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猪病学

猪病学

猪病学
猪病学

猪瘟(Swine fever)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猪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一直是造成养猪业重大损失的疫病之一。其病理变化及诊断要点:

(一)病理剖检变化

1、超急性猪瘟病例,常常无明显病理变化,病猪突然死亡。

2、急性、亚急性病例,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出血。

全身出血:常见于皮肤、会厌软骨、膀胱及胆囊黏膜,心内、外膜,各脏器的浆膜和黏膜。全身淋巴结(包括颌下淋巴结、肩前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等)均肿胀、呈现典型的周边出血,色鲜红。由于淋巴结髓质肿胀,表现出大理石样外观。脾脏:一般不肿大,脾脏边缘及其尖部可见大小不等、稍突出于脾脏表面,质地坚硬,切面呈三角形或椎形的红色梗死灶。脾脏被膜下可见散在小出血点。

肾脏:不肿大,呈灰黄色,贫血状,于灰白色肾脏表面布满红色或褐色出血点,外观似麻雀卵,故称“雀斑肾”。

骨骼:由于猪瘟病毒损伤造血组织和影响钙、磷代谢,造成幼猪骨骼发育不良,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肿胀,即“骨骺线增宽”。因骨髓出血,故有“黑骨髓”之称。

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小脑呈现病毒性脑炎的典型病变,剖开颅腔,可见软脑膜呈树枝状充血,混浊,脑内压增高,稍突出于颅腔。

肺脏:猪瘟常与巴氏杆菌混合感染造成典型的出血性大叶性肺炎病变,重症病例可表现为纤维素性胸膜肺炎或心包炎。

肠道:猪瘟又称“烂肠瘟”,常表现为出血性纤维素性肠炎,或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如并发肠道沙门氏杆菌感染时,病变加重,尤其在回肠和盲肠交界处由于淋巴滤泡坏死常常表现为溃疡,此种溃疡病变为轮层状坏死,外观似钮扣,故称为“扣状肿”。此外,如怀孕母猪感染猪瘟病毒可造成木乃伊胎、死胎和畸形胎。在死胎猪中最常见的病理变化为皮下水肿、腹水和胸腔积液。畸形胎主要表现为头、四肢和脊髓发育不良,脑和肺脏甚至不发育。胚胎期感染且出生后不久死亡的仔猪表现为皮肤和内脏器官出血。

(二)病理组织学变化

淋巴结:淋巴结周边陈旧性出血则有橙色血脂或淋巴结周边新鲜出血,淋巴细胞排空和网状细胞增生。

肾脏:急性病例往往表现为出血性肾炎,肾脏皮质或髓质有出血点,肾小球肿大;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管腔内有均质红染的透明血栓,内皮细胞肿大、变性,嗜中性粒细胞积聚。

脑:神经元变性、坏死,小胶质细胞结节形成血管“袖套”现象。

脾脏:脾脏梗死区组织细胞坏死,其外周有出血性浸润。中央动脉及其分支的管壁增厚,呈纤维样坏死和玻璃样变性,管腔狭窄。白髓内有微小的淋巴细胞坏死灶。红髓中可见浆细胞和未成熟浆细胞呈灶状积聚。

慢性猪瘟,缺乏出血和梗死病变。病理组织学变化为内皮细胞变性和外周淋巴样器官中淋巴细胞排空以及组织细胞增生。出现浆细胞增多和肾小球肾炎变化。

(三)鉴别诊断

猪伪狂犬病与猪瘟均有神经症状和病毒性脑炎变化,但是,伪狂犬呈现间质性肺炎和肝粟粒状坏死等特征性病变。

猪弓形虫病和猪瘟均有体温升高、皮肤、淋巴结出血。但猪弓形虫病肾脏明显肿大,

并伴有坏死、此坏死从肾脏皮质一直深入到肾脏髓质,此外,弓形虫病时肺间质水肿、肝脏有坏死灶,淋巴结涂片可检出弓形虫。

猪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口蹄疫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动物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一)病理剖检变化

10日龄前的仔猪,因口蹄疫呈现急性经过,常常无典型病变。部分病例可见卡他性纤维素性口膜炎、卡他性出血性胃炎和糜烂、急性心肌炎和心脏内、外膜出血。多数病例呈败血症变化。

较大日龄仔猪和成年猪,表现为结膜炎,流泪、流口水。鼻盘、蹄踵、蹄冠、蹄叉和乳房皮肤上有水泡和烂斑,水泡大小不等,其内充满无色或浑浊、透明或淡红色液体;烂斑是水泡破裂后形成的上皮缺损,缺损面色红、边缘不整齐,在有些烂斑表面可形成淡褐色痂皮。如果蹄部继发细菌感染,则发生化脓性纤维素性炎症,炎症可蔓延到附近皮肤和关节。乳房的水泡和烂斑,常常并发浆液性卡他性乳腺炎,如果继发化脓性细菌感染,还可发生化脓性乳腺炎。口蹄疫病时,猪常发生卡他性胃肠炎。恶性口蹄疫病最典型的变化是变质性心肌炎,心脏扩张,心肌柔软、色泽不均,有淡白色或淡黄色大小和形态不同的病灶,俗称“虎斑心”。

(二)病理组织学变化

患有口蹄疫病猪的心肌纤维呈现颗粒变性、脂肪变性与坏死。肌间结缔组织水肿以及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浸润。慢性病例和耐过该病的猪,坏死区被纤维组织取代(心肌硬化)。骨骼肌病理变化和心肌相似。

(三)鉴别诊断

猪水疱病和口蹄疫的病变十分相似,但前者病变主要发生于蹄部,很少见于口、鼻等部位;并且无变质性心肌炎(虎斑心)变化。此外,猪水疱病病毒仅感染猪。而口蹄疫为多种偶蹄兽的共发病,牛、羊、猪可先后或同时发病。

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of pigs, TGE)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其中I型冠状病毒引起猪传染性胃肠炎、II型冠状病毒引起猪流行性腹泻。10日龄内的仔猪死亡率高,5周龄以上或成年猪死亡率则很低。其临床特征为呕吐、严重腹泻和脱水,剖检表现为胃肠炎和小肠绒毛严重萎缩。

(一)病理剖检变化

剖检尸体主要表现为消瘦,脱水明显,眼结膜苍白或发绀;最常见的病变是轻重不一的卡他性胃肠炎,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部黏膜呈不同程度的充血,小肠扩张,肠腔内充满黄色泡沫样液体,并含有稀薄未消化的凝乳块。肠壁变薄(特别是空肠),缺乏弹性,呈半透明状。肠壁与肠系膜血管充血,肠系膜淋巴管内缺乏乳糜。肠系膜淋巴结肿胀,肠壁淋巴结亦肿胀,小肠黏膜绒毛明显缩短。大肠黏膜轻度潮红,内含稀薄液体,常混有消化不全的乳汁成分。肾脏变性,皮质缺血,髓质充血,肾盂内积有尿酸盐。部分病猪并发肺炎病变,其他器官无明显剖检变化。

