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风景名胜区案例分析

风景名胜区案例分析

风景名胜区案例分析
风景名胜区案例分析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案例分析

杭州国家西溪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指以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多样化的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的宣传、湿地功能的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该湿地公园是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

风景名胜:

一、西溪湿地的风景名胜资源

风景名胜资源可以解释为风景优美的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喜指具有观赏、文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

西溪湿地的景观资源:西溪自古就是隐逸之地,被文人视为人间净土、世外桃源。秋雪庵、泊庵、梅竹山庄、西溪草堂在历史上都曾是众多文人雅士开创的别业,他们在西溪留下了大批诗文辞章。深谭口百年老樟树下的古戏台,据说还是越剧北派艺人的首演地。还有每年端午节在深谭口举行的龙舟胜会,历史悠久,形式独特,被誉为“花样龙舟”。烟水渔庄附近的“西溪人家”、“桑·蚕·丝·绸故事”重现西溪原居民的农家生活劳动场景,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水乡典型的民俗。湿地内芦白柿红、桑青水碧、竹翠梅香、鹭舞燕翔、蛙鸣鱼跃,冷、野、淡、雅,皆成天趣。西溪湿地位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缘,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动植物资源丰富。在空间布局上,西溪有“三区、一廊、三带”。东部是2.4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实行完全封闭,主要任务是保育、恢复、培育,营造具有湿地多样性物种的原始湿地沼泽地;西部是1.78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实行一定年限的全封闭保护,营造原始湿生沼泽地;中部是5.9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一条50米宽的多层式绿色景观长廊将环绕保护区,自外而内由常绿高乔木、低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水边植物五个层次组成。“三带”指的是紫金港路“都市林阴风情带”、沿山河“滨水湿地景观带”、五常港“运河田园风光带”。

二、西溪湿地景区的属性

风景名胜区的属性特征是国家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的典型反应,西溪湿地所具备的四个属性特征:

1)自然属性:

风景名胜区在被规划为景区之前完完全全是一种普通的自然资源。任何风景名胜资源都是以自然资源为载体,以人对美的认识程度为载体,而最终形成的人化自然的特征。所以说,自然资源是形成西溪湿地公园的最根本的属性。西溪湿地独特的地形、沼泽区、水域形成了西溪不可复制的景观特征。

2)社会属性:

自然资源在被人类欣赏的时候便成了人类的产物。由于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附加了人类的劳动与思想,使其成为风景名胜资源,因此在强调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表明了资源的社会属性。西溪湿地被称为“杭州之肾”,保护的西溪湿地,对杭城生态环境起到良好的改善和调节作用,也将极大地有利于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将为杭城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3)政治属性:

国家通过立法保护自然资源。我国以建立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形式保护自然资

源。在西溪如此大面积的的湿地环境上建立风景名胜区,很好的阻止了人类的随意破坏。为了保护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中“制造”了许多“框框”:湿地内全部实行管网配置。经使用后的污水完全纳管排放,一改过去污水直排对西溪湿地水质和环境的影响;建立生态净化系统。农居拆迁后,留下的裸露地表,在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植被的基础上,采用乡土树种进行植被恢复;控制旅游人数。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游客人数,以湿地水体能自然降解游客在湿地公园活动所产生的污染为一条重要指标,并确定游客容量控制为每天6000人左右,其中一期工程游客人数控制为3000人左右,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确保西溪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设施的配备对湿地景观的影响。

4)经济属性:

美的景观可以吸引别人来观赏,可以创造价值。杭州西溪湿地旅游区与四川黄龙景区、湖北神农架景区等6个景区,被正式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这是西溪湿地获得的又一项国家级荣誉,将进一步提升西湖区旅游产业竞争力,也是杭州市乃至浙江省旅游发展史上的一件重大成果。

三、湿地公园的规划

湿地公园的规划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也是保护湿地和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湿地公园应该保持该区域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的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1)湿地公园的规划原则和要求

(一)以相应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基本依据

(二)以风景效益为主,兼顾社会效益

(三)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化

(四)避免经济发展的破坏性倾向

西溪湿地是杭州之肾,是杭州乃至中国重要的湿地旅游区,规划以突出其湿地特征,以观光,学习,科普教育为发展方向,同时配套发展一批度假休闲基地,满足游人观光旅游的需求。

1)湿地公园的规划原则

湿地公园规划要以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地域特征为指导思想,以形成开敞的自然空间和湿地公园的概念地带、接纳大量的动植物种类、形成新的群落生存环境为主要目的,同时为游人提供生机盎然的、多样性的游憩空间。因此,规划应加强整个湿地水域及其周边用地的综合治理。其重点内容在于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促进湿地的生态系统发育,提高其生物多样性水平,实现湿地景观的自然化。规划的核心任务在于提高湿地环境中土壤与水体的质量,协调水与植物的关系。

2)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总目标在于减少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提高湿地及其周围环境的自然生产力,通过恢复湿地原有的自然能力,使其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并使周围用地的土壤状况得到改善,为植被的恢复创造条件,从而使城市湿地更加富有生命力。同时,还应在城市的各种用地需求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并寻求建立更好的新型共存方式,实现城市湿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营造新的城市公园类型,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接近自然的需求。此外,随着湿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将为周边的城市、乡村、农

业、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再自然化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将成为市民游憩娱乐的新热点。

