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讲课教案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讲课教案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讲课教案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讲课教案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

的关系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经济与该国的政治有着极大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每个国家的经济都与其他国家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最直接体现在近几年的经济危机中,每一次的经济危机都波及到全世界,每个国家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那么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的经济又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呢??

近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变数与新“乱子”有所增加,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等,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一)中国周边地理环境复杂。

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有2.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中国还有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6个海上邻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此外还有非接壤但有着密切关系的近邻国家等,因此,中国被称为“世界上邻国数目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仅邻国数量多,而且这些国家的情况十分复杂多样,这在世界上较为少见。中国所处周边环境特别复杂,决定了在中国与邻国之间发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二)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南中国海问题。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这反映了周边某些国家的一种机会主义的心态,它们试图利用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三)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日本东亚经济主导国的地位受到冲击。从发展趋势上看,似乎中国正在逐渐确立自身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日本对这一前景并不是欣然接受,而是试图延缓这一进程,或者通过与其他国家联合的方式,制约中国影响力的上升。这就在一定时期内增大了双方发生摩擦的可能性。类似的情况,也在中印关系、中韩关系等双边关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中国的周边环境也存在一些有利因素:1、中国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增大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额巨大,是许多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同时,中国在周边国家的投资也在迅速增长。周边国家对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扩大,持一种多少有些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欢迎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经济机会;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防范心理,担心从经济上受制于中国。但不管怎么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是双边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稳定因素,这在几年前中日关系的“政冷经热”中已经有清晰的体现。 2、国际社会对中国战略意图的认知

随着中国的发展,很多周边国家对“中国威胁”感到焦虑。对此,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理念和政策举措,来缓解这方面的焦虑,包括新安全观、和平崛起、负责任大国、建立一系列伙伴关系、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与和谐周边等等。此外,中国积极参与与周边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积极推动地区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与邻国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也在不断加深。现在,周边国家对中国战略意图的疑虑已经大大缓解。

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中国应加快谋划“大周边战略”,区分陆地与海洋的不同情况,统筹各大地缘方向,针对地区热点,创新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华

文韬武略”,破解美国的“巧实力”及个别邻国的“小伎俩” (一)“大周边战略”应强调以下两大原则

一是“刚柔并济”,周边战略切忌“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包括在南海问题与南沙争端上。对内对外都要讲清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完整含义,和平发展绝不排除为捍卫自身正当利益的自卫反击,应让周边个别国家尽早“清醒”过来,打掉其幻想与错觉,以免其日后因挑衅中国被惩罚而“后悔莫及”。与此同时加快“硬实力”建设,重点提升海空远程防卫打击能力。

二是“政经相辅”,“政”指政治与安全事务。应正视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在南海存在的安全利益冲突,美国因此才有机可乘。中国与邻国之间经济利益基本吻合,但安全利益。则存在冲突(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等),这些邻国因而“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在安全上利用美国“制约”中国。破解这一困境须对症下药、“以长补短”,经济是中国的优势与“强项”,安全则是中国的劣势与“短板”,应一面扩大经济共同利益,一面妥善化解安全利益冲突,应将经济与安全联系起来,以经济手段来促进安全合作或抑制安全冲突,包括对侵犯中国权益的国家实施经济制裁、相关制裁应准确打到对方的“痛处”与要害。(二)努力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对全球事务和亚洲地区的事务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美国的态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影响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很多国家的政策。在我国周边许多热点问题的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由于我国被美国认为是最有潜力在未来挑战其主导地位的国家,美国对华政策中防范的一面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消失。但美国在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利益,在很多国际事务上,美国需要我

国的合作。因此,只要双方做出足够的努力,中美关系可以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

三、发展睦邻外交,拓展我国在周边国家中的影响力

综合实力的增强,使我国营造有利周边环境的能力也相应增强。我国虽然在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与我国综合实力相比,两者之间并不相称。现在,我国与很多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支柱还处于经济合作的层面,如何加强我国与一些周边国家在政治、战略层面的合作,建立起高度稳定的、经得起国际环境变化考验的战略关系,还是一个需要努力加以实现的目标。

