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叙事文本分析的语言学模式 罗钢

叙事文本分析的语言学模式 罗钢

叙事文本分析的语言学模式 罗钢
叙事文本分析的语言学模式 罗钢

叙事文本分析的语言学模式

罗钢

当代叙事学受到结构主义语言学极为深刻的影响,本文拟介绍一种叙事学家们在文本分析中惯常采用的语言学模式。

过去,人们在分析叙事作品时,注重的是作品的情节、人物、主题等等,而叙事学的文本分析,是从文本语言的有机构成开始的。

在语言中,有一种对于确定其诗歌功能意义深远的对立,这就是隐喻与转喻的对立。1956年,雅各布森在《语言学基础》一书中对二者的关系作了系统的阐发。在这方面,雅各布森吸取了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基本观念。索绪尔认为,语言,就像人类其它符号行为一样,具有双重性质,分别涉及两种行为,这就是选择和组合,这种选择和组合构成符号行为的基础。举例来说,如果我们看见一位少女身着T恤和牛仔短裤,穿白色网球鞋,少女的这身装束便构成一个信息,依据特定的语境,它可以告诉我们少女的性格,她此时此刻的心情以及她将要去作什么。这个信息的构成便不可避免地要涉及选择与组合两种行为,少女先从她的各种上装如大衣,衬衫等中选择了T恤;又从各种裙子和裤子里面选择了牛仔短裤;再从她的各种鞋里选择了白色网球。这种选择依赖于她对自己的服装的了解,同时也依赖于她对自己的需要的认识。选择之后紧接着便是组合,组合的过程依赖于她对各种服装搭配的知识和公众的服装惯例的了解。例如,身着深色西装再穿白色网球鞋使显然是不符合服装惯例的(尽管这种惯

例在不断变化),这种服装的正确搭配,就类似我们根据语法正确地组成一个句子。一句中国古诗,例如“僧敲月下门”,它的构成也要涉及类似的选择和组合的行为。首先:诗人要从一系列具有同样语法功能(名词),和属于同一语义域的词汇(如和尚、僧、道、尼等)中选出“僧”这个词,然后从意义接近的系列动词,如“敲”“打”“拍”“推”中选出“敲”这个动词,最后再从另一系列名词,如“扉”、“门”“闼”等中选出“门”这个词,然后将这些个别的词汇单位根据中文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例如我们不能说,“门敲月下僧”,就如我们不能把裤子笼到身上,衣服套在腿上一样,如果这样作,就违反了语言和服装的惯例。

与选择相关的是相似性,它们暗含着某种替换的可能,(衬衫替换T恤,“推”替换“敲”),选择的过程产生隐喻,因为隐喻的基础使是某种植根于相似性的替换。诗云“桃之夭夭,其灼华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盛开的桃花与容光焕发的新嫁娘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二者才能构成一种隐喻,换言之,一种替换。

隐喻是以人们在实实在在的主体(新嫁娘)和它的比喻式的代用

词(桃花)之间发现的相似性为基础的,而转喻则以主体与它邻近的代用词之间的接近或相继的联想为基础。如转喻“北京提出了一项新的建议”,便是以主体(中国政府)和它“邻近”的代用词(政府所在地)之间的接近联想为基础的。转喻与举隅法有空切关系,如“记得绿萝裙,处处怜芳草”句中的绿萝裙,便是诗人心爱的姑娘的举偶的描写,这种举隅法依赖的也是接近联想。

隐喻属于语言的选择轴,转喻与举隅则属于语言的联接轴,根据索绪尔的说法,隐喻从本质上来说是“联想式”的,它探讨语言的垂直关系。所谓垂直关系,是指句子中的每一个成分和它背后所隐藏的,未得到显露的,可以在这个位置上替代它的一切成分的关系。而转喻从本质上来说是横向组合的,它探讨句子的各个因素在水平方向上的展开,语言信息就是由这种垂直和水平运动构成的。当我们构造一个句子时,我们必须把主语和谓语联系在一起,必须将代名词、名词、形容词、副词、联接词等放在句中正确的语法位置上,以构成一个有意义的系列,这种组合的过程表现在“邻近性”(将一个词置于另一个词旁边),它的方式是转喻的。此外,我们还要从语言库存中一系列意义相近的词中选择某一具体的词,选择(或联想)的过程表现为相似性,(一个词或概念与另外为词或概念相似),它的方式是隐喻的。隐喻与转喻的对立实质上代表了语言的共时性模式(它的直接的、并存的、垂直的关系)和历时性模式(它的序列的、相继的、线性发展的关系)的二元对立。

雅各布森还为语言中隐喻与转喻的两极对立找到了科学的依据。这种依据来自他对两种失语症患者(脑子受损伤而造成的语言障碍)

的观察,这两种失语症患者分别在进行语言的选择和组合两方面遇到障碍,前者他称为“相似性错乱”。在这种病人身上,只保留着语言的组合或句段方面的能力,患者在命名、下定义、使用同义词,亦即在处理与隐喻有关的素材时均遇到障碍,除非他目睹正在下雨他甚至不能作出“下雨了”这样简单的判断。他不能在大量的语言库存中挑

选出一个合适的词,然而这种病人大量使用转喻,如用叉代替刀,以桌子代替灯、以烟代替火等等。而另一种患者恰恰相反,雅各布森将之称为“邻近性混乱”,这种失语症患者失去了“把词语组织成更高级单位的句法规则”,他们的语句颠三倒四,毫无秩序,语句的句法功能完全丧失,这种病人的句子常是由互不联属的个别语词构成的。但这种病人依然保持着选择的能力,所以他们的言语主要局限在“具有隐喻性质的相似性替换词语”,如用“小望远镜”来代替“显微镜”,“火”来代替“煤气”等。雅各布森由上述的观察得出结论,隐喻似乎与‘相似性错乱’不相容,而转喻则和‘邻近性错乱’不相容。”

雅各布森认为,隐喻与转喻的对立决不仅限于语言,而是遍及各种人类行为和文化现象。例如戏剧基本上属于隐喻,电影基本上属于转喻(电影的蒙太奇技巧又属于隐喻),在绘画中,立体派是转喻的,超现实主义是隐喻的。他甚至认为,弗莱则在《金枝》中区分的两种原始巫术,交感巫术与模拟巫术,一基于相似性,一基于接触性,也是与隐喻与转喻相对应的。不过,在这方面表现最突出的还数与语言关系密切的文学。

如果把叙事作品比喻作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织锦,那么隐喻与转喻就是两种色彩、光泽、质地都不相同的丝线,用不同的丝线编织出的织锦,其效果是不同的。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一幅基本上是用隐喻编织出来的叙事文本。

在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戏剧《毛猿》第一幕的开头,作者写道:

本剧的这一场或其它诸场的处理方法决不应该是自然主义的,我所追求的效果是,被白色钢铁禁锢的,一条船腹中的一种压缩的空间,一排排的铺位和支撑它们的立柱互相交叉,象一只笼子的钢铁结构,天花板压在人们的头上,他们不能站直,这就加重了由于铲煤而引起的背部和肩部肌肉过份发达所斌予他们的那种天然伛偻的姿态。工人们本人要跟图片里所没想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尼安德特人的模样儿相

