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8-科技教育内涵发展与品牌塑造(20-24)

28-科技教育内涵发展与品牌塑造(20-24)

科技教育内涵发展与品牌塑造

——

—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实践和思考侯小慰

(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福州350005)

收稿日期:2012-01-05

作者简介:侯小慰,工程师,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副主任,Email :houxw60@https://www.sodocs.net/doc/169566307.html,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科技教育是

培养国家未来科技人才的先导。近年来,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依托省教育厅基教处、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组织机构,围绕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目标,明确青少年科技教育普及与提高两项任务,发挥组织、协调、服务3个作用,强化政策支撑、竞赛规范、活动指导、队伍培训四大职能,在青少年科技教育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并在实践中形成新的思路,成为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新基础、新动力。

1主要举措和成效

1.1政策支撑,为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科

协、中国关工委等有关教育、科技部门从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推进科技强省的高度出发,从全面提高广大青少年科技素质入手,多方位、多形式、多渠道地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政策,为全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大规模、常态化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2009年省教育厅、科技厅、省科协联合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包含了8个方面的内容: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教学和管理,推动中小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普活动,积极开展创建“科技教育基地学校”和闽台中小学科技教育交流活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技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工

20

作的组织和领导,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宣传和表彰工作。根据“意见”精神,各设区市都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同时已经完成了两届“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学校”的评选活动,共有65所中小学校被评为基地学校,通过基地学校的示范辐射、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以点带面,大大促进了全省中小学校科技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2010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的意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也转发了《关于福建省科普场馆平台建设规划(2010—2012年)的通知》,两个文件都把青少年科技教育纳入全省全民科学素质实施工作总体规划中,作为提升重点人群科学素质的基础工程之一,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将青少年科技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财政经常性增长幅度逐年增加。政策的支撑是青少年科技教育打好组织基础、强化网络建设、确保资金投入的首要条件,同时也是有关单位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有效抓手,能有效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大联合、大协作工作局面的真正形成。

1.2规范管理,塑造和维护青少年科技教育品牌

青少年科技活动是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有效载体,品牌性的科技活动对科技教育具有典型引导和示范辐射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五项学科奥赛、机器人竞赛等科技竞赛活动已经成为领导关心、学校关爱、社会关注的品牌性活动。为了塑造和维护这些品牌性活动,福建省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各项竞赛的规范化管理,以“打基础、抓规范、上水平、增后劲”来引导科技竞赛工作,以“创新促规范,规范促发展”来提升科技竞赛管理工作。几年来,出台了一系列规范竞赛的措施:一是坚持正确的参赛导向,更加突出创新大赛的“三自”、“三性”原则,加大查新和诚信审查力度,保证大赛的公平、公正;二是加强日常探讨和定期总结,及时发现新问题、新情况,从而进一步规范竞赛选拔、评审的规则和程序,促进各项竞赛健康、科学、长效发展;三是加强专家队伍管理,利用信息化评审、建立专家数字库、每年考核评委、淘汰

不合格评委、集中管制评委通讯工具等措施,

确保竞赛的公正、科学;四是加强领导、强化

监督,每年邀请省科协党委纪检组、教育厅纪

委等介入各项竞赛,同时采取奥赛成绩网络查

询、竞赛成绩网络公示等方法,加大社会对竞

赛的监督。科技竞赛制度建设的系统性、针对

性取得很好成效,福建省五项学科奥赛成绩稳

居全国前列,创新大赛基本保持在前五左右,

电脑机器人竞赛更是三年获得全国第一。同

时,近些年来,各类科技竞赛的举报、投诉明

显减少,投诉率基本为零。

1.3功能拓展,挖掘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新亮点

社区青少年科普的重要性近些年来得以凸

显。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与社区紧密结合、与

家庭紧密结合,已成为青少年科技教育内涵发

展和功能拓展的一个新途径。开发以社区为基

点,吸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既可调动青少

年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又能促进和谐社区建

设的科普活动,这一科普形式已成为福建省青

少年科普工作抓出新特色、形成新亮点、闯出

新作为的突破口。2006年,福建省决定将

“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的创建作为青少年

科普工作转轨和突围的新途径、新载体,大力

拓展青少年科普渠道,使科协青少年科普职能

延伸至社区,并逐渐与学校的青少年科教主渠

道形成互通互补,促进了全省青少年科技教育

新局面的开拓。从2007年起,福建省依托青

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和社区(行政村)科普组

织,至今已在全省各设区市建设并运行76个

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其中设在社区(行政村)

的有47个,约占62%;与校外活动场所连为

一体(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中心

等)的有22个,约占29%;挂靠在中小学校

的有7个,约占9%,从而形成了以社区为

主、依托科普组织、整合各级科协和学校的科

普资源等要素的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平台。通

过这一平台的建设和实际运行,使得青少年校

外科技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区科

普活动融为一体,同时也调动了社区科技工作

者自愿向未成年人传播科普知识的热情,为丰

富未成年人校外科普活动内容、提高他们学习

21

科学知识的兴趣、引导社区其他人群积极参与

科学文化活动、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近日,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出台《“十二五”期间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规划纲要》,专门将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建设列入“十二五”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规划;要求全省加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建设,力争到2015年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数量达到150个。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正逐渐成为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新品牌。

