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案例赏析水调歌头

案例赏析水调歌头

案例赏析水调歌头
案例赏析水调歌头

案例赏析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等要求,在教学中设计多种情境,让学生读、思、品、说,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并且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构建和谐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

1、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阅读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方面:

1.学习欣赏古词的方法。

2.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课外查找资料,自主探究,拓展迁移等。

2)诵读品味法: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通过反复朗读,读出词的韵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联想想象法: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教具准备:笔记本电脑、PPT课件、配乐FLASH动画等。

3、教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唤起体验

1、导语设计:

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它引动乡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它传送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它安慰游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啊,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这首词是苏轼在仕途失意的一个中秋之夜写下的。(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交流作者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出示相关课件):

1)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他从小刻苦学习,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艺术才能。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都独具风格,特别是他的词独树一帜,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2)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3)预习检测

宫阙què,琼楼qióng,无眠mián,婵娟chán,不胜寒shèng 绮户qǐ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诵读要求,范读全词。

2、学生自由试读。

3、学生齐读。

4、播放配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学生初步感知词的意境及音乐美。(可以边看画面边想像词的意境)

5、学生默读全词,结合注释,感知词意。

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边点拨边出示相关PPT课件):

1)上半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qùe):宫殿。

归去:回到天上。

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不胜(shēng):经不住,承担不了。

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大意: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么比得上人间。

2)下半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不应:不该。

何事:为什么。

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大意: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天隐藏、晴天出来,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永久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三、品赏探究

1、联想想象,感悟情境。

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境,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把词的意境描绘出来。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边出示PPT课件边点拨:

丙辰年(1076年)的中秋夜,孤身在密州的苏轼一边饮酒,一边赏月。他端起酒杯,遥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于是,只好在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我陶醉,清冷的月宫怎么比得上人间!夜色渐渐的深了,月亮还是那般明亮,他回到了房里准备休息。只见那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又慢慢贴近雕花的窗户,却照得我无法入眠!他想:那可人的月亮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别离的时候又圆又

亮?哎!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天隐藏、晴天出来,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永久圆全。既然如此,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吧!

2、品味词句,体会诗情。

1)诵读全词:女生读上半阙,男生读下半阙。(要读出情景交融的意味)

讨论、合作:

1、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上下阕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2、文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表现在哪些语句上?

4、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

明确:1,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实景:明月、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3,感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思念和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够表明作者情感的词句,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并尝试分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点拨。可能有(适当点拨):

①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问年问月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

往。

追问:那么他为什么向往月宫呢?

因为他写这首词时正被贬官,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向往月宫,进而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思妙想。

②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点拨:“我欲乘风归去”,明白的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望情于现实。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

③这里的“归去”应怎样理解?

(“归去”带有归隐、超然世外的意思。)

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

(“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绮户”与上阙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

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表明了“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开始自解自叹、自我安慰了,巧妙转入下一句。)

⑦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的流传千古的名句。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安慰,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这句与上阙结束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以美好的境界结束。)

⑧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这首词反映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3、课堂小结。

逐步引导学生对全词作小结。点拨并板书(参见板书设计):

本词上半阙写饮酒问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半阙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探求人生哲理,进而表达对离人的祝福。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情景交融,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表达出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四、拓展迁移

1、交流课外积累的咏月诗句。(师生共同交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2、给苏轼写一封信,谈谈学过本词后的感受。300字左右。

3、背诵本词,背诵中要想象(或联想)诗词抒写的情境。

附: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超脱尘世,

喜爱人间生活。

情景交融

旷达的胸怀

乐观的情致下阙:对月怀人——感伤离别,探求人生哲理

表达对离人的祝福。

教学反思:

本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明其意的基础上懂其理进而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同时,在教学中设计了多种情境,让学生读、思、品、说,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使学生在能力发展的同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流程方面,整体上能按照教学设计中的“唤起体验——整体感知——重点探究——拓展迁移”四个步骤进行,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初步实现了和谐语文课堂的构建。教学后,我深深的感受到:学生学习语文,特别是经典作品的积极性很高,学生的参与度取决于教师的引导程度,他们的潜力无限,只要有释放的空间,就会喷发出来;只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努力,构建初中语文和谐课堂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常河营初级中学

梁晓飞

《水调歌头》诗词赏析暨中考试题汇编(最新版)

