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口数量的变化练习题

人口数量的变化练习题

人口数量的变化练习题
人口数量的变化练习题

人口数量的变化习题

一、选择题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某国不同时期人口统计数据。读图,回答1~2题。

1.根据人口增长的一般规律判断,图中①②③④四个时期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

2.目前印度和日本两国的人口增长阶段大致对应图示国家的( )

A.①时期和④时期 B.②时期和①时期

C.③时期和④时期 D.④时期和①时期

下图是我国人口相关数据统计图。出生人口性别比为每出生100名女婴相对应的出生男婴数。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时期,我国人口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医疗卫生条件下降B.粮食供应缺口增大

C.老龄人口比重增大 D.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4.图示时期,我国( )

A.人口总数先增加后减少 B.每年新增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

C.2010年与2011年新增人口数相同 D.2010年与2011年出生率相同

联合国历年发布的“人类发展程度指标(HDI)”,是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按照一定计算方法组成的综合指标,用来衡量各国的发展水平。下表为四个国家2010年的统计资料,阅读分析表格,完成5~6题。

5.就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的四个阶段而言,最可能已经进入“低增长阶段”的国家是

A.甲、乙 B.甲、丁 C.乙、丙 D.丙、丁

6.关于四个国家发展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国人口数量最多 B.乙国老年人口数量比甲国多

C.丙国目前城市化速度最快 D.丁国最易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下图示意某国2008年人口结构,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信息反映出该国( )

A.为发展中国家 B.人口出生率高

C.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 D.中老年人口性别比失调

8.该国0~4岁的人口数量明显多于5~9岁,其影响因素最有可能是( )

A.年龄结构 B.性别结构 C.生态环境 D.移民政策

读我国某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图,回答9~10题。

9.图中反映出该城市( )

①人口老龄化严重②人口素质低③劳动力不足④外来人口数量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该市应对人口问题的主要措施是( )

①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③严格限制外来务工人员进城④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面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读下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据此回答11-12题。

1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2、图中③国65岁以上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

A.20%鼓励生育 B.15%采取移民政策

C.60%计划生育 D.30%鼓励人员出国

二、综合题

13、读北京市常住人口调查数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与2000年相比,200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有较大幅度增长,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

A.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B.北京市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

C.外来人口大量迁入 D.北京市人口出生率大幅增长

(2)人口性别比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2005年北京市的人口性别比是________。

(3)2005年北京市的劳动力是否短缺?为什么?

(4)从北京市2005年常住人口年龄比例构成上看,北京市现在面临着哪两方面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你有什么良策?

14、读甲乙两国的人口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两国人口统计资料显示,甲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__,乙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_________。

(2)目前甲国正大量新建、扩建幼儿园和小学,小学和幼儿教师缺口巨大。结合甲国人口统计图说明其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乙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及应采取的人口政策。人口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口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选D 人口增长一般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开始,随后死亡率会有所下降,接着发展到出生率有所下降、人口增长较快的阶段,最后发展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阶段,故图中四个时期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④③②①。

2.选B 印度为发展中国家,目前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大致对应图示国家的②时期;日本为发达国家,目前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大致对应图示国家的①时期。

3.C 第3题,图示时期为2006~2011年,而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老龄人口增多会导致死亡率在一定程度上上升。第4题,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在图中显示都大于0,因此虽然增长速度在减慢,但是人口总数一直在上升。2010与2011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同,但是人口基数不同,所以新增的人口数肯定是不同的。出生率等于自然增长率加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相同,但死亡率不同,所以出生率肯定不同。图中出生人口性别比一直都是以上,说明每年新增人口都是男性多于女性。

5.选D 丙、丁两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同时人口平均寿命高,说明是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人口可能已进入低增长阶段。

6.选D 丁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人口密度最小,属于典型的地广人稀国家类型,最易出现劳动力不足。因没有提供各国的面积,故从表格数据中不能确定各国人口数量,从而不能判断A、B两项。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要快于发达国家,故C项错误。

