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现代汉语词典(05版)》与《民众精华韩语词典(第五版)》特点的比较

《现代汉语词典(05版)》与《民众精华韩语词典(第五版)》特点的比较

《现代汉语词典(05版)》与《民众精华韩语词典(第五版)》特点的比较
《现代汉语词典(05版)》与《民众精华韩语词典(第五版)》特点的比较

《现代汉语词典(05版)》与

《民众精华韩语词典(第五版)》特点的比较

摘要:《现代汉语词典(05版)》与《民众精华韩语词典(第五版)》是中韩两

国在词典方面比较正规的两部辞典,因此把它们之间的特点做一个大致比较会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现代汉语词典》在编纂时综合考虑了共时性与历时性、语文性与百科性、描写性与规范性等因素,整体上是一部面对社会上大部分人群的词典。《民众精华韩语词典》较多的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是一部着重于解释“精华”词汇的词典。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民众精华韩语词典》特点比较

《现代汉语词典(05版)》(以下简称《现汉》)是一部在当今中国应用最广泛的、最权威的词典。在中国,从中学生到高级学者,从普通家庭到外国的汉语学习者,几乎人人必备一本《现汉》。《现汉》拥有广泛的使用人群,可以说是众多的汉语辞书中的代表。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断修订,《现汉》已经成为一部集语文性与百科性于一身的综合性词典。《民众精华韩语词典(第五版)》(原译《民众精华国语词典》,以下简称《民韩》)从词典名称就可以得知这是一部面向韩国民众使用的中小型词典。语言学发展到现在,各国学者都有意识的将各种语言、各种语言的字词典进行了比较,而中国与韩国在词典方面的比较至今还较少有人涉足。因此我以为,把中韩两国富有代表性的《现汉》与《民韩》进行比较将会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一〉、共时性与历史性

《现汉》是一部语文性词典,同时兼顾了词典的百科性,因此总体的综合性很强。《现汉》收录了大量成语、方言词、口语以及一些常见的科学术语,成语、方言词的收录使词典显示出巨大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内涵,口语与科学术语的收录又使词典的时代性特征大大加强了。因此《现汉》是一部共时性与历史性并重的词典。无论从历时角度看还是从共时角度看,《现汉》都是一部“博而不精”词典。在共时性描写上,《现汉》不如《当代百科知识大词典》;在历史性描写上,《现汉》又不如《中华成语字典》。《现汉》的内容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使用人群囊括了社会各阶层的人士,所以在词的释义上也是多元化的,面向整个社会。比如说在对“烟”这一词条的解释上,《现汉》共列出了七项:①物质燃烧时产生的混有未完全燃烧的微小颗粒的气体。②像烟的东西:烟雾/烟霞。

③由于烟的刺激使眼睛流泪或睁不开:烟了眼睛。④烟草:烟叶/烤烟。⑤纸烟、烟丝等的统称:香烟/旱烟/烟瘾/请勿吸烟。⑥指鸦片:烟土。⑦烟子:松烟。这里对“烟”的七个释义中,①—⑤是共时性描写,⑥—⑦的历史性描写趋向很强。

《民韩》是一部偏重于应用的辞典,所收录的词汇大多是比较常用的词汇,体现出共时性描写的趋向。《民韩》对词目的解释不追求细致,很多时候是言简意赅的把一个词的主要义项列出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所列的义项的外延意义比《现汉》大。如对“星”这一个词的注释,《现汉》中共列出了七条义项,而

《民韩》中只有四条:①除了太阳、月亮、地球以外的天体。②凸出尖儿成为辐射状的像星形的图形。③像星形的将官肩章。④比喻很不容易做的事情。这些义项的共时性很强,在现实中他们被人们频繁的应用。

一部词典是共时描写优先还是历时描写优先?是更加偏重语文性还是更加偏重百科性?《现汉》与《民韩》在这方面各有所长、各有优劣。《现汉》在社会大众的普遍适用度上占优势,而《民韩》在对词典“简洁明快”的要求上略胜一筹。两部词典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在周密的考虑了百科知识的基础上兼顾了词典的语文性。

〈二〉、描写性和规范性

现代辞书的编纂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单一的编纂法则。“无论以教人理解语言为己任的描写性辞书,还是以教人使用语言为己任的规范性辞书以及居于二者之间的辞书,都必须把科学、民族社会、历史、文化、政治、思想作为自己的宏观整体背景…受这个宏观整体背景的制约,已经没有纯粹的语文性辞书,只有语文性突出的辞书。”【1】如今各种词典都或多或少的加入了一些科学因子,使词典呈现出浓郁的现代特征。

《现汉》是一部描写性与规范性并重的辞书,它在对词目义项的描写上力求完整,同时对词的使用义作了尽量的描述。如《现汉》对“火”的解释共有九项:①(火儿)物体燃烧时所发的光和焰。例:火光/火花/灯火/点火。②指枪炮弹药。例:火器/火力/火网/军火/走火。③火气。例:上火/败火。④形容红色。例:火鸡/火腿。⑤比喻紧急。例:火速/火急。⑥(火儿)比喻暴躁或愤怒。例:火性/冒火/心头火起/他火儿了。⑦兴旺;兴隆。例:买卖很火。⑧同‘伙’。

⑨姓。第⑧、⑨项是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当中不常见的,《现汉》依然把它们收录在内反映出其重视语言描写的特征。第①—⑦项既是描写性的又是规范性的,用例词、例语提供了词的使用范式。

《民韩》不重视描写性,是一部规范性的辞书。也就是说《民韩》更加重视词的使用义的描写,只对词目最常用、最普遍的义项做出扼要解释。同样对“火”的义项进行阐释,《民韩》只有四条:①物体和氧气结合发热、发光的燃烧现象。

②火灾。③照亮的光,灯。④比喻热情、贪欲等,热烈的样子。各义项简明的给出了词的使用范围、方法,体现出了较强的应用性。这一点是《现汉》所不能及的。

“辞书,即使是详解的辞书的释义也不能做穷尽式的描写。”【2】《民韩》的编者在这一点上有清醒的认识,主动放弃了词的生僻义、弃用义、古代义,从而将词汇系统中“精华”的词汇提取出来,缩小了人们的学习范围。《现汉》在描写的详尽程度上占有一定优势,但我们可以想象一名第二语言初学者或一个小学生在面对陌生的词汇时,《民韩》这样简明适用的小型工具书肯定要比《现汉》更受欢迎。而且《现汉》作为中型的辞书,在携带上有很大的不便。然而必须承认,这两部辞书在各自的国家里都产生了相当积极的意义,互相也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三〉、释义

《现汉》“对物理学等科技名词和计量单位的释义严格按照国际标准。”【3】《现汉》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断努力,在几次修订后更加向科学靠拢。《现汉》对科学术语的解释严谨而准确,对词所指的对象所表达的概念理解更准确、更科学、

