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128例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128例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128例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128例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128例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文水县开栅镇中心卫生院妇科收治的原发性痛经患者 12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 64 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研究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等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而无效率则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 4 治疗方法

14 1 一般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消除恐惧、焦虑及精神负担。指导患者注意饮食起居,劳逸结合,合理营养及充足睡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经前和经期注意卫生,避免剧烈活动、过度劳累及受寒,忌食生冷食物。

14 2 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给予常用止痛药如芬必得、去痛片或消炎痛等,重度患者加山莨菪碱注射液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有恐惧或焦虑等精神症状者给予地西泮等镇静剂。

14 3 研究组西药治疗方法同对照组,经中医辨证施治,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为治疗原则。药物组方含当归、熟地、川芎、赤药、三棱、莪术、益母草、元胡、丹参、泽兰、香附、木香、枳壳、白芍等。瘀痛甚者去熟地加三七末、没药;寒凝者去益母草加

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辩证治疗

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辩证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临床特点及中西医结合辨治效果。方法通过对39 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39例患者治愈26例,好 转者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87%。结论运用中西医结合辨治慢性胃炎能 够得到理想的效果。慢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属中医学之“胃脘痛”、“纳呆”、“吞酸”、“嘈杂”等病范畴。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多因长期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逸失常等,导致肝 气郁结,脾失健运,胃脘失和,日久中气亏虚,从而引发各种症状。纤维胃镜检 查可见:粘膜表面红肿,或糜烂剥脱,萎缩时呈灰白、灰黄、或灰绿色等改变。 通过近5年的临床工作及资料总结,现将慢性胃炎治疗心得总结如下:【关键词】中西医辨治慢性胃炎?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3-0271-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共总结资料完整者39例,均经纤维胃镜确诊为慢性胃炎。其中 男21例,女18例,年龄在39~64岁,平均年龄54.6岁。病程最短者3个月, 最长者5年。依据《临床中医内科学》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其中肝胃不和型9例,胃络瘀滞型7例,胃阴亏虚型11例,脾胃虚寒型5例,湿困脾胃型7例。 1.2 临床表现慢性胃炎没有特异性症状,而且症状的轻重与胃粘膜的病变情 况往往不一致。患者出现症状多为消化不良等表现,如胃脘部痞满或疼痛不适, 饭后饱胀,嗳气打呃。少数可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若年老体弱或病程较久, 还可有贫血、消瘦、腹泻或舌淡等症候,表示病情较重。 2 治疗方法 结合患者的病史资料,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为指导辩证施治,并联合西药维 生素B12针治疗。 2.1 中医药辩证施治:临床辨证分型参照《临床中医内科学》拟定,具体分 型辨治如下: 2.1.1肝胃不和型:症见胃脘痞满隐痛,两胁撑胀疼痛,嗳气频频,时有泛酸,食欲减退,舌质红苔薄白微黄,脉象弦细。证属肝郁气滞、胃失和降,宜疏肝理气、健脾安胃。采用舒肝理气和胃解郁之法。药用柴胡、白芍各15克,茯苓、 白术、香附、醋元胡各10克,川楝子、当归、乌药、枳壳、佛手各10克,甘草 各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2.1.2胃络瘀滞型:症见胃脘部刺痛或锐痛,痛处拒按,时感胃部灼热嘈杂, 纳差,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苔薄黄,脉象涩滞。证属气滞血瘀、郁热伤胃。治宜 活血化瘀、行气理胃。药用丹参、连翘各20克,香附、元胡各12克,三棱、莪术、五灵脂、蒲黄、川楝子、乌药各12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2.1.3胃阴亏虚型:患者症见胃脘部灼热疼痛,嘈杂不适,饥而不欲食,口干 口渴,大便难,舌质红有裂纹,舌苔光剥或少苔,脉象弦细数。证属胃阴亏虚、 肝脾不和,治宜益阴养胃、疏肝健脾。药用北沙参、玉竹、白芍各15克,天花粉、麦冬、草决明、山楂各12克,川楝子、醋元胡各10克,甘草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2.1.4脾胃虚寒型:患者症见胃脘部坠胀不舒,食欲不振,呕吐酸水,隐隐作痛,遇寒加重,得暖则轻,饿时疼甚,进食稍减,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舌质淡、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18, 7(6), 364-370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129783529.html,/journal/tcm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129783529.html,/10.12677/tcm.2018.76061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Lei Lei1, Xin Deng1, Yao Zheng1, Yan Li1, Yongfeng Zhou2, Yongshen Ren1*, Ping Zhang2* 1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2Center for Integrative Medicine, 302th Military Hospital of China, Beijing Received: Nov. 2nd, 2018; accepted: Nov. 14th, 2018; published: Nov. 21st, 2018 Abstract Dysmenorrhea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gynecological diseases.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primary dysmenorrhea and secondary dysmenorrhea. Most dysmenorrhea patients are primary dysmenorrhea, and their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are very complicate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is prone to drug resistance and adverse reaction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has a unique advantag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and the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Keywords Primary Dysmenorrhe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view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 雷蕾1,邓鑫1,郑尧1,李燕1,周永峰2,任永申1*,张萍2* 1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湖北武汉 2解放军第302医院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北京 收稿日期:2018年11月2日;录用日期:2018年11月14日;发布日期:2018年11月21日 摘要 痛经是十分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大类。大多数痛经患者为原发性痛*通讯作者。

