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现代西方的领导理论

现代西方的领导理论

现代西方的领导理论
现代西方的领导理论

第一章第三节详案:现代西方的领导理论

一、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研究的基本概况

现代西方领导科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 世纪的资产阶级产业革命时期,迄今为止,有一百余年的历史。研究人员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对领导科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和研究,其基本情况如下:1.一个研究的基本宗旨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的研究不论有多少流派,有多少观点,经历了多少不同的发展阶段,但不论其理论的差异有多大,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其研究的基本宗旨就是一个:通过辨识影响领导有效性的各种因素,寻求提高领导绩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围绕着这样一个目的而展开,无论是领导的特质理论、行为理论,还是领导的权变理论、价值理论,都概莫能外。围绕着这样一个核心和宗旨,研究者不断探索制约领导有效性的各种因素,从领导的素质特征到领导的行为模式,从领导活动与环境的互动到领导的价值取向等,拓展了领导科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在领导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领导科学研究的方法上也不断创新,使领导科学的研究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点问题。

2.两大研究领域西方领导科学的研究从诞生起就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企业领导理论研究领域和政府行政领导理论研究领域。其中,企业领导理论的研究得到更多的重视,所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富,也最引人注目。如:世界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管理实践》、《有效的管理者》等,K.布兰查德和S.约翰逊的《一分钟经理》

约翰.科特的《总经理》、《领导变革》、《变革的力量》、《现代领导的艺术》等,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等。在政府领导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就少一点,如塔克的《政治领导》,尼克松的《领导者》,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的《领袖论》等。这种状况与西方社会实际的生活特征是一致的。西方社会企业高度发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影响上、规模上,都占绝对优势,并且,企业的生存竞争非常激烈,这迫使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不断改进管理方式,不断创新领导模式,这推动了企业领导科学的深入发展。西方一般领导理论主要来源于企业的领导研究成果,然后在此基础上促进政府的领导改革,推动政府行政领导科学的发展。企业的领导活动与政府的行政领导活动有着许多共通的地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如企业要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定战略发展计划,政府也要为国家确定社会的发展方向,决定社会的发展战略;企业要为顾客提供优质价廉的产品和服务,政府也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企业要关注效率,政府也要注重效率,等等。因此,在西方的政府行政改革中经常借鉴企业领导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如当前西方比较盛行的“政府再造”活动,就是运用企业的领导方法和精神来改造政府,提高政府的效率,改善政府形象。但是,毕竟两者属于不同的领域,在领导的本质、领导的原则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能完全等同与互相照搬照抄,只能借鉴和改造。

3.两种研究范式

西方尤其是美国领导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研究范式:一是从研究领导者(Leader)的角度入手来

研究领导理论(Leadership),二是从领导活动(Lead )的角度来研究领导理论。领导科学创立的初期,主要是从领导者的视角出发来进行研究,不仅时间长,研究者多,而且成果多,影响大。西方领导理论在20 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上都是从领导主体的角度来研究领导素质、领导作用、领导方法的。尽管研究者也离不开领导活动,但研究的重点在于领导者的能力和素质、领导权力和权威、领导方法和艺术等,这些内容不仅构成了领导理论的传统内容,而且成为领导理论不断创新的生长点。近20 多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不少学者从领导活动的角度来研究领导理论。尤

其是研究领导活动与领导环境之间的互动,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一般来说,西方学者认为,沟通、协调、激励是主要的领导活动。

4.两种存在形态

西方领导理论比较明显地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形态:领导科学和领导艺术。领导科学强调用科学的实证的方法来研究领导者或领导活动,侧重于领导的原则、规律和特点。如科维的领导学,主要以领导原则为中心,注重领导规律和特点的探索和分析。领导艺术主要从经验的角度来探求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侧重于领导理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一般来说,在西方国家领导艺术研究的成果的影响远远超过领导科学。如近年来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彼得

