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城市形象传播文献综述20120506

城市形象传播文献综述20120506

城市形象传播文献综述20120506
城市形象传播文献综述20120506

“城市形象传播”文献综述

目录

一、相关文献整理............................... - 1 -

(一)期刊论文......................................... - 1 -(二)新闻学领域的知名期刊论文的数据分布 ................. - 1 -(三)学位论文......................................... - 1 -(四)相关著述......................................... - 2 -

二、城市形象传播的相关概念 ...................... - 4 -

(一)城市形象的定义................................... - 4 -(二)城市形象的概念延伸................................ - 5 -三、城市形象传播的多元研究视角................... - 6 -

(二)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 7 -

四、城市形象传播的业务研究 ...................... - 8 -

(一)城市形象传播与传媒................................ - 8 -(二)城市形象传播与大型活动、赛事...................... - 12 -(三)城市形象传播与文化............................... - 12 -

五、城市形象传播的相关策略研究................... - 13 -

六、其他...................................... - 15 -参考文献...................................... - 16 -

一、相关文献整理

(一)期刊论文

在中国知网以“城市形象传播”为主题词,选取“新闻与传媒”学科类别,共有记录67条。本文选取的是核心期刊论文、知名院校的学位论文以及新闻学专业领域的期刊论文。

(二)新闻学领域的知名期刊论文的数据分布

新闻知识(10)

新闻爱好者(9)

新闻界(6)

新闻前哨(6)

当代传播(4)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3)

(三)学位论文

1、杨倩:《浅析国际性城市的形象构建与传播——以巴黎、香港、北京、上海四城市为例》,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作为人类的空间生存方式,城市既是地理意义上的空间结构,也是一个社会意义上的空间结构。把城市看作是一个内在系统复杂的符号,城市形象则是城市符号的能指作用于受众的感官体验而形成的对于城市的整体感知和综合评价,同时也是一种有关于城市的信息。因此本文从符号学和传播学两个角度来考察城市形象。城市形象构建和传播要遵循实际性、长远性、系统性、一致性、技巧性等几个原则。

2、孙祥飞:《上海世博会与上海城市形象传播》,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

大众传播时代,城市形象的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重大城市事件是对城市形象进行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其他传统途径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世博会与举办地城市形象传播密切的相关性,历届世博会举办城市都非常重视利用此机会进

行城市形象传播。

3、季晓燕:《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

本文以传播学视角审视城市竞争,运用传播学理论对城市形象传播进行了系统分析。根据传统传播学的部类分析,本文分别对城市形象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及传播效果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寻求城市形象传播的一般性原理;同时,本文在分析大量优秀城市形象传播案例的基础上,借鉴各国城市形象传播实践中的宝贵经验,分析各城市形象传播实践中的个性与共性,梳理适合于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形象传播策略,谨以此篇希冀提升我国的总体城市形象传播水平和城市竞争力水平。

4、刘潇:《城市形象的媒介传播策略》,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

本文根据媒介传播理论和城市营销理论,结合城市形象传播现状,从城市形象媒介传播的内涵入手,对城市形象进行媒介传播的必然性做了分析和归纳,指出中国城市形象媒介传播的缺陷及其成因,并通过分析和探讨城市形象媒介传播的要素和步骤,提出符合城市发展诉求的城市形象媒介传播的两大策略。

本文对城市形象媒介传播的四大要素: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传播受众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并结合相关理论和城市形象媒介传播发展现状,把城市形象媒介传播分为四个步骤,包括城市形象的定位、传播媒介的选择、媒介刊播的组织以及传播媒介的联动。

5、查凤萍:《Web2.0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应用研究》,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本文主要对Web2.0在我国城市形象传播中的应用形态和现状进行研究,力求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首先,对城市形象传播作用较大的Web2.0应用形态进行研究,分析城市信息的表现形式和规模,并力求通过典型应用形态的案例分析进一步揭示传播的现状。其次,建立Web2.0网站中城市形象传播影响要素评估体系,并利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层次分析法得出各个影响要素的权重。

6、刘娜:《网络媒体中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以“新浪网”新闻报道为例》,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6月。

本文厘清了城市形象的概念、特征和内涵,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城市形象传播的关系网和重要环节,以及网络媒体承担的特殊角色。同时运用内容分析法,以新浪网2009年6个月的新闻报道为样本,考察网络媒体视野下的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

本文研究发现,本地媒体的议题选择和报道倾向,较大程度影响城市形象的传播。本文最后以西安市为例,针对地方媒体如何优化城市形象传播,从城市形象观念、新闻报道原则、跨媒体整合及重大特色活动四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四)相关著述

1、周朝霞:《多维视角的城市形象定位、设计及传播》,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5

月版。

本书为浙江省哲学社会规划课题,以传播学为核心理论,结合营销学、公共关系学、经济学、建筑学、生态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对城市形象的定位、构建、评价、媒介效果等重要问题进行从理论到方法的确立和创新,为正在进行的各城市的形象设计建设提供理论和方法。

2、孟建:《城市形象与软实力:宁波市形象战略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发展的客观形势的主观反映,是人们对一个城市的物质景观、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形势、社会面貌、政治表达及历史文化作出的总体分析和全面评价。它是城市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内涵在城市外部形态上的直观反映,也是市场上影响人们消费城市的决策和行为的关键因素,城市使用者对城市持有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不但直接受到他们对城市形象的感受的影响,而且受人们对城市的刻画和描述的左右。

3、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本书从城市形象构建的现实意义出发,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了中外城市形象理论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论证了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与“城市新行为文化主义”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属性。

本书从城市社会学视角,研究城市形象系统、城市理念系统、城市行为系统、城市视觉系统、城市象征系统、城市空间系统与“城市文化资本”运作的整合与综合意义,旨在能够获得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机制。

4、李怀亮、任锦栾、刘志强:《城市传媒形象与营销策略》,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

为了应对全球化、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市场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际与国内的城市都需要重新思考自身的发展方向,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如何设计城市形象、营销城市、把城市推向世界,成为当今城市管理者的重要课题之一。从大众传媒对城市形象塑造、提升和传播以及大众传媒在城市营销中的角色定位等角度,研究如何让大众传媒成为城市和谐发展的“助推器”,无疑是我们应该着力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5、王安中、夏一波:《C时代:城市传播方略》,新华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本书提出了人类在21世纪将整体性地迈进了“C时代”,即迈入了城市(City)的世纪、创意的世纪、消费的世纪和传播的世纪,并且在此基础上首次从学理的角度提出了“城市传播”这一概念,初步论述了城市传播学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本书将目光锁定在“城市传播”这个命题上,尝试用传播学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分析解决当今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试图初步建立起城市传播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效用。

二、城市形象传播的相关概念

(一)城市形象的定义

“城市形象”一词最早由美国的城市学家凯文?林奇提出。在1960年出版的《城市意象》一书中,凯文?林奇提出了“城市形象”的概念。认为任何一个城市都有一种公众印象.它足许多个人印象的迭合;或者有一系列的公众印象.每个印象都是某些一定数量的市民所共同拥有的。不过,林奇虽然强调城市形象丰要是通过人的综合“感受”而获得的。但由于他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城市形象设计.因此他更多地是把城市形象看作是对城市物质形态(主要是道路、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等五类)的知觉认识。①

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地方形象”是人们对一个地方所持有的信念、看法和印象的综合。到90年代,中国引入了“城市形象”这一理念。城市营销主流学者对“城市形象”的概念界定:城市形象是人们对某一城市的信念、观念和印象的综合,是人们对城市综合实力(城市建设硬实力与城市发展软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感知。②

1、国内最早对“地区形象”进行定义的是罗治英,其定义为“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内外部公众对该地区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表象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③

2、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主观印象,是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④

3、欧洲有学者将城市形象即城市的内在特质,视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在其看来,城市形象应该是城市内外公众对城市总体的、抽象的、该奶奶性的支持和评价,应该代表一种由个人和集体的共同意向所支持的城市现实。独特的城市形象是城市现实的一种理论再现,也是城市同外部环境和人口进行沟通和联系的工具,在吸引媒体关注的同时,总体提升城市价值。⑤

4、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发展的客观形势的主观反映,是人们对一个城市的物质景观、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形势、社会面貌、政治表达及历史文化作出的总体分析和全面评价。它是城市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内涵在城市外部形态上的直观反映,也是市场上影响人们消费城市的决策和行为的关键因素,城市使用者对城市持有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不但直接受到他们对城市形象的感受的影响,而且受人们对城市的刻画和描述的左右。⑥

5、城市形象是城市展示给公众的综合性物质和文化印象,是一个城市的内在素质、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综合反映,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反映。

①陈映:《城市形象的媒体建构——概念分析与理论框架》,《新闻界》2009年第5期,第103-104页。

②G.J.Ashowrth.H.Voogd.Mareting the City:Concepts,Process and Dutch Application.Town Planning Review,1988(1):65-79.

③蒋廉雄、卢泰宏:《地区形象研究的背景、视角及其概念发展》,《工业技术经济》,第24卷第7期,第62页。

④Foot,J.M.(1999):From boomtown to bribesville :The image of the https://www.sodocs.net/doc/1116584655.html,an,1980-97.Urban History ,26,393-412.