中西医结合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sodocs.net/doc/129783529.html, 中西医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西医结合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医学与哲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3期.姜如娇.吴英杰.孙杰. [2].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纪要. 《临床麻醉学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 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7期. [3].中西医结合医院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服务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省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例. 《江苏中医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5年1期.周蓉.黄继人.储兴.高宇峰.陆伟国.谭雪芳. [4].中西医结合延续护理对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效果及生命质量的影响.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 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10期.杨茜.邓永琼.李雨欣.杨晓琳.杨文信. [5].中西医结合康复对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 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9期.雷鸣鸣. [7].中西医结合综合干预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44例.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2期.顾勤.滕士超.程岩.王沛.高向丽.王灵聪.马晓英. [8].中西医结合的原则与路径.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1期.刘沈林. [9].肺炎支原体感染性慢性鼻鼻窦炎中西医结合诊治的体会. 《广东医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9期.胡丹霞.连晓丽. [10].论“二三九四”中西医结合慢性病管理模式. 《医学与哲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加味半夏泻心汤,观察两组病例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对照组有效率为7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疗法;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应用 慢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胃膜炎性病变,可局限为胃的一部分(常见于胃窦部或胃体),也可弥漫累及整个胃部。本病临床常见,属多发病,病程迁延,可表现为进餐后上腹饱胀不适,无规律性上腹隐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的症状,少数病例伴典型恶性贫血时,可出现舌乳头萎缩和周围神经病变,如四肢感觉异常,特别在两足,少部分可发展为胃癌。慢性胃炎中医属于胃脘病,有寒、热、虚、实之辨。本文将慢性胃炎100例行胃镜和胃膜活体组织检查确诊,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将2003年10月~2007年10月间来本院门诊经胃镜或胃膜活检确诊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按就诊编码奇偶数分别为对照组、治疗组各50例。治疗组中男性为36例,女性为14例,年龄15~65岁,病程1~31年,幽门螺杆菌感染40例;对照组50例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15~65岁,病程1~28年,幽门螺杆菌感染42例。两组病历中有长期烟酒及服药品者31例,胆汁反流16例,贫血12例,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1)上腹部饱胀不适(特别是餐后),无规律性上腹隐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 (2)胃镜检查胃窦或胃体黏膜见红白相间、花斑状或苍白散在糜烂,黏液分泌增多,灰白色或黄色渗出物,黏膜充血。胃黏膜活组织检查示浅表炎性细胞浸润,腺体正常或减少; (3)经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 凡符合上述前两项即可诊断。

中医对于痛经的认识和调养方式

第一型:常常觉得胸闷、小腹闷痛,月经来时胸部胀痛明显,这种症状是属于中医的“肝气郁结”,可以使用旋覆花、香附、当归、川芎、丹参、甘草来治疗。 第二型:平时容易口干、心烦、口苦、胸闷、月经来时量较多,这是属于中医的血热型,可以用丹皮、地骨皮、生地、柴胡、当归等中药来矫正。 第三型:容易头晕、贫血、疲倦、胃口差、发育迟缓、大便不成形、月经颜色较淡,这是属于血虚型的症状,可以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大枣来治疗。 第四型:平时喜欢吃冰冷食物、四肢容易冰冷、痛经、经来有血块,可以使用当归、白芍、桂枝、川芎、党参、甘草等中药来治疗。 痛经是女性经常会有的现象,很多时候都不能被称之为疾病,痛经会影响人的正常生活,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对痛经的预防和调养。 饮食调养 平时应该多吃富含优质蛋白质、微量元素(铁、铜等)、叶酸和维生素B12的营养食物,如红枣、莲子、龙眼肉、核桃、山楂、猪肝、猪血、黄鳝、海参、乌鸡、鸡蛋、菠菜、胡萝卜、黑木耳、黑芝麻、虾仁、红糖等,这些食物富含营养的同时,具有补血活血的功效。 中药调养 常用的补血中药有当归、川芎、红花、熟地、桃仁、党参、黄芪、何首乌、枸杞子、山药、阿胶、丹参、玫瑰花等天然中药,用这些中药和补血的食物一起做成可口的药膳,均有很好的调节内分泌、养血效果。 运动养生 运动也是调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平时可练习瑜伽、太极拳、保健气功等舒缓运动。另外,传统中医学认为“久视伤血”,所以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工作的职业女性,应该特别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养,防止因为过度用眼而耗伤身体的气血。 经络疗法 经常做头部、面部、脚部保健按摩消散瘀血,并坚持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对延缓衰老有一定作用。