• 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就是一种领导艺术理论。领导艺术并非领导经验的简单总结与提炼,它同样需要深厚的理论底蕴。如彼得• 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织的领导者要掌握五项修炼的实务和艺术,而每一项修炼都有相应的领导理论作指导。在几乎每一本领导艺术的论著中都包含着大量的领导案例,作者从领导者和领导活动的具体实践案例中,抽象概括出一些简明深刻的结论,然后再把这些理论和艺术运用到实践中去进行验证、调整和完善。领导艺术虽然不注重体系的完整性和内容的系统性,但它仍然有着独特的理论形态,成为领导科学的重要补充。

5.多元发展趋势

近20 年来,尤其是新世纪的开端,领导理论在西方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他们认为,领导力是制胜21世纪的强大武器,谁拥有高超的领导艺术和超强的领导力,谁就能称霸世界。由此可以判断,领导理论在新的世纪将得到迅速的发展并取得更多的成果,领导理论将更加繁荣。在研究的目的和宗旨上仍围绕领导的有效性问题,但视野将更开阔,注重宏观领导如跨国公司、主权国家、乃至国际组织在领导上的有效性,而且,将不断重视领导的人文价值,领导的目的在于不需要领导,即使现在的被领导者通过激励、学习、锻炼都成为领导者,人人自己领导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在研究的范式上,将超越领导者和领导活动这两个研究范式,从更多的视角来研究、探索获得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如将重视被领导者的研究。在研究领域上,将从企业、政府领导进一步扩展到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以及国际组织的领域,研究的领域将更加广泛。在存在形态上,领导科学和领导艺术两者将逐步融合,其界限变得十分模糊并融为一体,既重视领导科学的研究,也关注领导艺术的探讨。

二、现代西方领导研究的基本理论

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 世纪末到20 世纪40 年代。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具备什么样素质的人才适合当领导,即作为领导者需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修养,或者当了领导之后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领导者。人们把这一时期关于领导者特质的研究统称为领导特质理论( Trait Theory )。将这一时期称为特质研究时期。第二阶段始于20 世纪40 年代中期到70 年代早期。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领导行为,探讨什么样的领导行为、领导风格才能提高领导绩效。人们把这一时期关于领导行为的研究称为领导行为理论( Behavior Theory )。将这一时期称为领导行为研究时期。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60 年代早期到90年代。这一时期研究的重点是影响领导绩效的情境因素,如工作任务、团体类型、下属特征等。将这一时期称为权变理论( Contingency or Situational Theory )研究时期。第四阶段从20 世纪80 年代至今。这一时期的研究可以说比较分散,人们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研究影响领导绩效

的各种因素,产生了多种领导理论,如交易型领导理论(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改造型领导理论(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以及自我领导和超级领导理论等。形成了领导理论的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一)第一阶段:领导特质理论

“领导是天生的”,这种信念在19世纪末至20 世纪上半叶占主导地位。这也是领导特质理论的出发点和基本前提。领导特质理论(Trait Theories of Leadership)就是通过对大量领导者的考察、分析和研究,从性格、生理、智力及社会因素等方面寻找领导者特有的素质或应有的品质的理论,也叫素质理论。它强调领导者先天的个性和行为,认为它们是与生俱来的,先天就具有领导他人的特殊才能与素质,领导者是天生的“伟人”。这种特定的领导才能和品质意味着,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具有这些特质的人最终将被推向领导者的位置。对人格力量和先天品质的信念,使人们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在领导品质的研究上,形成了一些理论观点和假设。到了20 世纪80 年代,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又对特质理论产生了新的兴趣,并继续深入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

1.早期领导特质理论

早期一些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感觉到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是如此的显著不同,因此希望通过对领导者的观察与分析,尤其是通过对大量的成功的领导者的分析研究,收集了关于他们的各种详细的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和个人品质特征方面的资料,并对数以百计,乃至千计的领导品质进行了测量,包括年龄、体质、智力、动机、主动性和自信心等各种参数。试图发现领导者所特有而被领导者所缺乏的才能和品质。在此基础上确定出领导者的标准,以此作为选拔领导者的依据。该研究一般从以下 5 个方面人手:

(1)生理特质。如领导者的身高、体重、体质、音容笑貌和仪态举止等。

(2)个性特质。如自信、热情、外向、开朗、幽默、正直、负责、勇敢、独立性和内控性等。

(3)智力特质:如领导者的记忆力、判断力、逻辑能力以及反应能力等。

(4)工作特质。包括责任感、事业心、首创性等。

(5)社会特质。包括沟通能力、激励能力、协调能力、控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在早期的理论和假说中,比较著名的有亨利的特质理论。亨利1949 年提出成功领导者应具有以下12点特质(朱立言主编,《行政领导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

(1)成就欲强烈,把工作当成乐趣和兴奋点,对其关注和追求超过对金钱报酬和职位晋升的关注和追求;

(2)敢于承担责任,干劲大,希望迎接工作的挑战;

(3)尊重上级,认为上级水平高、经验多,能够帮助自己上进和提高,与上级关系好;

(4)组织能力强,把混乱的事组织得很有条理;

(5)决断力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各种备择方案加以权衡迅速做出决断;

(6)思想敏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能从有限的材料中预测出事物的发展动向;

(7)自信心强,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自信,目标坚定,不受外界干扰;

(8)极力避免失败,不断接受新任务、树立新目标,驱使自己前进;

(9)讲求实际,重视现在,而不大关心不肯定的未来;

(10)眼睛向上,对上级亲近而对下级较疏远;

(11)对父母没有感情上的牵挂,而且一般不同父母住在一起;

(12)忠于组织,忠于职守。

经过40 多年的研究,研究者仍未能找到有效的领导者所应该具有的区别于被领导者的才智、个性、身体等方面的特质,也几乎没有证据表明,领导者是天生的。只是更多的数据表明,一般而言,领导者比其他人更好交往,更具主动性,更为活泼。除此之外,领导者通常好象具有一点原创性,较受欢迎,而且具有一点幽默感。但所有这些都不

能确保一个人成为领导者,更不用说成为一个有效的领导者。

虽然这一时期领导特质理论的研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并具有很多局限性。但也有一定的成就,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 P.罗宾斯认为:(1)大多数人相信对于所有成功的领导者来说,都具备一系列一致而独特的个性特点。(2)在确定与领导关系密切的特质方面的研究中,得到的结果引人瞩目。比如,研究发现,进取心、领导意愿、正直与诚实、自信、智慧和具备与工作相关的知识对领导者尤为重要。(3)大半个世纪以来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具备某些特质确实能提高领导者成功的可能性,但没有一种特质是成功的保证。

2.现代领导特质理论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经济对领导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人们对领导者特质理论的研究又迅速升温。虽然原来的领导特质理论研究结果基本上否认了“伟人论”的观点,但人们始终都认为有效领导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世界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 Peter Deruck)认为,

一个有效的领导者必须具有以下五项主要学习习惯:善于利用时间;注重贡献,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善于发现和用人之所长;分清主次,集中精力;作有效的决策。

美国学者詹姆士. M ?库塞基和贝瑞?波斯纳是著名的领导学专家,他们认为领导是每个人的任务,领导是人类组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事务。他们从1980 年开始调查近千家企业及政府行政部门,而后又在1987 年和1995 年进行了两次调查。他们发现排在前四位的领导特质是:诚实、有远见、懂得鼓舞人心、能力卓越。

首先是诚实,它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83%的人期望领导者要诚实、讲信用、有

道德、有原则。如果领导者对自己所倡导的原则言出必行,那么下属就会心悦诚服地追随。

其次是有远见。不管我们称这种能力为眼光、梦想、召唤、目标或计划,它的信息或内涵都是很清楚的;如果领导人期望别人愿意加入他们的行列,那么他们必须知道目标何在,前景如何,也就是要有远见。

第三是懂得鼓舞人心。追随者期望领导者拥有满腔热情、充满活力,尤其是在困难时期对未来感到乐观,领导者若能表现得极其热忱和兴奋,显示出他个人对所追求目标的投入,就更能鼓舞人心。