更全面。如对“地球”释义: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而远的次序记为第三颗,形状像球而略扁,赤道半径约6,378.2公里,极半径约6,356.8公里,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昼夜,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周围有大气层包围,表面是陆地和海洋,有人类和动植物等生存。有一个卫星(月球)。又如对“太阳”的释义:银河系的恒星之一,是炽热的气体球,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质量是地球的33.4万倍,表面温度约6,000℃,内部温度约1,500万℃,内部经常不断地进行原子核反应而产生大量的热能。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距离地球约1.5亿公里。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着它旋转并且从它得到光和热。从具体的释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对“地球”和“太阳”这两个义位,《现汉》分别选取了11个范畴特征来进行描述。

而《民韩》对“地球”和“太阳”义位的描述是这样的。“地球”:我们人类生活的天体,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由于公转产生了四季,公转周期约365天。由自转发生了昼夜的区分,周期约24个小时。表面积5.2亿平方米。“太阳”:在太阳系中心,是地球等行星的中心恒星天体,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表面温度约5,800℃,圆半径是地球的109倍,距地球约1.5亿公里,自转周期约25天。《民韩》分别选取了七个范畴特征来对“地球”和“太阳”进行描述,比《现汉》都少了5个范畴特征。《民韩》在科学性和准确性上,比《现汉》要大打折扣。

〈四〉、义项的划分

义项的划分具有主观性,编者往往在诸多的社会因素下对语言的词汇义项做出划分,其中就包括语义学、词典学、语法学、语用学、修辞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这样世界上的词典才得以显示出它们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现汉》与《民韩》两种词典的不同归根结底就是由编者对义项划分所持的不同态度造成的。词典编辑者有很大的自由,在考虑概括性的大原则上,可以根据适用性、合理性对义项做出不同的划分。

《现汉》对义项的区别对立很重视,在综合了共时因素与历时因素的基础上才做出划分。《民韩》作为小型工具书,对义项的细致区别要求不是很严格,因此词汇义项的外延意义范围就要比《现汉》大。有时《民韩》的一个义项外延相当于《现汉》的三四个甚至于八九个,体现出了高度凝练的特征。如对“年”的解释,《现汉》有九个:①时间单位,公历一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平年365日,闰年366日。每四年有一个闰年。[注意]前面直接加数词,不用量词。例:今年/去年/三年五载。②每年的。例:年会/年鉴/年产量。③岁数。例:年纪/年龄/忘年交/益寿延年。④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例:童年/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⑤时期;时代。例:近年/明朝末年/光绪年间。⑥一年中庄稼的收成。例:年成/年景/丰年/歉年。⑦年节。例:新年/过年/给大家拜年。⑧有关年节的(用品)。例:年糕/年货/年画。⑨科举时代同年登科的关系。例:年兄/年谊/同年。而在《民韩》之中,只有一个义项:一月到十二月,十二个月总的称谓。《现汉》与《民韩》在这里可以说是各有好处。

〈五〉、例证

【天】

《现汉》:①天空。例:顶天立地/太阳一处满天红。②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例:天棚/天窗/天桥。③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

例:今天/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休息吧。④(天儿)

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例:五更天/天儿还早呢。⑤季节。例: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⑥天气。例:阴天/晴天/天冷了。⑦天然的;天性的。

例:天性/天资。⑧自然。例:天灾。⑨迷信的人指自然界的主宰者;

造物。例:天意。⑩迷信的人指神佛仙人所住的地方。例:天国/天堂/

归天。

《民韩》:①限定于地平线,遥远的视野内的空间。②(古代思想)天地万物的主宰。③神、天使居住的纯净的世界。

【太阳】

《现汉》:①银河系的恒星之一,是炽热的气体球,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质量是地球的33.4万倍,表面温度约6,000℃,内部温度约1,500万℃,内

部经常不断地进行原子核反应而产生大量的热能。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距离地球约1.5亿公里。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着它旋转并且从它得到光和热。②指太阳光。例:今天太阳很好。③指太阳穴。

《民韩》:①在太阳系中心,是地球等行星的中心恒星天体,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表面温度约5,800℃,圆半径是地球的109倍,距地球约1.5亿公里,自转周期约25天。②时常放光,培植万物,给予希望的东西。

【地球】

《现汉》:①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而远的次序记为第三颗,形状像球而略扁,赤道半径约6,378.2公里,极半径约6,356.8公里,自转一周

的时间是一昼夜,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周围有大气层包围,表面是陆地和海洋,有人类和动植物等生存。有一个卫星(月球)。

《民韩》:①我们人类生活的天体,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由于公转产生了四季,公转周期约365天。由自转发生了昼夜的区分,周期约24个小时。表面

积5.2亿平方米。

【星星】

《现汉》:①夜晚天空中闪烁发光的天体。例:星罗棋布/月明星稀。②天文学上指宇宙间能发射光或反射光的天体,分为恒星(如太阳)、行星(如地

球)、卫星(如月球)、彗星、流星等。③(星儿)细碎或细小的东西。

例:火星儿/一星半点儿。④秤杆上标记斤、两、钱的小点子。例:定盘星。⑤明星。例:歌星/笑星。⑥二十八宿之一。⑦姓。

《民韩》:①除了太阳、月亮、地球以外的天体。②凸出尖儿成为辐射状的像星形的图形。③像星形的将官肩章。④比喻很不容易做的事情。

【日食】

《现汉》:①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中间时,太阳的光被月球挡住,不能射到地球上来,这种现象叫做日食。太阳全部被月球挡住时叫做日全食,部分被

挡住时叫做日偏食,中央部分被挡住时叫日环食。日食都发生在农历初一。《民韩》:①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中间,太阳的光被月球全部或部分挡住的现象。

【月食】

《现汉》:①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亮中间时,太阳的光正好被地球挡住,不能射到月亮上去,月亮上就出现黑影,这种现象叫月食。太阳光全部被地球挡住时,叫月全食;部分被挡住时,叫月偏食。月食一定发生在农历十五或

十五日以后一两天。

《民韩》:①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亮中间时,太阳的光正好被地球挡住,月亮的

部分或全部看不见的现象(有月全食、月偏食)。

【烟】

《现汉》:①物质燃烧时产生的混有未完全燃烧的微小颗粒的气体。②像烟的东西:烟雾/烟霞。③由于烟的刺激使眼睛流泪或睁不开:烟了眼睛。④

烟草:烟叶/烤烟。⑤纸烟、烟丝等的统称:香烟/旱烟/烟瘾/请勿吸烟。

⑥指鸦片:烟土。⑦烟子:松烟。

《民韩》:①物体燃烧时产生的黑色或混淆的气体。

【水】

《现汉》:①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点0℃,沸点100℃。4℃时密度最大,比重为一。②

河流。例:汉水、淮水。③指江、河、湖、海、洋。例:水陆交通/水旱

码头/水上人家。④(水儿)稀的汁。例:墨水/药水/甘蔗的水儿很甜。⑤

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例:贴水/汇水/外水。⑥指洗的次数。例: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

