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依法制定和变动、效力可及于全国的法律规范性文件活动的总称,是我国中央立法的首要组成部分。

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依法制定和变动、效力可及于全国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活动的总称,与全国人大立法共同构成中国国家立法的整体,是我国中央立法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国务院立法,是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即中央政府依法制定和变动行政法规、参与国家立法活动以及从事其他立法活动的总称。

煽动,是指行为人以语言、文字、图像等方式对他人进行鼓吹煽动,意图使他人接受或相信所煽动的内容或去实行所煽动的分裂国家的行为,而非行为人自己实行,这是煽动分裂国家罪与分裂国家罪的根本区别。

名誉,是社会或他人对公民品德、才干、信誉、功绩、资历和身份等方面评价的总和。

名誉权,就是公民享有应该受到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和要求他人不得非法损害这种公正评价的权利。

媒介审判,是指新闻传播媒体在报道消息、评论是非时,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造成破坏司法原则的后果。

媒介审判主要有2个负面影响:1、亵渎了法治原则。2、造成了新闻媒介的角色错位。

抗辩事由,是指在侵权案件中,被告针对原告提出的指控和请求,提出一切有关免除或者减轻其民事责任的主张。

新闻传播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曾格案”,是指1733年曾格创办的《纽约周刊》上发表的文章,抨击了省政府管理者的政策,随后曾格因此被指控犯有煽动性(反政府)的诽谤罪,最后陪审团宣判他无罪。该案件是北美殖民地时期有关法律和出版自由的著名案例,标志着美洲殖民地新闻自由的第一次重要胜利。

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基本原则:一是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二是“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三是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

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一是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权利;二是言论出版自由权利不可滥用。

早在建国之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及有关部门就颁发过一系列法律规范性文件,确立了重大政务新闻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的原则与制度。1949年12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一切公告及公告性星闻,均有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1982年8月23日,新华社是全国集中统一的新闻发

1991年1月19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全国性的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性文件《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简答

法制与法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法制是指掌握政权的社会集团或执政者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用以维护其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法律和制度的综合。就其本质而言,是指法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有四个基本特征:根本性、普遍性、相对稳定性、阶级性。

法治则与其不同,它是一种治国思想和治国方式,是指依法治国。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的意志和主张治理国家,也就是“人治”。法制是一种政治理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制的核心概念。

法制和法治的区别:

法制表达的是一个静态概念,仅表明特定社会中存在着一个独立的、与其他各种制度不同的法律制度。而法治则表达的是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序的过程,它的关注焦点是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它两的辩证关系是:法律完备但不能直接导致法治状态,法治状态必须依靠法制完备作为基础。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是指新闻传播法所确认和调整的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参与者各方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特点,一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二是他以法律上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三是由国家强制力作保障。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这些主体,首先必须要具备能够参加新闻传播活动的权利和承担新闻传播的义务资格。在我国,这些主体主要包括:1、新闻传播媒体;2、记者、编辑等新闻传播从业者;3、政府、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群众团体。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传播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新闻行为和智力成果三种。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新闻传播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曾格案”

“曾格案”是发生在美国的一个著名的保护人民言论及新闻自由的案件。1733年,曾格在他主板的《纽约周报》上批评了当时的总督,被当地官员以诽谤罪逮捕并诉讼。当时的法律规定,凡是对政府进行批评,不论是否真实,一律视为诽谤,据此看来,曾格将被判有罪。1735年,曾格的辩护律师汉密尔顿指出:只有谎言才能构成诽谤。而曾格报道的内容都是事实,不能构成诽谤。曾格案最终做出了无罪的判决。

这一案件被称为美国新闻史上的里程碑,它在美国新闻诉讼的司法实践上确立了三条基本原则:1、诽谤必须是捏造事实,陈述事实不是诽谤;2、对诽谤罪要有事实真伪的证据,不能凭空指控;3、判定出版物是否有诽谤罪,必须由陪审团做出裁决,不能由法官个人判断。这三条基本原则标志着“批评政府无罪”的原则在美国基本确立。曾格案是殖民地人民争取

新闻自由的第一次重大斗争并且取得了以一定的成果。

煽动

煽动,即煽惑,鼓动,通过语言、文字公然宣传,或借助广播、影视、书画等方式来鼓吹自己的观点,以达到非法的目的。煽动和一般言论不同,主要有以下四点:

1、表达方式的非理性。一般采用浮夸、情绪化、蛊惑性的言语。

2、内容的非真实性。

3、表现形式的公开性。

4、激发他人反常行为的目的。

虽然煽动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完全违背了新闻传播活动的真实性和客观公正原则。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是指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情节严重的行为。

本罪在主观方面一定是故意的表现,以激起民族仇恨、民族歧视为目的。它侵犯的客体是民族平等。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煽动民族仇恨、歧视,情节严重的行为。

所谓煽动:是指以语言、文字、图像等方式公然宣传。

所谓民族仇恨:是指基于种族、肤色、世俗等原因产生的强烈憎恨。

所谓民族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世俗等理由而对人们进行排斥、限制、意图损害其他民族平等地位与合法利益的行为。

新闻传播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

1)行为人实施了侵犯名誉权的行为。

2)行为人传播的内容直接指向受害人。

3)行为人传播的内容却有造成受害人精神损害的事实。

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就是行为人对自己的违法行为及后果具有主观心理状态。

名誉侵权的抗辩事由

1)内容真实

2)公正评论

3)特许权

批准登记制

批准登记制是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实行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确保党对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舆论的领导,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设立、建立新闻传播机构都必须向有关部门申请登记,获得批准许可。

实行批准登记制的重要意义有:

1、确保媒体切实遵循《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充分发挥积极的功能;

2、便于对新闻传播媒体的发展规模、总体布局、资源配置进行调整。

广告发布的三条基本原则

广告必须符合真实、合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三点要求,这也是我国广告发布的三条基本原则。

广告必须真实,这是我国广告发布的首要原则。广告的真实性关系着生产商和服务商的商业信誉,也是一项商业道德准则。

广告必须合法是我国广告发布的重要原则。广告的合法性是指广告的内容和形式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符合法定要求,不违背社会秩序和利益的要求。

广告必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我国广告发布的特有原则。这表明了我国政府对广告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用的高度重视。广告不仅宣传的是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也是在宣传一种生活方式和理念,对社会的风气和习俗,人们的观念着不可忽视的引导和感染作用。所以广告发布必须符合我国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新闻出版单位必须实行的四项保密制度