⑤王进富、张道宏、成爱武:《国外城市营销理论研究综述》,《城市问题》2006年23卷第9期,第86页。

⑥孟建:《城市形象与软实力:宁波市形象战略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6、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咋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是在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将城市的历史传统、城市标志、经济支柱、文化积淀、市民行为规范、生态环境等要素塑造成可以感受的表象和能够领会的内涵。②

7、城市形象是人们对一个城市较为稳定的整体印象,是人们通过大众传媒、人际传播、个人经验和环境感知等多种途径获得的关于一个城市的综合感知和价值判断系统。③

8、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主观看法、观念及由此形成的可视具象或镜像, 由精神形象(信念、理念等)、行为形象与视觉表象(形象与识别系统等) 三个层次组成。④

9、城市形象是指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征,是城市内部与外部公众对城市内在实力、外显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市容市貌、市民素质、社会秩序、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⑤

10、城市形象是指社会公众( 包括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 对一个城市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等因素的综合评价与总体印象。⑥

后期的综合性定义:城市形象是指公众对一个城市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表象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反映了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⑦

(二)城市形象的概念延伸

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传媒系讲师陈映认为,“城市形象”区分为“实体形象”与“虚拟形象”。所谓“实体形象”作为“名称上的城市形象”的扩展,是一个城市景观风貌的概括,不仅包括城市硬件系统,如城市规划布局、城市建筑、城市绿化.城市环境等可视性因素的面貌与风格呈现,而且包括城市软件系统,如政府行为、市民素质、城市文化等内容的面貌与风格呈现;而所谓“虚拟形象”则是借用“经过评估的城市形象”这一概念的内涵.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将“城市形象”理解为城市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城市的总体信念与印象.认为“城市形象”由“地区本身(及其方方面面)、一定方式的信息中介、公众及其评价、公众认同、公众意志与价值观”等相互关联的要素共同组成.是公众对城市布局、城市环境,城市文化等大量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和提炼后的印象、看法和观念的总和。⑧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胡衬春认为:城市形象亦是一个内涵丰富、多元的概念,依据指涉视角的差异,可以区分出“实体城市形象”、“真实城市形象”以及“虚拟城市形象”等不同指向的概念。而在当下媒介化生存的社会中,城市形象已无法脱离新闻媒体的塑造与建构。“城市是印象中的城市,是媒体中的城市,是资讯时代想象中的城市。”而随着新媒体

①李怀亮、任锦鸾、刘志强主编:《城市传媒形象与营销策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②刘路:《论城市形象传播理念创新的路径与策略》,《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11期,第1-8页。

③杨凯:《英语频道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作用及路径——以广州电视台英语频道为例》,《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2期,第74页。

④何国平:《城市形象传播:框架与策略》,《现代传播》2010年第8期,第13-17页。

⑤何瑶:《城市形象的媒介传播策略——以珠海为例》,《新闻知识》2011年第1期,第39-41页。

⑥孙旭、吴贇:《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形象研究:回顾与前瞻》,《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第96-100页。

⑦陈映:《城市形象的媒体建构——概念分析与理论框架》,《新闻界》2009年第5期,第103-104页。

⑧陈映:《城市形象的媒体建构——概念分析与理论框架》,《新闻界》2009年第5期,第103-104页。

的影响日益扩大,网络媒体中的城市形象如何呈现应该得到关注。①

三、城市形象传播的多元研究视角

(一)城市形象传播的个案研究

1、《城市形象的网络建构——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一文一文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个案,考察近年来各大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与南通相关的新闻报道,以及南通本地最受欢迎的论坛———濠滨论坛的相关主题,比较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在城市形象的建构中所表现出来的各自特点及形成原因,从而研究城市形象的网络传播特点。

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内能够增强市民的归宿感、自豪感和向心力、凝聚力,对外能够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良性发展,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②

媒体中城市形象的塑造与城市的进步发展息息相关,而媒体中的城市形象也对城市进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新媒体影响力日渐增强的背景下,在城市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如何利用多种新闻报道手段全方位地展示城市形象,如何建立意见领袖,加强网络论坛的引导,达到对外增强城市影响力、对内增加凝聚力的目的,使城市软实力得到真正的提升,都是有待探讨的课题。③

2、万珊:《重大活动的城市形象网络传播个案研究——以杭州、成都官方网站为例》,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5月。

本文借助于城市形象学、整合营销传播等相关成果,试图找出国内城市在重大活动中城市形象网络传播的共性与不足,从而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本文重点部分是对杭州、成都两个城市的参与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个案分析,讨论两个城市在重大活动下网络传播的有点与不足,最后根据整合营销理论、品牌差异化传播思路提出改进意见,建议国内城市加强对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管理。

3、何瑶:《城市形象的媒介传播策略——以珠海为例》,《新闻知识》2011年第1期,第39-41页。

一文以传播学和品牌学理论来分析城市形象传播策略,以经济特区珠海为例,探索传播珠海城市形象的策略。文章从人际传播、新闻传播、广告传播、和公关传播四个方面来分析对城市形象传播的影响力。④

传播城市形象有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吸引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资源,促进城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传播城市形象还可以提升城市政治建设水平,做到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执政效能。传播城市形象还可以提高城市的凝聚力,良好的城市形象具有鼓舞作用,使该地区的居民为厂维护该地区形象而努力奋斗。⑤

①胡衬春:《城市形象的网络建构——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新闻爱好者》,2011年1月,56页。

②胡衬春:《城市形象的网络建构——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新闻爱好者》,2011年1月,56页。

③胡衬春:《城市形象的网络建构——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新闻爱好者》,2011年1月,57页。

④何瑶:《城市形象的媒介传播策略——以珠海为例》,《新闻知识》2011年第1期,第39-41页。

⑤何瑶:《城市形象的媒介传播策略——以珠海为例》,《新闻知识》2011年第1期,第39-41页。

4、潘鸿、杨柳:《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形象传播的思考——以重庆为例》,《新闻知识》2010年第6期,第61-62页。

在城市形象传播过程中,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构建良好城市形象的必由之路,文化软实力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对城市形象的认知。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较快的城市,其城市形象传播存在着文化软实力不足的问题,因此,以文化软实力提升重庆城市形象比较有借鉴意义。

文化软实力对提升城市形象的影响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文化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本身具有的强大渗透力,这种渗透力潜移默化地改变人民对城市的认知,并进而认同该城市的文化价值。

在城市形象传播中,文化软实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本源;二是城市精神;三是文化符号系统。

提升重庆城市形象传播在于提升文化软实力:(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重庆城市形象文化软实力;(二)有效利用传媒,增强重庆城市形象的文化传播力;(三)重视网络传播平台,扩大重庆城市形象的文化渗透力。①

(二)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1、罗子欣:《“议程设置”理论在微博城市形象传播中的呈现与发展》,《中国传媒科技》2011年12月,第4页。

《“议程设置”理论在微博城市形象传播中的呈现与发展》一文研究了在微博城市形象传播中,议程设置理论呈现出的特征和传播方式,并试图从传播理论的呈现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微博城市形象的传播模式。在理清微博城市形象传播中“议程设置”理论运行规律的同时,寻求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中城市形象传播的共同规律,为城市形象塑造、微博舆论引导力的提升带来启发与思考。

由于“微博广场”的出现代替了博客门户原有的议程设置功能,但由于其篇幅有限这一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各个机构、媒体的微博信息发布。对于城市形象而言,这些机构进行了城市形象宣传活动的微博跟进。②

2、张苏敏:《香港媒体中的天津城市形象研究——基于“核心要素契合度比较法”的分析》,《城市》2011年7期,第76-79页。

本文研究是城市形象的跨地区传播问题。“跨地区”对于我国而言,有两种主要的含义:一是指除了某个城市以外的所有地区,二是特指港澳台地区。本文关注的是内地城市形象在香港地区的塑造和传播。

本文选取2009年7月1日~2010年10月31日期间的《文汇报》作为样本采集来源,研究了相关报道的所在年份、所在月份、所在日期、所属版面、所属议题、报道篇幅和报道

①潘鸿、杨柳:《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形象传播的思考——以重庆为例》,《新闻知识》2010年第6期,第61-62页。

②罗子欣:《“议程设置”理论在微博城市形象传播中的呈现与发展》,《中国传媒科技》2011年12月,第4页。

倾向。研究发现香港《文汇报》对天津的报道具有以下特点:1、信息量大,且以正面报道为主;2、议题分布广泛,比例梯度明显;3、报道框架突出,且呈不断强化之势;核心议题集中报道,重要事件持续关注。①

本文还通过核心要素契合度比较法将天津的现实形象与《文汇报》塑造的媒介形象进行了比较,整体契合度为0.86,说明天津的城市形象传播总体上是比较成功的。

对内地城市形象跨地区传播的启示:

一、增强议程设置的导向性;二、积极承办大型赛事;三、积极开展交流互访活动;四、发挥各种媒体的整合效应。

3、刘新鑫:《城市形象塑造中文化符号的运用》,《当代传播》2011年第3期,130-131页。

每一座城市,在其发展与建设过程中,都会形成一些属于城市自身的鲜明个性特征,而这些独特的个性特性,则往往表现了城市的文化特征。因此,能够表现城市内涵的事物,就成为

了城市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即城市符号。简单地讲,城市符号就是指能够代表该城市文化特征的、具有传承价值的、给人以深刻印象并且让人引以为豪的标志性的事物。

透过这些独具特色的城市符号,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高度,更能轻松地寻觅到一个城市的脉动和走向。只有某一事物内部所融入的独具城市魅力的惟一性,才是其作为城市符号的最重要方面。当然,城市符号的打造一定要与城市品牌形象战略和城市发展战略相一致。只有符合本城市历史、经济、文化实际的城市符号,才是最具有生命力也最能够焕发潜力的城市符号。②

4、贺艳、贺建平:《媒体叙事策略与城市形象的建构——基于<重庆晚报>的媒体叙事研究》,《新闻知识》2009年第12期,第56-57页。

大众传媒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实现对城市形象的建构:1、重视民俗文化;2、发掘历史传统;3、回避“现代性”。③

四、城市形象传播的业务研究

(一)城市形象传播与传媒

良好的城市形象是重要的无形资产,不仅能体现城市魅力与吸引力,而且能形成强大的影响力、辐射力,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不容低估的作用,所以塑造、经营良好的城市形象被许多城市提升至发展战略的高度。现代传媒的强大功能使其在城市形象的建构和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④