3)湿地公园的规划方法

为了实现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必须将湿地的整治与景观规划结合起来。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从不同层面、不同元素着手,如地下水位、不同层次的土壤结构、不同层面的构成材料等地下状况,及其动植物在地面上形成的痕迹、动物的活动习性、景观要素的变化规律等外貌特征,达到由表及里的规划深度。规划应紧紧围绕“水”的主题,将湿地公园作为生物与能量交换的生态廊道,联系周边的绿地、林地、农田、城市、乡村等各类生态系统,共同形成新的景观整体。因此,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要将构成湿地整个物质循环圈中的各种要素,如水体、农田、土壤、植被、动物、自然状况、生态系统等等,作为规划的基本要素,融入形成整体性的领土景观规划要求之中。尤其是湿地环境中的各种自然元素,无论其状态如何,自然的或经过人工处理的,都应作为规划中的最重要元素,以构成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类型及景观特色的框架。

4)湿地公园的规划措施

①,湿地公园规划最重要环节之一,在于实现水的自然循环。首先,要改善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使地表水与地下水能够相互补充。其次,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作为湿地水源的河流的活力。

②,湿地公园规划的另一最重要环节,是采取适当的方式形成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有利补充,使湿地周围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从而形成多样性的土壤类型。

③,湿地公园规划还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进行调整,确保湿地水资源的合理与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适当开挖新的水系并采取可渗透的水底处理方式,以利于整个园区地下水位的平衡。土壤作为景观规划的要素之一,在土层剖面上是由不同材料叠加而成的。不同的土壤类型产生了不同的地表痕迹和景观类型。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必须在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方法基础上,利用成熟的经验、材料和技术,发现场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进能力。

四、可持续发展在西溪湿地规划中的应用

西溪湿地的规划,将大面积的区域设为一定年限的全封闭保育区,坚决的的保护湿地的原生态;生态优先原则,被列为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六大原则之首,在已经进行和即将进行的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中,生态优先将被一再地强调和遵循。西溪湿地的建立,本来就是对可持续发展论的认可与支持。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平衡的发展。湿地公园的建立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西溪湿地的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的合理性在景观规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西溪湿地分为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二期)、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一期)和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三期)。批复明确西溪湿地保护范围划为三个层次,即保护区范围、外围保护地带、周边景区控制区。整体布局按照上述三个层次划分为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二期)、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一期)和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三期)。一期与二期以深潭港为界,应在总体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在商业配套、基础设施配套上统一协调,避免投资的重复、工程的反复,景观风格上应协调统一。一期核心区通过门票合理限制游人量,二期为公共开放区,在各入口区合理安全

控制游人量,一期二期的分隔以水岸河道为主,以不影响自然景观方便管理为原则

六、西溪湿地景区的功能:

1)保护了西溪湿地的生态资源,维护了杭州的自然生态系统,保存了当地历史文化信息。

2)发展了杭州的旅游事业,丰富了文化特征。

3)开展了积极的文化教育活动,是大自然的实验室。

4)通过开发西溪湿地,扩宽了杭州的旅游事业,扩展了文化知识的传播。

西溪湿地是中国第一个成功成为国家5A级景区的国家湿地公园,必将对全国湿地公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试题版)

一、名词解释 1.资源: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人类自身福利水平和生存能力,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受社会约束的各种 环境要素或事物的总称。 2.风景名胜资源: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的 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3. 景观:指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现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的景象。是按照美学观点完美结合而构成的景物组合,并被人 的各种感官所接受,形成美的享受。 ﹡4. 国家公园:是一个土地所有或地理区域系统,该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国家或国际生物地理或生态资源的重要性,使其自然进化并最小地受到人类社会的影响。 5.游人容量:是指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限度内,单位时间、一定规划单元内 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制某时、某地游人过量集聚的警戒值,也是涉及生态、社会心理、功能技术等诸多方面 的风景区管理手段。 6.旅游路线:也称游线、游路,是为游客安排的游览、欣赏风景的路线。其设计应为游客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为游客需求的 多样性、时尚变化、散客旅游的发展、容量调节创造条件。 7.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采用的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包括航空、水运、铁路和道路上的 交通。 8.土地利用协调规划:既是规划的基本方法,也是规划的主要成果。是以生态环境保护和风景资源保护优先为原则,充分发挥 景源的综合潜力将风景游赏用地、游览设施用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与工程用地、林地、园地、耕地、 草地、水域、等各种用地进行统筹合理安排,控制和调整各类用地,协调各种用地矛盾,限制不适当开 发利用行为,形成良好的土地利用结构,以实现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9.风景名胜区:是指风景名胜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并经县级以上人们政府审定命名、划定范围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 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10.人文景观资源:可以作为景观资源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想象与历史成就,是以人为实物和因素为主的景观资源。 11.森林公园: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物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 的场所。 ﹡12.游赏解说系统:运用某种媒体和表达方式,使特定信息传播并到信息接受者中间,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并达到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通过解说的独特功能,可以实现资源、游客、社区和旅游管理部门之间 相互交流。 ﹡13.时态:树木晨昏的面貌不同,表述出森林的时态。 ﹡14.林相:林相是森林群体的基本面貌。由构成森林树木的树种,组合状况与生长状况所决定。不同风景林有不同的林相。 ﹡15.引致:由于森林的存在而伴随存在的事物中,有含烟带雨,荫重凉生,雪枝露花等,都能增添景观的妍丽和游憩的舒适。二、填空 3.我国在 1985 年正式成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成员国。 4.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5.世界上第一个正式国家公园是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 7.风景名胜区现状调查基本分为准备、资料和数据采集及成果编辑3个阶段。 8.我国风景名胜资源美学的特点是自然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9.自然景观资源可以分为天景、地景、风物、生景 4个类别。 10人文景观资源可以分为园景、建筑、史迹、水景 4个类别。 11.风景区保护的分类应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发展控制区。 12.风景名胜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资源与人文景观资源。 13.景区一般由景群、景点、景物等不同类型的单元结构。 14.游览设施项目可分为旅行设施、购物设施、娱乐设施和保健设施4个类型。 15.一般风景区的交通设施主要由交通车站(码头)、停车场、交通标志3部分所组成。 16.根据土地资源评估办法,可以将土地评估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 17.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消防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消防结合”) 18.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内,建立一个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称为世界遗产委员会。