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师承制)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蔡瑞康

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师承制)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蔡瑞康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白癜风学术思想与临床研究 关键词:白癜风白驳汤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理干预学术思想 摘要:蔡瑞康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皮肤科临床工作50余载,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立法遣方,灵活善用,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在临床工作中结合现代医学进展,将中医与西医两种诊疗体系有机结合,提出了皮肤病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诊治理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白癜风、皮炎、湿疹、银屑病、痤疮等常见的皮肤病,效果显著,享誉全国。白癜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获得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发病率1%~2%,治疗方法虽多,但起效慢、疗程长、治愈率低,是皮肤科顽症之一。蔡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是由肝肾不足、气血不和、气滞血瘀所致;治法以滋补肝肾、调和气血、活血化瘀为主,同时重视情志因素的致病作用,辅以疏肝理气解郁药物,精心研制出经验专方“白驳汤”。本课题通过采用皮肤镜、皮肤图像分析系统、皮肤颜色测量仪等现代医学观测方法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客观测量,研究导师白驳汤中医西结合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及辨治思想。结果证实,结果证实,(1)白驳汤中西医结合组起效快,各时间段总体疗效均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并且随治疗时间的增加白驳汤方显示了更佳的疗效;(2)两组白斑的色素恢复的过程都是渐进的,疗效与治疗时间的程正相关性,说明对于白癜风这种慢性难治性皮肤病,应强调坚持连续治疗的重要性,疗程长是该病的治疗特征之一;(3)疗效观测指标可以量化,比以往的临床单纯感官判断更加敏感和客观。皮肤镜及图像分析技术可观察到毛囊周围出现的色素点和毛细血管充血扩张等白斑早期复色迹象;(4)白癜风发病和加重与精神因素密切在本次研究中得到证实,让患者及时了解到疗效进步,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辅以疏肝理气解郁调治,有助于减轻患者精神压力、增加治疗信心、配合医生完成治疗,进而提高总体疗效。本课题还通过对门诊120例白癜风患者进行心理问卷调查、心理干预和分组检验,目的是判断心理干预在白癜风治疗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心理干预治疗对于白癜风治疗确有辅助增加疗效的作用,并有助于提高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论文

月经失调中西医治疗现代研究 摘要:目的:对比月经不调的中西医认识情况,探究对于月经不调的中医西医不同疗法与疗效,认识两者的实际作用可靠性,中医调节全身气机,能够达到梳理和治本的目的,西医治标速度快,由此认识到中医与西医从理论到临床的有机结合对于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月经不调、中医、西医 21世纪生物医药倍受人们亲睐,中医药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越来越受到重视,更加凸显自身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领域的开辟成为必由之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西医结合医学日益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而在白血病治疗方面,我国中西医结合科学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出了巨大贡献。那么作为一名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应该通过对优秀的中西医结合人取得的骄人成绩的了解与学习,探求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与理论精髓。 基本症状 1、经期提前月经提前指月经周期缩短,短于21天,而且连续出现2个周期以上,属于排卵型功血基础体温双相,卵泡期短,仅7~8天,或黄体期短于10天,或体温上升不足0.5℃。 2、经期延迟月经错后7天以上,甚至40~50天一行,并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有排卵者,基础体温双相,但卵泡期长,高温相偏低;无排卵者,基础体温单相。 3、经期延长月经周期正常,经期延长,经期超过7天以上,甚至2周方净。有炎症者平时小腹疼痛,经期加重,平时白带量多,色黄或黄白、质稠、有味。黄体萎缩不全者同时伴有月经量多;子宫内膜修复延长者在正常月经期后,仍有少量持续性阴道出血。 4、月经失调还有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提前或延迟,周期或短于21天,或长于35天。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方法 中医学认为治疗月经不调应先明确病症原因,即可对症施治。治疗月经不调,一般会从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着手。中医认为经水出于肾,故调理月经的根本在于补肾。通过调理使得肾气充足,精血旺盛,则月经自然通调。补肾法以填补精血