7.选D 图中显示该国40岁以上人口中,女性人口比例明显大于男性人口比例,即中老年人口的性别比失调,故D项正确;图中年轻人口比重较小,说明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人口出生率较低,可能是发达国家。

8.选A 图中20~39岁人口逐年减少,而此年龄段人口是生育年龄段人口,所以他们生育的孩子数量也应相对应地减少,即0~4岁人口数量要多于5~9岁人口数量。综上分析,年龄结构是导致0~4岁和5~9岁人口数量差异大的主要原因。

9.选D 图示城市201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百万人左右,大致占总人口的%,而60岁以上老年人口大于%即为老龄化。图中显示该市青少年人口数目基本不变,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缓慢;劳动人口数量持续大量增加,说明大量人口迁入。

10.选B 应对老龄化,应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大量人口迁入,需要拓展就业渠道。

13.(1)C(2)102(或103)(3)否。15~64岁的人口比例达到79%,劳动力充足。

(4)就业压力大;人口老龄化。对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立养老院,关心老年人等。(回答合理即可)

14高增长阶段(或传统型;或高低高)低增长阶段(或现代型;或低低低)少年儿童比重大人口增长缓慢(或人口出现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推迟退休、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

人口的数量变化测试题

第一章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 1.读“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是公元1770~1905年 B.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是1950年以后 C.世界人口增长与生产力的发展无关 D.世界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自然条件的优劣 右图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 率,回答2~4题。 2.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模式属于“高 高低”的国家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历程为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①②③ D.③②①④ 4.能代表目前非洲人口增长特点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读2006年年末广东、广西、新疆、湖南四省区的人口资料,完成5~6题。 5.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省区是 A.广西B.广东C.新疆D.湖南 6.广东省65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较小的原因是 A.教育水平高 B.气候条件好 C.迁入人口多 D.经济水平高 7.表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

A. 1953年 B. 1964年C.1982年D.2010年 8.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回答9~10题。 9.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总量呈下降态势 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10.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1990年以前 B.1990-2000年之间 C.2000-2004年之间 D.2004年以后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7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全选对得7分,只选一项且选对者,得3分,其余情况均不得分。) 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信息反映出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是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低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12.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_新人教版必修2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通过有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结合实例,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定义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前面讲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增长除了受出生率、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人口迁移的影响。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

性。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了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另处,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3.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4.我国的人口迁移

人口的合理容量新人教版必修教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教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 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 4.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2) 过程与方法 ①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②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录像、地图、风景图片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②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教学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 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教具准备: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示意图、有关我国人口与环境的文字资料 教学方法:讨论法、个案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近几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公元初年时,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而目前已超过了60亿,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0多倍。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处100亿以上。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一)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 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二)环境人口容量 (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而提出) 1.概念: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

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口的空间变化》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一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让学生从潜意识里明白从现在开始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和人有关的地理,也是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的过渡。 明确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和人口的 迁出或者迁入,在此基础上理解并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和人口迁移的类型(按照人口迁移是否跨越了国界划分)。而后,又从二个方面诠释了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要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必须关注人口问题。并使学生能根据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本节提到的人口迁移一方面是人口增长的发展和深入,另一 方面,它又促进了城市的推进,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

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于自然地理基本有所了解,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感性的认 识和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对于人文地理还没有接触。 【课标要求】 1. 结合资料说出人口迁移的含义,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 3. 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内涵,掌握人口迁移的类型,了解人口迁移的意义。

2. 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了解除了这两个主要方面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战争、宗教、生态环境变化等。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分析讨论法。 2. 探究活动,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3. 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和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 1、运用案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