此外,针对外界对南海问题的炒作与曲解,宜适时明确界定中国在南海的维权“底线”。

放眼未来,周边是中国崛起必须经历的“大考”,也是一道必须迈过去的“坎”,谋划中国对外“大战略”,务必优先“经营”与“料理”好“大周边”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掌握五代、辽、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2.掌握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3.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4.总结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谚语,说的是当时江浙一带的粮食产量高。在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方面有什么新发展?全国经济重心是怎样南移的?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一)农业的发展 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的西南方向拓展,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得到很大开发 1.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从唐朝中后期到两宋,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两宋时期,人口增长,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2.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二)手工业的发展 1.分组讨论两宋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两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 (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方案.doc

《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方案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的经济学科。从本质上讲,微观经济学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运行和发展的经济理论,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规律探索和实践总结。就研究内容而言,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是以单个经济单位,即个人及家庭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探讨与分析了生产者行为和消费者行为。 目前,在我院微观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学好微观经济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其对现实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是,微观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包含大量的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以及经济学的特有概念,这些理论往往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掌握。因此,需要运用合理、形象、有效的教学方法,将这些抽象的理论以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目前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现象严重 目前,教授《微观经济学》时仍然奉行传统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这种“教师中心”观把讲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和权利,在教学过程中不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往往缺乏课堂交流,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既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这样即使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也容易把知识看成绝对真理,把学习简单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低估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轻视学习者心理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使师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尤其对于《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其理解难度较大,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按本宣科,那么,即使你把有关理论解释得再细致,也会使学生感觉你的课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好。 2、不能充分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 微观经济学涉及的内容覆盖面广,而且比较抽象,与学生中学阶段所掌握的知识结构是完全不同的。学生刚开始接触该课程会感到比较新鲜,但是随着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他们由于受到自身生活阅历、观察与思考能力的限制,就会感觉到接受起来难度较大。微观经济学的一部分内容比较贴近现实,比如供求定理、价格理论等,会让学生感觉好理解一些,而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案(2)(1)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学法指导】:1、课前指导:引导学生充分进行预习,提出问题,带着问题预习。 2、课堂指导: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课后指导: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的练习,加强对本课的理解与掌握。 【课标要求】:诠释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认识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 【重点】:通过了解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难点】: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组织的异同及经济区域集团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自主学习】: 一、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 1、欧共体的成立: 2、特点: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1、成立: 2、意义:

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建立的原因: 2、建立并发展: 3、特点: 【课堂合作探究】 1.什么是经济区域集团?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是那几个?这几个区域组织发挥了哪些作用? 2.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1991年11月,在“一个中国”和“区别主权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原则基础上,中国、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同时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材料二亚太地区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是通过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发展起来的,相对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是它们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亚太经合组织自建立开始就始终将“开放的地区主义”奉为行动准则,在注重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尊重各成员的经济利益,力求与国际惯例、国际市场的体制接轨。同时,允许成员与非成员的经济合作。1994年的《茂物宣言》在确定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目标时,还强调应与关贸总协定保持一致,强烈反对建立封闭式的贸易集团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By丘钟声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为搞好本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确保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开放教育本科的培养目标,特制订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一)、课程的学科性质、学科特点与任务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 通过《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学习,达到认识和把握当前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发展基本趋势和特点的目的,学会分析国际问题的科学方法。 二.课程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教学主要内容本书 从世界总体的视角,介绍和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政治演变的进程,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特点、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从世界主要力量的视角,介绍和分析了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经济、政治和对外战略,以及国际组织在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是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相互依赖关系加深,一国国内政策的制定越来越同世界问题相联系,本书适应这一需要,为读者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口。 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体系结构,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十个章节。前三章对世界经济、世界政治和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问题进行了宏观的概括和综合的分析。后面七章从世界各主要国家力量和国际组织的视角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进行研究。 (二)各章节教学要求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演变 理解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全球一体化与区域集团话趋势的并行发展 掌握“新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 明确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了解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建立及其演变阶段 理解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掌握大国关系深刻调整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明确冷战后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增大的原因和表现

2021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教学案(无答 案)新人教版 一、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先行官” 1、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⑴交通运输:指的是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 ⑵运输工具:火车、汽车、船舶、飞机等。 ⑶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和管道。 ⑷现代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2、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⑴客运:根据旅客的出行目的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进行选择。 ⑵货运: ①贵重或急需的货物且数量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 ②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短程可由公路运送,远程而又数量大的可用铁路上的专用车; ③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尽可能利用水运或铁路运输。 3、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 ⑴我国交通运输的分布特点:分布不均,东部密集,西部稀疏,密度相差很大。