类似,所有人胸脯上都是毛茸茸的,长臂,力大无穷,凶恶,愤恨的小眼睛上面额头低低的向后削去(本文中凡涉及戏剧,均作戏剧文学看待,下同)。

这段描写的隐喻性质是十分明显的,船上的锅炉工就象毛猿,他们生活与工作的空间就象一间间铁笼子,叙述的语言是沿着“选择”与“替换”的垂直线条移动的。上下文在这里并不重要,因此组合的原则在这段文本中并不具有特殊的意义,剧本在水平上展开的各个因素与那个和作品平行的隐喻世界比较起来是次一等的。在船腹里,钢铁铸成了一个铁笼,工人们被囚禁在里面,他们匍伏的姿态就象尼安德特人和毛猿,作品的主人公扬克对地狱般的现代工业文明,怀着野猿一样狂暴的愤怒。另一个剧中人派迪,则对过去更加合乎自然和人道的工作方式怀着深深的眷恋。

派迪:只有在那些日子里,人们在船上才算数,不是这会儿。只有在那些日子里,一条船才算得上海洋的一部分,一个人才算得上船的一部分,大海把一切都连结起来,结成一体。(嘲讽地),这就是你所要求的那种一体,扬克——烟囱里啧出的黑烟污染了海,污染了甲

板——该死的机器敲打呀,跳动呀,摇晃呀一一看不到一线阳光,呼吸不到一口新鲜空气——煤灰塞满了我们的肺——在这个地狱一般

的炉膛口里,我们的脊梁断了,我们的心碎了——喂这个该死的炉子——随着煤一道,把我们的性命也喂进去了,我是在想——就象关在铁笼子里,不见天日的动物园里那些该死的人猿(一声厉笑),哈哈!

在以转喻为基础的文本里,风景描写是由个别因素组合而成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唐诗表现的大漠风光就是由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个别因素构成的,而在派迪的海景里,各种具体因素,人、船、海都失去了它们的个性,“大海把一切都连结起来,结成一体。”这不是隐喻,但它却否定了转喻,它以一幅理想的海景取代了现实的大海,然后文本便转入了隐喻性的替换,火伕的生命和煤一起被喂进了炉膛(生命=煤),钢铁的结构是笼子,人是动物园中的猿。在这里,烟、灰、炉等,都不再是现实的背景,而成为另一个替代的语境(地狱、动物园)的一部分。

戏剧的叙述线索继续沿着第一幕确立的那个核心的隐喻展开。米尔德里德,一个饱食终日,空虚无聊的资产阶级小姐被扬克粗野的形象所惊嚇,把他看作一头毛猿,扬克渴望报复她以及她代表的一切。后来在曼哈顿,一个贵妇人对猴皮的珍爱又激怒了扬克,他因攻击一个富人被投进了监狱。在监狱里有这样一段对白:

扬克:(迟钝地)我准是在作梦。我以为我是在动物园的笼子里一一不过人猿是不会说话的,是不是?

七嘴八舌的声音(嘲笑地):你是在笼子里,没错。

一座监狱

一个牛栏

一个猪圈

一个狗洞(厉声大笑)(《毛猿》第六场)

扬克首先提到一个基本的隐喻“笼子”,紧接着犯人们七嘴八舌的声音便沿着选择的轴线继续扩展这个隐喻,这也符合雅各布森对“邻近性错乱”的失语症患者的描述,他们无力组成连续的语句,因而只能吐出这种由一个一个单词构成的句子,这些单词仅仅是对最初一个概念的替换而已。

戏剧最后以扬克造访一个真正的动物园并死在一头真正的毛猿手里而告结束,他的死使自己彻底与“毛猿”认同。整出戏都是沿着隐喻的方向运动的,尽管也有某些转喻的细节,但在整体上是由隐喻所支配的,因此这出戏基本上是象征,而不是写实的。

接着让我们再来看一段用转喻编织出来的文本: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蓬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桔子。上行则运棉花棉纱及布匹杂货同海味。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没有吊脚楼。河里涨了春水,到水逐渐进街后,河街上人家,便各用长长的梯子,一端搭在房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人人皆骂着嚷着,带了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上进城里去,水退时方又从城门口出城。某一年水若来得特别猛一些,沿河吊脚楼必有一

处两处为大水冲去,大家皆在城头上呆望,受损失的也同样呆望着。对于所受的损失仿佛无话可说,与在自然安排下,眼见其它无可挽救的不幸来时相似。(沈从文《边城》)

尽管这段描写在文字表面见不到转喻,但叙述的基本线索却是沿着转喻的轴线发展的。它的联系不是基于“相似”,如《毛猿》中的“人与猿”“船舱与铁笼子”等,而是基于“邻近”,小说先写茶峒“凭水依山筑城”,然后写山,山上蜿蜒而去的城墙。然后写水,水边的码头,码头上湾泊的小小蓬船,船上的货物。接着再写那条贯串各个码头的河街,河街上的吊脚楼,最后才是一段举隅式的描写,描写每年春水涨时必定出现的一个场面。整个描写都是以“邻近性”为基础的,这种描写在一般所谓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十分普遍的。

过去,人们从许多方面来区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现实士义,但仍然没有能够把二者的界限说清楚,其实二者最深刻,同时也是最具体的区别是存在于文本的语言构成中。现实主义作品大多根据转喻的原则来组织文本,而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作品则大多根据隐喻的原则来构造文本。这里的原因在于,现实主义创作重视摹仿、重视与客观世界的对应关系、重视阅读中的逼真感,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在文本中就必须强调上下文的联络关系,以期构成一个与客观经验相适应的艺术客体。因此,现实主义的叙述大多在转喻的水平的方向上发展。而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创作并不企图制造逼真感,对与客观经验的相应性也不感兴趣,他们的目的是通过某些精警独特的意象,调动读者的想象和参与,促使读者去猜测、探寻、思索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意,

因此他们的语言努力扩展隐喻的幅度,描写基本上是沿着选择的垂直轴移动的。二者的区别是如此明显,有时仅仅根据作品的标题,我们就能断定这部作品的性质。现代主义,或倾向于现代主义的作品,其标题往往富于隐喻和象征意味,如《到灯塔去》、《虹》、《尤利西斯》、《红高粱》、《伏羲伏羲》等,而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如《大卫·科波菲尔》、《卡斯特桥市长》、《芙蓉镇》等,它们的标题便大多是举隅式的。

在区分隐喻与转喻时,雅各布森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他认为,二者可以用来区分诗歌和散文。散文在“本质上趋向于联接”,适宜于描写因果逻辑关系,而诗歌的形式规则,如韵律、节奏等,则基本上是以“相似性”为基础的,证之以文学作品,他的话似乎不无道理。从形式上看,散文(包括小说)在形式上十分自由,它的起讫是随意的,没有严格的限制。如中国古代大散文家苏轼所说,它是“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而诗歌在长短、字数、格律等方面却有比较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我们把一段新闻报导按照诗的格式排列起来,尽管文字依然不变,但它对读者产生的心理效果却完全不同。

诗的音韵模式并不具有语义,但对诗的意义有极大影响,正如美国批评家威姆萨特所说,诗韵的目的并不是把一组音韵相同,意义也相近的语词联系在一起,而常常是借助相同的音韵,把意义完全不同的语词联系在一起。杜甫《秋兴八首》之一的首二句是“闻道长安似

