句,就是警告地上的君王要充分尊重民意,如孟子所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其意思是说,民心所向,连上天都不能违背,作为上天儿子的地上的君王,自然要以民心所向作为执政合法性的依据了。 “执政为民”是中国民本主义思想的核心,儒家的创始人之一孟子对这核心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孟子认为,君王不能只追求个人的享受,不能“独乐”,而应该“与民同乐”。那些终日只知自己享受、不顾民之疾苦的达官贵人们,在孟子看来只是“禽兽”。儒家认为,君王的权力虽然是天授的,但是,连天都要听民的,君王的权力也是人民给的,君王也好,社稷也好,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因此,孟子明确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人文精神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内驱力

人文精神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内驱力 步入新世纪,人类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最终和最高的价值目标是“人类解放”。在当代社会,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是以“人的解放”为核心内涵的文化自觉,即以人文精神的确立为前提的。如果没有这种文化的自觉,没有一种先进的文化对人的培育和塑造,没有一种进步的文化精神为人提供价值支撑、行为导向和力量整合,社会将失去秩序、稳定和前进的方向。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尤其如此。换言之,走入21世纪的中国要真正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向现代化迈进,不能没有人文精神,不能没有文化的自觉导引和支持。显然,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内驱力。 一、人文精神是民族精神守护的不朽长城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都受到商品大潮的强烈冲击,一个引人注目的走向就是精神层面的物化(商品化)和浅化(世俗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西方文化观念也依恃其发达的生产力,以高科技为手段,以高水准的物质享受为动力,以自由放纵、感官刺激为包装,对一个古老民族的文明传统(核心是价值观念)提出了全面的挑战。一种文化,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当一代政治信念和意识形态随着历史转换(经济变革)淡出而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当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剧增激发了许多人的物质欲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科学、民主、理性、纪律、勤俭的时候,如何实现价值重构就成为我们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个严峻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一个时期以来,一些文化界人士最先意识到现代人的精神危机,面对种种非理性和纵欲的倾向,惊呼“人文精神的失落”,并发出“重建人文精神”的呼唤。 什么是人文精神?我们所处的当今时代,社会发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人文精神?我们可以对此作一概括:人文精神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是世界文明的金字塔,是民族精神守护的不朽长城。将人文精神及其价值尺度纳入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视野,这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现实所提出的内在要求。这一点在我国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今天,更具有特别的意义。 二、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精神 人文精神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着眼于人类对自身命运和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关注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寻求对人类痛苦解脱的思索,是人的本质最深刻、最集中的体现,也是主体的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关系到人类命运的发展和前途。从人类的当代境况看,全球性的市场化和技术化浪潮会导致人的自我迷失:市场经济的泛化使人不断地向物的深渊沉沦,从而遗忘人之为人的本性,使人类所固有的动物性以赤裸裸的方式被诱发出来;技术化则使人同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带有对抗的性质。在我国,目前人们虽然不乏物质追求的勇气、成就感和自信心,但却缺少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文化精神、文明意识、道德水准、人格尊严这些具有人文意义的价值取向被人们冷淡。如果不改变这种主体状况,社会发展将失去动力和前进方向。因此,我们要培育全体社会成员的现代文明意识,如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理想、道德、美的情感等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人和人之间的理解与宽容,人与自然的协调意识等等。在传统文化式微,革命战争年代远逝,以政治为中心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不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之时,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新人文观和社会主义新人文精神,追寻新世纪的精神家园,重塑人们心中的信念和价值观体系,已成为现今社会的当务之急。 三、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精神 人文精神汇聚了人类文化创造的全部智慧和崇高理想,涵盖着人的生命的全部意义并

