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橡胶机械工业的发展及现状

中国橡胶机械工业的发展及现状

中国橡胶机械工业的发展及现状
中国橡胶机械工业的发展及现状

中国橡胶机械工业的发展及现状

我国橡机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变强,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的30年来,更是发生了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21世纪,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集成创新和自主研发创新,现在已经打造成为世界橡机制造大国并向强国方向迈进。

一、中华民国时期

1、在1949年建国之时,我国基本没有橡胶机械工业。当时全国507家橡胶厂拥有1017台开炼机以及其他相关的压延、挤出、成型和硫化等设备,几乎全部为外国货。其中,美国、英国和德国产的橡机设备占有一少部分,80%以上来自日本。在国内,仅有3-5家不成规模的小型橡机修配厂和修造厂提供一些简单的零配件,维持橡胶企业简单再生产,而后一步一步发展成橡机制造厂。

(1).上海大中华橡胶厂的机器修造厂。1928年并购创建于1917年的沪江机器厂和1941年买进振隆机器厂合并构成。主要以生产橡机的零配件为主,作为大中华6个橡胶厂的机修车间。解放后,开始生产橡胶小型非标设备和模具,职工不足100人。1953年以后从大中华厂分出独立,改称上海橡胶工业公司橡胶机械一厂。现为上海橡胶机械一厂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开炼机、轮胎成型机等。

(2).上海轻工机械系统在1930-1940年代创办的机械厂。有上海新民铁工厂,1951年为青岛橡胶二厂新建航空轮胎车间合作生产提供了一批65"轮胎个体硫化机,1955年同其他厂合并组建为上海轮胎机械厂,主要以翻胎设备为主。还有上海茶陵机器厂五十年代后期生产中小型开炼机和压延机,1970年改称上海橡胶机械厂。九十年代后末期两厂合并,之后改制成为上海思南橡胶机械有限公司。此外,还有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几家小机械厂合营组成的上海第一橡胶机械厂,主要生产平板硫化机、开炼机。

(3).四川亚西机器厂,始建于1942年。1952年收归国有,曾为我国的化工、冶金、矿山、、水电、造纸、农机、森林、国防等行业提过了大量的装备。解放之后,开始提供橡机零配件,1966年正式转产橡胶机械,为沈阳、天津和上海三家新建再生胶厂提供设备,主要以破胶机、精炼机、开炼机、密炼机、压延机为主,

(4).上海正泰橡胶厂的机修厂成立于1945年,为正泰4个橡胶厂提供零配件和修理设备,职工30-40人。1970年从正泰厂独立出来改为上海橡胶工业公司橡胶机械二厂,主要生产内胎接头机、轮胎成型机,九十年代后期被兼并。

(5).是沈阳橡胶机械厂。1948年由东北橡胶公司收购兴奉铁工厂等3家作坊式小机械厂合并而成,职工100余人,主要为公司9个橡胶厂恢复生产修复遭战争破坏的设备,称为修配厂。1949年开始组装生产中小型开炼机。1950年抗美援朝时,为满足鞍钢复工对输送带的急需,以“蚂蚁啃骨头”方式,在不到一年时间内造出了当时国内最大、世界为数不多的72"×30'的大型输送带平板硫化机,提供给橡胶厂生产输送带。1952-1953年,配合沈阳橡胶三厂和五厂改建为航空轮胎厂和制品厂,会同东北轻工局橡胶机械设计组,承担了两厂全部橡机设备的设计制造任务,总计达20多项。另外,还生产了航空轮胎模具、飞机油箱模胎、军工杂件模型和轮胎气门嘴芯等。此时由修配转为制造,增加机床,扩大铸铁和铸钢设备能力,新建了轮胎气门嘴和气门芯车间。同时,还与辽阳光华机械厂合作,开始批量生产22"大型开炼机。由此,沈阳橡机成为最早一家国营橡胶机械厂,为建立新中国的橡机工业奠定和打下了基础。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1949-1952年在国民经济恢复和抗美援朝期间,在橡机工业的率先恢复和发展下,

我国橡胶工业的橡胶消耗量由1.3万吨增至2.6万吨,轮胎产量从2.6万条升到42万条,胶鞋由4400万双达到6100万双,职工由2.4万人扩到5.0万人,已经大大超过了战前的水平。在这里,橡机工业作为对橡胶厂恢复的设备修复者、橡胶厂扩充和新建的装备提供者,付出了艰辛努力,功不可没。

2、1953年-1965年是我国橡机工业从创建走上起飞的年代。由于长春第一汽车厂和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等一大批大型国家计划项目启动,而拉开国营橡胶第一(桦林)、第二(青岛)、第四(沈阳)、第六(青岛)、第七(沈阳)、第八(长春)、第十四(上海)橡胶厂的改扩建,第十(太原)、第十一(广州)、河南轮胎厂、四川轮胎厂、西北橡胶厂新建,以及上海大中华橡胶厂、上海正泰橡胶厂和上海中南橡胶厂等改造的序幕,橡胶工业对橡机设备的需求量急剧扩大和增长,大型和重型橡机不断增多。由此引起一机部重视,把橡机设备列入通用和重型机械的项目内,以后又作为产业机械中的要项并对橡塑机械进行发展规划。具体举措是:

(1)将创建于1907年的大连通用机械厂改产橡胶机械,并改名为大连橡胶塑料机械厂。1953年起开始生产22"以上开炼机,1955年扩大生产140型密炼机和三辊、四辊压延机,进而研发生产轮胎个体硫化机等。

(2)将机械部的四川亚西机器厂于60年代正式生产开炼机、密炼机、压延机、破胶机、粗碎机、粉碎机、精炼机等橡胶机械,同时决定福建三明通用机械厂和广东湛江机械厂扩产轮胎设备和橡胶硫化罐。沈阳重型机械厂安排制造1.4-2.2米轮胎硫化罐和1.4-1.8米输送带大平板硫化机。太原重型机械厂也在1958年同青岛橡胶六厂合作,产出3.25米宽世界最大的输送带大平板硫化机。上海3个小橡机厂(茶陵、轮胎机械、第一橡胶机械)划归上海轻工机械公司,实行专业化分工生产橡机设备。

(3)化工部的机械厂继续扩大橡胶机械生产领域。沈阳橡胶机械厂将模具和机头生产扩散给沈阳文亮铁工厂,正式成为橡机专业厂。除开炼机、裁断机、内胎硫化机和平板硫化机之外,1954年又在上海正泰橡胶厂机修厂修造的轮胎成型机基础上改进,开始生产新一代的轮胎成型机。以后扩大生产中小型压延机和挤出机,1956年生产出8"大型胎面挤出机。另外,还有新建起的天津橡机厂、北京橡机厂和广州橡机厂以及天津化工机械厂和广东汕头化工机械厂等也开始部分生产橡机设备,并且产量逐年扩大。

此外,还有轻工系统的上海、无锡、常州、宜兴一带以及青岛等地区的10余家轻工机械厂从五六十年代开始也陆续有中小型开炼机、平板硫化机的生产,并可提供胶鞋、翻胎、再生胶一类成套设备。司法部的新生系统,从1958年起有呼和浩特新生机械厂和盘锦新生机械厂等也开始生产挤出机、编织机一类橡机设备,以后并改名为橡塑机厂。

这些由机械系统橡机厂制造的大中型橡胶机械和轻工等系统生产的中小型橡胶机械,加上化工系统橡机厂自己生产的橡机设备等在内,已开始能成套装备一个工厂。橡胶厂所用的各种橡机装置,基本立足于国内。而且,还为援外工程提供了成套设备,后期对东南亚等地还有小量单机出口。

在这10余项基建工程所采用的上千台橡机设备中,除了新建的太原橡胶十厂的主要设备和桦林、青岛等地轮胎厂的大型密炼机和压延机为苏联引进的以外,绝大部分都是由化工部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该院由东北轻工局橡胶机械设计组搬迁北京于1954年成立轻工部设计公司,1956年转为化工部橡胶设计院,1959年又与天津橡胶研究所合并)会同各橡胶厂、橡机厂共同完成设计制造的。他们及时为橡机厂提供了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对保证完成橡机制造任务,起到了很关键作用。

3、十年文革时期

1966-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各地橡机企业虽然受到很大冲击,生产波动多年,但在战备内迁和地方配套的大环境下,橡机工业开始进入了扩散发展的年代。