奕棋,百年王事不胜悲”。“奕棋”与“王事”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诗人却利用声韵上的呼应,将棋坛上的风云变化与朝政的兴衰沉浮勾联在一起,用前者来影射后者,声韵使不一致的东西一致起来,其性质与隐喻十分接近。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雅各布森把诗称为隐喻的。

也许,我们可以有条件地同意雅各布森的结论,但也仅仅是有条件的。正如任何语言的构成都离不开选择与组合两种程序,以语言为材料的文学,无论是何种体裁、何种类型,都离不开隐喻与转喻二者在不同程度上的相互协作和相互渗透,尽管可能有不同的侧重,但却不可能截然分离。

让我们先来看看被雅各布森明确归入隐喻类型的诗歌。汉代有一首歌咏瀑布的民歌:“豆子山,打瓦鼓,扬平山,撒白雨,撒白雨,娶龙女,织得绢,二丈五,一半属罗江,一半属平武。”这首民歌有一个核心的隐喻,即用绢来隐喻飞流直下的银色瀑布。然而在这个中心的隐喻出现之前,诗的线索是沿着转喻发展的。从瀑布的声音(打瓦鼓)到它的形态(撒白雨),由白雨再及于呼风唤雨的龙女,由龙女再引出她织的绢。这一连串意象的转换都是依循邻近性的原则实现的,直到最后才烘托出全诗的核心隐喻。

在有的诗歌里,转喻与隐喻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浑然一体,很难把它们判然分开。如这两句古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方面,诗沿着转喻的轴线发展,遵循的是邻近性的原则,从秋风河水,逐次转移到江边饯别的壮士,但从整休上看,在萧瑟的秋

景与慷慨赴难的壮士之间,又存在着一种隐喻的关系,寒冷的秋景衬托出一种悲剧性的庄严,滚滚向前的河水不仅暗示了壮士义无返顾的决心,也暗示他将象河水一样一去不返了。

正如在诗中不乏转喻,在转喻占据优势的叙事作品中也不乏隐喻,即使在以现实主义著称的小说中也不例外。

下面是狄更斯的小说《远大前程》中的一段描写:

文米克果然没说错,我马上就有了机会到我的监护人家里去作客,得以拿池的住所和他的帐房兼秘书的住所作了一番比较。那天从沃伍尔斯来到事务所,只见我的监护人正在自己办公室里用香皂洗手。他连忙把我叫过去,当面邀请我带几个朋友去作客,当真都让文米说中了,他同我约定:“一不用客套,二不用穿礼服,就定在明天吧。”我向他住在什么地方(因为我根本不知道他的住址),他回答道:“先到这儿来,我带你们一起去。”如今想来这一定因为,凡是迹近招供的话他是绝不肯说的。顺便也说一下,贾格斯先生简直象个外科医生或牙科医生,当事人一走,他就要洗手。他办公室里另有一个小间,就是专备洗手用的,那里;面弥漫着一般香皂气味,很象个香料铺子。盥洗间的门里面有一块特大毛巾挂在滚筒上。他每次从违警罪法庭上回来,或是打发了一个当事人,都非得洗手不可。洗过之后,就在这块大毛巾上擦个没完,把整条毛巾都擦遍了。(《远大前程》第 26章)

和其它现实主义小说一样,狄更斯这部小说的基本风格也是转喻的,作者主要是通过贾格斯的生活环境和个性特征,如他的小房间,

房间里的香皂味,那张特大的毛巾,他的简短经济的语言,他那种律师特有的职业性的谨慎等等,来揭示这个人物。叙述明显地是沿着转喻的水平的方向开展的。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在文本中还可以发现一些另具深意的细节。主人公匹普,作为叙述者评论道,“贾格斯先生简直象个外科医生或牙科医生”,在这个比喻的烛照下,原先的一些细节,如香皂味、毛巾等等,便不再仅仅是生活环境中的某种道具和点缀,而具有了另外一层隐喻的涵义。例如贾格斯先生爱洗手,洗完手后总在毛巾上擦个没完,这仅仅是人物的一种卫生习惯吗?它是否另有深意呢?是否暗示我们贾格斯先生力图要洗净他手上沾染的罪恶,或希望通过这种动作来减轻内心的恐惧呢?这样,作品就在转喻的基础产生出一个新的,隐喻的层面。

隐喻,就其本质而言,是诗性的。因此一部叙事作品可以通过隐喻来丰富、扩大、深化文本的诗意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品是作者从时间中赢取的空间,隐喻是在垂直轴,也就是选择轴和联想轴上发生,选择轴实际上也就是空间轴,被选择出来的字词占据了某一特定空间,而它的存在,又暗指着那些与其相似但未被选择的不存在,这种暗指激发读者的联想,引导他去搜寻、捕捉隐藏在意象里的种种言外之意,韵外之致,于是在无形中便大大丰富了作品的意蕴。

张爱玲的小说《怨女》写一个女人苦闷、无聊、幽怨的一生。女主人公扭曲的命运是随着小说的进展逐渐展示给我们的。但早在小说开头描写新娘婚后归宁的场面里,作者就巧妙地运用几个隐喻的意象暗示了她未来的命运。新郎“前鸡胸后驼背,张着嘴,象有气喘病”。

他由仆人背着,另一个仆人“在旁边替他扶着帽子,瓜皮帽镶着红玉帽正,怕掉下地去。”后面紧跟着如花似玉的新娘“垂着眼晴,浓抹胭脂的眼皮与腮颊红成一片。穿着天青对襟褂子,大红百折裙,每一折夹着根裙带,吊着个小金铃档,在炮竹声里也听不见铃声。”这里,吊在裙带上的小金铃档暗示银娣借婚烟攀上豪门,但此时铃铛的声音却被喧闹的炮竹声掩盖了,外表的繁华喧嚷,隐藏着骨子里难以改变,难以排遣的悲苦和凄凉。新郎的帽子歪斜,随时都有可能掉落,暗示着这是一场短命的婚姻。这些意象引起读者的联想,使他们透过表面的文字,看到了这场婚姻的浮华虚幻。

通常,人们把隐喻区分为“喻体”和“喻指”两个部分。以上面的两个隐喻为例,吊在裙带上的小金铃铛是喻体,它所暗示的银娣借婚姻攀附豪门便是喻指。新郎头上歪斜的帽子是喻体,它所暗示的婚姻的脆弱就是喻指。如果一个隐喻在文本中反复出现,它就构成了象征。隐喻与象征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也有学者认为,当隐喻的喻指不是一个语象,而是一个或一些特定的精神内容时,就成了象征(赵毅衡:《文学符号学》第I80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如果这种说法能够成立,那么上面张爱玲小说中的两个隐喻便都可以称为象征,象征并不是诗歌的专利。在叙事作品中,比较重要的是一种主题性象征,它和我们上面列举的那些局部的隐喻和象征不同,这种象征通过一再重现,贯串整个作品,它与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我国古典戏曲《桃花扇》中的扇子就是这种主题性象征,通过剧中的题扇、溅扇、寄扇、撕扇,扇子的象征把整个剧情都

