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2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2-2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2-2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2-2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个体发展在内容上包括身体和心理两大方面。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

人受教育的可能性:1、人具有可塑性,人有复杂的神经系统和可塑的人脑功能,人脑具有特殊的言语功能。2、人的身心具有巨大潜能。

人受教育的必要性:1、人的社会化需要教育,从而保存和传递人类社会实践经验。2、人的自身发展需要教育,从而克服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适应社会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国外有弗洛伊德、威尔逊、戈塞尔等。2、外铄论,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和源泉。

人性本善论强调教育的作用就是顺其自然,人性本恶论认为教育的主要意义是对人性恶的矫正、改造与控制。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规律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

遗传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生物因素。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有:(1)、遗传从生物可能性上决定着人的身心发展。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2)、遗传不能最终决定个体发展的方向、内容和水平。遗传因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但不是决定力量。我们既不能否认遗传的作用,也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过分夸大遗传作用的“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3)、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遗传素质的成熟水平制约着个体身心的发展水平;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差异。(4)、遗传素质本身虽不能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予以改变,但它具有很大可塑性。我们要充分发挥遗传素质所提供的发展潜力。

2、环境

环境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环境”是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全部外部因素的总称。对人的发展来说,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同时,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是更为直接的重要因素。但环境影响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和选择性,不能最终决定人的发展。

3、教育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是,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首先,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其次,要激发儿童发展的内部动力,调动儿童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教育必须沟通家庭与社会的联系。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影响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错误观点:

1、“遗传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由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儿童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迟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是错误的观点。

2、“教育万能论”或“环境决定论”都是片面的,它们片面的夸大了教育或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由教育或环境机械决定的,否认遗传的作用,否认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作用,否认儿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例:18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的“白板说”:儿童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可以随心所欲的做成任何式样。华生: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让他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乞丐、盗贼。

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对人的劳动能力和其他才能、兴趣和爱好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2、教育对人的道德面貌也有影响。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

4、教育是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是提高全民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二)、教育应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1、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即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学生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3)、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均衡,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如:感知觉),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如:思维能力)。

(4)、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体差异不仅表现为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个别差异,也体现在相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与水平也有个别差异。

2、教育应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施教。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2)、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因材施教。

“发展最佳期”或“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的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方面的教育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方面的潜能。

(3)、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从实际出发,不主观提高或降低要求,充分利用学生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为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智力能力等行为的社会化。

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意识。

4、教育培养个体谋生的能力。斯宾塞(英)将“完美生活的准备”作为教育的目的,认为“为我们的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教育能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教育能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能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三)、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实现的途径与方法:

1、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的感受。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留下选择的余地,因材施教。