1.4培训师资,加强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

花好全靠育花人,众手浇开科技花。科技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是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青少年科技教育要形成长效机制,教师的培养是源头。长期以来,福建省采取各种办法,重视和鼓励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点面结合,既重视高层次优秀辅导员的典型示范作用,也关注新教师的成长;通过选派专家到各设区市培训和集中培训两种方式,大力促进科教队伍的建设。一是抓普及、促推广。不仅注重科技辅导员质的提高,更注重辅导员整体面的推广,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办的方式,共享专家队伍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实现全省整体提高和平衡发展。二是抓农村、促平衡。各项政策向农村中小学校科技辅导员倾斜,每年省级培训要求至少有30%的农村学校教师参加。三是抓模式、促转变。近两年来,省级培训注重提高辅导员实践动手能力,不再实行单纯专家辅导报告的培训模式,而是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使辅导员在较短时间里亲身经历一个项目研究的完整过程,从而提高他们指导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的能力。经过多年的努力,全省科技创新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到目前为止,省科技辅导员协会在会会员达1182人,其中高级会员人数达300人。

1.5发挥优势,促进闽台青少年科技交流与发展

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具有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优势,是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阵地。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有效开展,特别是创新大赛

的健康发展,受到台湾青少年科技系统的青睐。2006年,福建省首次特邀金门金城某中学6名教师、8名学生携带4个作品参加创新大赛的交流展示,截至目前,金门县连续6年均有项目参加省级创新大赛,并取得好成绩。2008年开始,金门县代表队还有项目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取得好成绩。2011年,在往年观摩和参展的基础上,台中与马祖正式派代表队参加第26届省级创新大赛。同时,在每年创新大赛上都会举行“闽台青少年科技教育论坛”。台湾地区参与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形式也日益常态和多样,闽台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上的互动和交流既频繁也有效。这种以青少年科技教育为平台的交流活动,大大增进了闽台青少年的友谊和了解,在民族的向心力和趋归力上迈出重要一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已经逾越了科技活动本身的意义,而是先行先试,在为祖国的和平统一贡献力量。

2存在问题

尽管福建省在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1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认识不足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缺乏对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使得多数孩子节假日、双休日被赶往各种文化课补习班、培训班,学生被排斥在科技活动之外。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着有意或无意忽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象,科技活动课程通常都被视为可有可无,甚至没有被纳入学生、班级的教学评价之中,造成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氛围不够浓厚、缺少创新意识。

2.2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不平衡

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福州、厦门、泉州等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础较好,各学校科技教育投入较大,成效比较明显;其他一些地方发展相对比较缓慢,有些县区青少年科教开展处于相对空白。

22

二是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有的学校领导非常支持科技创新教育,成立领导小组、注重开展活动、实行奖励制度等;而有的学校领导至今还觉得科技教育工作与他们没有太大的关系。有些学校具有较完备的科技教育体系,有些学校的科技教育还没有开展起来,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参加过科技创新类的比赛。三是校外科普基地建设不平衡。有些科普基地基础建设良好、管理科学、成效明显,特别是有些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已经走出了单纯青少年科普的教育功能,经过不断探索,已经形成了多家综合管理、多种渠道共建、多功能辐射的局面;而有些县还没创建一个青少年科学工作室。

2.3青少年科技教育资源与网络建设尚不健全

青少年科技教育体系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科技潜力与发展,需要整个社会集合资源、建立通畅的网络来为青少年科技教育服务。但这种全省性的网络尚不健全,很多市县还只是在小局部上探索,真正意义上的大联合、大协作还没形成。

2.4青少年科技教育缺乏资金支持

很多学校科技教育存在诸如机构不全、经费不足、师资不够、基地缺乏等普遍问题,学校的科技教学活动没有形成常规化、制度化、系列化,科技活动的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资金还没有固定渠道。各级政府财政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资金支持较少,不可确定性很大。同时,由于宣传和认识上的缺位,社会上对青少年科技教育支持和赞助的兴趣不大,企业对青少年科技教育和研发的资金投入也不多。

3思考和对策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日趋兴起高潮的大背景下,大力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整体水平显得更加必要。应在政策、财政等基础性领域为青少年科技教育提供机制和资金保障,鼓励和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共同参与青少年科技教育,发挥各相关单位的组织优势,拓展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内涵和形式,挖掘新的亮

点,为青少年科技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使青少年科技教育更加适应全省素质教育的

有效开展,更加适应全省经济、社会的进步,

更能满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3.1加强引导,提高认识

要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学校这个主渠

道,宣传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要把青少年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既要

从提高青少年实践和动手能力、提升科学素质

上认识科技教育的意义,同时也应认清并重视

科技教育对青少年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中的

促进作用,进而改变青少年科技教育处在被排

挤的尴尬身份,真正在全社会提高对青少年科

技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3.2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

一是建立党政青少年科教工作评估机制,

将青少年科教工作列入各级政府执政考核体

系,同时加大青少年科技教育在科技进步县和

科普先进县市区评选标准中的比重。二是在现

有的教育督导中,增加青少年科技教育督导力

度;在评选科技教育基地学校、科普教育基地

的机制上加大青少年科教的分量,并建立动态

评价机制和测评机制,鼓励省内中小学广泛开

展校园科技节、科技周、科普日,或利用假期

举办青少年科普夏令营、科普兴趣班、科技实

践等活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

动,表彰科技教育优秀学校,提高学校开展科

技教育的积极性。

3.3建立经常性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一方面,教育、科技等有关部门和科协要

拨出青少年科技教育专项经费,同时要求学校

每年拨出一定款项对学生的科研活动加以支持

等;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建立青少

年科技教育专项基金,以求有固定的经费渠道

长期支持全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并给予在

市级、省级、国家级乃至国际大赛中获得奖项

的学生、辅导教师、学校一定的奖励,切实推

动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鼓励和推动福州、

厦门、泉州等经济发达市区企业设置形式多样

23

的科技教育基金,借助企业的力量,推动青少

年科技教育的长效开展。同时,建议各级党政部门加大对校外科普基地的建设力度,设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专项基金,鼓励各县建立科技馆、各社区和有条件的乡镇创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总之,要综合发挥科协、教育、科技、文明办等单位的合力,探索对青少年科技教育阵地的有效管理模式,做到分类管理、长效运行,确保校外科普阵地功能的最大发挥。

3.4整合社会科普资源

要充分利用和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校外科技活动中心等各种科普资源,将学校、校外科技教育机构和社会科普资源相结合,真正走社会化的青少年科技教育之

路。要鼓励和支持退休人员、高校专家、大中专学生和各类专业人员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青少年科教队伍当中,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整合他们各自的科普资源,推动全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科技厅,福建省科协.关于加强中小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意见[Z].2009.