贯串和统摄起来。不过,判断一个象征是不是主题性象征,主要还不是看它在文本中重复次数的多寡,而是根据它与作品主题的内在联系来确定。在莎士比亚的戏剧《麦克白斯》中,黑暗与血的意象出现的次数最多,但笼罩全剧的主题性象征却是衣服的象征和婴儿的象征。在《麦克白斯》一剧中,有两个怪异的比喻,一个是在第一幕第二场,麦克白斯把人们对被谋害的邓肯表示的怜悯比作“赤身裸体的婴儿,在狂风中健步,或象一个天上的小天使御风而行”。这个比喻有点不伦不类,一个初生的、软弱的婴儿值得怜悯。但既是如此,他就不会迈步,更不可能在狂风中健步,而一个能御风而行的婴儿,象希腊神话中的赫克利斯或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哪咤,既有力量,便不软弱,因而不能成为典型的怜悯对象。另一个使读者感到怪异的比喻出现在麦克白斯描述他如何发现邓肯被谋杀的一段道白里:“这儿躺着邓肯,他的白银的皮肤上镶着一缕缕黄金般的血,他的创巨痛深的伤口张开了裂口,象是一道道毁灭的门户,那边就是这两个凶手,身上浸润着他们罪恶的颜色,握着穿着血腥短裤的匕首。”许多莎士比亚专家都指出,这段话的最后一个比喻,血腥的匕首和穿裤的大腿之间很不和谐,使人感到不舒服。然而,随着剧情的开展,我们发现,这两个奇特的比喻分别联系着一系列相似的比喻,这些比喻在戏剧发展的关键时刻一再复现,逐步构成了一个笼罩全剧的庞大的象征系统。与血腥的短裤相联系的是一系列衣服的意象,衣服的意象在剧中是寓有深意的,最古老的伪君子的象征就是一个人通过乔装打扮来掩找自己的本质。在戏剧开始时,麦克白斯还不愿意扮演伪善者的角色,他在第一

幕说,“考特勋爵还活着,为什么你们要替我换上一件借来的衣服。”但麦克自斯夫人的回答却暗示了另一种含义,“难道你穿上新衣服的希望只是醉后的狂想吗?”与贯串全剧的衣服的意象相伴随的还有一系列或面具、披画皮用以表示虚伪的同类的意象,如麦克白斯夫人在谋杀国王之前的一段独白:“来,阴沉的黑夜,用最昏暗的地狱中的浓烟作棺罩,罩住你自己,让我们锐利的刀瞧不见它自己切的伤开口,让青天不能从黑暗的重衾里探出头来,高喊‘住手!’‘住手!’”重衾和棺罩,前者是睡眠时的被子,后者是死后的罩饰,两者都是黑夜的衣服,而且都引伸了衣服意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上述背景下,再来观察“穿着血腥短裤的匕首”这个意象,便比较容易理解了。匕首放在侍从血腥的双手旁边,除下半截为碧血染红,上半截是赤裸裸的就象一个不懂礼貌的人,除去下身穿一条红色短裤,上身完全是裸露的。这红色短裤是匕首戴上的面具。在麦克白斯和列诺克斯闯进国王的卧室的时候,麦克白斯是完全了解内情的,这血的面具,就是麦克白斯为了伪造现场,给它们戴上的,它们不是忠实的匕首。忠实的匕首,要么光荣地出鞘,保卫国王,要么整齐地藏在鞘内,然而这经过伪装的匕首,却能使麦克白斯穿上皇袍,麦克白斯没有权利穿上皇袍,就象匕首没有权利穿卜农们现在穿的而衣一样。都同样难看。

“赤体婴儿”是这出戏里一个更重要的象征。婴儿有时以剧中人物的身份出现,如麦克德夫的孩子,有时表现为幽灵,如麦克白斯寻找女巫时,女巫呼唤出来的戴王冠的婴儿和流血的婴儿,有时表现为比喻,如我们上面引述的对白。

作为一个象征,婴儿的含义是复杂的,一方面,它象征着人类怜悯的感情,麦克白斯夫人在麦克白斯感到犹豫时,喊着说,为了把王冠取到手,她不惜摔死自己的孩子:“我曾经哺乳过婴孩,知道一个母亲怎样怜爱吮吸她乳汁的子女。可是我会在他看着我的脸微笑的时候,从他柔软的嫩嘴里摘下我的乳头,把他脑袋摔碎。要是我也象你一样,曾经发誓下这样的毒手的话。”麦克白斯夫人要扼杀的婴儿,就是怜悯。所以每当麦克白斯犹豫不决的时候,她就嘲笑他,把他比作婴儿,说他还是个“雏儿”,还不是一个成人。但在另一面,婴儿又象征着未来。在剧中,推动麦克白斯去谋杀邓肯的是女巫的预言。麦克白斯将要得到王位,但王位最终会落在班柯子孙的头上。于是麦克白斯在谋杀国王之后,又企图杀掉班柯及其子孙。但班柯的儿子逃跑了,麦克白斯就此丢掉了未来。当他在惊恐之中再次向女巫求救时,揭示他前途的两个幽灵也是婴儿:一个戴王冠的婴儿,一个流血的婴儿。婴儿一方面象征着人类怜悯的情感,另一方面象征着未来,前者是其软弱的方面,后者却显示了他的强大,而他的强大正因其软弱。穿短裤的匕首和赤身裸体的婴儿构成了戏剧的基本对立,这是机械与生命,工具与目的,死与生的对立。赤体婴儿代表着基本的人性,赤裸裸的人性,但同时又代表着未来。而穿短裤的匕首则代表着人类用来掩饰罪恶的种种伪装,如荣誉、伪善,以及剧中麦克白斯用来掩饰自己无人性的勇气等等,二者的对立就概括了这出戏的基本主题。

与其它类型的隐喻和象征相比,主题性象征需要在不断的复现中逐步积累其力量,作品需要一定的长度,所以往往出现于小说、戏剧

等篇幅较长的叙事作品中。如卡夫卡笔下的“城堡”,麦尔维尔小说中的“白鲸”,贝克特戏剧中的“戈多”,张艺谋影片中的“红高梁”等等,都属于这类主题性象征。

英文文献综述样本 威尼斯商人

毕业论文 (或毕业设计)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题目 (中文小二号黑体居中或英文Times New Roman小二号加粗居中或日文明朝体小二号加粗)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二级学院专业名称 班级学号 年月日

(标题Times New Roman三号加粗)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Mystery of Antonio’s Sadness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正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1.5倍行距,各段首行空4个字符,书名用斜体加粗) Written sometime between 1596 and 1598, The Merchant of Venice is classified as both an early Shakespearean comedy (more specifically, as a "Christian comedy") and as one of the Bard's problem plays; it is a work in which good triumphs over evil, but serious themes are examined and some issues remain unresolved.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 Shakespeare wove together two ancient folk tales, one involving a vengeful, greedy creditor trying to exact a pound of flesh, the other involving a marriage suitor's choice among three chests and thereby winning his (or her) mate. Shakespeare's treatment of the first standard plot scheme centers around the villain of Merchant, the Jewish moneylender Shylock, who seeks a literal pound of flesh from his Christian opposite, the generous, faithful Antonio. Shakespeare's version of the chest-choosing device revolves around the play's Christian heroine Portia, who steers her lover Bassanio toward the correct humble casket and then successfully defends his bosom friend Antonio from Shylock's horrid legal suit. Antonio, as the title character, is sad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of the play but never names the cause of his melancholy even when his friends ask him. Antonio plays the role as an outcast in the play. Shakespeare uses Antonio’s sadness simply as the device to set the tragic tone in the comedy or make Antonio be one of his melancholic characters in his works? Or Antonio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mplicated human nature? Antonio's unexplained melancholy is a significant element in understanding the play. 1. Studies on The Merchant of V enice(Times New Roman + 四号+首缩进4字符,下同) Karl Marx once cited that Shakespeare is the greatest playwright in the world.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1.布莱特(美国)1964 (1)说话人的身份; (2)听话人的身份; (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 (4)社会方言的分析; (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6)语言变异的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礼德(英国) (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 (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 (3)语言规、语言发展和规化; (4)语言混合; (5)社会方言; (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 (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 (8)语域和言语能力; (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 (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 (13)语言相对性; (14)话语理论; (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 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 (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 (3)语言政策、双语等; (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常州话