3、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自古以来,就在社会与个人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的我们来说,对于教育在个发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解自然是更加深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于千钟栗”,“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教育自古以来被当作达成个人目标的手段。那么何谓教育?教育可以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社会阶段的产物,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校教育。不管是广义的教育还是狭义的教育,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教育让我们能够“成为”人,即教育教会我们能在这个社会上存活下来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的本领。不是说单靠受精卵的完美分裂,母亲顺利的生产,有充足的食物提供我们所需的营养物质,我们就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教育提供我们在进行社会生活时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必要的生活常识。比如衣食住行,防病抗灾,生命教育等常识。这些都是人类在作为高级动物所必需的东西。如果鲁宾逊不了解这些基本知识,那么我相信他无法在孤岛生存活下来。在一些新闻或故事中,我们听说了狼人的存在。狼人在没有接受教育的基础上存活了下来,可是,“它”却不是以“人”的身份存活下来。 其次,教育让我们能够“作为”人,即教育给我们灌输了一些规范人行为社会法则。在满足的物质需求之后,作为人类,在精神上也要有一定标准,从家庭伦理到民族自信。作为人,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礼仪,道德,对社会目的,规范和行为一套标准体系,而教育,是让我们建立起这些认识的一个必需手段。比如,对于善待父母的认识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将孝道融入教育中,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学校的系统化教育,或是社会宣扬,这样变成一个行为规范和标准,才被我们认识和接受。 再次,教育让我们能够成为“个人”,即教育可以让我为成为自己,过自己的生活。这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和个性特征等等。教育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兴趣爱好在哪里,依据这些兴趣爱好发挥我们的潜力,成为自己的特长。教育也可以为我们能力特长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和空间,在我们进入职场以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爱好,能力,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找到自己的世界,在自己的世界中发展。就好像我们现在是英语系师范专业的学生,可能有的人不是真的想要在毕业以后当老师,可是还是有人会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这个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学习到以后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所需要的东西。尽管在现实社会中,这一点有些理想化,但不能否认的是,教育是让我们之所以成为自己的一个必要条件。 最后,教育让我们能够成为社会中的人,即教育会传授我们怎样地与他人相处,怎样与社会相处。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我们懂得如何进行合适的着装打扮,怎样与他人相处和交流,如何处事,协调自己和他人,如何处理个人与团体的关系等等。人不能独立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都处在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关系网的中心位置。怎样处理这些关系,比如与父母亲人的关系,与朋友同事的关系,与学样工作单位的关系等是每个人的人生课堂中的必修课。这些方式方法在教育中并不是以系统的,条理分明的课本形式出现,毕竟实际的情况复杂多样且处于变化中,但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各种各样的例子,我们会面对各种情况,我们就可以将别人的经验与自己的总结结合起来,形成并完善自己的交际处事方式方法。如果在大学生活中,我们会学会怎样当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包括行为着装,怎样与同学老师交往,怎样与班级,院系交流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处理社会关系的一个很好的实践。 当然,不可避免的,教育在个人发展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作用。因为在目前的条件中,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还没有发展到一个十分完善的阶短,存在一些缺点,比如目前的教育太过保守,抑制个人的个性发展,教育内容及教育者知识水平的局限,像对生活方面的强调不

小学生个体差异(认知差异、性格差异等)与教育

小学生个体差异(认知差异、性格差异等)与教育 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下,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应当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进行差异教学就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什么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形式。 (一)什么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人尽管有着大体相同的心理特点,但由于先天素质、后天生活环境及受教育的不同,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里带上了个人色彩。所谓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质就是说:学生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由于遗传以及后天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在身心特征上会表现出与他人相异的特点。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两个人不会生活得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然天赋。” (二)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形式 1.学生的智力差异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评价:某个学生聪明,某个学生迟钝;某个学生记忆力好,某个学生记忆力差;某个学生擅长逻辑思维,某个学生擅长形象思维,这些评价和描述都是学生在智力方面的个体差异表现。学生的智力类型差异主要是指学生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方面所表现的差异。 1)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觉类型,有的学生对事物的概括性和整体性强,而分析能力差;有的学生分析能力强,对事物的细节能够清晰地感知,但对事物的整体知觉却差;也有些学生兼有上述两种特点。 (2)记忆类型差异有四种:一是视觉识记效果好,如达.芬奇十几岁就能墨画。二是听觉识记效果好,对音乐有良好的感知能力。三是运动觉识记效果好,即在运动技能记忆方面有良好表现,如邓亚萍对乒乓球的落点位置有超人的记忆能力;四是混合型,只有运用多种表象时才能有好的识记效果。