1964年,以专门生产大型和重型橡胶设备为主的太原橡胶机械厂开始建设。它是化工部二局主管的企业,利用军工优势从全国化工系统抽调了各类机床支援该厂,成为橡机行业中大型机床最多的厂子。1970年以后,随着太原橡胶十厂(新华化工厂)一起划归兵器工业部转产武器装备,行业失去了一个骨干橡机企业。1966年,中国橡胶工业公司从全国橡胶工业发展战略出发,决定建立我国第二个橡机生产基地——桂林橡胶机械厂。为加快建设进度,指定由沈阳橡机厂负责筹建,人员与设备一分为二搬迁,加工规模1500吨,产品扩大到密炼机、压延机和轮胎硫化机,形成在南北对应生产橡机和供应橡胶工业设备的局势。沈阳橡机厂在部分内迁后填平补齐,又很快恢复达到年产2000吨的加工水平。在此期间,大连橡机厂由化工部投资扩大,年加工能力达到8000吨规模,成为当时世界屈指可数的世界级橡机生产大厂。专业分工生产大型密炼机、压延机和轮胎硫化机。工厂在原来基础上加强科技力量和设计队伍,成立橡机研究所,自主开发了XM140密炼机、S形四辊压延机和55"液压式轮胎定型硫化机等设备,成为橡机行业的第一家上市企业。

从1970年起,橡机设备由化工系统统一排产和分配,一机部系统的大连橡机厂、三明化机厂等一批工厂企业与燃料化工部的关系日趋紧密,开始加盟橡机行业。1971年燃化部开始在湘西三线新建益阳橡胶机械厂,仍然由沈阳橡机厂负责援建,抽调人员支持,初期规模年产能力3000吨,产品生产定位为大型橡机设备。为了提高橡机设备加工精度,主要机床从国外进口,使之形成先进生产装配线,最终目标建设成为国内第三个大型橡机厂。1975年建成后,生产陆续调整,逐渐成为橡机行业的骨干企业。

1969-1973年,全国有大小20家橡机厂会同北京橡胶设计院,承担起新建湖北东风轮胎厂的设备供应任务。总计金额达8000万元以上,有124项新工艺技术设备项目。该厂为燃化部最大橡胶战备建设项目,配合中国第二汽车厂同步建设,采用最新技术,年产规模为100万条大型载重轮胎,年耗胶量3万吨,100%子午线结构,并配套有钢丝厂、化纤厂、炭黑厂等,号称亚洲最大轮胎生产基地。在橡机设备生产供应过程中,由于对子午胎设备技术的难度认识不足,设计方案论证不够,机械加工精度不良,以及使用单位配合无力和售后服务跟不上等诸多原因,有的中途夭折,有的功亏一篑,实际成了一场有代价的大练兵。最后东风轮胎厂在建成之时,仅形成只有30万条子午胎和70万条斜交胎设备能力简易投产的尴尬局面,给橡机设备供应企业也上了深刻的一课。

1973年,燃化部为改造上海轮胎出口基地,提高轮胎出口质量,会同外贸部从日本引进一批轮胎成型机和硫化机武装上海轮胎一厂(大中华)和二厂(正泰)。投产时组织橡机厂和南北两院(桂林和北京橡胶设计院)人员参观,并决定引进之后立即消化吸收实现国产化。两院负责设计,四家橡机厂参加设计并负责制造,两家轮胎厂负责使用,实行内外三结合。在两年之内,桂林橡机厂和三明化机厂各自完成了63"和55"B型载重轮胎硫化机,上海轮机厂和天津化机厂分别完成了40.5"A型和42"B型乘用轮胎硫化机的样机。经过一年试用,几作修改,均已先后正式投入生产。

与此同时,北院与湛江机械厂合作以集成创新方式开发出55"平移式载重轮胎硫化机,在上海试用效果良好,也投入了生产。北院还与北京橡机厂和北京轮胎厂共同研发多模轮胎硫化机组进行试用。大连橡机厂为东风轮胎厂研制出液压式子午线载重轮胎硫化机之后,又与青岛橡胶二厂合作开发了液压式多模轮胎硫化机组试用。几年来,这场声势浩大的轮胎硫化机多机种、多厂家的大会战,引导我国橡机工业开始走上发展新机型、注重提高产品质量的新阶段。

4、改革开放的30年

1、改革开放初期

1978年重新组建化工部,内设机械制造局和橡胶机械处,全国橡机行业开始有了统一管理部门。橡机作为化工机械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产业规划、生产计划以及设计标准、技

术质量和原材料、配套件供应、产品分配、售后服务等方面逐步得到加强,各方面关系开始理顺。1982年适应经济形势发展需要,机械制造局改为化工部设备总公司(1985年设立橡机处),行使事业和行政两种职能。1986年化工部设备总公司改为中国化工装备总公司,1989年组建中国化工装备协会,下设橡机专业委员会。橡机企业在协会组织之下,形成密切的群体,走上了完全市场化的道路。

1983-1885年,全国轮胎行业实行技术大改造,除推行密闭式炼胶机快速炼胶之外,要求生产上在用的轮胎硫化罐尽快全部改为轮胎硫化机,以之节能提质增效。这次以机代罐的改造,全国需要800-1000台。这一重大技改措施,为当时正处于低迷的橡机工业带来了勃勃生机。在当时,全国橡机厂的轮胎硫化机年总生产能力不到80台,需要生产1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于是各厂纷纷扩产,同时也带动了其他橡机设备的发展,展现出一派喜人景象。

1985年全国大小橡机厂发展到70余家,主要企业增至20家,生产规模也有了明显扩大。除万吨级的大连橡塑机厂之外,年产2000-3000吨的已有沈阳橡机厂、桂林橡机厂、三明化机厂、湛江机械厂、益阳橡机厂、亚西机器厂、天津化机厂和上海橡机厂等8家,全国形成一龙为首群雄共舞的局面。此外,还有1000吨以上的上海轮机、常州二轻机械、呼和浩特橡塑机、上海第一橡机、上海橡机一厂等5家和500吨以上的汕头化机、上海橡机二厂、天津橡机、烟台橡机、建阳橡机、沈阳橡机二厂等一大批小型橡机厂与之配合助威。

2、扩大开放时期

1986年国家开始进入“七五”计划时期,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扩大。橡胶工业首先从轮胎起由国家一统、自我封闭,开始大步走向对外开放。橡机工业也随之开阔眼界,从其进口设备的性能质量上更加提高了感观认识,耳目一新,痛感同国外差距已超过20年以上,必须奋起急赶直追。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在近10年的时间里,橡胶工业出现的三波“引进热”,使橡机工业遭遇三次冲击,也带来了三次发展机遇。

第一波引进热,是二手国外橡机设备的购买热潮。1983年由上海正泰橡胶厂率先引进德国麦兹勒年产80万条乘用子午胎二手成套设备项目和随之天津橡胶工业公司引进加拿大联合轮胎年产5万条工程斜交大胎成套二手设备技术顺利安装投产,产品畅销全国市场之后,由于技术实用,价格便宜,因此,使全国如饥似渴要上子午胎的各轮胎厂纷纷效仿。一时间,有辽宁轮胎厂、天津轮胎厂、桦林橡胶厂、杭州橡胶厂等均派人前往国外寻机购置。辽宁轮胎厂甚至以二手零散设备,由国内自己组装建起了年产能力可达150万条的乘用子午线轮胎厂。而这些对橡机厂的轮胎设备生产,势必要造成很大冲击。

另一方面,通过二手设备技术的引进,也使橡机工业得到受益。最典型的是天津赛象科技公司,创业人原是天津力车胎厂动力科长,他在80年代中期随团出国参加二手设备购买事宜,有机会对国外轮胎厂的设备情况作了全面了解。回国之后,在组装修复二手设备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因此,在我国子午胎设备国产化早期,最先造出了轮胎钢圈挤出生产线,质量一举达到国外水平,受到轮胎业界普遍欢迎。从此,一炮打响,相继开发了胎面挤出装置、裁断机、载重和乘用子午胎成型机,个个成功,畅销市场。利用这种优势,2008年又自主研发成功了巨型工程子午胎成型生产线,高达9米,占地1500平米,设备总重800吨,可生产3米直径以上巨型轮胎,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企业也由此年年以双位数增长,2008年销售额已达8.4亿元,异军突起,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第二波引进热,是新设备的购买热潮。橡胶工业在二手设备引入的同时和之后的八十年代,从轮胎用的密炼机、压延机、挤出机、成型机、测试设备到工业橡胶制品的汽车密封条生产线、油封设备等又开始大量进口,总计花费5-6亿美元,先后有500多台套新的设备,国内橡机工业也因之失去了不少市场。为了保生产,许多橡机企业也跟着相应引进制造技术,以之取代进口进行抗衡。先后有10家企业引入了14项技术,包括密炼机、挤出机、子午胎