(二)病理组织学变化

该病最具诊断价值的特征性变化是空肠绒毛显著缩短。正常仔猪,空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分别约为795μm和110μm,二者的比例约为6:1~8:1;而感染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仔猪空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的比例减少为1:1。除肠绒毛缩短外,肠绒毛上皮细胞还变为扁平或立方形,并伴发空泡变性和坏死、脱落,黏膜充血,黏膜下层水肿及粒细胞浸润。胃黏膜变化轻微,仅呈现充血,有时胃腺上皮细胞发生坏死。大肠黏膜充血,固有层浆细胞浸润,表层上皮很少坏死。由于脱水导致肾衰。肾脏呈轻度肾病变化,表现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远端肾小管扩张,管腔内含有蛋白质管型和尿液中晶体性物质沉积。脑膜常见充血,但未见脑炎变化。

(三)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黄痢、沙门氏杆菌引起的猪副伤寒、魏氏梭菌引起的仔猪红痢及猪痢疾等疾病相鉴别。

仔猪黄痢在症状和病变上与该病相似,但发病仔猪较少发生呕吐。

猪副伤寒多发生于断奶后的仔猪,一个月以内仔猪很少发生,发病后有显著的体温升高,病初便秘,后下痢,急性病例剖检时见败血症变化,这与本病不同。

魏氏梭菌引起的仔猪红痢常为散发性,仅在数窝仔猪中发生,其特征是粪便带血和有出血性肠炎病变。以上4种病还可作细菌分离培养和动物试验加以区别。

猪痢疾是由致病性密螺旋体所引起,多见于1~1.5月龄幼猪,且死亡率高, 30日龄以内乳猪少见,临床表现为水样血痢,从粪便中可发现密螺旋体。

此外,本病还应与轮状病毒性肠炎(Rolaviral enteritis)相区别。仔猪轮状病毒感染常发生在断奶前后,与饲养管理和温度变化密切相关,猪患该病后,因腹泻造成的死亡率在30%以下。病理组织学特征为,小肠绒毛上皮与隐窝的比例为3:1,肠绒毛上皮顶端成片脱离,又称“脱帽”。

猪传染性水疱病(Swine vesicular disease, SVD)

猪传染性水疱病是猪水疱病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为蹄部皮肤发生水泡,口腔黏膜、鼻盘和腹部乳头周围也可发生水泡。

(一)病理剖检变化

本病不易引起猪只死亡。特征性病变主要在蹄部,有时在鼻端、唇、舌面和乳头出现水泡和溃疡。

用病猪水泡液或水泡皮浸出物,人工感染猪蹄踵,最早于感染后24~36h即可发病。部分病猪体温升高至40~42℃,持续1~2天即降至正常。病程初期感染部位周围皮肤苍白,继而蹄叉、蹄踵部产生小水泡,于蹄冠部出现白色带,以后逐渐蔓延到整个蹄部。在薄皮处最初形成清亮半透明的水泡,厚皮处的水泡则呈白色。随着病情发展,小水泡逐渐扩大,充满半透明液体,后来液体变浑浊呈淡黄色。蹄冠上的白色带也变成隆起的水泡。蹄踵部水泡可扩展到整个蹄底和副蹄。水泡破裂流出淡黄色液体并形成浅溃疡。溃疡边缘不整,底面呈红色,患猪疼痛加剧,喜卧,跛行。严重病例,常常在蹄冠皮肤与蹄壳之间形成环形裂纹,以致使蹄壳脱落。

除蹄部发生水泡和溃疡外,少数病猪在鼻端、口唇、舌面和乳头四周皮肤也偶见水泡。经10~15天愈合而康复,如无并发感染,通常不引起死亡。内脏器官除局部淋巴结出血和偶见心内膜呈现条纹状出血外,眼观一般无明显病变。

(二)病理组织学变化

患猪蹄部皮肤开始表现为鳞状上皮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坏死。棘细胞层排列松散,

细胞间桥比正常清晰,继而细胞互相分离。真皮乳头层血管充血、出血、水肿,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和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炎症常向表皮层扩展。表皮层的水泡内也充满同性质的炎性渗出物及少量红细胞,上皮细胞坏死消失,以后水泡破裂,形成浅溃疡,棘细胞与颗粒层细胞凝固性坏死,变成均质无结构物质,附着在溃疡面上,溃疡底部常有炎症反应。

除皮肤病变外,猪水疱病病毒也可侵害黏膜组织。病猪的肾盂和膀胱黏膜上皮细胞发生空泡变性,上皮细胞呈明显的气球样变。膀胱黏膜上皮下结缔组织水肿,小血管充血。胆囊黏膜也有炎症变化,病变严重时可见黏膜浅层发生坏死和溃疡,表面有少量纤维素渗出物覆盖,固有层炎性水肿,有多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病变较轻时,可见胆囊黏膜固有层水肿,黏膜层炎性细胞浸润,肌层水肿,平滑肌纤维明显萎缩变细,肌间有液体积聚。

心、肝、肾等实质器官发生程度不同的实质变性。心肌纤维间有时可见少量出血点或出血斑,血管内皮肿胀、增生。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和空泡变性较明显,有些病例肾髓质见有小出血点。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被膜下和周围少量细胞部分有浆液浸润和散在出血区。

(三)鉴别诊断

猪的蹄和口腔、鼻端等部位发生水疱病变,在临床上难以区别的传染病有口蹄疫病、水疱性口炎、猪水疱疹和猪水疱病。其中,尤以口蹄疫病和猪水疱病的鉴别诊断更为重要。上述4种疫病的病原体均为病毒,但它们在形态、理化特征性上则完全不同,其重要区别之一是传染发病动物的范围不同。

口蹄疫病病毒能使牛、羊、猪等偶蹄动物均发病;

水疱性口炎除感染偶蹄类动物外,马也可感染发病;

猪水疱疹和猪水疱病除猪感染外,其他动物不易感染。

猪细小病毒病(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细小病毒引起初产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该病主要导致初产母猪流产,初产母猪一旦发生感染则终生对该病具有免疫力。该病的重要临床特征是怀孕2月龄以内的初产母猪无症状流产,而采食、饮水均正常。

非妊娠母猪很难发现病理剖检和病理组织学变化。在胎儿出生前后发生的细小病毒病可引起胎儿的细胞浸润。血清学检查阴性母猪怀孕70天进行细小病毒感染,发现固有膜深层和子宫内膜临近区域、子宫肌层和内膜层有单核细胞聚集。此外,大脑、脊髓和眼结膜可见由浆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成的血管套。不具有免疫力的胎儿感染细小病毒后呈现不同程度的发育不良,胎儿体表血管明显,体腔内淤血、水肿和出血,胎儿死亡后容易脱水,形成木乃伊。有免疫力的胎儿感染细小病毒后不出现剖检病变,只见大脑灰质、白质和脑脊髓膜呈现由组织细胞和浆细胞形成的血管套。

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 morbus aujeszky)

