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纯粹语言_经验_理念与弥赛亚时间_本雅明哲学的几个主题

纯粹语言_经验_理念与弥赛亚时间_本雅明哲学的几个主题

纯粹语言_经验_理念与弥赛亚时间_本雅明哲学的几个主题
纯粹语言_经验_理念与弥赛亚时间_本雅明哲学的几个主题

第38卷第5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V ol138,N o15Journal of East China N ormal University(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September,2006

纯粹语言、经验、理念与弥赛亚时间

———

本雅明哲学的几个主题

朱国华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062)

摘 要:本雅明哲学既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又是对救赎的诉求。他对于纯粹语言、经验、理念和政治弥赛亚主义历史哲学的论述,均为此目的确定一个认识论基础:回归真理,回归源始,或回归到主体间的非暴力和谐关系之中。因此,只有基于他的真理论,我们认识他的美学才是可能的。

关键词:本雅明;真理;救赎;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79(2006)05-0061-06

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家,本雅明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是真理问题。启蒙叙事让人们相信,真理即普遍性的、概念性和体系性的知识,而本雅明认为,必须颠倒这样一个对知识或真理的错误认识。在本雅明看来,真理存在于艺术之中,真理其实并不是理,而是真,由于它是真,因此它也就是美。其原因不是它本身是美的,而是它属于一种比美的事物更高级的事物秩序。因此,真理构成了美的内容。但是,这样的“真理”又意味着什么呢?这样的“真理”在何种条件下通过何种途径得以呈现亦即得到救赎呢?

笔者认为,他的早期具有浓厚卡巴拉神秘主义犹太神学色彩的理论,尤其是语言理论、经验论以及理念论,既为其自身的哲学思辨奠定了逻辑基础,又为现代性的批判寻找好了思想资源。本雅明的否定神学对于某种伊甸园式的原初泰一的总体性描述,作为本雅明话语实践的哲学制高点,奠定了本雅明全部撰述的出发点和归宿:因为如果不存在这样他可以回归的逻辑原点,救赎计划就会无所依托,也就是最终会沦为一种貌似激进其实一无所获的虚无主义。很难简单地回答,究竟是本雅明对现代性的厌恶导致他追思缅怀那种可能实际上并未真实存在过的、人未堕落之前的弥赛亚世代或源始状态,还是因为他对于卡巴拉神学的信奉才使他产生对现代性的批判激情和救赎期待。但无论如何,这两者所构成的内在紧张关系,一直贯穿了本雅明思想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围绕着现代性问题,我们还需要指出的是,本雅明晚期更具有经验色彩的救赎诗学,又借助于其历史哲学的奠基,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化的弥赛亚主义,准备好了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条件和契机。也就是说,本雅明弥赛亚主义的历史哲学,以及与此相关的世俗启蒙诉求以及讽喻理论、辩证形象理论等等,确定了本雅明救赎美学获得现实可能性的逻辑线路。本雅明相信,通过收藏、征引、翻译、拆解、批评、震惊、爆破等等审美现代性手段,我们可以在艺术品中甚至日常生活中打捞或挽救失落在历史的死水和浮世的沙砾之中的真理性珠玉。本雅明因此也为我们描绘了关于他本人的一幅幅永远不知疲倦的知识人面孔,正是他这种阿伦特称之为“深海采珠人”的劳神苦形的形象,正是他在绝望中呼唤希望的悲壮立场,才使得他与阿多诺、马尔库塞这样的批判理论家区分开来。

一、纯粹语言

可能所有讨论本雅明哲学的人都应该首先回顾他写于1916年的著名文章———《论语言本身和人的语言》。在该文中,本雅明描述了神学意义上的语

收稿日期:2006-03-11

作者简介:朱国华(1964— ),男,江苏如皋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

16

言演化过程。之所以首先从语言谈起,是因为对本雅明来说,语言作为精神内容的传达,意味着事物的本质:“无论在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自然界,没有任何事件或事物不以某种方式参与语言,因为传达精神内容即是任何事物的本质。”[1](p1263)语言不仅内在于人类精神表达的所有领域,而且与整个大千世界也相互依存。当本雅明如此定义语言的时候,他把人类的语言即利用语词符号交换思想这种现象视为一种特殊情况,它事实上还是一种相较于上帝的纯粹语言而言次一等的语言。纯粹语言之纯粹,是因为精神内容在语言之中而非通过语言来传达,这里面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中介性。要理解纯粹的语言,我们可以看看《创世纪》中上帝与语言的关系。上帝创造万物,并不是通过语词。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如何理解这样的事情?本雅明解释说:“语言既是创造性的,又是完成了的创造;它既是词语又是名称。在上帝那里,名称是创造性的,因为它是语词;上帝的语词是认知性的,因为它是名称。‘他看到它是好的’———也就是说,他通过语词得以认知它。名称与知识的绝对关系仅仅存在于上帝身上;只在那儿有名称,因为它与创造性的语词和知识的纯粹中介具有同一性。”[1](p1270)在上帝那里,语言的创造性、名称和中介性是统一的、浑然不可分解的。上帝并没有用语词创造人,他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他在人类安置了语言能力之后就休息了。他把所创造的东西带到亚当处,使物因有名称而能被认识,人则根据认识而命名它们。因此人类的语言就不再是创造性的了,而仅仅是认知性的。换一种说法,人类的语言是一种命名的语言。人类通过命名所有其他事物来传达自己的精神存在。事物能够被表达,这种被表达的直接性可以称之为语言的魔力。遗憾的是,事物的存在虽然是它们的语言,但事物自我传达的能力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它们只能够向人传达自身,证据是人类为它们命名(灯,狐狸),人类通过赋予它们名称证明了自己是它们的主人,由此它们得以自我显现。比事物级别高一点的人类,通过名称向上帝来传达自身。这种隐秘的沟通过程本雅明又称之为翻译。所有高级的语言都是对低级语言的翻译,自然的语言通过认知性名称为人类所知晓,人类语言则通过人赋予自然和他自身种类的名称为上帝所知晓。这原初的和谐表明了本雅明构想的乌托邦,在其中,语词与事物是不分离的,此时语词即道,可以用大写的W ord来表示,万有皆道,不是道之载体,而直接即道。反之,道即万有。人与世界、与上帝的关系处在一种非暴力的、主体间性的同一性关系之中。

本雅明描述了语言的乌托邦时期,但也描述了语言的堕落。在伊甸园,人类的语言虽然是纯认知性的(即缺乏上帝那样的创造性),但起初究竟保持着相对统一的完整的元语言。在这种语言中,名称与事物保持着纯粹的联系。但亚当夏娃偷吃了智慧树上的苹果,事情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开始知道善恶,这就是一种最大的恶,也就是人类走向堕落。这种堕落表现在,人类的词语开始诞生了,这种词语中名称的直接性魔力消失了,词语变成了一种载体,它开始外在地传达事物而不是传达自身。现在,善与恶的区隔呼唤着一种判断力,因此,语言的堕落就体现为它变成了一种判断性的语词。首先,语言变成了一种手段、工具、符号,这也就导致了多种语言的出现;其次,人类的语词破坏了名称的纯粹性,词与物开始分离,这也就是资产阶级学者如索绪尔所宣称的能指和所指的任意性;最后,语言精神开始变得抽象,也就是与具体含义传达中的直接性无缘了。因此,失乐园其实就是人类的命名语言蜕变为判断语言,语言和事物的无中介性亲和关系宣告破裂,语言不再意味着事物的具体本质或本体,而仅仅意味着一种媒介。作为媒介,它收编、抽取、概括、统括自然和世界,也就是用一来替代多,即支配、操控、奴役和统治自然和世界。与此同时,人作为命名者与事物作为被命名者的亲和关系,也转变成了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关系。由此发端引起的那个被全面管理的社会世界,实际上也就是本雅明所批判的现代性后果。当然,事物还不至于糟糕透顶的情状是,在世间存在的音乐、雕塑、绘画和诗歌的语言,仍然残留着人类命名语言的基本性质。

