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四节 智力的影响因素遗传与环境

第四节 智力的影响因素遗传与环境

第四节  智力的影响因素遗传与环境
第四节  智力的影响因素遗传与环境

第四节智力的影响因素:遗传与环境

如果对一组儿童进行智力测验,我们会发现,人们的智力具有明显的高低差别。智力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毫无疑问,影响人的智力的因素很多。一般而言,一方面智力受个人先天的生物因素的影响,如来自父母及家族的遗传,另一方面,智力也受个人的后天因素的影响,这主要包括家庭的环境、结交的伙伴、学校教育等等。这些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智力的发展过程与水平差异。

一、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

子辈与父辈的相像一般称为遗传现象,由生物学因素或基因决定。智力和身高、相貌一样具有遗传性。人的智力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呢?心理学家和行为遗传学家对此从家庭谱系研究、双生子研究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家庭谱系研究

在生物学上,一个家庭或家族中的所有成员都具有一定的共同遗传基因。通过考察父辈和子辈在某些领域的成就差异,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遗传对智力的影响。关于能力遗传的研究,起始于英国著名科学家高尔顿。他以各方面的杰出成就作为衡量高能力的标准,比较了杰出者的亲属成为杰出者的可能性和普通人成为杰出者的概率,发现在977个名人的亲属中,其父亲为名人的有89人,儿子129人,兄弟114人,共为332人,占名人样本的二分之一。而普通人组中,只有1个亲属是名人。他还发现,随血缘关系的降低,名人亲属成为名人的概率有规则地下降。这种变化模式与身材和体育成绩的家族变化模式完全相同。高尔顿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了艺术能力的遗传问题。在双亲都有艺术才能的30个家庭中,子女有艺术才能的占64%;父母没有艺术才能的150个家庭中,子女有艺术才能的只占21%。高尔顿断定,在能力的发展中遗传的力量超过环境的力量。

(二)双生子研究

研究智力遗传性的第二种途径是比较双生子研究(Twin Study)。在生物学意义上,双生子有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两种。同卵双生子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来,他们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基因。异卵双生子是由两个受精卵发育而成,他们的遗传基因只有部分相同,与兄弟姐妹没有什么差别。根据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共同遗传基因上的不同,通过比较他们智商方面的相关,可以推测出遗传对智力的影响程度。

布查德和麦克高(Bouchard & McGue,1981)总结了世界上已发表的34个4672对同卵双生子研究,和41个5546对异卵双生子研究,结果发现:一同抚养的同卵双生子智商间的平均相关达到0.86,而一同抚养的异卵双生子智商间的平均相关只有0.60(图6.6)。这说明异卵双生子在智力上的相似性不如同卵双生子高。新近的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智力上的差异比上述报告的差异更大。

图6.6 不同血缘关系者智商间的相关系数

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智力上的差异,固然与遗传基因有关,但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不完全相同是否也有影响呢?针对这个问题,20世纪90年代开始,又出现了一些对分开抚养的双生子的研究。然而,对40对被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所做研究的结果发现,即使生长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他们的相关(0.69至0.78),显著地高于在同样环境中成长的异卵双生子智商间的相关(0.34至0.61)。由于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生长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他们之间在智商上的积极相关更能证明了遗传的影响。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许多家庭把自己的孩子送人抚养,这为研究者探索遗传和环境对智力的影响提供了方便。考察养子女与养父母及养子女与亲生父母在智商上的相关,为了解遗传对智力的影响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大量的收养研究的结果发现,被收养儿童与他们的亲生父母在智商上的相关(r=0.20)显著地高于他们与养父母的相关(r=0.02)还有研究的结果表明:家庭间环境的影响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相反,遗传的影响却随年龄的增加而越来越大。

三、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晌

家庭收养研究同样为我们了解环境对智力的影响提供了证据。大量的收养研究表明:被收养儿童的智商与养父母的智商也有一定程度的相关,由于他们与养父母在遗传上没有任何相似,所以只能将这种智商的相关归因于环境的影响。同理,对于生活在同一家庭中遗传上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他们的智商间也有一定的相关。

收养研究的另一方面是比较收养前后父母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如果环境对智力有影响,那么,长期生活在贫困环境中的儿童一旦被收养到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中去,其智商也应该有所提高。研究表明,亲生父母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儿童,一旦被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养父母收养,与生活在原来家庭环境中相比,IQ分数会有明显的增加,通常在10至12分左右。

为考察家庭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影响,用评价儿童家庭环境特征的量表进行研究

(Caldwell&Bradley,1978),结果发现:1岁时儿童的家庭环境分数与1~5岁时儿童的智力测验分数的平均相关约为0.30,年龄更大时为0.38。即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发展。

早期干预是否能提高儿童的智力水平,是近年来人们颇为关注的问题。大多数人对此会给出肯定的回答。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待儿童的方式差别很大。有的父母望子成龙,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环境剌激,如让幼小的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而有的父母则让儿童自然发展。丰富的环境刺激有利于儿童能力的发展。孩子出生后,如果睡在有花纹的床单上,床上吊着会转动的音乐玩具,他们仰卧时,就能自由地观察这一切。那么,两星期后,他们就试着用手抓东西。而没有提供刺激的婴儿,这种动作要5个月时才出现。研究还发现,缺乏母亲抚爱的婴儿,可能出现智力发展上的问题。有安全感的孩子喜欢探索环境,而探索环境正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研究表明,早期干预的确能够提高儿童在智力测验上的分数,不过这种助长作用是有限的。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儿童的早期干预研究层出不穷。大多数研究采用横断比较法,即将一组儿童随机地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对实验组的儿童实施特定的教育方案,控制组作为对照不施加任何特殊的教育措施,以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差异作为衡量干预对智力影响的指标。几乎所有依此方法得出的结果都表明,早期干预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然而,当使用另一种研究方法,即追踪比较法,考查早期干预的效果及持久性时,却得到了更为复杂的结果。美国的米尔沃基计划(Milwaukee Project)是一项大型的早期干预研究。在这个研究中,儿童的母亲为IQ分数在75以下的黑人妇女,实验组儿童在6个月时接受特别干预,如教母亲如何照顾孩子,每天在婴儿促进中心训练几个小时等,实验干预在儿童6岁时结束。在干预过程中,实验组和控制组每隔6个月接受斯坦福一比内智力测验和韦氏儿童智力测验,并在7、8、9、10、14岁时分别接受其他测验。研究结果表明,在6岁时,实验组儿童的平均智商为119,控制组为87,智商分数相差达32分之多。但这种差异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减弱。在7岁时,两组的IQ分数差为22分,在14岁时为10分;在14岁时,实验组的平均IQ为101,控制组为91(Garbar,1988)。也就是说,早期干预对儿童智力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但这种积极作用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弱。