伪狂犬病又称阿申氏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猪和其他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热、奇痒(猪除外)、病毒性脑炎、神经节炎和流产、间质性肺炎和肝脏、肾脏、脾脏的渐进性坏死。

(一)病理剖检变化

发病初期病猪体温高达41~42℃,精神沉郁,以后患猪高度不安、兴奋或明显抑制。兴奋型病猪向前冲撞、转圈运动、痉挛、因喉头麻痹而不能嘶叫;抑郁型病猪,低头、站立不动、四肢麻痹、颈部弯曲。

一般呈现浆液性坏死性鼻炎变化。常见扁桃体坏死、口腔和上呼吸道淋巴结肿胀、出血;肺脏水肿、小叶出血、坏死;肝脏,脾脏及其浆膜下可见黄白色疱疹样坏死灶;因病猪泪液过多,眼周围沉积大量的渗出物而使眼结膜退色,出现明显结膜炎变化。部分青年猪空肠后段和回肠发生坏死性肠炎。

伪狂犬病病毒侵害母猪胎盘,导致胎儿逐个顺序死亡。因此,表现为梯度流产。新流产母猪有轻微的子宫内膜炎,子宫壁增厚、水肿。胎盘呈坏死性炎症。感染胎儿肺脏和扁桃体呈现出血性坏死。公猪唯一的病变为阴囊炎。

(二)病理组织学变化

1、肺脏呈现间质性肺炎: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肺泡扩张,肺泡腔中浆液渗出和炎症细胞较少,间质增宽;增生的间质中常见坏死;细支气管黏膜坏死、脱落。

2、弥漫性病毒性脑膜脑炎:病毒性脑炎变化较为典型而严重。

3、肝脏:表现小灶状坏死,某些肝细胞中可见嗜酸性核内包涵体。

4、肾脏:间质增生和坏死。

5、淋巴结:常见坏死性淋巴结炎。

(三)鉴别诊断

伪狂犬病的神经症状应与猪瘟和日本乙型脑炎相区别。间质性肺炎应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相鉴别,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征的间质性肺炎主要表现为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肝脏坏死灶应与沙门氏菌病引起肝坏死相鉴别。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1987年新发现的由病毒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此病主要危害繁殖母猪和仔猪,表现为流产、呼吸困难和全身皮肤及耳部呈现蓝紫色,故又称为“蓝耳病”。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可引起猪的多系统感染,剖检病变局限于呼吸系统和淋巴组织。新生仔猪和哺乳仔猪病变最明显,较大猪的病变与新生和哺乳仔猪相似,但程度较轻微。母猪生殖道和胎儿病变不典型。对脑、扁桃体和心脏的显微检查具有诊断意义。脑表现为病毒性脑炎;淋巴结为淋巴细胞增生和局灶性坏死;心脏呈现病毒性心肌炎。(一)病理剖检变化

1、新生仔猪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新生仔猪肺脏呈红褐花斑状,不塌陷,表现明显的间质性肺炎;感染部位与未感染部位界限不明显;病变最常出现在肺脏前腹侧区域;由于病毒毒力不同,肺脏病变区域大小也不一样。子宫淋巴结、胸腔前上侧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中度至重度肿大、呈褐色。

2、哺乳仔猪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哺乳仔猪肺脏呈现不同程度的红褐花斑状,不塌陷,呈“胸腺样”,表现为间质性肺炎变化。淋巴结中度至重度肿大、呈褐色。其他病变为球结膜水肿,腹腔,胸腔和心包腔体液量增多。

3、生长育肥猪

与哺乳仔猪相似,但病变程度较轻。

4、繁殖母猪

繁殖母猪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后,可造成死胎和木乃伊化,胎儿于不同发育期死亡,同时导致子宫内膜炎和子宫肌炎。

5、胎儿

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的母猪所产胎儿的典型特征为同一窝仔猪既含正常胎儿、又含死胎。子宫中死亡胎儿呈棕色、自溶,常带有一层黏稠的胎粪、血液和羊水。脐带部分或全部出血、肾脏周围和肠系膜水肿。

(二)病理组织学变化

1、肺脏:表现为中度至重度间质性肺炎,其特征性变化有3:

(1)肺泡间隔单核细胞浸润及小动脉炎;

(2)II型肺泡上皮细胞肥大和增生;

(3)炎性和坏死性肺泡渗出物明显聚集。

2、脑:表现为病毒性脑炎变化,呈现一定程度的淋巴细胞性脑膜脑炎。

3、心脏:淋巴样细胞浸润为主的病毒性心肌炎。

(三)鉴别诊断

注意应与猪伪狂犬病等相鉴别。

猪巴氏杆菌病(Swine pasteurellosis)

猪巴氏杆菌病(或猪肺疫),又称为猪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病变特征为败血症、肺炎、胸膜炎和肠炎。

(一)病理剖检变化

1、最急性型:呈急性败血症。全身各器官浆膜、黏膜、实质器官和皮肤多发性出血,以喉头、会厌、气管、胸膜、心包和心外膜尤为明显。咽喉部、颈部、胸前部皮下和肌间结缔组织呈胶冻样渗出,俗称“锁喉风”。喉头黏膜肿胀潮红;头、颈部和胸腔淋巴结呈浆液性出血性淋巴结炎;脾脏病变轻微。肺脏淤血水肿;胸腔、腹腔和心包腔中积有淡红色浆液性渗出物,并常混有纤维素;胃肠道黏膜呈卡他性炎。肝脏,心脏,肾脏呈现颗粒变性。

2、急性型:肺脏常见纤维素性炎症,并伴有明显出血,炎区常位于尖叶、心叶和膈叶前缘,严重时可波及整个肺脏;肺炎虽具有纤维素性肺炎的基本特征,但大理石样景象通常不明显;炎区大小不等,色彩不一,可呈暗红色、灰黄色或淡褐色;坏死区域边缘不齐,色晦暗;小叶间水肿、淋巴管扩张;沿支气管剪开,轻轻挤压可见红色泡沫样液体流出;纤维素性胸膜炎和心包炎,常见粘连。咽炎及其周围结缔组织水肿。上呼吸道和胸腔浆膜出血。支气管和纵膈淋巴结呈浆液性或出血性淋巴结炎。肝脏,肾脏等实质器官颗粒变性,严重时可见坏死。胃肠道轻度卡他性炎,偶见出血。

3、慢性型:肺脏呈坏死性纤维素性肺炎,多部位发生肝变,其中有大小不等的灰黄色坏死灶,严重时可融合成更大的坏死区并有结缔组织包绕甚至机化而导致肺脏肉变。肺胸膜的浆液纤维素性炎逐渐纤维化,最终导致肺叶之间以及肺和心包、胸壁、横膈粘连。

(二)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特征性变化是上呼吸道及胸腔器官明显出血;下颌间隙、颈部及胸部皮下胶

冻样水肿;纤维素性、浆液纤维素性肺炎较为明显。应与猪放线菌病、猪副嗜血杆菌病、猪流感等疾病加以鉴别。

猪副伤寒(Paratyphus swine)