成型机和硫化机以及X光轮胎检验机等,用掉的金额在1000万美元之上。然而,橡胶厂进口的橡机设备大多不带技术,进来之后有的很好,能正常投产使用,有的则水土不服,有的甚至无法达标达产。当时,使引进其制造技术的橡机厂也受到很大影响和牵连,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也有的失败。以益阳橡机的GK大型密炼机和亚西机器引入的XMY啮合型密炼机、青岛高校软控引入子午胎成型机等技术最为成功,产品受到青睐,市场很快打开,生产不断扩大,企业因之扶摇直上,现已进入国内橡机企业前10名行列。湛江机械厂等企业引进的液压轮胎硫化机技术因为产品生不逢时,销路难以扩充,企业背上沉重负担。江苏龙马机械工程也由于盲目引进技术而使企业陷入沉沦。沈阳橡机厂引入的挤出机技术更是由于进口的单机存在问题,加之价格偏高而少有订货,债务愈背愈重,企业陷入恶性循环,到上世纪末最终导致破产。国内最早一家生产橡机设备,为橡机工业发展做出过很大贡献的老企业,由于决策失慎,从此销声匿迹。

第三波引进热,是1986-1992年国内轮胎厂从桦林、辽宁开始,而后扩大到上海、华南、青岛、北京和重庆,掀起的一股载重和乘用子午线轮胎设备技术成套引进热潮。它们的规模由10万、30万到50万套不等,每个项目都有几十台到几百台专用橡机设备。这对橡机厂来说,是一次更为严重的冲击,几乎使国内橡机企业难以生存下去。在此关键时刻,国家做出了子午线轮胎设备国产化的重大决定,要求以后的安徽、荣成、威海、银川等项目要全部由进口转为改用国产设备,由国内橡机厂安排生产制造。这是对橡机厂的最有力支持,使橡机行业从此走上了繁荣兴旺的道路。

化工部国产化办公室正式把子午胎设备列入国产化计划,由国家补助部分资金,安排10余家橡机企业承担,借鉴引进设备技术,按照进口设备标准国产化。这给橡机企业既加大了压力,更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使一大批引进制造技术的企业活力倍增。前后经过五、六年的努力,子午胎国产化设备全部研制成功,陆续开始成批生产,企业效益大增,出现了天津赛象、北京敬业、北京航空制造工程和桂林橡胶设计院等很多颇具活力、蒸蒸日上的新型橡机企业,使传统橡机工业的老面孔为之一扫。

对于技术难度大的大型四辊压延机(700×1800),列入国务院重大装备办公室的重大科研项目予以联合攻关。经过三年三台样机的试制和在轮胎厂的试用考核,几经反复修改,最后在1994年于天津联合轮胎公司通过鉴定,使乘用子午胎和工程大胎用的纤维帘布压延机由进口转入国内制造。全钢子午胎用的钢丝帘线压延机,通过与国外合作生产的途径,也由全部进口转向大部国内生产。以此为标志,橡胶工业用的各种橡机专业设备,已可全部立足于国内生产。

3、深化改革时期

1995年到2002年,全国橡机企业发展到300家,其中主要企业已达30余家。年销售额由14亿上升到20亿。通过深化改革,原来的国有橡机企业有2/3进行了改制。有的军工和其他机械系统的企业也涉入橡机生产,合资企业日益增多,一大批民营企业开始崛起形成一股势力。外资企业大举进入,争夺国内橡机市场,使我国橡机工业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

大连橡塑机厂通过兼并分离已股票上市,桂林橡机厂通过内部改革实行了专业化生产,益阳橡塑机厂通过引资创办合资企业使规模迅速扩大,青岛双星橡机厂通过参加双星集团而实力大大增强,四川大渡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建南机械厂于2001年更名为四川乐山亚联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开始生产橡胶机械,该企业现为国家废橡胶利用标准起草单位并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推动我国废旧橡胶轮胎循环利用的发展。在四川、内蒙、江苏、山东、辽宁等地一批企业全部改为民营,有的合并,有的一分为几,生产能力大多都在不断扩大。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办的企业不断壮大,包括技术人员走出去自办的企业在内已成为橡机行业的一支强大力量。青岛科技大学的青岛高校软控公司从密炼机上辅机起家,现已扩至

轮胎裁断机、成型机和轮胎检测设备,年销售已达8亿元。另有青岛科高橡塑机械技术装备有限公司也在生产橡机设备。青岛科技大学内还设有橡胶机械研究所,研制了注射成型硫化机、连续混炼机和螺杆式轮胎硫化机等橡机设备,制造技术对外转让。华南理工大学的华工百川公司以配套密炼机控制系统为主,也已渐露端倪。桂林橡胶设计院成立的新技术开发实业总公司以轮胎挤出机为主业,年销售额已过2亿元,走出的人员还成立翔宇、银河等公司。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也成立了机电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年销售额有4000万元。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生产的全钢子午胎成型机、轮胎检测设备销售额达2.2亿元。

民营企业趁机崛起,急剧发展壮大,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除了异军突起、年销售额过七亿元的天津赛象科技有限公司之外,还有软控股份有限公司一举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在辽宁大连,已形成有诚信、通用、云山、华韩等北方橡机生产基地。在四川乐山,已形成有亚西、亚联、公平、亚轮、盛兴等企业组成的西部橡机生产基地。在江苏无锡、常州一带出现了无锡双象、无锡一橡、无锡江南、无锡神通、无锡益联、常州协昌、常州三橡、宜兴成宏等一大批中小民营企业的江南橡机生产基地。在内蒙古,还形成了由宏立达、富特、立诚和北祥等公司构成的全国最大橡胶挤出机生产基地。

外资橡机企业特别是港台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大陆,目前已达14家,正在逐渐成为一支强劲竞争的力量。VMI(烟台)机械有限公司为世界橡机三甲之一荷兰VMI的全资子公司,专门生产各种子午胎成型机。德国特劳斯特机械上海有限公司专产橡胶挤出机。德国德斯玛(无锡)和(广州)注射机有限公司,其母公司为世界最大的橡胶注射成型硫化机生产厂家。日本大繁、中田工程、松田、三友以及晃大等橡机企业都在中国有驻在公司,在上海、宁波一带实行委托生产。处于世界橡机第二位的日本神户制钢公司与益阳橡塑机公司创办了合资企业,并将斜交轮胎硫化机全部转到益神橡胶机械有限公司生产并大部对外出口,使中国成为神钢海外除美国的又一大生产基地。韩国在天津有半岛自动化(天津)有限公司。印度拉尔森-图宝集团在山东设立了拉森特博洛(青岛)橡胶机械有限公司,生产各种轮胎设备。我国台湾的橡机企业已几乎倾巢而出进军大陆,办起了各类橡机厂。最大的上海精元机械有限公司,生产各种轮胎机械,年销售额已达2.5亿元,公司在大陆的工厂已远超过台湾母厂,台湾精元又系新加坡佳通轮胎集团的合资公司,在国内同位居轮胎行业之首的外资佳通轮胎(中国)公司关系极为密切,几乎全部为之配套生产。此外,还有台湾东毓(宁波)油压工业、台湾磐石(安徽广德)油压工业、台湾富源(东莞)橡机、台湾三贸机械(无锡)、台港合资的佳鑫电子设备科技(深圳)等橡机公司。另外,外资系统还有上海西玛伟力、兰溪鸿利等橡机企业。港资最大的橡机企业建阳龙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从1997年创办以来迅猛发展,已从乘用子午胎成型机扩至工程轮胎机械,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现已发展成拥有3个分厂,建立了建阳龙翔科技园区。