一篇优秀的论文[常州方言里的名词] 转自月月毕业论文,我的评语是:优秀,收集不容易~~看着肚皮啊笑痛了!经过作者同意,发上来给大家分享下!转载和使用要经过偶和月月的同意,版权费我们3~7开,偶7你3啊,价格面谈,量大优惠,联系专线:114查询至HUALONGXIANG——彩翼鲲鹏月月 摘要:方言里最能体现地方特色的莫过于词汇。本文以常州方言里的名词为例,并以普通话为参照,对它的构词形式、分类以及语法功能进行描述分析,进而总结探讨它的语义特点。关键词:常州方言;名词;构词;语法;语义 一、引言 常州北连长江、南临太湖,位于吴语区西北部,常州方言属于北部吴语太湖片[1]常州小片[2]。一方面,常州话与北方官话差别较大,但是另一方面,因靠近官话区,在语音和词汇方面略带官话色彩,与北方官话、普通话的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正因为如此,常州方言在江苏境内诸多吴方言中显得犹为独特。 方言突出的是地方特色,而这最鲜明地体现在日常的口语词汇中。本文所选取讨论的是常州方言里的名词,文章将在普通话的参照下,对它的构词形式、分类以及语法功能进行描述分析,进而总结探讨它的语义特点。 二、构词形式 从现代汉语构词法的角度来看,常州方言名词的构词形式主要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包括单音节的单纯词和多音节的单纯词;合成词主要有复合式、附加式和重叠式三种构词方式。下面对它们的每一小类逐一描述。 (一)单纯词。包括单音节词、联绵词、叠音词和音译的外来词。这些名词,常州方言和普通话基本相同、区别不大,因此本文就不作详细描述。例如: (垃圾)迷雾(雾)庭独(冬天房檐上挂的冰棱) (二)合成词。主要有复合式、附加式和重叠式三种构词方式。

专业解析-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一、专业解析 (一)学科简介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一个相对新兴的专业。除了语言学本体理论研究之外,更关注语言的应用研究。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主要研究语言在各个领域中实际应用的语言学分支。它着重解决现实当中的实际问题,一般不接触语言的历史状态,也不大介入一般理论上的争辩。可以说,它是鉴定各种理论的实验场。 (二)培养目标 1、具有坚实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语言文字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2、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3、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4、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能胜任语言规划、语言研究、高校教学等工作; 5、熟练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络进行科研工作; 6、能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文化工作; 7、能够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 (三)研究方向 各招生单位研究方向和考试科目不同,在此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 01理论语言学

02社会语言学与语言应用 0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04语言测试 05对外汉语教学 06语言地理学 07语言信息处理 08计算语言学 09语料库语言学 10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 (四)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15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 ④817 语言学概论 二、推荐院校 以下院校是该专业实力较强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暨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外国语大

《汇编语言》问题3.10解析

1、如果要在10000H处写入字型数据2266H,可以用以下的代码完成: mov ax,1000H mov ds,ax mov ax,2266H mov[0],ax 补全下面的代码,使它能够完成同样的功能:在如果要在10000H处写入字型数据2266H。 要求:不能使用“mov内容单元,寄存器”这类命令。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mov ax,2266H push ax 解析:大家看,如何实现在10000H处写入字型数据2266H? 也就是说要在SS:SP(1000:0)指向的栈顶处将字型数据2266H写入。 那我们在10000H处写入字型数据2266H前的栈顶指向肯定SS:SP(1000:2),即为我需要初始化栈时设定的栈顶。 因此,完成的程序如下。 mov ax.1000H mov ss,ax mov sp,2 mov ax,2266H push ax 2、如果要在1000H处读取字型数据2266H,可以用以下的代码完成: mov ax,1000H mov ds,ax mov ax,2266H mov ax,[0] 补全下面的代码,使它能够完成同样的功能:在如果要在10000H处读取字型数据2266H。 要求:不能使用“mov内容单元,寄存器”这类命令。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mov ax,2266H pop ax 解析:如何在10000H处读取字型数据2266H? 也就是说要在SS:SP(1000:0)指向的栈顶处将字型数据2266H读取。 那我们在10000H处读取字型数据2266H前的栈顶指向肯定SS:SP(1000:0),即为我需要初始化栈时设定的栈顶。 因此,完成的程序如下。 mov ax.1000H mov ss,ax mov sp,0 mov ax,2266H pop ax 总结:写入数据的话,写入数据时的栈顶和当前栈顶(即写入数据前的栈顶)不一样;读取数据的话,读取数据时的栈顶和当前栈顶(即读取数据前的栈顶)一样。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作者:————————————————————————————————日期: ?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语言学的重点,认知语言学能很好地解释一些其他语言学理论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反映了人类认知过程。英语倒装句作为复杂的语言学现象引起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各种不同的语法学派,语言学家和学者在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由于这一复杂的句法特征,很多研究不能系统地解释倒装句。本文以象似性理论为认知原理,对英语倒装句中全部倒装,部分倒装及修辞性倒装进行解释,认为象似性尤其是接近象似性原则和顺序原则是形成倒装的主要原因。 关键字:象似性;倒装句;象似性原则

倒装句作为一种语法形式,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理论对倒装的研究忽视了语言外部的因素,未重视认知对语序的制约作用,研究不够全面。 本文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对英语倒装句进行分析研究,以象似性原理为理论为依据,对英语中的不同倒装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在对句首倒装成分做出解释的基础上,本文对倒装句中动词全部活部分出现于主语之前的情况进行了解释,认为邻近象似性是英语倒装句中动词或全部或部分地随着突显成分提到主语之前的原因。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如王寅著的《认知语言学》,赵艳芳的《认知语言学概论》,Lackoff. G& M. Johnson’s MetaphorsWe Liveby等等。所以,以期刊、论文方式讨论倒装句的研究出了许多成果。传统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徐盛桓,以语料统计为依据,研究英语倒装句,认为倒装是为实现句中各种成分的信息状态合理分布的调节装置,通过调节,使语句的成分有恰当的错位,达到全息的语用目的。余笑,从Verschuern提出的语用综观说出发,探讨英语和汉语中倒装语序的语用功能。发现英汉倒装语序均具有焦点分离突出和情景设定的功能。 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英语倒装句日益增多。杨壮春,用射体(trajectory)-界标(landmark)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倒装句的焦点突显功能作出解释,认为倒装句是该理论在语言学中的现实化,它把“射体-界标”转化为“界标-射体”结构形成句末焦点,以使人们注意的焦点落在新信息上,从而达到英语倒装句的凸显效果。更多的是以图形与背景理论为视角,对英语倒装句的焦点凸显功能进行重新阐释,认为英语倒装句符合图形-背景理论中的凸显原则,如王冰营,吕娜;刘先清;王海欧等。 用传统的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分析有其自身的缺陷,仅仅将倒装句认为是一种表示强调手段的句子。而用图形与背景理论分析可以解决为什么句子应该倒装即英语倒装句起始部分的问题,但是却解决不了为什么动词或者功能词应该放在主语前面这样的问题。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概念,可以进一步研究英语倒装句中的问题。 3倒装句 英语句子的正常语序是主语位于谓语之前,然后是宾语或表语或其他句子成分。如果将全部谓语或谓语的一部分,或将宾语、表语、宾语补足语提到主语之前,就称为倒装语序(Inverted Order)。