《民韩》:①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的化合物,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液体时水,固体时冰,气体时水蒸气。)②液体的。③洪水。④指池、湖、江、海。⑤指潮水。

【火】

《现汉》:①(火儿)物体燃烧时所发的光和焰。例:火光/火花/灯火/点火。②指枪炮弹药。例:火器/火力/火网/军火/走火。③火气。例:上火/败火。

④形容红色。例:火鸡/火腿。⑤比喻紧急。例:火速/火急。⑥(火儿)

比喻暴躁或愤怒。例:火性/冒火/心头火起/他火儿了。⑦兴旺;兴隆。

例:买卖很火。⑧同‘伙’。⑨姓。

《民韩》:①物体和氧气结合发热、发光的燃烧现象。②火灾。③照亮的光,灯。④比喻热情、贪欲等,热烈的样子。

【年】

《现汉》:①时间单位,公历一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平年365日,闰年366日。每四年有一个闰年。[注意]前面直接加数词,不用量词。例:今

年/去年/三年五载。②每年的。例:年会/年鉴/年产量。③岁数。例:

年纪/年龄/忘年交/益寿延年。④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例:童年/幼

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⑤时期;时代。例:近年/明朝末年/光绪年间。

⑥一年中庄稼的收成。例:年成/年景/丰年/歉年。⑦年节。例:新年/过

年/给大家拜年。⑧有关年节的(用品)。例:年糕/年货/年画。⑨科举

时代同年登科的关系。例:年兄/年谊/同年。

《民韩》:一月到十二月,十二个月总的称谓。

注释:

1、刘中富等《对比描写与统计分析——〈现代汉语词典〉专题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

2、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商务印书馆2005 【1】【2】

中国与美国的基础教育的对比

中国与美国的基础教育的对比 摘要:本文将对比中国和美国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差别,分析中美基础教育的不同之处,简要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 关键词:基础教育;中美差距;原因 1中美基础教育的历史背景 1.1中国: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就是教诲培养的意思。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为中国教育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私学兴起之前,那时的教育由官府控制,在私学兴起之后,受教育的对象不止仅限于贵族阶级,扩大平民百姓,因为私学的产生,教师可以自由选择地点教学,学生亦可以选择教师来学习,为当时的教育普及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私学,不同派系不同主的私学出现了相互抗衡,相互补充的百家争鸣的盛况,极大丰富了当时的文化发展。经过了许多朝代教育的发展,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逐渐加强,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在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儒学教育,从中央到地方都以儒学为尊的思想影响着后来的基础教育发展。古代“小学”教育的主要容是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等,检查学生的学业情况也靠考试,在宋代有“日考”,“月考”,“季考”等多种考试方法。受当时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童生学习的容也相对固定,固定的背诵考试相关的篇目,全然不顾理解与否,而考查方式也很简单,以考生能否背诵来判断是否学好,借以选拔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1.2美国:美国是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早在十九世纪,美国就普及了小学教育,在之前17世纪初,首批欧洲移民在北美大陆定居下来以后,教育活动随之开始,由于新英格兰地区的移民大多是英国的清教徒,他们崇尚书本并信奉教育,所以新英格兰地区的教育活动最为活跃,对日后的美国教育特色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也最为突出。自19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为支持教育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四次大的革命浪潮:第一次教育改革是在美国在其教育体制不完整且带有强烈的殖民性和色彩的情况下发起的,这次革命主要是对教育的容世俗化,初等教育的公立化和学校序列的体系化做出的改革,使得当时公立小学和中学普遍建立起来,初中高各级学校互相衔接的机制得以健全。第二次教育改革为了应对充满激烈竞争和公立主义的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美国发起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提出了“全儿童”的概念,反对唯智主义,很大程度上成为美国教育思想的主流。第三次国防教育法改革和第四次“国家危险”改革促使美国教育的进步。 2中美基础教育理念 2.1中国基础教育侧重公平,统一: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不同地方的教育发展状况不一,为了让全体国民都享有一定的受教育的权利,政府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政策主要是为了保证基础教育水平都稳步提升。像法国,前联以及中国在课程决策上具有集权化的传统, 强调中央对课程的开发、管理与控制,课程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课程几乎完全由国家决定,地方和学校都没有课程决策的权力,只能执行国家的决定,保证全国教育的基本水平。这种教育的理念使政府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保障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众的教育水平,虽然教育的差距任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2答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2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科学研究的组成要素。教育科学研究由现象与客观事实、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定量研究的特点。D项是定性研究的特点。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文献综述报告的主要内容。文献综述报告主要内容一般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正文和主要文献目录四个方面。 【解析l此题主要考查整群随机取样。整群取样所获得的样本,由于样本分布不均匀,在统计推论上存在一定缺陷。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历史分析法的特点。历史分析方法的特点是丰富性、直观性和具体性。本质性是逻辑的分析方法的特点。 6.★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观察研究的类型。A项是根据观察的情境条件来分的,C项是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来分的,D项是按观察实施的方法来分的。【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行为核对表,其只判断行为出现与否,而不提供行为性质的材料。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调查研究的发展。历史上最早的进行专门的教育调查是美国学者赖斯于1897年所作的学校拼写练习。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测量工具的要求。一般测验题目难度应控制在之间,测验平均难度应接近为好。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实验研究的历史发展。实验教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心理学家梅伊曼和拉伊。1901年梅依曼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的名称。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在研究目的上,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以形成抽象化、概括化、普遍化程度较高的教育理论为主要目的。教育科学的实证研究是形成科学事实的方法。 12.★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定性分析研究程序的特点。A、B和C三项是定量分析的研究程序的特点。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信度判定公式。r为一致同意率,c为赞同人数,n为参加研究的总人数。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定量分析。定量分析的主要手段是统计分析,定性分析的主要手段是(归纳的)逻辑分析。 15.★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统计假设检验的类型。考生需要识记四种检验的常用范围。t检验主要用于平均数差异显着性检验,C项用于方差的差异显着性检验和方差分析,D项主要用于适合性检验和独立性检验。 二、名词解释题 16.方法是指为了获得科学知识应该遵循的程序以及依据的手段、工具和方式。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17.外部评论主要确定资料的真伪或真实性,即“辨伪”和“证真”。涉及文献的形式和外表,内容包括:确定作者、成书年代、地点、背景及版本等是否可靠。 18.★教育观察研究是教育研究人员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辅助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并收集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

