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语文学练优教案—14故乡

人教语文学练优教案—14故乡

人教语文学练优教案—14故乡
人教语文学练优教案—14故乡

人教语文学练优教案九年级上册

14故乡

1.把握文本线索,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描写方法,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突出文本主题的方法。

3.分析环境描写在文本中的作用。

4.结合时代背景,体会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感受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有远离故乡外出的经历吗?如果你将离乡远行,很久才会返回故里,甚至永不归来,你会有怎样的感受?(留恋、不舍、惜别……)

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这篇文章,鲁迅先生却在结尾离开故乡时写道:“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为什么鲁迅先生会不怎么留恋,甚至非常气闷,非常的悲哀?这其中藏了什么秘密?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一探究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写作背景

材料链接: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作者于1919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

【教学提示】

本文主旨理解须对写作历史背景有一定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对历史背景的叙述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文本内容。

目标导学二:把握本文线索,梳理故事情节

1.默读课文,说说本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线索。

明确: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2.请根据线索给课文分层并概括层意。

明确: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交代回乡目的。

第二部分:写“我”在故乡的见闻与感受。其中包括“见到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杨二嫂的变化”“闰土的变化”。

第三部分: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悲哀”之源

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哪两个是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

明确:闰土和杨二嫂。

【分析闰土形象】

2.仔细阅读课文有关段落,关注少年闰土与长大后闰土形象的区别,说说闰土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①肖像变化:“紫色的圆脸”——“灰黄”且有“很深的皱纹”。

“小毡帽”——“破毡帽”。

“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明确:“脸色灰黄”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像是松树皮”的手是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劳动造成的。

②称呼的变化:“迅哥儿”——“老爷”。

明确:身份、地位的变化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一种隔膜。

③语言变化:由少年的活泼健谈到中年的吞吞吐吐。

明确: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表现了他的迟钝麻木。

④神态变化:“怕羞”“高兴”——“欢喜”“凄凉”,像“石像”,像“木偶人”。

明确:由于饱受生活的折磨,闰土已经变得呆滞、迟钝、衰老、麻木,了无生气。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使闰土产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说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是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