二、经验论

但是如何理解玄妙的纯粹语言?要避免像想象上帝那样想象纯粹语言的特性,一个简单的办法是去看看本雅明如何界说经验和理念。回到经验或理念,当然是回到未贬值的经验与源始意义上的理念,如果不是回到亚当时期的命名语言状态,至少也庶几近之了。

在《未来哲学纲要》一文中,本雅明旗帜鲜明地把自己的理论对手设定为康德的主体性哲学。本雅明认为,与柏拉图一样,康德相信能够给出最清晰阐释的知识也是最深刻的知识。而事实上,康德是把知识的确定性和真理性基础建立在最低层次的

26

现实之上。从未来哲学的角度上来说,要解决知识的确定性问题,既要考虑知识的永久有效性,也要考虑直接的、暂时的经验的确定性。但康德只打算讨论前者。对康德来说,无蔽的、原初的和自明的经验,仅仅意味着被给定的或可能的经验。这显然是缺乏内在价值的空洞的经验,只可能通过其逻辑推论的确定性来达到其有限的意义,这也就是牛顿物理学意义上的剥离了全部自由和深度的经验。本雅明认为,康德哲学对此种经验的认识态度,与启蒙时代拒绝相信权威有关,他所处理的经验只能是可以得到大部分人认同的最简单、最低等的经验。显然,基于这种经验之上的知识论是贫血的,它会把我们引向一些哲学困境,特别是主客体之间的分离,以及(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经验与经验主义(em pirical)意识之间关系的断裂。因为在后者即经验主义意识中,总是逻辑地包含着一个它所面对的客体,并由此推断出认知意识的主体性质。显然,在康德的知识概念中,个体的活生生的自我被认为从感官获得感知,同时也在感官基础上形成观念。这种自我在康德的知识概念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但本雅明认为,这一概念和初民把自己认同为神圣之物,并自命自己为其后身这一类事情是一样的,其实乃是一种现代样式的认识论神话。这种建立在主体性基础上的经验尽管迄今仍然为人津津乐道,但它不过是真实知识的客体,尤其是心理学分支的客体。作为此种客体,这种经验,其种种经验主义意识(尤其是作为自然科学对象的经验或意识)彼此之间的区别或价值差异微不足道,实际上,它们都是一回事,都是一种迷狂和错乱意识。因为所有的真正的经验应该建基于认识论意义上的剥离了主体的先验意识。本雅明由此推导出他的鲜明的观点:“哲学基于这样的事实:经验结构存在于知识结构之内,并从中得以发展。因此,这样的经验也包含作为真正经验的宗教。上帝或人类在其中都不是经验的主体或客体。在宗教中,这种经验取决于纯粹的知识,而这乃是哲学可以而且必须单独思考上帝的成果的精华。未来认识论的任务是去寻找关涉主体和客体概念的总体中和性的知识范围;换句话说,是去寻找自主的、内在的知识范围,在其中此一概念决不会继续指称两个认识论实体之间的关系。”[2](p1104)在宗教体验(其实还包括艺术体验)中,主客体的区分变得毫无意义。因此,本雅明提议,必须要考虑重建经验与知识的新概念,也就是说,必须与经验主义意识相断裂。而使这两个概念成为可能所依赖的条件是上帝。唯有上帝才有可能将先验意识联系起来,唯有上帝才可能同时使物理经验与宗教经验成为逻辑上的可能。

本雅明指责康德制定的范畴表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孤立和静止的,缺乏中介。这些范畴表消除了认识论的其他要素,它们可能对于知识的根源的被掩盖的问题提供了被掩盖的答案,因为根据错误的范畴表只可能得出错误的阐释。范畴表应该置于先验逻辑的同一性概念的统摄之下,因为低级概念(牛顿意义上的经验)应该容纳在高级概念(真正的经验)之中,在后者那里它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性意义。康德尽管没有像新康德主义者那样消灭直觉与理智的区分,把所有经验直接排他性地化约为科学经验,但是他的三大批判毕竟在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判断力之间进行人为割裂,从而撕裂了经验总体,而未来形而上学必须为废除自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之间的区隔寻找到逻辑位置,并在那里寻找到超越主客体对立的自律的知识范围。那么,该如何着手从事这项哲学重建任务呢?本雅明指出,通过反思知识的语言性质而获得的知识概念,将会创造出一个与此相应的经验概念,这应该会包含康德所忽视的那些领域:“未来哲学的要求可以最终表述如下:在康德系统基础上创造一个对应于经验概念的知识概念,知识构成了这一概念的教义。”[2](p1108)此处的“教义”原文为lehre,其意义介乎“宗教信条”与“教导”之间,既包含人类的处境与道路,又包含在上帝那里的事物的超因果的关联性,以及事物之间的构成。这样,教义的对象与内容就是经验总体性,也就是经验同一性,也就是存在,这也就是艺术特别是宗教。这样,知识的原初概念与具体的经验总体建立了内在联系,一方面,宗教、艺术等等所提出的存在问题也能够哲学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在艺术、宗教概念呼应认识论的原初概念基础上,存在的哲学概念也必须呼应教义的宗教概念。换句话说,本雅明要把哲学转化为一种神学或美学,把哲学变成教义。

把哲学转变为教义,这意味着什么呢?在本雅明看来,太初之道(W ord)即亚当时的命名语言后来演变成概念和本质两个方面,概念即康德意义上的知识,而本质就是真理。把哲学转变为教义,就是使得作为概念活动的哲学,变成对于真理的表征,这就逻辑地引向了他的理念论。

三、理念论

本雅明的理念论其实是其语言理论的发展。本雅明从未对理念的概念进行非常严密的正面界定,

36

但在我们具体描述其规定之前,我们不妨首先把它化约为一种非整一性的某种整一性结构、构型或秩序。说非整一性,是指拒绝概念意义上的整一性,说它是一种整一性,是指显示在真理中的整一性,具有直接的、本质的属性。理念与真理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实际上,理念就是哲学研究的客体:“如果表征要声称自己真正具有哲学论文中方法论的地位,那就必定是对理念的表征。真理在被表征的理念的舞蹈中体现出来,拒绝以任何方式被抛射到知识的领域。”[3](p15)真理如果是真理,那么与知识不同,它就被规定为原则上是真的,不可以受到质疑的。我们并不可以直面真理,就好比我们不可以直面太阳,否则眼睛就会被耀眼的阳光所刺伤一样,我们只能借助于思想的墨镜,即作为真理的表征的理念来接近它。

显然,这里说的真理或理念是与知识或概念处于对立的关系。实际上,正是通过对于概念性或知识性的区隔,真理或理念的轮廓才得以显山露水。不像知识那样意味着对客体的占有,不像概念那样以属加种差的方式来统摄现象,理念只是对于现象的客观解释:“理念之于客体正如星座之于群星。这首先意味着理念既不是客体的概念,也不是客体的法则。”[3](p17)写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基本上搞清楚本雅明对概念和理念两者之间的区隔关系了。概念实际上是这样一种同一性,它役使现象,使现象成为臣服于自己的均一的同质的因子;相反,理念只是对于现象的客观的、实际的安排,是对现象如其所是的阐释,尽管现象体现在理念中,但是理念并不像概念那样包含、支配、控制现象。概念的功能是抽取现象,因此它能把握到的事物是均一的(average),而理念仅仅是对于语境的表征,它保留了现象的完整性,因此它呈现为诸极端和独特之物的集合,也就是莱布尼兹意义上的单子的集合,在这种意义上,它能把握的事物就是总体的(gener2 al)。个别之于概念不同于它之于理念:个别受庇护于概念,也就是说它只能作为受共性所约束的个别性而存在;而在它与理念关系中,个别使自己成为独立的总体性,个体得以保全其为自身,此谓之救赎。当然,理念并不能完全脱离开概念的作用,事实上概念乃是理念的条件:“概念通过其中介作用,使得现象能够参与到理念的存在之中。正是这同样的中介作用,使得现象适合于哲学的另一项同样基本的任务,即理念的表征。因为理念不会自在地表征,而是只能排他地通过对于概念中具体要素的安排,即作为这些要素的构型而被表征。”[4](p134)一组概念作为一个构型,会有助于表征理念,会为理念获得现实性提供条件。具体地说,当概念把现象聚集到一起的时候,理智的辨别力会导致现象的拯救与理念的表征,现象会由此从具有均一性质的概念中被赎救出来,恢复其被概念所同一化之前的原初状态。此时的现象,作为一个本自具足的单子,显示为理念的表征。理念也可以被阐释为具有纯粹语言的性质,其主要任务是命名事物,因此亚当不仅仅是人类之父,而且是哲学之父,因为亚当对于事物的命名,与哲学思辨谋求把理念从(已经被认知意义所伤害的)语词现实的核心中释放出来,重申其命名权利这一活动并无二致,哲学的任务同样是使事物回到亚当命名时的那种自然状态。

