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风险管理理论发展历史

风险管理理论发展历史

风险管理理论发展历史
风险管理理论发展历史

3、我国农村基层廉政建设的现状分析

3.1我国农村基层廉政建设过程中的现有成效

3.1.1国家的反腐倡廉的宣传,已形成了有效预防腐败的思想教育体系;

中国共产党召开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以后,加大了反对腐败的力度,大力倡导廉洁办公,在党内努力建设廉正的风气,坚持不懈的与腐败作斗争,党中央会议一致认为针对反对腐败的斗争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十分必要,而且任务十分艰巨,在此基础上,党中央提出了“建立科学的反腐倡廉工作”这个十分重要的观点,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这也成为确保反腐倡廉工作能取得重要进展的有力保障。农村是宣传反腐倡廉基层基础工作的排头兵,一定要脚踏实地,不断摸索出新的方法将反腐倡廉工作切实有效的宣传下去,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觉悟,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共同营造崇尚廉洁的社会氛围。因此,在农村基层建立起能够有效的预防腐败的发生的思想教育体系。

3.1.2逐步完善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从源头纯洁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干部不仅是领导农村居民进行生产的组织者,同时在宣传、推动共产党的路线、方针以及党的政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将这些政策具体的执行,农村基层干部能将广大的农民群众和中国共产党紧密的连接起来,带领广大的农民群众走向致富的道路。因此,怎么选好基层的干部便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事关党的十七大指定的路线、方针能否在农村有效的执行,能否实现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着重于选拔干部人才的方法,建立合适和完整的一系列制度用于在农在村选拔和任用基层工作的干部。建立完整的监督基层干部和考核基层干部的机制,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充分的调动农村层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成立完整的制度,进行激励保障。不仅要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严格要求,与此同时,还应该关心和爱护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在激励的同时,将保障工作做到位。努力提高农村基层工作干部的综合能力,采用合理的教育和培养方法。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能动性,使每个干部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充分挖掘基层干部的潜力,重视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工作。在提高政策的水平以及工作能力方面

上下功夫,将党和群众紧密的连接起来,选择合理的教育培训制度,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采用合理的培养方案对农村基层干部,尤其是新干部进行各项严格的培训,教育培训的重点是法制以及政策方面的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制意识,增强农村基层干部贯彻执行党的发展路线的能力。

3.1.3构建了全方位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以预防农村干部腐败的发生;

近年来,党中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研究解决腐败问题。在党中央以及国务院的有力指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反腐倡廉法制法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我们的目标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反腐倡廉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地推行反腐倡廉工作。

建立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制度和体系,不仅适应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体系化”进行反腐的发展要求,而且与此同时,非常符合中国现在的国情,带有浓重的中国特色印记。在制度的属性的方面研究,建立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制度的体系,不仅要靠执政党制定的政策进行推进建设,而且也要在国家层面系统的建设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我国制定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主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核心,同时作为辅助的有刑法、公务员法以及行政监察法等其他法律作为补充。党的纪律与国家法律法规虽然作为两种不同的制度,但是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起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制度的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体系在本质特征上来研究,并非是将国内现有的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随便的整合在一起,而是根据中国现在的腐败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有效的控制腐败现象的发生,防患于未然,扭转社会上腐败的不正之风,推崇廉洁办公的风气。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制度应该做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系统化的进行制度创新,做好反腐倡廉的工作。

3.1.4建立了有效的反腐倡廉监督机制,以完善的监督机制防治腐败;

根据中国现有的社会情况,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这时期,我们更应该加强政府的廉政建设,在中国共产党内有效的建立反腐倡廉的风气。同时,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同时又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诱惑的时期,我们共产党员应发挥自己主动学习的精神,努力学习党的关于廉政建设方面的政策和方针,自觉的准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努力带头在社会上形成反腐倡廉的风气,主动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进行监督,切实

发挥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先进性。现在,反腐倡廉工作已经在我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政府部门制定了许多的法规制度推行廉政,例如政府部门和党政机关要提倡节约,禁止铺张浪费,在共产党和政府部门内部建立有效的监督体制。这些制度的施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充分反映了共产党坚决与腐败作斗争的决心,增加了共产党员的廉政意识,并且,这些制度可以很好地贯彻执行,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保证了我国廉政制度的建设。根据目前的效果来看,社会上已经开始形成了反腐倡廉的风气,大部分人都能自觉的遵守当即法规,廉洁奉公。

3.1.5村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大大加强

政府部门出台了许多政策倡导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领导和干部廉洁奉公,同时也对广大的干部群体以及人民群众起到了很好地教育作用。在政府部门内大力宣传廉洁从政的风气,不仅能将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快速的提高到一定水平,与此同时还能提升领导干部洁身自好、廉洁奉公的意识。

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中国共产党的长期坚持的优良作风与传统就是共产党员领导干部要廉洁奉公;中国共产党员的廉洁从政的水平关系到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兴衰。从著名经济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学说以及社会人性化的方面来考虑,随着人们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欲望不断增长,社会上的各种诱惑逐渐增多,发生腐败的概率也不断加大;所以,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发展越高,政府从政的工作人员的廉洁水平要求应该更高,我们面临反腐的形势也愈来愈严峻。

3.2我国农村基层廉政建设中存在的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3.2.1、对农村基层廉政教育的重视不够

(1)对农村基层廉政教育存在误解

少数基层领导干部忽视教育在廉政惩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没有把廉政教育放在工作中的恰当位置,认为农村基层反腐倡廉教育是务虚的软任务,与出政绩、出效益相比,并不能直接产生很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也无关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职位升迁。一些农村基层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将廉政教育与其他农村工作割裂开来,不能很好地把握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仅出现了业务工作较硬,而且还出现了廉政工作较软的的现象,所以造成了在基层农村的廉政教育的工作不能进行有效的合理的部署,没有采取合适的措施,不能很好地将廉政工作落实下去。如果不将这种错误的思想意识加以改正,我们党在农村推行的反腐倡廉的

教育工作恐怕会不可避免的徒有其表,可能会走向形式主义。加上有的农村基层干部对自身要求不严,一旦面临“糖衣炮弹”的诱惑,就容易堕入贪污腐败的深渊。

(2)农村基层廉政教育制度尚不完善

农村基层反腐倡廉教育应当立足于受教育者的具体实际,在确定廉政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方式和要求等方面都需要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然而,一些农村的基层干部没有加强对政府倡导的廉政教育的自我认识水平,结果就是在农村具体执行相关的反腐倡廉的制度时,没有大局观,不能从宏观进行调控,没有事先进行规划,各环节落实不到位,最后只能应付了事。。加上对现有的廉政教育制度和规定未能很好地贯彻落实,普遍存在轻实效重形式的现象,很多农村基层不能做到用教育制度管人管事,责任机制不健全,各种督办机制不完善,找这种情况发展下去的结果往往是,在农村基层开展的廉政教育不能有效的坚持发展下去,不会一直进行。