猪副伤寒(即猪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侵害仔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主要病原是猪霍乱沙门氏菌(S.choleraesuis)和伤寒沙门氏菌(S.typhisuis),病理特征为:急性为败血症,慢性为固膜性肠炎。

(一)病理学变化

1、急性型:表现为败血症。可在消化系统、造血和血管系统中形成典型病理变化。胃肠道呈卡他性炎,偶见卡他性出血性炎,其中,空肠和回肠变化最为明显,而大肠病变较轻微。全身淋巴结呈浆液性炎,以肠系膜、肝门、支气管和纵膈淋巴结最为常见;出血性淋巴结炎少见。

脾脏急性肿大,中部最为明显。色红、有弹性、切面呈颗粒状。心外膜、胸膜与肾脏被膜下可见出血点。肺脏表现为急性卡他性化脓性肺炎,还可见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和心包炎。耳、胸下、腹部皮肤多呈急性淤血。

镜下:肠黏膜充血,嗜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2、亚急性型:典型变化为亚急性卡他性胃肠炎。淋巴造血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淋巴集结和淋巴小结增生明显,呈增生性淋巴结炎和脾炎。亚急性卡他性化脓性肺炎,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和心包炎。肠道淋巴集结和淋巴小结增生、坏死。肝脏、肾脏等实质器官变性,肝脏可见以组织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坏死和增生为主的肉芽肿,即副伤寒结节。

3、慢性型:典型病变表现为局灶性或弥漫性固膜性盲肠炎和结肠炎。固膜脱落形成溃疡。耳尖发绀,病程较长时形成红蓝界限分明的干性坏疽。胃与小肠表现为慢性卡他性炎。增生性淋巴结炎以肠系膜、肝门和支气管淋巴结最为典型,表现为髓样肿胀,色灰白、切面均质、有弹性,偶见干酪样坏死。脾脏增生;胸腺缩小;肺脏常见慢性卡他性化脓性炎或纤维素性炎。胸膜、心包等部位常形成纤维素性炎症。肝脏颗粒变性可形成明显的增生性副伤寒结节,该结节也见于脾脏和肾脏。

镜下:特征性变化是在肝脏、肾脏、脾脏等器官中形成以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副伤寒结节。

(二)鉴别诊断

特征病变为肠道淋巴小结和淋巴集结增生肿大;实质器官中形成副伤寒结节和局灶性或弥漫性固膜性盲肠炎、结肠炎。大肠固膜性炎应与结节虫病相鉴别。

猪大肠杆菌病(Swine colobacllosis)

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即埃希氏杆菌)引起猪的一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仔猪,常常因严重腹泻、败血症和肠毒败血症而造成大批病猪死亡。能产生内、

外毒素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其血清型有O

8、O

9

、O

64

、O

101

、O

147

、O

148

、O

149

、O

157

等。在幼

龄仔猪以败血症为主;2~3月龄仔猪以水肿病变为主。

(一)病理变化

幼龄仔猪感染大肠杆菌呈败血症经过时机体脱水、贫血;全身浆膜出血。胃肠道急性

卡他性炎或急性卡他出血性炎。黏膜肿胀、潮红,常见大量黏液。胃肠道浆膜、肠系膜水肿,胃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湿润。脾脏轻度肿大,被膜可见有出血点。肾脏点状出血。右心室扩张,左心室内、外膜出血。肺脏充血、水肿。脑和脑膜充血。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黏膜下层水肿、充血,血管、淋巴管周围水肿尤为明显,可见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淋巴结水肿、淋巴窦扩张充满浆液。肝脏、心脏、肾脏等实质器官的实质细胞变性、水肿。脑组织水肿,血管周围较为明显。2~3月龄仔猪患大肠杆菌病时,称为仔猪水肿病(edema disease of swine)。最急性病例常缺乏剖检病变。而急性病例可见典型的病理变化。尸体营养良好。皮肤可见不均匀的潮红。鼻黏膜分泌物增多并有出血。眼睑、额部、耳根、下腹壁等部皮下结缔组织水肿。胸腔、腹腔与心包腔常见淡黄色液体,暴露在空气中很快凝固成胶冻状。胃大弯和贲门部胃壁水肿明显,严重时可蔓延至胃底部和食管部。水肿部切开可见肌层和黏膜层分离,其中含胶冻状水肿液,无色或呈淡红色。胃和小肠黏膜急性卡他性炎,常伴有弥漫性出血,肠系膜特别是结肠系膜明显水肿,呈胶冻状,有时水肿还可见于直肠周围。全身淋巴结,尤其是肠系膜、胃与肝门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切面多汁,淡红或深红色。少数病例可见脑干两侧对称性脑软化,色灰黄,切面稍微凹陷。

镜下:典型变化为全身各组织器官小动脉发生全动脉炎。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中膜平滑肌纤维素性坏死,外膜水肿,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实质器官的毛细血管、小静脉、小动脉中透明血栓形成。脑干实质散在坏死灶,神经纤维疏松呈空泡状,神经元皱缩,病程较长时,可被增生的神经胶质所取代。胃肠道水肿严重部位可见坏死性动脉炎,黏膜下层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疏松,其间充满大量浆液和散在炎症细胞,黏膜肌层与肌层分离。

(二)鉴别诊断

仔猪大肠杆菌病以急性卡他性或出血卡他性胃肠炎为主;水肿病以胃壁、肠系膜水肿和镜下坏死性动脉炎为特征。仔猪大肠杆菌病应与消化不良、巴氏杆菌病、病毒性胃肠炎等疾病相鉴别;水肿病应与猪瘟、伪狂犬、猪丹毒和沙门氏菌病相区别。

猪流行性感冒(Swine influenza)

猪流感是A型流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传播迅速、发热和伴有不同程度呼吸道症状为特征。病猪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流鼻涕、发热和衰竭。(一)临床和病理学主要变化

该病潜伏期很短,从几个小时至数天。病猪体温急剧升高至40~41℃,部分病猪甚至高达42℃。呼吸急促及腹式呼吸、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粪便干硬。眼、鼻腔流出黏性分泌物,有时鼻腔分泌物混有血迹。母猪妊娠后期感染发病可导致流产。病程较短,如无并发症多数病猪可于6~7 天后康复。发病率高(接近100 %),而死亡率较低。若发生继发感染,可使病情加重,常因纤维素性出血性肺炎和肠炎而死亡。常见的继发性呼吸道细菌感染有: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猪副嗜血杆菌和Ⅱ型猪链球菌等;常见的继发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有: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PRRSV)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 PRCV) 等。个别病例可转为慢性,表现为持续咳嗽、消化不良、进行性消瘦,常以死亡为转归。

如没有并发症时,猪流感的剖检病变主要为:病毒性肺炎,常见于肺尖叶和心叶,严重病例则大半个肺均受损。一般受损肺组织与正常肺组织之间界限明显。严重病例,

可发生纤维素性胸膜炎,鼻、喉、气管和支气管黏膜可见出血,充满带血的纤维素性分泌物。纵膈淋巴结和支气管淋巴结肿大、充血、水肿,脾脏轻度肿大,胃肠道呈现卡他性炎。病变程度与毒株密切相关。