诸城二中地理李夕田百度参赛教案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教案

学校:诸城市第二中学学科:高一地理编写人:李夕田 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教案) 一、教材分析 课本先展示图片,讲了世界60亿人口日,世界人口年增长量、以及人口比较多的国家,使学生对人口增长的概念有个大概的认识,并对人口形势的严峻性产生震撼。 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可看作对课本前面情景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越来越快,产业革命与二战是两个人口增长的分水岭,并让学生思考其深层次原因 关于第二部分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我认为应该把各阶段对应的模式及特点统一起来讲,第一阶段对应原始型、第二阶段对应传统型、第三阶段对应过渡型、第四阶段对应现代型,并把各阶段的生产力状况、人的寿命也作比较,然后让学生考虑各模式和阶段在什么地区和国家或什么时代存在。 第三部分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可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对应的人口模式入手进而讨论会引起什么人口问题,关于人口问题的概念,不仅包括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引起的人口问题,也包括人口增长过慢、负增长以及人口过少引起的问题,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应采取什么措施可让学生讨论解决。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 2.通过地图,能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学会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读图、绘图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 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教学难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对人口知识有所了解,但不是很深入,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等知识还不了解,本节运用本地资料,绘制表格,探究人口的增长模式,认识什么是人口问题,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有哪一些,怎么解决等。 五、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作合作讨论教学法。 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人口图片。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2课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5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师版)

第15讲人口的空间变化 【归纳梳理知识】——学生课前填写落实基础 一、人口的迁移 1.概念:人的居住地在范围内发生改变。 2.国际人口迁移 (1)我国古代:受脆弱的、频繁的战争、的影响而迁移。 (2)新中国成立以来 ①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在体制和严格的制度下,地进行。 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答案】国际或本国 集团性、大批的移民欧洲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短期流动迁入地西亚、北非 农业经济自然灾害 计划经济户籍管理有计划、有组织 改革开放政策增大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和的变化。 (2)个人对的变化。 2.综合分析 (1) 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2)政治因素: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等。 (3)特定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因素。 【答案】社会经济环境生活或职业需求

经济因素战争决定性 【课前基础练习】——学生课前基础知识检测 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来自中间障碍因素。同时人口的迁移过度可能会给迁入地带来巨大的压力,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回答1~4题。 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而有很多科技工作人员迁往西部地区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⑥ 【答案】1.C 2.D 3.A 4.C 下图代表中、印、美三国近年新增人口结构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甲、图乙、图丙对应的国家依次是( ) A.中国、印度、美国 B.印度、中国、美国 C.中国、美国、印度 D.印度、美国、中国 6.据图丙所在国人口普查局统计,人口增长大部分发生在南部和西部地区。下列关于这两个地区人口增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西部和南部环境优美 B.西部和南部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C.新兴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D.西部和南部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解析】第5题,结合中、印、美三国的国情可知,美国人口自然增长缓慢,因此吸纳移民在其新增人口中占重要地位,如图丙所示;我国的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故新增人口也以汉族为主,如图乙所示。第6题,美国西部和南部的环境优美,近年来新兴工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从而吸引了相当多的人口朝这两地迁移,这种人口增长属人口迁移的结果,并非由于自然增长率高。 【答案】5.B 6.D 【突破核心考点】——老师课堂讲解重点突破 考点一国际人口迁移 【知识归纳总结】 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形式主要有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和国际难民迁移三种,其迁移人口类型、迁移原因、方向及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1《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学目标】 1.理解人口数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并能解释其原因。 2.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和成因,并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3.运用图表分析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 4.通过学习,能读懂并分析人口增长坐标图;同时能辩证地认识人口增长的不同状况及所采取的不同的人口政策。 【教学重点】 分析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三个指标。 解决方法:读图分析比较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老师:大家春节回去有没有发现自己住的社区周围人口有什么变化? 明确:很多同学都感觉到了人口数量上面有所变化,有变多的,有变少的。这就是我们这一章有关人口变化的一个最直观的现象。那么是什么引起这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对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已经产生、正在产生和将要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今天的内容。 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 二、新授 (图片展示:世界60亿人口日) 老师:图片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学生:安南抱着一个小孩。 老师:为什么这个小孩的出生,社 会会如此关注,甚至安南都要亲临现 场? 学生:因为他们的降临人世,意味 着世界人口增长到了创纪录的60亿。 老师:是的,这个小孩的出世,意 义重大,据说他很荣幸地成为了“世界 公民”,可以享受许多优惠的政策……。从这个图片,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目前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数量,并且还在以每年7000多万的速度在继续增长,请大家计算一下,今年世界人口大概达到了多少? 学生:约65亿。