要更深入地把握其理念论,还必须尾随本雅明进入理念本身的层次加以思考。我们分别从三个层面来看他对理念的规定。第一,由于理念是真理的表征,因此,概念所固有的意图在这里消失了。与胡塞尔谈到的本质直观或意向性理论相反,对本雅明来说,真理乃是由理念所构成的无意图的存在状态,因此正确接近它的方法并非依赖意图和知识,而是体验它,凝神贯注于它,全身心沉浸于它。知性的方法是绝不可以奏效的,相反,在真理面前,即使是最纯洁的质询的精神,也会导致理念的烟消云散。第二,无论是归纳还是演绎,均不足以描述理念。与概念演绎的连续统性质相对立,理念乃是源始之存在。“源始”原德文为Ursprung。对这个德文词,斯泰纳(G1Steiner)在《德国悲剧的起源》英译序中指出:“对本雅明来说,正如对赫尔德以来的德国思想家一样,Ursprung这个词语是非常强有力的。它不仅仅意指‘来源’、‘源头’、‘起源’,而且指最初地跃入存在,它揭示并即决定了有机现象或精神现象中正展开着的结构,以及主要形式动力。”[4](pp115-16)斯泰纳这里主要阐释了作为历史范畴的源始的某种含义:在历史总体性中,源始意味着一种诞生或断裂,意味着从历史连续性中挣脱出来。事实上,Ursprung亦有“断裂”之义;另一方面,就其自身而言,源始并不是意味着发生学意义上的本原,并不是指涉现存之物得以形成的进程,而是用以描述生成与消失过程中所呈现之物。这两者的不同在于,前者作为结晶化的共时性,构成了普通人对历史的理解,而历史过程实际上是虚拟的;后来则聚集了种种极端,是不可化约的种种多元性。本雅明用如下精彩的譬喻来解说这个特性:“源始的东西是变化溪流中的一股漩涡,在流动中,它吞噬了卷入到发生过程中的物质。”[3](p117)

46

溪流或漩涡看上去像是一个静态的有一定稳定形象的东西,但其实它生生不息,每时每刻都处在变化的瞬间中。理念并不是什么,而是生成为什么。最后,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源始与发生学没有关系,也就是说,它与在确定时间里发生的某些经验现实无关,它并不是对一系列历史阐述的抽象从而达到某种共性,因为这会浮在事实性的简单现象层次上;它关涉的是本质的历史,而这与弥赛亚主义相关,与神启或救赎相关,与目的论的和谐和完善相关。所谓本质的历史,乃是存在的过去与后续的历史,其实也就是从均质的时间连续体中爆破出来意义上的历史,这种历史一旦被救赎出来,一旦被理念的国度所容纳,就变成了虚设的仅在人脑中存在的历史。理念的存在必须在现象的生成变化中获得确定,因此它也变成了一的一切或一切的一:它涵纳了其全部历史,获得了摆脱任何规则限制的自己的过去与未来,从而使自己达到了历史总体性,也就是说,自己拥有了一个单子的结构。本雅明如是说:“我把莱布尼兹的单子概念接受为理念的定义……因而,在其总体性中,莱布尼兹的概念对我来说隐含着理念论的论文:阐释艺术品的任务是用活生生的生命来拥抱理念。”[5](pp1224-225)莱布尼兹认为每个单子都是一个具有内部结构的独立自足(没有窗户)的小宇宙,它不仅包括了现在和过去,还孕育着未来。任何两个单子之间是没有联系的,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也没有共同点,但它们共同处在一个巨大的先天和谐关系系统之中,上帝是这个和谐宇宙的最终本源。确实,似乎没有什么比单子更像艺术品了:每篇小说都被理解为不可化约的神完气足的孤立存在,每幅画都蕴含了向未来开启的全部绘画史,而艺术世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共和国:它们彼此不同,却相互依存,保持一种健康的和谐的交往关系。对艺术品的阐释,即艺术批评则构成了理念的主要内容。

四、历史哲学与反抗现代性

本雅明话语实践的主要目标乃是回到道或命名语言,回到源始,回到具体的总体经验,回到作为真理表征的理念。那么,如何回到失去的乐园呢?本雅明采取的策略既是政治的,又是神学的。在《神学政治断片》中,他如此表达一种悖论关系:“如果一个箭头指示着世俗运动趋向的目标,另一个箭头表示弥赛亚动力的方向,那么,追求幸福的自由人类肯定是与弥赛亚方向背道而驰的;但是,正如一种力的作用会加强另一种相反方向的力,世

俗秩序会因为其世俗性质反而有助于弥赛亚王国的来临。”[6](p161)正如当所有人都买不起房子的时候反而说明房价要狂跌一样,人世的沉沦反而说明了天国的接近。但弥赛亚以何种方式出现呢?在完成于1940年的文章《论历史概念》中,本雅明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带有虚无主义倾向的政治弥赛亚主义思想遗嘱。在第一篇,本雅明讲了一个寓言故事:有一个机械装置中的木偶能和人对弈,且棋艺高超,实际上,一个驼背小人藏在装置里指挥它下棋:“我们可以设想这种装置在哲学上的对应物。这个叫做‘历史唯物主义’的木偶每次都赢。要是有神学的帮助,它可以轻易地击败任何对手,但我们知道,今天神学已经猥琐不堪,被排斥在视野之外了。”[7](p1135)本雅明将历史唯物主义与弥赛亚主义这两个水火不容的极端结合在一起讨论历史是很可怪异的。因为,弥赛亚的突然降临来自于历史的外部,它不受历史进程本身因果关系的影响而干预历史的进程;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的阶级斗争则必须借助于历史自身的主体即无产阶级才能实现。但本雅明认为,政治行动本身就意味着弥赛亚的神启。它们的和谐共振关系体现为终结现代性乃至于终结整个历史。终结的方式是打破历史的连续性:“马克思说过革命是世界历史的火车头。但是可能情况并非如此。也许种种革命是火车乘客亦即人类拉动急刹车的一种努力。”[8](p1402)革命是紧急叫停,是切断导火线,是历史的辩证跳跃,革命使得没完没了发生的空洞的均一的历史长链被一挥两断,使得进步、科学、理性、启蒙、客观精神等等美梦被冷水激醒,使得人类回到普遍历史,回到弥赛亚王国。

尽管本雅明以历史唯物主义者自命,但他所接受的历史唯物主义浸透了太多的卡巴拉神学内容。我们一般人所熟知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无阶级社会是历史发展的最后阶段,显示了历史的必然规律。虽然本雅明把共产主义社会视为世俗版本的弥赛亚时代的再现,并对此观点表示激赏,然而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一直演化到无阶级主义的这个过程在本雅明看来其实正是一种历史主义叙事操控的产物。本雅明写道:“历史主义表现的是过去的永恒画面;历史唯物主义表现的则是对历史的每一次经历,而唯独存在的只有这种经验。由建构因素来解救叙事因素,是这种经验的条件。在这一经验中,所有在历史主义的‘以前曾经有一次’中被束缚着的巨大力量都得到了解放。对每一个现在而言,历史都是初始的,———开启这一历史经验,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历史唯物主义所要求的是一种打破