唐诗中的人文精神

唐诗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典文学中间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能代表我们中华民族文学特点的就是诗。中国文人很看重“诗”。古人讲“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就是说即使是穿着粗布或者说土布的平民百姓,也会因为他饱读诗书而显得气度不凡。这既表达中国传统文人对丰厚学识的自信,也说明华美诗文对人格修养的重要意义。大家知道,唐朝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强大王朝,一个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唐诗代表的是诗歌的极致,是最为辉煌历史时期最为辉煌的文学经典,我们常说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量,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唐诗的兴盛跟科举考试有很大的关系,跟汉魏以来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地位大幅度上升有很大关系,跟全社会崇尚诗歌、崇尚人文、崇尚美有很大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说唐诗中也蕴含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今天,我讲的正是唐诗中的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如果在座的人们对这个话题曾经有过一些关注的话,可以回忆起几年以前在中国学术界,可以说并不仅是学术界,包括我们的大学校园里头和社会上的文学界都在讨论一个非常时髦的词,叫作人文精神。那么什么是人文,什么是人文精神,经过那一段时期的讨论以后,其实也没有得出一个所以然来。很多的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结出的硕果却不是很多,真正有影响力的哲学思考,有生动的东西并不是很多,这是我们对那场人文精神讨论的一个遗憾。那么人文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所谓人文精神简单的说就是强调人如何完善的问题。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今人讲:“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等等这些都是谈人如何完善的问题。这就不仅仅把人文精神局限于西方所谓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可以说只要人类存在一天,人类便不会停止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和把握。我们知道历史上的人文主义通常溯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但是文艺复兴固然提高了人文精神,可其人文精神却主要建立在理性之上,理性的弘扬,渐渐就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并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相信科学,从而形成了所谓科学主义。进而

2018年儒家人文精神与全球化

儒家人文精神与全球化 儒家人文精神与全球化 人们一般认为,儒学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不可能为工业化和今天的科技文明,乃至经济全球化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我认为: 第一,就民族性而言,儒学不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华夏族群的精神形态,是中国乃至东亚社会文化的结晶,蕴含了东亚各民族的民族性格、终极信念、生活准则、生存智慧、处世方略。作为族群的意识与心理,它在今天仍是活着的。 第二,就时代性和空间性而言,一切地域、族类之前现代文明,当然包括曾经是灿烂辉煌的中国农业文明中的许多因素,尤其是精神因素,不可能不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与意义。因此,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或网络文化时代的来临,并不意味着民族性的消解,也不意味着前现代文明巳毫无作用。 第三,就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而言,经济与科技之现代化、全球化的前提和必要的补充,毋宁是广义的“文化”的多元化,即不同地域、族群、语言、宗教、阶级、阶层、性别、年龄的人们的丰富多样的政治、经济、文化需求,包括马斯洛所说的人的生理、安全、群体归属感、爱人与被爱、尊严和自我实现等不同层次的需求以及不同的价值理念与不同的民族文化自我认同之间的碰撞与交融。 正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没有本土性就没有全球性;没有多样化就没有一体化;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当下与未来社会的发展只可能是畸形的、单向度的、平面的;没有如布尔迪厄和福山等人所说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或“人的资本”)与文化能力的养育、积累,没有工作伦理乃至全球伦理的建构。 中国的“经济资本”的建构和经济与科技的现代化将是十分艰难的,所谓“经济全球化”也就不可能是健康的。包括社会美德、人文素养、工作伦理在内的精神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亦可以丰富、改善、激活现代社会化的行为方式。 儒学生发于远古三代,奠基于礼乐文明,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生活和人们的心灵之中,是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形态。剥离其形式躯壳和政治化儒学的负面影响,其有机、连续、整体的宇宙观,自强不息而又厚德载物的做人之道,和

21世纪企业文化建设.解答

21世纪企业文化发展的六大趋势 21世纪企业文化发展的六大趋势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出现以下六种发展趋势。一、企业文纪要适应“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新战略发展的要求“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是美国著名的麦肯齐咨询公司提出的21世纪企业发展的新战略。这是一种适应新经济需要的网络型的战略,其特点是优势企业抱成一团,目的是为了把竞争对手挤垮,或者使对手实力受创。虽然其责权关系是宽约束,但从本质上讲,它是企业界组织制度和经营机制的一种创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战略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结盟、兼并、接管的事例层出不穷。近三年,世界上有3.2万家公司进行联盟。这是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这给企业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企业重组后企业文化怎样融合的问题。因为企业联合、兼并的过程中,不能只从经济和财力方面考虑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方面的差异。一般来说,各个企业都有各自的文化特征,创业历史、发展目标、经营理念、所处环境、队伍素质等各有不同,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必然各具特色、互有差异。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融合,就会出现“貌合神离,形连心不连”现象。所以,只有做到取长补短、扬优避劣、达成共识,形成“结盟取胜、双赢模式”型的企业文化,企业才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竞争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联合兼并企业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其次,双方都应注意克服排斥对方的自大心理,加强相互的了解与交流,吸纳对方文化的精华,发展成为经过融合后更为优秀的企业文化。 二、注意学习氛围的培养 20世纪末最成功的企业是学习型组织,它不仅仅被视为业绩最佳、竞争力最强、生命力最强、最具活力,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在心灵上潜移默化、升华生命的意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组织形式向扁平式的灵活方向发展,随着其管理的核心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对个人及企业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强调“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源于知识及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潜能及智慧的开发”。可见,学习对组织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新经济环境下最成功的企业仍然会