美国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篇一:赴美考察报告 赴美考察报告 王文郁 2011年1月31日 美国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济宁学院附小王文郁 2011年初,山东省教育厅组织了“山东省齐鲁名师培训团”赴美考察。全团共25人,徐曙光同志任团长,王景华、吴建华同志任副团长,负责全团赴美考察工作。培训团全体成员在济南经过行前培训后,于1月5日赴美国开展了为期21天的考察工作,途径了纽约、华盛顿等地,在康州对美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重点考察培训。培训团圆满地完成了考察培训任务后,于1月25日返回国内。 我参观考察的三所学校分别是eastlyme school、salem school、lyme school,并主要在salem school参观学习。这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为一体的乡镇小学。下面所描述的现象只是我在这三所学校的所见所闻,不能代表美国的整个教育现状,但从中可以感受美国教育的一面。 一、美国的基础教育情况 (一)、美国的教育体制 1、管理权利分散,不统一。地方、州政府、联邦政府三级机构各有权利范围。地方权利即学校董事会,是由地方热爱、关心教育的公民选出来的。学区总监选聘校长,校长选聘老师,所有聘任人员都由学校董事会通过。 2、管理权利集中在底层而非上层。教育经费来源地方和州政府。 3、每个孩子不管智商和体质有多大差别,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4、美国强调发展个性。(中国强调集体。) (二)、美国的教育方法 1、美国强调有助于发展受教育者个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方法。 2、教师在教室里做哪些事对学生成长有帮助,作为校长评价老师看以下三点: ①教育指导是否有有效措施。 ②看老师怎样布置教室。是否能调动所有积极性促进学生。③老师如何设计课程。 美国对到毕业达到什么水平有规定,但没有全国性的统一课程,有的地方或老师自己设定课程。老师更多考虑:让学生学什么?学生已知什么?怎样把学生已有知识和要学知识联系起来。 美国老师侧重: 1让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知识和事物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教学生总结和记录。 3鼓励学生参和的兴趣。 4研究怎样给学生留作业,怎样训练学生。 5利用非文字的东西进行教学。 6鼓励学生小组学习,一起解题或完成某个项目。 7提供学习目标,并将学习情况给学生反馈,据学习目标,学生能较好考评自己。 8提出假设并让学生证明假设。 9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给学生有效地引导。 (三)、美国学校特点 1、教室小班额,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有20人左右,一般是6—25不等。我所参观的学校,每班人数大约13——18人,实行个性化教育。 2、走班制。学校班级的组成,不像我们有固定的行政班,而是以学科为特点的教学班,如语文教室、数学教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外语教室等。老师是定班制即一直在自己学科教室上课,学生是走班制即按课表走动到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3-5分钟实现换教室。学生很匆忙,学校里就是抓紧时间去学习,也给学校管理带来方便。

美国基础教育创新及启示

美国基础教育创新及启示 ——赴美培训考察的体会 (韩园林) 2006年3月3日 一流的校园环境 当一回演员 享受大家庭的温暖 当一回钳工 到州议会当一回议员 跟印地安人学钻木取火 2005年10月10日至12月30日,我作为深圳市教育系统赴美培训班第九期的48位成员之一,并作为班长带队前往美国进行了为期近三个月的学习考察,收获颇丰.在培训考察中,我切身感受到美国基础教育的特点,长处,特别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信,自主,个性,创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考察归来,我就美国基础教育创新及启示作了思考. 一,美国教育现状:发达+创新 在美期间,我学习10周由艾登(Professor Adam Lee)教授执教的《西方教育模式》(Western Models of Instruction),由马丽老师执教的《班级管理》(Issure in Classroom Management);《education :introduction to teaching careers 》(教育学),其中《教育》由协和大学派教师在深圳成教学院讲授(内容主要包括美国教育史和西方教育哲学) 出席了8场专题讲座;参观了11所中小学,其中深入到8所学校听课并与这些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交流对话;特别有趣的是参加了教育资源之行,参观了10所博物馆或教育中心;参观了美国哈佛,斯坦福等9所全美著名大学;饶有兴趣地感悟了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最后是美国东部考察之行.行程数万里,纵横东西,走近美国的现代教育和文化生活. 1,美国教育简况 (1),美国学校体制 A.没有统一的国家教育体系,没有国家课程. B.联邦政府不办学校.

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意义、概念、特点)

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意义、概念、特点) 1、意义:①开展学前教育科研,为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②探索学前教育规律,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③丰富学前教育研究成果,促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④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2、概念: ①科学研究的概念。 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它是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活动。 科学研究的目的不在一成不变地记录或收集事实资料,而是要经由概括、演绎与实证的方法,建构出一套科学的理论,用一组精要的理论性架构来描述、解释及预测复杂的事实。 ②科学研究的特点。 客观性:资料来源于客观。研究过程客观。研究结果客观。 创造性: 继承性: 系统性: 控制性: ③学前科学研究的概念。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学前教育科学的知识体系,认识学前教育现象,探索与发现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创造性活动。 ④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科学研究的一般特点:客观性、创造性、继承性、系统性、控制性。 自己的特殊性:多因素、实践性、持久性、有条件的控制。 二、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 生态化、现场化与跨文化 ①生态化:就是强调在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研究教育规律,提高教育的外部效度,提高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②现场化:是指在学前教育的现实环境中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规律。 现象研究、现场观察———自然观察法。 现场实验:在自然的真实的环境中尽可能地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以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 ③跨文化: 将同一课题应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以此作为研究的对象,探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共同规律,或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前教育差异中,研究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影响的一种方法。(即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文化背景中个体或群体的比较研究。) (二)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综合化、现代化与数学化。 ①综合化: 是指强调采用多种方法和从多学科角度去探讨学前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学前教育科学综合化表现、学前教育科学跨学科的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②现代化: 主要是指研究技术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 ③数学化: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越来越注重于以数学、数学方法作为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工。(计算机专用统计软件包: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 三、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的涵义。

