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智慧城市云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建议书

智慧城市云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建议书

智慧城市云服务平台建设

方案建议书

目录

1.需求分析 (3)

2.研制和示范 (10)

3.研制和示范应用方案 (16)

4.投资估算及筹措 (39)

5.项目组织实施方案 (39)

6.效益分析 (44)

1.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区域城市化现象日益明显,城市群逐渐成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题形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建设成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1.1.发达国家战略

以美国先进制造业、德国工业4.0、英国工业2050等国家战略为主导的工业技术革命正在改变全球。高科技园区、科技城已经成为世界发达国家自主创新、工业革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载体。硅谷、加罗尔、剑桥、以色列、张江等科技园都处于全球科技创新的领先地位,是国际公认的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如硅谷园区通过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来应对当地经济衰退,长期成为美国甚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1.2.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概况

张江长三角科技城由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张江平湖科技园与张江金山科技园共建而成,位于上海西南部的金山区枫泾镇,与浙江省平湖市新埭镇的交界处,地跨浙江与上海两地。

根据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方向,基于“以人为本、以企业为

本”的经营理念,坚持“产业优先、高新引领、科技生态”的建设方向,创建一个产城融合于一体,生活、生产、生态完美结合的国内外一流的“产业新区、科技新城”。

未来将建成具有国际水准、拥有创新活力、体现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国际化生态智慧型科技新城;产业功能定位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引领的研发、孵化功能;环杭州湾产业带核心地块的先进制造功能;服务全国的总部管理、营销结算功能;辐射长三角的物流服务功能。

(一)区域协调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

2014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要发挥在长三角地区合作和交流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既是上海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央赋予上海的一项重要使命。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强调:上海的发展出路和成果,在于围绕国家战略、服务国家战略的过程中体现自身的发展水平、成果和价值。上海的站位,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各个方面都要符合国家布局和规划,都要有利于国家发展、有利于与兄弟省区市之间实现双赢。

上海市政府将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定位为与杭州、南京、合肥等省级城市并列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议建立跨省市管理体制,在建设、规划、交通、通信等方面予以支持保障等要求,以及“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高度定位和内涵,为科技城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科技城的建设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条件。

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是上海与浙江两地政府利用各自优势、打破传统地方行政区划格局、在统一品牌、统一规划、统筹协调的提前下,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的建设理念,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创建的中国第一个跨省市合作、长三角区域联动、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先试示范区(实验区);是上海市与浙江省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区域联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的重大战略。

(二)创新驱动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核心战略;加快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的核心任务

十八大确定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求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上海市的一号课题。

近期,上海市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即“科创22条”)及《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即“人才20条”)。为科创中心建设,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市场环境和人才环境提供了政策保障。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不断推进,众筹、联盟、互联网+等新型模式优势日益显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业2025、模式创新、跨界合作成为当今发展的趋势。

1.3.智慧城市现状与趋势

1.3.1.城市信息化建设现状

随着全球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

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信息化发展正酝酿着重大变革和新的突破,向更高阶段的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应用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

作为近年来对人类城市发展关注和探索的一个进程,以“智慧城市(Smart City)”概念为代表的城市信息化建设逐渐被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社会公众所接受。目前国内开展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城市中,有的是围绕“智慧城市”概念,提出了“智慧深圳”、“智慧南京”、“智慧佛山”等;更多的是围绕各自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选择相应的突破重点,提出了“数字南昌”、“健康重庆”、“生态沈阳”等,从而实现城市信息化建设和城市既定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机统一。

为规范和推动以“智慧城市”概念为代表的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住房城乡建设部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经过地方城市申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初审、专家综合评审等程序,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试点城市将经过3―5年的创建期,住建部将组织评估,对评估通过的试点城市(区、镇)进行评定,评定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国家发改委正着手起草以“智慧城市”为代表的城市信息化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并研究在区域范围内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我国以“智慧城市”为代表的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规模会很大。

1.3.

2.城市信息化发展趋势

(一)城市信息基础设施:高速、宽带、融合、无线的泛在网将连通所有人或物;

当前,宽带化、三网融合进程不断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快速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交融发展,云计算所带来的计算资源配置更加有效,高速、宽带、融合、无线的新一代智能信息基础设施将成为现实,满足随时、随地、任何物、任何人都可以上网以及实现

所有人或物的连通。信息基础设施将与城市水、电、气、公路等设施通过传感网络紧密联系、融为一体,共同构成城市性基础设施,全面满足城市人与物的连通需要。

(二)城市运行:精细、准确、可视、可靠的传感中枢将智能调度城市要素;

