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日本房地产的发展史

日本房地产的发展史

日本房地产的发展史
日本房地产的发展史

日本房地产的发展史

1 关于房地产的发展史(绝对精彩)

以前,有个地主有很多地,找了很多长工干活,地主给长工们盖了一批团结楼住着,一天,地主的谋士对地主说:东家,长工们这几年手上有点钱了,他们住你的房子,每月交租子,不划算,反正他们永远住下去,你干脆把房子卖给他们起个名堂叫做-----公房出售!告诉他们房子永远归他们了,可以把他们这几年攒的钱收回来,地主说:不错,那租金怎么办?谋士说:照收不误,起个日本名儿,叫物业费!地主很快实行了,赚了好多钱,长工们那个高兴啊!?

过了几年,地主的村子发展成城镇了,有钱人越来越多,没地方住,谋士对地主说:东家,长工们这几年手上又有钱了,咱们给他们盖新房子,起个名堂叫做旧城改造,他们把手上的钱给我们,我们拆了房子盖新的,叫他们再买回去,可以多盖一些卖给别人,地主又实行了,这次,有些长工们不高兴了,地主的家丁派上用途了,长工们打掉牙只好往肚子里咽,地主又赚了好多钱。?

又过了几年,地主的村子发展成大城市了,有钱人更多了,地主的土地更值钱了,谋士对地主说:东家,咱们把这些长工的房子拆了,在这个地方建别墅,拆出来的地盖好房子卖给那些有钱的大款还能赚一笔,地主说:长工们不干怎么办?谋士说:咱给他们钱多点儿,起个名堂叫货币化安置,咱再到咱们的猪圈旁边建房子,起个名堂叫经济适用房,给他们修个马车道让他们到那边买房住,地主说:他们钱不够怎么办?谋士说:从咱家的钱庄借前给他们,一年6分利,咱这钱还能生钱崽,又没风险,地主又实行了,长工们拿到钱,地主的经济适用房到现在才建了一间,长工们只好排队等房子,直到现在,还等着呢------?

于是,长工们开始闹事了,地主有点慌,忙问谋士怎么办?谋士说:赶紧通知长工们,房子要跌价了,别买了,租房住吧,正好把我们的猪圈租给他们,结果,这么多年后,长工们的钱全没了,还在租房住,直到永远?。

调控当前房价重要的是压低消除通胀预期

2007年10月20日09:30 21世纪经济报道

9月底以来,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再次打到了持续火爆的楼市身上。

9月27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359号文),不但规定“第二套住房”的首付比例不得低于40%,而且将住房贷款利率提到基准利率的倍。10月9日,国土资源部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新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39号令),明确要求,通过招拍挂方式取得国有建设用地的受让人,只有在付清全部土地出让价款后,才能获得土地使用权证。

对于近年来屡调屡高的中国房价来说,一方面是调控政策失效后的尴尬,一方面是民众对房价日益高涨的不满,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在房地产调控上的“缺位、越位和错位”的讨论。

就在央行和银监会发布359号文之后不久,政策的市场效应就开始显现。据报道,国庆一周,北京市商品住宅成交量环比下降56%,深圳市七天长假的一手房总成交量甚至只有82套。虽然关于“第二套住房”的认定以及执行效果仍存在争议,但此次调控从银行信贷着手的方式已经获得了部分学者和市场人士的赞许。然而,有鉴于之前调控效果上的南辕北辙,目前市场对于这些政策最终的结果仍然充满了狐疑。

事实上,经过了几年的快速上涨之后,人们对于中国楼市的反思日益深入,无论是从土地财政的角度、流动性泛滥的角度,还是从政府调控的角度。但假如跳出这些框架,放在新兴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楼市的发展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状况呢?

日本楼市的发展历程从表象上似乎可以给中国一定的借鉴。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的价值将会上升,假如同时处于城市化过程中,那么新创造出的经济成果将如何分配呢?房价从中长期来看,有没有一个合理的标准去衡量呢?假如有,对于目前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来说,这个标准的具体数值是多少呢?带着这些问题,本报专访了长江商学院和美国纽约大学金融学的梅建平教授,请他来谈谈日本楼市的发展史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借鉴。

1. 房价涨幅应与GDP增长同步

《21世纪》:2002年以来,中国各大城市的房价上涨比较快,由此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关注,那么您如何看待目前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呢?

梅建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基本的理论谈起。GDP增长后,所有的生产要素包括土地、资本和劳动力都要参与分配。如果GDP增长速度很快,那么意味着劳动工资要增长,资本的回报率会比较高,土地的价格也就是土地的回报也会比较高。假如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供应都比较充足,那么这三者的增长率基本上应该和GDP的增长同步,这里的GDP指的是名义GDP。

《21世纪》:名义GDP就是通常我们在报道中看到的那个经济增长10%、11%吗?

梅建平:不是,是每年的经济增长率再加上通货膨胀率,比如今年CPI同比增长在3%到4%之间,那么今年的名义GDP增长率就是经济增长11%再加上3%或4%的通货膨胀率,也就是15%左右。如果今年地价上涨的幅度在15%左右,那么在供给和需求都比较平衡的市场中,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回报基本上应该是同步的。

对此,我们可以看看日本的数据,从1955年到1965年,日本的地价增长了589%,换算成年增长率应该是%。再看日本同时期的名义GDP增长,速度也在20%左右,所以这两者的速度还是基本一致的。另外,从1965年到1975年,日本的地价上涨速度平均每年是%,这个速度只是略高于同时期的日本名义GDP增长率。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在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初期阶段,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劳动力供应相对于土地供应来说比较充沛,价格相对也会比较低。所以在经济增长初期,劳动力在国民经济的分配中,相对处于弱势,特别是大城市的土地供给比较稀少,所以它的价格会比劳动力价格涨的更快。

《21世纪》:但地价并不是房价。

梅建平:对,并不是房价。但现在地价在房价中已经占了很重要的部分,像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大城市,地价在房价中占的比例要远远超过50%。在这种情况下,房价很大程度上会由地价来决定。所以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只要房价

的上涨速度和当地名义GDP的增长率基本同步,或略高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那么我认为这个房价还是合理的。

另外,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土地由政府控制,土地价格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名义GDP 的增长速度,因此现在有很大一部分的上涨实际上是对过去的弥补。

2. 兴建廉租房是合理政策

《21世纪》:既然您认为地价和房价上涨有其自身的经济规律,那您怎么看最近政府出台的廉租房政策呢?

梅建平:从社会和谐的角度看,我比较赞同政府在土地价格市场化之外,再拿出一部分土地来兴建廉租住房。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目前还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劳动力供给会相当充裕,这意味着目前还有相当部分的人口红利,因此劳动工资的上涨速度肯定远远跟不上名义GDP 和地价上涨的速度。也就是说会有相当一部分中低收入的人,他们付房租或者买房的能力会跟不上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甚至会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形下,政府拿出一部分钱来保证低收入阶层的居住权利,让其基本上与GDP 增长同步,我认为这是一个合理的政策。

《21世纪》:但目前在一些大城市,房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上涨50%以上。据政府公布的数据,2007年8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那您对此怎么看呢?

