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浙江省产业结构的内在机制研究

浙江省产业结构的内在机制研究

浙江省产业结构的内在机制研究
浙江省产业结构的内在机制研究

浙江省产业结构的内在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以浙江的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从要素配置的角度对浙江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浙江省第二产业仍然具有吸纳劳动力的巨大活力,劳动力资源必须和资金以及技术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浙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一、引言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劳动力资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大量流动,浙江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加深,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经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受到限制。各国把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战略。在这样的环境下,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质上是各要素禀赋在不同产业之间的配置。将全社会作为一个大的生产单位,资本、劳动和技术创新作为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它们之间的配置比例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分析各要素对不同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对现阶段浙江省产业结构的定位及今后转型升级的提升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实证分析

(一)三次产业劳动力从业人数分布

国外学者克拉克认为,在一个地区的产业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劳动力首先从以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转移到以制造业为代表的

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分析及优度评价

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分析及优度评价 摘要:本文对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产业结构优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浙江省的产业结构优度进行了综合评价,从而得出了关于浙江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方面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浙江省;产业结构;综合评价 一、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产业结构是指一定区域经济内的产业构成和各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比例,以及其相互间发生作用的方式和途径。它从两个角度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和经济增长的基本途径,一是从“内在作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了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及其作用方式演化的规律,二是从“量和比例的关系”角度静态地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产业间技术经济数量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具有三大特性,即层次性、相关性和相对性。 区域经济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产业部门,三次产业分类法便是一种常见的划分方法。本文中所说的产业结构,主要侧重于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通过产业的产值比重而体现,产业结构的变动则主要表现为各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动。本文采用Moore结构变化值来测定产业结构变动。该指标将区域经济划分为多个产业部门,各部门的产值比重构成一组多维向量,两时期所构成的两组向量间的空间夹角θ即为产业结构变化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式中:θ即为产业结构向量夹角,即为所求Moore值;Qi t表示第t期i产业产值所占总产值的比重;Qi t-1表示第t-1期i产业产值所占总产值的比重。θ值越大,表明产业结构变动越大。依据浙江省历年统计年鉴,选取浙江省1991-2011年的三次产业比重的统计数据,计算出产业结构θ值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1991年与1992年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变动最大,其θ值分别为0.067和0.069,在这之后,产业结构变动幅度骤然减小到1994年的0.019,直到1999年,都保持在这一水平左右,在2000年,浙江省的产业结构有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产业结构变动值上升到0.041,到2003年又回落到0.025,此后变动幅度逐渐减小,到2009年产业结构出现了一次较大的变动,其θ值达到了0.044,之后迅速下降到2010年的0.007。总的来看,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出现过三次短期的大幅度变动,其余时间内,产业结构一直处于较小幅度的波动之中。 二、浙江省产业结构优度评价 从产业结构的变动分析,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但如果要对产业结构的现状有一个综合的把握和了解,则必须对产业结构的优度进行研究。

陕西省城市产业结构分析

陕西省城市产业结构分析 摘要: 在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础上,对陕西省的十一个市、示范区的城市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其分析结果表明:虽然陕西省各市、示范区的经济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但从总体上来说,是依赖全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到其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与低层次化,特别是竞争优势不足的缺陷。各市区应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明确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注重区域分工协作,促进区域平衡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全省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 关键字:陕西;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法 ABSTRACT: In this paper,I want to use the shift-share analysis method. Eleven of the city of Shaanxi Province,demonstration area of the city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been analyzed.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cities of Shaanxi Province are achieve great increase in economy,but generally speaking,the economic increase by the lead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rovince. At the same time,we can see the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low-level. Especially,competitive advantage shortage. All cities should combine loc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nd resource endowment,clear the pillar industries and key industry,focus on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promot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balance,and achieve the overall promotion of the province's economic strength. Key word: Shaanxi;industrial structure;shift-share analysis method 引言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在区域内各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区域中,其产业结构及其优劣的程度将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效益以及区域资源配置的效率[1]。通过一系列的实际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是结构主导型增长方式,即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增长”[2]。因此,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举措;但是,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首先要对区域产业结构