4、放开搞活时期

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外资轮胎企业大举登陆中国办厂也为我国橡机企业发展提供了又一个机遇,并且大大提高了我国橡机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售前销后服务质量。他们要求按国际标准生产和按其内定的更高技术条件验收,从开始只购个别橡机设备的主机部分到后来购买整机。有的专业性强的设备,甚至提供图纸资料合作生产。他们从把订购的橡机设备只在中国工厂使用,到外运武装其总部的在美欧日等地的企业,数量在年年增加,种类在不断扩大。

从1995-2005年,世界轮胎三巨头全部、全球前11家轮胎企业集团有10家已在中国开设了20多家轮胎企业。其中佳通有5家,普利斯通4家,锦湖3家,米其林、横滨、韩泰、东洋、固珀各2家,固特异、住友、倍耐力各1家。此外,还有台湾的正新、建大、南港、泰丰、华丰等轮胎公司也都各有1-3个轮胎企业。他们在高端的子午胎生产方面占据优势,轿车子午胎占我国75%的市场份额,载重子午胎占25%。在这些企业的轮胎生产线上,国

内橡机企业提供的各种橡机设备约占10-30%,其中以硫化机、密炼机居多,甚至达到50%以上。

现在世界轮胎10强均已采购了中国橡机设备,从零散到成批,从小量到大批,金额从几百万到上亿元。益阳橡塑机公司生产的硫化机有80%是对外出口,出口设备已占总产值的50%以上,而且有的设备首台即出口欧洲。日本普利司通2008年向桂林橡机厂订购了世界最大的工程巨胎用5000硫化机,一次7台金额达1.2亿元。天津赛象科技公司为欧洲轮胎公司开发了巨型工程子午胎成型生产线。大橡塑、益阳橡机、桂林橡机、四川亚西和四川亚联5家橡机厂每年各自都有上百台左右橡机设备出口。

从2001年开始一直到2013年,橡机工业不论从GDP、销售额到利润及出口等都连创历史新高,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出现了大发展的局面。橡机销售额年递增率在10-30%之间,呈现过两次井喷发展现象。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年下来仍在继续增长达到了85亿元。出口橡机设备总销售额的比重也在不断扩大,现已形成大连、无锡、乐山等几大出口基地和一批出口型企业,像益阳橡机出口已占总产值的一半以上,桂林橡机超过了30%。

目前,全国橡机与橡机工业相关的橡胶模具制造业,全国有400余家,其中轮胎模具100家,略具规模的30家。根据12家轮胎模具主要企业统计,年产值已达15亿元,生产子午胎模具9000付。最大的山东豪迈和广东巨轮2家年产能力均已在3000付以上,浙江来福和揭阳天阳模具各为2000付,沈阳子午线轮胎模具、荣成宏昌子午胎模具、绍兴正兴轮胎模具、上海精元模具等厂也在1000付上下,形成了为轮胎硫化机的配套服务网。

另外,还有轮胎气门嘴芯制造业全国有50余家企业。2013年销售额为50亿元,生产气门嘴29亿支,气门芯28亿支,已占世界总量的3/4。4家大企业为23亿元,占全国60%,产量各占60%(气门嘴)和73%(气门芯)。主要企业为江阴创新、江阴三良、江阴博尔、杭州万通、上海保隆、公主岭中大、顺德安驰。

三、实力与思考

当今,我国橡机工业的生产规模已位居世界之首,制造技术接近国际水平。但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暴露出来的问题来看,仍还有许多结构性、深层次的矛盾有待解决,走上世界强国之路漫长而艰巨。

一是中国是世界的“橡机工厂”,几十家外资橡机企业齐聚中国,抢滩国内市场。而我国橡机企业尚没有一家走出去,在国外设厂扩展橡机事业,建立起国际化全球发展的战略。

二是中国橡机工业尚未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产品设计绝大部分处于模仿阶段,多数制造技术比较粗糙,停留在引进消化吸收和集成的创新,真正原始性的创新和发明技术很少。

三是大多数橡机设备的性价比低,一般仅为国外进口设备的1/3到一半,主要靠廉价赢得国际市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还很少,大部仍要靠进口,代表轮胎现代化水平的“新概念轮胎制造生产线”国外已有20几条在生产,而国内尚未起动。

四是橡机企业良莠不齐。多数经营管理粗放,竞争能力脆弱;在产品生产上返修率高,质量上稳定性差,使用寿命周期不长,外观造型欠佳。

五是劳动生产率低,加工生产效率有待提高,售后服务亟需加强。尤其是出口产品,回应速度慢,解决周期长,不能适应国际贸易市场的灵活快速机制。

上述问题,不过是走向世界橡机强国要解决问题的一个侧面,类似情况还有许多。因此,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对此应充分认识,正确对待,采取有力措施认真研究解决。

浅析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

浅析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 欧宇均 海油发展油田建设深圳分公司 【摘要】:机械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保障,是一切经济部门发展的基础,结合当前机械工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十二五期间应采取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机械工业现状问题对策 机械工业又称机器制造业,它作为其他经济部门的生产手段决定着一切经济部门的发展水平,因此,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如何,机械工业的发展水平成为其重要标志之一。 一、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现状 自1986年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机械工业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借鉴并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和国内的技术资源,有计划地推进了企业的技术改造。经过数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机械工业的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发展本土经济、繁荣国内市场、推动进出口贸易做出了很大贡献。 据统计,目前在全球所有销售或使用的工业产品中,无论是服装还是玩具,无论是家用电器亦或是飞机、轮船,无不带有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的标志。这些标志直接反映了我国机械工业的迅猛发展。因为,没有机械工业的发展,以上列举的各类消费产品就失去的最基本的生产工具。 二、我国机械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械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机械工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由来已久,期间虽被意识并加强整改,但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如在产品结构上表现为中低端产品超需求生产,高端产品却供不应求;在分布结构上表现为东部和南部地区密集,中西部地区缺乏;在人力资源结构上表现为一般制造加工人员丰裕,而创新、杰出的高科技人才和杰出企业家严重不足;在组织结构上表现为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企业较少,散乱弱的小型企业占主体地位;在形态结构上表现为传统加工制造业比重过大,现代制造服务业比重过低。 2、自主创新能力明显薄弱 中国虽然是世界机械工业大国,但仍无法摆脱高端装备依赖进口的命运。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机械工业发展中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无法有效支撑产品升级。加之政府和企业过分关注眼前经济,轻视长远利益;重视工业生产、轻视科学研究;依赖技术引进、轻视学以致用。以上种种不合理的政策理念和思维模式导致对机械工业的本土性研究资金支持少,用于研发的软硬件条件简陋,加之缺乏经验的积累,使得我国机械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薄弱。 3、机械工业的基础性发展较为落后 与主机产品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等指标对应比较,我国机械工业在基础性零部件、高品质专用材料、智能化数控机床以及其它基础性装备、自控系统和测试仪器等方面发展明显滞后。由于缺乏基础性产品和材料的研发制造,直接导致大量的主机产品过分依赖国外进口,如高速轨道列车、超高压变配电设备等与主机配套所需的大部分高端零部件越来越受制于国外进口,由于国内市场的发展,对这些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国外市场瞅准机会,坐地抬价,不仅大大增加了主机的成本,并且在数量、交货期限等方面也越来越没保证。 4、机械工业的发展方式过于粗放 受地域广、人口所等因素影响,我国机械工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但华丽的外表下并不能掩盖其发展方式过于粗放的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政府对机械工业发展缺少

国机集团简介

集团概况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1月,是经国务院批准组建的大型国有企业,隶属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国机集团是中国机械工业覆盖面最广、业务链最完善、研发能力最强的大型中央企业集团。旗下聚集了中国机械工业机械装备研发与制造、工程承包、贸易与服务等领域的核心骨干企业。拥有近50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9家上市公司,140多家海外服务机构,全球员工总数近10万人。连续多年位居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百强榜首、国资委中央企业业绩考核A级企业。主要业务包括:机械装备研发与制造、工程承包、贸易与服务。服务领域覆盖了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建筑、轻工、汽车、船舶、矿山、冶金、航空航天等国民经济重要产业领域,为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专业化服务,2012年营业收入达2134亿元。 国机集团具有较强的资源集成和运用能力。雄厚的研发实力、广泛的全球营销网络、强大的资金实力和项目融资能力,形成了涵盖设计、研发、制造、工程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完整产业链,具备独特的产业价值和市场竞争优势。在国际工程承包业务领域,作为全球知名的国际工程承包商,国机集团连续多年入选(ENR)“全球225家最大国际承包商”前50强、“全球200强工程咨询设计企业”前100强,在业内具有广泛的