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概况与分析

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概况与分析 第一节风景名胜区体系建制状况与特点分析 1982年,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和镜泊湖风景区被国务院首批审定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9年,经黑龙江省政府审定批准设立了太阳岛、丹清河、二龙山、桃山、兴凯湖5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省政府审定批准延寿山庄、莲花湖、吉兴河、哈达河、柳树岛、四丰山、明月岛、卧牛湖、龙凤山9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88年,国家组织审定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区,要求各省从已建制的省级风景区中选送,当时我省虽然尚无省级风景区建制,但积极补充申报了兴凯湖风景区,由于准备不够等原因,未获批准。 当前黑龙江省正式建立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4处,详见表1-1。全省各地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风景区点200余处,虽然部分风景旅游开发地以风景区命名,但是除上述16处风景区外,其它都未经正式审批建制并报送风景区主管部门备案。 黑龙江省现状16处风景区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分属8个地市。大庆市、绥化市、鹤岗市、双鸭山市、大兴安岭地区尚未建立风景区。16处风景区全部属于自然风景资源主导型,各风景区都有少量人文景观,但与自然景观相比,人文景观价值较低。按主体风景资源类型划分为以下5种类型:·山林——湖泊景观类型:镜泊湖、莲花湖、卧牛湖、二龙山、龙凤山、吉兴河、四丰山、哈达河、延寿山庄9处风景区。其中,镜泊湖风景区拥有火山熔岩地貌、天然瀑布及火山口森林等特色景观,风景资源价值较高。其它8处风景区都是因修建水库而形成的山水风光区。 ·火山地貌(矿泉)型:五大连池风景区,属于特色风景资源区,有较高的观赏、科学研究、医疗保健价值。 ·山地森林型:桃山、丹清河2处风景区,北国山林特色,生态环境质量较好。 ·天然湖泊型:兴凯湖风景区,中俄界湖,天然景色极为秀美。

风景名胜区违建案例研究分析

风景名胜区违建案例分析

————————————————————————————————作者:————————————————————————————————日期:

题目:风景名胜区违建案例分析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摘要】风景名胜区既是人类的物质财富,又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其立法保护是该区域环境保护工作一个重要方面。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非常薄弱,与此相对应的是风景名胜区由于法规的不健全,破坏日益加剧。[1] 【关键词】园林景观法规风景名胜区违建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制定完善的园林建设法规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与管理法制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制化是现代社会的主演特征之一,也是城市绿化建设合理性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之一。[2] 园林景观法规是一门研究园林绿化与城市绿化、城市规划、城镇建设、风景名胜区与公园管理、环境保护等项事业之间的法律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些法律关系,并依法从事园林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一门学科。园林作为一项公共事业与城市规划、城市的绿化和美化、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文物保护、环境保护等密切相关。园林的生产和建设作为一项产业,不可避免地与一些经济、行政、环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相联系。自然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违反这些法规和政策的事件。 案例一:湖南张家界天梯被停运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成“百龙天梯”后,在黄金周期间运行良好,大部分旅游者都选择乘坐电梯。这部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世界第一户外观光电梯”已被正式停运,目前还不知何时恢复营运。这部吃掉1.2 亿人民币才建起来的庞然大物垂直高度达326 米,游人乘坐“天梯”只需两分钟便可从山谷直达山顶,免去了攀登的辛苦。然而就是这部看上去既方便了游人、又

设计说明-- 枫桥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

目录 中文摘要 (1) 关键词 (1) 外文摘要 (1) 外文关键词 (1) 地理位置 (1) 景区评价 (1) 存在问题及对策 (2) 规划立意 (2) 景区布局与结构 (3) 竖向设计 (4) 绿化规划 (5) 交通与游览路线规划设计 (5) 景观分析 (6) 视线分析 (6) 景区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6)

枫桥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 [摘要]“苏州城外寒山寺”是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名胜区。本设计主要是依托寒山寺及其周边的古寺、古关、古桥、古镇、古民居,用风景园林的规划予以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本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将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在满足游客领略历史文化的同时,将当代人的科研、教育、游览、启智与山水体验活动等需求结合起来,得以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文化、美学情趣的游憩综合空间。 [关键词]小桥-流水-人家 Design Of Fengqiao Scenic Area [Abstract]Han Shan Temple in Suzhou is a most famous. Through the “ancient temple”, ”ancient gate”,” ancient bridge”, ”ancient town”, ”ancient village”, the design are there things to make a unique planning. The theory of the planning to intends to melt together the nature and the culture. In the meanwhile, the main function of the district is education tour and sightseeing. [Key Words] Xiaoqiao- Liushui- Rengjia 1.地理位置 枫桥风景名胜区位于苏州市西部,距市中心约3.5公里的古运河畔,东临寒舍别墅区、南至金门路、西至大运河、北至上塘河,自苏州设新区和吴县市撤市建区后,景区已在城区范围之内,地理位置适中,水陆交通方便。千百年来,枫桥古镇、寒山寺一直是极具特点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在世界上也有广泛影响。 2.景区评价 枫桥风景名胜区是以枫桥古镇、古刹寒山寺为主体,枫桥、江村桥铁铃关、古运河等历史文化古迹为其特色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 寒山寺自古以来为吴中名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张继“枫桥夜泊”这首千古绝唱,以其钟声诗韵闻名中外,知名度极高,每年除夕,中外游人云集寺内外,聆听钟声,形成特有旅游活动。 两桥景点,横跨枫江两岸枫桥、江村桥,都是历史悠久,造型古朴雅典的名桥。游人可乘坐画舫穿行桥洞,在河上饱览古桥、古关、古镇、古刹的清幽景色。