2-2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个体发展在内容上包括身体和心理两大方面。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 人受教育的可能性:1、人具有可塑性,人有复杂的神经系统和可塑的人脑功能,人脑具有特殊的言语功能。2、人的身心具有巨大潜能。 人受教育的必要性:1、人的社会化需要教育,从而保存和传递人类社会实践经验。2、人的自身发展需要教育,从而克服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适应社会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国外有弗洛伊德、威尔逊、戈塞尔等。2、外铄论,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和源泉。 人性本善论强调教育的作用就是顺其自然,人性本恶论认为教育的主要意义是对人性恶的矫正、改造与控制。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规律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 遗传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生物因素。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有:(1)、遗传从生物可能性上决定着人的身心发展。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2)、遗传不能最终决定个体发展的方向、内容和水平。遗传因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但不是决定力量。我们既不能否认遗传的作用,也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过分夸大遗传作用的“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3)、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遗传素质的成熟水平制约着个体身心的发展水平;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差异。(4)、遗传素质本身虽不能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予以改变,但它具有很大可塑性。我们要充分发挥遗传素质所提供的发展潜力。 2、环境 环境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环境”是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全部外部因素的总称。对人的发展来说,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同时,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是更为直接的重要因素。但环境影响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和选择性,不能最终决定人的发展。 3、教育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是,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首先,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其次,要激发儿童发展的内部动力,调动儿童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教育必须沟通家庭与社会的联系。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影响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错误观点: 1、“遗传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由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儿童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迟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是错误的观点。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含答案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 A)。 A.生理活动B.心理活动C.认识活动D.实践活动 2.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C.)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3.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D)。 A.现实性B.必然性C.方向性D.可能性 4.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D)的特点。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 5.与学生主体性内涵不一致的特点是( B)。 A.自主性B.长期性C.主动性D.创造性 6.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C)。 A.遗传素质B.家庭环境C.学校教育D.社会人文地理条件 7.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该观点属于( A)。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D.白板说 8.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 C)。 A.荀子B.孔子C.孟子D.老子 9.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 B)。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D.平衡论 10.主张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属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D)观点。 A.内发论B.白板说C.外铄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1.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D)。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12.从群体的角度看男女性别的差异;从个体角度看发展水平的差异,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A)。 A.个别差异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13.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D)。 A.遗传B.成熟C.环境D.个体主观能动性 14.“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出现在人生的( B)。 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幼儿期 15.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 B)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幼儿期 16.在历史上持“遗传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C)。 A.洛克B.华生C.柏拉图D.施泰伦 17.在历史上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D)。 A.柏拉图和霍尔B.柏拉图和华生C.霍尔和洛克D.洛克和华生 18.环境决定论认为,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 C)。 A.遗传因素B.社会环境 C.教育活动D.自然环境 19.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过程是( B)。 A.积极的过程B.能动的过程C.被动的过程D.主动的过程 20.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 D)。 A.遗传因素B.环境因素C.教育活动D.个体因素 21.人的身心发展速度在其整个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这体现的是身心发展的( C)。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 22.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D) A.主观性 B.普遍性 C.基础性 D.能动性 2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A)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主观努力 24.美国行为主义者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到:“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第三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现实生活中的人,既是社会的人,又是个体的人。