梅建平:这已经超过了合理的范围,因为折算下来8月的名义GDP增长速度也就2%左右。但我要说一点,我对这些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有怀疑。根据我自己的研究以及和业界交流,我认为现在房价和地价的统计数据并不科学,例如统计房价时用的是平均价格,但平均价格往往是不可比的,一年和另外一年的价格之间都没有可比性,更不要说一个月和另外一个月之间了。因此,这个数据中可能存在相当“噪音”。

另外,房价%的上涨速度可能还包括预期因素。例如老百姓看到物价涨的那么快,就认为还会涨的更快,因此突然就产生了大量的需求,无论这种需求是否理性。但房屋的不是打卤面,需求增多的时候无法马上增加供应,因此会造成价格迅速上涨。

如果房价一个月上涨%是准确的,那么政府需要非常关注这个问题,要考虑怎样通过加速廉租房的建设,来解决工资增长远跟不上房价增长的那部分人的居住问题。

除此以外,还要考虑宏观经济层面的问题,要关注整个经济运行偏热的问题。例如通货膨胀预期出现后,老百姓的消费行为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他们往往会追逐可以保值的资产,这样就会给股市和房市带来泡沫。

而且我认为现在宏观上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对付通货膨胀。只有把通货膨胀解决好,才会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老百姓的消费行为才会比较理性,投资行为也才会理性。

《21世纪》:您认为只要房价的上涨和名义GDP的增长率同步,房价就是合理的,但我们也看到最近几年对于房地产的调控一直没有间断,那您怎么看这些调控措施呢?

梅建平:对房地产的调控从2003年就开始了。政府的出发点我认为是好的,但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地价,尤其是大城市地价的上涨速度会远远超过工资上涨的速度,只要是自由市场经济,就一定会有这样的结果。但政府又不愿意看到这样的问题太严重,因为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分配中处于弱势,绝对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发展甚至可能下降,住宅消费在整个消费中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出现了“房奴”这样的现象。

从社会和谐和公平的角度,我们应该对房价进行调控。近年来,政府出台了各种各样的调控措施,我认为当中有一些政策的效果可能和原来的期望存在背离,比如紧缩地根。如果土地供应变的更紧张,地价上涨的速度会更快,药方和症状之间并不匹配。

随着政府在市场经济运作上越来越熟练,现在的政策取向也越来越合理,我认为政府官员也应该逐渐认识到,地价的上涨实际上还是由经济规律支配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地价涨的越来越高,会出现两个结果,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一是越来越多的公司在土地和房屋的使用上更加节约。这一点你可以从日本的数据中看到,日本1976年到1985年的GDP增速比之前下降了很多,同时地价平均每年的增速也只有%,从1996

年到2005年,地价甚至是负增长的。

从和谐社会的目标来看,政府对自由市场经济的结果采取重新分配的措施,使得分配对劳动力有所倾斜,这是合理的。但这里面有一个度的问题,因为向劳动力倾斜的太过会违反经济规律,也会产生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土地资源可能会被浪费,还有可能会提高公共权力的寻租空间。

3. 衡量房价的合理标杆

《21世纪》:您刚才使用了日本的历史数据来说明房地产价格发展的规律,但我们也看到,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为了对冲日元升值的影响,奉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最终导致出现了大规模的资产泡沫,等到泡沫破灭之后,房价、股价等资产价格大幅回落,经济增长多年停滞。我们现在讨论中国的房价上涨问题,除了讨论老百姓是否买得起房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就是害怕中国像日本那样,出现资产泡沫并最终破灭,给宏观经济造成负面影响,不知道您怎么看?

梅建平:我用的这个方法和所谓的泡沫-危机分析方法有一点不同,我主要看房地产发展的长期规律,例如十年,而非三五年的规律。房价和股价的上涨在短期里都受到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如果价格和基本面背离太多,就会出现泡沫,就像日本1985年以后的确出现了一个泡沫。但另一方面,我们看数据会发现,1986年到1995年地价每年的平均增长率仅有%,而1986年到1990年地价的上涨速度是很快的,所以地价在这十年呈现出先上涨、后下跌的局面。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如果土地价格的增速远远高于名义GDP的增长,那么过一段时间地价会自动回调。这种情况在中国是不是有可能出现?我认为是可能的。

但从宏观数据来说,我主要是想建立一个基本的地价标杆,也就是说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衡量地价和房价是否合理的标准是什么?我觉得比较合理的标杆就是名义GDP的增

长率,地价和房价的上涨幅度应该略高于名义GDP的增长率。按照近几年的经济发展状况来说,地价每年上涨15%~20%应该是合理的。同样,房价每年上涨10%~15%也应该是合理的。

《21世纪》:对于目前的房价和地价,人们有一个感受就是2002年之前,中国的房价并没有出现快速的上涨,但随着中国经济走出通缩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形成之后,宏观流动性过剩的现象日益明显,房价开始快速上涨,从去年开始,股市也开始大涨,这样一个解释的模式似乎和您的框架有一些不同,不知道您怎么看这个说法?

梅建平:流动性过剩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现在资产增值确实比较快,这其中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资本市场在经历了2001年到2005年的大熊市之后,股票价格已经低于其基本面了,远不能反映中国GDP的增长。所以近两年的牛市,在很大程度上包括了恢复性的上涨。

股票的大幅度上涨势必会带动土地的升值。如果我们认为股指从1000点恢复到4000点是正常的话,那也就是说股价翻了三倍是正常的。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土地价格没有一两倍的上涨,我认为反而是不正常的。如果土地的价格能够涨一两倍,那么房价会怎么样呢?所以深圳房价今年这样的暴涨,从这个意义上也是可以解释的。

而且,目前的这个资产泡沫,与宏观经济的偏热存在相当大的关联。因此,我认为不要把土地市场妖魔化,就是说我们不要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是出在炒房炒股上。实际上炒房炒股有相当一部分是和宏观经济偏热相关联的。我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把整个宏观经济调控好,使GDP增速适当放慢,特别是把通胀预期降下来。

《21世纪》:您刚才还提到了人口红利,我们知道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较快和人口红利也有关,而日本近来经济低迷也和红利后的负债有关。我们要知道,中国现在虽然处在人口红利中,但由于计划生育等因素,中国的人口负债期可能会较快到来,您觉得这对于中国的地价房价会有什么影响吗?