56

历史连续性的现在的意识。”[9](p1297)把历史内容转化为当下,从而撕开这些要素在历史连续体中的延续关系,使之结晶化成一个本自具足的单子,这是本雅明的目标。早在19201921年写的一个断片中,本雅明就指出,知识理论应该关注的是真理与真实存在通过何种媒介得以结合起来。他认为,知识被说成要么是认知主体的意识,要么是其对象,都是不正确的。知识理论面临的任务之一是在“可知性的当下”探讨事物的构成,“真理在世界的完善状态下也是真实的和完整的,但是在可知性的当下,它也是独一无二的整体”。这种对转瞬即逝的当下的关注,与前文提到的经验理论是一致的。[2](pp1276-277)

本雅明在这里实际上采用了反历史的历史观,这种神学历史观用兰克的那句名言来说,就是:“每个时代的人都直接面对上帝。”不同历史阶段的链条被压扁为同一个层面,不同时代的人,不管是活人还是死人,同时被弥赛亚唤醒,接受末日审判和上帝的国度的降临。如果我们每个时代都可以无中介地无先后地直接跟上帝交流,那么,每个当下都具有了弥赛亚时间的意义,而被通常的因果关系组织起来的事件则变成了有待救赎的结构碎片。本雅明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对犹太人来说,未来就变成了匀质的、空洞的时间。因为每一秒的时间都是一道弥赛亚可能从中进来的狭窄的门。”[1](p1415)如果历史时间可以如此空间化的理解,那么,重要的就不是事物的演化发展,而是超越时间川流的其自身的本质即有关它的理念的星座,或者说事物的可译性。可译性关涉的是上帝的纯粹语言,关涉的是源始或真理。那么,如果本质、理念、源始或真理不是在线性时间中呈现,那么,它又是如何自我显现的呢?本雅明认为,我们可以在美学经验中获得实现。对此问题的阐述,把我们带到了本雅明的美学理论,而这只能留待另文讨论了。

(责任编辑 唐忠毛)

参考文献:

[1]瓦尔特?本雅明1陈永国等编1本雅明文选[M]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

[2]W alter Benjamin1Selected Writings,V ol1Ⅰ1Cambridge and Lon2 don: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19961

[3]瓦尔特?本雅明1陈永国译1德国悲剧的起源1[M]1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1

[4]W alter Benjamin1The Origin of G erman T ragic Drama1London: New Left Books120031

[5]W alter Benjamin1The C orrsepondence of W alter Benjamin1Chicag 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 o Press119941

[6]刘北城1本雅明思想肖像[M]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1

[7]瓦尔特?本雅明1孙冰编1本雅明:作品与画像[M]1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1

[8]W alter Benjamin1Selected Writings,V ol1Ⅳ1Cambridge and Lon2 don: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20031

[9]瓦尔特?本雅明1王炳钧等译1经验与贫乏[M]1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1

Pure Language,Experience,Ideal and Messiah Time

———Several Themes in Walter Benjaminπs Philos ophy

ZHU G uo-hua

(Department o f Chinese Language&Literature,East China Normal Univer sity,Shanghai200062,China)

Abstract:Benjaminπs philos ophy is a criticism of m odernity and at once an appeal to salvation.F or this purpose, all his expositions on pure language,experience,ideal and political Messiahistic philos ophy of history aim at laying an epistem ological foundation,that is,returning back to truth and origin,or returning to an intersubjective,non-vio2 lent,harm onious relationship.We are able to understand Benjaminπs aesthetics only on the basis of his theory of truth.

K eyw ords:Walter Benjamin,truth,salvation,m odernity

66

浅析现代语言哲学中的指称理论(完整版)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 课程名称:语言哲学概论 任课教师:李洪儒 开课学年/开课学期: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学时/ 学分: 所在教学学院:应用外语学院 专业名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学号/姓名:2110822 / 韩丹丹 教师评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浅析现代语言哲学中的指称理论 摘要: 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并在语言哲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历来受到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重视。在指称理论的研究中,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斯特劳森和克里普克的指称理论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弗雷格作为传统指称论的代表,认为专名既有内涵又有外延,涵义决定指称。对此,罗素则提出了著名的摹状词理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受到诸多学者的广泛支持,但随着理论的深入研究,反对的意见也增长起来,维特根斯坦后期的理论、斯特劳森和克里普克的观点均是如此。后期维特根斯坦从他的功能论的意义理论出发,对罗素等人的指称论的意义理论做了彻底的决裂,并进行了细致的批驳;斯特劳森批判、继承并发展了罗素的指称理论,主张语境论;克里普克批判摹状词理论,并提出了历史因果理论。本文将简要系统阐述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斯特劳森和克里普克的指称理论。 关键词:指称理论;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斯特劳森;克里普克 一、前言 人们普遍认为, 语言是和世界相关的, 有两层含义, 第一, 语言能够描述或者指向实在, 第二, 语言的结构在某种意义上是和实在相对应的。关于前者存在的争论是, 语言是直接地还是间接地指向实在; 关于后者存在的问题是, 语言的哪种结构与世界发生关系, 是主谓词结构、原子命题还是专有名词或者其他。由此在现代哲学的背景下产生了指称理论的研究。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对帮助我们理解许多语言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指称主要是指专名(proper names)和通名(general names)所指的对象,也包括限定摹状词(definite descriptions)、不定摹状词(indefinite descriptions)以及语句所指的对象。二、弗雷格指称理论的基本观点 在弗雷格的指称理论中,专名是广义的专名,他把摹状词也包括在专名之内。在他看来,任何指称单一对象的表达式,无论是词还是复合符号,都是专名。比如,“马克思”、“英国航空公司”、“中国最长的河流”这些都是专名。专名有指称,即该专名所表示的对象,对象就是专名的客观对应物。在弗雷格看来,