⑵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 ⑶我国主要铁路线:“三横五纵” (P91中的图4.6) 4、转换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 ⑴在若干条交通运输线交叉的地方,形成了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⑵重要的铁路运输枢纽 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基础产业

1、农业与我们 ⑴概念: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⑵地位: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⑶主要部门:依据劳动对象的不同,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个部门。 2、农业的地区分布 ⑴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西、南北和垂直三个方面的差异。其中,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把我国分为东部农耕区和西部牧业区。 ⑵东部地区农业分布 ①种植业: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②林业: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 ③渔业: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⑶西部地区农业分布 ①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源、河谷和绿洲。 ①我国四大牧区: 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⑷南北差异: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专论: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编者按 技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关系我国未来综合实力的一件大事。21世纪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种形势,任何一个学科都将面临如何系统理解技术创新内涵的新问题,都需要在各个方面加以创新,以使本学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服务。为促进地理学工作者系统理解技术创新,并把技术创新广泛地应用于学科实践,本刊从2000年第4期开始,将陆续刊登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方面的专论,殷切希望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关心技术创新,关注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专论栏目,并踊跃参加。 文章编号:1003 2363(2000)04 0001 05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张占仓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从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走势分析入手,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取得的成绩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21世纪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要进一步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面向企业、面向基层的发展思想,并认为观念创新、能力创新、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创新、研究领域创新及组织管理创新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创新重点。 关 键 词:技术创新;经济地理学;市场经济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0 08 12;修订日期:2000 10 16 作者简介:张占仓(1958 ),男,河南偃师人,研究员,学士,主要从事经济地理研究。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8月23~26日召开了 全国技术创新大会 。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如何全面系统地理解技术创新的内涵,贯彻落实技术创新的精神,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对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1 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其意义 1.1 创新理论 1912年,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2]。按照熊彼特提出的观点, 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把一种从 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狭义的技术创新主要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广义的技术创新还包括与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创新等。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显然,我们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所提出的技术创新是广义的技术创新。 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认为, 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OECD 报告认为,技术创新是 把一种想法(设想)变成一种投放到市场上的新的或改进的产品的转变过程;把一种想法转变成用于工业中的新的或改进的工艺(操作过程)的过程;或是一种新的社会服务方式的转变过程。 中共中央中发?1999%14号文件称,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 第19卷 第4期2000年 12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 RCH AN D DEVELOP M EN T V ol.19 N o.4Dec.2000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第四版) 教师:刘伟

·微观经济学· 教学目的 《微观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能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继续学习其他经济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将来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或经济管理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能够运用简单的数学工具来分析说明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具备基本的“经济学”思维,掌握几种简单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和思路。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西方经济学》上、下册人大版; 《经济学说史》人大版; 《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亚当.斯密。

第一部分 理论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讲 序论 一、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 1、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最优配置问题的一门科学 2、经济学就是研究目标和手段之间的统一关系 3、经济学是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事物的一门学科 4、经济学就是研究——投入产出关系 (三)西方经济学 二、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一)重商主义 (二)古典经济学时期 ? ????李嘉图大卫斯密 亚当.2.1 (三)庸俗经济学 (四)庸俗经济学后 三、概述 (一)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 ?? ?在现实经济中 在意识形态上.2.1 (二)应持有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为什么学习西方经济学 (四)特点

历史教案-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历史教案-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一、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 技革命成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⒈兴起的标志以_____、_____、______的应用为代 表,还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等高新技术。 ⒉兴起的条件及原因⑴由于____出现重大突破;⑵一定的___、 ___基础的形成;⑶由于_____的需要,特别是________ ______的结果。 如在原子能利用方面,_____在___ [时间]提出质能转换式, 在______的推动下,从理论转变为应用。 ⑴科技转化为______的速度加快。 ——第三次科技革命___的特点。 ⑵___和___密切结合。 ⑶科学技术各领域相互____, 出现两种趋势⒊特点①学科越来越 __,分工越来越__。 ②科学研究朝着____方向发展。 ⒋影响⑴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______的发展。 ⑵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______和______的变化。