(3)农村基层廉政教育的宣传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在农村开展基层廉政教育这方面,目前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很多方面目前还在起步的阶段,我们也在努力探索,在农村形成“倡廉、促廉、推崇廉洁”的局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此外,由于在我国农村有着几千年的封建官僚主义的影响,加上市场经济中各种不良思想、价值、观念的盛行,在农村发展反腐倡廉的教育工作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所以说在农村中发展基层反腐倡廉的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3.2.2、监督机制不完善

(1)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监督工作缺乏认识

第一方面,在农村基层,有一部分领导干部存在这种错误的观念:监督是一件非常难的工作,而且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费力不讨好,而且被监督的人也会感到不自在,影响工作的效率,同时破坏村民邻里之间的团结。有些农村领导干部只关注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村级干部的一些腐败行为,违法违纪情况,基于情面的原因,往往只是批评教育,不愿监督,一味的迁就,很少动真格,导致监督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第二方面,在农村以下情况特别严重:村民没有意识到在农村开展基层廉政教育以及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没有端正自己对村干部贪污腐败以及违法违纪问题的态度,导致乡镇纪检干部力量配备不足,乡镇纪检人员在知识结构、业务能力、专业培训等方面比较薄弱。再次,大多数农村已经实行了“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的体制,使得村级干部的权力比较集中,很大程度上导致“家长制”的专断作风,不利于农村基层廉政监督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2)干部群众监督意识薄弱

首先,由于农村社会主要是“熟人社会”,村民比较关心个人的利益得失和他人对自己的舆论评价,因此不愿关心政治,常常是只要自身权益没受很大损失,就不愿监督。此外,部分农民受传统“穷不与富斗,富不与官斗”的思想影响较深,把村干部当做“土皇帝”,惧怕监督风险,即使自身权利受损,往往是明哲保身,忍气吞声,逆来顺受,不敢监督。另一方面,一部分的农村基层的工作人员不能端正自己的态度,自觉地进行监督和接受监督,如果受到上级单位或者领导的监视就会感觉不被信任,如果监视同级的工作人员的话,会有一种无事生非的感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上级无法监督、同级不会监督以及村民没有监督的条件这些现象的发生,使很大一部分的村民对民主监督失去了信心,失去了监督的动力。

(3)民主政治监督制度不完善

第一方面,由村民选举出来的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居民的自治性组织,同时由村民选出的村里的领导干部代表村民行使村民自治的权利,然而村里的工作人员并不属于国家机关,对其一些经济违法问题,违纪违规问题,失职渎职违法问题,由于国家法律无规定或不全面,往往导致对村干部的处理是民事处罚无规定、党纪条规不涉及、行政监察不合适、刑事处罚不成立等情况,对有效的监督农村基层的工作人员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第二方面,为了在农村加强基层反腐倡廉工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部门都出台制定了许多的政策以及法规,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目前的一些关于监督的法制法规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不能从全局考虑问题,政策的有效时间不长;同时一部分的监督制度太过笼统,没有具体化,没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建章立制的多,严格执行的少,加上自由裁量权在幅度、范围上存在随意性,管理制度上存在漏洞,致使监督制度的执行力不够。

3.2.3、民主理财制度落实不到位

(1)对农村财务问题严重性认识不够

第一方面,某些乡镇的领导干部没有认识到农村财务管理情况混乱问题带来的危害的严重性,没有在指导以及管理乡村基层的财务管理工作,不注重对农村基层财务工作人员的培训,不重视农村的财务账目,把管理村里的财务工作当做一件烫手的事情,容易与其他的村民发生摩擦,想安安稳稳的做个小官,不想得罪人,典型的不作为。第二方面,现在的一些乡镇干部在收税时争先恐后,而在对农村进行管理的问题上却不干实事,在他们的观念中完成了上级领导派发的任务是重中之重,忽视农村基层的财务管理情况,处理问题不及时,在某些方面助长了农村的不正之风,同时给一些村里的工作人员贪污腐败制造了便利条件。第三方面,一些领导干部认为,村里的财务情况应由村民自己管理,乡镇政府无权过问。(2)村级财会队伍素质不高且不稳定

一是很多村级财会人员存在年龄结构老化、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接受专业的培训较少,很难与规范的、最新的会计制度接轨,对新形式下的会计工作难以胜任。同时在工作中由于存有怕得罪人的思想,工作难以坚持原则,而新进来的会计虽然年龄不大,但业务相对较为生疏,很多事情处于摸索阶段,致使有些对财会业务比较生疏的人员无证就上岗,所以才会形成现在农村财务混乱的普遍现象;第二方面,农村基层的财务工作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一般有固定的工作人员一直担任下去,然而,现在很多村庄中都存在这种现象,即村里的财务工作人员由村里的领导进行直接任命。基本上完全凭村支书的个人喜好,存在任人唯亲的嫌疑,同时挑选财务人员时根本不考虑被挑选对象的业务水平,公仆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3)农村财务监督机制不健全

第一方面,在农村基层的财务管理工作都有一些规章制度可以遵循,然而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与此同时,一些农村基层的领导干部以及财务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基本能力不够,在制度实行的过程中不能落实到位,甚至一部分农村领导干部在农村搞小帮派,没有法制意思,不能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村里的财务工作人员不能有效的制止这种行为,甚至故意放任这种行为,助纣为虐;第二方面,广大的农民群众没有有效的行使自己民主监督的权利和义务,村民的集体观念意识淡薄,同时受限于有限的监督条件和水平,没有能力去核对村里的账务,无法将村里的账务做到公开透明,给一部分农村领导干部贪污腐败提供了条件。总而言之,没有在农村建立起健全合理有效的财务监督机制。

(4)民主理财制度执行力度不强

民主理财制度的目的在于,一方面可以使村民有效的监督,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村里面不合理的开支,减轻农村的财务负担。但是,我们并没有将民主的理财制度的最大的效果和作用完全发挥出来。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民主理财监督小组不能有效的行使自己的权利,一部分村领导干部不积极配合监督小组的工作,有些人还有抵触情绪,给监督小组的工作设置各种障碍,与此同时,监督小组的工作人员都是自愿的,没有工作报酬,因而没有很高的积极性,时间一长监督工作就成了一件出力不讨好的工作。其次,一部分农村理财小组不能实际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大部分监督工作还得不得不依靠农村会计人员,然而,农村的会计人员又不能自觉的发挥监督的作。第三,理财小组文化水平不高,业务能力较差,不能满足监督财务工作的要求,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