2020年电大《哲学引论》期末复习重要知识点

哲学引论期末复习题 1、宋明理学的主流形态包括:(ABD )。 A、道学 B、心学 C、佛学 D、气学 2、以下属于清代实学的代表人物有:(BCD )。 A、朱熹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3、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属于科学主义思潮的哲学家有:(AC )。 A、维特根斯坦 B、胡塞尔 C、罗素 D、萨特 4、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属于人文主义思潮的哲学家有:( B )。 A、维特根斯坦 B、胡塞尔 C、罗素 D、萨特 5、在近代中国直接译介西方思想并以此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方面,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的人是:( D )。 A、利玛窦 B、钱钟书 C、林纾 D、严复 6、中国现代哲学包括哪三大思潮?(ABC )。 A、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B、中国化的科学哲学 C、现代保守主义哲学 D、现代激进主义哲学 7、《哲学引论》教材认为,本体论的三种主要形态是:(ABD )。 A、是论 B、在论 C、人论 D、道论 8、本体论的原初形式是:( C )。 A、人论 B、在论 C、是论 D、道论 9、属于中国哲学传统的本体论形态是:( D )。 A、人论 B、在论 C、是论 D、道论 10、在因果关系问题上,休谟认为:( B )。 A、因果关系是一种必然法则 B、因果关系是人们经验上的一种习惯 C、因果关系是一个知性范畴 D、因果关系是自然规律的客观反映 11、一般认为,哲学所关注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ABCD )。 A、认识论 B、形而上学 C、伦理学 D、美学 12、在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儒家哲学代表人物有:(ABC )。 A、孔子 B、朱 熹 C、孟子 D、慧 能 13、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 学家是:( D )。 A、苏格拉底 B、柏拉 图 C、亚里士多德 D、泰勒 斯 14、以下属于近代经验论哲学的代表人 物有:(ACD )。 A、培根 B、笛卡儿 C、洛克 D、休谟 15、在古希腊哲学中,爱利亚学派的中 心思想是:( B )。 A、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一” B、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 C、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 D、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 16、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的“哥白尼式 的革命”的哲学家是:( A )。 A、康德 B、黑格 尔 C、弗雷格 D、罗 素 17、在哲学史上,分析哲学诞生的标志 是:( C )。 A、“本体论转向” B、“认 识论转向” C、“语言的转向” D、“伦 理的转向” 18、大乘佛教所主张的“三谛说”是指: ( C ) A、真谛、世谛、俗谛 B、真 谛、义谛、胜谛 C、空、假、中 D、空、 假、真 19、从属于“非结果论”范畴的最重要 的代表性理论有:(CD )。 A、个人主义 B、功 利主义 C、圣谕论 D、义 务论 20、许多哲学家认为,后现代主义哲学 兴起的标志是:( A )。 A、《后现代状况》的发表 B、《词与物》的发表 C、《癫狂与文明》的发表 D、《新唯识论》的发表 21、中国先秦哲学的最主要特征是“百 家争鸣”。“百家”是言其多,其中最有 影响的当属:(ABCD )。 A、儒家 B、道 家 C、法家 D、墨 家 22、建立了中世纪最大、最全面的经院 哲学体系的是:( B )。 A、伊曼奴尔·康德 B、托马斯·阿 奎那 C、安瑟伦 D、洛色 林 23、以下属于近代唯理论哲学的代表人 物有:(ABD )。 A、笛卡儿 B、斯宾诺 莎 C、休谟 D、莱布尼 茨 24、英文“being”的涵义包括: (CD )。 A、人 B、物 C、是 D、在 25、逻辑推理的类型有:(AB )。 A、演绎推理 B、归纳 C、数学推理 D、物理推 理 26、奎因提出的“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 是指:(BD )。 A、理想语言存在的教条 B、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区分的教条 C、“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其用法”的教条 D、还原论的教条 27、从属于“结果论”范畴的最重要的 代表性理论有:(AB )。 A、个人主义 B、功利主 义 C、圣谕论 D、义务 论 28、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大致经历了哪 些发展阶段?(ACD )。 A、先秦儒学 B、唐 代儒学 C、宋明儒学 D、当 代新儒学 29、康德的重要哲学著作包括: (BCD )。 A、《形而上学》 B、《纯粹理性批判》 C、《实践理性批判》 D、《判断力批判》 30、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表现在: (BCD )。 A、对革命的直接参与 B、对日常意识的反思 C、对学科前提的批判 D、对自由意识的促进 31、心理事件与物理事件的区别是: (AD )。 A、心理事件无公开的可观察性, 物理事件有公开的可观察性 B、心理事件有空间上的位置,物 理事件无空间上的位置 C、心理事件有公开的可观察性, 物理事件无公开的可观察性 D、心理事件无空间上的位置,物 理事件有空间上的位置 32、经验的主要形式有:(ABC )。 A、感知 B、内 省 C、直觉 D、归 纳 33、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被称 为“近代经验论之父”的哲学家是: ( D )。 A、笛卡儿 B、斯 宾诺莎 C、休谟 D、洛 克 34、提出“白板说”、被称为“近代哲 学之父”的哲学家是:( A )。 A、笛卡儿 B、斯 宾诺莎 C、休谟 D、洛 克 35、经验实在论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形态 包括:(BCD )。 A、理性实在论 B、常识实在 论 C、新实在论 D、批判实在 论 36、就对中国历史的实际影响来说,中 国文化的主干包括:(ABC )。 A、儒家 B、佛 家 C、道家 D、墨 家 37、从伦理学家对道德本质所持的看法 来看,伦理学又被区分为:(BC )。 A、一般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 B、目的论伦理学和非目的论伦理学 C、结果论伦理学和非结果论伦理学 D、元伦理学和环境伦理学 38、功利主义通常被划分为两种基本的 形式,即:(CD )。 A、个人功利主义 B、道德功利主义 C、行为功利主义 D、规则功利主义 39、在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上,客观论认 为:(ABD )。 A、事物的美是由客体自身的属性决定 的 B、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有效性 C、美不是源于事物的属性而是源 于人的心灵 D、美是客体的一种可以感觉到的特质 40、在艺术定义上提出“家庭相似论” 的哲学家是:( B )。 A、胡塞尔 B、维特根斯 坦 C、罗素 D、萨特 41、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是 者”概念的哲学家是:( D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巴门尼 德 42、在古希腊哲学中,毕达哥拉斯学派 的中心思想是:( D )。 A、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一” B、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 C、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 D、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 43、在传统认识论中,最为基本的认识 路线有:(BC )。 A、观念论 B、经验 论 C、唯理论 D、批判 论 44、在中西哲学交流史上,做出奠基性 的伟大贡献的人物是:( B )。 A、柏拉图 B、利玛 窦 C、莱布尼茨 D、伏尔 泰 45、在古希腊哲学中,伊奥尼亚学派的 中心思想是:( A )。 A、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一” B、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 C、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 D、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 46、以下属于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 有:(ABCD )。 A、杜威 B、皮尔 士 C、詹姆士 D、刘易 斯 47、在佛教看来,认识的成立所必备的 三个因素是:(ABD )。 A、根 B、境 C、空 D、识 48、儒家认为,认识的方法和途径包括: (AB)。 A、“自诚明” B、“自明诚” C、“为道” D、“为学” 49、牟宗三提出的儒学“三统说”指的 是:(ACD)。 A、道统 B、学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与语用学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5, 3(4), 146-153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149566329.html,/journal/ml https://www.sodocs.net/doc/149566329.html,/10.12677/ml.2015.34019 Wittgenstein’s Linguistic Philosophy and Pragmatics Hongjun W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Shanghai Dianji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Oct. 17th, 2015; accepted: Nov. 6th, 2015; published: Nov. 9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sodocs.net/doc/149566329.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the ideology of Wittgenstein’s linguistic philosophy, which concludes two parts: his early thoughts and his later thoughts. His early thoughts refer to his consideration of the nature of language in his book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which we summarize as Picture Theory. His later thoughts include “language games”, “form of life”, “rule- following”, “family resemblance”, “private language”, and “meaning as use”. Particularly, the idea of “language games” fully embodies Wittgenstein’s pragmatic thoughts, that is, participants must be involved in the language use and an utterance of participants is a speech act which will be mea-ningful only in a specific context. Each utterance of participants has got its own intention. Mean-while, the participants have to observe the pragmatic principles or rules so that the two parties can understand the meanings of the utterances, that the hearer can understand the speaker’s in-tention to obtain the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Wittgenstein, Philosophy, Pragmatics, Picture Theory, Language Games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与语用学 王宏军 上海电机学院外国语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15年10月17日;录用日期:2015年11月6日;发布日期:2015年11月9日