西方发达国家积极进行产业结构 调整,第一、二产业比重___,第三产业比重___;政府加大了 对科技的___和___。 部分亚洲国家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______的 机遇,积极发展本国工业。 ⑶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______的调整。 _____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另一方面,科 技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____。 二、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⒈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 ⑴战后至 70 年代初高速发展时期。 ①原因大力拓展______,进行___输出。 应用第__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 得到提高。 政府直接投资需要巨额资金的工业,并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 宏观管理,资本 主义发展进入________阶段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局部调整,这是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特点。 ②成果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全世界__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 70 年代初,美国实际的国内 生产总值比战后初期增加___多。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2010-2011年第二学期《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科目考 查卷 专业:应用化学班级:任课教师:曹晓飞 姓名:学号:成绩: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研讨式教学之我见 【摘要】针对一种研讨式教学方法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中进行了教学探讨。本文介绍了专题式研讨式教学的概念及特点,分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色,随后对该课程进行了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最后分析了该门课程专题研讨式教学效果。 【关键词】《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专题研讨式教学教学设计 一、何谓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专题的研究与讨论,进行知识构建,体验学科研究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由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两个重要环节组成。 (1)、专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和整理与教学(或研究)问题相关的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 (2)、专题讨论是全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专题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交流和进一步的探讨,从而在对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理解、掌握学习的方法。

简单来说,“专题研讨式”教学,就是以专题为内容,以研讨为形式的一种教学。该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为什么要采用研讨式教学?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高等学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严重制约了该课程功能的发挥。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要求,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而研讨式教学方式正可以从多个方面为为这门课程服务。 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 (一)、分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色 经过一学期来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程的认真学习,我总结出它所涵盖的三大特点: 1、理论性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以当今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国际社会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国际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学生起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是很了解《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本书的概念,不明白自己学这本书的意义何在,更甚至有学生会把它与国际形势报告或国际时事政治相混淆,从而降低其理论价值。在教学中如果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和回答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注重从理论上分析和思考,并注意吸收国外的国际问题学说和观点中科学的

中国经济地理习题

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题:(总分20分,每题4分,共5小题) 二、填空题:(总分20分,每空1分) 三、图表分析题:(总分10分) 四、简答题:(总分30分,共3题,每题10分) 五、分析论述题:(总分20分,共1题) 中国经济地理习题集 第2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1、简述我国水土流失治理面临的五大焦点问题。 2、中国水功能区划 第3章中国人口 1、生态足迹 2、农民工市民化 3、论述题:近年来的“民工荒”使得部分学者认为中国人口资源已经面临“易斯拐点”,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4、简述中国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5、阅读下表,回答以下问题: 2012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表(单位:万人) (1)简述中国人口结构的主要特征。 (2)中国60周岁以上人口的比例逐年增加,请分析这一现象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4章中国的生态环境 1、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API) 2、国家环境功能区划 3、简要评价我国农村环境状况,提出改善的对策措施。 4、论述题:请对中国水资源进行总体评价,说明为什么中国现阶段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第5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 1、简述1840年至1949年的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 2、三线建设 4、结合我国历次五年规划(计划),分析中国1949年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6章中国第一产业发展与布局 1、“七区二十三带” 2、简述我国主要经济作物的布局特点。 3、案例分析题: 2006-2010年中国棉花生产情况 请结合案例分析一下问题: (1)简述中国棉花的生产与布局情况。 (2)影响中国棉花产量及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4、简述世界粮食作物生产与布局的总体特征。 5、《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2007年)》将我国草原划分为四大区域,分析四大草原区的主要特点,并说明中国畜牧业发展的分布特征。 第7章中国第二产业发展与布局 1、非化石能源 2、波罗的海指数(BDI) 3、简述光伏发电的全球市场特征及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4、下图是中国钢铁工业布局图,请回答以下问题:(1)中国主要的钢铁工业基地有哪些? (2)简要分析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集

微观经济学 教学案例集 西男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0年3月 案例一 睡帽和汽车 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商人为打开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而欣喜若狂。当时英国棉纺织业中心曼彻斯特的商人估计,中国有4亿人,假如有1亿人晚上戴睡帽,每人每年仅用两顶,整个曼彻斯特的棉纺厂日夜加班也不够,何况还要做衣服呢!于是他们把大量洋布运到中国。结果与他们的梦想相反,中国人没有戴睡帽的习惯,衣服也用自产的丝绸或土布,洋布根本卖不出去。 1999年6月的上海车展是在上海少有的漫长雨季中进行的,参观者人头攒动,但看的多,买的少。在私有汽车最大的市场北京,作为晴雨表的北方汽车交易市场,该年上半年的销售量只相当于上一年同期的1/3。尽管当年全国轿车产量可达75万辆,但一季度销售量不过11.7万辆。面对这种局面,汽车厂商一片哀鸣。 这两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经济问题? ★理论提示:需求的定义 案例二