医学中的人文精神

医学中的人文精神 班级:F1170011 姓名:任依梦学号:5117119051 医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医生的双眼,医生不能学木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不能像盲人,双眼无光…… 医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是医生的双手。医生要用双手去拥抱医学,抚摸医学,探索医学…… 医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更是医生的双脚,医生不能跛足前行,而应该交替行进。如果双足折断,则永远成不了医学巨人…… 医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医学的二个粗壮的枝干,只有寻找到它们的每一个分技,才能把握医学精神这个参天大树,才能把医学精神发扬光大…… ——序一.从医学史谈起 (一)医学史及重大事件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就一直在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早期的人相信疾是神的惩罚,他们还相信僧侣和巫师可以治好他们的病。 在古希腊,人们患了病就到庙里,送上牺牲动物供奉希腊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他们还用药水或用药水洗澡,并且严格控制饮食,希望把病治愈。公元前5世纪,希腊医生希伯克拉底声称,引起和治愈疾病的不是魔法,而是大自然。希波克拉底是“医学之父”,他和追随者写了很多医学书。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提问精神”和实验得到提倡和鼓励。这些实验使欧洲的医学建立科学的基础。从那时起,医学上就有了更多地发现。人类对疾病的战争至今仍在继续进行中。 几百年来,很多人为现代科学的形成做出了贡献。现摘取一些重大医学进步并总结如下: 公元前8000年早期医生实行环钻疗法。 公元前400年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开创科学的医学。 1543年佛兰德医生维萨里出版第一部研究人体的著作,绘制了准确的人体图。 1615年意大利医生圣托里奥设计口含式体温计。

1683年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细菌。 1796年爱德华詹那作第一次完成牛痘接种。 1816年法国医生拉埃内克发明听诊器。 1842年美国外科医生霍勒斯第一次用全身麻醉做手术。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光线,它使医生能够看见人体内部的情况。 20世纪苏格兰细菌学家佛莱明发现青霉素。 (二)医学模式的发展 医学模式又叫医学观,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的原 则和总的出发点即是人们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包括健康观、疾病观、诊断观、治疗观等,影响着某一时期整个医学 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从而使医学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习惯化了的风格 和特征。 医学模式经历了如下演变: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4.生物医学模式;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二.医学中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1.【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是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现代的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只有将科学真理的认识与道德的真诚和情感的趋势有机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现代的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就是人文精神在医学卫生实践中的应用与体现,是对生命内在质量的关怀。 医学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对病人的价值,即对病人的生命与健康,病人的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做到①尊重病人的生命,这也是医学人道主义的最基本的或最根本的思想。②尊重病人的人格。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医务人员应尊重病人的人格与尊严。③尊重病人的医疗权利。人人都有平等的医疗权利,医务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病人”,“见死不救”,剥夺病人的医疗权利。④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 2.【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中不朽的旋律。它激励着人们驱除愚昧,求实创新,并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科学精神不同于具体的科学知识,前者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观条件,以及凝结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科学精神也不同于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前者属于更高

儒家人文精神对大学德育的启示

儒家人文精神对大学德育的启示 摘要:儒家人文精神是当下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和人文智慧,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大学德育面临诸多突出问题,面对大学德育的困境,我们提出以儒家人文精神关照大学德育的三重价值维度:传承儒家人本理念,重塑大学德育的价值主体;奉行儒家“内省”与“躬行”相统一的传统,重构大学德育的价值路径;秉承儒家天人合一的大道精神,重树大学德育的价值目标。 关键词:儒家人文精神;大学德育;价值启示 儒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朽的瑰宝,历经三千年的发展,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依旧灿若星辰。针对当下大学德育所处的困境,儒家人文精神为其提供了宝贵的价值启示。 一、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 儒学源于远古三代,奠基于西周的礼乐文明,其有机、连续、整体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人道精神,和而不同论等思想彰显了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而作为儒学要旨的儒家人文精神则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核,是炎黄子孙精神生命的根基,是我们走向21世纪的重要精神资源。上下三千年,儒家学派在中华民族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对“天、地、人、物、我”及其关系不断反思,尤其是对“人”自身进行积极反思,由此形成了儒家独特的精神信念和价值意识,即儒家人文精神。自周代伊始,集宗教、伦理、政治于一身的礼乐教化开始突显“人文”的意识,所谓“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目的即为于统治阶层陶冶身心、端正品行,于百姓阶层提升文化素养和人格境界。步入孔子时代,中国人“人文意识”开始觉醒,孔子点醒和拯救周代礼乐文明之活的精神,将其提扬并发展为“仁学”。“仁”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自觉,是人禽之辩所揭示的人的本质规定性。“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突显了人的主体性,特别是道德自主性。孔子的“仁学”还将“仁”作为“天、地、人、物、我”之间生命的感通,将“仁”推广为人与人之间、人与国家、民族、文化、宗教间的相处相接之道,进而上升到人类与动植物、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儒家人文精神是当下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和人文智慧,在剔除其历史附着的负面效应后,完全可以提炼和转化其合理因素,使其以价值启示的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恢复