0903012234陈绿清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院系:外语系 年级专业:09英语 姓名:陈绿清 学号:0903012234 题目名称:英语诗歌象似性的语用分析

英语诗歌象似性的语用分析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意在研究象似修辞在诗歌当中的运用,研究象似性修辞的运用给诗歌带来什么样的效果,本文将具体从象似修辞的不同方面,语音象似性,数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等等入手,着重研究某个诗人的诗歌。在前期资料的搜寻中,发现王寅先生在象似性这方面,做的研究相较其他学者的多。对于象似性的研究,在句法,方面研究的较多,在诗歌方面,研究的人相较于前者还是比较少的。 【关键词】:象似性诗歌语用分析 导言 本文意在研究英美诗人在诗歌写作当中的对象似性修辞的应用。本人旨在着手分析某个具体的诗人。从这个诗人诗歌的篇章,用词,句法结构的对称加以分析。象似性是许国璋先生首先从英文的iconicity翻译成象似性。最先涉及到象似性的研究的有C.S.Peirce,peirce首先提出了象似符这个概念,Haiman对象似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将象似性分为成分象似和关系象似。而索绪尔认为语言的能指和所指是任意性的。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里说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具有任意性,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他还进一步解释说,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任何自然地联系,两者的结合是不可论证的或无可理据的。但是随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发现语言间存在着象似性。即语言的形式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Haiman,J.(1980).The iconicity of grammar:isomorphism and motivation.Language,56:。515-516Haiman, J.1985. Iconicity in Syntax: Proceedings of a Symposium on Iconicity in Syntax, Stanford, June 24-6,1983.stanfold: John Benjamins Haiman,J.(1 985a). Iconicity of sequence: A corpus-based analysis of the positioning of temporal adverbial clauses in English.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 3, 468Zhou Siyan [周思言],2012, on the iconicity in John Keats’ poetry ,西南大学硕士论文,10 Hong Qi [洪琪],2009,弗罗斯特诗歌的象似性研究,《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6,1:13Hu Zhuangling [胡壮麟],2011,《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Huang Qinggui [黄清贵],2009.《从语言到语用:理论与实践》,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Li Han[李涵],2009,iconicity in E.E.Cumming’s Poetry,四川师范大学,16Lu Weizhong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摘要:语言学家普遍认为,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 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关键词:语义学,汉语歧义,歧义成因,消除歧义 一、文献综述 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以及语言表达之间的意义关系的学科。语义学研究自然语言的语义特征;它把语义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去研究,探讨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以及语义间的关系等。 “语义学”这一术语是由法国语言学家Michel Breal 在1893 年首先提出来的。1897 年,Breal 编著的《语义学探索》一书问世,标志着今天所理解的语义学开始逐步形成。1900 年,这本书被译成英文,书名为Semantics : 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Meaning。这本书是第一部语言语义学著作,其研究的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随后,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语义学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50 年代逐步显露发展势头,从70 年代起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语义学,发表关于语义学的著作,语义学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体系。 近十年来,现代语义学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多纬度和多层次的几个显著的特点。如果说传统的语义学研究主要局限在词汇意义层次的话,现代语义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对语言意义的多层次的考察。笔者经过对近十年的文献研究发现,认知语义学和规范语义学是当代国际语义学研究的两大主流取向。认知语义学就是在认知学的框架内研究语义,对心智进行经验性的研究,它对传统形式语义学的外部缺陷有着深刻的认识,是当代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规范语义学的核心概念是形式体系,即一种抽象的模型结构,模型的抽象性意味着广泛的语义空间,进而彰显出语义自身的自由度。从蒙塔古最初建立规范语义学到后来克里普克等人的继续发展,出现了诸如类型理论,模态理论范畴语法,博弈语义学等新的学说,特别是后来帕蒂等人对蒙塔古语义学的不断完善,充分表明了规范语义学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而国内近十年的语义学研究也遍布了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对认知语义学的研究,例如张辉的《认知语义学述评》;对框架语义学的研究,例如陶明忠、马玉蕾合著的《框架语义学———格语法的第三阶段》;语义学在对隐喻的研究中的应用,例如于莹的《认知语义学框架下的隐喻研究》;对语义学与语用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例如康灿辉的《试论语义学与语用学的互补性》;对语义学的实际应用的研究,例如王向君的《浅谈语义学与语法教学》。而对于歧义现象的语义学研究主要是对英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研究,例如高桂莲、陈颖、王海岩合著的《对英语歧义现象的语义分析》,却鲜有对汉语中歧义现象的语义分析。所以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二、歧义的成因 语言学家普遍认为,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 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 而不是人们根据科学规律创造出来的, 因此, 不论哪种语言都存在大量的歧义现象。引起歧义的原因有很多,下面笔者将对歧义的主要成因进行分类和剖析。 (一)、语音歧义 汉语中的语音歧义多是由于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语素引起的,一般存在于口语中。语音歧义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种情况。 1、同音字引起的歧义 例句:甲:“请问您贵姓?” 乙:“免贵姓zhang。” 在这个例句中,zhang既可以是“张”,也可以是“章”。在汉语中,有很多读音相同但拼写和意义不同的汉字,因此容易产生语音歧义。 2、一词多音引起的歧义

对比语言学

第一章绪论 1.1什么是对比语言学 比较:同类语言中亲属语言之间求共性 对比:不同语言间e.g.汉英对比求个性 1象限:同一种语言内部共时对比 2象限:同一种语言内部的历史比较,找出演变规律,以建立语言学史. 3象限:不同语言间的历史比较,一般限制亲属语言之间,目的在于谱系分类,构拟原始古语。 4象限:共时的语际之间的对比。有三种类型 A、多种语言对比找出人类语言的共性和倾向性的规律 B、多种语言对比以便找出语言的以便建立语言类型学 在A 、B 中对比的语言愈多愈好,对比的语言愈不同愈好 C、两种语言对比,目的在于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特别是不同点, 给出解释(一般说来解释都归于民族精神和历史)

e.g. .第1象限名动形的区别 “不”—剔除n 不-桌子* “很”—剔除一般的v 很-看*/喜欢书 “加宾语”-剔除adj 很-好 e.g. 第2象限上古和近代汉语的区别比较 上古-国代-中古-近代-现代汉语 注:汉语小词类分25种 1.2对比语言学的定义 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兼有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重在其异,找出产生的原因,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 注:对比研究要切割小类-小类动词-动词× 英语心理动词-汉语心理动词√ 注:汉语心理动词研究-1篇论文 英语心理动词研究-1篇论文 二者对比,发现问题-1篇论文、 注:历时是动态的过程解释答案可能要 共时是状态的过程回到历史中去 1.3对比语言学的分类 对比语言学的分类