石油与天然气 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很多美国东海岸的学校都采购了昂贵的设备,准备用来使学校能迅速地从以油为热源转而使用天然气,以避免遭受油价突然上升的打击,就像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曾遭受过的那样。 在1990年秋天,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油价飞涨,而那些学校已由烧油改为烧天然气。估计能源费将有很大节省的学校主管们却受到了一个打击:他们根本没有节省多少。当他们收到来自当地公共事业公司的账单时,他们发现天然气的价格就像油价一样也显着上涨。许多主管在公共事业公司愤怒地抱怨和谴责公司的价格欺诈。他们的理由是,伊拉克侵占科威特,根本没有影响到天然气的供应,所以天然气的价格没有理由也上升。这些学校的主管们正确吗?这是公共事业公司乘国际危机之机,为增加自己的利润而搞价格欺诈的一个例子吗? 试用供给和需求理论回答这样两个问题:(1)为什么伊拉克侵占科威特造成了油价的上升?(2)为什么天然气的价格也上升? ★理论提示:均衡价格模型 案例三 轻轨列车的票价 2002年,大连至金石滩的轻型轨道列车一期工程通车。过去,人们乘小客车从大连到开发区需要1小时,现在乘轻轨只需不到30分钟。而且轻轨内部环境好,运行过程也安全。但是轻轨运行一段时

中国的经济发展教案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教材内容详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举例说明交通事业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记住我国的主要铁路干线,了解铁路线命名的方法,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学会使用列车时刻表。 (3)了解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并能够分析交通枢纽应具备的特点,能够设计合理、经济的旅游线路计划。(4)了解选择交通运输方式需考虑的因素,比较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所给文字材料,亲身体验以及对活动(1)(2)的分析,明确交通事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2)通过读图4.1-3,明确我国的交通运输网东部比西部密度大。 (4)通过读图4.1-5及活动(3)(4),明确我国主要的东西铁路干线和南北干线以及主要的铁路枢纽的分布。 (5)通过活动(5)(6)(7)(8),明确如何依据出行的目的及货物的性质等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 快乐点击 1.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交通运输。它可以把人和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自行车、拖拉机、火车、汽车、飞机等都是运送人和物的工具。 交通运输自古有之,人们使用的交通运输工具多种多样。现代交通运输指的是使用火车、汽车、船舶、飞机等工具的运输。 交通运输不仅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把交通运输形象地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活动(1):认识交通运输的重要作用:历史上我国有四大“米市”。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一下它们当时成为著名米市的原因。(请参考图4.1-1) 参考答案: ①气候条件适宜,雨热同期,降水较多,适宜水稻的生长。 ②这里位于长江干流与许多支流以及京杭运河交汇处,水运条件非常优越。 ③长江中下游地区自古以来人口密集,有很大的消费市场。 活动(2):五岭县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图4.1-2A和图4.1-2B分别概略地反映了该县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面貌。阅读下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以下问题。