三、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儿童在智力测验上的成绩有显著的影响。是否接受教育的儿童,以及接受较好和较差教育的儿童的智力之间存在着差异,很容易得到证明。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智力的发展,一种最明显的方式就是知识的传授。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能力不同于知识、技能,但又与知识、技能有密切关系。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能力是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分不开的。在学校中,课堂教学的正确组织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有些优秀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必须准确、严密、迅速,作业必须一丝不苟。经过长期训练,学生思维和言语能力有明显提高。"强师手下出高徒",也说明了教育、训练对发展能力的意义。吸引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小组、绘画小组、体操小组等,丰富校内外生活内容,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在课外活动小组中,常常会涌现出许多小发明家、小气象家、小农艺家、小画家,这对他们能力的发展和一生的事业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校教育能促进多种智力技能的发展,并且各种智力技能在不同儿童身上的发展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如何实现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是教育工作者也是心理学工作者最迫切的任务。

四、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智力也不例外。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素质、环境和教育,能力和智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起来。关于这一点,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早就指出"施用累能",即能力是在使用中积累的。他说:齐的都城世代刺绣,那里的平常女子都能刺绣;襄地传统织锦,即使不聪明的女子也变成了巧妇。这是因为天天看到,时时学习,手自然就熟练了。

同时,当今社会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要通过学校里知识的接纳,更多的要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同时,社会也呼唤多种不同的能力,或者说多元智能,要想使自己的多种能力同时得到发展和提高,也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实现。

遗传与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遗传、教育、环境对人生长发展的影响 什么是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这是教育学研究中的一个古老而基本的课题。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研究各自有着不同的侧重面。心理学的研究通常把这些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遗传因素,另一类是环境因素。教育学界的分析立足于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我国教育理论界将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归结为三方面,即遗传、环境和教育,简称为“三因素论”。 三因素论是在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1948年版中有关影响人发展的因素理论的简称。其主要论点是:个体的发展受来自遗传、环境与教育三方面的影响,但这些因素各自在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遗传是个体发展的基础,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可能,但是遗传对个体发展不具决定性意义,因为没有环境的作用,遗传提供的基础不可能实现,人也不可能成为人,世界上“狼孩”的存在就是实证,因此使人发展成为人的决定性因素是环境。其中作为特殊环境的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在我国解放初的《教育学》著作中曾“引进”这一因素观,确认其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并以此作为批判资产阶级因素观的武器。 遗传因素与个体发展 我们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是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来自主体的自身物质基础飞机体与外界发生作用的组织机制以及机体内部调节机制,从而使生命体成为一个开放的、具有自稳定性能的结构,它能够不断地从外界吸取自己发展所必须的各种“养料”,进行加工改造,使机体能吸收成长,从而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正是从这样丰富的意义上,我们强调遗传因素作为人的发展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指出:这种可能是多样的,其多样性不但由于遗传素质功能的潜在性,还因为环境因素的丰富性;这种可能的多样性相对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足够广泛而有希望的前景。可以断言,在正常状态内,个体的整体发展水平不会因遗传因素而受阻。就人的智力发展而言,一些脑科学家认为,大脑为人的发展提供的可能,远远没有被充分开发,其中被开发的比例只占工10%~15%左右,大部分的区域尚未被“唤醒”。因此,对于每个正常的人来说,不必去提心或埋怨天生之材的不济,而是应该充满信心地去开发自己的“潜能”。“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句古话体现了这一真理。 教育与个体发展 在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上,二者孰先孰后,心理学家的认识并不一致。 实际上,需要辩证地看待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教育要以一定的身心发展准备状态为前提,但教育作为人之自我建构的一种实践活动,根本上还是有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育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首先应以其准备状态为前提,依据其身心发展的新的可能(最近发展区)来进行,这种教育就是发展性教育,它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教育自觉、有效地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或者说教育的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蕴含着并且也体现了教育之于发展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辩证统一。 教育通过知识经验的传递来促进个体的发展,但个体获得的知识经验有内在和外在两种不同的价值。 环境因素与个体发展 环境因素是影响个体发展可能性的第二大项,也是人借以生存、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环境是任何有机体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是一个无须加以证明的客观事实。对于人类来说,社会环境,又是使人成为人而不是兽的基本条件,其中人类社会共同使用的、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言以及与个体之外其他人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环境中把个人与社会群体联系起来的最根本的手段,脱离了人类群体又不会使用语言的“狼孩”的出现证明了这一点。 三因素论由来已久但这一理论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有关批评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首先,认为三因素论在分类标准上存在混乱,教育对于遗传、

遗传与环境(含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编号:37发展心理学论文 题目:遗传与环境(含教育) 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学院:师范学院 专业:教育技术学 姓名:许玉玲 学号:2008122010 2010 年 9 月 18 日