梅建平: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根据我看的联合国的资料,目前中国的人口红利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而且,我想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今后十年我们还会处于城市化的过程中。那么,这种趋势就决定了社会的平均工资,特别是低技能员工的工资,其增长速度会比较慢,甚至有时候会停止不前。而高端人群,比如说掌握了资本和技术的那些人,其收入可能会增

长比较快。

所以,我认为土地价格的涨幅超过平均工资涨幅,尤其是超过低技能员工工资涨幅的情形,可能还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21世纪》:从另一方面说,按照日本的经验来看,当人口负债期来临的时候,经济增速放慢,地价这时候会停滞,甚至下跌。

梅建平:我想日本后来地价的下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对上世纪80年代末期泡沫的调整。一是人口负债期的开始,我认为这也是更重要的因素。当经济发展进入人口负债期以后,会出现工资增长的速度远高于地价增长速度的现象。因为届时人口减少,劳动力供应不足,工资相应会上升,而名义GDP的增长几乎是停滞的,所以在国民经济的分配中,土地开始处于劣势,于是就出现了土地价格下降的现象。

4. 稳定宏观经济预期

《21世纪》:那您觉得中国的地价出现日本在2000年以后的那种结构性的下跌,还要多长时间呢?

梅建平:我认为结构性的改变可能还要过十年、二十年。

《21世纪》:那么在进入人口负债期之前,政府抑制房价本身也要考虑房价的一个合理涨幅。

梅建平:是的,不能想象调控可以把地价的涨幅调到名义GDP的增速以下,我认为这是不可能。

《21世纪》:但反过来说,目前的GDP增速是11%左右,CPI指数前9个月同比增长%,那么名义GDP增速就是15%左右。现在政府对宏观经济偏热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控,假如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适当放慢GDP增长,降低CPI增速,那么这对地价和房价本身也会有所抑制。

梅建平:对,对房价、地价都会有一定的抑制。而且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消除投资者对通胀的预期,因为通胀的升高有可能使老百姓产生恐慌性的投资和消费。

《21世纪》:在您看来,中国目前的地价水平和日本战后的哪一时期比较类似呢?

梅建平:如果从一个比较宏观的定位上来说,中国现在的地价还处在日本1965年到1975年的发展阶段。

《21世纪》:假如是这样,那估计地价和房价还会继续上涨,但幅度会逐渐降低了。

梅建平:对,如果日本可以提供一些借鉴的话,那么下一个十年中国的地价上涨速度就会大幅下降。例如日本从1976年到1985年,地价的增长速度就回落到了%。我想届时地价增幅的回落,可能会使得房价对老百姓的压力变得小一些。

梅建平简介: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博士,长江商学院和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金融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金融、房地产金融和资产定价,已在《美国经济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超过30篇论文。

中国房地产各阶段发展史(非常详细)

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理论突破与试点起步阶段(1978至1991年) 1978年理论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等观点。 1980年9月北京市住房统建办公室率先挂牌,成立了北京市城市开发总公司,拉开了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序幕。 1981年,在深圳、广州开始搞商品房开发试点,在此之前,国内只有房地产开发,没有商品房开发,事业单位或是企业单位造房子主要是用于内部职工福利分配。 1982年国务院在四个城市进行售房试点。 1984年广东、重庆开始征收土地使用费。 1987年11月26日,深圳市政府首次公开招标出让住房用地。 1990年上海市房改方案出台,开始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1991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复了24个省市的房改总体方案。 1987至1991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非理性炒作与调整推进阶段(1992至1997年)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深圳视察后发现特区市场经济之后变化很大,其中房地产开发相当成功,认为开发区的经验值得全国推广,于是他吹响了中国发地产开发号角,沿海城市一带开始展开,特别在海南、北海、广州、深圳等。 1992年房改全面启动,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行。 1993年“安居工程”开始启动。1992年后,房地产业急剧快速增长,月投资最高增幅曾高达146.9%。房地产市场在局部地区一度呈现混乱局面,在个别地区出现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1993年朱镕基总理到海南视察,发现海南的房地产市场是已经失控,主要是土地市场形成了严重泡沫。于是下令停止银行贷款。政府开始第一轮紧缩性宏观调控,房地产泡沫破裂,造成了大量的烂尾楼和银行呆坏账。 1993年底紧缩性的调控政策落实,经济过热势头放缓,处在通货紧缩通道中,亚洲金融(行情,资讯,评论)危机爆发,日本、香港等地房地产泡沫破裂。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开始复苏。 第三阶段:相对稳定协调发展阶段(1998至2003年)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1998年对中国房地产业来说是关键之年,分水岭就是上半年和下半年,很多开发商在1998年上半年都熬不下去了,把土地纷纷卖掉退出市场。但是到了1998年下半年,在6月份左右,政策面开始发生变化,出台了一系列的刺激房地产发展的政策,主要一个是取消福利分房,通过市场来解决住房问题,这种政策使得有效需求在短期内爆发,并大幅快速上升。还有价格政策,在这之前商品房的价格受到物价局的管制,不能随便涨价,是限价的。但是在这时候取消了这些管制,为后来开发商涨价提供可能,这以后开发商自己喜欢怎么定就怎么定,开始乱涨价。1998以后,随着住房实物分配制度的取消和按揭政策的实施,房地产投资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时期,房地产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1998 里程碑 5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倡导贷款买房。 7月3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停止住房收入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同时,"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被确定为基本方向。

房地产发展史

中国房地产发展史 第一阶段:理论突破与试点起步阶段(1978至1991年) 1978年理论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等观点。1980年9月北京市住房统建办公室率先挂牌,成立了北京市城市开发总公司,拉开了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序幕。1982年国务院在四个城市进行售房试点。1984年广东、重庆开始征收土地使用费。1987至1991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起步阶段。1987年11月26日,深圳市政府首次公开招标出让住房用地。1990年上海市房改方案出台,开始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1991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复了24个省市的房改总体方案。 第二阶段:非理性炒作与调整推进阶段(1992至1995年) 1992年房改全面启动,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行。1993年"安居工程"开始启动。1992年后,房地产业急剧快速增长,月投资最高增幅曾高达146.9%。房地产市场在局部地区一度呈现混乱局面,在个别地区出现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1993年底宏观经济调控后,房地产业投资增长率普遍大幅回落。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开始复苏。 第三阶段:相对稳定协调发展阶段(1995至2002年)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1998以后,随着住房实物分配制度的取消和按揭政策的实施,房地产投资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时期,房地产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第四阶段:价格持续上扬,多项调控措施出台的新阶段(2003年以来) 2003年以来,房屋价格持续上扬,大部分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明显。随之而来出台了多项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 详细: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历史大致这样:首先从1981年开始,在深圳和广州开始搞商品房开发的试点,在这以前,国内只有房地产开发,没有商品房开发,事业单位或者企业单位造房子主要是用于内部职工福利分配的,包括政府造房子也是用于福利分配,没有房地产市场。由于当时搞试点比较成功,后来就小范围的开始试点开发。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深圳视察后发现特区搞市场经济建设之后城市的面貌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房地产开发非常成功,认为开发区的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于是他就吹响了中国房地产开发的号角,由沿海城市一带开始展开,特别是在海南、北海、广州、深圳等这些大城市,但时间不长,由于海南的房地产市场形成了严重的泡沫。 1993年朱镕基总理到海南视察,发现海南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失控,主要是土地市场迅速形成了非常严重的泡沫。于是朱镕基总理一声令下:停止银行贷款。银根收紧后使刚刚起来的房地产市场立马遭到重创,造成的结果是从1993年下半年到1998年上半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始终波澜不兴。 1998年对中国房地产业来说是关键之年,分水岭就是上半年和下半年,很多开发商在1998年上半年都熬不下去了,把土地纷纷卖掉退出市场。但是到了1998年下半年,在6月份左右,政策面开始发生变化,出台了一系列的刺激房地产发展的政策,主要一个是取消福利分房,也就是意味着人们所要取得住房,都要到市场上去买房,通过市场来解决住房问题,这种政策使得有效需求在短期内爆发,并大幅快速上升。这政策的第一效应就是"赶末班车"--凡是有钱的单位纷纷购买现房,把当时市场上所有当时卖不掉的现房一扫而空。这时的房改政策提供了巨大的有效需求,而金融政策和税收政策又创造出巨大的有效需求。不断