影响力,在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工程市场具有重要的市场地位。2009年,国机集团名列(ENR)“全球225家最大国际工程承包商”第28位、“国际工程设计企业200强”第77位。自2004年以来,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建筑500强”排行榜。 2013年7月18日,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实施联合重组,重组后的新集团沿用“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名称,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不再作为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 业务领域 ●机械装备研发与制造业务领域 国机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农业机械、林业机械、地质装备制造企业,以及最重要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之一,众多市场领先的优秀品牌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同时拥有在重型机械、电站设备、石化通用、机床工具、汽车工程及环保设备等领域强大的研发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向国内外市场提供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装备和技术。 ●国际工程承包业务领域 作为全球知名的国际工程承包商,国机集团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建筑施工企业联合会“中国建筑500强”第三位、“中国25家建筑承包商管理进步特别奖”第三位、“中国50家最具竞争力建筑集团”第九位。在业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亚洲、非洲、南美、大洋洲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工程市场具有重要的市场地位。

中国机械发展史

中国机械发展史 如果说书籍是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阶梯,那么机械无疑是人类物质文化前进的动力。作为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十分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我国机械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早期的传统机械;中期的近代机械;发展至今的现代机械。 传统机械 传统机械发展这一时期是中国机械发展的第一个时期,然而石器的使用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青铜器的出现,铁器的使用标志着我国传统机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铜器纤细精巧,形成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独特风格。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如甘肃东乡马家窑出土的铜刀,距今已有4800年左右的历史。中国在大约40~50万年前,就已出现加工粗糙的刮削器、砍砸器和三棱形尖状器等原始工具。4~5万年前出现磨制技术,许多石器都已比较光滑。 商周时期:这一时期青铜冶铸技术达到了高潮。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机械技术和制造工艺的诞生。到商中期已广泛使用分铸法等先进工艺,体现出机械工程的不断进步。并且这一时期机械在结构方面由简单工具发展为复合工具和较为复杂的机械。在原理方面从杠杆、尖劈等原理的利用发展为对惯性、摩擦、弹性和重力等原理的利用。在制造工艺方面经历了由石器制造工艺向铜器和其他机械

工艺的转变。这充分说明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机械技术已经形成并有了一定的发展。 春秋战国之汉代时期:这一时期铁器开始得到普遍使用,使古代机械在材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另外钢铁技术的产生、铸造、锻造和柔化处理等机械热加工技术在这时期都有很大的发展。标志我国传统机械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东汉时期发明的提水翻车得到了改进和推广。同时还发明了高转筒车等灌溉工具。 (春秋时期攻击机械弩) (秦汉时期反盗机械装置—机弩)

机械行业的发展与前景

机械行业的发展与前景 1、促进了农业的进步 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立国,农业生产在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占据核心地位,因而作为农业生产工具的农业机械在生产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农业机械方面的大量发明、革新及其推广应用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起了极大的作用。春秋时期,铁器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到战国时期,铁农具已经很多,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推广,促进农业生产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战国时期,农民重视使用肥料,还注意选种、因地制宜和适时耕种。那时候,各国都兴修了水利工程。秦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一书,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耽误农时,还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 2、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 早在春秋时代,我国已经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年。春秋晚期晋国曾把成文的刑法铸在铁鼎上颁布。战国时期,铁矿山达到30多处。那时候,煮盐业、纺织业和漆器业都有显著进步。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反映了明朝时期我国手工场的生产面貌。介绍了北京王麻子、杭州张小泉的剪刀,使用“夹钢”、“贴钢”的技术;采煤时已经能排除瓦斯;纺织业的提花机等。这些在当时世界上都是第一流的。 3、在水利工程、建筑工程、交通运输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秦国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他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供灌溉、外江供分洪,免除了水灾,灌溉了农田。

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桥的大拱两端上方各有两个小拱,可减轻桥身重量对桥基的压力、遇到洪水又可以减轻急流对桥身的冲击。隋朝著名的建筑师宇文恺设计了隋都大兴城和东京洛阳城,并指导了两座城市的营建。到了北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宋朝的海船装有罗盘针,无论白天、黑夜、阴雨、大雾,都能辨识方向。南宋时,指南针传到欧洲,为欧洲的航海家进行环球航海和发现新大陆,提供了重要条件。 4、在军事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机械技术在军事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先进和精良的武器与军事装备的制造都要依赖先进的机械技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朝时期,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那时的火药武器有火箭、突火枪和火炮等。13世纪、14世纪,火药和武器传人阿拉伯和欧洲。到了元朝,大型的金属管形火器“火铳”,在军事上很受重视。蒙古西征时,多次使用火药武器攻打中亚和波斯的城市。在战争中,阿拉伯人学会了制造火药和火药武器。 制造业作为一个传统的领域已经发展了很多年,积累了不少理论和实践经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个方面的个性化需求越加强烈。作为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并已成为基础工业的机械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先进制造技术这个概念的提出为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虽然这个名词没有确定的定义,但目前公认的认识是:先进制造技术是传统制造技术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现代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的制造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的生产,并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的总称。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始终是机械制造中最活跃的一个研究领

中国橡胶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报告2019-2025年

中国橡胶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报告2019-2025年 【报告编号】:260724 【出版机构】: 中研华泰研究院 【出版日期】: 2019年5月 【交付方式】: 电子版或特快专递 中研华泰研究院报告每个季度更新,我们的客户将免费售后服务一年,后期可以续费。行业研究报告是开展一切咨询业务的基石,通过对特定行业的长期跟踪监测,预测行业需求、供给、经营特性、获取能力、产业链和价值链等多方面的内容,整合行业、公司、市场、用户等多层面数据和信息资源,为客户提供深度的行业市场研究报告,以专业的研究方法帮助客户深入的了解行业,发现投资价值和投资机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管理和营销能力。 专家提示:十三五规划期间,产业政策对本行业产业链有重新梳理,数据每个季度实时更新,关于报告的图表部分,以当时购买报告的最新数据为准,图表的个数或多或少,届时以实际提交报告为准,感谢关注和支持! 第一章橡胶行业的相关概述 1.1 橡胶的介绍 1.1.1 橡胶的定义 1.1.2 橡胶的分类 1.1.3 常见橡胶品种的介绍 1.2 橡胶工业概述 1.2.1 橡胶工业的定义 1.2.2 橡胶工业原料介绍 第二章2017-2019年国际橡胶工业的发展

2.1 国际橡胶工业的发展综述 2.1.1 全球橡胶工业发展概况 2.1.2 全球橡胶工业发展特征 2.1.3 全球橡胶产业发展趋势 2.1.4 全球橡胶工业发展预测 2.2 全球橡胶工业市场发展情况 2.2.1 橡胶工业生产情况 2.2.2 橡胶工业消耗情况 2.2.3 橡胶制品市场格局 2.2.4 橡胶持续增长要素 2.3 全球主要国家橡胶产业发展情况 2.3.1 泰国橡胶产量及贸易情况 2.3.2 印尼橡胶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2.3.3 越南橡胶产业的贸易情况 2.3.4 缅甸橡胶产业进出口分析 2.3.5 马来西亚橡胶产量及贸易 2.3.6 柬埔寨橡胶贸易价格分析 2.3.7 印度橡胶产量及出口情况 第三章2017-2019年中国橡胶工业发展分析3.1 中国橡胶工业发展总体概况 3.1.1 “十三五”橡胶工业发展回顾 3.1.2 我国橡胶工业发展热点分析 3.1.3 橡胶工业国家标准批准实施 3.2 2017-2019年中国橡胶工业运行分析 3.2.1 2019年橡胶工业运行状况