遗传与环境(含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许玉玲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深圳 518060) 摘要遗传,环境和教育的问题,一直是在教育学上一个既古老又重要的课题,同时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在回顾心理学史上一些著名流派对该问题的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不能单一地看待 三个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应在实践中确切地运用三者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遗传,环境,教育,心理发展 分类号B843 1.引言 人从一出生到长大成才,总是要经历非常复杂的发展过程,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个体心理的 发展既不是简单地由遗传决定,也不只是由环境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 儿童心理的发展中,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而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人类通过遗传,把世代代所形成和固定下来的某些生物特征,由父代传给子一代,代代相传,不断延续。这种遗传生物特征,就是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称为遗传素质。[1](P16)不同的生物所传递的个体特征各异,但是传递主要的只是生理特征,而知识,性格等则是无法遗传的。早期的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Galton)为代表,该学派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受先天的遗传素质决定的,个体的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 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引发作用,不能改变它的本质。高尔顿用家谱调查作为其观点的论据,这些资料是经过几代间接了解的,且其中调查对象的环境因素没有认真的分析,因此很难客观、科学。如一个音乐听觉很好的幼儿 ,如果没有良好的音乐环境和教育就不能成为音乐家 ,而在幼儿期并未表现出有特别音乐素质的孩子 ,在接受音乐教育后也可能成为音乐家。如著名的乐队小指挥舟舟虽然先天痴呆 ,但因长期观看乐队排练、演奏而表现出指挥才华。因此 ,不能把遗传素质看成是现成的才能 ,更不能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实践证明 ,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并不起决定性作用 ,它只提供发展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必须在一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才能转化为现实性。[2] 1.2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人刚出生时表现出来的与其它特体的差异大部分来自于遗传,而随着慢慢长大,开始在家庭里学习,到学

人的性格和主要和遗传和环境有关(精)

人的性格和主要和遗传和环境有关,其中又以后天的因素为主,所谓遗传其实也是和环境联系的,我们有的时候和父母很象,是因为我们和我们的父母从小一起生活不自觉的模仿了他们的言行,还有父母和我的关系,我们家庭的气氛是否融洽,是否独生子女,出生顺序,家庭模式,父亲在性别分化上最重要的作用,还有学校对人的性格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教育啊,生活的集体啊,老师的言语啊,最后我们的社会对人的性格也有影响,社会道德啊,风气等等 自我意识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家庭环境 家庭被称为“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它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环境。 包括父母教养方式和态度、家庭自然结构状况 (2学习环境 包括教师的教育态度、思想教育、校风、班风、体育锻炼和劳动。 (3同伴群体 (4重大生活事件 (5大众传媒和社会风气 1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 (2性别 性别差异对人类性格的影响有明显作用。人们普遍认为男性比女性在性格上更具攻击性、独立性、客观性、支配感、好动,并且更有强烈竞争心、逻辑性和冒险精神等等;而女性则比男性分寸感强、虔诚笃信,更具依赖性,顺从、易被说服且忍耐性强等。

(3外表特征 体形和身高、体重、外貌等生理上的特征,对个体性格的形成也有影响。主要可归结为社会文化的评价作用。 (4发育早晚 早熟者的性格特征一般表现为社会化程度高、责任感强,比较遵守社会准则,也易理解别人和处理人际关系;而生理成熟晚者则常依靠自己的态度和情感言语行事,较少有责任感,不太遵守社会准则,等等。 学校教育对人的性格的形成,特别是人对社会、事业、人的看法和态度的形成,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理想、奋斗目标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对人的影响不同于家庭和一般社会环境,不是偶然的、零碎的,而是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包括学校领导、老师提出的要求、方向,加上必要的奖惩措施,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内容,学校环境和班集体的影响,有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还有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如此等等。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而品德包含在性格之中,是性格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性格的其他部分紧密相联。品德不可能离开其他性格成分而单独发挥作用,因而学校也不可能离开良好性格的培养而孤立地培养品德。因此,学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影响人的性格的家庭因素有很多方面,比如父母的观念、思想、职业、性格、文化水平,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即对子女的哪些行为给予鼓励,哪些行为予以批评,希望子女成为怎样的人,如此等等,集中地表现为父母的养育态度、方式。不同的养育态度会直接影响子女不同性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对子女采取严厉型态度,子女容易容易形成执行拗、冷淡、粗暴、依赖、自卑等不良性格特征;采取放任型的态度,子女容易形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或消极、与世无争和玩世不恭的性格特征;采取溺爱型的态度,子女容易形成任性、幼稚、以自我为中心、撒娇放肆、缺乏独立性、胆小怕事、对人没有礼貌等消极的性格特征;采取民主型的态度,子女容易形成独

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人与人智力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比较迟钝,那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人的智力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类:遗传方面的因素和环境方面的因素。遗传方面的因素主要是指遗传素质,也就是说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生物状态和解剖生理特征。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生物前提,是制约和影响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正常人的先天素质,就没有智力,更谈不上智力发展。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夸大遗传素质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大量调查表明,除极少数人在遗传素质方面有着严重缺陷外,绝大多数人在遗传方面并不存在多大的差异。少数学生由于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不理解,记不住,成绩不断下降,就责怪自己天分低,天生的脑子笨,逐渐就产生了自卑感,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其实只要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一番认真的思考和总结,不难找到学习状况不佳的原因:或者是不对头,或者是学习基础太差,或者是主观努力不够等等,而决不是天生的脑子笨。所谓环境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学校大环境教育的作用。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并受到环境的影响,人的智力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时间活动发展起来的。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两种环境相比较,社会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影响更大。概括地说,社会环境影响,可以把遗传素质为智力发展提供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现实。社会环境又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的两种:宏观环境是指人生活的历史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以及社会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等等;微观环境包括家庭、亲戚朋友、居住条件等等,微观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其中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的早期智力开发,对智力发展的影响尤为突出。在社会环境中,学校这一方面对学生来说,是人特设的环境,它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通过严密的组织形式,运用科学的措施和方法,按照一定的程序,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因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加集中,更科学、更有针对性。