3.2.4、村务公开制度不健全

经过这么多年以来的实践,在广大的农村领导干部的不懈努力以及广大村民的热情参与下,我们在农村开展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整体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然而当我们从调研的情况上来看时,农村基层的反腐倡廉工作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1)少数乡村公开工作流于形式。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些村委仅仅公开村里微不足道、无关痛痒的财务状况,在涉及到村民的核心利益的重大财务问题上遮遮掩掩,不能及时的把账目送公之于众;公布的账目过于笼统,没有明细;有的村干部竟然弄虚作假,与其它村干部联合起来共同做假账,蒙蔽村民,已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

(2)村内的重大事项事前公开信息不够。有些村干部只注重办事的结果,因而在办事过程中也就只公开办事结果,对办事前以及办事后的村务公开不多,特别是在出租村里的集体资产以及承包村里的工艺建设项目的问题上,在各个操作环节上没有做到公开透明,或者仅仅有少数几个村委领导决定拍板,这样容易引起暗箱操作的嫌疑,会引起广大村民的不满。(3)需要在农村进一步完善民主理财制度。村干部集体审核审批的制度应该得到大力的执行,但是大部分农村的财务收支仍然是由村支书或者村长审批,其他的村委干部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其他村委领导监督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充分的尽到自己的监督责任。容易在财务方面产生一些问题,甚至一些村干部集体中饱私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关于村务公开方面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如下:

(1)政策认知原因。

不仅一些村干部,而且还有一些农村居民也用消极的态度对待和抵制村务的公开工作。我们从公共政策基本的理论可以了解到,“除非得到政治方面的支持,否则的话,任何一项公共政策,即使专业化程度很强,也得不到长期有效的发展”。我们说的政治方面的支持不仅有政策所作用的对象的支持,而且还有政策执行者的支持。如果政策作用的对象能够理解并且认同该项政策,不仅会自觉的服从政策,而且也会积极地配合政策的执行;对于执行政策的人来说,如果能够透彻的了解政策的目的,了解政策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就会积极地执行下去,严格贯彻政策的路线。如果得到这两方面的有力支持与配合,我们就能将贯彻政策的效率提高很多;如果得不到这两方面的配合我们贯彻政策的效率也会大打折扣。一些农村的领导干部始终没有摆脱官本位的思想,认为当官的就高人一等,把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在他们的观念中,如果将村务公开,会将工作中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公之于众,搞得自己下不来台,自己本身就不干净,不能廉洁奉公,不敢接受广大村民的监督;此外,还有一些村里的领导干部自认为自己很清廉,对自己进行民主监督毫无意义,高村务公开也是劳民伤财的事情。

(2)村务公开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

每一个完善的制度至少应有以下两个方面组成,一方面是规范性制度安排,另一方面是惩戒性制度安排,这两方面是将行为模式与制裁手段有效的结合起来。规定制度行为模式或者目标模式是规范性制度安排的重中之重,可以教会人们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去做;另一方面,惩戒性制度安排作为制裁制度客体的手段和方法,即将严厉惩治干部不作为的行为,然而现在的制度并没有规定如果村干部不作为将受到相应的惩罚。在农村只有规范性制度安排,惩戒性制度并不在村务公开制度之中,村务公开制度上设计上的缺陷就暴露了出来。落实规范性的制度安排缺乏游戏里的保障,同时还可能会引起一些其他不良现象的发生,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部门虽然对乡村干部制定了相关的奖励和处罚制度,但是升级一下的各级政府部门,并没有对出台的制度投入过多的精力,不能有效的制止农村的基层工作人员的过错,不能有效的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

(3)村民参与积极性低。

大多数的农民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村里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年轻人都去外地打工了。受教育水平低,村民缺乏理解政策的能力,获得政治信息的渠道有限,很难将自己的诉求正确的表达出来,同时村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不高,能力不足。很大数量的农村居民没有民主主体意识、权利意识以及人人平等的意识,没有很强的政治责任感,少数的村干部一直都掌控着村里的政治资源,很多村民无法参与,便开始慢慢的对政治变得漠不关心,不能达到设计村务公开制度的初衷。

4)村务公开经费保障不足。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9 号文件)中明确写道农村事物公开工作的最重要的实施者就是地方各级政府的民政部门,村务公开的工作大部分都由该部门实施。但是,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民政部门带头组织各个村庄的村务公开的工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特别是一些区县里的民政部门对各乡村、甚至各个城镇没有有效的约束力,没有相关的法规制度进行约束管理。由于区县一级的民政部门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在管理监督这方面不得不依靠乡政府与农村村委会的帮助进行监督和管理,县级民政部门无法直接有效的进行监督。从另一方面说,农村的经费也很少,用在开展农村村务公开的资金就更少了,虽然党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用于保障村级组织的运转,然而,这些措施都收效甚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2.5、村民文化素质不高,导致政治参与失衡

(1)在农村,人民群众缺乏监督意识,而且缺乏监督的渠道。第一,有些农村居民对本村的事物一点也不关心,很少参加村里的集体会议,认为这些跟自己无关紧要,所以根本

不会监督。在一份报告中,调查了居住在泰山区的4000多名农村居民,大约有一半的居民对村里的民主管理一点也不关心。第二,有很多农村居民常年在外打工,不能有效的实行监督的权利。现在在泰安市差不多有百分之六十的农村居民在外打工,很难在村里发挥自己的监督作用。第三,有些村民担心提出意见后会遭到打击报复,不敢对违规行为进行监督,有些村里面,打击报复的问题确实也比较突出,没有很好地解决办法。第四,村干部的报酬、奖励和处罚都是有村委少数几个人制定的,村民不能有效的参加,对这方面的影响非常小。第五,村民没有向上级反映问题的渠道。农民一旦有了意见,不知道向谁反映,也不知道该向哪一个政府部门反映问题。上级领导没有机会和村民直接有效的进行沟通。

(2)落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一方面,农村的居民世代居住在一起,相互之间十分了解熟悉,关系网比较复杂。在传统的农民意识里,比较在乎邻里之间的关系和父老乡亲的看法,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敢轻易得罪别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村里的共同事物并不是十分的关心,很少情况会对农村的基层干部行使自己监督的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大多数的农民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村里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年轻人都去外地打工了。受教育水平低,使培养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意识的计划很难有效的执行起来,村民的民族决策的说服力不高。