逻辑哲学导论 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导论维特根斯坦 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 1.1世界是事实的总体,而不是事物的总体。 1.11世界为诸事实所规定,为它们即是全部事实所规定。 1.12因为事实的总体规定那发生的事情,也规定那所有未发生的事情。 1.13在逻辑空间中的诸事实就是世界。 1.2世界分解为诸事实。 1.21每项事情可以发生或者不发生,其余的一切则仍保持原样。 2 发生的事情,即事实,就是诸事态的存在。 2.01事态是对象(事物)的结合。 2.011事物的本质在于能够成为事态的组成部分。 2.012逻辑中没有偶然的东西;如果一个事物能够出现在一个事态中,那么该事态 的可能性必定已经预含于该事物之中。 2.0121 如果一个事物本身能够独立存在,那么后来的适合于它的状况看来就是一种偶然的事情。 如果事物能够出现于事态之中,那么这一可能性必定一开始就已经存在于事物之中。(在逻辑中没有纯粹是可能的事情。逻辑涉及每一种可能性,而一切可能性都是逻辑的事实。)正如我们根本不能在空间之外思想空间对象,或者在时间之外思想时间对象一样,离开同其他对象结合的可能性,我们也不能思想一个对象。如果我能够思想在事态中结合的对象,我就不能离开这种结合的可能性来思想对象。 2.0122 事物就其能够出现在一切可能的状况中而言是独立的,但是这种独立性的形式是一种与事态相联系的形式,即一种依赖的形式。(词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单独地和在命题中——出现是不可能的。)2.0123假如我知道一个对象,我也就知道它出现于诸事态中的所有可能性。(每一个这种可能性必定在该对象的本性中。)之后不可能发现新的可能性。 2.01231如果我要知道一个对象,虽然我不一定要知道它的外在性质,但是我必须知道它的一切内在性质。2.0124如果给出所有的对象,那么同时也就给出了所有可能的事态。 2.013每个事物都像是在一个可能事态的空间里。我可以设想这个空间是空的,但 是我不能设想没有这空间的事物。 2.0131空间对象必须处在无限的空间之中。(一个空间点就是一个主目(argument,自变量)位置。)视域里的一个斑块,虽然不一定是红的,但它必须有某种颜色:所以说它被颜色空 间[Farbenraum]所包围。音调必须具有某种高度,触觉对象必须具有某种硬度,等等。 2.014 对象包含着一切状况的可能性。 2.0141对象出现在诸事态中的可能性就是对象的形式。 2.02对象是简单的。 2.0201 每一个关于复合物的陈述可以分解为关于其各组成部分的陈述,分解为完全地描述该复合物的一些命题。 2.021对象构成世界的实体。因此它们不能是复合的。 2.0211 假如世界没有实体,那么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就依赖于另一个命题是否为真。 2.0212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勾画出世界的任何图像(真的或假的)。 2.022显然,一个想像的世界,无论它怎样不同于实在的世界,必有某种东西——一种形式——为它与实在的世界所共有。 2.023正是诸对象构成这种不变的形式。 2.0231 世界的实体只能规定一种形式,而不能规定任何物质的属性。因为物质的

英语翻译

汉语是中国汉民族使用的语言,汉语历史悠久,在3000多年前就有了相当成熟的文字。汉语有超过12亿的使用者,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除了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使用汉语,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几千万华侨、华裔,也以汉语的各种方言为自己的母语。汉语是中国人使用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Used by the Han people in China, the Chinese language has a long history, having established a fairly mature written language more than 3000 years ago. The Chinese language has more than 1.2 billion users and can be regarded as the one spoken by the greatest number of persons. In addition to China, some people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also use Chinese, and millions of overseas Chinese and foreign citizens of Chinese origin distributed around the world use various Chinese dialects as native language. The Chinese language is the main language used by Chinese, also one of the working languag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这就是有名的“诸子百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质,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oth extensive and profound, starts far back and runs a long, long course.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there emerged in China Confucianism represented by Confucius and Mencius, Taoism represented by Lao Zi and Zhuang Zi, and many other theories and doctrines that figured prominentl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 all being covered by the famous term” the masters’ hundred schools.” From Confucius to SunYat-sen,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presents many precious ideas and qualities, which are essentially populist and democratic. For example, they lay stress on the importance of kind ness and love in human relations, on the interest of the community, on seeking harmony without uniformity and on the idea that the world is for all. 茶马古道(Tea-horse Ancient Road)两边,生活着20多个少数民族。不同的地方有着各自美丽而神奇的自然风景和传统文化,比如:大理,丽江古城,香格里拉(Shangrila),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和布达拉宫(Potala Palace)。古道的两旁有庙宇、岩石壁画、骚站(post house),古桥和木板路,还有少数民族舞蹈和民族服装。时至今天,虽然这条古道的踪迹都消失了,但它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仍然存在。 Along the Tea-horse Ancient Road lived more than 20 minorities. Concentrations of beautiful and mysterious natural landscape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s developed in various sites,including Dali old city, Lijiang old city, Shangrila, Yarlung Zangbo River Grand Canyon, and Potala Palace. The road features temples, rock paintings, post houses, ancient bridges and plank roads. It is also home to many national minorities and their dances and folk customs. Today, although the traces of the ancient road are fading away, its cultural and historic values remain. 景德镇,中国瓷都(ceramic metropolis),是世界瓷器艺术花园的耀眼明珠。它位于长江南部,是江南一个有活力的城镇。它制造瓷器(porcelain)的历史已经有1700多年,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瓷器文化。稀有的瓷器文物,一流的瓷器工艺,瓷乐器的优雅表演,以及优美的田园风光组成了景德镇特别的旅游文化,而且让景德镇成为中国唯一一个以瓷器旅游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城市。 Jingdezhen ,(known as )/(which is )the ceramic metropolis of China,is a brilliant pearl in

语言哲学

语言哲学 第一节概说 语言哲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特指语言学哲学,是对意义,同义词,句法,翻译等语言学共相进行哲学思考,并且对语言学理论的逻辑地位和验证方式进行研究的学科,它是科学哲学的特殊分支,与物理学哲学,心理学哲学等并列的学科。 2.语言哲学,包括基于自然语言或人工语言的结构和功能的任何一种概念的研究。举例来说,亚里斯多德关于存在的哲学思考,罗素的特称描述语理论,莱尔关于心灵概念的著作,都在这类研究的范围之内。 3.语言的哲学,是对关于语言本质,语言与现实的关系等内容的哲学性质的论著。 语言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最大、成果最为卓著的一个哲学流派。加强对语言哲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研究对于哲学学科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语言哲学的研究以逻辑实证主义、言语行为理论、生成语言学这三条线索进行。 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以下9个方面: 语言的本质; 西方哲学发展中的语言转向; 涵义与指称理论; 语言的意义和证实; “图像论”、“使用论”与语境; 行为反应论与言语行为理论; 语言的表达与理解; 自然语言句法分析; 逻辑分析方法。 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他想揭示当人们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发生了什么。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他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分别代表了一生两个阶段的哲学体系。前者主要是

解构,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后者又把哲学回归哲学,在解构之后是建构,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解决,在“游戏”中理解游戏。 第二节言语行为理论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将言行区别对待的,“言”和“行”似乎成了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如“言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行动胜过言辞”“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些都反映了“言”“行”对立的观念。但是,“言”和“行”也有一致的一面,言语也是一种行为。如,考试时交头接耳,是一种作弊行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语言学家奥斯汀。奥斯汀早在1933年就提出言语行为理论。1955年,他在哈佛大学作了十二次演讲后,由听讲者厄尔姆逊根据自己和别人的笔记,对照奥斯汀的演讲提纲,

最新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 填空题 1、毕达哥拉斯关于世界本原提出了“”的命题,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关于艺术中人体比例,提出了定理。 2、芝诺否定运动的四个悖论是:二分法、、和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3、奥古斯丁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而安瑟伦提出了上帝存在的“证明”。 4、阿奎那·托马斯的著名著作是《》和《》”。 5、中世纪英国著名的唯名论者,提出了思维经济原则。认为“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质”,这被称为“”。 6、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人生下来理性直观的能力,从而获得哲学及科学的最高原则(范畴或公理)。这被称为“论”。在身心关系问题上,主张物质实体的身体具有广延性,心灵实体具有思维性,两者各自独立,互不相干,被称为心身论。 7、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是、。 8、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家有笛卡尔、和。 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名著作是《》,分析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发展阶段。他的政治学说社会契约论思想,提出了的理论,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理论论证。 10、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希特的哲学是从绝对出发,他的主观唯心主义比康德更彻底。而谢林哲学则是从绝对出发,把哲学转向客观唯心主义,为后来的黑格尔哲学打下了基础。 参考答案: 1、数是世界的本原、黄金分割; 2、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飞矢不动; 3、知识、本体; 4、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 5、奥康、奥康剃刀; 6、天赋观念论、二元论; 7、贝克莱、休谟; 8、斯宾诺莎、莱布尼茨; 9、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主权在民;10、自我、同一。 1、苏格拉底在道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的著名命题。他的概念辩驳的辩证法,被称为“”。 2、柏拉图提出的“四德说”,包括、勇敢、节制和等四种德性。 3、伊壁鸠鲁的幸福主义伦理学,提出了幸福生活的目的是“的无病痛和 的无纷扰”。 4、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集大成者,提出了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上,他的主张是信仰与理性可以并存与一致,但信仰却理性,知识为信仰服务。 5、英国唯物主义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由开创、由把其系统化、体系化。 6、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人生下来理性直观的能力,从而获得哲学及科学的最高原则(范畴或公理)。这被称为“论”。他认为科学认识的方法是方法。

《西方文论》期末复习.