人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个体的社会化,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表现为个性,满足一个人成为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个人的需要。因此,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就表现为教育对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的促进作用。为实现教育的这一功能,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个体从自然生物体到社会活动主体的变化,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对人类社会而言,社会化使社会能够在社会学和生物学意义上进行繁殖,从而确保它世代延续下去。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人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思想意识是支配人行为的内在力量。意识虽然为个人所具有,但它不是个体思维的产物,而是社会价值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教育代表一定社会的要求,传播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受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就易于形成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从而认可并自觉维持现存社会的种种关系。而且,由于教育所传播的文化价值观念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还由于教育活动组织的计划性和严密性、教育形式的活泼性和多样性,就易于使学生接受这种价值观念,并形成完整的思想观念体系。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人的行为要符合所属群体或社会的要求,这个要求就是社会规范。教育通过社会规范的传递,使人们认识社会规范的意义和内容,认识到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从而规范人的行为,防止个体行为偏离社会的轨道。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还具有生活指导的功能,它授予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需的知识技能,如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帮助人们学会协调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使人们首先学会生活,适应生活。3、教育培养个体职业意识和角色。职业是社会化的集中体现。人生活在社会中,要以一定的职业为生,这就决定了为就业和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必须能够促进个体的职业化。对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而言,培养人的职业角色意识和技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活动的内容结构决定的,如师资水平、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新旧、教育物质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及其运用,都构成影响个体发展方向及其水平的重要因素。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所以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地表现在教育能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各种思想观念,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活得社会生活必需的只是、机能和行为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个体的社会化是非常有必要的。人不可能孤立存在在这个社会上,社会化是其生存和参与正常社会生活的必要途径。“狼孩”“熊孩”以及在被隔离情况下长大的孩子就是因为脱离人的生活环境而不能有人的思维、意识、行为方式。这充分说明了社会化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社会化的内容大致说来包括四个方面:学习生活技能、内化社会文化、形成社会性的发展目标以及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和下自己所处的角色,自觉按照角色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办事。这里的规范主要是指在法律以及道德上的。 而个体社会化的场所就是学校,途径就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从思想意识、行为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并且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人是社会性和个性的矛盾统一体,人的发展过程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对立统一的过程。人与人之间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一面表现为人的社会性,社会性反映的是人对社会的适应,是社会化的结果;不同的一面表现为人的个性,个性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它就是个体个性化的结果。 生命的独特性为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提供了潜在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必然能够培养出个性化的人。众所周知,整齐划一的教育五一是扼杀个性的元凶。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必须以生命独特性为基础,为个性的发展创造条件。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为它们提供选修课程,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或因材施教的方式,鼓励他们创新和个性张扬,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提供广阔空间,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并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同时又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前面提到过,人是社会性和个性的矛盾统一体。教育无论是促进个体个性化,还是促进个体社会化,都不能割裂二者关系,必须以二者的统一为基点。一方面,个性化必须建立在社会化的基础上,缺乏社会化的个性只能是原始的自然性而不是个性;另一方面,只有以丰富的个性为基础的社会化,才是民主社会的社会化,才是健全意义上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性和个性的统一,决定了教育必须在促进二者统一的基础上平衡二者的关系。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教育的直接结果是个体的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生活,并通过个体生活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对个体生活的两大功能是:谋生和享用。 (1)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是指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们谋生创造条件。是成“才”的的教育。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成“人”的教育。教育的最终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概述 概述(易考单选) 影响因素和规律(易考单选,简答,论述,材料分析) 一人的发展 概念:全程,身心,积极地方向。 人的发展包括(易考选择,填空):身心发展,不仅包括身体发展还包括心理发展。填空题要填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所有人都希望向积极方向发展(易考判断)。 二发展动因: 1 实践主体论或二因素论或多因素论或辐合论。 2 内发论(遗传)代表人物记忆口诀,内有四尔董梦佛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机制)。高尔顿:能力由遗传得来 3 外铄论(环境):孟母三迁;代表人物记忆口诀,外出莫寻落花生第二节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节易考察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学生发生变化要考虑哪个方面导致的,例如一个孩子刚上来梦想当科学家,后来只想当狗,谁偷走了他的梦想)。 教育与个体发展影响因素: 遗传(生理基础和物质前提)。 环境(仅仅外部作用)。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属于环境,因为太重要所以单列出来;有时候