(二)病理组织学变化

急性弥漫性、坏死性支气管间质性肺炎、肺水肿,肺泡腔中充满均质红染的水肿液。细支气管末端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支气管内含大量强嗜碱性坏死碎片;小叶间质淋巴管扩张、重度水肿、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在呼吸道和血管周围形成袖套,肺泡中隔扩张;肺膨胀不全。

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以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亚急性型)、疣状心内膜炎(慢性型)、皮肤坏死和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慢性型)为其临床和病理剖检特征。丹毒杆菌是一种无芽孢、无荚膜的革兰阳性细小杆菌。

(一)病理变化

根据经过猪丹毒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4型。

1、最急性型:猪丹毒特征性变化通常来不及表现,即已死亡。剖检时仅见肺急性淤血、水肿、实质器官淤血以及浆膜散在少量出血点。

2、急性型:即败血型丹毒,以全身败血症和典型皮肤丹毒性红斑为特征。红斑常见于耳根、颈部、胸下、腹下、腹部和四肢内侧等部位。开始为红色斑块,以后融合连片,呈紫红色,稍隆起。

病理组织学变化为:真皮乳头层毛细血管高度充血,皮肤和皮下结缔组织有浆液渗出和出血,炎症细胞少见。

脾脏呈败血脾,肿大、质软,樱桃红色或紫红色,白髓和小梁模糊不清,“脾髓刮过量”明显。镜下,脾脏充血、出血,红髓部尤为明显,红髓间淋巴细胞、浆细胞增生;白髓周围红细胞密集,其间夹杂纤维素性血栓,结果造成白髓受压萎缩,脾小梁平滑肌变性。

淋巴结:呈急性浆液性淋巴结炎。全身淋巴结肿大,紫红色,切面湿润多汁,结构模糊,常伴出血。

胃肠道:急性卡他性炎。病变轻微时,黏膜潮红、肿胀、覆以大量浓稠黏液,偶见出血。淋巴小结和淋巴集结增生;病变严重时黏膜呈暗红,出血严重。

肾脏、肝脏和心脏等实质器官常见颗粒变性。肾脏为出血性肾小球肾炎。肾肿大、质软,在紫红色的肾脏表面可见多量暗红色的小点,外观与出血点相似。肾脏切面实质,可见许多散在针尖大小红色小球状突起。镜下,血管球充血肿胀,球囊中可见大量红细胞或浆液,间质血管充血、出血并有血栓形成。肝细胞变性,可见淤血及血栓形成。心肌颗粒变性,严重时可见灶状蜡样坏死。

肺脏:淤血、水肿、气管和支气管中常见含泡沫的淡红色液体。

大肠、肠系膜、网膜等多个脏器明显淤血。

3、亚急性型:即疹块型。典型病变为颈、背、臀体侧等部皮肤出现疹块,疹块多呈方形、菱形或圆形,界限明显、略隆起。病变初期因血管痉挛收缩造成局部缺血而呈苍白色,其后血管扩张、充血而呈鲜红或紫红色,或因渗出液压迫血管及局部血栓形成而出现边缘红中央苍白。表面常有水泡,水泡破裂后形成棕褐色痂皮,病变进一步

发展,血管完全被栓塞,则疹块发生坏死进而脱落。镜下,可见皮下局部小动脉炎,管壁变性和炎性细胞浸润,常伴血栓形成,周围嗜中性粒细胞渗出,间质水肿,胶原纤维肿胀或崩解。

4、慢性型:常由急性或亚急性型转变而来,或疾病一开始即为慢性型。表现为疣性心内膜炎、皮肤坏死等形式。疣性心内膜炎:见于二尖瓣,也可见于其他瓣膜,瓣膜上形成大小不等、数量不一、表面粗糙、如花椰菜样的块状物,常导致瓣孔狭窄和瓣膜闭锁不全。

关节炎:常见于四肢关节,肿胀,关节囊内积有大量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物;滑膜充血、水肿;关节软骨糜烂。病程较长时,可因肉芽组织增生,在滑膜上形成灰红色绒毛样结构,进一步发展关节囊发生纤维素性增生,甚至出现关节完全愈着,变形。皮肤坏死:常见于颈、背、臀、体侧、耳与尾部。痂块呈黑色或暗褐色,质地坚硬;腐离脱落后形成大片瘢痕组织。

(二)鉴别诊断

该病最急性型和急性型应与猪瘟、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等急性热性传染病相鉴别。关节炎应与猪副嗜血杆菌、葡萄球菌、猪多浆炎等形成的关节炎相区别。

猪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 of swine)

猪放线菌病是由猪胸膜肺炎放线菌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常发于中、大猪,又称为猪胸膜肺炎。胸膜肺炎放线菌原名胸膜肺炎嗜血杆菌。

(一)病理变化

1、最急性型:患猪流淡红色鼻液,气管和支气管内充满红色泡沫样分泌物,肺充血、出血、水肿,间质水肿,淋巴管扩张。肺炎病变多位于肺的前下部。

2、急性型:以肺脏出血性坏死为特点。病变区域形成鲜红色团块,坚实易碎,与周边界限明显,呈“金钱斑”状。肺间质增宽,积聚红色胶冻样液体,形成明显的纤维素性胸膜炎。镜下,肺泡中弥漫性出血,红细胞和坏死组织填充于肺泡腔中,形成较大的坏死性团块结构。

3、亚急性型:肺脏呈团块状干酪样坏死,甚至形成坏死碎屑空洞。常常继发化脓性细菌感染而形成脓肿。病变部与胸膜严重粘连。镜下,呈现出血性坏死性炎症,坏死灶周边可见结缔组织增生,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并大量坏死形成脓球。

4、慢性型:病灶被增生的结缔组织包绕机化,常见于膈叶,可见胸膜与肋胸骨粘连。(二)鉴别诊断

本病典型病变为出血性坏死性肺炎。故应与猪肺疫、猪瘟、猪链球菌病、猪副嗜血杆菌等疾病相鉴别。

猪副嗜血杆菌病(Haemophilus suis)

猪副嗜血杆菌病是由猪副嗜血杆菌(H.parasuis)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细菌性传染病。主要病变特征为全身性浆液纤维素性炎,表现为多浆炎,以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脑膜炎和关节炎为主。

(一)病理变化

病变初期浆膜腔中的渗出物常以浆液为主,其中可见絮状纤维素,病程延长因液体吸

收纤维素成分增多形成较干性的假膜。在胸膜腔、心包腔中形成丝状、片状结构;腹腔中由于肠道的蠕动常形成不规则的团块状干酪样渗出物。关节周围常见水肿,关节囊中可见纤维素性脓性渗出物。脑膜因纤维素性化脓性渗出而变得浑浊;其他器官,如肝脏、脾脏、肾脏等实质器官偶见出血。