了解美国基础教育状况后的感想评

了解美国基础教育状况后的感想评 访美杂记(三):殊途不同归──了解美国基础教育状况后的感想 刘凯湘(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因了富布赖特学者的身份,女儿琪琪得以当上了小小“留学生”,与我一同到了美国。我本未想带女儿前行,因为太太在国家机关工作,无法请一年的长假,我自己一人带着女儿,怕照顾不过来,但后来觉得对女儿来说这的确是一次很好的经历和体验,让她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所以最后还是把她带过来了。女儿在这里已经学习了快两个学期,我也因此通过与女儿交谈、辅导女儿的作业、看阅她们使用的教材、旁听她们的课堂教学、走访老师、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查询与她的学习的相关资料等等,而对美国的中小学教学与教育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平时就比较关心的话题有了相对清楚的了解。当然,对教育制度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制度的看法和评价都有见仁见智的问题,好在女儿在这里待的时间不算太短,她所在的学校也是美国最典型的公立学校,我自己也对这个话题有一定程度的兴趣和关注,所以本文所言基本上从一个客观描述的角度着笔,但主观评价肯定也会较多地夹杂其中。 敞开的学校大门 我在来美之前通过网络查询到了我做访问学者的范登堡大学在Nashville市的具体位置,因为美国的公立中小学大体上也是按照学生的家庭住址统一安排就近入学的,当然,家庭附近的社区范围内可能有多所学校,你可以按自己的要求选择其中一所。我的目的是选一所离范登堡大学和离我们租的公寓最近的学校,当然同时我也得看看这所学校的其他情况,比如学生规模、历史、校园环境、接受入学的学生年级、课程设置等,最后选定了一所叫West End Middle School的学校,这所中学离范登堡大学约3公里,接受5-8年级的学生,女儿在国内刚刚小学毕业,现在上7年级(即初一)。确定学校后,我给该校负责办理学生入学事宜的校长助理写了一封邮件,告诉他我女儿的情况和我们准备到这所学校上学的打算。很快,接到了他的回信,首先对我女儿入学表示欢迎,然后告诉我们具体的手续如何办理。 到了美国,安顿好住宿后,我立刻带女儿前往学校办理手续。美国的中小学绝大多数在8月中下旬开学,少数在9月上旬开学,这所学校是8月20日开学的,他们已经开学快一个月了。我们到学校的办公室填写了几张表格,就算办妥了手续。第二天,女儿就上学去了。 我当时有点疑惑:我们在办理入学手续时,就只出示了我和女儿各自的护照,填写我在美国的访问学者身份,我在国内的工作单位和收入情况,在美国的住址,我作为监护人的联系方式,以及女儿的自然情况,未再要求我们出示任何别的证明,也不需要交纳任何费用,而且学校还为女儿当场办妥了免费午餐、免费校车、免费使用课本和教材、免费办理学生胸卡等手续,唯一要求补办的是女儿的疫苗记录,我忘了从国内带过来,而且补办期间不影响女儿上学。我当时就想:我们可是外国人啊,入学怎么这么简单,这么畅通无阻?我不禁就想起国内那些在大城市打工的“民工”,他们在城市有工作,有住址,他们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身份证,但他们的子女却不能在他们工作的城市上学,或者要在经历了种种磨难甚至刁难、交纳了不菲的费用后才能获得入学资格,或者只能上那些专为“民工”举办的学校,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总结

1、四个水平:直觉观察水平探究原因水平迁移推广水平理论研究水平2目前教育科学研究选题存在的问题: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一般与重点;借鉴与创新关系 确定研究课题基本要求标准问有价有理和事实依据具体明确独创性可行性(主客时机)4、选题的含义:经选择未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提出问题和确定问题。 5、选题的过程:逻辑过程。理论本身,理论与实际之间,理论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种种矛盾分析中,发展和形成一个有意义,有创建的课题。 6、选题的途径与方法(A课题产生途径:社会发展;学科建设;教育实践;日常观察;国内外信息分析;国家领导机构指南、B分解、C提法、D进行课题论证避免选题盲目性) 7、文献检索基本方法: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综合查找法 8、检索文献遵循要求:检阅要全面全面性;准确性;勤于积累;善于思索 9、文献综述报告主要内容:问题提出、研究方法、正文部分、主要文献目录(专著和论文) 10、理论构思:指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已有的客观事实材料和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所要研究问题的现象过程本质或原因的一种理论解释。 11、理论构思的基本内容:准确表述研究问题;界定研究课题的核心概念;形成初步研思路 12、理论构思在教育研究中作用:方向明确主体思想目标;提高研究者科学水平;评界 少年儿童主体发展:一是阐明研究目标和具体问题;下定义界定核心概念;提出理论观点(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学生主体性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教育改革关键是教师) 13、好的理论构思主要标准:历史和现实材料全面充分客观;具指实践现实性可行性;着眼点正确性;具体新的研究思路、视角和方法;概念和理论体系结构合理性 14、建立和检验理论构思的基本方法:理论探讨;建立指标(理论引导方法、统计学方法)理论构思具体化得到初步论证;调查、实验方法获得事实依据;借鉴国内外已有成果,吸合 15、教育研究设计:确定研究方法、选择研究对象 16、选样本基本要求:明确规定总体、取样的随机性、代表性、合理的样本容量

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路径与特征

教育发展研究2010.9 视点 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路径 20世纪80年代经济竞争力的下降促使美国开始关注本国教育的现状。在此背景下,政府颁布了《国家处于危机中》的报告。该报告拉开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改革的序幕。综观美国30年来的基础教育改革,笔者认为主要采取了以下改革路径: 1.由联邦政府推动的以标准为导向的教育改革根据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的相关规定,管理公共教育的权力应由各州行使。联邦政府只有为教育课税、在教育财政拨款范围内立法的权力。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联邦政府的教育职能有了微妙的变化。《国家处于危机中》报告明确指出,联邦政府应该更多地加入和参与全国教育事务。2003年5月公布的《全国科学和工程劳动力大军的政策》报告更是呼吁美国联邦政府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承担起培养高质量本国人才的责任。[1] 近年来,推动以标准为导向的改革是美国联邦政府强化其作用的主要表现。所谓以标准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即联邦政府提供资源协助各州为所有学童拟订并实施挑战性的标准,同时利用这些标准及连贯一致的课程与评价去改善学生的学习。这一做 法从美国教育法案的规定可见一斑。从 《美国2000:教育战略》、《目标2000:教育美国法案》到《2001年初等与中等教育法修正案》,这些法案为学生的学业标准奠定了基础。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制订严格的课程标准。制订全国性的课程标准是改革的起点。1989年的美国全国督学协会会议之后,各个州或几个州的联盟、联邦政府、专业协会、非营利组织、学区甚至一些单个的学校忙于制订标准。但是,随着改革的推进,全国性的专业协会逐渐承担了建立教育标准的任务。例如,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NCFM )在1989年编写了第一套美国版的国家数学教育标准。 (2)运用统一的评估体系。传统上,由于美国的教育是地方控制的,各州甚至各个学区之间的差别都比较大,缺乏统一的标准。而基于统一的教育标准之上的评价应该是一致、清晰、确定的。为此,客观上要求各种计划要一致,联邦、州和地方的各级管理要一致,政策的组成部分(课程、评估、专业发展和绩效责任)要一致,所有学生可获得的教育计划要一致。而所有这些一致性目标所遵循的原则是必须保证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学校教育项目,进入一定规模的班级学习;保证授课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在他们的工作领域内能获得合理的培训。 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路径与特征 笮段素菊 段素菊/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副研究员(北京100011) 摘要:本文总结了30年来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路径,包括:由政府推动的以标准为导向的教育改革、依市场逻辑进行的教育改革、由公民社会为主体的教育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美国基础教育中混合教育权力模式、混合教育制度安排、法律至上原则等特征。 关键词:美国;基础教育;教育改革