风险管理理论发展历史

3、我国农村基层廉政建设的现状分析 3.1我国农村基层廉政建设过程中的现有成效 3.1.1国家的反腐倡廉的宣传,已形成了有效预防腐败的思想教育体系; 中国共产党召开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以后,加大了反对腐败的力度,大力倡导廉洁办公,在党内努力建设廉正的风气,坚持不懈的与腐败作斗争,党中央会议一致认为针对反对腐败的斗争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十分必要,而且任务十分艰巨,在此基础上,党中央提出了“建立科学的反腐倡廉工作”这个十分重要的观点,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这也成为确保反腐倡廉工作能取得重要进展的有力保障。农村是宣传反腐倡廉基层基础工作的排头兵,一定要脚踏实地,不断摸索出新的方法将反腐倡廉工作切实有效的宣传下去,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觉悟,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共同营造崇尚廉洁的社会氛围。因此,在农村基层建立起能够有效的预防腐败的发生的思想教育体系。 3.1.2逐步完善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从源头纯洁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干部不仅是领导农村居民进行生产的组织者,同时在宣传、推动共产党的路线、方针以及党的政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将这些政策具体的执行,农村基层干部能将广大的农民群众和中国共产党紧密的连接起来,带领广大的农民群众走向致富的道路。因此,怎么选好基层的干部便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事关党的十七大指定的路线、方针能否在农村有效的执行,能否实现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着重于选拔干部人才的方法,建立合适和完整的一系列制度用于在农在村选拔和任用基层工作的干部。建立完整的监督基层干部和考核基层干部的机制,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充分的调动农村层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成立完整的制度,进行激励保障。不仅要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严格要求,与此同时,还应该关心和爱护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在激励的同时,将保障工作做到位。努力提高农村基层工作干部的综合能力,采用合理的教育和培养方法。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能动性,使每个干部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充分挖掘基层干部的潜力,重视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工作。在提高政策的水平以及工作能力方面

全过程咨询风险管理

4全过程工程咨询风险管理 4.1全过程工程咨询项目各阶段的主要风险 4.1.1项目决策阶段的主要风险 市场风险:由于对宏观经济形势(包括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经济政策及经济状况)的分析和对市场供需情况(包括主要产品的市场供需状况,价格走势及对竞争力的判断)和预测与实际情况不符;市场调研报告(包括市场调查、预测、市场竞争策略、营销策略等内容)及其论证或者评估不正确或不可靠所引起的风险。 4.1.2技术风险 1工艺技术选用,在先进适用性,安全可靠性,经济合理性,耐久性等方面,存在问题所引起的风险。 2由于对产品品种、建设规模、建设方案和建设地址的选择报告(包括建设条件、资源状况、材料来源与供应、总平面布置、环保、安全、技术经济分析等内容)。可行性研究及其论证或评估不正确或不可靠引起的风险。 4.1.3筹、融资风险 由于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渠道与筹措方式不合理或不可靠引起风险。

4.1.4环境风险 由于建设地区的社会、法律、经济、文化、自然地理、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环境因素对项目目标产生不利影响所引起的风险。 4.1.5项目招、投标阶段的主要风险 项目成立后到承包合同签订之前,招、投标阶段的主要风险 1招标风险:风险承担人是项目主办人(单位)。 2投标(报价)风险:风险承担人是承包商。 3合同风险:风险承担人为双方,但主要是承包商。 4.1.6项目实施阶段的主要风险 承包合同签订后,项目实施阶段的主要风险: 1勘察设计风险 1设计风险 2采购风险 3项目管理风险(质量、安全、费用、进度等风险) 4.1.7项目收尾阶段的主要风险 1合同收尾 2管理收尾 此阶段的风险承担人主要是项目业主。

管理学的发展历史

管理学的发展史 关键字:管理理论泰勒法约尔工人个人战略管理 摘要:本文介绍了西方管理学的发展历史,从19世纪到现在,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一些科学的管理理论。 自古以来,管理活动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始终。有例为证,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闻名于世,同样闻名于世的还有《汉穆拉比法典》,当时的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在法典中,针对各种职业﹑各种层面上的人员,从责﹑权﹑利等方面出发,制定了282条法律,作为管理国家的制度。内容涉及人民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这使得巴比伦成为当时管理最完善的帝国。而公元前5世纪的《孙子兵法》则因为探索战略的一般规律被认为是最早、最系统的战略管理学著作。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古代中国都创建出了管理体系管理制度,总结出管理智慧。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劳动代替手工劳动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伴随着组织运作所要求的连续性﹑规范性﹑精确性导致的管理难度逐渐加大,管理成本上升,管理不善导致企业倒闭的例子的增多,一些人开始真正重视管理理论的研究,但主要局限于工厂内部的运作问题,并没有全面推广,直到美国铁路的大兴修建,这种情况才发生变化。 19世纪40年代末,美国铁路企业因为铁路的建设的热潮而成长起来,为了满足庞大的资金需求,股份制的出现使企业规模突破了个人资本量的限制,企业规模日益扩张,内部结构日益复杂,现代职业经理阶层应运而生。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人泰勒开始思考如何使用秒表研究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法国人法约尔也在思考组织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和独立的规律,这标志着传统管理学的诞生。在过去的这100年中,管理已经从一种虚幻的的非正式的活动,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学目录,人们不仅认识到管理活动几乎存在于所有的人类组织和人类有组织的活动中,而且从各种可能的角度、采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对管理活动和问题进行规范分析和研究。由于管理科学知识被广泛地用于指导管理实践,从而管理效率被大幅度地提高,管理科学化进程不断被推进,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不断地扩张发展。所以很多人说,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管理的世纪。经过整整一百年的发展,管理学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庞大知识体系和复杂分支的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和智慧宝库中占有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在管理学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管理理论经历了从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早期管理阶段)、到行为科学阶段(传统管理阶段),再到管理理论阶段,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学派,例如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完善了庞大的管

风险管理理论沿袭和最新研究趋势综述

张琴陈柳钦 (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天津,300071)(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300191) 【内容提要】本文从风险的涵义和分类的分析入手,介绍了传统风险管理向整体化风险管理过渡的历史演变过程;其次从人们的安全性需求、风险成本和公司相关权益方要求的角度论述了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其中着重介绍了风险的各种成本以及如何通过对风险交易成本的控制来提升公司价值;文章的的三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是对风险管理的最新研究趋势——全面风险管理相关内容的介绍,不仅对国内外的全面风险管理经典著作进行了评述,还对目前理论界和企业界比较认可、应用比较多的COSO和GARP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和新的整合型避险工具做了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资产型避险工具;负债型避险工具;股权型避险工具 美国著名金融学家彼得·伯恩斯坦在其金融学巨著《与天对弈:关于风险的精彩故事》中认为,风险管理的极端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它甚至“超越了人类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方面取得的进步”①。然而,在我国的风险管理实践中却出现了对风险管理各方面概念的理解不清,对风险管理的作用的怀疑,甚至认为风险管理相关费用的支出是对企业资源的浪费,与企业价值增长目标相矛盾的现象。基于对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和增强人们对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的理解,本文从风险的涵义入手,从传统风险管理到新型的全面风险管理,对风险管理理论及其演进过程进行了一次梳理。 一、从传统风险管理到整体化风险管理 1、对风险的认知。目前对风险的概念和分类,无论在业界还是理论界、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关于风险的定义,比较常见的定义涉及到不确定性、概率、损失、波动性、危险等含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⑴风险是结果的不确定性。一种观点认为风险等同于结果的不确定性②。不确定性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未来状态不能确切知道或掌握,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对事物未来的发展与变化缺乏信息与控制力。根据能否事前估计事件的最终结果又将不确定性分为可衡量的不确定性和不可衡量的不确定性。从不确定性角度出发,事物的结果可能是坏的,也有可能是好的,即潜在损失与盈利机会并存。美国经济学家奈特在其名著《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认为:风险是可以测定的不确定性。美国的阿瑟·威廉姆斯等在《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中,把风险定义为:“在给定的情况下和特定的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异。如果肯定只有一个结果发生,则差异为零,风险为零;如果有多种可能结果,则有风险,且差异越大,风险越大。”我国保险界对风险的定义也大都和不确定性联系在一起。如李秀芳在《中国寿险业资产负债管理研究》中认为:风险是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风险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事件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偏差,偏差越大则风险越大。卓志编著的《保险经营风险防范机制研究》和魏华林等编著的《保险学》也给出了类似定义。(2)风险是指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或概率)。因为风险是一种不确定的状态,风险与可能性(或概率)(Probability)有着必然的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