(二)鉴别诊断

该病的关节病变应与猪多浆炎和其他病因引起的关节炎相鉴别。胸膜腔渗出应与猪嗜血杆菌病等相区别。

梭菌病(Piglets erythro-dysentery)

梭菌病,又称为仔猪红痢、坏死性肠炎、厌氧菌性肠炎。以红色下痢为特征,呈卡他性出血性和坏死性肠炎。病原是A、B、C、D型产气夹膜梭菌,可形成坏死因子、溶血因子、蛋白溶解因子、胶原酶、透明质酸酶等多种毒性因子,其中B型最为常见。(一)病理变化

幼龄仔猪,消瘦、皮下组织较干燥,结膜发炎,鼻、口黏膜贫血,肛门周围沾污粪便。小肠尤其是空肠肠壁增厚,水肿,浆膜灰红色,局部附着容易剥离的淡黄色纤维素薄膜。黏膜多见弥漫性潮红,可见大小不一的溃疡和坏死灶。溃疡边缘不齐,其底部鲜红或暗红。镜下:肠绒毛和隐窝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血管充血、出血。白细胞反应很弱,嗜中性粒细胞多数坏死,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较少。坏死区域靠近黏膜面,可见细胞严重坏死呈碎屑状,下方可见充血、出血带。肠系膜、肝门等淋巴结明显出血、红细胞渗出,淋巴窦扩张。

(二)鉴别诊断

本病的特征性病变为:严重出血性与坏死性肠炎,肠壁水肿、黏膜弥漫性潮红、糜烂、坏死,肠壁内有小气泡。本病应与猪病毒性肠炎、流行性腹泻、猪痢疾、沙门氏菌病等常见的仔猪腹泻疾病加以鉴别。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Porcine transmissible atrophic rrhinitis)

该病是由多种病原引起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中主要病原为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和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

(一)病理变化

最初,仔猪鼻腔黏膜潮红、肿胀,其内积聚多量黏稠渗出物,随后渗出物逐渐变为脓性,至症状明显期,鼻骨变薄、变短;如果一侧较为严重,则鼻骨歪向另一侧;上颌与下颌门齿不能咬合。鼻甲骨软化、萎缩尤为明显,下鼻甲骨卷曲常有发生,也可见仅上鼻甲骨或筛骨发生萎缩的病例。严重病例,下鼻甲骨完全消失,鼻中隔变薄、弯曲甚至穿孔。镜下:鼻腔黏膜上皮细胞变性、脱落,固有层充血、水肿;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靠近黏膜的骨板凹陷形成吸收陷窝,陷窝周围有大量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细胞。

(二)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鼻炎、流鼻涕、鼻面部变形,故应与猪流感、猪包涵体鼻炎、猪胸膜肺炎相鉴别。

猪支原体病(Mycoplasmal disease of swine)

猪支原体病,也称为猪地方流行性肺炎(swine enzootic pneumonia)、猪气喘病(swine aasthma disease)是猪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疾病,多呈慢性经过,特征性

症状为气喘和咳嗽。

(一)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位于肺脏、支气管和纵膈淋巴结。肺脏病变发生在尖叶、心叶,中间叶和膈叶前下缘,呈灰红色或紫红色,质地坚实与非病变部界限清晰,外观与胰腺相似,故称为“胰变”,又称“虾肉样变”。小叶间水肿,小叶界限明显,膈叶未发生“胰变”的部位,常见明显代偿性肺气肿。慢性经过时,由于继发其他细菌感染,常发生纤维素性胸膜炎和心包炎。肺脏病变区常见纤维组织增生、坏死和脓肿。支气管和纵膈淋巴结肿大、质地坚实,切面湿润多汁、灰白或灰红色,呈髓样变。心脏可见代偿性肥大、心腔扩张。

镜下;肺脏典型病变为淋巴细胞增生性支气管周围炎。增生的淋巴细胞围绕各级支气管形成明显“管套”。支气管周围淋巴滤泡增生,支气管黏膜收缩并形成皱褶,管腔缩小变形。炎症区肺泡中,可见浆液渗出及脱落的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支气管和纵膈淋巴结的淋巴滤泡增生,副皮质区不成熟淋巴细胞增加。(二)鉴别诊断

本病的特征性变化为:肺脏的尖叶、心叶发生肉变;镜下:可见淋巴细胞增生性支气管周围炎。应与猪流感、巴氏杆菌和沙门氏菌病等相鉴别。

猪痢疾(Swine dysentery)

猪痢疾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treponema hyodysenteriae)引起以患病猪消瘦、腹泻、黏液性或黏液出血性下痢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肠道传染病。

(一)病理变化

病变局限于大肠。而胃和小肠正常。剖检可见卡他性、出血性或坏死性肠炎;病程较长病例,可见纤维坏死性盲肠结肠炎,炎症在结肠锥体顶部最为严重。肠系膜淋巴结为浆液性淋巴结炎。肝脏、肾脏和心肌以变性为主。

镜下:黏膜与黏膜下层充血,浆液和白细胞渗出;肠腺基部杯状细胞和上皮细胞增生,固有层中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病变严重者可见黏膜表面肠腺内积有多量纤维素、黏液和细胞碎屑。慢性病例,黏膜坏死和纤维素渗出明显。用镀银或结晶紫染色可在肠黏膜、肠腺及肠道内容物中均可发现密螺旋体。

(二)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猪梭菌性肠炎、猪增生性肠炎、猪球虫等病相鉴别。

猪钩端螺旋体病(Teplospirosis)

猪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一类形态相似、抗原性和遗传性各异的钩端螺旋体属的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性传染病。病猪特征为:发热、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及流产等。

(一)病理变化

1、胎儿变化:流产胎儿可见皮下急性充血水肿;胸腔、腹腔和心包腔中有多量渗出液;胃肠道黏膜出血。

2、仔猪变化:两周以内的仔猪,剖检变化与流产胎儿相似。但组织水肿较轻,肝脏和肾脏的变性明显,皮肤常见坏死。可视黏膜、皮下组织与骨骼肌黄染。口腔黏膜糜烂,胃肠道卡他。肝脏肿大色黄、质软。肾脏肿大、被膜下出血、质软。心衰、黄染。肺脏淤血、水肿。

该病在中猪或成年猪,常呈慢性进行性经过,全身贫血,脂肪、骨骼肌萎缩。耳、尾、乳房,甚至体躯皮肤坏死。明显间质性肾炎、心肌炎和淋巴结炎。流产母猪可见子宫内膜炎。

镜下:肝细胞颗粒变性,细胞浆中胆色素沉积;毛细胆管扩张。小叶间结缔组织和肝窦中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血管与肾小球周围及肾小管间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形成间质性肾炎。镀银染色可在肾脏、肝脏等组织中发现黑色的钩端螺旋体,对本病的诊断具有征病性。

(二)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具有明显流产症状的衣原体病、李氏杆菌病、布氏杆菌病和弯曲杆菌病相鉴别;同时还要与其他可致黄疸的疾病相区别。