风景区规划案例分析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基本情况 长寿湖是重庆市最大的湖泊旅游风景区,位于重庆市域中部、主城区东北方向,长寿区、垫江县和涪陵区交界处。长寿湖水域主体位于长寿区境内东北部,水域北部位于垫江县境内,在行政区划上分别跨长寿区长寿湖镇、临封场镇、双龙镇、云集镇和垫江县兴隆镇。长寿湖风景区距离重庆主城区130千米,距离长寿区政府所在地凤城镇28千米。1992年元月3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长寿湖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命名为重庆市新巴蜀十二景之一“长湖浪屿”,已纳入“魅力重庆一日游”旅游线路,是休闲娱乐、度假避暑及水上运动的理想去处。长寿湖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被称为“西南内海”,形成于1954年动工兴建的狮子滩水力发电站。该电站1957年全部建成发电,为我国“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项目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长寿湖水库总容量10.27亿立方米,水面面积65平方千米,控制流域面积3020平方千米,调节库容7.48亿立方米。资源及建设条件评价 自然条件:长寿区地质构造属于压应构造形迹,具有闭斜紧闭、向斜开阔和陡倾纵横张裂隙发育的特征。风景区内地貌类型多样,以丘陵、河谷地貌和构造剥蚀地貌为主。 长寿湖风景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由河流型生态系统演变为湖泊型生态系统,形成了独特的局部气候,主要表现为水体和地形热源效应、谷地效应、冷暖效应和缓冲效应。区内常年平均气温为17.7摄氏度;月平均气温以八月份最高,累年平均气温为28.4摄氏度;以一月份最冷,累计平均气温6.7摄氏度。 长寿湖是龙溪河梯级发电的调节水库。龙溪河分别发源于梁平县境内的东明月山和铁凤山,两个源头会合后,流经垫江县境后在高洞与发源于忠县的沙河合流后始名为龙溪河,流经长寿区十多个镇区后,在长寿区凤城镇注入长江。龙溪河全长170千米,流域面积为3348千米,水面积为5.91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42.47立方米,天然落差为267米,已建成水利发电站6座。长寿区境内为72.8千米,流域面积为580平方千米,河床随着山丘蜿蜒曲折,上游宽阔,下

风景名胜区规划教程纲要

风景名胜区规划课程纲要 主要参考书目及文件: 1.《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建工出版社,1999 2.《风景名胜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 3.《中国园林》杂志 4.《国家公园》,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5.《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中国名山风景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7.《风景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实施手册》,建工出版社,2003 8.《加拿大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峨眉山》、《庐山》、《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系列丛书,建工出版社,1995 相关网站: https://www.sodocs.net/doc/169720663.html, https://www.sodocs.net/doc/169720663.html, https://www.sodocs.net/doc/169720663.html, https://www.sodocs.net/doc/169720663.html, ●风景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1.综合分析评价现况;(风景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 2.明确风景区的性质、目标和途径 3.组织景物、调动景感潜能 4.确定风景区结构布局框架 5.完善风景游赏系统 6.对规划提出相应的实施步骤和措施 ●风景区范围确定 1.确定风景区范围的原则 (1)景源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与统一性; (2)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 (3)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 (4)风景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划定风景区范围的界限的规定 (1)必须有明确的地形标志物为依托,既能在地形图上标出,又能在现场立桩标界; (2)地形图上的标界范围,应是风景区面积的计量依据; (3)规划阶段的所有面积计量,均应以同精度的地形图的投影面积为准;●风景区性质的确定 依据风景区的典型景观特征、游览欣赏特点、资源类型、区位因素,以及发展对策与功能选择来确定。(风景特征、主要功能、风景区级别三方面) ●风景区发展的自身性基本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融汇审美与生态,文化与科技价值于一体的风景区域; 2.具备与功能相适应的游览设施和时代活力的社会单元;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设计说明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设计

第一章绪论:认识风景名胜区 一、风景名胜区概述 (一)一般意义 1、风景名胜区感知 2、定义,是一个风景名胜资源集中,环境优美,肯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径县能以上人民政府审定命名,划定围,可供人们浏览、休憩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 是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地域单元,是有别于城市和乡村的人类第三生活游憩空间。 (二)主要涵 1、是以富有美感的自然风景作基础的地域 2、是自然景观多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地域 3、是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的地域 4、是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域 5、是一种特殊用地 6、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地域 二、风景名胜区与其他相关概念 (一)风景名胜区与风景区 资源:风景名胜区包含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古迹;风景区可指纯自然风光功能。 围界限:风景名胜区有规模要求,风景区无明显围界定 功能:风景名胜区,审美,科考,游憩,风景,不一定能游憩。