①张苏敏:《香港媒体中的天津城市形象研究——基于“核心要素契合度比较法”的分析》,《城市》2011

年7期,第76-79页。

②刘新鑫:《城市形象塑造中文化符号的运用》,《当代传播》2011年第3期,130-131页。

③贺艳、贺建平:《媒体叙事策略与城市形象的建构——基于<重庆晚报>的媒体叙事研究》,《新闻知识》2009年第12期,第56-57页。

④孙旭、吴贇:《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形象研究:回顾与前瞻》,《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第96-100页。

1、龙莎,汪青云:《新媒体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运用》,《新闻爱好者》2011年11期,第49页。

一文介绍了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移动媒体在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中的作用,表明单纯依靠某种媒体来传播城市品牌形象已无法覆盖大部分的目标受众,并且传统媒体受自身的局限也不能完全展示出城市形象。新媒体的出现,恰恰弥补了传统媒体的缺陷。因此,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进行整合营销传播活动成为塑造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科技的发展,公众接收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多样,受众对不同媒介传播的信息认知度和认可度也各不相同,单纯依靠某种传播媒体来传播城市品牌形象已无法覆盖大部分的目标受众,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因受自身的局限也不能完全呈现城市品牌形象,而新媒体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媒体的缺陷。因此,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进行整合营销传播活动也是塑造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①

2、杨凯:《英语频道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作用及路径——以广州电视台英语频道为例》,《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2期,第74页。

一文认为大众传媒对城市形象的传播来说极为重要,因此开办电视英语频道对城市形象的对外传播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而言,电视英语频道的开办,将会为城市的对外宣传开辟另一条途径,从而形成一个新的交流平台,有利于城市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具体而言,地方电视英语媒体将提升城市的国际化和开放程度,吸引更多外籍人士前来交流,使得城市文化更加多元、包容、富有生机,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良好的城市形象有利于城市吸引外资,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向另一个层次的提升;而城市形象品牌的塑造也有赖于英语媒体的推进。

城市形象的对外传播与城市市民的对外传播意识和英语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只有通过政府、媒体和市民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得城市形象的对外传播更为有效。②

3、何春晖、刘依卿:《城市形象传播的媒介思考》,《国际公关》2005年第6期,第54-55页。

城市品牌形象的树立离不开媒体的传播,如何在大型活动中充分利用好媒体,是摆在城市品牌宣传中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城市形象传播的媒介思考》一文探讨了杭州怎样利用在2006年5月开幕的世界休闲博览会的契机,传播“东方休闲之都”的城市形象,如何进行有效地媒介传播的话题。③

4、韩隽:《城市形象传播:传媒角色与路径》,《人文杂志》2007年2月,第192-193页。(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在城市形象传播过程中,传媒还需明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只有如此,才能在实践中表现出相应的规范化行为模式,才能得到理想的角色预期。

①龙莎,汪青云:《新媒体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运用》,《新闻爱好者》2011年11期,第49页。

②杨凯:《英语频道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作用及路径——以广州电视台英语频道为例》,《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2期,第74页。

③何春晖、刘依卿:《城市形象传播的媒介思考》,《国际公关》2005年第6期,第54-55页。

传媒的角色决定了传媒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决定了传媒在自身发展与城市形象传播过程中具体操作运作路径的差异。传媒不可能完全成为城市的“传声筒”,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性机构,它有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运作规律,如传媒的新闻价值观等。在具体的实践当中,传媒对城市形象的传播,主要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形象的纵向传播;二是城市形象的横向传播;三是城市形象的立体传播。

城市形象集合了城市的地理、政治、社会、文化等特征,其与媒体传播之间存在着明显互动。

媒体与城市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媒体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与提升影响着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进步与发展也会影响媒体进步与提升。因此,城市需要不断建构体现特色的新主体文化,这亦是媒体的良知和责任。媒体在交流、叙述、反思与劳作后获得的果实产品,其实便是经过文化过滤和调停过程后城市人获知的文化认同,久之就逐渐形成特有的文化归属感。①

5、吴江文:《大众传媒在城市文化传播中的误区探析》,《新闻界》2009年第1期,103-105页。

城市文化是城市在发展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用以指导城市发展思想、行为准则的隐形或显形的价值体系。城市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良好的城市文化.对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推动城市发展,形成城市凝聚力、城市品位、城市竞争力都有推动作用。

城市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在城市文化传播中的误区:(1)过度关注细节;(2)缺乏态度;(3)议题过大;(4)说好不说坏;(5)纯粹娱乐。

大众传媒如何正确传播城市文化:1、合理设置议程;2、提炼城市核心价值观;3、建立多维的媒体传播平台;4、引入整合营销传播的理念。②

6、王雪莲、张明新:《不同传播渠道中城市形象认知及影响因素》,《新闻前哨》2011年第4期,第39-41页。

公众心目中的城市形象很大程度上来自传媒,而传媒自身的强大功能则极大第影响着城市形象。

良好的城市形象里不来有效的传播。尤其是对于城市内部的公众,有关部门需要注重通过整合多种传播渠道,包括大众渠道、社区、网络以及各种人际渠道共同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③

7、叶晓滨:《媒体对城市形象负向传播成因探析》,《新闻前哨》2011年第1期,第59-60页。

①韩隽:《城市形象传播:传媒角色与路径》,《人文杂志》2007年2月,第192-193页。

②吴江文:《大众传媒在城市文化传播中的误区探析》,《新闻界》2009年第1期,103-105页。

③王雪莲、张明新:《不同传播渠道中城市形象认知及影响因素》,《新闻前哨》2011年第4期,第39-41页。

本文着重论述传媒的负外部性,即负向作用。考察传播过程中负向作用产生的原因,发现其中既有媒体刻意为之的,也有传播中各种因素综合造成的。了解这些负向作用产生的原因,对于在城市形象传播中采取适当的方式,减少负功能赖以生存的空间,是很有必要的。

在城市形象传播实践中,关注媒介的负功能,研究传媒在传播过程中的负向作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城市形象的形成与传播过程中,文化误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比如,上世纪80年代,不仅媒体经常有所报道,社会公众也形成了这样一种印象:北京、上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深圳、香港是典型的经济城市,人人都冲着赚钱去,只认钱、只有钱,基本上没什么文化,是“文化沙漠”。

城市形象传播负向作用的原因有五点:一是商业化因素,媒体尽管在表面上能够坚持所谓的“公正、客观”原则,但在追求轰动效应的商业化逻辑的驱使下,一些商业性媒体往往从吸引受众眼球、增加市场卖点出发,追求新闻的煽动性和爆炸性,因为这最符合市场的口味,有利于其获得最大的关注度,增强在传媒市场上的竞争力;二是职业化因素,有些媒体出于新闻价值的考虑,在报道另一城市的新闻时,往往选择那些具有新奇性的事件和议题进行报道;三是传播力因素,有些城市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传媒实力不强,对外发出的属于自己的声音很弱,处于传播的弱势;四是信息透明度因素,一些城市由于信息不透明、新闻发布体系不健全、渠道不通畅等因素,在客观上助长了外地媒体对本城形象的扭曲和误读;五是媒体公关水平因素,政府部门不善于跟媒体打交道,平时不能与记者建立友好的职业关系,不去设身处地考虑媒体记者的需要或关切,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或者难以开诚布公地与媒体进行及时的、有效的、顺畅的沟通,往往会给城市形象的传播带来负面作用。①

8、媒体对城市形象的形塑与建构,不是一种“呈现(presentation)”,而是一种意义化的“再现(representation)”,或者说是一种“想象地理”的构建,其所构筑的不仅是对“物化”城市形象的反映,而且是“一套涉及分类、命名、规范、控制、期待与价值判断的

①叶晓滨:《媒体对城市形象负向传播成因探析》,《新闻前哨》2011年第1期,第59-60页。

知识/权力架构”。

在当下媒介化生存的社会中.城市形象已无法脱离新闻媒体的塑造与构建。“城市是印象中的城市,是媒体中的城市,是资汛时代想像中的城市”。

如上图所示,来自人际交流和资讯传播的间接经验以及主体的价值信念、期望、需求等因素边成为形塑城市的重要因素。①

(二)城市形象传播与大型活动、赛事

目前,国内外对重大活动的影响研究大多以奥运会一类的运动竞赛作为案例,关注点主要聚焦于大型赛事对举办城市的经济、社会影响。里恩和莱恩斯亚牛了1988年加拿大卡尔加里第15届冬季奥运会,结果表明奥运会给举办地方带来了经济以外的正面影响,如扩大了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增加了居民的自豪感。②

国内学术界也在1990年昆明世博会之后开始增加对重大活动的影响研究,周常春、戴光全从四个方面研究了昆明世博会带来的影响,认为昆明世博会的举办所带来的潜在长期影响是正面的有助于形成较高的形象认同度。③

在重大活动中利用媒体优化城市形象传播的研究总,余丽丽、张雯琪以上海报纸媒体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进行内容分析,认为媒体应通过媒介议程设置来塑造城市形象。④

高金萍、罗智勇通过对30家西方媒体发布的关于上海世博会的报道来研究中国如何强化事件舆论从而使得重大活动的“晕轮效应”发挥到最大。⑤

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整体实力和内在素质的体现,重要节庆、大型赛事活动具有独特的传播效应,是传播、提升城市形象的有效途径。

“在信息传播多元化、全球化、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现实语境下,城市形象对外传播需要借力于节事活动的助推”。⑥何春晖、刘依卿指出: “如何在大型活动中充分利用好媒体,是摆在城市品牌宣传中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⑦李宗诚针对目前国内城市的节事活动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提升节事活动对城市形象传播效果的策略。⑧

(三)城市形象传播与文化

1、李常青:《习俗文化传播——城市形象创新“软实力”》,《新闻界》2011年第1期,第35页。

一文以西安为例,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城市文化的“软实力”与城市形象创新是互为影响、互为制约的密切关系。城市形象创新,期待着城市习俗文化的创新与超越。

西安城市形象传播创新“软实力”的可持续发展:

①陈映:《城市形象的媒体建构——概念分析与理论框架》,《新闻界》2009年第5期,第103-104页。

②JR.Ritchie and Marcia Lyons.Olympulse:A Post-Event Assessment of Resident Reaction To The Olympic Winter Game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0(Winter):14-23.