浙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分析

浙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 陆根尧发布日期:2010/8/17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浙江新阶段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简要分析了浙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含义和路径,并着重从产业、企业、市场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浙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 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浙江新阶段经济发展之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以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为特色的浙江经济发展迅速,全省人均GDP由1978年的381元,增加到2009年的4433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已达到6490美元。工业是浙江国民经济的主体,而传统产业又占相当高的比重。当前,浙江已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传统产业,出现了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产业集群。其中,皮革、化纤、纺织、服装等行业的销售收入、利润和市场占有率都位居全国前列。 虽然浙江产业结构一直在优化之中,但传统产业在浙江国民经济中依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2007年浙江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总额的80%,而其中纺织业占了10.5%,位居第一,传统产业的投资规模依然较大。2007年,全国纺织服装等10个劳动密集型传统行业的产值比重是18.3%,而浙江是28.2%,比全国高9.9个百分点。《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指导意

见》(浙政办发[2009]72号)中所确定的产业集群试点20个行业中,也有12个属于传统产业。毫无疑问,浙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新阶段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 1、国内外发展环境迫使浙江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从国际环境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当前国内市场已经国际化,国际竞争的影响也蔓延至国内市场,这迫使浙江企业必须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具体而言,一方面,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壁垒日益深化,如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并且低碳经济将加快发展,这对浙江对外贸易都将产生较大影响;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直接影响了浙江对外贸易的进程。以出口为主的浙江企业也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国际市场的压力从客观上要求浙江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才能继续保持出口增长的良好态势。尤其是金融危机使得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也使得不同国家、不同发展水平的传统产业竞争优势出现变化。以纺织产业为例,自20世纪80年代世界纺织产业生产中心转移到中国以来,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纺织生产地和出口地。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很可能会加速中国沿海地区的纺织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或东南亚、非洲等地转移。 从国内环境来看,中国居民消费水平将普遍实现小康,更多的居民群体由“小康型”向“富裕型”消费结构过渡。以服装消费为例,居民消费总体上将从满足生活需要向重视服装质量转变,从追求物质消费向同时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随着消费结构向高级化方向转化,一般品牌服装在总

人力资源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互动研究

人力资源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互动研究 发表时间:2014-11-26T15:42:46.750Z 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9月上旬供稿作者:吴国强 [导读]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未来区域产业和人力结构发展的必然问题。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Resource Structure and Regional Industry Structure院Taking the Non-public Sectors of the Economy in Xi'an for Example吴国强WU Guo-qiang(西安文理学院教育学院,西安710065)(Department of Education,Xi'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Xi'an 710065,China) 摘要院通过收集西安市2005-2011 年度非公有制经济人力资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和偏离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当前西安市产业仍呈“三二一”结构,第一产业人力资源数量所占比重较大,二三产业人力资源结构不尽合理,未满足西安非公有制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本文提出需要优化非公企业的发展环境,创新区域教育制度,转变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方式,以形成人力资源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良好互动的机制。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ve statistic data of the human resource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non-public economyin Xi'an from 2005 to 2011 are collected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deviate structure analysis are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current industry structure in Xi'an is still a "321" structure. The human resources quantity of the first industry occupies a larger proportion,and the human resources structure of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s unreasonable, failing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for optimization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non-public economy in Xi'an. The paper makes a point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focus onoptimizing the environ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n-public enterprises, innovating the system of regional education, transforming ofthe mode of development of non-public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form the good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human resources structure and the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关键词院西安非公有制经济;人力资源结构;区域产业结构Key words: Xi'an non-public economy;human resource structure;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中图分类号院F127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25-0187-02 0 引言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未来区域产业和人力结构发展的必然问题。白永秀等(2008)研究表明未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将出现五大发展趋势: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将进一步得到提升,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区域人力资源的存量和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相互制约关系。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是某个地区各个产业、各个部门在总体经济中所占比例的转换,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是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互适应。人力资源是产业结构转化的重要基础,是指区域内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个体数量的分布情况。充足的人力资源存量,弹性和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是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根本前提,区域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及新产业格局的确定需要人力资源数量、质量和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相匹配。 关于人力资源与区域产业结构互动间的关系,国内学者均进行了相关研究。张其春等(2006)、孔进(2007)等研究证明人力资源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胡甜(2010)研究分析表明各地区的人力资源与产业结构升级都有着明显的相关性。何筠,张波(2006)研究表明人力资源开发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具有乘数效应。罗瑞荣(2012)实证研究提出一国的人力资源存量越多、素质越高,那么该国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就会越高,相应的产业分工水平就越高。 人力资源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互动的机制体现在人力资源流动的“推力—拉力”理论,认为产业结构调整会拉动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也同样会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力资源是产业结构转化的基础,决定了产业结构转化的速度、方向和效果(靳卫东,2010)。第二,产业结构的升级会产生人力资源的需求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决定人力资源需求,如配第·克拉克所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增加,即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转移。 1 西安市非公有制经济人力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现状分析西安市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已成为陕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截止2011 年底,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GDP的50.6%。2011 年西安市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经营户和私营企业分别有64.7 万户和7.8 万户,与2005 年比较,分别增长了50%和87.5%。结合西安市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结构,从表1 可以看出,西安市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结构形成“三、二、一”结构,说明产业结构趋于合理。2005 年第三产业从业人数达93.85 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4.13%,到2011 年第三产业从业人数达133.66 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9.12%,但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相比,第一、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趋于相同,表明一般劳动力滞留较多;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间差别大,总体看较合理,这说明第二三产业的人力资源所占比重不足,应加大人力资源结构积极向第三产业合理转移,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 西安市非公有制经济人力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偏离度分析本文用结构偏离度指标来反映西安市非公有制经济人力资源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程度,从表2 结果表明,第一、二产业从2005 年以来变化幅度较大,协调度在不断提高。着说明第一、二产业吸收一部分的劳动力就业,并成为劳动力输出的部门。第三产业的比重数值不断波动变化,但总趋势略趋于平稳,着说明西安市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平衡度不够,发展较为缓慢,没有发挥出较强的吸纳就业,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运用以浙江为例