(二)相关术语 1、国家公园 2、自然公园 3、自然保护区(①核心区②缓冲区③保护性经营区) 4、森林公园 5、游览区(点) 6、园林 三、风景名胜区功能 自然因素决定着它的基本地域特征,社会因素决定着它的发展趋势和人文精神特征,经济因素影响着它的物质和空间形态特征,并可以转化成构景要素。 (一)生态功能 保护生态,生物多样性与环境,显示其保育功能,是最重要的功能。 (二)游憩功能 发展旅游业,丰富文化生活,显示其游憩与启智功能。 (三)景观功能 风景名胜区有树立国家和地区形象,美化景观,创建健康优美的生存空间的景观形象功能。 (四)科教功能 开发科研和文化教育,促进社会进步,显示其教育与科研功能。(五)经济功能 通过合理开发,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显示其生产与民政功能。四、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特点 突出地区特征,调控动态发展,重在综合协调,贵在整体优化。

风景名胜区规划——黄山案例

风景名胜区规划 ——黄山案例 规划作为协调保护和利用关系的重要手段,是风景名胜区管理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黄山风景名胜区是我国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正如它的资源具有典型性一样,它的规划和管理实践在我国风景名胜区事业中也体现出相当程度的典型性。例如,黄山风景名胜区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较早地(1980年)进行了第一轮总体规划,较早地(199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名录。 黄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徽省境内,面积154 km2。现有的分区基于第一轮总体规划(1988年由国务院批准)形成,包括保护区、景区(游览区)、分级保护区和功能分区四大类分区类型(图1)。

此轮规划将黄山风景名胜区共分为6个景区、5个保护区。 6个景区分别为:温泉景区、玉屏楼景区、北海景区、云谷寺景区、松谷庵景区和钓桥庵景区。 5个保护区分别为浮溪、洋湖、福固寺、箬箸和乌泥关,分布于各景区的外围。在这里,景区强调旅游开发的功能,保护区强调资源保护的功能。从空间分布看,景区和保护区的总和构成了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的用地布局结构。 6个景区内部又有两类更细的划分,一类是分级保护分区,一类是功能分区,两者相互独立。 其中,分级保护分区划分为三级:一级保护点(区)定义为“凡名松古木、奇峰怪石、幽潭名瀑及其周围一定地段范围”,例如迎布局结构 分级保护区 功能分区 黄山风景名胜区 6个景区 5个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 二级保护区 三级保护区 游览区(景区) 接待区 饮食点和休息点 商业、文化、服务、医疗点 职工生活区

客松、蓬莱三岛等;二级保护区定义为“凡六大景区内,除绝对保护点及下述三级保护区以外均属之”,例如玉屏峰前、丹霞峰等;三级保护区定义为“凡在黄山风景名胜区内的可供风景旅游建设的地区”,例如云谷寺、松谷庵等。3个级别在保护措施上呈逐步放松趋势,一级最严格“在其空间范围内,绝不做任何人工增减,游人只能观赏,不能进入”;二级相对放松“,允许建设风景小品建筑、道路交通和必需设施”,允许游人进入;三级相对最松,但要求建设项目与风景旅游相关,且规定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 景区内的功能分区分为5类,即游览区(6个景区),接待区,饮食点和休息点,商业、服务、文化、医疗点,职工生活区。除游览区为面状分布外,其他各类分区基本呈点状分布,且都位于游览区内,因此在边界上有一定的重复交叉。另外,从空间分布看,除游览区外的功能分区总和构成了第三级保护区。在管理措施方面,游览区仅涉及各观赏景点的描述,基本未涉及管理政策;接待区主要为接待功能内容的描述,但对床位数量有明确的规定;饮食点和休息点、商业服务文化医疗点、职工生活区主要是提出空间分布。 规划评述: 1、优点:黄山风景名胜区多种类型的分区共存,相辅相成。布局层面的分区属于空间战略规划,对保护和利用起到总体指导作用;分级保护分区则属于具体实施规划,对保护和利用起到直接约束和指导作用;功能分区则更接近专项规划,主要是对利用的详细规

《风景名胜区规划》考试题培训资料

《风景名胜区规划》 考试题

[名词解释] 1.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2.游人容量:指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限度内,单位时间、一定规划单元内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制某时、某地游人过量集聚的警戒值,也是一个涉及生态、社会心理、功能技术等诸方面的景区管理手段。 3.保护培育规划:查清保育资源,明确保育的具体对象和因素。在此基础上,要依据保护对象的特点和级别,划定保护范围,明确保育原则。依据保育原则制定保育措施,并建立保育体系 4.景源评价:风景名胜资源评价。对其分类不能采取硬性分割的作法,只能按照风景名胜资源中占主导地位的景观要素的属性进行分类。分类时应确定影响该风景名胜资源构成的主导景观要素并从3方面考虑: ?地质地貌特点及其他自然条件特点 ?观赏的视觉效果和审美特色 ?人文因素的特点及其在该景观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 开展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对风景名胜区内各类景观资源,特别是对整体景观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以及保护与利用方面的评价,从强化景观整体功能出发,明确所规划的地域风景名胜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特有景观在风景名胜区中的占有量及稀缺程度,揭示各种构景成分在景观结构和时空配置中的关系,从而为规划提供全面的科学依据。 5.典型景观:地质地貌景观、建筑风貌、植物景观、历史文化保护。