简称为教育)。 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作用)。 一遗传作用(易考简答): 1 提供可能(内部可能)。生理前提(生下来就是盲人不能画画)。造成个体差异原因之一(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人)。 2 成熟制约(由格赛尔证明,易考选择)。错误观点遗传决定论———内发论相同。 二环境作用(易考简答): 提供可能(外部可能)。积极或消极影响(学区房使环境优越,山区环境差)。接受环境影响时是积极主动地(积极主动的可以替换为主观能动性),例如学生对环境影响的接受过程是能动的。 三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易考简答和多选) 学校教育特殊作用——独特功能:加速(小彩旗自学六年学不完小学课本)。即时和延时(当时的影响和后来的影响)。规范(老师教给红灯停)。开发(学校老师可以发掘学生潜能)。记忆口诀,速时开饭。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层次: 1 生理活动(主动积极地去做一些事情,是最基层的活动)。心理活动(小孩觉得谁长得美我要娶她)。社会实践活动(赚钱养家,最高层次)。考点(易考单选题):个体主观能动性一般是通过活动完成的。 2 个体主观能动性作用(易考简答题,填空题):潜在的可能状态(头脑中知道的,有可能去做了有可能没去),现实状态(已经去做了)

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

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 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经济发展, 教育的最直接功能是影响政治发展, 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的发展。 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 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指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耕地保护、科教兴国和对外开放。 人的发展,是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现在奥运会的创始人是法国人顾拜旦。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点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 从社会管理角度看,政党组织是社会组织中规模最大、管理范围最宽的一种组织类型。 德育过程是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但德育过程不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B项说法错误;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而不是教学方法,D项错误。 个人活动是课外和校外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基本的活动形式。 人的身心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概括起来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具体来说,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家庭、学校、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 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规律的认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 学校的治理要素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在这些要素中,人、财、物和时间是基本要素。 响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讲,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即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因素 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公务员处分的种类为:(一)警告;(二)记过;(三)记大过;(四)降级;(五)撤职;(六)开除。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74题按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由1000美元达到3000美元。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它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稳定与发展似乎成了两难选择。有人认为,为了确保稳定,就要限制发展。请结合材料,分析说明这一观点。 试题解析: (1)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互相促进、互相统一、不可分割。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基础。 (2)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各方面的重大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在改革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与新矛盾,最终要靠深化改革和继续发展来解决,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离开了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能实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 试题解析: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这是因为:第一,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是政治原则,但它又是伦理原则。作为伦理原则,为人民服务具有普遍意义。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每一个社会公民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就要努力为人民服务。在人类文明发展中,道德是决定精神文明发展方向和性质的关键因素,也是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并将二者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重要机制。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第二,坚持为人民服务,是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先决条件。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表现,也是建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 *三、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发展 *是指事物或物质连续不断的有规律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是变化,但是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向上的变化才是发展。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及作用 *内在因素:遗传素质 主观努力 *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解剖生理特点,如有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生理解剖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的过程及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4.遗传素质的可塑性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发展总是要以从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否则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 若有缺陷,人的身心就会受到影响 *人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

*成熟是指个体的器官由于生长发育到一定程度,其机能达到可以发挥某种功用的程度。 *“三翻、六坐、八爬” *实验过程: *选取一对满48周的同卵双生子为被试,其中之一先作每天40分钟的爬梯训练,共6周。 * 然后,测量两个孩子爬5级楼梯所需要时间。 *结果:受训儿26秒,未受训儿45秒完成爬楼梯的任务。 *然后从第七周开始,对未受训儿进行为期两周的相同的爬梯训练。 *结果:未受训儿只用了10秒钟就完成了爬梯任务。超过了受训儿的爬梯水平。 *实验结论 成熟势力说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的发展 4.遗传素质的可塑性 Ps:遗传决定论 * 所谓“遗传决定论”即认为人的遗传基因决定一切,不论后天的生活条件如何变化,社会制度怎样不同,教育上采取什