我国房地产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末我国居民的住房一直是按福利分房的政策来解决。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按照分配住房的时间、数量和地点考虑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 8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设想,指出改革的方向是住房商品化。首先改革围绕“三三”制补给出售新建住房政策进行试点。按照这个政策,个人购买住房的房价款,由个人、单位和政府各承担1/3,即个人只需支付房价款的1/3,就可以买到住房,其余房价款由单位和政府补贴。1987年9月,深圳经济特区率先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随后,福州、厦门、广州、上海等城市也开始试行。1988年4月,规定了“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转让”从而使房地产市场有了法律上的保障。1989年,由于政治形势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房地产市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1991年5月,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发展,加上浦东开发的带动作用,1991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出现回升趋势。 从严格意义上说,我国房地产市场是从1992年兴起的。1992年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而此前的“房改”、“地改”始终步履维艰。房地产业在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得到了迅速发展,房地产市场兴起,交易活跃。其重要标志是1992年前几个月社会各界普遍公认的一个社会新热点----“房地产热”的出现:全国前四个月与上年同期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18.3%,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6%,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 14.6%,而商品房完成投资却增长78%,商品房销额增长63.3%.1992年下半年:膨胀.1992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迅速膨胀.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比1991年底增长175%,新开工面积增长78.1%,利用外资增长228%,全年商品房销售额比1991年增长80%,房地产公司增加2倍. 1993年上半年达到顶峰.这期间,全国商品房完成开发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43.5%新开工面积增长136%;新增开发公司6000余家,至此,全国房地产开发公司已达19000多家. 1993年下半年----1994年3月:受挫折相持.1993年7月起,政府开始对房地产业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相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心态上看,很多人认为宏观调控是暂时 的,“年底将出现新一轮高潮”;二是从实际价格上看,很多大城市基本不见降价,“有价无市”的局面非常明显;三是完成的投资增速比上半年有所下降,但仍比1992年高.这种局面大致持续到1993年3月. 1994年3月至1995年:房地产进入理性回落、平稳发展阶段。1994年3月“两会”之后,房地产市场开始理性回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9%的经济增长速度和13000亿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计划,逐渐平静了社会上期望房地产市场出现新一轮高潮的心态。1995年是国家宏观调控继续深化的一年,在房地产领域,宏观调控已取得明显成效,房地产市场步入平稳发展阶段。住宅、办公用房、商业服务业用房等商品房的投资比重更趋于市场需求结构;地区差异有所缩小;用于炒作的资金和投机性的投资明显减少;中介咨询、物业管理也获相应的重视和发展。

房地产公司发展趋势分析

前言 房地产企业是我国房地产企业的主体,占我国房地产企业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多。房地产开发业是竞争性行业,所需资金量大,资源占用多,而且涉及到社会非常敏感的住房问题。分析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趋势,对促进房地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乃至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概述 我国房地产发展历史 我国房地产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一度销声匿迹,被福利化的单位住房供应制度所取代。自从20世纪80年代房地产业重新兴起,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以来,我国住房分配和供应体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统计,自从1992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已超过五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992年以前的8平方米,提高到了现在的20平方米。 八十年代以前,没有人公开地把房地产看成商品,更不会把它作为商品来买卖。它自然就不会形成产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带动下,房地产业,这一亿万价值的巨大商品开始起动,开始流通。八十年代的中国 房地产业是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是房地产业的第一次高潮,使住房这一大商品的属性得到了明确。进入九十年代,党和政府为房地产业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制定了政策依据。1991年4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设中要求:“城镇住房建设要保持合理规模和增长速度,适当加快房地产综合开发和住宅商品化进程”。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有力地推动了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中国房地产业已经出现走向商品经济的第二次高潮。而其重要标志就是,房地产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意义突出地显现出来。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及中国入世后投资环境和法律与国际惯例靠拢,国外公司和企业将以更大的规模进入我国,尤其是外资机构的进入,则有利于改善房地产开发的融资环境,刺激房地产业的发展。这意味着房地产业发展的第三次高潮已经到来。 形势喜人,但存在的问题不少,困难很大。房地产开发具有资金密集型和生产周期长的特点,而这正决定了其规模经营的性质。但是,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大部分是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综合实力弱,发展缓慢,竞争力差。而且各开发企业的状况也不平衡,总体看是东南实力强,西部实力弱。这些都极不适应当前迅猛发展的经济形势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要求。 我国房地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整个行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到目前为止,全国房地产企业已达到3万多家,房地产行业从业人员已突破1000万人,并且出现了一大批优秀楼盘和高素质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人才。除房地产开发业外,十年来,还逐步形成了以评估、经纪、咨询为内容的房地产中介业,以及以经营管理楼宇、小区为主的物业管理业,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房地产业的产业构架体系。全国各地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各地出现了许多成功的房地产经营模式,它们中有成功楼盘的开发,也有成功的中介经纪和成功的物业管理。