慢性胃炎中西医治疗

写在课前的话 慢性胃炎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对于慢性胃炎,目前在治疗上还没有特效药物。通过本次学习我们来了解一下目前慢性胃炎的中西医治疗的概况。 一、慢性胃炎在西医方面的概述和治疗 (一)概述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慢性胃炎发生在胃黏膜上,它是一个慢性病程,是炎症改变或者发展到萎缩性病变。 (二)流行病学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在接受胃镜检查的病人当中,可有80%—90%都有慢性胃炎,一般女性少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会越来越高。 (三)分型 慢性胃炎的分型是一个历史概况。 1728年,Stahl首先提出慢性胃炎的概念。 1947年,Schindler提出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三大类。 1973年,Strickland提出慢性胃炎分成A、B两型。A型是指胃体部弥漫性萎缩,胃窦黏膜基本正常。通常是由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B型是指胃窦部的炎症和萎缩,胃窦黏膜基本正常,通常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化学损伤所造成的。 1988年,Wyatt提出慢性胃炎分成三大类,分别叫A、B、C。A(Autoimmune)是指自身免疫性,B(Bacterial)是指细菌性的,C(Chemical damage)是指化学损伤性的。 1982年,在我国慢性胃炎学术会议上,有人提出慢性胃炎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1990年,在第九届世界胃肠病学大会上,提出了一种悉尼胃炎分类法,在1996年的时候被更新。它从组织学上方面进行分类,以病变为核心,作出三种诊断,包括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慢性特殊类型胃炎。诊断时需要在前面加上病因诊断,在后面要有形态学描述。根据描述有无炎症、活动度情况、有无萎缩、有无肠化生、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在程度上可给予分级,分成无、轻、中、重四级。 目前,慢性胃炎的诊断主要靠内镜诊断,以肉眼所见描述为主,胃黏膜有无充血、水肿、黏膜是否易脆、有无渗出、扁平糜烂、隆起糜烂、皱襞萎缩或者增粗、结节状,黏膜下血管有无显露、黏膜内有无出血等。根据内镜下肉眼所见的。可确定7种内镜下的胃炎诊断,包括充血渗出型、平坦糜烂型、隆起糜烂型、萎缩型、出血型、反流型、皱襞增生型。 20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要求从临床、内镜、病理组织学上进行分类,可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萎缩性、特殊类型。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总结近年来采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文献,从内治与外治方面对其进行总结、阐述。结果详察病因,谨守病机,辨证论治,不论采用内治法还是外治法均能取得满意疗效。结论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肯定。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内治法;外治法 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是指女性在月经前后或行经期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痛或其他不适,影响生活和工作,无盆腔器质性病变者[1]。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是目前妇科最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在20%~90%[],据国内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妇女痛经发生率为%[4],其中原发性者占%[5],主要发生群体为青春期少女和未婚或未育的年轻妇女,是影响妇女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的常见原因。西药对本病主要给予镇痛、抑制排卵或抑制宫缩甚或手术治

疗,副作用较大;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独特的优势,概述如下。 1 内治法 辨证论治 古方化裁王萍等[6]认为痛经的基本病机为瘀结胞宫,经血流通阻碍,以致“不通则痛”,故治疗以通为主。经前5 d开始用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每日1剂,水煎服持续7 d,5个月为1个疗程。药用:当归15 g,川芎15 g,香附15 g,延胡索10 g,白芍10 g,蒲黄10 g,熟地黄12 g,五灵脂10 g;偏气滞血瘀加桃仁6 g,红花6 g,乌药6 g,木香3 g,泽兰10 g;偏寒湿凝滞者加炮姜6 g,肉桂6 g,小茴香6 g,没药6 g,茯苓12 g;偏阳虚内寒者加吴茱萸6 g,党参6 g,桂枝6 g,附子6 g,艾叶3 g;偏气虚血弱加黄芪15 g,党参15 g,白芍10 g,炙甘草10 g,茯苓10 g;肝肾虚损加杜仲10 g,续断6 g,巴戟天10 g。结果:总有效率为98%。齐津丽[7]治疗60例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予以温经汤加减(桂枝6 g,吴茱萸6 g,川芎6 g,炮姜