1)自审与送审相结合的保密审查制度。自审是新闻出版等单位对打算公开的信息按照保密规定进行自我审查。送审就是对于是否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把握不准,送交主管部门审定。

2)通过内部途径反映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的制度。

3)采访涉及国家秘密事项的批准制度。

4)新闻发布制度。中央国家机关和其他有关单位,必须加强与新闻单位的联系,建立提供信息的正常渠道,健全新闻发布的制度,适时通报宣传口径。这样既能防止国家机密泄露,又能保证新闻活动顺利进行。正当的信息渠道的通畅是防止泄密的有效手段。

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

1)有侵权内容的新闻作品已经发表

2)行为的违法性

3)新闻作品有可指认的对象

4)新闻传播媒体和新闻作者的过错

新闻侵权诉讼中的抗辩事由

1)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能

2)公正评论

3)权威的消息来源

4)公众人物和公众兴趣

5)合理使用

6)受害人同意

清末新闻传播法制的历史进步性

1、初步建立新闻传播法律体系,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言论出版自由。

清末的新闻法由《钦定宪法大纲》、《大清报律》等五部法律和其他法令构成。第一次在宪法中赋予公民有言论和出版的的自由。

2、确立了一系列有进步意义的新闻传播法律制度。

最初清末的报刊创办上采用批准制,但随后开始采用注册制,彻底开放了报禁。在报刊的出版方面,首先将事先审查制度改为“存查”制度,其次确定了更正制度,最后规定了报刊的禁载事项。

清末新闻传播法制的历史局限性

1)各项新闻传播法制虽然采取了西方现代新闻立法的形式,但其目的却始终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2)清末新闻传播法制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具有很大的局限。

成熟而系统的职业道德是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

1)商品经济促进了职业活动的空前繁荣。

2)在商品经济社会,忠于职业成为一种社会要求。

3)商品经济社会里,以讲信誉为表征的职业道德成为一个行业、一个企业、一个人的重要社会资源,可以产生直接的利益。

4)商品经济条件下形成了有利于职业道德发育的社会土壤。首先,人们对职业有自主选择权。其次,激烈的竞争使人们对于职业的来之不易有更贴切的感受。

如何理解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特点的阶级性和普适性的统一?

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阶级性是指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在调节新闻传播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某个阶级的特殊利益。而普适性则是指人类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还会存在一些阶级利益意外的共同需求,如对真实信息的需求、反对色情暴力信息的传播等,这是人类道德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新闻传播事业的自身特征和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使得它在很多时候都会呈现出鲜明的阶级色彩。而与此同时,新闻传播道德的普适性的出现也使得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具有某些不依赖阶级利益的因素。如果只单纯得重视新闻传播道德的阶级性,无疑将否定人类道德的智慧,放弃了一笔宝贵的道德遗产。而如果只考虑普适性不顾及阶级性,那么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将没有任何职业性可言。所以二者需要达到一个适度的平衡和统一,才能更好地为本阶级获取利益和价值,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

新闻的真实、客观与公正

新闻必须真实、客观与公正,是所有的新闻传播事业都认可的一条职业道德行为准则。

新闻必须真实的两层含义:

1)力求准确;

2)尽可能交代消息来源。

新闻必须客观、公正的三层含义:

1)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反应事物;

2)要将事实与观点严格分开、避免主观倾向;

3)要保持平衡。

清正廉洁

清正廉洁,落实到新闻传播活动中,就是要以正当方式从事本职工作。

1)要坚持新闻传播职业的独立性,不屈服于邪恶势力,避免主观干扰。

2)不受贿,不搞“有偿新闻”等行业不正之风。

3)不得混淆新闻与广告的界限,大搞“广告新闻”。

4)不得从事商业、广告活动,严禁将新闻传播活动和商业经营活动混为一体。

论述

论述信息公开和保守国家秘密的冲突和平衡

信息公开和保守国家秘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制定法律的时候不能顾此失彼。在一个民主

的现代化社会里,信息的自由流动和公开对于公民自身的生存、发展,政治的透明运作、经济的良性运行等各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在信息公开方面并没有达到以上这种状态,信息公开和国家秘密之间存在许多难以调和的矛盾和冲突,具体表现为:

1、现行的《保密法》对于国家秘密没有清晰的定义和界定。迄今为止国家安全和利益无明显的权威界定。譬如某些国资企业也可以把自身的商业利益说成是国家利益。某些政府机关也可以自由宣称某某事情就是国家机密。《保密法》的第7、8条规定国家保密部门可以自行确定保守秘密的事项。这种法律的随意不仅会妨碍政府公务信息的有效公开,而且种类繁多的保密项目也增加了社会成本。过于自由的界定长远来并看不利于国家保密工作。

2、保密定义的保准模糊。我国目前的保密制度在确定、解密、处罚等机制上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从国务院下发到村支书手里中央文件也被当作秘密文件处理,大大增加了保密的成本,也降低了国家保密制度的权威性。同时,所有涉及国家保密的文件都无需证明造成损害。这使得有关机关在确定国家机密的时候难免受到主管和臆测因素的影响,有一定的随意性。

3、保密确定主体的多样化,随意性强。各国家机关对于确定国家秘密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造成了国家秘密制定的过于泛滥。

4、保密行政权力缺乏监督和救济。我国目前的《保密法》规定,公民无法对保密事项提出异议,无法提起行政诉讼。制定国家秘密的有关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督,很容易把一些不利于本部门的事情堂而皇之地冠以国家秘密而免遭社会质疑。同时,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都不公开审理,公民也无法对案件判决进行监督,这种不受约束的行政权力根本上就违法了我国的宪法。

我国这部不健全、漏洞重重的《保密法》对于正常的新闻传播工作影响甚大,新闻媒介无法有效地辨别什么应该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不仅损害了公民的知情权,也对国家的安全和利益构成了隐患。例如08年西藏骚乱,政府封锁消息,国内媒体无法有效地报道现场事实。于是境外的一些反华势力还是在国际上大肆宣扬政府对藏人的镇压,给即将8月举行的北京奥运施加国家压力,造成不良的国际影响。

而随着社会的逐渐进步和发展,我国也开始逐渐在信息公开和国家保密方面慢慢实现一个平衡点。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就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条例规定了各级政府和部门信息公开的范围、公开的程序和方法,以及监督和保障的措施。这个明确的条例让各级政府可以按照标准来实施信息公开和保密工作。在随后的汶川地震、09年新疆骚乱中得到良好的验证。