个体差异发展教育与实践研究

个体差异发展教育与实践研究 面临的问题: 1、现行班级教育中学生群体发展与学生个体发展的失衡 班级群体教育是现行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班级授课,存在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抑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个体发展的现象。而学生个体在思想情感、个性心理、意志品质、特长爱好、现实需求、潜能发展等等方面越来越凸现的差异性,时时向我们侧重共性的教育教学管理提出挑战。如何解决班级教育中既关注群体发展,更关注个体发展的问题呢? 2、个体发展过程中教育消费与教育服务的失衡 民办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个体教育消费与群体教育服务。现在这代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个体的成功与失败,对一个家庭而言是100%,家长对学校教育和孩子的成功期望值很高。对一所学校而言,难道就可以把个体的成功与失败仅看着班级的1/48或学校的1/2000吗?我们要办富有涵、富有特色、适合孩子发展的学校,不能只讲教育的群体服务而忽视教育的个体服务。那么,如何解决在提供教育群体服务的基础上,多面开展教育个体服务,把教育的力量直落到每个个体,促进个体各方面和谐发展呢? 实施个体差异发展教育的措施 1、走进个体心灵,关怀心灵成长 教育教学工作,教师面对的、心中所系的总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个体,而不是抽象的学生概念。要对个体进行有效教育,首先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了解个体。 我们走进学生的生活,参与学生的生活,弯下腰来观察学生的表情,要蹲下身去倾听学生的心声,用智慧敏感学生的需求。 从领导到教师、从前勤到后勤、从大事到小事,实行与学生对话制,定期进行学生情意反馈。 对青少年偶尔或经常出问题犯错误的现象,教师的责任在于抓住情境和有利时机,与学生沟通,还思考权、表白权、问题解决权给学生,引导他们自析、自省、自救,进行自我矫治。 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去感受个体的喜怒哀乐,把脉心世界,掌握思想动态,了解情感倾向,教会学生正确对待自己所面临的一切,轻松、快乐、幸福给学生。 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灵关怀,营造人文环境,真正围绕培养“有信仰的人”、培养“有真性情的人”、培养“有责任感的人”、培养“成功的人”而展开。 推广案例分析和教育教学故事研究。 建立个别学生跟踪、了解、帮扶制度(每位教师2至5人),组织学生信息通报会、教育教学故事交流会、个别学生表现会诊、学生评语传阅、生生结对子等活动,以更多更准的掌握个体信息,整合各方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力量,优化针对个体的教育教学策略,为个体展示才华、锻炼能力、弥补弱势智能、全面和谐发展而设计、组织、开展相应的活动。 2、指导个体身心自我修养,形成健全人格 学生不只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更是主宰自我发展的主体。成长过程中,个体要面临很多困惑。但别人只能指点和给一些帮助,自己要完成选择、斗争、成长过程。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个体自育,自我修养,是促进和实现个体发展的最终途径。 我们通过填写《中学生身心自我修炼表》、个体自我约束力训练、讲成长故事、自传写作、《我的童年》系列作文、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学生管理学生的效力、在班级成立学生心理协会、发挥群体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监督作用等等形式,把有形的教育活动转化为无形的自我修养。既充分发挥个体的主体作用,又提高班级授课制下对个体教育的效率。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第三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现实生活中的人,既是社会的人,又是个体的人。人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个体的社会化,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表现为个性,满足一个人成为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个人的需要。因此,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就表现为教育对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的促进作用。为实现教育的这一功能,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 个体从自然生物体到社会活动主体的变化,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对人类社会而言,社会化使社会能够在社会学和生物学意义上进行繁殖,从而确保它世代延续下去。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人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思想意识是支配人行为的内在力量。意识虽然为个人所具有,但它不是个体思维的产物,而是社会价值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教育代表一定社会的要求,传播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受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就易于形成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从而认可并自觉维持现存社会的种种关系。而且,由于教育所传播的文化价值观念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还由于教育活动组织的计划性和严密性、教育形式的活泼性和多样性,就易于使学生接受这种价值观念,并形成完整的思想观念体系。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人的行为要符合所属群体或社会的要求,这个要求就是社会规范。教育通过社会规范的传递,使人们认识社会规范的意义和内容,认识到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从而规范人的行为,防止个体行为偏离社会的轨道。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还具有生活指导的功能,它授予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需的知识技能,如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帮助人们学会协调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使人们首先学会生活,适应生活。 3、教育培养个体职业意识和角色。职业是社会化的集中体现。人生活在社会中,要以一定的职业为生,这就决定了为就业和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必须能够促进个体的职业化。对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而言,培养人的职业角色意识和技能是其核心要求。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也负有职业指导和职业定向的重要职责,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结合社会的需要,确定自己的未来理想,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 个性是人们在生理、心理、社会性等诸方面的一系列稳定特点的综合,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个性化是一个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它反映的不是对社会的适应,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变革和创造,因而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人的主体性表现。主体意识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自觉意识,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

[全]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发展的内涵 (一)人的发展 个人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机体的正常发育,即指身体的结构形态(包括各系统、各器官)的健全发展;另一方面指体质的增强,即指生理机能的增强,包括各器官系统生理机能增强。 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内发论者忽略了外在因素对人的影响,忽略了环境、人的能动性以及教育等的作用。

(1)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2)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3)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4)心理学家格塞尔则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他认为,人的发展受基因决定的特定的顺序支配,完成了一定顺序后机体达到成熟,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 (5)霍尔提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2.外铄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强调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1)墨子的“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2)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持外铄论的观点,他认为:“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学生个体差异分析