结合相关的理论,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人类行为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心理学作业班级应英091班姓名邓昌鸿学号0903302117 结合相关的理论,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人类行为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遗传因素是指与遗传基因联系着的生物有机体内在的因素。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而言,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等。 环境因素就人类个体成长来说,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环境,如食物营养、山川河流、气候等;另一类是指人类的社会环境,即儿童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各种影响。 在人类行为的发展中,遗传与环境到底起什么样的作用一直是心理学家及其他行为科学 家争论的问题。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起,有关人性及人类行为是由遗传或是由环境决定的争论就一直纠缠着人们。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灵魂与动物不同,它有意识和自由意志。受亚里士多德观点的影响,遗传因素对人类行为的重要性被大大低估,人们过分地强调外界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心理学上,就是行为主义占据美国心理学的主导地位达半个世纪之久。华生认为,人的行为除了少数简单的反射外,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塑造的,只要控制环境事件,就可以塑造出不同的人。 但与这种思路相反的是,在心理学产生的早期,人们却对先天遗传因素的作用更为看重。麦独孤在分析人类的社会行为时就强调了基于遗传的本能因素。他指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可以用本能解释,本能加上一些经验的作用过程,就能构成人类的一切活动,并进一步形成个人品质与民族特性。弗洛伊德甚至把本能理论推向了极端,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动机都和性本能冲动有关。尽管后来他自己及其后继者对这一理论在某些方面做了修改,但总体上讲依然是以内在动机和倾向解释行为的产生,环境的影响并没有体现在他的理论之中。 随着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认识到了环境与遗传共同决定着人类的心理系与行为。 比如社会学习理论就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由动机、本能、特质等内在因素决定,也不是由环境力量所决定,而是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班杜拉的观点被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因为他的这种整和使得心理学家有可能去揭示人类心理与行为的本质。但是这种平衡很快就面临着新的挑战,七十年代末期出现的社会生物学以及九十年代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都说明了这一点。社会生物学家通过对动物及人类某些行为的研究指出,人类的社会行为也可以通过遗传而获得(比如人类的利他行为),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者也想从脑与神经层次证明行为的客观基础,而我们知道,这种客观基础是来自遗传的。 也许从表面上人们并不认为这个问题有多重要,因为从事社会行为研究的科学家与从事 基础性脑研究的科学家并没有为此争论。但是对“遗传和环境因素到底对行为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个问题的回答却会对心理学发展的方向产生重大的影响,并且从根本上有助于我们认识人类行为的本质。本文就是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为主线,通过分析相关的理论与实验证据,使当前的心理学家认识到对这个问题不可能有一个非此及彼的回答。

第四节 智力的影响因素遗传与环境

第四节智力的影响因素:遗传与环境 如果对一组儿童进行智力测验,我们会发现,人们的智力具有明显的高低差别。智力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毫无疑问,影响人的智力的因素很多。一般而言,一方面智力受个人先天的生物因素的影响,如来自父母及家族的遗传,另一方面,智力也受个人的后天因素的影响,这主要包括家庭的环境、结交的伙伴、学校教育等等。这些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智力的发展过程与水平差异。 一、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 子辈与父辈的相像一般称为遗传现象,由生物学因素或基因决定。智力和身高、相貌一样具有遗传性。人的智力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呢?心理学家和行为遗传学家对此从家庭谱系研究、双生子研究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家庭谱系研究 在生物学上,一个家庭或家族中的所有成员都具有一定的共同遗传基因。通过考察父辈和子辈在某些领域的成就差异,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遗传对智力的影响。关于能力遗传的研究,起始于英国著名科学家高尔顿。他以各方面的杰出成就作为衡量高能力的标准,比较了杰出者的亲属成为杰出者的可能性和普通人成为杰出者的概率,发现在977个名人的亲属中,其父亲为名人的有89人,儿子129人,兄弟114人,共为332人,占名人样本的二分之一。而普通人组中,只有1个亲属是名人。他还发现,随血缘关系的降低,名人亲属成为名人的概率有规则地下降。这种变化模式与身材和体育成绩的家族变化模式完全相同。高尔顿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了艺术能力的遗传问题。在双亲都有艺术才能的30个家庭中,子女有艺术才能的占64%;父母没有艺术才能的150个家庭中,子女有艺术才能的只占21%。高尔顿断定,在能力的发展中遗传的力量超过环境的力量。 (二)双生子研究 研究智力遗传性的第二种途径是比较双生子研究(Twin Study)。在生物学意义上,双生子有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两种。同卵双生子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来,他们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基因。异卵双生子是由两个受精卵发育而成,他们的遗传基因只有部分相同,与兄弟姐妹没有什么差别。根据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共同遗传基因上的不同,通过比较他们智商方面的相关,可以推测出遗传对智力的影响程度。 布查德和麦克高(Bouchard & McGue,1981)总结了世界上已发表的34个4672对同卵双生子研究,和41个5546对异卵双生子研究,结果发现:一同抚养的同卵双生子智商间的平均相关达到0.86,而一同抚养的异卵双生子智商间的平均相关只有0.60(图6.6)。这说明异卵双生子在智力上的相似性不如同卵双生子高。新近的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智力上的差异比上述报告的差异更大。 图6.6 不同血缘关系者智商间的相关系数

遗传与环境教案

遗传与环境教案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第5节遗传与环境 一、教学目标 1.加深认识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 2.能判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及其育种上的利用; 3.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增强生物素养。 二、教学重点 1.加深认识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 2.能判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及其育种上的利用。 三、教学难点 1.能判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 2.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增强生物素养。 四、电教手段、实验教具 多媒体(用矿泉水瓶等实验器具培养大豆苗)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六、练习 下列几种变异,哪些是可遗传变异()哪些是不可遗传变异?()