③周常春、戴光全:《大型活动的形象影响研究》,《人文地理》,2005年第2期。

④余丽丽、张雯琪:《上海媒体世博报道中的城市形象》,《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9期。

⑤高金萍、罗智勇:《西方主流媒体“上海世博”报道探析》,《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10期。

⑥何国平、王瑞应:《广州亚运会与广州城市形象对外传播》,《对外传播》2010年第11期。

⑦何春晖、刘依卿:《城市形象传播的媒介思考》,《国际公关》2005年第6期。

⑧李宗诚:《节事活动与城市形象传播》,《当代传播》2007年第4期。

第一,政府应把促进习俗文化发展纳入城区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习俗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重点、主要指标、产业政策和实现途径、保障措施等。

第二,多方位重点建设标志性大众习俗文化设施。

第三,彰显“古”文化为代表的地方传统习俗文化,扩大“古”文化规模,壮大与民众关系密切的习俗节会文化。

第四,改革创新,发展民间游艺习俗文化。

第五,市民整体素质也是一个城市软实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数。①

2、孟建、董军:《软实力始于中的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现代传播》2011年第8期,126-128页。

温州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论坛以期通过对温州城市形象案例的深入剖析,为我国城市软实力的全面构建,为我国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积累更多的学术经验。

传播城市形象有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吸引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资源,促进城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传播城市形象还可以提升城市政治建设水平,做到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执政效能。传播城市形象还可以提高城市的凝聚力,良好的城市形象具有鼓舞作用,使该地区的居民为厂维护该地区形象而努力奋斗。②

3、张开、邓清:《感知文化差异跨越传播障碍——扬州运河城市文化传播策略》,《现代传播》2010年第9期,第21-24页。

本文在解释跨文化传播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扬州运河城市文化走向世界这一现实在全球跨文化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对地方文化走向世界所面临的跨文化传播背景进行分析,由此而引出地方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的具体策略。③

五、城市形象传播的相关策略研究

1、《论城市形象传播理念创新的路径与策略》一文主要从传播方式的视角来考察城市形象传播的理念创新问题。

良好城市形象的树立和提升离不开城市形象传播。所谓城市形象传播是指传播者把人们对城市的评价和印象通过媒介扩散的行为和过程。城市形象传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的基础和前提是传播者的传播理念创新。城市形象传播理念是指传播者(主要指媒介)在城市形象传播过程中,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和理想的角色预期。其内容包括城市形象传播的传播原则、传播价值、传播方式、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

在人类漫长的传播历史中,城市形象传播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等时代。

城市形象传播理念创新路径:小传播向大传播转变;城市形象传播理念的创新策略:整合传播。(整合传播渠道、整合营销事件、整合独特传播资源)

①李常青:《习俗文化传播——城市形象创新“软实力”》,《新闻界》2011年第1期,第35页。

②孟建、董军:《软实力始于中的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现代传播》2011年第8期,126-128页。

③张开、邓清:《感知文化差异跨越传播障碍——扬州运河城市文化传播策略》,《现代传播》2010年第9期,第21-24页。

当前社会,公众接触信息的渠道千差万别,对不同来源的信息的信任度及认知反应也不同,单靠单一的传播手段都不足以覆盖绝大多数的目标受众,而且任何以中国传播手段都有其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的局限性。要想有效传播城市形象,必须整合利用各种媒体形式和传播渠道,开展城市形象的整合传播活动。①

2、何国平:《城市形象传播:框架与策略》,《现代传播》2010年第8期,第13-17页。

城市形象传播的总体范式是在城市定位与形象元素的二元张力中充分利用自塑与他塑的传播与建构合力, 形成优选策略。

从功能看,城市具备安居、乐业、教育、娱乐、文化归属、管理和对外交流等基本社会职能; 从意向看, 城市形象需要激发和维系人们对城市的积极想象。因此, 城市形象传播是城市功能定位能动意愿的主动扩散和城市形象元素的整合传播。

城市的功能定位、性质定位是城市形象传播的首要条件, 准确务实、战略性的城市定位是城市形象传播的出发点与目标。城市定位基于比较优势、排他优势、优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等经济社会发展理念, 对城市的某些社会功能的强调、提升与优先发展, 形成高地效应。因此, 城市定位构成城市形象传播的基本内容、整体要求与发展方向。

城市形象传播必须充分认识到他者认同和自我认同的同一性与对抗性、建构性与解构性矛盾, 充分利用“自塑”与“他塑”、“塑形”与“矫形”、“自传”与“他传”的博弈与共谋所释放的正面、积极的传播效能。

城市形象传播的理论框架:

城市形象传播的利益相关者策略的动机和逻辑是,将城市形象以精神和物质双重赋权的方式植入相关群体和组织形成鲜明的价值承诺,通过利益相关者影响、利益相关者参与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使其对城市形象产生动态、稳固的内在卷入关系。

利益相关者策略实现的是一个多层次、多主体的城市形象传播的社会网络。

城市形象传播需要导入城市营销策略的前提是世界一体化进程使原本处于自在地理分布状态的城市必然面对竞争, 竞争促使城市必须正视并积极应对城市发展的各种威胁与机

①刘路:《论城市形象传播理念创新的路径与策略》,《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11期,第1-8页。

会;其目的是通过城市形象的输出性营销使城市同城市目标消费者与城市机会获取者建立一种以需求为导向的竞争性利益关系, 而不是全方位、无差别、无目的的无限供给关系。

由于大众传媒固有的聚焦与扩散传播效应, 以及具有联系社会、监视环境、传承文明、娱乐大众和社会动员等功能, 因此, 大众传媒策略在很多研究和实践中被放大为城市形象传播的排他性策略。它包括如下具体策略:知晓度策略;媒体整合传播策略;对外传播策略。

文化策略就是在城市形象元素的资源库中提炼与发掘能体现城市精神的地脉和文脉, 为城市形象传播提供身份性内容和手段。城市文化是城市形象的根,是城市形象本质的抽象、积淀和塑造, 形塑着城市的精神形象, 是城市形象的内核和灵魂。城市既是景观与形象、欲望与想象之都, 也是文化与记忆的容器。

城市形象传播文化策略有:制造文化认同;激活文化体验;延伸城市文脉。①

3、樊传果:《城市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策略》,《当代传播》2006年第5期,第58页。

城市品牌传播的整合传播策略:一是结合城市形象发展战略,准确的进行城市品牌形象定位;二是系统拟定城市品牌形象广告传播的信息策略,保持信息的一致性;三是整合中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塑造城市品牌形象。②

4、城市形象传播研究的改进方向:

第一,针对当前中国城市形象建构和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学界应该努力提出更多的创新性观点与科学结论,推出更多对城市形象传播的决策、执行部门具有参考意义的研究成果。

第二,城市形象传播研究应秉持多学科视角和“大文化”视角,对城市形象传播问题加以综合分析研究。

第三,中国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应该对西方相关的城市形象研究( 如城市社会学和后现代空间理论) 加以整合和超越。③

六、其他

1、陈斌华、袁晶:《影视作品中城市形象传播研究》,《新闻前哨》2011年第6期,第56-57页。

城市形象的植入式传播,定义为:在影视作品中将城市形象、名称、标志物等有某一城市特色的事物通过影视作品中的场景、对白、主题表现出来,已达到宣传城市形象目的的传播活动。

城市形象的植入式传播摈弃了传统的单向度的传播方式,采用生动、自然的方式,全方位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城市的形象。具体说来,植入式形象传播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优势:1、城市形象传播的隐形性;2、城市形象传播的多样性。

在现代广告效果日趋下降的情况下,城市形象传播植入式传播,对于一个城市形象传播

①何国平:《城市形象传播:框架与策略》,《现代传播》2010年第8期,第13-17页。

②樊传果:《城市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策略》,《当代传播》2006年第5期,第58页。

③孙旭、吴贇:《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形象研究:回顾与前瞻》,《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第96-100页。

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因效应、晕轮效应、二级传播。①

2、张鸿雁:《论当代中国城市的整体“CI方略”导入》,《城市问题》,1995年第6期。

国外关于城市形象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群体以及个体的活动、经济和公众文化中存在的心理品质。近年来我国城市形象研究众多,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至今,我国对城市形象的研究逐步细化和深化,学术界将最初对企业形象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城市形象的设计和研究上,并且将不同学科引入城市形象的研究,研究的主要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关于城市形象的识别系统研究,张鸿雁将企业形象理念引入城市形象研究中,提出了城市形象识别系统设计。②

3、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研究的社会学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0-372页。

关于城市形象的竞争力研究,张鸿雁主张创造性地开发城市的意向要素,他认为城市形象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形象作为一种文化动力能够促进城市发展。③

4、张卫宁:《现代城市形象的塑造与营销学理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关于城市形象的营销研究,张卫宁通过借鉴企业形象设计思路研究城市形象涉及的优化实践演技,提出了城市营销的的核心理念与操作模式。④

参考文献

[1] 陈映:《城市形象的媒体建构——概念分析与理论框架》,《新闻界》2009年第5期,第103-104页。

[2] G.J.Ashowrth.H.Voogd.Mareting the City:Concepts,Process and Dutch Application.Town Planning Review,1988(1):65-79.

[3] 蒋廉雄、卢泰宏:《地区形象研究的背景、视角及其概念发展》,《工业技术经济》,第24卷第7期,第62页。

[4] Foot,J.M.(1999):From boomtown to bribesville :The image of the https://www.sodocs.net/doc/1116584655.html,an,1980-97.Urban History ,26,393-412.