高中地理_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最新考纲】 人口迁移的原因 【考纲解读】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知道世界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人口迁移的效应,学会分析某时期或某地区的人口迁移案例 【课前准备】 学生在黑板上写好知识结构图 知识结构图 概念、分类、特点 自然因素 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社会因素 经济因素 影响迁入地(有利、不利) 迁出地(有利、不利) 【导入】今年电影春节档最大的黑马当属《流浪地球》,这部电视剧讲述了太阳系即将毁灭,人类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从地理学人口的角度上来讲,这就是人口的空间变化。 【讲授】 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特点采用提问的方式。然后进入本节课第一

个重点题型: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题型突破】 题型一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提问: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考题再现】 (2016?新课标Ⅲ卷)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好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今后,上海市引进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 D.知识密集型产业 答案:ACD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人口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变化的原因。 2. 比较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 学会利用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探讨人口数量的历史变化过程,并掌握分析这类曲线图的一般方法。 2. 通过阅读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统计图,探讨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并掌握分析这类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3. 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掌握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认识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等客观规律,知道世界上人口增长方面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树立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要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观。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地区分布。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一)外在教学资源运用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曲线图、活动、案例等材料。 2.各种图片、资料课件。 (二)学生认知规律的运用 1.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2.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利用讨论、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并进一步通过练习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3.通过案例教学,补充“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实例,让学生形成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时事的习惯,并把知识用于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三)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学环节老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说明 导入新课投影课本“图1.1世界60亿人口日”和国家 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为中国第 13亿小公民颁发证书图片,让学生思考:为 什么这两个孩子的出生备受社会关注? 思考回答问题。 图片导 入使学生感 受到当今人 口问题的严 峻形势。 板书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探究活动 自学讨 论由世界第60亿人口及我国第13亿人口的诞生,说明 人口的数量变化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人口的数量变 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通过读“图1.2 10万年以 来的人口增长”及“图1.3 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 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讨论完成读图思考 题。 学生在分析不同时期人口数量 增长快慢的同时应说出判断的 依据。(人口增长的快慢主要 看曲线的坡度大小,但要注意 为什么工业革命后比农业革命 期间的人口增长要快,是由于 图1.2的坐标单位间隔是不均 匀的。)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到底取 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因 为生产力发展引起的自然、社 会和经济的变化,决定了人口 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 中引导学生 如何从类似 人口增长曲 线图中获取 有价值的信 息,并分析 影响人口增 长产生时间 差异的原因 (通过展示 不同时期人 们生产、生 活的图片来 得出原因)。 归纳资料 提取信 息展示课件材料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与自然增 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 的关系。 完成课本P3“活动”题,注意人口的增长 除了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外还与什么有 关。 学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率反 映的是人口自然增长速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 亡率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 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教师或学生纠正、补充) 通过课本第 三页“活 动”,学生 可得出人口 的自然增长 不仅与人口 自然增长率 有关,而且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第3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人口人口空间变化的常见形式 2.让学生理解影响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 重点难点 影响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最近几年人口问题一直是高考地理的常考知识点,尤其是人口的空间迁移更是高频考点,今天咱们就来研究人口空间变化的相关内容。 【探究新课】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的概念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一般具备三个条件: 人们通常把人口迁移是否跨越行政界线作为判断是否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的标准。如图所示,A 、B 、C 分别代表国内三个不同的行政区,D 代表国外。由A 1到B 1,B 2到C 1,C 1到A 1都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由B 1到B 2不属于人口迁移,属于

人口流动;由A 1到D 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主要流向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由旧大陆到新大陆 欧洲的殖民主义 扩张 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 业文明,也改变 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定居移民减少, 短期流动的人口 增多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调整了人力资源 空间分布格局 3.我国的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灾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