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特点

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特点 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虽然受到美国国内不少专家的批评,但其中小学教育仍有自己的特色,以下简要介绍几点。 一、教育很突出 一般的美国教育界人士认为,美国国民教育即爱国教育最成功,这可以说是美国的立国之本。 美国的爱国教育"从娃娃抓起"。幼时,父母和幼儿园的阿姨即教导孩子尊敬国家领导人、国旗甚至警察。开国元勋华盛顿的故事孩子们耳熟能详。一上小学,小学生都要参加唱国歌、升国旗仪式,把右手放在左胸前,宣誓效忠国家。这一仪式严肃认真,再顽皮的孩子也不敢捣乱。到了中学阶段,特别是初中,这一教育抓得更紧。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从幼儿园开始,教师和家长就注意鼓励孩子"标新立异"。从三年级开始,就有"科技讲座"。有个学校的教师有一次留的作业是"改进你家的一件家庭用具"。孩子们个个独出心裁,把自己的"作品"带到学校。一位上了学校"嘉奖班"的三年级女孩,在回答"为什么喜欢b学"时,她一口气列举了川条理由,诸如学校不仅仅是念书,还有聚会、课题、音乐会,能表达自己创造性的想法等。 三、"小班化" 美国政府的缩小班组规模计划始于1999年教育部拨款法案的一个内容。根据克林顿总统的提议,国会两院的立法中拔出门亿美元,用于帮助地方社区在个后七年中雇佣10万名教师。此举的目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小学1-3年级的班级学生人数减少到18入。去年,克林顿总统又向国会提出在这7年的基础上,追加预算投人2亿美元,使2000--2001学年的项目经费达到14亿美元。 四、课程采用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 美国的高中包括9年级至 12年级(相当于中国初三至高三)。学生每年需修5门课,语文和数学每年必修。数学可修几何、代数、三角、方程、微积分初步、线性代数和更深一些的微积分等;理科有物理(共3级)、化学(共3级)和生物(2级);历史有美国史、中国史、亚洲史、欧洲史、宗教比较史和哲学流派等;外语有法语、西班牙语、汉语和拉丁语等。 由于各学科的课程之间没有很紧密的衔接,学生选修的课程搭配因人而异,所以高中部没有固定的班级,在一起L课的有不同年级的学生。另外,体育锻炼不算课,但要计成绩。大多数学生每天下午放学后都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或文艺活动,开发自己的能力。 五、文科课程强调重视论文写作 美国很多中学的文科都强调论文写作。一般是老师出几个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也可以自己提出选题。学生需要B己到图11馆查资料,在撰写论文的

1月自考《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预测试题及答案(3)

1月自考《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预测试题及答案(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育研究的本质特征是( ) A.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B.解决教育理论问题 C.总结经验 D.做出创新 2.应用研究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 ) A.“为什么” B.“是什么” C.“怎么样” D.“将会怎么样” 3.被系统、条理化的检索文献属于( ) A.-次文献 B.二次文献 C.三次文献 D.四次文献 4.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 ) A.研究目的 B.研究计划

C.研究进程 D.研究对象 5.历史研究法的特点不包括( ) A.历史性 B.具体性 C.以逻辑分析法为主 D.能做精确的量的分析 6.突破了人的生理局限,扩展了观察的深度和广度的观察类型是( ) A.实验室中的观察 B.直接观察 C,间接观察 D.参与性观察 7.随时记录感兴趣的问题,不受任何时间条件限制,事先也不需要作特别编码分类的描述记录是( ) A.日记描述法 B.轶事记录法 C.连续记录法 D.取样记录法 8.主要用于对调查对象进行的深入的访谈的调查是( ) A.普遍调查 B.抽样调查

C.个案调查 D.问卷调查 9.测量的层次是( ) A.定名测量 B.定序测量 C.定距测量 D.比率测量 10.★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名称的是( ) A.罗吉尔·培根 B.梅伊曼 C.拉伊 D.桑代克 11.表示随机选择分配和控制的符号是( ) A.X B.B C.O D.R 12.为了去除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认识事物的各部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整体属性,这是逻辑思维中哪种思维方法的目的? ( ) A.比较 B.分类

美国教育的特点

一、美国教育的特点 1、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对问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国老师自己在说得多,学生发挥少。 美国的学校上课时,教师不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要求学生记住课本上的主要内容就行。在课堂上,教师常把很多时间留给学生发表意见,老师启发学生提出各种设想,最后由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一些课还完全以学生讨论的形式来进行,学生思想活跃,有时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美国的教师和学生总是同处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之中,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话提问,甚至可以立刻进行课堂讨论,老师认为许多知识性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宝贵的课堂时间应该用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 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有一次,我问儿子的美国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中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它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就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2、结合实际,联系生活和个人,不讲空泛的理论。 课堂还讲授孩子生活中的事,在美国,凡是孩子生活中的事情,都能在课堂上学得到,课程五花八门。此外,学校还请校外人士来作讲座,如讲艾滋病、讲航天飞机、讲空间站、讲各种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学校的科学课讲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语文和历史课都加进新近发生的事件。美国学校通常选择最能吸引学生的教材。 哈佛上课全部是案例,老师上课从来是不讲理论 3、鼓励孩子去尝试,着力培养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获取信息;二、清晰地思考;三、有效交流; 四、理解人类环境;五、知晓人类和社会;六、个人生存能力。一看孩子打在电脑屏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大的题目,

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国外课改】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需要评价体系的配套发展,但是现在所呈现的却是课程改革和评价脱节。评价牵引着现代教育和课程发展的方向。美国课程评价体制中体现的合理内核,尤其是其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可以成为我国课程评价的一个基点研究。 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 整体上看,美国课程评价越来越强调从不同角度阐释评价现象,强调价值多元或价值差异,强调学生个别化和适应性,注重课程评价者之间、评价者和评价对象之间的互动和共同建构,注重“多元伙伴参和”以及评价对象的体验和经历,结果解释体现了人性化和质性化特点。很显然,这些观点更能够靠近“人的教育”的本性,更能够体现课程评价的“人文精神”和“生成性”。具体而言,美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评价具有以下发展趋势。 1.评价取向:从科学取向不断向人文取向发展 课程评价取向是指每一种课程评价所体现的特定的价值观,实际上是对课程评价本质的集中概括,支配着评价的具体模式和操作取向。 科学取向(Scientistic Approach)和人文主义取向(Humanistic Approach)可以看做是评价连续体上相对立的两端。19 世纪末 20世纪初,美国社会推崇技术统治思想,追求“科学课程”理念中的效率和标准化,导致了“将科学管理引入学校的行为”,这种强调通过标准化达到普及、通过效率达到进步的转变,不仅适应了美国迅速变化的社会需要,而且成为唯一有价值的知识。这种主流意识反映在课程和评价中,便是追求技术效率,关注问题解决而不是问题的发现或界定;换言之,评价注重评价手段的量化、科学、简单、高效,忽视评价在“人际协商”条件下的肯定性价值。20 世纪30年代,课程评价作为测量手段诞生于美国一次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即“8年研究”。在当时的课程实验中,课程评价的主要任务是对课程实验的结果,即学生的行为变化进行调查和分析,它侧重于控制,把课程当作一种“产品”,可以根据一些预先确定的准则或其他标准加以评价。此时评价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在于了解课程的效果,以证明课程实验是成功还是失败,属于科学主义取向。