第四是能力卓越。领导者必须有领导能力,这是指领导者必须具备运转工作的核心技术,尽管不同职业对领导者要求不同,但领导者必须具备为他的职业带来某些附加价值的能力。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研究者都提出了他们的观点。其研究表明,领导者至少在某些领域确实有天赋和才能,成功的领导者存在某些特质上的共性,但特质仅仅是领导者应当具备的必要条件,仅有这些天赋和才能是不够的,个人的经验、正确的抉择以及对环境的正确判断也是使这些因素得以充分发挥的关键因素。领导特质理论只能说明具有哪些素质会有较大的机会成为领导者,成为有效的领导者,但能否真正成为领导者,成为有效的领导者,其制约的因素还很多。领导者的特质只为其成功提供了某种可能,重要的还是后天的学习和实践锻炼。但不论如何,领导特质理论毕竟为培养、培训和选拔领导者提供了一定的标准和依据。

(二)领导行为理论由于领导特质理论研究没有取得预期的结论,也由于20世纪40 年代中期行为科学的兴起,研究者从领导特质研究转向了领导行为的研究,通过考察领导者实际做了什么和怎么做的,来寻找领导效果的答案。领导行为研究具有特质理论研究所不具备的几个有利条件:一是行为能够被观察,比素质更具有客观性。二是行为能够被测量,比素质更精确和更正确。三是行为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但素质是先天或者早期生活中形成的。由此,人们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到了领导行为上,导致领导行为理论的研究占据了主导地位。领导行为理论认为领导者不是天生造就的,而是后天培养、塑造和形成的,通过对有效的领导行为模式和领导风格的研究,可以按照一些精心设

计的培训项目把有效的领导行为模式移植到其他人身上,使之也成为有效的领导者。领导工作的绩效主要取决于领导者的行为和风格,而不是领导者的特质。领导行为理论强调一个有效领导者的行为,而不是判断谁应该是一位有效的领导者。

1.有关领导行为的早期研究

对于领导行为方式的研究最早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勒温(Lewin) 和利普特( Lippit )等人进行的,他们通过试验研究不同的领导方式对下属群体行为的影响,认为存在着三种不同的领导工作方式:专制方式、放任方式和民主方式。勒温认为,独断的领导者是那些自己单独制定决策的人,他们通过严格的管理来达到工作目标,但却导致群体成员没有责任感,情绪低落,逆来顺受,消极被动。放任式的领导者既不为下属提供明确的方向,也不参与他们的决策制定。这种领导方式效率最低,只达到社交目标,不能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由于几乎没有指导和评价,会引起群体的失望和混乱,导致了工作的低质量。民主的领导者在制定决策时,与下属商讨,允许下属参加决策。这种民主的领导方式效率最高,不但能够完成工作目标,而且群体成员关系融洽,有凝聚力,工作主动性强,并有创造性。虽然对这三种领导方式可以比较明确地予以界定,但该研究却无法判断出哪一种类型是最有效的,或者在什么环境下应该采取哪一种领导方式,因为每一种领导方式对下属都有不同的效果。

2.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

大量全面且重复较多的领导行为理论研究来自于20世纪40 年代末期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该研究工

作在斯托格迪尔( Stogdill )教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研究的目标是确定领导行为在实现群体和组织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性,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让下属来描述领导者的行为,研究者们收集了大量的有关对领导行为描述的数据资料,开始时列出了1800 个因素,后来减少到150 个。通过逐步筛选、归并,最后

归纳为两个独立的维度:结构维度和关怀维度。

结构维度(Initiating structure) 指的是领导者更愿意界定和建构自己与下属的角色差异,强调组织的需要,以达成目标。领导者的主要工作就是抓组织,即为职工提供组织结构方面的条件使之做出令人满意的成绩,包括进行组织设计、制定计划和程序、明确职责和关系、建立信息通道、安排并确定工作日程、强调工作的最后期限等。高结构特点的领导者向组织成员分配具体任务,要求员工保持一定的绩效标准。

关怀维度(Consideration) 指的是领导者尊重和关心下属的观点与情感,更愿意同下属建立相互信任的工作关系,其工作主要以人际关系为中心,关心人,尊重下级意见,注重职工需要。高关怀维度的领导者帮助下属解决个人问题,友善且平易近人,公平对待每一个下属,关心下属的生活、健康、地位和满意度。按照这两个维度的内容,研究者们设计了领导行为描述问卷(Leader behavior description question ,LBDQ)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