精准、可视、可靠、智能的城市运行管理网络将覆盖所有城市要素,有效支撑城市安全、可靠运行。物联网、互联网和云计算交融发展正在构建无所不在、人与物共享的关键智能信息基础设施,使得广泛分布的传感器和嵌入式系统使物理实体具备了感知、计算、存储和执行能力,不断推动城市运行的智能化、可视化和精准化。随着城市运行管理网络延伸到社区、家庭和个人以及与治安管理等信息系统的深度融合,城市运行管理网络将逐渐覆盖城市所有人和物,使得传感中枢智能调度城市要素。

(三)居民生活:科学、绿色、超脱、便捷的数字化新生活将梦想成真;

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将为人们打造一个安全生活在数字化的生活环境,数字化新生活将成为人们基本的生活方式。远程视频交流、网上购物、远程学习、电子医疗等科学、绿色、超脱、便捷的数字化新生活将梦想成真。

(四)社会服务:虚拟化、个性化、均等化的社会服务无所不在;

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广泛深入应用,形成无所不在公共服务环境。面向基层、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普遍服务的机制将使城乡的数字差距逐步缩小,推动教育、医疗等资源的均等化,促进形成公平、和谐的社会氛围。

(五)城市经济:非物质化、可信化、低碳化的数字经济将蓬勃兴起;

信息化城市的经济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力是知识的创造与利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信息化城市最主要的支柱产业。作为自由思想创新产物的数字经济随着信息化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将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基于虚拟空间的数字经济

发展空间巨大。数字经济将成为信息化城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最优发展潜力的领域。

(六)城市管理服务:网上政府、透明管理、无缝服务将奠定良治社会的技术基础;

高效透明、无缝服务的政府是政府改革的方向,网上政府将成为政府行使职能的主要形式。电子政务促使政府行政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强调政府履行政府职能要充分发挥和完善政府的服务功能,强化为公众和社会提供更广泛、更快捷、更全面的无缝服务,使得传统政府由多层次、多部门、以“管”为目的向一个“智能的”、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透明服务型政府转变。

1.3.3.政策背景

在当代中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信息化建设恰恰是新四化的交汇之点,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建设和国家全面发展的历史方向。

(1)《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推动网络融合,实现向下一代网络的转型,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推进综合基础信息平台的发展,加快改革,从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层面推进“三网融合”。

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确立科学的信息资源观,把信息资源提升到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加强信息资源的统筹协调、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建立和完善信

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加快人口、法人单位、地理空间等国家基础信息库的建设,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定下了基调,指明了方向。《纲要》对“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做了突破性部署,将中国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列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战略中,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制造业”一起,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指出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地理、人口、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

1.3.4.政策法规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的通知》(发改高技【2015】1303号

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4-2016)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2] 17号文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4]34号)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国信[2006] 2号)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办发[2006] 11号)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6]18号文件);

《关于开展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国测国字[2006] 18号)《关于加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服务的指导意见》(国测国字[2006] 35号)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技术大纲(试行)》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第55号令);

2.研制和示范

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张江)是全国三个国家

自主创新示范区之一,由张江核心园、漕河泾园、闸北园、青浦园、嘉定园、金桥园、杨浦园、徐汇园、长宁园、虹口园、闵行园、松江园、普陀园、奉贤园、金山园、崇明园、陆家嘴园、临港园和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在内的1 9个分园组成。一区十九园形成了“大张江”园区格局,园区面积已从2 5平方公里扩展到470余平方公里,形成多个贯通上海、辐射长三角的创新带。

目前,张江汇聚各类企业约3万家、经济总收入达1 .8 8万亿元、世界5 0 0强企业有3 0 0多家落户张江、各类研发机构10 0 0多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科技融合产业不断彰显着旺盛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张江集聚了全上海8 0 %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张江核心区的产值已达每平方公里1 8 3亿元,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列 同时,6 0多家企业孵化器、产业加速器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张江培育科技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强力支撑。张江还将继续扩区,届时,张江的企业数量与资源还将进一步升级。

2.1.张江长三角科技城信息栅格平台研制与示范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抓住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契机,着眼信息化助推“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助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贴近群众需求和服务改革发展为导向,推动信息化与城市发展全面深入融合。以深化智慧应用为主线,以强化网络安全为保障,营造智慧生活,发展智慧经济,深化智慧城管,建设智慧政务,推进区域示范,依靠企业主体,进一步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探索智慧城市建设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措施,为率先迈入信息社会、努力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发挥更大作用。

2.1.1.城市信息栅格

所谓“全球信息栅格”(Global Information Grid),就是由可以链接到全球任意两点或多点的信息传输能力、实现相关软件和对信息进行传输处理的操作使用人员组成栅格化的信息综合体,从体系结构上看,GIG一改大多数信息系统纵向一条线或组网一个面的链接模式,按照资源整合、一体化、互联互通的系统要求,构建起栅格化的信息网系。美国军方在GIG框架下,将分布在全球的计算机、传感器网和作战平台网组成一个大系统,实现全球范围内时域和空域的一致以及各分系统的协同,可保证“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将任意形式的信息传递给任意人”。