[5] 王进富、张道宏、成爱武:《国外城市营销理论研究综述》,《城市问题》2006年23卷第9期,第86页。

[6] 孟建:《城市形象与软实力:宁波市形象战略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7] 李怀亮、任锦鸾、刘志强主编:《城市传媒形象与营销策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①陈斌华、袁晶:《影视作品中城市形象传播研究》,《新闻前哨》2011年第6期,第56-57页。

②张鸿雁:《论当代中国城市的整体“CI方略”导入》,《城市问题》,1995年第6期。

③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研究的社会学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0-372页。

④张卫宁:《现代城市形象的塑造与营销学理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8] 刘路:《论城市形象传播理念创新的路径与策略》,《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11期,第1-8页。

[9] 杨凯:《英语频道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作用及路径——以广州电视台英语频道为例》,《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2期,第74页。

[10] 何国平:《城市形象传播:框架与策略》,《现代传播》2010年第8期,第13-17页。

[11] 何瑶:《城市形象的媒介传播策略——以珠海为例》,《新闻知识》2011年第1期,第39-41页。

[12] 孙旭、吴贇:《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形象研究:回顾与前瞻》,《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第96-100页。

[13] 陈映:《城市形象的媒体建构——概念分析与理论框架》,《新闻界》2009年第5期,第103-104页。

[14] 陈映:《城市形象的媒体建构——概念分析与理论框架》,《新闻界》2009年第5期,第103-104页。

[15] 胡衬春:《城市形象的网络建构——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新闻爱好者》,2011年1月,56页。

[16] 胡衬春:《城市形象的网络建构——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新闻爱好者》,2011年1月,56页。

[17] 胡衬春:《城市形象的网络建构——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新闻爱好者》,2011年1月,57页。

[18] 何瑶:《城市形象的媒介传播策略——以珠海为例》,《新闻知识》2011年第1期,第39-41页。

[19] 何瑶:《城市形象的媒介传播策略——以珠海为例》,《新闻知识》2011年第1期,第39-41页。

[20] 潘鸿、杨柳:《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形象传播的思考——以重庆为例》,《新闻知识》2010年第6期,第61-62页。

[21] 罗子欣:《“议程设置”理论在微博城市形象传播中的呈现与发展》,《中国传媒科技》2011年12月,第4页。

[22] 张苏敏:《香港媒体中的天津城市形象研究——基于“核心要素契合度比较法”的分析》,《城市》2011年7期,第76-79页。

[23] 刘新鑫:《城市形象塑造中文化符号的运用》,《当代传播》2011年第3期,130-131页。

[24] 贺艳、贺建平:《媒体叙事策略与城市形象的建构——基于<重庆晚报>的媒体叙事研究》,《新闻知识》2009年第12期,第56-57页。

[25] 孙旭、吴贇:《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形象研究:回顾与前瞻》,《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第96-100页。

[26] 龙莎,汪青云:《新媒体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运用》,《新闻爱好者》2011年11期,第49页。

[27] 杨凯:《英语频道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作用及路径——以广州电视台英语频道为例》,《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2期,第74页。

[28] 何春晖、刘依卿:《城市形象传播的媒介思考》,《国际公关》2005年第6期,第54-55页。

[29] 韩隽:《城市形象传播:传媒角色与路径》,《人文杂志》2007年2月,第192-193页。

[30] 吴江文:《大众传媒在城市文化传播中的误区探析》,《新闻界》2009年第1期,103-105页。

[31] 王雪莲、张明新:《不同传播渠道中城市形象认知及影响因素》,《新闻前哨》2011年第4期,第39-41页。

[32] 叶晓滨:《媒体对城市形象负向传播成因探析》,《新闻前哨》2011年第1期,第59-60页。

[33] 陈映:《城市形象的媒体建构——概念分析与理论框架》,《新闻界》2009年第5期,第103-104页。

[34] JR.Ritchie and Marcia Lyons.Olympulse:A Post-Event Assessment of Resident Reaction To The Olympic Winter Game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0(Winter):14-23.

[35] 周常春、戴光全:《大型活动的形象影响研究》,《人文地理》,2005年第2期。

[36] 余丽丽、张雯琪:《上海媒体世博报道中的城市形象》,《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9期。

[37] 高金萍、罗智勇:《西方主流媒体“上海世博”报道探析》,《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10期。

[37] 何国平、王瑞应:《广州亚运会与广州城市形象对外传播》,《对外传播》2010年第11期。

[38] 何春晖、刘依卿:《城市形象传播的媒介思考》,《国际公关》2005年第6期。

[39] 李宗诚:《节事活动与城市形象传播》,《当代传播》2007年第4期。

[40] 李常青:《习俗文化传播——城市形象创新“软实力”》,《新闻界》2011年第1期,第35页。

[41] 孟建、董军:《软实力始于中的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现代传播》2011年第8期,126-128页。

[42] 张开、邓清:《感知文化差异跨越传播障碍——扬州运河城市文化传播策略》,《现代传播》2010年第9期,第21-24页。

[43] 刘路:《论城市形象传播理念创新的路径与策略》,《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11期,第1-8页。

[44] 何国平:《城市形象传播:框架与策略》,《现代传播》2010年第8期,第13-17页。

[45] 樊传果:《城市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策略》,《当代传播》2006年第5期,第58页。

[46] 孙旭、吴贇:《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形象研究:回顾与前瞻》,《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第96-100页。

[47] 陈斌华、袁晶:《影视作品中城市形象传播研究》,《新闻前哨》2011年第6期,第56-57页。

[48] 张鸿雁:《论当代中国城市的整体“CI方略”导入》,《城市问题》,1995年第6期。

[49] 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研究的社会学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0-372页。

[50] 张卫宁:《现代城市形象的塑造与营销学理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传播叙事学文献综述

传播叙事论(内形式) 传授、差异与类型:叙事与传播叙事学; 2111220004 吴镒新闻学传播叙事学,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而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传播学和叙事学两大学科的交叉部分。然而,搜遍书籍、报刊、网络等资料,我们几乎没法从茫茫文海中寻找到对“传播叙事学”一个准确、完整、总结性的学科定义。因此,在作学科研究传播、叙事,它们看起来并不是毫无共通的地方。“传播”,在社会科学范围内,按我们所理解的,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介质传递信息的行为。叙事,叙述事情,在这一行为当中涉及到语言或者其他媒介,利用它们再现特定时间空间环境下的事件。而叙事学当中的“事”必须设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或状态。 叙事学,并不是简单研究人类叙事行为的科学。它的概念源自于西方结构主义,尤其在文学领域,对小说的叙事形式进行研究。当学者提出“故事”与“话语”这一区分的时候,叙事学的理论雏形基本完成,即一方面,研究被叙述的故事的结构,重视的是故事的结构规律和发展逻辑,另一方面研究的是叙述者在使用表达语言所采用的方法,如正叙、倒叙等。 结合以上分析,如果我们探讨的是传播媒介其信息传播过程当中的叙事行为的话,则应该采用第一种说法,即研究媒介作品的叙事方法和规律。而学界至今并没有对传播叙事学这一边缘学科进行系统归纳和梳理的论文和专著,甚至连一个较为精炼的学科定义都没有。因此我们将其定性为:所有将关于传媒作品叙事形式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综合体。譬如短信叙事学、新闻叙事学、网络叙事学、电影叙事学、微博叙事学都能归入其中。它重视研究作品的叙事结构。 (1)新闻叙事学 按何纯版《新闻叙事学》的说法,新闻叙事学是新闻学的分支学科,区别于新闻写作学具体研究各类新闻体裁的写作原理与方法不同。它是把新闻叙事的规律、原理、方法及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边缘学科包括新闻学、叙事学、语言学、修辞学和逻辑学。而与此同时,它又具有一般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共性,同样地,需要对大量的新闻采写材料进行分析解剖,从中总结新闻这一文字体裁其叙事的方法技巧。区别于传统的叙事学将虚拟色彩的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新闻本身具有真实客观的属性,也给新闻叙事蒙上一层特殊个性的色彩。

撰写文献综述的方法与技巧

撰写文献综述的方法与技巧 会计1155班同学注意:文献综述和读书笔记在6月9日之前写好,6月9日班长收齐交给本导。 撰写文献综述是教学环节之一。一般安排在大三的下学期,目的是为大四撰写本科毕业论文做好前期准备。但是,实际执行的情况不容乐观,常见的问题是大部分学生从网上搜寻一篇应付了事,老师往往也没有对学生严格要求,要求退回去重新撰写,往往打个低分。因此,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来说,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后果就是撰写本科毕业论文的时候学生不知如何选题、也不知如何搜集相关文献,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很被动。针对这一现象,加强对于撰写文献综述的撰写指导就凸现其重要性。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顾名思义,文献综述就是对围绕某一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先“综合”再“评述”。文献综述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因为它为科学研究提供一个观点综述,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以往主要的观点,并在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有“新”的东西,围绕某一选题提出并回答“为什么”,就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 何谓“主题”呢?主题就是针对某一社会经济现象给出的理论解释。比如对于“会计改革”、“盈余管理”、“两权分离”这些经济现象提出的理论。先有现象,再有理论,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有解释力的理论才是科学的理论。文献综述就是对这些理论观点进行总结评述。比如,我们观察到,全世界都存在“会计”这门职业,总有人从事会计工作。那么会计是什么?有什么用处?会计工作中存在什么问题?新技术对会计工作提出了什么挑战?等等,都需要理论进行解释。 对于“会计是什么”,也就是会计的本质问题,国内有三种观点:“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和“控制系统论”。为什么会存在这三种观点?每种观点的逻辑在哪儿?他们是如何论证这些观点的?围绕这些问题就可以写一篇文献综述,题为“对会计本质的几点认识”。 再比如盈余管理,什么是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不是就是利润操纵?盈余管理有那些手法?每一种手法的经济后果是什么?会计准则如何应对盈余管理问题?等等,也可以写一篇文献综述。 再比如,对于“内部控制”问题,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非常关心。那么什么是内部控制?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有那些观点?内部控制理论是如何演进的?内部控制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什么?等等,围绕这些问题又可以撰写一篇文献综述,题为“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与发展历程”。 宏观一点看,目前全球都在关注公司治理问题。那么,何谓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目前围绕公司治理的研究有那些进展?影响公司治理的因素有那些?存在最优的公司治理模式吗?公司治理是一个大的题目,在这一范围内,可以进一步细分一些小问题,比如董事会独立性问题、独立董事的效用、管理者薪酬等等都可以进行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 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 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在我看来,约翰.W.克雷斯威尔所提的五步文献综述法,第1、2、3步其实在研究实践中都不难,因为这些主题的研究综述毕竟与你的研究的核心问题有距离。难的是第4步,主题3的综述。难在哪里呢?一是阅读量不够,找不到最相