“2”研究对比语言学的性质和任务,解释对比研究中的理论和方法 “5”运用对比语言学原理、方法已经运用其他一些语言学知识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具体的对比描述,探索不同语言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作用在于检索完善理论对比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加深对两种语言的认识;检索某种语言学理论的可行性;可对语言进行比较准确精细的分类,促进语言普遍现象研究。 注:理论对比是双向的对比应用对比是单项的对比 e.g. x (被动范畴) x (被动范畴) X(a) X(b) A(xa) B A语言的被动范畴在 B语言中是如何表现的 “6”探讨对比语言学应用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和对比的语言有关的语言活动中去,特别上应用于外语教学或其他语 言教学活动中去。

汇编语言(第2版)王爽著-课后实验报告详解

汇编语言实验报告 : 班级学号 学生姓名 提交日期 成 绩

实验1-1如下: 用E命令将指令写入内存:

用A命令将指令写入内存: 实验1-2代码如下: 用a命令在2000:0000处写如要写如的代码,然后用R命令来修改CS为2000,IP修改为0,然后用T命令执行,直到AX中的值为10,因为是默认为十六进制,所以ax中的0010实际代表十进制的16。如图:

实验1-3: 用D命令输入内存fff0h~fffffh,则可看到:

生产日期为06/15/09在地址为FFFF5~FFFF12处,现在用E命令随便修改一下有: 在window7下虚拟的dos中可以改,但如果重新打开dos中的debug 则日期任然不会改变,因为那是ROM。 实验1-4代码如下:

内存地址为B800:0开始的为显存,是RAM,可以改变其值来在屏幕中显示,其中这一个字符占两个字节,前一个(低)为字符的ASCII 码,后一个(高)为要显示的颜色,内存B800:0和B800:1这两个字节对应着屏幕中的第一个字符的位置,依次类推,每个屏幕的行有80个字符,对应的内存占160个字节 实验2-1:(按实验结果填空) Mov ax,ffff Mov ds,ax Mov ax,2200 Mov ss,ax Mov sp,0100 Mov ax,[0] ;ax=5BEA Add ax,[2] ;ax=5CCA Mov bx,[4] ;bx=30F0 Add bx,[6] ;bx=6026 Push ax ;sp=00FE; 修改的内存单元的地址是2200:00FE 内容是5CCA Push bx ;sp=00FC; 修改的内存单元的地址是2200:00FC内容是6026 Pop ax ;sp=00FE; ax=6026. Pop bx ;sp=0100; bx=.5CCA Push [4] ;sp=00FE; 修改的内存单元的地址是2200:00FE内容是30F0 Push [6] ;sp=00FC; 修改的内存单元的地址是2200:00FC内容是2F36 实验截图如下:

《社会语言学》书评

《社会语言学》书评 【摘要】陈原的《社会语言学》一书是对其《语言与社会生活》的续篇和发展,是一部全面论述社会语言现象的专著。该书以现代汉语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社会语言学若干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了探索。该书主要围绕着“从社会生活观察语言的变化”和“从语言变化探索社会生活的图景”这两个主题展开论述。论证有力,材料丰富,部分观点新颖独到。对我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字】社会、语言、变化 陈原的《社会语言学》是一部全面论述社会语言现象的专著。与往常很多语言学著作的枯燥晦涩不同,这部作品是作者为非语言专业的读者而作,跳出了传统语言学和教科书式表述的框框,因而深入浅出,阐述学术问题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该书以现代汉语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交际工具、思想的直接现实、信息载体兼信息系统为出发点,对社会语言学若干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了探索。该书第十章“从社会生活观察语言的变化”与第十一章“从语言变化探索社会生活的图景”是全书论述的主题,体现了作者关于社会语言学的基本观点:“照我的理解,这门学科一方面应当从社会生活的变化,来观察语言的变异,另一方面要从语言的变化或‘语言的遗迹’去探索社会生活的变动和图景。”①最后简单地提及模糊语言的问题,另外对《社会语言学》也有所补充。 一、社会语言学的定义 由于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兴起的时间不长,而且处在不止一种学科的邻接境地,因此,它的研究对象或范围至今还没有一个一致公认的界说。 关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作者在书中仅对美国语言学家布赖特在《社会语言学》中提出的“共变论”②展开了讨论,避免对各家定义逐一介绍的繁复,观点鲜明。“共变论”的主要意思是说语言和社会一样都是变数,并且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社会的变化会引起语言的变化。而社会语言学正是研究这两个变数的相互关系。与传统语言学着重解决语言本身构造和语言本身诸要素的规律研究不同,社会语言学更注重研究在社会生活发生变化中语言的运动过程。 二、社会语言学的出发点 与很多同类的语言学教材一样,该书前四章也逐一介绍了社会语言学的出发点,分别是“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信息载体兼信息系统” 1、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人类的语言是有意识有语义的。语言作为信息的载体,不仅是表达感情的信号,甚至可以说,人类的语言本身更多是逻辑推理的产物。因此,语言学不是一种自然现象,也不是一种生理现象。 在论述语言不是一种心理现象时,作者是这样说的:“人碰到一种能引起强烈心理活动的场面(例如恐怖场面)时,并不一定导致语言活动,心理活动不能导致语言活动,语言从而很难说是一种心理活动。”我认为此观点有失偏颇。“心理活动不一定导致语言活动”,“不一定”是“不确定,但有可能性”的意思,然而作者在后面的论述中却否定了这种可能性。我认为可以说是“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活动,更是一种社会活动。” 在这里,作者还反驳了波格丹诺夫《社会意识学大纲》中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结构的上层建筑而存在的观点。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社会意识形态,但就语言而言,没有一次社会大变革带来了语言上的巨大“革命”,而是代代相传,为新的社会制度服务,其中发生的变化对整体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社会革命不能改变语言,因此语言是而且只能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为社会(社会成员)服务的工具。

从幽默到歧义句 一点语言学分析

从幽默到歧义句——一点语言学分析 https://www.sodocs.net/doc/1413197236.html,/s/blog_496719bd0100benj.html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则笑话,问:“南京市长叫什么名字?”答案虽然令人忍俊不禁,但却合情合理——“江大桥”。解释很简单,在小学课本里已经见到过了,“南京市长江大桥”。确实佩服此笑话创作者看问题的独到角度,能把这么一句众所周知的话辟出新解。 以上便是一个歧义句的例子,通过多音字使句子产生了不同的意思,属于语音层面上的歧义。其实,很多幽默中都运用并反映了歧义这一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如果从语言学的专业角度来思考,也许会发现,供人消遣甚至恶俗的幽默中竟蕴含着各类语言学的问题;同时,这也让人感慨语言学的无处不在。 当然,不仅是汉语,英语中的歧义句也不胜枚举(真不明白为什么国际上的合同及法规仍以英语为准)。以下就有一个与多音字有关的英文幽默: Mother: “Tom, today is a fine day. Go out and do some exercise. You need sun and air.” Tom: “What? I have not even got married! How do the son and heir come?” 除了多音字,断句和停顿也是笑话中惯用的技法之一,“南京市长江大桥”也运用了这种手段,即断成“南京市长”“江大桥”。而这就成了句法层面上的歧义了。通过标点的使用,一个句子可以有若干种解释,甚至表达相反的含义。如那个经典的“粮食不卖给八路军”的例子(“粮食不卖,给八路军”)。英语中此类也不乏此类幽默: “Women without men is nothing.” 通过标点或断句,可变成:“Women! without men, is nothing!” 从语言学的语音、词法、句法、语用这四大部分分析,歧义句也可相应地被划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句法歧义和语用歧义四类,其均在中英文幽默中有所体现。 “你要哪本小说?”“黄色的那本”——词汇歧义,“黄色”可理解为“黄颜色”,也可理解为“淫秽”; “When was Rome built?” “At night. Because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词汇歧义,“day”既可理解为“天”,又可理解为“白天”。 “When a lawyer is dead, he lies still.” “lie still”既可解作“静静地躺着”,又可解作“继续说谎”。