国际大专辩论赛.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科学精神还是人文精神

辩题:(正方)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科学精神 (反方)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人文精神 正方/四川大学 一辩:张博 新闻专业2000级 二辩:张 数学专业'98级 三辩:常怀颖 考古学专业'98级 四辩:孙甜甜 皮革专业2000级 领队:林红 教练:徐开来 反方/重庆大学 一辩:薛宇 金融学2002级研究生 二辩:姜倩 广电新闻系'99级本科生 三辩:王韧 产业经济学2002级研究生 四辩:彭波 国际经济2000级 领队:居 教练:张邦辉 评委:孙东东北京大学法学教授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学教授 赵林武汉大学哲学教授 朱清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兼点评) 余潇枫浙江大学文化学教授 李琦厦门大学法学教授 将昌健复旦大学政治学副教授 [一辩对垒] 正方一辩:主席、评委,大家好!要讨论今天的辩题首先就该明确两个基本概念,那就是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又是人文精神。我方认为科学精神不同于科学知识、科学主义。它是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被抽象出来并反过来知道科学探究与人生选择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理性态度。其核心内涵与基本要求是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其中求真是目标,创新是灵魂。而人文精神强调的则是对人生意义及其价值的关怀,它总是要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来说,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都很重要。但是并行不悖并不意味着等量齐观、无所偏重。考虑到大学这一特殊教育机构的目标定位,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以及当今时代对于人才需求的客观要求,我方认为大学教育更应当侧重培养科学精神。 首先,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来看。由于人文精神总是要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人文规范,因而它就必然要受到一个时代和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显得复杂而多元。那么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只有坚持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之下,本着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去探求人文精神的真正内涵,才可能在纷繁芜杂的人文思潮中选择正确的方向,指引我们投身社会的建设。

第27讲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押题专练)-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版)

1.普罗泰格拉曾说:“至于神,我既不能说他们存在,也不能说他们不存在,因为阻碍我认识这一点的事情很多,例如问题晦涩,人寿短促。”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智者学派的言论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 B.智者学派否认教会的权威,主张因信称义 C.智者学派的言论是近代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源头 D.智者学派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解析:主张“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的观点,故B项错误;智者的言论是近代西方人文思想的源头,没有体现进化论思想,故C项错误;智者学派对神的存在提出怀疑,体现否认绝对权威,“因为阻碍我认识这一点的事情很多,例如问题晦涩,人寿短促”强调人类的理性。故A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D 2.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实现人所具有的本质,要对过去的一切观念重新进行审査,要随着历史的进展而确立新的观念、新的思想,这反映出他主张() A.不断地认识自我 B.不必遵守法律判决 C.肯定美德的作用 D.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答案:A 3.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是东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儒家的“民本思想”与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主要的不同是() A.讨论主题不同B.价值取向不同 C.诞生的政治氛围不同D.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比较认知历史事物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具有片面性,二者均关注人及社会;B项“价值取向”,属于无关项;D项本身错误,都属于奴隶社会时期。前者是大动荡、大变革下的产物,后者是民主政治下的产物,C项符合史实。故选C项。