由此可见,信息公开和国家保密看似是相互冲突,但是目标是一致的。保密制度必须确定一个合理的范围、定密和解密制度。既不能借保密封锁消息,剥夺公民的知情权,也不能因为信息公开而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因此加快信息公开法律的制定和对《保密法》的修订,找准两者的平衡点才是上上之策。

社会责任原则的含义以及对新闻业的启发

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并建立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后,新闻自由由于被滥用而变性。此时,社会责任思想开始出现并发展成为新的资产阶级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1904年,普利策在纽约出版的《北美评论》上发表《新闻学院》一文,文中提出了报业的社会责任问题。随后在194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了一篇《自由而负责的新闻业》论文,指出了新闻自由已经陷入了危机这一问题,并深入分析了新闻自由陷入危机的主要原因,严肃的提出了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问题,阐述了社会责任论的基本观点。这篇论文的出版宣告了社会责任论的诞生。

社会责任论的重要观点有:1、新闻自由权利不是绝对的权利,道德和法律是行使新闻自由权利的制衡器。2、理性不能主宰人性。3、要求新闻传播媒体对公众负责,体现公众的自由权。

社会责任原则对于新闻业的启发有:

1、社会责任论出现后,社会责任的原则已经取代新闻自由原则而成为西方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2、社会责任原则不仅顺应了时代对新闻传播媒体的期望和要求,也对西方新闻界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与此同时,

3、西方新闻传播媒体通过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即新闻自律来解决新闻传播职业道德问题的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日益增强。并且建立一个以社会责任原则为核心的新闻传播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使得新闻传播的职业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新闻职业道德

申论范文精讲:新闻职业道德 【背景材料】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新闻记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但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对新闻传播事业造成巨大冲击,同时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有些新闻记者经不起社会的各种诱惑,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和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如一些新闻记者违背职业道德,收取“封口费”,做有偿新闻或者对一些恶性事件不报道;为一己之私,违背客观事实,夸大其词,做虚假新闻报道,炒作媚俗等,不注意新闻的严谨和严肃性,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客观性、合法性等准则。 【习题】 请你结合背景材料内容,以“新闻道德建设”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内容全面,论述有力,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字数在1000~1200字。 【范文】

加强新闻工作者自律做好公众灵魂的工程师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是从事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的人员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 最近一段时间,新闻炒作与媚俗之风盛行,不少格调低下、耸人听闻、恶意炒作的东西,堂而皇之出现在各类媒体上。同时,一些媒体迎合人们的低级趣味,一味媚俗,把“庸俗”当“有趣”,引起社会公众的反感。有偿新闻、虚假报道、新闻炒作等频频出现,也引发了学界和业界对新闻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的关注。针对这些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倡导和培育良好的新闻职业精神。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他所从事的职业是紧密相连的。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就包含了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全面性这四个方面,这种精神的本质是对国家、对社会、对受众负责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倡导和培育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必须恪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新闻工作者必须向社会提供真实的新闻,提供了虚假的新闻和信息,是严重违反https://www.sodocs.net/doc/1417680961.html,职业道德的可耻行为。倡导和培育新闻工作者的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复习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一名词解释 1、舆论监督新闻传播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2、名誉权指公民和法人对自己的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名誉,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它具有法定性、人身专有性、财产关联性 3、隐私权是法律保护的,公民不愿公开的个人生活私密和个人生活自由的人格权利 4、隐性采访不公开记者的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公开真实意图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调查参与活动 5、抗辩事由在侵权案件中,被告针对原告提出的指控和请求提出一切有关免除或减轻其民事责任的主张 6、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不能直接作用于受众,影响他们的想法,但是大众传播可以通过安排议题和提供的信息来影响受众 7、有偿新闻在新闻活动中,由采编人员介入的一切以金钱或者金钱等价物交易的行为 8、新闻侵权指新闻媒体和新闻采写者利用新闻媒体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9、新闻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简答 1、记者需不需要暗访,要考虑哪几点? 答:1所要获取的信息必须具有极大的公众重要性2 一切获取信息的其他方式都无济于事3披露该事件而阻止的危害明显大于因采取欺骗手段而引起的危害的 2、隐性采访的合理运用? 答:1不得做为常规方式使用,使用了要向上级报告 2 隐性采访的内容必须具有极大的公众利益的重要性 3 不得伪装特定身份如公安、政府官员 4 不得为了获取证据对采访对象进行诱导 5 明确区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界限 6 进行暗访之前尽量告知上级部门,获取上级的配合 7 隐性采访结束后,应对一些不宜公开的内容进行技术处理 3、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答:1行为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侵权行为2指向特定的受害人3损害事实的存在 4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 4、新闻侵害隐私权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答:1新闻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存在2受害人可以被指认3导致损害结果的出现 4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 5、新闻侵权案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答:1报导内容无中生有,凭空捏造2采访时偏听偏信,未找被批评人核实情况以至于报道的主要事实失3报道内容是真实的,但使用了侮辱性的语言诽谤他人名誉 6、什么是新闻侵权,其特点是什么? 答: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采写者利用新闻媒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其特点是1从形式上看,主要是对公民的人格造成侵害,其中由以侵害名誉权和隐私权最为多见2从传播方式上看,具有广泛性和迅速性的特征3从后果上看,会对受害人造成严重的伤害

职业道德与法律练习及答案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五单元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1986年通过的( D )曾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人权宣言”,是我国调整民事关系的主要规范性法律文件。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2、在由民法调整的法律关系中,当事人之间在法律地位上的关系是( C ) A上下级关系 B隶属关系 C平等关系 D依附关系 3、我国公民从( D )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A 年满18周岁起 B 年满14周岁起 C 年满16周岁起 D 出生时起 4、法人自( A )起,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A成立时 B登记时 C批准时 D申请时 5、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 A ) A 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B 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C 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D 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6、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是指( A ) A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B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 C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D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和所有精神病人 7、周某,现年9周岁,看到很多中学生用MP3听音乐很是羡慕。有一天乘父母不在家,从家里拿了500元去超市买了一款MP3,父母回家后批评了周某的行为并去超市要求退货。你认为超市( B ) A不能退,因为MP3没有质量问题 B应该无条件退货,因为周某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他的买卖行为是无效的 C不能退,如果MP3有质量问题可以换