中西医临床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sodocs.net/doc/129783529.html, 中西医临床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西医临床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新形势下中医药院校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的就业瓶颈与对策. 《饮食保健》.2015年9期.马宏宇. [2].中西医临床专业实施小班化病理教学的探讨.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4年4期.王凤杰.陈显兵.刘锦红.王丽芳. [3].在我校中西医临床专业开展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方案的效果评价. 《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9期.胡一梅.岳仁宋.谭漪.郭静. [4].在新医改背景下培养面向农村基层的中西医临床全科医学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中医教育》.2013年6期.郑玉玲.张大伟. [5].中西医临床免疫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研究.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4期.莫清波. [8].甲状腺结节的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医学综述》.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5年16期.陈悦 《河北医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1年12期.夏之岷.周万先.王卫军.张凤华.张培楠. [10].中西医对失眠与心血管疾病共病的研究进展. 《疑难病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6年1期.李璐璐.刘梅颜.张丽军.刘梦超. 二、中西医临床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Synucleinγ在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及与直肠癌中西医临床指标关系的研究. 作者:江滨.中医外科学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学位年度) [2].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临床治疗进展.被引次数:1 作者:徐蓉.中医妇科学长春中医药大学2007(学位年度)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 目的探讨中西医综合治疗在慢性胃炎中的效果。方法采用2011年5月~2012年6月本院接诊收治的124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44例,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及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80例,在上述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按照中医辨证方法,分型进行中药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9.55%;观察组痊愈20例,显效35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2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及总有效率上有明显优势(P<0.05)。对照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77.27%,观察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95.00%,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胃炎,临床效果显著提高,临床值得广为推广。 标签:中西医;慢性胃炎;中医辨证;效果 慢性胃炎属于胃病中的一个常见疾病,是由各种原因所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性病变,发病率高,疾病反复难愈。长期的慢性胃炎多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胃黏膜萎缩,并伴有胃泌素分泌上的减少,使患者出现胃痛及胃胀等临床症状。同时临床学者在对慢性胃炎进行组织学及内镜诊断研究中发现,至少95%以上的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1]。中医上将慢性胃炎归属于“胃脘痛”“嘈杂”“吐酸”“呕胆”“胆瘅”等范畴[2]。与饮食不节,情志不舒等所导致的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气郁结相关,并在此基础上引起了众多症候。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上,临床医师多采用西医西药治疗,或者针对幽门螺旋杆菌采用三联用药治疗,但是幽门螺旋杆菌根治效果差,疾病还是容易出现反复及复发[3]。本院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上按照中医辨证分型的方法,对慢性胃炎患者用中药辅助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2年6月,本院共接诊治疗慢性胃炎患者124例,其中男68例,女56例;年龄17~75岁,平均(36.5±2.4)岁;病程5个月~31年,平均(5.4±1.2)年。按照胃炎分型,有70例为慢性浅表性胃炎,32例属于慢性萎缩性胃炎,22例属于慢性糜烂性胃炎。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两组患者都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其中男28例,女16例,平均年龄(36.9±1.2)岁,浅表性胃炎26例,萎缩性胃炎10例,糜烂性胃炎8例;观察组80例,其中男40例,女40例,平均年龄(36.1±1.5)岁;患者中,浅表性胃炎44例,萎缩性胃炎22例,糜烂性胃炎1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治疗各种痛经的中药方

女性朋友深知痛经发作时痛苦不堪的滋味,其实中医有很多秘方,可以彻底解决痛经。治疗痛经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判断。 1、经行胁痛痛经情况是行经时两胁作痛,甚至胁内有块,疼痛不已,经血紫暗,当理气活血化瘀。 中医治该类型痛经方药:取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各15g,元胡5g,沉香10g ,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行经前5日开始服用,行经时停服。 2、经行关节痛痛经情况是行经时周身骨节疼痛。 中医治该类型痛经方药:药用乌药、川芎、白芷、陈皮、枳壳各10g,干姜、甘草各7g,僵虫、麻黄各6g,生姜3片,葱白1茎,水煎温服,每日1剂,连服6剂。 3、经前腹痛痛经情况是经前腹痛多系寒凝血滞,常表现为少腹冷痛异常,宜服温里活血化瘀方剂。 中医治该类型痛经方药:取当归尾、川芎、赤芍、丹皮、制香附各12g,元胡5g ,生地10g,红花、桃仁各4g,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行经前7日开始服用,行经时停服。 4、经后腹痛痛经情况是行经之后腹痛多是血虚夹滞所致,宜补虚通滞。 中医治该类型痛经方药:药用党参、白术、醋香附、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各12g,炙甘草8g,木香3g,青皮10g,生姜2g,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 博粹堂中医辩证三期治月经不调 一、经前调气:气顺血和、症状自消很多女性在行经之前,自觉心烦易怒、乳房胀痛,这是气行不畅,肝郁气滞的典型症状。情志不舒,肝气不顺,经欲行而瘀滞,则乳房胀痛。故以调气为先,在月经来之前的一周以中药汤剂配“经灵散”调理,气血顺和,症状则缓解。 二、经期调血:调和脾胃:引血归经治血先治脾。脾主生化,脾胃一旦虚弱了,生化之源匮乏,血液来源不足,就会血海空虚,引起月经不调。一般来讲,月经期间不服药。但是痛经、血滞、有崩漏症的必须遵循“急者治标、缓者治本”原则。脾气虚则血不固,就会出现月经淋漓不断、逾期不净、崩漏等。故补气健脾,引血归经。 三、经后调补:滋养肝肾,补气养血调经肝为先。经后失血,气血较虚,要适时而补。肝藏血,女以血为本,肾藏精,是孕育之根。因此,治疗月经不调,要以滋补肝肾、补气养血为本。月经调理正常了,可根据体质调配一些养生膏方,如十全十美膏、暖宫调经膏等,健脾固本,补气养血,促进健康。