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历程

288浅谈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历程汤超 唐山市国文建筑有限责任公司 摘 要: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远古时期,人类主要依靠天然洞穴,野外群居,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会了钻木取火,学会了种植作物,伴随着文明的不断进化,人类懂得了如何搭建房屋遮风避雨,随着封建社会的建立,中国社会逐渐出现了大量房屋建设,宫殿林立,统治阶级的产生注定了权力的私有化,物质的私有制,所以渐渐地出现了房屋买卖和占有。 关键词:房地产;发展历程;买卖;私有制 我国房地产行业源于人类文明的初始,到西汉时期才产生比较正规的房屋买卖,当时人们并不怎么在意这个行业,但这却是一个萌芽的开端,封建社会制度转为专制,到了唐宋时期房屋买卖才得到比较广泛的发展,许多达官显贵开始通过自己占有房屋的面积大小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以致出现现今残存的所谓古代庄园,现在的庄园其实都是古代达官显贵的府邸。近代社会以后,常年战乱不断,以致房地产行业几近灭绝,因为战乱年代无法保障资金的财产,更多的商人和官员将眼光转移到金银和首饰之上,新中国建国以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巩固,领导阶级幻想创造一个公有制的国家,人人均等,人人平均,在新建的律法之中,严格规定废除房地产私有制,严禁个人买卖房屋或者对外租赁,所以房地产行业在法律制度下逐渐消失,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中介行业渐渐苏醒,有了复苏的迹象,目前我国房地产中介行业已达到快速发展的阶段,接下来我简单描述一下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历程: 1 房地产中介(经纪)公司的产生 房地产中介公司其实就是在房屋买卖过程中的一个枢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房地产行业中起到了提高市场交易效率,降低房屋交易过程中的成本,使房屋买卖更加有保障性,从而维护了买卖双方的共同利益,所以房产中介公司才可以在房地产市场中存活下来,房地产交易过程中包含房屋买卖、租赁、互换、抵押物品等多种交易,房屋买卖伴随着房地产中介的产生,两者相伴而生,相辅相成。 2 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几个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将近 30 多年的岁月里城,在社会经济发展城市改建、乡镇改造的国内大形势下,我国房地产行业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分别为经济复苏、房地产初步发展、房地产行业初具规模、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等四个阶段。 2.1 房地产行业的复苏 建国以后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人民经济得到很大改善,1980 年以后,国家对于居民城镇住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国家开始允许个人房屋自由买卖,但是土地依旧公有制,政府正式出台了土地有偿使用、个人建房、房地产建设综合开发等政策,中共十三大《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市场包括房地产市场,这明确宣告了从此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诞生。 自从法律制度健全以后,全国 80% 以上的房屋所有人基本颁发了房产所有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为房地产市场中出现不正当交易创造了条件,做好了铺垫。 2.2 房地产的初步发展 房地产的初步发展主要表现为房地产中介公司的产生和民间个人交易的形成。初步发展时期的房地产中介服务主要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政府各个事业部门事业单位性质建立的房屋交换站、房屋交易所和民间房地产交易市场,这类官方承办的房地产公司机构承担了当时社会人民交易服务的职责,人们手里多余的房产可以通过正当渠道自由买卖了,第二类是工商部门批准的房产中介企业,90 年代中后期,全国各大城市均出现大大小小的房地产中介,第三类是民间自由买卖房屋的个人,这类人或许以前从事过房地产行业,熟知房屋信息,懂得房屋交易过程中的相关法律,但是他们的基本文化不高,所以常常遭到同行人士的蔑视,通常被人称为“房纤手”、“房虫子”,虽然在房地产市场中挣到了一些钱,但大多数人还是没有大的发展。 2.3 房地产市场初具规模 随着少数人群的房屋自由买卖,渐渐地房地产中介公司被人们所接受,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前,房屋买卖并不被允许,但现今却成为一种模式,随着国家经济制度的改革,经济活动的权限也被慢慢房款,随之社会上便出现一部分经济条件好的人群开始以个人名义购买多套房屋,等待房屋价格上涨之时,以高价卖出,巨大的利润诱惑了太多的人,这时房地产行业已初具规模。 2.4 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 进入 21 世纪以来,国民经济较之国外还是有很大差距,人民依旧是将自己的钱存至银行,每年只是吃利息,从而导致货币流通不畅,国内消费水平低下,政府为了鼓励国民消

日本房地产的发展史

日本房地产的发展史 1关于房地产的发展史(绝对精彩) 以前,有个地主有很多地,找了很多长工干活,地主给长工们盖了一批团结楼住着,一天,地主的谋士对地主说:东家,长工们这几年手上有点钱了,他们住你的房子,每月交租子,不划算,反正他们永远住下去,你干脆把房子卖给他们起个名堂叫做-----公房出售!告诉他们房子永远归他们了,可以把他们这几年攒的钱收回来,地主说:不错,那租金怎么办?谋士说:照收不误,起个日本名儿,叫物业费!地主很快实行了,赚了好多钱,长工们那个高兴啊!? 过了几年,地主的村子发展成城镇了,有钱人越来越多,没地方住,谋士对地主说:东家,长工们这几年手上又有钱了,咱们给他们盖新房子,起个名堂叫做旧城改造,他们把手上的钱给我们,我们拆了房子盖新的,叫他们再买回去,可以多盖一些卖给别人,地主又实行了,这次,有些长工们不高兴了,地主的家丁派上用途了,长工们打掉牙只好往肚子里咽,地主又赚了好多钱。? 又过了几年,地主的村子发展成大城市了,有钱人更多了,地主的土地更值钱了,谋士对地主说:东家,咱们把这些长工的房子拆了,在这个地方建别墅,拆出来的地盖好房子卖给那些有钱

的大款还能赚一笔,地主说:长工们不干怎么办?谋士说:咱给他们钱多点儿,起个名堂叫货币化安置,咱再到咱们的猪圈旁边建房子,起个名堂叫经济适用房,给他们修个马车道让他们到那边买房住,地主说:他们钱不够怎么办?谋士说:从咱家的钱庄借前给他们,一年6分利,咱这钱还能生钱崽,又没风险,地主又实行了,长工们拿到钱,地主的经济适用房到现在才建了一间,长工们只好排队等房子,直到现在,还等着呢------? 于是,长工们开始闹事了,地主有点慌,忙问谋士怎么办?谋士说:赶紧通知长工们,房子要跌价了,别买了,租房住吧,正好把我们的猪圈租给他们,结果,这么多年后,长工们的钱全没了,还在租房住,直到永远?。 调控当前房价重要的是压低消除通胀预期 2007年10月20日09:3021世纪经济报道 9月底以来,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再次打到了持续火爆的楼市身上。 9月27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359号文),不但规定“第二套住房”的首付比例不得低于40%,而且将住房贷款利率提到基准利率的1.1倍。10月9日,国土资源部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新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39号令),明确要求,通过招拍挂方式取得国有建设用地的受让人,只有在付清全部土地出让价款后,才能获得土地使用权证。

中国房地产发展史

昨天在查阅中国房地产历史文献的时候,冷不丁得看到上面一段话,感触颇深。二十年前的一句话也似乎正在映射现在我们的住房情况。 如果你知道这是什么的话,你就会明白,二十多年前ZF就不准备让所有人都买得起房。如果你买不起房,那么商品房和你是无关的。至于未来如何,也决不能让你露宿街头。 纵观长达三十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你还会发现很多很有趣的事情。 例如“中国人是有买房传统的”,“政府每次放水都是为了拉动经济发展”,“任何调控都可以控制房地产市场”,这些其实都是伪命题。 “周易八卦,五行占卜”,中国人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就是算命。同样,购房者咨询我最多的问题就是:未来房价到底怎样?我该如何选择购房时机。 其实这个答案完全可以用历史证明。今天我就带大家一起翻开中国30年来的房产历史卷轴,让大家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历史漫长但有其韵味,也可直接翻阅至底部) 一、中国房地产市场诞生