【摘要】 众所周知在我国经济渐入佳境的今天,大大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而财务风险是企业生存发展中终究绕不开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企业的财务人员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朝着好的方向生存发展。针对这一点,本文主要深入分析研究财务风险,重点剖析了在瞬息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以期促进企业大展宏图。 【关键词】 财务风险;防范;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朝着愈来愈好的方向发展,财务风险成为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企业虽然想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但却忽略了其本身的特性与产生的缘由。只有从最根本的了解开始,才能够对症下药,做出最有效的防范措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本文通过分析财务风险在财务活动中发生的原因,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使企业能够尽量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与特征 (一)概念 财务风险是因为企业存在财务结构上的一些问题,导致财务出现状况,企业因无法及时偿还债务而经营活动失败的现象。财务风险如同看不见的空气一样始终萦绕在企业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是否拥有有效的防范措施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尤为重要,其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因财务风险而使企业陷入不利地位的情况。 (二)基本特征 财务风险关乎企业的生存大计,是企业无法绕开的。企业只有全面了解财务风险的特性,才能从根本上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财务风险具有以下几个的基本特征: 1.客观性:财务风险存在于每时每刻,每个地方。它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转移,也不会被彻底消灭。人们只能通过有效的措施去防范和控制它,从而降低财务风险对企业所造成的危害。 2.全面性:企业在积累、筹集以及分配、应用资金等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财务风险。简而言之也就是财务风险具有全面性,即贯穿于各个环节[1]。 3.不确定性:外界环境是影响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换言之也就是外界环境不同,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以及发生机率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性。而外界环境又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同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有效的控制它,合理的利用它,那就可以降低财务风险给企业造成的危害。 4.风险与收益共存性:虽说在某些时候,风险的存在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风险往往也会带来机遇,风险越大,收益越高,如果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合理利用,甚至可以取到意想不到的收益. 二、财务风险的成因 引起财务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内部因素之外还包括外部因素。企业需要了解并分析各个财务风险发生的原因,才能够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一)企业经营管理的外界环境变化多端 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外界的环境也会随着时间而不断的变化,往往企业不能够随机应变这些瞬息万变的外界环境,这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一个外部因素。诸如社会以及市场、经济等方面的因素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改变着企业的财务管理以及管理水平。另外一方面对于企业而言,也是无法预测,改变的。而这也就决定着个来无法有效控制财务风险。从企业的发展角度而言,如果环境朝着有利的方向变化,那么就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相反的如果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李雪妮10108086003 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有两点转变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一是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基础,也就是说在管理理论所研究的管理对象是什么样的人,一是文化,包括企业文化、民族文化、潮流文化等,尤其是民族文化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鉴于此,本文将西方管理理论对我们的启示分为两个大板块:人性假设的演变历史对我们的启示以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所启发的管理创新。 启示一:以人为本——西方管理理论中人性假设的演变及其启示人性假设是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基石和演化线索,我们可以从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人性假设的演变里获得一些启示。 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先后出现了六种主要的人性假设,即“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和“道德人”。 1.“工具人”假设。前泰勒时代,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管理范围往往只限于家庭或手工业作坊。与之相适应,这一时期形成了一种基于“工具人”假设至上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以主要用暴力取得绝对集权、组织结构简单、经验管理、以维护自身的权威与地位的稳定为管理的首要目标。 2.“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哲学和劳动分工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为了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动机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3.“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又称社交人,是人际关系学家埃尔顿·梅奥根据霍桑实验的结果于1933年在其发表的《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一书提出的。“社会人”假设理论认为人是有感情的社会性动物,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不仅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满足人的社会需要比满足人的经济物资需要更能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 4.“自我实现人”假设。这种人性假设是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该假设认为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满足。 5.“复杂人”假设。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新的管理环境下,原有的管理理论

国外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2011年11月22日17:04 来源:《金融发展研究》2011年第2期作者: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18 王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 摘要:风险管理在五十年的发展中实现了从多领域分散研究向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演进,本文对传统风险管理理论、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内部控制理论和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综述,并对后危机时代的风险管理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企业风险管理 Abstract:Risk management transited from disperse study of multiple fields to integrated framework of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 last fifty year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jor views about traditional risk management theory,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theory,internal control theory and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theory,and review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risk management after the subprime crisis. Key Words:risk management,internal control,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风险管理的起源和发展

风险管理的起源和发展 随着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新技术、新工艺的诞生及运用,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社会财富大3:涌现,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新的风险损害也不断增加。尤其是随着社会化生产程度的提高,使得原来最为松散的社会联系变得十分紧密,这又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安全生产怠识的提高。在现代企业中,安全管理怠识得到了普遍增强。 风险管理最早起源于美国。1931年由美国管理协会保险部最先倡导风险管理。1932年美国纽约儿家大公司组织起纽约保险经纪人协会,该协会定期讨论有关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后逐渐发展为全美范围的风险研究所和美国保险及风险管理协会。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风险管理的兴起。风险管理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原因。

首先,由于社会化生产程度的提岛,国内、国际市场的不断扩火,使得风险损害的范唞扩大了。如20 世纪30年代出现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整个世界的经济遭受了灾难性破坏;1973年一1976年的西方石油危机也给西方工业带来了巨大冲击;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东欧、苏联解体,使得国际社会发生了动荡。所有这一切,都会带来工厂停产或倒闭、破产,使得亿万劳动大军失业,这就增加了人们的恐惧与忧虑,同时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高科技的广泛运用,也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比如核辐射、核污染、航天飞机失事、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倾覆等等。 其次是利润最大化冲动。从长期来看,一个企业是否能取得预期利润,是企业能否生存的根本标志。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的直接冲动在于获得最大利润。然而,无论是高风险还是高技术行