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的意见[Z].2010.

闽文明委.福建省“十二五”期间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规划纲要[Z].2011.

[2][3][1]24

筑牢安全发展理念

筑牢安全发展理念 筑牢安全发展理念 每次特别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一定可以找到方方面面的原因,但在众多的原因之中,相关部门工作“不严不实”不能不说是要害原因之一。美国工业安全专家赫伯特·威廉·海因里希曾提出一个十分著名的安全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以及3000起事故隐患。回顾那些令人痛心疾首的特别重大安全事故,人们发现,几乎每次重大灾难来临之前,征兆都早已显现。面对一次次轻微事故的发生,一次次未遂先兆的提醒,相关地方政府部门和责任企业熟视无睹,直到难以挽回的灾难来临。这不仅仅是疏于监管的不作为,也折射出对人民群众生命的漠视。 以“8 ·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为例,相关政府监管部门和责任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不严不实”问题显而易见。根据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开业条件和技术要求》的规定,大型仓库与周围的公共建筑物、交通干线、工矿企业等至少要保持1000米的间距。然而,距离瑞海公司1公里范围内就有居民小区。对于这样显而易见的灾难隐患,只要相关审批部门哪

怕有一点点“三严三实”精神,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审批,瑞海公司就无法经营危化品仓储。同样地,“不严不实”问题也出现在事故发生之后。国家明确规定,消防部门必须建立危化品企业数据库,掌握辖区内主要危险源的具体情况,定期对企业进行检查,对每个危化品企业制定针对性强的应急预案,并定期与企业进行联合演习。针对特殊的危化品消防工作,必须建立特殊的危化消防队,配备专用消防设备,掌握专门消防知识,进行专业消防技能培训,并定期对消防员进行考核。从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所有这些具体细致的专业规定,实际上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安全发展理念更多要用实践来说话、靠实践来检验、用行动来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有多牢固,就看行动有多坚定。必须看到,安全事故发生在企业和基层,但板子确实有必要打在相关领导干部身上。作为主政一方的党员领导干部,确保一方平安是最根本、最本分的责任所在。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强调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针对性,都具有十分明确的检验标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检验有没有真正做到“三严三实”,是不是真正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是要看有没有确保安全、有没有促进发展、有没有改善民生,等等。而在所有这些检验指标中,首要的、第一位的,就是确保人民群

心得体会: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思考(最新)

心得体会: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思考(最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主题词,我们不仅需要思考“实现什么样的内涵式发展”这一问题,更要探索“怎样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办法。 满足高校实践之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和高校在选择高等教育发展方式上进行了艰难的探路摸索,呈现出移植借鉴、数量增长、重点提升、质量发展等四大阶段性特征,可称之为以学习借鉴欧美高等教育经验为主要特征的“模仿式发展”、以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以“211”“985”工程为主要特征的“非均衡”发展、以“双一流”建设为主要特征的高质量内涵发展。 从历史溯源上来看,“内涵式发展”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意境的“本土”政策语汇,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双重发展历程而出现的一个概念。25年来,尽管“内涵式发展”的议程时有时无、目标时重时轻、含义时大时小,但政府和高校对内涵式发展的追求“一直在路上”,对高等教育根本属性及功能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既是高校实践之需要,也是教育规律之诉求。 适应高校需求之变 服从和服务于政治、经济与社会的需要,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逻辑起点,高校要走出“象牙塔”,主动步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迎接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发展重心转移、发展动能转换形成历史性交汇,必将引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重塑民族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领导力,颠覆传统产业的形态、分工和组织方式,也将重构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模式。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是我国高等教育确定发展方向、制定教育政策、深化综合改革的根本依据。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是一个开放、复杂、非线性的社会子系统,与区域经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美国的“硅谷”,法国的索非亚科技园,日本的“筑波”和我国北京的“中关村”、武汉的“光谷”、台湾的“新竹”等,都是高等教育为全球产