文献综述范例(文学)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M ystery of Antonio’s Sadness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Written sometime between 1596 and 1598, The Merchant of Venice is classified as both an early Shakespearean comedy (more specifically, as a "Christian comedy") and as one of the Bard's problem plays; it is a work in which good triumphs over evil, but serious themes are examined and some issues remain unresolved.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 Shakespeare wove together two ancient folk tales, one involving a vengeful, greedy creditor trying to exact a pound of flesh, the other involving a marriage suitor's choice among three chests and thereby winning his (or her) mate. Shakespeare's treatment of the first standard plot scheme centers around the villain of Merchant, the Jewish moneylender Shylock, who seeks a literal pound of flesh from his Christian opposite, the generous, faithful Antonio. Shakespeare's version of the chest-choosing device revolves around the play's Christian heroine Portia, who steers her lover Bassanio toward the correct humble casket and then successfully defends his bosom friend Antonio from Shylock's horrid legal suit. Antonio, as the title character, is sad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of the play but never names the cause of his melancholy even when his friends ask him. Antonio plays the role as an outcast in the play. Shakespeare uses Antonio’s sadness simply as the device to set the tragic tone in the comedy or make Antonio be one of his melancholic characters in his works? Or Antonio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mplicated human nature? Antonio's unexplained melancholy is a significant element in understanding the play. 1. Studies on The Merchant of V enice Karl Marx once cited that Shakespeare is the greatest playwright in the world. Shakespeare’s come dy The Merchant of Venice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comedies in his works. Shylock has mostly been the center of the research on the play.The Merchant of Venice was first printed in 1600 in quarto, of which nineteen copies survive. This was followed by a 1619 printing, and later an inclusion in the First Folio

英文文献综述样本

(标题Times New Roman三号加粗)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M ystery of Antonio’s Sadness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正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倍行距,各段首行空4个字符,书名用斜体加粗)Written sometime between 1596 and 1598, The Merchant of Venice is classified as both an early Shakespearean comedy (more specifically, as a "Christian comedy") and as one of the Bard's problem plays; it is a work in which good triumphs over evil, but serious themes are examined and some issues remain unresolved.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Shakespeare wove together two ancient folk tales, one involving a vengeful, greedy creditor trying to exact a pound of flesh, the other involving a marriage suitor's choice among three chests and thereby winning his (or her) mate. Shakespeare's treatment of the first standard plot scheme centers around the villain of Merchant, the Jewish moneylender Shylock, who seeks a literal pound of flesh from his Christian opposite, the generous, faithful Antonio. Shakespeare's version of the chest-choosing device revolves around the play's Christian heroine Portia, who steers her lover Bassanio toward the correct humble casket and then successfully defends his bosom friend Antonio from Shylock's horrid legal suit. Antonio, as the title character, is sad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of the play but never names the cause of his melancholy even when his friends ask him. Antonio plays the role as an outcast in the play. Shakespeare uses Antonio’s sadness simply as the device to set the tragic tone in the comedy or make Antonio be one of his

社会语言学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社会语言学》课程考核要 求 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提交作业,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 2003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能够下载,并且内容无误即为提交成功)。 1. 作业要求 1. 认真学习课程,广泛查阅文献资料,高质量完成课程作 业。 2. 必须由自己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或请人代写,雷同作业按照零分 处理。 2.作业内容 论述题 (1) 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的三个阶段(25分) 答:一)初创阶段(1979-1987):从自发到自觉 一般认为,中国的社会语言学是舶来品,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中国最早提出社会语言学的学者之一陈原则指出,社会语言学发源比较早。自古以来,中外语文学家都曾讨论过古语与今语、文语与口语、标准语与方言在社会功能上的差别。欧洲19世纪初的方言学家对于自己民族语言内部各种变体的调查,其实即是进行社会语言学的工作。事实上,社会语言学的诞生和有没有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是两回事。进行某一方面的研究并不等于建立了某一个学科。当然,一个学科的出现决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一定是长时间学科积累的结果。现代中国历史上的许多语言运动,如20世纪初期的国语运动、20年代的白话文运动、30年代的大众语讨论以及北方拉丁化运动,50年代的推广普通话、现代汉语规范化等等,都可以算是社会语言学的工作。但是这些运动或工作可以说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7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语言学”这个术语的出现,人们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从自发走向自觉[7]。 这一阶段,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成果主要表现在通论性的著作和理论的译

介方面。前者除上述陈原的两本著作外,还有陈松岑的《社会语言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游汝杰、周振鹤的《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许国璋早在70年代末开始引进社会语言学,有关论文后来收入《许国璋论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1980年到1982年,英国语言学家特鲁基尔的《社会语言学导论》由林书武等翻译,在《国外语言学》连载。198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祝畹瑾编的《社会语言学译文集》和前苏联什维策尔的《现代社会语言学》(卫志强译)。此外,《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85年第5期(中文版)以 “语言与交往:社会语言学研究个案与应用”的专刊形式,发表了一大批社会语言学的论文,很有指导意义。可惜因为发行上的原因,许多人没有看到。 这一时期有两大缺点:一是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不够,二是对社会语言学的对象和范围的认识还相当模糊。例如有的学者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之类问题也列入社会语言学,这显然是不妥的。此外,受国外的影响,也有热衷于无谓的名份之争的现象。 迅速发展阶段(1987-1993):从引进走向结合中国实际 1987年12月1日至5日,中国社科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在北京举办了首届社会语言学讨论会。会议展示了7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和水平,它标志着中国社会语言进入了一个火热的阶段,对推动我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8月,深圳教育学院深港语言研究所主办了首次“双语·双方言”讨论会。1990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和苏州大学在苏州召开了首届应用语言学讨论会,其中有不少的论文也是关于社会语言学的。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社会语言学的专题研究。著作有张清常的《胡同及其他——社会语言学的探索》(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高天如的《中国现代语言计划的理论和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等。论文数量很多,结集出版的有《双语双方言》(1-4集)(分别由中山大学出版社等出版)、《语言·社会·文化——首届社会语言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91)等等。 这个阶段,继续出版了一批关于社会语言学的译介、概论性著作和教材。在译介国外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方面,除了《国外语言学》等杂志连续刊登译介文章(例如Lesley Milroy的《语言和社会网络》等)外,还出版了佐伊基的《社会语言学演讲录》(刘明霞等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9)、郝德森的《社会语言学》(丁信善译,中国社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