管理学的发展历史及未来发展方向

浅析管理学发展史及发展趋势 赵程伟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处处闪烁着管理思想的光辉,但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和工厂管理实践的发展,在西方逐渐形成并蓬勃发展起来。本文旨在对19世纪末至今的管理学发展历程和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及其特点、发展趋势作一总结、评析,在了解过去的基础上,对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管理理论服务。 关键词:管理学理论;发展历程;特点;趋势; 1 管理学理论的传统管理阶段 1.1中国早期管理学理论思想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丰富的管理思想。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杰出的军事家孙武著有《孙子兵法》一书。该书共 13 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句名言就是一例。这种辩证的策略思想在书中比比皆是。孙武的策略思想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管理上也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日本和美国的一些大公司甚至把《孙子兵法》作为培训的必备书籍。 战国时代的另一本书《周礼》对封建国家的管理体制进行了理想化的设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财政、教育、军事、司法和工程等方面。该书对封建国家经济管理的论述和设计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许多著作中都有体现,如《孙子兵法》、《周礼》、《墨子》、《老子》、《管子》、《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 1.2外国早期管理学理论思想 外国的管理实践和思想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奴隶社会,管理实践和思想主要体现在指挥军队作战、治国施政和管理教会等活动上。古巴比伦人、古埃及人以及古罗马人在这些方面都有过重要贡献。 从人类社会产生到18世纪,人类为了谋求生存不自觉地进行管理活动和管理的实践,但是人们仅凭经验去管理,尚未对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理论。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管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地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概述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概述 [摘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在壮大的过程中,逐渐面对了越来越多的风险,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逐步突显出来。本文介绍了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并对风险管理的内涵及过程进行了阐述,指出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将有助于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从而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风险风险管理安全生产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自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国外各种介绍风险管理的理论与书籍被介绍到中国,风险管理的课程已经逐步在走进大学课堂。风险管理教学、研究和应用开始起步,企业经营领域的风险管理专着开始面世,在许多大型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也已开始应用风险分析的理论,风险管理研究已成为管理学科研究领域中重要的课题。 风险管理力求把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使之正好符合有关方在时间和质量方面的要求。一方面,风险管理能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另一方面,风险管理的实施可以使生产活动中面临的风险损失降至最低。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进行企业风险管理活动,每个人或部门往往只针对自己工作中的风险独立地采取一定对策,缺乏系统性、全局性。企业中的风险管理基本上是一种被动式管理;企业中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间断性的,缺乏系统、科学的风险管理理论方法指导。 构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是在对相关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分析可能导致生产活动中出现风险的根源性因素,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发现企业各生产环节管理与运作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充分重视企业风险管理,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并对风险分析的理论方法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将对成功实现企业目标,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风险管理的内涵 1.风险的含义 风险和危险是不同的,风险包含着一种不确定性,每个结果的概率是可知或可以估计的,而危险则只意味着一种不好的预兆。因此,有时虽然有危险存在,但不一定要冒此风险,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使之不发生,甚至带来转机。综上所述,可以这样定义的风险: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具体地说,风险一般应具备以下要素:(1)事件(不希望发生的变化);(2)事件发生具有不确定性;(3)风险的影响(后果);(4)风险的原因。 将风险表示为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即 R=f(P,C) (1) 式中,R--风险,P-概率,C-后果。 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我们很容易混淆的概念:不确定性是客观事物永远发展变化的客观特性,是产生风险的原因。虽然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两个概念经常互相使用,但它们并不是一回事。不确定性仅仅考虑事件发生的肯定程度,而风险则要考虑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不确定性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并不完全是坏事,关键要看不确定性是在向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相反。再次说明,风险是针对不希望发生的事件而言的,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发生的可能性;

企业管理中的风险控制

企业管理中的风险控制 摘要:当下企业管理方针不能脱离风险管理,在企业不断地发展过程中随时随地都伴着一定的风险,因此怎样企业管理过程中有效、合理的避开分先或是降低风险的指数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风险,企业应该通过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行政机构,使各个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工作,领导基层的智慧方针、制定的合理制度会有效控制风险,从而达到企业风险的降低、抑制风险的产生的目的,使企业能够达到长时间蓬勃发展。 关键词:企业风险经济收益控制风险 一、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状况 1、企业战略风险。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风险只浮于风险的表象,不能从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出发,思考怎样应对。而对于是否应该建立健全企业制度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着眼,管理人员只知风险来了就躲,不会用心、用脑、用策略去发现风险、审视风险、评估风险。某些企业,因为忽视了企业发展的战略风险,导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被风险重重不利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所困,以致最终被成为其他企业的盘中餐,被优秀企业并购。此外有一些企业在制定和规划企业战略发展时,由于对企业经营现状研究不足,没能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缺乏准确定位,加之战略方针缺乏更加详尽的战略方针,战略目标不清晰。 2、人力资源风险。一个拥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最核心的力量来自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持续开发。因此,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在诸如研发、生产、市场、管理等重要岗位的人员空缺或者是胜任力差的员工从事重要的工作内容,在用人方面存在相当大的风险,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工作方向偏差、与岗位文化格格不入、企业用人成本加大等负面效果。例如,有些在企业存在基层管理职位长期空缺,导致了部门工作没有得到有效管理,部门人员工作懒散,工作安排不到位,管理机能不完善等。另外一些企业,既想企业得到长足发展,又想突出企业的人情味,对于一些元老级的高层员工,不舍得换岗、开除,而他们身上固有的阶层概念、

管理学发展史

管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存在和沉淀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的一门科学,管理活动和人类社会发展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早在五千年前,中国已经有了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组织——部落和王国,有了部落的领袖和帝王,因而就有了管理。到了公元前约17世纪的商、周时代,中国已经形成了组织严密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国家组织,出现了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集权、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形成的权利结构。 中国自古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幅员最大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二百多年,秦朝就形成了与现代中国国土相近的统一国家。在以后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中国曾经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和多次外国入侵,经历了数百次改朝换代,虽然也曾有过短暂的分裂,但历代统治者都能对如此辽阔的疆土和众多的人口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古希腊、古罗马帝国都曾创造过辉煌业绩,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横跨欧亚的大国都分崩离析、烟飞云散了。唯有中国自古至今基本保持着完整的领土和主权,至今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并且在迅速的崛起。历代统治者的功过是非应当由历史学家去研究和评述,但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有关管理国家、巩固政权、统帅军队、阻止战争、治理经济、发展生产、安定社会等方面极为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其中也包含着许多至今仍闪耀着光辉的管理思想。 中国有许多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工程。长城就是其中最令人赞叹不已的例子。早在春秋战国时(公元前七世纪),为了防御战争,在形式险要的地方开始修筑长城,后来经过秦朝、明朝历代修缮,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终于形成了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总长六千七百多公里,连为一体的万里长城。这一工程历时两千多年,投入的劳动力达到数百万人,动用的土石方如筑成一条一米高、一米宽的墙可以绕地球13.5圈。筑城墙所用的砖都按统一的规格由全国各地烧制后运送到工地。为了监督检查制砖的责任和质量,每块砖上都刻有制造州县府及制造者的名字。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当时,其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活动的复杂程度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 中国在其漫长历史中,所经历的战争之多、规模之大、也是世界各国少有的。早在初秋战国时,就经常发生投入几十万军队的大规模战役。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死亡和灾难,摧毁了人类的文明和良知。但战争也推动了如何治理军队,如何带兵作战的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不朽的军事著作,著作中阐述的“为将之道”、“用兵之道”,以及在各种及其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为了取胜所采用的各种战略、策略,看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我们今天的各项管理工作,特别是对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企业,都有着极其现实的参考价值。在竞争的时代,企业如何运用自己有限的资源,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怎样才能集聚人才,团结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长处?企业在不同的情况下应当怎样去对付着众多的竞争者,怎样才能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顺利时可能潜伏着何种危机,挫折时可能孕育着何种希望?这些不朽的名著将会告诉我们一个组织怎样才能从失败走向成功,从胜利走向胜利。 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的特点是着重于对人类精神文明的研究。中国历代的思想家,从孔子、孟子、庄子、墨子、管子等诸子百家起,他们在浩如烟海的著作中,反复论述的基本主题就是人的本性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他们在浩如烟海的著作中,反复论证的基本主题就是人的本性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他们提出“三纲”,即“君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作为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道德规范。提出“无常”,即“仁、义、礼、智、信”,作为处理个人和国家、社会、家庭及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成长达数千年的超稳定组织的过程中起了极