D不能退,因为买卖行为是双方自愿的 8、遵守法律规定,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 D ) A遵守地方性法规B尊重风俗习惯C符合宗教信仰D遵守国家政策 9.李某父亲生前留下几本邮册。李某由于对邮票不敢兴趣,一直想处理掉。一日,李某的朋友刘某来吃饭,刘某也是一集邮爱好者,他随即表示愿意全部购买,最后俩人以5000元成交。事过不久,李某从父亲生前一朋友处得知,他父亲所留的邮票中,有7张相当珍贵,可能每张都值10000元。刘某的行为违背了( C ) A自愿原则B诚实信用原则C公平原则D自愿原则 10.曹某有一栋可以眺望海景的别墅,当他得知有一栋大楼将要建设,从此别墅不能再眺望海景时,就讲别墅卖给想得到一套可以眺望海景的房屋的徐某。曹某的行为违背了民法的() A自愿原则B诚实信用原则C等价有偿原则D公平原则 11.民法中的平等原则是指( D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男女平等 C民事活动的结果平等D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地位的平等 12人身权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下列人身权利中,属于公民身份权的是( C ) A肖像权B名誉权C荣誉权D姓名权 13在我国民法规定的一系列人身权中,( B )是基础权利,是享受其他权利的前提。 A姓名权B生命健康权C隐私权D名誉权 14、任兴夫妇在儿子任华周岁生日时到红星照相馆为儿子拍照留念,摄影师刘某翻拍了任华的底片,将其卖给个体户张某做挂历用。张某又将该底片卖给蓝星香皂厂作婴儿香皂广告之用。在本案中,刘某、张某和兰星香皂厂侵犯了任华的(C ) A名誉权B姓名权C肖像权D隐私权 15、周某捏造说他的同事和某曾经因盗窃而被判刑,并在单位里传播,周某的行为侵犯了何某的( C ) A姓名权B荣誉权C名誉权D隐私权 16.2000年,甲、乙签订了一份转让房屋协议,甲将自己的3间破旧私房作价2万元转让给乙。乙居住1年,于2001年又将该房屋以3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丙。丙居住1年,于2004年又将该房屋以5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丁。上述转让均未办理私房过户手续。2005年,由于

(完整版本)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

《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理论题库 一、判断题10道题 1、《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GB/T18344-2001)中明确规定了汽车二级维护的工艺流 程。() 2、机动车维修职业的社会责任是恢复和提高机动车技术状况,充分发挥机动车的效能和降 低运行消耗。() 3、为了防止汽车维修过程中有害气体排入大气,调试车间应设置汽车尾气收集净化装置。()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规定企业应采取措施,防止或减少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5、机动车维修企业质量信誉等级分为优良、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 6、交通部《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2005年7号令)规定机动车维修竣工出厂质量保证期 中行驶里程和日期指标,以先达到着为准。() 7、机动车维修企业要用国际《汽车维修业开业条件》等来指导企业建设和经营发展的决策。 () 8、汽车维修标准体系总结构分为三部分三个层次。() 9、机动车维修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 众、奉献社会。() 10、在机动车维修服务中,拖修方就是服务对象,是消费者。() 二、单选题 7道题 1、《营销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GB 18565-2001)属于() A 强制性国家标准 B 推荐性国家标准 C 汽车行业标准 2、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缩写是() A ISO B ICO

C IMO 3、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 A 吃苦耐劳 B 诚实守信 C 为人民服务 4、交通部《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2005年7号令)规定汽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辆二级维 护质量保证期为() A 车辆行驶5000公里或30日 B 车辆行驶4000公里或30日 C 车辆行驶6000公里或30日 5、机动车维修技术人员包括:技术负责人、从事机修、电器、钣金、涂漆、车辆技术评估 作业的技术人员和() A 企业负责人 B 所有检验人员 C 业务员 6、《汽车维修业开业条件第2部分:汽车专项维修业户》中规定将专项维修作业的业户分 为() A 16项 B 15项 C 17项 7、二级维护作业规范中规定首先要对车辆进行() A 清洁 B 维护 C 检测 三、多选题 3道题 1、下列属于《全国机动车维修行业行为规范公约》的内容有() A 弘扬职业道德、建设精神文明 B 规范操作、保证质量 C 文明生产、保护环境 D 尊老爱幼、热情待人 2、机动车维修过程中存在的环境污染物有() A 旧机油 B 废旧汽车配件 C 旧蓄电池 D 旧空调制冷剂 2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 新闻工作者要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对党,对国家负责和对广大群众一致性。努力使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广泛地同群众见面,为人民群众提供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以及了解世界所需要的新闻和信息,热情宣传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和奉献精神,准确反映他们的愿望,呼声和正当要求。 支持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确思想和行为,勇于批评,揭露违背人民利益的错误言行和消极腐败现象,积极,正确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满腔热情地做好群众工作,密切联系群众,重视群众来稿,妥善处理群众有关建议,批评,申诉和检举的来信,来访,开展多种多样为群众服务的活动。 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新闻工作者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新闻报道中,要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旋律,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投身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来。要坚持下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造成有利于推进

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有利于鼓舞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新闻不得宣扬色情,凶杀,暴力,愚昧,迷信及其他格调低劣,有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内容。 三、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新闻工作者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宣传纪律。 坚定地宣传,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不得利用自己掌握的舆论工具,宣传同中央决定相违背的内容。 维护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不揭人隐私,不诽谤他人,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 维护司法尊严,对于司法部门审理的案件不得在法庭判决之前作定性,定罪和案发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 四、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报实情,讲真活,不得弄虚作假,不得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真实。为求全面地看问题,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努力做到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 采写和发表新闻要客观公正,不得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利用自己舆论工具发泄私愤,或作不公正的报道。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 禁止非法出版【P30】 定义:未经批准的出版物和出版活动都是非法的。非法出版活动和非法出版物在我国都是严格禁止的。 1.非法出版:非法出版物是指未经批准印制的出版物。 非法出版物的七种形式: 1)伪称根本不存在的出版单位印制的出版物 2)盗用国家批准的出版单位名义印制的出版物 3)盗印、盗制合法出版物而在社会上公开发行销售的出版物 4)在社会上公开发行的、不署名出版单位或署名非出版单位的出版物 5)承印者以牟取暴利、非法利润为目的,擅自加印、加制的出版物 6)被明令解散的出版单位的成员,擅自重印或以原编辑部名义出版的出版物 7)其他非法出版单位印制的供公开发行的出版物 2.非法出版行为及处罚 1)未经批准擅自出版报刊2)假冒报刊名称出版3)转让刊号和出版权4)盗印报刊 新闻传播与肖像权【P51~53】 1.定义: 肖像:是公民以面部为中心的形态和神态的客观表现形式 肖像权:是公民个人形象通过绘画、照相、雕刻、录像、电影等艺术形式,使公民外貌在物质载体上再现的视觉形象 2.侵犯肖像权的行为 1)一般的侵权行为:一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侵害他人肖像权;二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侵害他人肖像权 2)网络上的侵权行为 移花接木:是将别人的照片作带有商业目的甚至是色情目的的使用,不仅构成对他人肖像权的侵害,更有可能触犯他人隐私权。 恶意侮辱他人肖像:是指故意拍摄、制作丑化自然人形象的作品的行为等 擅自创制他人肖像:是指未经肖像权人许可,改编、创作他人肖像也构成侵权 以上侵害肖像权的方式往往并不单独运用 3)肖像的合理使用情形 A.对于当于国家领导人,地方各级党政领导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著名社会活动家、学者、演员、运动员以及其他社会知名人士,为了报道其活动和事迹 而使用其肖像,不构成侵权 B.使用参加集会、游行、仪式、庆典或其他公共活动的人的肖像 C.国家机关为了执行公务而使用公民的肖像 D.为了公民本人的利益而使用公民的肖像 E.为了行使正当舆论监督而使用他人的肖像 F.为了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益事业的需要而有限地使用公民的肖像 G.基于肖像作品著作权的使用。这种使用是根据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而进行的