我们提出了城市信息栅格(City Information Grid)的思路,这种方式是革命性的,由此信息网络和城市格局发生一系列变化,如:信息获取全球化,信息交换全维化,信息处理智能化,信息设施兼容化,信息防护保密化,等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CIG中

既包含计算机网络栅格、通信网络栅格,也包含传感器栅格和部门栅格、行业栅格、服务栅格,我们的城市变成任意传感器到任意行动的全程信息一体化兼容,实现任何能发送和接收“0”“1”数字信号的设备、任意人(法人)、任何服务(活动)均能与CIG 相联,从而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能力,优政惠民强企,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提供良好的城市环境和保障。

2.1.2.张江长三角科技城信息栅格成果示范

(一)总体定位

●产城融合:形成社区、园区、产业和城市的完美结合。

●三生体系:在生活系统中打造吃住行游购娱科教文卫的完整体系,在生产系

统中打造多个产业板块,建设将以自然和谐、友好的城市环境。

●产业新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将充分发挥上海市中心及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

的高新产业集聚、高新产业外溢的优势,坚持“产业优先、高新引领”的建

设方向,打造“产业新区”

●科技新城: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将通过建设覆盖园区的智慧网络、智慧平台、

云平台、企业协同平台等智能化、信息化平台,提高园区与园内企业的运营

管理水平和竞争能级,为园内企业和居民带来全方位的科技互联体验,打造

“科技新城”。

(二)功能栅格

●产业发展:园区发展的核心,坚持“产业优先、高新引领”;

●中央商区:重点发展高端商务、总部经济、企业服务、会展培训;

●生活居住:将覆盖园内人员的吃、住、行、游、购、娱、科、教、文、卫等

各方面的需求。

●生态文化休闲:充分保留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河流水系、人文历史、文化

渊源等要素的同时,将做足江南水乡、文化古城、“上海塘”、“华亭侯”

故里等上海、浙江文化的文章,融合两地关系,提升园区旅游、文化内涵。(三)产业栅格

五板块多基地的指导思想,规划产业栅格。

五板块:

●高新技术产业板块: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电子与信息技术、新材料产业、研

发设计产业、航空卫星、3 D打印等;

●现代服务业板块:科技金融锁定业、咨询服务业、会展、现代物流业、教育

培训业、文化创意产业等;

●先进制造板块:高端制造业、智能制造业、机器人制造业等;

●生态农业板块:绿色农业、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休闲等;

●创新创业板块:企业创业区(创业苗圃、企业孵化器,为创新创业企业,提

供服务平台)、企业加速区(企业加速器,为高速发展企业提供扶持服务平台)、企业总部区(吸引各类企业总部,如沪企总部基地、浙商总部基地、国际企业总部基地等);

多基地:

●围绕五大产业板块,通过产业与空间规划,进行主题定位、产业招商、特色

开发等措施,营造企业发展环境,形成企业发展生态链,以“园中园”形式打造一批高新、特色的基地;

●产业特色园中园:如电子物联产业园、服务外包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

生物医药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等;

●区域特色园中园:如张江长宁科技园、张江静安科技园、张江黄浦科技园、张江徐汇科技园、张江硅谷科技园、张江欧洲科技园、张江日本科技园等;

2.2.长三角经济带遥感云服务

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示范区,对该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交通、医疗等具有战略意义。打造空间遥感云服务,实现空间遥感数据资源的一站式共享服务。通过专网和公众传输网络,实现分布式的海量遥感数据资源存储、检索、管理、分发与信息产品生产与检验服务。系统主要为不同用户多源数据、产品、模型、算法等资源的共享与发布,为用户提供统一资源共享目录,实现多级信息产品的可视化查询、订购、高速下载服务;具备集群计算服务共享能力,为提供在线综合分析与服务流程定制,提供多种在线数据挖掘和分析模型。同时系统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需求分别提供基与B/S的服务模式与基于移动终端的服务模式,满足不同权限级别用户实现个性化的信息资源服务等。

目前,在空间遥感信息共享和服务方面,我国已经拥有了陆地、海洋、气象等覆盖全面的系列卫星,展开了丰富的对地观测应用,尤其是随着国家高分专项的建设,已成功发射高分一号、高分二号和高分八号三颗卫星,实现现了覆盖全球的亚米级的空间分辨率对地观测能力,并在发改委、民政、国土、环保、住建、交通、水利、农业、卫生、林业、统计、中科院、地震、气象、海洋、测绘共16个行业领域开展了应用示范项目的建设。但数据共享方面,数据分散在各归口和用户部门,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重复建设问题仍十分严重,缺乏有效的数据共享平台;在应用服务方面,遥感数据在政府、行业、企业和民生应用尚处于碎片式科研性质,尚未形成结构开放、时空