科学研究的特点

科学研究的特点: 1.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组织性。他是围绕着研究课题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认识活动,而一般的认识活动就没有科学研究那样明确与集中。 2.具有自觉的继承性与创造性。科学研究以认识世界为目的,这就必然要继承一切人类的科学知识,又因为要提供新的理论和信息,这也就必然决定其具有创造性,而不是仅仅为了验证。 3.具有极强的探索性。科学研究是要认识未知世界,认识人类尚未认识的客观规律,因而决定科学研究具有探索的性质。 科学研究的类型 根据研究的问题来源及架设的种类, 1.探索性研究 对某些研究问题,缺乏前人研究经验,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也不大清楚,又缺乏理论根据,研究者也不能确信可以建立那些假设,这种情况下要贸然进行精细的研究,恐怕会出现顾此失彼或以偏概全的麻烦,同时也浪费研究时间、经费与人力。 (1)文献调查:是一种最简单的探索性研究,可以搜集他人的研究文献。 文献来源:相关学科的研究、报告、期刊、论文;邻近学科的学说与理论;一般论著,凡是对研究有启发的研究都可作为参考文献。 (2)经验调查:是探索性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调查对象是实际工作人员,主要了解有关理论而不侧重理论。 (3)典型情况或个案分析:有些典型情况能启发顿悟,能给研究者很多的启迪,通过对典型情况或个案的分析,实现对某一问题的探索性研究。 2.叙述性研究 指对所研究问题的全貌进行一般性描述,教育方面的很多研究都是与叙述性研究。 (1)调查性研究 与经验调查不同,一般是有计划、有目的、有芳香的调查,有较详细的调查提纲。(2)关系性研究 关系性研究比较深入,集中于不同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个案法:即通过对各案的分析研究找出不同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关系。这种个案与前面的个案不同之处在于是有计划的,如问题学生的研究就常用此法。这种方法比调查法范围要小,目标更集中,也更深入。 原因比较研究法:主要是探讨某些因素(条件)伴随那些现象发生,比较不同现象之间的异同。因为有很多教育现象不能用实验室的方法控制某些因素,观察其现象的变化,只能用这种原因比较方法探明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相关研究:是用统计学上的相关概念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智商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等。 (3)发展性研究 主要是了解某现象虽时间变化的关系。 成长研究:纵向,被试稳定,分析细微,当有时难免出现被试流失现象,时间较长;横向,样本数目较多,但比较省时。 趋势研究:某种现象的发展趋势。(教育经费) 3.因果性研究

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突出特点

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突出特点 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虽然受到美国国内不少专家的批评,但其中小学教育仍有自己的特色. 一、教育很突出 一般的美国教育界人士认为,美国国民教育即爱国教育最成功,这可以说是美国的立国之本。 美国的爱国教育"从娃娃抓起"。幼时,父母和幼儿园的阿姨即教导孩子尊敬国家领导人、国旗甚至警察。开国元勋华盛顿的故事孩子们耳熟能详。一上小学,小学生都要参加唱国歌、升国旗仪式,把右手放在左胸前,宣誓效忠国家。这一仪式严肃认真,再顽皮的孩子也不敢捣乱。到了中学阶段,特别是初中,这一教育抓得更紧。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从幼儿园开始,教师和家长就注意鼓励孩子"标新立异"。从三年级开始,就有"科技讲座"。有个学校的教师有一次留的作业是"改进你家的一件家庭用具"。孩子们个个独出心裁,把自己的"作品"带到学校。一位上了学校"嘉奖班"的三年级女孩,在回答"为什么喜欢自学"时,她一口气列举了三条理由,诸如学校不仅仅是念书,还有聚会、课题、音乐会,能表达自己创造性的想法等。 三、"小班化" 根据克林顿总统的提议,国会两院的立法中拔出门亿美元,用于帮助地方社区在个后七年中雇佣10万名教师。此举的目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小学1-3年级的班级学生人数减少到18人。去年,克林顿总统又向国会提出在这7年的基础上,追加预算投人2亿美元,使2000--2001学年的项目经费达到14亿美元。 四、课程采用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 美国的高中包括9年级至12年级(相当于中国初三至高三)。学生每年需修5门课,语文和数学每年必修。数学可修几何、代数、三角、方程、微积分初步、线性代数和更深一些的微积分等;理科有物理(共3级)、化学(共3级)和生物(2级);历史有美国史、中国史、亚洲史、欧洲史、宗教比较史和哲学流派等;外语有法语、西班牙语、汉语和拉丁语等。 由于各学科的课程之间没有很紧密的衔接,学生选修的课程搭配因人而异,所以高中部没有固定的班级,在一起L课的有不同年级的学生。另外,体育锻炼不算课,但要计成绩。大多数学生每天下午放学后都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或文艺活动,其中还有许多来自各国的学生,所有的人以及这些美国移民,都在开发自己的能力。 五、文科课程强调重视论文写作 美国很多中学的文科都强调论文写作。一般是老师出几个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也可以自己提出选题。学生需要自己到图书馆查资料,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再与教授进行几次个别讨论。论文的篇幅一般要求较长。课堂上较多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满堂灌'或"填鸭式"方法较少。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及答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及答案(选择题) ? ? 问题:从一般教育活动的本身分化反战而形成的教育试验,相关的教育家除佩斯泰洛奇。福禄贝尔外,还有 A:梅伊曼和拉伊 B:桑代克和蒙台梭利? C:蒙台梭利和拉伊 D:蒙台梭利和杜威? 正确答案 D ? ?? 问题:测验对应试者的辨别能力,指的是测量工具的?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正确答案 D ? ?? 问题:案调查的目的来划分,除现状调查和相关调查外,还有? A: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 B:发展调查和测量调查? C:预测调查和测量调查 D:预测调查和访谈调查? 正确答案 A ? ?? 问题:全结构式教育观察记录表的编制依据? A:观察内容的结构 B:观察的场地和时间? C:观察的目的 D:观察的对象? 正确答案 C ? ?? 问题:有严密的计划,有详细的观察指标体系,对观察情境有严格的要求,这种教育观察研究的类型是? A:自然情境中的观察 B:实验室中的观察? C:参与性观察 D:结构式观察? 正确答案 B ? ?? 问题:历史研究的核心是? A:搜集史料 B:分析,鉴别史料? C: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D:运用是史学理论和方法? 正确答案 C ? ?? 问题:为揭示教育现象与过程发展规律,选取的研究对象必须是? A:最大数量的 B:有典型代表意义的? C:不可控制的 D:不同性质的? 正确答案 B ? ?? 问题:教育科学研究中选题的作用不包括? A:决定研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B:决定研究的内容? C:规定应采取的方法和途径 D: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 正确答案 D ? ?? 问题:以探索和创新知识,扩展和完善理论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是?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发展性研究 D:预测研究? 正确答案 A ? ?? 问题:倡导以数学为基础的唯理论的演绎法的是? A:亚里士多德 B:弗兰西斯。培根? C:笛卡尔 D:康德?