1980年是中国房地产的元年,这一年邓老把房子定义为商品。房改和土改同时被推动,中国房地产正式成为了一个产业,开始缓慢的种子发芽阶段。 不过当时很多人担忧文革重袭,不敢拥有私产,而且也期盼单位免费分房,房地产业的规模很小。 1984年,邓老肯定了房地产行业的意义,排除了杂音,地产的黄金10年到来。 1987年,深圳进行了首次的公开土地拍卖,催化全国房地产加速发展。 所以,1987年才是中国地产开始进入商业化的时间点。 二、中国第一个房地产泡沫破裂 1988年,海南脱离广东独立建省成立海南省,大批的人来到海南淘金,这些人里就有潘石屹,冯仑,易小迪等人。中国第一批房地产获利者正是这些人。 1991年,国务院进行24个省份的房改,全国房地产进入起飞阶段,同时中国地产的首个泡沫开始蓄积。 1988年房地产平均价格为1350元/平方米,1991年为1400元/平方米,1992年则猛增至5000元/平方米,比1991年增长257%。 地产泡沫时期,当时流传着“要挣钱,到海南;要发财,炒楼花”。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回顾1218469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回顾1218469 一、中国地产发展30年回顾 从1978年的土地相关法规的调整算起,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伴随着改革开放经历了30年的风雨历程,但是,即便如此,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仍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而是一个以政策为主导的政府市场。 2003年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逐渐处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政治、经济、人文环境之中,中央与各地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以及各级市场在不断博弈中发展和成熟。 1、房地产发展的四个阶段 1978,1991年的理论突破与起步阶段 土地法、规划法的制定与实施,为房地产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深圳(罗湖区)房地产开发经验的示范作用,开始逐渐向全国推广。 1991,1995年非理性炒作与调整阶段 以邓小平南巡为标志,中国南方掀起了房地产开发的高潮,其中炒作最为严重的包括海南、大亚湾、北海等地,而随后急速的“硬着陆”,使这些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随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低迷期。 1995,2003年相对稳定的协调发展阶段 整体说来,这一阶段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得最好得一个时期,整体表现稳健,市场价格与销售量平稳增长,各地市场全面稳步地成长,中国得房地产业进入一个稳步上升的通道。 1995年,在经历了之前的炒作与调控之后,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处在一个萎缩的状态。随着中国的福利分房制度改革的深入,政府需要全面启动商品房市场以完成分房制度的转化。处在改革前沿的深圳市,随即推出一系列的措施,以刺激房地产

行业的发展,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蓝印户口制度,之后这一政策在上海、大连等地得到推广。 2000年初,中国的福利分房制度终止,货币化分房方案全面启动,住房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并稳步发展,这同时也直接刺激了商品房市场的发展。 2003,2007年,调控、反调控与总体反思阶段 2003年中后期,国内部分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过热的现象,政府为了稳定市场发展,开始进行全面的宏观调控,而2005,2006年则是政策出台最为密集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政府先后出台了10多项政策措施,从土地、信贷、经济适用房、房价、产品结构,以及外资管理等多方面,来全面反思国内的房地产行业发展。由于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较大的利益冲突,因此,当诸多的政策落到实处之后,常常不是被夸大,就是被缩小。 2006,2007年,热钱、炒作、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下,国内房价开始出现爆发式的增长,政府随即开始不断紧缩信贷,以期为“高热”的楼市降温。 2007年,2010年,房地产行业全面调整的阶段 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信贷紧缩政策的影响逐渐显露,不断升温的房价开始快速回落,伴随这一回落的还有商品房的成交量。 2008年,国际经济环境的全面衰退迹象逐渐明显,国内经济也受到较大的影响,在持续紧缩的信贷政策下,房地产行业发展减速明显,行业内调整的深度与广度加大,资源整合的力度加强,整个行业伴随经济调整进入新一轮的全面调整期。 从近期的经济与行业发展情况看,这一调整的过程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最快会在2009年下半年开始出现复苏的迹象,而要全面的回暖,可能需要到2010年及更远的未来。 2、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特点

(整理)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回顾 发布时间:2009-01-08 文章来源:投稿文章作者:Ranbo 一、中国地产发展30年回顾 从1978年的土地相关法规的调整算起,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伴随着改革开放经历了30年的风雨历程,但是,即便如此,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仍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而是一个以政策为主导的政府市场。 2003年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逐渐处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政治、经济、人文环境之中,中央与各地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 以及各级市场在不断博弈中发展和成熟。 1、房地产发展的四个阶段 1978?1991年的理论突破与起步阶段 土地法、规划法的制定与实施,为房地产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深圳(罗湖区)房地产开发经验的示范作用,开始逐渐向全国推广。 1991?1995年非理性炒作与调整阶段 以邓小平南巡为标志,中国南方掀起了房地产开发的高潮,其中炒作最为严重的包括海南、大亚湾、北海等地,而随后急速的硬着陆”,使这些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随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低迷期。 1995?2003年相对稳定的协调发展阶段 整体说来,这一阶段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得最好得一个时期,整体表现稳健,市场价格与销售量平稳增长,各地市场全面稳步地成长,中国得房地产业进入一个稳步上升的通道。 1995年,在经历了之前的炒作与调控之后,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处在一个萎缩的状态。随着中国的福利分房制度改革的深入,政府需要全面启动商品房市场以完成分房制度的 转化。处在改革前沿的深圳市,随即推出一系列的措施,以刺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蓝印户口制度,之后这一政策在上海、大连等地得到推广。 2000年初,中国的福利分房制度终止,货币化分房方案全面启动,住房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并稳步发展,这同时也直接刺激了商品房市场的发展。 2003?2007年,调控、反调控与总体反思阶段 2003年中后期,国内部分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过热的现象,政府为了稳定市场发展,开始进行全面的宏观调控,而2005?2006年则是政策出台最为密集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政府先后出台了10多项政策措施,从土地、信贷、经济适用房、房价、产品结构,以及外资管理等多方面,来全面反思国内的房地产行业发展。由于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较大的利益冲突,因此,当诸多的政策落到实处之后,常常不是被夸大, 就是被缩小。 2006?2007年,热钱、炒作、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下,国内房价开始出现爆发式的增长,政府随即开始不断紧缩信贷,以期为高热”的楼市降温。 2007年?2010年,房地产行业全面调整的阶段 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信贷紧缩政策的影响逐渐显露,不断升温的房价开始快速回落,伴随这一回落的还有商品房的成交量。 2008年,国际经济环境的全面衰退迹象逐渐明显,国内经济也受到较大的影响,在持续紧缩的信贷政策下,房地产行业发展减速明显,行业内调整的深度与广度加大,资源整合的力度加强,整个行业伴随经济调整进入新一轮的全面调整期。 从近期的经济与行业发展情况看,这一调整的过程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最快会在2009