《水调歌头》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思想内容】《水调歌头》这首词通过中秋醉酒赏月,以奇特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 【名句赏析】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表现作者领悟人生哲理的豁达襟怀。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既指嫦娥而代月,通过婵娟月色来传达一种美好祝愿,并且一同忘却忧愁,共享这良辰美景。一句充分表露出作者在释怀后流露的豪爽旷达之情。 【五年中考】 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回答下列问题。(4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一个是。(2分)(2)指出下面词语或句子所表达的情感。(2分) ①“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何事”表达的情感: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 【答案】 (1)又恐何似(2)①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或:抑郁、悲伤、痛苦之情;或:希望和亲人团聚的愿望)②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乐观旷达的情怀(只要答对一点即可)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 这首词中“”一词照应小序中的“欢饮达旦”。全词带有人生哲理的意味,词人问天,问月,归根到底是问。 2. 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交待写作缘由。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转”“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 C.“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词中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D.这首词上阙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

《水调歌头》的赏析

《水调歌头》的赏析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 城县)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 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历时五载,而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又长达 七年未能晤面。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 赏月,直到天亮。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这首词 就是他为赏月思念亲人而作。 词的上片把酒问青天而产生的奇思遐想。 句句不离赏月, 而又没有一句正面 描写月色, 只从作者对月亮的奇思遐想下笔。 这就不落窠臼, 写出了新鲜的意境, 表现了作者特有的艺术才能。词的正文开头两句劈空而来,先写饮酒赏月,还通 过对青天的询问, 把思路引向了对宇宙奥秘的探索: 明月从何时就有了?不知天 上的神仙世界,按照他们的历法,今晚属于哪一年的中秋?原来,他的询问,事 出有因。他由赏月而幻想离开尘世,飞到月宫的琼楼玉宇中去。又因不堪月宫的 孤寂清寒而依恋人间,于是在月光下翩然起舞,这时他陶然自乐,因而想到,飞 上冷清的天宫,哪里有人间这样的乐趣呢。他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人间,自我战胜 了出世之念。 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和胞弟的离愁别绪。词人由赏月而怨月:月亮,你对我 们不该有什么过不去的地方吧, 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别离之时圆呢?这岂不是加深 了人们的离愁吗?最后从月有阴晴圆缺种种变化联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 人生在 世,悲欢离合总是难免的,月亮运行,阴晴圆缺乃自然规律。这样,作者以旷达 的态度否定了离愁别绪。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千古名句表达了对人生的 美好祝愿。 前人盛赞东坡《水调歌头
1/5

《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 苏轼宋子瞻,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苏辙,苏洵,苏轼。 小序:交代写作时间、缘由,领起全篇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一、赏析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起句发问。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a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矛盾心理。 b“恐”字含蓄写出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c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由出尘之思转向入世情怀。“弄”既反映了词人内心无法派遣的孤独感,也反映了词人孤芳自赏、矢志不渝的政治抱负。 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a“转”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b“无眠”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c前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作者心事浩茫。 d后两句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含蓄表达了对不幸人们的同情。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人生写到自然,流露出词人的洒脱和旷达,也有对人生的无奈。 b“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c“但愿人长久”是说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时光。 d最后两句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中心 由中秋明月展开联想和思考,抒发了自己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豁达情怀,以及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之情。 三、鉴赏检测 1、(2013仙桃)这首词中“无眠”一词照应小序中的“欢饮达旦”全词带有人生哲理的意味,词人问天,问月,归根到底是问人生。 2、(2011河北)请就词中加线句子的内容提出质疑(只提一个疑问,不作答) 示例:①是在月宫(天上)起舞,还是在人间起舞?②“何似在人间”是说天上好,还是人间好?③“清影”是月亮的影子还是人的影子? 3、(2011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4、(2013年仙桃)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交代写作缘由。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转”“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 C“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词中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D这首词商榷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水调歌头欣赏解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年代: 宋作者: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品赏析 【注释】: 原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⑦婵娟:月色美好。【品评】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

《水调歌头 苏轼》 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复习及中考试题精选 备课人:邵秀娟高景涛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参见教材P111注释1)——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二、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qùe):宫殿。