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1年1月 20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运用——以浙江为例 姜塍林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重庆,400067) 摘 要: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机遇及挑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很大程度的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又快又好的发展。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当前我们应该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通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器的效能和效益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就必须在产业结构协调化基础上推进高度化以巩固发展我国经济。因此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 关键词: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1—0202—02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原理 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以达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它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主要依据产业技术经济关联的客观比例关系,遵循再生产过程比例性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使各产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它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 同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有机统一。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n Petty ,1623—1687)最先研究了产业结构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olin Clark ,1905—1989)揭示了以第一次产业为主向以第二次产业为主、继而向以第三次产业为主转变,人均收入变化引起劳动力流动,进而导致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 ,1901—1985)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作了进一步探讨,阐明了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变化的一般规律。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 配第、克拉克、库兹涅茨、钱纳里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一般而言,随着人均GDP 的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将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将首先上升,当人均GDP 达到一定水平时,随着非工业化阶段的来临,又会逐步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则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产业结构之所以以这样的规律演进,是因为不同产业的生产效率不同,而逐利的本质驱使资本不断地从效率低的产业向效率高的产业流动,从而不断地从总体上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率,进而促成了经济的持续不断的增长。 产业结构的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分工的深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技术进步,社会需求的变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的变化,引进外资和对外贸易等等。产业结构的演变首先是分工和专业化不断深化的结果。一方面,专业化和分工一起,决定产业结构演变的自然进程。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社会经济活动可分解成为由各个人执行的各个基本操作单位。一旦不同的基本操作能由不同的人来执行,分工就出现了。在分工条件下,人们将有关的技术运用于某一基本操作过程,逐步掌握并能熟练执行这一基本操作,从而实现专业化。有分工就有与之相应的专业化。专业化与分工一起,使得某一产品的生产由某一企业来完成,使同类产品的生产由某一行业和部门来完成,也使得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具有单一性和多样性。于是,由专业化与分工决定的生产要素在各个企 业、行业和部门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就在单一性产品和多样性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变化还同技术进步相联系。首先,技术进步可以改变某一部门或产业的生产技术体系,使该部门或产业同其他部门或产业的技术关联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生产要素在各部门或产业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其次,技术进步通常表现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产品的发明和利用,这就必然要把社会生产活动引向新领域,从而扩大了分工的范围,促使专业化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导致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出现,引起生产要素在各产业和产业部门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再次,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使劳动力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这种转移必然伴随物质生产资料的转移,引起其它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从而打破原有生产要素在各产业和产业部门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形成新的产业结构。最后,技术进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提高人均产出水平和收入,从而打破了原有的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分工、专业化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深化,产业结构会在产业宽度、产业深度、产业形态、产业融合、产业投入产出比例等方面朝着深度、广度和规模经济的方向优化升级。 三、以浙江产业机构调整为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浙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是省委对浙江产业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浙江实现新一轮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战略抉择,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和基本途径,只有建立三次产业不断优化和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现代产业体系,才能实现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转变,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一)以科技依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浙江经济发展的脊梁。要挺直脊梁就要不断增强浙江工业的产业层级和竞争力。主要是以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重点在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提升产业集群、培育大企业和提高中小企业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实现由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改变。 目前,浙江主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浙江海洋资源丰富,临海面积辽阔,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应充分依托港口资源发展现代大工业,改变工业结构偏轻偏小的不足。要加快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加强宁波、温州、台州、嘉兴、舟山这5个沿海城市临港产业布局的协调互动,努力使临港工业形成规模、形成品牌、形成优势。在产业选择上,主要是加快发展以炼油、乙烯为龙头的炼化一体化项目,突出发展石化中下游项目,延伸发展石化产业链,把浙江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石化基地。统筹规划船舶工业发展,推动船舶骨干企业与国内外重点