6.风景资源:资源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资源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词汇,它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资源就会被赋予新的内涵。风景优美的景观资源 7.游人容量:指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限度内,单位时间、一定规划单元内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制某时、某地游人过量集聚的警戒值,也是一个涉及生态、社会心理、功能技术等诸方面的景区管理手段。 8.典型景观规划:按照风景资源评价的结果,将其最突出的特色归纳出来,对一部分最重要的景观进行详细的规划。典型景观规划所要求的深度会比其他专项规划更为详细,图纸比例会更大些。图纸表现上应有一定数量的规划意向效果示意图。典型景观规划是在外在表现形式上体现整个风景区的风貌特征。9.景区规划布局:依据规划结构,利用各种时空联系方式,将风景区内相对独立的诸多系统与要素之间进行有效的连接,使风景区在更大范围内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个体,同时各系统相互联系、制约。 10.景源评价:风景名胜资源评价。对其分类不能采取硬性分割的作法,只能按照风景名胜资源中占主导地位的景观要素的属性进行分类。分类时应确定影响该风景名胜资源构成的主导景观要素并从3方面考虑: ?地质地貌特点及其他自然条件特点 ?观赏的视觉效果和审美特色 ?人文因素的特点及其在该景观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

全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模板】

全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6年11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发展形势 (2) 一、“十二五”发展成就 (2) 二、机遇与挑战 (6)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9) 三、发展目标 (10) 第三章主要任务 (11) 一、完善制度机制 (11) 二、优化体系布局 (13) 三、强化规划建设管控 (14) 四、加强风景名胜资源保护 (16) 五、推动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和社会经济发展 (17) 六、推进生态保护补偿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18) 七、加大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 (18) 八、加强国际合作与能力建设 (19) 第四章保障措施 (20) 一、加强部门协作 (20) 二、强化技术支撑 (20) 三、加大保护投入 (21) 四、有序组织实施 (21)

1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必须补齐的短板。风景名胜区是我国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一环,风景名胜区事业是一项为全民服务的公益事业,因此,风景名胜区事业“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大局、补齐短板的定位和《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科学制定,统筹部署。 风景名胜区是国家形象的代表,与国际上的国家公园相对应,同时又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它凝结了大自然亿万年的神奇造化,承载着华夏文明五千年的丰厚积淀,是自然史和文化史的天然博物馆,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之区,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共同财富。1982年,我国正式建立风景名胜区制度。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建立风景名胜区962处,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25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37处,风景名胜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2%,包含了30处世界遗产地,为国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和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决策部署的实施,风景名胜区在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十三五”时期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管理、加大投入,推进风景名胜区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第1章总则 第2章术语 第3章一般规定 3.1 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 3.2 风景资源评价 3.3 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3.4 分区、结构与布局 3.5 容量、人口及生态原则 第4章专项规划 4.1 保护培育规划 4.2 风景游赏规划 4.3 典型景观规划 4.4 游览设施规划 4.5 基础工程规划 4.6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4.7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4.8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4.9 分期发展规划 第5章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 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50298-1999) 第1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适应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发展的需要,优化风景区用地布局,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提高风景区的规划设计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审定公布的各类风景区的规划。 第1.0.3条风景区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风景区(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21-100km2)、大型风景区(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500km2以上)。 第1.0.4条风景区规划应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二个阶段进行。大型而又复杂的风景区,可以增编分区规划和景点规划。一些重点建设地段,也可以增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1.0.5条风景区规划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地突出本风景区特性。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应当依据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兼顾,综合安排。 2.应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防

风景名胜区案例分析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案例分析 杭州国家西溪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指以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多样化的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的宣传、湿地功能的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该湿地公园是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 风景名胜: 一、西溪湿地的风景名胜资源 风景名胜资源可以解释为风景优美的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喜指具有观赏、文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 西溪湿地的景观资源:西溪自古就是隐逸之地,被文人视为人间净土、世外桃源。秋雪庵、泊庵、梅竹山庄、西溪草堂在历史上都曾是众多文人雅士开创的别业,他们在西溪留下了大批诗文辞章。深谭口百年老樟树下的古戏台,据说还是越剧北派艺人的首演地。还有每年端午节在深谭口举行的龙舟胜会,历史悠久,形式独特,被誉为“花样龙舟”。烟水渔庄附近的“西溪人家”、“桑·蚕·丝·绸故事”重现西溪原居民的农家生活劳动场景,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水乡典型的民俗。湿地内芦白柿红、桑青水碧、竹翠梅香、鹭舞燕翔、蛙鸣鱼跃,冷、野、淡、雅,皆成天趣。西溪湿地位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缘,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动植物资源丰富。在空间布局上,西溪有“三区、一廊、三带”。东部是2.4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实行完全封闭,主要任务是保育、恢复、培育,营造具有湿地多样性物种的原始湿地沼泽地;西部是1.78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实行一定年限的全封闭保护,营造原始湿生沼泽地;中部是5.9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一条50米宽的多层式绿色景观长廊将环绕保护区,自外而内由常绿高乔木、低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水边植物五个层次组成。“三带”指的是紫金港路“都市林阴风情带”、沿山河“滨水湿地景观带”、五常港“运河田园风光带”。 二、西溪湿地景区的属性 风景名胜区的属性特征是国家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的典型反应,西溪湿地所具备的四个属性特征: 1)自然属性: 风景名胜区在被规划为景区之前完完全全是一种普通的自然资源。任何风景名胜资源都是以自然资源为载体,以人对美的认识程度为载体,而最终形成的人化自然的特征。所以说,自然资源是形成西溪湿地公园的最根本的属性。西溪湿地独特的地形、沼泽区、水域形成了西溪不可复制的景观特征。 2)社会属性: 自然资源在被人类欣赏的时候便成了人类的产物。由于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附加了人类的劳动与思想,使其成为风景名胜资源,因此在强调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表明了资源的社会属性。西溪湿地被称为“杭州之肾”,保护的西溪湿地,对杭城生态环境起到良好的改善和调节作用,也将极大地有利于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将为杭城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3)政治属性: 国家通过立法保护自然资源。我国以建立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形式保护自然资