员工职业道德及行为要求规范

员工职业道德及行为规范

第一部分员工职业道德规范 一、高级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1、遵守公司经营业务所在地区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则。 2、对公司履行诚信与勤勉义务。 3、不参与可能导致与公司利益冲突的活动,避免对公司造成利益损害。 4、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 5、公平、公正地对待公司的雇员、客户和供应商。 6、廉洁自律,不做有损于公司声誉的事。 7、保证公司的一切交易活动得到恰当的批准和执行,确保公司财务工作规范、准确。 8、保证公司资产用于合法的业务。 9、有责任向管理层及负责部门报告违反本规定的行为。 二、普通员工职业道德规范 1、认同公司企业文化,践行公司核心经营管理理念。热爱本职,忠于职守,熟练掌握职业技能,自觉履行职业责任,注重工作效率。保护公司的合法利益。 2、禁止参与可能导致与公司有利益冲突的活动。 3、不得私自占有应当属于公司经营活动范围的机会;不准利用公司财产、信息或地位谋取个人利益。 4、不得在与公司有竞争关系、与公司利益有冲突或有冲突可能的公司、单位

以任何身份任职,不准从事与公司有竞争的活动。 5、不得接受可能影响商务决策和有损独立判断的有价馈赠。也不能允许其亲属或第三人接受该类馈赠。在商务活动中可以交换非现金礼节性纪念品,但不能因此影响业务正常往来。代表公司购买商品应遵循公司的采购政策,在业务往来中不允许进行贿赂、收取回扣或其它诱惑。 6、必须遵守公司关于商业秘密保护的有关规定,不准泄露或擅自使用任何与公司相关的保密信息。 7、员工及亲属不得违反章程规定收购公司资产、接受公司所提供的贷款或贷款担保。 8、要忠诚于公司,诚实守信,反对出于任何目的的欺骗、作假行为。 9、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10、要遵守公司经营业务所在地区的法律、法规。 11、在经营活动中,要公平对待公司的客户和供应商,赋有管理领导职权的员工,还要公平公正对待所管理领导范围内的所有员工。在履行职责和对外业务交往中,不得有损于公司公平廉洁声誉。 12、在业务运作中,要严格按照有关规章、制度条款执行,保证公司的各项业务记录准确、清晰。严格禁止在业务中舞弊、弄虚作假或其他不良行为。 13、在一切经营活动中,应当树立保护公司资产并使公司资产用于合法目的的业务意识,依法保护公司资产,确保有效使用。 14、有权利和义务向公司人力资源部报告本人和他人违反国家法律、公司内部管理规定及本规范的行为,公司对报告人予以保密,任何人不得打击报复。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答案整理 1.媒介审判:是指新闻传播媒体在报道消息、评论是非时,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造成破坏司法原则的后果。 2.邻接权:又叫“传播者权”,是指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是作品传播者对其传播作品过程中所创造的成果所享用的权利。 3.著作权:也称版权,它是指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基于创作某种作品而享有的署名、发表、出版、获取报酬等权利。 4.名誉权:就是公民享有应该受到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和要求他人不得非法损害这种公平评价的权利 5.记者证:是新闻机构新闻采编人员从事新闻采访活动使用的有效工作身份证件,由新闻出版总署统一编号并核发。 6.判例法:就是基于法院的判决而形成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定,这种判定对以后的判决具有法律规范效力,能够作为法院判案的法律依据。 7.煽动罪:是指通过演讲、文字乃至广播电视、书画等方式公然散布虚假的信息,以蛊惑人们的反常情绪,采取某种不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罪名。 8.诽谤:是指散布虚假事实,无中生有、无事生非,损害他人名誉造成新闻严重失实或基本内容失实的后果。 9.两个分开:是指新闻报道活动与经营管理活动分开、新闻采编队伍与经营管理队伍分开。 10.国际公认的三大抗辩事由:内容真实、公正评论、特许权 1.报纸出版秩序方面存在的较为突出的违法、违规现象有哪些? ①擅自改变刊期、随意改变开版或版数、临时增版、增刊、增加“号外”,或是将专版、专刊、临时增版增期转由社外编辑部或个人承包,或是用一个刊号办多份报纸,或是故意把专版、专刊名的字号放大并让其占据报头位置,造成一种假象。 ②擅自出版各种增刊、专刊或者搞“一号多报”。 ③以“周末版”为代表的专版、专刊的刊头字样直接或间接取代报头名称,专刊、专版俨然是一份单独的报纸。 ④直接或变相转让,出卖报刊号或版面的行为。 ⑤未经申请批准就私自编辑出版报刊 ⑥擅自编印非法报刊 2.在我国,有哪些特殊新闻信息须由国家指定的统一部门发布? ①地震等震况和抗震救灾信息由国务院统一发布 ②有关传染病疫情的新闻与信息的发布。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发布 ③核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发布 ④气象类消息由国家气象局统一发布 ⑤有关防汛新闻与信息由人民政府防汛指挥部统一发布 ⑥一切国际新闻均由新华总社统一发布 ⑦重大政务新闻有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考试内容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新闻法律关系的主体是(ACD) A、新闻记者或新闻从业人员 B、物 C、新闻媒体 D、政府、公民、法人、社会团体、群众团体 2、新闻法律关系的客体是(ABD) A、物 B、智力成果 C、新闻媒体 D、新闻行为 3、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主要内容有(ABCD) A、消极的权利和积极的权利 B、约定的权利和要求保护的权利 C、消极不作为的义务和积极作为的义务 D、接受法律制裁的义务 4、有关于新闻传播法律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CD) A新闻法律关系是根据新闻法律规范建立的关系。 B新闻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C新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关系。 D新闻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 5、我国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ABC) A依法行使言论出版自由原则B社会效益第一原则C宪法原则D实际恶意原则 6、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为言论和出版自由,其内涵包括(ABC) A、言论自由 B、出版自由 C、新闻自由D公共利益原则;较少限制手段原则;事后限制原则;明显而即刻危险的原则;法律规定明确、限制精确的原则;绝对禁止原则 7、海洋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三种新闻法规形式有(ABD) A《新闻法》B判例法C英美法系D写在《宪法》、《民法》、《刑法》以及其他的专用法律条款中 8、英美国家各种判例法案例有(ABCD) A、李尔本叛国案 B、约翰.威克斯案 C、1996年诽谤法案D曾格案和沙利文案 9、境外新闻媒体派出机构与记者的管理方法主要有(ABCD) A、申请批准注册制 B、限制采访许可 C、控制新闻源(接受采访者) D、参看《关于加强对境外记者采访事项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外国通讯社在中国境内发布新闻信息管理办法》 10、广告发布的三条基本原则是(BCD) A、禁播丰胸广告、增高广告、医疗广告、保健品广告、减肥广告 B、广告必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C、合法 D、真实 11广告发布中被禁播的有(ABCD) A、丰胸广告 B、增高广告 C、医疗广告 D、保健品广告和减肥广告 12、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有(ABCD) A、违法行为(新闻作品已经发表) B、损害事实 C、因果关系 D、主观过错 13、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有(ABCD) A、行使舆论监督的职能和权利 B、公正评论 C、权威的消息来源、受害人同意 D、公众人物和公共兴趣、合理使用 14、新闻侵权的责任承担有(ABCD) A、停止侵害 B、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C、赔礼道歉 D、赔偿损失