重新认识美国的基础教育

重新认识美国的基础教育 中国驻美芝加哥总领事馆教育组 一、为什么要重新认识美国的基础教育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美国一直领导着世界科技进步的潮流,在众多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他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成就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在世界排名最前的10所大学中,美国的大学有8所;在世界排名最前的50所大学中,美国的学校占68%。目前,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美国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 美国在科技和高等教育领域的地位是世界领先的,相比之下,他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声望则差得多。在一次次国际中小学生比赛中,美国的学生成绩经常排名在后。在2006年经合组织(OECD)成员和伙伴国针对15岁学生的测试中,美国的学生成绩低于平均值,几乎排在最后。随之而来,世界上就形成了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美国的基础教育不好,对学生要求太低,美的学生只会玩不会学习。特别是每当谈到美国中小学生的数学和科学基础时,人们对美国基础教育质量的否定声音就更加强烈,似乎美国的基础教育已经彻底跨掉了。 美国人对自己的基础教育质量也十分不满,批评的声音一浪高于一浪。早在25年前,美国就以《国家处在危险之中》(A Nation at Risk)为题,对美的基础教育进行了深刻分析,认为美国在基础教育领域面临着危机,呼吁社会各阶层关注和重视基础教育。2005年,美国科学院有发表了《迎接风暴》(Rising above Gathering Storm)一文,仍然沿用与以往类似的语言来形容和描述其基础教育。同时美国正在试图通过联邦政府改变基础教育现状,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 事实到底如何?试问一下,如果美国的基础教育真像他们所报道的那样差得话,美国能否继续成为科技强国?如果美国的基础教育已经跨掉的话,美国可不可能有一个令世人瞩目的高等教育体系?众所周知,外国移民为美国的科技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美国当今科技的领军人物多在美国接受教育。作为世界的教育明珠,美的高校确实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外国学生前去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及答案

. 《》作业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及其活动过程中,形成( )是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 A.科学结论 B.科学理论 C.科学思想 D.科学观念 2.回答“将会怎么样”的问题,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与趋势的研究是( ) A.基础研究 B.描述研究 C.发展性研究 D.预测研究 3.历史研究法的运用,特别强调研究者应具有( ) A.历史感与正义感 B.历史感与责任感 C.责任感与现实感 D.历史感与现实感 4.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以自己的孩子为观察对象研究儿童的一般发展,主要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是( ) A.描述记录法 B.日记描述法 C.轶事记录法 D.连续记录法 5.用百分制的办法对学生进行学科学习成绩测评属于( ) A.定名测量 B.定序测量 C.定距测量 D.比率测量 6.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手段),也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基本方法(手段)是( ) A.访谈调查 B.测量调查 C.表格调查 D.问卷调查 . . 7.下列陈述错误的是( ) A.教育实验是一种自然科学实验活动 B.教育实验首先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 C.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D.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 8.反映实验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的真实性,决定实验结果解释的是( ) A.内在效度 B.外在效度 C.总体效度 D.生态效度 9.欲表示离散型的数据资料,首选的统计图类型是( ) A.条形图 B.圆形图 C.线型图 D.直方图 10.一般来说,教育科研活动的最后一环是( ) A.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 B.教育科研成果的评奖 C.教育科研成果的交流 D.教育科研成果的评 11.应用归纳法来得出研究结论,这一方法可追溯到( )。 A.亚里士多德 B.培根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12.首次提出“实验科学”概念的人是( )。 A.培根 B.梅伊曼 C.拉伊 D.冯特 13.教育定义的规则要符合( )关于定义的基本规则。 A.逻辑学 B.教育学 C.心理学 D.美学 14.在研究中,研究方法及其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程度,指的是(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15.假设检验分为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不属于参数检验的有( )。

美国基础科学教育改革及其主要特点

美国基础科学教育改革及其主要特点——兼谈加强我国科学教育研究 作者:丁邦平等文章来源:不祥点击数:1320 更新时间:2005-12-10 摘要: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开展的新一轮基础科学教育改革,是60年代科学教育改革的继续和深化。其基本特点蕴含着值得我国科学教育改革借鉴的丰富经验,如科学教育改革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尤其是科学界和企业界的大力支持;科学课程改革具有系统性和配套措施;科学教育改革高度重视科学探究和科学教育的普及;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的是,美国科学教育改革有大量的科学教育理论研究的支持。 关键词:基础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研究;科学探究;建构主义 一 世纪之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经过国家实验区和部分省级实验区的实验,今年秋季新课程将在全国许多地区大面积实施。其中,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小学原先的“自然”改为“科学”,从三年级起开设;初中阶段既保留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分科科学课程,也新设了名为“科学(7~9年级)”的综合性科学课程。我国这次科学课程改革不同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的课程改革,那时,我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与国际科学课程改革是不同步的,因为我们由于“文化大革命”的耽误,直到第一次国际科学课程改革浪潮退去以后,在70年代末期我国才开始借鉴和吸收60年代国际科学课程现代化的经验,着手编写改革开放以后新的中小学科学教材。而当前我国的基础科学课程改革,基本上与国际科学教育改革同步,也就是说我国的科学课程改革是在国际科学教育新一轮改革的背景下展开的,是国际科学教育改革浪潮的一部分。 一般而言,“二战”以后国际基础科学教育经历了两次大改革。第一次科学教育改革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持续了大约十多年,至70年代初期才告结束。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引发了美国战后大规模的科学教育改革,其主要特征是科学课程现代化。所谓科学课程现代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更新中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使其反映20世纪上半叶以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新的科学理论知识进入中小学科学教材,如原子物理、激光、DNA等内容都是在这次科学课程改革中进入中学教材的。二是在科学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方面,以布鲁纳提出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为指导,强调科学课程的学科结构化、理论化和发现教学法。科学探究(或探究性科学教学)就是在布鲁纳提倡的“发现教学法”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随后,这次科学课程改革运动蔓延到其他许多国家,形成了“二战”后第一次国际基础科学教育改革的浪潮。当时我国正处在“文化大革命”中,自己关起门来搞“教育革命”,致使包括科学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发生了一次大倒退。而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科学课程改革则是一次迟到的补课。 但是,第一次国际科学课程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甚至被认为是“失败”的。因为,就美国而言,20世纪70年代中期教育改革出现了“钟摆”现象,兴起了“返回基础”运动。70年代中期美国的一项评估研究发现,新的科学教材使用的范围并不广泛,科学教学的质量不但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提高,反而降低了,甚至出现了大批新增的功能性文盲或科盲。因而,到了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提出了一份令人惊讶的报告———《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然而,客观地看,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基础科学课程改革不能说是完全失败的。首先,经过这次科学教育改革,科学课程和教学吸收了此前进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