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sodocs.net/doc/129783529.html, 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选题参考 1、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中药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解读 3、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学习现况及专业素养调查结果与对策分析 4、优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规划的研究 5、中西医临床医学生多元化技能训练实践与探索 6、中医学及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导师制新探 7、谈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基础技能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 8、中医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现状与反思 9、高等中医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探索 10、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探讨 11、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基于“挑战杯”竞赛平台 12、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探讨 13、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伤寒杂病论》分段教习法研究 14、构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实习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 15、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考核方式改革与探索 16、我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17、中西医临床医学(农村全科医师)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探索 18、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中医养生学》的探讨

https://www.sodocs.net/doc/129783529.html, 19、推拿学(第2版)(供针灸推拿学.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骨伤.康复. 20、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研分析 二、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题目大全 1、高等中医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观调查分析 2、提高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伤寒论”教学质量的思考 3、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管理考核体系的构建与对策 4、整合医学教育模式下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思考 5、“科硕门”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思政教育现状的SWOT分析 6、微课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验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7、浅析中西医临床医学实习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8、浅谈多媒体在中西医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9、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所开课程认知度调查与分析 10、从中西医的异同谈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 11、5+3模式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发展策略 12、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师能力要求及其培养途径的思考 13、浅谈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西医结合思维的培养 14、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办学思路与改革探讨 15、优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的探讨 16、"寓教于研"--培养拔尖创新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实践与探索 17、浅谈中西医临床医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18、五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全科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9、浅谈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第十学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展望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展望 【摘要】中西医结合是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中西医结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长期实行的方针,是中、西医学的交叉领域。中西医结合发轫于临床实践,以后逐渐演进为有明确发展目标和独特方法论的学术体系。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疾病诊治社会效益前景展望 【正文内容】中西医结合自华佗和关云长刮骨疗伤时就开始了,华佗的手术做得很好,因此它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医学技术,只不过近二十年才开始系统化的结合,因为这时候西医和中医中药的发展都非常快,结合的形式和深度就更加广泛了。尤其实在手术、肿瘤治疗等领域,中西医结合是有卓越贡献的。中西医结合就跟西医和营养的结合一样,是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存在什么学术之争、领域之争,只是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不同分工而已。 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和途径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在疾病的诊治中进行结合 包括在诊断上的病证结合,在治疗时的综合协调,在理论上的相互为用。病证结合就是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这样就从两种不同的医学角度审视疾病,既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又通盘考虑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并以此指导治疗。综合协调是指在治疗的不同环节按中西医各自的理论优选各自的疗法,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而是有机配合、互相补充,这样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疗效。理论上相互为用是根据不同需要,或侧重以中医理论指导治疗,或侧重以西医理论指导治疗,或按中西医结合后形成的新理论指导治疗。 二、通过对中西医诊断方法的研究进行结合 主要是用西医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四诊,或创造新的诊法。开展最多的是经络诊法和脉诊、舌诊。经络诊法是把中医学关于经络检查所见和西医诊断联系起来,通过相关性研究,创立耳穴诊病法和经络检查法。通过各种脉象仪、舌象仪,把医生诊脉时的指下感觉用图像、曲线、数字等客观指标表示出来,把各种舌诊所见舌苔、舌质的变化通过病理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血液流变