什么是教育内涵发展

什么是教育内涵发展 一、命题的由来 1.教育内涵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研究实现优质教学的过程 ①什么是优质教学? 在先进理念的观照下,运用科学的课程教材和合理的途径、方法(合理: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产生优质高效的教学结果。 ②优质教学是优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课程的现实。 教学是各育各科具体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抓好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 教育的优质、均衡生成于优质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2.没有优质教学的教育,承担不了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 ①20世纪由各国独立完成的世界29项重大发明中,美国完成了19项,英国和德国完成了其余的10 项,而美国解决了29项中22项重大发明的应用问题。 ②《2002年世界竞争力年鉴》显示,中国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发展的总人数排名世界第2位,中国的科学竞争力位列世界第24位,技术基础水平排名世界第42位。 ③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3—2004全球竞争力(主要比较科技水平、政府效率、宏观经济环境)排行榜中,芬兰、美国和瑞典分别名列前三位,中国排行第44位,俄国第70位。 国家竞争力的不足,受制于科技实力的不足,更在于学校育人中优质教学的不足。 3.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呼唤优质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①主要进展 ●教学、课堂及教师专业发展与之相关的内涵因素被各级教育领导层所充分重视。课堂教学成为关注与服务学生的中心。研修中心正在启动“新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一些学校已取得宝贵的实践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推进。 ●注意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学科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和经验实际,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注意差异教学,小班化教学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 ●面对一些学困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情感教育和激励教育,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②主要问题 ●研修中心听了中小学各学科共417节课,发现在常态课中教学陈旧,效率不高的C级课仍占一定比例。 ●部分教师教学理念滞后,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学得被动。表现在:注重机械识记,忽视能力培养;照本宣科,对教材没有处理,没有拓展;教学方法、手段比较陈旧,以讲为主,学生的主体作用少有发挥。 ●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容量不够,节奏较慢,重点不够突出,不注意训练的有效性,没有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感悟方法产生应有的情感态度。有的是由于周课时数的增加,导致课堂教学内容不足,产生了稀释教学内容的现象,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

和谐教育讲座五(构建和谐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和谐教育讲座五(构建和谐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和谐教育讲座五(构建和谐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本篇分为五个版块:一是构建和谐教育的思考;二是构建和谐教育的思索;三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建议;四是构建现代和谐教育的几点思考;五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四个重要关系。 1、构建和谐教育的思考 原王秀萍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和谐社会是社会多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协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构建和谐教育,使得社会通过人的素质的提高变得更加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有序。构建和谐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广大教育工孜孜追求的目标。 1.1、如何理解和谐教育的内涵. 和谐教育涵义.所谓和谐教育,就是如何把学生的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能力与学生的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能力有效的结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从而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 和谐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是一致的.真正的全面发展必然是和谐的,没有和谐的发展,就只能是平均发展或片面发展;而和谐发展也必然是全面的,对人没有全面的多方面发展的要求,和谐就无从可言。 和谐教育必须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从我国教育的现状来看,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不容乐观的是在有些地区,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上课、评分仍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唯一活动领域,教师用考试分数去衡量学生,学校用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师。从而使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学生把学习知识不是当作一种快乐、一种幸福,而是当作一种压力,一种负担,这种教育的现状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有悖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构建和谐教育越来越广泛地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1.2、如何认识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性. 构建和谐教育是当代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当代社会越来越强调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协调发展必然要以社会主体的人的协调、和谐发展为前提,而人的和谐发展不是自发实现的,而是教育的结果。因为只有通过和谐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和谐的人来。因此,构建和谐教育便成为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构建和谐教育是解决教育内在矛盾的需要.教育是一项现实的事业,它立足于现实的社会,受现实条件的制约;教育又是一项未来的事业,它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因此,它必须面向未来。这种现实与未来的矛盾,构成了教育内在的矛盾。这种矛盾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随着管用一生的教育的终结,越来越凸现出来。处于现实与未来这个两难境地之中的现代教育,要有所作为,必须发挥其特有的在个人与社会间的整合作用,通过教育的整合作用,沟通现实社会与未来社会。这就要求教育首先要完成个人的社会化任务。既通过教育使个人能够适应现实和未来社会需要,同时还要求教育通过其培养出来的人,完成改变、发展现实社会,设计、建设未来社会的任务。只有完成了这两项任务,教育才是成功的。这就要求教育在个人和社会中发挥中介、整合的作用,把这两项任务有机地、和谐地融合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在传统和现代性之间,在学生所固有的思想及态度与教学计划的内容之间取得正确的平衡。这必然要求教育自身必须是和谐的。 构建和谐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

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理念 我们以倡导创新思维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我们的教育再也不能是一潭死水,唯有创新才是出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知识本身并不能改变命运,知识只有转化为能力技能才能改变命运,而知识到技能转化的主要途径就是创新,可是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上至大中专院校下至中小学校都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根本不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所有学校的教师都是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所有学校的学生也都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使孩子们完全丧失了创新的能力,当然孩子们在走出校门后就很难在社会和工作中有大的作为。 当我们的大学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向后,按说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的观念也应跟着转向,可事实却不是这样,过去的“精英化”培养出来的人才毕竟有限,因此国家有能力为他们安排好一切,甚至是终身的,现在不同了,“大众化”培养出来的人才每年几百万啊,国家早已无能力安排,因此只能让市场来安排,而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需要创新型人才,可我们的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呢?可以说大部分学生是根本不具备创新素质的人,除了在学校能学习会考试外,谁具备了创新能力?要知道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率达百分之二十多,可我们的大学生呢,创业率不到百分之一,为什么创业这么低?关键是不知道在哪一方面去创业,根本找不到新路子,因此大都选择了去打工。那么,“大众化”后我们的学生出路何在?答案就是创新,唯有创新才有出路,如果还抱着过去的陈旧观念,考大学-考好大学-找好工作-有好生活,这条路基本上走不通了,因此才有了清华生毕业后去卖猪肉,北大毕业生去种菜,这些看起来“丢人现眼”的事,其实这正是市场所逼出来的。 仅有知识是不够的,知识必须和创新相结合,才能让孩子真正地走向成功并能把知识转化成巨大的财富;目前的学校教育依然在走传统教育的老路,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模式严重扼杀了学生们的创新潜力,使学生们变成只会考试的机器,而根本不关心孩子走出校门之后如何在社会上立足,根本不关心孩子所学的知识如何才能变成财富,导致学历越高就业压力越大的局面,高考状元在街头流浪,硕士研究生无业等诸多现象难道还不引起学校、家长和全社会的思考吗?因为孩子们到了社会上分数不再是衡量成功的标志,业绩才是成功的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高考文理科状元一共137名,可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名高考状元能成为社会某一行业的领军人物,为什么这些高考状元在考场上成绩如此辉煌,而在社会上却默默无闻呢?不值得我们深思吗?中国经济风云人物马云不是高考状元,而是毕业于普通的杭州师范学院,可他却创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集团阿里巴巴,身价百亿,他的淘宝网更是让众多平民在网上实现了创业的梦想,这一切都得益于马云的创新思维,家长朋友们在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更应关注孩子以后在社会上如何才能获得成功与财富,而这一点家长们却很少考虑,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南科大校长朱清时说,我们不能再学书考书,决不能再培养考试机器。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感慨地说,我们的教育不是在培养人才,我很担忧。这才有了政府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的战略宏图,这是教育的真正方向,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必须从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抓起,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学校只重视了对孩子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孩子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众所周知,思维是根,知识是叶,根深方能叶茂,没有先进的思维方法,知识再多也是死知识,根本不能灵活运用,因此在同一思维水平上,谁比谁强不了多少!著名数学家高斯在上小学时和同学们一起做老师出的数学题:1+2+3+......+100=?时,他根本不动笔,只是思考就很快得出了答案,而其他的孩子还在努力计算着,在这里高斯运用的就是创新思维,其他的孩子就是在用常规思维,自然就很逊色。可见,思维比知识更重要,方法比努力更重要,让孩子们接受思维培训,不仅会提高学习成绩,更能让孩子们在社会竞争中能把所学知识变成巨大的财富,从而获得更大成功!!我们的学校和家长一直很重视课本知识的教育,使孩子拥有了一定量的知识作基础,这是很好的,但却忽视了对孩子们创新思维的训练,在拥有同等知识的情况下,孩子的创新思维越先进,成绩就越好,在社会上的业绩就越大,就越接近成功。