近三年传播学领域文献综述 麦合布拜 2013-2-23

新疆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查)论文 20 12 ——20 13 学年第一学期 《近三年传播学领域文献综述》 课程名称:新闻传播理论研究 任课教师:韩强 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专业:新闻与传播学 学号:107551201253 姓名:麦合布拜·麦麦提力 成绩:

近三年(2009年-2012年)来国内对传播学领域研究的文献综述 建国60多年之际,认真检视和梳理在中国大陆的新闻与传播学研究领域里发生的学术研究,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纪念意义。本文在此关注的问题是:在总体上这些学术研究的数量到底有多少?在时间、主题类别、学术期刊等维度上是如何分布的?是否显现出某种流变的轨迹? 一、基本状况 核心期刊有关传播学的文章内容主要集中在传播理论和研究,应用传播,有关(政府)政治的传播,网络传播,有关文化(仪式)传播,跨文化(跨媒介)传播,对外传播,有关影视(影响)传播,教育类传播,涉农信息传播,有关广告(整合营销)(品牌)传播,有关健康(环境)(体育)的传播,国外著名人士对传播学的观点,有关公共危机(突发事件)传播,还有传播技术,新媒体传播,国际传播,等等不同的领域。 图表1:2009年传播学核心期刊有关传播学内容的比例 二,统计文献 通过查找检索万方数据库,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文献进行调查,从而得到了一份相对完整的清单,共计135 篇。到本研究的截止期限2013 年1 月上旬,由于2012 年的期刊还未完全录

具有参考价值。我们的统计结果显示,其数量分布是不均衡的,平均 每年有4.35 回合的显性论争。 三、分析文献 1)内容类别分布显现出新闻理论和业务比重非常高,其余8 类数量 较少且相对均衡。以研究的内容类别作为观察轴(表2),其数量分布 上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两大类形成最丰富的内容,其比重分别占到 26.7%和23%;其他的8 个类别所占比例较低,都在10%以内,相对而言,分布较为均衡;新闻史、互联网及新媒体、跨学科及交叉学科这3 类研究领域发生的显性研究的数量最少。 2)发表刊物分布显现出大体集中在传统学术期刊,且少数期刊特别活跃。在本文统计到的发生过显性研究的学术期刊分4 类:学院派学术期刊有4 种,即《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和《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央和在京的新闻学术期刊有7 种,分别是《新闻战线》、《新闻学会通讯》、《中国记者》、《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新闻与写作》、《军事记者》、《电视研究》;地方性的新闻期刊有《新闻采编》、《新闻知识》、《当代传播》及其前身、《新闻爱好者》等17 种;类似《学术界》、《社会科学评论》等综合性学术期刊或学报共有8 种。3)从整体看,大体集中在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学专业期刊,其中数量最多的期刊是《新闻记者》共有14 回合,其他地方主办的新闻学期刊发表的文章也较多;中央级和在北京编辑出版的新闻学期刊发表的文章也非常多,比较突出的是《新闻战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 四大学院派期刊的文章发表相对比较均衡,《新闻大学》、《国际新闻

文献综述写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

一、综述概述 1.什么是综述:综述,又称文献综述,英文名为literature review。它是利 用已发表的文献资料为原始素材撰写的论文。 综述包括“综”与“述”两个方面。所谓综就是指作者必须对占有的大量素材 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而使材料更加精炼、更加明确、更加层次分明、更 有逻辑性。所谓述就是评述,是对所写专题的比较全面、深人、系统的论述。 因而,综述是对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 现状与发展前景等方面,以作者自己的观点写成的严谨而系统的评论性、资料 性科技论文。 综述反映出某一专题、某一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可以把该 专题、该领域及其分支学科的最新进展、新发现、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 新技术比较全面地介绍给读者,使读者尤其从事该专题、该领域研究工作的读 者获益匪浅。因此,综述是教学、科研以及生产的重要参考资料。 2.综述的类型:根据搜集的原始文献资料数量、提炼加工程度、组织写作形式以及学术水平的高低,综述可分为归纳性、普通性和评论性三类。 (1)归纳性综述:归纳性综述是作者将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按一定顺序进行分类排列,使它们互相关联,前后连贯,而撰写的具有条理性、系 统性和逻辑性的学术论文。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当 前研究进展,但很少有作者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2)普通性综述:普通性综述系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作者,在搜集较多资料的基础上撰写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都较强的学术论文,文中能表达出作者的观点或倾 向性。因而论文对从事该专题、该领域工作的读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3)评论性综述:评述性综述系有较高学术水平、在该领域有较高造诣的作者。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原始素材归纳整理、综合分析、撰写的反映当前 该领域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的评论性学术论文。因论文的逻辑性强,有较多作 者的见解和评论。故对读者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并对读者的研究工作具有导向 意义。 二、综述的书写格式 综述与一般科技论文不同。科技论文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可信性, 特别强调阳性结果。而综述要写出主题(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详细情报资料,不仅要指出发展背景和工作意义,而且还应有作者的评论性意见,指出研究成 败的原因;不仅要指出目前研究的热点和争论焦点,而且还应指出有待于进一 步探索和研究的处女领域:不仅要介绍主题的研究动态与最新进展,而且还应

写文献综述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最新资料推荐------------------------------------------------------ 写文献综述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综述的基本方法与步骤文献综述不仅仅是对一系列无联系内容的概括, 而且是对以前的相关研究的思路的综合. 文献综述的基本步骤为: 1. 文献综述的第一步: 概括归纳收集文献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通过各种检索工具, 如文献索引, 文摘杂志检索,也可利用光盘或网络进行检索; 二是从综述性文章, 专著, 教科书等的参考文献中,摘录出有关的文献目录. 选择文献时, 应由近及远, 因为最新研究常常包括以前研究的参考资料, 并且可以使人更快地了解知识和认识的现状. 首先要阅读文献资料的摘要和总结, 以确定它与要做的研究有没有关系, 决定是否需要将它包括在文献综述中. 其次要根据有关的科学理论和研究的需要, 对已经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做进一步的筛选, 详细,系统地记下所评论的各个文献中研究的问题, 目标, 方法, 结果和结论, 及其存在的问题, 观点的不足与尚未提出的问题. 将相关的, 类似的内容, 分别归类; 对结论不一致的文献, 要对比分析, 按一定的评价原则, 做出是非的判断. 同时, 对每一项资料的来源要注明完整的出处, 不要忽略记录参考文献的次要信息, 如出版时间,页码和出版单位所在城市等. 对要评论的文献先进行概括(不是重复) , 然后进行分析, 比较和对照, 目的不是为了对以前的研究进行详细解释, 而是确保读者能够领会与本研究相关的以前研究的主要方面. 个别地和集中地对以前研究的优点, 不足和贡献进行分析和评论, 这在文献综述中是非常重要 1 / 20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一、危机传播研究的理论范式和研究取向危机传播研究主要有传播学、管理学和公共关系学三种不同的理论范式。从传播学视角来看,危机传播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式,重点研究危机传播过程中的传播效果、媒介、受众等变量;从管理学视角而言,危机传播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从公共关系的视角来看,危机传播就是危机公关。这三种视角的研究侧重点不一,但都共同关注和强调信息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危机传播研究主要有个案研究、技巧研究和理论研究三种研究取向。最初的危机传播研究集中在个案研究上,技巧研究是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史安斌在《危机传播研究的西方范式及其在中国语境下的本土化问题》一文中

对危机传播研究范式的演变做了较为清晰的梳理。他指出,西方危机传播研究的历史并不长,参与早期危机传播研究的多为管理学者,他们把“危机传播”作为“危机管理”的一部分,关注的是危机处理当中的传播和公关模式和策略。随着越来越多的传播学者的介入,危机传播逐渐跳出了管理学的窠臼,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的“亚学科”,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成熟的“西方范式”。传统的危机传播研究采用的是诊断式的、线性的“组织危机”模式,这与早期传播学的SMCR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芬克的“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阶段模式和巴顿的危机处理五环节模式,即:察觉——防止——遏制、恢复、反思。这类模式的共同特点是,把组织作为危机处理的核心,按照危机发展的脉络为组织开出合适的“诊断书”。在这类模式的基础上,危机传播研究逐渐发展出两个不同的路径:一个是管理取向,另