职业道德与法律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习礼仪,讲文明。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个人礼仪、交往礼仪、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提高礼仪素养,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礼仪的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尊重自己和他人,平等待人、真诚礼貌;以讲礼仪为荣,以不讲礼仪为耻;追求高尚人格,维护自己的文明形象。 运用:自觉践行礼仪规范,做讲文明、有礼仪的人。 教学内容 1.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 (1)懂得自己是人生的主人,是践行道德和遵守法律的主体,理解珍惜人格、严守规矩的意义,增强主体意识和规则意识。

(2)懂得珍惜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需要塑造良好的形象。了解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个人礼仪的作用和蕴含的道德意义,养成遵守个人礼仪的习惯。 (3)了解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交往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体会交往礼仪的亲和作用,养成遵守交往礼仪的习惯。 2.展示自己的职业风采 (1)了解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职业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提高遵守职业礼仪的自觉性。 (2)理解职业礼仪的作用,践行职业礼仪,展示职业风采。 (二)知荣辱,有道德。 教学目标 使学生懂得道德对于完善人格、成就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了解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增强敬业爱岗精神和诚信、公道、服务、奉献等职业道德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道德的特点和作用、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理解遵守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的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认同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崇尚职业道德榜样,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 运用:自觉践行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做有道德的人。 教学内容 1.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1)了解道德的特点和分类,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2)理解道德的作用,感受道德的力量,懂得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良好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一、法的基本概念: 1、法的本质:法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社会控制手段 2、法的基本内涵: ①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②国家意志的表现 ③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④由国家强制力量来保证实施 ⑤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 二、新闻传播法规的定义: 新闻传播法规,即广义的新闻传播法,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统治阶级意志的,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三、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基本原则:1、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权利但也不能滥用) 2、“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 3、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 四、新闻、广告等各类信息的发布 1、1949年12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 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方法》,规定:一切公告及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并由人民日报负责转载。 2、设立新闻发言人的目的是:加强同外国驻京记者或临时来访记者的联系,向 他们提供中国的情况,阐明中国的立场和方针、政策,并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以扭转西方媒体多年来丑化、歪曲中国形象的行为,树立、维护社会主义中国的形象,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 3、对于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应有国家气象局所属的各级气象台站按照 职责公开发布,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公开发布。 4、媒体不应以任何形式转播、转载其他来源的气象预报。未经发布气象预报台 站的同意,媒体不得更改气象预报的内容。 5、广告必须真实、合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这是我国广告发 布的第三条基本原则。 五、煽动,即煽惑,鼓动。它是指通过语言。文字公然宣传,或借助于广播、影 视、喜剧、书画等方式鼓吹自己的观点,以打到其非法的目的。煽动不同于一般的言论。 煽动的四个特点:1、表达方式的非理性。一般使用浮夸的情绪化的蛊惑性的语言。2、内容的非真实性。造谣诽谤,虚张声势,夸大其事。3、表现形式的公开性。它直接面向公众,公然散布。4、有激发他人反常行为的目的。煽动的目标不是“书生空谈”,而是希望激起他人反常性狂热,采取不利于社会的行动。 六、新闻出版保密规定: 1、自审与送审相结合的保密审查制度。 2、通过内部途径反映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的制度。 3、采访涉及国家秘密识相的批准制度。 4、新闻发布制度。 七、新闻传播如何维护公序良俗从整体把握(详见书本) 1、禁止刊载有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2、禁止淫秽色情内容。 3、禁止宣传邪教、暴力和其他危害社会的内容。 4、禁止宣扬种族歧视和破坏民族团结。 八、新闻侵权行为:新闻侵权行为也称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采写者 利用新闻媒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法律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