痛经的几种中医治疗方法

痛经的几种中医治疗方法(1)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痛经辨证首先要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及疼痛程度,明察病位,分清寒热、康实,在气、在血。一般而言,痛在小腹正中,多为胞宫瘀滞;痛在少腹一侧或两侧,病多在肝:痛连腰低,病多在肾。经前或经行之初疼痛者多属实,月经将净或经后疼痛者多属虚。详查疼痛的性质、程度是本病辨证的重要内容,掣痛、绞痛、灼痛、刺痛,疼痛拒按多属实;隐痛、空痛、按之痛减多属虚;坠痛虚实兼有;绞痛、冷痛,得热痛减多属寒:灼痛,得热痛剧多属热。胀甚于痛,时痛时止多属气滞;痛甚于胀,持续作痛多属血瘀。 一般而言,本病实证居多,虚证较少,亦有证情复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夹杂者,需知常达变。临证需结合月经期、量、色、质,伴随症状,舌、脉等综合分析。(二)治疗原则 痛经的治疗,应根据证候在气、在血,寒热、虚实的不同,以止痛为核心,以调理胞宫、冲任气血为主,或补气,或活血,或散寒,或清热,或补虚,或泻实。具体治法分两步:经期重在调血止痛以治标,及时缓解,控制疼痛;平素辨证求因以治本。标本缓急,主次有序,分阶段治疗。 痛经在辨证治疗中,应适当选加相应的止痛药以加强止痛之功。如寒者选加艾叶、小茴香、肉桂、吴茱萸、桂枝;气滞者选加香附、枳壳、川棟子;血瘀者选加三七粉、血竭、莪术、失笑散:热者选加牡丹皮、黄芩等。 (三)分型论治 1.寒凝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成周期后起,经血量少,色暗有外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苍白,脉沉紧。 证候分析:寒客胞官,血为寒凝,疼滞冲任,血行不畅,故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寒朝化,察滞智通,故得热痛减:寒凝血瘀,冲任失畅,可见周期后延,经色暗面有块;寒动内盛,阻遏阳气,故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脉沉紧,均为寒凝血瘀之候。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少腹逐瘀汤:肉桂小茴香干姜当归川芎赤芍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 少腹逐瘀汤主治“小腹积块疼痛”或“经血见时,见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水接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皆能壮之”。方中肉桂、干姜、小茴香温经散寒;当归、川芎、赤芍养营活血;蒲黄、五灵脂、投药延胡索化瘀止痛。寒散血行,冲任、子宫血气调和流畅,自无疼痛之虞。 若小腹冷痛较甚,加艾叶、吴茱萸散寒止痛;若寒凝气闭,痛甚而厥,四肢冰凉,冷行漓,加附子、细辛、巴戟天回阳散寒;若伴肢体酸重不适,苔白腻,或有冒雨、涉水、久剧湿之地史,乃寒湿为患,应酌加苍术、茯苓、薏苡仁、羌活以健脾除湿。 2.气滞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月经量少,经行不畅,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 证候分析:肝失条达,冲任气血郁滞,经血不利,“不通则痛”,故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冲任气滞血瘀,故经量少,经行不畅,色暗有块;块下气血暂通,则疼痛减轻;肝郁气滞,经血不利,故胸胁、乳房胀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均是气滞血瘀之候。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方见闭经)。

毕业论文-中西医结合2

撰写日期:2016 年 10 月 23日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治疗方案 腹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称之为泄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粪质稀薄或如水样。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常见症型主要分为四型,分别是: 一脾虚泄泻其主要症状为:大便稀溏,多在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或指纹淡。主要治疗方法:健脾益气,升提止泻。我们常用的中成药是:健脾八珍糕。推拿疗法:推三关,补脾土,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二风寒泄泻其主要症状为: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咽痒咳嗽。苔薄白、舌质淡,脉浮紧或指纹淡红。主要治疗方法:疏风散寒,燥湿止泻。常用的中成药为:藿香正气液、藿香正气散。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龟尾。 三湿热泄泻其主要症状为:大便泻下急迫,量多次频,呈黄褐稀水或蛋花汤样或夹少许黏液,气味臭,阵发腹痛,烦躁发热,口渴,倦怠乏力,小便短黄,肛门红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治疗方法:清肠解毒,利湿止泻。常用中成药:葛根芩连微

丸。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 四伤食泄泻其主要症状:粪便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嗳气,不思饮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治疗方法:消食化滞,运脾和胃。常用中成药:小儿化食丸、小儿消食口服液。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风寒泄泻和脾虚泄泻还可以穴位贴敷。吴茱萸30g 胡椒30粒丁香2g,共研细末,每次1-3g,黄酒调成糊状,敷贴脐部,每日一次。 西医根据病程把腹泻分为:急性腹泻、迁延性腹泻、慢性腹泻。连续病程2周以内称急性腹泻,病程2周—2个月称迁延性腹泻,病程2个月以上称慢性腹泻。 急性腹泻的共同临床表现 1.轻型腹泻: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缺乏,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但一般不超过10次/日,而且量不多,为黄色或黄绿色水样便,粪质不多伴少量黏液。患儿精神尚好,无全身中毒症状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表现。多在数日痊愈。 2.重型腹泻:多由肠道感染引起。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还有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体温不升、精神烦躁或嗜睡、面色苍白、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休克。 3.脱水:由于丢失体液和摄入液量不同,导致不同程度(轻、中、重)脱水。轻度脱水:失水量小于5%,皮肤稍干燥,弹性好,