同的历史时期,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不同,会导致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及目的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如下表: 时期 古代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80年代中期以来 影响因素 行政力量、战争、自然灾害 计划经济体制、户籍管理制度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特点 大批移民 有计划、有组织 自发的、流量大 流向 迁往社会环境和自然 条件较好地区 从东部向中部;从东 部、中部向西北、东北、 西南 中部向东部,西南、西北向中部、东部 目的 逐水草而居,逃避战 争、自然灾害等 开发工业基地、垦荒、 支援边疆建设 务工、经商,寻求更好 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 收入 意义 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②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③促进经 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民工潮和民工荒是当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的人口迁移现象。大量的农民工涌向东部沿海城市,引发民工潮;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沿海一些城市开始出现民工荒。其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引起的社会问题都值得关注,这也将是高考考查的方向之一。 民工潮 民工荒 东部沿海地区 中西部 东部沿海地区 中西部 原 因 经济发展速度快,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收入低,农村劳动力过剩 收入差距缩小, 工作环境差 产业转移, 国家重视 “三农” 利 缓解劳动力紧张状况,促进 经济发展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村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子女教育, 赡养老人, 农业发展 弊 犯罪率增加,住房紧张,交 通拥挤,增加就业压力,环境质量下降 留守儿童教育难,老 人负担重 工厂停产 图示法分析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数量的变化练习题.docx

人口数量的变化习题 一、选择题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某国不同时期人口统计数据。读图,回答1~2 题。 1.根据人口增长的一般规律判断,图中①②③④四个时期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 D .④③②① 2.目前印度和日本两国的人口增长阶段大致对应图示国家的() A.①时期和④时期 B .②时期和①时期 C.③时期和④时期 D .④时期和①时期 下图是我国人口相关数据统计图。出生人口性别比为每出生 数。读图,回答 3~4 题。 100 名女婴相对应的出生男婴 3.图示时期,我国人口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A.医疗卫生条件下降() B.粮食供应缺口增大 C.老龄人口比重增大 D .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4.图示时期,我国() A.人口总数先增加后减少B.每年新增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 C. 2010 年与 2011 年新增人口数相同 D . 2010 年与 2011 年出生率相同 联合国历年发布的“人类发展程度指标(HDI) ”,是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 量”三项基础变量按照一定计算方法组成的综合指标,用来衡量各国的发展水平。下表为四个国家 2010 年的统计资料,阅读分析表格,完成5~ 6 题。 国民 老年人 人口密度平均平均 国家HDI口比例 ( 人 /km2)寿命就学 (%) 年数 甲403 乙126 丙111