产业结构演化的动因、机制及路径研究

产业结构演化的动因机制及路径研究 2013-01-10 摘要: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演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因此,对产业结构演化的动因、机制及路径的把握是理解经济增长奥秘的重要环节。在论述了产业结构演化的动因、机制和路径后,又分别探讨了需求、要素、贸易和分工、技术进步及国家产业政策如何影响产业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产业结构,需求,要素,分工,技术进步,产业政策 产业结构演化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对产业结构演化的动因、机制及路径的把握是理解经济增长奥秘的重要一环。从政策角度上讲,一个国家的政府只有在正确把握产业结构演化的动因、机制及路径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合理的产业政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增长。本文集中讨论产业演化的动因,重在指出是哪些因素影响和制约着产业结构的变动,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和制约产业结构的变动的。 一、需求结构的变动 生产的根本动因是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作为生产的主要载体,企业在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而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会产生投资需

求。因此,消费者对于生活资料的消费需求和生产者对于生产资料的投资需求就构成了需求的两种最 基本的形态。 首先看消费需求。可以说,个人消费结构的变动对于产业结构的变动有着巨大的影响。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消费,生产的结构或者说产业结构必须服从消费的结构,个人消费的结构不仅仅决定了最终产品的数量和结构,也间接地决定着中间产品的数量和结构。从趋势上看,个人消费将越来越多样化和高级化,这必然带动产业结构向多层次和高层次升级。 其次看投资需求。投资机构的变化和产业结构变化的直接原因。对于创造新需求的投资,将会形成新的产业而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对部分产业投资,将使被投资的这部分产业比没有被投资的产业增长得更快,从而影响原有的产业结构;即使对全部产业都进行投资,只要投资的比例不同,产业结构必定发生变动。 最后看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二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说,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关系直接决定了消费资料产业和资本资料产业的比例关系。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消费支出结构和生产投资结构并不是相互脱节的,而是相互影响的。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愈向着多样化和高级化的方向挺进,企业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因此,我们就看到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

成都市产业结构分析

成都市产业结构分析 姓名:** 学号:** 导师:**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一、偏离----份额模型的建立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 —share Method),是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的,80年代初Dunn 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这种方法在国外区域与城市经济结构的分析之中应用广泛。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是揭示区域与城市产业结构变化原因,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确定未来经济发展主导产业的主要方法。 (一)基本原理 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更 大区域的经济发展作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 即份额分量(thenational growth efect),结构偏离分量(the industriamix efect)和竞争力偏离分量0he shift share efect),以此来分析区域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相对于其所在更大区域的平均水平的偏离状况,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势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二)模型构建 成都市的经济规模用b 表示,全国的经济规模用B 表示,0为基期,t 为末期,将区域经济划分为3个产业部门用j(j=l ,2,3)表示,即以b j0,b jt 分别表示成都市三次产业部门在基期和末期的经济规模,以B j0,B jt 分别表示全国三次产业部门在基期和末期的经济规模。 成都市第j 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增长率为: 0,0 ,,ij ij t ij ij b b b r -= ( j=1,2,3) 5001000150020001995年 2000年 2005年 2008年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图1 1995—2008年成都市三次产业经济规模图 全国第j 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增长率为:

中国大陆人口最多的十省产业结构分析

中国大陆人口最多的十省产业结构分析 中国大陆人口最多的十个省份 广东、山东、河南、四川、江苏、河北、湖南、安徽、湖北、浙江十个省市中国大陆人口最多的省份。其中广东、河南、湖南、湖北属于中南部地区,江苏、浙江、山东、安徽属于华东地区,四川属于西南地区。从地理分布中可以看出,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属于沿海省份,而其它属于内陆省份人口最多的十个省份的面积大约占整个国土面积的1/4左右。 从人口的发展情况看,广东的人口总数保持明显增长趋势;山东、江苏、河北、湖南、浙江的人口略有增长;其它省份的人口基本保持不变。从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看广东的增速最快、河南、江苏次之。所有省市的农业人口都在下降,城镇人口都在增加 江苏、浙江的人均GDP远高于其它省份;广东、山东的人均GDP高于全国的水平;湖北的人均GDP和全国水平持平,其余的省份人均GDP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人口十省的人口结构 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湖北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其中广东、江苏、浙江的人口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全国水平(54.45%),山东、湖北的人口比例基本和全国保持同等水平;河南、四川、湖南、安徽四省的农村人口比例仍高于城镇人口。

人口十省的产值 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看,四川、湖南、江苏、安徽、湖北的增速高于全国的水平。特别是四川、湖南、安徽三个农业人口大省的增速高于全国的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

人口十省产业结构 从人口十省的产业发展趋势可以看到,所有产业都是增长的趋势,农业人口的减少并没有对第一产业的发展产生质的影响。广东、江苏、浙江的第三产业规模已经接近了第二产业查,说明在人均GDP水平较高,且城镇人口较多的省份,第三产业的发展较为迅速;而山东、河南、四川、湖南、湖北、安徽的第二产业仍然占据国民总产值得最大份额。四川、安徽、湖南、湖北的国民总产值增速高于全国水平应该和第二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说明这几个省份的工业化进程正是推进国民总产值发展的重要因素。

最新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可根据是否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为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 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一般不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即在封闭的情况下研究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主要有:配第-克拉克定律、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技术集约化规律、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发现并由克拉克经济实证研究而系统归纳,其基本结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增加,亦即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转移。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小,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三次产业劳动力的比重次序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 霍夫曼定律揭示的是工业结构演变的重工业化阶段,消费资料与资本资料工业之间的增加值的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他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部门的增加值与资本货物部门的增加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他把工业化阶段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发展迅速,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则不发达,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较小。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有:巴西、印度、新西兰等。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发展较快,消费资料工业虽也有发展,但速度减缓,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仍远不及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日本、荷兰、加拿大、匈牙利)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在规模上大致相当。(英国、美国、德国、法国)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将大于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处于这一阶段的当时还没发现。 技术集约化规律,即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的资源结构呈现出向以技术为主题的结构演进的趋势。在工业化初期,工业资源结构中劳动力的数量占据突出地位,形成以劳动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工业化中期,工业资源结构中的资本积累及积累能力居突出地位,形成以资本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后工业化时期,技术资本品的质量和劳动力质量为工业资源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从而进入技术集约化阶段。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把人均收入开始增长,并伴随有不同形式的经济进步的时期称为“经济时代”,把其后的经济发展称为“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不是指狭义的经济增长,而是指经济时代以后的经济全面发展。库兹涅茨的现代增长理论不仅证实了配第-克拉克定理,而且更广泛更深入探导了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雁行模式”,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该理论模式认为,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制约下,落后国家的产业结构要经历三个阶段的

浙江省产业关联和支柱产业研究

浙江省产业关联和支柱产业研究 ——基于2007年投入产出表和相关数据的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浙江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以及全国和福建省相关年份的投入产出表资料,用独创的“加权形式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测算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以及浙江省支柱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变化趋势等。通过比较分析,相对于全国和福建省来说,浙江省的支柱产业应确定为化学工业,纺织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同时,加强这些部门的科技含量,以促进相关高科技行业的发展,促进未来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而其他的轻工制造业则可作为辅助的行业来加以规划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1979-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1%,由全国第12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0%,由第16位上升到第4位。目前,浙江的经济水平已跻身全国各省市先进前列,发展势头仍然十分喜人。 在整个经济发展进程中,支柱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能够对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以及需要其提供基础条件的各部门产生强烈的关联作用,诱导新产业崛起,促进各产业均衡发展,从而对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1—