安全生产的管理理念

安全生产的管理理念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安全生产的管理理念(一)事故是可以避免的管理观念 杜邦的安全目标是,坚信所有工伤和职业病以及安全和环境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 埃留特雷。伊雷内。杜邦(人们习惯将之称为E.I.杜邦)是法国人,在1802年从法国移民到美国,建立了杜邦公司。 杜邦公司可以生存200年,把安全作为引导企业成功的核心价值之一,是其中一个强劲的理由。 杜邦安全管理十大基本原则:所有的安全事故是可以防止的;各级管理层对各自的安全直接负责;所有安全操作隐患是可以控制的;员工必须接受严格的安全培训;各级主管必须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必须及时消除;工作外的安全和工作内安全同样重要;良好的安全就是一门好的生意;员工的直接参与是关键。 (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和谐社会首先要关爱生命。 人士生产力各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对企业而言,人是第一资源,是最宝贵的财富。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由于从业人员素质不一,硬件配备不完善,导致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高。这就势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方法,一方面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管好人、用好人、发挥好人的中心作用;另一方面创新管理机制,通过挖掘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提高安全管理的覆盖面,形成“人人、时时、事事”有人操心尽力的管理格局,依靠管理规范人的行为,依靠人的全面发展优化管理行为,实现安全生产。 (三)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 “持续改进”,就是以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管理理念为指导,通过全员参与生产经营各个领域的目标化、日常化、制度化的改进活动,使企业管理水平渐进地、螺旋式地上升,促进企业以较快的速度平稳发展。它是现代管理的重要管理理念,是促使组织适应环境的主要方法,是追求卓越的重要措施,其核心思想可以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来概括。

高等教育新论复习提纲

高等教育新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高等教育历史与理论 (一)高等教育的概念演变 了解高深学问教育、中世纪大学、第三级教育的概念内涵,掌握不同时期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 高深学问教育:在古代埃及、印度、中国和希腊等国家,很早出现并逐渐形成各自的文化经典,即当时的高深学问,如印度《吠陀经》、中国《四书》《五经》,希腊的“七艺”等,并纷纷建立了各式学校,作为传播和探究这些高深学问的专门机构。这些专门机构建成后逐渐成为高深学问的学术中心,促进高深学问的传播和研究,因此,古代高等教育表现为一种高深学问的教育。 特点: 1、形式上,古代高等教育机构是各国的高等学术中心,或设于宫廷,或附在神庙,或存在私学,主要表现为个别大师的聚徒讲学,进行高深学问的学习; 2、从目的或内容上看,古代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官吏和神学人士。东方古代高等教育以人文教育和伦理教育为主,辅以少量的自然科学教育;西方的古代高等教育则以人文、自然和雄辩教育为主,辅以伦理教育; 3、从对象上说,高等教育是极少数特权阶层的教育,接收教育是一种特权和身份的象征; 4、管理上,东方的高等教育为政府和寺庙控制,只有在社会混乱时期,私学才兴盛,在西方,高等教育表现为私学为主。 中世纪大学:12-13世纪,中世纪大学产生。其主要课程内容是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文艺复兴后增加了人文主义课程。 特点: 1、形式上,只有大学才是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学具备传统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形态的某种特征,高等教育便是大学教育,大学独占高等教育的领域; 2、从目的与内容看,高等教育是人类文明精华得以保存、绵延和发扬的场地,致力于高深学术之研究,创造新知识,培养新经济人才,高等教育的学术性