丁8 5.就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的四个阶段而言,最可能已经进入“低增长阶段”的国家是 A.甲、乙B.甲、丁 C .乙、丙D.丙、丁 6.关于四个国家发展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国人口数量最多B.乙国老年人口数量比甲国多 C.丙国目前城市化速度最快D.丁国最易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下图示意某国2008 年人口结构,读图回答7~ 8 题。 7.图中信息反映出该国() A.为发展中国家 B .人口出生率高 C.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 D .中老年人口性别比失调 8. 该国 0~4 岁的人口数量明显多于5~9 岁,其影响因素最有可能是() A.年龄结构 B .性别结构 C .生态环境D.移民政策 读我国某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图,回答9~ 10 题。 9. 图中反映出该城市() ①人口老龄化严重②人口素质低③劳动力不足④外来人口数量多 A.①②B.②③ C .③④D.①④ 10.该市应对人口问题的主要措施是() ①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③严格限制外来务工人员进城④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面 A.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读下图, a、 b、 c 分别表示0~ 14 岁、 15~ 64 岁、 65 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据此回答11-12 题。 1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A .① B .②C.③D.④ 12、图中③国65 岁以上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 A . 20%鼓励生育 B . 15%采取移民政策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课标解读】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课标要求重在“举例”两字上,要求学生能用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应为运用水平。因此为了达到标准的要求,在教学时要尽量结合实例进行讲述、分析。同时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等基础知识是达成这条课标的必要知识铺垫。 【学情分析】 人口的空间变化,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知识内容教学难度不大。但是,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古代几次人口大迁移的历史背景以及美国移民历史不甚了解,受其历史素养的限制,他们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往往兴趣不大,对知识点也只是机械记忆,这样的结果既影响了学习效率,也与新课程教学所要体现的素质教育理念相背离。为此本节课通过对教材的整合,设计了更多学生身边的例子和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对人口迁移现象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判别和掌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二、能力目标: 能够利用资料或图表,结合自己所学理论分析当今世界某个区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难点】 1、人口迁移的特点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以中国近代史上三大移民潮之一的《闯关东》这一史实为主线贯穿始终,本节课通过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融合,运用视频和人口迁移的大量图片,探究了人口迁移的原因、类型、影响因素和意义。这样既能挖掘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生活中的地理,更在体验中进行探究和分析,最终达到本节的课标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走西口》音乐欣赏。 (教师)情景导入:《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的三大移民潮,并被陆续编排成了电视剧。那到底什么是人口迁移?为什么要进行人口迁移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学生形象感知,课堂初始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点,增强了探究新课的欲望,有助于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二、组内交流合作学习成果共享 (教师)提出学生需完成的课前预习展示的知识点: 1、人口迁移概念 2、人口迁移的类型及各类型的特点、方向、原因(表格展示) 要求: 1、2-3分钟时间同位校对答案。

2021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章人口第20讲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案

第20讲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概念 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类型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国际人口迁移 (1)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量的移民为主;由旧大陆到新大陆。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国家或地区;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4.国内人口迁移 (1)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迁移。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①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有计划、有组织的人口迁移;原因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2.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3.社会因素 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是重要影响因素。

微点1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异同 人口迁移人口流动 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 人口流动现象 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 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 而不变更户籍人口的移动现象共同点空间上发生位移 不同点 ①空间位移:必须改变定居地;② 居住地变更: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 界线;③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 性 ①没有改变定居地;②短期流动; ③不变更户籍 在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人口迁移及其产生的影响 (2018·高考全国卷Ⅰ)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回答1~2题。 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2.该直辖市是( ) A.北京市B.天津市 C.上海市D.重庆市

最新地理必修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最新地理必修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设计】 一.人口的迁移 1.迁移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它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 补充:人口的空间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种形式。 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例如,每天往返于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人口;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农的农工;外出旅游、度假、疗养等。 人口迁移是指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例如,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到来工作的外国人等。 属于人口迁移的人口移动一般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而是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例如,旅游、探亲等短期人口流动就不属于人口迁移。三是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有时候常常把这作为判断是否发生人口迁移的重要标准。 2.分类 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 ①概念: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 动。 ②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7讲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教案(含解析)鲁教版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7讲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教案 (含解析)鲁教版 第17讲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 考情报告 1.不同人口增 长模式的主要 特点及地区分 布 2.环境承载力 与人口合理容 量的区别 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及其地区差异。 (区域认知) 2.掌握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及其 特点,比较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说出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 别,理解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综合思维) 1.以人口统计图或人口普查 资料为背景,考查人口增长模 式、人口问题及对策;近几年 考查频度高,考查形式多为选 择题。 2.运用人口资料分析、对比不 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差异;近 几年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 多为选择题。 [梳理知识体系] [再现基础知识]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1.世界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 (1)时间差异

(2)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自然增长率保持在较低水平较高 原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科技发达, 生活条件好;有良好的社会保障和福 利制度;人们的受教育水平高 经济落后,生活质量较差,现代化水 平低,需要劳动力多;社会保障和福 利制度不完善;受“养儿防老”的传 统观念影响 人口增长特点增长缓慢增长很快 原因 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和人 们的生育观念等因素影响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 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温馨提示世界人口增长总体上表现出持续性、增长性、阶段性和地区不平衡性的特征。【易错提示】人口增长中的“增长”指的是人口数量的变化,并不一定是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增长还可能是零增长或负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2)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及其特点