国内外项目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国内外项目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1.问题起源 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系统科学产生于本世纪初的西方工业化国家。问题的提出最先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及战后的德国,当时德国出现了近乎天文数字的恶性通货膨胀,企业经营程度的好坏已成为能否生存的严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开始研究企业风险,并制定了若干经营政策,以1915年著名学者莱特纳的著作《企业风险论》为标志。德国的风险政策,以理论性研究为主,以保护企业为目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在理论体系上结合了一些实际问题。德国学者强调处理风险的手段是风险的控制、分散、转移、回避和抵消等,至于应当选择哪一种,则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 2.初步实践 在企业的风险管理出现之初,美国的学术界对于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就已经有了认识。1921年,著名学者马歇尔在《企业管理》一书中提出了风险负担管理的观点,他提出了风险转移和风险排除的风险处理方法。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首先倡导风险管理,并在以后的若干年里,以学术会议及研究班等多种形式集中研究和探讨风险管理问题。 从此,对风险管理问题的理论探讨在一些大企业中开始初步实践并逐步展开。 3.概念产生 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特别是在西欧经济战后复苏时期,在欧美兴建了一大批的煤炭、水电、能源、交通、水利项目,由于很多项目工期长,投资大,技术复杂,涉及因素广泛,加之宏观和微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项目在质量、成本、进度管理本身面临着许多风险因素,于是,项目风险管理概念就应运而生。 4.独立学科 1963年,在美国出版了《企业风险管理》一书,引起了欧美各国的普遍重视。此后,对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专门化,使风险管理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的学科。 5.风险划分 1987年,美国学者Cooper和Chapmen按照风险的特性将风险分为技术风险与非技术风险。1993年美国学者Tahetal应用风险分解结构原理对风险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1999年T ah和Carr在HRBS方法的基础上发展的风险评估方法主要用于风险的定性分析。2000年Zdoganmeal为了有效进行项目的风险管理,将项目的风险分为国家风险、政府风险和项目风险三大类,并形成决策策划程序,大大提高了项目的风险管理水平。 6.领域渗透 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项目管理的应用范围已从最初的国防、航天和建筑部门,广泛普及到了医药、化工、矿山等部门。随着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在西方发达国家,各企业都相继建立了风险管理机构,专门负责风险分析和研究等方面的工作。美国还成立了全美范围的风险研究所和美国风险管理协会等专门研究工商企业风险管理的学术团体。风险管理协会的建立和风险管理教育的普及,表明风险管理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7.管理准则 1983年,在美国风险与保险管理协会年会上,云集纽约的各国专家学者,讨论并通过了“101条风险管理准则”作为各国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这标志着风险管理已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8.走向全球 国外一些大型土木工程项目均采用了风险管理,如美国的英国伦敦地铁项目、华盛顿地

论文(风险管理与发展)

加强企业风险管理促进企业稳步发展 (论文评比活动) 姓名:莫彬兴 (南储仓储管理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

内容摘要: 生存与发展需要创新,更需要控制风险;企业发展过程中,风险和收益并存,没有风险,一定意义上也就不可能有收益。机遇和风险是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管理团队习惯把机遇定义为“有利”的风险,对应的损失风险归类“不利”的风险。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要参与市场竞争,必然要面对风险,理想状态下,应将风险管理的理念、技术、方法和手段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投融资决策、财务报告管理、内部审计体系建设等。但是怎样才能正确的理解和看待风险管理,更好的把握全面风险管理的实质和内容,使之真正能够为提升企业价值服务,而不仅仅是流于形式,或者额外增加企业的管理负担,的确需要每一位企业管理者深思。当今对于大多数企业,风险管理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环节;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工作薄弱是企业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企业风险管理,促进企业稳步发展”尤为重要。 关键词:风险管理发展执行

目录 一、企业与风险的根本.............................................................................................................. - 2 - 二、浅析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 2 - 三、企业的风险及管理.............................................................................................................. - 3 - 四、企业风险管理常见的问题 ................................................................................................. - 5 - 五、如何加强企业风险管理能力.............................................................................................. - 5 - 六、实际工作中的风险管理体现.............................................................................................. - 7 - 七、结论...................................................................................................................................... - 8 -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起源和发展历程 1.起源:实践中逐步产生,发展,完善 2.5 阶段 (1)内部牵制阶段:账目间的相互核对,方式是设立不兼 容岗位 (2)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会计制度为核心,建立健全 规章制度 (3)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内控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4)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1992-1994 年 COSO报告中的 5 大部分,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 沟通,内部监督 (5)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2004 年 COSO委员会发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在 4 的基础上,拓展为 8 个相 互关联的整体,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 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内部 监督 3.中国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 1999 年《会计法》 2001 年财政部 7 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2001 年证监会《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 2002 年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 2003 年审计署《审计机关内部控制测评准则》

2005 年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 2006 年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 2006 年上交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 2006 年国务院《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2006 年深交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 2007 年证监会《关于开展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有关事项的通知》 2007 年银监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 2008 年 5 部位《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4.企业如何进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建设 (1)明确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目标: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信息真实完整,经营 效率和效果提高,促进企业发展战略 (2)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环境: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打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加 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3)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流程和方法,包括: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 风险管理策略,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 管理监督和改进。