学生个体差异分析 ——四年级一班 学生是不同的,有差异的;对待学生的不同和差异,是我们在承认差距的前提下,采用多角度,多元化的评价,应用多样化的方法。这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育态度和基本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并不是要消除个体在数学学习的差异也不是期望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都达到同样高的水平。而是承认差异,正视差异。从每一个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现实情形出发,扬长避短,克服缺点。促使每一学生发挥其智能优势,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使个性获得良好的发展。下面从生理角度.心理角度.认知角度等六个方面对我们班(四年级一班)做一个分析。 一.从生理角度看差异 (1)性别差异导致学习差异 在配对联想,辨别学习,偶然学习和模仿学习等方面,男女生差异不大,这时因为男女平均智商接近。但是女生智商分部较平均,男生的标准误差明显。大量的研究表明,男女儿童学习的平均成绩差异不大,但成绩连续分布的的两端,男生明显高于女生,也就是说,男生成绩较分散,优劣者都超过女生,而女生成绩分布较平均。而且女生成绩叫男生好。脑的优势发展对学生成绩有比较明显的影响。由于两性脑的优势发展存在着差异,所以男女学生在相同学科的学习上也存在着差异。在脑发展的优势使男生空间知觉能力,数学能力较强,自然科学成绩优于女生(如范加树.郝帅东等同学);左脑发展的优势使女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较强(如韩璐,佟鑫等)。男女生在学科爱好或兴趣方面,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女生对语文,外语较感兴趣,而男生对数学较感兴趣。而且对学科的兴趣程度与学习成绩成正比。 (2)性别差异导致课堂行为差异 在课堂上,男生比女生更活泼,独立性更强,更为自信。女生比男生更有可

哪些因素影响个体的发展

哪些因素影响个体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从可能性到现实性的渐变,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发展是整体的持续发展,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人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人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而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单因素说,三因素说和两层次三因素说。 1、单因素说只是强调某一种因素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如遗传、环境、教育等,片面夸大每种因素的单独作用,忽视了影响个体发展的其他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失之偏颇 2、三因素说及其变式 三因素说坚持个体的发展受遗传、环境和教育三方面的影响,三者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同,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前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三者并非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二则,三因素忽视了人的内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只强调了人发展的外因。随后出现了四因素说(主观心理因素),五因素说(反馈调节),以及后来的综合因素说,他们同样并没有把人的主体的独特能动性看做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一思想基础上,产生了两层次三因素说。 3、两层次三因素说 两层次为:可能性因素: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 现实性因素: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 两层次中包含三大类型的影响因素:个体的自身条件,环境条件和活动。 可能性因素包括个体自身条件和环境两大因素,个体自身条件包括先天和后天因素,而先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成熟机制。 而现实性因素指的是活动。活动是影响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主要分为生理水平,心理水平与社会实践水平上的个体生命活动。 现代教育学对“人”的理解 教育是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 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个体的发展。教育能否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关键在于教育能否促进个体的身心得到发展。为此,教育必须理解人的本质,准确把握人的发展规律,用系统的、动态的、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并最终确立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谈谈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谈谈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摘要: 作为学生,说起教育就与我们息息相关了,从小到大,我们之所以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无不是教育在起着作用。教育在我们个体的发展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本文将从:教育的内涵、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作用、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作用、如何教育个体全面发展,这四方面谈谈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关键字: 教育、个体发展、作用 百年发展靠教育,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乎国家和民族存亡。尊师重教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鲤鱼跳龙门,大到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无处不显示着教育的重要性。 一、教育的内涵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