3、归去:回到天上。 4、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5、不胜(shēng):经不住,承担不了。 6、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7、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8、不应:不该。 9、何事:为什么。 10、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11、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12、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13、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三、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案例赏析水调歌头

案例赏析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等要求,在教学中设计多种情境,让学生读、思、品、说,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并且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构建和谐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 1、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阅读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方面: 1.学习欣赏古词的方法。 2.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课外查找资料,自主探究,拓展迁移等。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赏析及答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及答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写出词中表明时间变化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词人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也表达了词人的美好愿望。 3.古代诗词中,有很多写月抒怀的诗句,你能举出两例吗? 答: 4.本词上阕写______,下阕写______,其实是__________。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包含了什么哲理?试简要分析。 答: (以下是2006年新疆乌鲁木齐中考题) 6.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7.赏读诗词,应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律,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这首词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上阕感情缠绵悱恻,下阕则__________。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你略作赏析。 答案: 1.转朱阁,低绮户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略 4。问天问月问人生 5.诗人把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相对,说明事物不能十全十美。 7.乐观旷达 8.以行云流水的语言和美妙的境界结束全词。表现了词人乐观的情怀和美好的祝愿。

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注释: (1)丙辰:指公元1076年(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1039—1112),北宋文学家,字子由。 (4)把酒:举起酒杯。把,握。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宫门、城门两侧的高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指神话中月宫里的亭台楼阁。 (8)不胜(shèng,旧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10)何似:何如,怎么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指诗人自己)。朱阁:红色的楼阁。绮户:彩绘雕花的门户。 (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朝着离别的人圆呢?何事:为何,为什么。 (13)此事:代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14)但:只。 (15)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形容月色明媚,这里代指明月。  

《水调歌头》赏析选择题讲课稿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 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阙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诗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低”表示夜巳深,而词人无眠,照应了小序中“欢饮达旦”。 D.全词带有人生哲理的意味,词人的问天,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作者于中秋赏月,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此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照着那些彻夜不眠的人,映衬出人间离别之苦,同时寄寓了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 C.“此事古难全”一句中的“此事”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句表示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了词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D.全篇将写景、叙事、议沦、抒情融为—体,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 选择下列对《水调歌头》一词判断有误的一项() A、词的上阕写出了作者寂寞的心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B、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 C、词的下阕点明题旨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D、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旷达豪迈的情怀。 5.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诗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诗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词注释 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 山东省诸城市) 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5.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6.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7.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8.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诗词译文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诗词赏析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

诗词赏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词赏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一作:偏向)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

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个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但:只。 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 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以前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公元1074年(熙宁

《水调歌头》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 x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注释】 ① 子由: XX弟XX,字子由。 ②天上xx: 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③XX : XX建筑的XX,指月中XX。 ④不胜: 不堪承受。 ⑤弄: 赏玩。 ⑥XX : XX 的XX 楼阁。 ⑦XX :

雕饰xx 的门窗; ⑧ 共: 共赏。 ⑨ 婵娟: xx 的月光。 【译文】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年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间!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愿离人能各自珍重,平安康健,可远隔千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写作背景:】 词前小序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 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评析】 本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上片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显露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更深一层。“归去”,作者将那美好皎洁的月亮,看作是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却又有些犹豫,“又恐琼楼玉

水调歌头 解析

《水调歌头》 苏轼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诗中他并没有陷入抑郁惆怅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译文: 皎洁的明月究竟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呢?我不禁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月亮如玉似盘,不知道在月宫里,今天晚上是一个什么日子? 我很想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恐怕月宫里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与凄凉。 浮想联翩中,我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玩赏着随人舞动的影子,天上虽然有琼楼玉宇又怎能比得上人间的幸福美好? 月光从朱红色的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洒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屋里没有睡意的人儿。 明月啊!你总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侯才圆呢? 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的变迁,就像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 只希望远方的亲人能够永远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水调歌头》鉴赏及练习题