中国经济地理考试作业

论我的家乡——红安自然地理环境这学期上了中国经济地理这门课,让我对我们国家的一些地理知识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也充分认识到作为大学生必须知道的一些基本的经济地理知识。下面我就来谈一下我的家乡湖北红安的自然地理环境。 红安县是湖北省黄冈地区辖县,原名黄安县,位于省境东北部,大别山脉南麓。面积1796平方公里,人口59.66万,县府驻城关镇。大别山在境内分出2支脉,自北向南伸延于县境东、西两侧,成为举、倒、滠三水的分水岭,构成海拔300米以上的丘陵;全县均为半山半丘陵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县北的老君山海拔840米,天台山海拔817米,最低处杜家湾海拔30米。倒水流贯全境,两岸有河谷平原分布,“天台云雾茶”为湖北省名茶之一;丘陵区为湖北省花生集中产区之一;平原区主产稻、麦。县境西北有中国重要萤石矿产地。公路通武汉及邻近鄂、豫各县。1927年“黄麻起义”发生于此,此后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境内革命纪念地遗址近百处。 红安县- 自然环境 红安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鄂豫两省交界处,东邻麻城,西接黄阪、大悟,南连新洲,北靠河南省新县。县城距武汉130公里,省级公路阳(逻)福(田河)公路纵贯境内,为大别山通往长江港口的重要线路。全境总面积1795.67平方公里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地处大别山南麓,红安县境内丘陵密布,沟壑纵横,整个地势北高南低。东部和北部多高山,最高处老君山海拔840.5米;西北部系丘陵地带,南部是平缓的低丘山岗;县西、县南有少数河谷平原。全县在海拔高度50米以下的面积为280平方公里,50-200米的1355平方公里,200-500米的139平方公里。整个县境形成由北向南逐渐倾斜,以丘陵为主,北部低山,南部岗地的地貌特点。境内大小河流100条,加上水库、塘堰,总水面积18.6万亩,耕地50.85万亩,构成“六山半水二分田,一分道路与庄园”的格局”。红安境内名山众多,据《黄安县志》载:“县有三台:天台以奇胜,云台以峭胜,阳台以幽胜”,这其中的天台山主峰817米,历来是兵民避险之所,军家必争之地。“飘渺高台起暮秋,壮心无奈忽同游。水从宵汉分荆楚,山尽中原见豫州。明月三更谁共醉,朔风初动不堪留。朝来云雨千峰闭,恍惚仙人在上头。”李贽诗中对天台夜景的赞美。与天台山遥相对峙的老君山,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处,“世传老君曾炼丹于此,上有药臼石”,故名老君山。这里四周群山环绕,道路崎岖,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曾是红军和新四军的重要依托和据点。 红安境内有倒水、滠水、举水三大水系,其中倒水河自北向南纵贯县域中部,把全县划分为倒东、倒西两个自然地区。倒水又名界河,为山区季节性河流,4-8月常有洪水发生,水势较猛。它源出大别山南麓,分东西两源从河南新县奔腾而下,流经红安。倒水河流经红安有大小支流72条,下店河、七里坪河、烟宝地河、金沙河、高桥河、依河等。红安物产丰富,既有黄金、铁、铜、水晶、石英石等多种矿产资源,又有丰富的银杏、水杉、松树、楠竹等林业资源;既有享誉全国的花生、水稻、油菜籽、红薯等粮食作物,又有山植、天麻、青茶、珍珠花、乌柏籽、煨葫芦等土特产。如此丰富的物产必然吸引着各地客商往来经营,雍正年间,黄安北部重镇七里坪曾是各种货物的集散地,倒水河上竹排运输往来如梭,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河南省的生猪,湖南的杉木,安徽六安的茶叶,新洲张渡湖的鲜鱼,黄冈、应城的烟叶,应城的石膏,以及来自汉口的食盐和本地及新县一带的米、花生油、土

微观经济学教案(8)

微观经济学教案(8) 经济学教研室安晓云 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 教学目的:本章论证对生产要素需求的特点,厂商对要素需求的原则及要素需求曲线,说明边际生产力理论是要素收入分配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要能够掌握边际生产力的有关重要概念,如边际收益产品、边际产品价值及其与边际产量的区别,边际收益产品曲线与厂商对要素需求曲线的关系,厂商要素需求曲线与市场要素需求曲线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引致需求,VMP = MFC 原则,厂商要素需求曲线。 课堂教学设计:结合前边已讲过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利润最大化原则,并结合企业管理中的分配问题,分析厂商如何决定对要素需求数量的多少,为何这样确定,这对提高企业效益有何意义,引导学生把理论分析同企业实际管理结合思考。 教案内容: 生产要素的定价理论是经济学中分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生产要素的价格理论之外,分配理论还包括了各生产要素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收入差异及其原因、国家对收入的调节等内容。生产要素的价格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收入,对于生产者来说是生产成本,因而要素价格直接影响消费者行为和厂商的行为,要素市场直接与产品市场相联系,所以本章的内容要与前面所讲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和厂商理论及市场理论结合起来学习。本章主要从生产要素的需求入手,来分析生产要素需求的特性、需求原则和需求曲线。 第一节分配理论概述 一什么是生产要素 要进行生产活动,就要投入各种经济资源。为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而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叫做生产要素。我们通常将生产要素分为两大类:中间生产要素(或者叫中间产品)和原始生产要素。 原始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是消费者,消费者提供要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在经济学中原始生产要素包括以下四种: 1. 劳动:人类在生产活动着所付出的体力或智力的活动,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能动的因素。劳动者是劳动这一生产要素的基本所有者。 2. 资本:人类生产出来又用于生产中的经济货物,包括机器、厂房、工具等生产资料。从企业的角度看,既包括有形的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如商标、信誉和专利权等。通常货币资本并不计入生产要素中去。 3. 土地:包括土地、河流、森林、矿藏、野生生物等一切的自然资源,它们得自于大自然的恩赐,是最稀缺的经济资源。 4. 企业家才能:综和运用其它生产要素进行生产、革新、从事企业组织和经营管理的能力,以及创新和冒险精神。 中间生产要素是指厂商生产出来又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的产品,这类要素的所有者是厂商,厂商提供中间生产要素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对某一个企业来说是中间产品的东西,对另一个企业来讲可能就是产品。比如,钢铁对于汽车厂来讲是中间产品,但它对于钢铁厂来讲就是产品,而对于产品的供求及价格决定问题,我们在厂商理论的各章中已经讲过。所以本章主要研究原始生产要素的供求问题,而对中间产品的问题不予论述,如不特别指明的话,我们所说的生产要素指的都是原始生产要素。