猪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

弓形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原虫病,猪感染后表现为高热、干咳和多器官坏死形成。其病原体是刚地(刚第)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生活史分为5个期,即滋养体(trophozoite)、包囊在中间宿主(猪、牛、绵羊、山羊、犬、鼠等)体内,是无性繁殖期,可造成全身感染。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只出现在终宿主(猫和猫科动物)体内,是有性繁殖期,在肠黏膜上形成局部感染。

(一)病理剖检变化

耳翼、肢端、腹下及臀部皮肤充血、淤血、发绀,呈鲜红色至紫蓝色。由于皮肤特征性病变在耳后、背部、后肢内侧毛囊出血,所以常与“皮炎肾病综合征”混淆。动物死后鼻孔周围及鼻腔内常见白色泡沫样液体。浆膜腔常有多量橙黄色清亮的渗出液,以胸腔、腹腔及心包腔内尤为显著。喉头、气管充血,充满白色泡沫样液体。肺脏微隆起,紫红色,表面湿润闪光,被膜与小叶间质,因炎性水肿而增厚。被膜下可见大量针尖至粟粒大灰白色坏死灶,切面流出较多泡沫样液体。右心扩张,心腔内含有血凝块,心冠脂肪呈胶冻样浸润。

肝脏肿大、变性,表面可见针尖至粟粒大灰黄或灰白色坏死灶。

脾脏肿大,暗紫色,切面结构模糊,少数病例可在被膜下见出血性梗死灶。

肾脏变性,部分病例被膜下可见散在粟粒至黄豆大白色坏死灶。

胃底腺部充血、出血或浅表溃疡。

肠充血或卡他性炎。

淋巴结,以肝、胃、肺等内脏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尤为明显,常肿大达正常2~3倍,并有程度不同的坏死区。

(二)病理组织学变化

1、淋巴结:常见坏死性淋巴结炎,特别是腹股沟、肝门和肺门淋巴结损害最为显著。坏死组织多见于淋巴窦附近,常成片甚至几乎波及整个淋巴结,以致残存的淋巴滤泡似孤岛状,其可被结构模糊的红染坏死组织所包绕。弓形虫游离于病变组织中,或出

现于巨噬细胞内。慢性病例,坏死灶可被钙化。

2、肺脏:肺小叶间质和浆膜由于水肿而显著增厚,有时可见圆形或椭圆形弓形虫位于巨噬细胞胞浆内,或游离于组织中。细支气管黏膜病变较轻,但黏膜下层及外膜侧由于白细胞浸润和水肿液渗出而显著扩张。浸润的炎性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肺组织中常见坏死灶形成。其由结缔组织、纤维素样坏死和死亡的炎性细胞构成。坏死周围偶尔可见虫体。肺泡腔内有数量不等的浆液、少量纤维素、白细胞和脱落的肺泡上皮。在渗出液和脱落上皮细胞中还可见到虫体。部分病例在1至数个肺泡范围内,因肺泡隔组织坏死,腔内渗出的细胞崩解,坏死组织与纤维蛋白等融合成结构模糊的小坏死灶。

3、肝脏:小叶内可见散在小坏死灶或结节。肝细胞凝固坏死或肝细胞碎裂、溶解,肝窦轮廓残存,病程较长时,可见坏死灶内由网状细胞增生与白细胞浸润而呈现的结节性病灶。病灶周边部位易见弓形虫。

4、脾脏:白髓中央动脉周围淋巴细胞显著减少,散在分布红染的纤维素性坏死灶。

5、心脏:心肌纤维颗粒变性,肌间水肿。

6、肾脏:部分病例可见肾小球膨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小囊上皮细胞肿胀、增生。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管腔中可见管型物。

7、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剥落,固有膜及黏膜下层炎性水肿,集合淋巴滤泡肿大,肠系膜淋巴结中虫体检出率较高。

8、脑:大脑、小脑呈现化脓性脑炎。部分病例于灰质深层可见小坏死灶或结节,灶内有游离的弓形虫,或在神经元内形成“假包囊”。

9、胎盘:呈现局灶性坏死,常伴随有钙化。在滋养层中可见弓形虫。

10、关节:后肢关节肿大、切开有淡黄色液体流出。

(三)鉴别诊断

猪弓形虫病和猪瘟、猪肺疫、猪放线菌性胸膜肺炎等,在临床症状中均表现为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败血性疾病,容易误诊。

鉴别诊断中,猪弓形虫的下列特点有助于确诊:

1、干咳:猪弓形虫病干咳比较明显;

2、毛囊出血:后肢内侧毛囊出血,需与猪瘟皮肤出血点区别。臀部和腹下淤血,紫红色在弓形虫病比较明显;

3、多器官坏死:淋巴结、肝脏、肺脏、肾脏、脾脏、及大脑形成多发性坏死,其纤维素性坏死,是猪弓形虫病的征病性变化。

猪旋毛虫病(Trichinellosis)

猪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的幼虫和成虫引起的一种人兽(包括野生动物)共患性寄生虫病。旋毛虫的成虫寄生于肠内,幼虫寄生于肌肉。含有幼虫包囊的肌肉被宿主吞食和消化后,在小肠内释放出第一期幼虫,经2~6天后蜕化为第4期幼虫,此时被宿主吞食后发育为成虫。

旋毛虫的成虫寄生于猪小肠,引起急性卡他性肠炎,黏膜肿胀、充血、出血、黏液分泌增多。幼虫寄生于骨骼肌,尤其是活动较强的肌肉,如膈肌、咬肌、舌肌等可以看到白色小点状或线头状的小白条。可采集典型病变部,如隔肌周边部位,做压片检测,此时可以看到肌纤维内的虫体。

猪囊尾蚴病(Cysticercus cellulosae)

猪囊尾蚴病,又名猪囊虫病,是由寄生在人小肠内的有钩绦虫(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寄生于猪体内,也可寄生于人体内而引起的一种危害极大的绦虫蚴病。猪囊尾蚴少量感染时,通常无明显症状,但是如果寄生于脑,可出现相应器官的机能障碍。囊虫的大量寄生及其代谢产物对机体组织产生压迫和毒害作用,影响猪生长发育。肌肉组织内的囊尾蚴为黄豆大的小囊状,半透明、囊内有透明液体,囊壁内有高粱粒大的白点,为头节。囊尾蚴主要寄生于肌肉组织内,如果数量较少则零星存在,多时可在肌肉切面上看到,寄生部位肌肉常发生萎缩。

猪链球菌病(Swine streptococcosis)

猪链球菌病是由C、D、E、L等群的多种链球菌引起猪疾病的总称。本病可分为败血型和脓肿型。

(一)病理变化

1、败血型

(1)病理剖检变化:一般呈急性经过,主要病理变化为:败血症和脑膜炎。尸体通常营养良好,躯体下部和股内侧皮肤因出血点或出血斑,而呈紫红色。尸僵不全、血液暗红、凝固不良。胸膜、腹膜、心包膜、四肢关节等为浆液或浆液纤维素性炎。急性败血脾,肿大、柔软、色暗红,切面湿润、结构模糊。淋巴结尤其是内脏淋巴结,呈浆液出血性或出血性坏死性炎。脑与脊髓,呈明显脑脊髓脑炎,是该病典型病理变化。蛛网膜与脑膜血管充血、出血和血栓形成。