《水调歌头》鉴赏及练习题 《水调歌头 》鉴赏: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词前小 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见,此词作于丙 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 政治上失意, 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 中秋对月, 心情抑郁惆怅, 怀念手足兄弟, 是很自然的。 词的上片叙述了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 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 之情。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中秋夜, 月自然是主角, 前人面对无限时空, 一轮孤月, 早已产生了疑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张若虚 《春 江花月夜》);“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 《把酒问月》)。苏轼之问,陡然发之,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 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紧承这一问,又有了下一问:“不知天 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 对明月的赞美向 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既然天上宫阙如此美好,当然会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 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 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又恐琼楼玉宇,高 处不胜寒”,作者的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 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 仍然写月, 写月光的移动和 月下的不眠之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转朱阁”,谓月光移照 华美的楼阁。“低绮户”,谓月光照着有离愁别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朱 阁”“绮户”,与上片“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光,也写月下的人。这样就自 然过渡到个人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去。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这 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 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 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最后,水到渠成地 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隔千里兮共明月”(谢 庄《月赋》),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也能有 所安慰了。 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 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
1/6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赏析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饮欢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明月从何时起照耀人间?我手举酒杯向苍天发问。不知道天上的仙宫宝殿里,今年是那一年?我真想驾长风,归月宫,又怕那儿的碧玉楼阁,孤高而严寒。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 月光转过装饰华丽的楼阁,又低低地透过门窗,照着窗内的不眠人。明月不应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人们别离时才圆?人生一世,有相逢之乐,就有离别之悲;月出一轮,有圆满晴朗,就有残缺阴霾。这种事自古就难两全。但愿远方的人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我们也能共同沐浴明月的光辉。 ◇赏◇析 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宋熙宁九年,那年中秋,苏轼在密州任太守,与弟弟苏辙已分别七年,不禁对月思人。他便乘着酒兴,尽抒情怀,写下了这首名篇。 词的上阕写作者对月遐思,以问句开头,而问的又是明月,苍天,一下子把人们的思绪引到了浩渺的仙境,如梦如幻,意境深远。“不知天上宫阙”几句跌宕起伏,妙笔生花,表现了作者内心之中的波澜起伏。当时的苏轼正徘徊与“出世”与“入世”之间,不知所从。“何似在人间”是作者给出的最后的答案——还是人间的美好更值得去珍惜,去留念。 词的下阕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转朱阁”三句,写月下之人,徘徊不定,心事重重。“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上接“照无眠”,运笔流畅,表面写对月圆人不“圆”的怨恨,其实蕴含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是作者自己的解答,是他经历风雨人生之后的领悟——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在这天地之间,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不是我们所能够去左右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有遵循大自然的崇高法则,去努力,去珍惜身边的美好,积极乐观的生活。这充分反映了作者的旷达的胸怀。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陈亮《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宋】陈亮 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 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 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 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 於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 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有人批评陈亮的这首词并非“高调”,也就是说,这首词写的太直,不含蓄,因而谈不上上乘之作,其实,这种评价十分片面。一般情况下,诗词应写得含蓄,力戒平铺直叙,但不能一刀切。没有真情实感的诗词,既使写得再含蓄,也浮泛无味,直中有深情,直而有兴味,直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因此,炙手可热,气势逼人的披文入情的直接感染力量,仍能使读者耳目一新。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自与金签订了“隆兴和议”以后,两国间定为叔侄关系,常怕金以轻启边畔相责,借口又复南犯,不敢作北伐的准备。 每年元旦和双方皇帝生辰,还按例互派使节祝贺,以示和好。虽貌似对等,但金使到宋,敬若上宾,宋使在金,多受歧视;故南宋有志之士,对此极为恼火。 淳熙十二年(1185)十二月,宋孝宗命章森以大理少卿试户部尚书衔为贺万春节(金世宗完颜雍生辰)正使,陈亮作词送行,便表达了不甘屈辱的正气,与誓雪国耻的豪情。对这种耻辱性的事件,一般是很难写出振奋人心的作品,但陈亮由于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对诗词创作的独特见解,敏感地从消极的事件中发现有积极意义的因素,开掘词意,深化主题,使作品气势磅礴,豪情万丈。 词一开头,就把笔锋直指金人,警告他们别错误地认为南宋军队久不北伐,就没有能带兵打仗的人才。 “漫说北群空”用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的字面而反其意,以骏马为喻,说明此间大有人在。“当场”两句,转入章森出使之事,意脉则仍承上句以骏马喻杰士,言章森身当此任,能只手举千钧,在金廷显出英雄气概。“还我”二字含有深意,暗指前人出使曾有屈于金人威慑,有辱使命之事,期望和肯定章森能恢复堂堂汉使的形象。无奈宋弱金强,这已是无可讳言的事实,使金而向彼国国主拜贺生辰,有如河水东流向海,岂能甘心,故一面用“自笑”解嘲,一面又以“得似……依旧”的反诘句式表示不堪长此居于屈辱的地位。这三句句意对上是一跌,借以转折过渡到下文“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穹庐”,北方游牧民族所居毡帐,这里借指金廷。“藁街”本是汉长安城南门内“蛮夷邸”所在地,汉将陈汤曾斩匈奴郅支单于首悬之藁街。这两句是说,这次遣使往贺金主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赏析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 (1076) ,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 (今山东省诸城县) 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 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历时五载,而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又长达 七年未能晤面。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 赏月,直到天亮。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这首词 就是他为赏月思念亲人而作。 词的上片把酒问青天而产生的奇思遐想。 句句不离赏月, 而又没有一句正面 描写月色, 只从作者对月亮的奇思遐想下笔。 这就不落窠臼, 写出了新鲜的意境, 表现了作者特有的艺术才能。词的正文开头两句劈空而来,先写饮酒赏月,还通 过对青天的询问, 把思路引向了对宇宙奥秘的探索: 明月从何时就有了?不知天 上的神仙世界,按照他们的历法,今晚属于哪一年的中秋?原来,他的询问,事 出有因。他由赏月而幻想离开尘世,飞到月宫的琼楼玉宇中去。又因不堪月宫的 孤寂清寒而依恋人间,于是在月光下翩然起舞,这时他陶然自乐,因而想到,飞 上冷清的天宫,哪里有人间这样的乐趣呢。他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人间,自我战胜 了出世之念。 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和胞弟的离愁别绪。词人由赏月而怨月:月亮,你对我 们不该有什么过不去的地方吧, 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别离之时圆呢?这岂不是加深 了人们的离愁吗?最后从月有阴晴圆缺种种变化联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 人生在 世,悲欢离合总是难免的,月亮运行,阴晴圆缺乃自然规律。这样,作者以旷达 的态度否定了离愁别绪。“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千古名句表达了对人 生的美好祝愿。 前人盛赞“东坡《水调歌头
1/5