(完整版)人民版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教案

第二课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简述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历程,分析欧洲联盟的成立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影响。 2.知道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和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亚太国家加强合作的途径与方式。 3.归纳与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资料和现实生活情况,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 2.通过讨论和历史情境的再现等形式,使学生体味历史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域经济集团化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只有善于抓住机遇勇敢迎接挑战,才能确保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立足于不败之地。 2.通过中国加入区亚太经合组织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教学重难点】 重点: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经济区域集团的发展进程。 难点: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 这堂课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其次是让学生讨论,老师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还采用阅读法。 【教学手段】 采用电子课件 【课时、课型】 一个课时,讲授新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经济区域集团化,二是经济全球化。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个也就是专题八第二课: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同学们知道当今世界有哪些著名的经济区域集团组织?(同学回答略)同学们说了很多,但是今天我们主要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为例来了解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下面这幅图片是这三个区域组织的地理分布图,在地理上他们分别在欧洲、北美洲还有亚太地区。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153页看看课前提示。(老师写标题)。关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概念请同学们看课本153页知识链接了解一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分析欧洲联盟是怎么样形成发展的,他对西欧和世界又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讲授新课: 一、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 过渡:我们说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欧洲联盟的建

微观经济学教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精品课程微观经济学教案 经济学组编著

《微观经济学》第一讲课程设计

《微观经济学》第一讲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通过幻灯片展示经济问题的内容,告诉学生经济问题形成原因及产生的根源,为下一节做铺垫。 二、经济学的含义(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1.谈话导入 提问:如果你有一笔钱如何去分配,消费、投资、储蓄? 目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够回答出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科学,是研究配置和利用的学科。 2.讲解经济学的定义 出示幻灯片:给你一笔钱,如何分配 目的:引导学生对资源配置的理解 3.深入分析如何配置及利用资源,导出经济学的含义 经济学是一门配置和利用的选择科学,那么经济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 【导入新课】 1.讲故事:经济学有研究个体行为理论的还有研究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 2.提问:你如何分析厂商利润最大和一国通货膨胀问题的。 目的:通过回顾前面学的内容引出经济学的组成 三、西方经济学的组成(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一)经济学的组成 1.依据提问内容讲解 画图: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个体和一个国家 提问:厂商利润最大属于微观还是宏观 出示幻灯片: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目的:让学生生动有趣地理解宏观及微观的研究领域 (二)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1.回顾亚当.斯密“一只看不见的手”(政治中学过)

提问:一只看不见的手? 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给出第一个明确的特点 2.回顾前面厂商利润最大化 提问:研究厂商利润最大化是个量分析还是总量分析? 出示幻灯片:微观经济学的个量分析方法 3.回顾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提问: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导出微观的研究对象 (三)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1.回顾凯恩斯“一只看得见的手”(政治中学过) 提问:一只看得见的手? 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给出第一个明确的特点 3.回顾前面通货膨胀的问题 提问:研究通货膨胀是个量分析还是总量分析? 出示幻灯片:宏观经济学的总量分析方法 3.回顾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提问: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导出宏观的研究对象 四、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提问:我们讲了微观与宏观有其各自的特点,那么他们有何联系呢出示幻灯片: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五、本单元重点、难点总结 1.经济学的组成 2.微观与宏观的区别 六、布置作业并告知下次课主要讲述内容,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板书】