“智慧教育”引领内涵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69566307.html, “智慧教育”引领内涵发展 作者:王涛 来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7年第09期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祝智庭明确指出,“智慧教育的真谛就是通过利用智能化技术构建智能化环境,让师生施展灵巧的教与学,为学习者提供最适宜的个性化服务,使其由不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从而培养具有良好价值取向、较高思维品质和较强创造潜能的人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作为有着60年办学历史的老牌名校,宜昌市第十六中学不断自加压力,以“智慧教育”为抓手,立足“卓尔不群,和而不同”的价值追求,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实现学校办学品质的再次飞跃。 夯实基础打造智慧校园 积极打造“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现代化信息环境,为智慧教育营建良好的智慧环境。 加大投入,打造多元智慧教学空间。宜昌市第十六中学智慧教育于2015年起步,多方筹资先后建设3个“智慧教室”,为24个班级新装液晶鸿合一体机,实现升级版的“优质资源班班通”。同时引入纬创教学平台和“小蚂蚁”移动教学平台,确定4个试验班级开展智慧教育探索。学校由点到面,由过去单一局限于功能室的智慧教学转变为平板、手机进教室,微课、鸿合i学资源进课堂,有效推动“智慧课堂”的常规化研究,开启智慧教育新篇章。 平台应用,构建数字智慧管理体系。依托网络平台,优化教学管理。2014年,学校率先 利用“智学网”实现网上阅卷、自由组卷、质量分析,打破时空局限,时时可查,处处可改。减轻教师阅卷负担的同时,也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撑。2016年,学校依托“宜昌教育云”平台丰实教师教学空间、学生学习空间、家校交流空间,实现“网络空间人人通”。借助网站微信,打造互动校园。学校更新门户网站,搭建微信、微博平台,既集合学校日常事务,又彰显学校视觉形象和教育理念。2016年,学校利用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开展综合实践课 程“最暖家书”的评比活动,点击率突破一万。2017年,学校新开发“数字校园管理平台”,集考勤检查、校务巡查、招生宣传、设备保修、选课报名、校园消息、班级管理于一体,借助互联网,以其移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特点成为学校对外宣传、校内教务管理、家校有效沟通的智慧窗口,为学校智慧教育再添一道靓丽的风景。增设监控装置,保障校园安全。目前学校在公共区域设置有41个摄像头,实现校园监控全覆盖,为学校安全保驾护航。 整合资源,完善网络教研共享平台。依托优质学科资源网,如中学学科资源网、智学网、鸿合i学资源网和宜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中的学科资源等,整合学校现有校本资源库,丰富教育管理库、学科资源库、智慧教育论文库、卓园微课视频库,初步实现智慧教育资源的网络化和体系化。

和谐社会的内涵

和谐社会的内涵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首先,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就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其次,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 第三,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这是对多年来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建立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诚信是人类社会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做人成事及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基本道德规范。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信用经济。如果破坏了信用关系,就会动摇市场经济的基础,带来经济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因此,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诚实守信。 第四,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我们党提出要最广泛

《教育内涵式发展新模式讲话》

《教育内涵式发展新模式讲话》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校长、老师,亲爱的 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探索新时代的临川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模式,让每一位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我们临川教育人的责任和理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致力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打造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打造优质特色校的发展之路。 十二小开放日五所北师大项目基地校。一小、二小、七小、十一小、十二小。在北师大项目组北京专家的指导与帮助下,通过三年教育实践,已探索出各自特色化的办学新路,文化兴校办学理念对五个基地校的校长来说可以说已入脑入心田。 今天我想谈三层意思: 一是感谢。(1)感谢北师大教育专家组。您们为五所基地学校量身打造了一条学校科学发展的特色之路,一小的幸福教育、二小的生命教育、七小的责任教育、十一小的扬长教育、十二小的和美教育各有千秋,独具风采。(2)感谢基地校与非基地校各位校长、各位老师在三年教育实践活动中付出的辛劳与汗水。(3)感谢亲爱的同学们在参加项目中的热情与配合。 二是祝贺。(1)祝贺北师大-临川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区域基础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高峰论坛临川十二小分论坛开放日活动圆满成功。(2)祝贺各位校长、老师收获成长与提升,管理水平与专业

发展更上一层楼。(3)祝贺亲爱的同学们成长与进步。 三是希望。(1)办特色学校,走文化兴校之路,永远在路上。北师大项目虽然结束了,但各校走特色办学文化兴校之路不能停,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2)要充分发挥五所基地校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学校更新教育理念,助力发展优质特色学校。(3)继续与北师大项目专家保持联系,增进情谊,加强交流与合作,相互成为教育教学中的良师益友。 内容仅供参考

创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管理

创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管理

创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学校的日常工作,每天都在做,因此很容易让人形成思维定势。但墨守成规的管理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更谈不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只有坚持创新才有突破、有创新才有发展,因此要以创新的理念为引领,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路开展教学工作。“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坚持高标准,力争高效率,实现高质量。采取静态的制度管理和动态的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探索出“动”与“静”相结合,“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创新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措施成为工作取得实效的根本保障。 1.全员参与教学研究与管理,营造支持教学工作的氛围 教学不单是教研部门的事,而是各部门的工作均要服从服务于教学中心工作,党政领导都要重视教学工作、要经常研究教学工作,领导承包教研组,要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教研组,进行调查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2.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岗位管理体系 学校要进一步强化责任人制度,校长是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管校长是教学工作的直接责任人,教学主任是组织实施教学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各任课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直接实施者,理顺三级治理网络(学校-教导处-年级组),教导处要加大平时教学工作监控的力度,作好平时情况的指导与记载,学校将教师教学工作实施情况作为对教