传播叙事学文献综述

传播叙事论(形式) 传授、差异与类型:叙事与传播叙事学; 2111220004 吴镒新闻学传播叙事学,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而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传播学和叙事学两大学科的交叉部分。然而,搜遍书籍、报刊、网络等资料,我们几乎没法从茫茫文海中寻找到对“传播叙事学”一个准确、完整、总结性的学科定义。因此,在作学科研究传播、叙事,它们看起来并不是毫无共通的地方。“传播”,在社会科学围,按我们所理解的,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介质传递信息的行为。叙事,叙述事情,在这一行为当中涉及到语言或者其他媒介,利用它们再现特定时间空间环境下的事件。而叙事学当中的“事”必须设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或状态。 叙事学,并不是简单研究人类叙事行为的科学。它的概念源自于西方结构主义,尤其在文学领域,对小说的叙事形式进行研究。当学者提出“故事”与“话语”这一区分的时候,叙事学的理论雏形基本完成,即一方面,研究被叙述的故事的结构,重视的是故事的结构规律和发展逻辑,另一方面研究的是叙述者在使用表达语言所采用的方法,如正叙、倒叙等。 结合以上分析,如果我们探讨的是传播媒介其信息传播过程当中的叙事行为的话,则应该采用第一种说法,即研究媒介作品的叙事方法和规律。而学界至今并没有对传播叙事学这一边缘学科进行系统归纳和梳理的论文和专著,甚至连一个较为精炼的学科定义都没有。因此我们将其定性为:所有将关于传媒作品叙事形式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综合体。譬如短信叙事学、新闻叙事学、网络叙事学、电影叙事学、微博叙事学都能归入其中。它重视研究作品的叙事结构。 (1)新闻叙事学 按何纯版《新闻叙事学》的说法,新闻叙事学是新闻学的分支学科,区别于新闻写作学具体研究各类新闻体裁的写作原理与方法不同。它是把新闻叙事的规律、原理、方法及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边缘学科包括新闻学、叙事学、语言学、修辞学和逻辑学。而与此同时,它又具有一般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共性,同样地,需要对大量的新闻采写材料进行分析解剖,从中总结新闻这一文字体裁其叙事的方法技巧。区别于传统的叙事学将虚拟色彩的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新闻本身具有真实客观的属性,也给新闻叙事蒙上一层特殊个性的色彩。

关于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项

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项文献综述在大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献综述的好坏对毕业论文能否顺利开题起着关键的作用,并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质量。文献综述也是我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之一。本文是我根据自己掌握的部分资料整理出的一篇材料,供各位指导教师参考。 一、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指大学生在毕业论文开题前,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相关专题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科、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的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所谓“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该能够以系统的分析评价和有根据的趋势预测,为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毕业生写作文献综述的意义 文献综述的写作是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创作中一次重要的研究实践活动。 要求毕业生撰写文献综述具有以下意义: (1)了解前人关于这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而不是重复别人走过的路。熟悉前人对本课题的研究情况,可以避免重复研究的无效劳动,可以站在前人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研究。 (2)掌握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没有理论基础的研究很难深入下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 (3)提高毕业生的归纳、分析、综合能力,也有利于其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综合性。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时期同一课题的所有主要研究成果的综合概括。因此,要尽可能把所有重要研究成果搜集到手,并作认真的加工、整理和分析,使各种流派的观点清楚明晰,不要遗漏重要的流派和观点。

手机社交软件传播学意义探析文献综述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文献综述 题目手机社交软件的传播学意义探析现状文献综述 姓名徐阳 学号094030338 院、系传媒学院新闻系 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指导教师(职称/学历)杜忠锋(讲师/硕士)

手机社交软件的传播学意义探析现状文献综述 摘要:手机社交软件就是可以在安装在手机上的社交软件,如人人网,开心网等传统的社交网站移植到手机客户端的软件以及诸如陌陌,微信,米聊等基于定位用户地理位置从而与附近陌生人建立联系或者基于备份手机通讯录KIK②的新兴手机社交软件。手机社交软件的开发是建立在社交网络的成功经验上的。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源自英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翻译,中文直译为社会性网络服务或社会化网络服务,意译为社交网络服务。社交网络含义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及应用。 关键词:手机;社交网络;KIK;传播学;新媒体 手机类移动社交软件是基于本地手机通讯录,网络好友(以微信为例,QQ 好友)或基于定位地理位置的移动社交工具,直接建立起与联系人的连接,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推送技术实现免费短信聊天(包括文字短信、语音传送及图片视频传送)、来电大头贴和个人状态同步等功能的IM(即时通讯)社交软件。它跨越了运营商壁垒、硬件壁垒、软件壁垒和社交网络壁垒,将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关系沉淀到手机上从而实现了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无缝链接”,甚至超越了“六度分割理论”,即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使移动终端成为了新的社交节点。在Facebook、Twitter、LinkedIn、MSN和QQ大行其道的今天,手机的社交潜力终于被挖掘出来了。 然而由于手机社交软件出现较新,国内学者普遍还没有把注意力放到相关研究上来,因此笔者目前所参考的文献主要是相关的社交网站方面的研究和手机新媒体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社交网站SNS研究概况 全称Social Network Site,即“社交网站”或“社交网”。社会性网络(Social Networking)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这种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系统思想的网站就是社会性网络网站(SNS网站)。SNS的全称也可以是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也指社会现有已成熟普及的信息载体,如短信SMS服务。严格讲,国内SNS并非社会性网络服务,而是基于“六度分割理论”的Social Network Sites(即社交网站)。以人人网(校内网)、开心网、白社会等SNS平台为典型代表。 国内学者对于社交网站SNS的研究大致起步于2004年,而且多以My Speace 和Facebook为例,这与当时Facebook在传统互联网中的异军突起不无关系,随

文献综述该怎么写(有范例)

文献综述该怎么写? ——文献综述写作技巧 何为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怎么写呢?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①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②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③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④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危机传播包括以危机事件为对象的社会中一切传播活动,其中也包括危机本身。危机传播诞生于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全球化的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矛盾凸显。1982年强生公司的泰诺胶囊投毒事件,引发了危机传播研究的第一次高潮,揭开了美国危机传播研究的序幕。此次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发了人们深入的关注,开始有学者对危机事件进行了反省与思考,促使了对于危机传播研究的深入。 危机传播研究的早期阶段,从事危机传播研究的学者多为管理、公共关系和传播学的教授或学者。到20世纪90年代,危机传播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危机传播理论从政治学、经济学扩展到传播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等,但由于危机传播牵涉到不同危机事件中复杂的地域政治,以及研究危机传播学者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故危机传播最基本的理论建构和融合在当时成为了一大难题。在危机传播研究对象延伸到以政府、组织、信息、媒介和受众为主题的多方面研究之时,诞生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模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学者斯蒂芬·芬克的“四阶段生命周期模型”——把危机分为潜伏期、爆发期、延续其、痊愈期和评估期,以及巴顿的危机处理五环节模式——即“觉察—防止—遏制—恢复—反思”。这类模式强调危机传播的功能取向,把组织作为危机处理的核心,为组织妥善处理和维护组织利益找寻措施与方法,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给予组织以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持,从而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一些学者逐渐形成了危机传播研究的“批判取向”,它把危机传播看成一个动态的话语冲突和调和过程,而非一个简单的线性信息传递过程,其中比较成熟的理论模式是麦克黑尔等人提出的“霸权”模式。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霸权”是指在信息传播中占有主导权与领导权的传播者或组织机构的权力,危机传播过程便是这一权力分化和争夺的过程。 纵观危机传播在西方20年来的发展,我们不难得出:研究取向的产生、演进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进步,媒介环境的变化更是加快了这一变化的速度和力度。新媒介又为危机传播研究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方向,也拓展了危机传播研究的空间。虽然国外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危机报道提供参考

写文献综述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综述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文献综述不仅仅是对一系列无联系内容的概括,而且是对以前的相关研究的思路的综合.文献综述的基本步骤为: 1. 文献综述的第一步:概括归纳 收集文献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各种检索工具,如文献索引,文摘杂志检索,也可利用光盘或网络进行检索;二是从综述性文章,专著,教科书等的参考文献中,摘录出有关的文献目录. 选择文献时,应由近及远,因为最新研究常常包括以前研究的参考资料,并且可以使人更快地了解知识和认识的现状.首先要阅读文献资料的摘要和总结,以确定它与要做的研究有没有关系,决定是否需要将它包括在文献综述中.其次要根据有关的科学理论和研究的需要,对已经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做进一步的筛选,详细,系统地记下所评论的各个文献中研究的问题,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及其存在的问题,观点的不足与尚未提出的问题.将相关的,类似的内容,分别归类;对结论不一致的文献,要对比分析,按一定的评价原则,做出是非的判断.同时,对每一项资料的来源要注明完整的出处,不要忽略记录参考文献的次要信息,如出版时间,页码和出版单位所在城市等. 对要评论的文献先进行概括(不是重复),然后进行分析,比较和对照,目的不是为了对以前的研究进行详细解释,而是确保读者能够领会与本研究相关的以前研究的主要方面.个别地和集中地对以前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进行分析和评论,这在文献综述中是非常重要的. 2. 文献综述的第二步:摘要 不同的学科对引用摘要的要求与期望不同[1].虽然文献综述并不仅仅是摘要,但研究结果的概念化与有组织的整合是必要的.其做法包括:将资料组织起来,并连到论文或研究的问题上;整合回顾的结果,摘出已知与未知的部分;理清文献中的正反争论;提出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3. 文献综述的第三步:批判 文献综述是否有价值,不仅要看其中的新信息与知识的多少,还要看自己对文献作者及编辑者的观点与看法如何. 阅读文献时,要避免外界的影响甚至干扰,客观地叙述和比较国内外各相关学术流派的观点,方法,特点和取得的成效,评价其优点与不足.要根据研究的需求来做批判,注意不要给人以吹毛求疵之感. 一个具有批判性的评论,必须要有精确性,自我解释性和告知性.批判的程度,主要在测试研究生评鉴技巧:是否能分析出文章的中心概念与所提出的论据,做出摘要,并提出简要评估. 文献综述的第三步是在形式上批判其是否符合一些基本写作的标准,即判定其是否为一篇好文章还要看文献中引用的文章与评论的标准.有的台湾学者将其归纳为:代表性,显著性,相关性,适时性和简捷性. 表1 香港大学建议的论文撰写模式