《水调歌头》赏析习题

《水调歌头》苏轼赏析习题及答案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豪放一派,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作品收录在《东坡文集》。【背景】 苏轼是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这首词的。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有七年没有团聚。苏轼兄弟年龄相差两岁,当年两人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登进士第,感情很深。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值此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在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 【主旨】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

《水调歌头》阅读赏析

《水调歌头》阅读赏析 水调歌头
一:作者: 苏轼 宋朝 选自《东坡乐府》我们学过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江城子 密州出猎》 二:原文与译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交代了做词的原因)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明月什么时候有呢?我端着酒杯问苍天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里,现在是怎样的年景?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想凭借清风回到宫殿去, 又害怕那华美的建筑, 在高空中让我耐不住寒冷。 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在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好呢。 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 又低低地照进了雕花的窗户, 照着不能入眠的人儿。 6、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月儿不该是对人有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离时变圆呢?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有悲欢离合的时候,月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这种事自古难全,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同享这美好时光。 三:词义: 丙辰:熙宁九年(1076)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宫殿。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这里指想象中月宫里的亭台楼阁。 弄清影:弄:赏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1/6

何似:用反问语气表示不如。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绮户:彩绘雕花的窗户。 不胜:经受不住。 但:只。 婵娟:指月亮。 四:背景:这首词是公元 1076 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 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 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 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 秋, 皓月当空, 银辉遍地, 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 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此刻, 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五:主题: 这首诗上阕写饮酒时的想象, 下阕写望月而生的离愁。 诗人着眼于中秋明月, 并以月为抒情对象,兼怀他的弟弟子由,既表现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再 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并抒发了他对人生哲理的一些看法。 六:赏析理解: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此句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 起句奇崛异常, 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 时间、 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 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之情。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表面 上是赞美月夜;也含有对当今朝廷情况的惦念。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本来是神仙境界中来的, 现在想随风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琼楼玉宇’中去, 但是又怕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 这几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 想回到朝廷中去, 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对现实不满,想逃 避现实,但又不能决绝的矛盾心理。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并决心面对 现实。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 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泛指那些 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 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 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
2/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