中国橡胶机械工业的发展及现状

中国橡胶机械工业的发展及现状 我国橡机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变强,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的30年来,更是发生了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21世纪,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集成创新和自主研发创新,现在已经打造成为世界橡机制造大国并向强国方向迈进。 一、中华民国时期 1、在1949年建国之时,我国基本没有橡胶机械工业。当时全国507家橡胶厂拥有1017台开炼机以及其他相关的压延、挤出、成型和硫化等设备,几乎全部为外国货。其中,美国、英国和德国产的橡机设备占有一少部分,80%以上来自日本。在国内,仅有3-5家不成规模的小型橡机修配厂和修造厂提供一些简单的零配件,维持橡胶企业简单再生产,而后一步一步发展成橡机制造厂。 (1).上海大中华橡胶厂的机器修造厂。1928年并购创建于1917年的沪江机器厂和1941年买进振隆机器厂合并构成。主要以生产橡机的零配件为主,作为大中华6个橡胶厂的机修车间。解放后,开始生产橡胶小型非标设备和模具,职工不足100人。1953年以后从大中华厂分出独立,改称上海橡胶工业公司橡胶机械一厂。现为上海橡胶机械一厂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开炼机、轮胎成型机等。 (2).上海轻工机械系统在1930-1940年代创办的机械厂。有上海新民铁工厂,1951年为青岛橡胶二厂新建航空轮胎车间合作生产提供了一批65"轮胎个体硫化机,1955年同其他厂合并组建为上海轮胎机械厂,主要以翻胎设备为主。还有上海茶陵机器厂五十年代后期生产中小型开炼机和压延机,1970年改称上海橡胶机械厂。九十年代后末期两厂合并,之后改制成为上海思南橡胶机械有限公司。此外,还有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几家小机械厂合营组成的上海第一橡胶机械厂,主要生产平板硫化机、开炼机。 (3).四川亚西机器厂,始建于1942年。1952年收归国有,曾为我国的化工、冶金、矿山、、水电、造纸、农机、森林、国防等行业提过了大量的装备。解放之后,开始提供橡机零配件,1966年正式转产橡胶机械,为沈阳、天津和上海三家新建再生胶厂提供设备,主要以破胶机、精炼机、开炼机、密炼机、压延机为主, (4).上海正泰橡胶厂的机修厂成立于1945年,为正泰4个橡胶厂提供零配件和修理设备,职工30-40人。1970年从正泰厂独立出来改为上海橡胶工业公司橡胶机械二厂,主要生产内胎接头机、轮胎成型机,九十年代后期被兼并。 (5).是沈阳橡胶机械厂。1948年由东北橡胶公司收购兴奉铁工厂等3家作坊式小机械厂合并而成,职工100余人,主要为公司9个橡胶厂恢复生产修复遭战争破坏的设备,称为修配厂。1949年开始组装生产中小型开炼机。1950年抗美援朝时,为满足鞍钢复工对输送带的急需,以“蚂蚁啃骨头”方式,在不到一年时间内造出了当时国内最大、世界为数不多的72"×30'的大型输送带平板硫化机,提供给橡胶厂生产输送带。1952-1953年,配合沈阳橡胶三厂和五厂改建为航空轮胎厂和制品厂,会同东北轻工局橡胶机械设计组,承担了两厂全部橡机设备的设计制造任务,总计达20多项。另外,还生产了航空轮胎模具、飞机油箱模胎、军工杂件模型和轮胎气门嘴芯等。此时由修配转为制造,增加机床,扩大铸铁和铸钢设备能力,新建了轮胎气门嘴和气门芯车间。同时,还与辽阳光华机械厂合作,开始批量生产22"大型开炼机。由此,沈阳橡机成为最早一家国营橡胶机械厂,为建立新中国的橡机工业奠定和打下了基础。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1949-1952年在国民经济恢复和抗美援朝期间,在橡机工业的率先恢复和发展下,

中国机械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o 十一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延续了“十五”全面高速发展的好势头,无论是行业规模、产业结构、产品水平,还是国际竞争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一、产业规模跃居世界首位 “十一五”期间,机械工业的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已超过9%;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4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4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5%,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从16.6%提高到20.3%;规模以上企业已达10万多家,比“十五”末增加了近5万家,从业人员数达到1752万人,资产总额已达到10.4万亿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2009 年,我国机械工业销售额达到1.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1.2万亿美元和美国的1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机械制造第一大国。 二、装备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以来,在高速增长的需求拉动下,我国机械产品的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机械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由2005的80%提高到了2010的85%以上,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取得了较大突破,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电力装备方面: 已能基本满足国内需求,技术水平和产品产量已经进入世界前列。已可批量生产60万及100万千瓦级超临界、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水电设备最大单机容量已由30万千瓦升级到70万千瓦,机组效率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已具备自主生产百万千瓦级二代改进型压水堆核电站成套设备的能力,三代核电站装备的成套制造技术正在研发,并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兆瓦级风电机组已实现批量生产,5MW海上风电机组已研制成功,我国已进入世界风电设备生产大国行列;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和±800KV直流输电成套设备研制成功,综合自主化率分别达到90%以上和60%以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首个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投入工业化运行的国家。

天津市工程机械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

天津市工程机械产业发展 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 工程机械产业作为制造业的一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天津作为我国最早从事履带式推土机和国内第一台P1-90平地机生产的地区,工程机械产业资源较为集中、品牌知名度较高、优势特色较为突出。为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部署,加快推动天津市工程机械产业发展,提高我市工程机械产业竞争力,特制定本行动方案,期限为2018-2020年。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初期,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快速增长,工程机械产品市场需求旺盛,行业规模依然保持快速扩张。但“十二五”中后期,宏观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社会固定资产增速持续下滑,工程机械市场需求陷入低迷,多数产品出现周期性、结构性产能过剩,行业销售收入开始出现下滑,占工业销售总收入的比重逐步回落。2015年,工程机械行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253.18 亿元,同比下降8.08%,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降至0.48%。同时,由于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经营效益大幅下滑,企业生产动力也明显减弱。为了缓解经营压力,制造企业坚持以销定产,并有计划地停产、减产,导致主要产品产量持续下滑。全年,挖掘机、装载

机、压实机械、水泥专用设备产量同比分别下降23.4%、28.14%、22.39%和13.28%,降幅较上年同期分别扩大9.58、14.86、36.31和12.61 个百分点;电动叉车产量在年底扭转了持续负增长的局面,全年增长6.3%。进入2016 年后,在政府财政和信贷的双重刺激下,实体经济需求有好转迹象,同时,工程机械周期领域也叠加了部分前期补库存的需求,市场预期有所好转,大部分机种销量同比明显回升。 2017年,工程机械需求大幅回暖的背景下,企业盈利明显改善。我市拥有多家工程机械企业,其中平地机、推土机是我市工程机械重点产品,年销售量在行业内排名前三,并且我国第一台推土机和国内第一台P1-90平地机都是在我市诞生。从技术层面看,我市工业基础雄厚,众多国内首台工程机械由我市制造,现阶段工程机械企业努力加强产品技术提升和技术改造,优化产业链布局,为后市场发展夯实基础。我市工程机械行业在大型平地机关键技术、装载机节能技术的研发方面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从产业链层面看,我市工程机械产业还未形成上下延伸、专业化水平高、规模效应明显的产业链,相关配套件企业的规模还有待加强。同时我市地理环境优越,有便捷的海陆空运输条件,是人才和信息集中基地。工程机械企业以滨海新区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为依托,为工厂今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2017年,我市主要主机企业和配套件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2亿元。

中国橡胶产业现状与发展前景

橡胶产业发展现状 一、世界天然橡胶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世界天然橡胶生产和需求现状 1、生产现状。天然橡胶是指由植物产生的橡胶,以区别于由化学工艺合成的合成橡胶。虽然能够生产天然橡胶的植物有很多种,但具有商业价值的只有巴西橡胶(Heveabrasiliensis),目前其产量已占世界天然橡胶总产量的99%以上。 目前橡胶种植业已成为热带地区许多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世界天然橡胶产量为659万吨,产销大体平衡。据国际橡研究专家预测,到2001年,世界需弹性体1710万吨,其中天然橡胶789万吨。在1999年世界总产量的659万吨中,亚洲566.1万吨,占85.9%:而东南亚诸国生产了477.5万吨,占72.5%。 东南亚是世界天然橡胶的主产地。主产国有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等。马来西亚在天然橡胶发展顶峰时,植胶面积曾达220万公顷。至1998年还有160万公顷,2000年有120万公顷。1988年年产量曾达160万吨,近年仅有一半左右,面积减少、产量降低的根本原因是生产成本高,无利可图,胶园纷纷更新改种油棕和热带作物,胶园劳力流向更有吸引力的产业。近年马来西来重视了橡胶制品工业的发展,使更多的天然橡胶在本地消费。从多方面分析,马来西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年产干胶大体是80万吨左右。 据泰国业内权威人士分析,泰年均产干胶220万吨。由于劳力不足,施肥量少,大量死皮,放任割胶,到21世纪初将降至年产180万吨的水平。受马来西亚的影响,泰南部已计划缩小植胶面积改种油棕、水果和林木,而在东北部大量发展橡胶,但速度缓慢。泰近年国内天然橡胶消费量仅占产量的9%,但目前泰国在千方百计增加本国的消费,因为轿车以每年100万辆以上速度增加,世界上很多大汽车生产商在泰建厂,泰已成为世界10 大轿车生产国之一。产量下降和消费增大必然导致泰国出口原料胶的减少。印尼的植胶面积最大,单产最低,而植胶条件很好,增产的潜力也最大。但由于该国政局不稳,严重影响了天然橡胶业的发展。印度年产天然橡胶约60万吨,植胶面积和生产能力大体定型。印度是一个大国,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橡胶还需要部分进口。越