人口的数量变化 习题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选择题 读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回答1~3题。 1.自公元177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逐渐增速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B.自然生存条件的逐步改善C.医疗卫生技术的不断进步D.国际大环境的相对稳定 2.关于世界人口增长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社会初期,人口的死亡率很高,因此人口增长缓慢 B.世界每增长10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长 C.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人口增长的主力军 D.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首先是从发展中国家开始的 3.下列属于195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特点的是() A.缓慢增长B.人口总量均匀增加 C.迅猛增长D.人口增速减缓 下图表示某地区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过程,据此回答4~5题。 4.与“人口自然增长迅速降低,高龄人口比例缓慢增加”对应的时期是

A.Ⅰ期B.Ⅱ期C.Ⅲ期D.Ⅳ期 5.在Ⅰ期() A.人口急剧膨胀B.人口老龄化 C.人口增长停滞D.人口平均寿命较低 下表为2008年我国人口统计表。 6.有关我国人口增长变化因果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 B.出生率高,每年净增人口多 C.死亡率低,老龄人口增加快 D.经济增长很快,城市化水平很高 7.我国人口增长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A.教育、医疗压力过大B.城市化发展速度过慢 C.劳动力资源严重短缺D.环境承载力已趋极限 人口年龄结构是反映一个地区人口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把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7%,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下图为“1964~2008年中国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图”。 8.关于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变化的正确叙述是() A.大于等于65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B.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增加

高一地理教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地理Ⅱ(必修)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南京五中陶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2(必修)》的内容是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它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主要阐述的是人口问题。为什么把人口问题放在开始呢?因为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是人类普遍关注的三大问题,而人口问题又是产生另外两大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人口问题成为所有问题的焦点。人口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地球资源的消耗,也影响着人口素质的提高,所以保持地球上人口的适度规模,尽快实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当务之急。当前我国和世界上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的,因此人口数量的变化是学习的重点。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人口增长过程及其地区差异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两个方面阐述。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全球范围内的人口迁移越来越频繁,而我国正在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必然随之出现,因此人口的空间变化也是学习的重点。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人口迁移过程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的。目前人口的日益增长,和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能力和空间的有限性,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十分紧迫。其逻辑关系如下:

所以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包括三节课文,分别是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的空间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本章最后的问题研究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壮大的农民工为题材,利用资料让学生分析民工现象存在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进一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爱他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今天我主要备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课标分析 课标:(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1)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及生物课中都已经学过。高中地理的学习是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感受型为主的学习上升到理性层面,所以本条“标准”要求学生在学完地理课后,会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本条“标准”的具体含义如下: A、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几种主要的人口增长模式,这是实现本条“课标”的前提。 B、让学生学会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只有在比较过程中,才能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 C、让学生会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 把这三点放在一个“课标”中,是因为三者是密切联系的。当学生在分析某一个增长模式的特点时,必然涉及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而这些影响因素的现状不同,又一定会与区域发展联系起来,实际上不同增长模式的分布,反映的就是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分布。 本“课标”没有要求学生记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特别强调“分析”,所以教师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可以先为学生提供一些人口数据,引导学生通过图表得出人口增长模式,再使用学生自己“建立”的人口模式分析其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每种人口增长模式的意义。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设计 一、教材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是目前人类最为关注的四大 热点问题。不难发现,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人口问题是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人口数量和空间上的变化,都会引发包括资源、经济及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因此,教材把人口的变化作为全书的开篇。这也正符合了高中地理课标总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 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的要求。第一节教材 内容的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首先从数量这样一个最直观的角度来探讨人口的变化,因为目前我国和世界上的人口问题,正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的。并且,这一部分的基础知识,初中已有涉及,由此引入,更显得顺理成章,有助于学生对该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树立起人地关系的思想理念。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 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 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 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正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三、学情对于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及生物课中都已学过。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