A.家兔体表的毛,有纯白色,黑色,蓝灰色等类型。 B.玉米粒有黄色,有白色,还有红色的。 C.同一品种的小麦,生长在遮荫处的比生长在阳光充足处的杆细、穗小。 D.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出一个白化病的儿子。 E.一对孪生兄弟,哥哥长期在野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结果哥哥比弟弟的脸色较黑。 F.身材高大的父母,其子女由于营养不良而个头长得矮小。 七、板书设计 第5节遗传与环境 一、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 二、生物变异与环境的关系 1.可遗传变异 2.不遗传变异 八、课堂小测 1.农业上用射线或药物处理农作物种子,获得新品种的原理是射线或药物() A.直接改变了农作物的某些性状 B.改变了农作物种子中的营养成分 C.淘汰了农作物的某些不良性状 D.使种子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2.同一块田里同一品种的小麦,生长在遮阴处的比阳光处的杆细、穗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水分不足 B.阳光不足 C.遗传物质的改变 D.肥料不足 3.上一代把遗传物质传递给下一代是通过() A.受精卵 B.配子 C.蛋白质 D.性状 4.农民老王家的一块麦地,由于去年雨水充足收成喜人,粒大饱满。于是,今年老王以此为良种进行播种,今年的收成是() A.一定粒大饱满 B.不一定粒大饱满 C.一定不会粒大饱满 D.与去年的一样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比作种子,把非智力因素比作土壤,优良的种子只有播在肥沃的土壤里才能茁壮成长。构成智力主要有六种因素: 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自我意识、适应社会、情绪的控制、意志、自我激励、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智力因素,就一定程度而言,属于先天因素;非智力因素则侧重于后天的养成。非智力因素的高低是学生成绩优与差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步入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第一,智力与认识过程有关,但并非认识过程本身;第二,构成智力的各种认识特点必须比较稳定,那些变化无常的认识特点不能称为智力;第三,智力不是五种因素的机械相加,而是五种因素的有机结合;第四,智力是一种能力,而情绪、情感、性格、气质、动机、兴趣、意志、需要、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非能力的特征则属于非智力因素。智力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尽管智力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但它与学习的密切关系则是众所公认的。国内外学者的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智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着高度相关。智力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就,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速度、深度和灵活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准备状态,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可教育性程度。由于各人的先天素质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后天条件的不同,诸如社会、环境、家庭、学校、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以及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等因素,使人们的智力出现了差异。智力的个别差异可以分为量的和质的两个方面。所谓量的差异,一是智力的水平差异,二是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所谓质的差异一是智力的类型差异,二是智力的性别差异。从某种程度上说,智力差异对人们学业成就和未来事业的影响是很大的。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之外,影响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的那些具有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因素。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在个性心理结构中,诸多非智力因素组成了彼此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是人的个性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它决定着人进行活动的积极程度。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其学习动机、情绪情感及个性特质都会对学习成果有很大影响。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我国著名的数学肖张广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在小学、中学读书时智力水平并不出众,他的成功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关。他曾说:"搞数学不需太聪明,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毅力和钻劲。"达尔文也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 从心理学上讲,感情、意志、兴趣、性格、需要、目标、抱负、世界观等,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如果人缺乏意志,贪图安逸,势必影响其智力的发展。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解析:遗传与环境的三种相互作用 几乎所有人开始认识到遗传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都起作用,极端的强调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不会获得更全面的解释。目前的研究已经抛开了先天与后天的争论,开始把重点放在遗传与环境如何相互作用,这种作用超越了任何单个因素的解释,一种整体观与辨证联系的方法学意义体现其中。发展学家斯考尔和麦卡特尼提出了三种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分别是被动的基因型/环境相关、唤起的基因型/环境相关和主动的基因型/环境相关。 被动的基因型/环境相关指的是这样的一种相互作用,即环境显著影响着基因的表达,影响着表达形式的范围。比如个体幼年的家庭氛围与教养方式是一种被动的基因型/环境相关,由于幼年个体的能力和发展阶段个体无法对这种影响起太多的反作用,更多的被动的接受这种影响。这种作用以日常语境当中的“熏陶”或“耳濡目染”的形式发生,个体几乎毫无保留的全盘接受这种环境中对个体发展的各个层面和部分的影响。在一生的范围来看这样的作用似乎很短暂,但事实上这种出生后的几年时间的环境影响,已经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有时这种基础牢固的难以用后来经验去修正。小编扣:一一六五司令五三巴尔 而唤起的基因型/环境相关的相互作用涉及他人对个体的反应,由于共同文化与社会潜意识的影响,人们对相似的基因的表达形式会有相似的反应。比如漂亮的个体容易被人喜欢、亲近、注意,相貌一般的则容易会被忽视,这种区别性对待对于形成一个人的自我的影响是巨大的。长久以往,漂亮的容易形成高自尊、积极的自我和个性,而后者则可能相反。环境通过这种方式对不同基因的表达型以不同的反应,从而使得不同基因的人获得的不同的反应而影响了他们的发展方向。这种相互作用更多的是体现了人际环境对于个体的影响其中人际群体的文化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遗传和环境对个体智力发展的影响作用