答案:C 4.“苏格拉底彻底改变了早期希腊思想家更多地关注宇宙本质的倾向,使哲学研究变得更有意义,他把哲学……根植在了人类的城市和家庭之中。”材料表明苏格拉底() A.对道德价值观有较高追求 B.提出理性高于一切的观点 C.扩大了哲学研究的范围 D.认为知识与美德同样重要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道德观和理性问题,故A、B、D三项排除;材料中指出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宇宙本质问题,拉回到人类的城市和家庭中,这说明了他扩大了哲学研究的范围,故C项正确;认识与美德同样重要,与此题内容无关,故排除。 答案:C 5.苏格拉底在和人交谈时,总会提出一连串问题让对方回答,鼓励对方依靠自己的努力逐步找到正确答案。孔子经常会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他也很乐于接受学生的提问,并通过回答来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这表明二者在教学方法上都注重() A.平等相待B.启发引导 C.辩证思考D.逻辑推理 答案:B 6.柏拉图说:“一个人要想成为伟大的人,就不应该只爱他自己,也不应该只爱自己的事情,而应该只爱公正的事情,不论那件事情碰巧是他做的,还是别人做的。”这表明了柏拉图具有() A.广泛民主思想B.理性主义思想 C.人民主权思想D.法治思想 解析:依据材料“个人要想成为伟大的人……而应该只爱公正的事情”可知柏拉图强调应该用自己的理性来判断,对于公正的是全才应该要多做,故选B项;A、C、D三项在题干信息都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B 7.在15世纪的西欧,学者、艺术家、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都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作品的数量比500年到1400年之间写就的总和还要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儒家教育思想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解读

儒家教育思想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解读 发表时间:2010-10-19T16:10:05.090Z 来源:《学园》2010年第8期上供稿作者:韩彦肖[导读] 儒家的教育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教育传统,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 韩彦肖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儒家的教育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教育传统,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解读儒家教育思想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于当今教育的民族化、国际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儒家教育思想人文精神价值【中图分类号】 B2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810(2010)08-0067-02 【Abstract】The Confucian education is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in our Chinese nation. Meanwhile, the Confucian culture is our Chinese nation’s traditional culture. Then the humanism spirit contained in the Confucian education though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educatio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nationalization to analyzing the humanistic spirit contained in the Confucian education thoughts. 【Key words】The Confucian educational thoughts The Humanistic spirit Value “任何国家的教育都是传统和时代的产物”,因此,要真正地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就必须要了解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传统以及时代背景。要发展真正属于中华民族的教育,就离不开儒家教育传统。 一儒家教育思想中人文精神的内涵 儒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社会动荡的时代深深触动了孔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从而树立了重建有序、和谐社会的志向。要实现这一社会理想有两种途径:“以道易天下”和“以道教天下”。以道易天下: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活动;以道教天下:著书讲学的教育活动。通过参与政治来重建社会秩序是一个快速、有效的途径,但非常困难,所以历来儒家学者更多的则是走向“以道教天下”这条路。由此立足于“天下有道”这一宏愿,儒家的教育充满了人文精神——基于社会本位的人文精神。 儒家教育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其人文精神可以概括为:“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著追求的总和”,他“既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也是形而下的思考”。《易》经有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就很好的诠释了儒家教育的人文精神:其不仅“成人”,而且“成天下”,不仅仅是个性的发展,其根本乃是社会的稳定和谐。这是中国教育传统的特色,也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灵魂。 二儒家教育思想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人文精神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灵魂,渗透贯穿于儒家教育思想的各个层面。通过分析其教育思想,从不同的侧面来探索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1.“乐道”的人文精神 儒家学者都坚持积极的人性论假设,继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之后,孟子明确提出了性善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荀子虽然坚持了“性恶论”,但是荀子在大量论证了性本恶之后,更重要的是强调通过教育的引导可以“化性起伪”,化恶性为善性,使人向善,这正体现了荀子积极的人性论理想。其后历代儒者,在人性论上都持积极的观点,“性三品说”、“理气二元论”,甚至批判理学的明清思想家都对人性给予了积极地肯定。这坚定了人具有“价值自居的潜力和成就圣贤的可能”,肯定了儒家教育要培养主体性的精神品格,使儒家的教育思想充满了“乐道”的人文精神。 “乐道”即以求道、得道为乐。儒家肯定了人性本善:人的内心总会促使人追求“真善美”,追求“善”的精神品质。这种“乐道”的人文精神,也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特色所在。 2.教育经世的人文精神 孟子总结先秦教育:“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其所指的“明人伦”是指通过“明人伦”的教育,来实现有序社会的理想,所以,“明人伦”就有两重含义,其一:教化万民,使其明了“人伦”之意,尊德守礼;其二:建立一个“人伦”明了的社会:“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这样一来就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肯定了“礼教”与“礼治”的重要性,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内圣”、“外王”之道,也蕴含了“教育经世”的人文教育精神。首先,要想使人守礼尊德,明了“人伦”之意,就要进行“礼教”。通过礼教使人同一行为,通过人的守礼进而使社会有序和谐。在学礼的过程中,礼的内化即是“德教”的过程。礼教在行为,而德教在内心,这样才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其次,建立和谐有序的“人伦”社会,就要推行“礼治”。通过礼治,使“礼”成为社会的统一准则来让人遵守。 通过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使“礼教”与“礼治”相统一,也使人的道德礼仪与社会的和谐有序统一起来,这也体现了儒家教育思想中蕴含的教育经世的人文精神。 3.整体性主体人格的人文精神儒家教育立足于和谐有序的社会,但是他同样关注个人精神品格的培养,孔孟提出“圣人”的理想培养目标。在孔子的眼中“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把圣人同天相比拟。孟子也认为:“圣人,人伦之至也”,把圣人等同于伦理道德的化身。如此圣人成为一种理想化的主体性人格,也造成了圣人的高不可攀与神秘,使其只能成为理想,终其一生追求而不可得,由此,又有了一个较为现实的目标:“君子”。这一点上,孔子也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这就使得儒家教育的培养目标由理想走进现实,由理想、完美的主体性人格走向大众人格。 作为君子,不仅要具备崇高的道德修养,还要怀有强烈的入世精神和拥有经世的能力。在德性上,君子要具备忠、孝、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在入世方面,则要具有入世精神,具备入世能力。所以,这种“君子”的培养目标就具有了整体性,孔子对于“成人”的描述反映了这一点:“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可见,君子不只是个人人格的发展,而是要求“自我、他人和群体都做到圆满无憾的人格完备。”这种人格具有了整体性,也体现出儒家教育所要培养的具有整体性的主体性人格这一人文精神。