风景名胜区规划

风景名胜区规划 一:名词解释 1.景源:能够作为观赏性的景物的资源。 2.景物:具有观赏,科学文化机制的客观存在的物体,是风景名胜构成的基础要素,是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风景素材客体。大体可分为:山,水,植物,动物,空气,光,建筑,其他等8类。 3.景点由若干个相关联的景物所构成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位。 4.景观: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现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点景象。是按照美学观点完整结合而构成的景物组合,并被人的各种感官所接受,形成美的感受。 5.景区:根据景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赏要求而划定的用地范围,包含有较多景物,景观或若干景群,形成相对独立的分区特征。 6.风景名胜区: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7.游人容量:指是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单位时间,一定规矩单位内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定某时,某地游人数量的警戒值。 8.设施容量:指一个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在可接受的条件下能够满足的游客最大量。 9.社会容量旅:游地居民对旅游者数量和行为最大的容忍上限。由于旅游者与接待地居民常在种族、文化、经济、宗教、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故旅游者的出现必然对居民造成一种心理影响。如果游客数量过多,对当地居民会产生一种心理压力。随着旅游者的大量涌入,还会造成物价上涨,使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业产生抵触和不满。 10.生态容量:指一定时间内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不致退化或者短时自行恢复的前提下,可以安全承载游人活动量,既能接受的游客数量 二:问答题: 1.风景名胜资源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其特性是什么? 风景名胜资源的本质属性是1.自然属性,在被规划为风景名胜资源之前是一种普通的自然资源。自然属性是风景名胜资源的最根本属性。2.社会属性,在被人们欣赏的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加上了人类的劳动和思想,也就变成了风景名胜资源,3.政治属性,风景名胜资源是属于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大部分国家都要通过立法来保护国家的风景名胜资源。4.经济属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赋予了经济属性,但是还不能完全用经济量来衡量。 特征:1整体有用性,各种要素相互影响,且都有作用。2. 空间的固定性,在某个地方形成,具有区域性,无法移动。3.时间的无限性,其中数量,质量和周围的环境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风景名胜资源要得到延续,是建立在人文和自然资源不遭到破坏的前提下。4.景观的不可复制性,一旦被复制,就失去了其自然和文化背景,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5.景观的共享性,不仅表现在一定的区域类,在区域外也具有共享性。6景观的开放性,通过对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进行吸收和渗透,具有开放性和运动性。 2.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目前在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现状如何? 发展阶段:1.风景名胜区的无序阶段(1949—1977),除了重点地区外,大多数的风景名胜区都没有进入保护范围。2.风景名胜区的起步阶段(1978—1994)从1982年国务院审定了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至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工

风景名胜区规划论文

风景名胜区规划论文 中国历史悠久,崇尚自然,独树一帜,影响深远。而中国自古便有注重人文的传统。“中国之宫室庭园,家屋居住,莫不有人文精神其内”。我国传统的风景名胜区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也正因此,许多甲盖天下的园林胜景,并不仅仅胜在湖光山色,更胜在源远流长的人文景观,它们往往由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成。所以,我们在进行规划中应充分重视风景名胜区规划的作用。 风景名胜,指风景名胜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凡具有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为风景名胜。 风景名胜等级的划分及管辖 (1)风景名胜区等级的划分 风景名胜区按其景物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规模大小、游览条件等,划分为三级: ①市县级风景名胜区 由市、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市、县人民政府审定公布,并报省级主管部门备案。 ②省级风景名胜区 由市、县人民政府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定公布,并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备案。 ③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国务院审定公布。 (2)风景名胜区的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管全国风景名胜区的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设部门主管本地区的风景名胜区工作。 ①风景名胜区依法设立人民政府,全面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规划和建设。 ②风景名胜区没有设立人民政府的,应当设立管理机构,在所属人民政府领导

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案例分析

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案例分析 案例1: 钟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中东部, 其范围主要包括中山陵园、中山植物园、紫金山天文台、玄武湖公园、九华山公园、情侣园、鸡鸣寺、明城墙城段( 以下简称台城) 和北极阁公园等, 总面积54平方公里,占南京市区22. 5%。如此大面积的森林位于主城区,这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少见,作为规划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硬件条件,可以说是得天独厚。钟山风景名胜区是指以六朝古都、十代都会的历史文化为精华, 并以山、水、城、林交融一体, 雄秀兼具, 融生态、文化、体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再从交通条件看,景区内外交通十分便利。宁杭公路、宁镇公路环绕南北,使景区与长江下游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紧密相连;绕城公路沿钟山山麓而过,便捷了景区与附近郊县的交通;景区直通南京机场的公路建成在即,届时从机场到景区只需10分钟左右;沪宁高速公路南京连接线快速道路已于95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1996年10月1 日与沪宁高速公路同步建成通车。这条连接线,与宁杭公路平行,穿钟山风景区南缘而过,进入市区与中山东路相连,为全封闭双向4车道,建成后,景区与中山门城门内外的汽车通行时间将缩短1/5至1/6,而且景区与长江沿江城市的交通更加便捷。景区与南京市中心之间的道路平坦通畅,通行能力强。据实地测算,正常状态下每小时可通过机动车辆2000辆左右。从新街口经中山门至中山陵或从鼓楼经太平门至中山陵,机动车的行驶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景区内部的交通条件良好,八大景点间均可通行汽车。盘山公路的修建,满足了不同需求的游客需要,根本改观了景区内部的交通面貌。不仅如此,景区内现已开放的数十个景点之间,均有道路相连,可步行,可通车。 景区镶嵌分割严重, 影响景观视觉(景观生态学) 由于南京城市发展和市政建设等原因, 钟山风景名胜区有些景点被道路、市政工程、部门单位及其它建筑等人为地镶嵌、分割。中山陵园有很多驻景区单位, 既占用旅游用地, 也影响环境保护, 而且与景观不协调; 白马公园与玄武湖公园被龙蟠路分割; 太阳宫、太平花园等建筑与周围玄武湖、情侣园景观极不协调等。 景区交通长期处于混乱状态(美学理论) 钟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交通长期由南京一日游和景区外公交线路组织所代替, 而且单位和私人车辆也随便出入景区, 不仅容易造成风景区内部交通拥挤, 而且污染生态环境。各景