一、浙江省的产业关联特征和支柱产业确定 投入产出法作为从技术经济角度进行产业关联研究的重要工具,其分析基础是:在一定的值域内,某种产品的产出量与相关的投入(各种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量之间是成线性比例的。 利用浙江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42部门数据,根据公式计算各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并选取系数大于1的部门,在全部42个部门中,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部门共有20个。除了建筑业以及性质比较特殊的废品废料业外,其余的都属于制造业,说明这些制造行业(包括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信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是浙江省影响力较为显著的拉动部门。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尚未进入前10位的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04,第18位)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03,第19位)对经济总体的拉动作用,尤其是商务服务业作为生产性服务部门将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在全部42个部门中,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共有15个。基础产业则广泛分布于采掘业和能源类产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一般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制品业,纺织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业的感应度系数也达到了少见的1.04(第14位),这说明金融业对浙江省经济的后向推动作用—2—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产业结构分析

江西财经大学 20 14 ~ 20 15 学年第1学期大作业论文题目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产业结构分析 课程名称产业经济学任课教师万卫红学号姓名 0124819 叶凌杰 0120728 兰卡 0120727 刘宇暄 0120734 潘景怡

目录 前言 (3)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3) (二)文献综述 (3) 1、国外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 (3) 2、国内产业结构理论研究成果 (4) 一、袁州区产业结构的现状 (5) 二、袁州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9) 三、袁州区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14)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产业结构分析 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研究的永恒主题。袁州区也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之所以有这一政策是因为在经济发展中,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取决于这个地区有多强大的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和合理的产业结构。而产业是指具有某类拥有共同特性的企业的集合。产业结构是产业之间具有经济技术联系,以市场为主体的存在与分布状态表现出来的,而市场主体则是产业的承载者。产业结构的调整会促进市场主体的发展,市场主体的发展又为产业结构的加速演进创造条件。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为市场主体的外在数量增加和内在竞争力提高创造条件,而市场主体的外延扩张和内在升级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在现代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演进和市场主体发展的相互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袁州区市场主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 在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中,影响较大的是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和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提出的二元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超前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后来经过古斯塔夫〃拉尼斯和费景汗等人的补充,形成了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景汗

产业转移对浙江产业调整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浙江产业调整的影响 摘要:浙江经济得到了长达20年的高速发展,总量的增长成绩举世瞩目,但浙江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却非常缓慢。产业结构的调整跟不上经济发展,这极不正常。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浪潮加速发展。浙江要跟进时代,其产业结构就必须要调整,而产业转移是重要的途径之一。但产业转移对浙江产业结构升级是把双刃剑。通过产业转移,企业可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但如果处理不当,它会阻碍产业升级转型。因此有必要探求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起飞的首要动因就是制造业的强势崛起。浙江作为“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劳动成本比较优势、市场需求优势、体制创新优势、沿海区位优势和较好的制造业基础。但如今国内外各种因素如国内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央行银根紧缩,国际范围内金融危机残余等都影响着浙江省中小企业的生存。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技术革新的大环境下,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浪潮加速发展。 产业转移狭义上可以理解为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广义上可以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产业在一国内部、以企业为主导的转移活动,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经济行为和过程,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 处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浙江省,早在八九年前产业转移就出现了蓬勃生机。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沿海地区就承接了国外转移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形成了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大中国经济带。沿海发达地区早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提升的要求趋势日益增强,而中西部地区当时仍处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工业经济刚开始起飞。特别是沿海城市在实现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迫于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很自然地要把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工业向内陆地区转移、扩散,其本身则由工业生产中心转向工业调控中心。这对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必须的选择。 对于产业转移对浙江产业结构的关系许多学者做出过深刻的分析。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徐剑锋认为,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积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必然会出现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内产业的梯度转移。产业梯度转移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使中国长期保持低成本竞争优势。尽管沿海地区的成本在提高,但通过转移,仍然能让中国保持竞争优势。不同地区因区位的差异,产业发展进程也有明显的时间差异,呈现出梯度推进的时空格局。这种梯度推进规律为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由于企业迁移目的地地方政府过多的干预,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优势无法体现,或许会导致区域产业转移非常缓慢,产业升级受阻。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张宗和教授认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了实现资本在更高水平的运作,提升企业的综合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企业必然会寻求突破。大企业会将技术、营销等部门转移至市场、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更集中的地区,原来在农村的企业会转移至县城,县城的会转移到省城或更大的都市。而小企业在各类资源难以获取,而少量的利润无法抵挡节节上升的成本时会选择离开,寻找更合适的土地重起炉灶。产业转移是企业发展到瓶颈阶段时必然采取的措施。