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 2、教育的特点。 首先,教育是一种人际交往系统。教育不仅是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交流,更教会人如何去和形形色色的人交往。教育学会交往,交往又是人在接受教育的一种方式,这就构成了一种交往系统。其次,教育系统以经验传递、造就人才为其主要内容。教育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施教者把自己的各种经验传递给受教者,从而去早就为社会服务的人才,在人才早就的过程中,个体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最后是,教育系统以促进人类个体社会化、满足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需求为根本职能。个体在教育中不断朝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发展的同时,个体不仅实现了自身价值,更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 二、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 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人的社会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的社会属性充分发展的过程。个体从自然生物体到社会活动主体的变化就是通过个体社会化过程来实现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它不断地调整个体的观念和行为,以适应社会生活变化的要求。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大致包括四个方面:(接受一定社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规范;(2)使个人追求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3)掌握个人获得社会成员资格和追求目标所必须的技能;(4)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大众传媒、职业组织、社区等。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化的主导因素不同。幼儿阶段以家庭为主,青少年阶段以学校为主,成年阶段以职业组织为主。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学校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是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完成的。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数学(心得)之个体差异的分类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论文之个体差异的分类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现代心理学对个体差异的研究,与学习有关的个体差异可分为变差异和不变差异。可变差异是指表现为学生在知识在储备、学习策略、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即被加涅称之为“学习结果”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习得的,也是可以加以改变的,它的具体内容是我们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不变差异指的是相对于可变差异而言的较为稳定的、表现为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它包括学生的认知方式、智力类型、气质、焦虑程度、控制点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绝对不可变的,而是相对于可变差异而言,它难以在短时间内加以改变。这些差异是我们进行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我们不得回避的现实。 针对这种状况,对如何自理差异问题,不同的教学流派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加涅认为教学旨在激励和支持个别学生的学习……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学计划将具有缩小学生的个别成员的影响。相反,学生之间的差异将会增大,有计划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使之按自己的方向得到可能发展。而布卢姆在其掌握学习的理论中明确表示,教学的意义就在于逐渐缩小学生在业已存在的差异,他认为,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率和继续学习动机等方面将变得十分相近,在学校和家庭的学校条件都趋于极大地改善、达到某种理想境界的情况下,学校中的个别差异就应接近消失,使学生都能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这就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对待差异的方式方法和意见相左的教学平等观。那么,我们应如何处理我们的现实教学中存在的个别差异呢?综合两种观点,我们认为,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正确对待差异,即我们的教学不但要弥补学生在基本的可变差异上的不足,达到基本的发展目标,培养合格的学生,而且还要利用不变差异即学生的特质来促进可变差异的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前者是目的,后者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这种思想可归结为一句话,利用差异、改变差异、发展差异。这就是旨在促进学生一般基础性的合格发展并达到个体优化和差异教学,它是我们今后教学的目标和主旨所在。 然而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对待差异的做法,值得我们注

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人的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按教育功能的性质来分,可以分为两大类——教育对个体的正向功能和教育对个体的负向功能。 一、正向功能 1、促进个体发展 ①促进个体社会化 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地表现在教育能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 生活。卢梭说:“植物在于栽培而成长,人在与教育而成人。”一句话,教育通过社会化使个体由自 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个体社会化的意义在于: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的 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化是将文化延续下来。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是学校,学校能够在思想上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社会化;在行为上促进个体行为社会化;在角色上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学校利用符合社会主流趋势的教育内 容,合理有效的教育手段,来创造社会化的教育影响,再通过具有职业素养的教育者来传授给学习 者,从而达到学生的社会化。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过程当中,学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联想实际, 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中,有代表指出现在社会上比较关注、指责的择校风、择校热、辅导热、条子生 的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就是学生和家长对于好教师和好学校的认可和追求,由于优质教学资源 的不平等分配使得社会对优质学校及教师进行着疯狂地追逐,教育公平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也可以 说社会所聚焦的是个体社会化的公平。 ②促进个体的个性化 人是社会性和个性的矛盾统一体,人的发展过程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对立统一的过程。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个性化,同时也要求个性化。个性主要体现为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自主性、 独特性和创造性,也就是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促进人的个 体价值的实现。我们在积极地向教育个性化培养较成功的西方学习个性教育经验。 2、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①个体谋生功能 教育在传递知识经验的同时,也使人获得了谋生的本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之所以接受教育,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基于个体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需要,教育事实上成为了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求,成 为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手段和途径。以我们大学生为例,高等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宽广的平台,一 个更精细的学术分类,为的就是让学生学有所长,在将来的工作中能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谋生。教育传 授“何以为生”的本领,教学生“学会生存”。 ②个体享用功能 教育为我们提供了精神的食粮,是幸福的源泉,它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是人性成长的追求,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人们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幸福是完善人性的展示和表 现,这种人性融智慧、情感、道德于一体,教育通过使受教育者人格的提升和完善,使他们体验到 精神上的幸福。心理学人本主义代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为我们建立了一个人性需要层次的 金字塔,位于塔顶的正是自我实现,也就是说当人通过教育来得到自我完善,从而实现自我时,人 的需要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一刻,我们是无比幸福的。 二、负向功能 1、增加受教育者的负担。 2、由于教育不当,致使受教育者身心不能健康发展。 3、影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 高压式教育是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中最受争议的部分,如果过分地强调了教育对个体的社会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