值得学习的香港房地产模式

值得学习的香港房地产模式 “香港经验”依然值得内地同仁借鉴内地房地产业的改革发展与香港回归的脚步基本是同步的,这是历史的巧合,也是历史的必然。作为中国内地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香港经验”一直是内地改革开放的重要样板。作为房地产而言,内地与香港在房地产所要面对的境况具有太多的相似,香港的发展思路也就成了以深圳为代表的众多内地城市的发展模式。 回归10年,内地与香港在交流中相互促进,在发展中互相借鉴,共同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在房地产行业,房地产市场的10年与香港回归的10年基本重合。10年来,内地房地产市场化的发展处处显示出“香港经验”的印记。10年后,这些“香港经验”仍然值得内地房地产行业继续学习和借鉴。 香港房地产的发展,至少三个方面的经验都是内地房地产业界必须认真学习、研讨的重点。一是香港房地产业的快速起步和发展历史,二是公屋(廉租房)制度,三是香港处理亚洲金融危机所导致的房地产泡沫破灭的经验和智慧。 香港房地产的快速起步和发展,得益于自由完善的市场环境和灵活多样的融资体制,以及不断创新的对购房者进行支持的金融产品。房地产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而在香港房地产起步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

代,无论是港府还是开发商资金都十分有限,楼花和按揭制度的创设和引入,使开发商能迅速回笼资金,大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引导了购房者的消费观念,而港府则通过土地招拍挂提高了财政收入。 这些措施对于起步阶段的香港房地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些制度也在改革开放后从深圳传入内地,促进了内地房地产的发展。随着时间的变迁,类似于预售制、招拍挂等内容也不断在实践中遇到问题,但是其基本思路,尤其是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方面的思路永远值得借鉴。 在内地,目前困扰房地产开发和银行系统的仍然是资金及其管理问题。由于投融资渠道单一,内地房地产开发资金70%左右直接和间接来自银行贷款,银行系统过多地承担了房地产金融风险,不仅为金融风险埋下隐患,而且使宏观调控处处掣肘。反观香港房地产,其融资渠道则顺畅得多,开发企业既可以从银行获得支持,也很容易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而后者在内地基本属于起步阶段,仍然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 香港的公屋制度起源于灾难性的“石硖尾大火”,公屋制度不仅包括政府出资建造建筑实体,还包括货币化的综援金制度。到1997年,在当时全港650万居民中,居住在出租公屋、政府补助出售单位的人口达331.38万,占全港人口的50.97%。公屋制度与香港的房地产大规模开发几乎同步,不仅解决了众多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还为香港节约

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历程剖析

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房地产经纪行业是一个既古老又新潮的行业,是房地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房地产行业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房地产经纪活动萌芽于西汉,在唐宋之后得到了较快发展。1949年后,随着国家废除房地产私有制,禁止房地产买卖、租赁,房地产经纪也逐渐被取缔。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经纪行业开始复苏并以较快速度发展。目前,我国房地产经纪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下面来看看房地产行业发展历程。 一、房地产经纪30年发展进程 房地产经纪具有提高市场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保障交易安全,维护委托人合法权益等重要作用。房地产交易(包括买卖、租赁、互换、抵押、赠与等是房地产经纪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房地产经纪又是房地产快速、高效、安全交易的保障。房地产经纪和房地产交易相伴而生,相互促进。改革开放30年来,在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推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房地产经纪大致经历了复苏、初步发展、快速发展、调整发展等阶段。 (一复苏(1978-1992年 1.复苏的背景 我国房地产经纪业复苏以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市场兴起为背景,以房地产权属登记为条件,以落实私房政策为契机。1980 年开始,国家推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陆续出台了土地有偿使用、城市建设综合开发、个人建房、房地产市场培育等一系列发展房地产业的政策。1987年10 月,中共十三大《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包括房地产市场,这宣告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诞生。 1983年国务院发布了《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规定了房屋产权登记制度, 1990年全国基本完成了房屋所有权登记工作,为80%以上的房屋所有权人颁发了房屋权属证书,这为房地产市场及房地产经纪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80年10月30日,

中国房地产中介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

中国房地产中介 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分析 经济与管理学院 84080102班 陈威敏

中国房地产中介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 地产中介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行业。说它熟悉,是因为几乎每个城市的大街小巷都能见到它的身影;说它陌生,是因为如果我们不买卖租赁住房,我们也许一辈子也不会跟它打交道。房地产中介的起源,发展,现状和将来的发展前景会是怎样的呢?我在这段时间查了些相关的资料。 什么是房地产中介? 义的房地产中介是指在房地产市场中,以提供房地产供需咨询、协助供需双方公平交易、促进房地产交易形成为目的而进行的房地产租售的经纪活动、委托代理业务或价格评估等活动的总称。广义的房地产中介服务,是指覆盖房地产投资、经营管理、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为房地产的生产、流通、消费提供多元化的中介服务。按照《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我国房地产中介服务主要表现为房地产咨询、房地产经纪和房地产估价三种形式,显然这是对房地产中介作了狭义的理解。今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房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必将会更加丰富和完善。 合起来讲,房地产中介服务是为房地产投资、开发和交易提供各种媒介活动的总称,它包括房地产咨询、房地产价格评估、房地产经纪等活动。 地产咨询是指接受客户的委托,为其提供信息、资料、建议,或为其提供房地产专项研究、市场调查与分析、项目策划、项目可行性研究等服务并收取费用的一种有偿的中介活动。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咨询业可以为房地产投资者提供包括政策咨询、决策咨询、工程咨询、管理咨询等在内的各种咨询服务,也可为房地产市场交易行为中的客户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咨询等中介服务。 地产价格评估是指以房地产为对象,由专业估价人员,根据一定的估价目的,遵循估价原则,按照估价程序,选用适宜的估价方法,并在综合分析影响房地产价格因素的基础上,对房地产在估价时点的客观合理价格或价值进行测算和判定的经营活动。 地产经纪是由房地产经纪人(个人或机构,统称经纪人)完成的促进房地产市场交易顺利实现一系列居间、代理、行纪等中介活动,是以提取佣金为经营特征,为房地产买卖、交换、租赁、置换等提供信息及信托劳务工作的中介服务。 房地产中介的起源 国古代和近代市场中为房地产买卖双方介绍交易﹑评定房地产商品质量﹑价格的居间行商称之为宅行。宅行是中国房地产中介机构的前身,现称房地产中介,房产超市,不动产门市等。史书记载:宅行,清朝年间,宅行主要分布在山西,