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摘要] 本文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对浙江省1978-2007年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总量以及人均GDP、人口等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虽然浙江的产业结构变迁符合结构演变规律,但目前浙江的结构转换滞后于总量增长。虽然目前第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最大,且超过其份额,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将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下降,且人口的增长将加速这一进程。因此不能盲目扩大第二产业,应着力提高其产业竞争力。第三产业无论是产值比例还是就业比例均随着人均GDP及人口的增加而提高,且具有最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应大力发展,同时还应处理好三农问题。 [关键词] 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 一、引言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将打破原有的均衡,促进资源的重新配置与有效利用,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转换。合理的产业结构将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将阻碍经济的有序发展。3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我国中长期发展过程中一切重大问题的解决均依靠结构性矛盾的缓解。 以钱纳里和库兹涅茨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认为经济发展依赖于结构转换,“把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进程理解为经济结构全面转变的一个组成部分最恰当不过”。近年来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对产业结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刘伟(1995)通过发达国家经济的初期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相比较,证明工业化未完成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工业制造业。刘伟、李绍荣(2002)通过对中国经济的实证分析表明,第三产业的结构扩张会降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经济规模的正效应。刘治(2006)、江小涓(2006)等也纷纷指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由于不同的省市具有不同的特点,其资源配置方式也有较大的不同,因此不少学者以某一省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但大多以某一模型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每一模型总有其优缺点,单独使用一个模型进行分析其说服力不强。本文将以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浙江为例,以3个模型为基础,除对产业结构总量进行分析外,还对产值结构、就业结构与人均GDP、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这样全方位的分析力求得出一个更加真实的结论,从而为制定恰当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提供事实依据。 二、产业结构的一般分析

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互动影响与协调思路_以南京市为例_周海生

一、人口结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正向影响1.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增加,劳动力供给较为充足 劳动力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主导因素,其供给状况不仅决定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可行性,且从就业需求和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层面影响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南京15 ̄64岁人口为650.72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高达81.29%,比20年前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同时,从年龄构成指数来看,虽然南京的老年抚养比有所 增加,但是由于少儿抚养比显著下降,因此总抚养比也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从10年前的31.44%下降到2010年的23.01%。这说明,南京劳动适龄人口相对较多,负担相对较轻,能够更多地参与产业经济活动,从而为产业发展提供相对充足的劳动力供给。近年来,南京从业人数稳步增长便是最好的例证。南京仍然比较丰厚的“人口红利”,将在一段时期内保障南京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增量的产业发展平滑存量的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利益冲突。 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互动影响与协调思路 ———以南京市为例 周海生1,战炤磊2 (1.淮安市委党校,江苏淮安223001;2.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收稿日期:2012-10-24 作者简介:周海生( 1971-),男,江苏淮安人,博士,主要从事公共政策研究;战炤磊(1979-),男,山东莱阳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风险投资。 摘要: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影响。人口结构既可能通过劳动力供给增加、优化产业集群环境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正向影响,也可能通过增加决策难度和风险强度制约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也会对人口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和空间结构等产生深刻影响。要实现二者的协调互动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优化人口干预引导机制,促进人口结构持续优化。一是走出数据指标陷阱,从新生人口和流动人口两个角度优化性别结构;二是扬弃劳动力优势陷阱,审慎优化人口年龄结构;三是抛开就业歧见,合理优化人口就业结构。另一方面,优化产业扶持升级机制,促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一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产业升级发展;二是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高就业吸纳能力;三是扶持老幼服务产业,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关键词: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产业集群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92X (2013)02-0107-04Interactive E ffects and Coordination Ideas between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aking Nanjing as an Example ZHOU Hai-sheng 1,ZHAN Zhao-lei 2 (1.Huaian Party School ,Huaian Jiangsu 223001,China ; 2.Jiangsu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Nanjing Jiangsu 210013,China ) Abstract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between the complex interaction.Population structure not only be throu-gh the labor supply increase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cluster environment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produce positive influence ,but also may by increasing the decision difficulty and risk intensity restrict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for population gender structure ,age structure and spatial structure have a profound effect.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ion interaction must work along both lines ,on the one hand ,optimizing the population intervention guide mechanism ,promote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o optimize industry support upgrade mechanism ,promote industrial structure continuously optimize. Key words :Population structur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dustry cluster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