遗传和环境对个体智力发展的影响作用 这次实验之前,我了解到瑞文推理实验是一个比较权威的智力测验。然后,在实验过程中,我抱着比较认真的态度去做测试,用了大概17分钟,结果是智力水平百分等级为95%。这个结果确实让我觉得有些吃惊,从小到大,并不觉得自己智商高的自己忽然得到这么高的分,觉得很不可思议。 我想先说一下对这个测验的感想,网上很多都说这是一个智商测试。但是觉得这个更倾向于推理能力的测试。因为题目都属于同一种类型,即图形间的相似及逻辑关系。觉得做题方法类似,即判断图形之间的相似及不同并找出规律。做这种题很可能是会方法了,所有题都会,不会的话只能靠蒙。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使得不少同学的结果是智力中下,但是显然他们的智力没有那么低,而从我的成长过程来看,我的智力也不是超群。所以,个人觉得,这个测试并不是那么合理,只能片面的测出推理能力,而并不能用来衡量智力。我认为,智力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文字、图形、数字等各种,而一个全面的智力测试也应当是包括这些因素的。 关于遗传与环境对个体智力发展的作用,我比较赞同的说法是:遗传决定智商发展的范围,环境决定智商在这个范围内能发展到哪个程度。我成长在一个很普通的家庭中,觉得并没有遗传到高智商。妈妈对我的学习要求比较严,所以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我的成绩很优异,也对自己很自信。但是,高中在一个重点高中重点班里学习,虽然很努力,但成绩一直是倒数,那时候觉得是自己智商比不上别人,很没有自信,成绩也一直后退。所以,这个测试的结果让我很不相信。然后,现在回想一下,当时的环境和心态其实对我影响很大,因为觉得自己不优秀,才觉得自己智商低,心理作用加上外部环境,使得我各方面的表现都不优秀。在这一阶段,环境影响较大。另外,我是理科生,尤其是高中阶段,我的老师们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高考的知识点,也涉及到很多理科竞赛的内容,因此培养了我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同时,高中做了大量的理科习题,也使得我逻辑能力有所提高。这些都是环境对智力发展的作用,我觉得这些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但是,似乎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对数学的兴趣超过语文,我想这可能是遗传造成的吧。 所以,遗传和环境对智力的发展都有作用。而我们无法改变遗传,只能改变后天的环境,同时环境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

什么是智力及智力的影响因素

什么是智力及智力的影响因素 智力(Intelligence)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这个能力包括以下几点:理解、判断、解决问题,抽象思维,表达意念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当考虑到动物智力时,“智力”的 定义也可以概括为:通过改变自身、改变环境或找到一个新的环境 去有效地适应环境的能力。 智力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智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智力的高低通常用智力商数来表示,是用 以标示智力发展水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智力不指代智慧,两者意 义有一定的差别。 饮食 人是大自然创造的,食物是生命也是大脑的物质基础,食物决定了生命、大脑的健康。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缺乏某些食物大脑就 会不健康,甚至造成无脑儿。人类精英主要是巧合的科学食疗,因此,如果把这种巧合变成科学——个性化科学食疗,人就可以变得 更加聪明。 遗传与环境 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生物前提。良好的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有研究发现:遗传关系越密切,个体之间的智 力越相似。但是遗传只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使智力发展的 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许多方面的共同 作用。在遗传和环境对智力的作用上,遗传决定了智力发展的上限,

这个上限只有在一种理想的适时环境下才能达到;而遗传所决定的上 限越高,环境的作用就越大。 早期经验 人的智力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研究表明,早期阶段获得的经验越多,智力发展得就越迅速,不少人把学龄前称为智力发展的一 个关键期。美国布鲁姆提出了一个重要假设,把5岁前视为智力发 展最迅速的时期,如果17岁的智力水平为100%,那么从出生到4 岁就获得50%的智力,其余30%是4-7岁获得的,另外20%是8--17 岁获得的。 学校教育 智力不是天生的,教育和教学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教育和教学不但使儿童获得前人的知识经验,而且促进儿童心理能力的 发展。例如教师在运用分析和概括的方法讲授课程内容时,不仅使 学生获得有关的知识,还掌握了把这种方法作为思维的手段,如果 把这种外部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逐渐转化为内部概括的思维操作,这方面的能力便形成了。 社会实践 人的智力是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社会实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爱迪生的启蒙教师是自己的母亲,但实验是他创造发明的基础,是 他才智形成的重要条件。 主观努力 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只能机械、被动地影响能力的发展。如果没有主观努力和个人的勤奋,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和能力的发展 是根本不可能的。世界上许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无 论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多么不同,但他们都具有共同点,即醉心于自 己的事业,长期坚持不懈,刻苦努力,顽强与困难作斗争。如果没 有这些,他们也只能是平庸的人,既不可能取得成就,能力的提高 也无从谈起。

遗传和环境对婚姻的影响

遗传和环境对婚姻的影响 张陆佐斌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 选自《心理科学进展》2006,14(5) 一、概述 遗传和环境是影响人的两个根本因素,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在二者及其共同作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的。婚姻是大多数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同样也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制约。文章从择偶、婚姻质量、离婚等婚姻生活的不同方面着手,回顾和评价了进化心理学、社会与文化心理学和行为遗传学对婚姻中遗传和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 二、关键词婚姻进化心理学社会与文化心理学行为遗传学 三、进化心理学关于婚姻的研究 (一)择偶标准和策略 吸引是择偶的开始。从进化论的角度看,男人要满足种族的需要,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多的繁殖;而女性则是要让自己以及孩子有安全的保障。因此,进化心理学假设,有较高生育能力的女性就会吸引男性,而有安全感的男性则会更受女性青睐。我们的祖先对这些有吸引力的人获得了可以外部观察的证据:年轻、外表更加美丽和行为有活力的女性是有较高生育能力的;而有一定社会地位、负责任的男性则是有安全感的。 通过对美国未成年人的择偶标准的调查研究表明,表明择偶偏好并不是某种文化环境的产物,这种趋势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的,而不

论文化和社会标准如何。 (二)父系关系不确定和择偶冲突 进化心理学家解释了夫妻背叛所导致的夫妻冲突的遗传性根源所在。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每一个男性都希望自己有尽可能多的后代,但是每个男性又都不能确定后代是不是自己的。进化心理学家将其称之为“父系的不确定性”(paternity uncertainty)。因此,男性尤其不能忍受妻子对自己有身体上的不忠诚,而妻子则更加看重丈夫精神上对自己的不重视。有研究表明,在各种文化之中,男性的性嫉妒都引起了很多的夫妻冲突和谋杀事件。性背叛被认为是引发性嫉妒的主要原因,而性嫉妒产生的根源则是由于父系不确定性的存在,男性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保证自己利益的繁殖策略。 四、社会和文化心理学的研究 (一)社会文化与择偶 社会文化影响人们的知觉和行为。不同的社会文化对人们的择偶有着一定的影响。对于择偶标准的形成,社会学习理论者持“白板(Blank Slate)说”,他们认为人类的天性就像白板,无所谓先天的心理择偶机制,男性寻找年轻、有吸引力的女性,女性寻找年龄大一些的、有经济保障的男性,这些都只是后天社会化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文化之间会存在择偶标准上明显的差别。乐国安等人在中美择偶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中国人相当重视婚姻关系承诺性的个性心理特质,而美国人则更加关注精神性和享乐性的个性心理特质。这可能是由中美两国的不同文化背景所造成的:中国文化中强调婚姻的稳定性,夫妻