管理学 西方管理学发展史

浅谈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通过长期总结管理经验,人们对早期管理活动加以探索研究,形成了简单的管理思想。没有管理思想,人类的管理活动就会毫无章法,甚至失败。管理思想对管理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西方管理思想。 纵观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史,我认为这是一个从“资本”到“人本”的过程。西方管理思想最初注重“生产硬件”,通过改变工作方法、工作报酬等方面提高生产效率,认为人是“经济人”。而20世纪5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管理活动的主体-----人。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人的需求、人的情感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提出“社会人”理论。这种转变,不仅和管理思想本身向着更高层次发展有关,和时代、科技的转变也密切相关。 18世纪60年代,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大量工厂开始兴起,这不仅需要大量劳动力和管理者,也为管理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形成早期管理思想。最早对管理思想进行系统论述的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斯密提出劳动分工和劳动价值论。在他出版的《国富论》一书中,他认为劳动价值是工资和利润的源泉,而生产分工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创造劳动价值。而在此经济行为中,人追求的完全是私人利益,即“经济人”。 斯密之后,英国人查理巴贝奇对报酬制度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分工可以减少工资支付,从而提出“边际熟练”原则。此外,巴贝奇提出工人收入应由固定工资、利润和奖励三部分组成,按生产效率不同分配工资。 以上管理思想的诞生,与当时工厂制度的发展和社会对管理方法的需求密切相关,可以说是为了适应工业时代而产生的。这些思想比较零散,无法构成体系或学说,但奠定了管理理论的基本模式。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典管理理论”开始形成。此时的企业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规模,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管理职能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市场不再是“一座城的市场”,而是一个国家的市场,甚至出现了国际市场。市场的扩大带来了更激烈的竞争,旧的管理思想不再适用,这迫使管理思想发生转变。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思想发展迅速,形成了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罗。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罗强调科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最高工作效率,为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用科学的手段使一切科学化、制度化。对此,泰罗提出了以下管理制度: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对工人进行科学培训、选择和提高;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以文件形式固定以推广;管理和劳动分离。 然而,泰罗制有其局限性。他仅仅研究了如何发展生产

管理学发展历程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管理学的发展,可以简略分为三个阶段: 1) 古典管理 2) 现代管理 3) 当代管理 1. 古典管理理论 1.1 科学管理 弗莱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之父”,把管理看作科学并且强调管理者作用的第一人。 泰勒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力为目的,分析了工作任务,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了实验,从而开创了工业管理的新纪元。 科学管理理论不仅仅促进了传统工业的发展,并且为西方的组织结构设定了一个文化基础,同时也为组织行为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1.1 任务管理法 科学管理理论认为,管理者首先要做的是分析工作任务,着重解决三个问题: 1) 要做什么 2) 怎样去做 3) 何时以及用多长时间去做。

管理者的一切努力都是为解决这三个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科学管理理论也被称为任务管理法。 1.1.2 行为指导 泰勒把某一特定工作分成两个部分,被管理者要做的工作以及管理者要做的工作。为了找出管理某项工作的科学方法,泰勒需要事先调查以建立一个实施的样本,调查包含以下五个步骤: 1) 找到适合完成这一特定工作的适量的工作者 2) 仔细研究并分清每一个工作者的具体工作环节,以及他们完成相应环节所需使用的工具 3) 用秒表记录下他们做每一个工作环节的具体时间,选择其中最快的方法 4) 去掉那些错误的、节奏慢的、无用的步骤 5) 最终整理出一套最快最好的工作流程和最适用的工具 泰勒的目的是让管理者努力把工作任务分成相对明确环节的同时,用可以量化的标准对各个环节进行控制。管理工作就是监控所有的环节。 此外,泰勒注意到要了解工作者的期望值,并且要提供培训使他们适应并满足他们所做的工作。科学管理理论的奖励机制与工作者完成的工作有关,因而工人也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泰勒认为,“在科学管理理论下,与培训教师合作融洽的员工有机会获得个人的发展,当所有的问题由他单独面对时,他会比在没有接受训练的情况下做得好”。

2.2.2风险管理理论概述、内涵

2.2.2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风险管理作为一门专门的管理科学最早由西方国家提出,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作为一门管理科学,风险管理既具有数理范畴的科学性属性,同时又具有非数理概念的艺术性属性,因此,对于风险管理,不同的学者由于研究角度和侧重点不同,提出的观点也各有千秋。[1] 风险管理的思想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发展于20 世纪的美国。法国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很早就认为风险管理是公司的基本管理活动之一。1952 年美国学者格拉尔在其调查报告《费用控制的新时期-风险管理》中,首次使用了“风险管理”一词。1963 年梅尔和霍斯奇的《企业的风险管理》以及1964 年威廉姆斯和汉斯的《风险管理和保险》的出版标志着风险管理理论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美国学者克里斯蒂在《风险管理基础》一书中指出:风险管理是企业或组织为控制偶然损失的风险,以保全所得能力和资产所做的努力。 归纳起来风险管理理论分为以下四类: 一、传统风险管理理论 传统风险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不利风险(也就是纯粹风险),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纯粹风险对企业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企业风险管理所采取的主要策略就是风险回避和风险转移,在这个阶段,研究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对风险管理对象的界定和区分,辨别出那些对企业只有不利影响的风险类型并着手解决,是传统风险管理的重要思路。实践中,纯粹风险确实对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具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那些没有预测到的纯粹风险,往往会直接拖垮一个企业,而且企业对纯粹风险的管理涉及到机会成本的问题,这更加需要企业在综合权衡的基础上做出风险管理决策(Gahin,1967),因此,纯粹风险一直被当作风险管理的对象和目标。而具体的解决办法,是以保险作为主要手段,通过购买保险来转移那些影响企业的纯粹风险,至于如何购买保险、购买什么样的保险就属于风险管理决策的范围了,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实际上,风险管理就是从保险行为中延伸出来的管理手段,因此,保险在这个时期的风险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Denenberg,1966)。 而这个阶段风险管理理论的重要成就是实现了与主流经济、管理学科的融合。风险管理方法论的提出无疑是最为重要的,1965年Hedges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构建企业风险管理的方法论,界定了分析风险管理的观察视角问题,指出风险管理往往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视角:一是基于首席财务官职位的财务政策视角,二是基于风险管理官职位的风险与保险视角,同时指出,保险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但是保险并不意味着风险管理的全部,从而将风险管理的范围进一步拓展,并且明确了保险只是风险管理的一种工具,使得风险管理从方法论角度更为全面和完善。Close(1974)将风险管理与现代管理学中的复杂组织系统模型相结合,为风险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主流的理论来源;Cummins (1976)将风险管理与传统的企业理论相结合,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确定风险管理的最优策略,从而使风险管理融入到金融市场理论中并成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二、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如果说传统风险管理理论是为了解决纯粹风险,那么金融风险管理就是为了应对投机风险的问题,是为了实现“风险最小条件下的收益最大,或是收益一定条件下的风险最小”目标,这是金融风险管理与传统风险管理的最重要区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