(文献综述)浅析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优势互补

《浅析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优势互补》 文献综述 专业:广播电视编导班级:2 姓名:李林瀚指导老师:熊玲君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媒介作为一种传播工具而言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逐渐减弱,归究其原因则是第四媒介网络媒介的兴起所致。网络媒介凭借技术优势,集文字、数据、图像和声音为一体,打破了传统媒介以传者为中心的线形模式,这样用一种互动的方式开辟了一种新的模式,让用户与传播者彼此之间有了很大的交流。受众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也开始主动地和网络媒介打交道。但是但是由于传统媒介仍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所以网络媒介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介的地位,所以在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之间仍存在着一种优势互补的关系。本文主要就是针对这二者之间的特性与共性进行探讨,主要挖掘这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关系。 国内外研究状况 王艺潼(2009)在期刊《科技资讯》发表论文《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的互补与转化》,文中主要指出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互补关系,其中作者认为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是互补与转化的关系,二者各有所长,都不可能替代对方。虽然将来的社会网络媒介会占据一定优势,可传统媒介将网络与自身融合,也产生了不可预期的效果。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二者会互相吸收所长来和谐发展,为更多的受众提供便利。同时今后的社会传播应是媒介与受众之间相互的传播,相互反馈的互动格局。实现传播上的突破,把传播发挥到极致。 李梦莹(2010)在期刊新闻传播中发表论文《论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的互动传播》,作者的主要观点就是一般受众缺乏把关人的素质缺乏职业的新闻敏感宏观的透视角度以及对信息材料的过滤和二次加工能力无法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而且网络媒介议题的不确定性和海量的冗余信息使网络媒介本身也难以进

撰写文献综述的技巧与方法

撰写文献综述的技巧与方法 文献综述在硕士、博士论文写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论文中的一个重要章节。文献综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论的成功与否。 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指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的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科、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综”即搜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其目的并不是将可能找到的文章列出,而是要在辩别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跟据自己的论文来综合与评估这些资料。一个成功的文献综述,能够以其系统的分析评价和有根据的趋势预测,为新科题的确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论证。 一、文献综述的作用与目的 文献综述要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就目前学术界的成果加以探究。文献综述旨在整合此研究主题的特定领域中以经被思考过与研究过的信息,并将此议题上的权威学者所作的努力进行系统地展现、归纳和评述。在决定论文研究题目之前,通常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是:研究所属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对这个问题已经知道多少;以完成的研究有哪些;以往的建议与对策是否成功;有没有建议新的研究方向和议题。简而言直之,文献综述是一切合理研究的基础。 大多数研究生并不考虑这些问题,就直接进行文献探讨,将在短时间内找到的现有文献做简略引述或归类,也不作批判。甚至与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也无关。 其实回顾的目的就是想看看什么是探索性研究,所以必须主动积极地扩大研究文献的来源。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增加研究的假设与变量,以改进研究的设计。 文献综述至少可达到的基本目的有:让读者熟悉现有研究主题领域中有关研究的进展与困境;提供后续研究者的思考:未来研究是否可以找出更有意义与更显著的结果;对各种理论的立场说明,可以提出不同的概念架构;作为新假设提出与研究理念的基础,对某现象和行为进行可能的解释;识别概念间的前提假设,理解并学习他人如何界定与衡量关键概念;改进与批判现有研究的不足,推出另类研究,发掘新的研究方法与途径,验证其他相关研究。 总之,研究文献不仅可帮助确认研究主题,也可找出对研究的问题的不同见解。发表过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就是重要的问题来源,对论文的回顾会提供宝贵的资料以及研究可行性的范例。 二、文献综述中常见的问题

人际信息传播的文献综述研究

人际信息传播的文献综述研究 随着网络的发展,现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越来越便利和频繁。关于人际信息传播的理论很多,但是较分散,本文总结了三大块人际信息传播理论:口碑传播理论,知识分享理论,音乐电影分享理论。 标签:人际信息传播口碑传播知识分享音乐电影分享 0 引言 人际信息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情感沟通,这是由两个个体传播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人际信息传播活动产生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需要。人们通过相互之间的信息传播了解更多的生活,产品,知识信息。而随着网络的发展,人际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范围也越来越广,因此很多企业都将人际信息传播作为企业营销的一个重要手段。 1 口碑传播(WOM,EWOM)理论 1.1 口碑传播的定义口碑传播(Word of Mouth)是指口碑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口头的、人对人的交流,并且接收者认为传播者关于某个品牌、产品或服务的口碑是非商业性的(Arndt,1967)。口碑传播通常被消费者认为是一种可靠的信息来源(Assael,Etgar&Henry,1983)。当消费者需要购买一种他不太了解的商品时,口碑传播就发挥着重要作用(Mahajan,Muller&Kerin,1984)。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如电子邮件,Phelps,Lewis,2004;博客;BBS;聊天室等)传播口碑信息。 1.2 口碑传播的前因口碑传播产生的前因有两个:一个是知觉品质(Hartline,Jones,1996)。消费者感知的该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导致其口碑传播的行为。一个是顾客满意(Wojnicki,2006)。消费者会将自己购买产品或服务后的感觉(满意或不满意)告知他人。 1.3 口碑传播的动机最早研究口碑传播动机是Dichter(1996)。他提出了参与正面口碑沟通的四个动机:产品卷入(Product Involvement)、自我卷入(Self Involvement)、其他卷入(Other Involvement)以及信息卷入(Message Involvement)。Sundaram,Mitra&Wcbster(1998) 认为参与正面口碑沟通的动机有:利他主义(Altruism)、产品卷入(Product Involvement)、自我提升(Self-enhancement)、帮助公司(Helping the Company);参与负面沟通的动机有:利他主义(Altruism,帮助公司组织其他消费者碰见他们经历过的事情)、减轻焦虑(Anxiety Reduction)、报复(Vengeance)和搜寻忠告(Advice Seeking)。 1.4 口碑传播的影响因素传播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的因素会对影响效果起到调节作用。Gilly等(1998)认为有三个因素会影响口碑信息对接收者购买决策的影响作用:①信息来源的特性,如信息来源者专业水平(Expertise);②传播者与接收者

文献综述的六种写作思路,及六个归纳文献方法

文献综述是什么? 文献看了一大堆,怎么梳理,怎么写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从何处落笔,写什么,怎么展开论述? 文献综述有什么写作思路? 这一箩筐的问题,想必每个学术新手都遇到过。 那么,今天就来说说,文献综述的这点事! 文献综述就是确定选题后,对选题相关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归纳整理、综合分析和评论思考。 具体来说,包括这个领域的研究历程、研究现状(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研究水平、研究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和 展望等,并提出自己的思考、评论和研究思路。 文献综述要注意两点: (1)大量阅读文献

在撰写综述前一定要全面搜集资料,如果不能系统全面地把握研究现状,或片面理解他人研究结果,盲目地认为某问题或领域尚未被研究,就会使得自己的研究变成一种重复性劳动,或者脑洞开的太大,论文可行性不高。 (2)综合分析 综述不能仅仅是将前人的观点罗列出来而未进行系统分类、归纳和提炼。 如果是“综”而不“述”,那么即便是内容有一定的系统性,充其量也只是陈述了他人的观点,达不到通过分析、评说而发现和确立论文选题的目的。 写文献综述可以采用“填充法”,简而言之就是画导图、列框架、不断细化内容。具体如下: 一个主题 即确定论文选题,围绕这个选题查找、阅读、挖掘文献信息

一个导图(思维导图) 围绕论文选题,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列一个文献综述的大纲,再按照大纲一步步把内容填 充进去。 尽管每个学校的要求不尽相同,但是通常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结构是: 引言/研究背景———主体/研究现状———小结/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参考 文献 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 (一)引言/背景 引言不用太长,表明研究背景即可。 现实素材:统计数据、生产生活实例、政策法规等 理论素材:基础理论研究的焦点、关键点、文献计量学分析等 示例1:《糖肾方改善C57BLKS/J db/db小鼠脂代谢紊乱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利用统 计数据指出研究背景,引出主题。 节选“我国糖尿病发病率近几十年来呈持续上升趋势,由1980年不到1%上升到2007年的 9.7%,且2010年糖尿病引起的死亡人数为130万,为1990年的2倍。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研 究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分别约为11.6%(约1.139亿人受累)和50.1%(约4.934亿人受累)。该研究还显示超重肥胖和血脂水平异常都是糖尿病的高危 因素。”

新闻传播系文献综述写作要求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一、文献综述的概念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二、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文献综述主要用以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除综述题目外,其内容一般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体、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1、前言: 说明写作的目的,定义有关的概念,阐述主要问题的现状和矛盾焦点,以引起读者兴趣。 2、主体部分: 是综述的关键部分,关系综述的质量。 (1)根据具体情况分列若干小标题进行撰写,在每一个小标题下,扼要地介绍已有的各种研究成果,指出不同研究组间的相互矛盾或相互支持的方面,指出共同的结论,讨论矛盾发生的原因 (2)在论述每一个问题时,应写明某年某学者提出的论点或论据;除引用有关学者的论点外,应写出综述者自己的看法 (3)综述引用的资料应是比较新而又有权威性的,主要是某一专题做过深入研究而又有丰富经验和贡献的专家所写的论文和资料。 3、总结: 总结部分是将综述的主要观点、结论以及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进行概况总结,便于读者了解该综述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4、参考文献: 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也为评审者审查提供查找线索。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格式规范,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三、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注意事项 1.在文献综述时,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直接相关的国内外文献。搜集文献应尽量全,尽量选自学术期刊、学术专著或学术会议,其次是教科书或。至于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通俗杂志中的文章,一些数据、事实可以引用,但其中的观点不能作为论证问题的依据。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 2.文献综述的题目不宜过大、范围不宜过宽,这样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 3.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或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