法官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 一、基层法院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设想 基层法院法官队伍可以说仍不属于特别专业。如何使这支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把它打造成为一支高素质的法官队伍,是当前法院队伍建设一个重要目标。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灌输法官职业道德意识 在法官职业道德建设中,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法官灌输正确的法官职业道德意识。法官职业道德是指从事审判职业的法官,在履行审判职业的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从当前法官队伍现状及现实的需要,法官职业道德应确立以下几个方面行为规范和道德规则。 1.公正。公正是法官职业道德追求的核心。是法官职业道德的灵魂。因为,法官是社会矛盾和纠纷的终局裁判者。社会通过法官对法律的具体适用,才能使旨在创设一种公正的社会秩序的法律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实现。法官追求的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和效率公正三个方面。当事人诉讼的目的最主要是追求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结果。这就要求法官在审判每一件案都要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正确地适用实体法确保案件质量。重实体、轻程序是长期以来一些法官执法不公正的主要原因之一。司法公正还要体现在程序公正上。实际上,实体公正是相对的,而程序公正则是绝对的。只有程序公正才能确保实体公正。程序公正是人民看得见、用得着的。一个案件即使裁判结果公正,而程序不公也会使当事人对裁判结果表示怀疑,影响诉讼的社会效果。“迟到的公正就是不公正”,这已成为人们所共识。因此,司法公正也体现在效率上。超审限审理案件,就会耗费更多的精力、财力,给事人增加讼累等,且增加诉讼成本。即使诉讼结果合法、公正,也影响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2.廉洁。廉洁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证,是法官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法官的廉洁与否直接关系到公众对法官的判断能力的信任与否,也会影响公众对司法制度的信任感。因此,法官必须廉洁自律,经得住金钱的诱惑,自觉抵住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做到贫贱不能移。

新闻职业道德的价值和作用

新闻职业的道德的价值与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有着祟高的道德理想和优良的道德传统。它的核心是建立在共同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目的的基础上的集体主义。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是它的重要特征。它批判地继承了包括资产阶级新闻道德在内的人类精神文化遗产,诸如“言论出版自由”、新闻报道要客观、真实、公正、全面等。同时在自己的实践中有所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人类有新闻活动以来最先进的新闻职业道德。 新闻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自然形成的调整新闻传播事业内部、调整新闻传播事业与社会上其他职业、调整整个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的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它内化于新闻传播主体的品格、习性和意向之中,又通过其言行表现出来,是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发挥着特殊作用的规范性调节体系。 新闻道德社会作用在于:它对社会道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起调节作用;对新闻工作者的新闻工作行为起指向作用;对新闻工作者具有自我调节作用。 新闻传播活动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的行为,报道者在采写、编辑、刊播新闻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道德意义是极为鲜明的。新闻传播行为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有利或有害于他人及社会的性质,能够对其进行道德善恶的评价,因此既是新闻工作行为——新闻传播行为,又是道德行为。报道者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主动采取的行为。同时,报道者是根据自己的意志自愿抉择而采取的行为。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被外力强迫做出的行为,或者是在没有内在道德动机时,偶然的、非主观的、属工作失误性质的行为,这些报道行为大都是不具有道德意义的。新闻道德这种内化的规范,从本质上看,只有在新闻工作者真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个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时,才有可能发生作用。 新闻道德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新闻道德是调节新闻工作者新闻工作行为准则的总和。这种调节职能,通过评价、教育、示范、激励、沟通等方式和途径,来指导和纠正人们在新闻活动中的新闻工作行为,协调各方面之间的社会关系。如各种媒介之间的竞争问题,文化娱乐与宣传教育的问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问题等。所有这些出现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矛盾关系,除了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法规和事业内部制定的新闻纪律来约束处理外,相当一部分还必须依靠社会道德尤其是新闻工作道德来加以调节和解决。与新闻法规和新闻纪律是通过“必须怎样”的带有强制性质的调节手段不同,新闻道德是以新闻报道行为“应当怎样”为尺度,通过衡量和评价新闻报道行为的现状,力图使“现状”符合于“应当”。从调节方式上看,新闻道德的调节作用是通过诉诸舆论褒贬、沟通疏导、教育感化等方式实现的,尤为注重唤起新闻从业人员的知耻心、敬业精神、历史主动性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促使他们的新闻工作行为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 新闻道德对新闻工作者具有自我调节作用。所谓自我调节,是指新闻道德不仅能够对社会和他人产生作用,而且能够反过来影响新闻工作者自己,以此提高新闻工作者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和水平。在新闻工作中,新闻工作者常常会遇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各方面的矛盾冲突的困扰,也经常会面临工作上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依法制定和变动、效力可及于全国的法律规范性文件活动的总称,是我国中央立法的首要组成部分。 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依法制定和变动、效力可及于全国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活动的总称,与全国人大立法共同构成中国国家立法的整体,是我国中央立法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国务院立法,是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即中央政府依法制定和变动行政法规、参与国家立法活动以及从事其他立法活动的总称。 煽动,是指行为人以语言、文字、图像等方式对他人进行鼓吹煽动,意图使他人接受或相信所煽动的内容或去实行所煽动的分裂国家的行为,而非行为人自己实行,这是煽动分裂国家罪与分裂国家罪的根本区别。 名誉,是社会或他人对公民品德、才干、信誉、功绩、资历和身份等方面评价的总和。 名誉权,就是公民享有应该受到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和要求他人不得非法损害这种公正评价的权利。 媒介审判,是指新闻传播媒体在报道消息、评论是非时,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造成破坏司法原则的后果。 媒介审判主要有2个负面影响:1、亵渎了法治原则。2、造成了新闻媒介的角色错位。 抗辩事由,是指在侵权案件中,被告针对原告提出的指控和请求,提出一切有关免除或者减轻其民事责任的主张。 新闻传播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曾格案”,是指1733年曾格创办的《纽约周刊》上发表的文章,抨击了省政府管理者的政策,随后曾格因此被指控犯有煽动性(反政府)的诽谤罪,最后陪审团宣判他无罪。该案件是北美殖民地时期有关法律和出版自由的著名案例,标志着美洲殖民地新闻自由的第一次重要胜利。 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基本原则:一是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二是“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三是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 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一是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权利;二是言论出版自由权利不可滥用。 早在建国之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及有关部门就颁发过一系列法律规范性文件,确立了重大政务新闻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的原则与制度。1949年12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一切公告及公告性星闻,均有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1982年8月23日,新华社是全国集中统一的新闻发

(完整版)答案9.24基金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1)