统一、面向服务的遥感应用服务体系,并缺乏标准化、流程化的遥感高级产品生产线以及面向行业和区域应用的网络化综合服务平台。

建设遥感云服务平台,可以使遥感数据与技术成为可以随时随地按需使用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用户无需购买数据、软件和昂贵的计算机设备,就可以方便经济地使用

高分遥感信息,可以极大地降低遥感在成本、技术、设备、维护诸方面的门槛,推动遥感数据在全社会各层面普及应用。

3.研制和示范应用方案

3.1.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抓住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契机,着眼信息化助推“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助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贴近群众需求和服务改革发展为导向,推动信息化与城市发展全面深入融合。以深化智慧应用为主线,以强化网络安全为保障,营造智慧生活,发展智慧经济,深化智慧城管,建设智慧政务,推进区域示范,依靠企业主体,进一步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探索智慧城市建设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措施,为率先迈入信息社会、努力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发挥更大作用。

3.2.推进原则。

1)需求为先,惠民为本。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着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立足市民生活、企业生产和运营、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实际需求,发挥信息化对科学高效配置资源的支撑和服务功能,切实增强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捷、高效、创新的感受度,让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2)创新驱动,深化应用。鼓励各类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各行业跨界融合,培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新产业。以创新促应用,不断拓展信息技术

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丰富各领域应用服务的技术手段和服务模式,形成智能应用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智慧城市建设格局。

3)强化安全,保障有力。牢牢把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作为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的辩证关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做到协调一致、齐头并进。加强网络安全,坚持依法管理,提升技术能力,强化信息保护,完善管理制度,形成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4)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规范标准、统筹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在竞争性领域坚持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市场化,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培育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力量,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合力推进的格局。

3.3.发展目标

1)构建起以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体系为重点,以高速泛在的下一代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体系、绿色高端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自主可靠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为支撑的智慧城市体系框架,成为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城市软实力的强大支撑和重要基础,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率先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2)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效益显著提升。智慧生活初具雏形,信息化应用有效促进信息消费,基于网络的智能化医疗、教育、交通、养老等公共服务基本涵盖全体市民。智慧经济蓬勃发展,信息技术引领带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以下简称“四新”)发展。智慧城管不断深化,基于网格化的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基本覆盖全市域。智慧政务取得突破,信息化助力政府改革创新的效应不断凸显,电子政务建设管理模式进步显著。智慧城市区域示范效应明显,形成一批示范性智慧社区、智慧村庄、智慧商圈、

智慧园区、智慧新城。

3)下一代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级显著提升。全面建成宽带城市,光纤宽带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域。全面建成无线城市,4G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域,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WLAN)布局进一步优化。功能设施进一步完善,国际网络出口、本地网络网间交换能力显著提升,网络就绪度指数明显提高。

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显著提升。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培育一批新模式、新业态企业。成为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引领区和产业集聚区、信息服务业发展高地。

5)网络安全综合保障能力显著提升。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城域网监测预警、网络安全应急处置、网络空间综合治理能力明显增强,重点区域、重点单位网络安全防护水平有效提升,市民网络安全意识普遍提高,网络安全技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智慧城市网络安全态势总体可信、可靠、可控。

3.4.总体架构

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技术架构,构建“Sevice on demand,One click is enough”的数据应用服务一体化的呼城市信息栅格建设框架。即:以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为基础,以统一信息资源数据库群为核心,通过一站通服务门户,面向政务部门、居民和企业提供政务、民生、产业、城市和社会管理四大类应用服务。

3.5.技术架构

按照顶层设计总体技术架构参考模型和要求,按“层次化设计”思路,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以面向服务(SOA)并体现云计算模式的“五横两纵”的体系框架。“五横”表达了以基础设施为服务、以统一架构服务平台为服务,通过按需服务、交付受理及以应用按需提供服务为窗口,支撑信息化各领域建设的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每层既有对上层的服务支撑,又有独立的面向业务支撑的应用服务体系,完全体现基础设施即服务、数据资源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和软件即服务的云计算体系架构,一切即为服务即表达了这样的思想理念。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架构如下图所示:

3.6.业务架构

业务架构是构建公共服务平台的核心内容,有明确的业务架构才能够指导我们建技术平台架构和数据架构,因此业务架构平台建设关键,经过对业务梳理的分析,可以将业务架构归纳为的基础支撑业务应用和服务对象总体业务架构如下图所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