中西医结合论文

浅谈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关系 一院08中西医魏晓娜 2008013175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关系的探讨逐年增多,各家学说不一,各执一辞。单一的辨证论治已经不适应当前中医发展的需要,而单从辨病论治、全盘西化,又偏离了中医学发展的轨道。中医的辨证论治,西医的辨病论治,应该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但是二者孰主孰辅?是辨证论治指导辨病论治,还是辨病论治指导辨证论治?这是目前中医学发展的困惑。 1 何为两者结合 许多学者认为,当今所说的辨病论治主要是指辨西医之病,而辨证论治结合辨病论治就是根据、结合或者参考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及现代中药药理学的见地来用中药进行治疗。【1】笔者认为,两者的结合就相当于解一道题——辨病论治就是解题的思路,而辨证论治即每一步的解题方法,所以辨病论治是前提,辨证论治则为辨病论治的关键所在,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西医辨病注重机体内一定部位器官的形态学或器质性变化。中医辨证注重疾病变化和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机体整体的变化。两者的结合既善于宏观的抽象和综合.又精于微观的还原和分析.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基础上,全面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在充分认识疾病的病因和发展机制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既可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优势.又可充分吸收现代科学体系的先进研究成果,必将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治效果。【2】 2 二者在诊断上的结合 “辨病”和“辨证”,对于中医诊断来说, 都是很重要的。“辨病”有利于从疾病的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辨证”则重在从疾病当前的表现中判断病变的位置与性质。临床进行思维分析时,有时是先辨病然后再辨证,有时先辨证然后再辨病。这是因为确定了病名,便可根据该病的一般演变规律而提示常见的证型,因而在辨病基础上进行辨证。当疾病的本质上可反映得不够充分时,则先辨证不仅有利于当前的治疗,并且通过对证的变化的观察,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揭示,从而确定病名。此即两者在诊断上的结合应取决于疾病的表现是否足以确诊其病名,二者皆为摸清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_临床医学论文-毕业论文_9638

本文只是我精心从网络上搜集来的,我保留了原作者的姓名。如果有侵犯了你的权利,请第一时间通知我,我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删除处理。给你带来的不便表示抱歉。另外,如果文章中出现了应该有图片而没有显示出来的,可能是因为文档在转换过程中的丢失造成的问题,如果图片的请和我联系。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_临床医学论文-毕业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金双歧与止泻散外敷神阙穴治疗腹泻的临床疗效。方 法根据设定标准,随机选择90例患儿,其中45例作为对照组,常规给予抗病毒药物,补液对症治疗。另45例作为治疗组,在常规基础上给予金双歧与止泻 散敷脐联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显效率82%,住院时间2~6天;对照组总有效率71%,显效率38%,住院时间3~12天。两组总有效率、显效率、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金双歧联合中药敷脐在治疗小儿腹泻中达到了以菌治菌,解毒止泻双重功效,为治疗小儿腹泻的很好选择。 【关键词】小儿腹泻止泻散外敷神阙穴金双歧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加以寒温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 失宜,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故而导致小儿腹泻。本文以中西医结合之法即运用中药散外敷脐部(即神阙穴)和西药金双歧的共同用药来治疗小儿腹泻。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90例患儿,起病时间2~6天,年龄6个月~3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男26例,女19例;重型腹泻18例,轻型腹泻27例。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重型腹泻18例,轻型腹泻27例。 1.2诊断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1]。患儿大便增多,日达3~5次,甚更多。腹泻便色淡黄,呈稀水或蛋花汤

中西医结合内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sodocs.net/doc/129783529.html, 中西医结合内科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西医结合内科论文选题参考 1、《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调查问卷分析 2、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思考 3、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的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 4、“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5、《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实践心得 6、试论中西医结合内科教学 7、试论《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 8、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教学方法探讨 9、《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网络课程建设 10、中西医结合内科“痿病”篇教学方法探讨 11、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黄疸 12、江苏省中医、中西医结合内科优势病种调查研究 13、中西医结合内科毕业实习临床带教之我见 14、对新世纪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呼吸衰竭》的几点商榷 15、中西医结合内科急症诊治初探 16、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观察 17、《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临床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18、《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的教学反思问题 19、《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网络课程建设情况介绍 20、《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https://www.sodocs.net/doc/129783529.html, 二、中西医结合内科论文题目大全 1、中西医结合内科教学改革调查问卷的研制 2、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3、《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4、案例教学法在中西医结合内科肝病教学使用效果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5、从执业医师考试角度探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6、《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7、多媒体技术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8、勤奋、博学、不断进取的医学事业开拓者——记著名中西医结合内科专家裴正学 9、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10、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考试模式的的反思与改革探索 11、《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12、《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案例教学的尝试 13、浅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临床实践教学改革 14、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实践初探 15、案例式教学法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临床见习的应用 16、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17、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阑尾炎的体会 18、20例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高龄老年胆总管结石 19、对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研究 20、对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