浅谈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规划

浅谈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规划 摘要:风景名胜的景观规划是保护自然和历史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环境、社会和谐发展的途径之一。本文阐述了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原则、任务和内容,并分析了目前规划中的问题。 关键词:风景名胜景观规划原则内容问题 1 规划的原则 为了确保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一般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风景名胜区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而不可再生的遗产,风景名胜区的价值首先是其“存在价值”,只有在确保风景名胜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风景名胜区的多种功能。因此,保护优先是风景名胜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2)突出自然原则。充分发挥风景资源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内涵,维护景观的地方特色,强调回归自然,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 (3)综合协调原则。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在资源充分有效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利用。虽然保护是风景名胜区工作的核心,但是并不意味着要将保护与利用割裂开来。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特殊性之一就是风景区内包涵有许多社会经济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所以只有将各种发展需求统筹考虑,依据资源的重要性、敏感性和适宜性,综合安排,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达到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 (4)环境容量原则。环境容量原则也叫环境承载力原则,其意义在于任何资源的使用都是有极限的,风景名胜资源的利用也不例外。风景名胜区开发利用必须要在其允许的环境承载力(或称环境容量)之内,这是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5)分区管理原则。根据风景资源价值与分布,划分功能分区,严格实行“山上游,山下住”、“区内游,区外住”、“区内景,区外商”、“区内名,区外利”的管理原则,在保证风景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6)统一规划、分期发展原则。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些遭到破坏的风景名胜区还需要有一个很长的自然恢复阶段。所以对待风景名胜区规划要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妥善处理近期实际与远景目标的矛盾,从最终目的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河南焦作云台山景区开发案例分析

河南焦作·云台山景区开发案例分析 1、基本情况 云台山景区总面积190平方公 里,含红石峡、潭瀑峡、泉瀑峡、 茱萸峰、叠彩洞、猕猴谷等十一大 景点,是一处以太行山岳丰富的水 景特色,以峡谷类地质地貌景观和 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内涵,集科学价 值和美学价值于一身的科普生态旅游精品景区。 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焦作市在发展旅游之前,素以“煤城”著称,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在面临城市经济转型的抉择路口,焦作选择了发展旅游。2004年1月8日,焦作市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04年2月13日,焦作云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命名为世界地质公园。短短几年,焦作成为全国旅游业的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这种现象被旅游业内人士称为“焦作现象”,云台山更是通过景区开发快速发展,构造地方品牌,创造地方品牌,成为了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范例,被誉为“云台山模式”。在2010年全国5A级景区旅游总收入排行榜中,云台山力压一众老牌景区,上升至第14位;2011年,景区全年旅游门票收入3.7亿元,综合收入18亿元,财税贡献首次超亿元,名列河南省纳税500强第52位,是河南唯一进入纳税500强的旅游企业。

云台山景区旅游门票收入2001-2011(单位:亿元) 年份收入(亿元) 2001 0.1025 2002 0.272 2003 0.547 2004 0.9 2005 1.2 2006 1.57 2007 2.02 2008 2.23 2009 2.54 2010 2.95 2011 3.7 2、发展解析 20世纪初 , 云台山所在的焦作市开展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大讨论, 提出在煤炭资源开采枯竭后, 将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地下转向地上, 大力发展旅游业。在这一背景下, 云台山景区按照“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 围绕“建精品景区、创全国文明、闯国际市场、树世界品牌”的工作目标, 进行了深度开发 , 实现了超常规发展。 1)政府主导,全面规划 发展旅游业是焦作市委市政府近年来的头等大事,被列为“一号工程”。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旅游发展工作,在全市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在云台山的发展上,焦作市委市政府尤其是修武县委县政府,直接操作,一线操作。由于一把手的重视,包括各级领导的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报批管理规定》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报批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和报批的管理,根据《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它相关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风景名胜区总规)的编制和报批,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风景名胜区总规的编制,要按照国家有关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以及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 第四条风景名胜区总规应当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衔接。 位于经国务院批准的城市规划区内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其风景名胜区总规应当纳入城市规划。 第五条风景名胜区总规由风景名胜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跨行政区的风景名胜区总规,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第六条风景名胜区总规应当由具备甲级规划编制资质的单位编制。 第七条编制风景名胜区总规前应当先编制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应确定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主要内容。 规划纲要编制完成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组,对规划纲要进行现场调查和复核,提出审查意见。编制单位应根据审查意见,对规划纲要进行修改完善。 第八条风景名胜区总规的报批文件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纸、基础资料汇编四个部分。 第九条规划文本是实施风景名胜区总规的行动指南和 规范,应以法规条文方式书写,直接表述风景名胜区总规的 规划结论,对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应当作出强制性规定,对 资源的合理利用应当作出引导和控制性规定。 规划文本条文内容应明确简练,利于执行,体现规划内容的指导性、强制性和可操作性。 第十条规划文本一般应包括以下的内容: (一)总则;

相关主题