万科地产发展史

万科:财务结构稳定抗风险能力强 来源:焦点房地产网 2008年09月04日11:39 我来说两句(0) 2008年以来,受到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等因素影响,住宅行业进入调整期,市场波动加剧,行业整体资金面较为紧张。在这一背景下,万科长期坚持的稳健财务策略凸显成效。此外,为更好的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把握未来机遇,公司主动调整开发经营节奏,高度关注市场调整中公司的资金安全,更加坚决地贯彻“现金为王”的经营策略。我们认为,公司一贯稳定的财务基础和未来一系列强化财务安全的策略调整,将使得公司能够有效抵御短期市场波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确保公司的偿债能力。 财务状况稳健 在经历了连续几年的快速增长后,万科的资产规模在2007年底时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达到1,000.94亿元,2008年上半年达到1,111.01亿元。从2004年末到2007年末,公司总资产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86.1%。2007年8月,公司增发3.17亿股A股,募集资金净额人民币99.37亿元。截至2008年上半年,公司所有者权益(包括少数股东权益)达到358.23亿元。公司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不断充实自有资本,保持了较为合理的资本结构,同时,资本实力的增强也为公司应对行业调整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 截至2008年上半年,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为67.76%,从账面上看,这一比率有所增长。但资产负债率的上升主要因为预收帐款的增长较快,而预收帐款来自公司已售未结资源,并不构成公司的偿债压力。如果扣除这一因素的影响,从2006年底、2007年底和2008年中期,公司的负债率依次为47.34%,44.51%和43.95%,实际呈下降趋势。和一些通过利用较高财务杠杆加速扩张的房地产公司相比,万科较为稳健的发展战略和偏保守的资本结构使其具备一定的融资空间。 在负债规模增加的同时,公司的偿债能力有所增强。截至2008年上半年,公司长期借款为136.99亿元,短期借款为53.51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96.12亿元,债务结构较为合理,且其中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合计149.6亿元,低于公司期末持有的现金153.7亿元,显示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较强。此外,万科在商业银行方面具有较高的授信额度,且其依靠规模和品牌效应争取到诸多外部融资渠道,说明公司具有充足的备用流动性。 在对外担保等问题上公司严格遵循有关规则。公司的对外担保主要来自受让浙江南都等公司股权带来的历史担保,根据股权转让协议的约定,因这些担保导致的所有争议、索赔事项均由股权转让方负责处理,相关赔偿义务及责任均由股权转让方承担。总体看上述担保出现代偿责任的风险较小。 调整策略,强化抗风险能力 自2007年年底以来,受行业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影响,部分城市住房价格出现较大回调,各主要住房市场的销售量有所萎缩,观望气氛较浓。加之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影响,住房行业资金面较为紧张。在此背景下,为应对市场波动,万科对未来一段时期的经营策略进行调整,将保障经营安全确定为首要目标,从产品、销售、开发、新项目获取等各个方面展开调整。

房地产估价发展历程复习过程

中国房地产估价行业发展概况 中国房地产估价行业是一个既古老又新兴的行业,是房地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房地产估价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上千年前就产生了有关房地产价值及其评估思想的萌芽。当时伴随着土地和房屋买卖、租赁、课税、典当等活动的出现,房地产估价活动应运而生。但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段时期,随着废除房地产私有制,禁止房地产买卖、租赁等活动,中国房地产估价活动基本消失。直到1978年以后,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随着城镇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和房屋商品化的推进,中国房地产估价活动开始复兴。特别是1993年诞生首批房地产估价师以来,中国房地产估价行业快速发展,估价队伍迅速壮大,估价法规不断健全,估价标准逐步完善,估价理论日趋成熟,估价业务持续增长,估价行业的社会影响显著扩大;基本形成了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和监管有力的房地产估价市场,逐步建立起了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监管体制;房地产估价在解决房地产市场失灵,将房地产市场引向理性,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保护房地产权利人和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积极作用。 下面就中国现代房地产估价行业发展的几个主要方面作一介绍。 一、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房地产估价的地位 1994年7月5日颁布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实行房地产价格评估制度”,第五十八条规定“国家实行房地产价格评估人员资格认证制度”。这两条规定,明确赋予了房地产估价法律地位,使房地产估价成为国家法定制度。 二、建立了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制度 执业资格制度是对关系公共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领域和岗位,实

行准入控制的一项制度,属于以公民作为颁发对象的资格制度。1993年,借鉴美国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人事部、建设部共同建立了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制度,经严格考核,认定了首批140名房地产估价师。这是中国最早建立的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之一。1994年,认定了第二批206名房地产估价师。 1995年3月22日,建设部、人事部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的通知》(建房[1995]147号)。从1995年开始,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2002年之前原则上每两年举行一次考试,2002年之后每年举行一次考试。从2001年起,获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就业的外籍专业人员和港澳台专业人员,可以按照建房[1995]147号文件规定,报名参加全国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考试。 2003年8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发[2003]18号),要求严格执行房地产估价师执(职)业资格制度。2003年6月29日,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通常称CEPA)。根据这一“安排”,2004年8月,内地房地产估价师与香港测量师完成了首批资格互认,香港97名测量师取得了内地房地产估价师资格,内地111名房地产估价师取得了香港测量师资格。这是内地与香港最早实现资格互认的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了内地与香港在房地产估价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了内地与香港房地产估价行业共同发展。 三、设定了房地产估价师资格和房地产估价机构资质行政许可项目 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为了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2003年8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

浅谈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历程

浅谈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历程 【摘要】房地产业是进行房地产投资、开发、经营、管理、服务的行业,属于第三产业,是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带动性和风险性的产业。从2002年开始,我国房价节节攀升,房地产业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一直备受关注。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本文根据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特点,分析了我国房地产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规范、完善我国房地产市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房地产业存在问题发展趋势泡沫经济宏观调控对策 1.1 我国房地产发展历史 我国房地产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一度销声匿迹,被福利化的单位住房供应制度所取代。自从20世纪80年代房地产业重新兴起,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以来,我国住房分配和供应体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统计,自从1992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已超过五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992年以前的8平方米,提高到了现在的20平方米。 八十年代以前,没有人公开地把房地产看成商品,更不会把它作为商品来买卖。它自然就不会形成产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带动下,房地产业,这一亿万价值的巨大商品开始起动,开始流通。八十年代的中国房地产业是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是房地产业的第一次高潮,使住房这一大商品的属性得到了明确。进入九十年代,党和政府为房地产业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制定了政策依据。1991年4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设中要求:“城镇住房建设要保持合理规模和增长速度,适当加快房地产综合开发和住宅商品化进程”。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有力地推动了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中国房地产业已经出现走向商品经济的第二次高潮。而其重要标志就是,房地产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意义突出地显现出来。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及中国入世后投资环境和法律与国际惯例靠拢,国外公司和企业将以更大的规模进入我国,尤其是外资机构的进入,则有利于改善房地产开发的融资环境,刺激房地产业的发展。这意味着房地产业发展的第三次高潮已经到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