师业务能力评价的重要内容,稳步提高平时的教学工作。 3.创新规范教学制度,实施动静结合管理 在复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有章可循、有矩可守。学校要破旧立新,进一步规范教学制度,实施动静结合管理,从而优化教学秩序,创建统一、和谐、奋进的教学环境,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在静态管理方面,就是用“不说话”的制度来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一是严格执行“不说话”的课表:在安排课表时,学校要开齐、开足、开好规定的各种课程及课节量,要求老师不准占课、不准送课,一些易被挤占的科目(如信息、体育、音美等),还要求班干部对教师上课情况进行登记,定期汇总,对挤占的课节要求补上。这样大大改变了过去只重主科不重副科的偏斜认识;二是严格执行“不说话”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学校对教师执行的各项内容都重新进行详细的规定。例如备课(改变书写备课簿的传统模式,实行“活页备课”即批注+卡片式备课),上课(践行新课改精神,构建实施“三三制”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渗透最新教学理念、使用新的教学手段、体现自身教学特色)、作业批改(拓新作业形式、如教师作业本、学生错题集、自选作业本,倡导新的批改评价方法)、辅导(延伸辅导内容、改革特殊学生辅导方式)等等方面都提出明确的要求。三是制定下达“不说话”的质量目标。教学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学校制定各年级各科质量目标及奖惩制度,对各级各科优秀率、及格率、提高率都做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对毕业班专门制定《毕业班管理办法》、《毕业班质量奖励办法》,落实了教学质量分析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 大力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济南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各位领导、来宾,同志们: 由中国安全生产报、济南市安委会共同主办的“基层安全文化建设”座谈会今天顺利召开了。我谨代表济南市安委会和全市安监系统的干部职工向国家总局、省市领导及社会各界的朋友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向一直关心支持济南市安全生产工作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始终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工程来抓,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建设方针,把党中央提出的安全发展全新理念和基层安全生产生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发挥了显著作用。下面,我把济南市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情况及实践中的认识体会向领导和同志们作一简要汇报: 一、着眼形势任务需要,把安全文化建设摆上重要 —1—

位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确立和强调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把安全生产纳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新的形势任务,为深化安全生产工作带来新的课题,要求我们必须在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上求创新、谋发展,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安全文化建设,是我们必须始终抓好的基础工程: 一是贯彻安全发展观需要安全文化的承载推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扭转安全生产事故频发、总量居高不下的被动局面,从而实现安全生产上长治久安,必须首先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摒弃错误狭隘的发展观,确保安全生产工作的正确方向。当前,生产领域多元化的价值追求相互激荡,尤其是经济第一、以效益为本的发展观还存在巨大惯性。实践表明,一些地方和企业在发展认识上存在的巨大偏差是安全生产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最根本的原因,成为贯彻和深化安全发展观最大的障碍和阻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用善于运用文化的力量去解决。通过培育和发展以人为本、安全发展为核心的安全文化,紧紧把握安全生产的时代脉搏,在多元中求主导、多样中求共识、多 —2—

教育的内涵

教育的内涵: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职能: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狭义: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 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 ①教育的终身化 ②教育的全民化 ③教育的民主化 ④教育的多元化 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人的教育) 教育学 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扩招与教育产业化)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技术能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浅谈教育中的生态和谐理念的内涵

浅谈教育中的生态和谐理念的内涵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推进我国教育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理念是在技术理性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一种主体实践意识,是一种既有合理性、概括性、统摄性,又具有现实性和实际可应用、可操作性的观念和精神。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有一种生态和谐的教育理念。 一、教育的生态和谐理念的内涵 “生态和谐”教育理念是生态平衡与生态和谐概念在教育上的移植、借用,它强调教育的主客体与内外部环境的和谐匹配和有机统一;强调教育机制的亲和性、开放性、互动性、创造性。“生态和谐”教育理念,是对目前已有的诸多先进教育理念的丰富和拓展,同时也是同全国的教育转型相应相谐的。目前,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能力、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人文及广博知识的教育,推崇“通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在教育方法上,注重灵活性,倡导“和谐教育”;在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的跨度上,延伸教育的功能,发展远程教育,倡导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等。 在“生态和谐”教育模式中,其核心应是亲和性、融洽性、创造性、自主性。生态有机性受到最大限度的重视和得到最大限度的强化,具体表现为:首先是传授知识、灌输知识变成了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其次是学生由被动的客体变成了积极的主体和中心;再次是教材内容由封闭、僵死变得开放、生动和更具现实包容性、新颖性;第四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变成了灵活多样的启发、诱导、对话、讨论等;第五是单纯的认知、接受变成了科学研究、主动创造和大胆的“自我建构”,进而实现求知向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转化。这一模式实际上是更加重视和突出整体性的功能和价值,最终形成统一的教育“生态链”、“生态区”和“生态整体”。 二、生态和谐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体现 (一) 树立生态性的大教育观,破除狭隘的学校教育观念 在目前各种教育生态问题迭出、教育生态系统发展面临种种危机之时,树立生态性的大教育观,应有如下的内涵:

落实安全发展要树牢四个思想优选稿

落实安全发展要树牢四 个思想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落实安全发展要树牢四个思想新形势下,如何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用安全发展理念来指导安全生产工作,是摆在各级各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树牢以下四个思想十分重要。 树牢经济建设与安全生产同步抓的思想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指出,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这是我们对于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深化。新时期我国要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的发展强盛不能只局限在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上,还需要社会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安全生产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直接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的生命价值凸显,对生命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安全生产的基础上。现实中,我们有些同志对这些问题认识还不清,平时只顾了抓经济建设,而没有树立经济建设与安全生产同步抓的思想,一些地方同志认为安全生产工作是负责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事,是生产经营单位的事,与自已没有关系,缺乏抓好这项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基础、前提和保障。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各个行业和领域、各