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与发展前景

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与发展前景苏生荣陕西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督导办公室712000 摘要 文章主要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机械 制造 业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我国 大型企业合资改制的案例,揭示了我国 机械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同时,概括了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 展望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机械制造业现状;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制造 业 的发展前景 一、机械制造业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制造业有了显著的发展,无论制造业总量还是制造业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机械制造业从产品研发、技术装备和加工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却不多。例如:海尔、海信、TCL等企业的品牌虽然已经“国产化” , 但去商场买空调时,导购会告诉你压缩机来自日本,去买冰箱时,导购还是会告诉你压缩机也是来自日本。通过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的分析和研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的机械制造比欧美发达国家落后了将近30年。面对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机械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资带来的忧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大量引进技术和 技术装备使机械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担忧。2006年4月,执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之牛耳的徐工集团与 美国凯雷投资公司的并购计划基本敲定。 美国凯雷亚洲投资公司以3.75亿 美元收购了徐工集团下属企业— —徐州工程机械集 团有限公司——85%的股份。虽然6月份 由于三一重工的介入使得控股过程出现波 折,但这宣告我国很多经济学家所担心的 “卡特彼勒通吃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计划 暂告一段落。 2005 年3月,全球最大的机械设备制 造商——美国卡特彼勒公司以低得“令人 意外”的价格收购了山东重工的40%的股 份,此后工程机械业中传出,强硬的卡特比勒 已制定了庞大的收购计划,目的是“蚕食中国 工程机械”。 工程机械业中稳居 “老大”多年的 徐工集团当然是它的既定目标之 一。 2007年卡特彼勒公司在徐州成立卡特 彼勒路面机械徐州工厂,主导产品:压路 机、冷铣刨机、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路面冷再 生设备/稳定土拌和机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型跨国公司纷 纷进军杀入国内机械工业市场,主要集中 在汽车、电工电器、文化办公设备、仪器仪表、 通用机械和工程机械等领域,这几个行业约 占机械工业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的80%。 外国投资者的经营策略是:“基本前提 是对华投资活动中必须保持其控制权”, 当 前跨国企业特别热衷于并购我国高成长性 行业中的优势企业。目前已经能看到的是:油 嘴油泵行业、轴承行业等。 2 .存在着许多技术黑洞中国的机械 制造业除了面临“外敌” 之外,自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曾几何时, 企业的进口机械成了宣传的噱头。广东一 家食品企业这样炫耀自己: “公司引进多台 日本、台湾自动化生产设备,工艺精湛,优异 的产品质量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这样 的例子俯拾皆是。国人也都在潜移默化中 接受了这一现实:只有外国进口的生产线 和生产设备是可靠的,是产品的 保证。“振兴民族”产业的口号兴起之 后, 国内逐渐打造出一些著名品牌,例如家电 里有海尔、海信、TCL 等。品牌虽然已经“国产 化” , 但说到产品的核心部件,却大都 来自国外。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机械行业存在一 个巨大的技术“黑洞”,最突出的表现是对 外技术依存度高。近几年来,中国每年用 于固定资产的上万亿元设备投资中, 60% 以上是引进的。作为窗口的国家高新 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有57% 的技术源自国 外。在冶金机械中,最近几年我国板、 带 材生产线上了三、四十条,型材线就更多 了,总投入大得惊人,但是这些设备和系统 几乎全部来自德国、日本及意大利。例如河 北一家大型钢铁(邯郸)厂,冷轧设备来自 德国西马克公司,镀锌设备来自意大利达 涅利公司。 据机械工业联合会的统计,目前工业 发达国家新产品贡献率为52%, 我国仅为5. 9%。在“核心技术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知识 产权的产品较少,克隆产品较多。这样 的结果除了自主创新能力削弱之外,还容 易遭到侵权指控。即使出现了自行研制的 技术,也很容易被指责为“剽窃”。中 国不久前自行研制的“C M1 海豚”磁悬 浮列车还没有试运行,就被德国一些媒体 和企业指责为“抄袭了德国磁悬浮 技 术”。整个工业制造设备的骨干都是外国 产 品,这暴露了我国工业化的虚弱性。机械制 造业是一个国家的脊椎和脊柱,中国今后 如果不把腰杆锻炼硬了, 挺直了,那么整个经 济和国防都是虚弱的。 3.机械制造业落后近30 年有人在网 上发起“中国的机械制造业 落后欧美发达国家多少年” 的讨论,很多人认为 “至少30年的差距” 。这种差距尤其表现在 发动机上。发动机作为机械的 “心脏”, 怎么评价它 在机械中的重要性都不过分, 尤其是对于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的汽车制造 业而言。 我国的汽车制造业发展了多年,直到 现在使用上自己设计的“心脏”的却很少,这 让很多汽车业内人士都为之伤神。不过现 在已经有几家汽车制造企业开始关注设 计自己的发动机。奇瑞是其中之一,它研发

中国天然橡胶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建议

1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概况1.1 我国橡胶树引种与产业兴起 我国自1904年引种橡胶树以来,至今已有百 年橡胶栽培历史。据相关史料记载,最早引种当属云南干崖(今盈江)土司刀安仁1904年从新加坡引种橡胶苗到今云南省德宏傣族苗族自治州盈江县,并种植成功[1]。1906年爱国华侨何麟书在海南岛乐会县(今琼海市)崇文乡合口湾(今东太农场坡塘区18队)建立琼安垦务公司(又称琼安胶园),开创了海南生产性种植橡胶成功的先河[2]。从1907年起,陆续有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西德、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我国香港等地的华侨来儋州投资创建橡胶种植园[3]。除了1907年我国华侨区幕颐和何子春从马来西亚引种橡胶苗4000余株创办了著名的侨兴胶园,当时还陆续创建了天任、蔡惠、联昌、万发、文明、民安、棠阴、许成、侨南、侨相等橡胶种植园[3],儋州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了我国的植胶中心。 从规模要求,严格准确地说,橡胶产业真正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急需发展国民经济建设,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联合一些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和物资禁运,而天然橡胶属于禁运之列。为确保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顺利开展, 1951年8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100次 会议作出《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党和国家相继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对我国华南热区植胶环境条件和生长的橡胶树资源进行全面的勘查、研究及其利用工作。60a过去了,我国植胶已形成海南、云南、广东3大基地,具有相当规模,累计生产干胶逾1000万t。为进一步发展天然橡胶产业,国务院办公厅于2007年2月下发了《关于促进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家农业部2007年8月颁布实施了《全国天然橡胶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2008~2015年)》,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 《关于促进我国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的意见》。作为天 中国天然橡胶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建议① 祁栋灵② 王秀全 张志扬 黄月球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海南儋州571737) 摘 要 从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概况、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我国橡胶科技对植胶生产的推动作用等方面对中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促进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提升的建议。关键词巴西橡胶树;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现状 分类号 S794.1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Natural Rubber Industry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QI Dongling WANG Xiuquan ZHANG Zhiyang HUANG Yueqiu (Rubber Research Institute,CATAS /SETRCKTC ,Danzhou 571737,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general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in Chinese natural rubber industry,the industrial status and role of Chinese natural rubber industry,as well as establish production impetus of Chinese rubber science &technology to rubber production,and putting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Chinese natural rubber industry. Keywords Brazil rubber tree (Hevea brasiliensis );natural rubber industry ;current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①收稿日期:2012-10-30;责任编辑/黄艳;编辑部E-mail:rdnk@163.com。 ②祁栋灵(1979~),男,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农业科技推广与技术经济合理性分析;E-mail:donglingqi@163.com。 Vol.33,No.2 2013年2月热带农业科学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第33卷第2期 Feb .201379--