《西方文论》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1.悲剧(P34)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着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或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2.(杜勃罗留波夫)人民性(P255) 杜勃罗留波夫在《俄国文学发展中人民性渗透的程度》一文中,集中地论述了文学的人民性问题。在他看来,具有人民性的作品固然也体现为艺术家运用人民便于接受的形式、描写人民的风俗习惯、使用人民的语汇,但主要的却不在于形式、题材、语言,而在于它的内容所渗透的人民的精神,即在作品中表达人民的思想感情。文学家怎样才能在作品中渗透出人民的精神呢?第一,文学要“表现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愿望”;第二,也是关键的一点,文学家要在思想感情上同人民一致。此外,杜勃罗留波夫还认为人民性与现实主义是一致的,作品的人民性的渗透程度标志着现实主义发展的水平。当然,杜勃罗留波夫所说的人民,主要是指农民,所谓人民性,也主要是要表现农民的思想观点和利益。 3.(克罗齐)艺术即直觉(P322) 克罗齐认为,人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源于理智的逻辑,产生概念;另一种是源于想象的直觉,产生意象。艺术活动,就是直觉活动,艺

术是直觉的产物。直觉的最大特性是意象性,“意象性这个特征把直觉和概念区别开来”。这样,克罗齐就把直觉排除在逻辑思维之外,从而把艺术活动、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也排除在逻辑思维之外。 4.(庞德)意象(P348) “意象”是庞德诗论的核心范畴。庞德在《回顾》中对意象作了这样的表述:“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来的一个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这个定义包含着意象结构的内外两个层面,内层是“意”,是诗人主体理性与感情的复合。外层则是“象”,是一种形象的“呈现”,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在庞德看来,诗中的意象最终将诗人、读者和诗的创造对象三者引入了诗化的境界。因此,他把创造出完美的意象当做诗歌创作的宗旨:“一生中能描述一个意象,要比写出成篇累牍的作品好。” 5.陌生化(P391) 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文学活动中,重要的不是目的而是感知的过程,只有在过程中,文学主体才能感受和体验;为了延长感受的过程,就必须增大感受的难度;增大感受难度的最佳途径是使事物变得反常、陌生,即对于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加以陌生化的处理。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情节”就是对“故事”的陌生化处理的结果。 6.含混(P430) “含混”,燕卜荪在《复义七型》中提出,又译“模糊”、“晦涩”和“复义”等,原指一种含有多层意义而无法使人准确确定本义的

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哲学沉思_从哲学语言学的角度看后期维特根斯坦

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哲学沉思 从哲学语言学的角度看后期维特根斯坦 崔达送 内容提要 维特根斯坦是现代日常语言哲学或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他的哲学研究!突出地体现了其从日常语言切入和解决哲学问题的企图。在对哲学问题沉思的过程中,他在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有着认知性的彷徨,而对?家族相似性#的论述显示了其对词义概括性的谨慎探求,通过对词义和语义的可能性空间的展示,他直接得出了?意义即用法#的结论,这个结论立即汇入了哲学语言转向的潮流。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考充分展示了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张力关系。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哲学研究 形式和意义 可能性空间 引 言 一般认为维特根斯坦是现代日常语言哲学或语言哲学的奠基人?。而英国哲学家艾耶尔则断定奥斯汀才可当此誉。他说:?有一种流传很广的看法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岁月里,英国的哲学界为所谓的语言哲学所把持。人们认为它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分支,而且那些非专业的评论家还把这个名词不分青红皂白地安在像维特根斯坦和他剑桥的学生吉尔伯特%赖尔及其在牛津的追随者和我本人的各种各样的作品头上。然而为了弄清事实真相,我认为这个名称还是用到以牛津为中心、主要是五十年代在约翰%肖兰%奥斯汀指导下盛行起来的那种独特的哲学立场上为好。#&成中英先生也持此说。?我们倾向认为,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从奥斯汀的代表性文章和讲演看,他的语言哲学观点并未超出维氏的思想。他的主要观点是:执行式陈述与记述性陈述之间的界限不明;表达语意的言语行为、加强语意的言语行为、取得语效的言语行为之间应该区别开来;动词在强调语意上有差异。这些观点在维氏的哲学研究!中是当做普通的语言知识背景来使用的,维氏的研究不仅布置了这种背景而且在背景之上推出了他的语言哲学前景,这比奥斯汀的研究要来得深刻。维氏的哲学研究!第一部分完成于1945年,第二部分完成于1946年,而奥斯汀的语言哲学代表性文章他的人心!发表于1946年,讲演如何用词做事!则更迟了,观察语言问题较为细密的文章请求原谅!和 ?假如#与?能够#!则于1956年才写成,他讨论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哲学深度,但在日常语言问题上的思考之深、困惑之苦,似乎还不及维特根斯坦。况且维氏1921年就在德文期刊Annalen der Natur philosophie(自然哲学年鉴!)上发表了Logisch-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逻辑哲学论!),该书对语言与事实之间的共同的东西着力颇多,并且认为: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得清楚,对于不能谈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这条论断和晚期的 35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论文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论文 一、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 维特根斯坦就这样以神秘的朦胧诗一般的语言结束了他的《逻辑哲学论》。就是这本不到10万字的格言体著作,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哲学流派,扭转了20世纪哲学的方向。它是20世纪享有盛誉的哲学团体维也纳小组的圣经,在学术聚会与学术沙龙上被逐字逐句的朗诵和讨论,而维特根斯坦本人却以他特有的高傲多次拒绝成为这个著名小组的成员。 美国著名哲学史家W考夫曼曾经说过:一个伟大哲学家的标志是:他的出现为哲学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而这样的事情维特根斯坦在他的一生中居然做了两次! 如鹰鹫般棕色而瘦削的面孔,目光深沉有神,举止灵活有力,特立独行,天马行空,没有恋爱,没有婚姻,没有朋友这就是维特根斯坦,20世纪哲学革命中神话般的英雄。 还有,一个同性恋者,抑郁症患者,多疑,狂躁,伴随一生的自杀情结,生前身后的荣辱毁誉这也是维特根斯坦,20世纪哲学分析的天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维特根斯坦应征入伍。未经作战即成为意大利人的战俘。而《逻辑哲学论》的手稿即是在战火纷飞中完成的。 维特根斯坦后来对自己应征入伍动机的解释是:是因为我有自杀倾向,而没有比战争更好的自杀方式了。 被捕时,维特根斯坦正骑在炮筒上,用口哨吹着贝多芬第七交响乐的第二乐章。 什么是可说的? 所有自然科学的命题,都是可说的。维特根斯坦如是说。 什么是不可说的? 生命。伦理。价值。情感。宗教。激情。想象。直觉。形而上的本体一切可以赋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东西,都是不可说的。它们是如此神圣之物,以至不能被说,只能在沉默中显示。 凡不可说的,只能显示。维特根斯坦如是说。 维特根斯坦在写给好友冯费克尔的信中如此解释他的《逻辑哲学论》: 本书的观点是伦理的观点也许这是开启这部著作的一把钥匙:我的书由两部分组成:这里描述的部分加上所有我还没有写的东西。确切地说,正是第二部分相当重要。 不可说的、只能在沉默中显示的东西,永远比可说的东西重要。生命和文化永远高于自然和技术。