类生产经营单位的发展,要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状况持续改善、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障的基础上,做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两手抓的思想,通过开展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民众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意识,为全面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 树牢人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的思想 实践一再证明,不安全发展,难有真正的科学发展。安全生产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反映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前提和保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人民的生命健康能否得到切实的保障,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只有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并在探求经济建设发展规律、研究和解决经济建设和安全生产关系的过程中,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才能更好地坚持安全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必须要以人的生命为本。人的生命最宝贵,生命安全权益是最大的权益。对于生命个体来说,伤亡一旦发生,就不再有改变的可能。安全生产工作要树牢人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的思想,必须始终把立足点放在预防事故和治理隐患上,而不是被动地应付事故,

高等教育学相关知识点汇总

高等教育学(浙大版顾建民) 高等教育内涵: 1.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 (从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它的基础应确定为中等教育)2.高等教育是由大学和其他各类高等院校提供的教育。 (从高等教育的组织方式来看,它应涵盖各种院校类型、授学形式和教育类型)3.高等教育史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 (高等教育的培养布标应确定为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 现代大学的许多特征主要来自中世纪的大学,当时大学的三个重要特征: 1.大学拥有自治权和学术自由。 2.大学具有宗教性和国际性。 3.大学兼具专业性和学术性。 柏林大学: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等教育发生了变化,其特点主要为: 1.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开始受到政府重视。 2.由精英高等教育过度到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3.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化特征更加显著。 4.高等教育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向强调质量提升。 高等教育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现象、问题和矛盾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高等教育根据目的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前者旨在扩展理论知识,后者着力解决实践问题。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法治化、终身化、民主化、国际化。 1901年,书院被统一改为学堂,延续千年左右的古代书院制度自此终结。 官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高等学堂,标志着近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近几年,浙江高等教育变化显著,成就明显: 1.顺利实现了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的跨越式发展。 2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3.高等教育体制创新成果较为显著。 4.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等教育的学科性质:高等教育是基础理论和教育原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特殊运用,具有应用性。区分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具有实际意义,因为它隐含着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和学术价值取向。定位在“基础学科”,要关注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追求理论化和学术性;定位在“应用学科”,则要关注现实问题,追求研究的应用价值。从学科发展上讲,基础与应用是可以转化的,理论与实践需要相互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任何社会科学研究都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高等研究的真谛在于解决高等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需要解决的各种理论

学校教育的内涵与发展

教育应注重“人”的发展 刘西虎 运河高等师范学校江苏邳州221300 摘要:人的真正成长是内在的精神品质的提高,教育就是引导好学生的内在品质的变化,而要在教育中实践“品质先行”,重在对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积极探索,本文着重探讨建设符合“品质先行”的学校教育对学生内在成长的重要作用从而能深刻影响学生的内在变化与成长。 关键词:学校环境信任建设人文精神引导教育内在成长 教育的任务就是唤醒人的潜质或潜在的本质。所谓教育是学生按照自己理想和社会需要设想成为的那类人,教师的作用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在认识自我,主动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首先,教育应秉承着人文精神的关怀。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当前教育的最大问题,仍是恪守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条,以传授知识为主,这是知识储备型教育。教育应是人的灵魂和精神的教育,它导向事物的本原,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唐姜澎[5]指出,“怀特海说,一个人仅仅见多识广而没有智慧,他不过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用和令人讨厌的人。”教育应千方百计增进学生的智慧,让我们做一个智慧卓越的人。传统知识型教育只能造成有意上的改变,就是认知改变,而无法造成本质的影响。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独一无二的成长环境,对人产生影响的不是具体的教育行为,而是一个个具体行为背后形成的稳定的教育影响。而当这种影响符合学校教育文化背景时,就能生出学校文化特色的教育,使之对其产生认同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真正形成自己的文化品质。教育行为是客观存在的,可见的。而教育影响是却是不可见的。环境的人文性也具有不可见特性,同样也具有特别的教育影响作用。余以为人文环境的对人的长久教育影响较之具体的教育行为对受教者更深刻。胡旭晖[1]《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一文中指出高等院校中的人文教育缺失严重,“社会各界普遍认为高职学生与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在实践方面略有优势,但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欠缺,亦是社会公认的事实。高职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文化素质较低,非专业知识浅薄,这种“工具人”倾向必然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最终导致学生素质的不全面。在调查中,

和谐校园发展规划

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和谐校园 ——阳光初中2010年--2013年发展规划 为不断丰富学校办学内涵,加快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我校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深化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深化教育改革,继承优良传统,进一步弘扬“阳光教育”,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现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制定三年发展规划,以进一步发挥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辐射示范作用。 第一部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目标 一、发展基础 (一)传承发扬,探索创新,突出内涵发展 阳光初中三年的发展是建立在林梓初中和奚斜初中合并的基础上,教职工的精神风貌与学校发展的整体氛围进一步整合,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吻合,已经形成了诸多办学优势,为学校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聚焦发展,分层推进,人力资源开发成为学校发展的立足点。 学校把握发展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力度,提出加强“三个力”建设,即加强校长室的领导力建设、加强中层干部的执行力建设、加强全体教工的战斗力建设,学校为教师成长搭建了各种平台,升华教师师德修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了教师的执行力、融和力和组织力。 学校为青年教师的发展创设平台,促使青年教师全面发展,如成立阳光初中青年教师联合会,建全带教制度,借助优质资源等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为骨干教师的发展创设平台,如加强学历培训、加强职称晋升指导、健全骨干教师培养激励制度等,全面提升骨干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学校加强干部梯队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培养、考核力度,提高干部管理效能。学校加强党支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