(2)病理组织学变化: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增生,管壁坏死。血管外较多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脑灰质表层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严重时形成脓灶;灰质深层甚至白质血管充血、出血,周围淋巴间隙内嗜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形成“管套”。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变性坏死。

胃:胃底黏膜水肿、充血与出血,被覆黏液和淡灰黄色纤维素性渗出。

肝脏:淤血,变性,表面常见纤维素附着。

肾脏:可见背膜下散在红色坏死点,实质变性。

肺:淤血、出血、水肿。上呼吸道黏膜急性卡他性炎症,小叶性肺炎伴纤维素性胸膜炎,严重时可见肺尖叶、心叶和膈叶前下缘广泛性化脓性支气管肺炎。

心脏:心肌变性、心脏扩张,心外膜出血并有纤维素附着形成“绒毛心”。四肢关节:肿胀呈浆液纤维素性炎。

(3)鉴别诊断:该病的本型主要特点为:急性坏死性脾炎,纤维素性浆膜炎和急性浆液性或化脓性脑膜脑炎,在多个脏器的间质、血管内外、坏死区和巨噬细胞中可见革兰阳性链球菌。

2、脓肿性链球菌病

主要由E群链球菌引起。典型病理变化为:头部、颈部淋巴结呈化脓性炎。

(1)病理变化:病变淋巴结肿大,初期坚实,淋巴结中形成脓肿,其后不断增大,周围由厚层结缔组织包囊。脓汁黏稠无臭,淡绿色,若脓肿破溃脓汁排出可由肉芽组织增生而愈合,经时较久可发生机化和钙化。颌下淋巴结最为常见,其次为咽背、腮及颈部淋巴结。

(2)鉴别诊断:本型所致的淋巴结脓肿应与结核病相鉴别,后者特异性肉芽组织中

有特异性的上皮样细胞和巨细胞。

猪小袋纤毛虫病(Swine balantidium)

当猪吞噬了被小袋纤毛虫包囊污染的饮水和饲料后,囊壁在小肠内被消化,包囊逸出滋养体,进入大肠寄生。然后,以横二分裂法繁殖,经无性繁殖后,进行有性生殖,再重复进行二分裂法繁殖。新生的滋养体能分泌坚韧的囊壁,包围虫体而形成包囊期虫体,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

急性感染时,盲肠和结肠黏膜肿胀、起皱、潮红,有黏液覆盖。孤立淋巴滤泡和淋巴集结肿大,稍突出;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边缘粉红色;脾脏轻度肿大,髓质暗红色;心脏扩张,质地柔软;肺脏充血、水肿、切面流出泡沫样液体;小肠和胃呈现卡他性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坚实,切面呈髓样,稍干燥。肝脏充血;脂肪蓄积少。

亚急性和慢性时,盲肠和结肠黏膜被坏死碎屑覆盖,呈固膜性肠炎。在黏膜表面或肠腔中可见虫体。

猪球虫病(Swine coccidiosis)

猪球虫病是由艾美属和等孢子属球虫寄生于猪小肠上皮细胞内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主要发生于仔猪,多呈良性经过,以小肠卡他性炎为特征。成年猪为带虫者,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球虫的发育可分为3个阶段,即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前两个阶段在猪肠黏膜上皮细胞内进行,又称内生性发育,其所需时间称为潜隐期;第三阶段在外界环境适宜(温度、湿度和有氧)的条件下进行,又称外生性发育,其所需时间称为孢子发育时间或孢子化时间。

(一)病理变化

本病的病变程度与猪摄入孢子化球虫卵的数量有关。仔猪球虫病较为严重时,剖检病变特征是空肠和回肠黏膜出现纤维素性坏死。病理组织学变化为小肠后段和大肠黏膜上皮、肠腺上皮、黏膜下组织中可见不同发育期的虫体,肠绒毛萎缩、脱落,形成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黏膜下层淋巴滤泡增生。

(二)鉴别诊断

本病所形成的肠炎变化应与回肠炎、沙门氏菌性肠炎、梭菌性肠炎相鉴别,可通过病理组织学诊断区分。

猪圆环病毒病(Porcine circovirus disease of swine)

猪圆环病毒病是由第2型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 2,PCV2)感染所致的一种新的传染病。许多研究提示PCV2作为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的主要病原。临床上常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猪肺炎支原体等病源混合感染形成较为严重的病变。

(一)病理剖检变化

包括全身性淋巴结病变,同时具有一个或多个病变:皮肤苍白或黄疸;间质性肺炎,肺呈深红色不塌陷。肝脏斑块状萎缩。肾脏明显肿大、水肿、颜色灰暗常见白色斑块。脾脏肿大,坚实脆硬,肉样,不充血。肠道后段黏液充盈,肠壁变薄,偶尔伴有盲肠壁水肿。胃溃疡,壁水肿。

(二)病理组织学变化

淋巴细胞衰竭和淋巴器官内肉芽肿形成。部分病例可见巨噬细胞内呈簇状的胞浆包涵体和多核巨细胞。其他病变包括淋巴-组织细胞性间质性肺炎;肝脏淋巴-组织细胞性静脉周围炎,并伴有肝细胞坏死;淋巴-组织细胞性肾盂周围炎和间质性肾炎伴非化脓性血管周围炎;胃、盲肠、结肠黏膜的淋巴-组织细胞浸润及黏膜下层严重水肿;还有淋巴-组织细胞性间质性胰腺炎;研究表明PCV2主要感染巨噬细胞及其他抗原递呈细胞;其次感染B、T淋巴细胞、肝细胞、呼吸系统和肠道上皮细胞,胰腺腺泡细胞和内皮细胞。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

附红细胞体病(简称附红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简称附红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性传染病。患病动物以发热、贫血和黄疸为其主要特征。

(一)病理剖检变化

动物感染附红细胞体后,多数呈隐性经过。但受其他因素作用后可出现临床症状,表现为:全身皮肤毛孔点状、微细点状出血,部分病例可呈斑块状,耳、肩背、臀部等处皮肤尤为明显。随后出现贫血和黄染。

病猪可见皮下组织弥漫性黄染,淋巴结肿大、色黄;喉头黏膜、气管浆膜、心包膜、肺脏表面、胸内膜及胃肠道的浆膜均发生黄染;胃黏膜可见出血斑并黄染,肠道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卡他性出血性炎;脾脏肿大,被膜可见结节,结构模糊;肝脏肿大、脂肪变性,实质细胞变性和坏死,胆汁黏稠并可见结石样物质;肾脏微肿大、黄染。(二)病理组织学变化

全身性弥漫性血管炎,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心、肺、肾等实质器官均不同程度的发生变质性变化。

(三)鉴别诊断

该病应与焦虫病、无浆体病等加以鉴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