论述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论述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12中本6班林天黎11号 一、道家思想起源的特性 道家哲人老子不仅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哲学家,而且,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人也是中国古代最早对社会文明演进进行系统性反思、批判的思想家。“批判性反思”的理论品格是道家哲学所具有的“思想起源的特性”集中体现。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次把“道”作为哲学范畴而给予系统化的论证,从而建立起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老子的“道”的思想对现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道家学的现实意义 (一)按照自然规律行事 “天之道,利而不害;从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三章)提出人类应按照道的规律来行动,反对妄为。人的行为应该合乎天道,这些思想对现今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需要顺应自然之道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体表现在人与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人类无节制与不合理的对待资源,产生由资源导致的人与人关系紧张,甚至产生资源大战。老子“道”的思想就要求人们应该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不凌驾于自然之上。 (二)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 老子十分强调“道”的自然性与无为性,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以为天地人当效法“道”的自然性。可见,在道家哲学中,“道”既是世界的本原和万物存在的根据,也是天地万物之本性和君王治国安邦之根本方略,也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据和社会发展的终极境界。“自

然”则是对“道”存在状态与本性的客观描述,意指万事万物非人为的、不受外力干涉的存在方式,即“自然而然”、“自主而然”。 传统的宗教信仰认为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道’法自然”的观念否定了超自然意志的支配,具有无神论的性质。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也就是说“道”顺任自然,各物在不受干涉的自然状态下反倒有更好的发展。 因此,“道法自然”最一般的涵义,用今天的哲学语言来解读,就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要遵循万事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和主体自身本然的发展趋势。显然,“道法自然”是道家哲人为万事万物,包括人类社会在内,所预设的根本价值原则,它深刻地反映了道家哲学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的思想主旨。 (三)正确处理“身”与“心”的关系。 老子认为,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因此,圣人不仅要有优秀的道德修养、完美的人格魅力,还要筑牢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知足”是对于“已经得到满足后”的精神反刍:“知止”却是“获取过程中”的主动放弃。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知足常乐,能忍恒安;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知足知止”是道家用来调节、处理“身”与“心”(欲)关系的思想主张,也是非常可贵而独特的价值取向。 《老子·四十四章》指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兵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名声和身体哪个更值得珍惜身体和财富哪个更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身体哪个更有害过分地爱惜名声必定造成很大的精力耗费,过分地贮藏财货必定导致惨重的损失。因此,知道满意知足就不会遭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导致危险。这样,就可以长长久久。 可见,“知足知止”思想的可贵和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用辩证的智慧教导人们如何对待成功,如何把握名利财富,如何正确处理“身”与“心”的关系。 (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

分析教育哲学代表人物的教育主张.doc

分析教育哲学代表人物的教育主张 分析教育哲学中代表人物的教育命题(1)哈代是分析教育哲学的真正先驱。 他于1993年出版了《教育理论的真与假》,成为第一本系统而明确地使用分析哲学来讨论教育问题的书。 哈代试图用分析哲学的方法消除传统教育哲学中的差异和矛盾,使分析思维方式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特征,使教育研究不再是传统的地下教学,而是一种分析活动。 哈代的概念之所以没有被普遍接受,是因为哈代首先集中分析了书中一些具体的教育概念和命题,而没有像他的继任者奥康瑙尔那样从整体上解释教育的分析哲学。 其次,虽然哈代把分析方法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但同时也没有排斥传统的教育思想。 在他看来,所谓的教育分析哲学只是按照新的分析方法来修补传统教育哲学中的模糊之处,而不是彻底改革旧的教育哲学体系。 正是这个在当时被批评为不完整的缺点被证明是有先见之明的。 (2)奥康瑙尔的《教育哲学导论》出版于奥康瑙尔年。 这位热衷于教育问题的哲学家的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分析教育哲学的趋势,将分析哲学与教育哲学结合起来。 哈迪比·奥康瑙尔有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他将分析哲学的工具应用于价值标准、价值判断、教育理论、解释、道德和宗教的

一般概念。 这样,他的讨论将具有更大的普遍意义。 其次,它对哲学在教育理论中的作用采取了更坚定的立场。 他试图把分析哲学的方法变成一把奥卡姆剃刀,削去形而上学、价值论等传统教育哲学的一切经验无法证实的核心内容,以净化教育理论,使之成为科学。 奥康瑙尔认为这个理论是由一组逻辑联系建立起来的,它的主要功能是解释主题。 后来,他对假设下了更严格的定义,并对其进行了修改,给出了更精确的理论定义:理论是一组相互逻辑关联的假设,可以通过观察得到验证,并具有可以反驳和解释的更深层的性质。 这是为了强调两点:主要声明必须有法律上的逻辑联系,并且应该能够得到证实或反驳。 这个理论主要来自自然科学理论。 奥康瑙尔的自然理论、社会科学与教育理论之间的差异:首先,大多数自然规律必须通过事物表面下的标准科学方法来发现和阐明,而社会科学研究似乎是众所周知的。 正是这种肤浅的洞察力阻止了我们用科学家的客观眼光去寻找它们的规律。 第二,我们认为自然法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可改变的,但是人类的自然法则是可以改变的,至少随着社会的变化,人类的行为也在改变。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版)复习资料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版)复习资料 一、语言学纲要期末复习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复习语言学概论课程,总的要求是:弄清楚基本概念的准确含义,抓住重点,全面复习。“语言学概论”是语言学方面的一门基础课,重点讲授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是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本科阶段的其它语言类课程和撰写语言方向毕业论文的理论基础,在整个专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在这门课的学习即将结束,要进行复习考试,弄清楚基本概念的准确含义自然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这一点做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也就不会有什么大的障碍。复习的时候应抓住重点,就是要根据我们的考核说明规定的重点进行复习;但“抓住重点”不是“只学重点”,而是要通过重点问题的复习达到全面复习的目的,不要自己从主观愿望出发来划定复习范围。复习的总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吃透内容要点 复习不但要掌握比较重大的要点,弄清楚各个章节的框架结构,对各个重点内容的要点也要非常熟悉,每个要点要求都能展开阐述,比如基本词汇的特点,什么是全民常用,什么是稳固,什么是有构词能力,这些特点相互之间是怎样影响的,都必须能结合实例说出个所以然来。如果复习不全面不细致,理解问题不深入透彻,遇到这样的问题恐怕就只能是干巴巴的条款了,那样是很难取得优异成绩的,也不符合本课程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三基”的要求。 第二,掌握常用的名词概念 专门就名词概念提出复习要求,这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名词概念是一门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知识的基础部分,学科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一系列的名词概念串连起来的。另一方面,期末试题名词解释题目还是一个考核重点,而且还占有非常重的分量。不但如此,而且在填空、选择、问答题里都要涉及重要的名词概念,至于占试题主要内容的分析题,更是离不开名词概念,否则就无从下手分析。例如:合成词、词与词的组合方式、词组的层次分析等,都涉及到名词概念。 名词概念分两个层次要求:一个层次是对名词概念要求理解其内涵,能结合问题进行分析、解释,能举例说明;一个层次名词概念主要是一些涉及到下位概念的名词,要求理解其内涵,能结合语言实际进行类别分析辨认。我们在中央电大编辑部发行的《期末复习指导》中列出了一些重点名词,复习可参考这部分内容,我们今天也重点介绍一下。 第三,弄清基本理论知识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复习首先要注意把基本理论吃透。所谓吃透,就是能理解其内容,能灵活运用理论来分析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当然,我们强调灵活运用,不是反对有关的记忆,一些基本知识,课程内容的框架,还是应该搞清楚,这样才能做到成竹在胸,所以复习时对所学的知识还要进行必要的梳理,比如像国际音标和元音辅音的发音特点,就必须强化记忆。 第四,加强实践练习。 本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内容比较抽象,理解、把握起来也有一定难度。要真正吃透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