第五章 智力因素

第五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一、填空题 1.我们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五个基本因素,是智力的核心,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2.英国斯皮尔曼提出二因素说,他将人类智力分为两个因素:一是,二是。 3.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智力结构的群因素论。他认为,智力包括种彼此独立的心理能力。 4.吉尔福特提出智力模型。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三个维度去考虑, 5.20世纪6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阜南提出了智力层次的因素理论。他认为,智力是按等级层次组织起来的,最高层次是,最低层次是。 6.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等人于20世纪六、七十年根据智力的不同功能,将智力划分为两种: 和。 7.根据卡特尔的理论,那种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叫做。 8.根据卡特尔的理论,智力是指人后天习得的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 9.根据卡特尔的理论,从时间上看,智力在人的成年期达到高峰后,就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步衰退,而智力自成年后不但不减退,反而会上升。 10.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理论。 11.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分为三个分理论、、。 12.智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和智力的性别差异。 13.智力的水平差异主要用智力测验来研究并用值来表示。 14.据研究,智力在同龄人口中基本上呈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 15.标准的常态分布曲线是两侧完全对称,但近年的研究表明,智力分布曲线的两侧并不是完全对称的。一端范围较大,人数略多。 16.心理学在研究儿童智力发展水平时,通常采用、、的概念来概括儿童智力水平的三个等级。 17. 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较持久的感知活动。 18.真正有效的观察过程既包含感知的因素,也包含的成分。 19.遗忘规律表明,遗忘进程是。因此对于新识记的材料,必须“趁热打铁”及时进行复习,这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学习某种材料后,达到一次完全背诵后仍继续学习,叫。

遗传与环境遗传病与人类健康

何黄玉湘中学教学案 课题:第20章第5.6节遗传与环境/遗传病与人类健康课型:新授课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型和环境、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 2、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 3、说出遗传病的特征和危害 4、理解什么叫近亲结婚 5、说出近亲结婚的危害;认同优生优育 学习重难点: 1、举例说明基因型和环境、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 2、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 3、理解什么叫近亲结婚 4、说出近亲结婚的危害;认同优生优育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一)遗传与环境 1、一般环境的变化不易使发生变化,的则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2、表现型是与共同作用的结果。 3、变异是生物界的一种现象。生物变异又分为变异与 变异。凡性状的变异能在后代重复出现的叫做变异。有一些则不不涉及遗传物质的改变的变异叫做变异。 4、人们常常利用对人有益的变异来改良或培育新品种。 (二)遗传病与人类健康 5、遗传病是由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6、遗传病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所有人都是遗传病基因的,每个人的全部基因中都可能有个致病基因。 7、结婚出现遗传病的可能性大。 二、互动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互动探究一: 下列几种变异,哪些是可遗传变异?( ) 哪些是不可遗传变异?( ) A.家兔体表的毛,有纯白色,黑色,蓝灰色等类型。 B.玉米粒有黄色,有白色,还有红色的。 C.同一品种的小麦,生长在遮荫处的比生长在阳光充足处的杆细、穗小。 D.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出一个白化病的儿子。 E.一对孪生兄弟,哥哥长期在野外工作 ,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结果哥哥比弟弟的脸色较黑。 F.身材高大的父母,其子女由于营养不良而个头长得矮小。 互动探究二: 某医生因工作关系,手臂经常受X光照射,他担心皮肤细胞中的基因发生改变并遗传给后代,你认为他担心的事可能发生吗?为什么? 答:。因为手臂皮肤细胞属于细胞。其基因不会影响细胞的遗传物质,所以遗传给后代。 互动探究三: 下列疾病中属于遗传病的有()传染病是() A、流感 B、肺结核 C、艾滋病 D、肝炎 E、红眼病 F、白化病 G、血友病 H、色盲 I、并指与多指 J、先天性愚型症 K、苯丙酮尿症 三、探究升华(重难点突破,能力提升题): (一)什么叫近亲结婚? (二)国家为什么禁止近亲结婚?

双因素理论名词解释 简述智力的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名词解释简述智力的二因素理论 什么是二因素理论,你对二因素理论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简述智力的二因素理论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简述智力的二因素理论 二因素理论是关于智力结构的一种学说。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 研究历程 他用因素分析方法,分析被试者的各类测验成绩时,发现有一个因素与各类工作均有关,称为普通智力因素(G);但有些人数学测验成绩较好,而语文测验成绩较差;另一些人则相反。他认为这些差别或特长提示另一种因素的存在,即特殊智力因素(S)。

1904年斯皮尔曼(C.Spearman)提出了智力结构的二因素说,即‘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 具体含义 按二因论之要义,人类智力内涵,包括着两种因素:一为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简称G因素;另一为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简称S因素。按斯皮尔曼的解释,人的普通能力系得自先天遗传,主要表现在一般性生活活动上,从而显示个人能力的高低。S因素代表的特殊能力,只与少数生活活动有关,是个人在某方面表现的异于别人的能力。一般智力测验所测量者,就是普通能力。 斯皮尔曼的这一理论是最早的智力理论之一,把这一理论放到当时流行的遗传决定论相比,无疑是对智力落后教育的一种鼓舞,智力落后儿童的一般智力低于正常儿童是绝对的,但是也有些特殊儿童拥有一些特殊的能力,因此对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可能性在理论上给予了支持。但是要指出的是该理论无疑过于简化和不成熟,因此又无法给智力落后教育带来更多的方法的改进和原则的探索。