鲁迅作品中的人文精神

鲁迅作品中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一词,源自西方,也可称作“人文主义”。它是西方哲学在两千多年探索一些不可解问题的过程中,培育起来的一种精神,包含三个元素,即人性,主要精神就是尊重人,尤其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理性,以科学的意义来说,人是有思想有头脑的,能够思考真理,追求真理,是广义的科学精神;超越性,以宗教的意义来说,人是有灵魂的,可以追问、追求生命的意义,对生活意义的追求。从某方面而言,它叙述了人们在探索未知世界过程中,不因前路迷茫而退却,追求真理,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的精神。 社会环境 辛亥革命之后不久,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篡夺,并企图复辟帝制,但很快便被人推翻。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鲁迅所生活的时代,于外中国被西方列强欺凌压榨,于内又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在这样的环境下,鲁迅对生命和人性、对中国的制度和出路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创作出了许多直指人心,对人性进行拷问的作品。 自鸦片战争以来,面对不断涌进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开始思考怎样对待这些与我们截然不同的思想,是排斥,是接受,是融合还是创新。这一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和束缚人性的封建礼教进行了彻底的否定与批判,提倡民主与科学,“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提倡白话文,对人的理解也有了变化。他们大多在接受过先进的西方教育,同时又心系祖国,积极探索中国发展道路。鲁迅便是这些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在这种复杂的文化环境下,鲁迅对中国的制度和出路、文化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鲁迅少年时期,家境日渐衰败,父亲卧病在床,几次请大夫给父亲看病的经历,使他立志要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从此鲁迅才开始拿起笔来战斗。鲁迅从事教育工作十几年,非常关心和照顾青年学生,与儿子海婴的相处,更体现出了他柔情的一面。 作品中看人文精神 (一)敬畏生命 在鲁迅的意识里,生命是神圣而至高无上的,我们面对生命时要怀着最大的敬意,在生命面前,我们要有所畏惧。而中国人向来是漠视人的生命的,更何况是动物的生命。孔乙己、

什么是21世纪核心素养

浅谈核心素养 什么是21世纪核心素养?21世纪素养分为三大类: 第一,学习与创新素养,包括: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第二,数字化素养,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第三,职业和生活技能,包括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产力、责任感、领导力等。我要谈的是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小学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地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力中寻求一中平衡,这是对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 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六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行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小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技能,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养成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 如何培养核心素养? 我认为我们必须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这个教育发展方式既包括孩子学习的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