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中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分析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行业,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起步早,但发展又最令人担忧,比如现在中国的汽车工业相比机械制造业来说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生产效率都要高得多,当然这也是因为机械行业的特性起了决定性的因素。机械制造业如何发展,本人做以下几大现状分析: 一、“节省”意识助长了低效率 机械制造业设备是万能的,精雕细着搞出一辆坦克来也没什么惊奇,有了这种优越的条件就极尽之发挥,在加上中国人的“节省、勤劳”意识,生产辅助用具、夹具、刀具等等辅助性的生产无所不干,最后企业成了一个大杂铺。这在中国机械制造业是一个通病,表面看起来企业运转顺利,实质算一算辅助性工作人员所占的比例和产出价值就会惊人。如果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这个行业就是在浪费资源。如何简化企业,剥离出非主导性的业务是未来机械制造业需重视的一个方向。 二、“机械盲”关闭了企业的大门 企业大门不打开就难以有大的发展。企业如何对外宣传?看过很多机械企业的产品宣传资料、企业网站,感觉就是个机械盲,不懂得用户到底需要什么信息?信息模糊。在这方面机械配件生产企业表现得更为突出。很多企业也很想将自己的一些零散性的任务转发出去,但不知找谁,逗逗转转还是自己干。一些零散性的生产任务在一个企业是零散,将很多企业的累积起来就成了专业。 “啊里把把”的机械配件交易版块就是一个最大的“机械盲”,如果其结构稍做一下改正就能解决好机械行业许多的问题。 三、“保守思想”守住的是无效率 “大而全”是保守的模范,同时也是一种最虚假规模的表现,其实质就是没有效率,样样上,样样不专业。 “将图纸当机密”其实质是最没技术水平缺乏自信的表现,现代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创新与经管模式的有效性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将一些机械配件的图纸转化为一种公共资源进而促进更多的产品成为半规范化的产品将能大步的提高整个行业的制造水平。

机械工业发展重点

机械工业发展重点 (一)行业技术发体现状 机械工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和为人民生活提供耐用消费品的 装备产业。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在很 大水准上取决于它所采用机械装备的性能和质量,机械工业的技术水 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经过近50年的发展,机械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工业中具有相当规模和 一定技术基础的最大产业之一。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3651亿元,占 全国工业的21%;利润257亿元,税621亿元,分别占全国工业的15%;出口创汇36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20%。其发展速度高于同期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近年来,机械工业企业自主开发创新水平有所增强,1997年科技人员总数达48万人,技术开发经费支出达85亿元,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 0.62%,有57家大型企业建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有9%的企业建立了 专门技术开发机构,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有了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 为国民经济提供成套技术装备和汽车的水平有较大提升;产品结构正 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即使机械工业的综合技术水平近几年有了大幅度提升,但与工业发达 国家相比,仍存有着阶段性的差别。主要问题在于: 1.科技进步对机械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当前仅为34%,先进国家高达70%以上。 2.产品设计技术、制造工艺及装备、制造过程自动化技术、管理技 术落后,是制约机械产品水平的主要因素。 3.机械产品技术水平不高,达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8%,达到80年代中期国际水平的占27%,其余产品均在80年 代以前的水平线上。

从总体上看,机械工业技术开发水平和技术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技术来源主要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较高,对引进 技术的消化吸收仍停留在掌握已有技术和提升国产化率上,没有上升 到形成产品自主开发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的高度。 (二)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 以数控机床、电力电子应用及自动化技术、大型农业机械和施工机械、轿车关键技术、环保装备五个方面作为重点,以发展和应用先进制造 技术为手段,以高新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为突破口,以提升企业技术 创新水平和竞争力为目标,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到2001年,提供1000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大市场需求潜力的产品。主要产品品种 的40%达到90年代初国际水平,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90%的重点骨干企业产品标准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企业标准。 (三)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1.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基础机械 数控机床是先进制造业的基础机械,是最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高 技术含量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当前世界数控机床年产量超过15万台, 品种超过1500种。1997年我国数控机床产量已达9051台(占机床总 产值20%以上),但因为国产数控机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逐年下降,每年仍需大量进口数控机床,进口额度大幅度 增加。1996年进口达13924台(价值12.46亿美元)。 当前我国数控机床技术发展中存有的主要问题是: (1)产品成熟度差,可靠性不高 国外数控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在10000小时以上,国内自主 开发的数控系统仅3000~5000小时;整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国外达800小时以上,国内最好只有300小时。 (2)产品品种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中国机械发展史

1楼从1840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为近代时期,这期间中国的机械工业逐步由手工业作坊式小生产,向使用动力机器的生产方式转变。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由封建统治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这个时期诞生的机械工业,从一开始就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中国最早使用动力的机械厂是外商办的;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机械厂是清政府经营的军火企业;中国民族资本创办的企业,一直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的压迫之下。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取得了在中国沿海和内河的航行权。为了适应航运业发展的需要,外商首先在中国建立了船舶修造厂。1845年英国人柯拜在广州黄埔设立的柯拜船舶厂,是中国领土内最早的一家外资机械厂。 1854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久,外商在黄埔经营的船坞船厂增至5、6家。英美商人并纷纷在华东设立船舶修造厂,其中较大的有英商办的上海祥生船厂、耶松船厂和和丰船厂。至19世纪60年代末,外商在广州、上海、厦门、福州等沿海口岸建立的大小船舶修理厂已达22家,雇用的中国工人达九千多人。 外商在中国经营的机械工业除船舶修造厂外,还有铁路车辆修理厂,如1880年英国人在唐山建立的中国第一个铁路车辆修理厂,1901年德国人在青岛四方村建立的青岛铁路工厂,都是当时规模较大的企业。据1908年统计,外资经营的34个主要机器厂中,船舶修造厂28个;铁路车辆工厂3个。这些厂以英商经营的最多,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20世纪初,日本在东北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日俄战争后,在南满地区,开办了一批机械工厂。到20年代已有较大的铁路、造船、矿山机器等机械制造厂20多家。南满铁道株式会社于1906年扩建了接收帝俄的大连铁路工厂、抚顺煤矿机械厂。1907年新建了沙河口铁路工厂。 1908年,川崎造船所扩建了接收帝俄在大连的船坞和工场,设大连分厂,至1914年已发展成为拥有日籍职工2800余人、中国工人1万余人的大型修造船厂,能修造5000吨级轮船。 1919年,美商在上海曾建立专为装配机器的慎昌工厂。美商对中国主要是输出机器设备,长时期占中国进口机器设备总额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所办机器厂较少。 清政府设立的军工厂 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机械厂。1863年他又派容闳赴美采购机器,筹备建立规模较大的近代机械工业企业。

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机械制造业作为一个传统的领域已经发展了很多年,积累了不少理论和实践经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个方面的个性化需求愈加强烈。作为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并已成为基础工业的机械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对策。 [关键词]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1 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现状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行业,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起步早,但发展又最令人担忧,比如现在中国的汽车工业相比机械制造业来说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生产效率都要高得多,当然这也是因为机械行业的特性起了决定性的因素。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在技术上已经落后,加上资金不足,资源短缺,以及管理体制和周围环境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这些都给我们迅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带来极大的困难。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当今,制造业的世界格局已经和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欧、亚、美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经形成,世界经济重心开始向亚洲转移已出现征兆,制造业的产品结构、生产模式也在迅速变革之中。所有这些又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应该正视现实,面对挑战,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以振兴和发展中国的机械制造业为己任,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以使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2 世界机械制造业发展出现的特点 21世纪,世界机械工业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对比其他行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这些主要特点: (1)经济规模化。全球化的规模生产已经成为各大跨国公司发展的主流。在不断联合重组,扩张竞争实力的同时,各大企业也纷纷加强对其主干业务的投资与研发,不断提高系统成套能力和个性化,多样化市场适应能力。 (2)地位基础化。发达国家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在本国工业中所占比重、积累、就业、贡献均占前列,更在于装备制造业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是现代化经济不可缺少的战略性产业,即使是迈进“信息化社会”的工业化国家,也无不高度重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