性格与基因遗传和环境影响

性格与基因遗传和环境影响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认定某个人“像他父亲一样脾气暴躁”或者“像他母亲一样多愁善感”,是说明了我们性格中的多大特征来自遗传。一般来说,在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能够隐约地见到其性格中的某些方面相似于他父母中的一个。 心理遗传学是遗传学中发展最慢的,这个学说还没有系统化。据说性格一半来自遗传,一半来自后天。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如果从父母一方获得的遗传物质DNA可以确定子女的身体特征,那它也会影响他们性格的某些方面。因此,像激动、胆怯或者外向这些性格表现都是从母亲或父亲的基因中遗传下来的。 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些学者试图通过对豚鼠大脑刺激的研究来证明这个观点。1984年,他们对一些经过处理的豚鼠胚胎进行实验,使一部分豚鼠的身上只带有雄性基因,另一部分则只含有雌性基因,研究得到的结论是:母亲的基因对孩子智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父亲的基因则主要影响易感性和情绪。 当然,除了遗传素质,环境对个性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哈佛大学完成的一些研究显示:儿童大概从两岁开始就在自制力、易感性和外向性格方面有了差别。他们在对父母的科学心理测试中,证实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某些相似性,也可以断定存在着某种遗传因素,不过这种断定只能在下列情况下有效:如果这种遗传因素紧密地同孩子存在的环境相关联,如果他的出生易受遗传影响,如果他生活在他的家庭这样的特定环境中。为了证明这个论点,通过实验证明了精神障碍是有遗传性的,但是这种遗传性只有与特定的环境发生联系时才能显示出来。例如,如果父母一方患有一种特殊的神经紧张症,其孩子一定是神经质的;但如果孩子远离他们的父母,那么孩子的神经质会有所抑制。就像精神疾病有遗传性那样,气质、性格的表现能够在母体怀孕的过程中遗传。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在社会生活中接触的范围扩大,他的性格趋向社会性,受环境的影响加深。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人的性格为混合型,性格再开朗的孩子也有内向的时候,而急躁的孩子在处理事情中也会表现冷静的方面。性格开朗的人基本上一生都是性格开朗的,性格内向的人,基本上一辈子性格内向。虽然多数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开朗、活泼,但事实上,哪一种性格都各有利弊,不能完全决定人生。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发展心理学论文 题目:遗传与环境(含教育) 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专业:环境艺术设计 姓名:梁玉莹 学号:2009050152 2011年4月15 日

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梁玉莹 (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环艺系,深圳 518000) 摘要:遗传、环境和教育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遗传、环境和教育的新平衡观:研究结果表明:智力测验分数的遗传力为52%,也就是说,遗传基因可以解释人的智力测验成绩差异是52%。它的意义可以这样理解:人的智力,大约有一半由遗传决定,另外的一半由环境决定。这里所说的一半,是平均值的意思,具体到某个人可能情况不一样,对有些人来讲,遗传起的作用更大,对一些人来讲,环境的作用更大。 关键词:遗传,环境,教育,心理发展,平均值 引言:人的心理发展史由什么决定的呢?是先天还是后天,是基因还是环境?这个问题一直被人们去探索和真论着。 正文 自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有三种。 第一种观点是遗传决定心理发展。遗传因素是指那些与遗传基因联系着的生物有机本体的内在因素,包括生理的因素遗传决定论片面的强调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史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所决定。与外界影响、教育无关。外界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最多只能促进货延缓本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不能改变它的本质。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高尔顿选出977位英国名人,调查他们的亲戚中有多少名人,结果他们的父子,兄弟中有332人和他们有同样的名声。另外,他又调查了977位普通人。结果他们的亲戚中只有一位名人。由此得出心理发展史由遗传决定的。 第二种观点是环境决定心理发展。环境因素指个体生存空间中所有可能影响个体的因素。环境决定论者重视教育和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但是她们片面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有环境决定的。环境决定论的最早代表是美国的行为主义华生。研究者富里门比较了75名8岁时被收养的儿童,他们被收养一年都智商由95增加到102.5。由此他得出环境决定心理发展。 而现阶段,行为遗传学家不再以先天还是后天这些词来考虑问题,他们努力弄清楚这两个重要的影响源是怎样联合或者交际作用来促进发展变化的。一种是基因——环境相关,那指人们拥有的经验与他们所具有的特殊基因相关的程度。这种相关的个体往往生活在与其遗传物质相适应的环境中。例如,智力较高的儿童很有可能生活在一个相对有很多书籍的家庭中,攻击性较强的儿童观看更多的暴力电视节目,而又艺术天赋的儿童更倾向于选择具有同样性质的节目。另外一种则是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即环境对个体的影响随个体基因组成的不同有差异。例如,与迟钝的孩子相比,情绪敏感的孩子更易受到家庭压力的影响;无法代谢牛奶中的苯丙氨酸的儿童与其他正常儿童比起来,发现智力迟钝的风险更大。 先看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基因作为遗传的基本组成单位,有着独特性,固而遗传也具有独特性,因而兄弟姐妹之间虽然有相似的地方,大同理的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不可否认,遗传对心理特征有着重要影响。基因决定着孩子的性别,但是孩子从父母那里遗传而来的物质有好的也有坏的。如孩子可能遗传了父母天生的优良体质,也可能受遗传病的影响,受到疾病的困扰。然而即使父母都是健康的,也有可能因为基因受到物理损伤,发生了自发性突变;另一方面,某些环境因素,如暴露在x射线下,也会导致遗传物质的畸变。当这些受损基因遗传给孩子,就会导致日后生理发展和认知发展的灾难性后果。这些生理与认识上的缺陷对大部分孩子心理的发展会造成严重影响。因而,针对这一情况,想养育小孩的夫妇很有必要进行遗传咨询,如产前检查。从现有的基因预测未来,将灾难的风险降到最低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