基金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与业务规范 1.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协会的法律法律地位由(c)确定? A中国国务院 B 中国证监会 C 证券投资基金法D证券法 2.关于基金经理“老鼠仓”的行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c ) A 基金经理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 B 情节不严重可能不构成犯罪 C 情节严重的构成内幕交易罪 D 基金经理利用未公开信息暗示他人从事相关交易活动 3.关于基金从业人员的“专业审慎”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以下表述错误的是(b) A 基金从业人员应当不断保持与提高专业胜任能能力 B 基金从业人员取得基金从业资格后,可以从事基金管理公司的任何岗位工作 C 基金从业人员应当具备从事相关活动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D 基金从业人员应当勤勉审慎开展业务 4.下列属于股票、债券型开放式基金申购赎回原则是(b) Ⅰ未知价原则Ⅱ已知价原则Ⅲ份额申购、份额赎回原则Ⅳ金额申购、份额赎回原则 A ⅡⅢ B ⅠⅣ C ⅡⅣ D ⅠⅢ 5..基金销售机构销售基金份额应当具备的必要条件不包括(b) A 具有相应的技术设备办理申购和赎回业务 B 具有一定的市场认可度 C 开立专门账户收取投资人购买基金份额的款项 D 具有相应专业素质的销售人员为投资人提供咨询服务 6 .基金产品风险评价结果以基金产品的(a)来具体反映 A风险系数 B 风险性质 C 风险因素 D 风险等级 7监管机构要求,基金从业人员每年需通过一定学时的合规培训。此种方式属于基金职业道教育途径中的(a) A 岗位教育 B 舆论教育 C 自我修养 D 岗前教育 8目前,我国开放式基金注册登记的模式不包括(d ) A 基金管理人自建注册登记系统“内置”模式 B 委托证券交易所作为登记机构的“外置”模式 C 管理人自建和委托其他机构作为登记机构的混合模式 D 委托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登记机构的“外置”模式 9.关于离岸基金和在岸基金,以下表述错误的是(d) A 离岸基金可投资于募集地以外的证券市场 B 在岸基金受本国法律监督 C 离岸基金是在他国发售的证券投资基金 D 在岸基金可投向资金募集地所在国家以外的证券市场 10.关于基金客户投诉的处理体系,以下说法错误的是(b) A 应不断总结经验、防范风险,完善内控制度 B 受理客户投诉,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对投诉电话进行录音ss C 需公布电话、邮箱及投诉处理流程 D 应设立独立的投诉受理与处理部门

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简论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协调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等方面,并明确提出了下一阶段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和任务。 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德育,而德育很大程度是在学校完成,由教师去实施,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师德素质,这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为更好的实施并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教育的重要任务中关 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需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职业道德,则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它是在教师职业围、调整教师与社会、教师与学习、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部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的基本伦理要求。人们常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把教师职业赞为“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这实质上都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赞美。教师担负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任务,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因此教师职业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要求更高、更全面。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自身行为的规,而且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教师就是学生的最直接的榜样,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极强的示性。教师严于律已、以身作则的美德,反应了教师职业道德比其他职业有更大的自觉性。这些特点也同时也决定了教

师职业道德容的广泛性与特殊性。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㈠教师的教育思想道德。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教师具有崇高职业理想和教育信念的同时,还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教育容与教育手段也不断更新,因此掌握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核心,是教师政治觉悟的一个重要方面。掌握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改革、创新,更快地发和完善自己,从而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也是师德建设中的首要任务。教师教育思想道德要求教师必须有全面的质量观、科学的人才观、教育创新观、现代教育价值观、现代学生观,还要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会使用现代教育手段,成为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㈡教师的教育教学道德教学教育教学,是教师职业的主要任务,是教师在现代化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讲解、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并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它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活动,是教师同学生联系、建立关系的主要纽带。在教育教学的准备阶段、实施过程和检查总结等各个环节中,不仅始终贯穿具体的业务要求,而且始终贯穿一定的职业道德要求,这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道德。它是教师职业道德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育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教师的教育教学道德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热爱科学、精通业务、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注重效果、科学检查、更新观念、改革创新。㈢教师的语言道德。语言是人类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工具。教师教书育人,靠的是“言传身教”,其中言传是常见的、最普通、最重要的手段,是教师联系社会、组织教学、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几个方面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工具。教师语言道德素质如何、不但标志着他们本人的文明、礼貌和道德修养水平,而且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文明风尚,关系着教育工作的成败和后一代能否健康成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论文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 德课程论文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论文题目:新闻报道的的深度与公民的隐私 姓名:廖振宇 学号: 年级班级:10级新闻专业 在新闻报道中,隐私权一直是受法律保护却又模糊不清的部分。网络上十分流行的“人肉搜索”行为,其实就是一种隐私权的侵犯,却又没有相关法规加以制约。而关于隐私,则更多的是道德伦理方面的制约。 “伦理是一个原则系统,一种行为的道德或规范。它是被个人、群体或文化确认了的价值和生活准则。它寻求指导人们的行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①现在的新闻报道,会去追求更多新鲜,更多爆料,以满足公民的知情欲望。但是更多的时候,仍然需要考虑到道德伦理方面,以及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需要考虑到当事人自己的感受。 正如2003年轰动美国的鹰郡性侵犯案,NBA球星科比布莱恩特涉嫌性侵犯一名18岁的女服务员。经过两次开庭之后,科比虽然不承认强奸,但不否认发生了性关系。诉讼最终转为民事案件,科比支付100万美元来平息这场风波。然而就在科比被捕的日子里,原告的有关信息、照片、闲话、谣言、玩笑以及她——凯特琳·法伯——的地址和电话号码,已经充斥于互联网。

美国主流媒介长期以来避免指出强奸案和其他性犯罪案原告的姓名。理由是,公众对原告的确认会使此类犯罪行为的受害人在最脆弱的时候遭受蔑视和羞辱。指出姓名还可能公开她们的私生活和性史,使她们面对无理的、不相干的审查。因此,性犯罪是新闻报道应该提供完全信息这一惯例的例外。美联社要求:一般不指明那些说他们已遭性攻击的人的身份,不同寻常的情况除外。也不播发能识别这些人身份的图片或视频。成年受害人自己公布身份的是例外。对于例外情形的处理必须咨询高级主编。 然而那些公开资料的新闻人也有自己的理由: (1)新闻行业是散播新闻,而不是隐瞒新闻。 (2)编辑决策应当由制片人、主编和新闻主管做出,而不是法庭、立法机构、新闻发布室或与新闻有涉的人来干预。 (3)不公开受害者的资料就等于做了沉默的共犯,而新闻工作者需要让法律更加公正来对待事实。 无独有偶,在2011年10月23日晚,广东发生了一起强奸案,随后深入的报道也让主人公接近崩溃。(以下内容摘自法制日报新闻原稿) 广东深圳宝安区西乡街道的一间出租屋里,一个瘦弱女人躺在床上,脸色惨白,瑟瑟发抖,直勾勾盯着天花板,床下还有一大摊血迹。忽然,她从床上坐起,挥舞双手,嚎啕大哭。一有陌生人靠近,她就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