宋代经济发展教案完整版

宋代经济发展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 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如两宋时期,政府在外贸港口设 立的市舶司、交子在四川地区的出现等。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 问题的能力。两宋时期,我国商业居于当时世界上的繁荣之列。北宋出 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朝是当时世界上重要的海上贸易国 家。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比较北宋都城东京和唐都长安在城市 布局和商业活动上的不同特点,得出宋代都城商业繁荣程度超过前代的 结论,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观察历史事物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耕获图》、《宋代海船》、《清明上河图》、交子会子等相关多媒体、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利用《北宋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一个认识,让学生明确 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 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利用《北宋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个认识,让学生明确 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 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讲授新课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案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案()

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注:上述需求定理是对一般情况和一般商品而言的。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形,需求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如吉芬商品,另外某些表示人们社会地位和身份的炫耀性消费品,如珠宝、名贵邮票、古董等珍贵商品,价格越高,越被认为珍贵,越表明是真品,需求量就会越大。再如证券、黄金等这些商品的需求曲线则呈现不规则变化。 六、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 是指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数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的运动。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变动虽然表示需求数量的变化,但是并不表示整个需求情况的变化。因为这些变动的点都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如图所示,由点至点的变动。 图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种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主要指消费者收入的变动、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消费者的偏好变动、消费者预期。 在几何图形中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如果其它因素变化使得需求增加,则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向左平移。由需求变动所引起的这种需求的曲线位置的移动,表示在每一个既定的价格水平需求数量都增加或者减少了。需求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曲线的位置的移动,表示整个需求情况的变化。如图 图需求的变动 第二节供给理论 一、供给 供给是指厂商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注:根据定义,要形成有效供给,生产者必须既有出售商品的愿望,也要有供给能力。 二、影响供给量的因素 、商品本身的价格 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大。相反,商品的价格越低,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小。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案 浙教版

一欧洲的联合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通过概述世界经济从战后至今的发展趋势,来了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并对此做出评价。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有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二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终归宿。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经济区域集团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史实,把握其发展的趋势及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处在世界发展大坐标中的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欧洲的联合》为本专题第一节内容,通过对西欧经济在二战后进入“黄金时代”的共同原因和表现的学习,了解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深刻背景;通过对“欧共体”及“欧盟”成立和发展过程的学习,了解整个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以及因此而带来的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重要影响;通过对欧元产生的过程的了解,认识欧元在欧洲走向联合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影响。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基本了解欧盟,了解这个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成功的区域一体化组织,认识欧洲一体化建设中所体现的经济先行、政治跟进,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道路。欧洲的联合使历史上战乱频仍的欧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历程,实现了大部分地区的和平联合,这对于欧洲的稳定与繁荣,以及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这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一个典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基石。 本课重点: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及影响 本课难点: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二、课前导学材料 1.欧元在国际金融市场正式登场的时间是() A、xx年 B、xx年 C、xx年 D、 xx年 2.填空: 1971年,通过“维尔纳计划”,欧洲统一货币建设迈出了第一步,1979年,在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倡导和努力下,欧洲货币体系宣告建立,同时,欧洲货币单位“埃居”诞生。1995年,在马德里举行德欧盟首脑会议决定将欧洲统一货币定名为欧元,取代欧洲货币单位埃居,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1月4日,欧元在国际金融市场正式登场。 欧元的启动将有效地消除区域内贸易和资本流通的汇率风险,降低区域内的交易费用,使商品、资本、人员、服务往来更有效益,有利于欧元区国家和欧盟的经济发展。 欧元的问世,淡化了欧洲地区的疆域和国别概念,促进欧洲国家走向联合,有利于加深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进入“黄金时代”的原因。 简述欧洲国家从“欧共体”走向欧盟的历程,认识欧洲联盟成立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影响。 概述欧元产生的影响,培养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西欧经济在二战后进入“黄金时代”的共同原因,进一步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应如何借鉴其合理的方法与正确的经验,学习用联系的方法看待问题,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